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英语谚语十篇初中英语谚语十篇

初中英语谚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2:12

初中英语谚语篇1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纯记忆的学英语的方法比较枯燥,让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看到英语就感到头疼,这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失去了兴趣,成绩就会越来越差。作为初中英语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老师会省很多精力;学生也要善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有了兴趣,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学。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谚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英语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大多数英语谚语是简洁有力的,例如: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pridegoesbeforeafall(骄兵必败);Healthisbetterthanwealth(健康胜于财富);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LoveistherewardofLove(爱就是爱的报酬);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afterastormcomesacalm(否极泰来);preparednesspreventscalamity(未雨绸缪)等。这些谚语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很多新单词和句型,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学习英语中获得乐趣,懂得一些人生哲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动力。

二、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交际能力

“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的文化”。利用谚语教学能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交际能力。谚语是中国古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语言瑰宝。英语中也有谚语,它们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只有了解这些谚语的文化背景,才能对谚语进行总结和运用,才能把中西方文化衔接起来,找到共同的地方。例如:DoastheRomansdo.如果了解这个谚语的背景,就不难翻译“入乡随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了解西方文化,吸取它的精华是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一个方面。除了无名氏创作或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俗语外,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是《圣经》、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有些谚语则从英语成语和家喻户晓的句子演变而来,经过广泛流传和逐步完善,已经成为英语语言的精华和西方文化的结晶。

再如:toomuchcuriositylostparadise/Forbiddenfruitisthesweetest皆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通过学习大量谚语,可以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吸收,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减少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知道everyJackmusthavehisJill这一谚语,就不难理解在阅读中碰到的像mrSmith’sdaughterisalreadyover30,butshestillhasn’tfoundherJack.这样的句子。

因为在说英语的国家里,Jack是常见的男子名,而Jill是常见的女子名,分别用来代表男子和女子。学过everydoghashisday(人人都有得意时),进而了解dog一词在英语中毫无贬义,当外籍人士称你一声“Youluckydog”时,你便不会面有愠色、佛然不悦了。再如: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Charitybeginsathome(仁爱先及亲友);Halfataleisenoughforawiseman(聪明人凡事只须听一半,就会明白究竟);Distantwatercannotquenchafirenearby(远水救不了近火)等,进一步说明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转贴于

因此,学好英语谚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增大英语词汇量,扩大知识面,培养外语-汉语互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营造学习情境,培养英语能力

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理解和表达。情境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应用英语谚语,那么学生将会无意识地投身于一个实际的英语学习语境中去,英语学习将变得更自然、更轻松、更有效,培养英语能力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那么,如何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营造学习情境呢?

例如,在新学期第一节英语课开始时,老师可以用“agoodbeginningishalfdone.wellbegun,halfdone”告诉学生一个良好的开端的重要性。如果发现个别学生不努力时,可以用“Knowledgeispower”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而达到帮助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当发现有的学生时间观念淡薄时,可用谚语“opportunityseldomknockstwice”劝导学生珍惜时间,抓住机遇。如果教师期望学生学习脚踏实地,重视实际行动时,可用谚语“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谚语,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到更多的谚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学到更多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净化心灵,体会成就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养成勤奋学习英语的习惯,从而提高英语能力。

初中英语谚语篇2

【关键词】谚语;初中英语;作用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这道出了谚语的重要价值,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发达的语言形式,体现着语言艺术的精华。英语中有丰富的谚语,具有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寓意深刻等特点,易于人们所接受。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英语谚语,把谚语作为一种素材,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谚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此展开初步探讨。

一、巩固语言知识

英语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语音语调不准,是不利于听说的;如果不懂语法,即使掌握的英语单词再多,也无法说出完整的、正确的句子。反之亦然。英语学习中练习语音语调是非常乏味的,但运用谚语能增强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谚语大都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使音标练习变得富有趣味,又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练习音标/i/时,可以用easycome,easygo(得来容易去得快)。练习音标/u:/时,可以用Childrenandfoolstellthetruth(童言无忌,愚人无假话)。练习音标/p/时,可以用pennywise,pound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当前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初中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对初中教师来说这是一大挑战。同时又要注意到初中的英语词汇大都是基本词汇,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基本词汇在谚语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因此运用谚语讲授词汇,学生能积累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首先谚语有利于学习词义。谚语易于理解和记忆,词汇教学中运用谚语能优化词义学习。如运用谚语workmakestheworkman(勤工出巧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work是工作的意思。其次谚语有助于学习构词法。构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牢固掌握构词法。如运用谚语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学生能掌握louder是loud的比较级。一提到语法教学,教师会觉得难教,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如果将语法知识融入到谚语中,通过谚语展示出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定语从句时,通过谚语experienceisaschoolfromwhichonecannevergraduate(经验无止境),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定语从句中指物时用“which”指代先行词。因此,英语教学中适当插入谚语,不仅能使英语知识讲解更加容易理解,还能促进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但应注意的是,有些英语谚语语法并不规范,教师插入谚语时应精心选择,并且把谚语看作是一个兴趣切入点,不能用谚语全盘代替教学。

二、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际交流,有书面交流和口头交际,这就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语言信息存储量密切相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英语学习中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英语谚语言简意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如Graspall,losea11(贪多必失);outofsig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Betterlatethan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amissisasgoodasamile(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学生如果能坚持背诵谚语,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有量变达到质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脱口而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谚语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辅以谚语,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谚语,长期下去会掌握大量的谚语,并且教师应灵活指导,使学生由机械的记忆到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插入一些谚语,从而提高作品的档次。如学生写作励志方面的文章时,可以运用谚语如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aboatsailingagainstthecurrentmustforgeaheadoritwillbedrivenback(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所以英语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所需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谚语运用到写作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首先写作中引入谚语能增加文章亮点。英语谚语很多都体现了民族的幽默,是英语语言的巨大财富。英语写作时使用一些生动的谚语,能为文章增色。其次大量的积累语言,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仿写、改写、套用等。如Youryear’splanstartswith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学生可以仿写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再如结合谚语therei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牛奶已洒,哭也没用),可以改写出thereisnousepersuadinghimtogiveupsmoking.这样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英语谚语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语谚语也是如此,它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了解西方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从古至今,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反映海洋文化的谚语如thesearefusesnoriver(大海有能容之量)等,同时,谚语也是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晶。英语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民间谚语外,还有来自《圣经》和名人作品的,这是英语谚语的主要来源。如有名的谚语Forbiddenfruitisthesweetest,出自亚当和夏娃的故事;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培根的《论读书》。同时由于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这必会反映到谚语中,使谚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在他们眼里“西风”就是春天要来了,这在雪莱的《西风颂》中有体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西方意味着严寒,东风才是春天的前奏。在英语中dog既可以用作中性,也可以用作贬义,还可以表示亲切的关系。英美文化中,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没有贬义,人们还喜欢用狗的行为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时来运转),iamaluckydog(我是一个幸运儿)等。但在中华文化中,与狗有关的多带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美国家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拯救者,而在中华文化中,佛教、道教、儒教等盛行,它们信奉善恶相报,所以有“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有着具体的差异,通过学习谚语,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阻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从而为应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品德修养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积极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英语谚语中有很多思想向上、勉励性较强的谚语,能从中引申出深刻的生活哲理。它有着深刻的含义,能起启发和教育作用;它教育人们不懈追求,艰苦奋斗,珍惜时间,保持健康等。教学中恰当插入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叙述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励志的有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ayoungidler,anoldbeggar(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omewasnotbuiltinaday(伟业非一日之功)等。催人上进的有liveandlearn(活到老学到老);Geniusisnothingbutlaboranddiligence(天才不过是勤奋而已)等。让人珍惜光阴的有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等。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插入这些幽默、思想正确、激励性强的谚语,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矫正不健康的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习惯。运用谚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用experiencemustbebought(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可以用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引导。平时可以鼓励学生把喜欢的谚语抄在笔记本上或者贴在课桌旁作为座右铭,用谚语不断的勉励自己,如有的学生以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学生在这些积极、健康的谚语引导下,心理能得以健康发展,品德修养也慢慢提高了。

总之,谚语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应巧用谚语,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谚语篇3

关键词:英语谚语英语教学运用翻译

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如何使学生自如的应用英语谚语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里且不去讨论中专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如何,但从英语谚语本身的发展背景和使用习惯来说,似乎较难被处于汉语语境中的学生所掌握。

不难知晓,英语谚语是英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正如汉语谚语那样其显得精炼和寓意深刻,如“Giveapersonabadreputation,slanderhim,andthebadreputationwillremain”这句英语谚语,其正确的意思为:一旦给人加上坏名声,他就永远难清洗。然而,在缺少英语文学涵养的情况下,或许将把其翻译为“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这样一来,该英语谚语所要强调的含义便背离了。可见,正是因为英语谚语的精炼才可能导致在运用和翻译上的缺失。[1]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英语谚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专英语教学中,英语谚语教学一般在口语和翻译教学环节。因此,以下从两个方面对该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内容,中专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在英语谚语的学习和使用上仍与高中英语处于相同的水平线上。在口语教学环节上,教师更多的在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记忆来获得对英语谚语的应用,很显然,这一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谚语的内涵和使用语境,因此,在实战过程中就无法灵活和准确使用特定的谚语。

2.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经常出现的英语谚语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从而在文章翻译上能借助记忆和字面意思准确把握其中的意思。然而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诸多英语谚语在课文或英文故事中不断涌现,此时学生在对陌生谚语进行翻译时往往存在:该直译的却选择意译,或者望文生义等。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可能是由于教师未能系统介绍英语谚语的翻译规范所造成的吧。[2]

二、分析基础上的优化模式定位

笔者认为,不能将口语运用与文字翻译相隔离,而是需要从整体视角来优化当前的英语谚语教学模式。为此,优化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谚语应用的注意事项方面

实践表明,在涉及英语谚语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的讲解。当然,针对中专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在注意事项的讲解上应体现出点到为止和趣味导向的要求。如,在向学生介绍了英语谚语的发展背景之后,就需要使学生明白:在英语谚语的应用上应注意它的口语化色彩,以及避免加入汉语语境中的典故。

2.英语谚语应用的经验积累方面

在有限的英语教学课时内,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聚焦于英语谚语的应用教学。因此,若要最终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和翻译的准确性,根本还是在于学生的自我经验积累。为此,应建立自主、自觉的学习氛围。

三、定位驱动下的运用及其翻译模式的构建

在定位驱动下,提升学生英语谚语应用能力的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英语谚语的特点

尽管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谚语较为晦涩,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惑,但学生对于汉语谚语并不陌生。因此,在增强学生对英语谚语理性认识的目的下,应在初期借助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比较,来使学生了解后者的特点。

2.借助经验积累强化口语训练中的应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来提升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最佳的方式便是通过经验积累来训练他们的口语。为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采取“听说练”并举的措施,即首先通过听和说来获得语感和真实语境体验,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角色扮演来强化自身的感悟。

3.遵循英语谚语翻译原则提高翻译水平

在提升学生英语谚语翻译水平时,需要让学生知晓相关的翻译原则。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原则可以包括:切记望文生义、注意口语化、注意民族性、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等。对此,在借助一系列的英语谚语实例进行讲解。

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策,涵盖了口语和翻译两大板块。对此,以上所述也体现了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3]

四、实证讨论

这里以翻译为例进行实证讨论:

要想把英语谚语的新颖独特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传达给读者,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就能起到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

arollingstonegathersnomoss.滚石不生苔。

为了进一步阐明英语谚语的汉译,应以直译为主。下面我们再对一些英语谚语汉译做一下比较:

anunfortunatemanwouldbedrownedinateacup.

倒霉的人经不起风浪。(人一倒霉,一杯茶也能淹死。)

Drawnotyourbowtillyourarrowisfixed.

三思而后行。(箭没搭好,先别拉弓。)

以上每句谚语都提供了两种译法,一是意译,一是直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直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而意译的译文或缺少生动形象,或缺少原文的“丰姿”。

五、小结

本文通过在口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后可知,应在整体视域下来完成优化模式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的对策包括: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英语谚语的特点、借助经验积累强化口语训练中的应用,以及遵循英语谚语翻译原则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柴秀智.网络教学资源与高职英语听说任务整合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初中英语谚语篇4

学生在意,是我坚持的动力

第一次我选用了这样一句英语谚语:whateverisworthdoingatallisworthdoingwell.(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做好。)本以为这样的无心插柳不会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毕竟一两句学习寄语是位于页脚的位置上。谁知道当讲义发给学生后,有好几位学生拿着讲义问我换。原来由于印刷问题,他们的讲义上的谚语印的有点模糊,或者根本没有印出来。原来学生已经注意到了讲义上这一丁点的变化,也很在意自己讲义的完整。虽然只是页脚位置上多了一句英语句子,但学生却好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欣喜,反复诵读和记忆。既然学生喜欢并且在意,那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

用正能量激励学生

既然旨在用英语寄语激励鼓励学生,那么选用的这些英语寄语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

(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我想通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在勤奋学习的同时要树立远大理想,并能够为之付出努力。还有让学生要珍惜当下,不浪费时间的,如:onetodayisworthtwotomorrow.(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

天。)以及励志类的寄语:nothingintheworldisdifficultforonewhosetshismindon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对这些寄语稍加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熏陶。

结合讲义内容,呈现多样性

英语谚语是洋溢着异国文化气息的哲理性语言,也是智慧的结晶。积累并诵读这些英语谚语对学生来说肯定是由百益而无一害。况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谚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们通常与情景交际题、阅读理解题结合,用来提供情境或点明观点主旨等。在英语写作中如能适当引用一些谚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增光添彩。

语法是英语学科中的一个重难点。形式是语法中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东西。那些充满人类智慧的英语谚语同样在形式上呈现了不同的语法。在自行编制的语法讲义上,我根据语法规则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英语谚语作为英语寄语。如在定语从句的讲义上,我选用了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以及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而在状语从句的讲义上,我则选用了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还有其他的诸如:省略oncebitten,twice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强调itistheearlybirdthatcatchesthe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非谓语动词itisnousecryingoverspiltmilk.(覆水难收),省略morehasty,lessspeed.(欲速则不达)等等。

学会积累,悟中创新

这些出现在讲义页脚中的英语谚语确实为枯燥乏味的学习增色不少。但时间一长,学生便会失去最初的新鲜感。教师应不断思考,与时俱进地给英语寄语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够一如既往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谚语wateristofishwhatairistoman.(水对鱼的关系就像空气对人的关系一样。)后,我依葫芦画瓢,创作了wateristolifewhatvocabularyistoenglish.(水之于生命就如同词汇之于英语)来强调词汇学习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在作文训练的讲义上,我又想出来这样一句强调句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好作文的三要素:itisadvancedvocabulary,varioussentencepatternsandclearhandwritingthatcontributetoagoodwriting.(高级词汇、丰富句型以及整洁书写造就英语好作文。)

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元素

一些时髦流行的话语可以恰当地融入到寄语中去,让学生在会意的同时能谨记老师的教诲。比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稍加翻译,便成了学生口口相鞯挠⒂锛挠铮骸theworldissobigthatiwanttotravelaroundit.”陪伴是教育最长情的告白。为此,我创作了这样一句寄语:iwillusemyoriginalhearttoaccompanyyoutoaccomplishthelongestjourney.(我会用最初的心,陪你走最远的路。)学生看到这样常满温情的英语寄语,除了感到亲切外,还有满满的感动。

要使英语寄语融入时代元素,教师必须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要学会在纷繁庞杂的信息中筛选有用的素材,加以修改和创新,这样的寄语才会有很强的可读性。

初中英语谚语篇5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初中英语谚语篇6

[论文内容提要]谚语作为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过程。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古代中国和英国两个民族走向了两条不同的生产道路。中国以农业为主,而英国以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因此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及以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谚语及用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

尽管对于谚语的界说中外学者或词典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大部分把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著名的《韦氏大词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是一种生活经验智慧的累积”。曾自立在《英语谚语概说》中对英语谚语的定义是“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凝聚了人民群众生活的经验”。王德春(2003)在《汉英谚语与文化》中指出谚语的其中一个特点是“言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谚语作为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过程。在古代,人们采用言语这种形式把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传播给社会、留传给后代。最初的谚语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知识,与其生产劳动相关的现象事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逐渐复杂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谚语的功能也日趋丰富,逐渐成为各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概括,使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也是该民族历史、事件、生活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本文拟从汉英谚语比较中去探讨中英两国传统产业地位及对两国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我国最终走上了农业生产的道路,农业生产即粮食种植业,因而在我国的历史和社会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的地位,长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华民族也由此对农业生产形成一些特定的认识,如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等,视农业为“本业”“主业”。从汉语谚语中也反映出这一特征。在汉语谚语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称为“农谚”。《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中,其中农谚约占五分之一。这些农谚记录了农作物生长的特征和农业技术措施,细到改土、选种、耕作、播种、施肥、水利、防虫、管理、收获、贮藏、农机等各方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的结晶。

例如: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若要庄稼好,天天起个早;

治水治田,越治越甜。

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广袤的平原及高原,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走上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道路。加之其海岸线长而曲折,英国人民西临海洋,他们的生活与海洋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捕鱼业在英国的历史和经济中也占有较重的地位。大不列颠民族在饮食习俗、传统生产等方面都与畜牧业、渔业生产有直接的联系。在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例如:

whenthewindintheeast,it’sneithergoodformannorbeast.(风从东方来,不利于牲畜不利人)Changeofpasturemakesfatcalves.(要换牧地,牛羊易肥)

itisbythemouthofthecowthatthemilkcomes./itisbytheheadthatthecowgivesmilk.(要使母牛多产奶,喂好喂饱是正该)

Shearyoursheepinmayandshearthemallaway.(剪毛要趁五月天,剪完你的全部羊只莫迟延)

themaster’seyemakesthehorsefat.(马要养得壮,时刻多看望)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要怕弄湿自己)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班门勿弄斧)

谚语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具有超出各种文化背景差异的共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言语常常是建立在比喻意义而非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隐喻中的喻体和本体的联系是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觉经验的基础上。在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中,地域的不同社会文化、生产劳动、政治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的差异会使人们获取的直接经验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联想就会不同。汉英中的隐喻性谚语对于喻体的选择往往表现出各自强烈的民族个性。对比汉英谚语喻体选择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国传统产业的不同及其影响的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一直以农业作为主业,它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农业生产对我们民族的素质、整体性格及心理特征、观点、意识及其传统文化,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朱筱新、车华玲:2002)在汉语谚语中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占有相当的比重。

涉及教育类的谚语,如:

一年种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禾苗不管难高产,孩子不管难成才。

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儿教育要从小。

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肖不如无。

涉及人生、做人的谚语,如:

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那头牛。

田是命根,认识真神。

涉及理想志向的谚语,如:

人勤地听话,志坚石结瓜。

田有阳光稻谷香,人有理想劲头藏。

涉及学习、思考的谚语,如:

读书种田,早起迟眠。

沃土不耕无收获,脑子不用不灵活。

涉及行为的谚语,如: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谎话讲不得,庄稼荒不得。

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

涉及时间的谚语,如: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时间的梨在勤奋者的额头上开出无数条智慧之渠。

关于谚语的谚语,如:

茄子不开虚花,谚语都是实话。

别看都是庄稼话,撒在田里能开花

前文说过大不列颠民族在饮食习俗、传统生产等方面都与畜牧业、渔业生产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英语谚语中用与畜牧业(包括奶制品)和渔业相关的事物作为喻体的隐喻性谚语占有相当的比重。

涉及教育类的谚语,如:

Feedingoutofcoursemakesmettleoutofkind.(逸出常规的牧场,饲成出乎其类的牲畜)

themaster’seyemakesthehorsefat.(马要养得壮,时刻多看望)

Goodpasturemakesfatsheep.(好牧场出好羊)

涉及人生、做人的谚语,如:

thewolfhasawinninggamewhentheshepherdsquarrel.(牧人争吵,羊被狼吃)

thereareblacksheepineveryflock.(每群羊群里都有黑羊)

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tmakehimdrink.(带马到河边容易,逼马饮水难)

涉及学习、思考谚语,如:

thebullmustbetakenbythehorns.(要制服公牛,应抓住牛角)

Cutnofishtillyougetthem.(鱼还没捉到,不要忙着开膛)

Keepyourainfish-gutstoyourainsea-maws.(要把鱼肚肠用来喂自己的海鸥)

涉及理想志向的谚语,如:

everylittlefishwouldbecomeawhale.(每条小鱼都想长成巨鲸)

nofishingto(like)fishinginthesea.(捕鱼莫如去大海)

theseahasfishfireveryman.(大海里有的是鱼)

涉及行为的谚语,如:

everytimethesheepbleaksitlosesamouthful.(羊每叫一声,就少吃一口)

Fishbeginstorotfromthe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

Bettergohomeandmakeanetthanlongforafishinfrontofapond.(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涉及时间的谚语,如:

timeislikethefishinthenetbacktothesea.(时间就像网里的鱼跳回大海一去不回)

中华民族与大不列颠民族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分别走上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渔业生产的道路,然后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下,两个民族在以后的历史中又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建立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上的差异。而“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王德春,2003)与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农业生产为“主业”影响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充满农业生产气息的汉语谚语,以畜牧业、渔业生产为“主业”影响下的大不列颠民族传统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充满牧业、渔业生产气息的英语谚语。因此,英汉两种谚语的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谚语中文化内涵。

注释:

本文所涉及的汉语谚语主要参照由郑勋烈、郑晴编著的《中国谚语》(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英语谚语主要参照高兰英编著的《实用英汉谚语词典》(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谚语篇7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翻译;翻译基本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英语谚语的翻译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英语谚语的翻译不能马虎,若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啼笑皆非。

二、造成英语谚语翻译“貌合神离”的几种情况

第一,大多数的英语谚语语言精炼,并且结构有时与正常结构不同,词汇的意义有时比较微妙,在翻译时就应该留心。不能任意发挥,牵强附会,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toerrishuman;toforgive,divine.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总是要犯错误的,但后果如何,则要听命于天了。而实际意义则是“犯错误,人人难免,若能以宽恕为怀,则是难能可贵”。故翻译为:人孰无过,宽恕为贵。

peopleareconvincedbywordsthanbyblows.

该句的表面意思是:人们更相信你的言语而不是吹嘘。这里就有一个词义理解错误。“blow”在这句话中是“打、击”的意思,而不是“吹嘘”,因为人也要靠语言才能吹嘘。所以翻译成“言语比棍棒更能说服人。

第二,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包含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

oneiswillingtosell,andtheotheriswillingtobuy.

该句可以将它译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但总觉得不对劲,它可能还有其他意思。稍对过去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会想到,它与另一个我们常说的汉语谚语十分相似,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三,英语谚语Bloodisthickerthanwater有两个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却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这条谚语的寓意。

LongmanDictionaryofenglishidioms.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ofthesamefamilyisstrongerthan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的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第四,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otthrowstones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murderwillout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onecannotmakeanomeletwithoutbreakingeggs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寓意清新,形象逼真,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寓意,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

第五,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如“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itdrink”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3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3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3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另外,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文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如pr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二)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的表达方式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如:

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四、结束语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汉语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3、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初中英语谚语篇8

论文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谚语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规范。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

    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这些观点常反映到英语谚语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非常的人性化,如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意思是相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多方的缺点。这条谚语来自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在神话中裸体男孩丘比特身长双翅,手持弓箭,却被蒙住了双眼,只能在空中飞翔的过程中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是被他金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谁会被射中。这种爱情神话既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迷茫,又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与神秘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特点。Lovers live场love, as larks live场leeks(情侣靠爱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葱生活一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不可忽缺性。in the very smallest cot there is room enough for a loving pair(哪怕是最小的茅舍,对一对恋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美好画卷。某些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会使人走向极端,有人因爱而拘情,有人因爱而决斗,西方人为美丽的海伦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些行为都是以生命为代价。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正反映出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有时会白热化。as the best wine makes the sharpest vinegar, so the deepest love turns to the deadliest hatred,  意思是美酒可制成烈醋,热爱能变为深仇,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可变性;Love asks faith, and faith asks firmness(爱情要求忠诚,而忠诚要求坚贞)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人在情感处理上作出忠告。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是人身心休憩的港湾。人类的家庭亲情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母爱永恒)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夫妻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在英语谚语里多有反映,如man’s best possession is a loving wife(男人最可贵的是有一个贤淑的妻子)、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Rear sons for help in old age; and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famine(养儿防老)、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子是一家的钥匙)等。

    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友情。人为了生存,为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胜,组成了暂时的联合,正是在这种联合中人们建立起了超脱自然的情感。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让难维系),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a father is a treasure ,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父亲是财富,兄弟是安慰,朋友兼而有之)都反映了人与人建立情感的重要性。Love thy neighbours as thyself(爱邻如爱己)还反映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当然在西方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反映,Hunger knows no friend,意思是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告诉人们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这些谚语反映了西方扭曲的友情观。

二、英语谚语与道德思想

    道德价值与理想作为经验现实的人质或人格,终究要与人的主体存在根基相联系,因此道德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在德不在衣”( it i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dumb understand,意思是善良是语言,聋子能听见,哑巴懂心间,告诉人们美好的品德能给人带来温暖。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制意识单薄的社会,这种作用犹为突出。谚语措辞简练、音韵和谐、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不尽相同,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不同的社会都有许多共同的道德思想。英语谚语中有许多谚语赞颂不同社会都认同的道德思想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可信、谦虚热情、待人以善等。这些道德思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Virtue is bold ,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这一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说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paddle your own canoe(自食其力),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积少成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Bare words,no bar-gain(空言不能成交易)、Be honest rather clever(诚实比聪明更要紧)、Good for good every man can do , good forbad only a noble man can do(以德报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能办到)要人们真诚待人、学会做人;Fortune smiles upon the brave and frowns upon the coward(幸运喜欢勇敢的人,而不喜欢怯懦的人)要人们勇敢想上,追求进步;it is impossible that a man who is false to his friends should be true to his country(对朋友不义,不可能对国家效忠)还要求人们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

    在19世纪的西方,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们来说最为重要。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中的number one就是“自我‘’。另一则谚语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与其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这种个人为上的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道德思想。如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受到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将个人情感与作用无限扩大,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如: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为天鹅).Self – preserval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第一法则)等。有一则谚语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elting friend,意思是说不要千万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人,否则会殃及自身;Lend and lose ,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反映了同样的待人理念。这些谚语体现了个人为上的社会道德思想。当然,这些只反映了西方道德思想的一个侧面,在分析研究英语谚语时要考虑到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从谚语中反映出的思想道德内涵具有相对性,因此不能绝对化。

三、谚语与宗教思想

    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的religion(宗教)一词来自拉丁语religareo Liga二的意思是“to bind(捆绑)" , religion就是说“bind tightly(紧紧地联为一体)”。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允许赐给人的拯救者。上帝高于一切(God is above all),信仰耶稣督教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马可福音》中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权威可从他的教导、制服神灵的能力和赦罪看出。”可见上帝是万能的。凭借对基督的信仰,人才有自由。这些宗教思想反映在英语谚语里有: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但确实的)、God never shut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如此,在西方以基督教为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中仍然宣扬人人平等,条件是人人服从上帝,即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的子孙(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地位。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说的是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一只猫也可以盯上皇帝。从这些谚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中倡导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西方宗教思想相关的英语谚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在基督教义中,任何人都有罪,正如谚语所说:"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任何人都可以赎罪,都能得到宽恕,都能得到永生。从这样的谚语所透露出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人会因为自己犯了错或罪而受苦受难,但不一定会下地狱,信仰基督的人可以得到重生。另一方面,西方宗教思想尽管给“有罪”的人以机会,但也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体现在下面的两条谚语里: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 God,help us(我们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啊,帮助我们吧!)。

四、谚语与民生思想

    谚语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也反映在各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英语中有谚语experience is themother of wisdom(经验是智慧之母),反映了人民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有许多的谚语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存的法则:Labou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勤劳常为快乐之源),Labour is the capital of our working men(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资本),Lazy folks take the most pains(徽汉多吃苦)。英语谚语涉及鱼、渔民、航海、水手等词汇的特别多,这是因为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不象我国是农业大过,许多人以航海探险、出海捕鱼为生。如:never勿a fish till it’s caugh“捉到鱼,才煎鱼),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无风险的海上,任何人都是好水手)、Life is compared to voyage(人生好比是航海)等。这反映出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然作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到一个民族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对事物的朴素的观点、看法,如二Saving is getting(节约等于收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种什么树,结什么果)、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这些谚语蕴涵丰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又是来自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

    许多谚语关注人的地位、生活和发展。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ill die(及时行乐,因为明天说不定就会死亡),这一谚语尽管反映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也表现出“生活及为存在的”人文思想。英语谚语中表达出这种思想的很多,如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不要为未来担优,不要为未来悲切);Goods are theirs that enjoy them(能享受自己财产的人是财产的真正主人);Gather roses while you may(当你能摘玫瑰是就把他摘下)。

初中英语谚语篇9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3、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

4、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5、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前苏联谚语

6、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8、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9、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萨克雷

10、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11、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12、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13、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14、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5、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16、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1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8、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9、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21、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22、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5、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日本谚语

26、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饰舌、酗酒或其他脆弱的人心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27、可怜天下父母心。

28、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9、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30、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31、养儿方知娘艰辛,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32、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

3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34、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35、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3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37、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

38、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39、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40、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4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42、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43、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

44、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45、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46、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48、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

49、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日本谚语

50、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5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5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53、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54、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初中英语谚语篇10

【论文摘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t-''''~的文化内涵。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念。研究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在汉荚谚语中的反映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文化的异同常常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尤其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之中。因此研究汉英谚语中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英汉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

一中西方主要宗教简介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语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

1.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唐时期传入中国。佛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因缘和合而生,而在天地万物间有人的“自我”,人可以认识天地万物。众生与佛并无本质区别,人具有佛性,只是因为妄想执着的障碍而不能显现。因此,人只要以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观照自已,摆脱妄想执着,就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而成佛;人只要弃恶从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汉语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讲“性空”的同时也讲“缘起”,认为“一切诸法的因缘和合自有一定的不乱的因果规律”(宗伟1993),这种因果规律也称为“业力”,具体指众生的身、口、意三个方面行为的作用,也就是常说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人的生命包括今世、前世和来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来世则无穷无尽。所以汉语有谚语:“不修今世修来世”。这“三世轮回”还包括人畜之间的轮回交替。如果作恶.来世投胎会变成牲畜。佛教还认为,在人的生命中,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人自己的身、口、意三个方面所做所为能影响到今世和来世。汉语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反映了这种因果报应的观点。

2.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宗教活动和宗教仪范中保留了很多古老民族.如巫祝、祈祷、天神、地抵、祖先、神圣、仙人崇拜等。道教也是多神教、神和人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神仙也可以下凡。道教的根本教理是老子之道,就是太上老君降授的“道”和“德”,它以“无为而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修身.则神清体健。“道”和“德”是二义一体的。要想得道。必须积德。“道”和“德”都是行动的总准则。道教从顺应自然的原则,得出“柔胜刚,弱胜强”,“物极必反”,阴阳互补等朴素的辨证思想。如:谚语“ii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3.儒教

儒教由孔子开创,在先秦诸子时代形成。儒教是告诉人们何为美德,何为人性,如何唤醒美德。如何运用美德的方法,包括忠、孝、仁、义这些美德。

儒教所关心的主要是“人”的问题,包括在世间的位置、人际关系、人性与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调和并统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如汉语中关于人的位置的谚语有:“天下人为王”;关于人际关系的谚语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关于人性和幸福的谚语。“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儒教与佛教不同,它只重视现世,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间,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儒家讲社会等级,认为人类社会是有层次的集合体,希望把社会建设成父系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层次区别,又能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人际关系必须格守一定规范。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已的社会角色,如汉语谚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4.儒、佛、道合一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互相补充,甚至合二为一,共同对中国文化和民众认识产生影响。因此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互矛盾,或劝谕各异的谚语,而它们又往往能从三教不同的教义中找到根源。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宗教尽管教义不同,但都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儒教的天命观给历代皇室提供了权利的根据,其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为人际关系提供了规范;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又制约人的行为;道教的清静无为又能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儒、佛、道三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作用和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们难以清楚地判断某种思想的宗教来源。反映在谚语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样,有时是某一宗教的影响,有时又是三教合一的共同影响。因此在比较英语谚语中基督教文化含义时,多半采用儒、佛、道的共同文化含义。

5,基督教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信仰人类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赎等。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且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受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赶出此园,从此他们的子孙身负罪过,遭受人间种种苦难。耶酥是基督教的导师,他来到世上解释上帝的法律,服务人类,拯救人类,因此信仰基督教的人就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基督教强调要以爱心与人相处,要尽到对国家、对别人的责任,凭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凭着爱的行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英语谚语:Lovemakesonefitforanywork,和thatneverendsillwhichbeginsinGod''''snameo

二儒佛道三教与基督教的思想观念在谚语中的反映

中国儒佛道三教与西方基督教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文化上而且反映在语言及其谚语中。

1.有神与无神(或泛神)

儒佛道三教严格来讲是无神教或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没有一个主宰的神。佛教承认佛,但佛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神,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但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基督教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人必须绝对服从上帝。汉英两种语言的若干谚语反映了这种有神和无神(泛神)的差异。如汉语中反映抽象而玄妙的天或天命的谚语:

人过半生,方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

英语谚语则不同,往往反映上帝的权威和荣耀。

God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

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

Heaven''''svengeanceisslowbut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而肯定的)

基督教把上帝奉为至高无上的神,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基督徒对宗教的虔诚和笃信。而中国三教合一说明了信徒们对宗教的实用主义态度,虽然很多人不属任何一种教徒,却根据自己需要灵活运用某一种学说,正如崔希亮所作的评说一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得意时倾向于孔孟,失意时倾向于老庄,青壮年时倾向于人世,晚年时倾向于出世。其实岂止只是知识分子,其他人也莫不如此。

2,平等观念和等级观念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别外,其它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新约、罗马书》说:“上帝使他们跟他有合宜的关系是基于他们信耶酥基督。上帝这样对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别都没有,因为每一个人都犯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

在英语中有不少反映平等关系的谚语:

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everymanshouldtakehisown.(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

Hunanbloodisallofa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一样)

在这种平等观念之下,英语国家的人当然会藐视皇权。

akingwithoutteamingisbutacrowned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一匹带皇冠的驴子)。

acatmaylookataking.(一只猫可以盯着皇帝)

相反,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没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修炼成神。但是,在人际之间都有等级,并且是等级森严,这种等级给制造偶像、崇拜偶像提供了可能性。难怪乎汉语有这样的谚语: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官大奴也大。

3.原罪与性善论(佛性论)

根据《圣经》,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犯了罪,这就是人类的原罪。在上帝眼里,每个人都有罪,都亏欠了他的荣耀,所以他要派耶酥基督来拯救世人,但只要世人忏悔赎罪,上帝就会宽怒世人的罪行。英语中有很多关于罪的谚语:

oursinsandourdebtsareoftenmorethanwethink.(我们的罪和债常比我们想象的多)

thesinsofthelathersarevisiteduponthe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这种原罪说与儒家性善说绝然不同。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佛教的佛性说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会犯原罪。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恶念而犯下的,是难以饶恕的。难怪有谚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根据佛教观念,人只要铲除妄想执着的障碍,就能够发扬佛性。儒家也认为,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弃恶从善,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修身养性,劝人从善的谚语。如:

满招损,谦受益。

恭可释怒,让可息事。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

4.恩赐与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如能赎罪,就能得到宽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进人天堂,这都是上帝的恩赐。世人只要信奉耶酥,上帝就会不记前嫌,就会给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许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续罪与自身的善行无关,而只是上帝的恩赐。如英语谚语:

there,butforthegraceofGod,go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

Godtempersthewindtotheshornlamb.(上帝送暖风给被剪毛的羔羊)。

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

这条谚语使苦难中的世人得到鼓舞,上帝与我们在一起。

然而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行能成正果,犯罪则下地狱。如汉语谚语: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行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

S.博爱与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种慈悲是一种缘,而不是无条件的爱,世事互为因果,善恶一向分明。慈悲为怀,但扬善、抑恶。基督教强调博爱,因为上帝无条件地爱世人,而作为上帝的子民更应该无条件地爱上帝,爱他人。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博爱”(freedom,equalityandfraternity),就是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如英语谚语:

Lovebegetslove.(爱产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