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效时间管理十篇高效时间管理十篇

高效时间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20:59

高效时间管理篇1

一、会议日程安排

管理者因工作需要经常要参加各类会议,合理的安排会议日程十分必要。日程安排是召开会议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首先,把握好会议总量的统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一个企业的经理如果用超过25%的时间开会,就是一种病态组织的表现。由此可见,对于中基层管理者而言,会议所占工作总量的比重应更少。精简会议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如合并整合会议、充分的会前沟通、减少务虚的会议、采用比开会更好的方式等。

其次,把握好会议召开日期的统筹。依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人在不同时期精神状态和注意力集中度是不同的。最好避免在漫长的假期、一个星期的开头和结尾召开会议,主要参与者出差当天或返回当天最好不要召开非紧急会议。加拿大心理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德比·莫斯考维茨曾画出了一幅一周工作节律图。根据她的研究,人们在一周之内从事不同任务,其效率会有很大不同。星期一适合布置、分派本周的任务、规划,设定目标,不适合处理矛盾。因此,周一可安排例会,但不适合安排中心组重要办公会议。周二效率最高,可安排专题研讨会,解决工作中难啃的骨头。周三思维活跃,心情较好,适合制定战略决策,是高层召开重要会议的最佳时机。周四人变得最通融,可交流思想、解决争议,适合召开座谈会、总结会。周五人易冒险和过激,一般应少开会。

再次,把握好会议类型的统筹。对各类会议按重要程度排序,上级单位组织召开的紧急重要会议应首先考虑,预留时间;例行会议合理安排周期;临时会议务求精练紧凑。

最后,把握好会议制定计划的统筹。每年年初或年底由指定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召开本单位各类会议的计划。

二、会议时间安排

(一)科学地拟定会议召开的时间。首先,需了解一天当中何时开会较为妥当。一般来说,上午人神清气爽、注意力集中,适合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对人精力的消耗,下午人的耐心和专注性被渐渐地消磨,需要快速得出结论的会议最好安排在下午。也可考虑把午餐融入在会议之中,午餐开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共享食物是联系人们之间感情的一种方法,会议与午餐结合在一起强调了人的社交性,在充满民主氛围的会议上发给与会者一些茶点、果盘就可以起到气氛轻松融洽的作用。

其次,会议召开的时间点不易在上下班前后半小时。因为这时人的注意力也较为分散。哈佛时间管理理论认为:开会的时间可以采用“零数效应”。人的生物钟在整点的时候会提醒自己的作息安排,把会议召开的时间设定为整点后十至十五分钟这样的零数时间,便于整点时人本能地提醒自己做下一项工作,这样大大地减少了迟到的概率。

再次,在选择开会时间的时候,应当确保决策者和绝大多数参与者能够出席。可以提前征询,供参会者选择时间。

最后,考虑会议召开期间的自然因素,如天气、气温、设备、通讯等情况,以免不可抗力出现后,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与会者无法安心开会。

(二)科学地拟定会议持续时间。据心理学家测定,成年人能集中精力的平均时间为45分钟至6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最容易精神分散,超过90分钟则普遍感到疲倦,所以应把握好每一次召开会议的时间。如果会议需要较长时间,则应在会议中途安排休息。不同会议类型决定了会议时间长短,大型会议一般会期不宜超过2天,专题会、研讨会可2小时左右,总结会通常约略短至1小时左右,例会短小精悍,以十分钟左右为宜。

三、会议进程安排

在注重生产效率的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大型企业里,通常会核算会议的成本。会议成本=X+2×3×J×n×t。X表示显性成本的总和,即会议明显的耗费,如会场租借费、文件材料费、与会者的交通费、食宿费、活动费以及服务人员的工资等。J代表与会人员每小时平均工资;3表示劳动产值要远比职工工资高;2表示会使经常性的工作和生产中断,损失应以此计;n表示参加会议人数,t代表会议时间(小时)。按此公式可计算出为了召开此次会议导致暂停生产所付出的代价。开会时,将这一计算过程和结果粘贴在会议室的门口,提醒与会者提高会议效率。为了使会议安排得紧凑有序,应在会前、会中、会后做好以下事项:

(一)会前。预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因为许多成功的会议都在会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沟通方面下足了功夫。预设出会议的程序、评估会议内容所需时间并于会议开始时告知与会者。在会议室预备时钟、闹钟、计时器等。大型会议需提前5分钟入场。

(二)会中。1.合理安排会序。开会伊始,与会者精神状态最佳,一般应将重要的议题安排在议程前面。但是,如果会前发现有些重要议题在与会者之间存在争议,需要在与会者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提升凝聚力,这时可考虑用次要议题提前做铺垫,把冲突放在后边,以利达成共识。2.限制与会者发言时间。 对于“马拉松”式的发言应制止,已经取得一致的意见要及时归纳“拍板”,发现跑题现象应及时鞭策,出现沉默应适当启发,这样才会使会议主题明确、高效实际。即时性会议可以站着进行并不备茶水,使其不得不简明扼要。

(三)会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著名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48小时后会遗忘75%。鉴于此,会后应及时整理会议记录,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请求签批。会议的决议应及时以公告、文件、网站等形式对外。因为有些重要的会议会引起未参会人员的关注,如果不及时从正规渠道,参会者可能会打探小道消息,以讹传讹,捕风捉影,曲解会议精神和决议,散步负面信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及时做好会议资料的归档工作。

四、会议通知安排

会议通知是向与会者传递召开会议信息的载体。会议通知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如当面告知、打电话、发传真、发电子邮件、QQ群、邮递、招贴、广播、登报、公告等。通知的内容应包括会议的时间,即开始时间、报到时间、结束时间、发出通知的时间等。

要恰当地选定会议通知的发送时间。如发送过早,容易被人忘记,如发送过晚,与会人员准备不足,影响会议效果。会议通知的发送应让与会者在接到通知后,能够从容做好赴会准备,并能准时到达会议场所。

重要的会议需要设定会议通知收到回复的时间。确定下发会议资料、收集会议案例、会议报名的时间。应在会议召开前再次询问、确认会议关键人是否赴会。如遇特殊情况,会议改期应通过电话逐一通知或书面登记通知。

高效时间管理篇2

关键词:思品课堂优化管理教学时效

所谓教学时效,主要就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学时效能够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也能够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于思品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思品教师们必须要重视教学时效这个关键点,并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时效。其中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重要法宝,教师必须严格安排思品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考虑:

一、优化教学管理

我们必须要优化教学管理,首先,应当设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必须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贯彻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它们,这些规章制度应当是硬性的,包括评优、奖励和考核等,从而杜绝教师的拖堂、补课等现象。其次,必须要强化学生评价的力度,给予学生们对于教师的评价权,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对于那些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应当进行警告和提醒,对于那些屡次警告仍然没有改进的教师,则应当予以辞退或者调离教学岗位。

二、优化课程设置

良好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优化时间管理,最终对于教学时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在传统的思品课程设计中,教师们往往采用统一的课程设计,无论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都是一刀切策略,因此,很多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还有一些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太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就可以设置出课程等级,并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教学,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多学一些,学习一般的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好,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称为个性化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们的时间,争取不浪费一分一秒在那些实现不了的目标上,因此,课堂时间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效有效提升。

三、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对于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有重要帮助,所谓优化课堂结构,主要就是指科学分配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课堂变得更加合理化。有的教师喜欢把课堂安排得很紧凑,上课铃一响就开始进行高密度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听得晕头转向,这种形式的教学并不好。科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们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其中,学生的最佳思维时间是5分到20分,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个时间段讲解最为重要的知识,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时事报告或者时事分析,为学生们步入状态做好铺垫,当到达课堂学习高效期时,就可以讲解教学重难点,又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20分钟之后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和巩固,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

四、优化教学内容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是,教材并没有规定如何讲解内容,如何安排课程进度和如何突出重点难点等,因此,这些主动性都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教师必须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从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思品课堂中的课堂信息量过少,学生就难以集中精力,教学节奏也会过于缓慢,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如果思品课堂的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就会过于劳累,从而感觉到疲倦,这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必须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含量,使课堂知识量处于一个合理的动态范围之中。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有一些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地读教材和教案上的知识点,这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趣,课堂时效必然低下;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任意联想,与学生乱开玩笑、插科打诨,这就让思品课堂深度不够,课堂上的无效知识太多,最终造成学生的思想贫瘠,能力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就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五、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和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有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思品课堂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口述和板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课堂中的内容更纷繁复杂,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表现出优化时间管理,最终提高课堂时效,通过多媒体设备,我们能够为学生呈现出视频、音频和图片等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有效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传输效率。

总而言之,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对于提高思品课堂时效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们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优化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堂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让课堂时间更为高效地利用,最终提高课堂时效,打造更完美的思品课堂。

参考文献:

[1]智德慧.论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策略[D].西南大学,2012.

高效时间管理篇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3年4月抽取某医学院护理学院24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5人,女生225人;年龄19岁~24岁(21.2岁1.1岁);本科122人,专科118人。

1.2调查工具及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包括:①护生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层次等);②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问卷,由崔冠宇研制,共30个条目,分为时间计划、时间态度、时间效率、规律性和适用性5个分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均为正向计分,从不使用=1分,很少使用=2分,有时使用=3分,时常使用=4分,总是使用=5分。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

发放调查问卷时间为某课程学习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问卷采用匿名方式,统一发放,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后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44份。

1.3统计学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所得有效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0.05。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99.2%。

2.1护生时间管理策略水平护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总分为104.82分18.46分,均分3.49分0.62分,高于中间值3分。说明护生运用学习时间管理策略的总体水平为中等偏上。但在时间效率和时间计划维度上得分均低于中间值,说明护生时间利用缺乏有效计划,时间效率低下。

2.2本科与专科护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水平比较本科、专科护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得分最高的均为适用性维度,最低的均为时间效率和时间计划,且本科护生时间计划和时间效率得分低于中间值3分;与专科护生相比,本科护生时间管理策略各项得分均较低。

3讨论

作为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管理策略是护生为了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自身特点和任务性质,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自我监控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培养、掌握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能够帮助护生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时间,发挥时间效益最大化,对于护生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已对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引起充分的重视,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范秀珍主要从时间分配和时间监控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时间管理的策略研究;而崔冠宇则从时间计划、时间态度、时间效率、规律性和适用性5个方面对1200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大样本取样调查。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学习时间管理策略水平总体居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适用性和规律性,最低的为时间效率和时间计划。说明护生总体上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时间的重要性,对时间管理有好的态度和倾向,并且能够根据生物钟较合理安排时间,但对学习时间的各种计划和安排不够合理,在目标和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反馈不足。结果还显示,本科护生在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及其各维度得分方面均低于专科护生,时间效率得分最低,位于中等水平以下。表明本科护生有关时间效率方面的学习策略存在不足,他们虽有较好的时间态度,能根据生物钟安排和运用时间,但时间计划可行性低,或者存在影响时间计划执行的内、外部因素,时间利用效率低下,此结果与董朝辉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与崔冠宇的研究相比,本科护生时间管理策略水平较低。原因可能为:①本科护生学制为5年,学习时间跨度长,学习环境复杂,尤其进入4年级后,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加重,各项课外活动减少,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有关护理学专业的负面信息,个人又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判断,导致学习进入倦怠,在个人时间管理方面相对放松;部分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学习过程盲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和沟通,缺乏完善的计划,时间效率低下;②专科护生学制短、学习任务重,与本科护生相比,升学、就业压力更大,危机意识强,时间紧迫感迫切,能积极主动地安排、管理时间。另一可能原因是调查时间为护生备考专科升本科考试后,时间管理策略运用水平较高,但时间效率仍是最薄弱的环节。

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重视、加强护生的时间管理,充分肯定护生(尤其是专科护生)中优秀的时间管理方法,针对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积极地引导,通过主题班会、个别座谈等形式,积极寻找影响护生时间管理和利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树立其正确的时间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增加时间管理策略方面的指导,可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展示护生中优秀的时间管理方法,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渗透时间意识,增强时间观念,鼓励护生进行适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近、远期学习计划,采取措施确保计划的落实和执行,纠正学习中拖沓之风,提高护生学习投入和时间利用水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及时反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最终达到更好地掌握、运用学习策略,为自主学习提供时间的现实保障,提高学业成就,促进护生的成才和成长。

高效时间管理篇4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对策

时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公平性、不可再生性、不可逆转性、不可增减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蓄积性[1],但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使用。时间管理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2],它是以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和避免浪费时间为目的的自我管理活动。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与个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效率。作为即将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对时间如何管理直接影响着其学业成绩、大学生活质量,甚至会影响个人人生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

1.时间价值感强

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对个体驾驭时间具有动力或导向作用。[3]调查表明[4],9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时间很重要,但做事情时将时间作为一种重要因素考虑的大学生只占61%。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的同学缺乏正确的时间价值感,在大学生活中悠闲自在,放荡不羁。为什么他们对时间的把握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而没真正地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2.时间监控观弱

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它体现在一系列外显的活动中,在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一系列监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及主观评估。[3]调查表明[4],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时间没有计划或有计划但实施困难。对大学四年时间有大致规划的大学生只占到50%,对每天、每周或每月详细规划的大学生更少,只占到23%。进入大学之前,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计划也较为翔实,落实得也非常好,为什么现在却没有了计划和目标?

3.时间效能感低

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驾驭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3]调查表明[5],大部分的学生时间效能感适中,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中学时期,他们的各方面表现相对是突出的、优秀的,故而自我效能感也较高,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在时间管理上的效能感偏低,值得我们深思。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不善的原因

大学生时间管理不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发展目标的缺失使得自己对时间的管理失控。

中学期间,特别是高中时期,他们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即考上大学,因而他们有着较为翔实的计划,并时刻监控自己对计划的实施,因此,他们对时间的管理比较有效。但他们跨入大学后,陷入理想间歇期,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放纵自己,更谈不上什么时间管理。

2.被动变主动的不适应。

在中学时期,学生们没有太多的自主时间,时间几乎全部被繁重的课业占据,因而,其管理行为其实是被动的。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突然间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供自己自由支配,面对这些宝贵的时间,他们仍被动地等待接受别人对自己时间的安排与分配,而有没有人给予他们这方面的帮助,因此,导致自己的时间管理不善。

3.时间管理知识欠缺。

中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致使对时间管理的概念是模糊的。中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导致自己没能积累到时间管理的经验。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大量的自主时间,不知如何去分配,如何有效利用。

三、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对策

1.强化时间管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一种特殊资源,任何时候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都不为过。因此,大学生必须珍惜时间、学会驾驭时间。利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生活管理等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时间管理氛围,使其体验到时间的有效利用,让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真正价值,认识到科学地管理时间是学习、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合理利用业余时间,才能使它发挥最大的效力。

2.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监控能力。

明确的目标是对时间进行高效管理的前提。为此,应该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确立职业方向,引导其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制订可行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方案与计划,并不断地监控计划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这样才能加强大学四年的时间管理,才能正确对待时间、把握时间、利用时间,成为运筹时间的人才。

3.多途径传播时间管理技能,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提升大学生的时间效能。

为大学生推荐、提供大量的有关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并丰富自己的时间管理知识;组织时间管理效率高且经验丰富的优秀大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开设有关大学时间管理专题的选修课与讲座,传播时间管理理论与实践实务;教师科学地利用时间,运用时间管理技巧,培养一批得力学生干部,使之在实践锻炼中掌握时间管理方法与技巧,为其身边同学树立榜样。要指导大学生学习时间管理技能,使其时间利用率不断提高,进而提升他们对时间管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维利.大学生如何进行时间管理[J].潍坊学院学报,2009,9(5):150-151.

[2]周文忠.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24(5):516-518.

高效时间管理篇5

关键词:时间管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26-2

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是指在相同的时间消耗下,为增强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工作的有效性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2]。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利用与最优化等[3-5]。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物理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时间意识,在课前没有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误区,导致课堂效率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物理课堂时间的科学管理。

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问题分析

1.1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冲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了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依旧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学法之一。课堂的时间老师基本上占用了,而学生只是体力消耗,自主与合作探究空间不足。因此,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传统与新型教学方法的融合与渗透过程中,找到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时间利用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的平衡点。

1.2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中,时间分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实的物理教学中,部分物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前的教案设计中没有对教学内容及时间进行有效的设置与分配,讲到哪算哪。从而导致各个环节的时间使用不合理,教学重难点时间分配失衡,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完成并一拖再拖。同时,尽管部分资深教师已经意识到时间管理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却还依赖自己教学经验丰富而继续随心所欲,甚至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导致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低。

1.3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是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的基础。然而,在物理的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仍有待于提高。如在高中选修3-5的近代物理与核物理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解析实验现象,只是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只能填鸭式的机械记忆,不得其解。

2从时间管理出发,探析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效率的措施

2.1采取新型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互动法等新型高效教学模式,被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因此,物理教师们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扩大有效学习时间。在融合吸取传统物理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物理课堂教学。

2.2强化教师课堂时间意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学校与物理教师自身都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课堂时间管理,认识到时间管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时间管理下,物理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低效与无效的。

在强化课堂时间意识的基础上,物理教师应对课堂时间做细致的规划,制定详细的课堂时间计划表,分配好教学重难点的时间。具体来讲,就是物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流程,在45分钟内合理顺畅地分配好课堂导入部分、新授课部分、课堂小结部分等各模块内容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时效。

2.3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众所周知,物理的课堂教学涉及多学科的融合与渗透。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多学习数学、计算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时间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既融会贯通本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技能水平。

3小结

综上所述,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知识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控制,既可以保证物理课堂教学的循序开展,实现课堂高效率,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也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俊玲.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周殷.优化课堂时间管理实现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4(4):19―22.

[3]王鲁男.效率取向:中学英语课堂时间管理研究[J].课程教学教法,2014(1):93―98.

高效时间管理篇6

关键词:教务管理;绩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38-02

1绩效管理的涵义

绩效。《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对绩效的原词――“performance”的释义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出的注解为:成绩、成效。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行为以及系统整合组织资源并通过对行为结果的回馈,采取更好的组织路径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它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的绩效。

绩效管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作用,即通过一定的绩效管理方式,对绩效进行科学公平的分配,起到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二是沟通作用,通过绩效管理这个平台,促使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三是评价作用。就是对员工工作成绩进行结论评价,也是对绩效管理的结果进行有益的反馈,包括对员工绩效好坏情况的原因分析,绩效管理方法及其运作本身的效果。

2当前高校教务管理中绩效管理的缺失

2.1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从现有的教务管理实践来看,相当部分的教务管理职能仍然集中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管理重心和管理权限并没有下移或分散,以致造成学校会议多、职能部门下达任务多、院系请示多的现象,教务处和各院系的责、权、利并未得到相应统一。由于权限、职责不明,导致院系和教务处在许多问题上发生分歧,或者出现扯皮以及互相干涉对方事务的现象的发生,这在无形中会导致办公成本增加,办公效率降低。

2.2职级权威,权力集中

职级权威和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高校教务管理为了保障工作的平稳运行,从学校层面的教务处到每个院系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职级,由高到低,形成金字塔式分布的管理等级层次,在各级岗位职责的规定中上级的指示指令和权力被认定具有权威性。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低职级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上级职位的崇拜上,容易将对事负责、对工作任务负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人负责、对人际关系负责上,导致“官本位”思想风起。实际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就会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对上级领导绝对顺从和迎合,而对本职工作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2.3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政出多门,“婆婆”过多,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有的高校采用定人定岗的方式进行教务管理,以人定岗、因人设职,全然脱离教务管理本身的运行需要。在岗位设置上,不同岗位之间工作量的多少、范围都不尽完全对等,所以就造成部门间甚至同部门不同科室间工作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4考核单一,评判主观

目前,不少高校对教务管理工作考核的重要性缺少深刻认识,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流于形式。很多高校在教务管理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仅凭主管领导个人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即使有集体考核评判的机会,也是将各种管理人员集中一起开会,在对各自工种都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无记名打分,这种考核的结果不仅不能准确体现教务管理工作绩效的实际状况,反而有可能弱化绩效管理的功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结果可想而知。

3高校教务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对策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可分为五个主要步骤,即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

3.1绩效计划制定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初始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成功的绩效管理是从绩效计划开始的。绩效计划做得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可以说决定了绩效管理的成败。

3.1.1全员绩效基础理念培训

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要想让绩效管理真正走向成功,真正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那么就必须让每个教务管理人员都理解并接受绩效管理。实际上,绩效管理应该是每个教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渴求的管理举措。绩效管理的真谛不在于考核,而在于改善行为,最终提升绩效。通过正确的绩效管理,能够改善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能够帮助教务管理人员更好的发展自我,更好的胜任工作。通过全员绩效管理理念的培训,教务管理人员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绩效管理活动。这样就为绩效计划的有效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制定教务管理部门和岗位的具体绩效计划

教务管理工作是为学校教学发展战略服务的,教务管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计划与目标都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对学校教学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就可以形成权责明晰的各级教务管理工作绩效计划。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计划不仅应该包括工作任务目标,还要包括要达到的绩效具体标准,主要考核指标,工作目标的权重,工作结果测量方法等等。一般来讲,有效的绩效计划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所谓的SmaRt原则,S是Specific,就是绩效计划必须具体、明确;m是measureable,即绩效计划必须是可衡量的;a是actionable,绩效计划必须是可执行的;R代表Real,即绩效计划必须是岗位能力的真实反映,是可以实现的;t是timeBound,绩效计划必须要有时间限制。

3.1.3书面签字确认教务管理绩效协议

教务管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计划形成后,要分别组织签署绩效协议书。绩效协议书中应该包括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目标,主要工作结果,衡量工作结果的指标和标准,各项工作所占的权重,每项工作目标的主要行动计划等内容。教务管理绩效协议书主要在于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责任。

3.2绩效辅导实施

所谓绩效辅导实施是指在绩效计划制定后,教务管理人员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各级教务管理领导要指导和监督本部门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问题,适时调整计划。绩效辅导实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对教务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绩效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持续的绩效沟通,这是绩效管理的核心。

3.2.1教务管理领导需要掌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展状况,提高其工作绩效

教务管理领导应及时掌握下属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避免小错误小偏差的累积酿成大错,同时及时发现高绩效行为,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使部门所有员工绩效都得到提高。掌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也有利于绩效期末对其进行公正客观的考核评估。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控制指标的结合,教务管理领导只有对下属工作过程清楚了解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考核评价。掌握、积累下属的绩效资料,可以使绩效考核评价更真实可信,避免偏差;同时可节省绩效评估的时间,减小绩效考核的难度。

3.2.2教务管理人员需要教务管理领导对工作进行评价和辅导支持

教务管理人员希望在工作中不断得到自己绩效的反馈信息,希望及时得到上级的评价,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和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如果工作干的比较好,得到肯定评价必然会使教务管理人员更加努力以期望获得更大的成绩;如果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及时提出工作中的缺陷则有利于教务管理人员迅速调整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提高绩效。与此同时,教务管理领导还应及时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对下属工作进行辅导支持。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在工作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可能会遇到在绩效计划制定时没有预期到的困难和障碍,这时教务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得到帮助和资源支持,教务管理领导应在职权范围内合理调动各方资源,对下属工作进行支持;如果某些事项超过自己职责权限范围,则应将实际情况上报有关决策者,尽快解决下属工作中的问题。

3.3绩效考核评价

绩效考核评价是针对教务管理工作中每个教务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其职务行为的实际效果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不仅能确定每位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贡献或不足,更可以在整体上对教务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从而改善教务管理工作的反馈机能,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

绩效考核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原则。应尽可能进行科学评价,使之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公平性。

(2)全面原则。就是要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立体考核评价。

(3)公开原则。应使考核评价标准和程序科学化、明确化和公开化。

(4)差别原则。考核评价等级之间应当产生较鲜明的差别界限,才会有激励作用。

(5)反馈原则。考核评价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考核评价者本人,否则难以起到绩效考核评价的教育作用。

3.4绩效反馈面谈

绩效反馈面谈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务管理绩效反馈面谈主要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就被考核者在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面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绩效反馈面谈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务管理人员了解自己在本绩效周期内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行为态度是否合格,让教务管理领导和教务管理人员双方达成对评估结果一致的看法;双方共同探讨绩效未合格的原因所在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同时,教务管理领导要向教务管理人员传达组织的期望,双方对绩效周期的目标进行探讨,最终形成一个绩效共识。由于绩效反馈面谈在绩效考核结束后实施,而且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的直接对话,因此,有效的绩效反馈面谈对绩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绩效目标提升

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和绩效反馈面谈之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说,绩效管理流程还没有真正完成。绩效考核评价和绩效反馈面谈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起到引导教务管理人员行为的“风向标”作用,只有将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进修、薪资酬劳、职称职务和个人发展计划等其它管理环节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强化教务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以促进教务管理人员绩效水平的持续、同步提升,达到提升教务管理整体水平的目的。

4结束语

总之,由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教务管理人员构建符合教务管理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相信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绩效管理理论的不断进步,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工作会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并在高校发展中发挥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高效时间管理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引言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随着网络世界的不断发展与更新,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也要发生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2]在网络环境不断变更下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在变更。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性,有效的实施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通过这些方针展现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显现出了在新时代科技发展的状态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变更的必要性。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对图书的信息化与创新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构建新的平台,以此来实现图书馆的高效管理。[3]

一、高效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意义

经过新时代科技的带动,让高校图书馆在管理质量和效率上有了一个值的飞跃。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原有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明显的威胁。网络环境给予了高校图书馆除人员管理以外的帮助,不仅改革了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管理体系,还显示出了一些问题。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不透彻。在不够清楚了解图书管理的状态下,自然对管理模式的建设是不完善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就是涉及面广。它不仅发展快而且具有突出性的效果。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为了方便学生浏览到更多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但现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在大范围里是为学生们和老师们提供了帮助。在小范围里却仍有些不足。高校图书馆用始终如一的陈旧管理方式,在某些环节上已经为学校的师生带来了不方便之处。

二、高效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

透过现象看本质,科技的发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捷径,使我们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为我们省了很多人工,提高了很多效率。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拓展了信息服务。客户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了。在利用网络环境这种高效的管理理念下,高校图书馆从根本上上为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一)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中,现有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对图书馆现有的管理机制改革,主要是对人员的改革。利用绩效考核这些因素来激励员工的上进心,抛出以奖励为目的“诱饵”。这些方式过于古板,没有新意。而且它的奖励机制主要是奈镏噬系摹6图书馆的创新理念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支撑,以改善图书馆内部的各种环境为辅助。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以人为本。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导入新的管理方式。将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发挥到极致。以此来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提高管理质量

通过网络环境的辅助,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在创新的模式下的管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传统的图书信息只是通过纸张来向人们展示知识,而网络信息技术增强了书本知识的流动性,让知识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之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变更,让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快捷,方便的知识库。工作人员利用网络技术把图书馆书本的位置进行编排、分类,这样能够便于查找。把借走的书本进行信息备注,这样保证了书本的“安全”。利用网络把现有的图书分类导入网络系统,标注好书本的位置所在。节省了很多查找的时间,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把有限的时间花在了有价值的事情上。也提高了高效图书馆的管理质量。

(三)增大阅览空间

在一定层面上来讲,高校图书馆的存在确实是为学校的师生提供了一定的除课本以外的空间。但面对发展迅猛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还是相对陈旧。在高校图书馆以前的普遍管理模式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不管是在设计的空间上还是师生阅览的空间上都存在着劣势。而在设计空间上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对陈设空间的管理来改变这一点,把原有的空间通过与网络相结合做一些改变,让师生在图书馆先从视觉上感受到图书馆的新颖和有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很好的把网络与图书馆做一个连接,来增大空间。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高校图书馆在阅览空间上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校原有的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加大了阅览范围。增大了师生们的阅览空间,高校图书馆运用这种方式的开展,让自身的管理模式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实施。

三、高效图书馆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施

(一)应增强服务体系

高效图书馆的管理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的特点,制作一些问答型的表格或者是小书签,对学生们的书籍阅读兴趣爱好进行统计。了解学生对书本信息的需要,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可以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盛行,对高校图书馆的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此来跟上信息更新的飞速发展,让网络信息与图书管理相互结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革,比如图书馆的桌椅设施等。还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再对图书馆的服务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由于信息服务功能得到拓展,用户的需求量得到增加,实现了个性化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积极构建与工作需求相一致的管理模式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与任务。[1]

(二)建立校内图书网

图书馆的氛围对某些同学来说不一定适应,对教师来说也存在一些不方便之处。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及其安静的地方,甚至安静得非常压抑。在这种状态下,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是很乏味的一个环境。无声无息的书本对他们毫无吸引力。教师面对授课、备课以及学生的生活管理和一些教学方式的研究,属于他们自身的时间可以说是有限的。在备课期间如果需要一些辅助知识,还得去图书馆查找。这是很浪费时间的。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图书网的模式来体现方便、快捷性。在网页的设计上加入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元素,设计一些有趣的引导环节。让学生可以在有趣的网页里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不用去面对他们觉得乏味的书本。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节省时间,增加效率。

四、结语

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人性化管理的策略并得以实施,也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其他方面起到了明显的帮助效果。自从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加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通过在管理方式上的改变、提升,在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质量。利用创新方式的导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在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J].技术与市场,2015(04):88+90.

高效时间管理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重视,也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和寄予了更高期望。可现状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职位的需要。其中,时间管理观念是限制高职学生学业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高职学生时间观念淡薄,不懂得科学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未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上,严重地荒废了学业。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由此,研究高职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现状

所谓时间管理,是指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的合理计划与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大学生时间管理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大学生活时间主动地进行计划、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最有效地利用时间来发展自我的效果。既包括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也包括克服和消除浪费时间的内外因素。

大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形成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然而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职大学生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洁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中的23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52.7%的学生认为其在时间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25.3%的学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现状不满;杨玢通过对22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44%的学生认为自己荒废时间现象严重,44.4%的学生认为自己时间计划执行力不强,42%的学生认为自己时间利用率低;据李汝辉、宋钦娟报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一半多的学生都把课余时间放在了网络上。笔者对183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高职学生的随机抽查发现,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存在时间浪费或者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时间利用率较高,完成学习任务以外,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借助各种社团培养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有近20%的学生由于个人主观对时间管理认识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出现逃课现象,导致大部分时间浪费。

二、高职学生时间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时间观念淡薄,普遍存在时间浪费现象

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使中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但是,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多的强调自我管理,大学生有较充裕的闲暇时间。环境的改变,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很多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致无所适从。他们不懂得如何自觉地支配时间,不会自我掌控时间,更不懂得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大量时间耗费在上网、睡觉、闲逛和社交等休闲娱乐方面。

2.时间计划性差,缺少合理的时间安排

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较多的学习问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但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自卑和叛逆心理,但大都活泼好动,不喜欢循规蹈矩,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味追求个性独立,在学习生活中不愿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时间,多凭个人喜好做事。即使有学生制定好了行动的计划,也往往由于思想懒惰和意志力差,使其付之东流。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是个严峻的挑战。在学业与就业的巨大压力下,势必导致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的积极性,忽视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意义。

3.目标不明确,时间利用效率不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处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忙碌,时间安排得也很“紧”,可事实上,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眉毛胡子一起抓,没有明确的办事思路,效率不高,缺少条理,难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从事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荒废掉了宝贵的大学时间。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中无论男女学生普遍表示前途渺茫,在校期间除了按部就班地上课之外,空余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支配。

4.时间管理自我满意度低,缺乏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高职学生都不愿计划使用自己的时间,只是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对时间管理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时间管理的技巧与方法不甚了解,难以合理地规划时间、掌控时间和使用时间,更不知道怎样有效利用零散时间,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面对突发事件的干扰束手无策。

三、促进高职学生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强高职学生科学时间管理的意识

任何行动都源于思想,时间管理倾向反映出人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态度和运用时间的行为特征。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不仅是学生良好知识储备获得的基本保障,也是个体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必然前提。这一能力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者认为,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其能力强、事业有成、极易在所在领域获得成功。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充裕,但因很多学生缺乏相应的意识和能力而导致不能合理使用和运筹时间。因此,学校应有目的地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科学时间管理意识,有计划地传授有效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时间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获得成功需要有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有人形象的比喻:没有目标的学习犹如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犹如运动会上赛跑。吴强《高职高专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以624名高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系别、性别、年级、就业危机感四个变量来分析学生的时间管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是否具有明确的学期目标”两个因素对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具有显著影响。所以,学校要引导新生学习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学期具体开设哪些课程,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行动,指导学生制定出大学期间切实可行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

3.分清轻重缓急,使时间增效

高职学生的学制只有三年,时间紧任务重,很难面面俱到,需要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时间,即讲求优先顺序,越重要越急的任务越往前排。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帕累托的“20:80法则”,就是在人的所有事情中,80%都是不重要或相对来说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只占20%,但是为了达到最满意的结果,需要花费80%的时间去完成那20%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明确目标之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列出所需进行的活动及时间,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再有条不紊地一一解决,使时间增效。否则,把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并不重要的事情上势必导致时间的低效与浪费。

4.培养学生自我时间管理能力

由于时间具备有限、不可逆转、不可替代的本质特性,所以时间管理的对象实质上是指面对时间而进行的“管理者自我的管理”。所探究的是如何减少时间浪费,以便更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高职学生还未能有意识地利用、开发时间,更没有能力管理、操纵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课余时间仅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剩下的时间白白地从手边流走。为此学校应开设时间管理相关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传授科学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增强时间观念,自觉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其实,学会时间管理,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习惯,又会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时间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知识,是资本,是命运。时间管理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高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对成就他们的学业和事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湄.大学生时间管理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高洁.高职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杨玢.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0,(5):89-90

高效时间管理篇9

一、影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一)时间观念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体制之下,从领导到一般的职员都或多或少地缺乏时间观念,尤其是在中国人的习惯中,比较倾向于“拖”字诀,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要批一份文件,可能需要几个不同的部门盖章才能生效,而这几个部门要找到能够负责盖章的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的领导将教师与学生看做是自己管理体制下的一员,认为教师与学生办事都是对领导的一种请求,而并不是把自己当做是高职院校团体中的一员,不是把教师和学生看做是自己的服务对象,于是在有些事情上面就难免会拖三拉四,效率不高。

(二)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制设置其实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运作规律,高职院校中的职位繁多,各种职能不明确,教师与学生要办事的时候难以找到“有关部门”。高职院校中的人员众多,各种职位也是繁多,这样就会造成分工不明确,就算是在职人员可能也弄不清楚自己的职能范围,这样就会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使的学生和教师只能在一个个部门之间徘徊而找不到能够真正做事的部门,这样的高职院校必然行政效率低下,也就不可能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工作提供便利,帮助成长。

(三)行政管理制度不明确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没有一套可行的模板借用,各个学校都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在办事,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会产生重复或者错漏某个步骤的现象。在行政效率高的高职院校中,必然有一套适合这所高职院校的行政办事规律,有一定的系统和规范,要做什么事情遵照一定的流程就能很轻松地找到负责人从而快速得到办事的结果。而行政效率不高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行政管理规章必然不清晰,不明确,学生办事找不到负责人,或者难以了解清楚的流程,于是造成办事难,时间拖延,效率不高,影响事情的结果。

(四)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不论什么管理体制,最终实行的还是管理人员,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那多么高效的管理流程也不会产生高效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行政责任感单薄,遇事互相推诿等不良的因素。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对于教育管理的知识了解不深,对于行政管理的经验不丰富,在这样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下的高职院校的行政效率不可能能够得到提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首先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要有时间观念,要有效率概念,遇事不拖延,高效快速地完成自己这个程序上的事情,就能行之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要改变观念,就要让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意识到为什么要改变,改变之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知道改变前后的差距,对提高效率的观念进行宣传,争取让高职院校中形成一种高效的办事情,有效率的做事情的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当然,只是改变观念还不够。观念的改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分工不能明确,行政人员想要高效的办理事情可能都是不行的。所以这第二步,就是要改变学校的职位的设置,要合理的设置职位,相同的职能的职位只需要设置一个就行,明确各个职位之间的关系与每个职位的职能是什么,这样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才能依据自己的岗位需要去做一些实事,还是快速有效地去做一些实事,这样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才能提高。

之前说了要规范化高职院校中的职位设置,合理的设置高职院校中的职位,同时,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各种管理事项的流程做出一个系统的规定,科学的健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规章制度,让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依照规矩来办事情,才能更加地简洁快速。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还是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只有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各个岗位之间的配合才能提高,更好地协调合作,更好地交流进步,才能使得高职院校中的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地影响着这所高职院校是一所层次如何的高职院校。高效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可以给来往的机构一个良好的印象,也能给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学校的档次。所以,一所高职院校的行政效率高低,对高职院校的前途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姚雪.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率现状和提升措施刍议[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高效时间管理篇10

关键词: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教学时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9-03

一、研究背景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在教育中一直倡导实行素质教育,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留足时间发展学生的德、体、美、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提高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使教师在45分钟之内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教学效果。

(二)有效教学的现实要求

崔允t老师的《教学理论》中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提到“时间管理”的问题,并详细论述了教学时间管理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有效教学是在教学领域一直提的话题,所谓有效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率呢?有效率就是在一定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充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资源,做有意义的事情,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把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界定为,教师对课堂组织时间和教学活动时间管理。其中,课堂组织时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用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所用的时间;二是过渡时间,具体是指教学活动之间的一些非教学时间,如整理教具、翻找书籍、查看短信、问候招呼、喝水休息、换编座位。过渡时间的要点在于它是教学分配时间中不可避免的时间消耗。过渡时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休息。但教学活动过渡时间太拖沓就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

教学活动时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教师讲授的时间;二是学生自学的时间;三是师生互动的时间,包括教师提问的时间、教师提问后给予学生回答机会的时间(即候答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的理答时间;四是小组活动时间,包括教师安排小组活动任务的时间、学生执行小组任务的时间、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教师评价小组活动的时间。五是课堂练习与检测的时间。

三、理论依据

(一)效率理论

1.经济学中的效率

“效率”一词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这一概念一般是指不浪费,或尽可能好地应用可用资源。时间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高效实现,所以有必要在效率的引导下减少资源浪费,尤其是时间资源的浪费,尽可能地利用好可用的时间资源,获得教学成果。

2.帕累托效率理论

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具体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其中提高经济效率就意味着减少浪费。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效率也就提高了。帕累托效率实质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是在资源给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资源的不同配给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不变的,教学的时间资源是给定的,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改变时间资源的配置方式、分配比例。只有通过改变时间资源的配给方式,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浪费时间、低效利用时间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二)系统理论

查尔斯・赫梅尔在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中说:“每一个主要的教育问题,都包含与主题有关的全部问题的总和――就像在莱布尼兹学说中的许多单子中的一个单子一样。……如果你触及到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你就触及到了它的全部。换言之,这个体系的每一个变化,每一项改革,每一部分的革新都将影响这个整体体系。”这说明了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对教师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是“一种企图用环境的力量对一个组织不断进行调整,使之处于流动的平衡状态,从而促使这个组织具有最好的结构”。在教育活动中,时间是教育的环境力量,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管理,期望对教学时间过程具有最好的结构。因此,时间不能单独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必须与教学这个整体中的主体相联系。

四、新入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教师教学的独立活动时间管理的优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对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中面临以下问题。

(一)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掌握教学时间

新入职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理论知识,但他们刚从理论学习走进教学实践,从教年限较短,缺乏实践经验,教学策略运用不成熟,在课堂教学中以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为主,对于课堂时间的掌控也是依据计划进行的,欠缺灵活调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实践经验,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行为。

(二)教学秩序混乱

在教学管理中难以兼顾群体和个体,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面临问题,存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教学时间有限而教学任务繁重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分主次的现象。

(三)专业不成熟

新入职教师专业不成熟,他们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生存阶段”,他们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担任班级管理的责任,紧迫的学校生活不给新入职教师喘息的机会。因此,可以把新入职教师的代名词归结为紧张、忙碌、无所适从。

(四)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新入职教师课堂沉寂和混乱的时间比较长;讲解的时间比例较低;课堂提问中更注重表面的问题,较少关注深层次问题,对表面的问题候答时间长,而对深层次问题候答时间较短。所以引起了笔者对新入职教师教学时间管理问题的重视,想了解这一群体在教学时间管理中的现实状况,并依据理论为他们的教学实践提供合理的借鉴。

五、对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能力视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新入职教师来说,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各环节需要的时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要引导学生投入专注学习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的精力,在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内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传达,以求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这不仅提高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而且提升了教学管理能力。

(二)合理有效地管理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高考的压力、紧张的教学任务,还要担负班级管理的重任。所以必须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时间,并对教学时间安排进行监控,找出不合适的地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合理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不仅不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意教学时间分配的系统性问题

时间不能单独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必须与教学这个整体中的主体相联系。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素,拥有教学中时间的使用权,教师的时间和学生的时间具有共时性,教师对教学时间的使用与学生对教学时间的使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以教学时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教学时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在实践中使教师和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系统内合理调试。

(四)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教师要具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科学地组织教师劳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结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的实际情况,对有限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管理。因此,教师是时间的管理者,需要特别重视教师是对分配到的教学时间的科学管理的价值,教学活动过程中,这种管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最佳效果的可能性上。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就要形成优先意识,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分清课堂教学任务的轻重缓急,有重点、分主次进行课堂教学。在不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面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的轻重缓急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衡量轻重缓急,结合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分配教学任务的象限。

一、二象限是重要的时间管理象限,第二象限是区别有效教学时间管理和低效教学时间管理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象限内教师要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经受挑战的,如果教师不能在这一过程中讲授重要的内容,而忽视了主次,则会陷入低效的困境。第三和第四象限是对于教学来说紧急而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调配与教学任务相关性不大的事情,不要让课堂外的事情影响到课堂教学,避免时间浪费。

教学中的知识分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这节课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可以说是重要的任务;而教学难点则是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存在较大落差的新内容。教师要想解决教学难点的问题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与经验水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差别地对待,循序渐进地教学。这里的教学难点就可以理解为紧急的任务,对某些同学来讲不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而对某些同学来说没有太大影响。这就可以遵循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把有效的教学时间管理视为二象限,在这里教师应把主要的教学时间放在重点内容的讲解上,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掌握时间,以求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而目前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在高中新入职教师中十分明显,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难以灵活把控时间;专业不成熟;在课堂上存在时间管理混乱的现象;课堂时间浪费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郭建青,顾海兵.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孙孔戴.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柳国辉.教师课堂时间管理的误区与有效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4]李德全,杨正强.论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3).

[5]王鲁男,全.效率取向:中学英语课堂时间管理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