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1:07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

【关键词】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构建

【正文】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管者的商品”,“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它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等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部门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公司法、行政法、刑法等法规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都应属于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可根据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1]谭刚.改革现行采购模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2

一 我国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构建的目标

1.经济性和有效性

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出发,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最有利的价格等条件在合理的时间内采购到质量合格的货物、工程或服务,这是政府采购最基本和首要的政策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采购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谈判、签约和执行成本,防范公共财富的流失。把节约政府采购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性和有效性作为政府采购的首要目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就其本质而言,政府采购的交易费用与其他交易费用具有共同点:都集中体现为交易过程中发现信息、鉴别信息,信息化决策的信息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和新型交易手段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的信息成本,提高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对人的监管效率,从而可以推进政府采购相关交易费用的下降。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国家可以通过大量采购高科技含量产品,以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3.增强公众对政府廉洁采购的信心

就政府采购的委托关系链而言,政府作为公众管理公共事务的代表,具有典型的人特征。公众和纳税人才是政府采购委托关系的最终委托人。以公共的信任和信心为核心,规范政府采购各环节,反映了政府采购的终极目标,体现了政府采购“源于公众、服务公众”基本宗旨。

二 我国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

政府采购是用财政性资金为政府和公共利益提供服务,其原则与一般的商业采购有不同之处。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采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公开透明原则

所谓“公开”原则是指,政府采购整个流程必须达到这样的程度,使每个采购供应商掌握的信息是一样的,并接受有关单位监督。⑦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政府采购被誉为“阳光下的交易”。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所有与政府采购活动有关的信息和行为,都要向社会全面公开,并且要完全透明,禁止搞暗箱操作,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公众有效监督政府采购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社会监督。

2.公平竞争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政府采购提供的市场机会对尽可能多的供应商是平等的。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法则,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规则。政府采购的竞争应是有序竞争,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供应商,不能有歧视某些潜在的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现象,而且采购信息要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披露,确保政府采购活动在竞争的前提下公平地开展。

3.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应该遵循真实、可靠原则。它要求政府采购各方都要诚实守信,不得有欺骗和背信的行为,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力,尊重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忠实地履行约定义务。

在这些原则中,公平竞争是核心,公开透明是体现,公正对待和诚实信用是保障。

三 我国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的运行机制

基于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构建的目标,按照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我们得出我国政府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的运行机制,也即政府采购成本控制的基本着力点和对策体系。

1.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竞争、诚实信用的原则,尽快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立法之规定,完善质疑与投诉制度,为提高采购效率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遵循全局性、平衡性、效益性、明晰性原则,结合国有资产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借鉴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实施,改革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使之与政府采购制度相适应;扩展政府采购审计内容,加强对财政部门、采购人、采购机构、供应商、中介机构和采购效益的审计;建立政府采购发展量化指标体系,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绩效。

2.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和自律机构,加强集中采购机构管理

建立健全明确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采购的监督;建立政府采购主管机构,发挥上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对下级采购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设置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专司日常政府采购事务的“政府采购中心”,形成财政部门、供应商、购买主体三者之间的分离、相互监督机制;建立以行业规范、行业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协会,帮助解决行政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

3.积极培养政府采购专业人才,加强采购队伍建设

从建立一项高效的用人制度入手,强化政府采购专业知识培训,尽快建立适时的政府采购培训制度和办法,实行持证上岗,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

4.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采购成本全方位的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法律监督、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监督为一体的监督体系,明确各监督主体的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加大对违反政府采购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还要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的外部监督,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树立采购中的廉洁政府形象,以保证政府采购在“阳光”下运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前行。

参考文献

[1]施锦明.政府采购(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胡乐明、刘刚.新制度经济学(第1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构建

abstract:thegovernmentprocurementraisesthefinancialfundsuseefficiency,reducesthewaste,suppressesthecorrupteffectiveway,butthepresentourcountrydidnothavetheunificationlegaladjustment,causesthegovernmentprocurementtolacktheunificationthelegalbasis.thisarticlemainlyproposedtwoviewsonthegovernmentprocurementlegalregime''''sconstruction:First,establishmentgovernmentprocurementfundamentallaw;second,perfectgovernmentprocurementnecessarymethod.

keyword:Governmentprocurement;Legalregime;Construction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管者的商品”,“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它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等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部门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公司法、行政法、刑法等法规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都应属于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可根据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1]谭刚.改革现行采购模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4

   内容提要:与收购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等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尽管2006年9月1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本文在理念及原则的基础上,对包括现在有的、未来将会出现的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对引导目标公司进行具体措施的选择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尝试。

   以上市公司为目标的收购和反收购活动在中国市场上已日渐活跃。对收购行为而言,国内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立法层面已经有了若干基础性规定[1].

   虽然收购法规仍有很多值得检讨之处,但与之相比,对反收购的立法尝试更显单薄。实务中,“毒丸”等反收购措施作为“舶来品”已经由上市公司广泛应用。理论上,对其相容性和协同效应,迫切需要将其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中进行研究。本文将遵循“理念——原则——制度”的逻辑层次,为理论研究提供一般性的、普适性的标准,进而为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指引,满足实务需要。

   一、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立法理念

   “理念”,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观念、想法、思想等,更指最一般的、基本的观念、思想倾向和追求等。江山老师指出:理念,即是内在精神,直至最高本体;理念,即哲学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本文认为,理念是一种最高准则,是在立法过程中所蕴含的法律内在精神和最高原理,法律原则及制度都是其具体体现。

   (一)不偏不倚、力求平衡的中立性理念

   所谓“中立性”,是指就目标公司(targetcompany)的反收购措施,采取一种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法追求,既不能为了方便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而放松甚至放纵对其所采取措施及该措施所导致后果的约束,又不能一味设置障碍增加目标公司通过反收购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的阻力。本文认为,这种“中立性”的立法理念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和收购立法“中立性”的配合

   实际上,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性的立法态度源自于收购立法“中立性”目的的配合。试想一下,如果收购立法采取“既非鼓励、亦非吓阻”[2]的中间立场,而反收购措施却反其道而行之,任意偏向收购公司(tenderofferor)或目标公司之一方,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势必会被打破,这会让上市公司收购市场面临混乱场面的挑战。

   为何收购立法要采取“既非鼓励、亦非吓阻”的中间立场呢?首先,从理论角度上讲,上市公司通过收购行为,固然可以淘汰效率较差的经营者,发挥市场监督力量,借以提升经营绩效,保护股东权益;但在很多时候,公司收购的动机是扩张集团实力,并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酬劳随水涨而船高,而公司的经营绩效甚至“不升反降”。其次,从实证研究上看,虽然公司收购“已经超越新股发行(ipo)市场而成为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主要环节”,但其究竟能否创造价值,不仅学说观点林立,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尚未就此给出任何乐观的答案[3].再次,无论是对收购、还是对反收购,中立性的立场都是平衡各方利益的产物。收购和反收购的成败影响到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所在社区,乃至政府、国家的利益。各方利益价值取向各异,有时甚至相互对立、尖锐冲突。可以说,这种“中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产物。或言之,考虑并力求平衡各种利益诉求的结果本身便是一种平衡。

   2.反收购措施本身的利弊

   回到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本身上来。有矛就有盾,伴随着收购风潮的攻击,目标公司的防御性措施应运而生,其往往通过公司章程的自救性规定来保护自己,于是这些反收购条款对上市公司因应敌意收购产生了特殊的价值。但就具体的反收购措施而言,它们或规定不当或违反法律,即使在公司收购实务十分发达的美国,其合法性也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实务部门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特殊价值与运用策略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理论研究也不足。

   3.实现收购双方间达成“精巧的平衡”的需要

   2009年9月17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制定《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向公众征求意见。条例的征求意见稿以“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途径,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公司收购行为进行规范。其要求收购人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诚信记录,赋予中国证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认定恶意收购者等广泛的权力(第59条),对可能的恶意收购者规定证监会的强行检查权(第75条第2款、第79条)和严厉的执法措施(第102条)。加之证券法及相关规章已有的信息披露、部分强制要约、公平待遇和财务顾问等制度,现有的立法体系已经为防范恶意收购行为搭建起了严密的屏障。故,为了实现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之间的“精巧的平衡”,对目标公司所欲采取或能采取的反收购措施,立法上必须“谨慎限制”,至少也要满足于对收购公司采取的约束措施的攻守平衡。

   以上分析了对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采取中立立法理念的三点原因。那么,在这种中立立法理念的影响下,立法过程应该贯彻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哪些具体的制度设计呢?本文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着眼于公司管理层的引导性理念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的引导性立法理念是就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而言的。在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居于强势地位。[4]虽然有些国家在立法上坚持假设“管理层能够更好地维护利害相关人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5],但不容否认的是: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两者间的效用函数很多情况下会发生偏离。[6]当目标公司的管理层面对收购公司的“挑衅”时,当其在一己私利和公司公利两者之间徘徊纠结时,当其意欲作出对公司不利的价值选择时,反收购立法理念及至具体的反收购制度将为其提供引导。

   二、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的原则

   (一)比较法的视角

   美国确立了董事注意义务(DutyofCare)和商业判断原则(BusinessJudge-mentRule)[7]作为审查反收购措施合法性的基本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对反收购行为的规制分为联邦和州两个层次、成文法和判例法两种模式。其中,联邦法对反收购持中立态度;而州一级的立法因为对公司收购持限制态度,因此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反收购权力得到强化。[8]成文法和判例法则相互配合,为美国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提供了概括性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性的检验标准。

   欧盟《关于收购要约的第2004/25/eC号指令》(以下简称《欧盟收购指令》)中规定,为了在欧盟境内建立“公平竞争市场”,针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措施,采取“股东决策”和“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两大原则。根据这两大原则,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在收购过程中应当保持中立,由股东大会同意方可采取反收购措施。并且,任何违反“风险承担与控制相称”原则的机制,即目标公司预先设定的限制股份交易或者限制表决权行使等反收购机制,在要约期间或者在目标公司股东大会决定是否实施反收购措施时,都将暂时或永久性地丧失效力。英国《收购法典》(2006年5月20日修订版)基本原则之三宣示:受要约公司的董事会必须为该公司的整体利益而行动,不得剥夺该公司的证券持有人就要约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权利,和《欧盟收购指令》的规定不谋而合。而德国在其《证券取得与收购法》中则采取了一种对董事会而言更为宽松的态度。

   (二)我国法的规定及反收购实务的现状

   在我国,理论界、实务界就对上市公司的反收购行为进行规范已经达成共识,但是规范本身仍然十分缺乏,和公司收购较为详尽的制度体系相比更是如此。迄今为止,包括《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在内的规范企业行为与证券市场的法律、行政法规都未能将反收购规制问题妥善解决。尽管2006年9月1日起经修订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制,但对于目标公司可以采用的多种措施以及目标公司进行反收购的权利和自由空间而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还远远不够。

   与立法状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反收购实务中,上市公司已经采取了毒丸[11]、董事提名权限制[12]、白衣骑士[13]、白衣护卫[14]等多种发达证券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反收购手段,与收购公司的收购行为之间可谓“炫目攻防、精彩纷呈”。

   现实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反差对完善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体系提出了重要课题。然而,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在制度建设仍处于现在进行时甚至将来时时,确立符合中国证券市场背景的上市公司反收购原则成为“权宜之计”。从法律体系的地位看,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其“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倾向”,所以法律原则为法律制度框定了伸展的范围,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价值上均对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三)在抽象性指引和具体性要求之间——中国的原则选择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5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designprinciplethat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procurementshallfollow,and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ocurementbusiness,effectivewaystostrengtheninternalcontrolarediscussedrespectivelyfromtheaspectsofsystemconstruction,businessprocesscontrolandsoon.

关键词:施工企业;采购业务;内部控制

Keywords:constructionenterprise;procurementbusiness;internal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88-02

0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是以项目施工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和成本核算基础,因而加强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耗费取得最佳的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而在项目工程总成本中,工程物资所占比例最大(约60-70%),是企业成本的主体、核心部分,因此,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搞好采购管理、强化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的基本条件。

1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采购业务加强控制和监督

其设计原则包括两方面:

1.1采购业务本身应遵循的原则①质量第一的原则。企业所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性能必须要满足工程的使用要求。②价格最优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比价、限价、招标采购等方式确定价格最优惠的供货厂家。③服务最好的原则。供货厂家要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能提供方便、周到、快捷的服务,满足施工企业的需要。④信誉最佳的原则。供方应具备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达到节约采购前期费用的目的。

1.2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设计原则从设计角度来分析,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必须有一个基本目标,即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促进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下有序运行。①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采购业务,若经过两个以上相互制约的环节来监督其业务活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误操作等各种风险。企业应严格内部监督机制,根据采购制度流程,细化采购业务管理方案,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项目管理、规范运行、办理质量、办结时限、定期检查等方面严格考核。与此同时,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对物资采购工作程序实行全程监督跟踪检查,使得各方工作相互牵制,严格工作纪律,对于不经民主决策“个人说了算”的,擅自变更采购方式的,违反规定搞“虚假招标”、“明标暗定”、“围标串标”等违纪违法问题,严格施行问责追究。②成本效益原则。深入开展物资采购价格对标分析。采购业务各岗位对所负责的采购物资进行对标分析,盯住同行业采购价格,了解同行业采购渠道,深入分析采购价格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标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适时调整降低采购成本目标,做到“一同步、二瞄准、三参考”,即“要与相关产品的降幅同步、瞄准同行业的最低采购价格、参考相关产品盈亏平衡点的原料成本”。同时,向提高招标率要效益。强化采购过程中的受控管理。重点是集体选商和定价的受控管理。通过集体选商受控,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体现出采购业务的成本效益。③岗位责任原则。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息息相关。企业基于各个业务流程设定了工作岗位,明确了岗位的权责义务以及操作规程、业务流程。岗位责任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开来,授权岗位、执行岗位、审核岗位、保管岗位以及记账岗位等职能分工不同,因而设立岗位时必须区别对待,要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义务,使各个岗位之间以及各个业务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衡的关系,防止一头独大,专制专权和舞弊行为产生。④协调配合原则。采购业务部内部成员之间应该保持融洽的业务关系,在工作上认真负责,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各成员要有大局意识,能够看到各自的工作对于整体效率的影响,而不只是“自扫门前雪”,遇到问题就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制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力量,制衡是基础,而协调配合则是业务精神的升华。协调配合要求各成员首先具备正确的采购业务工作观念。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由人基于业务管理要求制定的,如果企业行使控制监督职能的人员在思想道德上、心理素质上、技能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那么,再谈协调配合显然已不能胜任。

2根据施工企业采购业务的特点,其内部控制具体内容

2.1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及监督制度,健全配套的授权审批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各项目经理部应该严格落实。《物资集中采购供应管理办法》和《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实施细则》,确保物资计划、采购、供应、结算、考核等环节处于公平、公正、公开状态下,并制订采购管理方案,明确整体规划,避免物资采购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物资部门负责具体的集中采购、询价采购工作,编写招标文件,组织市场调查,评审投标文件和进行招标效益评估,确保每个项目规范运行、阳光操作。

2.2积极开展集中采购,发挥企业整体优势。集中采购不仅可以规范采购行为、防止腐败现象,而且可以“以量换价”,实现明显的规模采购效益。大宗物资必须采用集中采购模式,由企业统一监督把控,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才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2.3加强采购预算控制,实行材料采购申请计划制度。目前施工企业采购预算流于形式的较多,采购计划经常更改,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这一不良现象。应该从制度的针对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制定了《采购管理实施办法》以及与之配套的物资采购规范性工作程序,并与《“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考核、问责制度相结合,规范物资采购申请计划。规范填写物资采购申请表,申请表上须注明拟采购物资的名称、数量、预算单价、规格等,后附供详细技术方案和要求,以此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规范管理体系,用制度来实现“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的防控目的,进一步强化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工作格局。

2.4业务流程控制。①签订合同。项目与供应商签订物资购销合同必须经相关部门和纪工委评审,并由项目主管领导审批,保证合同符合法律要求,具有法定的约束力,同时必须做到内容全面,条款清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②采购回来的物资在使用部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当执行货物验收程序。由企业内部采购承办部门组织监察审计部门、使用部门共同验收,严禁不合格的物资进入现场。验收合格的物资一律入库保管。入库后,由物资管理部门参考保管员开具的点验单、试验部出具的证明材料质量合格的试验报告单、供货单位的销售发票填写付款审批单,并上报交财务部审核。③财务部门要认真审核所购物资的各种验证手续是否齐全,在审核无误的情况下,按照合同规定的付款条件和方式,或对其付款或进行挂帐。若无法证明该货物的质量符合合同要求,则坚决不办理付款手续,杜绝走“人情帐”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通过各部门每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保证进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均达到最优,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3结语

按照“规范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操作,确保监管到位,打造阳光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在物资采购过程中,严格坚持物资采购方式合法、合规。实行程序化管理,严守“上一流程未完成,不能进入下一流程”的关口,对项目审批、实施、合同、付款四个关键环节的实施信息必须在信息系统模块同步公示,确保采购业务阳光、透明,促进各项业务流程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娟.物资采购环节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J].财会通讯,2004(23).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6

摘要:高校的招标采购管理工作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推进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招标采购活动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得一种手段。本文谈论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原则及对高校招标采购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随着高校的扩招,全国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各个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都急需进行改善,政府和学校对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都在大力投入经费。办学条件的改善关系着高校的管理及社会经济效益问题,如何能够使用最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更大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各个高校在经费的投入与使用的过程中加强招投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有一少部分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资金的投入与得到的效益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了违规违纪现象,给国家的资金、资产和学校的利益造成损失,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本文根据我国现行的《招投法》与《政府采购法》结合高校情况,提出一些高校招投标管理的一些想法。

一、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招标活动是面向社会开展的,面对的是广大潜在的投标人和相关的管理和监督部门的。招标活动关系到招标人的实际利益、投标人利益,同时也涉及到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等。为了能正确的处理好各种利益,在招标活动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阳光作业。在招标活动中,从招标信息到最终产生中标人都要遵从该项原则,保证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广大的利益。但在招标过程中涉及到违反原则、与法律法规相悖的事情要坚决抵制、绝不手软。

公开原则是指所有的投标人均享有同等机会、权利和环境。有利于增大投标人的参与范围,客观加大竞争力度,有利于招标人节省资金,增加性价比。并且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公平原则是指在招投标过程中要做到工作透明,坚决抵制暗箱操作。在各个方面要统一标准,对待各个投标人一视同仁,不排他、不歧视潜在投标人。

公正原则是指在招投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评标。要做到公正,就是要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坚持择优的原则正确合理的评出中标结果。

高校中,在从招标公告之日起就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使该项原则能够充分体现在招标过程中。

2.诚实与竞争原则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所有有关人员都应有诚实的态度,抱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想法,在法律的范围内,以符合各自的利益为目的实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竞争是能够维护各方面利益的平衡,通过竞争,才能使招标采购活动在范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并能把握住采购产品的技术以及质量的。

二、对高校招标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关键的一点是招标采购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是对活动的保障,是能否将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招标采购活动同样如此。高校在制定本校的招标采购制度时应根据我国办法的《招投法》与《政府采购法》以及本省颁发的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且以文件形式发放至高校内的各个系、部。高校内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按招标采购制度程序进行采购活动。

2.招标文件的制定。在招标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不能带有倾向性和排他性,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潜在投标人。这是为了能够体现竞争原则的基本条件。例如在仪器设备招标文件中,技术性文件是招标文件的核心部分。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是,仪器设备使用部门为了能够购买到自己比较理想、比较熟悉、用着顺手的仪器设备,在制作技术参数时往往出现存在指定货倾向某一种品牌的技术参数。这就不经意间造成招标文件的倾向性、排他性。这样的招标文件如果正式的发售出去,就会使许多潜在投标人产生了没有投标的兴趣,缺乏了招标活动的竞争性,甚至为招标部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招标采购的管理部门,在接收使用部门提出招标申请、技术参数要求时,要认真的审核技术参数,必要时要联合使用部门共同进行充分的市场考察和论证,了解行情。最大化的减少技术参数要求中的带有倾向性、排他性的参数,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带来利益最大化。

3.监督机制贯穿招标采购活动。在各个高校中,要建立纪检监察、审计和采购管理部门共同执行招标采购活动。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有效地监督机制,才能重点抓好采购范围的确定、选用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的监督,提高招标采购的透明度,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为体现”阳光作业”提供必要的保障。应从采购开始的环节就进行监督,坚决杜绝在招标过程中可等出现的弄虚作假、围标串标等现象的发生,把招标活动体系纳入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4.加强招标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做好招标采购工作的管理,一支纪律严明、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到这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4.1首先招标管理人员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的学习,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清正廉洁、严以律己。招标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创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

4.2招标管理人员处理要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和网络知识,随着网络叫代的到来,物资采购会逐渐实现网上采购。

5.加强信息及档案管理管理。高校内的采购管理部门要全面了解学校现有物资的情况,并且了解市场动态。在招标活动中,要了解现行市场上一些公司的经营状况,排除一些在采购活动中存在不良记录的公司,提高招标采购的效率。再有,学校的招标工作的档案属于商业机密,应有专人负责整理保管,并做好登记,如有外单位需要查看,必须按规定执行必要地的审批手续。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7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它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的有效措施。

政府采购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规范化的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时期,政府采购作为扩大内需,调控和振兴经济的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1994年部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wto组织)签署《政府采购协议》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通过《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进一步向规范化、国际化发展,采购规模不断扩大,采购过程更加透明,一些国家每年用于政府采购的支出已达财政总支出的30%,甚至更高,与政府采购相关的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政府采购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是全球最大的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采购已被许多国家公认,是管理公共支出、调节经济运行、维护本国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制度和重要手段。

二、我国政府采购改革的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改革从1996年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的政府支出管理制度在我国开始试点,到1999年是我国政府采购改革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各省市无论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还是在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这个阶段的政府采购制度以地方立法为主。1999年至2002年6月29日《政府采购法》颁布,是政府采购改革的全面实行阶段。这个阶段,财政部在总结各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章,为规范政府采购活动,早日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大市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奠定了基础。几年来政府采购的实践表明,政府采购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效益的有效手段,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开创了政府采购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改革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它的颁布,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政府采购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推进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家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抑制腐败,具有十分深远和重大的意义。是依法治国方略在财政支出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市政府采购工作1997年开始试行。改革几年来,*市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大胆、有益的尝试,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较快。现将*市政府采购改革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市的政府采购组织机构的设置

目前*市政府采购的组织机构分三个管理层次,即领导决策层、监督管理层、具体实施层。是按照政务和事务分开、管理者和执行者分离的原则建立的新型管理体制。

(1)决策层*市政府采购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于2000年。成员由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和市财政局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决定*市政府采购的重大政策,解决政府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

(2)监督管理层政府采购办公室。

1998年筹建,1999年正式成立,是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机构。2002年《政府采购法》出台后,我们根据《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办公室的职责进行了调整,调整后政府采购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依法代拟*市政府采购管理的地方法规草案,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市政府采购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市政府采购活动的程序;

2)*市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提出*市政府采购年度预算需求,落实*市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拟订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监督*市年度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确定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的范围或项目;对采购人预算资金的拨付进行审核;办理政府采购实物调拨手续;

3)政府采购信息管理

收集、统计、在指定媒体上*市政府采购相关信息;建立*市政府采购专家库和供应商库;管理*市政府采购网站;

4)政府采购方式管理

提出并公布*市集中采购目录和政府采购限额标准;提出并公布*市公开招标采购的具体数额标准;依法审批公开招标以外的采购方式;对采购方式的变更进行审批;

5)政府采购合同管理

制定*市政府采购合同的必备条款;政府采购合同备案;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制定与履行情况进行监管;对政府采购合同的补充、变更、中止和终止等事项进行审批。

6)受理*市政府采购供应商的投诉;对违反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进行处罚。

7)对*市政府采购人员从业人员进行管理。

对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市政府采购中心和其他经认定的政府采购业务机构进行培训和管理等;

8)制定*市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备案、监管管理办法并实施管理办法。

9)制定*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资格管理办法;对专家进行政府采购业务的培训、考核,对专家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10)对采购人进行培训;

11)对采购机构(含集中采购机构)的政府采购活动进行考核和监督管理;

12)监督、检查*市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性

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采购范围、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等。

13)*市党政机关汽车核编。

(3)具体实施层*市政府采购中心。

成立于2000年,是按照“政事分开”原则组建的政府采购的具体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

1)执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在法定的权限内,实施集中采购目录项下的政府采购项目,受托实施其他政府采购业务;

3)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和监管;

2、*市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

1999年6月1日,市政府以令的形式《*市政府采购办法》,这是*市政府采购的第一个地方法规。随后市财政局相继制定了《*市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围资格规定》、《*市政府采购实物调拨及结算的暂行规定》和《*市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府采购社会监督员工作暂行规定》等10个配套的规章制度,市属各区县也陆续出台了60多个行政措施,这些规章和行政措施是*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使政府采购工作有章可循,为政府采购改革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后*市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要以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公平竞争,保证*市政府采购市场有序发展为目标。

3、*市政府采购规模的拓展

1998年*市首次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当年政府采购规模为2亿元,节约资金2000万元。1999年翻了一番,政府采购规模达到4.2亿元,节约资金5800万元。2000年比1999年几乎翻了两番,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1.3亿元,节约资金7500万元。2001年继续快速增长,达到24.82亿元,节约资金1.9亿元。2002年再创佳绩,完成45.67亿元,节约资金2.7亿。五年来政府采购总体规模突破88亿元,累计节约资金超过6亿。

五年来,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逐年提高。1998年全市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8%,1999年为1.5%,2000年为3.4%,2001年为4.5%,2002年达到7.1%。

在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采购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以政府采购品种为例,1998年政府采购目录项下仅包括10个政府采购品目,2002年增加到52种;政府采购类型从过去单一的货物采购,逐步向货物、服务、工程在内的多种类型扩展。

*市政府采购制度推行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决议和精神,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很多做法得到市领导和财政部的认可,可以归纳为“几个率先”:

(1)在全国率先实行“政府采购联席会议制度”,使政府采购的决策更加民主、透明;

(2)在全国率先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使政府采购纳入预算管理;

(3)在全国率先实行政府采购社会监督员制度,使监督机制更加科学、完善;

(4)在全国率先编制政府采购《招标文件(货物类)范本》,统一招标文件格式。

三、政府采购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趋势

《政府采购法》颁布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的历史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国际性。作为我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法,它的颁布施行,给政府采购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要求加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建设

《政府采购法》生效后,为保持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致性,首先要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立法权限,对原有政府采购制度进行清理,修改或废止与《政府采购法》相抵触的各项规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制定符合《政府采购法》原则、规定的配套制度,初步搭建起我市政府采购法律框架。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应包括以下方面:

1、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

规范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各类主体的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活动的程序性规定,政府采购合同的必备条款等;

2、规范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机构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供应商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管理办法等。

(二)《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要求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改革继续深化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求集中采购机构与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分离,为《政府采购法》的贯彻实施作好组织准备。其次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依法划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责权限,依法履行职责。

(三)《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实施,要求部门预算管理、国库制度改革继续深化.

部门预算改革、国库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三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例如: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以部门预算的编制为基础,因此政府采购预算的细化和科学化,有赖于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另外通过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往往能够反映当时同类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政府采购监管部门把这些“市场平均价反馈给部门预算编制部门,可为其在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核定定额时,提供参考,为部门预算改革创造条件。

再如:政府采购作为强化预算约束,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客观上要求扩大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而这也是国库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要求学好、用好《政府采购法》。下面对《政府采购法》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1、《政府采购法》的适用范围

(1)从地域看: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2)从主体看:《政府采购法》不是只调整某一个部门的法律关系的部门法,,而是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各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各方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调整主体包括:

1)政府采购当事人: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有权

利,承担义务的各类主体。主要指采购人、供应商和采购机构。不包括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

所谓政府采购活动,指一个政府采购项目从立项开始到政府采购合同履行完毕整个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包括管理活动、组织实施活动、纠纷调处活动等。

“采购人”:指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它是政府采购的需方。目前《政府采购法》中采购人的概念不包括集中采购机构。这是因为:集中采购机构是特殊的机构,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它的职能是采购人开展采购活动,享有的权利义务与其他采购机构不同,应单独立法加以规范。

“采购机构”:包括集中采购机构和经财政部门认可的其他政府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活动的中介。

“供应商”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注册登记,且在我国境内生产或提供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和事业单位法人)、其他组织(指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等)或自然人(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是政府采购的供方。

2)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监督《政府采购法》

实施的政府管理部门。具体指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其他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

3)其他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人员。例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公证人员等。

(3)从采购对象看:是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的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1)货物: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

2)工程:指由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装修、拆除、修缮等。

3)服务:指除货物、工程以外的其他采购对象。

包括:专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运输、维修、培训等。

这里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仅限于采购本国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只有下列三种特殊情形可采购外国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1)需要采购的货物、工程、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

获取或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

2)为在中国境外使用而采购的;

3)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2、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

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是政府采购管理和政府采购活动必须遵循的精神、原则。具体包括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1)公开透明原则指依据《政府采购法》及政府采购相关规定,除评标等依法不能公开的政府采购信息外,能够公开的程序或活动必须公开进行,包括政府采购项目的信息公开、(具体指采购的数量、质量、规格)采购方式公开、采购程序(具体指招投标活动程序)公开、采购标准公开和采购结果公开等。

(2)公平竞争原则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法则,也是政府采购的基本规则。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求在政府采购在有多种选择,有多个供应商可以供货的情况下,要通过公平竞争选择价廉物美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能搞暗箱操作,偏袒某个供应商;其次竞争必须在公平的前提下有序地进行,

(3)公正原则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要公允正当。要求政府采购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的供应商一视同仁,不设置歧视性规定,不搞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供应商自由进入政府采购市场。

(4)诚实信用原则指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采购当事人应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不得散布虚假信息、不得有欺诈、串通抱价、作弊等行为。

3、政府采购预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以上货物、工程和服务,要纳入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

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由有权编制部门预算的部门进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政府采购预算的汇总。这是政府采购全过程的第一步。经人大审批的政府采购预算原则上要按规定用途使用;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不能超过预算。

4、政府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指由政府设立的职能机构统一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组织提供采购服务(简称政府集中采购);或由一个部门统一组织本部门、本系统的采购活动(简称部门集中采购)的采购实施模式。因此集中采购的实施主体可以是集中采购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部门委托政府采购机构进行。

(2)分散采购指由各预算单位自行开展采购活动的一种采购实施形式。采购人自行采购时,首先要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并按照批准的政府采购方式进行。

5、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法》规定了六种采购方式,分别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和财政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其中公开招标是主要方式,即凡符合公开招标具体数额标准的,首先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因情况特殊需要采用公开招标以外的政府采购方式的,采购活动开始前需获政府采购办公室批准。

公开招标:指招标人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所有符合招标公告条件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通过公平竞争,产生中标供应商。

邀请招标:指招标人根据供应商的资信和业绩,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通过竞争,产生中标供应商。

竞争性谈判:指采购人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谈判,选定最佳供应商的采购方式。

单一来源采购:指由于采购项目的采购渠道单一,或发生了不可遇见的紧急情况,或为保证原有采购项目的一致性或服务配套的要求,只能由一家供应商处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政府采购方式。

询价:即向选定的供应商询问采购对象的价格,或邀请他们报出价格,采购人在对报价比较后,选择最低的价格成交的采购方式。

6、政府采购程序

(1)政府采购预算管理的程序

财政部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人大审批——执行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决算

(2)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程序:

政府采购立项——审批政府采购方式——委托采购机构——组织政府采购活动——采购结果报批(审核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的执行结果)——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政府采购合同备案——政府采购预算资金拨付

(3)政府采购项目执行的程序

政府采购项目因政府采购方式不同,采购程序也不相同。下面分别按照不同的采购方式,予以介绍:

1)公开招标:

招标信息——制作招标文件——招标公告(包括采购标准)和发售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修改——组成项目评审小组——投标截止和开标日期的确定——评标——政府采购方式的变更——采购结果公开——评审结果的申报和确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2)邀请招标:

发出投标邀请书——公布采购标准——确定邀请供应商——采购标准组成项目评审小组——评标——采购结果公开——评审结果的申报和确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3)竞争性谈判:

成立专家谈判小组——制作竞争性谈判文件——公布采购标准——确定邀请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名单——谈判——确定成交供应商——采购结果公开——结果的申报和确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4)询价:

成立询价小组——公布采购标准——确定被询价的供应商名单——询价——确定成交供应商——采购结果公开——结果的申报和确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7、政府采购资金的拨付

支付原则:财政直接支付和单位支付相结合,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专款专用。政府采购资金的拨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政府采购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另一种是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其中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是政府采购改革和国库制度改革的方向。

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将政府采购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专户银行直接支付给卖方的拨款方式。

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政府采购资金直接支付有三种方式:

(1)财政全额直接支付方式:指财政部门和采购人,按照先集中后支付的原则,在采购活动开始前,采购人将单位自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汇到政府采购专户银行,需要支付资金时,财政部门根据政府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将预算资金和已经汇集的单位自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专户一并拨付给政府采购合同卖方。

(2)差额支付方式:指财政部门和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指拼盘资金项目)合同中约定的各方负担的资金比例,分别将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政府采购合同卖方。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8

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教育、国防、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安全等,都要购买大量的货物、服务和工程,这就必然表现为政府的重要支出和政府的采购问题。特别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出现巨大变化,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称为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在社会的激烈变革时代,官僚体系下的公共行政出现了危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在政府治理领域出现了新的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和经济方法等强化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强化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主要包括:(1)政府预测和掌握社会变化的能力;(2)政府制定科学而明智的公共政策的能力;(3)发展不同方案及执行政策的能力;(4)吸引及有效运用资源达到政府目标的能力;(5)持续学习、成长以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新公共管理使政府的管理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换为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包括:(1)专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管理责任,体现经济、效率、效能的绩效考核标准,用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以契约关系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2)转向部门分权,构建网络型组织;转向竞争机制,降低公共管理成本;(3)公共管理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执行和捍卫宪法和法律,发展民主法治社会,平衡市场作用,维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政府的公共管理所发生的公共财务活动,必然会产生公共预算问题。在现实社会,公共预算具体表现为政府预算,即政府大财务收支计划。公共预算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即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政府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选择,同时也反映了一般公众对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服务的共识。

公共预算反映了政府所提供诸多服务的优先权,反映了政府为地方和国民、为效率和效能以及更大的公共目标而作出决策的相对比例。公共预算为公民提供了强有力的责任工具,使公民可以知晓政府是如何花钱的,政府是否遵循公民的偏好,以及与公民偏好相关的政府产出。公共预算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讲,公共预算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规划,即经过政治程序形成的国家资源配置。公共预算是一种多重面向的政府财务制度。

公共预算作为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政府施政的蓝图。在预算文件中政府表达了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所欲完成的各项政策、行政措施。公共预算的基本功能是:(1)合理、公正地分配公共资源;(2)通过税收和公债筹措预算财源;(3)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以预算展现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4)通过政府对预算的执行,使预算资源达到有效率的运作。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公共管理理论逐步建立与形成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理论框架,政府将公共财政中的公共预算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的首要任务,而政府采购成为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干预国民经济活动,这样政府采购制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1996年开始,我国首先在上海、河北、深圳等地开展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随后,政府采购的改革与制度建设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到199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大多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履行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责。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政府集中采购机构。1994年9月,财政部颁发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6月,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颁布了地方性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几年的时间,政府采购的范围不断扩大,规模迅速增长。1998年,全国政府采购的规模为31亿元,到2002年,全国政府采购的规模达到了1009亿元。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各级政府是最大的货物和项目采购人,政府采购市场不断扩大,已由政府消费部分扩大到国家建设部分和外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对华贷款的建设部分等。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理论为政府采购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各国政府采购的实践为中国的政府采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政府采购的理论与实践已充分证明:政府采购是公共支出的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是提高公共支出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和世界各国政府采购的实践,利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采购市场是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没有法律的约束,就会使一国的政府采购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就难以消除国际采购市场中的贸易壁垒,就难以开拓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渠道,就难以控制国外一些供应商对国内某些市场领域的垄断,同时也就难以有效地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建立政府采购法,能够更好地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公共采购市场体系。

二、政府采购的特殊性质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不论是商业采购、私人采购或政府采购,都是一种市场行为,因而都必然受到价值规律、交易成本最小化、经济利益最大化、满足消费偏好和市场均衡等经济规律的支配。然而,政府采购具有不同于其它采购的特殊性质。

(一)政府采购不具有私人性

在市场采购中,政府采购具有特殊的性质,是一种不具有任何私人性的公共采购。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中的表述:成员国中的中央政府、次中央政府采购、租赁、购买货物、服务、工程,及公共设施的购买营造行为,就是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制度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1782年,英国政府首先设立文具公用局,作为特别负责政府部门所需办公用品采购的专门机构,后来发展为物资供应部。美国的政府采购最早可追溯到独立战争,当时政府采购的主要领域是为军事部门采购战争所需要的物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贸总协定(Gatt)在多边协议的框架下,开始了对政府采购的谈判。于1979年签订了第一个《政府采购协议》,极大地推动了各国政府采购市场的立法,同时也为开发各国政府采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采购同私人采购相比较,其重要的差别之一主要表现在政府采购属于公共性采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资金。二是政府采购的主体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的主体只能是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而不是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三是政府采购的方式具有公开性。政府采购的实施是依靠完善的政府采购立法和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来保证,而且政府采购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接受公共审查和监督,仅就作为缴纳政府公共性资金的所有纳税人而言,客观上都要求公共资金应以他们认为公平和公正的方式来花费。四是政府采购的目的具有公共性。政府采购是国家为了向本国的教育、国防、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和安全等提供公共产品而进行的采购,采购的目的不具有任何私人性和单纯的商业性。

(二)政府采购是公共经济行为

政府采购属于公共部门采购,坚持政府采购是政府对公共经济的一种运作行为,实现公共经济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是政府采购的最基本的和首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采购主体,它的每一项采购活动或行为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经济性和效率性,而不适宜政治的或其它非经济性的影响和考虑。这是因为:政府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在政府的采购中无论是建设一个项目还是公共组织的发展支出,都要受到财政预算的约束,客观上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充分运用,实现预期的最佳经济效果,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以最有利的市场环境、市场价格和政策环境等条件采购到质量合乎要求的货物、工程或服务,实现采购资金的节约和合理使用,实现政府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目标。

如果政府采购不能实现经济性,可能会导致宏观经济的失衡与混乱。因此,政府开支的经济性,对所有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政府采购的效率性是与政府采购的经济性紧密相关的,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性也是政府对公共经济进行运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政府采购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采购资金的节约和浪费。一方面,效率低下的采购,如周期过长、价高质差等,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采购程序过于繁杂,可能会迫使投标报价升高。通常认为,竞争可以形成合理的采购价格,而招标采购方法体现了竞争的现代规范,所以招标方法在政府采购领域中被认为是实现经济性目标的较好途径。但招标方法不是保证经济性的唯一方法。过于繁杂的招标方法、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也会导致非经济性。事实上,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使用的方法来实现的。

(三)政府采购是公共支出管理行为

政府采购是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是强化公共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政府采购作为公共支出管理的一个重要执行环节,可以利用政府采购作为保护本国产品和企业的手段,承担着执行国家政策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政府采购具有广泛性,从航天飞机到一般的汽车、家具和办公用品等,都是政府采购的领域,采购专业化是政府采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私营组织的采购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政府采购的广泛性,决定了政府采购的重要性;再一方面,政府始终是各国国内市场的最大用户,政府购买的数额巨大,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因此加强对政府采购支出的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支出管理被看做是一个长的价值链,政府通过公共支出向人们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核心的问题之一是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选择

(一)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于2002年底,正式颁布了《政府采购法》,这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改革已进入了法治化阶段。政府采购法的颁布,对加强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稳定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的政府采购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来自管理方面的缺陷。

1.政府采购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体系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与监督。例如,韩国设立国家供应局,英国设立国家采购局,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负责政府采购管理与监督的专门机构,这一制度缺陷的致命弱点是难以规范公共采购市场,难以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透明和高效。有些省市政府虽然也建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但制度不统一、管理方法不一致,在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形成了较大的政府采购的制度障碍,降低了政府采购的经济性和效率。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存在缺陷,表现在:其一,政府的管理观念不到位,注重形式多,强化管理少;其二,政府的管理手段不到位,缺少系统的制度约束;其三,政府采购的方法单调,只强调集中采购,忽视了其他采购方法。

2.政府采购缺乏系统的信息支持。政府采购的市场大、品种多、范围广等特征,决定了政府采购必须有充分、健全的信息支持。在现代信息社会,采购者掌握国内外时点上和动态上的市场信息,是提高政府采购经济性和效率的关键环节。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使公共采购市场公平、公正、公开,政府都指定专门的报纸和刊物刊登政府采购信息。有些国家建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系统的政府采购信息。还有很多国家利用互连网络政府采购信息。这些信息支持,极大地降低了政府采购的交易成本。而我国目前仍没有建立起政府采购的信息系统,政府采购缺少信息支持,质优价廉的优势难于获得,导致政府采购的经济性不强,效率较低。存在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服务观念不强,只强调行政审批和行政控制,而忽视政府的服务。政府如果不能够提供系统的信息支持,就必然产生政府采购的信息偏在,因而政府采购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3.政府采购缺少效果考核和评价机制。我国目前的政府采购,从中央到地方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注重形式多,集中采购多,而缺少对政府采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采购批量越大,价格优势越大,采购成本越低,经济性越强,这是政府集中采购的优势所在。但在采购货物的品种多、用途各异,用户又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情况下,完全由政府集中采购,就会极大地降低政府采购的效率。一个用户因工作急需两台电脑,也要由政府集中采购,两个月后才能到货,不仅影响工作,而且为维修带来极大的不便,这种效率损失却没有人去考虑。通过政府采购到底节约了多少资金?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没有考核制度。这些问题不解决,最终会导致政府采购的失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采购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因而,政府的采购活动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必须兼顾经济性和效率性的统一。如果政府采购没有对“成本—效益”的比较而决策,没有对采购的经济性和效率兼顾的考虑,没有对政府采购效果的考核,那么,政府采购就失去了意义。

(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选择

根据政府采购的理论要求,根据中国政府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应采取以下对策:

1.政府采购应遵循竞争、公开、公平的原则。政府采购必须坚持竞争性原则。在现代市场交易中,体现平等、信誉、正当、合法,这是坚持竞争原则的基本规范。在政府采购中政府是一个以市场主体的面目出现的,因此政府在市场交易中也必须遵循竞争性的原则进行市场交易。这是因为,在政府采购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把竞争价格作为一种合理的价格,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形成对政府购买更有利的竞争局面;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形成合理的商品价格,从而降低政府采购的成本、提高政府采购商品的质量。政府采购必须坚持公开性原则。坚持公开性原则是贯彻竞争性原则的基础,没有公开性的政府采购就很难保证政府采购的竞争性。政府采购只有体现公开性原则的要求,才能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政府采购的公开性,要求采购程序公开、采购标的公开,并接受投标方的质疑和申诉,接受公众和监督机构的审查和监督。只有坚持公开,才能有利于竞争;只有坚持公开,才能保证公平;只有坚持公开,才能确保采购中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只有坚持公开,才能杜绝采购中腐败现象的滋生。政府采购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

政府采购虽然具有较大政策性,但政府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在采购行为中必须坚持公平的原则,不能违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确保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必须体现以下三个要点:(1)要为所有参加竞争的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者等竞争者提供均等的商机,给予公正的待遇;(2)资格预审和投标评价,应对所有的投标者使用同一标准,不论是国内的投标商还是国际投标商,都应一视同人,不能采取歧视性政策;(3)对所有投标者提供应该提供的全部信息,并保持所提供信息的一致性,避免存在信息偏在问题。只有把竞争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使有实力和有能力提供质优价廉产品和服务的投标者赢得投标的成功。政府采购只有坚持公平的原则,才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经济、有效目标的实现。

2.政府采购应遵循经济性与效率性统一的原则。政府采购与私人采购的本质差别不仅表现在采购的公共性,同时还表现在采购的政策性。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是国防、外交,还是市场调控、社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与教育等,都属于公共事务,政府处理这些公共事务,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方略,这些方略就是公共政策。政府采购是政府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一种重要方略,因此,政府采购属于公共政策性采购,政府采购政策是一个系统的公共行为过程。

根据中国的国情,政府采购政策的选择,应遵循经济性与效率性统一的原则。根据这两个原则的要求,政府采购应坚持采购市场开放的政策。政府采购的市场必须定位于国际市场,这是现代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面向国际市场还必须坚持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政府在国际采购中必须规定采购本地产品与劳动的基本含量,对本国投标人应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对涉及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应限制或禁止外国供应商进入本国市场。政府采购还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效率的采购方法:凡是从国际市场进行的公共采购,必须由政府集中采购;重要项目和大宗商品的公共采购,必须由政府集中采购;非重要的项目和零星小额的公共采购,应采取非政府集中采购的方法。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9

一、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成本为基础的军事采购合同在联邦军事采购中的使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军事采购支出逐渐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中的重要项目。美国国防军事采购的主要供应商是私营军工企业,国防部70%的科研、90%以上国防产品的生产是通过合同的形式承包给私营军工企业来完成的。美国军事采购合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定价型合同和成本型合同。

20世纪50年代前,定价型合同是国防采购合同的主体;进入50年代后,为降低合同承包商的采购风险,提高承包商的积极性,以成本为基础进行补偿的合同成为国防采购合同的主要形式;60年代,成本加成的定价思想已经应用到所有的合同类型中。此时,建立统一、完善和系统的成本会计准则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68年,国会在考虑1950年的国防产品法案是否应该延续时,海军将领HymanG.Rickover在国会上说,由于缺乏对合同成本的定义以及转移方法的控制,要查明某一合同上的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建议国会为国防采购合同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以至这些成本能够被计量和控制。于是,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决定是否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成本会计原则。当时,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代表了绝大多数以美元价值为基础的军事采购合同,而且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统一的成本会计准则是必要的,因为缺少这样的准则在本质上增加了采购成本和合同执行中的困难。国会要求总审计局(Gao,Generalac—countingoffice)开始着手研究建立这些准则的可行性。一年后,总审计长报告说,统一、一致的准则是可行的,并且建议建立这样的准则。1970年,总审计局向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提交的报告认为,在合同价格协商期间和合同履行期间,供应商合同成本的正确核算是必须的,并且指出财务会计准则不能满足政府在此方面的需求,因为财务会计关注于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经营情况,而成本会计关注的是企业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向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1970年,国会成立了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CostaccountingStandardsBoard),它是一个隶属于立法部门的独立机构。委员会由总审计长担任主席,委员会的职责是颁布准则。十年后,委员会颁布了19个成本会计准则。

20世纪80年代,固定价格合同又成为国防采办合同的主要形式。1980年,国会认为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停止了活动。但是,国会没有废除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准则仍在执行中。由于没有了委员会,国防部履行了维护准则和其附属规则、条例的义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固定价格合同又再一次遭受了失败,它并没有将金融风险和性能风险进行有效的转移,成本类型合同又成为美国联邦军事采购的主体合同。

1988年,在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officeofFederalprocurementpoheyact)中,国会重建了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委员会隶属于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oFpp,office0fFederalprocurementpolicy),它属于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mB,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的一部分。重建的委员会被赋予了比原来更广泛的权利,成本会计准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被应用于所有的联邦政府采购合同,并且制定了针对教育机构的成本会计准则。

进入90年代后,国防采办恢复了风险均担的成本补偿合同,在民品采购中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以使政府和客户共担风险,联邦政府开始对国防采办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革。1991年,国会要求总审计局成立专家组,研究深化采购改革背景下的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成本会计准则体系并提出建议。专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后,认为以成本为基础的采购合同仍然是政府采购合同的主要部分,因此仍然存在着对成本会计准则和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持续需要。成本会计准则有利于确保成本核算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保护政府避免由成本类型合同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并且有利于促进政府和合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但是,为了适应国防采办制度改革,专家组对成本会计准则的触发条款、范围和豁免条款以及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职能进行了修订。

二、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成本法规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规体系由七卷、39章组成,其中第99章是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章为非连续编号)。有关联邦政府采购的成本法规有成本会计准则、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和谈判真实性法令,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美国的联邦政府采购成本法规体系。

(一)谈判真实性法令

谈判真实性法令(tina,truthinnegotiationsact)于1962年通过。它不仅适用于军事机构,还适用于民用机构,其规定合同承包商或分包商有义务向联邦政府提供准确、真实和完整的成本数据,使政府机构做出公平的决策。谈判真实性法案的目的是确保政府与承包商拥有同样的成本和定价信息,以备协商公平合理的价格之用,以及当承包商违背谈判真实性法案时政府有权修改合同价格,以保护政府免于超额付款的风险,并且对供应商提交虚假的成本或定价资料的行为规定了民事和刑事处罚。

(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

联邦采购规则(FaR,FederalacquisitionRegulation)根据联邦采购方针办公室的授权法案,由国防部、总务管理局和航天局的采购机构联合制定和修改,由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进行审核和公布。它主要是将执行机构的货物和服务采购政策统一并编撰成法典。联邦采购规则几乎囊括了目前使用的所有成本原则,它规定了合同和分包合同的定价以及合同条款所涉及的成本确定、谈判和允许的成本原则和程序,以及对它们的修订。包括五个部分、62项规定。

(三)谈判真实性法令、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与成本会计准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内容上,联邦采购规则中的一些成本原则与成本会计准则的一些具体准则相同。例如,有关延期补偿规定的准则,与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一样。也有一些具体准则与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在本质上相同。准则与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也存在着重大区别,准则中也包括成本原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例如准则401,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没有这样的规定。从内容上看,总体来说准则是对谈判真实性法令和联邦采购规则成本原则的归纳和总结,准则的规定更为详细、具体和系统,可操作性强,因而执行起来也更为严格。在范围上,由于准则更为严格,因此准则只适用于特定的合同供应商,即准则范围内的供应商,而谈判真实性法令和联邦采购规则成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联邦政府采购合同供应商。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即使政府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不需要服从于准则的规定,但仍要服从谈判真实性法令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在法律层面上,准则的地位要高于谈判真实性法令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根据联邦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的规定,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的官员有责任确保成本会计准则的绝对地位,保证其他机构的规则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相冲突,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以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为准。因此,准则的法律地位高于谈判真实性法令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

三、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内容和相关规定

(一)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目标

准则的目标是:使供应商的成本会计实务保证更广泛的一致性;保证供应商的成本会计实务在不同期间的一致性。准则针对的不是承包商全部的成本会计实务,只是合同标的的成本会计实务,目的是确保供应商不会将非合同成本标的的成本分配人合同成本中,从而增加合同成本,使政府因此而过度付款。

(二)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内容

准则包括19个具体准则,这19个准则可以大致分为三组:(1)从总体上对成本会计进行规定的准则;(2)处理成本类别、成本划分和成本要素的准则;(3)处理间接成本池的准则。具体包括:准则401,成本计算、归集和分配上的一致性;准则402,相同目标成本分配的一致性;准则403,总部办公费用向分部的分配;准则404,有形资产的资本化;准则405,不允许成本的会计处理;准则406,成本会计期间;准则407,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运用;准则408,员工带薪缺勤成本会计;准则409,有形长期资产的折旧;准则410,部门管理费用向最终成本目标的分配;准则41l,材料的取得成本会计;准则412,退休金成本的组成和计量;准则413,退休金成本的调整和分配;准则414,作为设备资金成本要素的货币成本;准则415,延期补偿成本会计;准则416,保险费会计;准则417,作为在建工程成本要素的货币成本;准则418,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准则419,独立研究和开发成本以及投标和申请成本会计。

每一具体准则在结构上包括:目标、相关概念的定义、基本要求、应用方法、实例、解释、豁免和执行日期。准则是概括性的还是具体性的由委员会视其完成目标的需要而定。

(三)准则的其他相关规定

美国成本会计准则除了包括19项具体准则外,还规定了豁免条款、适用范围的两个层次、取消条款和披露报表等。

1 豁免条款

成本会计准则的豁免合同包括以下类型的合同或分包合同:秘密招标的合同;达成的不超过65万美元的合同和分包合同,这里,一个分部发给另一个分部的订单也应该被视作一个分包合同;和小企业签订的合同和分包合同;和外国政府或其代表机构或办事部门签订的合同;价格由法律或法规确定的合同或分包合同;为获得商业项目而签订的不变价格和根据经济价格调整的固定价格合同和分包合同;少于750万的合同或分包合同,而且在合同奖励期,承包商或分包商的业务部门没有正在执行任何价值超过750万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的合同或分包合同;在美国之外由外国公司执行的北约pHmShip项目下的分包合同商;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以外履行的以及不涉及美国财产的合同和分包合同;无法取得经过鉴定的成本或定价数据的、以充分的价格竞争为基础的固定价格合同或分包合同。除此之外的联邦政府采购合同都

’需要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

2 适用范围的两个层次

如果联邦政府和承包商签订的合同属于非豁免合同,即属于准则范围内合同,准则委员会进而对准则范围内合同规定了两个适用范围类型——全部范围和部分范围。全部范围要求供应商在合同奖励期间必须遵守所有的准则。现在,全部范围适用于单份合同超过5000万元以上(包括5000万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的承包商,或者是在以前的成本会计期间全部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合同超过5000万元的,只要单位获得的一份合同奖励属于全部范围,该单位之后所有的非豁免合同都必须服从于全部范围。部分范围要求服从于部分范围的营业单位只需要遵守401、402、405和406号准则,准则范围内合同的营业单位,其没有超过全部范围所规定的界限的,只需要服从于部分范围。准则的范围层次如图1所示。

3 取消条款

准则委员会赋予行政执行机构负责人对少于1500万价值的合同或分包合同可以取消成本会计准则应用的权利,机构负责人取消成本会计准则应用的决定必须在政府财政年度结束90天内,向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并且包括取消原因情况说明书。

4 披露报表

披露报表是承包商成本会计实务和程序的文字描述。一般而言,收到一份超过5000万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的合同或分包合同的营业单位;一个公司和其业务部门,在其最近的成本会计期间,收到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合同净奖励总额超过5000万元的营业单位需要呈递披露报表。其目标是要求供应商对其成本会计实务做出清晰的解释,对直接计入合同的成本进行定义并且对计入的方法进行说明,对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方法以及间接成本向合同分配的基础进行描述。披露报表由八个部分组成,要求供应商以总括的形式描述成本计算、分配和归集的方法及技术。这一部分也包括披露报表呈递豁免的规定。披露报表一般应在合同奖励前呈递,递呈后准则委员会对其进行审计,以确定该报表是否充分描述了供应商的成本会计实务以及这些实务是否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要求。

四、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对我国军事采购的启示

(一)我国制定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于财务会计准则,对成本会计准则的关注少之又少,甚至认为成本会计不需制定准则,实际上,至少在某些需要管制的领域是需要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例如军事采购。从对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根本原因在于联邦政府采购中成本类型合同的使用。当以成本为基础的政府采购合同成为政府采购合同的主要形式时,对成本会计准则的需求就会上升。成本类型合同中成本的多少是承包商获得合同补偿的关键,也是政府支付合同补偿金额的尺度,为避免承包商提供虚假的成本信息,给政府带来超额付款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合同成本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计。而合同成本审计客观上需要一个成本标准,以规范承包商的成本会计实务,同时为合同成本审计提供依据。由此,国防军事采购合同中的成本类型合同、对国防采购合同成本的审计成为了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产生的基础。而从根本上说,美国联邦政府采购中成本类型合同的使用是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建立的根本原因。

我国军事采购是国家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国家军事订货,从而保障武器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的采购供应。军事采购包括装备采购和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军事采购制度进行改革。从1987年1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武器装备研制合同暂行办法》和《国防科研试制费拨款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军事采购全面实行合同制,军队和军工生产部门成为了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两者之间形成了以合同为基础的关系。军事生产部门也开始生产民品。在军品的定价上,我国军品价格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以成本为基础,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5%的利润率,由国家、部门和企业联合确定,这样,实际上在军事采购主体和军工生产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关系,与美国以成本为基础的政府采购合同具有相似之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下,如果加成率不变,军品价格的确定完全取决于军品成本的合理性,因此,军品承包商能否准确、客观和合理地核算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承包商合同成本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审计,以维护国家和军队的利益,这样,在客观上就需要一个系统、清晰、稳定、全面和完善的成本标准,对承包商的军品成本核算进行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军事采购制变革速度的加快,军事采购制度体系中不和谐的部分也日益彰显,尤其是军事采购中有关成本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完善。现行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制定于1996年,在此期间,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军品定价赖以存在的基础——成本核算模式已经与原来大不相同。全国政协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副主任于宗林也认为,现行《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关于成本核算的规定过于宏观和原则,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使军、厂双方对成本认定的分歧较大。这种状况的存在既不利于有效地保护国家、军队的利益,也不利于保障军队和军品生产承包商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制定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已迫在眉睫。

(二)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应包括的主要方面

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军品成本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以统一、一致的基础进行核算,因此,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针对的是军品生产的成本会计实务,不包括民品生产的成本会计实务。这一目标有利于促进军品承包商在民品成本核算方面的自主性,也符合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实际上只是对军品成本核算进行的限制性规定。

笔者认为,大多数美国成本会计准则都可以被我国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所吸收和借鉴。根据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该准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部分:应计入合同成本的项目和合同中不允许的成本(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采购项目规定不同的允许成本和非允许成本,合同允许成本和非允许成本应在采购合同中明确列示,企业必须遵照执行);成本分期;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及分配原则;承包商军品成本核算可以采用的方法;军品成本要素的划分和计量;军品成本要素归集和分配的方法;一些特殊成本项目的处理方法,例如研究、开发成本等;间接成本池的划分和分配;对承包商军品生产与民品生产进行严格划分,防止民品的成本和费用计入军品生产之中。另外,承包商应该定期提交成本披露报表。

(三)通过豁免条款和范围层次提高准则的灵活性

成本会计准则的执行可能会为承包商增加大量的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首次参加军事采购的承包商来说,他们需要修改原有的成本核算实务以满足成本会计规则的要求,并维持这些系统的运行。对于原来的军工企业来说,他们也需要对军品生产和民品生产采用两套不同的成本核算体系。再例如,披露报表的呈递,需要比商业会计系统更多的员工。这些都会增加承包商服从于准则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又会被承包商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政府。这些都会限制军事采购范围的扩大,不利于军事采购成本的降低。因此,成本会计规则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军事采购承包商、所有的军事采购项目必须服从成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只需要要求一定合同金额以上的承包商必须遵守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即可。

在这一点上,可以充分借鉴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经验,通过豁免条款和范围层次的方式规定准则的适用范围。即非豁免合同应该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属于准则范围内合同,而准则范围内合同适用哪些准则还要看它适用的范围层次而定。这一规定使准则更加灵活,提高了准则的适用性。这样,并非所有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都要服从于准则的规定,某些类型的合同可以完全不需要服从于准则的规定,例如豁免合同。政府可以根据政府风险水平的变化对准则的适用范围和范围类型进行修订,来降低准则所带来的成本。例如,美国在1970年时,规定成本会计准则的触发条件是1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1988年将其修订为25万,1999年又修订为50万,到2007年时修订为现在的65万,对全部范围和部分范围也进行过两次修订。这种做法使企业不用因为具体准则的变化而经常改变合同成本会计实务,保证了具体准则实施的一贯性,又增加了准则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使合同金额小的承包商不用遵守准则的规定,减少了准则的服从成本,也增加了军事采购的灵活性。而且从金额上保证绝大多数的合同仍然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有效地降低了政府的风险和成本。

(四)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

我国军事采购制度分为装备采购制度和军队采购制度。装备采购制度主要由中央军委和总装备部制定,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采购条例》、《装备采购计划管理规定》、《装备采购方式与程序管理规定》等;军队采购制度主要由中央军委和总后勤部制定,例如《军队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军队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规定》、《军队物资采购机构审价工作管理规定》、《军队物资、工程、服务采购审计规定》等。在军品定价上,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军队、军品生产企业定价,并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审定军品价格。从已存在的军事采购规则制定的主体来看,主要是军队部门,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也应该是军队部门。虽然财政部是负责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专门机构,但为了加强对军事采购的管理,由军队部门制定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会更好。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最初成立时隶属于总审计属,由总审计长担任委员会主席,这种隶属关系虽然强化了成本会计准则的地位,但准则毕竟只是针对美国政府采购制定的,因此,当委员会再次重建时,新的委员会隶属于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是专门负责联邦采购政策事宜的机构,使成本会计准则的针对性更加清晰。军事采购成本会计规则制定机构的成员可以由军队、财政部、军品生产企业的人员联合组成,以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五)构建全面的军事采购成本会计法规体系

关于军事采购的成本法规不应该只包括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应该构建一个以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为核心的军事采购成本法规体系。这样能够更加灵活、及时地对军事采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作为核心的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应保证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原则性而不是规则性为中心。在需要做出解释的地方,也可以详细地做出说明。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应该在对我国主要军品生产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归纳和总结出这些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六)正确处理军事采购成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

采购管理的基本原则篇10

关键词:胜利油田;标准化;标准化采购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降低和控制采购成本、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集团公司物资供应管理水平,胜利油田改变采购理念,积极推行标准化采购。油田实施标准化采购工作,至今已有近四年的时间(2012-2016),先后开展了“四化”示范区突破、油田化学剂攻坚、全物料标准化采购三个阶段的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全物料标准化采购,建立了标准化招标采购运行模式。

一、胜利油田标准化采购管理理论

(一)标准化采购相关概念界定1、标准化采购。是指通过组织专家,优化物资的技术参数和配置,摒弃个性化的需求和过剩的功能,最终建立符合油田生产实际统一的物资技术标准体系的采购行为。在统一物资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招标等方式优选主力供应商。2、标准化采购专业组。是油田为推进标准化实施,分专业由各部门专家组立的技术专业组,梳理、制定油田标准化采购技术标准,为标准化采购提供技术支撑。3、标准化采购物资。是指通过在油田层面制定统一技术标准,经过招标选型、定型谈判、优选主力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等标准化采购流程选型定型的物资。4、标准化采购全过程管理。胜利油田标准化采购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标准化采购的采购标准管理、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物码管理、价格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储备管理、质量管理等环节。(二)标准化采购管理实施原则1、先进可靠,经济适用。油田的技术标准的制定、选型定型、采购始终坚持“先进、可靠、安全、经济、实用、统一”的原则,落实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的采购要求,促进标准化采购成为安全供应、经济供应的根本保障。2、先易后难,不断提高。标准化采购坚持先易后难,先通用、后专用、不断优化提高的原则,着力解决大宗的、常消的产品的不标准问题,提高通用性、互换性,追求标准实施的效益最大化。3、依托工程,相互促进。依托油田地面建设的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信息化提升等程项目,加快推动钻井、采油、作业等所需主要物资采购标准化进度,促进物资采购标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4、共同参与,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处室、油田专家、设计部门、使用单位专业优势,加强协调合作,确保标准化采购工作的有序、高效和整体推进。5、强化实施,注重实效。通过完善、强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运行,建立健全标准化采购监督考核、跟踪评价;简化采购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标准化采购的适用性、有效性,形成采购技术标准制定、实施、修订的良性闭环运行。6、公开透明,互相监督。依据“依法合规、公开透明”的原则,大力推行公开招标、框架采购,标准化采购从需求提报、技术评价、选型定型、招标采购等的各流程至于阳光之下。

二、胜利油田标准化采购实施方案

(一)采购方式油田标准化物资采购分为集团化采购和企业集中采购两种方式。属集团化采购的标准化物资,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化采购管理办法》执行。属企业集中采购的标准化物资,严格按照标准化结果进行采购。标准化采购原则上实行公开招标与框架采购,严禁采取分批采购等规避招标的行为,采购部门计划人员为直接责任人。(二)供应商推荐在标准化采购方案编制前,物资采购部门根据年度采购策略供应商推荐原则,结合供应商资质、质保体系、生产能力、历史业绩、财务状况等综合评价,对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组织相关部门对风险评估高的供应商进行现场考察。(三)份额分配标准化采购方案应提前编制框架协议、合同的分配份额原则,份额分配依据评标排名并结合实际供货能力确定。业务科室采购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四)采购方案提报标准化采购方案应经过油田专业部门、四化“项目”部或专家组的审核,并充分听取二级使用单位的意见,由采购部门计划人员提报,应保证相关资料完整性,采购部门计划人员作为直接责任人。(五)采购方案审查标准化采购方案由供应处牵头组织进行审查,可邀请油田技术监督、价格、管理共同参与审查,审查意见已会议纪要的形式进行公示,审查通过后的方案提报油田标准化采购工作领导小组的分管处领导审批。

三、胜利油田实施标准化采购管理作用

(一)对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优化压缩,集合批量,节约采购成本标准化采购按照“简化、统一、适用”的原则,优化产品的技术参数和配置。通过统一规格型号,压减物资编码共计1万8千余条,进一步提高了品牌集中度,形成了批量采购优势,降低了采购价格。(二)优化产品技术参数和配置,摒弃过高的功能,采购适用的产品标准化采购本着好用、耐用、实用的原则,对常规产品优化了参数配置,摒弃了过剩的功能配置,采购的产品更适应油田的实际需要。(三)新产品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降低油田综合成本胜利油田在集团“三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发展,提出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大力建设智能化油田。油气开采环节应用了大量新的信息产品,依靠信息化、自动化手段替代人工操作,一是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效益。二是有效节约劳动用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维护性投入,降低了综合成本。(四)提高产品及配件的通用型,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标准化按照“十统一”的要求(原理、结构、材料、指标、规格、质保、价格、接口、图纸、外观标识)对产品进行标准,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生产实际的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五)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保期,降低维护成本。标准化采购在确保设备稳定的质量的情况,部分产品质保期由1年提高到3年以上。使用寿命要求的提升,促使厂家更加关注产品质量,油田采购和使用高质量的产品使得后期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

四、胜利油田标准化采购工作进一步发展建议

(一)在内容上,实现标准化全覆盖从井场拓展到各类站场,包括集输、注气、注水,地面站库等,要充分利用智能管线;另外,要充分拓展到各类地面建筑设施,实现标准化;要分专业标准化,对框架较多的重要单体设备,尽可能整理出计划。(二)在高度上,标准的层次要更高标准化不是油田定标准,简单组织招投标后选出厂家。目前,部分标准已统一,但离“十统一”的差距还很大,单体技术产品,包括内核、接口、定价等,尽可能做到“十统一”,模块化产品,要尽量实现模块的“十统一”。同时,总部目前推行标准化采购,油田的“十统一”要与总部的标准化采购进行充分结合。目前,在没开展“四化”建设的管理区,往往采购时不采用标准化产品。原因是从设计单位开始,设计物码在标准化库里没有。(三)加强对设计单位、二级单位标准化应用的考核四化项目部要和供应处、投资发展处、基建处好好研究,对设计单位标准化成果应用情况进行考核。做设计,特别是施工图设计,列出目前没有形成标准化成果的明细,制定工作意见,暂时按照原来模式运行,还是组织标准化。在地面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查环节,要加入标准化审查,可以要求设计单位列出采用标准化成果的明细,或者四化项目部在提前了解方案内容的基础上过方案。现在设计单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人员频繁变动,采用没有参与过标准化的人员进行设计等等。应当加强设计人员培训,凡是设计油田地面工程方案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标准化培训,取证后方可从事油田相关项目设计。要推广标准化成果应用。

五、结论

胜利油田在推行标准化采购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地方比如非标设备、配件的采购、如何提高招标率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标准化采购是炼化企业降本增效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断,胜利油田继续大力推行标准化采购,规范采购行为,切实建立一个规范、科学、高效、低成本的保供和管理体系,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千亿元现代化产业基地做出贡献。

作者:张敏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曼.标准化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25).

[2]时德芬.石化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研究与探讨.科技创业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