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十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十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53:05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1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旨在提高其临床诊疗和操作水平。因此,新生入校后,应加强入学教育,让其认识到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做好自身定位,避免因认识不够、安排不合理而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失误”。新生应尽早接触临床,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操作流程,了解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以及对整个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实践中感悟,从而激发其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传统上,医学院校研究生第一学期主要时间用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这样会缩短临床实践实践时间,不利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为解决这一矛盾,作者所在院校开始试行新的培养模式:新生报到后便安排进入本专业临床科室,跟随导师或导师组成员管理病人,周末集中学习理论课程。这样时间得到优化,使其快速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各种操作流程,迅速由医学生转变到临床医生的角色,培养重点转移到临床实践能力上。新生入学后,根据专业要求,结合培养目标及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并认真填写培养手册。导师是培养计划的责任人,需要做出培养总体安排,如熟悉本专业临床工作时间,轮转科室及时间,本专业定向学习时间,论文预答辩、答辩时间等,然后统一送教研室、科研处审查,确保轮转科室、轮转时间得到充分合理安排。

2培养方式与实践

2.1突出临床能力,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认为,临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体格检查;③应用诊断性辅助检查;④临床诊断;⑤医疗决策;⑥执行医疗决策;⑦继续治疗护理;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⑨职业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临床能力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核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基本素养,加强基本技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谨态度。把“三基三严”贯穿到培训始终,建立研究生“三基三严”培训档案,可以帮助研究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种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规范的考核制度

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质量的保证。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位采取多种考核方法,如自我总结,理论考试,带教教师、导师组评论,专家考评意见等。评分有百分制法,主观判断法(优、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内容:①研究生阶段理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为合格,若1门低于70分,可申请下一年补考,若2门不及格延缓毕业或退学处理。②临床能力评价。每个轮转科室结束后,科研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笔试)、临床操作、辅助检查、病例书写及分析。考试小组专家成员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资料,或准备一位常见病病人(研究生未参加治疗),由研究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分析资料、作出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在此过程中,考试小组提问,研究生答辩。考试小组提问应注意了解研究生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有关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临床分析及思维能力,以及对学科发展动向和新知识、新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诊断治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主要考辅助诊断方法或有关特殊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手术操作,无菌操作规范。医疗技术学科及专业(如影像、核医学)则以考有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为主。③阶段考核。研究生应认真填写《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及《临床能力训练手册》,如实作好平时收治病人记录,如门、急诊就诊病人数、病房分管床位数、所进行的诊疗操作、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病例讨论及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轮转结束时认真填写统一制订的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业绩记录,然后由病房负责带教的主治医师审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结,根据研究生在该科室的学习、工作情况,写出评语,并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临床考核、评分。④毕业论文答辩。第六学期,培养科室及科研处组织学生统一答辩。

2.3培养临床思维与创新型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在临床上认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思维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因此,在临床训练中,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型思维需在广泛积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养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临床琐碎的工作,凭借个人经验,机械地接受上级医生意见,依葫芦画瓢,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临床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样使得其思维变的狭隘、固化,难以达到高层次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更应引导学生从被动中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学习方式,在掌握相关疾病诊治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锻炼。

2.4增加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教育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前,患者对自身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在利益与道德选择上难免不会受到环境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学生不但要注重医技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及医德医风培养。除在本科阶段接触医学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阶段很少把人文学科纳入培训计划内,形成一种重知识、技能,而偏废人文素质教育。吴孟超曾说过:“医德比医术更重要,医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备的医生才能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设伦理学、医疗法规、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过硬,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尚医德、较强人格魅力的合格医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型研究生的关键。一支优秀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诸多因素中,导师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动作用的因素,始终起着引路、督促、指导作用。导师的人生态度、学术作风以及思维方式,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考虑如下几点:①研究生导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科研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对自己品行严格要求,恪守学术道德和教育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为研究生导师并不是一劳永逸,还应加强考核,如:科研项目、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研究生实践与培养情况,对于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的导师,相关部门应给予停招或取消资格等处理。②培养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把优秀青年教师吸纳入研究生导师后备队伍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从而形成较强研究生导师人才梯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

4.1关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业压力大,学习科研任务重,研究生内心脆弱,人生目标不明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仍较突出。研究生导师及科研处工作人员应在研究生入学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状况,每学期应与研究生直面交流,对其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个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生活上应给予关心和照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4.2规范培养过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化院级对培养环节、教学环节的监控及规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医学专业型研究生除其导师直接管理外,每个轮转科室应配有教学秘书并与科研处相关人员共同执行培养计划、监督,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记管理制度。认真填写临床培训手册及训练手册。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培养计划进入各个临床学习,教学秘书应对研究生认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实登记,并监督研究生。②加强轮转管理及阶段检查。据研究生培养计划有12-18个月轮转时间,须严格按照轮转培养要求进行,加强轮转期间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顺利完成培养计划。

5结语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2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学位型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混淆

部分导师因受传统临床医学科学型学位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形成对专业学位型培养模式及目标正确的认识,不能很好地发现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规律,不能突出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培养特点。目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对导师考核评价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而专业学位型硕士相比科学型硕士,不能像后者一样三年时间全部泡在实验室、图书馆或者病案室,没有更多的时间撰写科研论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科室轮转,科研贡献有限,使得一些导师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忽视培养流程,抑或要求学生抽出临床科室轮转的时间去做实验、查文献、发表文章,本末倒置,丢失了专业学位型硕士的应有之义,直接影响了专业学位型硕士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造成科研不强、临床不精的不利局面。

(二)理论学习时间长、课程设置欠科学

目前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硕士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普遍为6个月,而且课程设置与科学型硕士相似,公共必修课比例过大;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灌输知识为主,造成临床技能知识欠缺,进入临床培训阶段后难以适应,难以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要求。

(三)专业学位硕士临床能力培养的忽视

扣除半年理论课的学习,临床专业学位硕士临床科室轮转时间为2.5年(专业相关的科室轮转12个月,本科室轮转16个月)。首先学校或学院层面缺乏严格的临床专业学位型硕士的轮科管理制度,科室轮转时间的分配,培养导师的选拔、考核以及培养质量的要求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细则。其次是轮转科室的指导教师责任和权利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政策;大多数临床医生自身的临床、科研及教学任务已经相当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精力去培养专业学位型硕士,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最后是研究生在本科实习阶段忙于考研没有正规实习,本身临床技能的缺失,硕士阶段轮转前学校也未进行相应培训,专业学位型硕士需要花较长时间去适应临床工作。导师不敢放手、患者也不愿接受临床技能薄弱的研究生开展实践操作,得不到足够的临床技能训练机会,故而难以达到培养要求,难以胜任基本的临床工作。

(四)轮转出科考核缺乏监督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硕士培养涵盖二级学科和专科培养,以往多由三级科室或二级学科组织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评价方法无统一和具体的标准,临床考核项目数量少而固定,经常出现出科考核疏于监管,存在人情分等现象,导致考核质量下降。管理部门对研究生阶段考核的监控缺失,三级科室组织的出科考核形式简单,题目老套,甚至有凭印象打分、找关系加分等现象,管理部门监管职责缺失。由于季节性、地域性及医院规模性等原因,专业学位型硕士轮转过程中可能有某些常见病种、病例的缺如,临床技能的学习会有遗漏;且临床技能考核随机性较强,不能全面评价专业学位型硕士的临床技能及人文素养,甚至临床技能考核流于形式,导致考核目的无法成功实现。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高素质专业型硕导队伍

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国家卫计委要求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达到33个月以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至少在二级学科轮转20个月。完成轮转后,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至少为16个月。因此,高素质的导师尤为重要。首先高校应逐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例中的具体标准,促使导师无论在临床诊疗、学术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医学人文等方面均要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各二级、三级学科也应定期召开导师培训交流会议,加强监督与管理,对新遴选的导师进行业务培训,阐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具体要求,明确导师职责。其次要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学位硕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实行末位淘汰制,而优秀导师可以给予招生政策优惠等奖励措施。

(二)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亦要进行相应改革。首先,为保证临床轮转时间,学校可将传统集中式课堂授课模式改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如公共课程、基础课程资源网络共享,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相结合。全国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如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研究生院联盟,以联盟形式共建研究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courses,mooCs),课程体系将在联盟内共享,并对社会开放运行,对于适应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其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需紧密联系临床,应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地开设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科研方法等相关独立课程。第三,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是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师的特点,从临床基本技能、医德医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适当增设医患沟通、循证医学、医事法学等课程,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综合素质及岗位胜任能力。

(三)量化评价标准,强化出科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从而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求专业学位硕士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所规定的轮转时间、学科以及相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养和考核,切实有效地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学位型硕士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公正地反映研究生实际情况,量化处理各种指标,主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日常工作积累的量化数据最能反映其临床能力,将技能操作量、床位管理量、病历书写量、学生带教量等纳入评价考核体系,规定各专科最低临床工作完成数量。南京医科大学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轮转过程中需要及时填写研究生轮转计划表、出科情况、指导老师审核情况,研究生管理部门督促研究生及时登录临床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系统填写提交记录材料,督促带教老师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督促科主任及时进行出科审核,有效记录研究生轮转过程中书写病历、临床操作等资料。近期又开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训练管理系统app,研究生录入临床病例资料更加便捷、且全天候。②按照国家标准二级学科分类,针对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设立考核标准,形成规范性文件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评价考核指南》,如规定外科学缝合、打结及心肺复苏等,内科学胸穿、腹穿、腰穿、骨穿等掌握程度及操作熟练程度。③出科考试要做到组织周密、合理安排、规范操作、突出实效,目前临床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和方法全国尚无统一标准,各高校自成体系。为确保国家授予学位的统一性和公正性,应由相关部门建立客观、公正、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将指标细分、赋值,采取百分制计数,利用加权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三、总结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3

1.组织保障

成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是保障考核质量的关键。成员须由相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担任。主要负责领导和组织研究生考核工作。

2.制度保障

建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核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平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关键。因此,考核体系必须符合“5+3”培养模式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科学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3.构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实践性是医学教育的突出特点,不同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满足“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主要从研究生培训过程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分流淘汰这四方面来建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核体系。

3.1过程考核

以河北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按照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完成日常培训考核、出科考试。通过接诊病人、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和基本技能操作等多种形式,重点考核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2中期考核

主要考查研究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医德医风,是否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是否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是否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是否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等。包含三个部分,即思想品德素质考核、理论知识水平考核、临床实际能力考核。

3.2.1思想品德素质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考核帮助研究生树立崇高的职业责任与道德使命感,建立正确的医学道德规范。

3.2.2知识水平考核:包括学位课程成绩及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综述报告。考查研究生临床专业知识的坚实性与系统性,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3.2.3临床能力考核:通过病历评估、口试与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病历评估:随机抽取研究生经治的完整病历资料五份,评估项目包括病历是否规范、完整,诊断是否正确,病例分析是否合理,处理是否及时得当,预后情况等。病例答辩:研究生结合上述病例,提出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治疗原则以及预后分析判断,考核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包括病例考核及手术或辅助诊疗技术考核。

3.3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包含临床实际能力考核、论文答辩。

3.3.1临床实际能力考核。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优秀医务人员,因此,毕业考核中需考核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3.3.2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反应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代表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学校设置了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抽检盲审等环节,来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4分流淘汰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4

1.2硕士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掌握程度评价被调查的硕士研究生中245人(占43.5%)认为自己的临床技能掌握程度一般;能较好地掌握临床技能211人(占37.5%),能熟练掌握临床技能的仅有83人(占14.7%)。

1.3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重视程度分析(表1)调查结果显示,52%的硕士生对自身临床技能培养非常重视,59.1%的硕士生侧重于临床能力的培养,仅有0.5%的学生不太重视。硕士生对自身临床技能重视程度组与硕士生临2.4硕士生临床工作情况与临床技能掌握程度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工作总时间、抢救危急重症病人次数、掌握心肺复苏掌握程度、独立完成四大穿刺操作次数组,硕士生临床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5临床技能培养的影响因素在影响临床技能培养因素选项中,58.6%的硕士生选择了患者维权意识强,硕士生的临床操作机会减少;48.1%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为了避免医疗纠纷,降低了硕士生的临床操作机会;53.6%的学生选择了导师带教学生过多,分散了实际操作机率。

2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该校硕士研究生对自身临床技能培养较为重视,读研期间较为侧重临床能力的培养,但硕士研究生整体临床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高。34.5%硕士生临床工作总时间在18个月以上;37.5%的硕士生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较熟练。但硕士生参与抢救危重病人、四大穿刺操作次数偏少。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注重量与质的统一调研情况显示,有34.5%的硕士生临床工作时间在18个月以上,心肺复苏技能较熟练的硕士生为37.5%;而22.9%的硕士生独立完成四大穿刺的次数虽在10次以上,但临床技能掌握程度仅为一般水平。这表明,一部分硕士生临床工作时间的长短、临床技能操作次数的多少与其临床技能掌握程度并不完全呈正相关。因此,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方式要由“量化”逐步向“量质统一”转变,在相应增加硕士生临床工作时间的同时,更要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各环节的把控,夯实培养效能,达到量与质的统一;在严格硕士生出科考核的基础上,医院分阶段统一对硕士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对存在的问题或偏差予以及时纠正和改进,以不断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

2.2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科研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通常而言,科研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中,很少参与到临床医疗活动;专业型研究生则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对忽略[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科研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工作时间不足整体上临床技能掌握程度多半不尽人意。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学医院还是导师,需要转变“重科研、轻临床”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多引进先进的临床技能教学模式。例如pBL教学模式,Sp(标准化病人)等综合训练和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技能。

2.3增加硕士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临床技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患者维权意识强、导师带教学生多、医院为避免医疗纠纷等影响因素,减少了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机会。此外,在加强临床技能培养措施方面,89%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80.5%的研究生认为科室应实行专人带教或导师组带教。因此,带教医院可以一方面建立导师组,加强对学生的临床指导力度[3];另一方面做好患者的说教工作,让他们理解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经过程,所进行的医疗行为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取得广大患者的支持,以此增加研究生实际操作机会,提高临床技能。

2.4提高硕士生临床工作的主动性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上,不仅需要依靠大学和医院管理到位,还需要学生自身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调查数据也表明,80%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多看书,多思考,多观察,多与导师沟通,在实践方面多积极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操作水平。因此,学生需要自身不断努力,通过主动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临床工作,增加临床工作时间、规范临床操作技能、增加科室轮转和技能操作机会,协调好与做课题、写论文、找工作等矛盾,保证临床技能的系统训练[4]。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5

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专业目录(本科)中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调研过程中同时

查阅《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1版)、教育部网站、卫生部网站、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网站,汇总截止2013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临床药学专业以及自主设置临床药学方向的院校,逐一登陆高校网站查询以及与针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和数据,进而统计分析。经调研,截止2013年5月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全日制高校一共有35所(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临床药学专业为长学制,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与其他药学专业基本相似,直到进入研究生阶段时才开始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因此将这两所高校纳入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部分的研究),占全国开设药学专业本科高校总数的22%左右。这个比例与目前pharm.D培养占药学教育总规模的90%以上的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中审批时间为教育部备案认可后公告的时间。“—”表示未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由院校自主开设的临床药学方向)。

1.1高校类型招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等院校中,医科院校有24所,综合性大学有6所,药科院校有3所,还有2所中医院校。这与临床药学教育需要与医学紧密结合,进行临床实践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综合性学科的特征。中医院校的开设,也意味着临床药学也开始逐渐涉足中医领域。

1.2批准专业设置时间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对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临床药学成为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也是国家控制布点的62种专业之一[1]。上述高校中,24所高校的临床药学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其余11所高校为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2所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从2006年教育部恢复临床药学专业设置开始,以每年1所到每年6所的速度增加,这不仅与近40年来对我国对临床药学学科的宣传及国外临床药学学科发展有关,更与卫生部于2002年1月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密切相关,该《暂行规定》第10条规定:“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第17条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了临床药师7条职责。为落实上述规定,卫生部从2003年起召开了一系列专家研讨会,积极为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作思想和组织准备,在此基础上,卫生部于2005年发文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又发文开始实施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的实施促使药学教育重点的全面转变,而这种转变及发展趋势也得到了多数医药学专业人士的认可。

1.3地区分布这31所高校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安徽省2所、北京市2所、福建省1所、广东省1所、广西省1所、河北省1所、黑龙江省2所、湖北省1所、吉林省2所、江苏省5所、江西省1所、辽宁省3所、山东省2所、陕西省1所、四川省2所、天津市1所、云南省1所、浙江省1所,内蒙古1所、贵州省1所以及重庆市1所。从分布上看,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地区都有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但地区分布与发展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西北五省仅有1所高校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

1.4学制与学位根据各高校网站截止2013年5月的专业介绍,可以把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学制设置分为普通学制(5年及以下)和长学制(6年及以上)两类。但由于长学制临床药学教育前期与普通药学教育课程基本相同,直到后期才进行专业划分,因此长学制的临床药学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讨论。由表1可知,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多为4~5年。这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全面实施pharm.D长学制专业教育,我国目前仍然以普通学制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为主。学位授予方面,完成长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硕士或理学硕士学位;完成普通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学位,其中以理学学士占绝对多数。

1.5招生与就业招生就业方面,近几年来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2006-2010年临床药学专业/方向共计划招收学生共约1370人,具体人数见表2。然而,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仍然存在地域缺陷:以新疆自治区为例,从2006年至2011年,未见有学校向新疆考生提供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名额。根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0版的统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较好,达到100%,就业去向以医疗单位为主。依照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对医院临床药师配备数量的要求[6]:三级医院不得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得少于3名,平均按4名计算;而截止2012年7月底,我国现有二、三级公立医院8059所[7],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需要临床药师32236名。显然,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1.6培养方案关于临床药学本科培养方案,各个院校存在一些共性课程。虽然课程分类名目的说法各异,例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核心课、专业课、主干课、实践课、毕业实习等,但总体来说理论以及实践课程两大类,具体见表3。从教学学时角度来看,各院校相对以前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缩短了化学课程的教学,其中比重最轻的是中国医科大学占总教学学时的1/10,小于所有课程;其余大部分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比重均在所有课程1/4左右[8]。调查显示,各院校针对临床药学专业都逐渐增加了部分医学课程,但事实上,临床药学专业并不是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原有的药学课程与部分针对临床医学的医学课程不能简单组合成临床药学教育的内涵与教学内容,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就针对临床药学学科特点设置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的专业课程(具体见表3中加粗字体的部分)。临床实践多在教学学年的倒数第2年进行,即四年制在5,6学期,五年制在7,8学期较为普遍。平均总学时数多在30个学时以上,也有少部分院校仅进行10个学时以下的临床实践课程[8]。

2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

本部分调研,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信息网(国家研究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检索招生简章栏目下所有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

2.1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2013年5月我国一共有35所高等院校招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6个招生单位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临床药学硕士点,其余24所是在其他专业下设置临床药学方向,具体招生情况见表4(“—”表示因研究条件限制,数据暂缺)。由表4可见,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招生单位以医药学院校为主、也有综合性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其中,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在招生单位的药学和医学院、系的比例相当,也有1所招生单位在其基础医学院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这与临床药学为综合性应用学科的特点不无关系。20所有临床药学方向的招生单位,多将其设置在药理学、药剂学、药学专业硕士以及药物分析学专业下,也有设在中药学、老年医学专业下。目前,全国具有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招生资格的导师约140名(一名导师在多个高校招生的情况已排除),师生比例初步估计基本达到1∶1。各校招生目录标识的研究方向情况具体见图1。学位方面,完成临床药学硕士学业可授予医学硕士、理学硕士以及药学硕士3种学位,其中医学硕士和理学硕士为科学学位。众所周知,科学学位的获得要求研究生必须进行具有一定理论性、创新性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严格的硕士论文答辩。而临床药学工作则要求学生拥有相当的临床用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临床实践要求较多,过多的科研课题研究势必占用临床实践的时间。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是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临床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国临床药学博士教育始于21世纪初,前华西医科大学、前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意味着临床药学教育从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完整体系的确立。从2008年至今,我国一直保持有5个临床药学博士点,分别设立在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共有博士生导师14位,平均每年累计招生名额为6名。这5所院校都遵循我国统一的博士招生模式,将取得硕士学位作为博士招生的入学条件,除了对同等学力硕士考生有发表文章的要求外,都无明确硕士阶段成绩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截止2012年,我国目前仍在招生的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52岁,其中45岁及以下的青年导师的比例为13.3%,45~59岁的比例为73.3%,60岁以上的导师占13.3%,可见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的年轻化优势比较明显。在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队伍里,绝大多数人(约66.7%)拥有博士学历,这顺应了临床药学教育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博士教育师资队伍的需求。导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临床药学这个融合药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借鉴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从导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分属药学和医学两个领域,且医学专业背景的导师均为兼职,这样的专业背景相较临床药学服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采用了单一导师负责制,不同于美国pharm.D培养所采用的集体负责制,这使得导师个人的专业领域对临床药学博士能否真正进行临床药学专业领域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方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药物临床应用、药动学研究、药学基础以及药品政策与监管。这些方向基本涵盖了临床药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在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了疾病的药物治疗评价,不仅与临床专业的紧密结合,也显示了临床药学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发展,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临床药学学科是最具活力的药学领域之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药学学科体系,扩展了药学的范畴,促进了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临床药学学科作为研究与实践药物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需要涉及临床药学教育的卫生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等,都能树立成熟的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从学科的目标体系(如人才标准、教学效果)、工具体系(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用体系(如学生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自己在临床药学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优化临床药学教学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改变,以及人们对临床药学认识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临床药师工作的专业特色、探索临床药学教育的专业特色。临床药学应该具有显著地专业特色,不是临床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应当针对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是以患者的疾病状况为中心。同时,应该考虑到患者作为社会人,其认知水平、经济能力、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提供一种个体化、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临床药学服务。

3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临床药学的学校教育中,药学服务实践环节教学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在强化学校与临床实践机构的结合,建设临床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学生提供临床相关课程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条件,师资的培养方面以及淡化毕业论文中学术研究的要求,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具体衡量这些进展是有效性,使这种实践教学措施流于形式;或者说,怎样评价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以此促进未来的。

4关注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重视毕业后教育事实上,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执业资格来说,临床药学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成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则是实现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不能将临床药学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相关人士更应该重视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以专科临床药师培养为目标,坚持临床途径,通过临床实践,将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临床药物应用的技能。

5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药学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技能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确保临床药学学科梯队建设的有效途径。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应定位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方式以及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等方面具体细化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路径与思路,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

6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各级、各类临床药学教育相互联系的要素要形成有序的组合,以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虽然,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临床药学学校教育,但仍然不能忽略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则在此之上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毕业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毕业学生成长为专业的临床药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则为临床药师提供了不断提高、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只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能够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临床药师素质与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6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7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行业部门、高校、导师、学生作为改革的主体或者是政策影响的客体都将参与到改革当中,成为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相关群体。从协同合作的视角来讲,推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妥善处理利益冲突,解决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在改革中,不同群体的责任与作用也各不相同(见表1)。

二、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利益相关群体间的关系

   

  1.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而高校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执行者或落实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与政府的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目前,各级政府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视程度不给予试点高校的自主权也不尽相同,这也形成政策执行的地域差别。此外,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由省级行政部门具体管理执行,中央政府下拨经费等也由省级行政部门拨付,因此部属高校有时难以享受到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

2.行业机构与高校的关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这就需要行业的深度参与。医疗市场的占领是靠掌握先进医疗技术的优秀人才来实现的,因此,高水平的医院离不开高水平的临床医师,也需要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对于行业中的医院来讲,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医院更希望直接吸纳能够胜任医疗工作岗位的人才,而不想投入过多资源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造成了人才使用和培养脱节的问题。此外,医疗行业还影响着人才的准入政策,这既包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一年后报考执业医师的问题,也包括学术型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准入的问题。

3.附属医院与高校的关系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附属医院的发展能为医学院校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条件和师资条件,可以安排更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之对应的是,附属医院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必须依靠大学的科研优势,大力进行学科建设[1]。但是,一部分高校对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力,附属医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不能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2]。

4.培养院校、附属医院同指导教师间的关系临床教师肩负着医疗与育人的双重职能,他们既是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是高校临床学科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学生的指导教师,具有三重身份。一方面,高校和医院在职称晋升和评定的过程中,更加看重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成果,导致导师更加注重科研和学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和附属医院在绩效考评等方面对导师的临床教学工作量和质量缺乏有效评估和监督,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影响了临床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和带教质量[3]。

5.导师与学生的关系①部分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清晰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往往要求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要完全投入到科研工作中[4]。②医疗与教学相比,医疗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更丰厚,导师难免出现“重医轻教”的现象。③由于学生要参加各科的临床轮转,导师直接指导的时间较少,研究生为自己分担临床工作及科研任务的时间和力量有限,导师带教积极性不足[5]。④虽然学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愿意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获得行业的资格,但是,研究生在学习、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工作中更多是处于从属地位,多数情况下要服从导师的安排。

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多重管理,部门间的关系不易协调医学教育是教育和卫生系统之下的一个子系统,从管理体制上来讲,高校隶属于教育系统,附属医院及基层实践基地则隶属于医疗卫生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行业准入等政策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而涉及到高校管理以及学位制度改革等由教育部门负责。具体到学校层面上讲,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归口于继续医学教育处管理,长学制学生属于教务处管理气在医院层面,临床训练和轮转考核由附属医院的教学科负责,具体实施则必须落实到各相关科室[4]。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势必涉及多重管理体制,牵扯的部门广,难免涉及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的问题。

2.投入不足与筹资困难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等教育资源,而这些取决于教育经费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政府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生均拨款达到了2.4万元/年。但支出涉及到学生生活补助、奖助学金、教师带教费用、软硬件设施使用费用、水电费等,拨款总量仍然不足。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方面, 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筹资渠道不尽相同,一些地区以医院自筹经费为主,部分地区以政府资助为主[7]。总体上讲,住院医师培训缺乏经费支持,难以突破资金瓶颈。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有效的经费保证,因此这项工作基本上以行政分配工作的形式进行,医院、培训基地及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培训的稳定性、可持续性'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导向之间的矛盾临床学科水平包括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科研水平两部分,但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典型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特征'因而更重视科研水平,加上现有的学科评价主要是看重学校及医院承担的课题项目、科研成果、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这种导向无疑使高校和医院产生了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无论是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学位授予上,形成了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趋同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也不意味着彻底取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而是将原来的临床基础性研究转变为结合临床应用,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之转化为可探寻的科学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学证据,其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医疗服务的实践中。随着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如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如何处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4.统一的人才临床能力培养标准和政策执行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对住院医师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在着手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但是,我国医学教育地域间、校际间差异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医疗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也不同。同样的原因,各单位在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上必定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培养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必定要在本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标准。这就要求省级行政部门给予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更大的自主权,而对一般高校则要求严格执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要求》。

5.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2001-2011年,我国医学本科生招生从9.8万人增至21.7万人,同期,“211工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平均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非“211工程”院校招生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普通院校过度扩招但基础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未能同步跟上,生均教育资源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滑坡严重[1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医学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下,短时间内进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渠道的学生快速增加,这对培养院校尤其是非“211工程”院校的师资、临床床位等培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培养院校的直属医院大部分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而非直属医院的床位数、科室设置、临床带教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管理水平较直属医院有一定差距。这些软硬件条件和培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

四、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1.明晰宏观层面各利益相关方责任,稳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中央政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宏观调控职能,希望教育、卫生及相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及人事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规范化培养制度。行业部门则要积极调整行业准入制度,完善人事改革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地方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共同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措施,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帮助高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改革条件。在投入方面,也要明确各方责任,在医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强调政府在医学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资源,共同加大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投入。此外,根据成本分担理论,附属医院或实践基地、参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硕士研究生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承担一定额度的规范化培训费用。

2.统筹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职能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理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培养人才的关系。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附属医院的发展,把附属医院的教学纳入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规划,完善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医院的发展根本在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要严格落实培养方案,完善培养过程和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培养质量。

3.统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彻底实现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医学院校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为行业培养医学人才,附属医院需要学科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导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以满足自己学术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需进一步实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为此,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满足高校及附属医院科研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满足导师学术研究的需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色,满足学校服务社会的需要,满足医疗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8

关键词:教育;医学;研究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改革以坚持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结构上突出服务社会发展,培养上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对于医学院来说,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临床实践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就医学来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临床实践技能的优秀医学人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如下: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花大量时间完成科研论文在国外SCi收录期刊或中华医学类统计源期刊中发表,在有限的培养实践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和实践操作;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也理解不透,且需要人手去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培训,甚至还压缩掉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和临床科室轮转,只花很少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下临床这一训练任务。而几乎所有医学研究生的最终选择医生作为职业,目前培训模式导致研究生毕业后临床工作岗位竞争能力欠佳,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后存在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与实践的现状。以上情况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存在矛盾。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医疗人才,作者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并重的方式应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先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三峡大学医学院2012年级医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在医学学习临床理论一年)21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实验组1∶70人)、B(实验组2∶70人)、C(实验组3∶70人)。三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平时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a组采用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结合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采用12个月实验室学习,12个月临床转科学习;B组采用24个月实验室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临床转科学习在实验室剩余时间间断进行;C组采用24个月临床转科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实验室学习在临床转科剩余时间进行。

1.3教学评价

1.3.1临床能力评价教学结束后,对三组进行理论知识(占总分的50%)和病例分析(占总分的50%)考试,采用自建题库随机出题、闭卷考试、双盲阅卷。

1.3.2科研能力评价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导师组织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科研能力依据表格计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3次重复实验测定值的(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临床考试总成绩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实验组科研能力比对照组1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科研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点[1]。目前,我国医学学位分两种,即学术型学位(科学学位)和临床型学位(专业学位),前者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后者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对医学研究生学位理解的片面性,很多医学高校只注重了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对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将影响专业型医学研究生未来职业生命力,也影响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工作的长期发展[2,3],医学研究生也多倾向于临床,这与长期的医学本科教育有关[4],也与研究生多希望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期望有关,这是造成他们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思维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多研究生临床思维比较强,科研思维能力较弱。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进入医院后需进行轮转医师培训,不符合医院短期经济效益,医院倾向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造成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困难;工作后医院和科室对研究生寄予厚望,希望其加强科室科研实力出文章,但因在读研期间没有培养科研思维科研能力,从而使科研工作变得不顺利。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本课题组提出采用实验室学习和临床学习并重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利用实验室和医院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实现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临床学习的无缝链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和医院的满意率,提高医学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时间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波,熊川,徐勤,等.研究生创新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6):400-401.

[2]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94-396.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9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成材过程、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医学生事业的发展。但这种“浓缩”的培养模式是否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两者兼顾并都掌握良好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并积极提出相关的对策,不仅完善我校研究生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培养研究生,并为政府及相关院校决策提供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策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的成材过程、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的教育体系、推动医学生事业的发展。然而,并轨培养将原有的4-6年的培养时间浓缩为3年,但对学生科研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要求并未降低。这就要求,学生在3年的时间内既要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又要兼顾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浓缩”的培养模式是否会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能否两者兼顾并都掌握良好,都是时下关注和研究探讨的热点。作为首次承担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如何在培养的过程中解决上述问题、做好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合格完成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及目标,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及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医学院校、医院(实践基地)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不清楚、不具体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思路,就是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出既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又有良好学术资质和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但许多学生入校后,学校并未认真详细的向学生介绍、通读培养目标,解读“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使很多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环节及结果,知之甚少,在培养的过程中,主动性、参与性不高。

2.培养内容不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创新特色主要在于将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但在这种“高浓缩”型的培养模式下,许多学校并未真正将两者有效的衔接,而是单方面的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或临床实践的培养,培养时间未合理分配使用,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同时,培养大纲未具体化、培养手册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3.培养对象不区分,专业优势体现不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主要以在职人员为主,分为单位委托培养、社会人员和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兼具学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部分规范化培训基地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分类进行培训,而是等同于其它人员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也得不到很大提高。因此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体的规培基地应积极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流程及相关考核制度,以加强研究生的身份认同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4.培养效果不明显,岗位胜任力不强

根据许多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经过三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薄、临床实践能力不扎实、科研能力较差的现象,特别是缺乏诸如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职业素养。毕业生在医疗救治、医患沟通、医疗纠纷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及素质。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研究

随着医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与改革,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关注。岗位胜任力不仅是衡量医生是否适应临床工作岗位的发展和要求,更是在未来进行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重要依据。

一、岗位胜任力特征及内容的界定

在借鉴国内外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赣南及周边三甲医院、我校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确定城市综合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普遍具有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合作与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科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专业思维方式”等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6个主要一级指标因素中又包含很多细分的二级、三级指标因素,且指标因素的具体内容后续再根据研究、培养实施的情况,细分调整)。并以此作为我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及导向,完成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任务。

二、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

课程设置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别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打牢专业基础的重要环节。目前的课程设置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类。针对职业素养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岗位胜任力的课程鲜有开设或重视不够。因此,在课程设置培养的过程中,应创新专业课内容及教学方法、拓展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沟通管理能力等,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岗位胜任能力。

三、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专业思维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医院(实践基地)在住培的过程中,要注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社会住培生的的分类培养,针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制订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相关内容及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在培养中注重独立能力的培养,在临床轮转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接触、管理等方面来学习和掌握基础技术,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提高临床科研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在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所在领域学科的发展,愿意通过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积极接触前沿的研究资料,持续追求改进工作方法,与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相结合,通过科研结果,反哺临床工作。因此,学校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及临床实践培养研究生对于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掌握科学研究思考的方式,能在常规医疗工作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进行一定科学研究和观察,为最终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数据或思路;同时正确认识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的区别及共同点,注意临床与基础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的时间;组建导师团队。通过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与融合。

以“岗位胜任力”为培养导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策,使高校、医院(实践基地)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更快的完成职业身份的转换。培养的研究生既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又有良好学术资质和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健全了我国、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篇10

1.医学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众化教育,为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基本思路,这是由我国医疗投入不足、人口众多、教育水平整体偏低的国情决定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以及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堪称世界上最为复杂和令人迷惑的医学教育制度。有初中毕业后的3年制的中专卫校,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1-2年,参加专科考试通过后就可以成为专科毕业;高中毕业后的选择有3年制的专科,5年制本科,6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4+7=11年制的双博士班等。2010年,我国700多所医学院培养医学类毕业生达119万人。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了31个省(市、区)的307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调查抽样数达到44.4万人,统计分析得出2009大学生失业率最高前十,让人意外的是,本科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3个,临床医学的失业率达24%。显而易见,这种低水平大众化的医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医疗健康的需要,更遑论推动医学科学进步的发展。

2.培养目标的差异

根据1979年中美建交的相关协定,中国大陆177所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位被认可相当于美国mD,可以申请美国医师执照考试。同时我国五年制临床本科和美国4年医学院的学习从基本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基本毕业要求没有太大差异。美国mD和中国临床医学本科在法律地位上和实际操作中地位也是对等的,都是取得医师执照前的基本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是相对等的。而我国临床医学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主治医生水平的临床医生,不但要求具有医师执照,还要完成两个阶段的住院医生培养,具有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能力,这个目标相当于美国已经取得正式执照的attendingDoctor。这在美国,高中毕业后至少需要12-15年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3.科研教育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习惯的原因,我国把本科以后的教育称为研究生教育。我国的临床医学博士要求参加临床或基础研究并发表不同要求的论文。由于我国目前特殊的职称评定系统的对科研的特殊要求,使得科研教育成为博士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美国,医学博士是专业学位(professionalgraduate),从字面上及实际上和研究没有一点关系。mD学习期间基本不参与研究工作,其毕业考核的目标也主要是临床知识和技能。

4.学生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差异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掌握技能,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有着较清晰地目标。而我国对于读大学选专业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阶段,梦想通过科举式的高考,国子监式的学习实现“人上人”的目标。生源来自于经过高考以后录取的高中生,心智、情商等发展未完全,专业主要是靠长辈和朋友选择,大多对学医没有什么认识,其学习积极性较低。同时没有经过大学本科的社会人文教育,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二、大学医学教学的借鉴和改革

医学教育和国际接轨是大的趋势,美式的医学教育体制是目前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典范。八年制在教学理念和学制上来看和美国mD教育最为类似,也是建立我国高水平医学教育的突破点。对于招生制度,培养体系和学前教育方面难以改变,但是在医学基础教育与实习中,可以根据现有制度的缺陷做出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重点发展八年制教育

由于扩招和人口结构的改变,到2016年,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将超过报考人数。我国医学生的培养人数上已经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要。有病没有地方看的“看病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小医院及基层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大型医院一号难求的原因是较高水平的医疗人员缺乏,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和基层医疗机构待遇较低。大中专生和本科生是目前医生的主体,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提高医生素质是现实能解决的问题。大力发展八年制教育,逐渐减少本科以下的医学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如果今后能在研究型大学中完全实现八年制教育,实现彻底等同于美国式的mD,将大大促进卫生医疗事业和学科发展。

2.八年制教育应重点实现单一的临床培养目标

我国临床医学博士生的构成复杂,目标不一。学制上有硕士毕业后继续学习3-4年的博士,有5-6年的直博和硕博连读和八年制;学籍上有统招、委培和在职申请学位等;类型上有临床型博士和科研型(北协授予理学博士)。现行的八年制培养制度下,临床实习时间只有两年,和本科生(一年半)没有显著区别。还有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时间做临床科研,也不可能发表高水平SCi文章。卫生部临床型医学博士培养目标是具有主治医生水平的临床医生,不但要求具有医师执照,还要完成住院医生培养,担任住院总医师,具有独立开展临床工作能力。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八年制学生由于《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无法取得医师执照,更不可能完成住院医生培养取得合格证。实际上八年制学生不可能达到卫生部制定的临床型博士培养要求。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由于职称、待遇等在现实国情中与学位挂钩。传统临床型博士培养结束后一般具有住院医师培养合格证,直接可以上岗工作。而在相同的待遇下,八年制没有医师执照,不能独立开展工作,还需要重新进行3-5年的培养才能使用。八年制与硕士与本科生相比,临床能力没有显著差别,但硕士与本科生待遇要求较低。

八年制和科研型博士相比,由于能够做实验的时间太短,不可能发表高水平文章,在现行具有八年制的学校中达不到毕业要求,不可能取得博士学位。八年制在就业市场上和传统博士相比没有优势。过去用人单位可能会因为提高人才学历结构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但目前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比比皆是,八年制是个有其名,无其实的博士,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也许留校工作是其惟一可靠地出路。因此,现行八年制教育必须转变思路,大力改革。既然是临床医学专业,因此,根据美国mD的培养模式,重点发展单一的临床培养目标,提高临床能力是改革核心的目标。八年制的优势在于年轻,可塑性大,基础扎实,和国际上的通行医学教育方式接近,能为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缩短理论课时,扬长避短,大力进行临床训练,参加工作后能快速上手,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如果有对科研确实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按照美国模式再重新读pHD或者出国博士后专门开展科研训练,事实上国内较大的教学医院都有出国学习的要求。

3.提高思想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