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保节能行业发展十篇环保节能行业发展十篇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5:34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1

关键词:环保;节能;绿色住宅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foreigncountriesfor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ergyconservationgreenhousetheyhavedevelopedthecorrespondinggreenhouseevaluationsystem,throughtheevaluationtechnology,particlecandescribeobjectivequantitativegreenhouseeffectinenergysaving,watersavingrateandreducegreenhousegasessuchascarbondioxideimpactontheenvironment.Fromtheorytopractice,andgraduallyformedabecomesthesystemdesignmethod,evaluationmethod,andallkindsoftechnology,thenewmaterialemergeinendlessly,th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ergyconservationresidentialhousingconstructionindustryhasbecomethedevelopmentdire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ergysaving;Greenhouse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全球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但是人口急骤增加、资源萎缩枯竭、环境恶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而且破坏了环境,因此,推行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被重视起来。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出现就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一、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内涵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如今,人们购置房屋已不仅仅是栖身之用,更多的是为了追求一种健康、环保、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住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迅速成为人们所青睐的家庭居所。然而似乎大多数人们对绿色住宅的理解仅局限于书面,一提到绿色住宅就大讲绿化,绿化俨然成为环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的代名词。

保化、节能化的绿色住宅是指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从社会的、环境的角度达到最大收益的住宅。基中包括两方面含义:

(1)建立在资源承载能力之上,说明绿色住宅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均有一个合理使用的范畴;

(2)考虑角度必须是从全社会、环境的角度。这样,毫无疑问,原有的效益、成本的概念将被修正,转变为以环境经济学为基础,将环境效益、环境损失考虑在内,同时收益也是经过修正的,考虑到了环境影响的收益,并达到最大化。

二、住宅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环保化、节能化发展的方向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进、住宅品质的提升,必须有坚实的环保和节能理念做支撑,为此,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环保住宅”、“节能住宅”。所谓绿色节能住宅,是指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的空间,按节能环保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三、住宅建设环保化、节能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促进住宅建设的环保化、节能化,主要做好几点工作:

一是,提高住宅设计技术有利于解决环保节能问题。住宅环保节能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水、电、气、热等资源和能耗的节约,以及各类建材、制品的节能,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首先,社区建筑必须坚持以绿化、环保为基础的原则,增加社区绿地面积,使用循环中水等。其次,主体建筑使用绿色节能建材。比如,青岛市就用城市污泥制作出来环保生态水泥,这样可不仅消耗大量的工业固体废料,并而且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逐步过渡到大量消耗利用生活垃圾,使水泥窑炉从“能源老虎”变成城市“清洁工”。再次,室内建材的选择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化和节能化。甲醛、氨气的释放和放射性污染是家庭装修中比较重要的三个污染源。为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人们除了普遍使用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外,更关注是对房屋总体的设计、审慎地采购环保建材、严把绿色环保施工关、细心地选购环保家具甚至节能灯具。最后,建筑能源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都被引入其中。事实上,目前不少建筑物在使用高科技设备去解决环保的问题,如福斯特的作品,为采光、取景用上了自动追光的摭遮阳设备、机动通风的玻璃幕墙。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必反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和冷热风的通风量,。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二是,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提升环保节能建筑的意识。开发商和业主的环保节能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住宅的环保节能水平。首先,开发商谈到环保节能,首先关心的是运行成本。事实上,如果建筑设计合理科学,每平米的建筑成本并不会相去甚远。再者,消费者买房子最关注的是价格、地段、户型。消费者选房时,应注意到:外保温墙的颜色和材质、房间的开间、进深、是否明厨明卫、玻璃窗的节能效果、有无空气转换系统、绿地面积大小等方面。

三是,缺乏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等。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发展节能建筑。在探索激励政策时,应考虑到:对新建建筑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适当延长墙改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扩大使用范围,促进墙改基金支持节能省地工作;研究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参与既有建筑改造;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深化供热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污水垃圾收费制度;改革有关奖项的评审办法,把执行建筑“四节”的情况作为评审内容。

四是,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在推行环保节能住宅建设过程中,技术标准制定和法规建设至关重要。住宅建筑在硬件上主要是墙体、窗户、地板、屋顶、家具五个方面。目前,我国的绿色住宅建设方面技术标准和立法很不健全,虽然现在有了北京标准、上海标准、厦门标准。但是事实上,北京和上海气候完全不同,上海相对湿度都是80%以上,但是北京可能20%。我国陕北的窑洞室内被大地包围着,在-20ºC左右的气候下,仍保持着15ºC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阴凉的空间。可见,住宅的环保节能标准相去基远。与此不同的是,在伦敦,大一点的建筑都是要经过eia评估。eia就是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很多比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土地的质量,开发商在买一块地的时候发现那个地段是黄金地段,但是曾经是否有过污染呢?这个污染是不是可能传到地下水,这个地方会不会有没有废气或者将来通过楼板造成污染。我国应尽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节能环保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绿色住宅的条件尚不成熟,但绿色住宅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是今后住宅发展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层认知,绿色住宅正在逐步成为主房地产市场新的需求增长点。为了大力发展绿色住宅,政府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开发商进行绿色住宅的开发,同是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对绿色住宅标准的监测;开发商应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选材和施工;而消费者也必须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提高对健康和环境的支付意愿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晋琦.居住区环境设计人性化的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2

关键词:节能环保外部性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于此同时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环境大幅度破坏,资源消耗过快时我国目前发展的两个瓶颈,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克服发展道路上锁面临的挑战的必经之路,但是众所周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很不理想,研究发现,专家和学者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该企业的特点是制约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解节能环保产业的外部性是理解该企业基本特点的出发点和关键,只有更好的认识节能环保产业的外部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协调各个要素的关系,是我国的发展建立在节能和环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外部性分析

1.环境的外部性

在人们进行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很强的外部性,这一重要特征也是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原因。外部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对其他行业造成有利影响的称为正外部特性,造成不利影响的称为负外部特性,有害气体的排放,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都是负外部性的代表。经济,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普遍存在大,例如在煤矿企业进行煤矿开采时。会排放大量酸性废水,电厂在进行供电时会向空气排放有害气体,渔民捕鱼时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等等。为了改善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必须转变这种状况,合理分析环境的外部性,并以此为基础转变我国的发展方式。

2.消费环境中的外部性

消费环境的外部机制是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所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一种消费品如果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即该消费品的价值中只体现了市场的层面,没有考虑到外部性能,那么这样的产品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费环境的负外部特性。消费的负外部性锁造成的损失具体体现在社会和他人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汽车排放废气不受任何限制,那么私人汽车的价格就会偏低,使汽车数量增多,加剧废弃的排放,进一步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与生产环境不同,消费环境的外部性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这也是有人们消费结构的分散性决定的,因此每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都是薇不足道的,但是集合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也就使得消费环境的外部性难以把握和控制,对其分析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3.节能环保的外部性

与环境问题相反,节能环保产业所体现出的外部性是正外部性,对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节能环保产业的宗旨就是要解决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其组要技术包括清洁技术,节能技术,回收基础,再利用技术,低碳技术与循环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节能环保产业的正外部性具体体现在,如果该企业能够合理运行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必将日益好转,为各类生产活动的进行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和大量的资源保障,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效果,为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议

合理分析节能环保产业的外部性是确保该企业发展的前提,在理解了该产业外部特性的基础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市发展企业的基本保障,首先要根据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考核政策等,确保企业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下进行,另外还要高度重视政策额事项和落实,加大在节能环保企业的投资力度,促进行业的发展。最后要增强政策的管理力度和束缚力度,确保企业在公平,公正,有效,合理的氛围下运行。

(2)增加人力资源:人才稀缺也是节能环保产业不能高效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是生产力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是企业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最终的获益者,必须为该企业提高大量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资源并由他们引领企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发展的消极局面,提高企业水平。

(3)用重点工程进行带动:与其他部门的发展一致,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靠重点工程的带动,先保证一些重点节能环保工程高效实施,才能全面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总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既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又要把握重点,找准突破口,从重点工程项目上予以突破。

四、结语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从理论上证明资源开采利用的负的外部性,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节能环保产业的正的外部性。节能环保产业从社会效用和生产收益等两方面对厂商之外的个体有正的影响,节能环保产业的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这一论证有助于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中各自的作用,从而为政府制定各项政策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节能环保产业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丹尼斯・L・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8―153.

[2]王志华。等.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验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

[3]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308―344.

[4]王克强,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4―57.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3

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调整,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而绿色产业的主力军就是节能环保产业。短期看是刺激经济发展和转型;中长期看,目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制高点和话语权。为此,发达经济体制定了庞大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借助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复苏。2010-2020年,全球节能环保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年节能投资将达5.586万亿美元。

(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

作为典型的资源性地区,“规模效益型”增长模式是我区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是相悖的,虽然短期可以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态问题凸显等社会问题。尤其在经济进入下行期,“规模效益型”经济更易受外部因素影响,不但经济难以平稳运行,更致社会问题雪上加霜,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节能减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不但可推动产业结构向更轻、更高效、更绿色的方向发展,更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产业支撑,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带动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效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现实途径

近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十二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首。同期,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步入“黄金时代”。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大增121%,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全国累计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超过70亿吨,资源化利用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在环保方面,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7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要求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未来,我区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保持年均17%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超过1.1万亿元,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增长速度约达20%左右,为我国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随着国家不断重视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内蒙古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我区环保产业从业单位200余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值占全区GDp比重约0.05%,初步形成集环保产品生产、环保技术服务、“三废”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洁净产品生产等门类齐全的环保产业体系。总体来看,当前我区节能环保产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不能显示出朝阳产业的势头,尚不能满足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三少”、“三低”和“两大反差”。

“三少”指的是:环保产业产值少、从事环保产业的单位少、以环保产业为主导的骨干企业少。全区环保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低”指的是:环保创新能力低、环保产业设备成套化、系列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低、服务服务档次和水平低。全区环保企业科研、开发、设计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常规产品相对过剩,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另外,我区环保产业重产品生产忽视服务体系建设,环保技术开发、环保咨询服务、环保运营服务等方面均相对薄弱,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两大反差”指的是:与国家朝阳产业的要求和全国快速发展的形势有较大反差、与发达省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成就有较大反差,与沿海省份相比,内蒙古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不及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的1%。

三、内蒙古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依据市场需求和内蒙古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应该围绕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产业等三大重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一是围绕节能产业,大力发展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节能装备重点加快低温低压余热发电、高压特高压节能环保型输变电、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等项目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应用高效热电联产、大型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全电流)、节能低碳水泥生产、富氧底吹-氧化还原直接炼铅、节能多晶硅制备、低能耗镁冶炼等节能技术和成套设备。节能产品重点推进电动汽车、高强粉煤灰砖等新型节能墙材、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以及LeD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产业化。围绕破解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资金、管理瓶颈制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新型节能环保服务业态。

二是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积极推进粉煤灰及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加快推广共伴生矿有价元素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推广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固废生产新型建材,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生产高效有机肥,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产品。建立以城市社区、乡村分类回收和专业化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分类加工为目的“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支持和培育一批从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咨询、推广应用的专业服务机构。

三是围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装备、环保产品及其环保服务。环保技术装备重点研发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高效节能生物脱氮除磷等技术及成套装备。推广适合居民小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城市再生水回用技术及装备,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环保产品重点开发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应急监测设备和自动化监控系统,发展膜材料、防渗材料、滤材、树脂等新型环保材料等。环保服务鼓励发展环境咨询、设计、评价、监测、运营、融资等第三方服务体系,支持环保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激励机制

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因此,构筑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改进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为重点,促进创新和绿色发展”列入重点领域之一。环保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全区各级政府应把环保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方面,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办法,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财税政策方面,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支出,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的支出。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落实好并不断完善已出台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充分调动风险投资和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节能环保领域。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等特定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体系,在需要采购的众多商品和劳务中优先选择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实施重点工程,拉动市场需求

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扩大节能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有力拉动。重点推进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工程、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工程等,继续实施重点流域和行业治理,提标深度治理,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循环经济项目试点建设,依托项目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环保产业质量和层次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以及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机构通过创新提高环保产业层次。围绕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设立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围绕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加强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快建立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节能环保产业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推动重大技术联合攻关与产业化。加快区内高校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导产业规范化发展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4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一方面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业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规划》分析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提出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将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城市矿产”示范、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重点工程,必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5

【论文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一是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现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建立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下的绿色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的相适应。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从而提高产业的产出。

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当然,在不同时期,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其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是不同的。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5%,其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又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的问题。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是从成因上解决消耗高、排污多、附加值低等粗放型增长问题的有效举措。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两个方向就是节能降耗与环保。

2、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四个层面。从经济层面来考察,生态文明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首先,第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诸产业之间结构协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失衡的倾向日益严重,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加大。一方面,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发展速度太快。2006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6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发展较慢。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再次,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能源、资源问题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两大挑战。因此,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通过节能降耗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建立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首要的任务就是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坚决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是节能降耗最关键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行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产业布局。二是要花大力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煤焦钢铁传统产业,广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综合产出率,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三是要培育壮大能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四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快速推进产业档次。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从宏观方面讲,能源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指导和引导,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设备先进的成熟节能技术要实施鼓励扶持推广或强行推广。从企业方面讲,一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二是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全面控制各个工序节能降耗。三是要努力促进管理创新。节能降耗是一项硬指标,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合理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时还需要“精细”的管理,需要从管理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3、积极开发引进多种能源,优化用能结构。要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新的能源品种,按照优化结构和多种能源互补的要求,引进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新能源,鼓励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或热力利用,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提高抵御能源短缺的风险能力。

4、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5、加大宣传力度,推广节能典型。一是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节能行动,推广节能墙材、节能照明灯具、节能家电以及节能交通工具等,广泛营造节能氛围,增强全民节能意识。二是开展企业节能降耗示范活动,分行业分别选取~个好的节能典型,召开流动现场会,组织实地参观学习,推广典型,以点带面。

6、强化监管,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建立地方能耗公报制度,定期公布能耗结果,加强跟踪监督。二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通报,监督落实。三是将能耗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并作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和实绩考核指标。

三、建立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是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生态转型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逆向产业是指为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服务的产业。环保产业就是专业化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逆向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环保产业整体和核心竞争力较低,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环境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市场化进程缓慢,滞后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在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1、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指导。制订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标准及环境技术管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制订我国环境要素和重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政策、指南、工程技术规范、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制订和鼓励发展的环保技术、产品目录等。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引导,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限制相对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6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解决能源短缺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节能环保产业概述

所谓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而提供装备、技术与服务支撑保障的产业,是涵盖面宽、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含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具体涉及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产品与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项子产业,符合经济结构转型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012年,国务院了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保障与物质基础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与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长,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环保产业主要包含环保产品生产和经营、废物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与服务3个子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水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等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含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废”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含环境咨询、技术与信息服务,环境工程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很快发展,当前已初具规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不断扩大产业领域,快速更新技术装备,产品种类多种多样,明显提高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环境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就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数量与种类都非常有限,主要是部分常规的除尘设备、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与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等。近年来,不断扩大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与投融资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出现了很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当前,环保产品的品种已达到了3000多种。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高效布袋除尘设备、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等,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拓宽了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不断增加产品品种,不断提高资源化产品附加值与质量。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领域,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已经出现。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产业扶持政策及激励措施有待加强和细化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然而就产业本身发展需求来说,今后还需在税收、投资、财政、价格等方面出台效果更加明显、针对性更强的激励措施与扶持政策,以有序、有效地引导与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节能环保产业涉及很多领域、行业,当前还没有完善、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与法规;并且地方政府也没能全部配套出台,包括促进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

我国环保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与巨大的环保治理任务比,我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环保企业1万余家,但90%以上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15年。集中体现在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质量差、缺乏专业性、新技术开发能力弱、缺乏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能力。环保产业现状难以适应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与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极不相称,无法与国外先进的环保企业竞争。

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水平低

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水平低。中国环保产业尚未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和以企业为中心的环保产品科研体制。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开发力量主要依赖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环保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科技研究和开发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环保产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将先进的环境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驱动力和能力,是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多数企业重复生产低水平环保产品,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环保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的主要为常规产品,另外环保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发展不平衡,其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如水处理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产品,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与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部分重点产品还没有成熟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很多产品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

环境服务是保障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信息咨询服务规模不大,技术水平落后,中介机构与咨询公司的服务网络建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完善与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完善、制定和建立统一的环保产品标准和审查评定机构,建立环保产业市场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防止伪劣产品冲击刚刚起步的环保产品市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提高环保产业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环境科技投入,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完善环保产业信息化社会服务;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以标准化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化

围绕“十二五”环境约束性指标的需求,按照“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原则,研究制定重污染行业的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以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质认定管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

建议专项资金安排使用上,优先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等政策。

扩大投融资渠道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创业板上市、发债、担保、项目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扩大节能环保产业信贷规模,创新面向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结束语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7

格来说,清洁技术还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新经济概念。而正是这一以消除负面生态影响为中心的概念,则蕴含了巨大的投资空间。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指出,2010年全年披露清洁技术VC/pe投资案例130起,其中已披露金额的案例共涉及金额11.4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清洁技术目前已经是仅次于tmt、生物医药的第三大热门投资行业。

透析政策愿景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从2009年开始,政府就把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时值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排在战略新兴产业首位的节能环保行业,更将面临密集的政策扶持。最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等已提交至国家决策部门,相关部委还将编制节能产品目录,完善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等,以确保节能环保行业快速发展。

《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在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按照《发展规划》,将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据了解,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3万亿,占GDp的7%~8%。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明确了央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提出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6%左右。“十二五”期间央企节能减排的重点将有三大举措:一是结构调整,把落后的、高耗能的、污染重的企业淘汰;二是技术进步,用好的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减少污染,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技术自主创新。

“十二五”期间,碳强度、能源强度降低,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以及森林面积、蓄积量等,都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约束性指标,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实现碳强度在2020年降低40%~45%的目标。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标准,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和节能专项整治,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工业节能潜力依然很大。

破解资本瓶颈

仅靠政策支持就想撬动节能环保3万亿规模的市场无异于天方夜谭,产业发展更依赖于商业化的运作,而主体则是产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现在,资金缺乏仍是节能领域的最大瓶颈之一。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秋生介绍,目前节能服务公司以自有资金为主,占全部投资的65.2%,其次是银行信贷,占全部投资的28.1%。近年来,民间资本和租赁业务开始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分别占全部投资的4.2%和3.5%。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也正面临资金瓶颈,尽管其拥有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号称中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据了解,目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资产接近600亿元,拥有二级子公司23家,其中全资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11家,三级公司206家,上市公司1家,员工3万余人。子公司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境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接轨论坛近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隆重召开,原本低调的中国节能却也以论坛主办方的身份亮相。而此次,其主办该论坛,就旨在为国内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解节能环保产业的平台,并共同探讨借力资本市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节能产业作为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并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着潜在的投资风险,而且投资需求总量和单个项目的投资需求较大,技术专有性较强,一般投资者进入障碍较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融投资模式,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创新。这样,才能大规模地融集资金,加速和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才能为资本市场培育更多的具有较快成长性、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中国节能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寻求合作,探索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本市场新的服务运营模式,占领市场先机。

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15%~2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达到人民币4.5万亿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副总经理陈曙光表示,愿与各投资机构开展日益密切的合作,力争通过不同渠道不断推动节能环保业务与资本市场接轨,并共同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互惠双赢。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8

【关键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40-04

【基金项目】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和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研究”(批准号:200904)

【作者简介】刘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与管理;

杨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陕西西安710055)

近年来,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少地区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土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等。如何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使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研究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促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相关研究现状

工业园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单一的重工业和基础产业为主。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尤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至今鲜有关于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最初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能源和环境问题,形成了能源与经济、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如Rashe和tatom(1977)将能源使用因素引入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定量描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的逐渐枯竭,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术界也产生了相关研究成果。如Carla和Carlos(2004)研究了能源、经济和环境多目标模型,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nick,peter和Swales(2006)等通过案例研究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认为须采用互补性的能源政策来保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国学术界也经历了从能源、经济、环境单个系统,到其二元系统关系研究,再向其三元系统发展的过程。相关研究涉及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平衡的原理和方法,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等。

国内外关于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和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调研和文本分析,识别出影响我国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一般因素(如表1所示)。为了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工业园区的入驻企业、管委会等相关组织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等。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问卷有效率为6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SpSS19.0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分析有效问卷获取的数据,找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分析量表信度,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α=0.844>0.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因素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用因子分析法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ofSphericity)比较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Kmo值为0.710,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了Bartlett球度的零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数据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应用SpSS19.0软件计算相关矩阵,其结果如表2所示,发现有7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中前3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比例分别为25.94%、14.92%和8.96%,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49.82%。

从公共因子碎石图(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前3个成分的特征值变化比较明显,从第4个特征值开始,其变化趋势渐渐平稳,这表明前3个成分对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为了更加明确其涵义,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最大方差法对矩阵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归结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3个关键因素,包括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

1.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研究发现,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X19)、相关行业节能技术水平(X7)、促进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X18)对主成分1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62、0.757和0.753。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这是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园区的管理者和企业家的行为会受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调查发现,一些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实施了过度追求经济目标的发展政策,导致在产业规划的制定、招商引资和对入驻企业监管等诸多环节忽视了能源管理工作,结果在园区产生高能耗、低能效;而另一些园区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实施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激励措施,结果促进了园区管理部门和入驻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由于在一些领域仍存在能效检测与评估、节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标准发展滞后等障碍因素,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X15)、园区的土地和天然原材料等资源(X11,X13)对主成分2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751、0.784和0.68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相当一部分工业园区仍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大量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的占用为基础,即便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园区,也很少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率低。不少园区存在资源使用粗放,土地被圈占、闲置,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等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就园区环境保护而言,由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本身缺乏法定约束力、执行力和可操作性,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政策难以在园区得到落实,监管工作陷入被动,企业污染在先、征收费用在后的现象司空见惯。

3.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研究发现,园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度(X6)、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开发(X3)、园区企业在节能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力度(X9,X10)对主成分3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74、o.617、0.647和0.659。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它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园区管理部门尤其是入驻企业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水平,决定了园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水平。调查发现,由于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项目所创造的价值多为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企业利润的增长和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加上企业融资困难、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在此方面缺乏投入。由于一些领域在节能和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技术障碍,开展技术创新就成为唯一选择。然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却表现不足。缺乏研发经费、政策激励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相关标准和规范滞后等是园区企业开展节能和环境治理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节能与环保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健全其实施机制

通过立法补充和完善针对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合理制定能源资源价格政策,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税费制度,明确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执法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组建由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机构,使其担负起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健全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改善税收、补贴、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例如对园区节能与环境治理项目的投资者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对能效或环境治理效果优于国家标准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等。

(二)建立节能与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

开展节能与环保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科技企业。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园区作为试点,集中力量在园区水污染综合防治、修复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发电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生态保护及修复、能效检测与评估、园区生产与服务系统节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多种用于该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基金,采用税收减免、补贴、增加低息或贴息贷款等多种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以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园区发展规划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使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加园区节能与环保投入

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制定并实施针对园区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政策,使银行为其提供政策性贷款,包括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设立节能与环保专项基金,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用这部分基金为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提供担保,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实施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项目;将风险资本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等。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9

据有关研究表明,自1988年以来,每当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12%,经济就会过热。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经营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这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来维持,必然大量消耗资源。因此,一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需求量就会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并通过成本传导机制,推动最终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经济过热甚至通货膨胀。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彻底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单位要素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开创一种以科技发展为动力,集约化经营,内含扩大的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经济过热问题。

但是节能、环保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投资风险高,生产周期长,在实践中,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节能、环保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融资模式的束缚,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开创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在现阶段,把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有关技术成果转化上,以期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促成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转换。

笔者认为,应当以扩大内需为契机,开创新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追加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投入。在4万亿全面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中,对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只有3500亿,占比不到10%,应该进一步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因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给予政策的倾斜,加大该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二,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实践“绿色信贷”。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信息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环保产业放货。商业银行应当降低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贷款门槛,放宽担保条件要求,可以考虑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节能项目的现金流为贷款审批的主要考量因素。

第三,鼓励节能、环保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对条件成熟的节能、环保企业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股票融资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进行投资的非常好的手段,拓宽了融资渠道,使节能、环保项目融资走向市场。从1996年沈阳特种环保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募股的环保企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证券市场中的环保板块,为节能、环保项目融资,打通了市场融资的渠道。

第四,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向节能、环保产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介入节能、环保领域,既可以为企业注入资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辅助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第五,考虑发行有关节能、环保的特种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在对节能、环保项目充分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发行一般债券或者收益债券。对于财政收入比较充裕的地方,可以发行一般债券,通过税收偿还本息。由于收益债券是通过项目收益来偿还本息的,因此非常适合财政收入相对较少的地方。

第六,积极发展地方“中小企业集合信贷”。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地方担保公司和地方银行,以产业链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对多家中小企业“打包信贷”。这样,一方面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息负担。

第七,鼓励节能、环保产业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吸收民间资金。节能、环保企业作为发起人将能够在未来产生现金收入的资产或收益权出售给特设交易机构(SpV),SpV作为债券的发行人,用发行债券的收入购买要证券化的资产,并利用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收入向投资者还本付息。这种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而且由于其具有破产隔离、信用提高等特性,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环保节能行业发展篇10

关键词:工业项目;节能;环境影响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更好的实现了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对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被提出,以促进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1环评的定义

国家在1979年就颁布了工业节能项目建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自然环境,防止工业对环境的大肆破坏,其主要措施是“预防为主”。其含义就是:工业、建筑业等获得国家筹备批准的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对破坏环境的严重程度做出科学合理的估算,依据科学推断和评价实施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行防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测是环评的准则。针对工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进行环评主要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非常多的举措可以让施工单位的领导阶级,在下达命令时有更多的参考;环境影响测评的内容中,涉及更多的是防止在施工中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措施,可以更好地为施工单位规划环境保护服务,提供科学建议;环评还可以为我国相关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破坏环境的凭据,并以此对相关单位进行整顿。在环评过程中,测评环境的质量是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环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环境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

2建立工业节能项目的环评环节的原因

2.1建立工业节能项目的特质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工业节能项目的开发数量巨大,对我国环境起到了更好的保护。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节能项目有了非常明显的特色,纷繁复杂,从建筑业、工业以及制造业都能看到工业节能项目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节能项目建设得到优化,工业节能项目建设逐渐更加完善,并且开始向其他各个行业延伸。因为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工业节能项目的建设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国土资源相对较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发展工业节能项目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建立适应当地环境以及能够改善环境的节能项目,进一步保证节能项目建设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2.2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的程度较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我们,还是对百年之后的人类负责。如果肆意破坏环境,我们的子孙将会为我们犯下的错误负责。在建设工业节能项目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工业节能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在建设工业节能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长期积累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在建设工业节能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首先,评价环境影响时必须根据相关的基本原则进行,保证其正确性;其次,要将调查的结果作为主要依据,保证其真实性;最后,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保证其简洁性,避免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工期。

2.3对水资源和耕地进行保护

工业项目建设项目在我国的开展过程中,多数都是征收耕地来进行,施工方对于土地资源价值的理解,就是以其实际生产粮食的价值为标准。认为将农耕转换为工业节能项目,能够为土地资源带来更大程度的利益转化,其利润要远超农耕利润。因此,多数施工方在占有耕地时抱有理所当然和心安理得的心态,这时就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考虑实际利润收益的同时,也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环境影响评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我国近几年来水资源的情况愈发不乐观,进入到水资源匮乏的状态。因此,必须对工业节能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能过于追求利益而忽略总体大局。

2.4环境监督的强化

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在工程施工前进行,还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实时评价,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工作,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环节的工作质量。具体的措施为:①加强评价单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其深入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在评价时更加细心和认真;②在回顾评价和实时评价过程中,还要对施工技术和质量进行监督和把控,深入了解工程情况,保证评价结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③要改进评价方法,为后期的评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允性和科学性。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工业节能项目中的开展情况,会对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对环评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坚持“预防为主”,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熊素珍.工业节能项目建设环评必要性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8).

[2]刘博,袁野.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J].工程技术研究,2016(8):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