首页范文有内涵的句子十篇有内涵的句子十篇

有内涵的句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12:21

有内涵的句子篇1

1、选择,其实还得量力而行,不要过分的要求自己追求完美。

2、雪花飘逸的舞姿在天地间成为冬的深沉,从那遥远的苍穹片片洒落人间,纯洁的晶莹,融化成瞬间的美丽,即便是粉身碎骨,也要投向大地的怀抱,即使已然消逝,留下呓语般的清冷气息,仍旧撒满天际。

3、幸福需要创造,幸福里没有等待,也没有给予。幸福是辛勤与汗水的凝聚,没有付出的艰辛,就不会有收获的甘甜,没有淋漓的汗水,就不会有累累的硕果。

4、幸福,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祝福,都会让你感到幸福!

5、心由境造,如果你选择了乐观,那么你就拥有了幸福的理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而是我们不善于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或许在我们叹息埋怨甚至流泪时,快乐就在我们身边朝我们微笑。

6、人生,有时候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的。

7、彷徨的城市里,人们都在小心地活着,都在小心地经营着让人难以估摸的人际关系。无可厚非,谨慎的生活态度无疑传达出一种理智的生存观念。但是,我觉得生命之弦必有其承载的分量和底线,绷得太紧,势必弦断。

8、人活着的价值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中。

9、因为有了失败的经历,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因为有了痛苦的经历,我们才更懂得珍惜;因为有了失去的经历,我们才不会轻易放弃……

10、幸福不是攀比与嫉妒,而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欣赏:孑然一身也是幸福,没有生活琐事的负累,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年轻是幸福,拥有无限美好的明天和希望;迟暮也是幸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可供回忆的阅历。

11、人生,从起点到终点,在旅途中的考验也是一种选择,走与留的选择,爱与恨的选择,这些也很像朋友们所说的一念之差一样。

12、在生活中,每一个选择都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所以在作出决定的前需要深思熟虑,在反复推敲后才作决定。

13、幸福是温暖,是感激,是满足,是宽恕,是奉献,我们苦苦寻觅,殷殷向往,有时,幸福真的很简单……幸福就是在你忧伤的时候有人安慰你,在你孤单的时候有人陪伴你,在你失落的时候有人帮助你。幸福就是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总会有人牵挂你!

14、相聚是幸福,美丽的相逢是醉人的甜蜜;离别也是幸福,渐行渐远的心痛和思念历练着我们的感情。

15、如果你的生活是掬欢笑,那就请你设计一个精美的盒子,把欢笑收藏起来;如果你的生活是一滴眼泪,那也不要紧,请寻找一缕阳光,把泪水晒干。()漫漫人生路上,懂得收藏和感悟,也就体会到了幸福的真谛。

16、有朋友是幸福,喜怒悲欢有人分享有人诉说;孤独也是幸福,享受静谧的冥想和心灵的净化。

17、有的时候,一句小小的问候,就能温暖一颗封闭的心,一个轻轻的微笑,就能感化一颗心,善良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爱,是百转千回里的感动,是生命风霜雪雨中穿越心灵的翅膀。

18、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每个人都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并非每个人都活出了自我。

有内涵的句子篇2

1、繁城落花,正君之眸,我在轮回的天阶撒满了斐红的花瓣,等待着它们牵成鹊桥般的霓虹,将我的思恋全部载渡。而我在灯火阑珊处,仍寻找你的倩影与明眸,來淡化我前生在浮屠塔下的痛诉。

2、雕阑曲处,梦好难留,尘缘未断触景生情,内心的颤栗绽放着湿淋淋的真挚。

3、闭上眼,看时光掠影,枕着你如诗如幻的名字,沉入一场寂寥的梦中,亲吻着你的脸,听着你均匀的呼吸,是梦,不要醒,是爱,不要停,万般柔情成过往,一切尽在不言中。

4、不可触及的泪滴,添满了心碎,你抬起头望着远方,眼中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5、多少情真,多少醉,一剪寒梅;细雨翡翠,芳菲菲,魂牵梦回。

6、繁城落花,雾萦回在薄暮的墙檐,风与谁轻舞渐逝的锦瑟年华,我在回忆里仍忆起你撑着油纸伞走过的青石板陌,你的跫音如春雨打在芭蕉叶上那般错落。而我不断的轮回地等待了几世,浮屠塔下谁的虔诚和执著,没有人在乎你的对与错。

7、繁城落华,正君之眸,那一年,点点飞红伴随着清萧的细雨轻落,在你脚跟踏上那一条布满缕缕残蕊的花阶烟陌。我焚香对明月,等待青丝亦成灰,铅华渐磨。等待岁月的激浪浣去满腹的离愁与别恨,关于你,那只是曾经。曾经那惊鸿一瞥的际遇就当是下一世重逢的伏笔。

8、几度落花,几度飞雪,那一季的记忆几乎成了一生的痴迷,天高云淡,桃花漫天,你一直是我心里的守望。

9、安静的守候在来时的路上,如烟旧事依然让人在独醉,洗尽铅华,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10、黛泼千山远,透过层层迷雾,你独立于苍茫之间,有一种幽远让我心疼,我知道那是你的身影,在天涯的边缘,你孤独而又决绝。

11、雕阑曲处,月,轻拢一缕薄纱,远处有袅袅的音丝袅绕而起,如在梦幻般的世界里飘飞,轻轻的奏响,独寻觅,韵依依,高山流水。

12、茶,如禅。疲于赶路之时,需要在树下小憩,听一听鸟鸣深树,嗅一嗅暗香浮动。黑夜,点一盏豆大的灯,让微弱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疲惫时,给你力量,困倦时,振作精神,拯救你于迷途。

13、春去了又回,独不知,今夕那里是天之崖,你可在天涯,半掩诗书,半斟清茶。

14、孤单的身影在浓浓的夜色里雕刻着一种心情,我相信,此时我们的相思是同步的,我在你的温柔里开始沉沦。

15、纷扰的尘世里忧伤如昨,寂寞横扫整个夜空,读着空间温暖的文字,给无边的凄冷平添一丝惆怅,当年毫不犹豫为你斩断翅膀,不再飞翔,谁知今昔何昔?一个人守着暗夜,把寂寥清唱?

16、此刻的忧伤,不是为人生,亦不是为某件事,也不是为某个地方,更不是为某个人,只是心情的一次出走,心灵的一种释怀!

17、此时静谧幽咽,徜徉在洒满月影的校园,手拉着手,步伐摇曳,在人群中穿梭而过,月色透着树缝闪烁迷离,温柔的洒向行人的面庞,幸福的看着人们脸上诡秘的微笑、带着几分超脱的心情,()流连于藏经楼、法堂和大雄宝殿,缭绕的香烟令人有些沉醉;漫步塔林、古道,有诵经的声音不断传来,那声音似乎来自远古,闻之有恍若隔世之感。

18、多情的泪,流不尽夜晚的漫长,难道我要把你放在心底最隐秘的角落收藏起来,任自己守着一方孤寂的天空,与艰难中独立行走,再不想起曾经温暖的片段?

19、仿佛小桥流水潺潺而过,谁的爱情永不易老去,笑看风花雪月,痛思红尘绝恋。

有内涵的句子篇3

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像这样有内涵的励志说说还有哪些呢?共同阅读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经典有内涵的励志说说句子,供大家参阅!

经典有内涵的励志说说句子精选1.不努力的女人,只有穿不完的地摊货,逛不完的菜市场。

2.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3.你不要和我吵,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会成为伤害我的呈堂证供!

4.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

5.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6.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7.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

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8.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9.像蟑螂一样活着——人如果有蟑螂的韧性,还有什么日子不能过呢?

10.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11.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就像吃饭,如果光等着吃别人送到你碗里的菜,你可能就吃不到自己想吃的菜。

12.别回忆,因为回不去,把眼泪留给最疼你的人,把微笑留给伤你最深的人。

13.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14.离开的人越来越多,留下的人越来越重要。

15.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就要考试了,别人都在复习而我还在预习。

经典有内涵的励志说说句子经典1.别滥用了最能拼的年纪,让自己整天无所事事。

2.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3.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4.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你为他哭,因为值得让你哭的,永远不会让你哭。

5.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6.姐姐我脱了衣服也比你妈纯。

7.水只有碰到石头才能碰出浪花。

8.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

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9.最疼的疼是原谅,最黑的黑是绝望。

10.在我荣华富贵时的一千句我爱你,也比不上在我落魄狼狈时的一句我还在。

11.如果有一天,你对我说分手,我会笑着回答你:“你早该这样,因为我的性别不配你!”

12.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超市,晃晃可乐,掰掰德芙,捏捏方便面,扎扎安全套吧。

13.我喜欢你主动找我,这样我就确定你不会嫌我烦了。

14.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

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15.做个像石灰一样的人,别人越泼你冷水,你的人生越沸腾。

经典有内涵的励志说说句子推荐1.二十岁时失恋不可怕,可怕的是三十岁之后才开始失恋。

2.宁愿花时间去修炼不完美的自己,也不要浪费时间去期待完美的别人。

3.年轻不必言“悔”,但年轻时所有的“悔”都会赶在年老时上门收债的。

4.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5.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

6.神仙与妖怪唯一的区别是有没有编制.有编制的,天庭认可的,就是神仙,没有编制的,天庭不认可的,就是妖怪。

7.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几次就会成为专家,但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了就会成为赢家。

8.在一切变好之前,我们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

9.你到挺有个性,个不高性格还那么不好。

10.多情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好,是建立在对另外一个女人的“坏”的基础上的。

11.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2.我们最值得自豪的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之后都爬起来。

13.别悄悄松开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他会在你手里发光。

14.女生在问你问题的时候,其实她们已经知道答案了,只是想看看你怎么撒谎的而已。

15.大热天的看恐怖片,空调都省了。

16.男人都是见逼就乐沾边就射。

17.与其用泪水悔恨今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

18.请勿骚扰,本人正在骚扰别人。

19.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

有内涵的句子篇4

2、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

3、人生有时就像电脑,说死机就死机,没得商量。

4、人不快乐,是因为人虽可像猪一样懒惰,却无法像猪那样懒得心安理得。

5、生活中没有参照物的人,可怜;选错参照物的人,可悲。

6、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果没有房子,你连坟墓都进不去。

7、你我之间本无缘分,全靠我颜值死撑。

8、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9、今天朋友发信息说想跟我借点钱,我给他回:十万以下千万别跟我开口,十万以上我也没有。

有内涵的句子篇5

2、好的坏的就照单全收吧,不要任何事情都跟别人讲出来,毕竟这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只能冷暖自知。

3、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4、我们总是把陌生人给的一些小恩小惠当作是大恩大德,却把身边那些死心塌地对你好的人当作理所当然。

5、好说话但别太善良,心狠点但别不留余地,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但也绝对不要毫无原则地释放爱意。

6、依赖的时候有多安逸,失去的时候就有多痛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7、所有的愤怒,基本上都源自于没钱;所有的励志,基本上目标都是挣钱;所有的幸福,基本上状态都是有钱。

8、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9、忘记过去,珍惜当下,每一个时间段,都是生活,也是活下去的理由,学会每一种本领,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有内涵的句子篇6

[摘要]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和涵义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论点,弗雷格通过讨论专名、概念词和句子这三种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及其区别阐释,他的意义理论的思想。但是,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一些说明的例子,因而,弗雷格的“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谜点。这个问题之所以仍然值得探讨,首先是因为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教条的理解分歧无存;其次是因为对弗雷格“涵义”概念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当今意义理论的发展。

一、区分涵义和指称的理由

专名是指涉一个特定对象的符号或名称,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单独词项,逻辑中的个体常项,如,“晨星”、“暮星”等。在语句中起到专名作用的成分的是指称一个特定的对象的词组,如,“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指称一个对象的名称、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词组,在弗雷格看来都是专名。他是从区分句子的指称和涵义,进而区分专名和概念词的指称和涵义的。归纳起来,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主要作了如下两方面论证:

(一)认知价值论证

弗雷格根据康德关于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区分的观点,分析了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的识别。如,“晨星是晨星”,“晨星是暮星”,这两个句子虽然都体现了一种关系,但它们在认知上的价值是不同的。a=a的有效性是先验地可识别的,是分析的。即使不能识别晨星的人,也能证明“晨星是晨星”是有效的。a=b则包含了知识的扩展,其有效性是经验地可识别的,是综合的。即使是在今天,要辨认a和b两个名字或符号标志的是同一颗行星也是需要经验验证的。

“22=4”和“2·2=4”这两个等式表达的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这两个等式的左边“22”和“2·2”可以互相替代,因为这两个符号有相同的指称。因此,“22=4”和“2·2=4”这两个思想不同的等式有相同的指称。同样,“晨星是一颗行星”,“暮星是一颗行星”,虽然这两个句子由于“晨星”和“暮星”的指称相同而真值相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因为不知道晨星就是暮星的人,会以为这两个句子中一个是真的,而另一句是假的。因此,对于认知者而言,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是不同的。

(二)同一关系论证

a=b要表达的似乎是“a”和“b”这两个符号或名字所命名的同一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a=b是真的,那么a=a和a=b的认知价值就基本相同了。但既然用了a和b两个不同的名字,显然两个名字的意义除了对象以外,还有其他未尽之意。这未尽之意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同一个对象。“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那个出生在斯塔吉斯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个符号的差异不在它们所命名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由于命名者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不同,在于对同一个对象的给出方式不同。可见,符号“a”和“b”的差异只是在对象给出的方式或语境方面。

由此,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别涵义和指称”。弗雷格明确指出,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命名的对象;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直陈句的指称是它的真值,直陈句的涵义是它包含的思想。但却没有明确指出专名和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定义“涵义”。

二、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功能

弗雷格首次区分了专名的涵义和指称,从此关于专名的意义问题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专名有指称无涵义;第二,专名有涵义而仅仅在下述条件下有指称:只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满足专名的涵义。由此看来,专名的涵义问题是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交点。专名,乃至语言表达式的涵义问题在弗雷格理论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多种功能。

(一)涵义是给出表达式指称的媒介

根据弗雷格反对逻辑心理主义原则,必须把心理学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区别开,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区别开。因而必须把语言表达式的指称与个别心灵的表象图像区别开。如上所述,专名的指称是它表示的对象,但是对于弗雷格来说,名字或符号并不能直接与其对象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通过符号出现的方式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当出现“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时,可能通过考察出生地,把那位古希腊人与这个专名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能通过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把那位柏拉图大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与这个专名的所指联系起来。如果把符号的给出方式理解为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的涵义,那么“专名通过涵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

弗雷格指出,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在42=4·4这个等式中,不是概念的简单相等,而是对象,即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等。所以可以断言,两个概念词的指称相同,且仅当其从属的概念的外延重合。那么概念词如何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弗雷格虽未明确说明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但根据他“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指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指称”的基本原则,可以把概念词的涵义理解为(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便可以认为,概念词是通过它的涵义与它所属的概念的外延相联系的。正如弗雷格所说:“不仅对于专名,而且对于概念词,逻辑必须都有要求: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且从涵义进到指称,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会根本无法谈论指称。”

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从涵义进到指称的思想是否能推广到对直陈句的分析上呢?“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这两个句子的思想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知道晨星就是暮星,那么我们便知道这两句的真值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暮星”替换前一句中的一部分“晨星”,便得到与前一句具有同一关系的后一个句子。显然,这两句相同的是真值,而不是思想。所以弗雷格明确指出,直陈句的涵义是其思想,直陈句的指称是其真值,并由这个假设推导出两个重点结论:第一,如果一个句子的真值就是它的指称,那么所有真句子就有相同的指称,所有假句子也有相同的指称。第二,保真互换原则,即当句子的一部分被指称相同而涵义不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因此,“一个断定句含有一个思想做涵义(或者至少要求含有一个思想作涵义);这个思想一般是真的或假的;就是说,它一般有一个真值。”这样,对于直陈句而言,仍然是从句子进到涵义,并从其涵义进到指称的。由此可见,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

(二)涵义是间接指称的对象

与直陈句不同的是,间接引语的指称不是真值。在问接引语中,人们谈到的是另一个人某句话的涵义,所使用的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指称,而是通常作为语词涵义的东西。比如,“哥白尼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的不是其中的从句“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真值,而是哥白尼是否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这个思想”,可见,从句的指称不是其真值,而是其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语词的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一个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是被间接地使用,或者它具有间接的指称;类似地,也区别了一个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并指出,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这样一来,对于间接引语,保真互换原则就应该修改为:当从句被与其通常涵义相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整个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如上例,如果我们用“哥白尼认为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和“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网形的”互相替代,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

弗雷格根据这个原则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例如,由“…认为”、“…相信”、“…推论”、“…认识到”、“…知道”、“…以为”、“看来…”、“指责”、“希望”、“害怕”、“同意”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引语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间接指称的对象。

(三)涵义是语义理论的构成元素

弗雷格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语义理论,因为他没有使用元理论为他的基本推理原则和规则辩护。但是他使用自然语言介绍和论证了他的形式系统的特征,从而建立了他的语义理论。

弗雷格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逻辑主义计划,即模仿算术语言构造一种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因为他认为算术是进一步发展的逻辑,逻辑定律是严格论证算术定律的基础,这就要求算术符号语言必然扩展为一种逻辑符号语言。为了实现他的这个逻辑主义计划,他把函数概念扩展为逻辑概念,把含有空位的函数看作概念,用真值代替了作为自变元的函数值。真值是判断的可断定内容,“可断定内容”是弗雷格逻辑系统中很重要的语义概念。弗雷格把判断符号表示为上,他在《概念文字》中这样解释道:“水平线可以叫做内容线,竖杠可以叫做判断线。内容线通常也用来使任何一些符号与其后出现的符号整体联系起来。在内容线之后出现的东西必然总有可断定的内容。”在判断中可断定内容不仅具有概念(或函数)真值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另外两种功能,即指在一定背景中判断所能够表达的东西,以及断定的说服力。尽管我们断定某个东西时,我们实际上是说它是真的,但是我们所断定的不是真值。真值赋予句子并不是逻辑意义的全部内容,所以真值不能完全承担弗雷格所说的可断定内容的全部功能,仅仅满足了可断定内容的概念值的功能,而满足可断定内容后两种功能的东西,他称之为判断(即陈述句)的“思想”。而思想并不与他的逻辑中的函数和自变量直接联系,他给思想赋予了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质:

第一,思想不是思想者心理的对象,而是思想者思考的实体,或语言的实体。因为它们虽然是思想者断言或接受的东西,但却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断言或接受而存在的。

第二,思想是公共的,可分享的,它的理解和识别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思想是或真或假的,思想的真就是与客观一致,所以思想依其断言为真必须是客观的。

第三,思想不等同于句子的意义,因为只有陈述句表达思想,非陈述句,如疑问句、祈使句等不表达思想,但非陈述句是有意义的句子。

第四,判断表达的思想独立于附加在句子上的语力。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对句子的语力是有影响的,“他真会这么绝情”,用升调和用降调表达的语力是不同的。而且句子使用了不同修辞色彩的词也会影响句子的语力,用“战马”代替“那匹劣马是红色的”一句中的“劣马”,句子的语力就不同了。用“但是”和“并且”连接的句子语力不同。然而,判断表达的思想不涉及语力方面的东西,只涉及推理中与形式表达有关的东西。

第五,思想是对象。思想是作为具有真值的东西出现在判断中的,真值是句子的指称。另一方面,弗雷格把“p这个思想”这种表述看作构成对象的专名。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具有对象的特征。

一个句子代表或表示一个真值,它表达一个思想。真值是句子的指称,思想表达了句子的涵义。可以说,弗雷格把可断定内容的功能区分为两种,然后把这两种小同的功能指定为句子的真值和思想,即句子的指称和涵义。他的语义理论是以区分句子的涵义和指称为基础的,对涵义特征的论证是他的语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有内涵的句子篇7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和涵义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论点,弗雷格通过讨论专名、概念词和句子这三种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及其区别阐释,他的意义理论的思想。但是,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一些说明的例子,因而,弗雷格的“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谜点。这个问题之所以仍然值得探讨,首先是因为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教条的理解分歧无存;其次是因为对弗雷格“涵义”概念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当今意义理论的发展。

一、区分涵义和指称的理由

专名是指涉一个特定对象的符号或名称,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单独词项,逻辑中的个体常项,如,“晨星”、“暮星”等。在语句中起到专名作用的成分的是指称一个特定的对象的词组,如,“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指称一个对象的名称、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词组,在弗雷格看来都是专名。他是从区分句子的指称和涵义,进而区分专名和概念词的指称和涵义的。归纳起来,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主要作了如下两方面论证:

(一)认知价值论证

弗雷格根据康德关于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区分的观点,分析了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的识别。如,“晨星是晨星”,“晨星是暮星”,这两个句子虽然都体现了一种关系,但它们在认知上的价值是不同的。a=a的有效性是先验地可识别的,是分析的。即使不能识别晨星的人,也能证明“晨星是晨星”是有效的。a=b则包含了知识的扩展,其有效性是经验地可识别的,是综合的。即使是在今天,要辨认a和b两个名字或符号标志的是同一颗行星也是需要经验验证的。

“22=4”和“2·2=4”这两个等式表达的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这两个等式的左边“22”和“2·2”可以互相替代,因为这两个符号有相同的指称。因此,“22=4”和“2·2=4”这两个思想不同的等式有相同的指称。同样,“晨星是一颗行星”,“暮星是一颗行星”,虽然这两个句子由于“晨星”和“暮星”的指称相同而真值相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因为不知道晨星就是暮星的人,会以为这两个句子中一个是真的,而另一句是假的。因此,对于认知者而言,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是不同的。

(二)同一关系论证

a=b要表达的似乎是“a”和“b”这两个符号或名字所命名的同一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a=b是真的,那么a=a和a=b的认知价值就基本相同了。但既然用了a和b两个不同的名字,显然两个名字的意义除了对象以外,还有其他未尽之意。这未尽之意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同一个对象。“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那个出生在斯塔吉斯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个符号的差异不在它们所命名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由于命名者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不同,在于对同一个对象的给出方式不同。可见,符号“a”和“b”的差异只是在对象给出的方式或语境方面。

由此,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别涵义和指称”。弗雷格明确指出,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命名的对象;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直陈句的指称是它的真值,直陈句的涵义是它包含的思想。但却没有明确指出专名和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定义“涵义”。

二、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功能

弗雷格首次区分了专名的涵义和指称,从此关于专名的意义问题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专名有指称无涵义;第二,专名有涵义而仅仅在下述条件下有指称:只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满足专名的涵义。由此看来,专名的涵义问题是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交点。专名,乃至语言表达式的涵义问题在弗雷格理论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多种功能。

(一)涵义是给出表达式指称的媒介

根据弗雷格反对逻辑心理主义原则,必须把心理学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区别开,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区别开。因而必须把语言表达式的指称与个别心灵的表象图像区别开。如上所述,专名的指称是它表示的对象,但是对于弗雷格来说,名字或符号并不能直接与其对象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通过符号出现的方式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当出现“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时,可能通过考察出生地,把那位古希腊人与这个专名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能通过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把那位柏拉图大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与这个专名的所指联系起来。如果把符号的给出方式理解为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的涵义,那么“专名通过涵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

弗雷格指出,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在42=4·4这个等式中,不是概念的简单相等,而是对象,即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等。所以可以断言,两个概念词的指称相同,且仅当其从属的概念的外延重合。那么概念词如何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弗雷格虽未明确说明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但根据他“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指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指称”的基本原则,可以把概念词的涵义理解为(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便可以认为,概念词是通过它的涵义与它所属的概念的外延相联系的。正如弗雷格所说:“不仅对于专名,而且对于概念词,逻辑必须都有要求: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且从涵义进到指称,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会根本无法谈论指称。”

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从涵义进到指称的思想是否能推广到对直陈句的分析上呢?“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这两个句子的思想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知道晨星就是暮星,那么我们便知道这两句的真值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暮星”替换前一句中的一部分“晨星”,便得到与前一句具有同一关系的后一个句子。显然,这两句相同的是真值,而不是思想。所以弗雷格明确指出,直陈句的涵义是其思想,直陈句的指称是其真值,并由这个假设推导出两个重点结论:第一,如果一个句子的真值就是它的指称,那么所有真句子就有相同的指称,所有假句子也有相同的指称。第二,保真互换原则,即当句子的一部分被指称相同而涵义不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因此,“一个断定句含有一个思想做涵义(或者至少要求含有一个思想作涵义);这个思想一般是真的或假的;就是说,它一般有一个真值。”这样,对于直陈句而言,仍然是从句子进到涵义,并从其涵义进到指称的。由此可见,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

(二)涵义是间接指称的对象

与直陈句不同的是,间接引语的指称不是真值。在问接引语中,人们谈到的是另一个人某句话的涵义,所使用的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指称,而是通常作为语词涵义的东西。比如,“哥白尼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的不是其中的从句“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真值,而是哥白尼是否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这个思想”,可见,从句的指称不是其真值,而是其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语词的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一个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是被间接地使用,或者它具有间接的指称;类似地,也区别了一个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并指出,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这样一来,对于间接引语,保真互换原则就应该修改为:当从句被与其通常涵义相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整个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如上例,如果我们用“哥白尼认为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和“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网形的”互相替代,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

弗雷格根据这个原则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例如,由“…认为”、“…相信”、“…推论”、“…认识到”、“…知道”、“…以为”、“看来…”、“指责”、“希望”、“害怕”、“同意”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引语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间接指称的对象。

(三)涵义是语义理论的构成元素

弗雷格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语义理论,因为他没有使用元理论为他的基本推理原则和规则辩护。但是他使用自然语言介绍和论证了他的形式系统的特征,从而建立了他的语义理论。

弗雷格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逻辑主义计划,即模仿算术语言构造一种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因为他认为算术是进一步发展的逻辑,逻辑定律是严格论证算术定律的基础,这就要求算术符号语言必然扩展为一种逻辑符号语言。为了实现他的这个逻辑主义计划,他把函数概念扩展为逻辑概念,把含有空位的函数看作概念,用真值代替了作为自变元的函数值。真值是判断的可断定内容,“可断定内容”是弗雷格逻辑系统中很重要的语义概念。弗雷格把判断符号表示为上,他在《概念文字》中这样解释道:“水平线可以叫做内容线,竖杠可以叫做判断线。内容线通常也用来使任何一些符号与其后出现的符号整体联系起来。在内容线之后出现的东西必然总有可断定的内容。”在判断中可断定内容不仅具有概念(或函数)真值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另外两种功能,即指在一定背景中判断所能够表达的东西,以及断定的说服力。尽管我们断定某个东西时,我们实际上是说它是真的,但是我们所断定的不是真值。真值赋予句子并不是逻辑意义的全部内容,所以真值不能完全承担弗雷格所说的可断定内容的全部功能,仅仅满足了可断定内容的概念值的功能,而满足可断定内容后两种功能的东西,他称之为判断(即陈述句)的“思想”。而思想并不与他的逻辑中的函数和自变量直接联系,他给思想赋予了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质:

第一,思想不是思想者心理的对象,而是思想者思考的实体,或语言的实体。因为它们虽然是思想者断言或接受的东西,但却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断言或接受而存在的。

第二,思想是公共的,可分享的,它的理解和识别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思想是或真或假的,思想的真就是与客观一致,所以思想依其断言为真必须是客观的。

第三,思想不等同于句子的意义,因为只有陈述句表达思想,非陈述句,如疑问句、祈使句等不表达思想,但非陈述句是有意义的句子。

第四,判断表达的思想独立于附加在句子上的语力。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对句子的语力是有影响的,“他真会这么绝情”,用升调和用降调表达的语力是不同的。而且句子使用了不同修辞色彩的词也会影响句子的语力,用“战马”代替“那匹劣马是红色的”一句中的“劣马”,句子的语力就不同了。用“但是”和“并且”连接的句子语力不同。然而,判断表达的思想不涉及语力方面的东西,只涉及推理中与形式表达有关的东西。

第五,思想是对象。思想是作为具有真值的东西出现在判断中的,真值是句子的指称。另一方面,弗雷格把“p这个思想”这种表述看作构成对象的专名。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具有对象的特征。

一个句子代表或表示一个真值,它表达一个思想。真值是句子的指称,思想表达了句子的涵义。可以说,弗雷格把可断定内容的功能区分为两种,然后把这两种小同的功能指定为句子的真值和思想,即句子的指称和涵义。他的语义理论是以区分句子的涵义和指称为基础的,对涵义特征的论证是他的语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有内涵的句子篇8

【英文摘要】genericsentencesappeartohaveuniversalquantifications.they,nevertheless,tolerateexceptions.thisisthemainfeatureofgenericsandalsothemostpuzzlingproblemtobesolvedintheresearchesaboutthem.thisfeatureindicatesthatgenericsexpresssomethinginvolvingintensionality.basedonintensionalsemantics,thispaperusesaformalmethodtorevealthatgenericsentencesexpresstheintensionsofconcepts,andshowsthatwhatgenericsareabout.thus,somepuzzlingphenomenaaroundgenericsareexplainedwithsatisfaction.thisdiscoveryreliesonseveralassumptions:conceptsarefunctionsmappingfromasetofpossibleworldstothepowersetofasetofintensions;theintensionofaconceptisthesetofallgenericconsequencesderivedfromthesenseofthetermthatexpressestheconcept;etc.however,theseassumptionsarenotinaccordwiththetraditionalviews.tomaketheresultspresentedheremoreconclusive,thefundamentalpropertiesfromthebottomlineoftheconceptsarediscussedandanalyzed.theyaresummarizedtobesevenbasicpropertiesofconcepts.thepositionsproposedinthispaperarearguedforandenforcedbyexploringtherelationbetweenconceptandlanguage,aswellastherelationbetweenconceptandknowledge.theseargumentsconsistofanewtheoryofconcept.

【关键词】概称句/概念/内涵/涵义genericsentence/concept/intension/sense

概称句(注:“概称句”是作者对genericsentence的翻译。这里是首次正式在国内文献中使用这一译名。)(genericsentence)是我们日常思维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句子。关于概称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已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形式处理,但因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理论,仍处于初期阶段。概称句研究在非单调推理、人工智能以及语言学研究等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属于概称句的条件句逻辑和模态逻辑研究方向。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发现,概称句涉及到概念和概念的内涵,因此对概称句本质的认识涉及到概念理论,此二者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在概称句分析和语义的基础上[1],借助于形式化方法,本文对概称句和概念进行了分析,在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

一、关于概称句的说明

概称句又称特征句,指的是“鸟会飞”,“马铃薯含维生素c”等这类句子。概称句有不同的种类。与本文有关的概称句是“鸟会飞(birdsfly)”这类概称句。这类概称句从句子的语言结构上看有两个特点:(1)表现为主谓结构。如“鸟会飞”,其中鸟是主项(或主语),记作s,“会飞”是谓项(或谓语),记作p。这种概称句通常又记作sp。(2)主项s是复数,或用通常普通逻辑类教科书的术语,s是“普遍词项”或“普遍概念”。这种概称句是我们最常用的概称句。

概称句一方面是某种意义上的全称句,另一方面又容忍反例。比如,概称句“人能思维”,有“人都能思维”的意思,但同时又不会因为有些人不能思维而使“人能思维”为假,即“人能思维”与“有些人不能思维”并不矛盾。这是概称句最重要的特点,也是研究的主要困难所在。对此各种研究提出了关于概称句意义理解方面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乃至于形式刻画等方面的不同处理。在总结各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分析,给出了一个关于概称句的语义。[1]这个分析有以下几个要点:

1.所有主谓结构的概称句sp,都可以被精确化为“s(在正常情况下p)”。如果s是复数名词,又可进一步精确化为“(正常的s)(在正常情况下p)”。我们把这样的形式称为概称句的典范形式。这一形式有两层全称概括,外层的全称概括作用于相对于主谓项的正常个体,内层的概括作用于相对某个正常个体的正常环境。以“鸟会飞”为例。不会飞的不正常的鸟被外层的全称量词略去,正常的鸟在不正常环境里而不会飞的现象由内层的全称量词排除。于是,“鸟会飞”应该理解为,“在正常的情况下,正常的鸟会飞”,更严格地说,即“对任意的个体x,如果x是正常的鸟,那么,x在正常的情况下会飞。”

2.这里出现了两个“正常的”,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模态算子。用于正常情况的“正常的”是二元命题算子,在条件句逻辑中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特别是在常识推理研究中对这一算子的改造[2],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已有结果。用于主项的“正常的”是谓词算子,即以谓词为变元的函数,以下称为正常函数。什么是正常的s,这个函数该如何定义,是建立概称句语义的关键。

3.首次定义正常函数为一个二元函数。在将来的形式解释中,它的两个变目分别被称为主项内涵和谓项内涵。直观地看,该函数是以主谓项的意义来决定正常主项(如“正常鸟”)的意思,再由此在各可能世界中选出所有正常个体。第二个变目的引入,给正常函数选择正常个体提供了一个与谓项涵义相关的选取参数。这体现了正常主项的相对性。

4.对选取正常个体的正常函数有两项限制。第一,选择出来的正常主项的内涵包含了主项的内涵,即对任意的内涵。在“鸟会飞”的例子中,该限制的意思是,“正常鸟”必须首先是“鸟”。第二,与谓项内涵相关的选取参数同谓项的肯定和否定无关,即对任意的内涵。还用“鸟会飞”的例子,这一条件的意思是,我们对于鸟和会飞,以及对于鸟和不会飞,选出的正常个体是相同的。满足这一限制条件的正常函数避免了把“对来说是正常的鸟”定义为“会飞的鸟是正常的”这样一种循环定义的嫌疑。

根据以上要点,概称句sp的直观意思是,“对任意的个体x,如果x是相对于p或非p来说正常的s,那么,在正常情况下,x是p”。下面给出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言和形式语义,就是要把这个意思严格地表达出来。

二、概称句的形式语义

概称句的形式语言可以在一阶语言基础上扩张得到。

一阶语言 有可数无穷多个变元符号、常项符号以及一元谓词符号(注:为简单起见,本文只讨论一元谓词的概称句,所以这里只有一元谓词符号。),这三类符号的集合分别记作var,c,pred,并有命题常项符号,联结词,量词符号。中的项和公式定义如常。所有公式的集合记作f。语法符号x,y,z等表示任意的变元符号,c表示任意的常项符号,t表示任意的项,p,q等表示任意谓词符号。α,β,γ等表示任意的公式。各类语法符号均可加下标或上标。被定义符号有。

附图

附图

附图

至此我们给出了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义。对任意的模型,一个概称句在其中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有确定的真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关于概称句推理的研究。下面我们将继续关于概称句的分析来讨论相关问题。

三、概称句本质

首先要说明,在上节里,我们将任意框架上得到的集合中的元素称为“内涵”,这只是使用了在这类问题讨论中的通常术语,它不是我们在谈论概念时所说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个意义下的内涵。如果我们将一个框架看作独立外在的客观世界,还没有和我们的语言(或认识)发生关系,那么,一个中的元素只是一个指向(或指派)。该指向对每个可能世界指定一个d的子集。只有当我们将w看作可能世界,将d看作个体域,并且,将一个语言表达式(通常为语词)赋予该指向的意义,即将该语言表达式与这个指向相联系,这是在结构或模型层次才有的东西,那么,这时这个指向才成了该表达式的涵义。由这个指向所确定的东西,就是该表达式的指称。按通常的观点,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词项的涵义决定指称,因此,人们把概念的内涵或词项的涵义看成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可能世界集到个体域的幂集的映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的元素被称为“内涵”。而实际上,无论内涵还是涵义都是和语言相关的东西。没有语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内涵或涵义。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1)即使与语言相关,也只有通过语言得到或建立的指向,即通过语言的表述我们得以确定其指称的指向,一个语词才有涵义。通过其他方式,如手的指示行为得到的指向,不构成相应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参见下节概念特征(3))。(2)“概念”、“内涵”、“外延”,以及“语词(词项)”、“涵义”和“指称”,是两个不同系列的术语。主要是在“概念”、“内涵”以及“语词(词项)”、“涵义”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对目前所讨论的问题来说,我们所用的实际上是后一系列的术语。因为,语词及其涵义是语言层面的东西,而概念及其内涵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与认知主体相关。语词的涵义一般来说是语言的使用者在语言的使用之前就被规定的,也是使用者们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因而具有公众性和某种客观性。而概念及其内涵作为认知主体的某种思想,与其自身的认知能力、认知行为等有较大的关系,因而有一定的主观性。再有,我们是通过涵义的理解和掌握来形成概念的,因此概念及其内涵比语词的涵义要复杂。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讨论(参见下节概念特征(2))。在上节我们给出的是语言的解释,只是语词意义的规定以及由此得到公式的真值,不涉及语言的使用者,更不涉及语言使用者的思想。

我们在一开始就指出,概称句最重要的特点是容忍反例。对此,我们的基本分析或主张的基本观点是,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对概称句中词项的理解与其实际的所指(即相应的外延或指称)不一致,而在这个不一致中,我们偏向了涵义,采取了内涵性的观点,放弃了外延的观点。例如,对“人能思维”这一句子来说,“人”的外延并不包含于“能思维”的外延。因此,从外延的观点看,并非每个人都能思维。所以当我们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思维”时,我们也都能理解,并认为这是个真句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仍然接受“人能思维”,并且不认为这两个句子是矛盾的。这说明我们是在与外延观点不同的意义上理解或解读“人能思维”这个句子的,而这个不同的意义只能是涵义的或内涵上的意义。

根据这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给出了以上概称句语义。关键是引入了词项(主项和谓项)涵义(根据上面的说明,这里应该是“涵义”,而不是“内涵”)。这个引入有两个方面:在语形方面,引入了λ-表达式;在语义方面,首先在对象上,引入了“内涵”(即中的映射),其次建立了λ-表达式到“内涵”的联系,即将每个λ-表达式解释为一个中的映射。在这个解释下,一个λ-表达式的解释,如,自身为一个映射,对每个可能世界确定一个个体集,相当于某个一元谓词在这个世界中的指称。这可以理解为,λχα是一个关于性质的表述,对每个可能世界,选出具有这个性质的那些个体。从这个角度看,是一个由α及其变目x确定的一元谓词的涵义。通过这样的办法,概称句的真值得到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命题2.1,揭示了概称句命题是关于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的函数,这使得我们对概称句的认识前进了重要的一步。这个对于概称句的解释可以称为涵义的解释。

根据涵义的解释,我们已经得到了概称句的真值。但是这个解释还不够透彻。有两个问题:(1)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之间究竟是什么联系?(2)我们为什么会偏向涵义,原因是什么?

关于(2),合理的看法是,我们所以明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思维”而仍不放弃“人能思维”,是因为对于人这类事物来说,在认识上“人能思维”有更重要的意义,或者说,“能思维”是被我们认识到的人的重要属性,它已经构成了我们的“人”这个概念的一部分,是这个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上述不一致中,我们宁愿固守我们的概念而放松外延上的要求,于是我们偏向于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导致了在概称句解读时的内涵性倾向。所以,在这个偏向中,不完全是词项涵义的问题,还有我们的理解和思想方面的因素,即与概念有关。

如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以上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义也是合适的,那么在这个形式语义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也应该可以进一步给出体现概称句与概念因素相关的形式刻画。以下定义和命题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附图

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概称句所表达的东西本质上是概念(主项)与其内涵(谓项)的关系。简单地说,概称句是表达概念内涵的句子。这个结果彻底说明了概称句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的关系,回答了问题(1)。

概称句这个性质的明确可以使我们对概称句的意义有新的理解:概称句在于明确、生成、丰富概念,以及传递和接受概念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我们进行这些思维和交流活动的基本语言形式。例如,考虑概念的丰富问题。对于概称句“土豆含有维生素c”来说,如果我们的“土豆”的概念足够丰富,其中已有“含有维生素c”这一内涵,那么我们自然会认为“土豆含有维生素c”是一个真句子。或者,我们的“土豆”的概念还不够丰富,通过接受概称句“土豆含有维生素c”,即认定该句子是一个真句子,在我们的“土豆”的概念中增加“含有维生素c”这一内涵,使我们的“土豆”的概念得到丰富。其他情况可以类似推广得到。如概念的生成、明确可以看成内涵从零开始的丰富。概念的传递、接受,又可看成是丰富概念的基本方式。

我们一再谈到概称句容忍反例的特点,现在根据解释(*)给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可以更清楚地解释这个特点。当我们说“人能思维”时,说的只是“能思维”是人的概念的一个内涵,或人这类对象有“能思维”的属性。这是依据“相对于思维来说,正常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能思维”来确定的。但是从外延上看,显然不是所有被我们称为“人”的那些对象都是相对于思维来说的正常的人,并且也处在正常情况中。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自然不能思维。“有人不能思维”,就是面对这种情况的句子。简单地说,“人能思维”中的“人”表达概念,“有人不能思维”中的“人”用于其外延,二者当然并不矛盾。

在关于概称句的理解方面,解释(*)说明了一些现象,与我们的直观相符合。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解释在概念的方面是否成立?

解释(*)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①概念的内涵不是单一映射,而是一个映射集,其中的映射本身是涵义,所以这个映射集也是涵义集。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内涵”首先指的应该是这个集合(或类)。其中的任一涵义,可以称为概念的一个内涵。我们以前是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使用“概念的内涵”这一术语的。②概念是从可能世界到涵义集的幂集的映射。因为一个涵义集可以看成一个概念的内涵,所以,这个观点也可以简单表述为,概念是从可能世界到内涵的映射。

这样的关于概念内涵和概念的说法是否符合我们关于它们的直观?也就是说,实际上是要回答:在直观上,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语词、涵义与概念和内涵又是什么关系?

四、概念、内涵与涵义

根据通常的看法,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3](p18、22)或者,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4](p18、20)这是目前国内两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其他各种版本的表述与此类似。此外,也都谈到了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要用语词来表达。没有离开语词的概念。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3](p20-22)[4](p19-20)以上是关于概念的传统理论。与此相关地,还有弗雷格提出的涵义决定指称的观点,以及在可能世界语义产生后,提出的内涵是可能世界到外延的映射的观点。这些内容构成了目前关于概念的主流理论。

从现有的概念理论看,解释(*)与此并不吻合。主要表现在解释(*)所提出的两个观点上。对于观点①,撇开内涵的本身是什么,是属性的反映还是涵义,如果我们用技术术语,把内涵看成某种映射,那么,内涵是单一的映射,还是映射的集合?解释(*)主张后者。传统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是默认前者。对于观点②,解释(*)对概念、内涵以及涵义有明确的界定,它们的层次各不相同。而传统理论对概念和内涵没有严格区别。尽管根据传统理论,概念是奉质属性的反映,内涵是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应该是有区别的,但是,因为“本质属性的反映”和“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楚,所以概念和内涵被经常混同。再加上词项、涵义和指称的提出,本来这是把问题限制到语言,以使问题更明确,更易于讨论,也是通常所谓认识论到语言哲学转向的实质,但在一些地方反而使得概念、内涵、涵义的关系更为混乱。例如,有著作认为,“词项都有内涵和外延,亦称涵义和所指。词项的内涵就是该词项所表达的概念。”[5](p276)因为概念和内涵的混同,再根据内涵是可能世界到外延的映射的观点,于是概念也就成了可能世界到外延的映射。

这个不吻合原因只能是以下二者之一:(1)解释(*)不成立,即依据形式语义的技术上的结果并不是关于概念的事实。(2)现有的概念理论不足,是这个理论没有反映关于概念的事实。我认为是后一情况。为此,我们必须对概念作新的考察和分析。

忽略枝节争议,我们把关于概念的理解降低到最低限度,到概念最基本的性质上,概念是思想性的东西,将一个概念看作是一个思想,这一点总是成立的。如果一个东西连这样的思想都不是,那它不可能是概念。下面从这个基础出发,再考虑概念的其他性质,逐步明确关于概念的概念。

(0)一个概念是一个思想。这个思想有如下基本性质:

(1)它是由一定的语言表达式(通常是语词或词组)所承载或表达的。

在概念和语词的关系上,基本上没有分歧。一般都认为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或载体。承载概念的语词以后称为概念的承载词。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的承载词。不存在没有承载词的概念。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承载概念。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承载词,同一个语词也可以作为不同概念的承载词。

(2)与承载词的涵义是不同层次的东西。

语词有自己的语形和语义两个方面。语形方面指的是语词的符号或文字及相应的语法组合法则,语义方面指的是语词的意义(meaning)。这个意义又有两方面,涵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语词的指称是语词表达或代表的对象。语词的涵义是可以由关于这个语词的解释性短语等表达的东西。通过涵义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确定语词的指称。因此,涵义可以被看作可能世界到指称的映射,以及在涵义和指称的关系上,形成了涵义决定指称的观点。

语词表达概念,语词具有涵义,这使得容易将概念与涵义混淆。在概念和内涵不清楚的情况下,还容易将概念、内涵、涵义三者混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概念不同于涵义。概念是思想,语词的涵义是语言层次上的规定,尽管这个规定并不能完全脱离语言使用者的思想,是在使用者的思想中产生的,也是在使用者的思想中才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涵义也是某种思想,但概念和涵义毕竟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涵义是凝固在语言中的思想。概念是语言使用者的思想,通过掌握涵义而形成的思想,因此概念是比涵义高阶的东西。

(3)具有指向性。

这个指向性指的是概念这种思想到其对象的指向,通过这个指向,一个概念在我们的思维中代表一定的对象,使得我们可以对这个一定的对象进行思考。

概念都有承载词。概念的指向性是借助于承载词实现的。这个实现有两种方式,或者说,有两种不同的指向:①通过意指行为的指向。例如,指着水里的一些东西说,“这就是鱼”,于是,关于鱼的思想(或反映)就借助于“鱼”这个语词通过指向行为指定到了这样一些对象上。②通过语言的使用与一定对象相联系从而形成的指向。这里的“语言的使用”包括两个方面,语言的语法方面和语义方面。例如,“人”所代表的概念,可以通过“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表达的涵义指到相应的对象上。这个指向的形成,涉及到“制造”、“使用”、“工具”、“动物”等语词,还涉及到它们的语法组合和语义组合。

前种指向以后称为行为指向,后种指向称为语言指向。行为指向是最原初的指向,语言指向是在行为指向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指向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语言指向,才使得我们不必总是依赖直接的指向行为,而只须通过语言的使用,就可以确定对象,表达思想,以进行思考和交流。只有这样,才使语言真正成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具有这两种不同指向性的概念,以后也分别称为行为指向概念和语言指向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指的是语言指向概念。对于前者来说,我们甚至不认为它们是概念。例如,设a是一个语词,{2,咖啡,蓝的}是一个集合。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某种到对象{2,咖啡,蓝的}的指示,说“这就是a”,那么,我们一般不会认为有了a的概念。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语言表达式,通过它所表达的涵义我们能将a和{2,咖啡,蓝的}相联系。但是从概念的基本性质看,应该接受这类思想也是一种概念(即下面所说的“零概念”)。

(4)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概念通过其指向性得到的对象是概念的外延。概念又是由承载词表达的。所以,这个对象首先也是由承载词表达的。因此,概念的外延就是其承载词的指称。

概念是具有指向性的思想。如果一个概念是通过由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形成指向的,那么这些涵义的全体(集合),就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内涵是可以由语言表达的思想。否则,只有行为指向,而无语言表达,如上例a到集合{2,咖啡,蓝的}的指向,我们自然不认为a有什么内涵。因此,只有语言指向概念才有内涵。对这类概念来说,明确概念的内涵,也就是明确概念的指向,据此概念的外延得到确定。在这个意义上,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

内涵是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还是特有属性的反映,在传统概念理论中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现在的观点看,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所有这些反映的集合。当然在这些涵义中,作为认识结果,有的涵义的得到更来之不易,更深刻,更为重要,因而也更容易将其与相应概念的内涵等同看待。

由语言指向得到的外延是类。因为语言指向总是通过一定的描述实现的。其结果是,凡是符合这个描述的对象就构成了相应概念的外延,这样的外延只能是类。

按传统的观点和术语,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果是一类对象,那么这个概念就是类概念(注:这里的“一类对象”指的是多个元素的类。对于外延是单个元素的类,如摹状词表达的概念,通常不把它们看成类概念。),如果是一个性质,那么它就是性质概念或属性概念。基于前面的技术处理,目前我们只讨论个体类的类概念和个体的性质概念。

有两个特殊情况需要说明。(1)如果通过内涵得到的外延是个空类,那么,这样的思想有内涵,无外延,这就是传统概念理论中的空概念或虚概念。(2)如果内涵是个空类(或空集),如行为指向概念的内涵,那么,类似于把0也算作自然数,这样的思想可以称为零概念。

一个概念,无论它是否有内涵或是否有外延,它都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在这里,所谓“有内涵”即相应的涵义集不空,“有外延”即相应的外延类不空。

(5)与认知主体相关。

思想总是一定的思想主体或认知主体的思想。这个认知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还可以是人工的认知主体,抽象的认知主体,与某个理论对应的认知主体等。比如数学理论所对应的认知主体,是由数学家群体形成的认知主体。因为与认知主体相关,所以概念这种思想又有以下特点:

①对于具体的认知主体来说,会受到其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知识背景,语言的掌握水平,甚至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别是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思想是变化的、发展的,表现为概念的内涵的产生,修正、丰富等。比如,某个涵义事实上应该成为一个概念的内涵,但受认识的局限性,在某个时期,它还不是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才成为这个概念的一个内涵。一个涵义是不是某个概念的内涵,是通过我们的认识确定的。反过来,一个概念,因为它有通过认识得到的内涵,也就成了我们先前认识的结晶。

②因为受认知主体的自身因素影响,不同的认知主体可以对同一承载词形成不同的概念。因此,概念不同于涵义,有某种主观性,个体(个人)性。

③对每个认知主体来说,概念包含知识,或概念本身就是这个主体的一种知识。如果一个认知主体掌握子一个概念,或具有一个被我们称为概念的思想,那么它也就掌握或具有了关于相应对象的一定的知识。

(6)承载词涵义是其最初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这个思想的内涵或丰富其内涵。

作为具体认知主体的概念来说,概念的内涵的产生与形成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概念的承载词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如果一个概念是通过语言指向确定外延的,那么,形成这个指向的承载词的涵义就自然成为这个概念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最初的内涵。例如,锂,根据字典的解释,是“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金属中最轻的元素,可制合金。”这些解释表达的东西就是“锂”的涵义。如果我们原来不知道锂,那么现在通过这些表述的涵义,就有了锂的概念,而这些涵义,就是这个概念的最初内涵。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认识,丰富锂的概念的内涵,如锂的原子数为3,是比热最大的金属等等。

概念的形成也可以开始于零概念。可以设想,在最初人们只是用一些符号或语音通过行为指向,即简单的命名活动,将自己的思想与一些对象相联系,如“鱼”,“鸟”等。这时关于这些对象的思想没用内涵。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得到对例如鱼的一些认识,并用语言表达式固定下来,成为可以表达的思想,如鱼是水生的脊椎动物,有鳞,有鳃,冷血等,这时人们就有了鱼的概念的内涵。同时,一些语言表达式之间的关系也被这个语言固定下来,标志之一,就是写入这个语言的词典,成为这个语言使用者的共同规范。这时“鱼”成为有涵义的语词。后人再了解鱼时,只需通过这些涵义,就可以形成由“鱼”表达的具有指向性的思想,得到鱼的概念的内涵。对他们来说,鱼的概念就成了语言指示概念。

(7)与可能世界相关。

一个概念是一个与一定对象相联系的思想。这个联系的建立总是处在一定的可能世界中,因此,概念总是与可能世界有关的。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世界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可以有不同的外延。

以上从第(0)条“一个概念是一个思想”开始,加上后面的7条,基本上说明了什么是概念,其中重要的有以下几点:(1)具体地说明了语言对概念的作用。(2)揭示了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可能世界到内涵的映射。(3)说明语词涵义与概念内涵的联系与区别。内涵是一个涵义的集合,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反映。(4)强调了概念与认识的关系,概念是认知主体的概念,是发展的。

最后我们考察形式处理与直观的符合问题。

首先,在直观上概念是有指向性的思想,在形式语义方面概念可以处理成映射,符合直观性质(0)、(3)。其次,在形式语义方面概念是由λ-表达式表达的,λ-表达式就是概念的承载词,符合直观性质(1)。这里需要作一些说明。通常我们会认为“鸟”,“鱼”这样的语词表达概念。它们看起来并不是λ-表达式。如果要写成λ-表达式,那么应该是λx鸟(x),λx鱼(x),与直观不符。但是,这正是体现了由弗雷格所深刻分析并确立的思想,一个概念是一个带空位的函数。[6](p54-75)λ-表达式中的符号λ和变元x就是起着表示空位的作用。只是在自然语言中,我们把这些重要的内容隐去了,用的是概念表达的省略形式,实际上,概念的严格表达恰恰应该是λ-表达式。

再有,在形式语义中,概念是到内涵的映射,内涵是涵义的集合,体现了概念与涵义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概念是比涵义高阶的映射,符合直观性质(2)。还有,在形式语义方面,符合直观性质(4)、(6)。最后,在形式语义方面概念是从可能世界出发的映射,符合直观性质(7)。

以上的这些方面,形式结果与直观分析都是吻合的。只是有一点,概念与认知主体有关,在我们的形式语义中没用充分体现。

所谓与认知主体有关,最明显的表现是概念的发展性,而这个发展性主要体现在内涵的丰富上。在形式语义中,一个概念的内涵是其承载词的全体概称后承。于是,对于给定的语言,一个模型一旦给定,对任一承载词,它的概称后承也就完全确定了。但是这并不符合我们人这样的认知主体关于概念的实际情况。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形式结果不是对人这种主体的概念的刻画,而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对于给定语言,面对给定的世界,从逻辑上看,每个概念都有完全内涵或绝对内涵。这样的概念可以看作在给定语言和对象世界条件下可能得到的绝对概念或极限概念。如果考虑到认知主体,那么,这样的概念可以看成是完全掌握该给定语言并且完全认识了该给定对象世界的认知主体的概念,或者说,是完全掌握其所用语言并且具有无限认知能力的全能认知主体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形式语义中刻画的概念只是全能认知主体的概念。任何人都不是全能认知主体,而只能是有限能力的认知主体。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该形式语义以及解释(*)对概念本质的揭示。

五、关于概念的几点结论

一个概念是有一个由语言的承载词表达的具有指向性的思想。这个指向性可以表示为从可能世界到语词涵义集幂集的映射。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与可能世界有关。一个概念在一可能世界上的内涵是其承载词涵义在该世界上的所有概称后承。如果考虑到认知主体,那么,一个概念在一可能世界上的内涵是其承载词涵义在该世界上被该认知主体认定(或认知)的所有概称后承。一个概念在一可能世界上的外延是其承载词在该世界上的指称。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

概念在思维中起着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作用,并同时提供关于该对象的知识,使拥有或掌握概念的主体可以对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思想上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mao,y.,andzhou,b.ananalysisofthemeaingofgenerics[j].socialsciencesinchina,vol.xxiv,no.3,autumn2003,126-133.

[2] 周北海,毛翔.一个关于常识推理的基础逻辑[j].哲学研究,2003年增刊:1-10.

[3]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有内涵的句子篇9

[关键词]传统逻辑 定义理论 探讨

[中图分类号]B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04-02

概念(语词)是思维的起点,也可称之为思维的细胞或元素,由概念组成命题(句子)进而构成推理、论证,从而证明(反驳)或表达思想。可见,概念(语词)在逻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准确使用概念(语词)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前提,很多逻辑错误都源于此。要准确使用概念必须明确概念,即明确概念的涵义和所指。要准确使用语词,必须清楚语词的词源、意义、用法等,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定义这种逻辑方法获得的。传统逻辑中的定义理论(有些教科书)有缺陷,值得商榷。本文对定义理论作了一番探讨。

一、传统逻辑定义理论的主要缺陷

其一,只涵盖内涵定义,没有包括外延定义。如:吴家国主编的《普通逻辑原理》一书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的特点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46页,以下简称《吴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逻辑学》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他通常是用简短的语句来表达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26页,以下简称《人大本》)

其二,无法科学地解释语词定义。传统逻辑定义理论一般是这样阐释的,先介绍什么是定义,上述二例具有普遍性,然后介绍定义方法,主要是属加种差法。在这之后,又介绍另一种定义:语词定义。《吴本》认为:“此外,还有语词定义。这种定义只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而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语词定义有两种: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的语词定义。”(49页)《人大本》也有同样的观点:“此外,还有语词定义,这种定义只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语词定义可分为规定的语词定义和说明语词定义。”(29页)

其三,《逻辑学导论》一书对定义理论阐述得比较全面,也有诸多独到见解。但作者对什么是定义的观点值得商榷。他说:“定义的对象就是词项或概念,当然也包括句子或命题。所谓定义,就是从简短的形式揭示词项(概念)、句子(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他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277页)

二、对这些缺陷的评析

(一)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内涵和外延。给概念下定义就是要明确内涵和外延。传统逻辑定义理论定义的对象只是内涵,不包括外延,失之偏颇。定义既有内涵定义又有外延定义。下定义时,往往列举一个概念的外延,从而明确概念的意义和适用范围,这就是外延定义。如:有理数和无理数总称实数。在这里,“实数”是被定义项,“有理数和无理数总称”为定义项,不是通过揭示内涵(本质属性)来明确“实数”这个概念的,而是通过揭示“实数”外延来达到明确概念的目的。

(二)语词定义是定义的一种。既然语词定义被叫做定义,它就应该具有定义的一般属性。按照逻辑关系,定义与语词定义之间是属种关系,定义是属概念,语词定义是种概念。这里面要搞清楚的是定义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显然,以上二本教材都认为是概念,这并不错,概念确是定义的对象,并且可以说是主要的对象,这还不够,还应该包括语词。语词与概念虽然联系,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语词,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因此,概念是定义的对象,语词也是定义的对象。

(三)《逻辑学导论》将定义的对象由概念扩展到命题,似对原有观点的创新,修正原有的定义对象只是概念的观点。他关于定义的观点可以这样拆开理解:

1.定义是用简短的形式揭示词项(概念)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

2.定义是用简短的形式揭示句子(命题)的内涵,使人们明确其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

第1种理解可以认可,第2种理解就令人费解了,因为概念(词项)有内涵、外延,换句话说,内涵,外延是概念(词项)的两个基本特征。而命题(句子)并没有内涵和外延。陈波教授在书中谈到:“词项都有内涵和外延,亦称含义和所指。词项的内涵就是该词项所表达的概念,也就是该词项所指称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所具有的、并且被人们认识到的本质属性或区别特征。”“词项的外延就是该词项所指的某个对象或某个对象的集合或者类别。”(276页)。从上述关于内涵、外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内涵与外延是词项(概念)所具有的,它的主体应该是词项(概念)。我们并无法得出内涵、外延还有句子(命题)是主体这一结论。既然如此,那么关于命题(句子)也是定义对象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三、定义理论的重新阐释

笔者认为,传统逻辑的定义理论应按如下轮廓阐释:

(一)什么是定义

定义的对象是概念或者语词。所谓定义是用简短的语句对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揭示,或者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的逻辑方法。

(二)定义种类

1.内涵定义。内涵定义是占定义比重较大的一种定义。这种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以明确概念内涵,属加种差是最常见的内涵定义形式。

例(1)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接下来再详细的介绍属加种差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用定义等及定义规则。在此,不赘述了。

2.外延定义:通过列举一个概念的外延,从而明确概念的意义和适用范围。这种定义就是外延定义。

例(1)有理数和无理数总称实数。

(2)什么是自然语言?例如汉语、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都是自然语言。

3.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的对象是语词。对语词的意义给以解释定义叫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可分为规定语词定义和说明语词定义。

(1)规定语词定义。当提出一个新词语或者在某种特殊意义上使用某些词语时,我们就应对他们作出规定性解释。

例(1)三个代表: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中国共产党前任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种建党学说的简称。

例(2)双百方针是我党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说明词语定义。不了解某一个语词的意义时,我们就要对己有确定含义的语词给以说明。

例(1)驹即小马。

例(2)因特网,英语词“internet”的音译加意译,指通过软传程序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便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昊家国.普通逻辑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

[3]陈 波.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4]黄顺基.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杨金武.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谷振诣.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

有内涵的句子篇10

1.介绍资料。

学习文言文首先应了解与之有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生活的年代、环境,有关作者的简介,其文章的风格以及课文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写作目的、主旨和语言特色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扫除障碍。

了解了有关资料,学生便急切地想读课文了。初读课文,应首先扫清课文中的障碍。具体来说扫除障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字音,二是句读。也就是认识生字,并对文章进行断句,掌握好停顿。至于断句,也是初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故从书面上看不出停顿,因而读时需要进行断句。况且断句不准就会使句子产生歧义,甚至与作者原意相反,也有的会陷入无法理解的误区。只有反复揣摩,在猜读中体会句子中间的停顿、抑扬顿挫和语气来,才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

在扫除障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疏通文意,熟读全文。疏通文意,首先应搞清字词意思。文言文的字词特点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三种现象,掌握住这三种现象的特点,也就基本上了解了字词。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还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才能搞清句子的意思,为翻译作准备。

翻译文言文可以使学生比较迅速全面地掌握原文的思想内涵,对于理解文言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翻译一般来说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达到严复所说的“信、达、雅”三步标准。只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才能掌握文章精髓,领悟作者题旨所在。

4.咀嚼涵泳。

学习文言文,应通过反复诵读,在涵泳咀嚼中训练语感。语感是听起来顺耳、读起来顺口、看起来顺眼的一种语言直觉思维能力,它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体现出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同时也是对一种语言符码的意义和涵义、知性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把握。

古人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都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反复的诵读涵泳无以全面掌握。所谓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其实都少不了诵读的功夫。在反复的诵读、咀嚼、涵泳中逐渐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含义,体会到文章典雅、优美的语言及深刻地内涵着的审美意向性和价值倾向性,寄寓、销溶在具体课文、具体语言单位中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学以致用。

在掌握具体课文的内涵精髓之后,还应把学过的文言文及有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从中归纳出文言文的特点、规律,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如字词方面,则可以把通假字、生僻字、多音多义字、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诸现象按类别一一列成表,把文言文具体句子中的这类字词作以比较辨别,强化记忆,并归纳出常见用法,用以指导自己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再比如特殊的文言句式方面,按类别与课文中的具体句子一一对应,并寻找规律性的特点,既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应用。只有在比较、分析、辨别、总结、归纳中找出其中的特点和规律性,才能掌握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