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表示看的词语十篇表示看的词语十篇

表示看的词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41:03

表示看的词语篇1

表示向周围看:巡视

环顾

张望

环视

表示斜着眼看:斜视

表示向上看:仰视

仰望

表示愤怒地看:怒视

怒目

表示向下看:俯瞰

俯视

鸟瞰

表示看全身:打量

表示已看到:看见

看到

见到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回首

表示偷看:窥

窥探

窥视

窥测

表示上级看下级:视察

检阅

表示一般地看:视

表示略微看:浏览

一瞥

走马观花

表示看不起地看:蔑视

轻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照看

看护

表示向远处看:眺望

了望

遥望

远望

远眺

极目远眺

表示到处看:瞻前顾后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盼望地看:望穿秋水

表示亲自看:目击

目睹

目测

表示集中精力看:目不转睛

注视

凝视

凝望

端详

表示仔细看:察看

观察

端详

检查

查看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带“观”的:观测

旁观  围观

观察

观览

观望

观光

参观

观摩

观赏

带“望”的:远望

眺望

探望

张望

希望

了望

观望

看望

凝望

仰望

带“视”的:审视

仰视

检视

斜视

窥视

凝视

俯视

巡视

环视

瞰视

注视

察视  扫视

带“览”的:浏览

阅览

展览

表示看的四字成语

察言观行 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 走马观花 察言观色 一望无际 登高望远 一目十行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 东观续史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掌上观纹 东张西望 虎视耽耽

以观后效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东观西望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狗眼看人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前俯后仰 左顾右盼 探头探脑 极目远眺 高瞻远瞩 昂首望天 瞻前顾后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 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耳听八方 返观内照 探头探脑 举首昂视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矮人看场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水月观音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 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望穿秋水 见貌辩色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看杀卫d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拄笏看山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一览无余 管中窥豹 面面相觑 坐井观天 侧目而视 见异思迁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迟疑观望

达观知命 矮子看戏 白眼相看 明若观火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耳闻目见 左顾右盼

表示看的三字词语

瞧一瞧 看一下 看一看 望一望 瞄一眼 盯一眼 瞧一下 望一会 瞥一瞥 瞟一瞟 探一探

赏一赏 观一观 瞅一瞅 瞧一眼 瞟一眼

表示看的二字词语

看见 欣赏 打量 视察 注视 蔑视 浏览 远望 远眺 俯视 仰望 瞻仰 注视 端详 轻视

瞻仰 俯视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 看护 凝视 巡视 照看 怒视 观察 眺望

电眼 观察 浏览 细阅 秋波 偷望 环视 环顾 俯视 回眸 鸟瞰 眺望 顾盼 回首 回眸

审视 探望 僵视 斜视 环视 横目 侧目 游目 纵目 极目 张目 青眼 窥视 白眼 怒眼

表示看的一字词语

瞧 看 盯 瞄 视 瞟 睨 睹 瞅 眺 观 望 睬 瞩 摆 瞥 探 眺 瞄 仰

赏 瞻 瞪

表示看的多字词语

听其言而观其行

坐山观虎斗

表示看的词语篇2

2、远眺。指站在高处往远处望;

3、鸟瞰。从高处往下看,近义词为俯瞰,俯视,反义词是仰望,仰视;

4、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的意思,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

表示看的词语篇3

饱览:饱,丰富,充足,览,阅读,浏览,观览,词义为尽情地看,充分地看,尽兴地看,看个够;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暇,空闲,接,接收,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出自秦牧《菊花与金鱼》: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给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表示看的词语篇4

[关键词]现代汉语;桂林官话;动词使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2-0082-05[Zw(n]

[作者简介]唐磊(1990―),女,广西桂林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一、桂林官话概述

要了解何为桂林官话,首先要明确官话的概念。官话区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个分区。官话区再细分还可以分出八个区,即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1]12。桂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区内的一个分支系统。

(一)桂林官话的形成

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之后,桂林便成为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交通要道;又自宋代以来,桂林长期作为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行政职能的特殊性,使得桂林历来受中原影响较深,同时也对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必然要求。唐宋时期,桂林城乡之间语言差别不大,都是古平话;到了元明之际,北方话向现代官话演进,再加上地理位置和行政职能等客观因素的要求,桂林城内语言开始与古平话分家;至明清时期,桂林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与中原交往进一步密切,桂林官话最终确立[2]3289。从地理分区及语音特征上来看,桂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部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桂林话”是城区居民的母语,通行于城区内、郊区及个别下辖县区,是大桂林辖区内各民族的公共交际语言。

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在语音上有整齐的对应规律,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也大体相同,现代汉语方言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1]10。作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桂林官话亦应具有上述现代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点,但由于历史传承、使用心理、地方事物、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具体的使用方面,桂林官话还是与现代汉语之间呈现出不同之处。

二、桂林官话中动作行为的几种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可接“着”“了”“过”,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作的已经实现或曾经发生过某种动作等动作行为状态。例如:“走着”,表示动作主体正在进行“走”这一动作;“吃了”,表示动作主体已经完成了“吃”这一动作;“看过”,表示动作主体曾经发生了“看”这一动作。动词后可接“着”“了”“过”,这是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一个显著的语法特征。

而在桂林官话中,动词同样可以通过一定的附加变化来表示多种动作行为状态,而且动词的附加形式更复杂,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状态也更多样,有时一种附加方法可以表示几种动作行为状态,而有时同一类型的动作行为状态又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一)实现体

在桂林官话中,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状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在动词后加“着”“到”“起”。

1.着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着”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发生。

例如:作业我还没写完着。

今天好鬼倒霉,走路撞着电线杆了。

第一句话是表示“写完作业”这个动作还未实现,第二句话是表示动作主体发生了“撞”这一动作。

2.到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到”表示动作行为获得某种结果。

例如:隔太远了,根本看不到。

喝汤喝到个虫子。

在河边看到个钓鱼的。

第一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因客观因素影响,无法获得“看到”这一动作结果;第二句和第三句话的结构都是表示动作主体获得“喝”“看”这样的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用法与上述的在动词后加“着”的肯定形式的用法相同。

3.起

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加“起”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实现或失败。要表达这样的语言效果时,一般在动词之后,“起”字之前加“得”或“不”来实现。

例如:这个项目如果给够我时间,我肯定做得起。

这袋东西这么重,恐怕称不起啵。

第一句话表示的是动作主体能使“做项目”这一动作行为实现,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无法实现“称”这一动作(“啵”为桂林官话中常用的语气词)。

将上述桂林官话中动词附加形式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较可以发现,桂林官话中,在动词后附加“到”“起”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后加“到”“起”的用法相同,区别不明显。

(二)持续体

桂林官话中,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一般在动词后加“到”(上声)来实现,这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加“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用法。

例如:我还在吃到饭咧。

他走到路跌一跤。

第一句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说“我还在吃着饭呢”(“咧”为桂林官话中常用的语气词),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在持续“走”这一动作时摔了一跤。

(三)渐进体

桂林官话中常有动词加补语构成动补词组,并通过重叠动补词组以表示动作行为反复进行且动作行为的结果渐趋于补语所要表达的效果的用法。如“把肉剁碎剁碎”表示反复重复“剁”这一动作,并使受事主体渐趋于“碎”的状态;又如“抹干抹干”,即反复进行“抹”这一动作,并使受事主体渐趋于“干”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官话中这种动补词组的重叠形式,看上去有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动词aBaB式的重叠形式,但仔细分析,这二者是绝对不同的。桂林官话中重叠的是一个动补词组,即一个由单音节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的词组,补语和动词之间存在着补充说明的关系,如“剁碎剁碎”等;而现代汉语中动词aBaB式的重叠形式重叠的是一个完整的双音节动词,a与B之间不存在补充说明的关系,a与B不可拆开使用,如“研究研究”“整理整理”等。

(四)暂行体

桂林官话中暂行状态的表现一般用动词加“先”来实现,“先”一般放在动词后或动词所在句子的末尾。

例如:莫管那些,吃饭先。

等他来了先,到时候再讲。

第一句话表示暂时先进行“吃”的动作。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说一般说成:“别管那些,先吃饭。”第二句话表示其他的先不讨论,暂时先进行“等”这一动作。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一般说成:“先等他来了再说吧。”由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表达同样的语言意义,现代汉语和桂林官话的语序是不一样的,桂林官话中“先”一般放在动词后,而现代汉语中“先”一般放在动词之前。这是因为在桂林官话中,“先”的语法作用相当于语气词,语气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五)尝试体

桂林官话中常使用动词加“(一)下”的结构形式来表示尝试进行某一动作,如“看(一)下”“研究(一)下”等;而在现代汉语中要表示尝试性动作常用动词的重叠形式来实现,如“看看”“研究研究”等。桂林官话中不常使用现代汉语中的重叠形式表尝试动作的用法。

(六)经历体

这种动作行为状态表示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动词加“过”表示经历过或曾经完成过的意义大致相同。桂林官话中常在动词或句子末尾加“来”以表示动作行为依然经历的状态,有些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来着”。

例如:我刚逛街来。

你去哪垲来?

第一句话表示“逛街”这一动作已经完成,动作主体已经经历过这种动作行为;第二句话表示动作主体已经完成了“去”这一动作(桂林官话中,“去”,音“克”,去声,调值214;“哪垲”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

以上是桂林官话中,通过动词附加形式的变化所表示的几种动作行为状态。通过对比整理可以发现,在桂林官话中,一种动作行为状态的表示可以通过动词多种附加形式的变化来实现,如表示实现态的三种附加形式:“着”“到”“起”;另外,同一种动词的附加形式又可以表示多种动作行为状态,如动词加“到”既可以表示实现态,又可以表示持续态。因此,要准确地把握桂林官话中动词所表示的状态,就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免引起歧义。

三、桂林官话中动词的重叠形式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大多数动词都有重叠形式,且重叠形式不同,动词所表示的语义也有所区别。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几个主要重叠形式有aa式、aBaB式、aaB式,而桂林官话中动词的重叠形式也基本与之相同,示例如下:

(一)aa式

即一个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如“看看”“听听”“想想”等。这种重叠形式又可以有两种变化形式,即“a了a”和“a一a”,比如“看看”又可以说成“看一看”或“看了看”,听听、想想等都可以这样变化。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在语义上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委婉。桂林官话中亦存在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但数量不多且不常用,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中aa式动词用法相同。相对于桂林当地语言来说,这样的用法采用了来自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形式[2]3313。

(二)aBaB式

即重叠一个双音节动词,如“学习学习”“研究研究”“打扮打扮”等。这样的动词重叠形式在语义上同样表示动作短暂。桂林官话中aBaB形式的动词重叠同样多采用来自现代汉语中的形式,数量不多,但是有一些以aBaB式重叠的属于本地方言的动词带有贬义,含有反复不断的意思。如“碎哝碎哝”,即表示一个人总是唠唠叨叨、嘟嘟囔囔的,让人反感。

(三)aaB式

现代汉语中,一些述宾式离合词还可以采用aaB的形式重叠。离合词是指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拆开使用的词,如“聊天”可以说成“聊聊天”,“洗澡”可以说成“洗洗澡”等。离合词的重叠只重叠第一个音节,在语义上同样表示动作的短暂。在桂林官话中,若要用离合词表示动作短暂,并不常使用重叠第一个音节的形式,而是采用在离合词中间加“(一)下”或“(下)子”的方式来表达,如“聊(一)下天”“看(下)子书”“洗(下)子澡”等。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桂林官话中的动词重叠形式多采用来自现代汉语中的形式[2]3313,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中动词的重叠用法差别不大,重叠形式的动词数量不多且在桂林官话中不常用。

四、桂林官话中常见的一些动词与量词的搭配

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动量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动作的量或次数,如“看一下”“走一趟”“打一拳”等。而在桂林官话中,大多数动词同样可以带动量补语,且在现代汉语中通行的量词在桂林官话中同样适用,但在搭配习惯上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别,不同的动量补语表示的语义不同,所使用的动词也要根据动量补语的语言意义来选择,才能使语句通顺,合乎逻辑。

1.“轮”,用于补充说明一般的动作行为,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次/番”。

例如:打了一轮游戏;

谈了一轮话。

2.“转”,用于表示包括往返运动的动作,一般要与表示进行往返动作的动词搭配。

例如:喊他来一转;

出去打一转;

去那边走一转。

(在上述例子中,“打一转”中的“打”在桂林官话中并不是打人的意思,这是一个固定词组,表示“出去一趟又回来”;“打转”在桂林官话中表示“调转回头,顺原路返回”。)

3.“餐”,一般固定与“吃”“哭”“打”“骂”几个动词搭配,表示“吃”“哭”“打”“骂”的动作行为。

例如:我把他狠狠地骂了一餐。

昨天她哭了一餐。

4.“水”,一般与带斗争性质的动词搭配,表示较大规模的或较严重的斗争行为。

例如:他捱人家搞了一水。

“捱”在桂林官话中表被动,这表示受事主体发生了较严重的斗争事件。(“搞”在桂林官话中一般表示“进行大规模或较严重的斗争行为”。)

5.“造”,一般与跟农业活动有关的动词搭配,常用来表示一种农作物在一年中种植和收获的次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茬”。

例如:一年种两造谷子。

西瓜可以连到种两造。

由此可见,桂林官话中动词和量词的搭配是有自己的搭配原则和特色的,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出现甚至是尚未发现的搭配用法,在桂林官话中却是民众日常生活中通用的交际语言。

五、桂林官话中动词的否定形式

现代汉语中,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这是动词的又一显著的语法特征。在动词前加“不”,可以对某一动词进行否定,如“不吃”“不喝”“不想”等。而在桂林官话中,对动词进行否定的形式更为多样,用法也更为复杂。

1.“没”,去声,可以用来否定动词或形容词,相当于“不”。

例如:没喜欢,即不喜欢;

没看,即不看。

2.“没当(没廊子)”,多用在动词前面作有限的否定,表示没有达到某种要求,有点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不怎么”。

例如:没当(没廊子)读书,即不怎么读书;

没当(没廊子)想,即不太想。

3.“没得”,这个词可以否定两种动作状态。一是对事物或动作存在状态的否定,例如:没得卖,即不卖、没有卖或是不存在“卖”这一动作状态;二是对动作发生可能性的否定。

例如:她家里比较困难,没得读书。

(桂林官话中,“读书”在这样的语境里一般表示“上学”的意思。)

这表示的是动作行为主体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读书”这一动作行为。

4.“没曾”,近似于普通话中的“未曾”,用在动作行为发生之前,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

例如:还没曾写作业。

这表示主语还未发生“写作业”这一动作行为。

5.“莫”,多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对整个动作行为的制止或否定,含有“别、不要”的意思。

例如:莫客气,多吃点。

六、桂林官话中的特殊动词“得”

现代汉语中,“得”一般可以用作动词或形容词词尾,如“做得好”“红得发紫”等,也可以用作助词,如“看得见”“听得清”等。一般来说,“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以虚词的性质出现。在桂林官话中,“得”作为虚词,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相同;除此之外,“得”在桂林官话中还可以用作动词,以实词的形式存在,可以作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助动词。

(一)作及物动词

“得”作为及物动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后面可接宾语,表示得到、具有的意思。

例如:我今天得了好多红包。

我得了两张优惠券,一起去啊。

这些都是表示主语得到了某样物品。在表示这个意义时,还可以在“得”之前加“有”“够”,表示所具有的或所得到的内容数量很多。

例如:这么多任务,有得你做了。

这种东西,大街上到处有得卖。

(二)作不及物动词

“得”作为不及物动词在句中可以作谓语或补语。

1.作谓语

“得”作谓语时,含有能、可以的意思,多用于表示某一动作或事物已经完成或达到某一状态,后面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饭得了,可以来吃了。

衣服已经得了,过来取吧。

第一句话表示“饭”已经达到了“可以吃”的状态,第二句话表示“做衣服”的动作已经完成。

当不及物动词“得”作谓语时,得字前一般不用再加表示动作的动词,如例句中“衣服已经得了”,不必在“得”字面前加“做”字,若加上后,构成的“做得”这个词表示的意义又不相同了。桂林官话中,“动词+得+了”这个结构多表示可以开始进行某种动作了。

例如:作业可以开始写得了。

这与不及物动词“得”作谓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大不相同了。

2.作补语

“得”作补语时,含有可能的意思,包括完成动作的主观可能和客观可能。当它前面与一个及物动词连用,构成“及物动词+得”的结构时,这个结构后面可带宾语。

例如:这个礼堂坐得1000人。

这个结构的否定形式是“及物动词+没得”或“没+及物动词+得”。前者是用否定式补语来否定动作的可能性,后者是用否定词来否定整个动补词组,否定方式不同,但表达的语义效果是一样的。如“坐没得”和“没坐得”均是表示“不能坐”的意思。

(三)作助动词

助动词,也叫能愿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或人的主观意愿。桂林官话中,“得”作助动词可以作谓语或状语。

1.作谓语

助动词“得”作谓语表示能够、可以的意思。

例如:你讲点话得不得?

得,就这样做!

第一句话是询问主体可不可以讲话的意思,第二句话里的“得”即是表示“好、可以”的意思。

2.作状语

助动词“得”作状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相当于“能、可以”,表示客观条件的许可。

例如:下班才得吃饭。

写完作业才得吃饭。

第一句话表示当客观条件满足“下班”时才有可能进行“吃饭”的动作,第二句话同样是表示“吃饭”动作要在“写完作业”这一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进行。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桂林官话中动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一定差异性。一般来说,现代汉语中动词的用法、规则在桂林官话中基本都有所体现,但在这些相同点之外,桂林官话的动词用法也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少有或是没有的规则,在桂林官话中也许就是最常见的用法。这也正体现了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言同根同源,但现代汉语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又保留了自己的地方特色的特点,这也正是中国语言学极具地域色彩的一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桂林市志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表示看的词语篇5

关键词:安庆方言;叹词;嗟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98-03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和应答的词。叹词的独立性很强,既可以用作感叹语,也可以独立成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用的叹词有:啊、唉、哦、嗯、喂等。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1],有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叹词,如:啊、唉、哦等;还有一些方言所特有的叹词,如:嗟、哎、哎耶、啊西、呵嗨、呵嘿等。本文对安庆方言叹词“嗟”,从其语音、用法、来源、古今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嗟”的语音

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有五个声调,具体为:阴平31、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入声55[2]。因此,安庆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嗟”的读音在安庆方言中为[t?iε31],属于方言阴平字,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调值。此外,“嗟”的音长和音强,在不同语境中表示不同含义的时候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嗟”的用法

“嗟”在安庆人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一方面,“嗟”作为感叹语,用在句首和句中,但不能用于句末。例如:

(1)嗟,你今天怎么搞的这么漂亮斋!

(2)嗟,你真是越过越年轻!

(3)嗟,你看刚才那个人,长的真丑,还显着要死!

(4)嗟,哪个相信你斋!

(5)你干么事,嗟,烦死着!

(6)――你看我穿这个衣服漂不漂亮斋?

――嗟,臭美死着!

(7)――这太重了,你快过来帮我下子。

――嗟,谬看到人家正在忙啊!

(8)嗟,快来看奈!

(9)嗟,你表讲着一半就不讲了斋,快接着讲!

(10)嗟,嗟,快接着讲下去斋!

依据胡明扬先生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一文中认为语气和语气调(包括语气助词和叹词)可以分为三类,即表情语气、表态语气和表意语气[3]。由于安庆方言中“嗟”作为方言叹词时运用频率很高,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如,例(1)―(4)属于“表情叹词”,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美或厌恶。其中,例(1)、例(2)表示赞美之意,语音较短。例(3)、例(4)、例(5)则表示厌恶之意,语音较长,并且语音拉的越长表示的厌恶之意越深。例(6)、例(7)属于“表态叹词”,表示应答的含义。其中,例(6)表示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含有肯定之意,可以理解为“你穿这件衣服确实很漂亮”。例(7)则表示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含有否定之意,意思是“我正忙着,不要打扰我”,也可以理解为“我不能帮你,你自己看着办吧”。例(8)―(10)属于“表意叹词”,表示招呼或追问语气。例(8)表示说话人突然发现某人或某物,并招呼听话人赶快看。例(9)、例(10)表示催促对方接着往下说,有时可以在一句话中用几个叹词“嗟”,表达听话人急迫的心情。

同时,从以上七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当“嗟”用于“表情语气”中的赞美之意、“表态语气”中的肯定之意,以及“表意语气”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而当“嗟”用于“表情语气”中的否定之意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可以亲密的关系,也可以只是一般的关系,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如例(3)则是几个关系亲密的人私底下谈论另外一个人,表示一个人、甚至这几个人对于谈论对象的厌恶之情。例(4)、例(5)则表示说话人讨厌、反感听话人,表达出了自己的厌恶之情,要求听话人不要再这样做了。

另一方面,“嗟”还可以作为独立语,单独成句。例如:

(11)――你晓不晓得,我可崇拜死你了。

――嗟。

(12)――你老是讲爱我,是不是?现在大伙儿面前,再说一遍唛。

――嗟。

(13)――哈哈,你又输了,今个儿运气不好唛,拿钱拿钱!

――嗟。

当“嗟”用于独立语时,属于“表态叹词”,一般表示应答、感叹的语气,表明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一种默然的肯定,但又不愿意明确表达出。如,例(11)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崇拜你”表示十分高兴,但又觉得难以回答或是回答“哪里哪里”有点拉远两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回答“嗟”既有“哪里哪里,我有什么好崇拜的”,又有对说话人所说的“崇拜”感到十分高兴。例(12)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我爱你”既承认自己经常私下说,同时表示在大家面前不好意思说,用一个“嗟”有效地化解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又向大家明确表示了“我的确爱你”的意思。例(13)中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运气不好”表示赞同以及感叹自己“确实运气不好”,同时默认了“输了就要拿钱”的行为。此时,“嗟”用于关系密切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一种幽默的应答、感叹的语言。如果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关系一般,甚至于敌对的关系单独说一个“嗟”,则显得很没有礼貌,会进一步恶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嗟”也经常出现在黄梅戏语言中。依据鲍红教授在《黄梅戏中安庆方言叹词的运用》一文中提到了“嗟”作为叹词在黄梅戏中的用法,与上述的“嗟”在口语中的用法相同,既可以作为感叹语,又可以独立成句,同时指出“‘嗟’为安庆方言所特有,使用频率极高,黄梅戏中也十分常见,但普通话中很少见到[4]”。由于地方戏曲的语言往往是当地地方方言的具体体现,因此,黄梅戏语言就很好地保留并体现了安庆地方方言。由此可见,“嗟”是安庆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方言叹词。

三、“嗟”的来源

由于“嗟”是安庆方言叹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与它表示相同的含义。对于“嗟”的来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与古代汉语“嗟”有一定的联系。“嗟”在古代汉语中用作叹词。《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并没有收录“嗟”[5]。而杨树达先生则认为,“嗟”做叹词时在《说文》三篇上言部,咨也,一曰:痛惜也[6]。《尔雅・释诂》中则出现了“嗟”,“嗟、咨,也”。从《诗经》、《楚辞》、《尚书》、《战国策》、《荀子》等文献中就有“嗟”来看,“嗟”应当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汉语大词典》中“嗟”有六种具体的用法,均用作叹词。第一,表示呼唤语气。《尚书・甘誓》:“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尚书・秦誓》:“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第二,表示应答语气。《史记・武帝本纪》:“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第三,表示悲伤语气。《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第四,表示叹息语气。韩愈《嗟哉董生行》:“嗟哉!董生朝出耕。”第五,表示赞美语气。《战国策・齐策六》:“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修。第六,表示感叹语气。《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彼周行。”杜牧《阿房宫赋》:“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同时,用于感叹语气的时候,还可以构成“于嗟”、“嗟夫”、“嗟乎”、“嗟嗟”等形式,其与“嗟”表达的感叹语气相同,但与独用时的“嗟”的发音不同。《字汇补》:“嗟,子夜切。”

同时,《词诠》中收录了“嗟”作为语中助词和叹词的两种用法,并认为“嗟”作为叹词的时候仅有“悲叹”的意思。《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认为“嗟”为叹词,有两种读音,即[t?iε55]和[t?yε55],表示感叹、呼唤和赞叹语气。《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嗟”是由“发声词”演变为“感叹词”,表示招呼、悲叹、叹息语气。可以构成“嗟夫”、“嗟乎”等复合虚词,其中的“嗟”与独用的“嗟”的读音相同,在这一点上与《汉语大词典》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嗟”的用法表明是“古代汉语叹词”,保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用法仅用于成语“嗟来之食”中。

四、古代汉语“嗟”与安庆方言“嗟”对比

从以上文献中的实例可以归纳出,古代汉语叹词“嗟”只可以用作句子中的独立成分,用在句首和句中,不可以用在句末,这一点和安庆方言叹词“嗟”相同。但古代汉语叹词“嗟”还可以与别的虚词合用,构成“于嗟”、“嗟夫”、“嗟乎”等词语,或两个“嗟”叠用,构成感叹语气,以及“嗟”不可以用作独立语,不能单独成句,在这里又与安庆方言叹词“嗟”不同。

从用法来看,“嗟”作为古代汉语叹词的六种用法在安庆方言中有一定的存留。第一,表示悲伤、叹息、赞美、感叹的语气可以归为“表情语气”,表示应答语气可以归为“表态语气”,表示呼唤语气可以归为“表意语气”。“嗟”在安庆方言中表示追问语气在古代汉语中则没有此用此。第二,“嗟”的具体用法以及其表示的语气含义、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古代汉语叹词“嗟”多用于上对下、尊对卑使用,反之则不可以。而安庆方言叹词“嗟”多用于朋友之间,尤其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少数还可以用在敌对的关系中。第三,用古代汉语叹词“嗟”时可以没有语境的限制,可以是一个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时候使用,此时,根据人物的心情、周围的环境等判断“嗟”的用法,还可以在多人场合使用。而用安庆方言叹词“嗟”时必须有一定的语境,大多用于朋友之间,不用于独自一个人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场合。

从语音来看,在《广韵》中,“嗟”为子邪切,精母、麻韵、开口、三等、平声字。由于《广韵》反映的是汉字在中古时期的读音,因此,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以及从中古时期到现代,“嗟”声、韵、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从声母发展的角度来看,从上古到中古,依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在上古时期是没有精母的,中古声母精母[t?]是由上古声母[?]演变形成的[7]75,而在中古以后,精母又分化为[t?]和[ts][7]122.126,演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t?]和[ts],“嗟”的普通话声母就是[t?]。其次,从韵母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古韵麻韵[Ya]来自上古韵[ia][7]152。王力先生认为,麻韵的主要元音是[a],早在12世纪时就分化为[a]和[ε],即麻韵[Ya]发展演变成为[iε],并基本保留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嗟”的普通话韵母就是[iε]。第三,从声调的角度来看,从上古时期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嗟”的声调变化不大,一直是平声字。因此,“嗟”发展到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嗟”则读为[t?iε55],符合汉语声、韵、调发展变化的规律。安庆方言“嗟[t?iε31]”是方言阴平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平声字仅在调值上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嗟”的语音发展符合汉语声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推论出安庆方言叹词“嗟”与古代汉语“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安庆方言叹词“嗟”是否真的是古代汉语“嗟”在现代安庆方言口语中的留存,还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去考证。

参考文献:

〔1〕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2):184-185.

〔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语音系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04-107.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下)[J].中国语文,1981,(5),(6).

〔4〕鲍红.黄梅戏中安庆方言叹词的运用[J].池州学院学报,2009,(4):57-61.

〔5〕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5.

〔6〕杨树达.词诠(卷六之三十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表示看的词语篇6

关键词:咸丰方言“VV的”动词重叠

一、引言

湖北咸丰位于武陵山东部,东连宣恩,西接重庆市黔江、酉阳二县,南临来凤,北连恩施、利川,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离省城最偏远的县。咸丰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全县有18个民族,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朝鲜族、回族、东乡族、蒙古族、畲族、满族、布依族、彝族、羌族、瑶族、高山族、壮族、傣族等。咸丰县总人口约3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占68%左右。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记载,咸丰方言隶属西南官话鄂中小片。

咸丰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VV的”较有特点,在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上都与普通话动词重叠有较大差别。普通话“VV”式通常表示“动量小、时量短”(熙,1982;刘月华,1983;李宇明,1996),而咸丰话“VV的”表示动作的反复或者动作过程的持续。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普通话与咸丰话此类动词重叠的历史根源不同:普通话“VV”的重叠,是从古代动量结构发展而来的(范方莲,1964;石毓智,2007;刘丹青,2012);而咸丰方言中的动词重叠,仍然保留着中古动词重叠的形态,在语义上也表示“动作的反复进行或持续”(石毓智,2007)。方言与普通话动词重叠的语义差异普遍存在,仅仅是表持续的动词重叠,就有歙县(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1961)、安徽霍丘(赵怀印,1993)、宁德(陈丽冰,1998)、绍兴(寿永明,1999)、广州(彭小川,2000)、河北(吴继章)、昆明(荣晶、丁崇明,2000)、鄂东(陈淑梅,2001)、江苏高邮(姚亦登,2002)、东北(王红梅,2005)、丹江(苏俊波,2007)、皖北(刘杰、于芹,2009)、涪陵(李文莉,2011)、桂平(谢蓓,2011)、固始(叶祖贵,2014)等地方。付欣晴、胡海金(2012)和王红梅(2005a、2005b、2007、2009、2010)也系统地比较、讨论了方言中动词重叠式的特点与用法。

本文讨论“VV的”在语义、功能方面的特点,文中例句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咸丰本地人的日常生活用语。

二、“VV的”的语法意义

咸丰话中“VV的”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但是由于“持续”这一意义,可以是动作本身的持续,也可以是动作反复带来的时间上的持续,因此,“VV的”由于持续性动词的不同,表义也有一定的差别。

(1)我坐坐的屁股疼。(我坐着坐着屁股疼。)

(2)那么好的米一直没舍得吃,放放的w放烂哒哟。(那么好的米一直没舍得吃,可惜放着放着放烂了。)

(3)他跳跳的跑。(他一跳一跳地跑。)

(4)他着到肚子拍拍的走。(他拍着肚子走路。)

(5)你爸爸天天就着到烟喝喝的,身体越来越差!(你爸爸整体都在抽烟,身体越来越差。)

(6)衣服到处挂挂的就挂烂了。(衣服这里挂一下那里挂一下就被挂坏了。)

例(1)、(2)中的“VV的”表示动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导致某种结果,或者产生了某种变化,相当于普通中的“V着V着”。例(3)~(6)后的“VV的”表示动作的反复,由反复形成一种持续的状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着”。例句中“VV的”中的“V”首先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一般不能说“VV的”;其次,进入“VV的”结构的“V”也需要是持续性动词。关于持续性动词的判定,我们可以按照马庆株(2005)的观点根据动词能否与“着”(zhě)连用来区分,一般能跟“着”(zhě)连用的是持续性动词,不能跟“着”(zhě)连用的是非持续性动词。持续性动词有:“等、盼、坐、站、躺、睡、歇、病、哭、笑、恨、忍、闷、管、躲、避、防、当、握、听、说、学、问、教、叫、改、做、干、造、吵、骂、吃、腌、洒、扫、擦、浇、摘、拾、修、翻、拉、拽、推、剪、裁、斟、舀、挂、摆、开、关、写、印”等。

持续性动词内部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虽然都能够进入“VV的”结构,但是“持续”的内容不同。一部分动词进入“VV的”之后,所表示的动作本身可以持续,但是不能反复,比如例(1)中的“坐”,“坐坐的”表示“坐着坐着”。这样的动词还有:“比、逼、避、病、藏、唱、吃、乘、愁、闯、带、当、等、顶、冻、逗、饿、犯、防、扶、该、搁、跟、怪、管、恨、哄、活、戒、夸、立、留、哭、笑、搂、瞒、迷、趴、怕、盼、陪、凭、气、欠、求、劝、缺、惹、忍、伤、赊、省、胜、剩、睡、顺、贪、躺、停、通、想、醒、绣、噎、阴、怨、晕、站、醉”等。

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本身难以持续,但包含着反复,或者由于它们动作延续极短,进入“VV的”之后所表示的是动作的反复。“持续”和“反复”有密切关系,“反复”的结果会形成“持续”。只是“反复”针对动作本身而言,而“持续”是体范畴,是对动作过程状态的反映。比如例(3)~(4)中的“跳”与“拍”都是瞬间完成的动作,按照左思民(2009)对动词的动相分类,这一类动词都属于瞬间活动动词,也就是说,它们所表示的动作延续极短,可以通过反复表示持续。例(5)中的“喝”这个动作是可以持续的,但是由于“喝烟”这个过程包含“喝”这个动作的反复,加上前面有“天天”搭配使用,因此,在这里也是强调动作的反复,表现“喝烟”发生的频率高。这样的动词还有:“蹦、踩、吃、滴、翻、割、刮、喝、划(划一笔)、捡、挠、磨、扫、筛、扇、闪、梳、刷、说、弹、掏、踢、跳、捅、挖、问、吸、洗、掀、选、摇、游、砸、炸、煮、抓、走、钻”等。

还有一部分动词,进入“VV的”之后可以表示动作完成后状态的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反复。比如,在例(2)中,“放”表示“放”这个动作完成之后的状态,并不表示“放”这个动作。例(6)中的“挂”是瞬间活动动词,整个句子表示“衣服在这里被挂破一点,那里被挂破一点,最后就挂烂了”。如果我们说“衣服挂挂的就长霉了”,这里的“挂”就表示动作完成后持续的一个状态,与例(2)中的“放放的”是一回事。这样的动词还有:“插、放、挂、摆、开、点、掉、叮、盖、关、裹、夹、煎、卷、扣、捆、拴、涂、拖、望、腌”等。

由此,咸丰方言“VV的”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持续,其内部由于动词本身语义的差异,又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动作本身的持续;二是动作反复形成的持续;三是动作完成后形成状态的持续。

三、“VV的”组合功能

“VV的”一般不能单独成句,在句中可以作谓语、状语、补语。“VV的”可以用于“莫”开头的否定祈使句中,一般不用于肯定祈使句中。“VV的”还能用在连动句中,整个句子表示动作“V”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新情况。

(一)“VV的”充当谓语

“VV的”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7)你一天还在玩玩的,成绩不好好搞。(你还在玩,不努力搞好成绩。)

(8)他在口袋头摸摸的,半天没摸出么子来!(他在口袋里摸来摸去,半晌没有摸出什么东西来。)

(9)她还在给我哭哭的。(她还在哭。)

(10)他还着到我说说的!我哪点错!(他还对我说三道四的!我又没有错!)

(11)王三眼睛翻翻的。(王三翻翻眼睛。)

(12)他嘴巴撅撅的。(他撅撅嘴巴。)

例(7)~(12)中的“VV的”作谓语,例(7)~(10)中的“VV的”表示动作的持续,例(11)、(12)中的“VV的”表示动作反复形成的持续。“持续”能够表现出一种状态,这里“VV的”都有较强的描写性,能够看出动作主体的情貌。比如,例(9)中的“哭哭的”是人哭哭滴滴的样子,例(10)中的“说说的”是一直在说(责备)别人,责备个不停,例(11)中的“翻翻的”表现不停翻眼睛的样子,例(12)中的“撅撅的”也是反复不断撅嘴的样子。

从其后续成分来看,“VV的”作谓语时,后面不能够接宾语,也不能接补语。“VV的”的及物性很低,及物动词“V”进入“VV的”结构之后,后面也不能带宾语成分。例如:

(13)*他翻翻的眼睛。

(14)*他撅撅的嘴巴。

(15)*他还说说的我。

(16)*你一天喝喝的烟。

虽然“VV的”中动词“V”不能带宾语,但是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前。如例(13)~(16)就可以说成:

(17)他眼睛翻翻的。(他眼睛一翻一翻的。)

(18)他嘴巴撅撅的。(他嘴巴一撅一撅的。)

(19)他还着到我说说的。(他还不停责备我。)

(20)你一天着到烟喝喝的。(你整天都在抽烟。)

当受事是施事的身体部位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将受事用在“VV的”前面;当受事是动作对象的时候,我们一般要在受事前面加上“着到”,咸丰方言中的“着到”用于引出动作受事,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把”。

除了不能带宾语外,“VV的”也不能带补语,表示结果、时间、动量的补语都不能用在“VV的”后面。例如:

(21)*衣服洗洗的干净。

(22)*饭吃吃的饱。

(23)*我走走的十分钟。

(24)*他哭哭的几声。

(二)“VV的”充当状语

“VV的”在句中可以充当伴随状语,表示前面的动作伴随后面的动作发生,与后面的动作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这时候它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着”。如:

(25)她哭哭的跟我讲。(她哭着对我说。)

(26)他笑笑的说。(他笑着说。)

(27)他跳跳的走,开心得很!(他一跳一跳地走,特e开心!)

例(25)中的“哭哭的”伴随着“讲”这个持续性动作,表示“哭着讲”;例(26)中的“笑笑的”伴随着“说”这个动作,表示“笑着说”;例(27)中的“跳跳的”也伴随着“走”,表示“一跳一跳地走”。两个动作时间上不分先后,是伴随、修饰关系,这时“VV的”相当于普通话形容词。“哭哭的跟我讲”就相当于“哭哭滴滴地说”,“笑笑的说”相当于“笑眯眯地说”,“跳跳的走”相当于“一跳一跳地走”。

“VV的”作状语有较强的描写性,能够生动地表现动作主体的情貌,这对于动词“V”也有一定的要求。能够作状语的“VV的”中的“V”所表示的动作要有较强的动作性,并且能够表现人的情貌特征,一定程度上也能表现动作主体的心理,这样才能对后面的动词起到修饰作用。比如“哭、笑、眨、蹦、跳、骂、望、甩、啃”等,这样的动词比较少。不具备这样特征的“VV的”就不能够作状语。比如“想、穿、吃、走、唱”等都不能作状语,它们能够作谓语,也能成为紧缩句中的前分句。

(三)紧缩句中的“VV的”

“VV的”可以用于紧缩句的前分句。例如:

(28)我在教室坐坐的就想出去玩。(我在教室坐着坐着就想出去玩了。)

(29)我看书看看的脑壳疼。(我看着看着脑袋疼。)

(30)他说说的w哭哒。(他说着说着就哭了。)

(31)米放放的就霉哒。(米放着放着就霉了。)

“VV的”作为前分句表示先发生,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动作。随着“V”的持续,量变引起质变,导致后分句动作或状态产生,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着V着”。

我们把分句动作称为V1。整个紧缩句式也就是:S+[状语]+VV的+(就)+V1+(哒)。前项动作“VV的”持续引起后分句动作或状态产生,但是前分句的持续状态不受后分句的影响,在例(28)~(31)中,“VV的”结构中的动作“V”分别为“坐”“看”“说”“放”,它们作为紧缩句前分句,表示动作在时量上的持续。时量上持续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后的动词就表示状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产生新的情况。当然,新情况的产生并不影响前面动作的持续。比如“我坐坐的就想出去玩”这个句子,“坐坐的”表示“坐”的动作一直持续进行着,其后的“想”这个动作是在“坐”的动作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生的,并且不会影响原来“坐”的动作与状态。同样,例(29)“看书看看的脑壳疼”也是同样的,“看”动作在持续发生,“疼”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生的,并且不影响“看”的动作的持续性。例(30)、(31)中的“说”与“哭”,“放”与“霉”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四)“VV的”充当句中分句

“VV的”可以充当句中分句,表示动作持续到一定程度即将发生变化。如:

(32)小四儿没住声地走在我后头,走走的,一下子趴到我耳朵上大吼一声。

(33)她拿起本书读,读读的,她想起了家l。

(34)风好大,吹吹的,鼻子就流出来哒。

例(32)中“走走的”表示“小四儿”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动作“走”持续发生,“的”预示即将发生变化。同样,例(33)中的“读读的”也表示“读”的这个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然后预示下一个动作“想”的发生。

(五)“VV的”用于否定祈使句

普通话中的动词重叠受到否定式限制,尤其是否定祈使句与动词重叠式基本上不相容。关于这一结论很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石毓智(2001)指出,“重叠式动词在现实句中,都不能被‘不’或‘没’修饰”。例如:

(35)*她不/没看看电影。

(36)*她不/没做做作业。

(37)*她不/没听听音乐。

(38)*她不/没上上街。

李珊(2003)指出,动词重叠式前不能加“别”;动词重叠式中“不”和“没”的使用受到限制;否定式的动词重叠常常用在疑问句、假设句中,在语义上常常表达的是肯定而不是否定,比如“你不看看?”表达的是“应该看看”的意思。李宇凤(2016)指出,祈使句陈述的非现实语义与动词重叠的否定意义相冲突,因此,动词重叠一般也不用于否定祈使句中。不仅仅是普通话,石毓智(1996)还指出很多方言区的重叠也与否定不相容。比如贵州(李蓝,1987)、长阳(杨发兴,1987)、汕头(施其生,1988)等地的动词重叠都不能与否定连用。

在咸丰方言中,“VV的”经常用在祈使句中,而且还可以用于否定祈使句中,受否定副词“莫”修饰。例如:

(39)放假后,莫一天都着到电视看看的!(放假后,不要整天都看电视!)

(40)你千万莫玩玩的把正经事情忘记哒啊。(你千万不要玩着玩着忘记了正经事。)

(41)手莫给我甩甩的!(别把手甩啊甩的!)

(42)好好走路!莫跳跳的走!(好好走路,不要一跳一跳地走。)

“莫”相当于“不要”,既可以表示对现实情况的劝阻,也可以表示对未发生情况的提醒。例(39)、(40)是对未发生的情况的提醒,例(39)提醒对方不能经常看电视,例(40)提醒对方不能玩着玩着忘记了正事。例(41)、(42)是对现实情况的劝阻,例(41)劝阻对方不要一直甩手,例(42)劝阻对方不要跳来跳去的走路。

(六)“VV的”用于陈述句

咸丰话中“VV的”用于陈述句与用于祈使句不同。祈使句可以是对未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动作的提醒或劝阻;而陈述句中,“VV的”只用于表示现实或过去的情态,不用于表示未开始、未进行的情态。普通话中“VV”重叠式一般用于现实和未然情态,我们将咸丰方言“VV的”与普通话的“VV”进行比较,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来。例如:

普通话咸丰方言

(43)等我先看看*等我看看的。

(44)你先走着*你先走走的。

(45)我以后有机会也去试试。*我以后有机会也去试试地。

(46)你看他摇着头。你看他脑壳摇摇的。

(47)每天都只知道打牌。一天都着到牌打打的。

(48)*他先前拿着我的笔记本看看他先前拿倒我笔记本看看的。

(49)*昨天他哭哭跑过来昨天他哭哭的跑过来。

如果陈述句是连动句式,后项动作同样也要求是已发生的动作,后项的谓语不能够与“不”“没”或者“没有”连用,表示没有发生的动作。如:

(50)我躺着还没起来呢。*我躺躺的还没起来呢。

(51)花开着还没有谢呢。*花开开的还没有谢呢。

(52)米放着还没有烂呢。*米放放的还没有烂呢。

主要是因为前项“VV的”与后项动作之间有顺承的因果关系,表示由于长时间持续某种状态之后会产生新的情况。因此,后项动作不能表示与此相违逆的没有发生的情况。

四、“VV的”的语用功能

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有的具有描写性,有的具有陈述性。叶祖贵(2014)通过对固始方言“VV的”重叠式描摹性动词的考察,并与鄂东(陈淑梅,2001)、高邮(姚亦登,2002)、皖北(刘杰,2011)、涪陵(李文莉,2011)等地中的“VV的”重叠式进行比较,认为“VV的”“有很强的主观情态表达功能,修辞色彩非常明显”,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构式。咸丰与重庆涪陵接近,“VV的”用法也比较相似,李文莉(2011)讨论了涪陵方言中的“VV的”的描摹功能。实际上,咸丰方言“VV的”作状语、谓语时,有较强的描写性,而且与描写性关系更大的是动词本身的语义。在紧缩句前分句中,“VV的”有叙述性。

咸丰方言中“VV的”在作谓语和状语时有较强的描写性,而且也有很强的修辞色彩。因此我们说,在对于动词的选择上也要求“动作性强,能够表现人的情貌状态”。例如:

(53)你莫着到你脑壳抠抠的。(你不要动不动就抠脑袋。)

(54)他走路脚抖抖的。(他走路脚一抖一抖的。)

这种描写性还表现为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可以在“VV”之间插入语气词“啊”,更鲜明地表现动作主体的情貌。比如:“抠啊抠的、抖啊抖的、甩啊甩的、吃啊吃的、跳啊跳的、笑啊笑的、哭啊哭的”等。

咸丰方言“VV的”不仅仅具有描写性,还有叙述性。当“VV的”用于紧缩句前分句的时候,是有叙述性的,是对动作的叙述,而非描写。例如:

(55)我们逛逛的落雨哒。(我们逛着逛着就下雨了。)

(56)吃饭吃吃的哏倒哒。(吃饭吃着吃着就噎着了。)

(57)喝喝的呛倒哒。(喝着喝着呛到了。)

(58)笔写写的w断哒。(写着写着,笔断了。)(改自固始方言,2014)

这里“VV的”都是对动作的客观叙述,相当于“V着V着”,至于语气的表达,我们认为这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有关系。咸丰方言中经常用“wV/Vp哒”,表示“竟然V/Vp了”,含有“可惜、意料之外”义,并不是通过“VV的”表现出人的吃惊、意料之外的状态。

五、结语

咸丰方言“VV的”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的持续,动作本身持续与动作反复形成的持续与动词本身的意义关系密切;在组合功能上,“VV的”在句中可作谓语和状语,作谓语时既不能带宾语,也不带补语;作谓语与状语的“VV的”要求动词有较强的动作性,能够被人直观地看到动作表现出的情貌。“VV的”也可以用于紧缩句前分句,整个句子表示前一个动作量变引起的新情况;“VV的”还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与特定的否定词“莫”连用。从语用上看,“VV的”既有描写性也有叙述性,“VV”之间可以插入语气词“啊”来增强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冰.福建宁德方言单音节动词重叠式[J].宁德师专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4]付欣晴,胡海金.汉语方言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J].南昌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歙县方言词汇、语法特点概述

[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1,(1).

[6]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3).

[7]李珊.动词重叠式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65.

[8]李文莉.从修辞角度看涪陵方言单音节动词重叠[J].当代修辞

学,2011,(5).

[9]李宇凤.否定、疑问与动词重叠[J].语言研究集刊,2014,(1).

[10]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11]刘丹青.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J].

方言,2012,(1).

[12]刘杰,于芹.皖北方言的动词重叠式“VV的”[J].阜阳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3]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

文,1983,(1).

[14]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a].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

精选(第1版)[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7.

[15]彭小川.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J].汉语学报,2000,

(2).

[16]荣晶,丁崇明.昆明话动词重叠的句法组配[J].方言,2000,

(1).

[17]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J].方言,1988,(2).

[18]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第1版)[m].北京: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301.

[19]石毓智.试论汉语的句法重叠[J].语言研究,1996,(2).

[20]石毓智.汉语方言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差别[J].汉

语学报,2007,(4).

[21]寿永明.绍兴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9,(5).

[22]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7.

[23]王红梅.东北方言中表持续的动词重叠[J].广西社会科学,

2005a,(3).

[24]王红梅.汉语方言表持续的动词重叠[J].语言研究,2005b,

(3).

[25]王红梅.汉语方言“VVX”式动词重叠的分布与特点[J].上海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6]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J].方言,2009,(2).

[27]王红梅.h语方言单纯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

2010,(2).

[28]吴继章.河北官话方言区单音节动词的两种重叠形式[a].首届

官话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29]谢蓓.广西桂平粤方言动词重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1.

[30]杨发兴.湖北长阳言名词和动词重叠式[J].方言,1987,(3).

[31]姚亦登.高邮方言语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2.

[32]叶祖贵.汉语方言中描摹性动词重叠的修辞学考察――以“VV

的”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4,(5).

[33]赵怀印.安徽霍丘方言中的动词的一种重叠用法[J].中国语

文,1993,(6).

[34]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5]左思民.动词的动相分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表示看的词语篇7

关键词:VV看整体语法意义动词重叠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57-0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D058);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53b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2)

作者简介:陈颖(1978―),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陈一(1960―),黑龙江五常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语用。

学界对“VV看”格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是把VV和“看”分开来考察。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V看”作为一个整体,深入探讨“VV看”的语法意义,同时也要谈到动词重叠和“看”的意义。

一、“VV看”的句法特点

(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我们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谈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张敏(1997)谈到句法结构可以临摹概念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外在世界的构造,由于人类面对的外在世界是相同的,作为外在世界在人类认知系统中的投射的概念结构在不同语言中亦必有相似之处。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动词重叠的现象,它们大多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复现①。汉语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学者们对世界其他语言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观察是类似的,这也反映了人类在认知上的共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语言形式及意义的雷同性。

我们可以从语言相似性的角度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语言结构中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概念结构的重叠。比如汉语中名词的重叠对应于头脑中每一个事物的依次出现,所以名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就是“每一”。那么动词重叠也可以看成是每一个动作在头脑中的依次出现,动作的“每一”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动作的能动性。所以,对于动词的语法意义,我们同意朱景松(1998)的观点,动词重叠最主要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在时间上就是强调动作的持续。

(二)动词V的特点

仅从动词重叠的角度看,能够重叠的动词多为自主动词②。这是由于动词重叠可以表现人们实施行为、动作时的主观态度,而不自主动词不是人们主观上能够控制的动作行为,所以通常不能重叠。通过考察③,我们发现,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大多都是自主动词,但有一部分非自主动词也能重叠。非自主动词能够重叠加“看”与“看”的语法意义有关,我们在后文将谈到这一点。

能够在动词重叠中出现的动词多数是单音节的,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更是如此,几乎全部是单音节的。我们逐一考察了袁毓林(1991)中提及的自主的双音节动词,发现只有六个④能够出现在“VV看”结构中,仅占自主双音节动词的17%。而且,这六个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双音节动词的构词方式都是并列式合成词。这是因为以并列方式构词的合成词动性强,不带有结果义,而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或者由于带了宾语或修饰语使动性减弱;或者因为带有补语而带有结果义,或不表示动作的延续,这都与“VV看”的语法意义不符,我们在后文将详细谈到这一点。

此外,由于动词重叠在时间上强调的是动作的延续,所以,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也一定要是持续性动词。

总之,能够在“VV看”中出现的动词必须满足以下四个特征:1.大多是自主动词;2.多为单音节;3.不包含结果义;4.大多是持续性动词。而这些特征都与“看”的出现,以及“VV看”构式义的制约有关。

(三)“VV看”的同现成分

1.时体成分

“VV看”不能与时体标记“着、了、过”合用。本来动词重叠式与时体成分共现的能力就很弱,加上“看”之后就完全不能与时体成分共现了。

2.后接成分

动词重叠式是能够带名词性宾语的,但动词重叠加上“看”之后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如:

(1)a摇摇头发发议论称称重量

欠欠身子

b摇摇看发发看称称看

欠欠看

c*摇摇看头*发发看议论*称称看重量*欠欠看身子

在例(1)的三组例子中,a组都是动词重叠带宾语,都可以说;b组是动词重叠加“看”,除了“欠欠看”受限制,其他都能说;而c组是“VV看”带宾语,都不能说。这与“看”的语义及“VV看”的构式义有关。

如果动词在语义上要有一个名词性支配对象,句法上就要有所转换,即这个名词性成分要先行出现,成为话题。如:

(2)a*你试试看这条裙子。

b这条裙子你试试看。

此时的“VV看”必须作为述题存在,评议性强。这种增强的评议性是由“看”提供的。

但“VV看”能够带小句宾语,这个小句宾语不能紧跟在“VV看”的后面,而是要作为一个独立小句存在,如:

(3)陈皓若在黄兴安面前走动着,“你说说看,

一个甲种师怎么这样不经打?”

这说明“VV看”与其所带宾语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这个“宾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宾语,往往是一种有待说明的情况。

3.韵律分布

“VV看”跟它的宾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

(4)想想看吧,等奥运会开幕时,基菲希亚大街一条车道每小时的车流量就将高达1200辆至1400辆。

但是,动词与宾语之间是不应该有语音停顿的。“VV看”在语音上的独立性反映了它在句法上的独立性⑤,这也反映了“VV看”动性的减弱,以及与其宾语之间关系的松散。

“VV看”的这些句法上的特点说明,与动词重叠相比,它的动性在减弱。这与“看”的出现密切相关。

方梅(2005)认为认证义动词有明显的去范畴化倾向,表现为部分的失去了作为主句动词所应具备的句法特征。而“看”就是一个典型的“认证义动词”,“VV看”的上述句法特点与认证义动词“看”的句法特点很相像,这可以使我们初步判断,在“VV看”中“看”的“认证义”并没有消失。

(四)句类特点

“VV看”多出现在祈使句当中,也能出现在疑问句和陈述句中,但此时“VV看”出现的小句仍然具有祈使意味。

(5)你吃吃看吧!

(6)你是不是再吃吃看?挺好吃的啊。

(7)你吃吃看,应该挺好吃的。

例(5)本身就是一个祈使句。例(6)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实际上并不是要真的发问,而是建议祈使对象发出某种动作或采取某种行动,是一种假疑问真祈使的形式。而例(7)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陈述句,但“VV看”所在的小句仍然是祈使,建议听话人去做某事。

即使句子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整个句子仍然具有祈使意味。如:

(8)我们还是吃吃看吧!

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承接性意志句”。

我们发现,带有“VV看”的祈使句不仅仅表示一种主观建议,而且还带有“会得出某种结论”的提示。如:

(9)a你找找!

b你找找看!

(10)a*咱们吃吃,不够再点别的!

b咱们吃吃看,不够再点别的!

例(9)a句仅仅是建议听话人进行尝试,并没有体现出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而b句不仅是说话人提出的一种尝试的建议,而且说话人提示会得出某种结论,即“能够找到”。例(10)b句说话人对结论的提示更加明显,甚至去掉“看”后的a句不再成立。可见,语助词“看”不可能仅仅表示“尝试”。

二、“VV看”的语义特点

(一)“VV看”的后续内容

有时候,虽然“VV看”在形式上并没有宾语出现,但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例子:

(11)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味道如何。

(12)真没骗你,这很好吃,不信你吃吃看。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例(12)是例(11)的省略形式。例(12)的“吃吃看”可以是“吃吃看味道如何”。也就是说,语助词“看”出现的时候在语义上是有后续内容的,这个后续内容主要是“待认识的问题”。这是由于语助词“看”是由测试义“看”虚化而来⑥,而测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某种认识或判断。

(二)“看”的语义

很多学者已经论述了语助词“看”是从“测试义”动词演化而来,而“测试义”动词“看”又是从视觉动词“看”演化而来。我们都知道,通过身心隐喻,视觉动词“看”具有了表示主观判断的功能。现代汉语很多格式中的“看”都是这个意义,如“我看”“看来”“看起来”等。“看”的这种身心隐喻可以说是一种认知模式,而由于这种隐喻的模式化程度很高,我们甚至已经不觉得用“看”来表示主观判断是一种隐喻。

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的动词“看”,而测试本身其实就包含着主观判断,即得出某种结论,所以,我们认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应该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如为什么“看”总是与“试”同现?因为语助词“看”的语义并不仅仅是“尝试”,语力不足,所以要常常与“试”同现。

(13)我明天找他谈谈。

(14)我明天找他谈谈看。

例(13)仅仅是表示一种尝试,而例(14)则提示尝试后会得出某种结论。

正是由于“看”还保留了其认证义动词主观判断的语义,所以它前面的动词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这是由于非自主动词不能重叠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类动词都是有始无终的无界事件,而动词重叠要表示一定范围内的动量⑦,即使这个量也是个模糊量,它们彼此在语义上冲突。而主观愿望给了无界的动作一个终点,就使一些不自主动词能够进入“VV看”格式。主观性的增强削弱了“自主”对句法行为的限制。那些能够进入“VV看”格式的非自主动词去掉“看”后还是不能重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三、“VV看”的语法化及构式义

前文已经谈到,“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得出某种认识结论”。在某些情况下,“看”并不表示“尝试”,而仅仅表示“得出某种结论”。比较下面的两个例子:

(15)巡警:(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16)现在,你说说看,为了他,全家人来冒枪杀官员的危险,你说,这又有何益?

在这两个例子中都有“说说看”,但语义并不相同。例(15)中的“说说看”表示的是“尝试”之后会“得出某种结论”。而例(16)中的“说说看”则毫无“尝试”的意味,“你说说看”在这里是提示听话人得出某种结论,更接近于话语标记“你说”,甚至在同一句话的后面就用了“你说”。可见,例(16)中的“你说说看”比例(15)中的更加虚化。这是一种共时平面上的语法化,在现代汉语中“VV看”实虚共存。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VV看”都能发生虚化,“VV看”的虚化与动词V密切相关,只有那些高频使用的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才有可能发生虚化。这与感知义动词大多已经语法化为表达说话人视角和态度的语用标记有关,如说、想等。这也反映出构式与构成构式的词语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VV看”的虚化还与主语人称有关,只有第二人称主语“你/您”后面的“VV看”能够虚化。这与很多话语标记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也提示我们,动词的小类不同,“VV看”的语义也有细微的差别。感知义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而其他动词构成的“VV看”的构式义是“(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如:

(17)你说说看,这酸枣和香蕉、橘子比,哪样好吃?

例(17)中的“说说看”就是让听话人做出一个判断。

四、“VV看”的时间性

“VV看”的构式义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既然是“要获得某种认识”,就是还不知道结果,因此,语助词“看”出现的语境应该是未然的,下面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

(18)*他尝尝看这个菜,说挺好吃。

在这个句子中,由于他说“挺好吃”,可见“尝”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已经知道了结果,是已然的,不符合语助词“看”应该出现的语境。

也正由于“VV看”只能出现在未然语境中,所以这个结构不能与动态助词“着”“了”“过”连用,也不能与时间副词连用。

五、结论及余论

对于语助词“看”的来源,以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里既不是要探讨语助词“看”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要讨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而是要对现代汉语中“VV看”构式的用法及功能进行探讨。

我们认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强化能动性,而“看”的语法意义是“(尝试,)会得出某种认识/结论”。由此,我们认为,“看”是具有情态意义并与未然体相匹配的语助词。其实,情态和时态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英语中的三种基本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除了表示时间意义外,都带有一定的情态意义。比如,表达将来时间的助动词will和shall都是由带强烈情态意义的动词演变而来的,它们本身又是情态动词。日语中放在动词后边的“-shimauしまう”如果附在自主动词后就强调动作的完成,比如“それを食べてしまいなさい。把它吃掉!”;如果放在非自主动词后就一定表示说话者对事件的一种感叹语气,即“不如意”或“意外”等情态范畴的意义,比如“こわれてしまつた。坏了。”⑧“看”的这种用法也印证了世界语言的共性。

综上所述,整个“VV看”构式根据动词类别的不同,其构式义分别是“V,做一个判断/验证一个认识”,以及“(尝试)V,会得出某种结果/结论”。

注释:

①参见张敏(1997)。

②关于自主动词,参看了订株(1998)。

③我们针对袁毓林(1991)列出的动词词表进行了考察:由这些动词构成的“VV看”构式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逐一加以验证。

④它们是:跌、摔、忘、恼、输、死。

⑤参见方梅(2005)。

⑥陆俭明(1959)、劳宁(1962)、蔡镜浩(1990)、吴福祥(1995)等都认为语助词“看”来源于表示“测试义”的动词“看”。

⑦参见刘正光(2011)。

⑧参见柯理思(2005)。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2]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6).

[3]柯理思.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a].吴福祥,洪波.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李宇明.说“Vp看”[J].汉语学习,1985,(6).

[5]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8,(2).

[6]马庆株.自助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88,(3).

[7]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J].中国语文,1959,(10).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潘国英.论VV式动词重叠的源流和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8,(3).

[10]史有为.“来”“看”小补[J].汉语学习,1986,(5).

[1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2).

[12]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J].中国语文,1991,(1).

表示看的词语篇8

【关键词】动词化语法隐喻

从语义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takenon-processasprocess)。从形式层来看,动词化指的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此类来表达一般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动词化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小类:(1)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2)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3)把条件看作过程;(4)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这些类型的共同之处是把原来一致式的住从句变成了简单句,把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致式小句所包含的信息通过“打包”(packing)的方式纳入一个小句,从而夸大了非一致式小句的信息容量。

1.把时间关系看作过程

时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先后关系,一种是同时关系。

表示先后关系,英语一般使用after和before等连词或then和afterwards等副词来表示,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请比较下列两组例证:

[1a]Sheleftbeforeiarrived.

[1b]Herdepartureprecededmyarrival.

[2a]motorcyclescamefirst.motorcadeappearedafterwards.

[2b]themotorcadefollowedmotorcycles.

表示同时关系,英语通常使用while等连词,meanwhile、concurrently、simultaneously等副词,以及atthesametime等介词短语,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3a]thestriketookplacelastmonday.thepartyconferencewasheldatthesametime.

[3b]thestrikewastimedtocoincidewiththepartyconference.

[4a]therewerestrongwinds.andinthemeantimetherewasaheavyrain.

[4b]Strongwindswereaccompaniedbyaheavyrain.

无论是先后关系还是同时关系,一致式都倾向于把时间关系看作小句及物结构之外的逻辑成分,如[1a]中的before;或看作环境成分,如[2a]中的afterwards、[3a]中的atthesametime和[4a]中的inthemeantime。而非一致式则把时间关系看作一种动态的过程。

2.把因果关系看作过程

因果关系通常是由because和since等连词体现的,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5a]Becausehewascareless,atrafficaccidentoccurred.

[5b]Hiscarelessnesscausedatrafficaccident.

[6a]werushedandsobecameconfused.

[6b]ourrushingledtoourconfusion.

在这些例子中,[5a]和[6a]分别使用了连词bacause和so来表示原因,而[5b]和[6b]却分别使用了动词cause和leadto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因果关系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3.把条件关系看作过程

[7a]ifyouhavegoodfood,exercisesandenoughsleep,youwillhavegoodhealth.

[7b]Goodhealthdependsongoodfood,exercisesandenoughsleep.

[8a]isleepwiththewindowopenunlessit’sreallycold.

[8b]whetherisleepwiththewindowopenisdeterminedbytheweathercondition.

在这些例子中,[7a]和[8a]分别使用了连词if和unless表示条件关系,而[7b]和[8b]却分别使用动词dependon和determine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

4.把让步关系看作过程

让步关系通常是由although和eventhough等连词以及evenso等副词词组来体现,但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变为过程,如:

[9a]eventhoughthemotorhousingwasunstable,theresearchstaffcompletedthefieldtrials.

[9b]theinstabilityofthemotorhousingdidnotprecludethecompletionofthefieldtrials.

[10a]Sheisannoyingattimes.evenso,ilikeher.

[10b]Herannoyancedoesnotstopmefromlikingher.

在这些例子中,[9a]、[10a]分别使用了连词eventhough和evenso表示让步关系,而[9b]、[10b]却使用动词否定式didnotpreclude和doesnotstop表示同样的逻辑关系。在这里,隐性的否定性逻辑关系变成了显性的动态过程,使原本静态的意义变成小句的过程,实现了逻辑关系的动态化。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表示看的词语篇9

关键词:是字句有字句语义语用语音差异

一直以来,存现句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直吸引着我,那就是动词“是”和“有”在表存在时,能否互换,以及互换后句子的意思会不会有所不同。为何“桌子上是十几本书”可以说,“桌子上有十几本书”也可以说,而且句式都一样。它们之间到底有无差异呢?如果有差别,那它们的差别又在何处呢?

一、从语义上看

根据宋玉柱(1995)对存现句的分类,“有字句”和“是字句”都被归入存现句中存在句的静态存在句。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上的解释:“是”,和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有”,表示存在。从语义上看,“是”和“有”都有表存在的意思。那么,它们在表存在时,到底用法有何不同呢?我们现在从它们的语用和语音方面来看其差异。

二、从语用上看,

在表示存在时,“是”和“有”一般可以互换,但意思会有所不同,如:

(1)头上是/有一盏灯

(2)桌子上是/有十几本书

上两例都既可用“是”,也可用“有”来表示存在。但其意义,突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是”突出强调的是后面的“一盏灯”和“十几本书”;用“有”突出强调的是“灯”和“书”所在的场所。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表示存在时,主语一般为处所词语。‘是’类似‘有’。如:

(3)他满身是泥

当前面有“净”时,一般用“是”表存在,且此时的“是”可以省略。如:

(4)身上净[是]泥

当“多/大多/大都”等副词在动词前作状语时,动词一般为“是”。语义上表示存现物在某特定空间所占的比例占大部分。如:

(5)旅客中除了军政干部,大都是花花绿绿,提着各种日本录音机、电视机的港澳小市民。(《橡皮人》90页)

当副词“全,净,俱,都”等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某类存现物占据了全部空间,此时一般用“是”。

(6)山坡上全是栗子树。

“有”表存在时,句首限于用时间词语或处所词语。‘有’后面为存在的主体,有时可提到‘有’前。例如:

(7)树上有两只小鸟。

常用于兼语句的前一部分

(8)屋里有人说话

前面没有处所词,‘有’近似‘某’或‘某些’

(9)你不爱看,有人爱看

连用两个(或更多)‘有’,表示几部分,合起来有时可以表示全部。‘有’后有时加‘的’。

(10)有[的]人爱看京剧,有[的]人爱看话剧值得注意的是单纯表示存在的“有”可以出现在其他动词之后,结合紧凑,类似一个词。如:

(11)“我是公安局的,身上携有文件。

“动词+有”结构中,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有”表示行为结果或行为所造成的存在。能造成事物存在的动作动词均有可能出现在“有”之前,如“写”“印”“设计”“建造”“镶嵌”等,相反,有些动作过程造成某种丧失的,如“扔”“丢”等,就不能出现在“有”之前,因此我们可以称“V+有”的“有”为“存在体”标记。

存现结构的功能在于引出新对象时,动词主要为“有”,宾语一般带有数量词语。如:

(12)夜里,我忽然惊醒,隔壁房间有人在激烈地争吵,接着,争吵声嘎然而止。(《过把瘾就死》156页)

(13)街上有几个人,()很像我。

宋玉柱等认为“有”和“是”单纯表示存在,但当“有”后出现时体标记“了”时,句子的情状表示变化的结果,这是“是”所不具有的。如:

(14)午后的阳光已经有些熬热,她有几分胖,很怕热,便拉上了暗绿色的窗帘。屋内立刻有了一种隐蔽和诡秘的气氛……(《顽主》253页)

表存在的“是”和“有”有时会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是”一般放在“有”前,且“是”有时可省略。如:

(15)种情形其他地区也[是]有的

“是”一般是表判断,而“有”一般表描述或是叙述,例如:

(17)从前,有一个渔夫。

三、从语音上看

“是”有突现焦点的作用,所以在“是”表存在时,一般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内容。如:

(18)山下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上例突出强调的是“是”后的“一片肥沃的良田”,因此该重读。

“有字句”只是一般的叙述或是描写,有时强调的是“有”前的部分,有时强调的是“有”后面的部分,这要视不同的语境而定。如:

(19)路上有几个人?路上有三个人。

此时重读“有”后的内容。又如:

(20)哪里有书?书架上有书。(“书架”重读)

四、从性质上来讲,

“是字句”具有判断性;邻近性;数量尽可能少;整体/单一性。而“有字句”相比较而言,宽松的多。例如:

(34)头上有一盏灯(有,就在头上的意味——邻近、接近头)

(35)头上是一盏灯(表判断)

(36)桌子上是十几本书(整体/单一)

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五、从句式结构上来看

“有字句”和“是字句”在表存在时,句式结构如下:

空间/处所+是/有+存在物

如上文的例子:

(35)头上是一盏灯

(36)桌子上有十几本书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大致清楚了何时用“有”,何时用“是”,对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授这两个词时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表示看的词语篇10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叹词/指示词/话语分析/语法化

【正文】

1 从广州话的“呢”和“?颉彼灯

广州话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表面上同一个“呢”字可在句子中三个不同位置上出现。请看例(1):

(1)呢,图书馆?窀稣派?兀?碇?诶催砝茨兀?哎,图书馆那个张先生,不知道他来不来呢?)

这里的三个“呢”,形式虽然一样,功能却有所不同。第一个表示提醒,第二个表示停顿,第三个表示疑问。严格来说,第一个“呢”跟其他两个“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相对独立,后者从属于前面的词组;前者表示某种话语的功能,后者是话题和疑问的标志。

为了区别“呢”的三种用法,拙文(1996)曾尝试把三个句法位置上的“呢”分别称为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和句末助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把句首的“呢”跟其他位置上的“呢”区分开。出现在句首的“呢”相当于叹词;出现在句中的“呢”相当于停顿词(赵元任1968;朱德熙1982);而出现在句末的“呢”相当于其他方言的句末助词。不过这种做法也有它的缺点,就是不能突出句首“呢”跟其它两个“呢”的根本区别。就它们的句法行为来说,句首的“呢”能单说,可自成一句话。这跟一般意义上的助词不同。请看:

(2)呢,只雀仔??穸劝。?看,鸟在那儿啊!)

(3)呢,戴眼镜?窀鲞浒⒚???看,戴眼镜那个不就是阿明吗!)

从语用功能方面考虑,“呢”的作用是把听话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事物上,因此具有指示功能。“句首助词”的提法也不能很好地概括这一点。除了“呢”之外,广州话还有一个“?颉?na[21]/la[21]),也是表指示的,如:

(4)?颍?餮劬?窀鲞浒⒚???看,戴眼镜那个不就是阿明吗!)

(5)?颍?囟仁?模?〔买东西付钱时〕哎,这里十块!)

此外,我们注意到,吴方言也有个“喏”,也是用来表示指示和提醒的。以崇明话为例:(“喏”表示指示时念no[55]或no[53],表示提醒时念no[223])

(6)喏,拨一块糖你吃。(诺,给你一块糖吃)

(7)喏,夷个钥匙交拨你。(诺,他的钥匙交给你)

(8)喏,个件衣裳快点净脱夷。(诺,这件衣服快点把它洗了)

(9)喏,喏,大家看,夷个付何个腔调!(诺,大家看,他这副什么态度)

例(6)和例(7)都是说话人传递东西时说的话。例(8)和例(9)中“喏”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眼前的人或事物。下面两例中,例(10)表示“请看”,例(11)表示提醒:

(10)喏,夷诈人[口]特。(看,他耍赖了)

(11)喏,是个年子个事体,你忘记脱[口]特?(诺,是前年的事,你忘了)

上海话也有“喏”,许宝华、汤珍珠的《上海市区方言志》(1998)就收了这个词。它有两个读法:n[53]“表示给予”、n[12]“表示让人注意自己所指的事物”(357页)。钱乃荣(1997)《上海话语法》也有记录:(下面五例译文均为笔者所加)

(12)喏,脱我拿去!(喏,给我拿去!)(241页)

(13)喏,还拨侬!(喏,还给你!)(241页)

(14)喏,要搿能挖再挖得快!(喏,要这样挖才挖得快!)(242页)

(15)喏,侬要个物事摆辣此地。(喏,你要的东西放在这儿。)(242页)

(16)喏,讲拨侬听!(喏,讲给你听!)(242页)

例(12)至(15)中,“喏”表指示;例(16)的“喏”起篇章标记的作用。

苏州话、温州话等方言里也有“喏”。这词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文字里却比较难找到。一个少见的例子来自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第一章《讲我自己》的最末一句(杨步伟1967:5):

(17)你要知道我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你得读我的自传。诺!底下就是!

在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杂记赵家》第4页,“诺”字改作“喏”。杨步伟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能说上海话。她写作的风格明显受赵元任先生的影响,口语的感觉很强。上面引文中的“诺”明显有话语的功能。其他例子有:

(18)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四:“喏,是表示全句由低而高的。”

(19)沙订《母亲》:“‘就到王家磨儿子哩!喏!’她用手指一指左手边一个青葱的林盘。”(引自《汉语大词典》第3册375页)

最后举两个长沙话的例子:

(20)喋,咯里摆三盆花!(喏,这里摆三盆花!(李永明1991:573)

(21)喋,就在那边,你冒看到呀?(喏,就在那边,你没看到呀?)(同上,页574)

现在回过头来看广州话的“呢”和“?颉保??芸吹健熬涫字?省钡奶岱ú皇翘?茫?蛭?庋?菀兹萌税阉??淠?驶蛴锲?驶煳?惶浮4由厦娴睦?淇梢钥吹剑?阒莼暗摹澳亍薄ⅰ?颉币约拔夥窖缘摹斑觥焙拖娣窖缘摹班?钡龋?途浞ㄐ形?此担??敬氏嘟???锲?氏嘣丁:吞敬室谎???强梢缘ニ担?梢远懒⒊删洌??锲?试虿荒埽

(22)a:只雀仔呢?(鸟呢?)

(23)a:十文吖!(十块钱!)

B:呢!(看!)

B:?颍?喏!)

可是它们跟叹词也不完全相同。首先,它们的主要功能在言语交际方面而不在于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有明显的指示功能。“呢”、“?颉薄ⅰ斑觥薄ⅰ班?钡闹甘竟δ芸纱铀?歉?质坪脱凵竦墓叵悼闯隼础K祷叭怂嫡庑笆保?匦胪?弊鞒鱿嘤Φ氖质苹蜓凵?如指向或者望向某事物),否则话语便会变得没有意义。下面举两个例子:(#表示句子不能成立。)

(24)a:本书去??撸?那本书在那儿?)

(25)a:俾杯水我吖。(请给我一杯水。)

B:#呢!(可是手眼都不动)

B:#?颍?可是手眼都不动)

例(24)和例(25)中B所说的话,因为缺少了伴随的手势和眼神,都变得不好懂了,而叹词一般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呢”、“?颉薄ⅰ斑觥薄ⅰ班?钡仍谟镉霉δ苌细?甘敬矢?咏?K?侵饕?淖饔貌皇窃诰涫妆硎居锲???且远懒⑿【涞男问剑?烟?叭说淖⒁饬σ?嫉侥呈挛锷稀#ㄗⅲ涸练窖岳铩澳亍焙汀?颉庇幸欢ǖ姆止ぁ<虻ダ此担?澳亍北冉喜嘀赜谥赋鍪挛锏乃?冢???颉蓖??褂薪桓痘蚋?璧囊馕丁?如付钱时一般说“?颉辈凰怠澳亍薄?不过由于本文的重点是考察指示叹词在汉语方言里的情况,因此不必对粤方言的个性着墨太多。这里附带说明一点,“呢”在粤方言里有不同的发音,高平和高升调都可以。语音特别是声调的不稳定,是语气词和叹词的特点,这点前人已有论述。)目前语法学界对这些词还没有固定的说法,我们不妨称之为“指示叹词”。(注:李永明(1986)《衡阳方言语法》收了“喋”和“咧”两个词,作者称之为“发语词”。欧阳伟豪(2000)和陆镜光(1996)一样,以“起始助词”(initialparticles)命名粤方言里有关的词。本文对这类词的理解,跟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欧阳伟豪(2000)着重“起始助词”同句中和句末语气词的联系,这点与陆镜光(1996)一样。跟陆文一样,欧阳文也提出以“起始助词”来涵盖“发语词”和“叹词”的做法,这样的处理方法,虽然达到了区分指示叹词和其它种类的叹词的目的,却把语气词和叹词两个大类相混了,代价未免太大。欧阳文也谈到“呢”和“?颉钡鹊闹甘咀饔茫?还?氐阍凇爸敝浮?deixis),即本文所说的现场用法,而未涉及其它的用法,特别是话语、篇章等方面。除“呢”、“?颉蓖馀费粑幕固岬礁春系摹捌鹗贾?省?包括“呢?颉薄ⅰ澳匚埂薄ⅰ澳馗摇?。不过这些组合除“呢?颉蓖庥玫牟欢啵?缬行枰?材馨凑毡疚牡姆绞酱?怼#

2 指示叹词的用法

指示叹词有两种主要用法:手势用法(gesturalusage)和象征用法(symbolicusage)(Fillmore1971)。手势用法和象征用法,相等于基本用法和引申用法、字面用法和比喻用法、或直接用法和间接用法。为了解说的方便,以下把指示叹词这两种用法,叫做现场用法和非现场用法。“现场”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能直接看到对方,而听话人也能直接看到说话人所指的东西;也就是说,当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进行面对面交际的时候。面对面交际以外的用法,都叫非现场用法(如电话会话或书面交流)。

上一节举例说明的主要就是现场用法。从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广州话的两个指示叹词表示的主要都是“看”的意思。在现场叫听话人看某事物,等于把对方的视线引到该事物上。现场用法的条件是,说话人引导听话人注意的必须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在言语交际进行的现场中都能看到的事物。可见“看”或者“注意”是指示叹词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

看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其他的东西,譬如某件事情,某种道理,或某些情况。说话人可以通过指示叹词向听话人指出,某种双方都能看到的情况的出现是以前所做的某个决定或行动所致,言下之意就是说话人早就预计到那样的决定或行动将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如:(以下四例均取自李新魁等1995:590—591)(注:李新魁等(1995)还注意到“吖”和“?颉笨梢粤?谩U馐焙蛩?且欢ǔ鱿衷诰淠??硎菊髑蠖苑降囊饧?囊馑迹?橹芯倭苏庋?睦?樱

(1)你地话,阿福抵唔抵打吖?颍?590—591页) (2)做官之嘛,做唔做都系?n话啦,你话系咪吖?颍?599页)

(你们说,阿福该不该打哪?)

(当官罢了,当不当都是这样啦,你说是不是?)

这个位置上的?颍?匦敫?斑埂绷?茫??铱雌鹄锤?窬淠锲?剩?颐窃菔卑阉??疚奶致鄣闹甘咎敬史挚??怼#

(26)呢,我早就话唔得架喇!(你看,我早就说不行的了!)

(27)?颍?以缇突斑淼眉芾??你看,我早就说不行的了!)

(28)?颍?颠硐蛋。?n咪得???你看,是不是啊,这样做就可以了!)

(29)?颍???玻?你看,这不就坏了吗!)

指示叹词还有更抽象的用法,而这些用法又可分为信息提取和篇章指示两大类。分别举例说明。

所谓信息提取,指的是说话人发出信号,邀请听话人从记忆里寻找并提取在谈话的现阶段为了交际和沟通的需要必须提到意识上来的信息(一般是当前要建立的新话题)。要提取的信息也许是谈话双方的共同经历,也许是说话人有理由相信听话人在此之前通过各种途径(教育、阅读、社会经验等)获取的知识。请看:

(30)(电视)

我唔系好满意——呢,唧黄金时间呢!——两个电视台都报导同一件事。(我不是很满意——诺,就是黄金时间啊!——两个电视台都报导同一件事情。)

(31)(新闻)

a:呢,个时咪话,应该注册处有个——(诺,那时候不是说,应该注册处有个)

B:哦,皇冠。(呀,皇冠。)

a:大皇冠啊。(大皇冠啊。)

(32)(共同经历)

呢,我地上个礼拜去食饭?窦洳吞? ?诺,我们上礼拜去吃饭那个餐厅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在非现场的情况下,“呢”往往能起到引起注意或者提醒的作用。所谓“引起注意”或者“提醒”的具体内容是,说话人以指示叹词为手段,把听话人的注意力引向某个话题上,目的是建立话题以便于继续进行会话的活动和信息的交流。

指示叹词的第二种比较抽象的用法跟篇章的结构有关,我们把这种用法叫做篇章标记(discoursemarker)。说话人在叙说一件事情或进行一段说理之前,往往先插上一个标记,以预示即将出现的话语,将会是一段较长(超过一句)和较完整的话(一般有“开头——中间——结束”这样的结构)。篇章标记的用意是,让听话人知道,暂时不用急于答话,可把回应的话留待叙事或说理结束时才说出来。因此,篇章标记可使会话的进行更畅顺。

指示叹词为什么能作篇章标记?这得从它们的原始用法(即现场用法)说起。如上所述,指示叹词的基本作用是把听话人的注意力从一件事物转移到另一件事物上。从不注意到注意,从看不到到看到,中间有个转变,指示叹词的出现正好标记着这样的一个转变。在会话/篇章进行的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需要从一个段落进入另一个段落,或者从一个话题转入另一个话题,这时说话人可能需要把听话人的注意力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从话语的结构看,在两个相对独立的话题的中间是一个断层(disjunction)。指示叹词的出现,标志着上一个话题的结束、下一个话题的开始。也许正是通过一个这样的过程,把指示叹词的标记功能,引伸到话语的结构当中。下面再举几个粤方言话语的实例。

(33)(话题:集邮)

?颍?唇粑逶轮芯陀幸惶浊嗦泶笄???鐾?裉字?竽兀??乱蝗漳兀?陀幸惶咨瞬性硕????诺,五月中旬就有一套青马大桥的,发行那套以后呢,六月一日呢,就有一套伤残运动会的。)

(34)(话题:买婚纱)

?颍?愠鋈プ舛歼砥嚼??家?盖?模?猛曛?笾匾?狗蒂鹿瘛?诺,你在外面租也不便宜啊,也要几千块钱,用完以后还要还给他。)

(35)(话题:上网)

?颍??nternet上网每个月一百文,每个钟头两文度,跟住买个faxmodem,几百文。(诺,你上网每个月一百块钱,每个小时大概两块钱,然后买一个faxmodem,几百块钱。)

(36)(话题:找工作)

?颍?蔽艺嫦抵形灞弦掂希?绻??ahref="/english/">英文对答我觉得我会唔掂????滴乙思一斑佣镣?,好少少,无?罹?n揖醯玫??筇?哙稀?诺,就当我真的是中五毕业了,如果全部用英语对答我觉得我会应付不来,但是我现在怎么说也是大学毕业,比较好一点,没有那么害怕。我觉得他要求太高了。)

3 汉语方言里的指示叹词

我们对指示叹词在汉语其他方言里的整体情况所知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信息不容易找到。一直以来人们对叹词的研究就比较少,就算是专门研究叹词的也不一定注意到有指示功能的叹词。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不少相关的例子。(注:文中吴方言和云南方言的材料,均由张惠英先生提供。)

普通话 “喏”no35

北京话(注:北京话这些叹词有没有指示的意思?发音人的语感很不一样。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没有。这问题一时不好解决,只好留待以后研究。)“?蕖?[55]/m[51],“哎”/“唉”ei[35]/ai[35],“哎”/“嘿”ei[51]/hei[51]

保定话 “喏”no[35]

上海话 “喏”no[53]/no[214]

苏州话 “喏”no

崇明话 “喏”no[55/53],“喏”no[33],“喏”no[223]

汕头话 e[22]

江苏淮阴话 ni[42],呶

陕西扶风话 “嗲”tsia[21]

江苏宿迁话 “捏”nie[55]

兰州话 tie[55](给东西时)

广州话 “呢”ne/le[55/35],“?颉?a/la[21]

湖北黄岗话 br[13]

长沙话 “喋”tie[35],“喋”tie[51]

江西话 e

双峰话 “喋”de[35],“?颉?a[21]

云南潞西话 “喏”no[53],“喏”noi[213]

衡阳话 “喋”tie[35],“咧”le[35]

贵州凯里话 la

客家话 me[33],a[33]

海南话 ni

就所能看到的材料,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汉语方言中大多数都有一个到两个的指示叹词。

4 近指和远指

把方言里这些词称为指示叹词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跟指示代词一样,指示叹词往往有近指和远指的区别。以云南方言的“喏”为例,因远近的分别声调有所不同。《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503页:滇西片潞西方言中,指示代词“喏”[no[213]]、喏[noi[53]],有近指和远指之别,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那个”、“这里”、“那里”。方言中是用语音(声调)变化来区别近指或远指的。例如:

(37)喏[no[213]],你看嘛,有好多人。(那里,你看嘛,有好多人。)

(38)a:你的笔在哪点儿?(你的笔在哪里?)

B:喏[noi[53]]。(这里)

“喏”这个词一般单用。近指单用时,有时还带有动词“拿着”的含义。给听话人递上一支笔时,可以说“喏!”[noi[53]]

5 指示叹词的定义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把指示叹词的定义归纳如下:

i)可以单说;ii)现场用法必需有手势或眼神的伴随;iii)独立于其他词类(而不是其他词类的活用或转类);iv)有指示的功能。

指示叹词是否是汉语(或汉藏语系)的特点?汉语跟其他语言的异同,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我们初步的观察,英语和法语好像都没有专职的指示叹词。在这些语言里,用的是动词或副词。以英语为例,主要的手段是动词look、listen,副词here、there,或者动词副词连用,如lookhere:

(39)Look,i'vegottogoin10minutes.Canigiveyouacalltonight?(喂,我十分钟之内要走了,我今天晚上给你打电话好吗?)

(40)Listen,i'vegottogoin10minutes.Canigiveyouacalltonight?(喂,我十分钟之内要走了,我今天晚上给你打电话好吗?)

(41)Here,takethis.(喏,拿着。)

(42)thereyouare!(喏,拿着!)

(43)Lookhere,children,youmustn'trunaroundlikethis.(哎,孩子们,你们不可以这样子到处乱跑的!)

在法语里,给钱或者传递事物时,往往说一句tiens!。tiens是动词“拿”的一个形式,不是独立的指示叹词。

景颇语倒是有相类似的词(见戴庆夏、徐悉艰1992:318):

(44)mo[31]!ndai[33]lang[33]u[31](表示要交给对方某物)

用 句末词

“给你,你用这个吧?”

(45)mok[55]!nang[33]n[31]re[33]ai[33]ma[31]sha[31](表示给物时生气的语气)

(泛动)的人

“给!你这样的人”

此外,我们发现,日语里的“ほら”可能也是个指示叹词。

我们知道,汉语方言里的语气词特别丰富。语气词就是专门用来表示语气的词。一般来说,任何语言都可用语调来表示语气,但只有汉语(和其他一些语言)有专职的语气词。同样,任何语言都可以用实词(如动词和副词)来示意、提醒或叙事,但只有一些语言才有专职的指示叹词。那么,拥有指示叹词,可能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6 余论

指示叹词的研究引起了我们对下面四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