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19:24

与君别篇1

无情意

一人彷徨思见君

君离别

生残意

何日与君再相会?

相见时

泪纷飞

君不怪我单相思

只怨儿女情深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君别篇2

在慈禧统治期间,晚清国事日非,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于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战败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丧失大量国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2年,即慈禧去世4年后,清王朝覆灭。

大致同期,英国是怎样的情况呢?

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19年5月24日生于伦敦肯辛顿宫。其父肯特公爵爱德华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弟弟,母亲则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德国王族。自1837年6月20日起,维多利亚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君主,直至1901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64年。

18岁登基的维多利亚,一生之中深受国民爱戴。她是道德典范,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家庭主妇。她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充满责任感。她64年的在位期,是英国繁荣昌盛的顶峰。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额。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在全球具有无可匹敌的地位,当时,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描述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地区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这一时期,大英帝国进入“日不落帝国”时代,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而人们给予维多利亚盛誉,并不是因为她做出了多么举世瞩目的事业,而恰恰在于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成为那个时代君主的典范。

面对历史,人们不禁要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慈禧“殚精竭虑”,到头来却落得个祸国殃民的骂名?而维多利亚使自己安于担当“虚君”角色,甚少干预国政,却被英国人由衷地尊敬和怀念,连她的名字也成为繁荣富足的象征?

是文化教育的差异吗?

维多利亚从5岁起就开始了启蒙学习,到11岁时,便能用英语、法语、德语与人交流对话。维多利亚的两位主教在向肯特公爵夫人的汇报中说:“她对于编年史和英国史中的各个大事件都很熟悉,这对如此年轻的人实属难能可贵。对于地理学、地球仪的应用和拉丁语法诸问题,公主所做的回答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而慈禧,不但对19世纪的世界现状缺乏了解,甚至没有受过良好的蒙学教育,但这是当时的传统体制造成的。实际上,慈禧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她具备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敌的能力:读写汉文。她十分喜爱《诗经》,一有闲暇,就会独自吟咏。慈禧还擅长绘花鸟画,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慈禧的学习领悟能力是惊人的。咸丰帝逃避现实,寄情声色,对于国事穷于应付。由于慈禧能读写汉文,有些奏章他就让慈禧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慈禧以其罕有的机敏与聪慧,很快就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了然于胸,这为她掌权后的权力运作打下了基础。

是道德及权欲的差异吗?

在中国近代史上,慈禧一直以嘤熏心、穷奢极欲的形象骂名不绝。著名作家唐德刚甚至认为:“西太后原是个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是的,慈禧从咸丰皇帝的一个小妾起步,最后成为至高无上的“老佛爷”,权力是她一步一步争取来的。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于热河驾崩,诏命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赞襄政务王大臣拟旨缮递后,必须钤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图章,以代表皇太后和皇上批准,方为有效。皇上年仅六岁,“御赏”印章由皇后钮祜禄氏掌握,“同道堂”印章由他的生母慈禧掌握。肃顺等主张中外臣工的奏章由臣共同处理,不呈太后阅览;谕旨由臣拟定,请太后钤印,代替应由皇帝行使的“朱批”,但不得更改。两宫太后不同意,坚持所有奏章均应呈进,由太后阅览,谕旨由臣拟就后,经太后认可方钤印生效。肃顺等人妥协,慈禧争取到了对臣拟制的谕旨的否决权,政体也悄然由顾命体制改变为垂帘、顾命兼而有之。

1861年11月2日,26岁的慈禧联合奕?发动,从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政权,慈禧以垂帘听政的名义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奕?以“议政王”名义掌管朝政。在前,慈禧遭到肃顺的封锁,不能接见外臣,手中无一兵一卒;后,她取得了军政大事的审批裁决权,但受到奕?党羽的包围,兼对政事不熟,其权力的行使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只不过是一种例行公事。

而奕?党羽人多势众,统兵大员胜保甚至在上疏中公开要求他做新时代的周公,或者做本朝的多尔衮,但奕?不为所动。奕?的考虑是:清代顺治年间的摄政王多尔衮和康熙初年的辅政大臣鳌拜等人,都曾经权势煊赫,不可一世,却皆不得善终。因此,奕?主张太后垂帘,是希冀以垂帘之名,而实权归己。这既是奕?的聪明之处,也是他的简单之处。所谓聪明,是他看出这时已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非周公的时代可比,多尔衮和鳌拜等人下场不妙的根本原因,是侵越了皇权。所以,他奕?既要掌握大权,又要找皇权作为保护伞。他以为自己是可以控制两宫太后的。所谓简单,是他没有看出慈禧并非等闲之辈,她利用慈安太后的谦和,与之共同掌握象征皇权的两枚钤印图章,也利用奕?的力量以击败自己的政敌肃顺集团。她能屈能伸,在统治经验不足时,完全依赖奕?;在自感经验已足、羽翼丰满时,则毫不手软地削除不驯服的人。奕?低估了慈禧,也为后来两次被慈禧削去权位埋下了伏笔。这期间,慈禧无可遏制的权欲和复杂多变的心机显露无疑。

慈禧与奕?互相利用而又都不甘成为对方的傀儡,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就不可避免。在慈禧与奕?之间矛盾尖锐对立时,慈禧恼怒地说:“你事事与我对抗,你算什么人?”奕?毫不示弱地说:“臣是宣宗第六子。”慈禧说:“我革了你!”奕?说:“革了臣的王爵,革不了臣的皇子。”由于奕?一系列做法惹怒慈禧,慈禧终于处心积虑罗织罪名,于1884年,革去奕?一切差事,至甲午战败不得已才依群议让奕?复出。就在奕?赋闲的这十年,慈禧的专权不再受到任何牵制,而日本却在全力发展并针对中国备战。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奕?的被削职十年不能不说是重要败因。

慈禧掌握最高权力,如果她确是治国能人,亦不失为中华幸事;而事实却全然相反,在权位之争中手段毒辣游刃有余的慈禧,在治理国家上却一无所能。

对此,眼光毒辣的曾国藩,早在1868年就在与心腹幕僚的密谈中,讲了自己的心里话:“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作为“后党”核心人物之一的李鸿章则更有深切体验:“自同治十三年(1874)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煤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是年冬底赴京叩谒梓宫(同治帝崩),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以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闲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在治国无能的同时,慈禧的享乐之欲却是得到了充分满足。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慈禧说:寻常人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也要办得风光漂亮,这样就被邻居看得起。为了庆寿,先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紧接着开始修建颐和园,颐和园占地四千三百亩,预算一亿两白银。修颐和园经费的具体数额已无法知晓,但挪用最多的当属海军经费。从1886年起的3年中,海军340万两开办经费几乎全被挪用。而每年

400万两的常年经费以“挪拨”等名义至少提取30万两用于修园子。1885年户部和海军衙门以筹措海军经费为名卖官鬻爵,共筹措300万两被挪用。以上挪用海军经费各笔款项总共不下2000万两。李鸿章

曾说:“如果海军经费如数拨给,不过十年,北洋军舰甲地球矣。”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日益紧张,近邻日本加紧备战。日本为了弥补海军经费之不足,明治天皇从内廷经费中每年拨取30万元,并声称“哪一天海军经费不到位,就每天只吃一个饭团子”;为买“吉野”号军舰,明治皇太后甚至把首饰都捐了出来。日本国民大受刺激,纷纷省吃俭用来捐钱。

相比之下,慈禧半个月的花费可以买一艘“吉野”号军舰,两个月的花费可以买一艘“镇远”号超级主力舰,一年的花费可以建一支北洋海军。清朝的百官也在捐款,为庆祝太后的生日,全国的捐款在千万两以上。其间有御史上奏,请求停建颐和园以保军费,慈禧大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一句话道出了封建王朝极权统治者的无知无识无品无德。

为了慈禧的面子和六十寿辰,修颐和园花一亿两;而战败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为支付战争赔款向各国借款三亿两,连本带利高达六亿两,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战利品价值一亿日元,中国一共损失了十亿两左右的白银。当时民间有副对联讽刺慈禧:“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亡军败绩,割地求和。”

在慈禧一步步走向极权、滥权的顶峰时,维多利亚却正好相反,一步步成为没有实际权力的虚君。维多利亚女王留给人们的形象一直是温文尔雅、不计得失、甘当幕后英雄,事实上,维多利亚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有时温柔善良,有时却强硬冷酷;有时顺应时代潮流,有时却又顽固地与之对抗。

1868年至1874年,是被维多利亚称为“骚乱不安”的五年。普法战争后,法国的帝制被废除,共和国成立,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国内激进的共和主义思想的发展,报刊上不断出现攻击王室、攻击君主政体的言论。作为君主制度的象征,女王成为各种自由主义激进分子攻击的靶心,他们甚至提出了废除女王、成立共和国的要求。

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上台后,居然准备接受查尔斯・狄尔克爵士入阁。这个家伙是个狂热的共和主义者。女王怎么可能容忍这样一个反对自己的敌人进入内阁呢?而格拉斯顿也不愿意做出让步,双方僵持了近一个月。有人出来劝女王说,如果她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政局危机,而那时女王将成为全国舆论攻击的焦点,维多利亚这才不得不退让。格拉斯顿触及君主利益的改革接踵而至,维多利亚如坐针毡,她深恐自己将步拿破仑之后尘,被赶下那金碧辉煌的宝座。当格拉斯顿把一份份代表内阁的议案摆到她的办公室上逼她签字时,她愤怒得恨不得一把火烧掉这些完全违背她本意的文件。但形势再明白不过:她要么欣然签字,那么她的君权依然可以得到有限度的保留;假如她一意孤行拒绝签字,那么将冒着激怒民众并被掀下宝座的巨大风险。维多利亚女王手中的笔悬停在空中迟迟不愿落笔,抖动的笔尖把她的痛苦和犹豫表露无遗。无奈之中的她,终于在空白处歪歪斜斜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与肃顺和慈禧、奕?与慈禧之间的权力之争如出一辙,但结果迥异。

与君别篇3

关键词:君子;真;善;美;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26-02

“君子”强调的是一种人格追求,是德才兼备超乎寻常的人,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谦逊的态度,不但自己有远大之抱负,而且在处事过程中还能够守信用、讲原则、团结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论语》中君子人格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品质体现出来的。君子人格魅力体现于善、真、美的统一之中。

一、君子的人格体现

(一)君子人格魅力体现于善。善的本质在于守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内核,是一种道德信念。君子以仁作为自己的生存特征。何为“仁”?其一,善待自己:君子“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即坦然面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克己复理为仁”,即君子为共性的存在而尊重别人、克制自己的自由。克制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善的表现,最终也使自己获得了自由。其二,善待亲人:“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行仁的根本。其三,善待他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即使无法成全别人,起码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君子对待任何人都是从真情实感中流露出来的,从善如流,因而待人不轻慢,给人以安详舒泰之感。

(二)君子人格魅力体现于真。首先,真就是真理智慧。在儒家思想中,追求真理智慧不仅只是一种认识能力的获得,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德。这种人格品德是君子必须具有的。“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智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三项基本品德之一。君子必须具有智,不智就就会到处碰壁,就不足以称君子。何为“智”?其一,知人。“樊迟问知,子曰:‘知人’。”知人即需要知道人的一切习性心里,认清自己、理解别人。知人,不但要了解人的才能品质,而且还要了辨别人的言语,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子应对于各种不良的言辞要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懂得偏激的言辞具有片面性、放纵的言辞具有灾祸性、躲闪的言辞具有理屈性。君子懂得言辞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当说的才说,不当说的就缄口。君子知言而知人,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义。“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智是与仁、义、礼、信不可分割的,仁义礼信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智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与上述四者结合才能成就其德性。智是德性得以成立的理性基础,缺少了智的品德,其他的德性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牢固地确立起来。其三,知是非。“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君子尽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有可能被人欺骗,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其次,真就是真诚忠信。“言忠信,性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真诚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一个人拥有真诚,就不会不受到别人的尊重。在儒家中,诚的品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真诚,二是笃实。君子若不具有诚的品德,则学不能进、事不能成、技不能精、与人不能交,就会一事无成。这是因为:人若没有真诚专一、诚实笃行之德,就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去追求某事,因此,就不可能有成就、有收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而有信,是人存在于世的关键。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原则之一,而且是人获得幸福的途径之一。真诚的人,一生必然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一个人只要真诚地为人处事,就会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并且能够与他人愉快地合作。“君子主忠信”(《论语-学而》)。忠就是要把自己摆正、不欺己,替人办事、出谋划策,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君子义以为质,礼为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忠信”是君子“文行”的内在依据,“忠信”是守仁行义的基础。没有“忠信”就不会有仁义,也就没有人性存在的根据。

(三)君子人格魅力体现于美。首先,“里仁为美”的内在美。即君子具有内在的仁爱之心为美。(南怀瑾认为,“里”指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不是邻里,因为人是很难选择邻里的。)只有让仁爱充满于自己的内心,才可使生命有向外放射的能量。内心只有达到仁的境界,人活的才不累、活的自在,才可充分享受人生。“择不处仁,焉得知”。选择了“爱”人,则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就会处在智慧之境。一个有智慧内心充满爱的人,带给别人的必然是一种如沐阳光的感觉,这样的人才可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笔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随时随地心中都有仁的存在,不违背仁、实践仁。追求“仁”,方可体现出美。追求仁的途径有很多,但最高境界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对仁之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他在追求“仁”的过程中,使个体的人格得以升华最终也就实现了人生的自由。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仁为生存的原则,并且自觉地、快乐地从内到外体现出仁,则生命必然体现着“美’。

其次,“文质彬彬”的外在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指的是诗书礼乐的外在修饰。质,指的是人实有的本性。史,指的是虚的缺乏诚意。彬彬,指的是文于质配和恰当。文雅礼貌的语言,彬彬有礼的举止,常可给人以美的印象。文质彬彬的外观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仪容。“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信矣。”(《论语-泰伯》)。即君子整肃自己的容貌,可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粗暴与怠慢;君子端正自己的脸色,可以给别人诚信的感觉;君子注意说出口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远离粗野和背理。人的容貌仪表,是人的内在情感的最高表现形式。不修饰仪容,人的内在美好情感就不可能充分的表达出来,有时还可能引起误解,因此,待人接物时必须重视仪容的修饰。君子修饰仪容的目的在于尊敬他人,痛过自己仪容的修饰,使他人感到被尊重。自己仪容端庄,尊敬别人,别人就不会反过来轻侮自己,即“恭则不侮”(《论语-阳货》)。其二,言语。言语虽然只是人们外在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实质上他与一个人的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言语常可表现出一个人人格的高低,不可不慎。所以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何为“君子之言”?1、君子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言而有信,是君子在社会上通达无阻的必要条件。2、君子鄙弃巧言:“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季氏》)。3、君子因人制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4、君子见机而言:“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论语-宪问》)。5、君子观行听言:“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6、君子言行一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7、君子善待人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从上述“君子之言”可知: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是极其重视自身的言语修养的。加强言语的修养,有利于君子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君子由于其道德的提高,其言语也必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最后,内外和谐的中庸之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侑》)。“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礼”应当按照仁义之本来实行。君子应当子觉地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标准。即要求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作为一种广义的交往形式和规范,其原则首先表现为“和”。所谓“和”,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化解主体间的紧张与冲突;就积极方面而言,“和”则指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君子如能使尊礼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也就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但是,君子追求“和谐”也是有条件的:即“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行也”(《论语-学而》)。“和”必须合乎礼,离开礼而言就不是真正的“和”,唯有“礼”与“和”达到统一的“和谐”方可“斯为美”。在儒家的思想中,“和谐”的词意常用“中庸”来表达。“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就是各种相互对立的德行和品质的有机整合、协调与统一。“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就是以中庸之道把“智”、“仁”、“勇”三者统一于一身。君子由于具有中庸之德,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能恰到好处,在待人接物、处理人情事故中都能十分圆熟。总之,中庸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则,君子正是以中庸和谐之美体现出了自己的人格之美。

二、君子人格的培养途径

君子人格充满着魅力,但君子人格的形成不是天生而成的,只有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严格自律、帮助友人等途径才可具有君子人格。

首先,君子应以学为本,严格自律。“君子只有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才可以得道达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君子应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及意义做积极的探索,即为“仁学”。要达成君子仁格:从内,必须“博学于文”,学习一切知识智慧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净化自己的心灵;从外,必须“约之以礼”,做一个懂规矩、守秩序的人。由内到外修道达仁的最重要的条件和途径是学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只有学习,才能使各种德性不出现偏差,才可以实现“中庸和谐”的人格境界。除此之外,君子还要严格自律,“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随时随地离不开“仁”,时时处处以“仁”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方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君子还要用“三诫”、“三畏”、“九思”(《论语-季氏》)来严格要求自己。其次,君子应交友成仁。其一,“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一个人行于世,少不了与人交往,对于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当然应当多结交,而面对一般的庸人,我们也应当包容他。对于做善事的人给予表彰;对于不好的人给予同情。懂得包容人,原谅人,这是心胸豁达的表现。其二,“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一个人总是难以全面认识自己,而朋友恰好似一面镜子,在交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是因为:“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即“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任何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特的一面,都有值得借鉴的一面。”[1]通过交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论语-里仁》)。君子只有“博学律已”,“广交仁人”,才能在芸芸众生中出类拔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人格境界。

与君别篇4

1、关关雎鸠,在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2、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3、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吴文英《夜飞鹊·蔡司户席上南花》

6、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9、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10、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1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佚名《蒹葭》

12、织锦相思楼影下,钿钗暗约小帘间。——吴文英《新雁过妆楼·中秋后一夕李方庵月庭延客命小妓过新水令坐间赋词》

13、念碎劈芳心,萦思千缕,赠将幽素,偷翦重云。——吴文英《风流子·黄钟商芍药》

14、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5、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曹丕《燕歌行》

16、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严仁《玉楼春·春思》

17、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18、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李白《荆州歌》

19、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高鹗《青玉案·丝丝香篆浓于雾》

20、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别情》

21、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22、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23、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4、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刘过《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25、空劳纤手,解佩赠情人。——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

26、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27、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28、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29、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30、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李白《古意》

31、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袁枚《马嵬》

3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3、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34、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35、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36、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其一》

3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38、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9、辜负我,悔怜君,告天天不闻。——牛峤《更漏子·春夜阑》

40、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41、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4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43、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44、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45、春闺月,红袖不须啼。——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46、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朱彝尊《长亭怨慢·雁》

47、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48、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

4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50、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5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52、多情仅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3、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54、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55、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56、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57、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叶梦得《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

58、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9、掩妾泪,听君歌。——李白《夜坐吟》

60、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吴文英《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61、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62、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6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65、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66、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

67、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68、花满河阳,为君羞褪晨妆茜。——吴文英《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69、明月照相思,也得姮娥念我痴。——高鹗《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70、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吴文英《望江南·三月暮》

7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

73、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5、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76、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77、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7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79、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80、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傅玄《车遥遥篇》

81、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82、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83、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

84、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5、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8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8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88、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晏几道《玉楼春·雕鞍好为莺花住》

89、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90、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陆叡《瑞鹤仙·梅》

91、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严仁《玉楼春·春思》

9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94、春思乱,芳心碎。——惠洪《千秋岁·半身屏外》

95、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96、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97、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98、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柳枝词》

99、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琴歌》

100、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欧阳炯《贺明朝·忆昔花间相见后》

10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10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103、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04、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范云《送沈记室夜别》

105、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106、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07、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08、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江淹《古离别》

109、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110、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111、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

112、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吴文英《宴清都·秋感》

113、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114、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115、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11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117、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118、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19、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佚名《留别妻》

120、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张曙《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121、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2、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123、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仅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12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125、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晏几道《生查子·狂花顷刻香》

126、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127、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2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129、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130、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131、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132、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3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13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135、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136、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37、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138、夜夜相思更漏残,悲痛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139、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刘禹锡《始闻秋风》

140、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14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42、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吴均《登二妃庙》

143、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

144、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145、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146、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4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子衿》

14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9、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刘镇《玉楼春·东山探梅》

150、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151、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诗三首》

152、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153、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154、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

155、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江淹《古离别》

15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5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日夜记梦》

158、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明月上高楼》

15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60、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161、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16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6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164、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165、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166、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16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68、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169、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170、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周邦彦《六丑·落花》

171、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172、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73、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17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17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关雎》

176、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177、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178、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春暮》

179、问别来解相思否。——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80、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8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2、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183、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184、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85、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186、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18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18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18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90、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

191、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孟郊《列女操烈女操》

192、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宋祁《落花》

193、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194、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195、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舒亶《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196、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19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其一》

198、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199、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吴文英《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

200、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 ·

· ·

· ·

· ·

· ·

· ·

· ·

· ·

与君别篇5

内位、外位

《六德》有六德、六位、六职之名,其排列顺序分别为:

六德:圣智仁义忠信

(父德)(夫德)(子德)(君德)(臣德)(妇德)

六位:夫妇父子君臣

六职:率人者从人者使人者事人者教人者学者

(夫)(妇)(君)(臣)(父)(子)

三者之顺序各异,内中有无深意,不可不加探究。六职之顺序为夫妇、君臣、父子,以君臣置于夫妇与父子之间,原因何在,尚不得而知。六位之顺序为夫妇、父子、君臣,三者有相生关系,有文献为证,下文将有讨论,此处从略。六德之顺序最为特殊,作父、夫、子、君、臣、妇,此种排列顺序不见于传世文献,是事出偶然,或是别有寓意,耐人寻味。

《六德》又云“内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妇也”,句中“立”字不可解,文献虽有立君、立嗣子之事,而绝无立父、立夫、立臣、立妇之事。王治平先生以“立”为“位”字,至确。简文此处“立”字与“六位”之“位”字全同,均作“立”,故当依王说均定为“位”字,简文当读作“内位父、子、夫也,外位君、臣、妇也”。如此,则文意犁然贯通,涣然冰释。所谓“六位”,乃“内三位”与“外三位”之合称。内三位为父、子、夫,外三位为君、臣、妇。简文“六位”之顺序乃由此而得。

古代宗法有宗亲、外亲之别。宗亲即父党,或称父族,为本宗亲属,立宗皆从男系,以入承宗庙者昭穆者为正体。故丧服制度以父、子(嫡长)、夫为宗亲之“至尊”,丧服最重,父为子(嫡长)、子为父,均服斩衰三年。夫妇虽异姓,而夫为妇之至尊,故以父服服之。

外亲即母党,或称母族,指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亲属,特指母亲宗族成员,其于丧服中之地位均低于宗亲。君臣既非宗亲,亦非外亲,然彼此有义,故丧服中之义服即为之而设。由此而知,妇与君臣均属外位。

疏斩布实丈

《六德》云:

疏斩布实丈,为父也,为君亦然。

裘锡圭先生云:“‘布实丈’当读为‘布绖、丈’。‘实’、‘绖’古音相近。《礼记·檀弓》:‘绖也者,实也。’据《仪礼·丧服》,服父及君之丧,‘斩衰裳,苴绖,杖……’,简文作‘布绖’,与《丧服》不同。”裘先生释“实”为“绖”、“丈”为“杖”,至确。但以布、绖连读,又以布绖与文献之苴绖不同,则似有可商之处。

先秦文献于五等丧服之表述,似不甚严密,如《丧服》斩衰服作“斩衰裳,苴绖,杖……”,齐衰服作“疏衰裳,齐,牡麻绖……”,“斩衰裳”与“疏衰裳,齐”在文字上并不对称,江筠以为“疏”与“斩”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卷二十一)已斥其非。胡培翚云:“‘斩’与‘齐’对,不与‘疏’对,以斩亦用麤布也,《左传》言‘晏子麤斩衰’可证矣。”胡氏所说甚是。“疏”即“麤”,《丧服》经文略去“斩衰裳”前的“疏”字,当属互文见意,斩衰重于齐衰,齐衰用麤布,则斩衰必用麤布可知。类似之文例,《仪礼》在在多有。胡氏所举晏子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其文作“麤斩衰”,与《丧服》经文“斩衰裳”相比,多“麤”字而不及“裳”,然无关宏旨,因丧服之制,尽人皆知,举其大要即可。

郭店简作“疏斩布实丈”,未及疏斩之“衰”与“裳”,因下文有“疏衰齐戊麻实”语,自可互文见意。简文“疏斩布”,似可逗作“疏斩布、实、丈”,“疏斩布”或系“疏布斩”之倒文,谓斩用粗布,犹言“疏衰裳齐”。上古无木棉,因而无后世之棉布,上古之“布“,概指麻布。中国之麻,雌雄异株,雌麻称“苴”,或称牝麻;雄麻称“枲”,或称牡麻。苴麻结子,外形粗恶,故用于斩衰首绖。枲麻开花而不结子,外形较苴麻略细,故用于齐衰以下首绖。《说文》:“布,枲织也。”“麻,枲也。”以枲麻训布。段玉裁于“麻”字下注云:“麻与枲互训,皆兼苴麻、牡麻言之。”可见“布”字枲、苴兼指。

裘锡圭先生将“布“字下读,作“布绖”解,于理难通。《丧服》斩衰以下之十等丧服,均为牡麻绖,无一作“布绖”者。换言之,丧服无布绖之制。此其一。《六德》此语下文尚有“疏衰齐戊麻实”一语,为昆弟之齐衰尚用“牡麻绖”,则为父之斩衰之绖,在规制上决不可能低于牡麻绖。此其二。因此,简文“布”字若不能上读。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士有地者皆得称君

《六德》屡言“君”,如:

义者,君德也。

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

文中之“君”,每每被理解为“国君”,有学者据此提出,简文“为父绝君”乃是“父子关系高于君臣关系,反对将君臣关系绝对化的思想”,其在儒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文之“君”能否理解为国君,可从与楚简时代大致相近之《仪礼·丧服》中寻求答案。《仪礼·丧服》云:

传曰:君,至尊也。

传曰:君谓有地者也。

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郑氏之意,古代递相为君臣,非必天子、诸侯方得称君,凡卿大夫有地者皆得称君。《丧服》贾疏铺陈郑说,以《周礼·载师》“家邑任稍地,小都任县地,大都任疆地”,为天子卿大夫之有地者。以鲁国季孙氏之费邑、叔孙氏之郈邑、孟孙氏之郕邑及晋国三家韩赵魏之邑,为诸侯之卿大夫有地者。以上有地者皆得称君,唯独士不可,贾氏云,“士无臣,虽有地,不得君称”。敖继公不从郑、贾之说,认为士也得称君:“诸侯及卿大夫士有臣者皆曰君”。以文献观之,士多有臣,如《士丧礼》之“主人之史”,《特牲记》之“私臣”,皆为士之家臣。敖说甚是。足见“君”为有地有臣者之统称,非特指国君。

论者每每胶执于简文“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一语,而忽略此语前尚有“疏斩布实丈,为父也,为君亦然”一语。《仪礼·丧服》于宗亲正体之外,天子、君亦为“至尊”,亦为之服丧斩衰三年之丧。简文为父与为君之丧服等级相同。若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两者丧服之规格与时间相同,则服父之丧而不服君之丧,即所谓“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简文所言,不过为古代丧服之通则,内中既无“反对将君臣关系绝对化的思想”,遑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别、亲、义之生成关系

《六德》云:

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

男女别生言,父子亲生言,君臣义生言。

简文两言“六位”,皆以夫妇(男女)为首,父子继之,而殿以君臣。文献亦屡见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序排列之文字,如《礼记·哀公问》云“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民从之矣”,即其例。此种排列,意在说明人伦生成关系。《易·说卦》云: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此语由天地万物之自然生成,引申及人类社会礼仪之产生。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之法则,与自然相同,故先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有君臣而后有礼仪。三组人物之生关系成亦见于《礼记·郊特牲》:

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上引诸语,堪为郭店简“男女别生言,父子亲生言,君臣义生言”之注脚,可知其排列自有内在之逻辑。

“男女之别”之“别”,究竟何指,学者鲜有论及。儒家以婚姻为百礼之首、王化之基,故最为慎重。《礼记·昏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孔疏:“婚姻得所,则受气纯和,生子必孝,事君必忠。孝则父子亲,忠则朝廷正。”孙希旦《集解》:“物之苟合者,亲也不可以久,故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是“别”为谨慎之意。

鄙见以为,儒家以男女、父子、君臣为序,意在从理论上证明恩服重于义服。亲亲而有恩服,尊尊故有义服。然义由恩生,恩重于义,恩服与义服不可无微别。《丧服记》云:“衰三升、三升有半,冠六升。”斩衰之服,以为父三升为正服,为君以三升半为义服,冠布则同为六升。齐衰期也有正、有义两等,正则五升,冠八升;义则六升、冠九升。类似之例尚多,不能备举。此与简文“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一以贯之。

袒免

《六德》云:

袒字为宗族也,为朋友亦然。……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

裘锡圭云“字”为“免”字之讹,至确。“袒免”为丧制之一,“袒”即袒去衣袖,左臂。“免”则有异说,一说免读如字,意为解除吉冠;一说免读问,为宽一寸之布,从项向前交于额,再向后绕于紒,不成其为冠。《礼记·问丧》有“秃者不免”之说,秃者无发,无紒可绕,故云。《问丧》云:“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今从后说。

袒字于礼书仅两见。《礼记·大传》云: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郑注:“四世共高祖,五世高祖昆弟,六世以外,亲尽无属名。”孔疏:“五世袒免,杀同姓也者,谓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无正服,减杀同姓也。”凡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袒免而已,去冠括发,以“免”缠于首,为表哀思。六世则为承高祖之祖者,同姓而已,故不服袒免。又,《仪礼·丧服》云:

朋友皆在他邦,袒免,归则已。

郑注:“谓服无亲者,当为之主,每至袒是时则袒,袒则去冠,代之以免。”朋友虽无亲,有同道之恩。为朋友而袒免,是比于同宗五世之亲,是加服。

礼之要,在辩隆杀之别。“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礼记·丧服小记》)在宗亲如此,外亲及义服尤其如此。若恩服与义服相提,义服必杀于恩服。

简文“袒字为宗族也,为朋友亦然。……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之意,是为朋友之义服,可加服至于五世之宗亲。但两者仍有内外之别。内外相将时,仍以内为重,即以宗族之丧服为重,而减杀为朋友服丧之等差。

夫德和妇德

《六德》以君德、臣德、夫德、妇德、父德、子德为六德。其言夫德、妇德云:

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夫

德也。

一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是故夫死有主,终身不变,谓之妇,以信从人多也。

信也者,妇德也。

与之类似的文字,亦见于传世文献。《大戴礼记·本命》:

男者任也,子者孳也,男子者,言任天地之道,如长万物之义也。故谓之丈夫。

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万物也。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可言者,知不可言者,

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是故审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正夫德者。

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

妇人,伏於人也。……事无独为,行无独成之道,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宵夜行

烛,宫事必量,六畜蕃於宫中,谓之信也。所以正妇德也。

此云“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可言者,知不可言者,知可行者,知不可行者。是故审伦而明其别,谓之知”。《六德》云:“知可为者,知不可为者;知行者,知不行者,谓之夫,以智率人多。智也者,夫德也。”如出一辙。又《礼记·郊特牲》:

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此处将“信”作为妇德,且要“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又以夫为“以知帅人者”,与郭店简一致。

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

《六德》云:

门内之治纫揜义,门外之治义斩纫。

“纫”字,整理者隶定为“仁”,陈伟先生隶定为“恩”。按当以陈说为是。《六德》此语之前后多有言“仁”处,字皆从身、从心,作,而不作“纫”。从身、从心者为楚简“仁”字之正,已无可疑。故以“纫”为“仁”,于字形未安。此其一。又,《六德》此语亦见于《礼记·丧服四制》:

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

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其恩厚者

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

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大戴礼记·本命》有与此基本相同之内容。两书均作“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益知简文“纫”当为“恩”字无疑。此其二。

《丧服四制》郑注:“贵贵,谓为大夫君也。尊尊,谓为天子诸侯也。”贾疏云,“门内之治恩揜义”者,以门内之亲,恩情既多,掩藏公义,言得行私恩,不行公义。若《公羊传》云:“有三年之丧,君不呼其门”是也。“门外之治义断恩”者,门外谓朝廷之间,既仕公朝,当以公义断私恩。若《曾子问》“父母之丧,既卒哭,金革之事无辟”是也。

《丧服四制》所言,为古代恩、理(义)、节、权四种处理丧服之原则。“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所言,即其中之恩、义二服关系。据贾疏,门内以恩服为重,朝廷以义服为重。《礼记·杂记》云:

大夫、士将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

公门外,哭而归。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也。

如是之举,意在重丧。既与公祭,则不得以私丧遽归,必先权措之,而后奉私丧,即郑玄所云“不可以轻于己也”。门内、门外之治丧事,均以此为准则。

注释:

[1]见徐少华:《〈六德〉思想及其源流初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武汉;钱逊:《〈六德〉诸篇所见的儒家思想》,《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9;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9;李存山:《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载《郭店楚简研究》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载《郭店楚简研究》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等。

[1]李存山:《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载《郭店楚简研究》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载《郭店楚简研究》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与君别篇6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2、《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3、《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4、《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5、《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6、《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与君别篇7

常言说“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千古绝句曾激励无数人默默地求学、做事、做人。这也正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途径,是成功者所具备的条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但是最近我对这句话再三品味,认为有时也不尽然,要看用在哪一方面,如果用在求学、创业等方面完全适用,但是如果用在职场(指某些单位)就不适用了。笔者几年来,在职场亲眼目睹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暂切一个叫a君,一个叫B君吧。两人同在一个科室工作,起初都是相同的科员(当然a君负责的工作轻闲且有灰色收入,B君负责的工作繁重且没有任何油水),a君每天悠闲自在,听歌上网看电影,不时还与领导发脾气。B君每天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几年如一日,无论负责哪项工作(且业务能力与敬业精神都在a君之上),都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说明一下,B君之所以这么任劳任怨的干,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背景和社会关系,且不会围着领导转来转去,更不会谄谀献媚,只知道埋头苦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单位招聘业务主管时,两人都参加应聘了,不用说,就能猜出a君聘为业务主管了。

B君内心也很释然,一阵低迷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干劲。B君也曾困惑、也曾迷茫,几次与领导沟通,谈自己几年来的付出与回报,领导(包括高层领导)对B君几年来的工作十分认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但B君不仅没有晋升为主管,而且从来没有一次当选为先进(没有获得过任何殊荣),包括工资晋级几年都没有排上。但每当工作上有难度时,领导一定会想到让B君去做(并且领导说无论多么复杂地工作B君都能做好),且B君几次有事(包括家庭中重大的事)暂离工作岗位,领导都会三番五次地催促B君速回,B君也就每次顺从地匆匆处理完急事,回到工作岗位……

B君有时也很苦闷,但也很豁达,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他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不能随着个人的意志和喜好转移,要有胸怀去容忍你无法改变的事情,要有勇气去改变你认为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智慧去区分以上两件事情。学会忽略,忽略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生存技能,特别是一个人处于弱势的时候。如果你一无所有,你就应该忽略别人识你是一个穷人;如果你出身低级,你就应该忽略别人对你的鄙视的眼神;如果你没有背景和关系,你就必须忽略别人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如果一个人与你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你就有必要忽略他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适者生存。

所以我认为,有时天道并不酬勤。

与君别篇8

清风拂兮,杨柳依依留君意。

与君游兮,别样默语君知其。

未雨云兮,为使行人匆过矣。

君问吾兮,何以见得君唯一。

吾谓君兮,因君尚存于吾忆。

君之笑兮,一生何其长不羁。

吾而默兮,终有一别又何抑。

别时路兮,回首仍见杨柳依。

与君别篇9

缘起京杭大运河“申遗”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举世无双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还是一条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都有着极高的文化研究和保护价值。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长城早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令人遗憾的是,造福千年的大运河却被冷落了。

2005年12月15日,三位平均年龄79岁的老专家联名致信京杭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的市长,建议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此,京杭大运河“申遗”事件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思考和讨论。

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和准备后,2006年5月24日,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正式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也有许多普通人和企业公民加入到声援的行列。

以实际行动声援“申遗”公益事业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刚刚通过4个月后,一项由新浪网策动、通用汽车公司赞助的声援大运河“申遗”活动拉开了序幕──“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专区正式上线。

此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代表招募。

通过网上招募,邀请网民与专家、媒体记者共同体验大运河超越之旅,并最终在数百位报名者中选拔出两男两女参与此项活动。

活动招募能够顺利进行,得益于前期进行的活动预热。新浪网特别为“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开设了专题栏目,详细介绍了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并着重列举大运河“申遗”的理由与价值。专题由资深媒体记者担任特别顾问,为了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和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还特别邀请了关心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老专家进行访谈。新浪网首页、新闻频道通过软文形式对这一专题进行重点推广和广泛造势,让网民及时了解“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对此项活动的兴趣。

第二阶段:千里运河行。

由通用汽车公司、新浪网以及多家强势媒体和网友代表共同组成一支超越队伍,在大运河北端北京通州举行发车仪式,一路南下,行经大运河沿途的16个城市后到达大运河的南端杭州。超越队伍沿途一路拍摄和记录,且每到一地都举办相应的活动宣传“申遗”工作,进行大运河“申遗”调查,走访专家学者,同时发动普通群众参与“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等。

第三阶段:网络签名活动。

“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线下活动圆满结束后,新浪网与网民重温整个行程,并延续发起了大运河“申遗”网友签名活动。

此次由互联网媒体发起的重走大运河万人签名活动,再一次掀起京杭大运河“申遗”高潮。新浪网丰富的图文报道,强有力地起到了声援作用;而通用汽车公司作为全程赞助商,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企业高尚的公益形象。

品牌文化与运河文化对接

在差异化营销上做文章,力攻“本土化”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营销制胜的关键。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市场营销执行总监孙晓东对此有着深刻的意识:要么与众不同,要么淘汰出局。而通用汽车公司一贯坚持品牌形象推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做法,正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体现。

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雪佛兰品牌曾经发起并组织了“红粉笔计划”,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教育。“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同样是一次体现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公益行动。

在此次活动的整体策划思路上,别克君越汽车紧紧把握住了人文与情感的纽带:京杭大运河是具有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双重意义的“国之枢纽”,别克君越汽车所要影响的具有传统观念与现代个性双重特质的30~45岁之间的消费者是“人之枢纽”,两者在意念上有着共通之处。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现代交通文明对古代运河文明的一次巡礼,追溯辉煌历史,体验文明变迁,对于京杭运河文化的保护和支持,传承了一种超越、进取的精神。这种“体验、超越”的精神,也是参与全程活动的别克君越汽车所倡导的品牌文化内涵。

而且“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每到达一个城市,都会组织通用汽车车主参与其中,让消费者亲身感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强化了别克君越品牌“超越”的精髓。

通过运河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对接,通用汽车公司对于别克君越的品牌理念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差异化营销,也再一次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了其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共鸣

由于新浪网的参与和全国多家权威媒体的支持,“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不再是单纯商业意义上的营销活动,而是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做了一次广泛的民众动员。

整个活动结合了网络推广与现场路演的方式,线上、线下联动。

在活动预热期,新浪网推出了一系列公共话题:被遗忘的还是被忽略的,“申遗”争议引发大运河热;没有了运河,北京是否还能成为历史上的名都?兴也运河,败也运河:扬州的兴旺与尴尬……这些话题迅速引起了网民关注,吸引他们参与到运河“申遗”的讨论中来。

为了进一步突出整个活动的公益性,兼顾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新浪网特别邀请了郑孝燮、王立群、郑渊洁等文化名人,对京杭大运河相关话题做互动性沟通。这些名人的参与,引发了一次关于运河文化的大讨论,京杭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被立体化地凸显出来。

在“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活动的全过程中,新浪网共邀请名人嘉宾15人,专题报道177篇,引发了社会对京杭大运河命运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对大运河保护的反思与探讨。这也是新浪网、通用汽车公司作为知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一次践行。

而此次活动在凸显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蕴涵了极高的商业价值。

通用汽车公司通过对此次活动的赞助,突出展现了别克君越在公益事业上积极、正面的形象。4名从网友中遴选出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别克君越的形象代言人,他们通过博客与更多网友分享大运河体验、超越之旅,为通用汽车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

更为重要的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始末,新浪网帮助别克君越汽车实现了高频率、高覆盖的品牌曝光。统计数字显示,新浪网开设的“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专题栏目共获得了超过150万的流量,独立访问者的数量接近50万。新浪网号召广大网民签名支持大运河“申遗”,也有超过17万网友踊跃参与。

与君别篇10

【关键词】孔子;君子;小人;道德品质

近日细读《论语》,留意到除了讲“仁”有109处外,孔子谈得最多得就是“君子”,达107处之多,有人曾以此为据,把孔子所设想的理想国命名为“君子国”,可见君子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还留意到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篇》)等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8处,对于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很值得为政者借鉴。

一、君子与小人的概念分析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君子”的概念由来已久,形成了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可指君王、君主,也即是国家的首领;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表示遵守法律、忠实于统治阶级意志的人;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理解,“君子”一般指道德高尚、品性优秀,具有崇高人生境界的人;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看,“君子”还可以理解为胸怀大志,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小人”,与“君子”相对,在儒家思想中同样是一个含义广泛、层次复杂的概念。与君王、君主相对,“小人”可指一般的普通的平民百姓;与守法的人相对,“小人”可看做是顾利枉法的人;与有德之人相对,“小人”指道德品性差、人生境界不高的人;与志向高远的人相对,“小人”是指胸无大志,抱负肤浅的人。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与“小人”均可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理解和阐释。今天理解的“君子”与“小人”更多的是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理解,如杨伯峻著的《论语译注》中指出,多数《论语》中出现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少数指在高位的人,如“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篇》);绝大多数“小人”是指无德之人(出现20次),如“小人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篇》);只有极少数是指老百姓(出现4次),如“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篇》)。从伦理角度和生活实践角度对孔子思想中“君子”与“小人”的阐释,在今天仍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孔子崇“君子”损“小人”对为政者的道德

修养起着引导作用。

二、君子与小人的含义对照

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与“小人”的对照多达18段,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等,孔子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君子人格,从正反两面来对“君子”进行解释,以便后学更好的选择做“君子儒”。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多个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五点: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对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篇》),“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篇》),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见利而为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说君子完全不要利、完全不讲利,而是说君子能“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即君子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群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经济利益与道德准则发生矛盾的时候,决不干违背道德良心的事,决不干非法的事,决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尽管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感到义和利得矛盾并非能轻易统一,他还是明确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以道义为上。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篇》)在弟子中提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篇》)、“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旨在以义导利,修身建业,谋求长远发展。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一样,君子心怀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地和实惠。孔子在这里把“义”和“利”这一对对立概念点出,让我们作为道德主体来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小人。

(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这里的“求”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要自强,即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借用孔子在《论语・子罕篇》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成败完全靠自己;另一方面“求”也有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就如《中庸》里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己身’。”君子立身处世就想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总之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孔子还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篇》)君子由于有对自己内在仁性的自觉,能够致力于开拓自己内在的人格世界,能够从日常的生活琐事中经过自我的道德磨练与维持,达到通物我、贯己人、一天人的境界,成为一个有坚定的德性与操守的仁人志士。小人由于意在利禄,往往不知返求自省以成就自己的德性,而是求诸他人以获取一己的私利,很难成就内在的精神世界,只能“下达”于利。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是表现在生活态度上。君子由于仁德在心、知命达观,安贫乐道,因而即使是在贫困危厄之中,依然表现得坦荡安详、平正舒泰,居于上位则从不心高气傲,盛气凌人。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乱矣”(《论语・卫灵公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君子为人坦荡,真心诚意,没有绕弯,人品如岁寒之松柏。小人则因为孜孜以求利,私欲缠身,因而总是戚戚不安,忧惧贫困。孔子说:“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子路篇》)小人一旦身居高位,却又总患得患失,惟恐失尊而矜己傲物,尽其骄奢,得不到安详舒泰。

(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表现在待人处事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君子由于能一秉仁心,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德性,从处事应物之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就是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君子注重合宜合理,强调整体的团结、协作,而不是结党营私。小人则只会盲目的附从上级的意见,而不能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而又正确的己见,他们不注重整体的团结、协作,而只重结党营私。

(五)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这是表现在用人方面。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篇》)就是说:在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欢喜却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不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根据衡量个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底下工作很难,讨他欢喜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喜,他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便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如果品格上让君子瞧不起或者不以正当的方式来讨君子喜欢,君子就不会真心喜欢一个人。君子又用人如器,总是根据人的才能去分配工作,每个在君子手下工作的人总是因为各得其宜而干得胜任愉快。小人虽喜欢手下的讨好,但使用人的时候求全责备,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有胜任愉快的感觉。

三、孔子君子小人观的政治伦理价值

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义利观、立身处世、生活态度和用人观念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照说明,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儒”提升到“君子儒”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从政治伦理角度来看,尧、舜、禹等不仅是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楷模,也是为政者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努力效法的榜样。概括的来说,从政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躬行实践君子人格

为政者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并通过这种道德修养努力到达“君子”的境界。为政者要立志做君子,并躬行君子的道德品质。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篇》),即是奉劝弟子要去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他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从政者立身处世和治理政事的根本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努力向“君子”的境界靠近,“自强不息”,这样才能立好身治好国。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的君子修养的三个层次,都必须靠“修己”即依赖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是同样的道理。

为政者不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向内用力,“修己以敬”,为政者还要躬行君子,以身作则,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为老百姓树立榜样,起带头和表率作用。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为政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对广大老百姓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不可不时刻注意,努力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二)见利思义,节俭廉洁

对义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明确提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篇》)。他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很明显,孔子所认为的“君子”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篇》)。这里的“义”是指一个社会普遍推崇的道德准则,“利”则主要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为政者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为政者应效法“君子”,时刻牢记“见利思义”,做到以集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服从大局。

为政者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节俭廉洁,是“见利思义”的客观要求。即使我们不能做到都像颜回那样贤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至少也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为政者只有节俭廉洁,才能保证德行的实现。节俭廉洁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传统和作风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需要继承这项优良传统,勤俭节约,廉洁奉公。

(三)心胸坦荡,光明磊落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要像“君子”一样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就是说君子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为政者要加强自我的反省,向君子学习,保持一颗仁德心,达观知命,安贫乐道,做到“固穷”和“泰而不骄”,而不是像小人那样被私心缠绕而整天忧患不已,患得患失,得不到内心的安详与坦荡。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应当光明磊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搞好团结为重,同时又不结党营私。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这也为为政者提出了光明磊落的要求。为政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办事公开,光明磊落,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四)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为政者能否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是一个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也体现着为政者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篇》)君子衡量一个人有他自己既定的标准,由于一秉仁心,自然能根据个人的德与才来使用人,做好工作。孔子还说:“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为政者选用人才要看德行,要任人唯贤,不能只看其出身门第。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篇》为政者知人善任,才能使民服,才能得天下治天下。对于为政者来说,能否具有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问题,不可不慎。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段维龙.论语的智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5]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李翔海.生生和谐―重读孔子[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