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24:00

腊月二十三篇1

腊月除了叫蜡月,还有涂月、季冬、末冬、残冬、暮冬、嘉平月等称呼。在我国,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活动,那么你知道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吗?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腊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称小岁、小年夜,是相对大年(春节)而言的。因地域的差异,各地过小年的日期不尽相同,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四日过节。北京、河南等地区腊月二十三日过节。东汉崔富(同“实”)《四民月令》记载:“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清代姚兴泉《龙眠杂忆》记安庆桐城县(今属安徽)腊月过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设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与除夜无异,士人谓之小年。”民间对小年相当重视,因而形成很多习俗。

二、腊月二十三习俗有哪些习俗一:祭灶

祭灶也就是祭灶神,也可以说“接神”,腊月二十三那天,相传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够诚心诚意,准备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会高高兴兴的回到天上,然后禀告给玉帝你的优良事迹,还会多帮你美言几句,赐予你好的生活。

习俗二:扫尘

祭灶神之后,就是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日子,过年前要把房子里里外外都打扫一遍,所以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扫尘的头一天,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的扫尘日子都是“扫尘日”,也叫做迎春日。扫尘就是把家里弄的亮亮堂堂,然后才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习俗三:吃灶糖

灶糖是供奉灶王爷的祭品,相传灶糖能够让灶王爷尝到甜甜的味道,这样才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而且人们吃过灶糖之后也能祈求来年的生活能够甜甜蜜蜜。

习俗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为了过年而做准备,窗花明艳美丽,能够为家里增添喜气,而且窗花图案多种多样,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习俗五: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之一,春联是春节必贴的东西之一,多为福禄吉祥等寓意,张贴春联是表达对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三、腊月有哪些习俗腊月初八

这一天被称作“腊八”,即腊八节,最有名的就是“喝腊八粥”。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非常多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化为恶鬼来专门吓小孩子,偏偏这些恶鬼就怕被红豆打,于是就有了“赤豆打鬼”,后来腊八这天人们就用红豆煮粥。

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这一年来家庭情况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传说古人们为了不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乱说话,就准备很多灶糖给灶王爷,用糖黏住他的嘴,希望他在汇报时为自家多美言。

腊月二十四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灰尘,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和“陈”谐音,所以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当然古代家具造型复杂,还都用柴火烧水煮饭,所以家中灰尘还是比较多的,可想而知家家户户都卖力打扫屋子时的场景有多热闹。

腊月二十五

这一天要吃豆腐,“腐”同“福”,所以有“接福”的意思。当然这个习俗现在比较少人知道,取而代之的是在门、窗户上贴倒福,也有接福之意。

腊月二十六

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日子,在古代过年是一定要吃肉的。即使再穷的人家都要做一点儿红烧肉来吃,因为“肉”寓意“富裕”,表达了认为对来年红红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七

这一天是专门用来上街置办年货的日子,即使那些在腊月二十六没来得及杀猪羊的家庭,二十七也得在街上买到过年时要用到的肉类、果蔬和其它用品,所以这一天的集市会非常热闹。

腊月二十八

这一天古代人就要开始做各种花色样式的糕点、馍饼了,不同于现代人有发酵粉这种神器,古代人只有老老实实的等着面粉自己发酵,所以得等上好几天时间,这天开始制作的发面会在正月初一派上用场。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是除夕前最忙的一天,这一天除了要确定过年时需要准备的各种衣事祭品外,还需要上坟祭拜祖先。当祭拜完祖先过后,紧张而丰富的除夕节前准备活动就暂时圆满落下帷幕了。

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三篇2

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吗

除夕是腊月三十。

由于2022年的除夕是在腊月二十九号,所以大家对于2023年的除夕也很是好奇。据悉2023年除夕是腊月三十。之所以除夕有时候是29有时候是30主要是由农历腊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所决定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当太阳、月球、地球连成一线,且月球处于中间时,就是农历的每个月的初一,也称“朔”。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是农历一个月的长度,称一个“朔望月”。因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当月球离地球较远时,运行速度较慢,离得近时速度较快。月球的运动忽快忽慢,因此,日月运行重合的时间就不固定,两个朔之间就没有一个固定周期,时长时短。

为什么有些除夕是农历二十九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还是跟农历的历法有关。

之所以有的年份没有年三十,所以因为闰月及节气的因素,造成了有的农历年份十二月为大月30天,有的年份十二月为小月为29天了。而农历又把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叫做除夕,所以当有些除夕碰到腊月是小月时,就只能以腊月二十九为除夕了,而当碰到大月时,就以年三十为除夕了。

除夕是不是法定节假日

除夕不是法定节假日。

腊月二十三篇3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二,还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腊,在古代是一种祭礼,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用猎获的野兽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因为是祭祀之月,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民俗中,腊月的讲究与禁忌也比较多。

-01-

九种习俗1、腊八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他们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入中国之后,材料改为五谷杂粮,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方式。

2、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一家人的德行,让玉帝赏善罚恶。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准备好供品送灶神上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糖果,又甜又黏,让灶王上天之后嘴巴被黏住,说不了坏话。3、腊月二十四二十四,扫房子。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为“尘”与“陈”谐音,在腊月里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腊月扫尘,就是把家里一切的“穷运”、“晦气”都扫出去,以期盼来年运势更好。

4、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5、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在过去,人们生活艰苦,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猪肉。人们在这一天,开始杀自己养的猪,筹备过年的肉食。6、腊月二十七“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过年迎来送往,要招待很多亲戚朋友,所以除了猪肉之外,还有准备鱼肉、鸭肉。二十七也是年货节,大家准备好年货,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所以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7、腊月二十八二十八,把面发。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蒸馒头的。所以二十八这一天要准备好接近半个月的主食。北京人一般慢一拍,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8、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叫“小除夕”。一般是来往拜访,这叫别岁,亲戚邻里之间互相交换糕点,交流感情,人们还在户外焚香,叫“天香”,通常要三天。9、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天的鞭炮不绝于耳,人们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更好的运气和福气。

-02-

五种禁忌1、家中有儿子,已婚闺女在家过年。腊月二十三之后,有儿子的家庭里,不许已婚的女儿回门,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老辈子说法,这叫做“闺女不踏娘家尘草”,踏尘草能踩断娘家的根儿。是说女儿这时候回门,会断娘家香火。现如今独生子女社会,自然不存在这些老说法。但在旧社会,这是头等的忌讳。2、腊月搬家动土民间是没有腊月搬家的,因为腊月是祭祀月,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腊月讲求的是往家里各种进财。此时搬家,会以为不吉利,有腊月搬家穷一说。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村过年,腊月里的诸神,比如灶神腊月二十三辞灶上天述职,年三十再重回人间,还有老地老母(老祖宗)。你突然在腊月搬了家,他们回来找不到新家,会惹不开心。难免有脾气,那这一年就不会太顺。

3、年三十家里水缸不满儿时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年三十傍晚,去井台边排队挑水的人特别多。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过年的彩头儿:有剩财剩饭,寓意日子过得富足,年年有余。年三十晚上煮饺子的水,都是提前挑水添满锅的,水桶里也满满的水,要很节约着洗脸刷牙等。若是不懂事浪费水,没等大年初一就得出去挑水吃,家里主事人心里肯定要郁闷了。4、不说过年话儿“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农村人认为,年根儿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说什么都能一语成谶。所以必须多说好话,没准儿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实现了呢。

5、年三十扫地,往外扔垃圾农村老人说,年三十开始,家里的尘土都是财宝。那是老祖宗带回来的运气,或者是诸位神仙的赐福。此刻扫地,就是把财气扫出门。垃圾自然也是财,也不能扔,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财神,夜里送了神以后,初三早上才能扫地,把垃圾清理了。

今日已入腊月门,

传统习俗又重温。

腊月二十三篇4

腊八节是特指腊月初八这一天由于约定俗成的习俗而形成的节日。而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_腊八节习俗和意义,欢迎参阅。

腊八节的含义是什么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腊八节习俗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的意义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月二十三篇5

2、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3、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4、腊月二十六炖肉。

5、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6、腊月二十八发面。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8、大年三十晚上守岁。

腊月二十三篇6

腊八节的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腊八.腊八,有的,腊八,没有的,哈撒。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腊八节的顺口溜: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三篇7

1、年三十的案板——语底:借不得;不得空

2、年三十晒衣裳——语底:今年不干明年干

3、年三十讨口——语底:丢人现眼

4、年三十夜拨算盘——语底:满打满算

5、年三十夜的年糕——语底:人有我有;你有我也有

6、正月里生,腊月里死——语底:两头忙

7、寒冬腊月摆龙门阵——语底:冷言冷浯

8、寒冬腊月吃冰水——语底:点点人心

9、寒冬腊月打雷——语底:成不了气候

10、寒冬腊月的马蜂窝——语底:空空洞洞;空洞

11、寒冬腊月喝冰水——语底:肚里有火;心都凉了

12、腊月的井水——语底:热乎乎

13、腊月底看农历——语底:没日子啦

14、腊月二十三的灶王爷——语底:离板了

15、腊月里吃黄连——语底:寒苦

16、腊月里的梅花——语底:傲霜斗雪

17、腊月里借扇子——语底:火气太大;冷不防

18、腊月里扇扇子——语底:火气太大(比喻脾气十分暴躁。)

19、腊月里送蒲扇——语底:不识时务

20、腊月里遇上狼——语底:冷不防(比喻意料外的。)

21、腊月里遇着狼——语底:冷不防

22、腊月卖凉粉——语底:不是时候

23、腊月盼打雷——语底:空想;不识时务

24、腊月三十贴对子——语底:一年一回

25、腊月三十洗长衫——语底:今年不干明(来)年干

26、腊月天找杨梅——语底:难得;得之不易

27、腊月贴门神——语底: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28、腊月尾正月头——语底:不愁吃

29、腊月种小麦——语底:外行

30、三十晚上熬夜——语底:送旧迎新

31、三十晚上逼债——语底:年关难过

32、三十晚上吃年饭——语底:没外人

33、三十晚上借蒸笼——语底:不是时候

34、三十晚上盼初一——语底:指日可待

35、三十晚上盼月亮——语底:没指望

36、三十晚上走路——语底:没影子

37、十冬腊月出房门——语底:动(冻)手动(冻)脚

38、十冬腊月的鼓风机——语底:吹冷风;专吹冷风

39、十冬腊月掉水缸——语底:凉了半截

40、大年初一拜年——语底:你好我也好(比喻不肯得罪人)

41、大年初一吃饺子——语底:随大流;年年都一样;人有我有;头一回

42、大年初一吃面条——语底:移风易俗

43、大年初一打灯笼——语底:年年都一样;年年如此

44、大年初一打拼伙——语底: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45、大年初一打平伙——语底:穷凑合

46、大年初一逮兔子——语底: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

47、大年初一的袍子——语底:借不得

48、大年初一翻皇历——语底:头一回;头一遭

49、大年初一见于面——语底:尽说好话

50、大年初一借袍子——语底:不识时务;不是时候

51、大年初一看历书——语底:日子长着哩;从头数。

52、大年初一没月亮——语底:年年都一样

53、大年初一生娃娃——语底:双喜临门

54、大年初一贴福字——语底:吉庆有余

55、大年初一早上见面——语底:你好我也好

56、大年初一做月子——语底:赶在节上

57、大年三十的案板——语底:家家忙

58、大年三十的烟火——语底:万紫千红

59、大年三十看皇历——语底:没日子啦

60、大年三十看黄历——语底:没有日子了(比喻到了尽头。)

61、大年三十盼月亮——语底:痴心妄想;妄想

62、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饭——语底:年关难过

63、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语底: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腊月二十三篇8

腊八节,又称法宝节、腊八祭等等,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节日,对于腊八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喝腊八粥了,那么人们过腊八节是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人们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人们过腊八节有什么意义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传说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传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小结: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也有这不同的纪念意义,对于节日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并弘扬,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腊八节人们有什么习俗1、吃腊八粥

腊八节最大的习俗就是吃腊八粥了,因为传说的缘故,大家会用八种谷物混合在一起熬粥,比如大米、绿豆、红豆等等。而且熬好的粥,最好能在中午之前分给周围的邻居。在古代有些富裕人家,还会熬腊八粥施舍给周围的群人,以此来积德行善,期望将来能够有的好的回报。

2、吃冰块

腊月二十三篇9

应子972:我是浙江宁波的,我们这里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大件的鸡鸭鱼肉、小件的瓜子水果糖果都提前备好。在西风起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做腊肉、腊肠,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酒酿丸子、或者汤圆(汤圆还必须是猪油芝麻馅的)!

殷切1983:我是河南郑州的,每到腊月就开始置办年货啦,买糖、瓜子准备过年期间招待客人,买窗花和红灯笼准备过年的时候营造家庭喜庆的氛围,买一堆猪肉、羊肉、牛肉准备过年前炸炸做扣碗。

宅女迈进中:广东这边好像没弄腊八粥这个习惯,准备包油角炸碌堆之类的小吃,然后年二十八洗腊踏(大扫除),然后贴对联,三十晚吃团圆饭,饭后逛花市买风车。以前会在午夜放炮竹拜拜神,现在禁放烟花炮竹之后就只有午夜上香拜神。年初一会相约喝早茶,当然穿新衣啦,年初二就开始拜年(主要回外婆家)。

littlehat514:小时候最期待过年,过年意味着一家人都能团聚在一起,回乡下看望奶奶。现在长大了,成家了,还是最怀念在父母跟前过年的美好时光。客家人过年美食很丰富,蒸甜、煲娘酒鸡。拜灶老爷、拜伯公、拜太公,贴对联,年三十晚上放烟花、放鞭炮,年初一早上迎财神。过年,过年,又将要过年啦!

松松子儿:每年外公都要炸各种干果,丸子,在大家忙碌的闲暇填肚子,好怀念外公炸的丸子,外酥里嫩,回味无穷……

继续努力储钱的nicole-L:我家在腊八好象没什么特殊的习惯也~~吃一餐比较多肉肉的晚饭?新年准备就多一些,大扫除是必须的,买年货可热闹了,人挤人的,然后贴春联,除夕吃团年饭,看春晚,初一吃斋,拿利市,出去行大运~~

啊呀呀abc:我们家是东北人,东北过年的时候很冷,可谓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东北年味儿很浓,家家过年图的就是喜庆、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为了吃好这顿饭,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了,杀猪、蒸馒头、包饺子、买冻梨,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开心会跑的鱼儿:腊八开始喝粥、弄腊八醋、办年货。小年吃饺子、廿四扫房、廿五蒸馒头、廿六弄油饼、廿七蒸包子、廿八炸肉炸鱼、廿九做馅、三十贴春联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姑姑、初三姥姥、初四往后走亲戚……

腊月二十三篇10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