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深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08:04

海洋深处篇1

人生如酒,美酒如美人。葡萄酒的生命,发酵结束时相当于它的青春嘉年华,接下来,就需要在贮藏的过程中走向成熟与圆满了。

它在橡木桶中获得更好的颜色,增加诸如植物香、烧烤味等香味。它置身于深色玻璃瓶中,在阴冷潮湿的酒窖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继续成熟。运气好的话,即便过了一瓶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开封那一刻,也会像烟花绽放一般,施展它最后的魅力。

过去,葡萄酒一旦发酵成功,葡萄种植者唯一的目标就是在葡萄酒变酸之前将它卖出去。中世纪的人们只选择贮存时间不超过一年的酒,因为条件所限,超过这个期限,葡萄酒的酒质就有可能变坏。

葡萄酒变酸的原因,是酒中含有的醋酸菌遇氧后的化学反应。温度越低,反应速度越慢。因此,保存葡萄酒,首要的是隔绝空气与保持较低的温度。

一般人没有酒窖贮藏葡萄酒,而在运输途中,震荡、暴晒,也很容易影响酒的品质。一瓶优质葡萄酒,经过颠簸的路途,再被烈日暴晒,其形其状,犹如美人遭灾,大家闺秀变成做苦役的女奴,纵是绝代佳人,也将以最快的速度残败凋零。有一年去香港,在一个仓库楼前看到工人卸货,成箱的葡萄酒就在烈日暴晒下搬运,不禁扼腕叹息——之前贮藏的工夫是悉数作废了。再想到这些酒将来会到达酒吧或者会所被人们品尝,只好暗自祈祷这些酒不要被我喝到。

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条新闻。2011年6月,荷兰。11瓶来自于波罗的海一艘19世纪的沉船中打捞出的香槟酒,在拍卖会上刷新单瓶拍价记录。

令人震撼的不仅是沉船遗珍的古董价值,还有这批香槟酒的品质。在海底沉睡了近两个世纪,瓶中物竟然保持了醇美滋味,绵绵不绝的小气泡,带着橡木与烟草芬芳的气息……沉落海底的不幸遭际,竟使得香槟酒芳龄永继。

事实上,海底稳定的温度和黑暗的环境,恰好为香槟酒提供了完美的贮藏条件。对于葡萄酒来说,解决了压力、湿度等问题,如同陆地上的酒窖,海洋深处或许是葡萄酒的另一绝佳贮藏之地。

小贴士:

橡木桶贮藏:

保存、运送,进一步陈酿。橡木桶与葡萄酒的关系,如天生佳偶。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具有更好的颜色,这种颜色在瓶贮过程中更稳定,香味更诱人;当然,橡木桶陈酿时间也并非越久越好。不应迷信橡木陈酿酒,未清洗干净或太过老旧的橡木桶,会将霉味、腐木怪味带给葡萄酒,败坏口感,甚至使酒变质。

瓶装酒贮藏:

装瓶后的葡萄酒应避免震荡,避光保存;存于合适的温度环境中。理想状态是恒定12℃,一般情况下,在7到18℃之间即可;恒定的温度优于上下波动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湿度,以70%的湿度为佳。太过潮湿时应注意通风;平放或侧放,使软木塞保持湿润;单独存放,避免吸收其他物品的气味。

海洋深处篇2

身怀绝技才能获得食物

深海中大多数是海盆、海山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中生物相对稀少,因此有人将深海称为“海洋中的沙漠”,这里的动物虽然个体比较少,但种类却不少。

由于可获取的食物来源有限,所以能够在深海生活的动物大都身怀绝技,在寻找食物时各显神通。如深海鱼类大多数都有一张巨大的嘴巴、又尖又长的牙齿和一双特别大的眼睛,一旦有其他鱼类或者动物被它们咬住,便在劫难逃,它们会死咬住猎物不放,直到将猎物吞噬消化掉。一顿大餐之后,它们可以很长时间不进食,然后抓紧时间繁育后代。

有的深海鱼平时将身体埋在泥沙中,在嘴巴上方长出一根长柄,柄的末端有一个发光的小球,作为诱饵不停地摆动,吸引小鱼或者其他小动物前来,一旦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便突然跃起,张开血盆大口将小鱼一口吞掉。由于深海生物贫瘠,这些鱼类获得食物的机会也很小,因此它们被称为机会主义者。

还有一些深海动物靠滤食海水中的食物颗粒生活,如海绵、珊瑚、海葵等。由于深海的海水中食物颗粒非常缺乏,很多滤食性的深海动物和上述机会主义的捕食鱼类的新陈代谢率都很低,生长非常缓慢,所以很多深海动物的寿命都非常长。如有的海绵,经过上万年才长到一两米长。

适应海洋环境的奇葩形态

为了适应深海环境的特殊性,深海动物也衍生出很多特殊的形态。当然,不是所有深海生物都长得丑陋,只是由于它们获得食物的机会很小,所以许多深海鱼长着捕食需要的大嘴巴、长牙齿,以保证不让到口的猎物逃掉,它们的腹部都很小或者已经退化。如冷泉和热液口的生物群落优势种潜铠虾,由于其食物来源正是在它们的身体上生长的化能微生物,因此潜铠虾不再需要利用视觉去寻找食物,因此其眼睛也在逐渐退化。更有一些海绵动物,其形态看上去很像岩石。

身体的颜色能当武器

深海在海水的真光层以下,完全没有光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黑暗世界。因此,有的深海动物为了更好地求偶和寻找同伴,逐渐让自己的体色呈现为在海水中传播最远、最容易被同类发现的大红色,而这类生物往往具有发达的视觉和比其浅海亲戚更大的眼睛,如长刺石蟹。

由于深海的食物稀缺,而制造体色的色素需要能量,也有许多深海动物选择不需要色素的白色来节省能量。有时候,同种深海动物的生活范围小,聚在一起,也不需要靠视觉去寻找同伴和食物,因此,有的深海动物的体色也是纯白色的,如白瓷蟹、海绵、珊瑚、海葵等种类。有的深海动物,为了躲避天敌,身体的大部或者全部呈透明色。有的深海动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个阶段,如繁殖阶段,还会发出五颜六色的生物光。海葵

特殊的身体构造

有人好奇深海动物到浅海或者海面后会不会胀爆?其实深海动物的身体构造都是内外通透的。例如蠕虫类的动物海参,其身体是一个囊状,但有口和两个通道使其皮囊内外相通,这样深海水压虽然很大,但海参身体内外的压力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到了浅海或者海面,其身体内外的压力同时变小,内外压仍然相同,所以不会爆裂。

甲壳动物的虾类和蟹类,其甲壳与身体的结合处本来就有很多软组织作为通道,用来平衡身体内外的水压。而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其身体上有大量的小孔作为通道,也不会因此而受到损伤。至于动物体最小的组织单元细胞,虽然是一个微型的囊状体,但其细胞膜上也有无数的小孔作为物质交换的通道,可以传递水压使细胞内外的压力平衡。

即使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抹香鲸,为了追踪猎物,也可以在几十分钟内一口气从海面潜到2000多米的深海,是绝对的潜水冠军,然而外部水压变化巨大但抹香鲸却毫发无损。虽然抹香鲸与人类一样,也是用肺呼吸,但抹香鲸已经适应了海洋的捕猎生活,在上浮时有特殊的释放肺部空气压力的机制,因此不会因为水压变化而损伤肺部。

深海里衍生的奇特行为

海洋深处篇3

2012年3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区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其中共有17处提到“近岸海域”,如在海域管理与环境保护状况中提到“海岸和近岸海域开发密度高、强度大,可供开发的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后备资源不足”等,在海区主要功能中也多次提到各岸段近岸海域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保护要求,最为核心的是,《区划》明确提出了“近岸海域海洋保护区面积占到11%以上”和“近岸海域保留区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区划目标。

在学术研究层面,一个空间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其内涵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差异亦属正常,然而,如果这些空间概念作为实施相应海域管理政策的客观对象,以一种类似术语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管理文件中,那么其界线范围和内涵意义则都应该是明确的。特别是在《区划》中,这些区域概念与明确的量化管理目标直接对应,就更应该明确其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区划目标的落实情况。然而,关于上述几个海域范围的概念,在相关的各类典籍、规范、标准和管理文件中,目前尚没有准确定义。因此,本文将在综合分析相关学科领域海洋区域划分方法与国际国内海洋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符合海洋地理学科理论和海域管理实际的海洋横向分带与命名方案。

一、“海”与“洋”的划分

一般来说,海洋是由“海”和“洋”组成,二者分别代表不同的空间地理范畴,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8—2010)对于“洋”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通的广阔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覆盖的底土。一般远离大陆,深度一般大于2000m”,而对于“海”的定义为:“地球表面上相互连接、盐度为2以上的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割的边缘部分,及其上部大气和波及的底质”。可见,“海”特指海洋的大陆、岛陆等的边缘部分,也就是常说的“边缘海”。“海”与“洋”最为本质的区别是基底地质构造,“海”的基底构造属于大陆壳,而“洋”的基底构造则属于洋壳,也就是说,海洋是由大陆边缘海和大洋盆地两部分构成[2]。因此,要划分“海”与“洋”,就必须界定何为大陆边缘。

从海洋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讲,大陆边缘是指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也就是陆壳和洋壳的过渡地带,由陆向洋按照地貌特征分成3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亦称“大陆基”或“大陆裾”)(图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延伸的浅海部分,又称陆棚,构造上属于陆壳性质,平均坡度只有0.1°左右,其范围由海岸线向外,至坡度明显增大的转折处为止,平均水深130m(一般以200m等深线作为大陆架的界线),平均宽度只有70km[3],但是在稳定的大陆边缘,大陆架宽度可达数百至数千千米以上,比如我国东海区域就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大陆架宽度最大可超过500km,其外缘深度为130~150m[4]。大陆坡是连接大陆架与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坡度较大陆架明显变大,平均坡度为4°17′,下界水深在2500m左右,大陆坡的平均宽度仅为20~40km。大陆隆是位于大陆坡和洋底之间的一种大型扇形地(深海扇形地)堆积,水深在2000~5000m处,宽度约600~1000km。

然而,国际和国内法规对于大陆架的界定,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定义又有所区别。1958年国际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定义为“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以及“临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此定义更多的是从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出发,并未给出明确的区域范围。而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于大陆架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方法,其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这一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里得到了完整的继承。此处,如果不考虑对于200海里专属经济管辖权的说明,《公约》规定的大陆架是到大陆边的外缘,而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它不包括深海洋底及其洋脊,也不包括其底土”。可见,《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实质上是包括了地理学和地质学意义上的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3个部分,而大陆架和大陆坡都具有明确的地貌标志,大陆基范围则不很明确,因此《公约》中的大陆架一般更明确的是指大陆架和大陆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约》中对于划定大陆边缘的标志———大陆坡脚的定义为“大陆坡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点”,类似于地质学领域对于大陆架的“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的定义[4],但是笔者认为,《公约》所指坡底坡度变动最大之处并非指由缓变陡,而是从大陆坡向平缓的洋底过渡的由陡变缓之处。《公约》中另有条款规定大陆架范围不应超过2500m等深线,这个深度也是大陆坡的下界水深[3],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从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权益保障的角度出发,“海”与“洋”的界线应该在大陆边缘附近,也就是大陆坡坡度明显变缓的大陆坡脚附近(《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外边线可至大陆坡脚之外60nmile处)。这样划分的原因有3个:一是大陆坡坡脚处是陆壳向洋壳转变的起点[3],以此来分界,符合海洋地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自然规律和一般认识;二是地貌标志明显,便于界线的勘定和说明;三是依此分界,“海”涵盖了《公约》确定的大陆架范围,便于海洋管理与国际国内法规的有效衔接。

二、“海”的划分

目前,关于海洋横向分带方面的唯一相关的标准定义见于《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GB/t19834—2005),其中定义近海渔业为“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内海域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定义远洋渔业为“在非本国管辖海域(外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或公海)从事的渔业生产活动,包括大洋渔业和跨洋渔业”。可见,此处的“近海”是指海岸线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空间,实际上对应的是《海洋学综合术语》中的“海”“近海”和“远洋”实质上指的是“海”和“洋”,这也与前文所述的“海”与“洋”的划分方案是一致的。

对于“海”的进一步划分,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横向的海区自然特征划分;另一种是按照垂直方向的水深特征划分。前者如前苏联学者a•B•根别利,按照海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把海又分为边缘海、地中海(内陆海和陆间海)、岛间海和内海[5],还有美国学者Davida.Ross则把大陆边缘海划分为沿岸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其中又把沿岸区进一步划分为海岸、海岸线、海滩、河口湾、?湖、沼泽等[2]。后者如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边缘海的深度又把边缘海分为沿岸海(或浅水海,深度500m以内)和开阔海(或深水海,深度500m以上)。而对于海岸带区域的进一步划分,则一般认为现代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3个部分(图2)。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于海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能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4]。但是,对于“海”的横向划分,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和标准的方案,尤其是针对海洋管理,更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界定方法。

在海洋管理实践中,由于海洋分区往往有针对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目标的指向,所以分带与分区需要准确的界定,而不应存在概念认知的不确定性,因此其界定的标志,如地理标志、水深条件、地理方位坐标等,应同时兼顾自然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和与有关管理法规的衔接性。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和海洋管理实践,可以提出3条较为明确的且具有实际管理意义的界线:一是海岸线,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也是海洋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分界线,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而且其勘定技术较为成熟;二是15m等深线,15m是沿海波基面的平均深度,是波浪可以作用的深度范围,因此一般将15m等深线作为海岸带向海方向的下限,再下则进入浅海区域,海岸带区域具有不同于陆域和一般海洋区域的特性,也是海域开发利用的最热点区域,具有明确的管理意义;三是领海外部界限,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公布东海和南海区域的领海基点,因此其领海基线和领海外部界限都是明确的,领海外部界限是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国家对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享有完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提到的近岸海域也是指领海外部界限以内的海域。

三、结论

海洋深处篇4

关键词: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有效策略

引言: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以及高社会敏感性等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风险,因此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作为整个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深水救援井概述

海洋深水救援井其最初就是通过井喷层附近的钻井技术来逐步减轻和环节膨胀的地层压力,确保整个地层孔隙之间的压力过大,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井眼的轨迹与事故轨迹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连通,从而将密度较高的钻井液通过救援井的方式直接输入到事故发生的井中,从而实现进一步灭火和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救援井和其他的油气井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同的,其特殊的使用目的直接影响了整个作业的环境以及技术的要求,因此无论是救援井技术的选择和结构都要与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救援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救援的效果[1]。

二、海洋深水救援井选择方式

对于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工而言,井位的选择十分关键,但是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区域的海洋环境因素,风、海、浪以及海底地貌因素、交通运输因素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实际进行海洋深水救援的过程中还需要逐步考虑自身作业的安全线和稳定性,提高整个钻井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设置一个安全有效的救援井井位,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因素。

首先,风向因素。海洋深水救援井在确定位置的时候,首先就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且结合其季节性的风向进行选址,就通常情况而言,海洋深水救援井一般要选择在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这样才能够避免其喷出的物质影响安全作业,尤其是在着火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整个风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其出现不必要的情况。

其次,间距因素。m然海洋深水救援井要处于事故井的上风向位置,但是也要与整个井口保持一定的距离,其最佳位置大约保持角度在15°到45°之间不等,在整个过程中其井造的携水性较强,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确保两井之间的安全距离[2]。

最后,地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技术的质量和水平,海底障碍物、浅层地址灾害等对于整个井位的选择都十分关键,这也对于整个还有那个深层救援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分析

(一)连通技术

传统的斜仪技术、钻测技术等无法将救援井和事故井二者进行有效的连通和处理,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效果,这就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处理,确保其能够一次性的连通成功,因此提高整个连通技术水平十分关键。就目前而言,其主要工具包括了地面供电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新型技术以及探管电极设备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技术的效果,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套管等金属与其他的金属相比,其电导率更高,当电极注入电流的时候,套管向上和向下都会传输电流,从而使周围的磁场产生变化,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革新。

(二)压井技术

所谓海洋深水救援井压井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和恢复其内部的药理,确保整个井底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并且大于整个地层的压力,同时还能够确保整个井底始终处于常压的状态,从而使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能够保持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深水救援井的目的就是实现层位之间的连通,确保井内的泥浆进行压井,逐步实现井内压力的平衡和发展,通常情况下使用的压井技术包括了海洋司钻井和动力压井的方法。

四、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有效策略

虽然我国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过程中,其技术水平较低,但是通过一些举措仍然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的效果,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多学习、多借鉴、多交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进一步调整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钻井单位还要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使其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做好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其次,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正确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整个海洋深水救援钻井关键技术的重要保障,良好的体系和制度才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将钻井技术上升到制度层面,确保整个钻井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技术的使用,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3]。最后,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传统的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进一步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而言,通过提高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健全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管理体系以及创新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等方法和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本京.探讨海洋深水救援井钻井关键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5,12(03):45-46.

海洋深处篇5

1960年,当我首次潜入海洋最深处11,000米时,我看到了海底延绵不绝的山脉,如同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巨型脊椎,以及深海热液喷口、大陆架运动、海底扩张,甚至还有如同新生命王国一样的古菌域,让我震撼不已。

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海底的勘探都以如何从海洋中索取鱼、虾、石油、矿产等资源为目的,与此同时,让海洋去消化那些人们生活中不想接触到的垃圾、废弃物及有毒物质。而由此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迅速显现。比如,自20世纪中期起,大约一半的珊瑚礁已经消失或正在急剧减少,一些鱼类如鲱鱼、凤尾鱼、毛鳞鱼等不复存在,浮游植物也减少了约40%。

另一方面,酸化有毒的化学物质、数万吨塑料品及其他人为产生的垃圾也已严重污染海洋环境,而因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其实已经影响到了陆地、海洋和所有地球上的生命。

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20世纪早期,鲸鱼因其富有价值的肉、油和骨骼而遭到捕杀,但到21世纪,大多数国家都已不再把它们视为商品,反而开始尊重和保护它们;再比如,半个世纪前,海洋中只有些小型的海岸公园。但如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保护区网络,其中包括为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建立的数千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避风港。

此外,约有一半的珊瑚礁仍处于合理规模,10%的鲨鱼、金枪鱼和箭鱼仍在自由游动;因为受到保护,如今海龟的数量比20年前还要多一些;大多数国家也都开始遵守国际海洋法的条款,临海国家还积极保护作为它们资产一部分的专属经济区。

中国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19世纪前,当这个国家尚未向世界开放,海洋探险还处于劣势时,农渔业却非常发达。在很多地方,人们都会用池塘养鱼,这是一种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进行水产品开发的绝佳方式。

现在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该如何有效地为他们提供海洋产品呢?在我看来,中国数个世纪以来在水产品养殖方面的经验就值得学习和推广。道理非常简单,如果我们一直从大自然中汲取食物,就必定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而若是自己养殖就能有效缓解此困局。这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

深海探险如今已越来越多地与新媒体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更迅速地将海底信息分享给大众。我们与谷歌的合作就是这样一种全新尝试。几年前,谷歌推出了一款名为“谷歌地球”(Googleearth)的虚拟软件,海洋专家可以在其中分享海底和海平面的最新数据。这样人们在观看时,就仿佛能沉入海底,看到各类海洋生物及变化。同时这款软件还能探究诸如泰坦尼克号等3D沉船的残骸,让人们感觉到与海洋紧密相联。

海洋深处篇6

“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

这是纪录片《海洋》的开篇语,简单而深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雅克・贝汉――这个“用摄影机书写自然史诗”的电影导演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美好的镜头,投向大海――这个人类描绘最多却了解最少的世界,展现了一幅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每一滴水都孕育一个生命。一滴一滴的水,汇聚成了大海。

人们常把地球描述成一个大水球,因为地球上71%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之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则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她孕育了地球上50%~80%的生命,提供了人类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气,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海洋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海洋离我们是那么近,又总是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除了我们所熟悉的浅海地带,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底生物;这里的气压是地球表面的1100倍,通过高科技的摄影镜头,我们得以窥见海底世界的精彩,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海洋》以大海波澜为依托,呈现出了一个生命多姿多彩磅礴浩瀚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毫不吝惜展示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暴风雨中,成千上万只海鸟如箭雨般扎入海底捕食;海底深处,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成群结队的海狮目睹同伴被鲨鱼吞噬后引颈哀歌;暮色中,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冰面上,小海豹跳出海面欢呼雀跃,在空中翻转舞动……

海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和谐运转。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从大到小,从小复大,海洋把生命和自然述说得唯美而动人。

海洋像社会,时见残酷又显温柔;海洋似人生,粗看单调,实则绚丽。在这个世界里,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它们总归是让海洋充满了和谐。平衡的状态一直这么延续着,纵使岁月如梭,生命依然故我。有了这样一个生态系统的活力,才有了海洋生物生命之美的和谐。

21世纪,人类已经开始向火星以外的更远的星球去航行。但是,在蔚蓝色的海洋世界里,却依旧有着太多我们迄今为止依旧没有解开的奥秘。其实,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过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以及更深层次的探索。但是,这片蓝色国度,至今仍在我们面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海洋生物普查计划,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调查显示,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海洋深处篇7

关键词: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

1.1舟山的区位优势

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已成为舟山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1.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是体现海洋文化特征的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从内容上具有海洋属性,从地域上处于沿海地区的适应和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形式、产品或活动。舟山地处东海之滨,海岛众多,海滩优质,海岸线漫长,多深水良港,蕴含丰富的鱼盐之利,又极具战略价值,这些天然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之因海洋生产活动更加频繁,产生的海洋文化资源数量、种类众多,代表性的资源,如公园设施有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舟山群岛文化公园,文化场馆有鸦片战争陈列馆、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文物遗存有董浩云故居、三毛故居,历史文化名地有沈家门渔港、东沙古渔镇,民间传统艺术有舟山锣鼓、渔民号子,现代节庆会展有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可谓异彩纷呈,又极具区域特色,深深打上了海岛的文化印痕,是舟山群岛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不可缺少的亮丽名片。

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和开发与保护优势探析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新区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2.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

数量的丰富多样。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在很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这和舟山的历史和区位是分不开的,离开历史和区位坐标,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代表性就无从谈起,如近年来举办的特色影响明显的海洋文化节庆、朱家尖国际沙雕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海鲜美食文化节、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等,活动的连续开展和影响力持续升温印证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优势及丰富多样、数量众多、包罗万象等特性。

内涵的博大精深。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与海结缘,又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海洋文化资源,舟山居民面朝大海,与海为邻,以海为伴,每天与大海打交道,云谲波诡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上风云,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造就了舟山居民的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的精神,同时,广阔无垠的海洋,经常往来的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舟山居民兼收并蓄的思想,宽阔远瞻的视野,对外开放的心态,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和流露在海洋文化资源上,如舟山锣鼓,其宏伟的演奏场面和气势,折射出海岛人的粗犷豪情性格和敢于进取的向上精神以及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2.2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优势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的海岛自然景观,也有丰富多样特色明显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对海洋权益的日渐重视,与海洋相关的资源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和内涵博大精深正逐步为世人所知晓,一系列富有舟山风情的现代节庆活动的相继开展,有力提升了舟山海洋文化的知名度,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也在接受更多的人来领略和欣赏。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开展及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以上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所在。

舟山地处长三角,是中国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论是对于吸引消费还是吸引人才都有无穷的魅力。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为舟山的交通打开了通过内地的桥梁,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为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品类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无论就物质层面的自然景观、文化场馆、文化遗存等,还是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宗教文化、民风民俗、节庆会展等,舟山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且有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蓝天、碧海、金沙、白浪,风光旖旎,得天独厚,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来舟山体验海岛之旅,感受海洋文化,身临海洋民俗风情,品尝舟山海鲜的重要筹码,因此说,这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优势的重要内在要素和关键所在。

舟山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标志。舟山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群星闪耀,具有浓厚历史积淀的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更加彰显出无穷的魅力和开发的巨大优势。

舟山浓厚的佛教文化传统家喻户晓。舟山佛教发达,基本上处处建寺,时时闻钟,这一特色无与伦比,来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或目的是礼佛,舟山普陀山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其他大小寺院、庵堂不胜枚举,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被誉为“海上佛国”,舟山被誉为“海天佛国”,佛教的文化传统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一张名片。

3.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纵观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其开发前景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前提必须要做好保护,甚至是抢救性的保护,若开发会造成文化资源的受损或破坏,则不应开发。特别是海洋文化资源中的一些文化遗物、遗存是不可复制的,一旦被破坏将会无法修复,无法留给后人真实的历史记忆和符号。针对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支持是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保障。

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并大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政策上做好方向指引和舆论导向,在经费上给予资金配套保证,努力提供物质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筹办海洋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继续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及其资源的影响,切实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海洋保护观念,为海洋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3.2明确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

要及时、准确调查清楚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存量,做到摸清家底,挖掘资源,为系统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文化资源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新区海洋经济发展。

要认真及时编制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名录,以便做到心里有数,轻重有序,一目了然,同时也有利于宣传海洋文化及其资源,也有利于统筹兼顾,找出发展海洋文化的切入点。为此,建议舟山各级文物部门、史志办、博物馆等,加强力量,精心组织,切实做好该项工作。

要结合实际,为避免重复,需整合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既体现各自特色,又发挥整体效益。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旅游的互动,在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切实增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体验性活动,建议旅游部门可以考虑让旅游者进行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可以选择有代表性有又易于操作的项目进行尝试,如此可以让旅游者在参与中真切体验海洋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乐趣。

3.3加强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展繁荣海洋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舟山与省内外其它沿海城市的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比较和竞争中发现不足和差距,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要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开展的最佳发展路径,共同研究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如何联动发展,共同商榷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共同商讨如何更加有效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良谋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宁.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2.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深处篇8

特别佩服我们的古人,在各种神话传说里将当时他们根本无法深入了解的海洋称之为“水晶宫”。看了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和雅克·克鲁佐德编导的纪录片《海洋》之后,更让你觉得除了“水晶宫”之外真的无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词语来命名地球上陆地之外的这片纯净而辽阔的区域。那湛蓝温润的海水、那怪石丛莽的海底世界、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海洋生物始终在你眼前变化组合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富于童话甚至神话色彩的画面,让你回味,让你流连,让你眷恋,让你不忍触碰——这真应了古人那句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也许拍摄这样一部唯美的影片其意义正在于此:海洋,可让你远观,但拒绝亵玩。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海洋》这部影片:“这是海洋的协奏曲,这是生命的交响乐,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这是天地之外的细语,这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影片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和好为人师的教诲,而是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以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类给这种美造成的戕害。也许受《动物世界》濡染过深的中国观众在欣赏这部影片时会不太习惯:《海洋》这部影片几乎没有什么主线,故事性也不强,也谈不上有多少野生生物的趣味;影片没有制作者的感情倾斜,隐去了赞助商的利益关注,以实录的方式对海洋世界进行客观再现;在层次安排上,影片没有按照取悦人类情感的逻辑对画面顺序进行处理,只是忠实纪录着海洋的原生态,即便有零星的动物幽默闪现,也为数不多;影片几乎没有什么科普性,旁白没有对任何画面中的环境和生物作说明(诸如这是什么生物、分布在什么区域、具有什么习性),有的,只是一些客观性的描述——所有常识性的说明都没有在片中出现。

这部影片的使命似乎就是带领观众进入海洋这一常人难以涉足的区域,让你充分去感受这个唯美的世界,让你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地球家园的忧思,激发出你内心深处悲天悯人的情怀。影片的编导们似乎充分相信人们的感悟力,更相信着自己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所以他们给你的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情感的净化和心灵的震撼。

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其形象从来就是壮美和神秘的。在它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态和人类文明的痕迹都显得渺小无比。《海洋》首先从大处着眼,表现海的博大深邃,长镜头画面和大量的远景全景构图将现实中我们倍感模糊的大海的辽远与博大变得十分清晰。晴空万里之下的浩渺碧波,阴云密布之下的滔天浊浪,天海之际,世界之边……影片把镜头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到了我们肉眼难以触及的极限,再辅以雄浑激越的配乐,分明就是对海洋的一首既豪放又婉约的赞美诗。影片有一种穿透心灵的壮美,那种美让人瞬间陶醉。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无垠和刚猛无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它同样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后又通过一只海鬣蜥的独特视觉去观照人类文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在一瞬间大海变得微不足道。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又是地球生命的摇篮。然而,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鲜活而渺小,海洋则是这一生命体的血脉。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伟大渺小并存的富于思辨性的二元对立,也昭示出越是渺小越弥足珍惜的哲理思维。大海之小又是具体而微的: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生命在镜头下蹁跹起舞,互相竞争,述说着生命之强和生命之美。影片通过诗化的镜头和优美的配乐,为我们展示了大海中各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海洋》把生命和自然的一个个奇迹演绎得唯美而动人。

《海洋》在“大”“小”奇景之外,呈现出的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攫取,严重的污染,变暖的气候……人类向海洋的进逼,便是海洋生物灾难的降临,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将从此不再。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对鲸鱼、鲨鱼和海豚进行着肆意的猎杀,投下的围网困死了无数的生命,鲜血染红了大片的海水……这些让人不寒而栗。

当你看到海豚被困在渔网中作困兽斗,当你看到鲨鱼被割去鱼翅丢进大海后还在努力挣扎,当你看到可爱的海豹成为了城市的拾荒者,当你看到北极熊再难觅到食物,当你看到海象游向另一块即将消融的冰岛……你是否为之心痛?你是否觉得面对海洋人类第一要做的便是深深地忏悔?也许本片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启发我们去珍惜和爱护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们又是否能够领悟?

《海洋》拍摄时间长达7年,耗资近6千万欧元,堪称“史上最烧钱纪录片”,该片上映以来广受好评,但她仍逃不过在中国影市举步维艰的命运——在各大影院的排映场次很少,在上海上映首周末只有70%左右的上座率,票房仅5万元左右。上映前一周导演雅克·贝汉亲自来华巡回宣传赢得了一定的关注,影星姜文的倾情解说也为影片平添亮色,若没有这一系列的宣传和“增色”,《海洋》的票房恐怕将更为惨淡。据说,遭此厄运的并非《海洋》一片,一些国产纪录片甚至连进入影院公映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免费也未必有人观看。

海洋深处篇9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特点发展研究

一、我国海洋石油钻井装备产业状况

近年来,我国油气开发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国产化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1.建造技术比较成熟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钻井设备立足海上的基础。从1970年至今,国内共建造移动式钻采平台53座,已经退役7座,在用46座。目前我国在海洋石油装备建造方面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有国内外多个平台、船体的建造经验,已成为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的设计、制造和实际应用大国,在此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部分配套设备性能稳定

海洋钻井平台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与陆上钻井装备类似,但在配置、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陆上钻井装备要求更苛刻。国内在电驱动钻机、钻井泵及井控设备等研制方面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满足7000m以内海洋石油钻井开发生产需求。宝石机械、南阳二机厂等设备配套厂有着丰富的海洋石油钻井设备制造经验,其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石油钻井工况的需要。

3.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进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内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备超过500m深水作业的能力。随着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进步,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部分。向深水区域推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浅水区域能源有限,满足不了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需求,另外,随着钻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已经能够在许多恶劣条件下开展深水钻井。虽然我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我国的深水油气开发技术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为今后走向深海奠定了基础。

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特点

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自存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500~3500m,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①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②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a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型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④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安全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4.学科多,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三、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深海石油钻井平台研发热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虽然至今仅有20多年历史,但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海洋油气开发的水深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自升式平台载荷不断增大

自升式平台发展特点和趋势是:采用高强度钢以提高平台可变载荷与平台自重比,提高平台排水量与平台自重比和提高平台工作水深与平台自重比率;增大甲板的可变载荷,甲板空间和作业的安全可靠性,全天候工作能力和较长的自持能力;采用悬臂式钻井和先进的桩腿升降设备、钻井设备和发电设备。

2.多功能半潜式平台集成能力增强

具有钻井、修井能力和适应多海底井和卫星井的采油需要,具有宽阔的甲板空间,平台上具有油、气、水生产处理装置以及相应的立管系统、动力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生产控制中心等。

3.新型技术FpSo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海上油田的开发愈来愈多地采用FpSo装置,该装置主要面向大型化、深水及极区发展。FpSo在甲板上密布了各种生产设备和管路,并与井口平台的管线连接,设有特殊的系泊系统、火炬塔等复杂设备,整船技术复杂,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它除了具有很强的抗风浪能力、投资低、见效快、可以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外,还具有储油能力大,并可以将采集的油气进行油水气分离,处理含油污水、发电、供热、原油产品的储存和外输等功能,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

4.更大提升能力和钻深能力的钻机将得到研发和使用

由于钻井工作向深水推移,有的需在海底以下5000~6000m或更深的地层打钻,有的为了节约钻采平台的建造安装费用,需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钻采,将其半径从通常的3000m扩大至4000~5000m,乃至更远,还有的需提升大直径钻杆(168?3mm)、深水大型隔水管和大型深孔管等,因此发展更大提升能力的海洋石油钻机将成为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我国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己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尤其在海洋钻采平台、海洋钻修井模块、水下生产装备等多个方面均已有了新的发展目标,这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早日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保证国家的海洋油气资源不受侵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通过未来几年、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必将在海洋石油装备方面步入世界强国行列,国内海洋茹由钻采装备产业必将展现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海洋深处篇10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已从海洋的“聚宝盆”里收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伴随着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海洋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此外,中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矿区。这些“蓝色国土”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能长期提供60%左右的水产品、2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约70%的原盐和足够的金属,几亿人口的沿海城镇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从海洋获取。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范畴不断向多领域拓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海洋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1年至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3%以上,到2016年,全国的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值已占到了6.8万亿元,海洋经济释放出的巨大空间成了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o。

海洋经济蓝图已现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从关注海洋渔业、海洋盐业为主,到发展以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油气、船舶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国人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一直处于快速推进不断完善的阶段,总体布局,更是融入到了电力、生物医药、军事工程、遥感技术等多个方面。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苗壮表示,海洋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有着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基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发展要求,如今海洋经济已经晋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拓展我国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将长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至此,有了国家战略做支撑,凭借着背靠大海的优势,全国各地沿海城市动作频频,海南、广东、山东、广西、江苏等沿海大省,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并引导资金培育当地相关项目。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一系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继获国务院批复,各省纷纷制定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5年规划。《小康》记者登录各省市海洋部门官网统计发现,大连2016年实现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2728亿元,同比增长6.8%;厦门是2073.49亿元,同比增长10.2%,海南“十二五”时期海洋生产总值1050亿元,同比增长11%;江苏省海洋与渔业部门则把2017年主要预期发展目标确定在7600亿元,增速保持9%左右。不难发现,从北到南,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到海南国际旅游岛,沿海经济区相间排布,一幅完整的海洋经济版图已经跃然而出。

评价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郑苗壮表示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要实现突破就必须要找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着力点,分析海洋经济供需矛盾,从而解决海洋产业结构性失衡、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带来的困扰。他建议,在推动我国经济富海再上新台阶的方向上,国家层面要不断地提高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管理考核机制,出台更完善的海洋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能助推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让“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取得更好的成效。

与此同时,在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关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统筹推进海洋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他的建议是,从国家层面继续完善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围绕“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生态岛礁”修复工程、“智慧海洋”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来提高海洋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关键时期,蓝色经济空间拓展更是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大契机与重要载体,我国要实现海洋经济布局从近岸海域向海岛及深远海延伸,需要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体系,同时通过集约高效地利用现有海洋资源,提高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扩大国内市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规模和层次,国家对这些任务的部署实施,都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新常态下实现蓝色经济空间的有效拓展。”郑苗壮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阶段。随着用海规模扩大和用海强度提高,在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海洋空间需求的同时,保障海洋空间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海洋环境污染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糟糕的是,当初清澈蔚蓝的海洋,现如今正在遭受塑料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形势不断恶化,在我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同样严重。以反映海洋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海水水质为例。《小康》记者从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网获悉了《2015年的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万、5.2万、4.0万、6.3万平方公里,而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21个海湾全年四季均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

“从空间分布上看,海洋污染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分布在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类型也基本一致,仍然以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为主。”郑苗壮分析。

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这意味着什么?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而劣于第四类海水的水质,被划定为不能适应水产养殖、海水浴场等需要,属于污染水源不适合海洋生物生存。

事实上,日益受到威胁的不只是海水,还有海洋生态系统。《公报》指出,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8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其中,杭州湾、锦州湾持续处于不健康状态;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广西北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虽然不同海湾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但所有海湾生态系统都面临生境丧失和人为污染的压力。锦州湾、杭州湾两处海湾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与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巨大、栖息地生境丧失严重、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等不无关系。

一些媒体和海洋保护协会近两年抓拍到许多海洋生物受到威胁的照片,意在让更多人意识到海洋污染带来的问题。于2007年6月1日在三亚注册成立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一直致力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该协会秘书长孟佳烨告诉《小康》记者,对海洋生物来说,海洋内的塑料垃圾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对于海鸟、海龟等小型动物来说,塑料袋、渔网等海洋垃圾已成公认的“杀手”。据他回忆,2016年4月,蓝丝带协会和万宁的公益团队救助过一只受伤的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在清理海豚胃肠道的堵塞物时,最终用钳子从海豚体内取出约1米长的塑料制品。孟佳烨说每年有大量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但塑料分解极慢,清理成本又很高,所以海洋塑料垃圾在海洋的积累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的威胁之一。

郑苗壮也表示,目前国家海洋局在41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海洋垃圾9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塑料瓶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3%;其次为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36%和11%。

新《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大惩处力度

海洋塑料垃圾影响范围之大,已经超出了目前海上垃圾的治理能力,绝大多数海上垃圾几番清理之后又会卷土重来,垃圾围困海洋的论调也开始在国内外出现。西方媒体此前公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秒钟有超过200公斤塑料被倾倒入海洋,累计每年有超过800万吨塑料留在海洋当中。该组织的专家估计,到2020年塑料废弃物的生产速度将达到1980年的9倍,每年的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这些百分百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塑料废弃物近年来已经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堆积成5个巨大的垃圾岛,而大多数塑料却无法在海洋环境中完全分解,海洋塑料要么漂浮在海面之上数月,要么沉入海底积存百年,科学家认为,这些塑料将深刻地改变乃至毒害地球的环境,海洋垃圾的破坏威力影响深远。

孟佳烨告诉《小康》记者,目前海洋垃圾的打捞成本是陆地处理的10倍以上,而漂流性非常强的海洋垃圾在处理责任上也很难分清,相关技术研发投入也比较低。“海洋污染目前是一个困局。它的严重性和受关注程度并不相符,在污染程度上和防治投入上也不相符。”他表示,要改变海洋污染不断扩散,防止陆地垃圾通过海岸、河流、港口流入海洋的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防治制度,配合增强对普通大众保护环境的宣传意识,才能有效地加强各地区、各组织对海洋垃圾问题的信息共享。

据孟佳烨透露,现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志愿者开展净滩行动,以此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全国建立三十多个队伍定期去所在的海滩开展工作,同时也在做关于海洋垃圾监测方面的尝试。三亚2016年的情况是可到达的海岸线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垃圾监测,这一组数据和2010年同期做的调查相比,三亚每公里海岸线的垃圾重量减少了52%,垃圾件数减少了36%。”孟佳烨期望,未来不单在三亚,全国其他地区的海洋垃圾数量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推动我国海洋经济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现实中,像孟佳烨一样想法的很多人都希望海洋污染问题的治理能立竿见影。事实上,对于规模较大的海洋环境修复工程,无论采用何种修复技术和工程方案,在时间上都不可能短期见效。比如,对于一个有上百公里受污染的海域,即便是采用所谓最简单的人工打捞方法,用30吨的大运船运走这些海上垃圾,也需要拉不下千次。此外,如果加上污染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环节,前后差不多也要花1年时间。而最致命的是,来自海洋的垃圾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所以,海洋环境特别是针对海上塑料垃圾的清理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郑苗讶衔,此前修改完善的新《海洋环境保护法》或许能在制度层面能发挥作用。“加大处罚力度这是新《海洋环境保护法》最具亮点的变化,这部法修改的直接动因就是2011年康菲溢油事件,该部分是修改海环法的重要部分,也是对该事件最直接的回应。”郑苗壮表示,《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对违法排放、超标排放、超量排放等4类违法行为形成约束。特别是针对存在拒不改正的,作出处罚决定的部门,新环保法规定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按日计罚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促使企业及时改正,遏制连续性违法行为,倒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与设备的投入,最终实现良性循环,兼有制裁和督促改正的作用。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当出台配套的实施办法,明确适用范围、实施程序、计罚方式等细节,确保按日计罚有章可循。”

同时,新修改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73条规定,针对4类违法行为,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或者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同时对情节严重的,可以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这就赋予了监督管理部门更多的惩治手段,海洋环境监管将彻底摆脱缺少执法依据、威慑力不足这一困境。但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适应范围和实施程序,确保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惩治措施落到实处。

处罚不设上限也是一大亮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之前,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最高处罚不得超过30万元。这一处罚额度,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对企业形成震慑。此次修改,取消了处罚上限,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按照直接损失的20%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取消处罚上限,将有效发挥惩戒作用,促进用海单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