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硬件基础十篇计算机硬件基础十篇

计算机硬件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5:08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1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多元化;一体化

0.引言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所有计算机类或通信类专业所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都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会包括数字逻辑(或称数字电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两门课程。以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该系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通信工程4个专业。对于不同的专业,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也有所不同,例如,通信工程专业还会开设电子与电路这门硬件基础课程,而网络工程专业会加开汇编语言课程,而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却是所有专业都必修的硬件基础课程。因此,针对这两门通用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笔者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湘南学院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创新源于实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一直是各高校关注的问题,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目前it产业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换代比起其他学科更加迅猛。虽然目前从重点本科院校到地方性本科院校,从职业技术学院到中等专科学校都有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但是不管哪种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与目前新兴it企业人才需求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来源于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尽量地缩短这个差距,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是实验教学培养中的一个主要目标。

计算机类学科中的一个基础就是硬件基础,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开发各种软件,在硬件的基础上才能有各种网络或者通信方面的应用,因此学好硬件的基础课程是整个专业的基石。而如何进一步理解枯燥的硬件基础知识,如何提高学生对硬件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如何在硬件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都需要从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中去寻求答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中的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改革势在必行。

2.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但是目前,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能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课时不足。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根据硬件技术的发展对于每门课程所能开设的实验课程数量相对于以前都有所增加,但是实验课时却一直没有变化,显然课时不足已经影响实验内容的更新。

(2)实验内容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相对较少,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指导进行操作,然后观察实验结果即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3)实验方式单一。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大多数的硬件实验课程都是在已经固化好一些所需芯片的实验面包板上进行的,所有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都是固定的,学生能自己更改的部分很少。对此,目前有部分院校在硬件基础实验课中引入了基于eDa+pLD(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技术的实验方式。这种实验方式不仅需要仿真软件,而且需要掌握某种硬件描述语言,实验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但比传统的实验箱更能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4)各门硬件基础实验课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特别是硬件课程之间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例如,数字逻辑主要介绍构成器件的基本部件门电路,以及组合电路时序电路等的分析与设计,而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及其相关原理。计算机组成部件的本质都是一些组合电路或时序电路。因此这两门课程间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而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课根本没有联系起来考虑,实验课程设置上也都是各上各的,没有考虑到相关性。

3.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改革方案

考虑到上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的各种不足,笔者提出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两个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实践。

1)实验内容方面。

(1)在硬件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上,减少验证型的实验项目,增加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课时上,保证设计型与综合型实验的课时量。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2011版的培养方案中对各门功课的实验项目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并要求保证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占所有实验课时的40%。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保证了一定数量设计型与综合型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设计能力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数字逻辑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14个为实验课时,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在14个实验课时中,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门电路、实验二――译码器与编码器、实验三――半加器与全加器、实验四――触发器、实验五――计数器。其中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四3个实验项目都是验证型实验,并且都只有2个课时;实验三是组合电路的设计型实验,给出一定的门电路和特定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半加器和全加器的组合电路,占4个课时;实验五是一个时序电路的综合性实验,给出一定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综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计数器,也占4个课时。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共有16个实验课时,其中2个为实验考核课时,而其余的14个课时分给了5个实验项目,实验一――运算器,实验二――存储器,实验三――微处理器,实验四――基本模型机,实验五――复杂模型机。其中前3个实验都是单元实验,也都是验证型的实验,每个实验都只占2个课时;而第4个实验,是要运用前3个实验,组合成一台简单的有基本计算机功能的模型机,是属于设计型的实验,占4个实验课时;第5个实验,是在第4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复杂的计算机功能,组成一台复杂的模型机,此实验是综合型的实验,占用4个实验课时。

(2)在现有实验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各门硬件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以课程设计作为实验课的一个有利补充和综合运用。而课程设计的命题可以紧跟当下it技术的新发展,在课程设计中尽量让学生接触最新的技术与应用,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相关命题,指导其设计与实现。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中可以综合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设置汽车尾灯控制器、简单交通灯控制器、电子密码锁、智力竞猜抢答器等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多功能aLU设计、Ram故障诊断设计、使用硬连线控制器的CpU设计等综合应用型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2)实验方式方面。

(1)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把单一的、传统的用实验箱做实验的方式变为多种实验方式结合,实现实验方式的多元化。例如,验证型的实验,用实验箱实现,直观易懂,而复杂些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试验箱就有了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这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方式来实现。例如,前面介绍的eDa+pLD方式,当然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还可以考虑用更加方便的电子设计软件,如multisim。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ni)推出的ni电路设计套件,是目前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eDa软件之一,它可以实现对电路原理图形输入、分析、仿真、测试等应用,是一个完整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工具软件。应用multisim实现数字逻辑实验课程中的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是比较简便和易操作的,而应用multisim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中的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些,但也是可操作的,文献中有相关叙述。而对于非常复杂的、综合型较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整机实验,可以应用自主开发的实验平台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例如,湘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在V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浏览器客服端技术实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这个平台在2013年上半年已投入试运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兴趣与自主设计创新能力,从实验课程的效果来看,比较理想。应用多元化的实验方式,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程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不同实验方式的比较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2)相关硬件基础课程实验一体化。由前文分析可知,硬件基础课程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应该考虑到相关课程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让学生体会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一个整体,从而能更好地、前后联系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数字逻辑课程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会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有所应用,这时就不要重复设计相同的实验项目,只需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把数字逻辑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当作一门整体硬件基础课程看待,进行一体化设置,便能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设置,又体现出专々业知识结构本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在统一设计实验项目的时候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从验证型到设计综合型,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地增加实验难度,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2

关键词: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41-02

对计算机偏软专业而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能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功底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高级人才,但具体开设哪些硬件课程?在本科的哪些阶段开设?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硬件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具备哪些硬件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培养方案中需要切实解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我院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对于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只需要通过一门计算机课程精炼的学习,就能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的硬件知识,从而培养具有扎实硬件基础的高级设计开发人员。

该文通过该课程的定位分析,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定位在大专院校计算机偏软专业如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学院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等对计算机硬件基础需要有一定了解,同时也无需安排多学时、多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涵盖数字逻辑与设计、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相关硬件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有机的衔接,达到一门课程完成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讲解的目标。课程围绕如何理解和构建一台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为目标,全面而系统地讲解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同时以最具代表性的intel8086为背景,简要讲述微处理器及常用的接口电路的原理,并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角度讲述了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各种方法和技术[1]。

目前,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开设,先导课为《计算机导论》,共80课时,除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

2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2.1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突出应用性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且内容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内容主要涉及到《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调整教学大纲,减少重复度,把上述四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从而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覆盖计算机偏软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重点讲述计算机组成的工作原理,并强调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应用。另外,增加目前广泛使用的32位机的硬件技术,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另外,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现象,体现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

2.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动手能力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验教学之外,还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在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法、实行“教考分离”

改革传统考试中的“谁任教,谁出卷”的考核方法,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规范课程的教学大纲、重点、难点,建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试题数据库,并每年更新10%的试题,每次考试前根据题型、知识点、难度等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从而对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避免了任课教师不同,试卷的要求和难度不同的情况。课程考核后,课程组还需进一步对试卷进行分析和对课程进行考试后的总结,并以此促进下一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5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逐步完成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依托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习题等全部上网,并设置了疑难解答[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了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控制的不足,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制定了网络教学资源更新计划,更新比例要求每年不低于10%。

2.6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合格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通过成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组,建立了一支由教学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教授领衔的,副教授、讲师等教师组成、老中青搭配的硬件教学团队[4],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连贯性。课程组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尤其加强对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通过老教师指导、课程组研讨、督导听课、学生反馈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以实践促进教学。

3成效

近几年来,课程组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不断进行深入的改革与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3.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培养要求,课程组通过多次研讨,对该专业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内容方面,围绕“硬件”这条线,整合了《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减少了重复度,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知识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2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构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环节,主要完成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部件实验、微机接口等方面实验,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项目设计方面,既有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又有一定难度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通过实验难度的不断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突出应用性,把汇编程序、FpGa、硬件设计等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3.3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

现有的硬件技术基础实验设备比较落后,远远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及时维护现有实验设备,同时更新、引进先进的硬件设备,从而大大改善了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实现教学与时俱进,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为满足对学生课后开放实验室的需求,同时为提高实验室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使用效率,下一步,将制定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室规划及开放计划,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积极参与实验及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5]。

3.4强化了教材建设

为配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兼具“实用”和“创新”特色的教材《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201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共分为11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介绍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基本知识;第三章至第八章重点讲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内容,介绍了运算器部件、存储器部件、控制器部件、总线和指令系统等;第九章到第十章以intel8086微处理器为背景,讲述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使用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指令流水线、多处理机系统等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1]。

通过对全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使得教材内容衔接流畅、深浅适当、通俗易懂;覆盖知识面宽、叙述简练、重点突出;满足了一门课程涵盖计算机硬件系统涉及内容的讲解要求。目前该教材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已使用四轮,学生使用效果较好,后续还将继续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4结语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是关键,该课程为计算机偏软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硬件知识作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注意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映硬件发展的新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云,葛桂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孙德文.计算机硬件课程改革与建设探讨[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

[3]黄伟,冯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1(5):36-37.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56-02

一、引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学生信息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之一,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相应课内实验,学习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了解接口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而实际实验教学运行过程中,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释和验证,对于实验的内容、环节及结果,教师做出非常全面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甚微。翻转课堂是近几年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我们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本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安排中,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完成课堂验证性实验,然后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宽或延伸,完成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同于理论教学翻转课堂的改革要求,对实验教学的课内课外时间配比同于理论教学的1∶2,即课内1小时,课外2小时,课内实验结束后,学生课外通过模拟仿真软件emU8086和proteusVSmfor8086等进一步对课内实验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堂实践效果。

二、课内开放实验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并理解微机系统的重要基础。实验教学中,通过采用DeBUG调试软件,使用单步运行等手段,使学生更易理解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标志寄存器、段寄存器及偏移地址等方面的内容。将DeBUG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制作成微课,指令系统课程内容结束后播放,学生通过实验对传送指令、运算指令、转移控制指令等的验证,全面掌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

硬件接口芯片的实验,本校实验室采用的是封装好的教学实验仪器,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对接口芯片进行编程,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步骤在实验仪器上连线、调试、运行并完成实验。实践中,我们将演示性验证实验设计成微视频,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在验证性实验微课的基础上,修改实验内容,学生提前预习、思考和设计。随后的实验课堂中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编程、连线与调试,教师在课堂中给予适当指导。

1.验证性实验。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以较高的效率尽快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了解常用接口芯片的功能和用法,熟悉汇编语言在接口芯片控制中的编程方式。因为计算机是人类的设计成果,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论验证和逻辑性理解,很多设计的结构,包括完成输入输出操作的接口芯片,其引脚的定义、工作方式的设计与选择等,学生较难理解,因此通过微视频,按步骤完成进行硬件连接和程序的编写、装载、调试,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认识。此类实验包括简单i/o接口扩展、基本输入输出实验等,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中的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及设备,通过总线连接,完成程序控制与实现的底层工作原理。

2.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的深化,一方面可以在单个接口芯片模块验证的基础上,更改设计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组合多个单元接口模块,扩展实验内容。学生课前完成基本输入输出的验证性实验的微课视频或者自己动手在实验室验证,在充分理解相应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实现数据流水灯的实验。实验内容要求为:使其中八个数据灯,如(D7―D0)由左向右,每次仅亮一个灯,循环显示;而另外八个数据灯D15―D8则反方向循环显示。而在此要求下,对于端口的工作方式选择以及输入输出的方向设计,需要学生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充分理解芯片的工作原理并完成实验的重新设计、编程与实现。在设计性实验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仅提供基本的设计思路的引导,不建议提供具体的连线设计与代码,学生(或小组形式)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修改实验程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课外自主实验

1.汇编语言部分。课内实验模式下所采用的实验手段是maSm汇编环境和Debug调试工具,Debug调试工具基于命令行,对于熟悉“所见即所得”操作环境的学生来说,掌握有点难度,学习效率也不高,为了强化实验效果,在课内微视频介绍emU8086调试工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emU8086工具。emU8086工具集源代码编辑器,汇编/反汇编工具以及Debug的模拟器于一身,直观、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实时直接查看指令的执行过程,微处理器内部寄存器的动态变化,并且可以查看每条指令反汇编后生成的机器码和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从而学生对理论授课的关于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内部功能结构等知识点有了最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2.可编程接口实验部分。由于传统实验平台的限制,接口部分的实验大部分学生很难深度参与到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也不能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拓展实验项目,proteusVSmfor8086仿真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proteus仿真平台是一个按指令和总线周期准确仿真的因特尔8086处理器,通过一个总线驱动器和多路输出选择器连接到Ram、Rom和其他不同的接口芯片控制器,从而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接口部分的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proteusVSmfor8086平台,学生可以选择电路元件、设计电路、下载程序、分析实验结果等。若实验效果不理想,可以反复修改,不会因为某个实际硬件芯片的损坏或者连线错误,而导致实验结果出错;也不用担心芯片引脚因为反复插拔而损坏;同时不会因为下课而导致实验过程半途而废……学生具有充分的实验时间和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对象的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成就感。

四、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现

在课内实验和课外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学生分组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程设计的任务。这部分连续时间的课程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系统设计、连线与调试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验教师在做指导时首先对学生所选课题进行把关,尽量保证课题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从而适应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其次是对于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实验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通过相应的参考资料和设计案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普及,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与手段、教学过程与角色等都需要与时俱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同时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题,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安装;维护;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及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部件的分类、性能及选购方法,并对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安装、相互联系和作用做到深入的理解,通过对硬件的维护及软件的安装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并对简单的故障进行排除。

一、计算机硬件的故障诊断

1.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计算机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计算机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三类: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为因素。我们所说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元器件的性能及质量问题导致的故障,这种因素还有器件的完全损坏;外部因素主要是受用户使用的外部条件所致,比如,较长时间地使用所造成的元器件受损、灰尘导致元器件性能降低等情况;人为因素还有用户主体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通过分析,学生对相应故障进行了归类,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诊断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对计算机日常出现的故障进行诊

断。一般来说,计算机的硬件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黑屏、开机没有反应、显示器颜色异常、系统不能启动、硬盘损坏等。学生在维修之前,要对故障进行诊断,确认是不是硬件的问题,此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启动原理对硬件的故障原因进行判断。所采用的故障诊断方法包括观察法、拔插法、替换法、隔离法、高级诊断程序检测法以及综合判断法等。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弄清计算机硬件故障原因,为进行维修打下基础。

二、计算机硬件的组装与维护

1.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

为了让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组装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立虚拟计算机实验室的方法进行。虚拟机是一种软件,它通过在电脑上虚拟一个计算机,让学生可以进行真正的操作。因为在计算机硬件安装与维护过程中,某些计算机设备容易损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可以通过虚拟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解决各种问题,因为利用虚拟的设备中不产生磨损和消耗。出现错误的步骤,计算机会进行提示,所以,虚拟设备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对初学硬件维修的学生来说更有益,这样学生就不用担心对硬造成的损坏,我们可以大胆地对计算机硬件维修技术进行练习,对虚拟硬件设备可以

进行维护。比如,计算机病毒能够对虚拟硬件造成损坏,只有及时进行备份,并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常规的维护,这种造成的损坏会极小,远远小于真实的硬件设备维护,它的资金消耗及工作量也小得多。这样,我们可以推断出虚拟技术的强大,以及它具有的明显优势。

2.做好硬件的保养工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计算机进行及时的保养,比如,定期开机,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里,机箱会因受潮发生短路,经常使用的电脑不易坏。当周围没有避雷针时,打雷天气不能开电脑,还要把所有的插头拔下。在夏天要进行散热,不能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长时间使用电脑,冬季要加强防冻,因为电脑也会怕冷。电脑闲置时,把它的显示器、机箱、键盘用透气性好,且遮盖性强的布将其遮盖。

3.对软件系统加强日常维护

对计算机的相关硬件配置做深入的了解,并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维护工具的使用,对计算机做及时的维护,从而使计算机可以实现高效的服务。对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对防护软件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比如,对数据备份工具、硬件测试软件、注册表工具、系统管理工具、优化工具的安装等。对软件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上知识与内容。

4.借助多媒体机房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配有投影、教学控制软件等教学设施,对教师教学的演示与临时文件分发带来了便利。从总体上讲,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机房相关硬件条件,对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进行演示,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为了使教学质量有保障,使教学顺利进行,计算机的安装与维护工作要提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按照步骤提前操作,对相关的过程与步骤,要牢记在心。为了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得心应

手、水到渠成,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问题做好充分的考虑,能够进行紧急处理。

2.内容讲解要有先有后

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有先有后,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要清晰,还要做到详略得当,教师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合理及时的安排。

总之,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的示范,学生掌握了简单有效的处理办法,可以选择有效的方法对计算机进行安装与维护,使计算机发挥最大作用。在操作中不能急于求成,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瑞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薛胜军.计算机组成原理.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基础层-应用层-提高层”三层体系结构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并对多层次、系列化的硬件实践教学模式及训练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实验内容;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校计算机专业自99级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但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条件和实验内容相对落后等原因,造成计算机硬件教育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软怕硬”的现象,毕业后硬件设计能力差,软件开发缺少后劲。为提高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学院自2002年开始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及相应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九门硬件课程及5门相关的实践课程。本文对我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及硬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1构建科学完整的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我院为本科生开设的硬件实验教学课程有“数字逻辑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微机接口实验”、“单片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各课程实验内容相对独立,综合性、系统性较差;尚有部分硬件主干课程没有对应的实验课程,如系统结构。实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对学生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分离的设计方法成为阻碍设计和实现复杂、大规模系统的关键因素。系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的协同设计验证和软硬件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已成为现阶段设计方法的热点。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设计的思想成为当务之急。

(2)缺乏对学生可编程芯片设计能力及eDa技术的培养。可编程芯片与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将可编程芯片设计及eDa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是时展的需要。

(3)缺乏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受限。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原有的多数实验是基于纯硬件逻辑设计的,只是在面包板上用器件构建小系统,功能扩展性差;并且只能开设数量有限、技术含量较低的实验,学生无法开展自主的综合性设计,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我院首先从修改03级教学计划入手,对课程体系中的多门课程进行了调整,同时理顺各门课程间的关系,构建起了新的硬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配套实践三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系统结构”等基础课程。为适应社会需求,在选修课中删去原有的“诊断与容错”等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数据采集”、“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社会需求较强、实用价值高的应用性课程,同时新开了“模型机设计与组装”、“硬件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在07版教学计划中,又新增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实践”等新课程,保证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硬件系列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其课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础层为“数字电路”与“组成原理”。“数字电路”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但它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必修的前续课;“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解决整机概念;通过“电工电子实习”与“模型机设计与组装”两门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在应用层中,通过“接口技术”介绍应用层的接口和相关外设,以“嵌入式系统”等四门实用性强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程都配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并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提高层为“系统结构”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实践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方法,并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

在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建设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从第1学期到第7学期硬件实验不断线,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内容衔接连贯。注意各硬件实践的相互次序和互补,使硬件实践训练层次化、系列化,以此来系统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同时调整各课程的开设顺序,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注:所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均开设课内实验,包括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实践课程单独开设,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工程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学过该系列课程后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应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体现出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要重视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又要结合当今电子与计算机的最新发展。为此,我们对该硬件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

2.1优化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以FpGa为代表的数字系统现场集成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嵌入式系统设计也逐步成为主流。为了使学生跟上时代潮流,了解最新技术,需要不断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如更新的“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实验台,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可在pC机上编程并向系统装载实验程序,还可在pC机的图形界面下进行动态调试并观察实验的运行,使学生像设计软件一样来设计硬件,做到了硬件设计软件化,大大提高了硬件设计的效率和兴趣。“模型机设计与组装”,将CpLD和FpGa等技术引入,用CpLD来设计复杂模型机。“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补充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增加pCi、USB的应用等内容。“系统结构”通过局域网组建小型的微机机群,研究探索多处理机操作系统,试验并行程序的运行与任务分配调控等功能。为适应当前嵌入式芯片的迅速普及应用,新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已学过多门硬件课程,但仍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设计问题,新开设了“硬件综合实践”,使同学亲自体会设计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

2.2建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方针,将实验项目分为4类,即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所有硬件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全部开设课内实验。课内实验由验证实验(20%)、设计实验(80%)组成。所有实践课程都单独开设实验,包括综合实验(80%)、探索实验(20%)。这样,课内课程中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的实验,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的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

在验证型实验中,注重使学生巩固基本理论,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设计型的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类实验中,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及达到的目的,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综合型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综合实验的特点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硬、软件设计和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从应付实验变为主动实验,不仅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写出设计书,交给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确立“系列化硬件实践训练”方案

硬件实践训练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四个系列组成。课程实验――所有硬件课程都开设。课程设计――在“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等重点课程中开设,在这些课程的课内实验中进行部件或模块实验,在课程设计中进行综合性、创新性设计。综合训练――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展开。该课程安排在大四开设,是一门综合性设计实践课程,也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一个全面应用和总结,在硬件课程群建设中起着“总练兵”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一台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和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旨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如何设计一个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毕业设计――每年精选一定数量的硬件毕业设计题目,提供实验场所、设备及材料,让对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放飞自己的理想。学生以接近于实际应用环境,完成高质量综合设计为训练手段,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应用系统设计作为主要训练目的,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个硬件系统有较全面、较系统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设计出一定规模的计算机硬件应用系统实例,从模板设计、制作、总线的走向、计算机部件选取、工作原理的分析、部件在模板上的部局、部件的焊接、运算能力的调试、结果正误的判断分析等流程的设计到具体的制作,直至最后写出毕业论文,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与工程的概念。

3结束语

上述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实验室开放期间,有更多的学生走进了硬件实验室。在毕业设计时,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了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的课题。学生做完硬件综合实习和硬件毕业设计课题后,普遍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感到硬件设计及底层软件开发不再可怕。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其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步入单位就能直接胜任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的工作,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多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及其实验体系的建设和实验内容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罗家奇,李云,葛桂萍等.计算机硬件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98-99.

[2]武俊鹏,孟昭林.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0):107-109.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6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郭华(1978-),男,河南灵宝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03)尚静(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北石家庄05006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29-02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长期以来,工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通常开设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课程和计算机硬件课程。其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建设要求变化,学生对硬件课的期望值逐渐上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80x86系列的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典型接口电路和接口技术。课程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完善,课程在形式上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学生仍然感觉课程很抽象,难于理解;概念很多,不容易掌握;需要记的内容很多,内容之间的关联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学习深度不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解决方法多是在课程的形式上下工夫,比如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的选择、互动式教学和实验方式的改革等等,缺乏对课程内在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等深层次问题的考虑。笔者通过更深入地思考找到了一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内容讲授形象化

课程内容讲授的直接目的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知识成为课程时,内容逻辑上更加严密、准确,同时也更加抽象。人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没有任何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情况下,抽象的内容会难于理解。

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比喻是传递语意的重要方法,任何复杂问题都是可以被简单比喻的。合理利用比喻能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和容易理解的内容。

在讲授硬件中存储器内容和地址区别时,可以将存储器比喻成一个大楼,楼里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房间的号码就是地址,房间内的东西则是存储的内容。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加深记忆和理解。

存储器分段是计算机硬件中的难点,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比喻。计算机等级考试时,每个考生的考号是唯一的,这个考号很长,例如2000104000010017等等,这个考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通常是考点号加考场号加座位号的组合。对于某一个监考人员,一般只监考很少教室的考试,具体到某一个教室,也就确定了前面的考场号和考点号组合,在这个前提下,监考人员关心的就是后两位,除非换教室,否则前面是固定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监考人员在不换教室的前提下,关心两位号码,而不是例如2000104000010017长的号码,在某个考场内,通过两位号码就可以对应到某个考生。对应到存储器分段,例如2000104000010017就类似于物理地址,一个考场可以看作一个逻辑段,教室中考生号码前面考点号加考场号就是段地址,后面两位座位号就是偏移,一个考场内的考生前面考号是固定的。

通过对教学中的难点用形象的例子进行解释,学生不仅对知识的要点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也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学习的兴趣。恰当运用比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形象化的前提是必须把握内容的核心关键所在,不恰当的比喻不仅不会使问题简单化,还可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

三、递进式的引入概念

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微积分在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虽然已经在运用,可是逻辑推理并不严密,后来在加入极限的概念后才完善起来。可见,概念实际上是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

计算机硬件课程一大特色就是概念多,对概念的引入需要讲求方法和时机。一个严密准确的概念并不一定适合于初学者。比如,学习汇编语言时用到int指令,这是一条中断指令,在课程体系安排中,中断章节比较靠后,而现在学生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断,如果现在将中断的定义告诉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但是现在又要用到这个指令,可以将简化的定义告诉学生,中断可以暂时理解为一个函数调用,这个定义是不严密,不准确的,但是,对于当前学习程度的学生却是适用的。等到学到中断章节时,再将准确定义给出,学生在以前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就更容易接受这个新概念。

通过递进式的多次解释同一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原来普遍反映计算机硬件课概念多、不好理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而且考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

同样,总结性的内容因为其高度抽象性,不适宜过早教给学生。总结性的内容是教师多年对课程理解的精华,但同时也更加抽象,对于初学硬件的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给儿童上哲学课一样。因此,对于总结性的内容,都安排在课程的后期讲解,前期更多的是具体的示例和实验。

四、合理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计算机硬件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硬件课程内容多,讲授时则必须把课程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章节,但由于学生对其他知识上相互关联的章节并不了解,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现有的内容顺序编排虽然概念准确,逻辑严密,其顺序适合对计算机硬件有所了解的人,并不适合初学者学习。针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不是说明书式的教学。学生对硬件的认识是整体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不是分部分清晰的过程。

计算机硬件课程涵盖两大部分,软件和硬件。这两部分各有各的特点,软件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时不仅局限于指令的使用,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把问题转化成程序的能力上。硬件重点是讲解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的设计框架,软件和硬件彼此紧密联系。原有课程顺序如表1所示:

表1原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章节

一概述

二系统结构

三汇编语言

四存储器

五i/o接口和总线

六典型接口应用

上述课程编排比较明显的问题是:

第二章系统结构知识高度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第二章没有学明白,缺乏对重点的把握,汇编语言学起来也很吃力;学习接口应用的时候,由于弄不清楚和前面知识的关联性,学生感到更加迷惑。

这样的讲授方式试图把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教给学生,本质上是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总体教学效率很低。很多学生往往在课程最后才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把整个体系结构大致搞清楚。

针对上述不足,对整个教学顺序做了小幅度调整,调整后顺序如表2所示:

表2调整后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章节

一概述

二汇编语言

三典型接口应用

四系统结构

五存储器

六i/o接口和总线

建立合理课程顺序的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分成两步做:一是寻找合理的课程切入点,二是建立合理的编排顺序。

计算机硬件课程切入点有两个可选:一个是数字电路,从最基本的逻辑电路讲起,再从加法器到CpU的结构;二是汇编语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硬件教学,学生的基础是学过计算机软件,而且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对组成原理做深入的学习,因此,最合理的切入点应该是汇编语言,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很强,最具体,最形象,通过上机练习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确定了切入点,然后就要逐步深入地将课程教给学生。汇编讲完后,然后再讲典型接口应用,典型接口应用相对也比较具体,学生通过接口实验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最后讲系统结构。整个计算机内容逐步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

具体教授时,对关联知识做适当的讲解,过深,学生听不懂;过浅,内容不够用。例如,汇编语言是需要硬件知识的,采用简单讲解,计算机由三部分构成,CpU、存储器(Ram)和i/o设备。CpU中有寄存器,寄存器和存储器的目的是存放数据,程序中的数据能放到寄存器中,就不要放到存储器中,因为访问存储器还要通过总线,速度慢,寄存器就在CpU内部,速度快。寄存器包括aX,BX,CX,DX,Sp,Bp,Si,Di通用数据寄存器。讲授时没有把所有概念和盘托出,仅介绍和汇编语言直接相关的,使学生在不需要很多基础概念的前提下,快速学习汇编语言,同时,通过对汇编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讲授时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追求过于严密的逻辑和体系。

当学生学完第三章后,通过了汇编语言和接口实验的上机练习,已经对计算机硬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讲授更加抽象的系统结构知识,学生感到很多不清晰的知识变清晰了,甚至对某些知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调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容易,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课程顺序调整的总体原则是把握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特点,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五、结束语

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侧重知识层面,但更高层次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交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硬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来就存在,关键在于能不能挖掘出来。创新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而要深入问题则先要把知识踏踏实实地学明白。针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外在的教学形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的了解。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基本作用,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踏踏实实深入学习,深入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雷向东,雷振阳,等.加强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7

一、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培养的人才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恶果。高职院校的前身是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大部分中专学校的升级,经过体制的改革形成了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但是,这些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硬件水平却迟迟无法提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如计算机机房的硬件配置、实训课程的软件安装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设备老化,软件更新不够及时的宿疾,同时教学课程计划没有针对时代变化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实现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现代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体现出学生计算机业务方面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

诚然,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但在观念上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认识肤浅,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也成了形式主义。鉴于这种状况,笔者根据这几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希望通过自己的以下见解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分析如下:

(一)我国地域教学条件差异较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机房应力求有较完备的设施,其实验室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HUB集线器、网卡等设备。这部分设备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进行安装调试,其主要目的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软硬件使用要求的标准。因为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都是围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实验室应该根据国家等级考试中心提供的机房硬件配置进行组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等级考试上机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上机测试的学习成绩。但是,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上的限制导致他们不能对计算机机房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致使计算机机房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版本都得不到更新,抑或机房内计算机的数量不足。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导致学生在实践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进行实践操作,严重影响了我们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的操作水平。

(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随着社会用人标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进行改革,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接轨。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感性上的认识和软件功能的使用;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老师没有意识到以上情况,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时展的潮流,没有进行高职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同时,教师也没有了解学生以前计算机技术掌握的基本情况,死板机械的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造成一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时,因没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而需要企业进行再次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进度,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辞退学生。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几点意见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以及社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合理进行。以下为笔者的理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教会学生首先从感性上认识计算机软件使用,然后通过后面的课程逐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论教学目的要把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后,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学,使学生在认知程度上能够达到同一层面。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教学,实践内容要考虑到把企业应用计算机的实际工作内容添加到课程当中。基于上述想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office系列软件菜单命令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一套以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实践操作由浅入深,实用性、技巧性比较强,能让学生感觉到实际工作时应用的内容。

(二)计算机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以双师型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方面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突出了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8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常见故障;解决措施

计算机现在成为人们工作中的基本工具,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其它领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提高用户计算机的维护能力,计算机维护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能力之一,必须了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特点,能对计算机的常见故障进行有效处理,保障计算机正常工作。

1计算机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的重要性

计算机维护对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效率,保障计算机的软硬件正常工作,提高用户的工作需要的基本保障,因此计算机维护和常见故障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掌握计算机日常维护情况以及故障处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使用者质量和水平。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维护,不是当计算机不能运行了,再进行处理,这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损害。具有良好计算机日常维护习惯的使用者将会在计算机具体的使用呈现出高速、便捷的良好使用情况。科学有效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对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保障计算机的运行质量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情况与故障问题处理还影响着计算机本身的使用寿命。每台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尤其计算机硬件都有自己的使用周期,必须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保障计算机正常工作。使用者养成良好的维护习惯与故障处理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计算机本身的使用寿命。计算机软硬件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进行维护,这是保障计算机快速运行,减少计算机硬件受损的有效因素。

2计算机日常维护方法

2.1日常合理使用

计算机日常维护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计算机性能及使用寿命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对计算机进行日常清洗,比如键盘、鼠标、显示器需要用专业洗涤剂进行清洗,这是保障元器件使用的基本方法。计算机长期使用,机箱里都有灰尘,利用吹风机等要定期进行整理,提高计算机运行性能。其次计算机不要跟一些家用电器等放在一起,这样会造成电磁波的辐射,这对计算机使用出现一定问题,需要尽量减少电磁波的辐射。最后计算机要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风好能降低计算机元器件温度,减少对元器件的损害。计算机硬件都怕潮湿,一旦计算机硬件受到潮湿,计算机启动以后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烧毁,对计算机硬件启动破坏作用。

2.2硬盘日常维护

硬盘是计算机中基础硬件,对数据进行存储作用。对计算机硬盘进行日常维护,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有效方式,首先需要对硬盘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减少硬盘受损或受到病毒等攻击对数据进行破坏,同时也能避免由于用户误操作删除等因素影响。其次需要对硬盘进行碎片整理,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删除一些没有用的文件,这就给硬盘存储空间有一定的碎片,进行碎片整理能提高硬盘的存储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2.3软件日常维护

软件是计算机能正常的工作基础,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是基础,应用软件在系统软件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但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软件都会损害,对软件的运行起到阻碍作用,必须定期对软件进行维护,提高软件运行性能,保障软件的运行速度。

3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方法

3.1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的故障处理方法

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是计算机常见故障之一,必须根据机器表现的实际情况,要认真进行分析,查阅是哪方面问题。若在计算机使用中出现系统正常运行而计算机尚未被启动的问题,则应通过显示器线路更换的线路情况故障处理方式对计算机的日常使用效果进行保障。若是在计算机使用中出现系统尚未被激活而计算机正常运转的问题,则应对电源问题、硬件问题进行具体的排除,以针对具体故障问题进行科学的维修处理。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一看电源,二检查基础硬件,三看是否系统软件出现问题,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解决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问题。

3.2计算机系统运行时出现死机故障的处理方法

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死机现象,这是计算机常见故障之一。在计算机的使用中经常出现运行时死机的故障问题。若是在计算机系统运行时出现死机,则应分析是由于软件还是硬件而造成的。若在计算机系统运行时出现死机故障,则可对其进行重启处理。在重启后若无法进入正常的计算机运行系统,则应重做系统以及杀毒等方式进行处理。一般情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现象,基本都是系统软件问题居多。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9

关键词:系统观;计算机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传统上主要讲述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功能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从2009年至今,在计算机考研统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占了约1/3的分值比例。

随着计算机科学内涵和外延的扩展,计算机组成原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改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改进。从计算机科学的长远情况来看,未来的计算机设计、应用更需要从系统角度考虑,所以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教w改革很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但随着计算机结构的复杂化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化,通常用层次结构来描述计算机系统。一种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描述如图1所示,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讨论传统机器m1和微程序机器m0的组成原理和设计思想。

但这种主要关注硬件部分的教学思想,弊端早就被感知,在国外的教学中也早被摈弃。如patterson和Hennessy教授曾指出,“软件设计者对软件系统运行环境的硬件技术是否了解、了解多少,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软件系统的性能。同样,硬件设计者必须了解设计决策将对软件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硬件、软件应一起考虑的思想,在我国正逐步推广。如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所生产的teC-Xp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其提供的实验内容既包括对CpU结构的设计、机器指令的设计等,也包括使用Basic语言的软件设计。

从计算机考研统考对一般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来看,也在强化这种软硬件结合,即不能把计算机组成原理只作为一门硬件课程来看待。表1统计了2009~2014年计算机考研统考试卷中软硬件内容相结合的题目。

表1软硬内容结合题目统计

而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和通信为互联网打开了大门,到了90年代,一个很重要的革命始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传播。现在值得期待的是嵌入式和互联网融合的成果――物联网的出现。很难想象未来20年计算机科学会是什么模样,但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瑟夫・斯法科思指出:计算机科学的范围正从算法和程序逐渐向系统转移。在这样的系统发展观下,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的基础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最初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了如指掌。计算机体系中的硬件、软件、编译器以及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既简单又透明。然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日趋复杂,这种明晰性不复存在,导致一种无法避免的结果,即领域专业化,使多门计算机科学领域应运而生,每个领域只涵盖学科的某一个方面。如果学生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不能把多门课程知识融合到一起,他们常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如何紧紧地关联在一起的。

21世纪的社会结构中,计算机将成为关键支柱。过去的计算机研究以性能作为主要的优化目标,现在必须认识到常规的计算机已经被上下文计算(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客户端、数据中心)所取代。这种转变更强调超越性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基础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就应强调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比如,计算机运算器部分内容的讲解,既需要基本的数字电路知识,也需要介绍基于FpGa或CpLD的电路设计,因为将来的系统应用可直接采用可重用的ip(知识产权)核。在基于FpGa的电路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基本功能部件设计开始,设计CpU、存储器和接口,最终将CpU、存储器和i/0接口通过总线互连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进一步考虑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构造计算机系统,他们未来主要的工作只是使用计算机或编写计算机程序,所以在教学中对内容的选取也应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比如,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内容的讲解,应该考虑在实际语言程序中的执行情况,分析实际程序中常见的问题与误解。针对流水线等处理技术与编译优化相关,可以以mipS为模型机进行介绍,利用mipS模拟器为编译技术的实验提供可验证实验环境。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重视多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增加了很多教学内容,这无疑会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此时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下,教师不可能进行知识的详细讲解、分析,所以应该深刻理解课程的重点,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和知识的应用情况,在必要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针对无符号数据的表示与运算,可启发学生分析C语言下和JaVa语言下的不同处理,最终理解计算机对数据运算的处理本质。

(2)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多较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实现环节,针对一个理论知识点,给出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浮点数的ieee754表示,单纯通过讲授来掌握其表示特点非常困难,如果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比如C语言)让学生看到浮点数在机器中的二进制表示,就会非常直观。

(3)重视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和实践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利用一套承上启下的基于FpGa开发板的综合实验平台,不仅能完成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设计验证,也能创新性地设计CpU及整机系统。但现阶段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和实践的课时是受限的,能突破课时限制的开放式实验环境比较匮乏。

四、小结

计算机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但未来的系统设计不应只考虑系统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还要考虑系统和它的受控环境。目前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常忽略对学科的宏观描绘,这也限制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本文立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探讨了系统观下的教学改革情况。

参考文献:

[1]马辉,王丁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0-11.

[2]王丁磊.统考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6):91-93.

[3]王志英.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计算机硬件基础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高职院校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这门课程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普及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更像是一门纲领性课程,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以章节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当从这门课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华南师范大学全面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把《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依托立体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1]。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4个方面就如何使用好该教材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教材建设的思路。指出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公共课的区别,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2~4]。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5]。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团队协作编写了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6~7]。此教材从2012年开始在计算机学院的新生班级中投入使用,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教材在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方面,比普通的教材更有深度,几乎所有的这些章节,都可以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有,而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在这本教材中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凝练,让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具体来说,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计算机发展历史进行总结,随后对计算机的经典体系结构,包括图灵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让学生对这图灵与冯诺依曼这两位计算机鼻祖以及他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一是介绍了计算机里的数制与编码,让学生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基本运算方法。这些知识是《数字逻辑》课程的基础。数字逻辑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简称,其内容是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具有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部件组成的,这些逻辑部件按其结构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有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就可以表示和实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二是介绍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结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这些对应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此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结构,包括计算机逻辑部件、运算部件与运算方法、主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系统、辅助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知识。

(二)操作系统部分。首先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然后以windows7操作系统为例进行了操作示例介绍。此外,也对包括android与ioS等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这对应着《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为其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教材也对常规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办公软件主要用于处理办公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的定义与组成,随后介绍了oSi模型、常规的网络设备,以及tCp/ip协议等。这些知识对应着《计算机网络》这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它们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三、结语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

[4]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

[5]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

[6]王路群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