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现代化发展十篇农业现代化发展十篇

农业现代化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7:17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1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

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大葱、韭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具及设施农业装备。抓好大葱机械化收刨项目,力争收刨面积达到3万亩。加快韭菜收割机

5

研发,力争年内试制出样机,进行田间作业试验。三是由抓农田生产机械化,向畜牧、养殖生产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秸秆青贮、揉丝、颗粒饲料,秸秆养殖食用菌等设备。联合畜牧部门,在全市建设秸秆过腹还田、炭化等秸秆转化示范点20个。四是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重点发展林果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2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3]丁长清、慈鸿飞:《国农业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3

关键词:农机;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农机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生产的产物,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的广泛使用。运用农机,既可以节省体力又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机的广泛使用是体现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展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几年,国家为了推广农机的使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机。本文分析了农机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当前农机使用现状进行探讨,研究促进农机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策略。

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间接地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科技是生活进步的体现,农机的使用会不断促进农机功能的完善。使用农机可以检测农机的使用效果,对于农机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农机使用中才可以发现。

第二,在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传统的人畜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想要提高粮食的生产量,节约人力,就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机。现代农业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对农业工具的选择上也是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先进的农机可以及时弥补传统农具的缺陷。

第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就必须使用农机来迎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农业发展向规模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下,农民对于农具的要求会增加。为了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机有必要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

二、农机的使用现状分析

第一,政府在推广农机使用的过程中,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农民购买农机,但是政府的补贴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农民的购机需求,导致农民的购机类型较为集中,无法达到全面的购机。农机在售卖过程会出现差距,一些农机的销量特别高,超出预计数量,而一些农机的销售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农机推广者的农机推广意识较差。农民对于农机的认识不够,不理解农机的好处,对于农机技术还表示出怀疑的态度。农机推广者自身对于农机的了解不完善,在推广农机时,不会详细地讲解出农机的使用效果,没有积极与农民进行交流,无法获知农民的真正需求,在推广时没有迎合农民的需求,导致农民的购机欲望不强烈,进而影响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

第三,农民自身的农机使用意识较为薄弱。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是近些年才得以全面推广,农民经历了很多年的种植,拥有了自己的种植技巧,对于农机的使用会产生质疑。农民对于新科技的质疑,会导致农民从心理抵触使用农机,即使拥有农机也不会经常使用农机。

三、提高农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壮大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

农机的服务组织是推广农机使用的基础,也是传播农机使用的方式之一。农机的服务组织要努力将新农机进行宣传推广,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农机推广小组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农机推广意识,站在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服务人员要加强了解农机技术,依据农业的发展需求给农民提供良好的购机意见,要从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农民制定良好的购机计划。这样,既可以推广农机的使用范围,又可以普及农机使用意识。

(二)开展多样式的农机使用手段

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农民若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很难展开购机行为。但是政府的补贴不能满足农民购机的需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资金展开购机行为。针对这种状况,农机的推广者可以制定一项策略:租赁农机。农机的使用时间有限,在使用时都会有固定的时间段,农机推广者可以依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建议农民或买或租。在一些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必要购买。为了增加农民农机使用率,可以将农机进行租赁,这样既可以为农民节约成本,又可以促进农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机企业在村镇开展租赁业务,充分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做好农机安全,完善农机售后服务

农机属于机械制造机器,自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农机安全是指农机的质量安全及生产安全,农机安全是保障农业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制造商要不断提高农机的安全性能,完善农机的售后服务,国家要不断健全农机的质量检测标准,规范农机的销售、维修体系,促进农机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农业发展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建设者要明确农机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在农民间宣传农机使用意识,有效地提高农机使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郭巍巍.充分发挥农机推广作用加快现代农机发展步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06).

[2]武刚,马余雷.加快机制创新,增强农机推广工作活力[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3).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村水利

一、目前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原有水利工程形式较单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多样性逐渐显现出来。现在的农产品更包含了果蔬甚至景观花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当下农业对灌溉和降渍等农业需求。

(二)水产品对水质要求。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的发展之迅猛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这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原有水利设施大多不能满足水质。

二、现代农村水利工程的要求

现代农村水利工程要达到水资源利用高效、多元化、增量化。使水利工程与防洪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而行。对防洪、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农业灌溉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尽力使农产品创收、安全性提高、环境美观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增大。把防洪排涝、河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灌溉、新技术开发利用作为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农业成本的减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节水灌溉。

(二)灌排标准的提高。对现代农业结构类型的探究,有利于现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改进,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更高效地发挥其作用。现代农业对灌溉、排涝的标准要高于以往。这同时也对水利工程的灌溉保证率及排涝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农业耕作水环境的治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水质恶化、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四)小型城镇水利工程建设。有史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大重要任务就是防洪和利用。洪水对于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原有排洪设施是根据原有居民区规划建设,多数已不能满足防洪。所以,农村小型城镇的水利工程的重新建设或修建十分必要。

(五)防洪工程的管理。防洪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后的使用,都应有相关部门管理。投资需合理合法,不能浪费国家资金建设无用设施。规划及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应有相关部门审查或验收,对不合理的规划和不合格的设计及施工,审查部门应当不予批准或通过。因为水利工程中的防洪工程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故应得到重视。

三、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措施

(一)从观念上认识现代化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是农业增产,稳定及多元化的基本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也是现代化中国的一个分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它的发展要与农业需求和农业经济相匹配。未来的农业是以先进的设施设备来武装。通过科学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要加快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转型。农业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查缺补漏,找出原有农业设备设施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案并且运用到现代化农业水利建设中。

(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水平。水利工作人员涉及诸多方面: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建设和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水资源利用及管理,水行政执法、水资源费收缴,圩区建设和机电排灌站的运行管理,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维修及安全保障,水利事业的宣传等。在各个岗位的水利工作人员,都应提高自己的业务及知识水平。设计者在设计方面应采用新且成熟的设计理念。符合现代化农业水利需求。管理部门也应改变和升级原有的管理模式,适应新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需求。新技术推广部门更应该多方面开阔思维,使新的水利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宣传,更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现代化水利工程的实施。水利工程维修维护人员也要学习新的技术,应对现代化水利工程设施的查修,检修及应急事件。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现代化农业水利工程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提高。现代化水利工程要与现代化农业相匹配。水利专业人员及普通人民对现代化水利的认识也同样有利于现代化水利的发展。人提高并建设现代化水利工程,现代化水利服务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服务与人。这是人与自然通过人造设施建立起来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昌明,何系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6.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5

一、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关系

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所以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大规模农业能够实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越少,但是所产生的效率与效益越高。农业机械化已然成为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突破了人类所能承担的农业极限,让农业加快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升级换代,不仅提高农业发展的规模,而且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形之间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素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管理几亩地玉米的农民与管理上千亩地玉米的农民在思想上、技术上、文化上肯定千差万别,不论是从生产、加工还是销售,这二者所面临的技术、知识、眼界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速度也随着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而增加。

二、现代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机械装备水平过低,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结构中存在矛盾,例如在农产品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在农业播种与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过低,目前中国农业生产高性能机械还较少,而且配套机械较少,农业机械作业单一,尤其在水稻、玉米、小麦这三种农作物中,除了小麦农业机械化程度稍高,其余水平均在最底层。其次,农业机械研发能力、创造能力低下,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更无法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用途广的农业机械大部分还是进口机械国产水平较低。紧接着就是农业机械服务面较窄,目前市面上主要是针对大规模、大平原、交通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而制定的农业机械,而中国地大物博,农业环境复杂,且农业从业者众多,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机械品种较多,无法一一满足。最后,农业机械投入大,见效慢。虽然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农户购买农业机械,但是对绝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机效益不明显,使用率较低,农机投入较大,回本困难。正是这些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受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缓慢的局面。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快国家立法,促进农业机械全面发展

针对国内农业机械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解决。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对主动研发和推广小规模农业生产的机械公司予以政策上的补贴,例如在税收、场地、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帮扶,吸引更多地方性农机企业加入农机研发与生产中,针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结构进行农机生产,保证当地农业机械对现代农业做出贡献。

(二)加快农业机械研发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发展

国内农业机械研发水平还较低,阻碍了国家从战略上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加大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差距,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和机构需要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高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研发,例如在小麦收割机上实现播种、收割、除杆等一体化的高级农业机械,各地政府要努力撮合企业与机械研发机构、地方高校、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保证中国现代农业能够有效推进。

(三)推动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产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农业机械能够配套使用。针对国内农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做到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农业个体户拥有数台不同的农业机械。所以农业机械服务就必须做到全面发展,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处的农业机械使用。例如对于大规模农业的农药喷洒需要,完全可以以县为单位,集体组织采购小型喷气式飞机,实现农药、化肥的喷洒服务。还有对于大型联合收割机,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保证每个村都能实现在农产品收割季节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目的。还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最高,减低机械闲置率与保养成本,切实为农户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占有率

农业机械虽然使用方便,但毕竟成本较高,而且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民也只能是望“机”兴叹罢了。所以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出农业机械补贴标准,尽可能实现多级补贴,一步到位。帮助农户能够买得起、用得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6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超级秘书网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7

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鼓励政策不够完善。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大问题始终关乎中国发展的命脉,只有保证“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国家才可能始终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鼓励政策都不够完善,政府部门虽然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政策和实际推广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差,这使得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困难。其次,农业机械化推广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能做的基本上就是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单从资金扶持这一方面来看,资金投入虽然很多,但是很少能用到刀刃上,在很多不必要的地方发生了浪费,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那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将会举步维艰。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策略

2.1做好农机推广项目的立项工作

农业机械推广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只有事先做好宣传、建立农民群众对于农业机械的认知基础,才可能在后续推广中取得可观的成效。而推广立项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结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推广内容,比如说我国各地区存在纬度、地势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不考虑实际情况就进行推广,是很难取得推广效果的。所以说,要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推广。

2.2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有各种积极影响,也会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农民群体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民没能认识到农业机械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更是一窍不通,这使得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变得分外困难。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做好农民群体的培训和引导,安排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机械知识讲解工作,并且把最新的农业机械技术传达给农民,帮助他们了解和明确农业机械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另外仅仅凭借理论讲座是不够的,推广人员还应该做好田间示范,根据种植的作物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给农民展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业机械的用处和使用方法。

2.3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扶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有保证资金供应的畅通,农机推广工作才可能更上一层楼。现阶段来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资金基本上都由政府拨付,为了进一步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推广效果,有关部门需要根据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和整合农业机械化推广需要的资金数额,并且制订科学的采购方案。另外,还需要对农民群体购买农业机械以一定的优惠,比如说设计一定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节约大量的资金。还有的地区可以根据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情况,制订几种优惠的套餐内容,这样一来农民就能根据自己生产的需求,购进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当然,有的农民在购进以后很难快速掌握机械应用方法,此时需要选派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农民群体答疑解惑,从根本上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发展。

2.4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之外,为了尽可能提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及应用效果,我们还需要从组织管理方面入手。政府方面需要对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把关注点放在基层内部管理上。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监督和管理,提升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人员的入职门槛,从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2个方面入手,强化他们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也需要参与到推广中去,带动和鼓励研究所、高等院校等力量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研究和发展中,为强化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做出努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8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运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运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9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373-01

绥阳县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绥阳县今后5年的发展以实施“四化驱动”战略,实现“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建设“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为促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调研,明确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产业化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2]。

2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绥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现代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格局。

2.1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末,全县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以风华镇农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有遵义市实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惠乐公司养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祥兴食品公司、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绥阳县贵辣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县级龙头企业。

2.2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体系认证逐渐完善

2005年完成《绥阳县绿色生猪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绥阳县干辣椒(法国小刀豆、大白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11年完成《绥阳金银花地方标准》建设。2004年完成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证书;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农业部颁发的证书;2008年通过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回归”鸡蛋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风华镇鱼子孔养鱼场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绥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今已通过白菜、萝卜、辣椒、番茄等8个品种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品种认证。同时,开展了绥阳“金银花茶”、大路槽“林山红”生态土鸡等农产品品牌注册。

2.3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县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000.00hm2、年辣椒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6866.67hm2、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066.67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贵辣食品有限公司、乡里乡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华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屿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银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创建品牌打下基础,为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4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建设项目,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34个(8万m2),修建了烟草主产区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现代化改造,使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16万kw。三是正在建设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及信息系统,为绥阳县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等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建设2048m2的蔬菜温室育苗基地、1200m3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五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为全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奠定基础。六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完善,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八是招商引资,引进建设绥阳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贵州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项目,将为绥阳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较快地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利益连接机制散、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3]。

3.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单生产的数量少,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农民不能从龙头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等服务;三是加工增值的好处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由企业所得,农户很难分享。

3.3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效益难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大,企业又缺乏资产抵押。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导致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的效益很难得到提高[4]。

4推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对策

4.1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4.1.1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将现有小规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向大规模企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引导种养营销大户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创造宽松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龙头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培育发展一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6]。

4.1.2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绥阳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二是研究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四是以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加强引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2.1推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制订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在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加强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4.2.2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二是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发展订单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规范企业与农户双方的义务与权利。

4.3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营造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

4.3.1加大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协调指导力度,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3.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是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起来,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工人、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4.3.4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发展。按照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4.3.5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4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做好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及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提高知名度。

5参考文献

[1]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2]张羽芬.秀山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2):44-48.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8-20.

[4]胡丕富,王世琴,王吉凤.当前外资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1):36-38.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1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78-05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农业现代化以农民为主体,以新的生产方式为纽带。它具备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业占主导地位,但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后,农业现代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到逐步发展,农村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到第二、三产业不断兴起与发展,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纷纷涌入第二、三产业。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大都基于本地实际,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较早的地区之一。当前,又迎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发展农村经济更具有现实意义。河南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就地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但由于全省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不同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比较突出的是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和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这些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1.洛阳市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洛阳市是农业大市,农区面积广,农业人口比重大;山区面积大,自然景观多,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各县区、乡镇之间的基本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洛阳市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洛阳市把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通过复耕、租赁、开发等方式提高土地效益,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如,石井乡建成5个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实现了全乡农民的集中居住,同时利用龙潭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相关产业,引导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经营农家乐、开店经营当地土特产,或在景区管理服务企业务工,有效促进了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收。

2.许昌市的高效农业再造模式。许昌市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基础。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再造和提升高效农业是许昌市的主要做法。按照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高效的思路,通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抓龙头、重特色、创品牌、上规模、成集群,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如,长葛市古佛寺村规划690亩连片土地,其中3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提供给大型面食加工企业的高筋小麦,剩余的300多亩土地以出租和入股的方式,交给农业高科技企业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所得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鄢陵县的花木产业独具优势,该县陈化店镇明义村规划900多亩土地,用于满足该镇花木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该县的农业结构调整。许昌市近郊的农村重点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渔业等产业,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观赏休闲、体验、游乐、健身、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精品项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就业岗位。

3.舞钢市的主导产业带动模式。舞钢市统筹考虑城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规划与农村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根据舞钢市的钢铁、矿产等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全市17个村因地制宜规划了“现代农业型、工业制造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服务型”四种产业类型,政府分类指导、政策捆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全民创业就业,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态势。舞钢市靠四大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成倍增长的目标。在产业构建过程中,注重配套安排创业就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开辟农民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4.巩义市的工业支撑模式。巩义市以乡镇为主体,依托或围绕乡镇主导工业企业,构建农村的产业支撑。如,竹林镇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竹林镇共有7个行政村,人口达2万人,现有总面积27平方公里。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构建产业体系。竹林镇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办了耐火材料厂、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在不断提升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目前,竹林镇已拥有82家工商企业、1家上市公司。该镇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镇政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镇财政出资,并为在企业就业的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同等待遇的企业福利。居民应缴纳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由镇政府财政承担,投资580万元建设竹林卫生院,居民不出镇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区域内工业的发展,使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和有效增收,为农民集中居住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竹林镇对节约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长寿山旅游景点,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在规划设计施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公共服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保障、产权制度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支撑,其产业方面的研究论证、规划布局、培育发展还远远不够。¨。从四种模式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依,在实践中面临着农业现代化定位、土地利用、配套改革、基层组织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乡村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产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总之,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二是不尊重经济和社会规律,盲目建设。三是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四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

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产业选择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完善产业支撑体系,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比较不同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可以为农村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产业结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收入来源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拉大的变化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次经济原因在于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落后。通过对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动态演变和基本来源进行对比,有利于提出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表1可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中工薪收入一直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高达68.34%,而经营性净收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占比较低,近几年来的平均占比为6.32%,城镇居民的经营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和零售业、服务业等。

从表2可看出,来源于第一产业的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中比重较大,平均占59.32%,而在第二、三产业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平均只有32.91%,低于城镇居民35个百分点。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结构看,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出第二、三产业收入占比之和。

从城乡收入差距及收入来源结构差异可看出,城镇居民从第二、三产业获得的收益比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说明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症结在于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贡献太小,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说明,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注重集约式高效发展,在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二)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与收入差距比较

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情况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2010年,东部地区农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普遍比西部地区高,最高的上海,达68.72%,最低的新疆,仅占11.98%,两者差50多个百分点。

从不同区域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看,东部地区低于西部地区,最低的是上海,仅占4.22%,最高的为新疆,占78.62%,相差近75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在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将农村产业发展与当地农村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总之,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前提下,应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传统式村落散居和粗放式分散生产向集中居住和集约生产转变,这就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的解决对策在于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规划

一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培养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贸则商贸、宜旅游则旅游,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产业,全面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三是制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体系和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促进和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基础产业,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占相当大比重,面临着保障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双重任务。因此,必须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科技成果支持农业,引进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粗放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契机,以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和集中为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为动力,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形式,扩大规模,拉长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不断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群)。突出地域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挖掘本地特色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借助区域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这类产业既有利于整合和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农村在耕作和生产方式、居住和生活方式、交通通讯方式及地理文化环境等方面由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

(三)大力推动非农产业发展

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当地的要素构成、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着力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产能、人力、文化等方面优势,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体,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集群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四)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产业发展依赖于农村人才资源和具备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培训农民,逐步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扩大农村需求,激活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广阔的农村市场,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农村附近的各类企业要优先为农民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民现有耕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由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而取得租金;农村内服务业优先由当地农民经营,让有特长、有资金、有意愿的农民创业,开办小微企业,从而取得经营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娟,李胜茹.构建农村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7(9):16-18.

[2]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构建产业支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186-188.

[3]赵雅安.新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文化建设[J].中州学刊,1994(4):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