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24:49

最苦与最乐篇1

试想一下,当人遭遇好事和坏事,他们会开心还是叹息,当一家人喜事和丧事相撞,他们是高兴还是痛苦,我想大多数正常人必定会选后者,那最苦与最乐交汇时,人自然会感到最苦。

那么君子快乐何来?一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说明,爱迪生是一个神话,他一生发明东西无数,在爱迪生向电灯发起冲刺时,先后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失败无数次,才造就了电灯,当人们问他在制造过程中会不会感到痛苦,想要放弃,他却说了让人震惊的话:“没有,我觉得很快乐。”

电灯的制造过程固然是苦的,但爱迪生却感到快乐,原因是他负了应负的责任,责任不是苦的吗?这句话是片面的,当一个人喜欢上他所负的责任时,负责任便是最乐的。

那什么是最苦?自然是讨厌自己所负的责任,其实,讨厌或爱好在于人看事的不同角度,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事,不同的人经历后情绪不同的结果。

就好比经营一家商店,一种人对经营喜爱,对他所负的责任喜爱,他便充实了生活,得到了快乐。

另一种人,他对经营讨厌,对所负的责任讨厌,他的生活就变得狭隘,充满了痛苦。

最苦与最乐篇2

最苦与最乐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文章的基本观点。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学法指导

1、略读文章,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关键语句,体会凝重流畅、简洁灵动的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责任”的名人名言,培养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中考导航

1、“契约”“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等为中考常考词语。

2、分析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3、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有关“责任”的名人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从师于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其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二)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导读理解

1、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观点的?

解析:运用排比及设问,否定了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然后提出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2、第3段开头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举例论证。此处列举了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得出背负未来的责任是痛苦的这一结论。

3、第3段“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中的“这个”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解析:联系上文,前面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4、第3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解析: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列举自己身边时常发生的事情,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第4段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解析:(1)观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将尽责任的快乐与不尽责任的痛苦进行对比,并引用古语、俗语、名言,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观点。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4段“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

解析: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因永远背负着责任而备受煎熬。

7、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曾子的话,并列举仁人志士、诸圣诸佛的例子,进一步论证尽责任的快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8、结尾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解析:说明了人不应当逃避责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会自然地压在人的头上,没法躲避,只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想躲责任,倒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了。

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_。中国思想家、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_________》。

2、下面句子表述关于课文《最苦与最乐》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饮冰室合集

最苦与最乐篇3

天与地之间,我们的视野能够去到多远,苦与乐之间,我们的人生能够有多少的领悟?不要总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在抱怨之前是否曾想过,相比之下,你的抱怨却是别处的重生;你的不满足却是别处的期待;你的舍弃却成为别人的珍惜。面对人生的苦困,需要的,是积极的态度,一如海啸中重生的渔民,只有积极,方能使其在苦中作乐,一如地震中的灾民,只有面对,才能度过苦困。

快乐,以何去衡量。成功不一定代表有钱,有钱更不代表快乐。欲望,人之所本性,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我们感到快乐时,随即应抑制心中的胜利欲,好胜心,那么,快乐则不会成为充昏头脑的源头而导致最终的消亡。

犹太民族,被誉为上帝的儿子,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到今天,他们仍然根据上帝颁布的条戒来生活,他们被视为最富有,最聪明的民族,但也是受最多苦难的民族,一次民族大屠杀,希特勒杀害超过六百万的犹太人,众多的亲人被杀,犹太民族却是以最后的一口气,重建精神的家园,如今,犹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能够创造财富的民族。

最苦与最乐篇4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正道出了苦与乐的关系,别人不了解你,本是一件伤心的事,而你能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可见苦与乐是交织在一起的。

当你经历过奋斗,在奋斗时经过了苦熬,最终取得胜利,那是一生的快乐,是一种胜于一切的自豪和快乐。我们是初三的学生,都将要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在应战之前,我们要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做准备。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训练和磨练,也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痛苦。然而这痛苦是值得的。当你坐在考场上,因平时的支持与奋斗,手中的笔不断挥洒,行云流水般地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那时候,曾经的痛苦,那就会全然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快乐。望着手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亦乐乎”?可见,痛苦背后的就是快乐。

但快乐背后的也可能是痛苦。当你因一时的享受而无心学习时,最终等待你的只是失败,往日的享受也不见得存在多少快乐。留下的只有伤心的回忆。

最苦与最乐篇5

在某种意义之下,虽然它们都表现出天,但对天的内在本质还是处于将之神秘化阶段而并未给予充分揭示。同样,我们也无法用在有限世界想到的某一称谓为尺度去衡量无限者。由此,儒家与道家对于天的认识虽然都是在指代上帝,但却都仅仅是“指向”而已。相比较之下,佛教对天的认识的探索似乎要更加深入一步。“佛教却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更深更高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开始怀疑我们的怀疑,疑惑我们的疑惑,认识到也许在宇宙之上另有一个大心。”[1]217-222但是,这种认识却是朦胧的,“佛教的致命缺点在于它否认上主”[1]225,而且,佛的教导更倾向于属于道德教训而非宗教教训,他没有认识到有上帝存在,所以他给人的那些教导与沉思都完全是属于自然和物理领域,因此在吴经熊看来,佛家仍然没有找到真理,而只是触碰到了真理的“预像”。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虽然各有妙处,但还只是在朦胧中意识到有一个“真理”存在,未能真正找到并揭示出来,而以西方基督文化的立场来看,吴经熊认为,这个真理“必须是从上面启示来的”,也就是神的恩典。若想脱掉自我的蚕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灵性的种子———即成圣的恩典以及这颗种子不断增长直到基督在心中形成,而中国哲学对天道的认识却在中途止步了。由此,吴经熊用西方基督文化来理解并体证了儒、释、道三家对天道的认识。而在此过程中,三家的思想也使其本人产生了“一种灵性觉悟”,从而引导他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

二、悦乐精神

尽管儒、释、道三家修身的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天道的理解。而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吴经熊看到了以三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悦乐精神。在研究儒家思想时,吴经熊主要以孔子、孟子、王阳明以及宋儒程明道为主要代表,分析了蕴含在他们思想中的共性特征以及由此四人所穿连起的儒家思想传承脉络。在吴经熊看来,儒家的人生哲学讲述的即是做人的道理,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注重脚踏实地地逐步渐进,而这种特色所到达的最高峰即是“乐”。《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就在于它洋溢着的悦乐精神。吴经熊以《论语》中的开篇之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认为在孔子身上,最能反应“悦乐精神”的就是孔子的好学。“孔子对于任何学问,只要是值得研究的东西,都是用全副精神去学,直到醉心忘食,乐以忘忧的地步。”[2]2一个如此好学之人能与友人间进行学问上的切磋琢磨自然使其看到“有朋自远方来”后满心欢喜,而“人不知而不愠”背后的“极浓厚的天道意识”则是此种悦乐精神稳固的形而上的基础。此种悦乐精神在孔子的后继者孟子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的则是他的人性本善说。此学说被吴经熊认为是孟子对悦乐哲学的最大贡献。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赋予的,之中固有仁义礼智。《孟子》给吴经熊最深印象的是他天爵异于人爵的思想。与人爵相比,天爵因其永久性得显可贵性。而在人反身自问的时候,发觉人性中的仁义忠信,且“乐善不倦”,心中便充满了悦乐。儒家此种“乐”的观念,明儒王阳明是最得力于孟子的,但似乎比孟子还要更进一步。在王阳明看来,乐是心之本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进,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明儒学案》卷三十二)而在宋明诸儒之中,最能体会孔子和颜回乐处的,就是程明道先生了。他将儒家的这种悦乐精神的形而上的基础与形而下熔为一炉,形成其致良知的理论。深得孔子“下学而上达”的心传。程明道认为,最理想的是行于六合之内,而道通六合之外。向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做起,这样才是将形而上和形而下打成一处,从而才能致良知,“能致良知,便是人生之至乐”[2]8。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在吴经熊看来,是宋儒吸收了庄子以及禅宗部分思想精华的产物,不排斥其他学问,没有门户之见,这也是儒家思想之伟大的一个证明。其结果恰恰是光大了儒家的门楣,复兴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在吴经熊看来,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看起来更加辽阔。儒家思想中的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整齐而明显,而道家思想则充满了神秘的意味。“简而言之,儒家处理的是道德生活,而道家主要对默想的生活感兴趣。”[1]177与儒家强调有意识地下功夫并运用理性思考相反,道家的特点则在于强调无意识和自然而然。这种在自然怀抱中寻找到的乐趣正是道家悦乐精神的体现。“如果说儒家将人类看作一家,那么道家就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体,如果说儒家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中找到快乐,那么道家就是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找到快乐。”[3]6之所以道家有此博大与辽阔,就在于其对“道”的理解。道本身超出人的理解与言词之上,其既超越又内在的特质,构成了道家最大的神秘。而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的最终源头以及最高实际就是天与天道(天指上帝,道则指上帝的能力、智慧与做事方式)。庄子的对“道”的真知灼见使得无论是佛教还是儒家的很多思想家,都借鉴来充实自己的思想。由此也使得道家和儒家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共通性。如《庄子》一书最后的《天下篇》,尽管很多大家都承认它并不是出自庄子之手,而是其徒弟所作,但仍然无法否认其特殊的重要性。吴经熊认为,《天下篇》对“六艺”的认可可以将此传统理想总括成“内圣外王”四字,而此理想正是庄子对政治哲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庄子在晚年慢慢地吸收了孔子的中庸精神,正如同孔子在他晚年也逐渐接近老子的无为哲学,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相借鉴,在成就自家理论的同时,也使得“儒家与道家完全合在一起”,成就了彼此的相生相长。对于在中国影响同样广泛、根深蒂固的佛教,吴经熊给予更高评价。从此世超越到彼岸正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最大区别,佛教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悲观与消极,大乘佛教中“涅槃”观念的积极就在于它将救世的热情和普渡众生的慈悲施于每一个人,其中之乐是无可比拟的。而被描述为“中国人灵性中最美的花中的一朵”的大乘佛教中的禅宗则是最具悦乐精神的。禅宗“可以说是道家结合了佛家的悟力和求世的热情所得的结晶”[4],它是在大乘佛学的推动下,以禅的方式复兴并发展了老庄的透彻见解,同时又将儒家的人道融合于一炉,其乐趣就在于“自己开悟和觉悟他人”,既拥有道家超脱的空灵,又体现了儒家的美德。“儒家的悦乐导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的悦乐在于消遥自在,无滞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乃至于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禅宗的悦乐则寄托在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入世、出世的和谐。”[3]1吴经熊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研究各家的精髓所在,认为悦乐精神即中国哲学整体具有的内在精神。

三、悦乐精神中的苦难意识

作为一名中国人,长期以来的文化濡染使吴经熊体悟到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而作为一名天主教徒,他又一直深信有一种神秘力量在统摄着人的生活。两重身份引起的思想上的碰撞,使他一直试图寻找中国哲学与西方基督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会通的契合点。在吴经熊看来,西方的基督文化中也有悦乐精神存在。耶稣因为爱世人而走上十字架,在经历了背叛、死亡,七天后复活,他向世人揭示神奇的上帝的力量,其所带来的悦乐须是经过苦难与爱才能得以彰显、才能深切体悟。这是上帝用自己的儿子给世人的永恒启示,也是基督文化悦乐精神之所以深刻的原因。只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难意识,才能真正地爱天主。吴经熊在《内心乐园》中探索了痛苦在基督文化“爱”中的位置,指出内心的悦乐和苦难的承担是分不开的。没有基督的受难,就没有基督的复活。吴经熊赞同俄尔(Jamesorr)对于道成肉身的理解,认为圣经的道成肉身的理想不只是神性与人性的合一,而是神格进入人的人格。基督宗教的灵修过程之所以显得更为深刻,超越并胜过了中国哲学的修身过程,其原因就是基督信仰的奥秘在于“在痛苦的际遇中,人可因基督的爱而进入基督的精神里。……基督因爱人而走上十字架为人赎罪,我们也应追随基督的爱而承受生活的苦难。在这苦难中,人与基督结合在一起,领受天主的恩典。因此承担世界的苦难,就成为人与基督结合的途径和方式”[5]。圣女德兰的修道精神完美诠释了基督的爱与苦难,给了吴经熊巨大的影响,那本关于圣德兰思想的法文小册子《一个灵魂的历史》(Histoired’uneame)使吴经熊体会到了基督宗教的思想内涵。在这本书里,他发现了所有对立面的活生生的综合:谦卑与大胆,自由与纪律,快乐与悲伤,责任与爱,力量与温柔,恩典与本性,愚痴与智慧,健康与贫穷,集体与个人。透过圣德兰,吴经熊看到了综合在她身上的佛的心肠、孔子的美德和老子明智的超脱。尽管年轻的德兰修女24岁时就死了,却达到了至善,其奥秘就在于她的心中有基督,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基督,并用自身的受苦去追随基督以及基督对世人的爱,而这种“完成至善”也只有在基督信仰中才能得到统一。德兰修女的灵修方式对吴经熊产生了极大震憾,使他找到了基督文化中“爱”的真正内涵。透过西方基督文化,吴经熊加深了对悦乐精神及苦难意识的理解。而由此反观中国哲学,吴经熊认为,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哲学中的悦乐也并不是单纯的“乐”,其之所以深刻进而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内在精神,恰是在于其乐中有忧、苦后有乐。对于儒家,吴经熊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作例。孔子的学生中,只有颜回被称为“好学”,且孔子对颜回始终赞许有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生活清苦,却有乐在心中,乐在何处值得人深思。又如,王阳明的一个学生曾向他请教,既然乐是心之本体,那么在遇到大的变故而哀哭的时候,这个乐还在吗?王阳明回答说:“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都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传习录》卷中)。

最苦与最乐篇6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体验运动乐趣和培养刻苦锻炼精神”是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概念。学生没有吃过锻炼时流汗受累、肌肉酸疼的“苦”,就难以深刻体会运动的乐趣和益处。反过来说,缺乏乐趣和快乐体验的锻炼过程,也很难吸引学生从事刻苦的身体锻炼。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既要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又要在锻炼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既有强制性的练习要求,又有吸引学生的练习内容;既要有效利用练习的直接兴趣,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等等。

【江苏南京·李安成】:运动离不开快乐,快乐不等于没有运动负荷。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又能让学生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快乐,就是最高的教学境界,这也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

【宁夏银川·大头娃娃】: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而怎么去实现这一精神培养的目标,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想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目标,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课堂上给学生们教什么?我觉得这是课改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来看,每个水平一本教师指导用书,两个年级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四个学期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每节课,这对于大部分一线老师来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教,我想每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会在课堂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

【江苏南京·王丽君】:有一次家长开放日,听课的对象是家长。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备课的时候我就朝着“热闹”的方向备,但没有脱离了体育课的教和学。

我用凿壁偷光的故事引出了投掷的基本要领,学习的过程中配上口号,再用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巩固投掷动作,整个课堂场面人声鼎沸,不亦乐乎。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改进了动作技术。后来,有位家长给我透露,周末一家人出去郊游,孩子和爸爸拿着石子模仿体育课上教的投掷动作在小河边“嘿!哈!”呢。

体验乐趣和持之以恒的锻炼是因果关系,因为感兴趣,所以才会去练。

【湖北武汉·胡言乱语】:苦中有乐——“苦”的是身体,乐的是情绪。

【北京海淀·杜晓红】:我女儿小学三年级,运动能力很强,但最近说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我追问原因,她说:哪组跑得慢,老师就把她调到哪一组,以此来鼓励慢组同学的积极性,可是她自己却成了叛徒。体质测试,本来她跑得比另一同学快,可秒表显示她更慢些,她问老师,老师也没有解释;她想再跑一次,老师说下次再说吧,她觉得老师敷衍她,不让她跑……对此我帮她做了积极的分析。

这事使我半喜半忧,一方面能理解老师利用她来鼓励其他同学的做法,另一方面又感叹体育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之高,作为老师需要细心和耐心,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同一个活动对不同的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不经意或者成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一个评判、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了孩子的兴趣。我越来越感觉到做一名好教师真的不容易,体育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

小学生天生爱活动,有不爱活动的属早期参与太少,只有普遍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际上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苦”的程度并不高,所谓的“苦”是由于身体活动能力欠缺带来的不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人的身体运动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将为一生的运动参与及体育兴趣奠定基础。

因此,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基础和条件,在活动中体验不同的乐趣是过程,逐步巩固兴趣是阶段性结果。而这其中刻苦精神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相对概念,有运动能力了,“苦”会变成“乐”,而基础太差时,“乐”也会是“苦”。

【湖北武汉·胡言乱语】:其实我们在讨论苦还是乐时,要让每一个学生“身体一定要苦,精神一定要乐”。运动能力再差的学生也要让他乐,运动能力再好的学生也要受到他该承受、能承受的苦。

【浙江杭州·风之脊】:如果把一项运动坚持下去或不断努力提高,例如跳绳,我想这本身就能提高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最好能跟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先乐后苦,苦中有乐。教师不断根据学生水平找出跳一跳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体质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意志的锻炼。

【陕西咸阳·岩梅兰馨】:运动,才可能快乐,快乐了,才愿意去运动。

【河南开封·若水轩主】:运动的苦痛多是汗水的苦涩和肌肉的酸痛,而运动的快乐多与运动后大脑分泌内啡呔产生愉悦和欣有关。汗水加笑声是体育锻炼苦与乐的形象体现。

没有足够的运动负荷,难以带来精神的愉悦感受,没有愉悦的精神感受,难以形成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学习单调乏味的教材内容时,如快速跑、耐久跑等,要想方设法把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趣味,使学生虽苦累而不觉苦累。在学习富有趣味的教材内容时,要安排足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使学生既有笑声又有汗水。

【安徽六安·天鹰】:有些枯燥乏味的动作技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视频的精彩片段、优美到位的示范,或是加以色彩鲜明、吸引眼球的图片等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建立动作表象的同时进行自我体验式的自主探究学习。

最苦与最乐篇7

【关键词】佛教;苦;人身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在这个世界上,痛苦可谓多之又多。

一、人类痛苦的分类

关于苦的分类很多,最具思想意义的是“三苦”,一曰“苦苦”,指事件本身就是苦的性质,例如天灾人祸,饥寒痛痒,劳役鞭打等引发的种种苦楚,二曰“坏苦”,指就事情的最终结果而言,如虽乐儿实苦,乐极生悲,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终有一死之类;三曰“行苦”,由事物变化而产生的苦涩之情,诸如好花不常,好景不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所谓八苦,其中“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历程,也是苦的历程,所以总为“四苦”,对这四苦,佛教所作的种种揭示和描述,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其余三苦:“爱别离苦”,由于不得不别离所爱恋的人或者事而产生痛苦“怨憎会苦”,是因为不得不与厌恶憎恨的人或事而产生痛苦,“求不得苦”是期望目标达不到,追求的事物得不到而引起的痛苦,最后总结一句话,“五盛阴苦”,“五阴”而曰“盛”,意味着叫人生的欲望和追求特别热切和旺盛,所以总而言之,人生以及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本身就是苦。旧译度称“五盛阴苦”为“五受阴苦”意谓只需接受了“五阴”成为现实的人,那就是苦。因此,人身亦称“苦器”,是盛苦的器具。

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人物的痛苦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上等人的痛苦则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地损恼着芸芸众生。所以,世界上有钱的也痛苦,没钱的也痛苦,不说全世界,仅仅是中国的话,据统计每年就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可见,现在许多人虽然穿的好、吃的好看起来也开开心心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中一直被许多痛苦所迫,压的踹不过气来。

二、痛苦的本性

人身之所以成为苦器,与人身的结构自身有关,首先是人具有感受器官和感受能力,有了感受就有了感受苦乐的能力,有了苦感,乐感和不苦不乐感。苦感即是苦,这没问题,就终极看,世俗之乐也毕竟是苦,一切感受皆属无常,不苦不乐即是无常苦。苦、乐,不苦不乐,亦名三受,所以有“受”就有“苦”,凡受都是苦,人生的苦可谓无处不在。诚如佛陀在《法华经》中所云:“三界无安,犹如火灾”。

除了人体自身之外,天灾人祸也会带来种种痛苦,如《世纪经》中有《三中劫品》,记众生于“住劫”中还要遭受三大灾难,所谓“兵刀劫”、“饥饿劫”和“疾病劫”。其中尽管充满了因果鬼神之说,但也客观反映了当时人生面临的最大威胁,给人们带来种种灾难和苦痛。所以,人生本来就充满痛苦,这一点大家必须要认识到,否则,很多人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平,人为自己倒霉,认为所有的不幸都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却不知道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也有的人认为“轮回中并非全是痛苦,应该也有些快乐”,还有人认为,快乐存在于感官之上,不如身体的接触,漂亮的东西,这些都可以带来快乐。但实际上,这些快乐度是暂时的、无常的,随时可以变成痛苦。真正的快乐,其实来源于内心,要想离苦得乐,就必须从内心下手,用佛教的良药,彻底拔除痛苦的根本。

三、解除痛苦的不同方法

很多人在特别痛苦的时候,拼命的酗酒、抽烟、吸毒,他们觉得这样可以解千愁,但真能这样吗?并非如此,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愁,一旦清醒过来,事情仍然要面对,想躲也躲不掉,还有些人,心情不好了就卡拉oK乱吼或者打麻将,这些无疑都是一种逃避。

稍微好一点的人,在痛苦时,则会游山玩水或者找有智慧的人聊聊天,或者作一些心理资询,或者看励志的书,通过这些方法,就像吃了止痛片一样,可以暂时压制痛苦,让它不再折磨自己。但这终究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佛,学习一些佛教经论,以大乘的精神改变心态。

当你特别痛苦时,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一旦自己遇到困境而痛不欲生时,为众生痛苦的寥寥无几,为自己痛苦的可谓比比皆是。所以,要想断除一切痛苦,就先要斩断它的来源,而要想斩断它的来源,应学乘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以前就有很多人,刚开始因为各种事情特别苦恼,但后来学了大乘佛教后,经常做些有利于众生的事情,比如搞慈善,做义工,原来的痛苦就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第一个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众生。如今联合国总部的大厦中,就挂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当你受生命威胁时,往往会贪生怕死,而自己天天吃的动物,它们又何常不是如此?所以,断除自利,利益众生,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己,假如你真的做好了,必定会断除各种痛苦,我们遇到很大的痛苦时,也可以将它转为道用,也就是说,本身这个事情是一种痛苦,但你可以不把它当作痛苦,而把它利用起来,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讲过,徜若你前世的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缠万贯,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金钱,也是允许的;所穿的衣服价值一亿金钱,也是可以的。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苦也好,乐也好,我们都应该快乐。关于将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藏传佛教噶当派中也讲了很多,观修自他交换,对消除痛苦也很有帮助。比如,当你重病在床,名生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轮回中也有许多感受这样痛苦的众生,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上。”然后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所有安乐,犹如脱下衣服给众生穿上般,完全布施给他们;当向内呼气时,再观想把众生所有痛苦全部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受,以此他们都离苦得乐。这是大乘佛教中甚深的修心教言。我们在遭受痛苦时,若能经常这样观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尤其是佛教中的空性见,通过部析“我”不存在,能彻底断除一切痛苦。怎么样断除呢?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间,是一种相互观待的关系。离开了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中论》也说:“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通过中观正理一观察,最后就会知道,痛苦根本不存在,只不过自己的虚妄分别而已,我们在感受痛苦时,还可以修一下安忍。安忍,就是世间人们所说的坚强,有了它的话,面对痛苦就不会轻易屈服。

综上所述,解除痛苦的方法,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不管选择任何一种,目的都是为了断除痛苦。要知道,痛苦是由心而生,故也要由心而灭。若想靠金钱等外在的物质来除苦,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佛法“自净其意”,也就是调伏自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痛苦。

【参考文献】

[1]杜继文.汉译佛教经典哲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最苦与最乐篇8

一、循序渐进。打下坚实基础

1、选择好乐器。许多学习者往往是看到喜欢的乐器拿起来就练,其实,应把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条件结合起来进行选择。从兴趣方面,可先看各乐器的造型,听其音色,然后加以选择。在自身条件上,首先不能五音不全。其次,看体形、嘴唇、牙齿等。比如吹大号的人,不能个子太小:吹小号的人,不能嘴唇太厚:吹长号的手臂不能太短。假如确实是与自身条件不符,那就另选适合自己的乐器;若能克服自身条件的弱点,那也可行,但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

2、进行发声练习。大多吹管乐器的发声练习先是要从笛头练习开始。笛头较小,练习可随身、随时进行,也可边走、边练。在练习中应注意:一是吹奏笛头的嘴型。二是吹奏的呼吸方法。为打好笛头练习基础,应做到气振类吹管乐器能吹出较响亮的一高一低(八度)的两个音,簧振吹管乐器要做到能吹出一个较悦耳的纯五度,唇振吹管乐器要做到能吹出一个纯八度。当然,唇振乐器在练习号嘴之前,最好先练习嘴唇发“布”音的练习。

3、注重演奏姿势。把笛头基本功做好时就可以装上乐器了。此时应特别注意演奏姿势的自然和放松,即手松、舌松和气松,这是相对自然的松,不是完全的下塌,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4、让乐器发出优美声音。在吹好笛头和保持正确姿势前提下可进行发音练习,练习的开始可在中音区的一个八度进行。一般来讲,按指越少的中音区发音越容易,可从中音区的最高音向更低音作下行音阶式发音练习。在练习时应注意手型、嘴形和呼吸方法。吹管乐器的练习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正确的手型和身体姿势,应放松。其次,是正确的呼吸方法,一个音一口气吹奏,尽量长一点。再次,是保持正确的嘴形。然后,是;隹确的节奏,用脚轻轻打拍,速度尽可能慢。最后,是每个音要有头有尾,即用“吐”字点音头,收尾时音高、音量、音色均保持不变。另外,对初学者而言,音阶式长音练习是吹管乐中的基础,应坚持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练习。

5、加强节奏练习。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培养良好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节奏练习曲可由老师帮助选择,先从一个八度内的节奏来练习。想把每一种节奏型较好且熟练地掌握,易练精而不易练多。在练习中,应注意姿势、嘴型和呼吸方法:吹奏的每个音要准确,气要平,不抖动,在指定地方换气,每种节奏型都要多练习。

6、拓宽音域练习。一般来说,吹管乐器的音越高或越低越难吹奏,因此,初学者在拓宽音域的练习中要一个音接一个音地勤奋练习。

以上所述六点是基本功练习阶段,要做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努力而持之以恒地学习,打好基础。

二、由易到难。掌握演奏技巧

常有人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功后,便开始练型的乐曲了,但往往会演奏得支离破碎。究其原因是技术不过关,很多东西没有做细。其实,应先放下大型乐曲的练习而进行技巧性的练习。吹管乐的技巧练习主要分成三点:一是手指灵活度的练习;二是舌头灵活度的练习;三是气息练习。技巧练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手指灵活度的练习

(1)七声音阶的练习:这是吹管乐中最简单的手指技巧,先慢练,可用八分音符练习。(2)五声音阶的练习:中国乐曲的音阶练习,先慢练,后用十六分音符练习。(3)各种音程的练习:先练习三度,再四度、五度往下练,由慢到快。(4)琶音练习:这个练习有一定的难度,较难的地方要放慢单独练习。(5)指颤音练习:灵活手指最有效的练习,先一拍颤两下,再逐渐加快到八下。(6)半音阶练习:一个难度较大的练习,特别对民族管乐更显得难,要很慢地练习。(7)不同乐器的特殊手指技巧练习。

其次,是舌头灵活度的练习(这是区别于它类乐器的一个特征)。

(1)吐音“吐”(t)的练习:这是吹管乐中最简单的技巧,练习时必须每个音都用“吐”来吹奏。(2)吐音“苦”(K)的练习,这也是较简单的,刚开始会不太顺,必须每个音都用“苦”来吹奏。(3)吐音“吐苦”(tK)的练习,先慢后快,每两个音先“吐”后“苦”。(4)吐音“苦吐”(Kt)的练习,先慢后快,每两个音先“苦”后“吐”。(5)三吐音“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的练习,用“吐吐苦”(1-rK)吹奏。(6)三吐音“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练习,用“吐苦吐”(tKt)吹奏。

(7)三吐中三连音的练习节奏型,用“吐苦吐苦吐苦”(tKtKtK)吹奏。(8)十六分音阶式双吐练习,这是难度较大的吐音练习,先慢后快,用“吐苦吐苦’’(tKtK)吹奏。(9)弹吐(碎吐)的练习,快速的双吐,舌头要很放松,难度很大,要多练习。(10)花舌的练习,舌头放松,吹气使舌头发出“嘟噜”声。

舌头的练习最基础的是单吐,而单吐中“苦”的练习较“吐”的练习难,故应花大量时间练习,使其灵活度、力度和“吐”一样。另外,双吐与三吐则应严谨吹奏,该用“吐”的地方就用“吐”,该用“苦”的地方就用“苦”。

最后,是气息练习(这是吹管乐中难度最大的练习)。首先呼吸方法要正确。(1)音阶式长音练习(这一练习较简单)。应一个音一口气,每个音都要平稳,音头音尾要清楚。(2)力度的长音练习。要能吹奏从ppp-fff什的力度变化,强奏时音不能高,弱奏时音不能低。(3)高低音的组合练习(这一练习较难)。越往高音,嘴劲要越大,气流越急:越往低音,嘴劲越小,气流越缓。因此,当谱面出现忽高忽低的音时,吹奏者应较熟练地掌握每个音所要求的嘴劲和气流。(4)连音练习。较长的连音、高低音应一口气吹到底,应在上几点都做好的前提下完成。(5)循环换气练习(这是气息练习的难点)。有些不易发音的吹管乐是很难做到的,如双簧管、大号等,它是利用口腔内逼出的一口气振响管子并同时用鼻子吸气,而使声音连续不断,常用此技巧的是唢呐,但现在大部分管乐演奏者都应掌握此技巧了。另外,一些乐曲除了技巧外,还有诸如复杂的节奏、音的组合及“连吐”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三、持之以恒,把握作品风格

很多学习者有很好的基本功,技巧也做得很好,而演奏却没有味道,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握乐曲的风格。传统的观点一般把风格与不同的乐器相区分,比如笛子中的南派和北派,西洋吹管中的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等。笔者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吹管乐器都要学习各类作品的风格,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1)中国乐曲的风格练习:包括江南丝竹、河北梆子、新疆风格、小开门等。

(2)西洋乐曲的风格练习:包括莫扎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等。

(3)爵士乐风格的练习:这不但适合西洋吹管,也适合于民族吹管。

(4)现代音乐风格的练习:这在民族吹管中难度很大,应刻苦练习。

风格的练习是吹管乐中难度最大的练习,要把握好各种风格应多听、多看、多练习。

最苦与最乐篇9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苫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勃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进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最苦与最乐篇10

我从六岁起便开始学习琵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如同那满天繁星,几天几夜都数不完。但有两种滋味最令我难以忘怀,那就是——苦与乐。

学琵琶要下苦功夫,这其中的苦,我不知尝了多少回。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让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记得我第一次拿起琵琶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手滑了一下,琵琶掉在了地上。幸好琵琶没有摔坏,不过我还是遭到了一阵臭骂。之后,我一直很小心地保护我的琵琶,不让它再次“受伤”。

我刚在琵琶上摸出“哆、来、咪、发、嗦、啦、西”,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乐谱,弹起里面最简单的曲子,结果不但曲子没弹好,还把琴弦弄断,伤到手指。姐姐笑我连音符都没学好,就想弹曲子。我很是不服气,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让姐姐知道我的厉害。于是,我更加努力的练习弹琵琶。虽然中途有过要退出的念头,因为弹琵琶实在是太无聊了,别人在开心的玩耍,而我却在家里辛苦的弹琵琶。不过,在姐姐的威胁加鼓励下,我总算没有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