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十篇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十篇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7:07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1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__年以来,__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__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__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__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__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__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__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__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__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

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2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4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3

市场监测预警作用有效发挥

为有效应对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局面,云南省农业厅把市场监测预警作为市场与经济信息工作的头等大事,采取了系列措施抓紧抓好,2011年市场价格预警信息累计4825条(次)、刊物49期,促进了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平稳运行。一是缩短监测分析周期,加强监测频率。对全省35个物价监测点的49个农产品价格指标由过去一月一收集,改为为半月一收集,价格分析信息由一月一期改为半月一期,强化了对生产和市场的引导作用。二是突出监测重点,力求监测实效。为了更快掌握农产品市场价格情况,及时反映波动趋势,建立全省10个重点批发市场价格日报制度,开展了包括粮油、蔬菜、畜禽、农资等10个方面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产品当日价格调查,并将每日批发市场价格情况在云南省农业信息网上,通过对批发市场价格的监控,更快更准地掌握了农产品价格波动苗头。三是加强成本调查,合理指导生产。把农业部统一要求的5个品种成本调查发展为7个,扩大调查范围,增强调查代表性。并根据蔬菜价格波动大,“农民卖难、市场卖贵”的社会焦点问题自行设计,开展了蔬菜、生猪两个品种41个指标的成本调查,掌握农民生产投入产出比,对监控品种的价格异动原因进行有效判断,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

农业会展经济力促市场开拓

2011年共举办和参加了6次大型展会,累计实现各类协议签约金额130亿元,同比增6%;参展农产品现场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其中举办第七届昆明泛亚国际农博会达成各类合作、合同意向性协议金额74.73亿元,参展产品现场销售额达1745.32万元。举办云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北京推介展签订合同和协议263项,金额达27.36亿元。在2011年香港美食博览会和香港国际茶展上举办的云南特色农业项目推介会,达成各项意向性合同、协议7.05亿元,与香港裕华国货签署云南特色农产品营销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畅通了云南农产品销往新加坡、港澳的通道。举办第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签约2.935亿元。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达成各类合作合同意向性协议金额1.9亿元,云南展团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展区综合设计银奖。参加两次绿色食品有机博览会,达成各类合作合同意向性协议金额1560万元。完善云南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调整上海西郊国际云南馆运营机制,2011年起进入上海西效国际云南馆的云南农产品不再收取管理费、质保金、物管费等费用,可以零成本进入。

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取得突破

通过积极争取,农业部已将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列为农业部“十二五”部级重点批发市场建设范围,并列为首批启动的两个项目之一,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做好省政府与农业部签订合作共建备忘录的有关准备工作。

网上市场日趋活跃

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和“数字乡村”网上及时农产品供求、价格等信息,使网络促销建设成为农民销售的好帮手。共市场及供求信息611条,促成农产品交易8301万元。通过网络和移动手机网络平台开展营销促销,共促成农产品交易3.3万多项,交易额近35亿元。

农产品品牌培育成绩显著

开展“五个六”评选活动,为充分发掘云南畜禽、水产地方品种资源,打造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优势种质资源品牌,展示云南畜牧、水产生产优势,促进畜牧、水产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云南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云南省农业厅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2家政府部门、科研院校、通信企业、新闻媒体于2011年5月20日至9月30日共同组织开展了“七彩云南、特色兴农”为主题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认定活动。最终评定了滇撒猪、独龙牛、圭山山羊、武定鸡、丝尾为“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通过评选认定,对有效提升全省特色畜禽、水产品种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业的认可度,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为优质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和农业品牌的打造孕育创造良好基础。继续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评选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100家企业(单位)申报的品牌进行了认真审核,最终认定云南高上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高上高”牌有机猪肉等54个产品为“云南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78个。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呈贡县斗南镇斗南村等四个村被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三品一标”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0万亩。新认证“三品”362个。

2012年,将继续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的社会公益性,将农产品市场建设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以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农产品中转配送中心为目标,统筹规划全省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建成完善的流通网络。尽快与农业部签订省部共建部级斗南花卉市场的合作协议,并启动项目建设。以农业部定点市场和省级重点市场为中心,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改善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

高度重视和组织好各级各类、国内国外的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会、推介会和网络促销活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和种养户,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促销、洽谈等活动,千方百计扩大云南省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构建云南名特优新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良好渠道和长效机制。继续承办好2012年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2012年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和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香港推介展,组织参加好2012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其他展会,力争达成(签订)各类合作、合同意向性协议金额200亿元。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大户直供、城市直销点等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把昆明泛亚国际农博会和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打造为知名会展品牌,成为云菜、云果向国内外展示销售的综合权威平台。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4

一、总体考虑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三个体系”为重点,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速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农业集约化、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农业基础更牢、结构更优、活力更强、后劲更足,加快建成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中国绿色食品城、世界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二、规划布局

“十三五”期间,长春市现代农业建设将围绕一个目标、组织实施“3355”工程,即以“在粮食主产区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构建“三大体系”、打造“三大板块”、提升“五大产业”、建设“五大实验区”。构建“三大体系”,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三大板块”,即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主体型现代化大农业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结构优化型特色农业板块,城区周边三产融合型现代都市农业板块;提升“五大产业”,即粮食生产、精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五大实验区”。实验区内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深化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等重点任务,加紧形成“三大体系”引领、“三大板块”隆起、“五大产业”提升、“五大实验区”带动的现代化大农业格局。

三、项目支撑

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重点谋划建设5个现代农业实验区。

榆树、农安两个现代化大农业(玉米)综合实验区。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旱田节水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开展农机农艺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玉米化肥减量增效试点,配套推进畜牧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

松花江流域水田现代化实验区。连片实施水田标准化建设、水稻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大棚育秧、钵苗稀育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等技术,配套推进稻米加工、农产品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九台现代特色农业实验区。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壮大鲜食玉米、设施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水果、山野菜等特色产业,配套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以及美丽乡村建设。

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区。建设100个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东北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基地。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5

【关键词】

1玉林市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点在农业。玉林是广西重要的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水产畜牧业基地,是享誉全国的“荔枝之乡”“桂圆之乡”“三黄鸡之乡”,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广西前列,具备了接二产、连三产的存量基础。着眼于把存量基础转化为发展优势,玉林市着重在做优一产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电商农业等现代农业,布局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目前,全市形成5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323个,建设蔬菜常年生产基地133个,水果、蔬菜、中药材标准园24个。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04亿元,排广西第3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58.92亿元,排广西第3位,三产比例从“十一五”末的20.4:44.5:35.1优化到“十二五”末的17.9:44.0:38.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92元,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一五”末的3.33:1缩小到“十二五”末的2.79:1。全市粮食总产185.71万吨,蔬菜产量301.7万吨,水果产量92.524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40.1万亩,肉类总产量77.99万吨,水产品产量15.55万吨,花卉产值7.1亿元,林下经济产值113亿元,其中粮食单产排在全区第一位,中药材产量和蔬菜产量均排在全区第三。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二产。玉林优势特色农产品丰富,但产业链、价值链是短板。着眼补齐这个短板,玉林市立足种养业传统优势,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联接,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让农业更多地参与产业链、进入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地共享增值收益。在融合模式上,结合现代特色农业“3个100示范工程”的实施,以发展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大力开拓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领域环节,加快构建区域全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全市形成加工型农业企业234家,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422个,农产品加工辐射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40%;创建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建成了全国第三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银丰中药港,以及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是三产。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大田园上升到“十三五”的五大战略之一,瞄准田园都市的定位,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将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拓展、整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快建设玉北容生态景观带,玉容一级公路苗木花卉生态产业示范、玉兴公路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南流江百里景观长廊、北流河(圭江绣江)旅游观光长廊、九洲江生态文明示范区等以三产融合为基础的“一带两路三江”生态产业示范带。“五彩田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兴业县鹿峰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玉林市悠然农业有限公司、容县柚场农庄共5个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旅游点,陆川县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全市发展各类休闲农业景点、休闲农庄、农家乐等350多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4.1万人。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市重点扶持建立10个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10个淘宝村,“五彩田园”荣获“中国电商旅游第一村”称号。

2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农业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市农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旦某类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震荡,就会造成对整个产业形成冲击。如牧业占我市大农业的半壁江山,前三季度由于生猪、家禽价格波动,造成牧业下降0.7%。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仍然滞后,农业提质增效任重道远。玉林的一些农业产业,如粮食、水果、蔬菜,在全区排位都处于前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数量,但是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散,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不长,农业附加值不高,缺少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没有真正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

三是,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面源和B殖业污染防治,推行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解决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的矛盾,必然给我市农业发展产生阵痛,成为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机遇。一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最大的投资空间在农村,最大的消费潜力在农民,最好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总接待游客725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消费达16亿元。二是从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来看,连年增产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农产品中高端市场加快扩张,个性化的、有品牌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前景十分广阔。三是从社会投入的方向来看,各级财政投入“三农”只增不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越来越多。随着我市部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金融资本支持“三农”发展还将进一步破题。四是从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支撑力更为强劲;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更多地向农村延伸和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

3解决玉林市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

(1)建议挖潜增效提高粮食产能。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基地和粮食生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温光资源和冬闲田,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继续推进深化与中国光大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将玉林打造成中国南方马铃薯中心。

(2)建议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建设水稻、荔枝、龙眼、中药材、沙田柚、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三黄鸡、生猪、水产养殖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

(3)建议全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五彩田园”为龙头,全面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础,推动全市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4)建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推进“3个100示范工程”,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理念、技术,打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边界。

(5)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县镇村三级机构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与金融的深度结合,重点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指导和金融帮扶,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效益最大化。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6

会议指出,上半年各县(市、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通化市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1476个,完成投资6.7亿元;争取第二批省级示范村115个,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61个、专业屯达到85个,发展专业合作社49个;新建农村水泥路103.9公里,新建边沟49.08公里,新建围墙85.47万延长米,安装路灯(含太阳能)1423盏,新建健身广场48个;完成自来水工程57个,受益农户达到28087户。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内涵,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工作职能,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要继续优化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将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山区特色农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特色农业、绿色食品、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要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三线一环”村屯基础设施、绿美化和垃圾处理等管理工作,建设美丽乡村;要继续建设或完善标杆村建设,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打造具有通化特色、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标杆村;要做好包保帮扶对接工作;要全面落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无重大事故发生。

就下一个阶段如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邢风首先传达了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爱明和市政府副市长、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曹武对召开全市上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各县(市、区)要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上来,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档次和水平;要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将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和整体推进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7

根据鲁政办督字[20__]2号通知要求,现将济宁市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情况

1月15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参加会议的领导召集济宁全体与会人员对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认真研究,对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1月18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听取了会议精神汇报。1月20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村形势、谋划安排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对会议精神进行贯彻落实。1月中下旬,市直农口各部门分别陆续召开党委(党组)会议、局长(主任)办公会议、全体机关干部会议、系统县市区局长(主任)专业会议等进行传达贯彻,并结合总结20__年度工作,对20__年工作进行部署安排。截至2月20日,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召开专题或综合会议对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近期,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先后分析当前全市“三农”形势,由市委农工办牵头组织农口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和政策措施。会议拟于3月上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三农”形势,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措施,部署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整个会议筹备情况近期向市委常委会进行汇报。

二、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实现工作指导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促增收和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突出抓好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发展五大重点,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和人才四大支撑,努力实现农业综合产出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收入三个明显提高,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工作中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

(一)突出规模开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围绕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度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区域布局、规模推进”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要求,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六大专业生产区和五大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引导特色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聚集。种植业加快发展精细瓜菜、设施瓜菜和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产品;林业集中实施封山育林、绿色通道、湿地保护与恢复、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苗木花卉和绿化示范村六大工程建设;畜牧业加快发展“两牛”(肉牛、奶牛)、“两鸭”(肉鸭、蛋鸭),培植畜禽主导产品生产区;渔业突出抓好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三大重点。

(二)突出项目带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鲁南经济带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规划建设的机遇,围绕培植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新优势,加快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机结合。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集中筛选确定一批重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项目,实行重点包保,重点招商,集中扶持,强力推进,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扶持100家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当时候召开高规格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贯彻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工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三)突出关键环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围绕培植市场竞争新优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环节。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生产经营者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经营,重点抓好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标准化配套技术推广普及;二是依法加强示范区内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三是继续抓好农牧渔三大质检中心和质检体系建设,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四是把好“三品”认证关,加大认证申报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突出生态建设,推进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围绕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培植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秸秆综合利用

再上新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和大型养殖场沼气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再有300个行政村、3万农户完成“一池三改”。(五)突出基础保障,加强农业农村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去冬今春规划的投资7.8亿元、1.49万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治淮东调南下、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健全完善田间排涝灌溉网络体系。加大以土地治理项目、三期世行贷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着力抓好种养基地的设施配套。继续加强山区、湖区、滩区扶贫开发,促进农村均衡发展。巩固扩大村村通自来水成果,力争再解决101个自然村、6.2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业机械化,重点鼓励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设施农业机械等新型适用农机具的推广,继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

(六)突出政策落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步构建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严格落实“四项补贴”政策,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运作效率,确保及时兑现到位。按照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

(七)突出示范带动,搞好新农村建设亮点培植。围绕深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培植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围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镇,通过扩大管理权限、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等,尽快形成镇村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培植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二是围绕发展富民新产业,培植一批特色专业亮点乡镇、亮点村;三是围绕孔子文化、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培植一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区;四是围绕村镇规划建设和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培植一批村庄合并、整体搬迁、社区化管理及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示范乡镇和亮点村;五是围绕推进农村土使用权地流转、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农村社区化管理,培植一批示范亮点。

工作中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的综合机构,理顺工作关系,进一步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和中央关于“三农”投入“五个三”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强化合力帮扶。深入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工作;继续抓好市直部门单位“共建新农村百件实事行动”,强化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四是强化督导考核。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和年度重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定期检查督导,年终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三、当前农业生产落实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当前农业各项工作。一是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加大春季麦田管理力度。针对今春小麦苗情、墒情和入春气温回升慢的特点,坚持因苗保控、科学管理,对三类苗以保为主,二类苗促控结合,一类苗先控后促,陆续采取顶凌划锄、二三类苗返浆期趁墒耠肥、返青后浇水、起身拨节阶段重施肥水、适时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预防春霜冻害等技术措施,全面培育春季健壮个体和高素质群体,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基础。二是立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强化关键环节技术指导、加强春季麦田管理的同时,抓住目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冬春蔬菜大中拱棚技术指导和管理,努力扩大设施性、保护地栽培面积,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收入。强化节日期间南四湖及其贯通河道渔业生产秩序检查,强化科技服务和管理,推进春季渔业发展。三是立足抗旱防汛,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围绕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支撑,深入推进工程、资源、民生、城市、生态水利五大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投资5.02亿元,铺开各类工程1.36万项,出去机械7436台,投入工日1782万个,完成土石方4391万方。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注册的246座小型水库进行安全排查,编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农机部门在搞好农机安全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机年检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业机械参与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立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抓住节后多数畜产品市场价格较高时机,采取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和质量,做好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疫病发生,严把检疫关口、杜绝疫情传入和传播,强化疫情监测、提高预警预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突发疫情等多项措施,实行春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疫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确保免疫质量和效果,扎实做好重

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五是立足促进生态林业发展,开展森林防火和植树造林活动。围绕绿色通道、封山育林、果品质量安全区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绿化示范村镇建设林业六大工程,近日,市委市政府将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对林业六大工程、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进行部署安排。六是立足防灾减灾,搞好气象预报信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乡村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畅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七是立足扶贫帮困和谐发展,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认真贯彻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建立健全防火减灾救灾机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冬春期间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冬令期间,全市共向灾区困难群众发放救灾资金1030万元,救济粮4103吨,棉衣被26431件,救助16.9万人次;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全年计划为100户农村贫困家庭新建房屋7.5平方米,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四、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健全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鉴于目前各地“三农”工作综合机构不健全、设置不统一、工作关系不理顺的实际,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要求,建议省里尽快作出规定,明确机构编制和职能定位,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三农”工作综合机构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8

自治区特色林果业科技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我区特色林果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专题研究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暨林果技能培训工作会议精神,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为指引,总结、交流、推广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一些成功经验,分析我区特色林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加强林果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的有效措施,推动我区特色林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专门就特色林果业暨红枣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自治区副主席钱智同志专题听取了自治区林业厅会议筹备情况工作汇报,对开好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指示。按照王乐泉书记的指示精神,今年6月,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熊辉银同志率领自治区林业厅以及喀什、阿克苏、巴州、哈密等红枣主产区的领导,对河南、山西等四省的枣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并针对我区特色林果及红枣产业的发展提出很好的意见与建议。

这次会议也是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与会代表实地观摩学习了若羌县的红枣品种优选、栽培模式、抚育管理、万亩红枣示范基地、红枣加工等方面的典型和做法,听取了6个单位的经验介绍。这些典型经验很好,值得各地学习参观,对推动各地特色林果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会议虽然时间短,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开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次会议得到了巴州党委、政府和若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巴州及若羌县林业局为筹备这次会议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林业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紧紧把握当前大好形势,坚定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信心与决心

特色林果业是我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近年来矢志不渝的发展,当前,林果业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当前,我区林果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发展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共识。长期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等自治区党政领导坚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及时对林果业发展作出正确决策,始终把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重点推进以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把特色林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来部署。,专门召开了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暨林果技能培训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这在全国林业系统引起强烈反向。各级党委、政府牢牢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不放松,确立了特色林果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力推进。所有这一切,都为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二是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特色林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近几年,我区林果业每年以百万亩的规模增长,目前全区林果业面积已超过1300万亩,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已达900多万亩,和田、叶城、泽普、英吉沙4县已实现了林果种植全覆盖。南疆区域形成以杏、核桃、红枣、香梨、石榴、苹果、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主产区;东疆的吐哈盆地建起了以葡萄、大枣为主的优质高效林果基地;北疆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一带创建了枸杞、红提葡萄、酿酒葡萄、小桨果等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林果基地。从总体上看,经过近年来的优化、调整、发展,我区林果业初步完成了基地建设、规模扩张的任务,正在由原始积累向精品果园、特色果园、效益果园的方向迈进,一个按照科学化布局、区域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突出地方特色、符合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林果基地框架初步形成。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林果业初步展现出新的发展格局。由于林果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特色更加鲜明,从而为我区在林果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了良好平台,较以往有了大突破。截至去年底,全区果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企业120多家,贮藏加工处理能力超过130万吨。在市场开拓方面,我们重点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据统计,我区各口岸共出口苹果、香梨、葡萄等各类水果超过15万吨,输入国主要为东南亚、中亚及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目前,我区已有苹果、梨、葡萄、枣等四种水果,共296个果园、计8万亩和11个出口水果加工包装企业通过了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考核,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今年,我区林果产品出口又获重大突破,库尔勒香梨成功取得了进军美国市场的准入证。总之,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区林果的知名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由基地建设扩张向产业化经营、市场开拓方向发展,进入了由传统林果业向现代林果业迈进的新阶段。

四是特色林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已成为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由于林果业的迅猛发展,效益越来越显著,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也就越来越大。从全区整体看,林果总产量为368万吨,产值7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收入390元。今年预计林果总产量可达450万吨,农民人均林果收入450元,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估计超过15%。从区域看,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地方,林果收入已经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如吐鲁番地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07元,其中林果的贡献率就占60%。若羌县是我区最为典型的红枣大县,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5000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红枣收入已占到53%,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林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充分认识到了林果业在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要求发展林果业,加大科技管理的愿望更加强烈,由过去的被动投入转为主动投入,从事林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也不断上升,成为林果业建设的主体。这些意识的转变,对做大做强做优我区特色林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我区林果业发展形势喜人,催人奋进,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大好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特色林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认真总结经验,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结合我区实际,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自治区召开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暨林果技能培训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今后林果业发展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推进。

一是到,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35%,加工率达到20%以上,果品及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到2015年,优质林果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45%以上,加工率达到35%以上,林果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主产区达到45%以上,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实现林果业由扩张种植规模向提高品质和效益转变,由分散的基地建设向形成优势特色林果产品产业带转变,由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向以加工增值、开拓市场转变的三大转变,为我区特色林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提高特色林果基地、林果产品加工转化、林果产品市场开拓、林果产业科技支撑四大能力建设,增强林果业的发展后劲,实现林果业可持续发展。

特色林果业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地建设、贮藏加工、市场开拓、科技支撑,产前、产后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自治区林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三大转变,提升四大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基地建设的科技管理,这是我区林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做大做强做优林果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区林果基地建设的科技管理基本上还是好的,水平逐步提升,效益逐年提高,成效不断体现。尤其是自治区特色林果业发展暨林果技能培训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地按照标准化栽培、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四化要求,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科学、布局进一步合理、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林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区林果基地建设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处在一个较为粗放、低端的阶段,反映出的问题主要为:一是良种基地建设滞后,优质苗圃、采穗圃少,市场化程度低,一些大宗苗木如红枣等外调量过大,品种混杂,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地方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三是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在有害生物防治、修剪、施肥、浇水等标准和技术的执行和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到位,一些果园产量较低、质量较差,效益不高。四是各级林果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力量薄弱,林果技术推广人员和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农民缺乏,林果技能培训力度不够,从事林果生产的农民素质偏低。五是林果标准化的栽培、产品的分级、包装、品牌推广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商品率低,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六是林果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手段落后,难以满足林果业发展的需求。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我区林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此,大家必须清醒认识,对当前林果业的发展特别是基地建设一定要客观评价。只有把问题看得深一些、看得远一些,把困难估计的足一些,才能紧紧抓住基地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不动摇,才能把握林果业发展的主动权。

这次,自治区决定在若羌县专题召开特色林果业科技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关键一点就是若羌县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基地建设科技管理上真正抓出了成绩,取得了实效,从而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今天上午我们实地观摩学习了若羌县林果基地建设田间管理典型,下午又听取了6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介绍,相信大家一定感触很深,很受启发。总结他们在基地建设科技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认识到位,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地把林果业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位置来抓,从领导精力、工作部署、组织落实、政策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林果业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认准方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领导换届规划不变,发展目标不变。在这方面吐鲁番地区、若羌县、叶城县、和田县做的最为典型,发展葡萄、红枣、核桃的目标坚定,始终不动摇,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成大业。

第三,把基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细化分解,按照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生产者知识专业化的要求进行组织管理,使数量规模的扩张与优质、高产、高效形成了较好的统一,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第四,对创立品牌在林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把基地建设数量扩张与品牌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用品牌规范生产、用品牌规范质量、用品牌开拓市场,建名牌精品基地、销售品牌产品已成为一种趋势。

第五,把宣传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充分利用典型致富户进行现身说法,示范引导,激发广大农民投身林果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各级领导带头示范、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林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全社会认知度,营造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大环境。

上述经验是这些林果业发展先进县总结出的精华。参加这次会议的与会代表大部分都是我区林果重点产区的领导,都是林果业发展的决策参与者、执行者。对这些经验,大家都要细心地体会、琢磨,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借鉴、推广、应用,把林果业的增长转到以提高品质和效益的中心轨道上来,夯实发展基础,让我区久负盛名的特色林果业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当前林果基地科技管理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特色林果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这次会议大家观摩的典型实例和大会发言交流的经验来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总体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各地在贯彻实施这一战略性的发展思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反过来又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发展战略的认识,形成了更加清晰、更加明确的发展思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一定要抓住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加强林果基地建设的科技管理,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选准那些有良好市场前景,有明显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树种品种,把林果业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精品果园为标准,提高林果基地的建设水平和效益。建精品果园是我区今后林果基地建设的方向,精品果园建设一定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方向,立足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努力实现树种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

一是加快树种品种结构调整步伐。目前,我区林果业发展在规划布局和树种品种结构上已成规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要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扬长避短,适当集中”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发展优势树种,积极发展特色树种,稳步发展传统树种,调整优化杏子品种结构和面积,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市场前景广阔、特色鲜明的优势主导树种和品种,促进优势主导树种向适宜区集中。要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科学分析和预测既适宜我区发展、又具有市场前景的树种品种,并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争取主动,才能把产品转化成商品,才能实现林果产业的最大效益化。

二是加快良种基地建设。良种繁育一直是我区林果基地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这几年我区红枣发展迅猛,但苗木主要从外省调运,近三年累计调入红枣苗木1.1亿多株,其结果是质量难以保证,品种参差不齐,这样怎能保证基地建设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呢。在良种基地建设上,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大力提倡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把立足自主繁育与引进、驯化有机结合,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扶持多种经济成份,采取多种形式,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使林果基地的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我区林果主产区无重大工业污染的优势,引导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果品。目前,涉及林果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自治区地方标准及技术规程共有92项,基本涵盖了林果生产的全过程。其中我区库尔勒香犁、葡萄、精河枸杞、若羌红枣、哈密大枣、轮台白杏等已从良种培育到贮运包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核桃、石榴等正在逐步完善。这些标准的制定,使我区林果业生产有章可循。各地一定要大力推广,按标准生产、按标准检查,把标准落到实处,用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督,把标准贯穿于林果业发展的始终。力争到,完成林果主产区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环评认证,使香犁、红枣、核桃、葡萄、石榴、杏、枸杞等主要树种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0%的林果基地建成绿色果品生产基地。

第二,加大田间抚育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林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一要加强土肥水管理。土壤、肥料、水是田间管理的三大要素。我区耕地土壤的主要特点是普遍缺磷少氮富钾,沙化、盐渍化占的比重大,不合理的施肥和浇水都可导致沙化和盐渍化危害程度的加深和蔓延。因此,在土肥水管理上,要根据不同地域和土壤的特点,实行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培肥地力,多施有机肥,少施无机肥,大力发展林果专用复合肥。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防止土壤盐渍化。要从技术上解决土肥水管理的配套措施,形成广大农民易于接受、操作方便的技术模式。

二要加强树体管理。加大对高接改优、整形修剪、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配方施肥、摘叶转果和铺反光膜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应用,提高林果基地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落实“有效株数”这一理念,以个体单株为单位,把技术管理指标细化,按株计产、按株统计、按株建档,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要加强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是我区林果业发展的大敌,目前一些侵害生态树种的有害生物正在向林果树种蔓延,已对林果业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组织科技联合攻关,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危害。加快建立特色林果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做好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在加强部级中心测报点监测预报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预报内涵,最终达到全面监测、早期预警、准确预报、适时处置的目标。

第三,大力引进、推广、使用林果机械,提高特色林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随着我区特色林果业规模、产量的不断扩大,积极推进林果业机械化、提升林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已成为推动林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林果业综合效益、促进林果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各地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推进林果业机械化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围绕新时期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基层、深入基地,调查、掌握林果业发展中需要什么机械,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认真制定目标,提出发展规划。

要经常与果农沟通交谈,进一步了解果农的需求,充分考虑果农的利益,千方百计让果农能买得起、用得起林果机械,同时,主动与当地农机主管部门联系,用好、用活国家和自治区在林果机械方面的补助政策。

有条件的地方还要积极引进、消化、研制、开发适合不同树种、不同栽培模式、先进适用的林果生产专用机械和设备,重点是引进、推广和使用果树气动修剪机、气动修枝机、葡萄埋藤机、微耕机、中耕施肥机等机械,减轻农民管理果园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巴州、阿克苏、喀什、伊犁、吐鲁番、哈密等林果主产区,组建6个林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队,安排一定份额的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用于购置林果机械,为农民提供果树修剪、植保、中耕、施肥等技术服务,加快林果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希望这些地州、县市的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自治区的要求,认真组建好机械化作业服务队,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技术和办法,为全面普及、推广林果机械创造条件。

第四,大力实施林果品牌发展战略,提高林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品牌就是效益,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是产业发育成熟的标志和前提。近年来,我们在林果业品牌推介与市场开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该看到,当前能带动林果产业持续发展的品牌还很少。必须加大对现有林果产品品牌的整合力度,统一标识,创建名牌,提高林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一是加大对林果产品和品牌的推介。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推介林果产品,创建林果品牌。举办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目的就是为各地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去年成功的基础上,继续举办“第二届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筹备,抓住机遇,充分展示当地的特色产品和品牌,提高林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必须要有好的宣传策划。目前,我区林果产品虽有特色,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认知度仍然不够,生产与市场脱节,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购买力,究其原因,就是宣传特别是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在这方面,陕西的苹果、云南的核桃都有很好的经验,他们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力宣传,扩大了影响,打开了市场,使农民增收成为现实。各地一定要在宣传上提出对策,像当年铺天盖地发展林果业一样,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三是加大对现有特色林果产品品牌的整合。打破区域界限,做好产品市场定位,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积极推进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检验检测,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以品牌提升质量,以质量开拓市场,以市场赢得效益,以效益促进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强林果技能培训和示范工作,为林果科技推广应用和普及提供保障。要想实现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和经营产业化,必须要求生产者知识化、专业化。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民的技能培训,为做大做强林果产业,提升林果生产的科技水平奠定基础。

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应用能力。《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开始,用三年时间,对100万户果农分期分批进行林果技能培训,做到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形成稳定的技术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区已培训果农70万人次,效果十分显著。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以县为单位,建立林果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采取行政推动、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参与的办法,全面加强果农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果农对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加快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推广和普及能力。一是有关科研、教学单位既要做好林果业的技术研发和储备,又要深入生产第一线,针对新技术、新成果进行集成、消化、推广,转化为基层和农民易于掌握和普及的实用技术。二是对技术资源进行整合,理顺关系,充实技术队伍,建立健全林果业科技服务机构。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科技组织的服务作用,把企业在技术推广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导入林果业生产中,不断完善林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适应林果业发展要求的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体系。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9

关键词:推进;农业发展;建议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地近黄海北岸,为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51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近59万人。凤城的自然概貌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耕地总面积93万亩,人均耕地1.6亩。全市境内有有人参、细辛、天麻、龙胆草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食用菌几十种;蕨菜、大叶芹、刺龙芽数十种野菜和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全市农业除粮食生产之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板栗生产基地。近年来,全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肉鸡、烟草、白酒、罐装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1.凤城市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总体看来,我市的农业生产条件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政策保障。近几年来,国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特色产业的项目优势。草莓、树莓、蓝莓、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烟草、柞蚕等都是我市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这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环境条件都为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成熟的生产技术。我市的农业技术基础较好,省蚕科所、丹东农科院两家科研单位和丹玉种业、良玉种业两家知名育种企业坐落在我市境内,为我市柞蚕、烟草等传统特色产业,以及粮食、蔬菜、小浆果等现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民间资本和域外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规模、档次和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也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2.当前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数量少,其中部级、省级更少,各镇区发展不平衡,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也有待扩大和加强。二是农产品研发投入力度小,开拓市场意识不够强烈,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3.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3.1继续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着力推广以种植玉米耐密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集成技术,在保证原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节省土地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做好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发放工作。稳定粮食生产面积75万亩,产粮25万吨。

3.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依托基地建设的示范推动作用,抓好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柞蚕、烟草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加大支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真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一步转变特色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一县一业”产业的快速形成。

3.3发展农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握国家和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牵动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搞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努力创建名优品牌。

一是努力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力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创建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三是组织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区域打品牌战略,进而形成有影响力的专业、安全农产品基地。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四是引导和指导企业进一步做好产品生产、分类和包装的改进工作,做到安全卫生、精致规范,提高产品的档次;五是加大打击制假售假力度,依法保护名牌产品,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提高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尽最大努力做到优质资源向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

3.5抓好科技推广工作,推动我市农业生产上水平上档次。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要成为商品走向市场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离不开品牌建设。为此,在今年江山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祝朝国等多名代表提出了“实施农产品商标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建议。

代表们认为,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市场化速度不断加快,具有地区性品质和特色的农产品数量逐步增多。但由于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影响,广大农民的商标品牌意识十分薄弱,许多农产品因没有商标而出现无名无姓、包装简陋、不易识别等问题,极大影响了这些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少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虽为农产品注册了商标,但也只是徒有其“牌”。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商标品牌意识以及开发利用商标的观念。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培育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地域品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从而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办理结果:力推“品牌兴农”铺设富民之路

对祝朝国等代表提出的建议,江山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办理。市政府及工商、农业部门组织人员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确定要通过实施“品牌兴农”工程,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效益农业为主线,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切实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发挥品牌效应,为农民群众铺设一条品牌富民路。具体做法是:

一是深入宣传,强化意识。市政府有关部门狠抓商标法的普及宣传与推广实施,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4.26”知识产权日等时机发放宣传材料,并在市级主流媒体上定期组稿、系统宣传,从商标常识及驰名、著名商标的认定条件、方法、商标维权等进行系统介绍,着力提高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

二是分类指导,提高质量。按照“普遍指导、重点扶持、注册保护”的原则,江山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发展规划。依据规划,采取分类指导、循序推进、依次提升的方法,引导迅速崛起的绿色食品产业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变无牌为有牌;对有一定规模、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鼓励其逐步做大品牌,变小牌为大牌;对已获得省市著名商标的,实行跟踪指导,帮助其创造条件,变大牌为名牌。根据企业特点和规模,筛选了40余家规模大、经营效益好、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作为创牌、树牌重点帮扶对象。制订了品牌联络沟通机制,专门列出挂联企业人员名单,实行定期不定期上门走访措施,从创牌、树牌、护牌三个不同层面,为企业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征求意见建议,进行重点扶持。

三是立足市情,注重特色。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一系列商标使用合理化建议,引导企业善于运用商标、提高商标质量,在产品外包装上突出使用商标,广告宣传围绕商标搞好创意,让商标变成产品的核心。培育和组建农业企业,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组织种养大户按照要求统一种养,组织经纪人统一按商标注册名称对外销售,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政策扶持,营造氛围。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和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品牌,市政府奖励每只10万元;对新被农业部认证中心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新被农业部认证中心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新被省农业厅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