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24:19

盐类的水解篇1

一、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1确定物质的制备方法

(1)制备al2S3、mg3n2时,因为:al2S3+6H2o2al(oH)3+3H2S,mg3n2+6H2o

3mg(oH)2+2nH3.因此al2S3、mg3n2只能由单质相互反应制得:2al+3S

al3S3,3mg+n2点燃mg3n2.

(2)制备Fe(oH)3胶体:

FeCl3+3H2o(沸)Fe(oH)3(胶体)+3HCl.

(3)制备无水mgCl2时:mgCl2+2H2omg(oH)2+2HCl,故应在HCl气流中加热.

例1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图1所示:

海水蒸发

粗盐

水,重结晶

精盐

母液mg(oH)2盐酸浓缩

mgCl2・6H2o脱水mgCl2电解mg

贝壳煅烧Cao水石灰乳

(1)①若在空气中加热mgCl2・6H2o,生成的是mg(oH)Cl或mgo,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用电解法制取金属镁时,需要无水氧化镁.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时,能得到无水mgCl2,其原因是.

(2)mg(oH)2沉淀中混有的Ca(oH)2应怎样除去?写出实验步骤.

答案:(1)①mgCl2・6H2omg(oH)Cl+HCl+5H2o

mgCl2・6H2omgo+2HCl+5H2o

或mg(oH)Clmgo+HCl

②在干燥的HCl气流中,抑制了mgCl2水解,且带走mgCl2・6H2o受热产生的水气,故能得到无水mgCl2.

(2)加入mgCl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水洗涤.

2确定盐溶液的配制和保存方法

(1)实验室配制alCl3溶液.alCl3溶于水后发生水解:alCl3+3H2oal(oH)3+3HCl,因al(oH)3的生成而使溶液变浑浊,通常先把alCl3溶解在盐酸中,可抑制alCl3的水解,再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同时在保存时也应加入少量盐酸.

同样配制强碱弱酸盐的溶液时,应加入少量强碱,抑制弱酸根的水解.如配制na2S的溶液时,应先滴入几滴naoH溶液,再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2)盛na2Co3等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原因是na2Co3溶液发生水解:na2Co3

+H2onaHCo3+naoH,玻璃塞中的Sio2会与naoH发生反应:Sio2+2naoHna2Sio3

+H2o,na2Sio3具有粘性,能将玻璃塞与玻璃瓶粘起来而无法打开.

例2实验室有下列试剂:①naoH溶液;②水玻璃;③na2S溶液;④na2Co3溶液;⑤nH4Cl溶液;⑥澄清石灰水;⑦浓硫酸;⑧浓硝酸,其中必须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的是

()

(a)①⑥⑧(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D)②⑤⑦⑧

答案:(B).

3进行物质的除杂

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Cl3.根据FeCl3的水解:FeCl3+3H2o

Fe(oH)3+3HCl,可以加入mgo或mg(oH)2与HCl发生反应,促进FeCl3的水解,使之转化为Fe(oH)3沉淀而除去.

例3已知pH=3的CuCl2溶液中含有杂质FeCl3,为除去杂质可加入的试剂是()

(a)Cuo(B)Cu2(oH)2Co3

(C)naoH(D)naHCo3

答案:(a)、(B).

4进行物质的鉴别

鉴别nH4Cl、naCl、CH3Coona三种溶液时,可以根据它们水解后的酸碱性不同而鉴别.用pH试纸鉴别,pH=7的是naCl溶液,pH7的是CH3Coona溶液.

5判断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

一般来说:

(1)酸性:强酸>弱酸>盐水解的酸性;碱性:强碱>弱碱>盐水解的碱性.

(2)酸(或碱)的酸性(或碱性)越弱,其对应的盐越易水解,则盐的水溶液的碱性(或酸性)越强.

例4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①nH4Cl;②(nH4)2So4;③naoH;④na2Co3;⑤CH3CoonH4;⑥CH3Coona;⑦Ba(oH)2;⑧HCl;⑨H2So4;⑩nH3・H2o按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答案:⑦③⑩④⑥⑤①②⑧⑨.

6判断加热灼烧后的产物

(1)考虑盐是否分解.如加热Ca(HCo3)2,因其发生分解:Ca(HCo3)2

CaCo3+Co2+H2o,CaCo3

高温Cao+Co2,灼烧后的产物应是Cao.

(2)考虑氧化还原反应.如加热灼烧na2So3溶液,因na2So3易被氧化,所得固体应是na2So4.

(3)盐水解时生成挥发性酸时,蒸干后一般得到弱碱甚至是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如蒸干灼烧alCl3溶液,得到al2o3.盐水解生成不挥发性酸,蒸干后一般仍为原物质,如Fe2(So4)3.

(4)盐水解生成强碱时,蒸干灼烧后一般得到原物质,如na2Co3等.

(5)有时要多方面考虑,如蒸干灼烧naClo溶液时,既要考虑水解,又要考虑HClo的分解,所得固体应是naCl.

例5在蒸发皿加热蒸干并灼烧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得到该物质固体的是()

①alCl3②naHCo3③naalo2④mgSo4

⑤na2So3⑥Kmno4⑦Fe2(So4)3⑧FeCl2

(a)①②⑤(B)③④⑦

(C)⑥⑦⑧(D)④⑤⑥

答案:(B).

7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离子间可能因为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络合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因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主要有:al3+与HCo-3、Co2-3、alo-2、Sio2-3、S2-、HS-等;Fe3+与HCo-3、Co2-3、alo-2、Sio2-3等;nH+4与alo-2、Sio2-3.

例6下列溶液中离子因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S2-、Clo-、K+

(B)al3+、K+、Sio2-、alo-2

(C)H+、Fe2+、Cl-、no-3

(D)Fe3+、H+、S2-、So2-4

答案:(B).

8比较离子浓度大小

(1)同种离子的浓度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是:

①物质中所含的离子数目越多,则同条件下该种离子的浓度越大.

②物质中所含的离子数目相同时,双水解相互抑制的>正常水解的>双水解相互促进的.

例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①(nH4)2Co3;②(nH4)2So4;③nH4HCo3;④nH4HSo4;⑤nH4Cl;⑥nH3・H2o;⑦(nH4)2Fe(So4)2;⑧CH3CoonH4;⑨nH4HSo3;⑩(nH4)3po4按c(nH+4)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答案:⑩⑦②①④⑨⑤⑧③⑥.

(2)不同离子的浓度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考虑是否有反应发生;其次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水解或电离情况进行判断.另外还要注意离子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情况有时也有助于判断离子浓度的大小.

例8将0.1mol・L-1醋酸钠溶液20mL与0.1mol・L-1盐酸10mL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CH3Coo-)>c(Cl-)>c(H+)>

c(CH3CooH)

(B)c(CH3Coo-)>c(Cl-)>

c(CH3CooH)>c(H+)

(C)c(CH3Coo-)=c(Cl-)>c(H+)>

c(CH3CooH)

(D)c(na+)+c(H+)=c(CH3Coo-)+c(Cl-)+c(oH-)

答案:(B)、(D).

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病人输液

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要注意:酸中毒不能输酸性溶液,碱中毒不能输碱性溶液.

例1在医院中,为酸中毒病人输液不应采用()

(a)0.9%氯化钠溶液

(B)0.9%氯化铵溶液

(C)1.25%碳酸氢钠溶液

(D)5%葡萄糖溶液

答案:(B).

2止血

在做实验时,不小心被玻璃割破了手指,可从急救箱中取出FeCl3溶液,滴几滴在伤口上,血立即就被止住了.其原理是:①因血液是胶体,当遇到电解质FeCl3时发生凝聚;②由于Fe3+发生水解:Fe3++3H2oFe(oH)3+3H+,生成的Fe(oH)3胶体使血液发生凝聚.

3去污

纯碱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Co2-3+H2oHCo-3+oH-,加热可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Co2-3的水解程度增大,因而溶液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增强.

4净水

生活中用明矾[Kal(So4)2・12H2o]来净化水质.其在水中发生电离:Kal(So4)2

K++al3+

+2So2-4,其中al3+发生水解:al3++3H2oal(oH)3(胶体)+3H+,生成的

al(oH)3胶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以达到净水的目的.工业上用FeCl3来净水,其原理与明矾相同.

例2为了提高生活用水质量,自来水厂同时使用氯气和绿矾(FeSo4・7H2o)进行消毒、净化,以改善水质.

①用作自来水的消毒剂是,净水剂是.

②消毒、净水的原理是(用适当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①Cl2,FeSo4・7H2o

②Cl2+H2oHCl+HClo,HClo杀菌消毒;Cl2+2Fe2+2Fe3++2Cl-,Fe3++3H2o

Fe(oH)3(胶体)+3H+,Fe(oH)3胶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

5灭火

泡沫灭火器内装饱和的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它们分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当两溶液混合后,发生反应:al3++3HCo-3

al(oH)3+3Co2(我们早上吃的油条中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灭火器内压强增大,Co2、H2o、al(oH)3一起喷出,覆盖在着火物质上使火熄灭.

例3泡沫灭火器里的玻璃筒里盛浓al2(So4)3溶液,铁筒里盛浓naHCo3溶液,使用时把泡沫灭火器倒置即有泡沫状物质喷出灭火.

(1)写出灭火器倒置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灭火器内naH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体积之比为5∶1,而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其理由是.

(3)能否将al2(So4)3溶液盛在铁筒里?,原因是.

(4)因na2Co3的价格便宜,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naHCo3大,有人建议用na2Co3代替naHCo3,你认为此建议是否合理?,理由是.

答案:(1)al3++3HCo-3al(oH)3+3Co2

(2)使al3+略过量,有利于Co2的生成

(3)不能,al2(So4)3水解呈酸性,会腐蚀铁筒

(4)不合理.若用na2Co3代替naHCo3与al2(So4)3反应时,等物质的量的al2(So4)3产生的Co2量较少,且生成Co2的速率慢,不利于灭火.

6化肥的使用

长期施用(nH4)2So4的土壤因nH+4的水解而使土壤的酸性增强:nH+4+H2o

nH3・H2o+

H+;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其在溶液中发生水解:Co2-3+H2oHCo-3+oH-,生成的oH-与nH+4发生反应:nH+4+oH-nH3+H2o,使氮肥肥效损失.

例4同时对农作物施用含n、p、K的三种化肥,对给定下列化肥:①K2Co3;②KCl;③Ca(Hpo4)2;④(nH4)2So4;⑤氨水.其中最合理的组合方式是()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答案:(B).

7除锈

氯化铵溶液作焊药去除金属制品表面的锈斑,氯化铵溶液中nH+4发生水解使溶液呈酸性:nH+4+H2onH3・H2o+H+,铁锈与H+发生反应:Fe2o3+6H+

2Fe3++3H2o,达到除锈的目的.

例5下列物质能跟镁反应并生成氢气的是()

(a)甲酸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铵溶液(D)碳酸钠溶液

答案:(a)、(C).

8制备纳米材料

用tiCl4制备tio2:tiCl4+(x+2)H2o(过量)tio2・xH2o+4HCl,制备时加入大量的水,同时加热,促进水解趋于完全,所得tio2・xH2o经焙烧得tio2.类似的方法也可用来制备Sno、Sno2、Sn2o3等.

9工业黏合剂的使用

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在工业上可作黏合剂,当它与nH4Cl溶液接触时,因

nH+4+H2

onH3・H2o+H+

Sio2-+2H+H2Sio3

而很快凝结.

链接练习:

1下列事实:①al3S3、mg3n2等不能在溶液中制取;②naHSo4溶液呈酸性;③长期使用化肥(nH4)2So4会使土壤酸性增大,发生板结;④加热能增加纯碱的去污能力;⑤配制CuCl2溶液,用稀盐酸溶解CuCl2固体;⑥明矾能净水;⑦镁粉放入氯化铵溶液中有气体放出;⑧加热FeCl3・6H2o晶体,往往得不到FeCl3固体;⑨nH4F溶液不能用玻璃瓶盛放;⑩盛na2Co3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其中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全部(B)除②⑦外

(C)除②以外(D)除⑨以外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na2S溶液和al2(So4)3溶液反应制取al3S3固体

(B)用加热蒸发K2Co3溶液的方法获得K2Co3固体

(C)用na2S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制取CuS固体

(D)加热mgCl2溶液制取mgCl2固体

3用na2S的水溶液擦洗患处可以用来治疗由一种小芥虫在皮肤内生活引起的皮肤病,而且用热水配制的na2S溶液治疗效果更好.请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化合物SoCl2是一种液态化合物,沸点为77℃.在盛有10mL水的锥形瓶中,小心地滴加8~10滴SoCl2,可观察到剧烈反应,液面上有白雾形成,并有带刺激性气体逸出,该气体可使滴有品红试液的滤纸褪色.轻轻振荡锥形瓶,等白雾消失后,往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不溶于Hno3的白色凝乳状沉淀析出.

(1)根据上述实验,写出SoCl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Cl3溶液蒸干灼烧得不到无水alCl3,而用SoCl2与alCl3・6H2o混合可得到无水alCl3,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

1(C)2(B)、(C)

3因为na2S在水溶液中会发生水解:na2S+H2onaHS+naoH,naHS+H2oH2S+naoH,水解生成的H2S有毒,可杀虫;水解是吸热反应,热水溶解na2S时促使水解平衡向右移动,增大H2S的浓度.

4(1)SoCl2+H2o2HCl+So2

盐类的水解篇2

1、实质:盐溶于水电离出的某种离子,与水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2、弱碱强酸盐,可溶性的弱碱强酸盐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溶液呈现酸性;

3、弱酸强碱盐,可溶性的弱酸强碱盐,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溶液呈现碱性;

4、弱酸弱碱盐,可溶性的弱酸弱碱盐,很容易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该盐水解生成的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5、强酸强碱盐,各种强酸强碱盐均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溶液仍为中性;

盐类的水解篇3

一、不能准确辨认盐溶液中哪种离子被消耗或生成哪种离子

常温下,可溶性的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的稀溶液中,电离程度:盐>>水;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部分水解而被消耗,而强碱阳离子(或强酸阴离子)不水解,未消耗;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被消耗,与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但生成了氢氧根离子(或氢离子)。

例1.Ha为酸性略强于醋酸的一元弱酸,在0.1mol·L—1naa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na+)>c(a-)>c(H+)>c(oH-)

B.c(na+)>c(oH-)>c(a-)>c(H+)

C.c(na+)+c(oH-)=c(a-)+c(H+)

D.c(na+)+c(H+)=c(a-)+c(oH-)

错解:选B。因为Ha为酸性略强于醋酸的一元弱酸,所以naa的水解程度很大,消耗的a-多于未水解的a-,则c(na+)>c(oH-)>c(a-)>c(H+)。

解析:若c(na+)>c(a-)>c(H+)>c(oH-),则c(na+)+c(H+)>c(oH-)+c(a-),违反电荷守恒原理,溶液不呈电中性,故a错;由题意可知naa是强碱弱酸盐,虽然a-+H2o?葑Ha+oH-,但a-的水解程度弱,则c(na+)>

c(a-)>c(oH-)>c(H+),故B错;naa稀溶液中一定有c(na+)>c(a-)>c(oH-)>c(H+),则c(na+)+c(oH-)>

c(H+)+c(a-),故C错;由电荷守恒原理可知,呈电中性的naa稀溶液中一定有c(na+)+c(H+)=c(a-)+c(oH-),故D正确。

答案:D

二、扩大单一盐溶液离子浓度判断规律

单一盐溶液离子浓度比较重点是考虑水解,而碱和盐(或酸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则需要同时考虑电离和水解,常常要综合利用溶液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关系式进行判断。

例2.下列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氨水与氯化铵的pH=7的混合溶液中:c(Cl—)>c(nH4+)

B.pH=2的一元酸和pH=12的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c(oH—)=c(H+)

C.0.1·mol·L—1的硫酸铵溶液中:c(nH4+)>c(So42—)>

c(H+)

D.0.1mol·L—1的硫化钠溶液中:c(oH—)=c(H+)+

c(HS—)+c(H2S)

错解:选a。nH4Cl=nH4++Cl—,Cl—不水解,nH4+能水解,故c(Cl—)>c(nH4+)。

解析:此题考查了溶液中的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氨水和氯化铵混合溶液的pH=7时,溶液中c(H+)=

c(oH—),则c(Cl—)=c(nH4+),故a错;由于pH=2的酸的强弱未知,当其是强酸正确,当其是弱酸时,酸过量则溶液中c(H+)>c(oH—),故B错;1mol.L—1的(nH4)2So4溶液中,铵根离子是硫酸根的2倍,虽然铵根离子部分水解,但仍比硫酸根多,则c(nH4+)>c(So42—)>c(H+),故C正确;1mol·L—1的硫化钠溶液中,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oH—)=c(H+)+c(HS—)+2c(H2S),故D错。

答案:C

三、错用溶液中三种守恒关系式

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盐(或盐与酸、盐与碱)溶液中,盐电离的阴阳离子总数之比等于电离方程式中的系数之比;单一盐溶液中,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总数相等。

例3.对于0.1mol·L―1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溶液pH降低

B.2c(na+)=c(So32―)+c(HSo3―)+c(H2So3)

C.c(na+)+c(H+)=2c(So32―)+2c(HSo3―)+c(oH―)

D.加入少量naoH固体,c(So32―)与c(na+)均增大

错解:选B。na2So3中钠离子是亚硫酸根离子的2倍,则na2So3溶液中钠离子浓度是各种硫元素存在形式微粒浓度的2倍,即2c(na+)=c(So32―)+c(HSo3―)+c(H2So3)。

解析:升高温度能促使na2So3溶液中So32―+H2o?葑HSo3―+oH―、HSo3―+H2o?葑H2So3+oH―的水解平衡向生成oH―的方向移动,则溶液pH升高,故a错;na2So3中含有的na+是So32―的2倍,则其水溶液中粒子的物料守恒关系式为c(na+)=2c(So32―)+2c(HSo3―)+2c(H2So3),故B错;稀na2So3溶液中离子的电荷守恒关系式为c(na+)+c(H+)=2c(So32―)+c(HSo3―)

+c(oH―),故C错;加入少量naoH固体,增大了

c(na+)和c(oH―),使So32―+H2o?葑HSo3―+oH―、HSo3―+H2o?葑H2So3+oH―的水解平衡向生成So32―的方向移动,则c(So32―)也会增大,故D正确。

答案:D

四、滥用强碱弱酸或强酸弱碱中和过程微粒浓度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的pH与微粒浓度大小的变化关系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先由混合溶液的pH推断c(H+)与c(oH—)的大小,再由电荷守恒关系式推断盐溶液离子浓度大小,由酸碱浓度和体积推断酸碱过量与否以及物料守恒关系式的正确等。

例4.25℃时,向10mL0.01mol/LKoH溶液中滴加0.01mol/LCH3CooH溶液,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7时,c(CH3Coo—)>c(K+)>c(H+)>c(oH—)

B.pHc(CH3Coo—)>c(H+)>c(oH—)

C.pH=7时,c(K+)=c(CH3Coo—)>c(oH—)=c(H+),V[CH3CooH(aq)]=10mL

D.V[CH3CooH(aq)]=20mL时,c(CH3Coo—)+

c(CH3CooH)=2c(K+)

错解:选C。pH=7时,先可推断溶液中c(oH—)=

c(H+),再由电荷守恒原理可知c(K+)=c(CH3Coo—)。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关系式和溶液的酸碱性,pH>7时,c(K+)>c(CH3Coo—)>c(oH—)>c(H+),故a错;pHc(K+)>c(H+)>c(oH—),故B错;CH3CooK溶液呈弱碱性,则pH=7的溶液中溶质为CH3CooK和CH3CooH,说明反应KoH+CH3CooH==CH3CooK+H2o中乙酸适当过量,则V[CH3CooH(aq)]>10mL,故C错;V[CH3Coo(aq)]=20mL时,n(CH3CooH)=2n(KoH),根据物料守恒关系式,c(CH3Coo—)+c(CH3CooH)=2c(K+),故D正确。

答案:D

五、错用规律比较naHCo3和na2Co3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

稀naHCo3溶液呈弱碱性,则其中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等浓度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水解程度:HCo3—CH3Coo—的水解程度。

例5.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在0.1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23—)>c(H2Co3)

B.在0.1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

c(HCo3—)+2c(H2Co3)

C.向0.2mol·L—1naHCo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1mol·L—1naoH溶液:

c(Co32—)>c(HCo3—)>c(oH—)>c(H+)

D.常温下,CH3Coona和CH3CooH混合溶液[pH=7,c(na+)=0.1mol·L—1]:

c(na+)=c(CH3Coo—)>c(CH3CooH)>c(H+)=c(oH—)

错解:选aC。naHCo3完全电离,HCo3—部分电离,HCo3—还部分水解,且HCo3—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故a正确;naHCo3的量是naoH的2倍,则前者过量,混合后得到等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前者的水解程度小于后者,故C正确。

解析:由于naHCo3完全电离生成na+和HCo3—,只有HCo3—能继续微弱地水解和电离,且HCo3—水解生成H2Co3的程度略大于其电离生成Co32—的程度,则平衡时c(na+)>c(HCo3—)>c(H2Co3)>c(Co32—),故a错;由质子守恒原理可知,na2Co3稀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故B正确;naHC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后得到0.05mol·L—1naHCo3和0.05mol·L—1na2Co3溶液,两种盐完全电离出等浓度的HCo3—和Co32—,都能微弱地水解生成oH—,且HCo3—的水解程度小于Co32—,则平衡时c(HCo3—)>c(Co32—)>c(oH—)>c(H+),故C错;pH=7,则c(H+)=c(oH—)=10—7mol·L—1,由电荷守恒原理可知,c(na+)=c(CH3Coo—)=0.1mol·L—1,CH3Coo—的水解程度小于CH3CooH的电离程度,则0.1mol·L—1>c(CH3CooH),故D正确。

答案:BD

六、错误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温度随溶液体积的增大的变化示意图是高考命题的亮点之一,但许多考生辨认图形的能力不足,不适应解答这类能力立意的试题。

例6.室温下,1.000mol·L—1盐酸滴入

20.00mL1.000mol·L—1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点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4mol·L—1

B.b点:c(nH4+)+c(nH3·H2o)=c(Cl—)

C.c点:c(Cl—)=c(nH4+)

D.d点后,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nH3·H2o电离吸热

错解:选D。nH3·H2o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导致溶液温度下降。

解析:a点pH1.0×10—14mol·L—1,由于一水合氨不能电离出氢离子,只有水能电离出氢离子,故a错;b点pH>7,说明氨水过量,由物料守恒可知c(nH4+)+c(nH3·H2o)>c(Cl—),故B错;c点pH=7,则c(H+)=c(oH—),由电荷守恒可知C正确;d点后盐酸过量,中和反应停止,溶液温度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是环境吸收了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故D错。

答案:C

综上所述,盐类水解有关试题是高考的热点试题,主要涉及溶液的酸碱性或pH、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微粒浓度大小比较、电解质溶液中微粒之间的三种定量(微粒数或物料守恒、电荷数或电荷守恒、水电离的离子数或质子守恒)关系,解答时需要分清类型,分门别类地考虑水解因素、电离因素、过量因素,充分利用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关系式、单一或混合盐溶液中物料守恒关系式、单一盐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式分析和解答。

盐类的水解篇4

2013年山东卷13题D项,29题(4),都牵扯到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的运用。

因此,对于学好这一节,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由于这一部分的抽象性,让很多学生和老师有点儿手足无措之感,甚至很难发挥。那么,作为老师又如何在教学中突破瓶颈,在老师看来真是难之又难,学生学来头疼至极。而在高考中这部分内容设计的知识面既宽又有相当的难度,且综合性又相当的强。并且【盐类水解】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泡沫灭火气的原理、明矾的净水原理。在高考中很多考点都与【化学反应原理】许多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挂链,是离子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盐类的水解】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盐类水解的规律以及盐类水解的实质,尤其掌握的是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一.实验的导入

【化学反应原理】是索然无味的,实验呢?又不是很有趣也不多,跟抽象的内容相比较,在理解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很多老师索性不做,认为这些内容直接讲授效果是一样的,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更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和试验基础。因此,实验有着它无足轻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不容我们忽视。

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我们这一堂课必备的教学手段。如课本开始设立的【活动?探究】,这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探索的根源。从而让学生能主动的探究到底为什么盐溶液能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并结合蒸馒头,面发酸了,为什么放点儿面碱,同样是盐,放点儿食盐为什么不行;是什么使盐溶液的性质发生了这些变化。如此层层的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

二.实验的发散

实验呢,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仅有的实验,为了学生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应该在课本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散。如对于水解的影响因素,也是一个既抽象又难理解的地方。课本上的实验是关于氯化亚锡的水解的抑制,但是学生对于氯化亚锡这种物质是相当的陌生,所以即使做了这个实验,学生在理解上也存在着困难。我就设想把这个实验这种陌生的物质不如换成我们实验室常见的氯化铁,也就是在课本原有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发散,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实验室保存的氯化铁溶液还得加点儿稀盐酸,并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若不加稀盐酸产生的沉淀是什么。这样学生对于盐类的水解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盐类水解因素的影响,并能形象的理解酸碱对于水解的影响的重要性。对于盐类水解的应用中,【交流?研讨】中泡沫灭火器的原理,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验证后分组讨论并写出化学及离子方程式。为了进一步理解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明矾净水的原理。这样层层剥茧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形成,有了自己的想法,由此也看出实验和老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见适当的实验发散,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理解知识,更能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小组间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找出自己的适当的位置,让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

在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白板,让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并能深化自己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影响因素和盐类水解的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多思维、多角度、多元化、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给与适当的评价,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盐类的水解篇5

1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苏教版“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多以这样的序列展开。但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一是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na2Co3溶液呈碱性等,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

因此,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紧紧抓住某些盐的离子会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由学生自己构建出盐类水解的知识框架。

2教学目标

(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2)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过程与方法)

(3)能在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过程中感受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4)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w仍为10-14。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

[生]可以考虑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或oH-浓度。

[追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和c(H+)或c(oH-)呢?

[生]可以加入能与之反应的离子。

[追问]从哪些角度考虑这些离子?

[生1]从离子反应的条件看,要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生2]其实是生成弱电解质。

[学生活动]请大家讨论后先写出能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的离子,然后以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针对学生写出的离子方程式多数为CH3Coo-+H+=CH3CooH这类形式展开讨论。

[提问](1)H+从哪里来?离子方程式中通常以微粒存在的主要形式来表示,那么写H+或H2o哪种形式更合理?

(2)写成等号还是可逆符号更为合理,为什么?

[生1]H+来自于水的微弱电离,所以离子方程式中写成H2o更为合理。

[生2]因为CH3CooH还会离解出CH3Coo-和H+,所以写成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生3]因为方程式中前面写了H2o,所以生成物中要补写上oH-,反应后的溶液应呈碱性。

[提问]这些离子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1)反应都是可逆的;(2)这些反应都促进了水的电离;(3)都生成了弱酸;(4)都使溶液呈碱性。

[师]按刚才讨论的思路,自己整理哪些微粒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要求:(1)写出常见的微粒;(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3)找出这些离子方程式共同的特点。

[生1]这些离子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为没有生成弱电解质。

[生2]在刚才的离子方程式中,CH3Coo-+H2o

CH3CooH+oH-是不是既可以表示CH3Coona也可以表示CH3CooK与水的反应呢?

[生3]应当是吧,那能不能表示CH3CooH与水的反应?

[生4]CH3CooH加到水里,不是呈酸性,抑制水的电离了吗?

[生5]CH3CooH加到水里,电离出来的CH3Coo-本来就很少啊。

[师]很好,那也是说刚才离子方程式中涉及到的阴阳离子,代表的是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这种盐与水生成酸与碱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引出课题,学生很自然地接受。

[师]请再整理一下刚才的讨论思路,围绕3个方面谈谈你对盐类水解的认识。(1)哪些盐会水解?(2)盐类水解的本质?(3)盐类水解导致的结果?

(学生多数能很流畅地表达对盐类水解的认识,都能谈到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师]对刚才的内容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1]刚才写到的盐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生成物要么是弱酸与oH-,要么是弱碱与H+,难道它们不会再反应吗?

[生2]那是不是说明盐水解的反应限度比较小,弱酸与oH-,弱碱与H+大量共存不行,少量共存是可以的。

[师]在第2课时中,我们将运用学过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解水解平衡的限度,并通过实验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

4教学反思

4.1突出模块教学特点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生不是所有高中学生,而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部分学生,因此对本模块的教学定位要高于必修模块教材和其他一些选修模块教材。本模块更突出学科思想,是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对思维要求高。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4.2突出本章的学科思想

本章的标题为“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自始至终以化学平衡的思想理解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这一切都和水的电离密不可分。所以本课的处理力图围绕这一核心。突出这一核心之后,前后知识便易于贯穿了。

4.3突出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活动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是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需要。知识应当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作为教师一是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二是要智慧地点拨几个关键之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堂课中,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胡久华,支瑶,陈欣.采用不同教学处理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2006.(12):23-25.

盐类的水解篇6

关键词:盐类水解;高中化学;高考热点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89

《盐类的水解》位于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必考内容都有明确要求: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这一节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又是高中化学的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笔者现对盐类的水解一节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和广大教师与同学们交流。

一、盐类水解的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认真理解、体会定义,可以进一步知道盐类水解的实质。

二、盐类水解的实质

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注意:发生水解的盐溶液里同时存在两个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平衡。

三、盐类水解的类型

根据盐类的不同,可分为: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弱酸弱碱盐。

1.强酸弱碱盐。如:nH4Cl的水解离子方程式:nH4++H2o■nH3。H2o+H+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2.强碱弱酸盐。如:CH3Coona的水解离子方程式:CH3Coo-+H2o=可逆=CH3CooH+oH-弱酸盐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3.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的水CH3Coo-+nH4++H2o=可逆=CH3CooH+nH3*H2oCH3CoonH4水溶液显中性。如:nH4F的水nH4++F-+H2o=可逆=nH3*H2o+HFnH4F的水溶液显酸性。如:nH4Clo的水解离子方程式;nH4++Clo-+H2o=可逆=nH3*H2o+HClonH4Clo的水溶液显碱性。弱酸弱碱盐的酸碱性和阴离子与阳离子有关。4.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形成的盐的水解。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形成的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一般第一步进行的程度最大,第二步甚至更多步的水解程度就很弱了。如:na2Co3的水。第一步程度很大:Co3^2-+H2o=可逆=HCo3-+oH-;第二步程度很小:HCo3-+H2o=可逆=H2Co3+oH-

【注意】:大部分的盐的水解都不能进行彻底,所以一般盐的水解都要是可逆符号;水解度较大的盐有al2S3可认为几乎双水解彻底。

【以上都是一种盐中的离子水解】

【第二种情况】:另外,还有两种盐中,分别有弱酸根离子和弱碱根离子,也会互相促进,发生双水解。

如:naHCo3和alCi3两种盐,如果把它们的溶液相混合,则会发生双水解,水解离子方程式如下:3HCo3-+al3+■al(oH)3+3Co2

注意:al3+和HCo3-双水解较彻底,可以用“■”而不用“可逆符号”

另外,所有的水解过程中一定有水参加,但是由于该水解反应,生成物中有水,可以和反应物中的水刚好相互抵消,但方程式中没有水出现并不表明没有水参加。

【附】

(1)常见的弱酸根离子:So32-;HSo3-;Co32-;HCo3-;po43-;Hpo42-;Clo-;S2-;HS-;CH3Coo-;SCn-;F-;alo2-;C6H5o(苯酚根);no2-(亚硝酸根)

常见弱酸的酸性排序:

H2So3>H3po4>HF>HCooH>C6H5-CooH>CH3CooH>

亚硫酸磷酸氢氟酸甲酸苯甲酸醋酸

H2Co3>H2S>HClo>C6H5-oH>Halo2

碳酸氢硫酸次氯酸苯酚偏铝酸

(2)常见的弱碱离子:nH4+;Cu2+;Fe2+;Fe3+;al3+,其中碱性排序:Fe(oH)2>Fe(oH)3>Cu(oH)2>nH3*H2o>al(oH)3

四、盐类水解的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都弱都水解。并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若能水解的话,盐必须是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或弱酸弱碱盐;而具体水解的离子则是弱碱的阳离子或是弱酸的阴离子。

2.越弱越水解。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大。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其离子水解的程度就越小。

五、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较微弱,且该过程可逆,是一个动态平衡;因此其电离出的离子就会水解,建立一个水解平衡。

2.外因:温度、浓度、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1)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越热越水解)。盐的水解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放热,故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温度升高,该动态平衡向吸热(水解)的方向移动。(2)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3)加入其他物质,可抑制或促进水解(具体看水解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的方向)。

六、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1.一般来说,盐类水解的程度不大,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趋于完成,所以盐类的水解反应是微弱的,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一般不写“■”,而是写“■”。由于盐类的水解程度一般都很小,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因此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一般不标“”或“”的气标,也不把生成物(如nH3・H2o、H2Co3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2.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例如na2Co3的水解:第一步:Co32-+H2o■HCo3-+oH-;第二步:HCo-+H2o■H2Co3+oH-。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复杂,可看做一步水解,例如Fe3+的水解:Fe3++3H2o■Fe(oH)3+3H+。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有水解倾向又有电离倾向,以水解为主的,溶液显碱性;以电离为主的溶液显酸性。例如:HCo3-、Hpo42-在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其溶液显碱性;HSo3-、H2po4-在溶液中以电离为主,其溶液显酸性。

4.能发生双水解的离子组,一般来说水解都比较彻底,由于不形成水解平衡,书写时生成物出现的沉淀、气体物质要标明状态,即标上“”“”符号,中间用“■”连接,如naH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混合:

al3++3HCo3-■al(oH)3+3Co2,和此类似的还有:al3+与Co32-、HCo3-、S2-、HS-、Sio32-、alo2-;Fe3+与Co32-、HCo3-、Sio32-、alo2-;nH4+与Sio32-、alo2-等。注意一定要利用电荷守恒将其配平,看反应物中是否需要加水。

七、盐类水解的应用

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单一盐溶液

①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符合“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规律。即溶液的酸碱性和水解程度相对较小(或不水解)的离子保持一致。如:nH4Cl、naHCo3、CH3CoonH4的溶液分别显酸性、碱性、中性和中性。②若是强碱的酸式盐,其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

(2)混合溶液

①酸与盐:如等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由于一般情况下,电离都是大于水解的程度,所以显酸性。②酸与碱混合:需要具体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具体分析。

2.盐溶液的配置与保存

(1)在配制FeCl3、al(no3)3、CuSo4、SnCl2等溶液时,为抑制水解,常先将盐溶于其对应的酸中,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2)na2Sio3、na2Co3、naalo2等碱性溶液不能贮存在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就是防止Sio2与它们水解产生的oH-反应。(3)有些盐会完全水解,如硫化铝遇水发生完全水解,因此不能在湿态下获得硫化铝,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应制取。

3.分析某些盐溶液不能用蒸发结晶法获得的原因

(1)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氢氧化物,继续加热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如FeCl3、alCl3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是Fe2o3、al2o3而不是FeCl3、alCl3固体。(2)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难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原溶质,如al2(So4)3等。(3)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如na2Co3等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原溶液。(4)阴阳离子均易水解,此类盐溶液蒸干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如(nH4)2Co3等。(5)不稳定化合物的水溶液,加热时在溶液中就能分解,也得不到原溶质。如Ca(HCo3)2溶液,蒸干后得到CaCo3。(6)易被氧化的物质,其溶液蒸干后得不到原溶质,如FeSo4、na2So3等,蒸干后得到其氧化产物Fe2(So4)3、na2So4等。

4.其他应用

(1)判断盐对应酸的强弱。若前者pH值大于后者,则酸性:Ha

盐类的水解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本质;书写

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学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盐类水解”,这样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成为每一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教师做好对盐类水解的教学,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问题包含了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等综合应用。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些综合问题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辅导:

一、明确盐类水解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学会“盐类水解”这一个重要课题,就要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有哪些特点和要求,盐类水解一般具有四大特点:(1)可逆性,大部分的盐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是具有可逆性的。(2)吸热性,对于盐水来说,大部分盐类水溶都是一种吸热反应。(3)分步性,这是比较复杂的,并且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分步性在中学阶段是用一步进行的。(4)微弱性,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盐的溶解都是微弱的,但是有少数的盐的溶解是可以彻底进行的。

二、弄清盐类水解的本质

对于盐类水解,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掌握盐的种类,让学生对各种盐类的形成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可以使学生建立一个盐类水解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能够独立地分析总结。

例如:学生很容易混淆的几类盐,强酸强碱,强酸弱碱,强碱弱酸,弱碱弱酸等,学生很难分辨它们的成分。

水电解实质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课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地教育学生,并且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先分析电离离子的种类,接下来再分析它们可能存在的一些反应,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综合,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式与技巧,能够对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最终使盐类水解问题迎刃而解。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其他问题,可能存在一些反应或者是不反应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应仔细审题,摸清题干的用意,将问题准确地解答出来。

三、避免概念理解的误区

在盐类水解的实验中,很多学生都存在认识误区,学生认为在盐酸水解的实验中“谁强就显谁性”,其实这样的判断是不准确的,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问题的实质。很多概念并不是固定的,它们都有一个相对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概念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解读,尤其是在解答盐类水解的问题上,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能仅仅依靠定义、概念等这些东西对问题进行判读,因为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一些其他考试中,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判别标准,这样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水解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参加过许多化学学科试卷的批阅,在学生的试卷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有很多学生的解答题做得特别好,步骤也很完整,思路也很清晰,但是,仅仅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便出现了问题,这让阅卷老师很头疼,因为在化学学科考试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写一些化学方程式,由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一个细节问题,很多学生对这一块的关注非常的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这一细节问题,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做一些有关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等,让学生在这些细节问题上多下功夫,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了解盐类水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很多化学现象都是由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总结出来的,那么,盐类水解这类化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也完全能够找到影子。

例如:止血中涉及的铁离子、净水、除锈等都可以在化学实验中找到反应的原理与实验的现象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观察。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研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都不怕。因此学生应该了解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它对于实践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盐类的水解篇8

/

关键词:有效性;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盐类的水解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2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前段时间的化学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的化学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于详尽地策划了自己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不足,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另一些教师是“为活动而活动”,设计了过多的课堂学生活动,许多活动是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针对学生活动有效性缺失的现象,笔者以“盐类的水解”为载体,对高中化学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1从几个设计案例说起

笔者进行化学教学调研时,教学进度正好是“盐类的水解”一课,笔者听到了以下的课例。

案例一

教师讲述: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呈碱性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盐也有一定的酸碱性,现在老师用pH试纸测定以下几种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演示实验,测定碳酸钠溶液、醋酸钾溶液;硫酸铵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钾、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引导,师生总结得出: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并给出记忆口诀,要求同学们课后务必背出来。

教师介绍盐类水解的原因,练习盐类水解方程式的写法。

教师发问:不同的盐水解程度不同,盐类的水解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解释,并在黑板上画出温度和浓度对盐类水解影响的示意图。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学生进行大量的作业练习,巩固提高。

这是一位老教师的课堂,他的教学业绩一直很好,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有大量的学生做题练习的机会,考试的成绩往往并不差,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以知识的传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逐渐沦为做题的机器,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也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最大的弊端。

案例二

教师引入: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那么其他的盐溶液酸碱性如何呢?请大家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测定老师准备的各种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很兴奋地用pH计进行测定,并记录实验结果。(每个组测定的盐溶液顺序不定,所记录的数据也多是杂乱无章,极少数小组按照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顺序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耗时也较多。)

教师通过对小组中实验数据的投影,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生进行盐类水解分析及方程式的练习。

教师指出:盐类水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请大家利用实验桌上准备的物质进行实验。

学生寻找实验用品进行实验,不少小组无法明确教师的指令,不知要做什么。只有少数小组用手持技术完成了温度和浓度等外界因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

这是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不少同学实验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水解影响因素的实验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小组没有完成实验,学习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过程中,对于实验用品的选择也不够科学合理,例如: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广泛pH试纸测量误差非常大,只能非常粗略标定溶液的酸碱性,用来测定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是无法达到实验效果的。有的教师一开始就采用手持技术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使学生的注意力过早的集中在酸碱性的比较上,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上述案例中,有的只关注教师的教,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缺乏对学生活动的设计,有的虽然有学生活动,但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对学生活动的引导,学生活动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有的学生活动设计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教学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学生活动设计。总之,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生活动设计是课堂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的关键。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学生活动,是一个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2有效学生活动的教学效能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和多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学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让学生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中来,能最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2.3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的学习体验,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活动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能大幅度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我能学”、“我愿学”的意识。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从喜爱到逐渐形成“我能学”、“我愿学”的意识时,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就开始形成了,当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后,教学就可以从课堂延展到学生的整个人生之中了[1]。

3怎样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

3.1有效学生活动的本质特点

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首先必须了解有效学生活动的本质特点。有效学生活动有哪些本质特点呢?

(1)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要真正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本身存在具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向学生明确该活动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若活动的目标缺失,将使活动沦为一般的游戏,只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和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而难以完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3)活动符合学习的规律,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4)能有效地进行活动调控,教师要能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课堂的高效性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也是符合有效教学理念的。

3.2设计学生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一项独立的学生活动如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参观或考察活动等,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基于课堂的有效性以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在“盐类的水解”这堂课中设计学生活动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盐类水解的知识相关实验较多,高二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活动任务的确定。学生活动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任务设计,活动任务体现了学习活动的目标与内容,也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包括用pH试纸测定不同类别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手持技术探究温度、浓度对盐类水解的影响。

(3)活动流程的设计。课前分配好学习活动小组,课上展示活动任务,分阶段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学生活动的实施。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小组由异质的四人构成,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安排活动任务,如**负责实验操作,**负责实验记录,**负责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然后共同探讨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

(5)活动工具的选择。以多媒体作为载体的手持技术,数字化显示结果。

(6)活动时间长度。本节课是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学生活动的时间预计为25~30分钟。

(7)活动成果的共享。实验结果展示和学习小组研究成果汇报。

活动是对应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的“教”往往制约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着教师的“教”。上述各个要素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4“盐类的水解”学生活动设计的尝试

4.1学习目标的确定

盐类的水解属于化学理论教学的范畴,适合运用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制订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测定,体会盐类水解过程存在;根据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结合水的电离方程式,学生能够尝试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对不同盐溶液进行分类,根据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初步尝试总结盐类水解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定量测定某些盐的水解程度,总结归纳出盐类水解影响因素;从而能利用盐类水解或者抑制盐类水解,学以致用。

4.2盐类水解的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中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问题、小组讨论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此外,笔者的学生活动设计还在苏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定性测定溶液酸碱性时用pH试纸,定量分析盐类水解影响因素时采用pH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如表1、表2所示)。

学生活动设计是课堂设计的核心。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针对课程标准设计的学习评价是学生活动设计的落脚点。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设计的学生活动也更符合课程标准,更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有效的学生活动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也较高,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不断提高。从培养学生活动设计入手,将实验素养、化学素养、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实验途径,既能提升实验教学的价值,又能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盐类的水解篇9

关键词:幼参;水质;培育;天津

中图分类号:S968.9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5

waterQualityanalysisof'Shuiyuanno.1'JuvenileSeaCucumberapostichopusjaponicusCultivation

FUZhiru,wanGna,YanGHua,ZHanGwei,LiUKeming,XiaSudong,LUYunzhao,YUYanguang,GUZhonghua

(tianjinFisheries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221,China)

abstract:wecultivated'Shuiyuanno.1'JuvenileSeaCucumberapostichopusjaponicusinindoorcontitionattianjinXinYongFengaquacultureCo.,Ltd.(2013)andtianjinLiXinaquacultureCo.,Ltd.(2014).intheculitivation,werecordedwatertemperature,illumination,salinity,pH,dissolvedoxygen(Do),permanganateindex,ammonianitrogen,nitritenitrogen,nitratenitrogen,inorganicnitrogenandactivephosphate.Resultsshowedthatwatertemperaturerangedfrom13.9℃to21.5℃,salinityrangedfrom25.3‰to30.0‰,pHrangedfrom7.89to8.33,dissolvedoxygenrangedfrom5.30mg・L-1to8.08mg・L-1,thelightlevelinindoorrangedfrom43.4lxto89lx,thelightlevelunderwaterrangedfrom0.9lxto3.6lx,permanganateindexrangedfrom1.38to3.96mg・L-1,ammonianitrogenrangedfrom0.013mg・L-1to0.233mg・L-1,nitritenitrogenrangedfrom0.005mg・L-1-0.128mg・L-1,nitratenitrogenrangefrom0.004mg・L-1to0.089mg・L-1,inorganicnitrogenrangedfrom0.046mg・L-1to0.374mg・L-1,activephosphaterangedfrom0.012mg・L-1to0.233mg・L-1.thewaternutritionindexwasfrom0.188to6.647,thewaterqualitywaseutrophication-oligotrophication.thewaterorganicpollutionindexwasfrom0.15to6.66,thewaterwasexcellentorⅠ~ⅢgradepopulationorⅤgradepoplation.

Keywords:apostichopusjaponicus;waterquality;cultivate;tianjin

海参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有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和祛虚损的养生功能,有生百脉血、补肾、除劳祛症、滋阴利水、补正软坚和通肠润燥等多种药用功能,已成为北方地区最具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天津市2013年引进刺参‘水院1号’亲本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开展刺参工厂化规模化繁育和生态养殖示范。本研究分析了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水质理化因子变化特征和水质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为工厂化规模化培育幼参的水质调控、提高幼参的成活率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监测站位与时间

2013年度和2014年度分别设置培育池2个。按月进行采样、检测分析。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检测内容包括室内照度、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检测方法:照度:GB/t18204.21-2000(公共场所照度测定方法);水温:GB13195-91(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pH值:GB6920-1986(pH计法);氨氮:HJ535-2009(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溶解氧:GB7489-1987(碘量法);高锰酸盐指数:GB11892-1989;亚硝酸盐-氮:GB7493-1987;硝酸盐-氮:镉柱还原法;活性磷酸盐:参考文献[1];盐度(氯化物):GB/t11896-1989(硝酸银滴定法)。

1.3评价方法

1.3.1养殖用水水质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907-1997)进行评价。

1.3.2养殖用水水质富营养化评价⑴营养指数(e)法。营养指数法考虑化学耗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态活性磷酸盐。其计算公式为:

e=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

上式单位以mg・dm-3表示。当e≤0.5时,海水水体为贫营养化;当0.5≤e

⑵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法。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按下式计算:

a=CoD/CoD0+Din/Din0+Dip/Dip0-Do/Do0

式中:CoD――水体的化学耗氧量的实测浓度;Din――溶解态无机氮的实测浓度;Dip――溶解态活性磷酸盐的实测浓度;Do――溶解氧的实测浓度;CoD0、Din0、Dip0、Do0分别为水体的上述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其中:CoD0=3.0mg・L-1;Din0=0.10mg・L-1;Dip0=0.015mg・L-1;Do0=5.0mg・L-1。评价及分级情况如表1所示。

2结果与分析

2.1水温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水温平均为14.0℃,12月份水温为16.0℃,2014年1月份水温为16.8℃,2月份水温17.0℃,3月份水温为17.5℃,均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水温为13.9℃,12月份水温14.3℃,2015年1月份水温为16.6℃,2月份水温17.3℃,3月份水温为17.5℃,4月份水温为18.5℃,5月份水温为21.5℃,均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幼参培育期间水温具体变化见图1。

2.2盐度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水质盐度为30‰,12月份盐度为26.5‰,2014年1月份盐度为27.25‰,2月份盐度为26.75‰,3月份盐度为29‰。2014年11月幼参培育盐度为27.4‰,12月份盐度为27.2‰,2015年1月份盐度为27.5‰,2月份盐度为27.5‰,3月份盐度为26.75‰,4月份盐度为25.3‰,5月份盐度为26.35‰。幼参培育期间水质盐度具体变化见图2。

2.3pH值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水质pH值平均为7.89,12月份pH值为8.1,2014年1月份pH值为8.1,2月份pH值为8.1,3月份pH值为8.03,均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pH值为8.28,12月份pH值为8.33,2015年1月份pH值为8.24,2月份pH值为8.33,3月份pH值为8.21,4月份pH值为8.27,5月份pH值为8.14,均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幼参培育期间水质pH值具体变化见图3。

2.4溶解氧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溶解氧平均为7.36mg・L-1,12月份水质溶解氧为5.30mg・L-1,2014年1月份水质溶解氧为5.52mg・L-1,2月份水质溶解氧为5.51mg・L-1,3月份水质溶解氧为8.04mg・L-1,均符合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溶解氧为6.57mg・L-1,12月份溶解氧为8.08mg・L-1,2015年1月份溶解氧为6.71mg・L-1,2月份溶解氧为6.57mg・L-1,3月份溶解氧为5.58mg・L-1,4月份溶解氧为7.22mg・L-1,5月份溶解氧为6.71mg・L-1,均符合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溶解氧具体变化见图4。

2.5照度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43.4,2.9lx,12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62,1.8lx,2014年1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58,1.3lx,2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62,0.9lx,3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55,1.7lx。2014年11月幼参培育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72,2.1lx,12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74.9,3.5lx,2015年1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64.8,2.4lx,2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85,3.6lx,3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75.6,2.5lx,4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89,2.7lx,5月份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分别为78,2.7lx。幼参培育室内照度和池底照度具体变化见图5。

2.6化学耗氧量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97mg・L-1,12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2.61mg・L-1,2014年1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3.96mg・L-1,2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3.85mg・L-1,3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2.41mg・L-1,均符合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38mg・L-1,12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52mg・L-1,2015年1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91mg・L-1,2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54mg・L-1,3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3.96mg・L-1,4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85mg・L-1,5月份水质高锰酸盐指数为1.41mg・L-1,均符合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幼参培育高锰酸盐指数具体变化见图6。

2.7氨氮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是水质氨氮平均为0.092mg・L-1,12月份氨氮为0.034mg・L-1,2014年1月份氨氮为0.167mg・L-1,2月份氨氮为0.042mg・L-1,3月份氨氮为0.051mg・L-1。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氨氮为0.033mg・L-1,12月份氨氮为0.013mg・L-1,2015年1月份氨氮为0.035mg・L-1,2月份氨氮为0.013mg・L-1,3月份氨氮为0.019mg・L-1,4月份氨氮为0.018mg・L-1,5月份氨氮为0.233mg・L-1。幼参培育期间氨氮具体变化见图7。

2.8硝酸盐-氮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硝酸盐-氮平均为0.012mg・L-1,12月份硝酸盐-氮为0.005mg・L-1,2014年1月份硝酸盐-氮为0.019mg・L-1,2月份硝酸盐-氮为0.027mg・L-1,3月份硝酸盐-氮为0.045mg・L-1。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硝酸盐-氮为0.016mg・L-1,12月份硝酸盐-氮为0.030mg・L-1,2015年1月份硝酸盐-氮为0.013mg・L-1,2月份硝酸盐-氮为0.030mg・L-1,3月份硝酸盐-氮为0.092mg・L-1,4月份硝酸盐-氮为0.101mg・L-1,5月份硝酸盐-氮为0.128mg・L-1。幼参培育期间水质硝酸盐-氮具体变化见图8。

2.9亚硝酸盐-氮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亚硝酸盐-氮为0.010mg・L-1,12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40mg・L-1,2014年1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89mg・L-1,2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20mg・L-1,3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13mg・L-1。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亚硝酸盐-氮为0.005mg・L-1,12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04mg・L-1,2015年1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06mg・L-1,2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04mg・L-1,3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04mg・L-1,4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07mg・L-1,5月份亚硝酸盐-氮为0.013mg・L-1。幼参培育期间水质亚硝酸盐-氮具体变化见图9。

2.10无机氮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无机氮为0.114mg・L-1,12月水质无机氮为0.079mg・L-1,11月、12月水质符合海水Ⅰ类水质标准;2014年1月无机氮为0.277mg・L-1,符合海水Ⅱ类水质标准;2月无机氮为0.088mg・L-1,3月无机氮为0.109mg・L-1,2月、3月水质符合海水Ⅰ类水质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无机氮为0.054mg・L-1,12月无机氮为0.046mg・L-1,11月、12月水质无机氮符合海水Ⅰ类水质标准;2015年1月无机氮为0.054mg・L-1,2月无机氮为0.046mg・L-1,3月无机氮为0.114mg・L-1,4月无机氮为0.125mg・L-1,1月至4月水质无机氮符合海水Ⅰ类水质标准;5月无机氮为0.374mg・L-1,水质符合海水Ⅰ类水质标准。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无机氮具体变化见图10。

2.11活性磷酸盐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活性磷酸盐为0.025mg・L-1,12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28mg・L-1,2014年1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14mg・L-1,2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25mg・L-1,3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25mg・L-1,符合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活性磷酸盐为0.014mg・L-1,12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12mg・L-1,2015年1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12mg・L-1,2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12mg・L-1,以上4个月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3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41mg・L-1,符合海水水质Ⅴ类标准。4月份氨氮为0.005mg・L-1,符合海水水质Ⅰ类标准。5月份活性磷酸盐为0.057mg・L-1,超出海水水质Ⅴ类标准。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活性磷酸盐具体变化见图11。

2.12营养指数评价结果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营养指数为1.099,12月份营养指数为1.285,2014年1月份营养指数为3.287,2月份营养指数为1.933,3月份营养指数为1.445,整个培育期间水质呈富营养化。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水质营养指数为0.239,12月份营养指数为0.188,2015年1月份营养指数为0.272,2月份营养指数为0.199,以上4个月水质呈贫营养化;3月份营养指数为4.037,水质呈富营养化;4月份营养指数为0.257,水质呈贫营养化;5月份营养指数为6.647,水质呈富营养化。幼参培育期间水质营养指数具体变化见图12。

2.13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评价结果

2013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为1.64,2级污染程度,水质开始受到污染;12月份a为2.11,3级污染程度,水质轻度污染;2014年1月份a为2.19,3级污染程度,水质轻度污染;2月份a为2.08,3级污染程度,水质轻度污染;3月份a为1.10,2级污染程度,水质开始受到污染。2014年11月幼参培育期间a为0.65,12月份a为0.15,2015年1月份a为0.64,2月份a为0.46,以上四个月水质良好,1级污染程度;3月份a为4.04,5级污染程度,水质严重污染;4月份a为0.76,水质良好,1级污染程度;5月份a为6.66,5级污染程度,水质严重污染。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具体变化见图13。

2.3结论与讨论

(1)一般刺参生长适宜温度为6~21℃,最适温度为10~17℃[2]。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室内培育期间,水质水温为13.9~21.5℃,在天津地区每年4月份之前,水温能控制在17℃以下,幼参生长良好。4月份随着天气变暖,水温升高,培育水质的无机氮、无机磷上升,营养指数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也上升,幼参生长开始变慢。

(2)一般刺参盐度适应范围为20‰~39‰,最适宜盐度范围为28‰~35‰,刺参浮游幼虫和稚参的适宜盐度为26.2‰~32.7‰[2]。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室内培育期间,水质盐度为25.3‰~30.0‰,适宜幼参的生长。

(3)海水的pH值通常在7.9~8.5之间[2],迟爽等[3]研究刺参养殖池塘pH值为7.83~8.37。曾海祥等[4]研究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pH值在8.13~8.57。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室内培育期间,pH值为7.89~8.33,适宜幼参的生长。

(4)刺参耐低氧能力较强,成参在水中溶解氧降至1mg・L-1,幼参在水中溶解氧降至3.3mg・L-1以下时才会呈现缺氧反应[2],项目幼参室内培育期间,溶解氧为5.30~8.08mg・L-1,适宜幼参栖息和生长。

(5)较弱的光照强度更符合海底生活刺参的生存条件。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室内光照度不超过90lx、池底照度不超过5lx,光照强度较弱,符合刺参幼参生存生长的条件。张硕等[5]研究认为,多数刺参对于光照反应敏感,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下栖息。刺参比较适宜在光照度为10lx以下的光照环境中生活。陈勇等[6]的研究表明,与12L:12D相比,刺参在全黑暗及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明显减缓,并认为是全光照和全黑暗扰乱了刺参的正常生活习性。刺参‘水院1号’幼参在室内光照度不超过100lx、池底照度不超过5lx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与上述学者研究结论一致。

(6)马元庆等[7]研究认为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和硝酸盐累积不明显,但亚硝酸盐与活性磷酸盐迅速累积。迟爽等[3]研究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亚硝酸盐0.023~0.051mg・L-1、氨氮0.002~0.156mg・L-1、总氮1.941~3.813mg・L-1、活性磷酸盐0.024~0.047mg・L-1、总磷0.031~0.111mg・L-1。张丽霞等[8]研究刺参养殖池塘营养盐周年变化,亚硝酸盐年均值为1.61μmol・L-1、氨氮3.14μmol・L-1、硝酸盐为12.61μmol・L-1、总氮为12.61μmol・L-1、活性磷酸盐0.40μmol・L-1。曾海祥等[4]研究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氨氮为0.090~0.309mg・L-1,亚硝酸盐为0.017~0.049mg・L-1,总氮为2.749~5.880mg・L-1,总磷为0.049~0.129mg・L-1。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水质氨氮为0.013~0.233mg・L-1,硝酸盐氮为0.005~0.128mg・L-1,亚硝酸盐氮为0.004~0.089mg・L-1,无机氮为0.046~0.374mg・L-1,活性磷酸盐为0.012~0.233mg・L-1。硝酸盐氮随着水温升高,累积明显,氨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累积不明显,但随着水温升高,氨氮、亚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数值有变化,有的变化还较大,因而,水质营养指数、有机污染评价指数也随着变化。根据项目幼参培育期间水质监测情况看,一般4月份随着水温升高,水质质量开始变差,建议4月份就可以把培育的幼参投放到适宜的海区进行养殖,不要在室内进行继续培育。

(7)姜森颢等[9]研究刺参养殖池塘化学耗氧量的年平均值为(17.46±1.75mg・L-1);迟爽等[3]研究刺参养殖池塘化学耗氧量的质量浓度为6.17~47.73mg・L-1。曾海祥等[4]研究海参养殖池塘的水质化学耗氧量为7.28~8.40mg・L-1。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水质化学耗氧量为1.38~3.96mg・L-1,明显好于刺参池塘养殖的水质化学耗氧量。

(8)马元庆等[7]研究认为刺参幼参的不同环境水体中n/p值差异较大。张丽霞等[8]研究刺参养殖池塘水质氮磷比年均值为61.41。项目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2013年度培育水体中的n/p为5.64~9.89,2014年度培育水体中的n/p为3.83-6.56,两年培育水体中的n/p还是存在差异,与上述学者研究结论相同。

(9)刺参‘水院1号’幼参培育期间,2013年度水质营养指数1.099~3.287,水质呈现富营养化;有机污染评价指数为1.10~2.19,水质开始受到污染或轻度污染,呈现2级、3级污染程度。2014年度水质营养指数0.188~6.647,水质呈现贫营养化-富营养化;有机污染评价指数为0.15~6.66,水质良好或严重污染,呈现1级、5级污染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佳荣.水化学实验指导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赵文,杨为东,魏杰,等.刺参池塘养殖生态学及健康养殖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迟爽,曾勇,赵振军,等.刺参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化[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3):239-244.

[4]曾海祥,孙同秋,崔h,等.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特征分析[J].河北渔业,2016(8):37-40.

[5]张硕,陈勇,孙满昌.光照对刺参行为特性和人工鱼礁模型集参效果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20-27.

[6]陈勇,高峰,刘国山,等.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和行为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7,31(5):687-691.

[7]马元庆,李斌,邢红艳,等.刺参育苗水体的水质分析及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研究[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4(4):27-32.

盐类的水解篇10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目光都会集中在教师身上,若此时教师的活动比较平淡缺乏吸引力,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与上课无关的活动中去。而教师在教学时如能设法设置疑问,刺激学生思维,必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思考的气氛中轻松记忆,从而使烦琐、孤立的性质变得条理分明。

例如讲有机物性质时,设疑:为什么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苯却能使之褪色?为什么乙醇的结构是CH2—CH2—oH,而不是CH3—o—CH3?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用哪些事实可证实乙酸是一元弱酸?

再如在学习“胶体”性质时,设疑: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放映电影时,当一束汇聚的光射到屏幕上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圆锥形光柱?为什么Fe3+盐可以止血?豆腐是怎么制成的?为什么用钢笔去吸不同的墨水时,钢笔易堵塞?在“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可设疑:酒为什么越酿越香?在求H2So4和水混合体积时的计算时,可设疑:数学中1+l=2,在化学中这种计算方式一定正确吗?在学习“亚硝酸盐的性质时”,可设疑:在腌制腊肉、香肠等时为使肉色鲜红而加少量的火硝,这种做法科学吗?……这些疑问,能够激发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

二、采取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此,笔者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由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层层深入地组织教学。

例“盐类的水解“教学过程。

1.盐类水解的定义及书写

教师设问: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都可以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从而改变纯水的pH,那么向纯水中加入盐呢?

学生分组实验:用pH试纸测定0.1mol·L-1的CH3Coona、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自学及讨论:(1)引起盐溶液有不同酸碱性的本质是什么?(2)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关系是什么?(3)盐类的水解反应与中和反应有何关系?(4)观察0.1mol·L-1al2(So4),溶液是否有沉淀?0.1mol·L-1na2Co3溶液是否出现气泡?

学生自学及讨论:(1)盐类水解的程度如何?(2)盐类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应如何表示?应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归纳:(1)盐类水解的过程、定义。(2)从组成盐的离子分类去判断盐能否水解。(3)盐类水解的特点。(4)掌握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反应式规律。

应用矫正:通过学生的应用训练改正错误,强调水解特点,让学生引起注意。

2.盐类水解的强弱比较

教师设问:同类组成的盐(同浓度),其溶液酸碱性是否有差别?

学生分组实验:(1)用pH试纸测0.lmol·L-1CH3、Coona和na2C03溶液的碱性,并分析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2)用精密pH试纸测同浓度的na2Co3和naHCo3的溶液的碱性,并分析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

师生归纳:(1)影响盐类水解程度大小的内因:盐中存在弱根离子,而且对应的弱酸或弱碱电离程度越小,对应的弱根离子就越容易水解。(2)弱酸的酸式盐在水解的同时还会电离,所以造成同浓度正盐与酸式盐的水解程度有差异。

应用矫正:通过习题的训练矫正错误,加深理解,培养应用能力。

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教师设问:水解平衡是否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1)将滴有酚酞的CH3Coona溶液加热。(2)将lmol·L-1FeCl3溶液加热后再滴入少量HCl溶液。(3)向naHCo3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l2(So4)3浓溶液后,观察并论证产生的白色沉淀和气体的确切成分。

总结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外因素(表略)。

应用矫正:通过相应的习题训练,培养解题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盐类水解规律:(1)有弱可水解,强者不水解:弱者才水解,越弱越水解。(2)“可逆”中间连,气体沉淀无;多元弱酸根,记清分步解。(3)加热和加水,可以促水解;加酸或加碱,水解平衡移。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完成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让学生完成教材里要求的全部实验,还经常性改进演示实验或变演示为探索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Fe(oH)2的制备,笔者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学:(1)先分析课本上演示实验的缺点,然后让学生提出有无更好的方法能长久得到明显的Fe(oH)2沉淀。(发散学生的思维)(2)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分析要长久得到Fe(oH)2沉淀的条件:naoH溶液中必须没有空气。(3)那么怎样才能使FeoH溶液没有空气(通过煮沸去除),并且长久保持呢?(在naoH溶液上面铺上一层苯)(4)如何在naoH溶液中加入Fe2+呢?(可采用Fe—石墨电极进行电解naoH溶液);或者利用一个特殊的装置,把含有Fe2+的溶液压入一个被排除了空气的naoH溶液中。(5)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实验装置图。

经过这样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另外也可以针对课本中的知识增设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深入挖掘课本内容、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