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银行行业前景分析十篇银行行业前景分析十篇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18:30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内容、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教育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金融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计算,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元,贷款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家,其中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三、对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研究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德环,许谨良主编.2001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2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背景和发展情况简介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由当地政府、企业、自然人出资组成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属于一级法人的经济组织。自2001年11月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开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活跃在中国金融舞台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在银行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港交所上市后,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内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依托区域性优势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支持了新农村建设、扶持了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和暴露了不少值得注意和应当解决的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如何求生存,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Swot分析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具体来说,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两大优势:

1.地缘性优势

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是以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的,在农村信用社阶段,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基础,与地方政府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之初就打下了深深的地方烙印。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思想,也希望能够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本地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并且农村商业银行对当地的经济、行业都是比较熟悉,在当地有深厚的基础,这些都是在地方竞争上的有利条件。另外,农村商业银行主要布局是在乡镇,对本地客户的办理具有相当大的便利性。并且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多为当地人员,对当地的经济环境较熟悉,了解当地的客户资源,有广大的人脉关系,这对于管理不是很规范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利于把控风险。而大的商业银行则具有信息不对称、决策成本过高等的问题。相对大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地化优势对控制风险的作用是巨大的。

2.灵活的决策机制

作为一级法人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小、决策层次少,对当地市场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对于当地中小企业的很多服务需求能够灵活的及时给予回应、决策,也会使得其平均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劣势分析

1.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产权制度尚不健全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农村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为平衡原股东利益,很多社员股东身份置换为农商行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二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董事长“一把手”色彩浓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董事会中尽管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但形式重于实际,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三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

2.经营机制超前,内控管理落后

一是观念存在偏差。一些人总认为内控机制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而忽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内控机制滞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形式上看是有了一定成绩,制度是健全了,但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滞后,制度条文不严谨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执行制度不力。有些制度建立了,但没有检查和评价;有些制度的建立原本就是流于形式,是为应付部门检查而制定。四是权力制约失衡。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十分明确,三会制度各司其职,但有的行由于人员职责配备不到位,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欺上瞒下等违规问题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五是稽核职能弱化。稽核部门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权力不界定,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

3.人员素质较低,人才储备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大都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有些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并没有因为银行改制,思想和牌子一样改变,从农村商业银行人员构成来看,继承了原信用社的大部分人,而原信用社内部人衍生现象严重,属“子承父业”、依靠关系进入原信用社的占了绝大部分,一些人甚至只有中学文化,而通过正规考试取得学历的实属凤毛麟角。虽然近些年,经过培训、自学、脱产和大量招聘大学生等多种形式,员工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含金量”明显不足。一些单位的领导者思想僵化,用人观念陈旧,甚至是有失公允,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搁浅现象严重。一些员工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差,小农意识浓,利欲观念重,潜在的道德风险大,直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内部管理混乱,内控措施不力,执行力不足,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4.业务特色尚不突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自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往往被限制在所在城市。近几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一家银行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其资金势必集中到该城市发展较好或可供开发的这些行业、产业和项目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带来巨大风险隐患。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现在,企业跨地区、甚至于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然而结算渠道的不畅通恰恰是农村商业银行的软肋。显然,仅资金跨区流动,就已经超出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大量客户流失。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农村商业银行分道扬镳的原因。

5.创新和开发能力不足,业务品种和盈利来源单一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开发能力目前还十分滞后,目前还基本上没有什么理财业务,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中间业务一块发展发展更是滞后,主要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没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与同业相比,产品层次低的现象较明显,同质性产品多,差别化产品少,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多,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状况较突出。我国对银行监管统计口径,将中间业务分为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类业务、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咨询顾问类和其它业务九大类。据权威资料统计,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占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种类是支付结算类、类和银行卡业务。这些业务都属于赢利性很低的业务,而其它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五类业务发展极不充分,占比很低,金融衍生品类几乎为零。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结算类、类和信用卡类业务上,其它业务品种几乎空白。业务品种的知识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对的机会分析

1.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逐渐提高推动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针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需求追随”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目前,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特别是本届政府领导人提出的城镇化建设方案,必将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得到改善并加快发展步伐,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2.政府和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逐步转变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应该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因为,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村商业银行这个新的金融群体将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

3.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对的威胁分析

一方面,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城市与农村的不断融合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这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第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空间上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其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亦要考虑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3

摘要:在分析银行业大数据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电信行业大数据的特点和应用,梳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主要需求,结合需求设计提出16项具体的场景化应用,最后介绍了部分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实际案例。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业;电信行业;场景化;行业应用;电信运营商

1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1.1银行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同比增长16.0%,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体行业发展良好。随着互联网、移动手机的普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步重塑银行业态,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新兴渠道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柜员服务,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占比已超过80%;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于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借贷等业务快速扩展,传统银行业面临管道化危险。因此,银行业面临迫切的转型需求,即从原来的账务性、交易性处理转向经济生活全场景化的服务。面对压力,银行业积极探索通过创新驱动业务增长和市场发展。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分支,银行业创新的本质在于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数据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服务好客户的前提和保障,而大数据的出现则为银行业充分利用数据手段提升客户服务效能、拉动业务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也成为大数据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之一。

1.2银行业大数据业务需求及现状

从应用维度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客户精准识别画像、产品精准营销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从应用领域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的业务需求分布于零售业务、公司业务、资本市场业务、交易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从银行业实际需求来看,银行业对于大数据业务的需求集中在应用、平台和数据3个维度。现阶段国内外银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大数据创新业务模式,拉动银行业务快速增长。如建设银行已经实现在实时数据仓库上对客户经理做实时的数据提供和交付,并设计6类数据应用模式,包括挖掘类、数据实验室、机器查询、仪表盘、固定报表、自动查询等。中国银行则通过打造中银开放平台,将中国银行的大数据整合开发为1000多个标准的api接口,在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开展的同时,探索面向外部合作伙伴提供api接口服务。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的同时,也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a)随着客户交易行为越来越线上化以及第三方支付与店商的合作,银行对客户交易行为的了解相比以前减弱了,银行业急需通过多维度数据资源补全客户行为画像。b)由其行业特点所决定,银行业大数据需要使用个人类数据较多,如何获得数据拥有者的许可和信任,即合法合规利用大数据优化现有业务模式,也是银行业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时不可忽视的问题。c)银行业积累了较强的数据研发能力,基本都已建完备的数据平台。但银行业细分业务场景繁多,如何将大数据与细分业务流程融合,寻求大数据业务合理的切入点,是目前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问题。

2电信行业大数据特点及应用现状

2.1电信行业大数据的4V特征

按照业界常用的方法,从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价值密度(Value)和多样性(Variety)4个维度分析电信行业大数据。a)体量:电信行业大数据具有体量大和覆盖广的特点。截至2016年底,全国移动通信用户累计达到13.278亿户,全国宽带用户累计达到2.76亿户。同时电信行业用户覆盖国内各级自然行政区域及国外漫游区域,数据采集基本不受地理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b)速度:电信行业在多年处理用户信息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计费、管理、服务等平台的多维度建设,已经建成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用户数据的计算分析平台,能够快速地对外提供数据加工和挖掘服务。c)价值密度:大数据以低价值密度为主要特征,电信行业具有相对优质和高价值密度的数据资源。以国内电信运营商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内已100%实现电话用户的实名登记。此外,电信运营商以号码为唯一的iD来整合各类数据,其刻画客户的完整性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因为号码就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有终端iD作为移动通信网业务属性而存在。d)多样性:从数据来源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来源涵盖B域(Businesssupportsys),o域(operationsup⁃portsys),m域(managementsupportsys)。从数据类型区分,电信运营商数据分类包括消费、位置、终端、网络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维度间存在强关联。

2.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应用情况

电信行业大数据因其数据质量高、数据应用经验丰富已经在许多细分行业得到深入应用,如表1所示,此处结合电信行业数据类型,对部分目前使用电信行业大数据较多的行业进行了分析。

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

3.1应用思路

在为银行业设计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时,应该立足电信行业已具备的大数据能力,通过深入了解银行业务应用场景,寻求电信行业大数据与银行业务流程的结合点,完成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

3.2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主要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电信行业在银行业的主要应用可分为6类,分别是精准营销获客、用户特质描绘、消费信用评估、欺诈识别防范、智能投顾辅助和业务运营优化。a)精准营销获客:利用电信行业积累的用户消费、信息等数据,结合营销产品和计划,通过电信行业设定的用户标签筛选重点目标客户群体,然后开展精准触达营销。b)用户特质描绘:利用电信行业用户标签,完善银行业已有用户画像库,为后续开展针对和营销提供数据参考基础。c)消费信用评估:将用户在电信领域的消费、投诉等历史记录,作为银行业客户消费信用评估的重要参考维度,辅助银行开展互联网借贷等新业务,或者直接通过api接口比对验证用户在电信侧的相关数据。d)欺诈识别防范: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环节的欺诈识别预防。利用电信行业用户位置、朋友圈等有效数据,合理设计场景,辅助识别金融欺诈行为,避免银行客户损失。e)智能投顾辅助:依托电信行业完整的用户画像,为银行业开展智能化投资理财提供用户分群参考。f)业务运营优化:利用电信行业的位置数据以及积累的poi数据库等信息,辅助银行业开展日常业务运营优化,如网点选址、市场分析等。

3.3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通用场景化应用

基于上述6类应用场景,本文对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划分,在充分研究银行业务场景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共设计提出16项银行需求较为急迫的通用场景化应用,对场景化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4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场景化应用案例

4.1银行客户征信

4.1.1应用场景银行在信用卡用户开卡、银行账户开立或者金融借贷发生时,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判断用户提供的部分初始信息是否准确,进行金融业务的事前风险防范。

4.1.2应用方案数据传递:通过api接口传递数据,传输协议使用Soap。银行客户通过调用接口完成数据征信。

4.2银行电子交易风控

4.2.1应用场景在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存在用户交易确认短信被不法分子以非法手段截取的欺诈场景,如植入木马、复制Sim卡等。通过引入电信运营商的位置大数据服务,可在银行电子银行交易过程中实时比对用户登录电子银行、用户接收短信以及用户操作U盾等交易环节的位置数据,然后通过比对各交易环节位置数据,通过位置差值触发和阻断可疑交易。该思路同样适用于手机银行登录、手机银行交易等。

4.2.2应用方案引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服务以后的电子银行交易流程,通过运营商处位置和银行获取的用户交易位置进行比对,在发现距离超限后,银行实时阻断和挂起交易,减少欺诈的发生。

4.3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完成银行客户精准分群

4.3.1应用场景某银行希望对其部分有潜在理财需求的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前,进行精准分群,针对不同属性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并设计个性化的营销方案,进而提高电话营销的成功率。

4.3.2应用方案基于客户应用场景,在进行客户分群时共使用个性化定制标签34个,包括近3~6个月出账收入、触媒偏好、在网时长、终端类型、访问特定类型网站情况等,数据类型涵盖用户身份属性、终端基本属性、位置状态、上网行为、兴趣偏好等。最终,通过使用上述标签对银行提供的客户样本进行分析,完成客户精准分群如表5所示。按照营销产品属性,将样本用户分为4类,分别是关注商务应用类网站、关注炒股类app、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和关注××银行app,针对分群后的不同用户,建议银行采用不同的营销方案,如针对接听客服电话超过30s的客户,建议通过外呼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4.4利用电信行业大数据风控模型帮助银行开展贷前授信评估

4.4.1应用场景

银行在提供小额信贷、消费贷等面向个人的灵活类型借贷时,需要通过一系列风控模型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电信行业大数据可帮助银行从移动号码维度出发,对借贷人进行信用评估。

4.4.2应用方案

参考银行业借贷业务场景,贷前审核分为身份核实、授信额度信用评估两部分,由于个人信贷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对用户还款意愿的评估比还款能力的评估更为重要。提炼电信行业侧与用户小额借贷等个人借贷行为相关联通信信息行为属性,构建风控模型,经过模型能力训练,部署至实际数据生产环境,在借贷业务场景下调用模型接口,为银行提供风控参考。

5结束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数据已经成为银行业保持业务增长的重要手段。聚焦融合行业特色的场景化应用,电信行业大数据可有效助力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帮助银行业创造更多价值。通过跟踪银行业实际业务需求和新业务发展,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电信行业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场景化应用将同时推动2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庞引明,张绍华,宋俊典.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6(10).

[2]郑东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3]孙妮,康守松,刘晓峰.数据资产视角下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7(2):79-81.

[4]张晋.移动运营商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及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6,18(11):93-93.

[5]陈涛,鲁萌,陈彦名.运营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J].电信科学,2017(1):130-134.

[6]廖慧,李娜,王蓉.大数据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技术,2016(3):8-12.

[7]穆致君,何阳,杨丹.运营商的大数据业务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6,46(1):8-12.

[8]陈科帆,周洪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变现模式及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6(1):63-67.

[9]吕良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资源应用及变现探析[J].通讯世界,2016(13):75-76.

[10]范济安,李卫,魏进武.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发展战略[J].信息通信技术,2015(6):5-12.

[11]魏进武,靳淑娴,张基恒,等.大数据关键技术及运营商落地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5(5):9-12.

[12]王熙.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加速大数据应用落地,运营商试水大数据经营[J].通信世界,2015(1):34-34.

[13]杨虎,易丹辉,肖宏伟.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4(4):3-5.

[14]余韦.基于电信大数据的位置类应用服务策略[J].移动通信,2015(24):77-81.

[15]张雅.电信企业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营者,2015(2).

[16]胡为艳,艾民,周光彬,等.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6,40(1):95-101.

[17]施恋林.大数据征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中国电信业,2016(12):46-46.

[18]黄志凌.大数据思维与数据挖掘能力正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征信,2016(6):1-7.

[19]蒋耀萱.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85-87.

[20]孙畅.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商情,2016(29).

[21]汤雅妃,魏进武,张云勇.基于大数据的信令监测系统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4(7):47-52.

[22]桑宏伟,刘占强,曾毅,等.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移动分组网络安全及ip性能的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6(1):32-38.

[23]邵许生.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6(20).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3日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具有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占用经济资本少,可以为经办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和保证金存款等优势,一段时期以来,该项业务快速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品种之一。但是,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业务的健康发展,潜在风险亟待关注。

一、认识贸易背景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承兑申请人的付款委托,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对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贸易背景真实性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基本要求,是合规经营的基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贸易背景不真实会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虚增,尤其是当企业资金链断裂时,银行方面的风险敞口增加,随着风险的不断暴露,处理不当会带给商业银行巨大经济损失。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让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建立在真实贸易背景基础上,既是内外部监管政策的要求,也是防范票据风险的重要措施。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表现

企业承兑总量与其经营规模不匹配;前后手之间的交易不合理;购销合同或增值税发票虚假、购销合同或增值税重复使用多次开票;合同、发票、汇票的日期、金额和双方名称的逻辑关系不合理;承兑保证金、汇票到期解付资金不是承兑申请人自有资金;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利用关联交易开具符合银行合规性要求的“真”合同和“真”发票,但实际为利用虚假贸易背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原因及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银行自身业务发展压力逐年加大,经办机构在业务考核压力下,对一些产品的营销未考虑客户的需求,而是从完成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等经营考核指标出发向客户搭售,导致放松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也为少数客户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提供可乘之机;二是经办人员工作不细致,没有认真审核贸易背景资料的合规性、完整性,进而影响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确认;三是当前经济下行,部分客户资金流动性减弱、抗风险能力下降、违约概率增大,急需周转资金,个别客户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单纯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套取银行信用。

为贸易背景真实性不足的客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脱离客户的实际经营。同时,因客户第一还款来源不足,可能导致信贷资金不能按时收回。

四、判别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几种方法

(一)从客户的银承业务总量与经营规模的匹配程度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需要分析客户承兑总量是否与其基本需求一致,从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与客户经营规模的匹配度上整体考量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一方面通过查询人行征信系统,统计客户在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量;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根据其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和增值税率,判断客户实际的采购支出金额,结合客户其他信贷业务分析其银行承兑汇票签发总量是否与采用银承结算方式支付的货款金额相匹配;另一方面分析客户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总量是否超过其当年或同期经税务认证的进项增值税发票含税金额。

(二)通过审核交易合同和发票识别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交易合同,要关注客户所签购销合同是否符合其经营能力和经营规律,需要注意合同标的物是否属于该客户的营业范围,标的物价格是否在市场合理范围内,交易双方是否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是否具有交易该类合同标的物的合理性。查询发票真伪,可以实地走访开票税务机构或拨打“12366”纳税热线电话,需要核实发票是否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购买,所提供发票或开票金额与税务机关采集信息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增值税发票先开立后作废的现象。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前言

2008年至今,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并且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扩散到金融市场,进而又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信贷风险,作为我国金融业最重要的主体,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平稳渡过金融危机已成为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寻找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管理风险提供建议。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弱,使得中国经济亦面临诸多困难,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的实体经济遭受了重大的冲击,导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国民收入降低。银行业作为与宏观经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经历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双重考验,金融危机造成其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款等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

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上,商业银行基本全程参与了房地产项目的完成。一方面,商业银行为房地产项目开发商、建筑企业提供贷款资金以确保房地产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给购房者提供按揭贷款,用于购买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贷款以及土地储备贷款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衰退,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而银行将是最终损失的承担者。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两房”造成的房地产贷款信用危机所导致的。因此,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存在要求商业银行需加强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

(二)粗放式信贷管理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使用的信贷客户评级和分类方法,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等方面都比较粗放。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的稳定,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将长久繁荣的假象,导致银行不仅在放贷的方式上是粗放的,而且在对信贷管理的方式上也过于粗放。另外由于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银行监管系统不严密、信贷管理技术手段有限等众多原因致使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形式、手段过于粗放。众多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甚至只是为了达到业绩,而没有科学、长久、有效的管理机制。这种粗放的信贷管理方式,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并不会显示其危害,但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很可能是商业银行踏上不归路的罪恶元凶。

(三)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尚且不足为虑,但其对出口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影响却有可能是致命的。在出口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资产负债严重导致债务无法偿还,给银行带来坏账风险。再者,由于某些地区(如江浙一带)民营企业家利用民间借贷补充流动资金的风俗盛行,一旦经济不景气、出口下降导致某个链条断裂,可能就会影响一大批的企业,这往往也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大量违约。而中小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增速回落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影响,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历来不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重点,而是其他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外资银行,所以中小企业的萎靡不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四)内部信贷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薄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问题。近年发生的数起信贷不良案件都涉及银行信贷制度的不健全、执行得不到位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较大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救火式”的较多、缺乏前瞻性,制度总体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强调控制成本,将获利作为弱化或者逾越内部控制的理由;领导审批,缺乏完善的控制点和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文字性内容较多,缺乏清晰的流程图;缺乏保证措施,很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既没有监督也没有奖惩措施等等一系列问题。内部控制的脱位使得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变大,无法为商业银行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就要求信贷风险管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立规范市场环境

要使银行业健康发展,法律是保障。只有完善法律制度,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对违法操作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高层监管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严打违法金融操作,规范金融市场。另外,监管机构还应当适当地、适度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制度改革提供良好法制及市场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评估体制

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首先,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应全面,涵盖所有的风险类型和所有的业务领域,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最关注的风险,但同时也要加强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既要评估内部业务的风险,也要开展外部业务的风险评估;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是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要放松任何阶段的警惕。另外,风险评估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的成分,逐步引入定量分析以及线性分析的技术手段。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应以正确的姿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方法技术,并按照世界金融业界风险管理的要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以及科学的内部评估方法,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数据库,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都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关联。内部控制的建设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建设,需要加强各部门职责的分配,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相配合。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完善、适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根据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察,来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操作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可行的监督执行制度和科学的奖惩措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住操作风险,将粗放型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风险管理方式。

(四)加强监控房地产市场风险

房地产风险作为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最大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监视。房地产行业也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量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同时银行业承担着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严密监视房地产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对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信用评级以及信贷量。同时加强对已经发放贷款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监控,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及时发现风险以及潜在风险。

(五)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应充分注意贷款企业的财物能力以及经营能力。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审查,尽量把操作风险降至最低,努力规避各种人为风险。其次,为适应新的监管趋势,商业银行应逐步构建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银行应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客户信用、客户风险、客户资产负债状况、客户盈利状况等,并基于分析结果构建授信客户的全景图,客观评价客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进而建立起大数据时代下的商业银行内部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该体系可以准确对企业风险进行预测,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再者,应该加强对贷款企业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分析,加强企业违约、破产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尽量使商业银行减少损失。最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可以运用资产组合,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因素,降低和分散风险。

四、总结

金融危机的浪潮尚未完全退去,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极其深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出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日益暴露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如何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的角度入手,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佳杰.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4.02.21.

[2]杨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时代金融.2013.11.30.

[3]何振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4.02.28.

[4]张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经济.2013.06.25.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56-04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部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的需求,电子银行逐渐兴起并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自助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银行运行模式,在现代化城镇中受到顾客的欢迎并已经在金融业务中占据了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对一些网络普及不普遍,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却造成了一些冲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中心,在电子银行日益普遍的今天仍然面临许多“瓶颈”,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电子银行发展的“瓶颈”,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子银行发展概述

电子银行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电子银行的发展是银行金融业务改革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欧国家首先出现了电话银行,到80年代中后期电话银行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网上银行。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中国银行在1996年首先开创国内网上银行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开始。而后随着网路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中国银行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而后形成了如今的以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自助银行客户端或终端等为主的较为全面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1]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起步较晚,且客户以企业为主,电子银行的利用率较低,加之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及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总体较为缓慢。

二、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客户群已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由于客户群体特殊性、电子银行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缓慢。

首先,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客户群体主要为对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不熟悉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因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于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接受能力有限,导致了大部分客户在电子银行系统较为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只能选择传统的金融服务柜台办理业务,在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许多客户对便捷的电子银行“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电子银行服务由于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电子病毒、数字证书等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保守的客户仍然会放弃使用电子银行而倾向于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再者,客户的从众心理也对电子银行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次,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在操作时可能造成业务损失及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的职员由于部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较低或不熟练,很可能在电子银行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业务错误,可能会造成一些泄露客户资料及密码等事件,给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客户资料同乐便利,也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最后,电子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电子银行是新兴事物,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在出现有关电子银行案件的时候,客户及银行间的权责不清晰,客户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2]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和区域特殊性,农村信用社可在各个区域集中客户群体普及和演示如何使用电子银行及电子银行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使农民客户在家或附近就可以实现银行的金融自助服务,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柜台的业务工作量。

其次,关于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存在的隐患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如宣讲、大海报宣传、对客户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客户的防范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的安全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客户如何下载和安装银行电子银行配备的证书、防钓鱼软件及杀毒软件等,同时定期维护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客户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使用环境。[3]

再次,定期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职员的技能和业务培训,培养电子银行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的业务水平、综合信誉度,让更多的客户选择和使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此外可以通过权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职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避免因自身的业务失误而给农村信用社及客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最后,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法律制裁和惩罚程度,在保障客户及农村信用社的权利的同时,杜绝电子银行犯罪。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分析

在各大银行不断创新和改革电子银行的当代,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发展过程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银行自助终端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以及农村客户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日益提高,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农村信用社在针对客户群体创新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专业发展团队的培养,使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业务种类,服务种类方面根据服务客户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维薇.《我国电子银行发展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4.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8

>>利率市场化下对徽商银行存贷净利差影响因素的分析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利率市场化对各国的冲击效应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的影响:基于净利差率的实证分析存贷款利差结构变化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贷款利率定位的影响研究浅析“余额宝”对银行业的冲击及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的探讨利率市场化冲击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探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关于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美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策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农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9-2.

[2]田华茂.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转型探讨[J].西南金融,2013,(2).

[3]康子冉.法巴银行陈兴动:利率市场化才能助推中小银行成长[eB/oL].一财网.2011-11-18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发展商业银行运营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机制后,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重心转向了资产负债化管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也进一步提高了银行成本的运营效率,由此可见,利率的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本人在云南富滇银行多年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经验,主要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对业界同仁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欢迎批评和指正。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之金融市场在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现代化转型,从而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金达.现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09(7):20~32.

银行行业前景分析篇10

从试点阶段的具体的资产选择实践看,各家商业银行一般以自己特色经营资产为标的进行证券化,如建设银行共进行了3次资产证券化,有2次是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浙商银行则以中小企业贷款为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总体看,2005-2008试点阶段的资产池基础资产选择有如下特点:从行业的分布看,除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全部为房地产行业外,试点阶段其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均涉及多个行业①。2007年兴元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涉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等20个行业,中信银行信银2008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池涉及21个行业。从区域的分布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分散,以东部为主。除东方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和浙商银行的信贷证券化基础资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外,试点阶段其他参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的基础资产地区分布均较为分散,一般涉及多家分行,且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分行。从期限的分布看,证券化基础资产合同期一般较长,剩余期限一般为中短期,加权剩余期限约为1-2年。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信贷资产池最长剩余期限52个月,最短剩余期限1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合同期限52个月,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22个月。另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剩余期限一般较长,约为15年。从资产池基础资产质量看,除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处置,建设银行曾经以不良资产组成资产池进行证券化外,银行同业一般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而且信贷资产质量较高。如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均为正常类,且aa级以上借款人占比为95.03%。从资产池基础资产的利率看,一般在6%-7%之间。如浦发银行的浦发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52%,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7.92%;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加权利率为6.48%,2008年工元第一期加权平均贷款年利率为6.86%,单笔贷款最高年利率为10.18%,余额占比最大利率区间为6.5%(不含)到7%(含),占比为30.18%。从担保方式看,信用贷款在资产池基础资产中占一定比例。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占比为61.67%,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成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中信用贷款的占比均在70%以上①。从资产池中借款人个数看,在银行同业的资产证券化中,除了建设银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涉及的借款人数较多外,其他证券化公司借款人个数一般为30人,最多为55人。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收益成本分析

以中国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资产证券化虽然可以节约监管资本,但是也有一定的代价,本部分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对象进行收益成本测算。工商银行是同业中的标杆,该资产证券化已于2011年5月清算,数据客观全面,因此本分析以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为例对该资产支持证券的收益以及代价进行测算分析。资产证券化虽然能够带来流动性便利,减小风险加权资产,但是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代价,主要是贷款利息损失。下面对已经清算的工商银行2007年工元一期的基础资产证券化和假定不证券化两种情形下的收益成本进行分析,得到证券化的机会成本。计算期间从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44个月,即3.625年,其中资产池未偿本金加权剩余期限为22个月,即1.833年。营业税为利息收入和中间收入的5%,假设发起阶段获取的对价收入没有需要缴纳营业税的情况。假定证券化后得到的资产池对价再投资均为存放同业。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全部采用权重法,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为25%,本文测算中风险权重全部采用20%。所得税前利润为2007年10月12日至2011年5月26日共计3.625年的所有所得税前利润。情景1:不进行证券化,并以原加权利率进行再投资。此部分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在22个月收回后仍能按照原来的6.48%的加权利率在剩余的22个月进行再投资。根据报告,资产池未偿本金的加权平均利息为6.48%,44个月的资产池利息收入和再投资收入均按照6.48%计算。此时假设资产池未偿本金未带来中间业务收入,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所得税前利润为8.973亿元。根据《资本办法》的规定,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假设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②,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2:不进行证券化,回收贷款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假设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且资产池中的未偿本金收回后将用于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其中前22个月利息根据基础资产6.48%的加权平均利息确定,后22个月存放同业的再投资利率根据Shibor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确定③,计算可以得到Shibor的加权平均年利率为3.28%,即剩余22个月的再投资利率为3.28%。扣除5%营业税后,可以计算得到两阶段的所得税前利润之和为6.786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为40.21亿元。情景3: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商业银行将收取的对价收入全部用于存放同业,同情景2,采用的年利率仍为3.28%。根据工商银行2008年年报,工商银行2007年12月31日继续确认的2007年工元一期证券化资产价值为人民币1.16亿元,并已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次级档证券发行本金为2.26亿元,支付次级档证券的利息总额为13747.77万元,根据工行次级档证券占比可以计算得到次级档证券投资收益为7056.38万元。假设此次信托中“支付各机构服务报酬及费用”中的50%是贷款服务费,根据约定特别信托利益均归工行所有,因此可以计算出其中间业务收入为7891.43万元。以上部分相加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5.83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持有的1.16亿元次级档债券,次级档证券均为未评级证券,按照《资本办法》未评级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1250%。另一部分是证券化再投资的风险加权资产,根据存放同业的假定,本研究采用20%的风险权重,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两部分风险加权资产合计为16.63亿元。情景4:证券化,收入通过存放同业进行再投资,收益率高100基点。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情形下,假设资产池对价收入用于存放同业,根据Shibor的加权平均计算得到3.28%的年利率,假设投资收益可以在Shibor的基础上提高100基点①,即再投资年利率为4.28%。其他部分的计算同上,扣除5%的营业税,可以得到进行证券化后所得税前利润为7.17亿元。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中同样不考虑贷款的减值准备,通过权重法可以得到其风险加权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结果与情景3相同,为16.63亿元。以情景2和情景3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假定以存放同业作为主要的再投资渠道情形下,工行的资产池进行证券化比不进行证券化要使估算的所得税前利润从6.786亿元下降到5.837亿元,资产证券化的费率为0.65%②。从风险加权资产看,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风险加权资产从40.21亿元减少到16.63亿元,风险加权资产减少58.6%。从情景1和情景4的结果看,再投资的利息将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此分析也可以看出,再投资的收益率是进行资产证券化时机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信贷需求旺盛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长期贷款;在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银行流动性充足,融资后如果不能找到更好的贷款需求,这时候就不适合大规模进行资产证券化。

三、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