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十篇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十篇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6:01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1

社会化媒体经理的每日工作安排

社会化媒体工具Socialcast,对经理人的时间表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出有趣的信息图表。显然,社交媒体经理每日的工作,可以把一天装得满满当当。

早晨:

-查看电子邮件。

-回复、转发推文。

-在社交网站上发帖。

-博客文章。

-策划内容。

-与内部团队交流。

下午:

-写博文、创建新内容。

-提示团队社会化媒体、工具的重要性。

-再次浏览社交媒体网站及跟贴。

晚间:

-回顾一天的统计结果。

-注册聊天、网络会议及活动。

-准备隔夜、次日清晨的社会化媒体信息。

-再次查阅电子邮件。

这些待办事项列表和你的像不像?

社交媒体经理的一天:如何做好社交推广

当然,社会化媒体管理得方式仁者见仁。菲诺拉·霍华德(FinolaHoward)在Linkedin上,分享了自己日常的社交媒体时间表,每天只需要1个小时:

-使用Socialoomph审查新增的twitter粉丝。订阅合适的,忽略其他。

-衡量工作。将反映较好的帖子在电子表格或其他文件中备案记录,日后完善内容的时候即可引用。

-准备一天的推文、帖子。

-为每一个社交媒体渠道准备好各自独特的内容——Facebook、twitter、Linkedin、Google+。

-回复、参与。一个小时中,有15分钟要拨给它。也可以考虑在午餐或者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完成这一工作。

-检测粉丝、订阅者的参与水平。

尼尔·帕特尔(neilpatel)介绍了一种流线型社会化媒体攻略。简单快捷,能够节省每天泡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

-使用社会化媒体工具管理帖子。

-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0分钟,比如,去查找适合在网上分享的好内容。

-将客户服务请求分配给客户服务团队。

-每周一次数据分析(或每两天一次)。

-使用社交媒体管理工具进行分析。

图2:摘自intersectionConsulting公司markSmiciklas绘制的信息图。面面俱到,几乎涵盖社会化媒体经理的全部要素。

从不同的时间表中能够了解到什么?

上述社会化媒体经理的时间表大相径庭。有些人从早到晚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有些却只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时间表?

上文涉及了两类不同的时间安排,分别出自全职、兼职社会化媒体经理人。全职社会化媒体经理——需要负责撰写博文,兼职经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社交。不过,通常人们都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阵营——以社会化媒体营销为生,每周工作40小时?还是仅仅是在其他工作之外,客串一把社会化管理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经理的12项任务:

1.阅读、选择内容(Curating)

这可能会在处理内容更新的时候扮演起重要角色。经理人需要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以供阅读,有足够的时间读完它们。

2.精雕细磨(Crafting)

一旦找到了想要分享的内容,就该去思考如何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打磨社会化媒体内容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对拟标题、强有力的文字表达等有所经验,就能归纳出理想的方式,轻车熟路。

3.发帖(posting)

这一点上,社会化媒体管理工具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比起需要在几个不同的渠道中反复登录,一个管理工具账号搞定全部跨平台,显然更快捷轻松。

4.调度(Scheduling)

提前写好用于更新的内容,准备好在任何不便更新的时间段(如晚间、周末)进行。

5.统计评估(measuring)

更新后,需要围绕每个帖子挖掘数据。每篇文章有多少次点击?参与度如何?哪些统计对你来说最重要?

6.分析(analyzing)

有了统计数据,就能够进行分析并制定未来策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改变时间会有益处,或决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某种内容之上。不断的统计、分析,可以挖掘出潜在的机遇。

7.回复(Responding)

有时读者会在内容下进行回复或直接与你取得联系。社会化媒体经理人的一天中,总要有一些时间留给回复、点赞。

8.监听(Listening)

除了回应,耳朵也要灵敏——通过监听或优化搜索工具,获得有关你及品牌的相关对话内容提醒。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可能会错过不少内容。

9.参与(engaging)

除回复外,还要参与社区及其他活动。通过聊天、评论、活动等与其他人接触,或订阅、交友、点赞、转发内容。

10.助人(Helping)

人们可能会找你探讨问题,有时这也要归入社会化媒体经理的工作范畴,需要尽可能处理好(也可以将这一问题转发给客户支持团队)。

11.规划(planning)

未来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路线图是怎样?每隔一段时间,经理人们都需要跳出自己细碎的工作,规划未来的蓝图。

12.实验(experimenting)

策划新的想法来进行尝试,评测结果、分析数据、规划时间、细微调整、起草文案、。

社会化媒体经理的日常工作清单

社交媒体经理人日程安排有异,工作事项清单也不同。以下涉的清单中,哪些可以放到你自己的每日待办事项列表之上?

一、mindbrewCreative的每日清单:

1.浏览社交媒体的最新消息、热门话题。

2.在twitter推文。

3.向Facebook内容。

4.更新Linkedin的个人或公司页面。

5.到Google+个人页面及圈子中。

6.到Google+公司介绍。

7.为最新的成果拍照。分享至pinterest、instagram、Facebook、tumblr。

8.与粉丝、有影响力的人进行沟通。

二、Hootsuite的每日清单

1.张开耳朵,了解用户在谈论哪些有关你家品牌的话题。

2.掌控数据——参与数据、新粉丝、网站点击率(CtR)、广告投资回报(Roi)等。

3.注意背后——跟踪竞争者。

4.建立新的联系。

5.每日至少分享一个“满意客户”的案例故事。

6.了解客户查询的内容。

7.建立自己的内容流水线。

三、Business2Community的每日清单

1.每个账户至少更新一次。

2.为之前一天所发帖子所获的所有评论点赞。

3.每个网站至少回复五次。

4.至少与一个新人取得联系。

5.至少转发一次别人的内容。

6.回复自己收到的所有有价值的消息。

社会化媒体团队

上文提到,社会化媒体经理人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全职、兼职。是否还存在着第三种?

在社会化媒体工具Buffer团队中,社交媒体经理的工作由一组员工协力扮演:1人负责更新,1人负责参与,1团队进行支持、回复、满意度相关工作,1人负责博客、其他网站的内容、杂项公告等,1人负责更新、每周主持一次twitter聊天、每天进行评论、回复。客户满意度团队每天都需要花时间在twitter上答疑解惑、回复。多达10位员工,需要涉足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工作。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2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影响;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7-00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07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新型社交媒体渗入到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是多方面的原因诱导了这一结果。那么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型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高校而言,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正面影响

1.丰富校园生活,满足多层次需求

新型社交媒体强大的娱乐性、实用性、便捷性,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一方面,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随手可得的休闲娱乐,满足了正处于渴望理解、自由发泄时期的大学生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新型社交媒体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体终端,及时、便捷、多元地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和服务,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娱乐方式,新型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和学习工具。

2.拓展社交范围,提高沟通能力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指出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新型社交媒体朋友结交朋友的运作模式就建立在此模式之上。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大学生不需要考虑性别、年龄、地位的差别,通过微信平台、朋友圈及QQ好友等途径与他人轻松交流,突破传统社交模式的时空局限,保护他们的隐私,消除大学生在日常沟通中的心理隔阂,在网络中更好地表达自我,开拓了大学生人际交流沟通的新空间和新机会。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

1.学习独立性下降,思维退化

新型社交媒体依赖性较重的大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无意义的信息上,他们的学习时间过于碎片化,学习缺乏系统整合,知识不稳固。他们常常会打开网页,直接搜索,抄袭现成的答案,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新型社交媒体资源的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和惰性思维的温床。

2.沉迷新型社交媒体,影响人际交往

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生活需求提供了足够的平台,不论上课、吃饭还是走路总会看到他们玩手机的身影,他们时时刻刻关注微信里有没有人评论,朋友圈里有没有信息更新,甚至连联系他人,吃饭都要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新型社交媒体上,沉迷其中,自我封闭,冷落现实人际交往,成了真人版的“容器人”。

3.身体健康安全存在隐患

极速发展的新型社交媒体滋生出大量的信息泛滥,加之网络管理不规范,造成新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媒介使用和判别能力薄弱,极易被不良信息所诱惑,进而上当受骗。有关调查显示,在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有95%的大学生会在新型社交媒体上完全填写或者部分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侵害大学生人身、财产的机会。新型社交媒体也给了大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如对人体造成辐射,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引发眼部疾病等问题。

三、大学生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原因分析

(一)功能多样化,满足大学生各项需求

新型社交媒体功能的日益多样化,使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生活上,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各项生活需求,比如网购、订外卖、订票、实时联系等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娱乐功能更是使大学生乐此不疲,比如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聊天等等。在学习上,新型社交媒体的网络功能已经成为了师生联系的主要方式,大学生通过新型社交媒体查找资料,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师通过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布置学习任务,传达工作通知等。在人际交往上,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减少了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人际交往相对较差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用新型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寻求网络安慰。

(二)学校教学模式和相关课堂制度不完善

其一,由于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机会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新型社交媒体就成为了他们打发无聊上课时间的工具。其二,学校课堂管理松散,鲜有学校制定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默许了学生对新型社交媒体的无限制使用,还降低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家庭教育处于缺失地位

大学期间,大学生大多在异地就读,大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新型社交媒体知之甚少,对孩子此阶段的教育鞭长莫及。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是成年人,就应该处理好各类事务。只要保证孩子资金方面的需要,就是对孩子尽职尽责。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毕业时能够拿到毕业证书即可,忽视孩子在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是处于失语、失位的处境。

(四)个人自控力不

由于大学生自制自控能力较弱,兴趣爱好缺乏,他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新型社交媒体便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打发无聊的工具。当下很多大学生不论上课还是休息都会惦记着新型社交媒体,他们常常利用吃饭、坐车、上厕所等碎片化时间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关注有没有人评论、朋友圈里有没有更新动态等,造成学业倦怠和睡眠问题。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使用新型社交媒体

(一)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高校应建立有关新型社交媒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使用规范,以制度约束不良行为,促进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提倡大学生进行实名认证,限制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的情况与教师的教风建设考核挂钩等。第二,教师要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创新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水平,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加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因为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而造成伤害和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对常见的网络诈骗能够独立辨识,对不良信息能够仔细分辨,对流言谣言能够理性的认识。不登录非法网站,远离暴力、色情等内容不健康的信息,不随意自己或者他人的个人信息,不随便与网友单独会面,自觉抵制消极信息的传播,学会保护隐私,谨防上当受骗。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行为规范环境

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搭建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会生根。首先,高校应积极打造形式新颖、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大学生放下新型社交媒体,增加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前景和岗位需求,及早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丰富大学时光,有效减少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依赖。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大使用干预机制

高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对有新型社交媒体依赖的大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矫正,使其摆脱新型社交媒体困扰。首先,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咨询和指导,做好日常的跟踪辅导。其次,搭建新型社交媒体深度沟通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起话题讨论,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理性使用新型社交媒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等。新型社交媒体强调受众对信息进行评述、解释、分析与选择,因此,应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质疑的精神。第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拓宽网络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掌握媒介传播知识,辩证地看待新型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教育学生慎重转发与评论。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和媒介实践,丰富媒介素养教育形式,促进大学生通过合理利用新型社交媒体,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社交媒体在未来社会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抓住历史机遇,结合新型社交媒体的功能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发挥新型社交媒体的正能量,正确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使其不再受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问题的困扰,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芳,曹资立.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培训,2015(11).

[2]刘娟,汤明华,丁志磊.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2).

[3]彭圣清.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6(1).

theinfluenceofnewSocialmediaonCollegeStudents'BehaviorandCausesResearch

wanGJie

(SuqianCollege,ConstructionengineeringCollege,SuqianJiangsu223800,China)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新媒体相关背景分析

相比较于电话、书信、广播、电视、报刊、电影等传统的媒体来说,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技术、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它是向广大媒体受众来提供一种信息服务平台,从我国当前新媒体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分为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络、博客、媒体视频、即时通讯、手机报与手机电视、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等。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数字化、实时性、多媒体及交互性等信息传播优势,从而是当前信息资源最丰富及最便捷的传播媒介之一,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与学习。新媒体既给传媒行业带来许多新模式与新理念,也给媒体受众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与媒体受众们建立真正联系,受众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者。因此,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个性化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媒体受众们,并且让每一位置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于媒体所信息的内容平等自由进行选择。①在此,信息传播已经不是传统的单向模式,而是多维双向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新媒体促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发展巨大改变,传统依靠课堂灌输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满足新媒体的环境教育要求,所以如何提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2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开放性、广泛性等优点,使得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从过去读书看报传统方式转变为网络上;信息表达方式从传统单向静态朝着现代多维动态等特点转变,而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被动接受朝着主动搜索方向转变。

其次,学生的交往方式多样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变成人机互动模式,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等媒介,学生间交流方式大多按照匿名的方式进行,这有助于表达学生的个人情感,扩大了学生人际交际范畴,但是也导致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交往中,疏远现实中人际交往,促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较弱。

最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大大加强。新媒体环境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索所需讯息,自主进行学习。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学习资源共享,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了思政学习与教育资源。而通过网络可以开设公开课、远程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不受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

3.1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要求提高

当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应用,学生对于不同新媒体应用表现为多样化的爱好与偏向,与学生相比,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处于一种信息占有劣势的地位,甚至对于新媒体运用意识比较,新媒体技术掌握能力较差等弱点。所以,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转变和调整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并且对于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3.2新媒体给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

相比较传统交流手段,新媒体中短信、微信、QQ、微博、BBS等,都是处于虚拟人际交往的空间中,这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交往环境中,对于现实中人际交往比较淡漠,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紧张孤僻及厌倦等问题,最后出现逃避现实心理趋向等,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3.3新媒体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不断应用与发展,导致信息更加快捷和随意,并且变得更加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在新媒体中,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与违道德的信息迅速传播,如一些西方的消极思想借助新媒体大肆渗透,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辟谣工作难度更大。同时,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庞杂信息,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与辨析能力,导致个人理想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混乱等,从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4完善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用有效措施分析

4.1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

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临各类媒介信息之时的分析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及评估思辨等反应能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面临各类复杂纷繁的媒体信息,通常缺乏足够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能力的混乱。②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从学校的制度建设、物质保障及人力资源方面等,来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

对此,各大高校应当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等课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范畴以内。同时,可以考虑安排一批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中一线教师或者邀请一些资深的传媒人士等,通过选修课与讲座形式来向学生来传授相关媒介素养知识,并将其逐步转成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媒体平台,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媒介素养学习与培养平台,并加大对媒介素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会热点与网络信息焦点等讨论工作,以引导学生对媒体信息正确进行解读,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与培养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与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新媒体等资源。

4.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交观念

当前不少学生都沉溺在新媒体的社交模式中,导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与现实社会脱离,并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和学生深入耐心进行交流,以找出造成学生成瘾的主要因素所在,并采取适当方式对这类学生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的理念。其次,高校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人际交往技能。因此,高校可以考虑组织与开展各类主题团日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学生课堂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展示与素质拓展的平台,将学生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此外,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促使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了解各类社会现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意识,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

4.3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随着当前媒体与信息的技术不断发展,QQ、BBS、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应用正逐渐取代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成为当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信息渠道。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信息动态。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工作,以改善思政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并可以有效地将时代新鲜元素加工与整理之后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其次应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要确保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中得心应手,从而可以熟练地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最后,要提高高校思政队伍内涵水平,提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从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4.4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

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QQ、手机短信与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兴的媒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文化。所以各大高校要把新媒体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布局中,在做好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方式与内容。同时,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育人造人功能,掌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主动权。③对此,高校应当建设一个集人文性、知识性及思想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平台,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速度传播快捷、声像与图文并等优势,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话语权,并树立主流校园文化权威。其次,学生作为手机用户的频繁运用群体,各大高校要加强和通讯公司间的合作力度,树立积极的校园短信服务平台,并通过开办符合校园实际特色要求,具有一定欣赏性与娱乐性的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媒体手段,来加强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最后,高校应当建立客观、全面与及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每一个的新媒体的校园视角与立场等实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与研究,并评估各类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引导中的影响,确保新媒体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等和谐一致。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新趋势与新特点,并及时转变传统思政工作教育理念,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性格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有机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并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注释

①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4-86.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4

《华尔街日报》的断言并非无的放矢。在2012年初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一份题为《大数据,大影响》的报告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更加值得关注的则是,奥巴马政府已经把“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称其为“未来的石油”。

大数据的迅速增长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在带来全新的商业机遇。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其商业发展生命线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伴随着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向纵深应用的拓展,商业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数据。

企业经常使用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其中,85%的数据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之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新的渠道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企业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大数据分析意味着企业能够从这些新的数据中获取新的洞察力,并将其与已知业务的各个细节相融合。

10月12日,由《广告主》杂志社、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共同举办的社会化网络营销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远东控股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伽蓝集团公关总监陈涓玲、宝洁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牌市场总监杨晓明、科宝博洛尼新媒体中心总监王雷、可口可乐互动营销经理李娜、孔明社交Ceo鄂威、氩氪互动总经理张璐等企业、营销服务公司的高层就“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化网络营销”话题进行了深度的讨论。

伽蓝集团公关总监陈涓玲

2012伦敦奥运会被称为史上第一次社交奥运,社交媒体的作用不容小觑。虽然新媒体营销对于自然堂来说相对陌生,但自然堂仍大胆尝试了各种新媒体方式,并取得了超出预想的效果。尤其是在微博方面,奥运期间,自然堂官方微博共360余条微博,粉丝数量增长到10万余人。通过这种新媒体互动,品牌、赛事与明星三者之间的信息与热点互相渗透,达到了信息的有效整合和传播。微博粉丝的传播力是几何式的,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力成为常规宣传方式的有益补充。

孔明社交Ceo鄂威

毋庸置疑,数据已经覆盖了社会化营销的全部链条。孔明社交作为社会化媒体管理平台,正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风行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社交网络开展社会化商业活动应运而生的。我们主要帮助企业在社会化商业初期,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防范口碑危机、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转型为适应社会化商业环境的社会化企业。

我们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平台进行社会化媒体最佳商业价值的挖掘。我们期待更多样、更灵活的广告营销形式出现。

可口可乐互动营销经理李娜

可口可乐目前已经有11个不同的微博账号。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数据监测系统关注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对品牌的影响。我们认为在社会化媒体上,沟通很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聆听消费者说什么,然后根据这些话题进行互动。不管以后的社会化媒体发展到什么形式,聆听消费者讲什么始终最重要。

科宝博洛尼新媒体中心总监王雷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是:多元性、即时性、选择性、识别性、互动性。5年前网络流量的构成中社会化媒体只占较小的比例,而今天,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网络流量排名第一的媒体。社会化媒体信息时代进入“你说我未必信”的阶段。

传统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社会化媒体的优势为营销服务,就必须了解这个战场,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比如,微博营销就是一场持久战。我认为找“水军”并不丢人。营销好的内容加上“水军”的推波助澜就等于是企业的自传播状态。但是企业在利用事件营销时需要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制定客户规划,分析用户的行为和需求。博洛尼之前的“辣椒门事件”就充分展现了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企业应规划好微博的内容架构,锁定关键词,把微博当成媒体,做好栏目分类。打造标志性活动,让粉丝每天想着你,和投诉你的人交上朋友。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获取更多资源,即时进行数据分析。

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人,是沟通,而非平台。

宝洁织物及家居护理品牌市场总监杨晓明

宝洁在社会化网络营销方面走的步子比较大,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宝洁的子品牌非常多,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适合做社会化网络营销,但是如果子品牌的消费者有这方面的诉求,我们就会努力满足这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手段、技术越来越丰富、先进,消费者开始非常热衷于与品牌在社会化网络上互动,也希望在社会化媒体上看到企业相关品牌的信息。

“碧浪姐”在微博上的爆红其实并不是出于偶然。碧浪品牌在微博上的形象、定位、语气、的内容及互动的形式,都是企业在账号注册之初就深入研究过的。碧浪成立了一个全日制的专业队伍对官方微博进行维护,其中不仅有专门制定策略的行业专家、负责内容撰写的微博编辑,还有熟知时尚媒体与服装行业的相关人士。看似简单的一次次互动,其实都是这些人经过对粉丝每一条留言的深入研究、寻找到最合适的角度和表达方式才做出的沟通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他们长期稳定的情感联系,从而吸引更多粉丝成为碧浪的使用者。

远东控股副总裁、首席品牌官徐浩然

一个企业的产品品牌要追求品质,实现品牌的独特性;一个企业的企业品牌要追求品格,实现品牌的相关性;而一个企业的个人品牌要追求品味,实现品牌的一致性;这三者最好是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呈现一种正相关的正态分布关系,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也互相消长。

远东于20世纪90年初成立,是苏南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虽然是典型的传统B2B企业,但是很注重社会化媒体营销。以微博为例,我们不仅有企业官微,董事长和我还有个人的微博。

微博不等同于销售,微博更重要的是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

氩氪互动总经理张璐

做好社会化网络营销,需要从每一个小细节入手,做好沟通,维护和开展数据挖掘,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动积极地寻求真实的社交互动,把受众变成真实的消费者,从服务的角度去对待,从而做到用心的沟通。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5

一、pC门户何时成了“传统媒体”?

1.网络媒体顺势整合改版。

今年6月,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移动传播特性,经过重新设计的界面,操作便捷、运行流畅。其中,客户端的苹果手表版,成为其改版的一大亮点。随后,新华网全新改版的消息再次引发新闻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新华网从传统网络媒体走向移动新媒体的新历程。无论是pC门户还是手机界面,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到“指尖”的趋势逐渐清晰。与此同时,地方媒体闻风而动,广西新闻网借力微信、微博、微视频三微平台,力推新闻的私人定制功能,成为地方新闻媒体改版趋势的代表。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2014年11月,由腾讯科技与人民大学共同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到,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而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近八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以“今日头条”为例,这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正是利用了网民的社交化阅读习惯,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精准判断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其运营团队正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充分迎合信息传播特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商业网站向移动端布局的脚步要早得多。从2012年开始,新浪便提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路线图――内容+社交。同年,搜狐也提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构想――利用自身在媒体领域的竞争力,以B2B2C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发力点,间接带动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无线产品的普及。2013年开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通过兼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加快在移动端的跑马圈地。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批专业的传统媒体人争相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中。以当下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为例,创始人罗振宇曾经担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制片人,后做过多年的自由媒体人,公众号“罗辑思维”以典型的“罗氏”脱口秀风格,以微传播形式,深受80、90后群体欢迎。与罗振宇的经历相仿,曾就职于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申音、新浪地方站的朱晓鸣等一批优秀媒体人,已经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二、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从几处典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来看:通讯技术由1G提升至4G、个人空间由博客发展至微博、网络交流工具由QQ发展到微信……网络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微”渗透,但各平台的综合社交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种种表现均预示着,传统pC的信息传播式微,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据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8.9%。另一项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5年前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超8.99亿。而从市场直观表现来看,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出货率不断提升。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方式趋于零散化,移动终端恰好为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条件。同时,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新的传播技术及形式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据第35次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10-39岁这一年龄段。该群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传播技术及设备属于“技术控”,然而对于传播内容又属于“速食主义”,因此,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契合了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及社交的网络习惯。

3.自由表达的新诉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主要阵地,也为舆论乱象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乱象的不断滋生,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整顿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但由于个别地区矫枉过正,或打着“清网行动”的旗号打压对自己不利的声音,传统的意见表达平台(如QQ群、贴吧、论坛等)逐渐被边缘化,网民只能将诉求表达寄希望于新的传播载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解读,往往大V的评论要比媒体的评论更具影响力,草根化的网络表达更符合自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4.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从之前的传统媒体往往落后于网络媒体一步,到现在网络媒体常常落后于自媒体一步,信息传播的格局不断被打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记者”的概念不断强化,网民随时播报的热情不断上扬,在实际的信息播报中,网络媒体跟着自媒体跑的情况频频上演。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自媒体为身处现场的网民提供了多种报道方式,网民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全程直播。特别是一大批具有媒体经验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后,使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播报更具专业水准。同时,网络媒体也会常常关注自媒体动态,从中寻找线索。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网络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愈发明显。

5.传统pC自身局限。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pC的发展困难重重。从现实应用来看,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实现信息获取及社交,而传统pC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工作及数据处理。另外,pC互联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及使用成本的要求,在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要求,pC端接入率极低。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唯一工具,而另有35%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同时,三线及以下和农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力增长点,pC互联网由此损失一大批潜在市场。

三、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1.培养“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

后pC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特征,面对自媒体“场境”下的舆情裂变,各级政府在舆情处置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不仅表现在集中关注舆情在自媒体中发酵及演化表象,更应体现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形象维护及舆情处置上。首先,要学会运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与网民交流,实现信息上的平衡;其次,及时从碎片化的网言网语中体察民情,洞悉民意,提前发现潜在舆情危机;再次,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发动功能,积极打造正面舆论形象。眼下,各地政府对“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实际上正是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好体现。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区域舆情预测、预防及预警。后pC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时时生成,使用户数据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把握性和分析性。通过对历史及现实数据的科学建模,从中总结舆情发生、发酵及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常规舆情的爆发。而对于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其走向,有效化解次生舆情危机。同时,应树立数据就是民意的意识,通过对网民随时随地所的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可以及时的把握民众诉求、观点意见甚至是舆情的扩散范围,掌握这些维度,舆情处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舆情智库好比是舆情处置的后勤保障,是保证舆情处置机动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对舆情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补充。智库建设应本着立体构建思路,既要满足全面性原则,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积累舆情事件的相关数据及处置经验,形成专业智库供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与智库相匹配的,是对智库团队的建设。各地可以在舆情队伍基础上,建立一支专业智库维护、分析、研判的智囊团队,从而达到智库建设与实际舆情处置的有机结合。

4.建立多层次舆情处置体系。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6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多媒体通信;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0-0228-02

现在电子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大大节约了人们节许多宝贵的时间,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播是一个关键技术在多媒体信息和通信技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新时代多媒体通信技术

1.1多媒体数字通信

多媒体数字通信技术是将信号的源头用数字摸你信号系统经过数字终端发出的信号然后用编码进行处理,最后成为数字信号,用调节器把信号调到系统所在的数字信号单位上,最终经过相反的变换传输到用户端。多媒体数字通信的优势是抗干扰、通信技术强、方便通信信息的存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通信中重要的通信方式,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必要基础设施,并且应用广泛。

1.2线控通信技术

线控交换通信技术是将人们通用的计算机中需要的程序预先编好,然后进行置换步骤,线控通信技术能够有效的将信息快速处理,其优点是速度快、直接、设施应用效率强、便于功能交换。线控通信技术能够向用户提供较多且方便的电话交流服务,更好的处理数据信息的交流,由程序进行控制网络之间的电路中设备的交换。随着通信行业的逐步扩大且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数据的传输,线控技术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便捷,优势也较多,在宽带数据交换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通信方式,逐步向通信行业更好的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技术

主要是指一台计算机向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或传真机发送传真、一台计算机接收远程信息,在告诉发展的当今社会中,信息传输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显得日益重要,这给现代通信创造了新的方式。结合多媒体通信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促进了通信行业更好的发展,使信息服务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热潮,并朝着多媒体方向发展。

1.4语音通信

多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的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图像和计算机所占据。多媒体数字图象压缩和数字图像处理和传输图像信息的处理,除了图像编辑和转换以外,以及图像存储和诸多其他技术的需要。无线多媒体通信网络管理的相关协议一般分层次结构。所以,在固定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可移动终端装置当中,建议有局部优化。通过协议的有关规定应当具有低级别的空中接口,从而使得无线多媒体网络的建设有不同的操作系统供我们选择,或者连接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议也是可以的。在未来的系统容量方面通过实际系统中全面优化的方法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1.5多媒体网络通信

多媒体网络通信是将通信断和传输断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了俩者之间通信上的连接,多媒体网络通信是通过网络为通信之间提供一种便捷且有效的通信形式,这种通信体系将网络与通信之间有机联合。网络通信的功能和用途由多种形式组合而成,一般情况是管理网、服务网和通信应用网络的形式,通信应用网是将用户的终端应用进行连接,经由系统的交换之后提供的一种传输形式,这种设备组成的应用结构是将通信网的基础通信进行传输;服务网络通信是结合通信网络的用户终端进行网络的服务,将网络通信的外部设备以信息的形式进行网络传输,对传输中的可识别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处理,实现信息内部的交换,最终达到网络通信的本来目的。网络通信技术是将信息实现新的交换与传递,将用户端的信息进行系统的交换与连接的一种基础的通信网络。

2对多媒体通信的发展分析

当今社会中对多媒体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是具有极大的要求,随着现代通信行业的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其发展的趋势也将会随之扩大。通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面,大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的,其发展的趋势中宽带通信技术占据大部分,要综合各种通信形式展现多媒体通信的优势,使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更好的发展。

2.1宽带通信技术

宽带通信是利用地域网的传输模式将频率范围内的宽带信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传输,当传输的速度越快表示信号越好,由于当前社会中的数字通信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宽带通信向数字通信方面的改变也逐渐得到了变动。宽带通信的发展是由线路的数字信号传输进行,宽带数字通信传输的信息效率较高,即使在同一条光纤里,其传输的速度也还是较快,其优点是传输频率较宽,通信之间的内部容量较大,损耗小且抗磁,保密好的优势,所以其在发展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2.2综合形式通信

综合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结合多种合理有效的通信措施结合运用,把多种通信的网络业务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大型化的基础通信措施,这种综合形式的通信措施的优势是简单便捷,能够更好的综合各种通信极技术的优势于一体,在技术上优化处理方法进行管理。

2.3个人形式通信技术

个人通信技术是将不同的人在任何时间或是地点中通信所用的通信代码进行分析处理,代码不是系统中的终端设备,例如在打电话或是网络之间的联系是,必定会用到自己的个人联系识别码,让他人方便查找与联系。个人形式的通信技术是个人单独号码,不会与外部通信之间造成混乱。个人形式的通信时,只需要将单独的代码进行联系就可以与之进行通信。

2.4通信智能技术

通信智能技术是将通信网络进行智能化,因为智能化的网络能够方便的微通信提供便捷的内容服务,是将多种网络进行联合,形成智能化信息处理,在已有的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形成智能化通信。智能化通信的优势是能够将中断的网络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恢复出原来的服务功能,智能化通信对发生的事件的处理时间上较快,在相关的系统中增加服务的新方法就可以更好的处理通信中的问题。

3新时代背景下应用的通信技术

3.1远程信息通信应用

随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人们在通信中的形式内容得到了满足,多媒体通信中的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通信方式,在网络之间更好的实现远程通信。完善了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多样的通信形式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交流,丰富人们对不同地区的的发生事件的了解。

3.2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关于计算机通信在教育领域方面的作用优势有很多,可以利用网络形式提供远程教学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为教学营造了一种高效且方便的教学方式,其发挥的作用较大。目前我国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结合卫星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较为开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给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资源,这种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为学校节省开支和人力,从而降低了所需的资金使用,也在学生学习上提供了便捷,提升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增加了教学的内容质量。

3.3人们生活的方式被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改变

计算机通信技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改变人们的生活形式,例如给人们在生活中的出行提供路程或是时间的信息,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在技术的应用方面随着通信的不断完善且良好发展,其技术也得到了加强;在消费方面例如利用网购增加了新的交易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消费,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

3.4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现状

在通信市场上,手机的成功就极具代表性,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部特征,但可以传送给我们信息,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通过对于两种语言反面的研究,使得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得以加深,很好的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这些年作为一种新的网络,计算机网络以闪电般的速度发展,公共数据和语音通信系统要实现广泛的使用,网络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需要在其主要领域进行详细的规划,新网络中的物理介质或其他介质的多媒体网的多媒体网,分散在地面的通信网络上,可以连接电脑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共享。

4结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多媒体通信也逐渐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媒体通信技术形式给社会通信创造了新的通信方式,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将会更加开阔,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行业发展中的无线多媒体通信和先进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志鹏,赵秀玉.会议电视系统及应用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王新华.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蔡安妮.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7

〔关键词〕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2-0164-06

〔abstract〕informationcredibilityassessmentresearchinsocialmedianotonlycontributesto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network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theory,butalsohelps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socialmediamonitoringpublicopinion,socialmediasearch,socialrecommendationandsoon.thepaperfirstlyreviewedtheresearchesathomeandabroadaboutthesocialmediainformationresearch,informationcredibilityresearch,andsocialmediainformationcredibilityassessmentresearch,andthenpointedouttheproblemsexistingininformationcredibilityassessmentresearchofdomesticsocialmedia,andfinallyputforwardthesolutiontoit.

〔Keywords〕socialmedia;information;credibility;assessment;review

1研究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交媒体盛行,人人可做信息的制造者,制造的信息极为丰富。然而,在这丰富信息的背后,隐藏着漫天飞舞的谣言、病毒般传播的虚假照片和视频,这给人们幸福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为了遏制虚假不良信息传播,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信息可信度评估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社交媒体信息急需“鉴定师”和“测谎仪”。

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学术价值表现在研究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并探讨虚假信息的生成机制、传播模式、治理措施,是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丰富、发展与完善。应用价值表现在研究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有助于社交媒体用户判断信息的可信性,营造诚信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也有助于提高社交媒体信息舆情监控、社交媒体信息引导、社交媒体搜索、社会化推荐等方面的效果。

2社交媒体信息研究

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通过web2.0技术实现的一类支持用户自主创造和交换内容的媒体,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Linkedin、wiki、微博、微信、QQ、论坛、人人网等。自1973年Lipkin、Szpakowski和Felsenstein3人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市建立全球第一个公共电子公告牌系统Communitymemory后,BBS以及网络社区等早期的社交媒体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2015年全球社会化媒体、数字和移动业务数字统计趋势》报告表明:全球社交媒体活跃用户约占全球人口的29%。

2.1国外研究

社交媒体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2005年左右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发文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际期刊中,发表社交媒体论文较多的要属《ComputersinHumanBehavior》。近两年,关于社交媒体的国际会议主要有aSonam、Smp、miSnC、Smap、SCSm。国外学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2.1.1社交媒体信息利用研究

社交媒体在商业领域、教育领域、公共管理领域等都有广泛的应用[1]。如在营销领域,利用社交媒体信息,可以获知消费者态度和行为[2],可以获知客户交流和推荐对营销的影响[3-4],可以获知社交媒体信息对营销管理功能的影响[5]。

2.1.2社交媒体信息检索与信息推荐研究

侧重于社交媒体信息检索与信息推荐方法的研究。社交媒体信息的检索采用主题模型[6]、社会网络[7]、本体[8]等检索方法。比如,Hong和Davison(2010)使用标准主题模型进行社交媒体twitter信息的检索。社交媒体信息的推荐采用内容推荐[9]、协同过滤[10]、时序推荐[11]、位置推荐[12]、社会化推荐[13]等方法。比如,Levandoski等(2012)提出位置感知推荐系统(LaRS)[12]。

2.1.3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研究

侧重于反映信息传播传播规律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模型的构建以及通过模型的构建对实际问题进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如Galuba等(2010)通过研究1500万URL在不同twitter用户之间的300小时传播,提出了基于内容流行度、用户影响力和传播速度的线性阈值模型[14]。adar和adamic(2005)通过研究信息在博客中传播的模式和动力学特性,提出用传染病模型来描绘信息传播的机理[15]。asur和Huberman(2010)采用来自的聊天数据通过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电影票房的收入[16]。

2.1.4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研究

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隐私保护方法。如Viswanath等(2010)首先研究Sybil防御的缺陷,在其基础上探讨了替代Sybil防御的方法[17]。Conti等(2011)采用FaceVpSn解决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问题[18]。

2.2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的社交媒体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末,但从2005年后起关于社交媒体的论文才逐渐表现出增长态势。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2.2.1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①社交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研究。如韩佳等(2013)提出了基于改进SiR的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19]。姜景等(2015)构建表征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传播机理的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20]。②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如阎俊(2015)探讨微博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微博内容管理、增强把关意识、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等对策[21]。③社交媒体信息传播效果研究。如陈远和袁艳红(2012)以新浪微博作为数据来源,把信息覆盖人数、评论数、转发数作为微博信息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从纵横向两个角度研究新浪微博信息传播过程造成的效应[22]。

2.2.2社交媒体舆情分析与监测研究

如张J等(2014)以打砸日系车系列突发公共事件为实例,探讨其在新浪微博和新浪新闻平台上舆情传播的特征与规律[23]。张瑜等(2015)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北京单双号限行常态化”下的微博进行了数据采集,将舆情演化划分为潜伏、成长、爆发、衰退、波动、死亡6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情感分析,为舆情治理提供了支持[24]。唐涛(2014)在分析网络舆情五要素的基础上,探讨移动互联网舆情的新特征,指出面临的新挑战,并从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引导等方面提出对策[25]。

2.2.3社交媒体营销研究

如唐兴通(2012)的著作《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系统总结了社交媒体营销,并对众多社交媒体工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建议[26]。张淼(2014)提出了企业完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9+3”模式[27]。刘晓燕和郑维雄(2015)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微博营销传播的效果[28]。

3信息可信度研究

3.1国外研究

信息可信度(informationCredibility)是指人们对信息可相信程度的认识。它由值得信赖(trustworthiness)和专业性(expertise)两个关键要素组成[29]。信息可信度比较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领域。Hovland和同事的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0]。信息可信度最初关注的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国外对传统媒体信息可信度的研究主要是从信源可信度、内容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方面展开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研究情况可归纳如下:

3.1.1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的理论模型

主要有Fogg(2003)的p-i理论模型、wathen和Burkell(2002)的评判模型、Sundar(2008)的mainmodel、Hilligoss和Rieh(2008)的统一模型、metzger(2007)的双处理模型以及Lucassen等(2013)的3S模型(修订版)。以上理论模型是由情境、用户特征、操作性、处理过程这些侧面的若干部分构建而成的。

3.1.2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内容

主要有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研究、对搜索引擎结果的可信度研究以及对维基百科内容的可信度研究。比如,nagura等(2006)通过比较关于同一主题不同网页的相似度来计算每个网页的可信度[31]。Yamamoto和tanaka(2011)利用用户可信度评判模型对网页搜索结果进行重新排序,以便从web搜索结果的列表中用户可以更高效的找到可信的网页[32]。adler等(2008)以文章长度、版本数量和基于贡献数量的作者声誉建立模型,计算出维基百科文章的可信度[33]。

3.1.3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比如,olteanu等(2013)在调查网页的各种特征(文本内容、链接结构、网页设计等)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出关键的特征,采用监督学习算法来推断网页内容的可信度[34]。与网络信息可信度有关的典型系统有日本的wiSDom和Honto?Search。

3.1.4影响力较大的项目和国际会议

影响力较大的项目有互联网可信度研究(thewebCredibilityResearch)项目,影响力较大的国际会议有wiCow(workshoponinformationCredibilityontheweb)。

3.2国内研究

1993年的《鉴别虚假信息五法》是国内发表的早期论文。2004年至今,相关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对于国外较多研究评估算法和评估系统,国内研究重点在于定性分析上,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法等进行人工评估。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有:

3.2.1侧重于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

比如,龚思兰等(2013)针对评论信息的文本内容、长度、情感倾向、时效性、者、商家活动等特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在线商品评论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5]。蒋洪梅(2013)运用理论分析辅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观的政策法规、微观的媒介与受众3个视角分析网络新闻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36]。

3.2.2侧重于信息可信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比如,胡红亮(2013)按照信息源、信息加工、信息传播和信息应用等方面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学术著作可信度的基本评价模型[37]。潘勇和孔栋(2007)基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视角,构建了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因素集,并建立灰色关联信用评估模型[38]。当然,也有少量基于机器学习的信息可信度自动化评估实验研究,比如,马伟瑜(2011)提出一种采用改进的pageRank算法评估网页信息可信度的方法[39]。

4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

4.1国外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较早。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相关研究随着BBS的出现随之展开,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目前可以说,研究处于繁荣期。国外研究情况可归纳如下:

4.1.1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不实信息的判断识别。如Qazvinian等(2011)提取twitter信息的文本特征、网络特征和微博元素特征,构建贝叶斯分类器甄别谣言[40]。Zhao等(2015)通过研究查询帖以便及早识别社交媒体谣言[41]。②话题新闻的可信度评估。如Castillo等(2011)选取了有关用户特征、文本特征、主题特征、信息传播特征,采用J48决策树评估twitter中话题新闻的可信度[42]。

4.1.2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主要有监督学习[43],统计分析[44],与可信信息来源的相似性比较[45-46],社交网络的链接结构分析与主题模型的利用[47]等。它们主要采用自动评估,具体来说:①选取的特征:选取的特征主要是用户特征、文本特征、信息传播特征。比如,西班牙的Castillo和智利的mendoza、poblete(2011)选取用户特征(如注册时间、粉丝量、好友量),文本特征(如是否包含#标签、是否包含问号、tweet中包含的URL数量、是否转发),主题特征(如带#标签tweet的比例、tweet数量、tweet的平均长度、tweet的平均情感分值、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比例),以及信息传播特征(如传播树的深度),采用J48决策树评估twitter信息的可信度[42]。②评估的方法:大多通过构建SVm分类器、Bayesian分类器、Decisiontree分类器等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类,以达到评估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目的。上例Castillo等采用J48决策树构建分类器,并对结果进行分类,从而评估twitter信息的可信度[42]。当然,也有通过对结果进行排序的实例,从而达到评估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目的。比如,Gupta和Kumaraguru(2012)采用Rank-SVm与pRF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可信度得分对twitter信息进行排序[43]。

4.1.3有较大影响的在研项目与系统

由欧盟资助七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的pHeme项目研究的重点是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该项目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JacobRatkiewicz等(2011)开发出可实时追踪twitter上政治谣言的truthy系统[48]。Gupta等(2014)、Lorek等(2015)分别开发出一款可自动评估推文可信度的工具tweetCred、twitterBot[49-50]。

4.2国内研究

2007年《博客信息“可信度不亚于纽约时报”?》拉开了国内探讨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的序幕。目前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研究主要有:

4.2.1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

如刘雪艳和闫强(2013)探讨政府微博中的热点事件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51]。丁科芝(2015)从信息传播者、渠道、信息内容和用户基本信任观念4个方面构建社交网络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52]。薛传业等(2015)从信息来源可信度、信息传播渠道可信度、信息内容可信度以及信息评论反馈多维度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53]。

4.2.2构建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指标体系研究

它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法进行人工评估。屈文建和谢冬(2013)从站点层次、版块层次、主题层次、内容层次4方面,采用模糊综合信用评估模型对网络学术论坛信息可信度进行评估[54]。莫祖英等(2013)从微博信息量、信息内容质量、信息来源质量和信息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微博信息质量评估模型[55]。当然国内也有少量自动化评估的例子。比如,贺刚等(2013)引入关键词分布特征和时间差等新特征,基于SVm算法来预测新浪微博信息是否为谣言[56]。程亮等(2013)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及改进其激发函数,同时引入冲量项,对微博话题在传播过程中演变为谣言进行检测[57]。路同强(2015)采用半监督学习算法检测微博谣言,但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信息的深层特征[58]。

4.3存在的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情况,可发现国内研究存在如下问题:

4.3.1研究内容

关于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国内外目前以微博研究较多。与国外丰富的研究内容相比,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影响因素以及特征的探讨上。

4.3.2研究方法

国外定量研究较多,很多涉及自动化评估,而国内定性研究较多,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人工评估。

总之,现有研究大多是针对twitter等英文社交媒体,其研究成果大多不能直接应用于中文社交媒体。尽管也有少量研究是面向中文社交媒体的,但研究成果零散,还缺乏系统性。另外,在特征选择上,选择范围面较窄,考虑社交媒体深层的隐含特征较少。

5结语

为了解决中文社交媒体的可信度评估问题,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59-63],很有必要对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参考国外信息可信度评估系统的基础上,很有必要研制开发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系统,实现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自动评估。在进行中文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评估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评估要在对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评估既要重视定性评估,也要重视定量评估,尤其是自动化评估。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应针对评估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评估方案,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构建适合评估工作需要的自动化评估系统。

3)评估指标、评估模型的选取以及参数的训练,既要考虑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又要考虑系统的运算时间。

4)评估模型构建后,不仅要进行实验室评估,还应进行实际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ngai,e.w.t.,moon,K.K.,Lam,S.S.,Chin,e.S.K.andtao,S.S.C..Socialmediamodels,technologies,andapplications[J].industrialmanagementandDataSystems,2015,115(5):769-802.

[2]Gamboa,a.m.andGonalves,H.m..Customerloyaltythroughsocialnetworks:lessonsfromZaraonFacebook[J].BusinessHorizons,2014,57(6):709-717.

[3]Jin,S-a.a.andphua,J.Followingcelebritiestweetsaboutbrands:theimpactoftwitter-basedelectronicword-of-mouthonconsumerssourcecredibilityperception,buyingintention,andsocialidentificationwithcelebrities[J].Journalofadvertising,2014,43(2):181-195.

[4]Colliander,J.andDahlén,m.Followingthefashionablefriend:thepowerofsocialmedia[J].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2011,51(1):313-320.

[5]moncrief,w.C.,marshall,G.w.andRudd,J.m..Socialmediaandrelatedtechnology:driversofchangeinmanagingthecontemporarysalesforce[J].BusinessHorizons,2015,58(1):45-55.

[6]Hong,LiangjieandDavison,B.D..empiricalstudyoftopicmodelingintwitter[C]∥proceedingsoftheFirstworkshoponSocialmediaanalytics(Soma10).aCm,newYork,nY,USa,2010:80-88.

[7]Kleinberg,J.m..authoritativesourcesinahyperlinkedenvironment[J].JournaloftheaCm,1999,46(5):604-632.

[8]tobar,C.m.,Germer,a.S.,adan-Coello,J.m.,andDeFreitas,R.L..informationretrievalinwikisusinganontology[J].ComputationalScienceandengineering,2009:826-831.

[9]Kim,Y.andShim,K.twiLite:arecommendationsystemfortwitterusingaprobabilisticmodelbasedon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J].informationSystems,2014:59-77.

[10]Ramesh,a.,anushaJ.,Clarence,J.m.t..anovel,generalizedrecommendersystemforsocialmediausingthecollaborative-filteringtechnique[J].aCmSiGSoFtSoftwareengineeringnotes,2014:1-4.

[11]Zimdars,a.,Chickering,D.m.,andmeek,C.UsingtemporalDataformakingRecommendations[C]∥proceedingsoftheSeventeenthconferenceonUncertaintyinartificialintelligence(Uai01),JackBreeseandDaphneKoller(eds.).morganKaufmannpublishersinc.,SanFrancisco,Ca,USa,2001:580-588.

[12]Levandoski,J.J.,Sarwat,m.,eldawy,a.andmokbel,m.F..LaRS:aLocation-awareRecommenderSystem[C]∥ieee2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engineering,washington,DC,2012:450-461.

[13]Jamali,m.andester,m.trustwalker:arandomwalkmodelforcombiningtrust-basedanditem-basedrecommendation[C]∥proceedingsofthe15thaCmSiGKD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Knowledgediscoveryanddatamining(KDD09).aCm,newYork,nY,USa,2009:397-406.

[14]Galubaw,abererK,ChakrabortyD,DespotovicZ,Kellererw.outtweetingthetwitterers-predictinginformationcascadesinmicroblogs[C]∥proceedingsofthe3rdworkshopononlineSocialnetworks,USeniXassociation,Boston,ma,USa,2010:1-9.

[15]adar,e.andadamic,L.a..trackinginformationepidemicsinBlogspace[C]∥proceedingsofthe2005ieee/wiC/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ebintelligence(wi05).ieeeComputerSociety,washington,DC,USa,2005:207-214.

[16]asur,SandHuberman,B.a..predictingtheFuturewithSocialmedia[C]∥2010ieee/wiC/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ebintelligenceandintelligentagenttechnology(wi-iat),toronto,2010:492-499.

[17]Viswanath,B.,post,a.,Gummadi,K.p.,andmislove,a.ananalysisofsocialnetwork-basedSybildefenses[J].acmSigcommComputerCommunicationReview,2010,40(4):363-374.

[18]Conti,m.,Hasani,a.,andCrispo,B.VirtualprivateSocial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1staCmConferenceonDataandapplicationSecurityandprivacy(aCmSiGSaCCoDaSpY2011),Sanantonio,tX,USa,2011:39-50.

[19]韩佳,肖如良,胡耀,等.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特征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3,(1):105-107,111.

[20]姜景,李丁,刘怡君.基于竞争模型的微博谣言信息与辟谣信息传播机理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1):182-191.

[21]阎俊.微博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1-38.

[22]陈远,袁艳红.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实证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3):28-34.

[23]张,孙霄凌,朱庆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特征与规律研究――以新浪微博和新浪新闻平台为例[J].情报杂志,2014,(4):90-95.

[24]张瑜,李兵,刘晨.面向主题的微博热门话题舆情监测研究――以“北京单双号限行常态化”舆情分析为例[J].中文信息学报,2015,(5):143-151,159.

[25]唐涛.移动互联网舆情新特征、新挑战与对策[J].情报杂志,2014,(3):113-117.

[26]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35.

[27]张淼.社会化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1-47.

[28]刘晓燕,郑维雄.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效果分析――以微博扩散网络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89-102,128.

[29]Fogg,B.J.,andtseng,H.theelementsofcomputercredibility[C]∥proceedingsoftheSiGCHi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pittsburgh,pennsylvania,USa,1999:80-87.

[30]Rieh,SandDanielson,D.Credibility:amultidisciplinaryFramework[J].annualReview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7:307-364.

[31]nagura,R.,Seki,Y.,Kando,nandaono,m.amethodofratingthecredibilityofnewsdocumentsontheweb[C]∥proceedingsofthe29thannualinternationalaCmSiGiRconferenceon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nformationretrieval(SiGiR06).aCm,newYork,nY,USa,2006:683-684.

[48]Ratkiewicz,J.,Conover,m.,meiss,m.,Gonalves,B.,patil,S.,Flammini,a.andmenczer,F.truthy:mappingthespreadofastroturfinmicroblogstreams[C]∥proceedingsofthe2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companiononworldwideweb(www11).aCm,newYork,nY,USa,2011:249-252.

[49]Gupta,a.,Kumaraguru,p.,Castillo,C.,andmeier,p.tweetCred:Real-timeCredibilityassessmentofContentontwitter[C]∥Socialinformatics.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ing,2014:228-243.

[50]Krzysztof,L.,Jacek,S.w.,michal,J.L.,andamit,G.automatedCredibilityassessmentontwitter[J].ComputerScience,2015,(2):157-168.

[51]刘雪艳,闫强.政府微博中的热点事件信息可信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2.

[52]丁科芝.社交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61.

[53]薛传业,夏志杰,张志花,等.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J].现代情报,2015,(4):12-16.

[54]屈文建,谢冬.网络学术论坛信息可信度的灰度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3,(2):112-118.

[55]莫祖英,马费成,罗毅.微博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3,(2):12-18.

[56]贺刚,吕学强,李卓,等.微博谣言识别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3):114-120.

[57]程亮,邱云飞,孙鲁.微博谣言检测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2):226-228,262.

[58]路同强,石冰,闫中敏,等.一种用于微博谣言检测的半监督学习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3):744-748.

[59]Ginsca,a.L.,popescu,a.,andLupu,m.CredibilityininformationRetrieval[J].FoundationsandtrendsininformationRetrieval,2015:355-475.

[60]Lazar,J.meiselwitz,G.andFeng,J.UnderstandingwebCredibility:aSynthesisoftheResearchLiterature[m].nowpublishersinc,2007:1-80.

[61]Zafarani,R.abbasi,m.a.,andLiu,H.社会媒体挖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40.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8

关键词大数据(BigData);大众传播;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6-0037-01

1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近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从急剧增长演变为膨胀、甚至是爆炸。海量数据从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活跃性,另一方面,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面对已经来临的大数据(BigData)时代,数据本身定将彻底颠覆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

国际数据公司(iDC)界定了大数据的4个特征,即数据的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如今,大数据常常被划分为网络大数据和其它线下大数据。网络大数据指的是,“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1]。尽管网络大数据因为计算机、技术处理、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等等原因,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并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活动。同时,相比起其它线下大数据,网络大数据更易获取且颇成规模,像腾讯公司就有腾讯大数据(tencentBigData),主要用于记录所辖产品的内容和接入量等数据信息。然而,网络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大数据库中的一部分。网络大数据是部分的、不完整的数据。如果我们仅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根本无法反应事物的全貌,更无法进行基于数据的预测。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

由此,我们需要对更多的数据加以分析。在特定情况下,我们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这也是大数据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任务、新挑战。诚如麦肯锡报告所述,大数据是革新、竞争、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因此,大数据的利用,也是基于对更多样、更广泛、更隐秘信息进行挖掘和探索的过程。当社会各行各业处在对大数据进行了解和利用的竞争当中,大众传播领域也自然不会错失这次机会。

2大数据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由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它们成为20世纪以来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方式。进入21世纪,网络新媒体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新媒介,并革新了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大众传播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进入大数据时代,媒介和民众之间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起一种新的交互型传播关系,使得媒介能够更好地完成反映和传达民意的功能。这相比起新媒体的所带来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由此,大众传播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用更直接和简洁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数据在整个传播过程当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它既是接收者,又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本体。在大数据时代,大众传播变得更为数据化。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大众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和以往使用部分数据相比,大数据更具混杂性。舍恩伯格提出,只有5%的数字数据是结构化的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递和反馈的内容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而整个传播过程,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此外在大数据中,相关关系变得更为重要。通过应用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比以前更容易、更快捷、更清楚地分析事物。具体到大众传播来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现象的良好关联物,然后利用相关关系帮助我们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也就是说,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传播,跳脱出了根据结果找原因或因一个事件去分析所产生的结果,这种传统的因果关系思维模式,而建立起一种,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单个零散数据的价值,也为人们排除了传统思维模式里隐含的刻板印象障碍。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让事物变得更有前瞻性和可控性。大众传播的效果也将随之增强。

3大数据迫使大众传播力重构:提供媒体融合新方向

而具体衡量大众传播的效果,我们需要着眼于它的传播力。大众传播力的核心是媒体传播的能力,也就是媒体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的能力[2]。这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成熟,但需要承认的是,再快的信息传播能力、再广泛和多样的信息都会出现偏差。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接受信息混杂、不精确、难控的同时,也就承认了大众传播力会受此消极影响。而大众传播的效果也会有所削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回避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相应的,我们需要对大众传播进行调整,提高大众传播的3种能力,即整合优选大数据的能力,发掘大数据信息价值的能力,进行精确、快速、实时传播的能力。这在提高大众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对其传播质量和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大众传播对数据的交换、流动和传递容量巨大,因而它对大数据处理的适应程度,直接反应出它的传播效果优劣状况。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公众、各种组织团体加入到了信息生产与提供的环节中,创造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发现传播信息的重要资源。这种“人人都是媒体人”的功能定位,在网络新媒体中更容易实现。由于网络新媒体自身互动强、速度快、碎片化、零散化等特点,让它的受众随即成为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而在新媒体受众出现并成型的同时,他们也自然成为了大数据之一。因此,在大众传播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新媒体受众和大数据本身所产生的“反应”。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监督和导向功能也被放大。一方面,大数据的混杂性和不确定性更要求传统媒体对大众传播进行更有力的引导,以达到大众传播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为公众提供了对大数据进行认知和运用的最易获取的平台。

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传播需要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进行融合新尝试。具体来说,就是交叉利用这2类媒介各自的传播特性和优势,从而实现“数据化大众传播”。如果我们将世界看成是由信息组成的,那么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量化的。量化的文字、沟通、世间万物让大众传播更为集中、简洁、审慎和深刻。同时,结合数据调查、“全样本”统计和多元数据交叉关联分析,有利于媒体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报道。[3]而这些报道,更有利于在不同平台间进行传递和播出,即为媒体交叉利用搭建有效通路。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大众传播的过程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主体,即数据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可以帮助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而可视化是“数据化大众传播”得以实现的基石。在“数据化大众传播”中,单一数据并不具有意义,只有数据集群由媒体从业者择选,并进行分析后;数据集群才会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并可以对社会生活进行说明和预测。由此,大众传播会更加丰富,且更具前瞻性。

参考文献

[1]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9

关键词:peoplesDaily;Facebook;国家形象;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23-0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国家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的数字信息时代,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来说,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本国国民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舆论认可、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其时效性强、互动性强、无空间限制、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受众对媒体建构世界的认识。新媒体在传播国家文化、引导国际舆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近几年,社交网络的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前人学者对于媒体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宏观策略方面(侣庆谭[1],2011;董小玉[2],2011;乔木[3],2009);第二,研究国外主流媒体中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多采用媒介内容分析的方法、运用框架理论或者议程设计理论分析国外报纸的涉华报道,从而分析其所呈现的国家形象,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分析单个主流传统平面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的呈现(张咏华[4],2006);分析两个或多个主流传统平面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的呈现(程曼丽[5],2002;贾中山[6],2013);分析新媒体平台中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王颖[7],2014;姜玮[8],2007);第三,分析我国传统官方媒体与国家形象构建,多采用个案分析法(刘琛[9],2010;周小普[10],2013);第四,研究新媒体与国家形象传播(赵楠[11],2012)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题和方法

本次研究的主题是people’sDaily如何利用Facebook塑造国家形象的。研究大众媒体如何构建国家形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考察传播对象来分析传播效果;另一种是对传播内容做定量定性分析。鉴于难于开展跨国界的受众访问调查,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考察people’sDaily如何利用Facebook塑造国家形象的,采用SpSS软件对于搜集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样本抽取

本文选择样本为people’sDaily在Facebook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15日间的所有信息为研究对象,共364条信息。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月平均活跃用户为13.9亿人次。不仅如此,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数据显示,39%的美国人使用Facebook来获取政治新闻,远远超过使用雅虎新闻、谷歌新闻或者twitter获取政治新闻的人数比例。

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上的者为《人民日报》,它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其的信息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代表性声音,它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媒体向世界传递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同时,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中,是获得关注最多、获得点赞最多的中国官方媒体,截止2015年5月25日,其点赞数为439万(CCtVnewS的点赞数为422万,China’sDaily的点赞数为148万),可认为其影响力是最大的中国官方媒体。

(三)编码及原则

本次研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研究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中2015.1.1~2015.5.15的所有新闻;第二个层次,研究其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借鉴目前众多新闻报道量化分析的研究和分类方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基于所有样本的内容分析设置三个一级指标,“报道范围”、“点赞数”、“转发数”。将对有关中国的新闻内容分析时,设置七个一级指标,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救灾、军事、文化,随后根据报道的具体内容和主题为依据将其进行细致的分类。笔者邀请了一位编码员同时对364篇新闻的编码进行讨论和协商,编码表的编码同意度0.94,符合信度检验标准。

四、研究内容分析

(一)关于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上新闻的总体研究

1.报道数量。在所选取的364条新闻中,新闻发生地在国内的占到75.8%,新闻发生地在国外,但和中国有直接联系的占到12.1%,二者总和占到87.9%,和中国无直接联系的国际新闻只占12.1%。研究数据表明:people’sDaily作为外宣窗口,很好地履行着向世界传递中国大事要闻的职责。关于国际新闻的选择符合新闻贴近性原则,有些国际新闻似乎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凉鞋厂着火、普京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但如果用普遍联系的眼光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和中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新闻获得点赞数、转发数分析。单条新闻获得点赞数为0~10000的占79.9%,>10000的占到了20%,这说明people’sDaily的新闻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肯定,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单条新闻获得点赞数基本相当。people’sDaliy单条新闻转发数为0~200占到80.2%,>200占到19.8%的比率。这个数据和Cnn单条新闻转发数还有一定差距。

(二)关于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上与中国有关新闻的研究

1.不同报道领域分布的整体情况

为了更清晰的分析320条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的报道领域分布情况,可以用较为直观的柱状图来表示,由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社会类的报道最多,达到了78篇,占24.4%,其次是文化类报道和政治类报道,分别为72和46篇。其中值得关注的是people’sDaily利用Facebook平台了多条宣传中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民俗的信息,这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进一步传播。关于军事和外交的报道也值得关注,展示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同时,表明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许多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相比之下,关于经济的报道只占到12.5%,没有较好的展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全貌。

2.政治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最多占到73.9%,其次是关于政府行为的报道占到10.9%,排在并列第三位的是政府的信息或政策、反腐。在关于领导人的报道中,主要是主席、总理接见外宾、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其配图也多为正式场合的官方照片。关于总理的报道中,多为经济合作、政府管理等。反腐的新闻报道值得关注,共有3条,分别为“中国已经从32个国家带回150名经济犯罪逃亡者”、“百名通缉令排名第二李华波被遣返”、“河北省秘书长景春华严重违纪违法被”。这表明了中国政府严肃反腐的态度和决心。

3.经济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形式的报道最多占到35%,其次是关于国际经济合作的报道占到17.5%,排在第三位的是经济政策,占12.5%。在关于经济形势的报道中多采用海外专家证言和数字说明。涉及到品牌、企业的经济新闻有3条分别为“佳洁士面临虚假广告处罚”、“打车app忧步广州办公室被查”、“阿里巴巴集团股票跌破80美元大关”,都是负面新闻的报道,缺乏正面新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40条经济信息中,有6条提到了中国的高铁,比如“2014中国参与348个海外铁路建设工程”、“国务院打造核电高铁出海战略”、“拉美性聚焦两洋铁路”、“中国参建俄罗斯高铁”,从多方面的角度介绍中央高铁出海政策。

4.外交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他国领导人在华外事活动的报道最多占到36.7%,其次是关于中俄关系的报道占到26.7%,排在第三位的是中美关系,占16.7%。其中,报道最多的为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共有8条,多以图片表现其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由于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所以中俄关系的报道也较多,且表明友好关系。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多集中在争议问题上,比如“美国插手南海问题是自找麻烦”、“中国军事站不住脚”。

5.社会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奇闻异事的报道最多占到30.8%,其次是关于生活方式/水平/社会福利的报道占到25.6%,排在第三位的是社会风气,占17.9%。这是因为基于社交平台信息的新异性、趣味性,人们更愿意看娱乐化的信息,比如“金松浩挑战百分钟百桶雪”、“情人节情侣接吻大赛”、“湖南19天建成57层高楼”、“四川内江小伙自制挖掘机”、“母亲节男子体验分娩疼痛”。社会类新闻不仅包含正面新闻,其中也了一些负面新闻,比如“广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几乎一半以上的中国农村老人无人养老”、“厦门动物园象龟被迫接客,游客骑着拍照”、“延安3岁幼童当街被打”。这符合说服理论中的双面说服,不仅指出好的一面,也要将不好的一面进行交代,起到预防免疫的作用。

6.灾难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尼泊尔地震救援情况的报道最多占到44.4%,其次是尼泊尔地震救援调度的报道占到22.2%,排在第三位的是尼泊尔地震灾情的报道,占14.8%。救灾报道中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表明中国救援队参加尼泊尔救灾,同时还表现了中国军人救助受灾群众,同时配以图片增加传播效果,5月15日“受地震影响人员已被转移至安全地区”的新闻图片中,表现为一名藏民小姑娘和中国军人顶着额头、相互微笑告别的场景。

7.军事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军人风采的报道与他国的联合军事训练和军演的报道并列第一,占29.6%,其次是关于俄罗斯红场阅兵占18.5%,排在第三位的军事装备和技术的展示报道,占14.8%。军事方面的报道体现了中国军人正面积极的形象、同时展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8.文化类主题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内容分析

关于自然风景、奇观、旅游的报道最多占到41.7%,其次是关于民俗/风俗的展示,占15.3%,排名第三的是关于文学电影时尚,占12.5%。同时,文化类新闻报道获得了相对较多的点赞数和转发数,可以看出Facebook的用户更喜欢和朋友分享中国的饮食、风俗、风景等。

五、讨论

总体来看,people’sDaily在Facebook上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政治方面较多的报道领导人动向、中国的政治理念以及反腐成果;经济方面较多报道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但报道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反应经济发展全貌;外交类报道着重报道中俄关系、中美关系;社会报道中不仅有正面新闻,而且有负面新闻,符合说服的两面说服的原则;救灾报道中,利用新闻图片和文字塑造了中国军人良好的形象;军事类主题的报道中,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俄罗斯红场阅兵也较好展现了国家形象。因为一直以来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宗教、人权问题存在偏见,所以文化类报道中增加了关于宗教的报道,同时文化类信息获得了较多的点赞数和转发数,说明网民对此部分信息较感兴趣。

但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第一,people’sDaily未能很好的利用Facebook社交平台的性质,更多的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没有双向的互动和反馈,应较多的能引起点赞和转发的新闻;第二,未能做好信息的本土化,因为Facebook上的使用者为海外人士,选择的新闻要符合接近性原则;第三,国家领导人形象塑造过于单一,缺乏人性化面孔;第四,信息过于单一,较多采用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应增加视频、图解等表现形式,具体来看,可采用以下措施。

(一)应加强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的认识

在海外社交网络建立账号,应将之视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项战略。媒体间应密切合作,减少单打独斗,形成合力,国家也应适当地予以协调,将Facebook上的点赞数和转发数作为衡量媒体全球化经营和国际生存能力的指标,不断规范国内媒体在海外社交网络账号的运作。相关部门还可设立研究海外社交网络应用的课题或项目,加强专项研究。

(二)对内容进行贴近其需求的本土化设计,符合贴近性、趣味性、实用性、互动性

Facebook的运作原则为用户在people’sDailly主页点赞后,才能在自己的页面上看到people’sDaily的信息,或者是自己关注的朋友分享了people’sDaily的信息,可以看出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用户点赞并关注people’sDaily。所以,可以利用信息的实用性、有趣性、贴近性来吸引用用户。无论是轻松,还是严肃的话题都可,关键是要容易引起人们讨论和扩散。

(三)讲究信息技巧,多采用多媒体手段

信息时,可多利用图片与视频等跨越语言隔阂的内容形式。图片不仅仅局限于新闻配图,也可以是图表、卡通等。比如5月26日Cnn的关于美国歌手B.B.King死亡的新闻配图,新闻人物B.B.KinG占据画面左侧部分,右侧部分黑底配白字着重强调新闻核心“我相信我的父亲是被谋杀的”,这更有利于读者抓住事件核心,且传播效果比纯文字好。

(四)利用社交平台塑造良好的国家领导人形象

如果把国家形象比作品牌,国家领导人就是品牌代言人。他的公信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对于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声望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people’sDaily中关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信息可以看出,大部分报道集中在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发表讲话等,配图多是领导人与他国领导人握手、开会时的发言等,展现出官方色彩浓厚的形象、缺乏人性化面孔、网民的认可度、兴趣度不高。通过对比研究美国白宫网在Facebook上的关于奥巴马的图片可以看出其都展现了奥巴马人性化的面孔,总统不一定是照片的主角。奥巴马经常不是画面的主体,摄影师用平等的视角,甚至有意忽视的方式来处理他和照片中其他人的关系。

限于篇幅和所掌握的材料有限,本文对people’sDaily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只能暂且至此。总之笔者认为,对外传播在坚持中国立场的同时,如能借鉴国际通行的传播理念和手法,必将更好地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上,树立中国国家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饲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J].西安社会科学,2011(2).

[2]董小玉.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从分散性传播走向整体性传播[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乔木.“形象塑造”与中国国家形象展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02.

[4]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J].新闻记者,2006(8).

[5]程曼丽.美俄日德主要报纸涉华报道分析[J].国际新闻,2002(4).

[6]贾中山,朱婉君.西班牙媒体三大报纸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以“十”期间涉华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2013(4).

[7]王颖.美国博客新闻网站中的中国镜像――以博客新闻网站“哈芬顿邮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15).

[8]姜玮.近期美国主流网络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及成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7(8).

[9]刘琛.“官方媒体”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与Doordashan电视台为例[J].现代传播,2010(5).

社交媒体的好处分析篇10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33-02

一、自媒体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代表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新兴媒体已成为移动网络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这种通过个人独立的媒体来向大众信息的媒介就是自媒体。随着传媒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校园无线网络等的推广和普及,自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日常交往的主流载体。而且人们对于信息的完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经营”自己的自媒体。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生活越来越便利、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更重要的还有网络负面信息的扑面而来,给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例如网络传播的社会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老师的传统权威日益被消解。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认同问题,如何正确分析自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并净化自媒体生态,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带来的机遇分析

第一、自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器”。

自媒体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微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大学生全覆盖,“微生活”成了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自媒体具有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功能使大学生的交流更加高效便捷。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利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价值观认同教育。如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突破场所、环境和时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趣味十足的漫画、生动活泼的视频等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自媒体的交互性很强,可以通过微信群发言、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正能量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率必须利用好自媒体这一“利器”。

第二、自媒体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随处都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大学生将微信、微博等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自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介或教师、同学等途径。此外,自媒体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宽自己的交往空间。自媒体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也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可以通过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事情。

三、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

第一、自媒体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正在遭遇自媒体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从自媒体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弱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政治课教师凭借年龄、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等优势,在师生交流中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知识渊博的形象往往会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和敬仰。但自媒体时代,建立在师生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逐渐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时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大学生的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课教师,加上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关注超过正能量信息。政治课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位随着知识大爆炸、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出现而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真正产生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治课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道德叙事的方式,用有力的证据驳斥网络上的一些“谣言”,用身边的案例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第二、自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虽然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但对自媒体传播的不良、不实信息缺乏较强的辨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容易出现盲目跟帖、传播等问题。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目前网络上有些大V,为提高点击率和赢得人气而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渲染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约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裂变式传播和扩散。这种传播和扩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的话,情况可能更可怕。这将会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认同到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四、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认知认同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并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只有实现认知认同才能在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这一过程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第二是情感认同阶段。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它是对认知认同的深化,同时又为行为认同奠定感情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是大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并添加自己的情感因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实现认同,就不会轻易改变。当然在情感认同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情境、道德叙事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方法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在心理上、行为上更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但情感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等不良环境的干扰。第三是行为认同阶段。行为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最后环节。通过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大学生对社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智上产生了认可,在感情上产生了依赖。但最重要的认同是行为上的认同,即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于行。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牢记“二十四个字”要求,尤其是在行动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

既然自媒体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和事实,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迎合自媒体时代的变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乘着自媒体的东风,真正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一认同过程也必须符合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过程,即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

1.积极开发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随着自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许多传统媒体有了自媒体平台。当然,思政课自媒体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建设好自媒体平台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通过正能量信息,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也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自媒体平台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无声”。要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微信等平台上积极推送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让大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

2.大力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高校不仅要从形式上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媒体平台,更要从内容上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传播校园正能量。还要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自媒体时代,刷微信逛朋友圈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谣言,暗流涌动,其危害不可小觑。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造谣传谣入刑”。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

3.将自媒体平台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没有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不彻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策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在阐述“爱国”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媒体获取爱国主义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增强其内心的认同感,并适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为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总之,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自媒体为我们提供了认同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多元化、立体化的认同路径。只有实现认同,才能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2]陈传枝.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4]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