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十篇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十篇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0:36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1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形式及途径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对专业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及原则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及途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探讨浅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浅谈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浅谈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大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③张爱梅.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0.11,(32).

④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

⑤.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1-19.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2

然而,德育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为它是专门影响学生心灵世界的事业,又受着众多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是当前社会正在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多侧面的变迁,德育受到了文化和价值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小学德育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也出现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德育定位的认识点存在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使学校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缺乏实际的道德体验,对德育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在具体落实中大打折扣,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出现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二是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在德育的价值取向上出现过多地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过多地要求学生被动听从、盲目服从,限制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三是在德育实践中缺乏实效性。一些学校德育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目标目的性不明确,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组织的活动缺乏吸引力。一些活动内容陈旧、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留于形式。四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软化、弱化。

要尽快解决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入手,大胆探索,变革思路,创新方法。

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德育的新理念。即树立生活的德育观,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生活的德育,树立生态德育理念。树立关怀的德育理念。教育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树立智慧的德育理念。

二是要创新思路,实现“4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的转变。

三是要拓宽途径,改革教育方法,要继承传统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如说理疏导、模样示范式、情感陶冶式、品德实践式等。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应结合实际需要,根据每种途径和方法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四是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要做到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有机结合。各种途径和方法能否得到实现,则主要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根据学校德育的具体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德育变量灵活机动地选择使用。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品德教学全面发展多途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10

思想品德作樾Ы锥慰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有效的开展品德教育,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小学品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必要,然而仅仅依靠课堂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多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多途径实现小学品德教学展开论述。

一、教师的讲解

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教师讲解法。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师讲解法并不是教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是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达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目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情操,并使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上的一些理论知识,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与引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白更多的道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无疑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对该途径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应用多媒体

在通过多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为了达到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制作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师教学是通过课件的展示实现的,因此,能否有效制作课件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制作小学思想品德课件的过程中,应该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并且教师应该将教学的思路,通过课件清晰的呈现给学生,使教师的教学更加便利,同时也使知识点更好的呈现出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当然,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2.提高多媒体呈现内容的趣味性。在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提升其趣味性。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品德课的很多知识与问题都需要学生思考,更要求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以将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的元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兴趣。

三、注重引导学生反思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生的反思。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要想真正达到小学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不管学生掌握了再多的理论知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了使小学生的品德学习避免出现机械化的现象,同时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道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学生反思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进而使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点,当然,学生反思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反思知识点是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达到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小学生在品德学习过程中的反思,除了让学生就知识点本身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反思之外,还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良好的品德要求相符合,进而纠正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

作为一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明白,只有实现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十分重要,但是,其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十分重要。为了使其他教师也提升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意识,小学品德教师要积极的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积极建议学校组织一些培训活动,不仅使其他学科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培训提升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知识水平,使教师掌握更多的小学品德知识。各学科教师配合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生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生活是个大舞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把握生活这个重要的教学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生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不同的教师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与技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意识不强,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意识更不强,因此,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通过生活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本人会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例如:家庭作业的内容是“做一件好事”,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件好事,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会积极地去做好事,通过做好事学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家长、教师与同学的赞扬,有美好的心理体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做好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较之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用语言督促学生做好事,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4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狭义理解,德育是指道德教育,这也是世界多数国家学校所指的德育。我国学校德育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教育。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决定的。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教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教人成为社会的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的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学校德育工作发出一个重要的讯号,就是继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真正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让德育更具亲和力。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就要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学科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高中各科教学,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在进行具体学科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去。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德育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所谓“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自然亲和性等特征。德育寓于学科教学,就必须适量,不可过度;要给人一种自然感,不露痕迹。量过大则喧宾夺主,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矫揉造作,则师烦生厌。所以要注意“渗透”不要“强加”或“牵强附会”,它要求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抓好“四会一长”。四会即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引导学生学会健身.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一长即鼓励学生学有特长。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重精神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如何做到这一条,使学生们真正能学会做人。最可操作的、最有实效的是在学生中进行“学美德、讲规范、守礼仪”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2.引导学生学会求知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就是引导学生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掌握学习策略的中心环节。为此,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条:

2.1建立科学的学习原则

学习原则是指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应遵循的某种规则,反映出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这些:积极主动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博学”与“专精”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多思好问与求师交友相结合的原则。

2.2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愿望变为学习行动的心理动因,是发动和维持学习行动的力量,是推动我们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标准如下:动力适度;反馈准确;调节及时。

2.3掌握基本的学习类型

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多层次、多结构、多样性的重复活动。学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心理过程、逻辑思维过程、生理发展过程和信息交换过程等六方面,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学习现象,可以看到代表性大的、概括性强的、能体现学习规律的,大体有五种基本的学习类型:即模仿的学习类型、抽象概括的学习类型、解决问题的学习类型、逻辑推理的学习类型和总结提高的学习类型。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5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6

论文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以德为先,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相当的差距。要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就必须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系,使之管理规范,取得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说,高职大学生仍处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德育的好时机。高职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民族的希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将新一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一代新人。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甚至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中。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3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现期”,很多国家由此进人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再者,学校德育工作还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体系,因而成为“软任务”。

二、高职德育管理体系概述

德育管理是依据党和国家有关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组织、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德育组织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使德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合理组织各种力量,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有效手段。

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构建高职院德育管理体系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着眼于全局。(1)学院德育管理工作必须有整体的规划和计划,统一的奋斗目标,用于统一和协调德育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2)从德育整体目标出发,合理设置学院德育职能机构,做到统一指挥,明确分工、协调运转。(3)全体教职员工实施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将德育目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工作各个环节之中。(4)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三、整体构建高职德育管理体系

1.德育体制管理。在高职院,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研究德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任务和主要问题,主持制定德育的总体规划与实施计划,定期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院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应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院长)具体负责德育工作。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或院长,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院长)任组长。系(部)也应建立相应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两课”的教学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是组织德育实施的主要德育部门;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人事处是德育队伍的管理部门。学院的其他相关部门都要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真正做到齐抓共管。

2.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在整体构建高职院德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在整体构建过程中确定方向、统一认识、规划内容、选择方法、建设队伍、有效管理与科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它既是德育的出发点,又是德育的归宿点,是德育的首要问题。高职院德育目标体系是在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德育论和系统论指导下,将德育总日标分解为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群。德育目标群排列有序,构成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目标网络。

高职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使高职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规格。高职院德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

高职德育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3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主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性和业务性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骨干队伍与基础队伍相结合的功能互补、示范性较强的德育队伍,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高职院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教育专家和教授。

学生专职政工人员是指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包括学院分管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中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人员、系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以及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等。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约为1:120一1:15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的比例配齐编制,优化结构。高职院应依据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专职人员的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待遇等问题,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

4.德育制度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的实际,健全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有关学习管理的制度、有关生活管理的制度、有关奖励与处罚的制度。如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德育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德育岗位责任制;各类德育会议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评估方案;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和条例;其他等。并将规章制度印成《手册》,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并坚持对德育规章制度执行好的集体、个人进行奖励和惩罚。(1)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领地。这样辽阔的大陆,怎样开发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罪犯统统发配到澳洲去。一些船主承揽了此项生意。起初,政府按上船的人数支付船主费用,3年间从英国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有的高达37%。一位英国议员想到了制度:假如倒过来,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呢?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问题迎刃而解。一段时间后,发现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就是制度的力量。(2)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天条”即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旦制定并运行,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了它都要受到惩罚。这就是著名的“热炉”法则。“热炉”法则明确告知人们不应该怎么样,它形象地阐明了惩处原则:一是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即警告性原则。管理者应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其不要违反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罚。二是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即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只要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罚。不管是什么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这样才能达到即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记住: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糟糕。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7

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往大处说,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往小处说,德育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成长。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研究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社会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德育教学中,社会公民教育可以分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等具体范畴。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范畴的最大问题就是失之于空,学生的认识有时不深刻,而其后续问题在于:空洞的说教不足以支撑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德育根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无根之木容易被一些歪风吹弯甚至是吹倒。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新的有效的德育途径。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的教材可以发现,新版教材高度重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有效学习,从基础年级开始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思想教育,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爱祖国、爱人民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又很务实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观点有效地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认知之上。这样的教材编排,给了德育工作一个有益的提示,就是德育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层面,而应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去构建德育认知的大厦。当然,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有一点必须高度重视,那就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尽管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且认知能力有限,但小学阶段的六年正是学生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六年,在这六年里教师如果能够始终高度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则德育将有明显的效果。简言之,德育的有效途径有很多,但都需要重视学生的经验与认知基础,以及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德育途径,其源头也正在此。

二、学习生活中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德育意识的有效渗透。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经由思辨途径,最终实现德育目标。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是离不开生活与学习的背景的。在学生生活的物质世界,有着国家的象征,如国旗、国徽;有着家乡的象征,如家乡的历史建筑、历史人物、风土人情;有着家庭的象征,如家人的成长历程、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可以不夸张地讲,无论是道德,还是法治,其思想均蕴含其中。当国庆节来临,学生有机会亲临首都或者从电视中看到升旗仪式时,内心容易升腾起一种爱国情怀;而当学生在家乡感受家乡风俗、感受家人关爱时,也会有一种精神感悟。这其中的道德与法治因子在哪里呢?教师可以用一些事实来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教我们热爱环境,教我们做事不拖拉,教我们要做一个精神向上的孩子,这实际上是在培养我们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而在清明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里,感受到的则是对先人、对家人、对国家、对社会习惯的一种尊重与传承。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并互相帮助、积极向上,才能让自己所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更加和谐。显然,在这些事实的分析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增强,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古怪”问题:“生活真的很美好吗?在学校要做这么多作业,哪有在家玩开心呢?”这样的问题,与德育有?p吗?那就要看教师怎样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展示国外一些发生战乱的国家的孩子的生活困境,这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有的学生说:“我们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读书,能够在家里跟爸爸妈妈一起快乐地玩耍,这真的是一种幸福。如果像有些国家一样乱成一团,才真的不好呢。”这样的一种比较,自然地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思辨状态。而学生所说的“才真的不好呢”看似随意,却意义深远。其实,这不正是在其心中种下了“有了道德与法治的约束,社会才能和谐”的种子吗?这样的种子,在学生将来遇到新的事物需要判断的时候,就极有可能成为一株有力的树,形成支撑起他们精神成长的力量。

三、德育须建立“小中见大”的视域

德育说易也易,说难也难,就看将其放在一个什么样的视域中去观照并思考。就当前来说,德育工作需要建立“小中见大”的视域,确信德育并非小事,但德育又要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对德育形成准确的定位。从这个角度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将成为两个关键词而贯穿德育的始终。在生活的小处,道德的力量无处不在;在社会的大处,法治的力量保证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底线。在德育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生活中的“小”出发,逐步走向“大”。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8

【关键词】学校;德育;途径

德育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历、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课外、校外活动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5、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1)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和熏陶。(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专题讲座。(5)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7、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之达到绿化、净化、美化、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认真抓好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室、荣誉室、德育活动室、文体艺术等多种专用场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9

关键词:香港;内地;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亦简称德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工作中必须给予关注的重大主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改革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自由港,各种思想和不同价值观在此交流碰撞、相融共存,香港学校在与这多元文化磨合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德育体系。这对于随着改革开放、日渐多元化的内地学校德育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就香港(回归前)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揭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给内地德育工作者所带来的启示。

一、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学校都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德育内容。

(一)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虽然尚无完整的体系,但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且形成了如下特点:

1.政治教育的殖民性。回归前的香港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1)鼓吹“西化”思想。在殖民统治中,港英政府几乎没有民主可言,但在舆论上却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宣传英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产生对英国的认同和归属感。(2)灌输奴化思想。“亡其国之上策,先去其历史”,“夺其国之上策、先夺其语言”。英政府为实现其在香港的“长治久安”,一方面推行“精英”统治。培养和扶植部分效忠英王室的华人“精英”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作为教育的功利导向;另一方面,通过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和推行英语教育,灌输归顺殖民统治的奴化思想。此外,他们还采取了限制中文,把中国近、现代史排斥在历史教程之外,甚至在英文版的中学地理书上,把中国大陆列为与香港相邻的大国等阉割教学课程的手段。港英政府所进行的这种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政治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致使其“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化,对祖国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

2.公民教育的综合性。在香港,公民教育被定义为“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高尚品德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1](p4)。根据1996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德教育、民主教育、人权教育、法制教育、民族教育、全球教育等,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公民教育从幼稚园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学,是香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从公民教育的课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态度和技能。知识方面由五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即“家庭”、“邻里社会”、“地区社会”、“国家民族社会”和“国际社会”。如“家庭”主要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责任、家庭生活与家庭的结构及家庭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重要的家庭价值观念,如爱、孝、诚、忠等。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养成关心民众、关心社会的态度。成为有参与意识、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公民,以及树立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群体能够有所作为、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念。在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创造性思维技巧,掌握获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养成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人沟通,学会达成共同决策。由此可见,香港的公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涉及了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品德教育的多维性。香港的社会、文化背景特点,决定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方面是民族传统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是民主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兼容中西文化品德的人才。

在香港,学校品德教育保留了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虽然百年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华人社区,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注入香港同胞的血脉之中。如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的校训“己立立人”,是孔子的行仁之方;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取自《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乃是孔子的教育规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已渗透到香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香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儒家伦理观教育,鼓励他们用仁、义、谦、忠、孝、恕等观念塑造自己。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具有良好开放度的自由港,又融进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特质。学校道德教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自由平等观念等。如香港的公民与道德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民主的内涵,而且还要求具有相关的技能及态度:技能方面主要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念、观点、利益,能参与集体讨论并在民主程序下作出决策等;态度方面主要是尊重真理、容忍不同意见、尊重集体决定、同时保留个人意见。“帮助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精神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已列入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4.守法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的一贯性。香港的青少年大都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与香港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是分不开的。香港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很少强求人们去崇拜和学习某个典型性人物而是允许人们保留自己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它通过要求公民“你应该做什么”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但更主要是以“你不可以干什么”来保持社会的有序性。在这个强调法制的社会里,守法教育自然就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小学、中学阶段,主要进行法制法规、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大学阶段则侧重于研讨法律的形成和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并接受香港社会所实施法律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守法公民。

香港学校在抓守法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基础文盼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守秩序、守纪律、重礼仪、讲礼貌、行为端正、不滋扰他人等。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抓纪律和教师的管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

5.通识教育的全面性。通识教育是香港高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6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界就不断强调学生博与专的均衡发展,并通过推行“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应变、创造才能的人才。现在,香港的许多大学都已系统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包括思想方法、逻辑、中国文化要义、西方文化概论、社会伦理学、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人文价值观、比较文化、世界宗教、比较政治制度、社会哲学、发展与人类文明、法律与社会、东亚及东南亚发展与文化、世界公民教育、文艺欣赏、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等科目。内容既广泛又丰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

在内地,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大方面。从这一理论上的德育内容体系并结合内地学校实践中的德育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内地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无产阶级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决策的理论基础。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便成为内地学校德育的灵魂。

早在建国初期,内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就开设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常识课和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一系列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大、中、小学的德育课都进行了改革。其中,小学主要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中学主要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大学主要进行历史与国情教育,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进入90年代、邓小平理论开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特别是在高校普遍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体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内地对每一个公民在思想品德上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三个主义”教育长期以来在内地的大、中、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以中学德育内容为例,在其所包括的八个方面的德育内容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各作为一个方面处于首要位置。并下设十多项教学重点。

“三个主义”的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倍受重视,而且各级各类学校还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三个主义”的教育。比如在建国初期,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80年代初,在全国大、中、小学通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三个主义”的教育。

3.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所含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皆体现了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在世界观教育方面,内地学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学生,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人生观教育方面,倡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观,把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道德观教育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先进性是和我国内地学校德育的性质密不可分的,它集中体现了内地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理想追求,

二、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比较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它与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内容的落实密不可分,香港和内地学校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德育途径。

(一)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共性

香港与内地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途径方面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香港中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了各个学科都有责任结合本学科教学进行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而言,中小学主要通过下列课程和科目实施公民与道德教育:(1)班主任课。班主任是香港学校德育的最主要承担者,每周两节的班主任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2)伦理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教育资源,启发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伦理原则,确立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3)宗教科。香港人大都信奉宗教,故学校借助宗教科,教育学生多做对别人、社会及民族有益的事情。(4)社会教育科。其宗旨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及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增进学生对自己、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认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发展思考力,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此外语言科、史地科、经济与公共事务科、政治与公民事务科、常识科等正规课程也都负有向学生传授有关公民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教书育人的职责。大学阶段,主要通过通识课程以及相类似的课程进行道德教育。

在内地,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些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

2.通过课外活动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学校十分重视校园课外活动的德育作用,把它作为正规课程的有益补充,普遍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香港中小学的课外活动按类别可分为:(1)全校性活动;(2)服务性活动;(3)体育活动;(4)康乐活动;(5)各学科学会活动。而且各类别的活动都有各自的教育宗旨。如服务性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提高其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除了一般性的活动外,还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较大型的专题教育活动。以礼貌运动为例,为了使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和养成接物待人的诚恳、和蔼、礼让等良好的品格,各学校开展了专题歌曲创作、礼貌卡设计、专题墙报、最有礼貌的同学评选等系列活动。香港高校的课外活动也相当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社会和学生团体组织的。其中,由舍堂(香港的学生宿舍称为“舍堂”)发起的“舍堂教育”在香港高校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舍监的管理和组织下,不仅有各种迎新会,欢送会,师生聚会,还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出版舍堂刊物等。

在内地,各级学校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其类型主要有召开校会、班会,举行时事政治报告会以及各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3.通过社会实践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机构,参加植树,帮助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社区,了解香港,培养学生尊重公德,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德习惯:在大学,主要是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政府各部门、各公司、企业单位的一些具体工作,或参观工商企业或到社区调查,以帮助学生关心社会,了解民众疾苦,立志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早日认识未来的就业环境,为以后就业做一定心理准备。

在内地,各级学校一贯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如在城市小学开展了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主题的实践小课题活动,在农村小学开展了“小星火计划”活动等;在中学,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军训以及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在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支教扫盲、科技文化服务、工矿企业实习等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差异

香港与内地学校在德育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异的,香港学校比较注重心理辅导和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而内地学校则更多地采用正规的组织教育形式。

1.香港学校在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特色。(1)注重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香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途径,它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辅导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现存的体制产生的疑惑、不满和反抗心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使其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从而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大、中学校广泛展开,常见的方法是由学校委任一位或一组教师,联同学校社会工作者,专责督导和实施学校的辅导工作。(2)重视校风建设。“校风,又称隐蔽课程,是指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与风格”[2](p2、34),它对学生的品格和待人处事的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香港各级学校深感校风在公民与道德教育中所起的无言之教的陶冶作用,因此都普遍重视校风建设。如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利用法治和舆论的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自觉性。在香港的各学校食堂,尽管高峰时排队买饭的人许多,但却没有插队加塞的现象。由此可见,校风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确实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内地学校在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特色。(1)注重班主任工作。在内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就是根据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2)重视团队活动和党团建设。共青团、少先队是内地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它们所组织的活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因此,各类学校大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充分发挥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实践证明,党团建设是我国内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比较

(一)香港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和多样性

提倡隐性教育,重视渗透性,是香港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之中,强调知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使之潜移默化。香港教育界普遍认为:“一所好学校的全面而正常的生活,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节更能使学生建立理想和培养健全的性格”[3](p30)。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在教育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一方面保持有东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注重道德知识的系统讲授;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德育的方法,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活动参与法以及情景陶冶法等。

(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上的灌输式和说理式

内地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法,即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体系。根据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阶级运动中自发产生,需从外部灌输的理论,认为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培养,也要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了灌输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内地的道德教育还经常使用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和表扬与批评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建立在“社会本位”教育观念基础上的传统教育方法,常常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且很容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你教我听、我打你通”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青少年的思想,窒息了青少年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快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促进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

四、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对内地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通过香港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内地道德建设带来如下启示。

(一)丰富和拓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维性,表现为它既注重儒家道德规范的教化,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诸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等为教育内容;不仅注重基础文明、现代社会规范的教育,而且还把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诸如环境保护、人道主义、和平与发展等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多维性特色,对于内地学校丰富和拓宽德育内容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从香港的德育内容来看,儒家伦理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不仅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而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的诠释,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香港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把握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现实证明,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念、伦理道德乃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仍然是我国道德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2.注重基础文明和良好行为的教育。很多到香港考察归来的学者和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香港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普遍比我们内地学生的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香港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不开的。相形之下,内地学校由于长期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文明的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致使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劳动观念差、缺乏起码的道德约束力等现象;即使一向被人们认为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基础文明素质方面也令人堪忧。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内地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基础文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3.充实适应时展的德育内容。要从根本上打破内地学校德育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体系,使学校德育真正能够适应现实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还应增加如下内容:(1)现代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时效观念、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以及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等;(2)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践行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独立地分辨是非,判断对错,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3)生态伦理教育,使学生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4)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勇敢坚毅、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承受力、耐挫力、环境适应力等等。这些既贴近现代社会又接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可以使我国内地学校的德育内容在突出主旋律教育的同时,变得丰富且富有时代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来来、面向现代化。

(二)补充、完善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实行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灌输和渗透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或方法,灌输是一种显性的、集中的、系统的、直接的宣传教育法;而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分散的、间接的熏陶教育法。笔者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

2.重视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从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他们对心理辅导非常重视,如各学校的学生事务处都设有心理辅导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并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开设专题辅导。香港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开展得早和广泛,而且做得很有成效,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的经验确实值得内地借鉴。

3.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商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在这方面,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为内地学校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长期以来,香港学校实行开放的德育格局,学校“小课堂”紧密联着社会“大课堂”,在教育方法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许多西方的德育方法,诸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社会行为体验法等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内地学校应首先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中有价值的东西,拓宽道德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建立开放型学校德育模式。

总之,香港学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确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内地学校借鉴和学习。但这并不是说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尽善尽美,在各方面都比内地做得好。实际上,香港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完整的德育内容体系,学校德育长期淡化政治教育,回避国家民族的教育,致使青少年一代缺乏应有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次,学校德育长期得不到重视,“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都是香港学校在未来道德教育发展中亟需改进和加强的。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两地学校德育之比较,揭示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给内地学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推行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启示,故在此对其所存在的问题不做过多的评析。

参考文献

[1][3]香港教育署编。学校公民教育指引[Z],1985.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篇10

关键词:中职德育;四个创新;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形式;德育管理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德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学校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始终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自身肩负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中职教育和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工作对象是人,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它不像解答数理化问题那样可以一成不变。尤其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中职学生而言,传统德育工作“我讲你听、我考你答、我说你服”的模式已经与新时期的德育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中职德育工作亟需改革和创新,德育落实应有新举措,德育发展应有新思路,德育改革应有新突破。本文肤浅地论述了中职德育工作的四个创新,旨在能为广大中职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一、创新德育内容

当前中职德育普遍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不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难以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时代的日新月异,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其实是最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然而中职德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少,而且几乎都停留在理论的说教,案例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一些年代久远的或者是远离大众生活的,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内容陈旧,当前中职德育还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德育内容涉及就业方面的知识很少,大都是些理论知识,并不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真的得到了提升。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中职德育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创新中职德育工作的第一个创新便是德育内容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根据当代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能力的指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创新德育途径

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落实德育内容,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德育途径是客观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有效的途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但是在许多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他们都没有凸显中职德育的目标和特色,照搬普高德育经验,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偏离了中职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德育途径上陈旧老套,缺乏新意,德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在现行的中职招生制度下,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经过了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都低于普高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入了中职校园,这既给中职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又给中职德育工作者增强了紧迫感。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积极优化德育途径,切实提高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专业特色,彰显职教氛围,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起到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让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实训和岗位体验,深刻领会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的内容要求。同时,我们还要把学科渗透作为中职德育的有效途径,也要创造性地、灵活多变地利用班会课、团组织生活、课外活动、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德育途径。

三、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传统的中职德育一般以说教为主,这种方法因为其本身的理论性太强,使教学内容很难生动、形象,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德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形成学生的正确思想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也就是其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应用性,这就使得传统的说教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是很难达到其目的的。

与传统的说教教学相比,笔者认为体验教学能够使中职德育富有实效,达到预期目标。作为中职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情境体验、实践修炼的基本原则,根据德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有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体验德育活动。只有在丰富的德育活动中,学生才能在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影响,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展示个性艺术修养,提升文化素质。我们也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创新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