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06:16

高一政治篇1

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内容包括了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大的模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1企业与劳动者

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9、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④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2投资的选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能获得利息.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4、储蓄存款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股票、债券和保险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3个人收入与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高一政治篇2

高三的政治复习一般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构建知识体系,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策略一、要以课本为主建构体系

无论是应付单科考试,还是综合考试,都要以本为本,全面理解与掌握政治学科的三门课知识,以致于灵活应用,进而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要求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比如说“经济效益”这一知识点,它自身包括含义、内容、表示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还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的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还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2010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过一段时间还要进行第二轮复习,但时间有限,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每进行完一个阶段,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这一个阶段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在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作为高三学生要注意克服自己浮躁的毛病,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心态去认真做好第一轮的复习,不可太毛躁,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该重新记的要记一下,该做的大题要做一下,不能只看看。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平时培养,不能光用眼而不用手。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平静自己,一步一步地走,稳扎稳打,只有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做好第一轮复习,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游刃有余,轻松制胜。

高考冲刺阶段政治复习策略第一、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二、学会对重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带动市场物价的变动”,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第三、注重政治概念的敏锐性。近几年的高考政治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高考复习政治复习六大建议一、基本指导思想

要以课本为主。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要注意复习课本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课本不是像刚学习的时候那样的细致,但也不是简单的翻一遍,或是单纯的背诵一遍,必须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虽说是第一轮复习,但实际上它包含两遍: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少量相关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两课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两课后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个前面我们复习进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每进行完一个阶段(也就是两课),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用一个专门的本子,列出两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并找出里面重点的知识和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知识点,以备日后快速有效的复习。同时要做一个习题集,记录下那些自己做错的且比较重要的试题,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那就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比如,要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要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要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这个时间的安排上,我认为: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钟左右,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90分钟,用30分钟时间记忆,30分钟理解,30分钟做题,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的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历次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政治虽是文科,但同时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第一,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第二,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五、时间安排

由于各学校情况不一样,所以考生的时间安排要和本学校的教学进度相吻合。下面仅以我们学校的时间安排为例给出建议,希望考生能举一反三,合理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控制一般在两个半月,而政治常识相对于高三应届生而言比较陌生,所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哪一部分相对薄弱,就要投入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在跟随老师同步复习的同时加大自己弱势部分的复习。找出每天中自己记忆力比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比较难记的东西,找出自己理解力比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的试题。但是要注意量,不可能花所有的课外时间去学习政治,毕竟还有其他功课,所以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比如今天有政治课,那么今天的课外时间就适当少分一点时间给政治,只需把课堂上老师讲的消化一下就可以了;如果今天没有政治课,那就多分一些时间给政治,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可以预习下一节要讲的内容,也可以单独找一些试题做一下以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

六、心态调整

高一政治篇3

在高中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有些的知识点是学生必背的,而且这些知识点是高考中政治的常考内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11.市场调节

a.优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性作用;市场调节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2、宏观调控

(1)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原因:

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节。(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意义)

3.市场秩序

a、市场秩序、市场作用和市场规则的关系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B、规范市场秩序措施:

国家:

(1)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实施市场规则

(3)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消费者: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遵守市场规则;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2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有国就有税--税收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②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理解区分)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简述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作用?

(1)含义: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①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②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4、简述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和作用?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税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2)纳税人:①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②在我国境内无住所而又不居住或者居住不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怎样做到依法纳税?

(1)原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性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纳税人要做到依法纳税必须:①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增强纳税人权利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6、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能区分四种行为即可)

(1)偷税:纳税人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2)欠税:纳税人不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4)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如果纳税人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3国家财政

1、财政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从本质上来说,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

(2)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免费义务教育、各自社会保障、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等)。②财政具有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财政投资基础设施行业等等。)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注:财政政策国家调整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政策,如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税收,免收利息税和农业税,调整出口退税等。货币政策是国家关于货币和金融的政策,国家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符合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如调整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等等。

2、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财政收入的形式有: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②利润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收费、罚款等。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②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财政支出分为哪些部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哪几种情况?

(1)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国家财政支出分为: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③财政赤字:收入

4、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履行其职能所占有或消费的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收入越多,意味着国家可以更好行使国家职能(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协调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等)。当国民收入总量不断增加,各方面分配比例合理前提条件下,这一说法才能够成立。但是不能够说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越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样,对企业的生产扩大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4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中必修一政治知识5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生活必需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反之,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③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④.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⑤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及标准?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1)原因: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⑤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1)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党和政府:①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总量。②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结构;②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提供就业的指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劳动者:①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③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企业:①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发展机制。

9、劳动者如何依法维护权益?①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

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高一政治篇4

1教师主导,利用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引入时政

现在课改后的教材,大都能过贴近生活,但是时政性还不强。所以需要教师来起到主导的作用,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实例与课上的知识点有机的切合,而增强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2让学生走进时政,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的是布置预习方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

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这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让他们感知到: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就是采掘机。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3.1时政播报。我觉得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学生将是高分低能。为此我在政治课上设置了课前3分钟的市政播报。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同时也让世界同课本有机的结合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3.2知识点评。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3.3自由论坛。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政治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高一政治篇5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1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3)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4、(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1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出口不仅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且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利用谈判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了解国际贸易的规模、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变化的新动向.

2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拓展:

学好政治的方法和技巧

课前要做到预习。每节课之前花十分钟对学案中的提示内容进行预习,对疑难问题作出标记。

课上要专心听讲。根据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领会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专心听老师讲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真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高一政治不要求用专门本子,笔记就记在书上。并要求在相关的内容上写一些提示的文字,例“含义”“原理”“为什么”“怎么样”等,这样下次看书时就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书本知识。

高一政治篇6

一、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习: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为了解决学生不会预习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思考题看书,并且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使用一些规定的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求学生“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最后,为了使学生预习做到“持之以恒”,教师应定期检查预习笔记,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课堂效率:上好课是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提高成绩和培养能力的瓶颈。为了解决高一学生不会听课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在教学参与过程中,正确处理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记(板书、教材重点的分析)、说(自己发言及与老师的问答式互动)四者的关系。上课的关键是“专心”,而心专在哪里,要视教学内容而定,看、听、记、说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在学生听课的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要学会看”,看老师板书的内容,并看好它是教材哪部分内容的再现或提炼,同时还要看好为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而设置的屏幕上的材料或归纳。然后对比自己的预习笔记看,以便解决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或难题。第二“要学会听”,上课时学生必须注意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分析以及其他同学对问题的发言,从中找出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或漏洞。第三“要学会记”,记笔记是听课中的重要一环,但记忆要讲究方法,在看懂、听懂老师所讲内容的前提下再落笔书写,切忌为了记笔记而不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另外,在自己的笔记中要标明重点,以及教材以外老师补充的要注意的问题,这样,自己在复习时才能做到有主有次,重点突出。第四“要学会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老师启发式的提问要积极主动回答,这样才能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对于自己的疑问要敢于适时向老师提问,对于有关时政热点的分析,要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并能做到主动发言。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听课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后复习: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特别是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进行及时复习,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忆”:即回忆学习了哪些知识,如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图等等,要达到在大脑中要象放电影一样能把它再现出来。对自己回忆不起来的部分内容就可确定为接下来要读书或笔记的重点。第二是“读”:读书、读笔记并同回忆进行对照,这样就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三是“思”:把新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

复习的这几个环节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学习中要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可孤立的强调某一个方面,否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二、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指导:

由于高考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这方面的能力是高一学生非常欠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先给学生提炼出一个单元知识的主要线索,然后让学生把每个角度涉及的具体知识进行补充,从而使其再现单元的重点知识,并对一个单元知识有总体把握,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本书,教师要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归纳分析问题的角度,以便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记忆、运用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答主观题时能够形成发散性思维,围绕一个核心材料,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高三政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解题方法的指导:

1.客观题解题方法:要提高客观题的选择准确率,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审查背景材料,阅读材料过程中,要抓住材料说明的主体及其行为表现,以便排除与材料无关的选项。

第二,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其次,确定题干本身的表述属于哪种类型。(完全正确型、完全错误型、正误混杂型、表述中性型)

第三,审查选项,确定选项的类型。采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依次排除错误选项、无关选项、非最佳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2.主观题解题方法:

第一,审题要做到“四审”。即审清问题的范围、主体、角度、分值。

第二,阅读材料要抓住关键词,注意材料表述的层次性。

高一政治篇7

操作流程及要求

“一”:指师生共用一个《学与导》

通过目标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实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学与导》以学段为单位设计,学段可以为1~n课时,为n课时在第1课时必须对时间安排作说明。设计时学段内四阶段时间分配原则上应为:任务布置10%、交流展示40%、精讲点拨25%、检测反馈25%。

“四”:指四个阶段:

问题导学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检测反馈。

“八”:指操作过程中的八个环节:

自学生疑小组讨论自主反馈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小结提升检测反馈任务布置

(一)、自学生疑:通过学与导问题引领,学生自学教材、资料,初步达标,并形成困惑,生成问题。

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第3节晚自习下课前完成。

2、对产生的问题和困惑用红笔写在《学与导》空白处,。

(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对《学与导》的初步讨论达到对小组内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释疑,形成小组共同困惑。

要求: 1、课前各科科代表将《学与导》发放到各小组。

2、各组常务组长精心组织,分学科依次进行。

3、讨论时间5~8分钟。

4、只讨论组内简单的问题。

5、组间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自主反馈:对自测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实现对自学达标情况进行反馈,并通过组间、组内问题收集、交流反馈实现问题解决的分流,即形成组内讨论解决的问题、组间互助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点拨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教师对问题质量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问题质量。

要求:1.各组组长用自测反馈表将小组成员自测达标情况统计后交科代表。

2.指导组长组织收集本组间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登记,将收集问题分为本组可以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两类,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用即时贴登记并贴在黑板交流栏上。

3.在交流栏上指导组长查看本组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问题后面打V,写上本组简称并登记。

4.反馈组长在下课前登记好本组的每一个问题是哪个组解决。

5.下课后各科科代表收集好本科的即时贴并在第二天8:00前交到科任教师处。6.科任教师提前1节课到校查看反馈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生成课堂,对各小组问题情况进行评定,在课前将评定结果写在小组每日评价表上。

7.问题质量评定标准:特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加3分,有一定的价值加2分,一般加1分,没价值不加分。7.课前思考再生成的问题可贴在前黑板“对话与交流”栏,在课中由教师或其他同学答疑解决。

(四)、交流展示:通过组内讨论解决本组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组间答疑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全班展示解决自测反馈中的典型性问题和学生困惑中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

要求:1.由常务组长组织,根据课前问题登记逐个讨论,提高效率。

2.组内讨论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组间答疑和全班展示时间在6分钟左右。

4.被指导小组在指导完成后给指导小组评定分数,问题解决1个加1分,未解决不加分。

5.教师对进行全班展示的小组进行评定,分值是3分、2分、1分,课后由科代表记录在小组每日评价表上。

(五)、精讲点拨:教师通过精讲点拨达到加深对核心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要求:1.精讲点拨的内容:本节课的核心主干知识、课前和课中学生反馈出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2.讲解要求:高屋建瓴、讲清、讲透,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8分钟。

(六)、小结提升:通过组内对本节课知识、方法、技巧的总结达到知识成系统,方法技巧成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要求:1.1人主讲,其余人补充或教师引导进行。

2.时间在2分钟内。

3.结果记录在《学案》小结提升栏。

(七)、检测反馈:用4―5道题对本节课所要求的基本的知识、方法、技巧进行检测,以掌握学生过手情况,以制定课后达标策略。

要求:1.题目要充分体现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方法技巧,难度较小。

2.学生在6分钟左右能完成。

3.完成后教师发放答案组间交叉批改,对达标情况在即时贴上进行登记并对小组评定分数。全部达标小组加4分,1人未达标小组加2分,2人未达标小组加1分,3人未达标小组不加分。

4人均未达标小组扣1分。4.达标标准小组成员应有区别,教师将达标要求附在答案上。

5.课后各检查小组将被查小组达标情况反馈给被查小组并在小组每日考核表上进行登记,然后交科代表处汇总后交科任教师。

(八)、任务布置:教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及要求、课后达标要求等进行布置,发放下一节课《学与导》。

要求:

1.任务要求清晰明确。

2.教师对各小组在课堂中的表现予以口头评价,只点评本节课表现得特别好、好和较差的小组,科代表记录并评定分数。特别好小组加2分,评价为好小组加1分,评价为差小组扣1分。

高一政治篇8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概况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经济学知识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有浙江省职成教研室所编写的《政治经济生活》的这本书里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大知识点——经济学和政治学。在经济与生活的内容里分两个模块,模块一是走进市场经济、模块二是成就财富人生,在政治与生活内容里分为三个模块,首先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然后再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最后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此书本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顺应时代的发展相统一,注重思想政治发明感想的引导和职业学校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经济、政治与生活、社会和职业的联系,构件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模块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职业学校坚持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虽然已经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但是其对高中生活而言第二个学期也只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由于他们还处于青春成长期对新鲜的事物又极其感兴趣,尤其是对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带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羡慕的心情,可塑性较大,比较容易引导,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又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于初中阶段,而且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学生背诵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形成不喜欢背诵的习惯,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临时抱佛脚,自我学习能力差,缺少分析问题能力和意识,这样是并不利于高中教师的教学。高中教材相对与初中教材难度有较大的改变,有一定的深度,经济和政治知识又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厌学的情绪,这样,就很难再去培养他学习这门课的兴趣。07计(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还是可以的,可是他们对学习已经失去兴趣和信心,很难调动起来。07计(2)班又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全班男生非常不遵守课堂纪律,有时都要批评几分种才安静下来,这种风气如果不抑制,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加重,这给老师组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情况必须要有充分的考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和要求:

重点工作:本学期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措施:

(1)根据该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认真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备好学生,加强双边活动,提高上课效率。

(2)加强学生课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避免因累积而厌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改变初中政治不背诵的原有习惯,学会背诵,学会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高一政治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政治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观念、新思想来适应时展,那么我们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要正确把握好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要求

教师要把握好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就必须首先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它是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了适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注意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教师要注意转变旧有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是课堂的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与教师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只是机械的记录和听讲,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首先就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积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

三、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未进行之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一直停留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圈子里,教师教授一切知识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只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升学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此外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思想状况,仍然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难以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他思想政治资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状况,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接受能力,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有效课程资源;其次教师要积极建构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大胆地提出、探究有关现实和理论问题,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四、引进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增加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

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课堂讲授很容易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难以激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及学习的欲望,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适时引进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用图片、照片、挂图等形式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也利于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避免了课堂的生涩与刻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分寸,以免出现用“电脑”代替教师“人脑”的倾向,这样就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五、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教师要及时加强对自身的进修和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使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也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此外教师要注意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中切忌只讲枯燥的理论,使学生昏昏欲睡,要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事例,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欲望,还便于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结果的评价模式的思考

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对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同时要规避以往教学评价只对期中或期末考试评优劣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受教育的个性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多方面作出评价,采用多维评价的方式,例如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课后把评价结果记录在“成长记录”的网络系统之中,这样持续积累一个学期,最后给予综合的等级评价,使之占据学期成绩的一部分,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日常作业作出评价,把每一单元练习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作出客观评价,也使它占据学期成绩的一部分等,总之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更客观,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配合及努力,尤其是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走在时代的前沿,勇于探索和创新,从而为政治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文苑新课改下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的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7).

高一政治篇10

高三政治复习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也很高。为了打牢基础,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要占整个复习时间的60%以上。可以说,第一轮复习的效果对学生学习政治学科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现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五环节”课堂模式跟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一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首先回顾上一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来进一步检查巩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适当采用一小段影视资料、几幅政治图片或者几个问题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路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上一节课或课间事物上吸引过来,同时激发学生对本框题内容的兴趣。我认为高三政治的复习每节课都必须和时政热点联系在一起,养成一个关注时政、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政的能力。

第二步:展示高考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复习目标,明确高考考点。

高三政治复习,需要明确的复习目标,复习目标是我们教师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高三第一轮政治复习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细致地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并把握好高考考点。高考考点把握正确,教学方法针对性强,复习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注重高考信息的收集,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掌握高考命题中突出的对考点考察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教学的对策,准确地进行复习,避免盲目性,提高复习的效果。

第三步:重难点点拨,知识梳理。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将在阅读教材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对学生尚未提出的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对一些重要政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化和拓展,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政治概念的内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突破答疑。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能够对政治事件进行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对政治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的能力。随后老师要及时地把自己总结的知识提纲系统地展示给学生,并做一下知识脉络的讲解。脉络要体现牵线梳辫、融会贯通,建构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的梳理是复习课的特点,通过梳理知识能使学生形成体系,把握主干知识,把厚书变薄。很多教师在此过程中参照教材目录,把知识细化,这也是一种好方法。然后要针对某个知识点再进行细化,就其本身能否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方面进行理解,能与哪些时政热点有关系等等,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复习“经济效益”知识,它包括含义、内容、公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途径,同时要找到它与价值规律、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特征、市场交易原则、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正当竞争手段等经济学知识点的联系;还要进一步扩展到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另外要联系政治常识中的国家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等内容,从而全面理解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真正内涵。

第四步: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视角。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都解决完了,随后要对本课高考有可能考察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复习内容在近年来的考题中出现的情况以及演化成题型的特点。研究高考题不仅要研究本省的自主命题,还要研究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可以就某节课的某一个复习内容,看各地高考题的命题角度和思路,了解不同类型试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在此过程中探讨高考题演化的特点,提出今年的命题方向和趋势。例如:在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这一单元的复习时,可能出现的命题类型有:(1)从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交流合作中,解读我国的外交政策;(2)中国为什么要处理好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3)中国应怎样处理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4)背景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随后找一道典型的例题进行练习讲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第五步:热点练习,巩固提高。

要找出最新、最受关注的时政材料作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练习。在讲解这道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渗透着答题技巧。例如:在G20第三次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发表了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讲话,强调要完善促进平衡发展的国际机制,推动世界银行增加发展资源、增强减贫和发展职能,敦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优先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金融支持;呼吁发达国家要切实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规模,坚定不移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主张“推动平衡发展”的理由。

解题思路:问题转化――我国为什么主张推动“平衡发展”?

再推导:我国为什么主张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