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人际关系十篇大学生人际关系十篇

大学生人际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51:29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1

[关键词]人际关系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策略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四、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2005.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动漫、对比、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需求越来越高,高层次的复合型、开拓性和外向型的人才需求增加,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大学,现代大学生更多的被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如: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性良好。

社会适应性良好多指人际关系,即学生在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则更为广泛,是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大学的人际关系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甚至是竞争性,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或自身因素等原因的影响,有些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适”反应。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形:将自己渺小化;人际交往平淡;交往群体化;人际关系网过于广泛。

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对自身带来消极影响,有时不止是发脾气这么简单。大学的校园也不再是安全的,因为同学间的小矛盾,不良情绪不会调节而被逐渐放大,最终酿成校园命案的话题不绝于耳,前几年因为遭到同学歧视而杀害室友的马加爵,因为交友不慎、言语激怒网友而惨死校园门口的女大学生等等,不只是普通高校,就算是拥有良好的设施和优秀师资力量的高等院校依旧惨案不断,近期接连发生的三起校园命案,都是因为与同学产生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又不会自我调节而造成的。综合以上事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近几年动漫作为一种影像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众多动漫中有一部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各阶层的追捧――【海贼王】,本论文主要以海贼王这部动漫作品中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作对比。

在现代漫画作品充斥的日本,很难有一部漫画作品能取得大众化的人气,但这部作品的初版发行量不断刷新着国内记录。更有趣的是这部计划面向少年读者的作品连成年人也被深深吸引。根据日本有关部门的随机调查,购买海贼王的读者将近九成都是以二三十岁为中心的成年人。它拥有在各种娱乐作品中最司空见惯的剧情套路:少年路飞和他的伙伴们在冒险途中,即便被比自己力量强大的敌人阻挡了去路,最终还是一个个打倒了敌人。但为什么却在推出的20年里人气不断上升。

这部动漫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拥有人们梦寐以求但是逐渐匮乏的情感。这部动漫作品中自始至终在传输一种思想:朋友是不可替代的,人的强大不代表一切。但是在大学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与动漫作品中介绍的情况完全相反的趋势。

坚定不移的信任,经过一个个的冒险,伙伴间不可磨灭的深厚羁绊会不断深化,是抓住读者心灵的关键要素。大家被作品中的那份信任所吸引,也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这分感情,可是却因一直无法实现这一理想而十分焦虑。海贼王里路飞和伙伴们以前都有过被歧视、能力不足等自卑或无奈的心理,但是因为相信伙伴而努力奋斗的经历,让人们深受震撼。每个人物都表现出现实社会的一类人,有胆小脆弱的、也有能力不足的、也有说谎成性的、也有不拘小节的,当代社会的人们都能从这些人物的设定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看到作品中伙伴们互帮互助的情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部作品描述了“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的主题,比起自己的利益,更多的为别人着想更加重要,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现代大学生因为多为独生子女,我行我素、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会换位思考的情况不在少数,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形成了一定阻碍,不知该如何缓解或解决问题成为了这类大学生的困扰。

作品里的亲情、兄弟情义还有伙伴间的感情都非常强烈,这正是人们日益欠缺却又无比渴望的情感,这部动漫作品正确的反应了当代社会的现实:人与人之间寻求羁绊的渴望,绝对坚固的连系在一起,永远不会遭到背叛地连系在一起,这种感觉人人都渴望拥有。揭露了现代人们内心情感的缺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不断瓦解的现实。

大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各个阶层、各种环境里长大的学生在大学的校园里接受着来自学校和来自社会就业压力的双重考验,在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弥补自身的缺点,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增加各方面的信息来源,有利于学业的进步,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消极的人际关系则会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对今后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大学里和同学们相处,觉得同学关系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密切的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重。

由日本电视台发起的1000份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显示,寻求深厚羁绊的人们的思绪被连系在了一起,是【海贼王】传递给人们的最重要的思想。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3

关于真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人际关系,陈竹[3]的研究显示真实人际关系是指在真实生活里与个体有具体互动的人,彼此之间时常存有面对面的沟通与分享,共同参与真实活动,如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人际关系是指互不相识的两人在网络上经由对谈而认识,并藉由网络对谈来与网友进行非面对面的互动,且在第一次谈话之后,还偶尔联络者,其后与网友相处的时间大都仍是在网络上,少有真实的社会互动行为。

2.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

2.1渴望性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上逐渐成熟的阶段,内心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希望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实现自身的价值,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尽快建立,心理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非常强烈。

2.2自主性在大学期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育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他们逐渐适应于独立思考,对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评判标准,具有比较明显的自主性。现今,人际交往自主已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2.3利己性从交往的原则上来讲,人与人交往是一个相互交流、互惠互利的过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在他们的交往中,他们希望双方能主动交流并从中有收获。他们善于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常常在审视、比较自己的朋友。这种互惠互利、有利于自己的交往心态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3.现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影响因素

中武丹,李宏翰,巫春英的研究显示指出在性别变量方面,女生在处理与同学的交往关系时表现得普遍好于男生;在年级变量方面,大四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比其他年级高,自我和谐程度比其他年级低,行为上多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从专业因素看,文科学生的思维更具变通性与灵活性。家庭诸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诸多影响。一方面,不同家庭结构的特点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也会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平台。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对外交往、信息沟通等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536.5647万人。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及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以其传递方便、速度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它构建了虚拟社会,扩大了交往空间,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跨时间跨时空的沟通。但卢桂桃、王莉研究显示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从而弱化人际沟通能力。

4.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4.1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具体表现在(1)网络化生存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吴晓云的研究显示指出网络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使世界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具有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扩展了网络人际交往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实现异地人们的广泛交往,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受制干物理时间和空间的交往方式。(2)网络交往促进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陈朝阳的研究显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较大程度依靠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和衣着装扮来表情达意。但是由于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其最初的反应必然影响交流的结果。大学生年轻气盛,缺少传播技巧,无法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及时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但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表现出来的淘气与可爱能弥补这一缺陷。(3)网络化生存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邹璐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现有的社会身份、角色、地位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网络以其独有的特征,使其成为大学生结交网友,向网友倾诉和宣泄的新场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瞒起来,把内心世界完全敞开,将心灵深处的自我完全释放出来,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4)网络化生存促进大学生角色扮演和角色重建乔虹,贾琳的研究显示表示社会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扮演多重角色的个体,比那些仅有少量限定角色的个体具有更强的适应生活压力和变化的能力。网络人际交往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角色贫乏、感到压抑的人提供了角色重建的机会。这样大学生便可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学习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行为,从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4.2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我们会发现,网络化生存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有益的,它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网络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王莉,卢桂桃的研究显示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降低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过频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2)网络人际交往可导致大学生出现角色混乱徐进的研究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任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通过人际交往不断巩固和完善。而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同一个人可以担任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且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然而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混乱、人格障碍。(3)网络人际交往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郝文清,吴远的研究显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使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上汇聚交织,容易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5.研究不足与展望

5.1研究不足

5.1.1内容方面总体说来,查阅网络化生存的相应研究,发现对本课题的研究存在尚待深入拓展的方面:①对网络的认识方面,大多就网络作为一种环境,从网络文化、网络交往等方面去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这些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大,研究的学者很多,从深度上讲,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就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却很稀少,要不就是一笔带过,且研究的还不够深入。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大学生的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都在逐步“网络化”。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但是当前的研究着重立足于消极影响,从中去思考对策,忽视了就网络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正确引导。③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散见于个别文章中的粗浅论述和分析。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网络对其学习、生活、尤其是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5.1.2方法方面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显示,前人在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未立足于网络对个体影响的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研究。且多以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为主,虽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但缺乏对个体的深层次研究。

5.2展望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4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

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consciousnessand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inCollegeStudents.wangJiaxin,ChenJianzhi.Departmentofeducation,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25,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consciousnessand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incollegestudents.methods416undergraduateswerechosenfromthreeuniversitiesinHarbinrandomly,andSelf-ConsciousnessScale(SC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ntegratedDiagnosisQuestionnarireandSelf-madeQuestionnairewereusedinthesurvey.thenone-wayanoVa,matrixandRegressionwereconductedwithSpSS11.0statisticsoftware.Results①therewereslgnificantgenderdifferencesinprivateself-consciousness,treatingothersinproperway,heterosexualcommunicationandtotalof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②thedifferencesinpublicself-consciousnessandthetotalofself-consciousnessbetweenartstudentsandSciencestudentsweresignificant,soweretheinterpersonalconverstio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treatingothersinproperwayandtotalof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③thereweredifferencesi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treatingothersinproperwayandtotalof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betweendifferentgradestudents;④Studentsfromdifferentareashaddifferencesinheterosexualcommunication.Conclusionprivateself-consciousnessand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hadanegativecorrelationandprivateself-consciousnesshadsignificantpredictableeffecton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Self-consciousness;interpersonaldisturbances

1引言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个人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并依靠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就是自我意识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结构,它在大学生个性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也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其发展方向、好坏程度,往往由很多因素所决定。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热点,然而,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这两者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的相关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试图依据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有关理论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探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际关系的现状,从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角度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随机抽取480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测试,收回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6份。其中男生176名,女生240名;大一133名,大二133名,大三89名,大四61名;文科生197名,理科生219名。

2.2工具

2.2.1自我意识量表自我意识量表选用Feningstein、Scheier和Buss在1975年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1]该量表由两个维度组成:个体自我意识,10个项目;公众自我意识,7个项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4。

2.2.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每道题作“是”、“否”回答。回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量表从四个维度考查了与人相处时存在的困扰程度,分别是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与异往困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5。

2.2.3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本问卷主要收集被试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级、学科类别、家庭居住地等基本情况。

2.3程序问卷测试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研究者向主试详细说明了研究目的和施测方法,规定了统一的指导语,并说明了施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研究者确定主试掌握了问卷的施测方法后,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测试完成后回收问卷。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结果

3.1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

3.1.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情况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为26分,公众自我的平均得分为19分。根据单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该样本大学生内在自我得分与公众自我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无显著差异。

3.1.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情况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状况是比较好的。从总体得分来看,有35.33%的大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行为困扰,有9.86%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困扰。从各个维度来看,在待人接物、人际交谈、异往方面大学生与人相处的困扰较少,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与人相处的困扰相对较多,这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以上四个维度的倾向有所不同。

3.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上的差异检验将性别与自我意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在内在自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而在公众自我维度及总分上无显著差异。

将性别与人际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在人际关系总分上有显著差异,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较好,男女生在待人接物和异往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男生在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人际关系的这个两个方面存在的困扰较女生严重。

3.3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困扰上的差异检验将学科类别与自我意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大学生在公众自我及总分上文科与理科有显著差异,而在内在自我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将学科类别与人际关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文科生与理科生在人际交谈、待人接物及总分上差异极其显著,在人际交往维度上也有显著差异。

3.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与人际关系的差异分析为了考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维度上有显著差异。采用LSD多重比较方法分析,大一得分高于大三和大四得分,大二得分高于大四得分。

3.5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与人际关系的差异分析为了考察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与人际关系的差异,对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在异往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在人际交谈、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和总分方面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3.6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典型相关分析考察了自我意识(U)与人际关系(w)两组变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获得了两组典型变量,但只有第一组变量的wilk'∧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第一组典型变量(U1,w1)的wilk检验的∧=0.96,p

3.7自我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为了考察自我意识两个维度对人际关系的预测作用,以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为自变量,以人际关系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内在自我被纳入回归模型,说明自我意识中的内在自我维度对人际关系具有预测作用,而公众自我维度则无法对人际关系作出预测。

4讨论

4.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差异分析男大学生内在自我的平均得分高于女大学生,表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的分析自我,更多的对自我进行思考,对内心体验更加关注,这也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认为男性做事通常会比女性更加理性的思维。

在公众自我及自我意识总分上,文科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理科生,表明文科生的公众自我意识较高,他们关注于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在他人面前如何表现自己。这可能与文科生多以女生为主,而她们更注重一些外在的事物,处事比较感性,这也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符。

4.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差异分析男女在人际关系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平均分高于女生,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一些高校中男女生比例不均衡有关,女生人数相对较多,导致男生的交往范围缩小,因为一般来说,男生与男生之间、女生与女生之间交往更多一些。交际面狭窄可能导致男生人际关系困扰多一些。男女生在待人接物维度上有极其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总体较高,这与以往的研究存在着矛盾[3],这可能是由于男生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而女生常以真诚、宽容获得好感与赞同。男女在异往上差异极其显著,女生在异往上总体状况良好,而男生得分均值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异往上不如女生那么从容、大方、自然,常因不知道如何把握好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而陷入困扰之中。有研究显示这可能与男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及对女性持有偏见有关,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有显著性的自卑[4],这种爱情方面的自卑让男大学生如负重担,不能在异性朋友面前自如的交往,从而产生交际困扰。

在人际交谈、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及总分上,文科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理科生,说明文科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高于理科生。这可能与学科性质有关,理科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具有严密性,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理智的思考;而文科生多感情丰富,多愁善感,更倾向于感情用事,这很容易伤害他人感情,也易给自己带来困扰麻烦。

在人际交往方面,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这可能与大一学生刚升入大学有关。大一新生远离了原有的熟悉环境,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需要时间去磨合、适应。待人接物和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显著的低于其它三个年级,这也与以往研究相符[5]。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成长,心智成熟,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面临着毕业,即将分离,这会使他们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最后时光,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降低。

在异往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平均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说明农村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更多的困扰。一方面,农村学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较深,对异往的态度没有城市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经济上的压力,城市-农村存在一定贫富差距,男生在异往时更怕经济上困窘,当经济比较困难时就有可能逃避与异往,从而造成交往的困扰。

4.3内在自我对人际关系的相关与预测分析内在自我维度对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并且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自我意识构成了个体最基本的特征,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种种行为表现[6]。李晶等(2003)研究认为,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5参考文献

[1]Fenigsteina,ScheiermF,BussaH.publicandprivateself-consciousness:assessmentandtheory.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75,43:522-527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3]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24(1):108-109

[4]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86-91

[5]汪雪莲,许能峰.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49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5

人际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本文以自测式问卷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在校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进行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的一般情况,并提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

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距离

一、导言

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行为倾向。按照其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后致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通过交往而建立和形成的关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性格、喜好以及价值取向等个人意愿,有选择地投入感情、物资支援,由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保持和发展或是中断与他人的关系。另一种是“先赋性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以血缘或者地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后致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可选择性和契约性,“先赋性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在建立、保持和中断上面的选择性不大,特别是在建立上(杨宜音,1995)。

人际关系的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测量方法。其一,由美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莫里洛建立的社会测量法,它根据群体成员彼此间作出的好恶选择,对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加以分析,以了解人们相互之间的好感或者反感等情绪关系,以及在群体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人与孤独者。典型的是“小群体研究”。另一种方法由前苏联学者比德诺夫斯基建立的“参照测量法”。这种方法是让群体成员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自由地选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确定群体中真正的“中心人物”(李宁宁,1987)。人际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学者不仅仅关心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产率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注重人际关系对人的生活和全面发展的作用,注重人际关系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社会现实看,有关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诱发心理问题并产生不良乃至恶劣社会影响的报道日渐增多,这直接引发了笔者作一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的想法。本文无意于分析这些问题的社会性原因,而是试图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说明和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性的状况。问卷采用自测式的调查问卷,旨在使用心理的距离反映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本文之所以选择湖北省武汉市的这所大学,是因为该大学作为一所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工等学科门类齐全,全国各省份生源比例接近一致,男女性别比接近于全国高校平均数,农村、城市比例也接近于全国的比例。因此,选取该大学作相关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一种简单可行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研究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将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48个本科专业随机排列,然后按照等距的原则抽取20个专业,每个专业选择第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均发放问卷20份,抽取学生时,对性别、专业做了适当的平衡。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4.5%。被调查者中,男生占54.0%(204人),女生46.0%(174人);平均年龄20.53岁,标准差1.21岁。由于多数四年级学生外出求职,研究中将三、四年级学生合并为“高年级”学生,一、二年级学生分别称为“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样本中,低年级学生占41.8%(158人),中间年级学生占38.1%(144人),高年级学生仅占20.1%(76人);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占49.2%(186人),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50.8%(192人)。

2.研究工具结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从人际关系的一般状况(和班级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人际危机的处理能力、异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四个维度衡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研究问卷参考了心理测量中《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与《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表》⑴,结合实际情况自编了一套人际关系和谐性问卷,涉及下列问题:遇到烦恼时是否有倾诉对象;与异性的交往状况;社交场合的交际状况;与周围(主要是寝室和班级)同学的关系状况;个人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家庭基本状况(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入学动机、兴趣爱好等问题。研究还参考心理学问卷中的方法,将定类变量当作定距变量处理后累加,得分在某一段内的认定为人际关系和谐或者比较和谐,另一阶段的则分别认定为一般(尚待改善)以及较差或者很差(急需改善)。

三、研究结果

1.人际关系一般状况大学生人际和谐性数据显示(表1),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达到了半数以上,有效百分比占52.9%;人际关系状况处在一般状态或者有些困扰的学生近1/3,有效百分比占31.6%;人际关系状况处在较差或者不和谐状态的比例为15.5%。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很强的占3.2%,良好的占4.2%,出于中间状态的占30.2%,处于较差与很差状态的分别占39.7%和22.8%。2.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差异性统计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的职业状态、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母亲的这些特征则具备统计学意义。3.人际关系和谐性和一些变量的相关性数据表明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与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显著地呈高度正相关。

使用心理适应能力来估计人际关系和谐性可以减少73.9%的误差。将研究设计的四个角度中的“与异性关系”得分、“社交能力”得分、“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得分和“人际关系总分”(均为定距变量)作逐步回归,得到的复相关系数R的平方依次为0.574,0.789,0.843,可以认定,回归的效果很好。校正后的R2依次为0.573,0.788,0.842,可以认为,第三个方程的效果最好。由此获得人际关系与以上三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是:人际关系=1.847=1.437*异性关系+1.474*社交能力+0.899*人际危机处理能力。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发现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与异性的关系,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第三位的是人际危机处理能力。四、结论与讨论描述性数据显示,1/2以上的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近1/3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惑,近1/6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相关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女学生多于男学生。母亲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以及健康状况显著地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母亲的职业属于干部或者教师的学生在大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状况与人际关系高度正相关;与异性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人际危机处理能力显著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得分。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很好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相关分析的一些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第一,从宏观层面上看。要逐渐抛弃陈旧的性别差异观念,减少女孩的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教育水平。从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表13),与异性的关系在研究设计的几个维度中最为重要;从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到(表9),母亲的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在大学人际关系和谐的比例多。农业类院校女生的实际比例大约占学生总数的1/3。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降低女孩失学率,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上看。首先,学校要正视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现实,教育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与恋爱的关系。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合法的社团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其次,新闻媒体要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报道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现状,正确地引导人民群众。第三,从微观角度而言。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鼓励和教育子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小就注意培养子女的社会交往能力。每个学生要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于自身学习、生活与成长的重要性,正确地看待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做到宽以待人。

参考文献

[1]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250-252.

[2]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1995(5):18-23.

[3]李宁宁.人际关系的两种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与参照测量法的对比分析.社会学研究,1987(02):81-86.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解决对策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是其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证。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因而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促进大学生形成和谐良性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涵义和构成

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人际关系遍布于社会活动的每个领域。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大学生与校园内外各社会成员、群体、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具体说来,其基本构成包括:

1.寝室成员关系。

寝室是大学校园的最小单位,寝室生活构成了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良好的寝室同学关系不仅体现在寝室卫生环境,而且表现为良好的寝室文化,寝室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

2.班级同学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就是班级同学,同学关系构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也有助于班级建设。

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此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包括家庭成员关系、老乡关系、恋人关系、个人与班级及院系关系等。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知识和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和直觉等方面获得高度的和谐发展,使他们面临问题时,能迎难而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形成优良品质并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个体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而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情绪的特点和外界的各种压力,使得其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自我认知错误――被动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同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压抑自身的交往需求,被动地等待别人与自己交往,这部分同学没有客观地认识自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退缩、畏惧甚至自我封闭,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人际交往。

2.错误的评价――排斥他人。

大学生活中,各个同学的才能实力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有的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嫉妒心理,片面地错误评价他人,主观判断别人的缺点,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这不利于人际交往。

3.不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实际交往中,一些同学不懂得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技巧的应用,在生活中有些同学自我表现欲很强,常常夸夸其谈,不善于倾听,即使有些时候在倾听,也不是专注地听,这样就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4.很少或从不参加社会活动。

有些同学忽视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不注重参加集体活动,交往的空间过于狭窄,使得大学生难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甚至难以处理各种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成因

1.大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

生理成熟程度的提前和心理发展滞后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即自我意识的发展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要和行为进行独立的选择和思考,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而阅历浅薄,经验不足,好冲动,善幻想等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要,而且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也难以相辅相成。这样,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形成冲突心理矛盾,进而造成相应的人际关系问题。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障碍及对自我调适的困惑。

人际交往认知即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评价。人际交往认知障碍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心理特征,这容易导致人际交往中行为的偏差和失误。大学生中的人际交往认知障碍主要有过分自我关注的认知,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以及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三大类,这三大类型不仅会影响他们在学校期间的正常人际交往,而且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势,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人际行为模式,阻碍其今后的人际交往,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完善。

首先是学校层面,学校过去在教育上往往是偏重智力素质,忽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分保护和宠爱而特别脆弱,再加上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包袱。

五、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还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如何。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有重要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因此整个社会应当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提高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注重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种,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了解和研究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各个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从而认识到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发挥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除了班级组织以外,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也是同学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有效地发挥学校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人交往、沟通,增加大学生互动的机会,能够使之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否则,不参加集体活动,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印象,也难以向他人建立自我的公开形象。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六、结语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值得高校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素质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

[2]李娟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高滔.浅谈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科技咨询导报,2007,(28).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7

1.1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相关表1的相关分析显示,除待人接物困扰外,交际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交际交友困扰外,友善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信义自我与待人接物和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容貌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所有维度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待人接物困扰外,志向自我和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了交谈困扰和交际交友困扰外,家庭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其他维度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除待人接物困扰外,成熟自我与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总分与人际交往困扰所有维度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和自纳自我和人际关系各维度及总分相关均不显著。

1.2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为了验证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是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预测力如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进一步探讨。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综合表2结果发现:交际自我、容貌自我、成熟自我进入了以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异往困扰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三者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其中交际自我能解释交谈困扰的7.4%,交际交友困扰的17.1%,异往困扰17.6%,容貌自我能解释交谈困扰能解释交谈困扰13.7%,交际交友困扰的26.7%,异往困扰的24.9%。成熟自我能解释交谈困扰的16.3%,交际交友困扰的22.5%,异往困扰22.2%。其次是友善自我,它进入了交谈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分别能解释交谈困扰和待人接物困扰的11.9%和9.0%。自纳自我影响最小,自纳自我能联合解释交谈困扰的15.0%,综合说明自我概念越高,越少出现人际交往困扰。

2讨论

2.1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分析

2.1.1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通过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假设,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是有相关的。总的来说,自我概念水平越高,越少出现人际交往困扰,人际状况越良好。可以从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来解释。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认知评价体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社会比较等手段,形成对自己身体、学业、志向以及自己与外部环境、他人关系等各方面知觉、判断和评价。人际关系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外部环境,而另一方面自我概念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改善起到指导作用,自我概念是自我认知系统的核心,他会影响个体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解释方式,形成交际期待,从而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不同的体验,并作出交际行动决策。自我概念的发展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交际水平。而自纳自我和学业自我相关均不显著,可以看成文化作用。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在集体中价值,比如“面子”在交往中盛行,而作为个体自我体验价值的“自我悦纳”影响小得多。而到了大学,分数不再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单一的学业成就很难成为关注的焦点,学业成就的影响力变弱,在人际交往互动中,更重要的是志趣相投,而非学业成就。相反,在学业上投入过多精力的学生,会和群体保持开距离,增加心理疏离感,不利于保持亲密的人际和谐程度。

2.1.2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经过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具体维度对人际关系有一定预测力。具体表现在:当以人际关系各维度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时,交际、成熟、容貌均进入了交谈、交际交友、异往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说明交际、成熟、容貌自我是人际交往中最有效的预测变量。交际自我越高,说明在交际中越可能采取开放态度,在人际交往自信心很高,能轻松自如的面对人际困扰。成熟自我越高,说明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体验深刻,能给他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而容貌自我越高,说明个体对自己的容貌很满意,在人际交往中拥有更多的自信,受“晕轮效应”效应影响,身边交往对象会受其气质影响,增加对个体的正向印象,因此其交往面和质量都比较高。这三个因素都会深刻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当以交谈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时,除上述三个因素,还有友善和自纳自我。友善自我概念越高,说明其“宜人性”越高,越容易相处,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作出正向的建设性努力,而非消极的破坏。与人交谈时更为包容,也很容易成为相互倾诉的对象,交谈困扰也就少得多。自纳自我概念越高,说明个体对自我的积极认同越高,倾向于自我接受而非自我批评。自纳程度低的个体自尊心较强,过分在意对方的消极评价,容易产生交谈困窘,出于自我防御的需要,经常会为了获得更多赞美和心理平衡,做出违背其真实需要的行为和表达,导致交谈中的“不欢而散”。而自纳程度较高的个体,能够很好的接纳自己,包括自身缺点和不足,抱着“有着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自我感觉良好,交谈诚恳不做作,很少会出现交谈困扰。友善还进入了待人接物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也是对待人接物最为有效的预测变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温良恭俭让”,其中友善尤为突出,对塑造中国人个格和人际交往产生深远影响。友善的个体得到群体接纳,而敌意过高的个体必然会被群体抛弃,饱尝人际孤独。友善者总是倾向做正向的建设性努力而非破坏,待人接物更得体。以异往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时,交际、成熟、容貌自我了以异往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他们联合预测变异的26%。首先容貌是异往的首要因素,生物学上的优势和相互吸引,无疑会让容貌出色的学生在异往中始终占有优势,而且由于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容貌出众的同学总是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基于前述原因,这三个因子也会在异往中发挥重要作用。

3建议与对策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有显著的相关。必须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1)提倡对他人做真实的客观评价,坦诚的评价既有利于对自我概念的反馈,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2)鼓励学生坦然表现自我,既不需要刻意保持良好的形象,也要坦然面对负性评价。不因评价好坏而误导人际关系的方向,这样才可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3)学会自我悦纳,保持合适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过高的学生易产生猜忌、嫉妒、敌视等消极态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伴随孤独、痛苦等情绪。自我概念过低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过低,对自我价值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自我破坏和自我妨碍,作出自我毁灭的消极行为。而自我概念一般的学生人际困扰要少的多。自我悦纳意味着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坦然面临自己的优缺点,不因之产生自负或自卑的负面思想。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建立积极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学会取长补短,有意识完善自我,控制自我。正确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交往,促进心理健康。

4结语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寝室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ofCollegeDormitoryinterpersonalinGuizhouprovince

weiXiao,DenGniannian,LiBin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Xingyi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

abstractthestudybyprofessorZhengRichangtoscaleforcollegedormitory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questionnairepreparedonthebasisofGuizhouprovince,1,200collegestudentsdormitoryinterpersonalinvestigation,anditsdemographicanalysis;wasfound:Guizhouprovincialcollegedormitoryrelationshipsingoodconditionoverall,girlslivinghabits,emotionalcommunication,thesefactorssuchaslifestyleand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werehigherthanboys,byone-wayanoVaandposthoctestfoundthatdifferenttypesofprofessionalgradeandthenumberofbedroomstudentslivinghabits,emotionalcommunication,livingenvironment,personalitytraits,andotheraspectsoftheatmospherebedroomsignificantdifference.

Keywordscollegestudents;interpersonal;dormitoryrelationships

据报到,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状况不良而引起的暴力、凶杀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案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有人提出: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存有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作出鉴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对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人际关系困扰进行及时疏导,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大学寝室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将为广大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奠定一个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除此之外,如果寝室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扩大交往,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愉快地度过以后的大学生活。但在现实中,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以上考虑,结合贵州省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并结合郑日昌教授的人际关系量表所制定的贵州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对贵州省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调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用spss15.0进行数据分析,对我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状况进行整体描述和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问卷调查中集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对有效和可靠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贵州省本科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9份,回收率为99.08%,其中有效问卷1117份,有效率为93.94%。其中男生403人,女生714人。

1.2研究工具

贵州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该问卷是通过以郑日昌教授的人际关系量表为基础对50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后针对贵州省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而编制的。该问卷考查内容涉及到从感觉、情感、个性、行为、生活习惯以及寝室氛围等多种角度,评定测量一个人在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影响程度如何。它对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可用于测查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人际关系问题、某人可能在什么方面产生人际问题。具体包含因子生活习惯(10个题项)、情感沟通(7个题项)、人格特征(5个题项)、生活环境(7个题项)及寝室氛围(5个题项)等五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较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没意见,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寝室人际关系越严重

2结果分析

2.1影响寝室人际的各因素的描述统计

表1贵州省大学生寝室人际水平描述统计

表2贵州省男女大学生在寝室人际问卷中统计

由表1可见,贵州省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上相对稳定,分布较为均匀,但在人格特征这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应给予关注。

2.2贵州省男女大学生在寝室人际问卷中个因子均分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男女生在寝室人际各水平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见,男女生在生活习惯、情感沟通、生活习惯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各项均高于男生。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生从小所接受的教养方式以及社会对男女生的不同期待所造成,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男生在处理问题时相对于女生来说较为理性,因此在同室友产生问题时,较能够理解和包容对方。

2.3贵州省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各因子均分的事后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各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型在人格特征(F=5.154、p=.006)这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专业类型间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假设检验,结果如表3。

图1不同专业类型在人格特征因子上的均值

由表3可知:在生活习惯的因子上,文科理科得分显著高于工科,这可能是因为工科学生除了各自的团队在作业时的接触,大多数时间都在进行实际操作,生活习惯无太大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较少的产生在此方面的寝室关系问题;而在人格特征因子上,文科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这可能是因为文科生语言交际能力较强,平时言辞过多,则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他人,且性格多偏向于外倾型人格,因此口角之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图1则为不同专业类型在人格特征因子上的均值图。

2.4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各因子均分的事后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年级学生在寝室人际关系各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在生活习惯(F=8.555,p=.000)、情感沟通(F=4.642,p=.003)、生活环境(F=7.706,p=.006)人格特征(F=13.933,p=.000)、寝室氛围(F=9.919、p=.000)这5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年级间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大一学生在各个因子上均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且在生活习惯因子上,明显高于大四学生,之所以出现该结果,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才刚刚踏进这种新的生活环境,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且才刚刚走过青春期,心理难免还不是很成熟,做事易冲动,行为也很极端,因此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他们处理事情不像大二大三的同学冷静,也不像大四学生那样稳重;所以更容易产生寝室关系问题。

除此之外,大四学生在人格特征方面与大二和大三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所面临的选择及压力难以释放出来,就导致了把所有的事都憋在心底,从而影响室友间的关系。

3结论

该研究结合了大学生在处理寝室关系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寝室人际关系的5种因素,通过对五种因子在不同性别、年级、寝室人数、生源地以及专业类型等人口统计学信息进行分析。首先,结果发现我省大学生总体寝室人际关系状况良好。其次,得知我省女大学生在生活习惯、情感沟通、寝室氛围、生活习惯以及人格特征等各方面比男生更容易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女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和动向。再次,还得出不同专业类型在不同因子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生活习惯方面所引起的寝室关系问题高于工科,而在人格特征因子上,文科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此外,大一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易产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4建议

鉴于本次研究的结论,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加强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

首先,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为那些内心存在问题但又无法向室友倾诉的同学增加一个可倾诉的平台,并且还可以定期为这些同学做相关团体辅导。

其次,还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寝室文化活动周,让寝室成员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并从中增加同学间的接触,让彼此更加相互了解,为建立学校和谐寝室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学校还应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学术讲座。如“如何适应新的人际圈”“如何处理好自身人际关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理性对待一切发生的事物,为他们走社会作必要的心理准备也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由班为单位,组织各寝室一起外出郊游或是开展团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应合理地改善寝室环境和住宿条件,合理安排寝室人数,以保证寝室人员间的和睦相处,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基金项目:2013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66010)

参考文献

[1]吕鹏.重庆市大学生请示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5-6.

[2]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902-912.

[3]毛小玲,李宏翰,张建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473-475.

[4]王甫勤,顾源.小群体互动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155-159.

[5]赵小贺.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03.

[6]孙西军.大学生同宿舍学生人际关系结构及形成原因[J].青年研究,1985(4):30-38.

[7]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6-337.

[8]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分析案例[J].池州师专学报,2005(6):142-145.

[9]马丽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查及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7.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9

(一)“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平均分为59.48,标准差为4.85。最小值为41,最大值为76。分值越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越高。这说明“90后”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满意,“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和谐、融洽。

(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家庭及年级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90后”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三)“90后”大学生对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的反应结果调查显示,在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中,均分最高的10项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均分在2.68-3.56之间(满分为5分)。这些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均分最低的10项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关心室友、骂人、方言差异、经常串门、不顾及室友感受及偷盗行为,均分在1.87-2.08之间。这些因素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因素。标准差最大的10项为:心胸狭窄、性格不合、个性自私、言语冲突伤人、不尊重他人隐私、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不尊重他人,标准差在1.03-1.23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不太一致。标准差最小的10项为:不尊重他人隐私、爱背后说室友坏话、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自吹自擂、经常串门、不关心室友,标准差在0.72-0.81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较为一致。分析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90后”大学生认为不太重要且看法一致的因素是: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90后”大学生认为很重要但看法相差较大的因素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及不尊重他人,见表2。

(四)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检验结果Kmo=0.722,Batrlett球形检验2=77.208,df=45,p<0.05,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4个主因子,其因素分析负荷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都差不多,表明这4个主因子是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即10个重要因素可以概括为4个主要因素即: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以及生活习惯。这4个主因子的名称和含义如下:

二、讨论与结论

1.总体来说,“90后”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这说明“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和谐、融洽。这与“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一致,“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良好,大学生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的主观评价较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较高。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年级、家庭及专业性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年级、家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三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如大一、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大,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来达到自我和谐,因而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此外,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理工科院校学生和师专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都比较满意。

2.研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10个因素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这10个因素主要涉及个性特征、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四个方面。分析这10个重要影响因素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存在差异。其中“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这5个因素是一致的,其他因素则都不同。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因素具有共通性。此外,“与室友贫富差距大”对“8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影响不大,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则影响较大。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物质生活宽裕,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时尚潮流。而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生活节俭,思想单纯,习惯淳朴的生活。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大不相同,从而引起矛盾冲突。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对影响宿舍关系重要因素的看法上也存在差异。除“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和“说话挖苦刻薄”3个因素存在一致,其他则都不同。其中“偷盗行为”是影响“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比“80后”大学生要好,因而宿舍内偷盗的现象也少。

3.研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最不重要的10个因素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关心室友、骂人、方言差异、经常串门、不顾及室友感受及偷盗行为。分析这10个不太重要的因素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也存在差异。除“在宿舍打牌”、“方言差异”、“经常串门”、“偷盗行为”这4个因素存在一致外,其他则都不同。其中“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顾及室友感受”是影响“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这对“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此外,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在对影响宿舍关系不大的因素看法也存在差异。其中“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以及“经常串门”是一致的,其他则都不同。其中“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是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宿舍关系最重要的因素,而对师专生而言,则是对宿舍关系影响不大的因素。这说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既体现出一般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又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关系篇10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

0引言

移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简单的通讯功能,同时摒弃了以往手机通讯与无线网络的通讯障碍,手机网络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给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使用,例如QQ、微博、微信将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萎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终端,通过公用语言进行交互信息传输而形成的信息网络[1]。移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递灵活快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通信手段。2G、3G、4G、wiFi的出现是对移动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适应了人际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

1.2.1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在吴晓云[2]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人际交往范围。peris等人通过对由66名被试组成的聊天室研究,发现网络交往是完全有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3]。陈朝阳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来表情达意但由于所处区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而造成一词多义的窘境[4]。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主观念极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好冲动,不能良好地适应。而网络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行人际传播,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冲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王莉、卢桂桃[6]的研究显示现代网络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心理需求,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徐进[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人际互动,这些角色得到巩固完善。而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体。同一个体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发生混乱,甚至人格障碍。

1.3研究目的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移动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本研究叙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并考察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和自编问卷队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代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设计

2.1被试

本研究根据要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延安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四个年级360名同学进行施策,施策过程中被试沿用一套指导语匿名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5%。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主要考察了人际困扰的严重程度,包括28道题,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四个维度,每道题以“是”和“否”来回答,答“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高。

3数据分析及结果

3.1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各分数阶段人数百分比,对各阶段所占人数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低分阶段的占59.4%,即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对各分数阶段所占人数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区间上人数的分布有显著不同。

3.2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不同手机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与表2。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与2-5小时的学生、5小时以上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p<0.05)。而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与5个小时以上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上网对现实交流程度影响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大学生上网交流程度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表4。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3.4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各变量上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结论

在人际关系中59.4%的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手机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5调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5.1规范合理运用网络

就目前而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快,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设置一些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相关的内容,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5.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帮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等。

5.3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正性的激励作用,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5.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加合作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作者:张莉靖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燕.手机网络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2]吴晓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5):62-65.

[3]peris,R.,Gimeno,m.a.onlineChatRoomsVirtualSpaceofinteractionforSociallyorientedpeopl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

[4]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4):1019-1012.

[5]黄燕华.因特网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06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