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42:38

抑扬顿挫篇1

“抑扬顿挫”一词,“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指声音升高或扬长,“顿”即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这里引申指声音的断挫、急促。对于古诗而言,因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遵循“平长仄短入挫”的传统吟诵规则,抑扬顿挫的乐感被突显。但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诗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含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苍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慨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入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依“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第一句“怜”、“苍”、“苔”,第二句“扉”、“开”,第三句“园”,第四句“枝”、“墙”、“来”。我带着学生这样吟诵了几遍以后,一学生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地“怜”爱“苍苔”;站在门外,他是多么希望园“门(扉)”能“开”啊;后来,虽只看到一“枝”出“墙”“来”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里,已有满“园”的春色。

这样的吟诵,真正体现了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而使诗的韵味更浓了。正如课标研制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所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示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断挫时或断然决绝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涵义。现在的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字,这也就使现在的古诗朗读缺少了顿挫之音,于是也就缺少了顿挫的节奏之美、音律之义。而用吟诵的方法,则能还原这种美、这层义。

还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来说。诗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前人早有类似之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句呢?除了意思灵秀外,当然还有音韵的魅力。这里“一”、“出”是两个入声字,断音顿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后者“出”表示伸出之动感、之鲜明,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如果换了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几枝红杏过墙来”,少了顿挫,就没有了这种意趣。而且这里的“一枝”与前一句的“满园”也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字义上用“一枝”来衬托出“满园”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断音顿挫也是与“满园”的悠然绵长相映成趣。这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超过前人而千古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说柳宗元的《江雪》。这是一首千古第一孤独的五言古绝,教学时,我们一般都只从字义入手。有的是抓一个“钓”字来突破:“钓”起一江雪,“钓”起一生愁,“钓”起一腔志,“钓”起一世孤独。有的则是抓住每句诗的首字来突破,解读出“千万孤独”的情怀。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点抓得很准。但是,如果能将这首诗的字义与音义结合起来教学,则能品出这首诗更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绝”、“灭”、“雪”,以吟诵方法来读这首诗,则每句读起来均以急促决然的断音戛然而收,自有一股凄切又断然的情感,表达出的正是作者极绝的孤独,毅然的志行。我教这首诗时,就将这首诗每句的首字(千、万、孤、独)与每韵句的末字即韵字(绝、灭、雪)结合起来品析吟诵,这样,析字吟咏首尾呼应,字义音义互相观照,学生领略到更深妙的古诗境界。

近年来,许多专家关于古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用古诗的方式教古诗”。这里,“古诗的方式”即“传统吟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也认为:“吟诵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

抑扬顿挫篇2

简言之,粤语是秦汉以来,从中原南下的移民携自身官话,与南越土著古越语融合而成的一种方言。后来中原地区屡遭外族入侵,中原汉语便不断对外融合产生变化,而岭南之地因少受战火而保留了早期官话发音。换言之,粤语比国语更接近早期官话。因此,很多古代诗词文赋,用粤语诵读更押韵。如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依近体诗格律,此诗一、二、四句末字应押韵,但在国语里,新、人、匀三字韵脚显然不一,而在粤语中则是同韵。

不过,粤语念诵诗词也并非万能。一者,有不少古诗词连粤语也无法念得押韵。以李绅的《悯农》为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丽人行》相反,午、土、苦三字,在国语里同韵,而在粤语里反而两两不同。二者,粤语也并非唯一能将诗词念得押韵的方言,闽南语就是一例。有些诗词,如《静夜思》《将进酒》等,无论国粤,皆无法做到完全押韵,但闽南语却能做到。据说,闽南语是源自西晋士族南迁和唐初军队南下所带来的河洛语,保留河洛语素极多,这似可解释为何用闽南语念诵唐诗会更押韵。此外,如今的客家话在宋朝是主流语言,因此以客家话念宋词更有味道,可惜笔者对客家话一窍不通,所以无法直观感受。

当然,用粤语吟诵古诗词文赋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押韵!

首先,就诗词平仄的品读和运用而言,粤语比国语有利。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除了平声,其余三声统称为仄声。其中,入声在国语中已经消失,因此人们无法单靠国语读音来分辨平仄;相反,入声在粤语、闽南语、海南话、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中基本保留完整,因而用粤语分辨平仄毫无障碍。而诗词格律的要点之一正是平仄的运用。古时有些词牌名专门押入声韵,以岳飞《满江红》为例,“潇潇雨歇”、“空悲切”、“贺兰山缺”……这里的“歇”、“切”、“缺”等字,都是入声字,在粤语中皆念塞音,一目了然,但在国语里却无法分辨。入声的保留造就了粤语区人群的两大优势:第一,由于诗词具有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很大程度上建基于其平仄搭配和押韵,因此,很大一部分古诗词用粤语念诵比用国语更容易领略诗词美感,方才提到的《满江红》,正是通过每句韵脚那急促有力的塞音,将岳王爷的壮志和激愤抒发得淋漓尽致,这是国语吟诵无法达到的效果;第二,粤语区人群创作诗词对联时,也会比国语区更为方便,至少无需费时费力查找韵书。

抑扬顿挫篇3

一、重在感知

问题是为朗读进行的感知课文内容包含哪些方面?具体说来,一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二是把握作品的抒情层次阶段、起伏高低的步骤和脉络。例如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语文1第一单元是4首中国现代诗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在单元总体说明中一开始就提示:这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再有,每首诗的情感倾向在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又呈现不同的层次,其间起伏高低参差互见。例如《沁园春・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但我们在把握时不能简单化,要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革命豪情油然而生,可是一“怅”、一“问”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激昂冲动和疑虑忧思;词作下片叙事抒情,多种情感混杂,既有回忆往事的沉醉,又有蔑视反动派的愤慨,还有要投身时代洪流中的激情冲动。在朗读时应该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努力表达这种基调下的多层次、多向度的丰富诗情,情感和声调时而舒展、时而激烈、时而畅快、时而愤懑……在对诗作的整体和分段把握之后,朗读起来应该是心里有些底了。无数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不要一上来就快速朗读,要稍事准备,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质量。或许有人说,这样做是否增加教学新环节,降低教学效率?不然,这种准备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切入课文的时间更短,探入课文更深,何谈效率低下?

二、饱满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诗歌朗读的关键在于技巧,或在于理解力,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又失之偏颇,还有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情感是诗的基石(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道出了诗歌的本质),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里的“人”就是诗人),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情感抒发,仰慕诗人的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三、注意诗歌的音节和谐

有时听到老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只有抽象而粗略地说“好好地朗读”“要朗读得更好一点”,其实对学生并无多大激励和推进作用;不如教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变粗放的朗读为优美高雅的朗读。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为什么在此单独提及?因为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更重要的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老师稍作提示,学生稍作应变,朗读水平应能提高一层。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不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歌的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满、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歌的节奏浑然天成。因此所谓抑扬顿挫应有二意,一是语言形式的抑扬顿挫,一是情感跌宕起伏的抑扬顿挫,其中后者最为根本。

四、利用标记

抑扬顿挫篇4

【关键词】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表达上的迂折含蓄。作者往往将充沛的感情隐藏于心灵深处,九曲回肠冲撞旋转,并不恣情宣泄倾泻无遗。《登高》具有沉而悲的特色,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穷儒形象。然而,作者之情,悲郁深沉而并不过分,凄苦冷落而不见消沉。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于下列四方面:

章法上开合变化。前四句写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的客观特征达到和谐统一,产生的艺术魅力已非一般描摹景物的诗句可比拟。后四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写景,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抑扬顿挫篇5

你多半会大吃一惊,“我听上去是这样的吗?”也许你们对自己的声音会感到沮丧,在心里可能会说:“这不可能是我!我觉得我的嗓音更深沉(更响亮、更圆润……)。”

记住:对自己声音的怀疑会使最自信的演讲者都变得有些拘谨。

其实一些著名的演说家和演员的嗓音也不是很理想。……但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去接受几年的演讲培训。所以就让我们花一点时间帮你克服嗓音上的一些困难,让你能在演讲时给听众留下最好的印象。

我们将从嗓音的几个因素开始:

音质

你的嗓音首先为人们所注意的就是音质,是刺耳带鼻音、单薄还是洪亮。

如果要与他人沟通思想与感情,你的嗓音一定要符合两点要求:容易听懂;有抑扬顿挫

我们也没有必要让你的音质摧毁你的自尊,因为我们不必学得像电视里的新闻播音员那样。

记住:重要的是沟通你的思想。

音量

很可能,别人理解你演讲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的音量了。

距离的因素:听众离得越远,你的声音就该越高。当你把声音传向远处时,你会自然的调高音量。就像你在楼底冲着你楼上的朋友喊一样。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短距离。对你自己而言,你的声音总是要比你的听众所听到的响,

试试你的音量:把右手置于胳上,就在你的肋骨下面,不要顶着。吸一口气,感到你的膈膨胀了吗?现在闭气一秒钟然后在呼气时大喊一声:“嘿”。发现自己的嗓门有多大了吗——还没有扯开嗓子吼呢!

练习: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吹起的方式把它呼出来,就像吹蜡烛一样。反复练习这两个动作,帮助自己在不扯开嗓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嗓音。

确定音量:有一些机械装置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你要把它们带来带去,多麻烦!所以,一般应从听众的反应判断音量是否合适。在说话的时候,看看后排的人,看他们是否表现出听清楚的样子,如果你不太确信,那就问他们。

语速

你知道自己说话有多快?自己计时算一下,在一段的开头做个记号,大声朗读一分钟,然后数数你读过的字数。一般应该是每分钟150字左右。

在一般的演讲中,语速和演讲的思绪是密切相关的。对演讲内容很熟的演讲者在说不同内容时语速也会不一样。例如,它们在说主要思想和难点时的语速要比说笑话和总结是慢。

记住:演讲不是体育比赛。演讲的目的在于沟通,而不是比谁说得多。

音调和抑扬顿挫

没有什么比变换音调更能改进你的演讲的整体效果了。但是刚开始学演讲的人往往不会充分利用他们的最好音调和抑扬顿挫。相反,他们总是用一种音调演讲。即使他们说得很容易理解,但这样的演讲就太无聊了。更严重的是,这会使演讲者无法表达他(她)的思想,通常发生演讲者的声音变化不够多,没法表达意思的细微差别的情况,而真正的沟通却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的。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我们来试试看一个简单的“噢”字能表示多少种意思。我们可以用10种不同的方式来说这个词。自己试一试,用不同的音调和抑扬顿挫说“噢”,表示下列的意思:

现在我懂了。

我不能等了。

我很失望。

你想让我相信这个吗?

太棒了!

这很精明,但不够光明正大。

小心!

真疼啊!

真讨厌!

可怜的小东西。

小窍门:

有经验的演讲者会在稿子的关键处做上记号,帮助他们确保每个词都念得很准,强调重点部分,且为强调放慢语速。做记号的方法并不神秘,每个演讲者都有一套适合自己演讲风格的记号体系,自己创造一套简单的记号体系(这里的记号,或者是关键词一定要是很简单的)来帮助自己在稿子里易出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节奏

停顿起到断句的作用。正如标点符号逗号、句号分隔开书面的东西一样,长短不同的停顿把话分成一个个的意群。随意的停顿会把听众弄糊涂且严重影响你的演讲。确保停顿在一群之间而不是在其中。此外,记住书面演讲和口头演讲是不同的,不是每个逗号都需要停顿——也不是没有标点就一定不要停顿。

你还可以通过停顿来强调。例如,当你在说完一句很重要的话之后停顿,你其实是在告诉听众,这是重点。请注意,在某些情况下,恰到好处的停顿比什么话都更有效地传递你的意思。记住:大多数情况下,停顿对发言者而言总比对听众显得要长一些,所以能够表明你很好地驾驭局势。:

抑扬顿挫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教学特点

引言:通常来说,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是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语言教育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交际等等这些能力。可以说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小学生们基本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同学们的语言能力发展是迅速的,我们老师应该牢牢把握学生成长的这个特点,好好的把握这个时期,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学生语言学习方面给予足够的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巨大进步。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师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幽默诙谐、自然得体、悦耳动听,这样的语言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会更好的帮助同学们接受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有甚者,这样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还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总之,语言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特点。老师教学最为主要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所以,语文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师语言的特点来激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其中,老师说话时抑扬顿挫是很重要的。老师上课的语言要想做到抑扬顿挫,最为主要的是要通过句式的整散长短,语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老师语言调控,老师要更加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和组装合理。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主要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体现:老师在讲授到重难点的时候要加强语调,一字一顿,声音响亮;过度语言还有一些讲背景等知识的话语我们可以稍微的加快语速,音调也可以变得低缓一些;在表现一些较为强烈的心情和反应的时候,例如:兴奋、壮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结构的语言,慷慨激昂。然而,当表达宁静、优美、悲哀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慢节奏的语言,温情脉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安排有一些安静的场景,这样甚至可以达到此时无声甚有声的效果。当这节课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尽量用设问的形式,这样可以为本节课留下较深的疑问,从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堂的印象,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的理解。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舒缓连贯,疏密相见的特点。懂得教育艺术和教师语言技巧是对老师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句子连贯和拘役清晰、逻辑合理,然而,在说话的时候也不能够紧锣密鼓没有停顿。老师在上课时他所说的语言必须要流畅,并且老师的语言不能够没有任何的起伏,语调平淡无奇,这样容易让同学们失去兴趣,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而不能够一直使用一种语调。还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的调配信息,进行合理的安排讲课的重难点,对于不同程度的知识应该要注意语调的有所差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在紧张中拥有松弛,在激动之中也要有舒缓,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同学们才可以张弛相继,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可以更好的更加愉悦的学习,从而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加多的知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需要有一些的导语,其实在导语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稍作休息,然后让同学们逐渐进入状态。老师在进行讲述的时候要不急不缓的讲述这节课需要讲授的问题,还要先让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进行合理的组织语言,从可以不断地加强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小学教学语言还具有言为心声,饱含真情。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心去上课,老师讲课应该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老师应该理解、感悟、合理的运用语言,更好的挖掘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不断地激发同学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兴奋点,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积极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身需要讲授的知识熟记于心,只有在老师在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讲的内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运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绘声绘色的讲授这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老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的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深情饱满、声情并茂、和谐动听,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让同学们听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语

教师语言的特点在上课的时要更好的运用,不断地促进老师对教师语言的把握,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兴趣,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彬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探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6):6

[2]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刊)2013(08):317

[4]张艳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J].科学中国人2014(11):166

抑扬顿挫篇7

——题记

高亢激昂的旋律

进行曲是高亢激昂的旋律,那轰轰烈烈的气势,高昂的音符如黑云压城般向心头压去。心中便有了持久不去的激情。和谐正如进行曲,行进在人与社会之中,人对于社会是要奉献爱心与力量,而爱与力量又源自心中持久不去的激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给予了人们以环境,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因素,而身居其中的人们更应用自己的双手奉献爱与力量,携手共建美好安定的社会。人类的爱与力量是那点点的音符,谱在高亢激昂的旋律中,使和谐如进行曲,在人与社会之间穿梭行进。

婉转低回的旋律

圆舞曲是婉转低回的旋律,无需像山石滚动般的轰轰烈烈,也不需如树动山摇般的震撼心灵,它似行云流水,温文而雅,低回的音符如潺潺溪水声跳动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旋律便在人与人之间跃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圆舞曲一般圆滑自如,不需有功名利禄也无需有嫉妒,但它圆滑地跃动在人与人的心中,敲开心灵之间的隔阂,将纯洁与真诚伴圆舞曲将人们心中的暗灯点明,此时,和谐如低回的音符在婉转低回的旋律中谱写,温和莞尔。

抑扬顿挫的旋律

抑扬顿挫篇8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对歌曲的艺术处理,需要我们二度创作者在表达中要很好地做到与原创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做得更好,那就需要我们把对音乐基本特点的理解更好地融入到作品里,加上二度创作者本人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养,那么,一个作品的完整表达就会栩栩如生了。

一、音高(抑扬)

音高是指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次数来决定的,振动次数越多音就越高,反之音就越低。音高不仅是单纯的旋律线的起伏,同时也是内在情感的起伏。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

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二、音值(徐疾)

音值通俗的理解就是速度问题,即音的长短。文学中的徐疾其实也是一种速度的调节,但不是简单的快与慢,是一种内心感觉的松紧变化。这种内心感觉会直接反应在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上。当我们在演唱歌曲时确定了歌曲的基本速度后,对整个作品的速度有个全局考虑,需要针对个别地方进行处理,对作品每个乐句之间的徐疾、张弛变化、对比有一个总的控制。《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例如歌曲《嘎俄丽泰》,歌词“野火样的心情来找你”中,

“野火样的”这四个字在演唱中就要演唱者在情绪上稍微渐快些,在“心情”这两个字上,重音落在“情”字上,并且延长时值,由强到弱,把内心急切想找到心爱的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音强(刚柔)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个力度,为了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一定会有轻重缓急,出现在作品的不同位置。音强就是音的强弱,振幅越大音就越强,振幅越小音就越弱。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四、音色(明暗)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既是色彩那就有冷暖、明暗之感觉,亦有硬、软、实、薄、沉、飘、浮和厚等之分。人的音色从生理结构上讲是每个人各具特色,而从声乐演唱上理解的音色变化,从声乐技巧方面说是由于气息的运用、共鸣管道的长短粗细变化及共鸣的不同运用和调节而造成的,气息的支持点低,气息流动的距离拉长,共鸣管道加长变粗,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浓厚,则色彩较暗;气息的支持点略靠上,共鸣管道缩短变细,声音位置靠前,音色单薄,则色彩明亮。

音色不同的演唱者在选择作品上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音色的作品,是演出成功的一半。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就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完成。

例如在演唱歌曲《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这类歌曲时就要用坚定有力、饱满的、浓厚却又明亮的音色来完成,而如歌曲《又唱浏阳河》、《芦花》等作品就需要用清晰脆亮、干净甜美的音色来完成。

五、顿挫

抑扬顿挫篇9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戏曲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分唱,七分念”。可见,“念”是戏曲表演程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念,指戏曲中的念白,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艺术语言,它要求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美。虽然念白是一种散文体的语言,与韵文体的唱词不同,但依然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在听觉上能使人产生美感。王骥德在《曲律》中谈到“宾白”的写作时说:“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得好,令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李渔《闲情偶寄》中也说:“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知宾白之文,更宜调声协律。”这说明念白的基本要求一是顺口,二是美听,戏剧所具有的丰富的意境与复杂的情感必须通过这种音乐性的语言体现出来。因此,戏曲舞台上的念白,乃是一种经过音乐化加工的艺术语言。

追求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音乐性,能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戏曲念白的特点和中国古诗词的诵读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汉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很容易形成鲜明的节奏,产生独特的音乐美。虽然戏曲的念白属于散文体,诗词属于韵文体,但是其基本追求则是一致的。因此,在古诗词的诵读指导中,引进戏曲的念白艺术,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1、戏曲念白发声技巧对古诗词诵读指导的借鉴

古诗词诵读关键,全在一个“情”字,要通过诵读,“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时,不但要读得字字准确、句句响亮,更要读出感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自清语),达到身醉其言,心醉其情的境界。

在诵读指导中,我们常常发现,要让学生确确实实地读出滋味,读出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把握不准确,没有获得自己个性化体验这一重要原因外,学生没有掌握发音技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时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在朗读时常常会“吃音”,就是朗读时发不足音,读了一半,就把音吃掉了,尤其是朗诵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吃音的情况特别普遍。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诗人们在作诗填词时,会根据情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韵部,比如“尤”韵适合用来抒发离愁别恨,“灰”韵适合表达抑郁之情。如果学生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这些词的发音不足,就难以体验并表达出充沛丰满的情感。而出现这种情况,和学生不懂在诵读时如何运气、发音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的念白十分讲究字正腔圆,要求做到吐字清,咬字正,气息足,送音远,字尾的吞吐控制贴切,“喷口”和“气口”运用恰当,这就需要演员念白时要“精于技”,即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发音吐词的行腔使调的技巧,还要善于“调其气”,即不但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加大气息流量,还要调控好气息的使用并懂得如何在念白过程中不断补充气息。笔者以为,戏曲演员必须掌握的这些发音技巧,对于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是十分有助的。为此,我们特地聘请了无锡市锡剧团的高水平演员,走进我们的古诗词诵读课堂,结合具体作品的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时如何发音、如何运气、如何调息,如何纠正“吃音”的毛病,诵读时做到字正腔圆。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是首二十字的小诗,但是要读得字正腔圆,要读得“得其滋味”,还真不容易。尤其有些学生吟诵到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时,显得底气不足,“吃音”严重,因而声音听起来软弱无力,不响亮、不浑厚,不能准确传达出诗句所要表达的豪迈乐观的情怀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诵读指导时,该演员边做示范边纠正学生发音中所存在的问题,以自己念白时的经验,指导学生如何发音吐词、行腔使调。比如,句末的“楼”字,字头“l”,为了发得响亮,发音时要使舌尖和口腔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以增强气流的压力,同时,舌面和上腭之间要留有一些距离,以形成共鸣;字腹“o”发音时,要把口腔的开度扩大到超过平时生活语言中发这个音时的开度,形成较大的共鸣腔,同时延长发音时间;字尾“u”要收得柔和,要从拖长“o”时就开始逐渐缩小和放松口腔并减弱气流。这样,“楼”字的声音才显得清楚、响亮、有力、浑厚,才能品味出出这首所小诗特有的韵味与情感。在他一遍遍地指导下,学生的诵读,渐渐有了戏曲念白的味道,渐渐显得字正腔圆,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渐渐沉浸于作品的艺术境界,陶醉于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中,诵读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戏曲念白节奏艺术对古诗词诵读指导的借鉴

戏曲念白在节奏的掌控方面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戏曲念白的节奏,有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要素组成。所谓“抑扬”,是指声音的高下起伏及其曲折变化。念白时,做到抑扬得当,节奏就鲜明,旋律就优美动听,并能反映出戏曲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所谓“顿挫”,是指声音的停顿与转折,顿挫与抑扬两者关系紧密,可以说没有顿挫,也就谈不上抑扬。轻重,是指声音的强弱,主要指念白时要调控好声音的力度。演员念白时,一些词语读得重,有些词语读得轻,声音有轻有重、轻重相间,不但显示出鲜明的节奏,表现出戏曲念白的音乐美,而且可以强调语意,突出情感。“疾徐”,即快慢,是指念白速度的快慢。念白时疾徐有致,不但能使念白富有韵味,而且能渲染戏曲情节的气氛,充分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古诗词诵读同样必须讲究节奏的掌控,掌控好节奏,无疑是提高学生古诗文诵读与欣赏水平的关键。古诗词诵读,在节奏方面的要求与戏曲念白的节奏要求是一致的,如何指导学生掌控好诵读节奏是古诗词诵读指导的一个难题。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虽然也能注意节奏,但仅仅是根据诗句的节律以及词语的组合,作一些简单的机械的停顿,远远谈不上抑扬顿挫、轻重相间、疾徐有致。这样的诵读不但体悟不到作品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更体验不出作者的情感之美。

为了解决学生诵读古诗词掌控节奏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同样邀请高水平锡剧演员走进课堂。该演员通过自己的念白示范,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念白节奏要素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诵读古诗词在掌控节奏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要领。接着,该演员以具体作品的诵读为例,指导学生如何纠正处理节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学生在诵读时尽量放开声音、提高音量,每一个词语都读得十分高亢,以为非这样读不出豪放词的气派。而该演员先用锡剧念白的方式把诗歌示范诵读了一遍,如,开头两句他作这样的诵读处理:“大江东(颤音)去(拖),浪/淘(拖)尽(拖),千古/风流人物。”(加点处重读,斜线处稍作停顿)他的诵读,刚柔相济、轻重相间、快慢有序,激昂时鼓舞人心,深情时动人肺腑,听者无不动容。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借鉴戏剧念白的节奏艺术,学着该演员的示范,根据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再仅仅满足于正确的断句,而是根据情感的变化或拖调、或停顿、或快读、或慢读、或抑或扬。例如,“古垒”两句,许多学生诵读时在前两句十分高亢的基础上,音调稍降,用平静的语气交代了此地是传说中的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读“乱石”以下三句写景,学生用高亢而又惊叹的语调读出了景物令人惊心动魄而又豪情满怀的壮丽境界,上片的最后两句,许多学生也不再是一味地高亢,而是音调稍降,语气舒徐,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在赞美中微微带有失落的情感。在这样的诵读中,学生真切领略到了作品的意境与情感。

抑扬顿挫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诸如默读、扫读、寻读、粗读、细读、朗读等等都是读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种读书方式之中,若论读的总体效果而言,朗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换言之,就是在读书的时候大声地把文字读出来。因为在朗读的时候要发出声音,所以人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字词的准确发音、能更好地把握语速语调以及节奏、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反之,优秀的朗读过程必须做到吐字清晰且字正腔圆,节奏适度且抑扬顿挫,表露情感且情真意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等的限制,朗读成为小学生读书的最佳方法。那么,在小学生朗读训练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来有效提升他们的朗读能力呢?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小学生朗读教学实际,浅显地谈一些朗读能力训练的方法。

一、读准字音,吐字才能字正腔圆

读准字音是朗读能力训练之根本。只有让学生读准了字词读音,才能让他们在朗读时做到字正腔圆。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将读准字音作为朗读能力训练的基本内容。当然,要想让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就必须做好榜样示范。鉴于此,教师必须彻底排除地方方言中的干扰因素读准字音。教师只有在自己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才能对学生的读音进行及时指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这一课时,教师教学生读准了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天下闻名,拎到,水声喧腾,昼夜不息”等。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倾听教师或者录音的范读,并在教师的指正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了读音错误,读准了字音。读准字音为朗读时字正腔圆的吐字奠定了基础。

二、把握节奏,读句才可抑扬顿挫

把握节奏是朗读能力提升之途径。只有让学生把握了朗读节奏,才能让他们在朗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将把握节奏作为朗读能力训练的基本内容。当然,要想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教师务必要做好引领示范。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反复地倾听标准的课文录音把握节奏。教师只有在自己把握节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节奏。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九寨沟》这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朗读指导。“一座座山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沟谷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这一部分时,语速要缓慢,要读出九寨沟的风景之美,要读出惊叹、赞美的语气。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或者录音的范读,并在教的指导下找准了文章各个部分的连贯与停顿,把握了节奏。把握节奏为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读句奠定了基础。

三、体会情感,读文才会情真意切

体会情感是朗读能力升华之境界。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情感,才能让他们在朗读时做到情真意切。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将体会情感作文朗读能力训练的基本内容。当然,要想让学生读得情真意切,教师务必要做好点拨引导。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表露的深刻思想,要让学生学会穿过段落篇幅感悟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仍然以四年级语文上册《九寨沟》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让学生学会了透过文章体会情感。“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双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金丝猴健硕的体型以及可爱的神态,还写出了作者对金丝猴的无比喜爱之情。“……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教师让学生从这一句中体会到了大熊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中,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作者表露的深刻思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从文章的段落篇幅中感悟到了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体会情感为朗读时情真意切的读文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通过及时指正学生的字词读音,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夯实读准字音这一朗读能力训练之基础;教师要通过适时指导学生的语句停顿,教会学生把握节奏,拓宽把握节奏这一朗读能力提升之途径;教师要通过择机指引学生的篇章情感,教会学生体会情感,开阔体会情感这一朗读能力升华之境界。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有声的朗读方式无声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秀红.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方法[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