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14:06

范进中举篇1

话说范进自中举后,成了当地知县,也有了自己的府。范进便把家中的老丈人和妻子俱请到府上来享乐,把原先的房子也廉价卖了。这日范进正在府上大摆筵席共老丈人和胡屠户父女庆贺中举之事。摆上珍味佳肴,府中热闹非常,家中亲眷俱不曾这般饮酒吃肉,吃得那叫一个狼吞虎咽,把菜盘子尽都舔得干干净净。

正吃得尽兴,忽见府外闯将入一班官兵来,为首的一个头戴官帽的人指着范进破口大骂道:“好你个假范进,还敢在此处喝酒作乐。那报录册上明明写的是我范尽的大名,哪里轮到你这厮来篡我官位!还不给我滚出府去!“范进听了此番话,慌的忙叫要拿报录册来核实,心下自怕了三分。范尽把报录册直甩到范进脸上道:“你看明白!”范进哪里敢还嘴,慌的忙接住报录册,把两眼直勾勾盯看那报录册,只见上面分明写着"范尽“两个大字。范进这一看脸色登时吓得煞白,两眼顷刻翻成白眼,不由分说的晕倒过去。范尽见此情景,喝令军士把范进的亲眷都逐出府外。把范进也横拖倒拽拉出府去,向府门外方向把范进身子只一丢,也不管他生死。

话说范进被官兵一丢丢到府外,却倒把范进跌醒了。醒来看时,只见老丈人坐在门阶前连连叹气,胡屠户正对他女儿念念有词。老太太见范进醒来,又叹道:”你说你,好好的一个官儿,怎么不到半日就弄没了,这下怎生是好,房子也卖了,到何处去安身?”范进争辩道:“我何曾知道这偏是个虚名儿,这官场深似海,你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厉害!”胡屠户也指着范进骂道:“我早说你这厮是个败家的,成不了大器,今日果被我言中。我女儿是靠你不得了,这们亲事就此作罢!”说完拽住女儿扬长而去。范进见此情景,心已自凉了大半,望天呜呼道:“老天,你为何待我范进如此不公!”说犹未了,心一横,把头向着门楣狠撞过去。老太太赶忙上前拉拽住他,怎耐老太太年逾半百之人,气力不如范进,被范进挣脱了又极力寻死。老太太亲眼见了范进被撞的头破血流,登时大哭起来,眼泪哗哗似流水般欲停不止。

范进中举篇2

范进中举54岁。小说主人公范进,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里却热恋功名,追求利禄,奴性十足,卑怯懦弱。从他身上,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对读书人的毒害。

他半生贫穷困乏,有时到了断炊挨饿的境地。他连考二十多次,没能进学。受人冷遇,遭人歧视,好不容易到54岁才勉强进了学,算个秀才。他丈人胡屠户骂他“现世宝”。他也只唯唯诺诺,怯懦地回答:“岳父见教的是。”有时被骂得“摸门不着”,甚至把臭痰吐他一脸,也没半点儿脾气。

最后,范进这种百无一能、迂腐呆蠢的人,很快就做起了官老爷,掌握政权,管理百姓。

(来源:文章屋网)

范进中举篇3

范进为什么要卖鸡呢?原来,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后家里没米吃,他只好将鸡换成米。唉,真可怜。

范进来到张榜处,挤入人群,来到榜前。他飞快地搜索着姓名,可怎么也找不到“范进”。他脸色变得苍白,大呼:“这大榜怎么就容不下范进这两个小字呢?”可范进是什么人,考秀才都考了二十多场,考举人就不能多考场吗?范进稳一稳心,回了家。

话说范进刚提着米回家,广东省规模居前的猪肉公司总裁兼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屠户来了。他是范进的岳父,可不肯资助穷困潦倒的范进。这一天,他让烧汤经理去管公司,自己提着一小段大肠来访。他见范进这穷样,狠狠数落了他一顿,末了又说:“算了,你跟我杀猪吧,任你为经理助理,剁个肉什么的,挣一两个钱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媳妇!”范进本想再攻读举人、考进士,可考试这玩意儿没钱不行,就说:“岳父大人见教的是,我明日就到贵公司上班。”从此,范进营卖肉生意。

过了几年,举人选拔考试又开考,范进这几年白天杀猪晚上苦读,于今日满怀信心进考场,可看了榜之后,他又迈着沉重的步子回了家。

第二天,范进前往胡氏猪肉集团有限股份公司,一路上见到许多人对他指指点点,偶尔听到“就是他,考了二十多年,只搞到一个秀才。”到了公司,那些员工都看不起他,胡董还训了他一顿。范进的心伤透了。

三年后,范进的老母死了,他十分伤心,向岳父借了一千钱,邻居又合资了五百钱,可不够用的。他又向现任汤知县讨钱,被汤老爷赶走。范进忿忿想道:“若我中举人,你还要请我去打秋风呢!”可母亲要葬,便将家中值钱的东西尽皆当了,凑几两银子将老太太葬了。

范进中举篇4

人物:范进(五十岁左右)张乡绅随从(一名)范母(老太婆)报录人(两名)范妻胡氏(四十多岁)胡屠户众乡邻(三姑六叔)张乡绅背景:草棚内(布)道具:书(一本)破桌破椅各一张几块猪肉几吊钱喜报一张(上写“范进高中第七名”)托盘一个烂衣一件钥匙(超大型)银元宝一锭(超大型)鸡一只(模型)鸡蛋一只(超大型)酒瓶两个服装:范进的长衫一套范母、范妻、女乡邻三姑的裙装3套胡屠户、男乡邻六叔、随从(短打三套)张乡绅(长袍一套)报录人(衙门服两套)音乐:广东音乐《得胜令》幕开:(范进手拿书本、站在舞台的左边,摇头晃脑地读书):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看……(范母坐在舞台右边的破椅上,时而缝衣服、时而看儿子几眼然后摇头)。范进:(走到台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人姓范名进,寒窗苦读三十四年,终于中了个秀才,前两个月,我瞒着岳父大人参加了乡试,如能高中,哼,我就飞上枝头变凤凰,再也不用挨穷受气了,嘿嘿,到时如玉的美人就……范母:(拿着烂衣走到范进身边,扬起衣打范进):呸,还在发什么春秋大梦,整天就只会读那些烂书,什么都不会做,我已经几天未闻到米香了,还不快拿那只老母鸡到集上去卖了换上米回来,哎,……读书不成三大害……范进:(拿起鸡,边走边叹气)想不到我堂堂一秀才,如今沦落到做鸡贩,只是,该如何叫卖呢,书上可没有教呀!买鸡否?买凤否?……(从左边入)范妻:(气呼呼地从右边出)哼,三姑六叔,你们别狗眼看人低。他日我老公高中举人,我妻凭夫贵的时候,看你们这些邻居怎么个死法……哎,只可惜我那老公范进不中用,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又不会挣钱,就要“饿死老婆熏臭屋”了,哎,可怜我,真是一朵鲜花牛粪里……婆婆,三姑六叔都不肯借米给我家了,说我们上几回借的还没还呢!(范母听了,边补烂衣服边叹气摇头,范妻则抹桌子)两报录人:(手捧写着“范进高中第七名”的报贴从左边上)。报——报,恭喜范进老爷高中乡试第七名!报——范母范妻:啊,我的心又喜,我的心又安,儿子(老公)高中我从此母(妻)凭子(夫)贵啰。(两人帮报录人贴上喜报)三姑:(一手拿红巾,一手拿鸡蛋从右边上)哎呀呀,三姑我竟然看漏了眼,范进那个穷鬼书生尖嘴猴腮的,居然中了举人,刚才她那老婆向我借米,我还嘲笑她。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现在去拍拍马屁还来得及。哎,老太太,恭喜高中呀,小小意思,不成敬意……(放下蛋就抢着抹桌)(六叔拉着范进从左入)范进:哎呀,高邻,你不要开玩笑啦,我还要去卖鸡。六叔:我没骗你,现在满大街的人都知道,范老爷你高中啦,我特意带了酒菜来贺您呢!还卖什么鸡?(一手把鸡掼在地上)范进:(进入茅棚,抬头望见喜报)范进高中第七名。范进高中第七名?(两手一拍,大笑一声)“哈哈,好,我中了!(往后跌在地上,昏了)。众人围上来,高叫:范老爷(儿子,老公)。范进:突然睁开双眼,双手排开众人)好!我中了!(站起来拍手,仰天大笑)。哈哈,哈哈,我中啦。(向后边跑去)。(随即传来跌落水的巨响)众人看着报录人:举人(儿子、老公)疯了,如何是好?!一报录人:范老爷这是因为利欲熏心,噢,不是,是高兴过了头,痰涌上来,只消叫一个他所惧怕的人打他一巴掌,就好了,平常他最怕是谁呢?众人:胡屠户,他岳丈,胡老爷经常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他连屁都不敢放半个。胡屠户:(手拿几块猪肉、几串钱从左边入)我,胡屠户,杀猪的,家有一子一女,女儿长得像我,样儿不错的,就是黑了点,到了三十还没人要,不知那个范进是瞎了眼了,还是什么的,居然要了她做老婆。十几年来跟着那个癞蛤蟆范进,喝西北风。熬到现在终于出头了,做举人夫人了,我现在来贺他,顺便看看有什么油水可捞。众人一见:胡老爹(亲家老爷、爹)您来得正好,范老爷高兴得疯了,您快打醒他吧。胡屠户:使不得使不得,他现在可是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打了他我可是要下地狱的。范妻:爹,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为了女儿下半生幸福,你不打也得打呀。胡屠户:罢了罢了,为了女儿,更为了我自己,打就打吧,拿酒来(仰头喝了两大碗酒,卷起衣袖)(向舞台右边走去)。范进:(披头散发,从右边入,撞上胡屠户)我中啦,发达啦,做官啦……胡屠户:(一手抓范的衣服一手扬起,欲打,停在半空,最后狠下心打了下去)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范进:(跌晕在地上)众人:老爷(儿子、老公)!(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涂油)范进:我怎么坐在这里?这半天,我昏昏沉沉的,如发梦一般。众人:老爷,不是发梦,恭喜高中了。范进:是了,我清清楚楚记得中的是第七名。(众人扶范进起来,帮他绾头发,抹面,整理衣服。)胡屠户:贤婿老爷,刚才这样打你,是你老太太叫我的,你大人有大量,别跟我们小的计较……(对众人)我早就说了,我的这个贤婿,才学文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的张老爷、周老爷,也比不上我的贤婿。六叔:哎,胡老爹,我依稀记得以前有人骂范老爷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癞蛤蟆想吃天鹅庇,烂忠厚没用的现世宝,是吗?胡屠户:(尴尴尬尬的)哪有人这样说过……你们不知道,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当年,我女儿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不少有钱的富户要娶她,我却看不上,就专留给最有老爷相的贤婿,哈哈……众人附和着大笑(场内传出)报——,张老爷拜访新中的范老爷张乡绅:(摇着折扇,身后有一随从,手托托盘,内放钥匙一把,元宝一大个)做官好、好做官、官好做,我,张乡绅,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就刮得十万雪花银。要想财源不断,就要结好那张“关系网”了。每到乡试放榜的日子,就是我拉关系的最好时机,这不,这个穷光蛋范进中举了,我要捷足先登,送来豪宅和银子,日后有事相求就好办了,所谓“有钱使得鬼推磨嘛”哈哈……范进、张乡绅:(互行礼)范兄,恭喜高中张老爷,久仰久仰张乡绅:范兄,你我同出一房师,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弟却也无以为敬,仅送上东门大街上的豪宅一座,白银五两,望范兄笑纳(随从手拿钥匙、元宝亮给众人看)众人:(聚焦礼物)哗,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官还未做,就有人送房送钱啦(作流口水状)范进:(猛抓礼物又作为难状)不敢收,不敢收乡绅:范兄,你我是至亲骨肉一般,就不要再推迟了,事不宜迟,不如,现在就马上搬过去吧。胡屠户:(赶紧帮范进整好衣服)(众人跟着帮忙)……随从:老爷回府!报录人在前开路,范进乡绅摆起架子踱起官步,众人在后从左边入。(《得胜令》的音乐响起,众人绕场一周,向观众行礼,幕下)

范进中举篇5

关键词:范进中举;人物塑造;对比;讽刺

一、小说与人物形象塑造

(一)人物形象塑造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人物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能起到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作用,在小说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中经典的人物形象或者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能让小说更加出彩。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又例如《百年孤独》中的布雷恩迪亚家族等。因此,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不仅是小说创作者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我们探讨小说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范进中举》的人物塑造

中国的古典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中不乏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的作品,《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之一。陈维昭[1]认为明清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三种基本模式,其中一种是对客体世界的人物的无限贴近。如果我们要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塑造,必得从吴敬梓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人物形象。

二、反常与讽刺

(一)范进发疯――反常法的应用

梅斌[2]曾指出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用反常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这种反常法即指有意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范进中举》中对“范进”这个主人公的刻画就运用了这种反常法。这个科举之路不顺、穷困潦倒、受尽轻视的范进直到自己五十四岁的时候才考中举人,却在听闻自己中举的消息后突然发疯。对于这个情节,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但笔者认为,用反常法来解释效果更佳。虽然原文中众人对范进发疯的看法是“新贵人欢喜疯了”,但从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的言行看,这更像是一出反常的抨击残害读书人的科举制度和批判范进这一类“读书人”闹剧。试问在正常情况下,谁会在自己通过考试后发疯呢?范进发疯这一异于常人的行为也反映了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扭曲心态。吴敬梓在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时,仅仅是突出一个反常的情节,就达到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也启示后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反常去塑造人物形象。

(二)“范进”形象的讽刺意味

笔者在前文讲到范进发疯这一反常情节,但这一反常情节非常符合范进这种迂腐懦弱又固执功名的读书人的性格逻辑,也与书中所描写的腐朽的科举制度大背景吻合。@在本质上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手法。另外,在张乡绅拜访范进的情节中,范进对张乡绅刻意奉承的行为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对范进这个人物的讥嘲。吴敬梓生活在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清朝,他本人也经历了家族与生活的重大变故,他对他所处的时代有着较之他人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他才会如此讽刺范进这样的读书人,这一点在《儒林外史》的其他人物塑造上也可以看出。

三、对比的艺术

(一)胡屠户

胡屠户作为《范进中举》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分析。吴敬梓在刻画胡屠夫这个人物中,明显使用了对比描写。对比是一种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使用对比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深刻,从而达到更加清楚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让读者更加明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的效果。在《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待范进的态度的可谓是经历了一个急转弯。在范进中举之前,落魄的范进为了能够去参加乡试曾向胡屠户借钱,胡屠户拒绝了范进,还将范进骂了个“狗血喷头”。然而,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不仅为主动为范进一家送钱,还担心送去的钱太少,不够范进拿去赏人。可以看出,胡屠户在本质上是个自私自利而又趋炎附势之人。文中多处前后对比使胡屠户这一个具有浓重市侩习气的屠户形象跃然于纸。这也凸显了作者塑造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本意。

(二)张乡绅

《范进中举》一文对张乡绅的描写集中于文章的后半部分。前文除了胡屠户对张乡绅的评价外,并没有直接描写张乡绅与范进的互动。但从后文他给范进送银两送房屋、亲切称呼范进为“至亲骨肉”、极力拉拢范进的行为中我们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测――之前张乡绅与范进并非熟识。这就是吴敬梓的高明之处,他并不直接对比张乡绅的前后言行,却能让读者自己想象和填补这一空白。笔者在此认为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隐性对比”。这样的对比既避免人物塑造中语言过于累赘,又能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本质想法和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张乡绅这个形象,基本代表着封建时期虚伪而狡诈的剥削阶级。从时代本身出发,吴敬梓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也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

四、结束语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讽刺佳作。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塑造也代表着这一佳作的深入解读。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永恒的意义。笔者相信,即使在未来,对《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也不会过时――因为这样的分析除了文学价值外,更重要的还是启示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

参考文献:

范进中举篇6

范进费尽一生心血追求功名利禄,终于在经历了34年的煎熬与努力后考中了举人,而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人民的趋炎附势。

范进在中举后就疯了,独自跑到破庙中,在路上又摔了一跤,沾了一身的黄泥,还不忘说:“好了,我中了。”可见,那时的人们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放在了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上。科举考试,本是封建君主用以选拔人才的方式,可如今却成了束缚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自由和灵魂的囚笼。范进,不过是千千万万被科举考试毒害的读书人中的一员。

而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是天差地别。起初,范进去向老丈人借钱去乡试时,被胡屠户骂的狗血喷头,而当范进中举后,又是送钱,又是大加赞赏,更有的是,在范进发疯好了往回去的路上,作为一个杀猪的粗人,竟然注意到了自己的“贤婿”的衣服皱了,还在路上给捋了好几回,巴结之意不用多说。最可笑的是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恐怕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范进这个人,而在范进中举后,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的,还以世兄弟相称,说什么“你我亲如骨肉”。这是为了什么?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为了自己卸甲后有一个好的出路。当官的拼命巴结上司,征求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百姓拼命巴结权贵,征求处处高人一等;读书人拼命考取功名,征求那吃不尽的山珍海味,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只是一个省的前十名便拥有如此荣耀,那么朝中大臣呢?皇帝呢?这些人享受的不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吗?百姓为了不受剥削,便努力通过科举来做官,而做了官后又来剥削百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试问,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考取功名的人,会是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官吗?

范进中举篇7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封建文人悲惨的一生,《范进中举》写了一个封建文人获得功名的经过,虽然两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个会说“之乎者也”的笑料,死了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周围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范进成了名,他一下子从岳父的出气筒变成了天上的星宿,成了乡绅的世交,因为这他竟然疯过。两人结局不同,但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最怕别人说他没中秀才,范进也总想着自古无场外举人,可见他们想的都是中榜,他们把科举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绳。然而,像范进这样的人,即使肉体还活着,精神却早死了,他的成名只不过是从一个泥潭陷进另一个泥潭。

我们也在学习,也要考试,但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学习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我们却有着远大的目标,我们是为祖国而学,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学。旧的科举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学历的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人不就是把进重点中学、考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吗?其实这是倒退的思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却把自己束缚在一味“进大学”的小圈子里,这算什么呢?孔乙己、范进等等都已经全部死去,他们身上所带的旧文人的气质也不再复存。而我们不但肉体还活着,精神也要活着,而且要更充实。旧的科举制度已毒死了不计其数的旧文人,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自己给自己戴上“新科举制”的枷锁吗?不,决不能!

范进中举篇8

行路难

金榜千秋万斗,辛苦奋斗万载。

停笔苦思无语,扔其四顾茫然。

欲踏初级到深,将登太行雪山。

闲来独坐朽椅,忽复次梦边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归来所寻

者人归来,不见泰山,惟于空庐。

四处寻觅,一无所获,归来孤叹。

范进中举

三十几年孤闲,人人见其避让。

家内空空无人,一朝心血来潮。

寒窗苦读半年,竟然榜上题名。

左邻右舍巴结,岳父岳母同行。

范进中举篇9

范进从二十岁应考,直至五十四岁,共考了二十余次,白须皓首。主考官周进见他着实不易,便把范进填了第一名,好不容易才中了一个秀才。“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范进又去参加乡试,出人意料地中了举人。范进最终确认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许多学者都认为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是颇具讽刺意味的神来之笔,因为范进必须疯,他的“喜极而疯”可以深刻揭露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人的戕害与扭曲,可以传达出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极度厌恶和深度挞伐。但是细读文本,笔者却愈发觉得范进不会疯,范进疯得很牵强。

一、困顿生活的消磨性

科举时代,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高低,基本上是由他在科场上的成败决定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举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改变之大,自不待言。范进身处科考的大背景下,热衷功名,考而不中,不中而考,身在考网中,一去二十年。二十多次屡试不第,必然在某种程度上消磨了范进的盛气和激情,但范进除了继续在科举的老路上孤注一掷之外,别无他选,因为他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出场时这样描写:“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足见范进身无长物。贫困的生活境况说明了他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市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家庭生活的窘状更进一步说明了范进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半生的穷困潦倒对范进的心理必然造成很大伤害,贫而气短势必消磨他对生活的热情。加之他毕竟不是世外之人,人情世故总有牵绊。范进中举前,他曾到老丈人胡屠户那里借钱,不曾想遭到了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像你这样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胡屠户甚至怀疑女婿范进考中秀才不是靠自己本事,“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胡屠户瞧不起范进,范进中了秀才,他仍当着范进的面训导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在日常生活中,胡屠户对范进极尽羞辱,难免致使范进的性格自卑。亲岳父尚且如此,周遭的人更不用说。范进中举后,乡绅张静斋亲自登门拜会,一阵寒暄客套:“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既然张乡绅自认为和范进有点关系,为何一直不见亲近,偏偏这时候热得一盆火似得赶来嘘寒问暖。可以想见,范进中举前周围的人即便不落井下石,亦不会笑脸相迎。在世态炎凉的现实情境下,范进中举前遭到内亲的奚落及外友的冷落,势必打击他对生活的积极性,并且加速他对人事的麻木。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说一个人五十岁就大概知道自己的一生,感觉生命已经开始走后半程了。范进五十三岁还是个童生,周进因“同是天涯沦落人”,才点他得了秀才。即便因取得成绩而深受鼓舞,但范进五十多岁的年纪一定懂得世事艰难的道理。因此,家徒四壁、人情淡薄、年过半百、举业艰难的困顿生活、极大地消磨了范进对生活的热情。范进中举大喜过望是人之常情,但他付出了太多,投入和产出反差太大,他不至于高兴到疯言疯语的地步。

二、范进性格的迂腐麻木

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曾经提出过“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人们发现,习得性无助感会有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及情绪失调的表现。“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于抑郁状态。”

范进因为在生活和考场上的失利,性格上明显表现出无助感。范进家里穷得连下锅的米都没了,也要等母亲嘱咐了才慌忙出去卖鸡。他一个受过教育的读书人,一大把年纪没有生活技能,还眼睁睁看着生养他的老母长期饿得老眼昏花,足见他性格麻木到何种地步!他到了集市东张西望,一踱一步,半天没有卖出那只鸡,一副书呆子的样子。当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根本不相信,还以为是邻居开玩笑骗他,就连他自己看榜的时候都是看了一遍又看一遍才敢确认。这些行为都充分说明他对现实的绝望,对生活的麻木。胡屠户在范进考中秀才后,盛气凌人的辱骂他是“穷鬼”“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他也不过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更有甚者,胡屠户骂他母亲“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他这种性格就是习得性无助感的体现,无助感促成了范进迂腐麻木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得他在中举的事实面前不敢相信,在生活中麻木不仁、无可奈何。因此,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疯是不符合心理常规的。

三、吴敬梓科举经历的佐证

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从小受到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十八岁考中秀才,二十九时到滁州参加为秋季乡试做准备的预备考试。在十八岁到二十九岁的十一年间,吴敬梓也曾参加乡试,却未能博得功名。那么这期间他究竟参加了几次科考,相关资料没有具体说明。我们只能推算:明清时期,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所以十一年最多可以参加四次正式的乡试。可惜吴敬梓二十九岁的乡试还是名夺孙山了。吴敬梓在那十一年间,狂放不羁,放浪形骸,广疏家财,这种行为就是他对科举落第后强烈不满的印证。在那之后,吴敬梓移居南京,三十五岁被推荐应“博学鸿词”,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结果他因病未延试,最终未成功名。从此,吴敬梓看透科场的虚伪面目,在江南过起了自由自在的名士生活。将吴敬梓和范进进行对照,不难发现,二者的出身、科考经历、科举失利后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吴敬梓没有范进那样的切肤之痛,因此他在

下笔描写范进中举后那种乐极生悲的心理状态不过是一厢情愿。

有人会质疑,吴敬梓身边有和范进经历相似的人,他通过细致的观察也可以把人物形象的“黑色幽默”描写得惟妙惟肖。范进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人物原型,但笔者始终认为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也有人把蒲松龄和吴敬梓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蒲松龄和吴敬梓的出身经历、生活遭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二人都出身较为寒素的书香门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都成为科场上的失意者,都通过写作小说来讽刺科举制度,但他二人对科举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却有所不同。蒲松龄深受科举之害,却“始终把自己在科场上的不得意,没有能够攀登上科举功名的阶梯引为终身的憾事。”而吴敬梓是“等到他眼见当时与荐的江若度、梅淑伊、李岑淼以及他的从兄吴檠、友人程廷祚等人有的客死京都、有的铩羽南归的狼狈情景以后,终于使他猛醒过来,从此绝意仕进。”可见,有相似经历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物所作出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更何况是经历并不相似的吴敬梓和范进二人。故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笔法夸大了艺术真实。

四、结语

《儒林外史》既然是讽刺性的小说,那么吴敬梓在人物表现中进行艺术夸张是无可厚非的。小说创作中的虚构和真实的关系,随着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对虚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许多人提出小说创作不是简单地‘实录’生活或依据正史,而且必须要有虚构,这样才能更‘真’。”但是“小说的‘真’不是具体的人和事的真实,而是‘情’和‘理’的真实。”因此小说体现的是人们普遍都能理解的生活情理,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冯梦龙曾对小说创作中的虚构和真实关系说过这样的话:“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吴敬梓在艺术真实的处理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是艺术的夸张理应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范进在生活的折磨和性格的麻木下,年过半百中举后高兴得发疯是不符合人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细品起来这样的描写难免有生硬牵强之感,因此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是不合情理的艺术夸张。

参考资料:

范进中举篇10

一、生理指数达到发疯的临界点

范进出身寒门,从小投身科举,皓首穷经,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除了满脑子功名利禄之外,身无长物,家徒四壁而已。而他殚尽竭虑所学的知识又不能帮助他赖以谋生,生活的窘迫,经济的拮据可想而知。好在他自小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教育,这成了他聊以的精神鸦片。尽管他常常衣食不继,过着半饱半饥的生活,但他认识到:只要坚持科举这条道,一切都会有的,一旦放弃了科举,现实不仅不能改变,而且会雪上加霜。所以,自始至终,除了坚持科举一条道走到黑,他别无选择。

范进的贫穷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且不说茅檐草屋,瓦灶绳床,单从他考中秀才胡屠户为他贺喜时所说的话里,可以略知一二。“女儿嫁给范进十多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范进背着老丈人去参加科考,不料回到家中发现已断粮两三天,老娘饿得发昏,差点出了人命。胡屠户骂范进“尖嘴猴腮”,并不仅仅是对他形象的贬损,更多的则是揭出了他身世的辛酸和生活的艰难。在这样的生活境遇中,范进的日子举步维艰、捉襟见肘。从表面看,范进在困难面前也算得上坚强了,可是他的这点坚强十分有限,甚至有点可怜,生活中的任何不平静因素都可能使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坍塌,从而诱发他的疯狂。与其说他在困难面前是坚强的,不如说因为他对科举的狂热使他强撑不倒。他的生理早已发生了严重病变,发疯只是时间问题,一定要发疯。

二、世俗社会对范进的心理摧残

科举制度一方面通过考试的方式让极少数幸运者登堂入室,跻身上流社会进入管理阶层;另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失败者名落孙山,沦为社会底层的贫困者。这样就人为地把读书人化分为两个畛域分明、壁垒森严的对立阶级。同时又以极其庸俗腐朽的价值观毒害人的思想,“成者王侯,败者贼”。人们对科举成功者青眼相看,奉若神明,极尽胁肩谄笑逢迎巴结之能事,对失败者则百般奚落,万分鄙视。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到满头花发,垂垂老矣,54岁才考中秀才,正式进学。在几十年的科举生涯中,不知遭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冷嘲热讽。长此以往,养成了他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特点。他见了所有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唯唯诺诺,谦卑有加,可是所有的人都没把他放在眼里,他变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只能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对话。家里断粮多日,无人问津,即使是自己的丈人胡屠户对他的困难也视而不见,还经常在他的伤口上撒盐。

三、对科举的痴迷使范进的疯狂成为必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范进如愿以偿金榜题名之后,似乎一切将要尘埃落定了,但他竟然无法跳出发疯的魔咒,陷入既定的命运谶语中,这表面上有悖常理,匪夷所思,但细究起来,范进的发疯顺理成章。范进精神分裂,人格蜕变,思想异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长期营养不良,体力透支,处于亚健康准疯癫状态,却要b得若无其事。因为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小人物最好别把伤口给人看,来看的也是看热闹的。等到考中举人,可谓鱼跃龙门,身价倍增,他就一改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常态,炫耀心理极度膨胀,无视一切存在,忘乎所以,大呼小叫,招摇过市,虽是疯癫之态,却象一面镜子,纤毫毕现地折射出了范进利欲熏心的丑恶灵魂。“好了,我中了”,这是如释重负一般的精神发泄,早已等待了很久。范进几十年来低声下气,含垢忍辱,不就希望能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大声说话吗?当这一切变成真的以后,他就用不着做假伪饰了。为了这一点,他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包括最后的疯狂。

范进一生在迷失的科举道路上渐行渐远,一言一行刻意伪装,极其做作,唯有真了一回――发疯了,而他的发疯程度较轻,属于精神病理学方面的心理暗示,是精神松弛前的激烈反弹,因此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胡屠户抽了一个嘴巴,歪打正着,就让他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中举之前范进假装不疯,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本已非同凡响,中举之后,真的疯了,因而惊世骇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