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的基本要素十篇体育的基本要素十篇

体育的基本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5:32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教育;必备素质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主导和必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必然给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基本素质提出新的目标和更高要求。为此,体育教师在必须具备良好基本素质基础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更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

体育教师扎实的基本素质是教师教育立身之本,良好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前提。为此,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五具备”。

1、体育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强体,而且增长知识,调节情感,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促进智力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而,一名体育教师,仅仅掌握和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边缘学科,使自己知识渊博、涉猎知识面广,在学生中才有威望。然而,课堂教学时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来实现的。而主动性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以知识引导学生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光传授本领,还要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培养学生学习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挚的爱,对业务要精益求精,科学知识的面要广而博。而教师对知识渴求的广度和深度,对引导学生发展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现有意义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体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教会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保健技能;学会自我医疗、自我制订运动处方;培养学生健身习惯和能力、终身锻炼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艺术这一手段,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就能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体育学科相互渗透和专业知识,技能相互融洽。作为体育教师,既要一专,更要多能,尤其是正确的技术动作示范,是融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的体现和衡量教师素质的又一特征。俗语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体育的技术学习和动作的掌握而言,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教授跨栏的过栏动作时,教师讲解和图示后,不做现场演示,学生将出现的“怕”心理,一怕“栏”这个障碍物,不敢起跨;二怕栏架高,出现摔伤、碰伤等心理反应。相反,如果教师讲解过栏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特点后,接着示范半程或全程栏的技术动力,再让学习者练习,学生将不仅消除“怕”的心理,而且争先恐后地去学、去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有正确的、优美的体育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育者爱护学生最好的手段就是尊重、理解、信任学习者,提倡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共同锻炼的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认知上或行为上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方式。切忌情绪波动、急躁或讽刺、挖苦学生。当学习者出现怕苦、怕累等意志薄弱现象时,教师应身体力行,以事实诱导他们,激发其学习的信心。实践证明,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体育教师应具备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既主其事,又治其事。管理是教师根据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组织、控制、协调的综合活动过程。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动机与效率。例如,对学生的出勤、学生态度实行量化操作,对旷课、迟到等等要适当扣分;对学习认真、认识正确、主动为同学服务的等要适当加分;要制定一套完备的、长期性的考核办法,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语言评价、技能的成绩评定中感受自己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是自己的学习热情、项目成绩、综合能力有一个持续性提高,从细微入手,从细节把握,全面、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的事业心

事业心对于体育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事业心的强弱,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为此,上课时,教师必须杜绝工作散漫、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等不良现象。要对每位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例如,要求学生上课时穿运动服、运动鞋,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否则,教师在学生中将失去威信。同时,教师要有进取心,要经常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培养综合能力,这是干好事业的前提。

2、教师必须把德育教育贯彻教学的始终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良好行为、锻炼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教育和培养。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其本身就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例如,观看体育竞技训练与比赛,以培养为国家和集体争光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中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要不仅钻研教材,而且研究学生,使每项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点落实在教学之中,并把德育教育贯彻教学的始终。

3、体育教育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是体育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只有职业技术精湛,才能达到教书育人和在学生中有威望。由此,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应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应掌握边缘学科的知识,并能把有关的知识与体育相结合,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天职是教好学生,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努力搞好教学,而且要善于教学,要善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刻苦钻研业务,学而不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规律,精通教学技艺,才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精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自我身体的锻炼情绪、信心足、兴趣浓,心理才能健康,同时,体育教育应及时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适时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于体育课堂,加大科技含量,更新教学形式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任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德育素质为先导,以高超语言素质为手段,以娴熟的业务为前提,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基础,以良好的管理素质为保证,才能成为一名思想政治合格、教学业务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体育老师。

参考文献: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2

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涌现出各种素质教育模式和成功的基础教育范例,成为广大中小学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示范。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现状到底怎么样呢?首先,由于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特别是中考、高考制度日益规范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面临着在高起点上求发展的瓶颈;其次,不少学校虽然在素质教育特色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应试成绩上差强人意,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培养的统一,存在困惑;再次,广大的普通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由于生源起点相对较低,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可见,基础教育存在三大困惑:高起点与更快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的矛盾、低起点与求发展的矛盾。

那么,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出路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素质教育要回归基础教育的本质。原因有三:第一,追本溯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在各自起点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中学教育要着眼于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而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遵循基础科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奠基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应试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也是由基础教育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第三,不管学校起点高低,都可以通过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校自身发展。

中小学如何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公平?唯有立足基础教育的本质,逐步形成教育创新和特色办学的新思路、新模式。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五个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因此,努力探索基础教育如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全面实现“奠基教育”,加强教育创新,是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教育大事,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二、“奠基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奠基教育”,广义来讲,是指教育应该具有“奠基”功能,始终围绕人的终身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和过程性。教育活动应该伴随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种范畴、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来说,所有教育都是一种人生“奠基”。

狭义的“奠基教育”,是指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应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加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等。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品德修养、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生命安全、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奠基教育”就是一种以夯实学生成长基础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高分、高技能为宗旨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中学如何实施“奠基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旨在为广大最普通的中学提供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策略与思路,形成独特的“奠基教育”办学模式。

三、“奠基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基础性

“奠基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学段范畴,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和实践模式,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那就是要重视教育的“奠基功能”。

学校在办学目标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及教育教学任务和策略的安排和实施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基础性的特征。

2.发展性

教育不是孤立和静态的办学行为,应该是与人的成长和发展相适应的影响活动,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阶段,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要科学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它要求中学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也就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奠基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3.全体性

这是基础教育特点和素质教育理论最基本的要求。古代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包含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说明基础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即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奠基教育”必须为所有适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4.全面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奠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古人讲“六艺”,注重的便是全面发展。在国外,美国教育强调动手实践、团体协作和交往能力的培训。仅一个芝加哥大学就培养了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之最。法国和俄国是公认的数学大国,他们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奠基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素质,它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当然,全面发展,并不是面面俱到,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不是每个学生的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潜在的天赋能够发挥出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激发他的兴趣,因势利导,帮助他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特长鲜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优秀公民。

5.可持续性

首先,学校办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持续性,体现阶段层次性,能够不断提升、深化,促进学校不断发展,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标准甚至示范学校;其次,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通过“奠基教育”的师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再次,学生培养的可持续性,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奠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奠基教育”的内容涵盖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身体素质与学会健体、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生命安全与自救自护、创新精神与学会合作等方面。

从学校层面来看,“奠基教育”的内容应该既能适应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行优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把起点普通的学生培养得更加优秀,大面积提升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普通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效益。

五、中学教育阶段实施“奠基教育”的意义

1.理论价值

第一,“奠基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中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其教育策略、教学策略、评价策略都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奠基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理论的一种创新策略。它重视教育公平化和优质化,努力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新的中学教育策略。

第三,“奠基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本质特征新的诠释。它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教育目标、任务、内容、手段和评价等的要求,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更加注重素质、方法、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第四,“奠基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实践思路。它关注并践行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探索,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奠基教育”的核心教育手段进行探索,让学校教育的“一切”都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

2.实践价值

“奠基教育”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是针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现象的一种探索,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奠基教育”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普通学校确立科学、正确的办学定位,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办学理念上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才不会在分数竞争的怪圈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第二,“奠基教育”的策略思想强调素质和能力奠基,强调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学校实实在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第三,“奠基教育”的核心是要面向全体、着眼发展,同时强调、发掘潜力、培养特长、张扬个性等,这有助于学校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推进特色发展,从而真正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奠基教育”体系重视通过素质教育建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有助于学校彻底摆脱对高分生源的盲目追求,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3

学校校体育/素质教育/关系/特征/内容/对策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就教学对象而言。毋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培养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充分认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利用和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对增强学校教育的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体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对学生德育有促进作用。

4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4.1智力方面。(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政策、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

4.2非智力方面(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包括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5)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3]《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4]《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200008

[5]《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山东教育科研200006

[6]《素质教育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江西教育科研200006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4

 

身体素质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在我国教育中学生的身体素质长期被忽视,这就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并不理想。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的个性培养得到明显的提升,并全面的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进后并参照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进行的,这一教育理论的提出意义深远:素质教育既有助于贯彻全面教育的方针也能够达到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还会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因此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后,更加向着人本位迈出的一大步。

 

二、身体素质与体育教育

 

在体育教育的概念中身体素质就是指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广义的身体素质还应该包括人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但是无论怎么说身体素质都是人们本身的基本生命条件,在教育这一方面来说身体素质是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有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就缺少对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普遍存在的一个观点就是科学文化素质是重要的,而身体素质的教育都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尤其是在进入现代化和机械化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很多的人力劳动都被机械化取代,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这种改变也进一步的导致了人们对于身体素质的更为不重视。

 

同时也因为当前素质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机制使得学生家长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主要的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使得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处于严重的改革滞后的现象,体育教育无法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对体育的考试还存在着理论考核方式。在这种忽略学生身体素质、忽略体育教育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同时也因为没有进行较好的体育教育会导致学生的集体体育活动减少进而带来学生的团体观念薄弱,影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体育活动的减少也相应的导致学生缺少阳刚之气、缺少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造成男性学生的“女性化”等严重后果。

 

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忽视体育教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必须要正视体育教育,伴随着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是提高体育教育地位的机会。在现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要让学生具有基本的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要保证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时间,不得对体育活动场所和体育课程进行挤占。在如此有利的前提下我们要抓住机会,将体育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革,使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的契合素质教育,并努力提高体育教育的地位。

 

三、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

 

首先,在素质教育中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关键点,体育教育就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关键。体育教育是现阶段使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最为有效、最为简单、最为积极的手段,同时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也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所以体育教育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能够保证健康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其次,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将会是学生终身体育的起点,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社会阶段,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现在有人权组织认为体育教育也属于人权范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将会推动学生和人民能够形成较好的健康习惯和较为健全的人格品质。体育教育也能够是国家和青少年多一点阳刚之气,培养出自立、自强的新一代。

 

再次,体育教育中将会教会给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的灵魂就是竞争。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运动和智力比拼最后取得相应的成功。在体育教育中这种精神会使得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去精神得到相应的培养。

 

最后,体育教育会使得人的脑部发育受到推动作用,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调节中枢神经改善神经机能推动学生们的智力发育。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本身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相应的地位。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中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同时进行体育教育也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观,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增加学生的阳刚之气,这些作用都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没有体育教育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身体健康科学文化教育就无从谈起。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湖南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研究”研究成果。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既是一个理论研究课题,更是具体的实践课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学生礼仪素质正是其身心素质的基本内容,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迫切性。而社会转型和理念多元格局的形成,更增加了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有必要创新方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力收培养之效,这样才能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弄清楚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有助于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礼仪素质专题教育,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养机制,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价值意义。

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学生礼仪素质养成,能满足人的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的内容中,各有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礼仪素质养成的需要,就属于人的需要中的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过礼仪的交际,让人得到爱,得到尊重,获得自我实现,所以,加强礼仪素质培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直接培养人的各种素质,利益素质培育当然也是素质培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系统,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i的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不确定性本质在社会哲学上的展现。他们说的都意在说明,人还在发展过程中,人需要继续发展。而经过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发展的主要战略,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素质的培养,正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需要。此外,礼仪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价值和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二)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问题不仅仅在于提升认识,明确其意义,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社会理念多元多样化竞争、价值观多元碰撞,使得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面临着各种结果,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封建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尽管我们认同对主体的价值理念的多元现实给以包容和谅解,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了社会主体价值理念的优化和健康发展,即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率各种价值观。因此,相关的人格构建、素质培养,就显得既很迫切,又不是轻而易举的。

二、构建礼仪素质培养立体综合模式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必须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注重过程和效果,统筹兼顾,规范实施,使礼仪素质培养形成一个有机体系。

(一)模式建构的整体构想。

我们设想,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包含基本的教育因素,包括礼仪教育的目标确认、规制建构、礼仪规范的制定、硬件投入、总体规划、任务安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结果评估验收等等,也包括学生的各种关系和交际方式,这些具体的因素,关涉到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必须以人为本,以育为纲,以养成为目的,以方法创新为要务,抓制度、抓过程、抓反馈,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坚持实践,才能收效。基于育人规律基础上的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为礼仪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给出了基础条件。学校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都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共同重视,把礼仪素质培养当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事来抓,当作育人的要务来抓,在这基础上,权衡全局,构建起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模式,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培养的力度,教育与管理并重,激励和规范并行,力使过程完善、效果彰显。

(二)模式的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该培养模式由培养机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组合成基本因素,共同指向培养对象,再加上培养过程的流程运作最后达到培养目标,再经过流程中的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各个因素,使之与时俱进,符合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和育人需要。这些基本的因素,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独立生存的子系统。其中,培养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如中学、中专学校、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中的班级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基本单位,活动小组是基于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需要,而组成的机动机构,着重于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教育规律在育人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层次的学生道德品行、礼仪要求、行为准则等,是礼仪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培养方法则是育人的总体范围和宏观要求,包括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和具体尝试实践等。

三、基本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制定和落实好学生礼仪培养规划、制度等。

礼仪准则的具体条款、礼仪规范培养的具体要求,都需要通过基本的制度制定和落实来实现,所以,规划、发展战略和基本制度的制定,是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因素内容。就是说,中小学生的礼仪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规划、计划、制度等的制定和落实,形成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局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动。其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既承担着管理督导任务,还承担着制定学生礼仪素质规范培养的战略、策略、规划和计划安排等宏观任务。要制定礼仪规范培养的目标、任务和统一的操作规则,以便有规可依,有仪可行,有任务驱动。就是说,不但要具体制定学生礼仪的基本内容,更要制定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等,以便保证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日程,并取得实效。同时,学校要加强管理,加大礼仪素质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校园礼仪素质规范养成的氛围和环境,推动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促成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二)强调礼仪内容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

礼仪内容是礼仪素质培养基本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切实强调礼仪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以满足教育培养过程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其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古往今来,礼仪规范和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现实的需要而推陈出新。某一阶段公认的规范准则,可能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否定,被扬弃,同时又有新的内容增加进来,如此发展变化充实提高的结果,使得礼仪规范常学常新,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文明。所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也要注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充实更新礼仪内容,剔出一些过时的内容,网络交际要求、网络文明规范等则是新的活动领域的礼仪内容,需要给学生以系统的培养。类似这些,都属于礼仪素质内容的创新,需要我们关注时代的变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展,及时修订、充实、丰富现代礼仪规范的内容,以便保持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三)突出学生礼仪规范的实践。

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关键在实践。在落实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首要形式。学校要建立实践教学的机制,把礼仪规范的条文转变为学生的尝试行动,学一条,用一条,并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这样就易于巩固所学,使礼仪规范变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基础教育领域的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是我国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基本模式的建构,符合教育实际,更为具体的培养过程创设了可以遵循的范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培养效果,以促成广大中小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3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但是体育教育的做用也举足轻重,体育教育以其固有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根本。通过体育教育在强健学生身体的同事,将基础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既增强了体质又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寓教于乐才是体育教育事业的新趋向。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将基础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体育教育之中,这是新时代对体育教育者的新要求。首先应当转变的就是人们针对传统体育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不再是玩玩闹闹,乱蹦乱跳的自由活动,而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强身健体为目标,加强体育文化精神的传承,重视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新观念,长期的实践证明,身体是最诚实的,通过各项体育活动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止,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让血红色呢过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身体机能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都有一定对策影响。

对于终将进入社会的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不仅肩负了扩充学生体育技能知识、增强体魄的重任,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任务。为适应社会的要求,高校要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受挫的精神品质。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策略

体育教育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积极的参与展现自我,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的肯定。学生们的形体也可以得到锻炼,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让学生释放压力,学会靠自己自身取得胜利,享受努力后带来的喜悦。这正是将来在社会上遇到成功或失败的所要必备的心理素质,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直面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只有在体育活动中,才能直接深刻的反映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活动,更是一种集体参与的活动,不光是人多乐趣大,更重要的是人是群居动物,只有学会与人相处,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自的一面,但只有学会欣赏和配合,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体育教育是为文化素质而服务,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各项体育活动中,通过队列、体操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讲究严肃整齐,展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通过长短跑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跳跃增长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通过团队运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舞蹈锻炼学生的形体、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开朗的性格。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同时能够正视挫折与失败,不断历练。

三、高校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校的体育教育通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能力在多方面得到实现和满足。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不光是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融入了基本素质教育的培养,扩大体育教育内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运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效使得学生身心以及其他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和改善,从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贡献。提倡素质教育,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中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路径,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

四、具体实施办法

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及各种对抗赛来评定。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还能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还能培养孩子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另外,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学校体育鉴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备其它学科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多方面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助其所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所以每个学期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一项特长或一项专项列为体育评定。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得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健身技术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给以正确的语言评定。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7

新课改素质教育体育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地进行基础教育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素质。倡导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应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体现

(一)思想品德素质

新课改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体育课上教育学生要做好人好事,鼓励学生要乐于助人,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师长和关心他人,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做一个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课的学习是很累的,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做事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正确乐观的看待挫折,积极开动脑经,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对挫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培养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和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因此,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延伸式教学等,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科学文化素质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原则,培养学生求知好学的精神,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创新型社会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体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正常发挥,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

(三)身体心理素质

通过体育动作、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自理自控能力。对学生传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观看或组织体育比赛、体育游戏、技能达标等活动,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同样,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蔡元培先生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归纳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者达到完满的状态。因此,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比较系统地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教育和指导,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知识需要传授给学生。只有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了解体育卫生的科学理论,理解体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才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只有领导重视、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做到:教师观念、认识的转变,师生位置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以健康育人为根本,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技能动作学习的规则,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在学校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人就是教师,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无法给学生做出榜样,更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因此,教师的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4.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实现。体育教学方的改革应由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由强调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转化,教学组织形式应多元化、开放化;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灌输知识的做法,转而采用师生的共同学习、体验和探讨的做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在改善身体素质的同时,能享受到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从而热爱体育锻炼。

5.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突出素质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教师通过体育知识传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体育的意识。同时,尽可能结合实际,介绍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奥运争光实例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自觉参加锻炼。根据教材的性质不同,更多选用比赛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参与比赛和组织工作,不仅可以培养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四、结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健康发展,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应重新认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不断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教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洪平.朱湛军浅析运用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势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09-410.

[2]夏小平.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兴趣资源的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114-116.

[3]孟庆军.论素质教育与合格体育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6):59-61.

[4]陈于平.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2):267.

[5]马根旭,张俊凯.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5):176-177.

[6]刘景珍,吴卫东.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6(1):102.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目的;教育过程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渐进成熟、完善,正逐步引发着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共识。但何谓“素质教育”,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本文拟在评析众说、检讨得失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以就教大方。一关于几种通行的“素质教育”观点纵观各家说法,对“素质教育”大致有以下三种颇具代表性的界说。其一,“活动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活动(或称系统工程)。“活动说”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和质量”,可谓一语中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了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因此,“活动说”在认识和把握教育活动的目的上是准确无误的。但是,这一观点错误地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众多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首先,给人的错觉就是教育活动的多目的性,似乎教育活动除了以培养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大批人才为目的外,还有别的什么目的。如上所述,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其次,把教育活动过程与教育目的混为一谈,用教育目的取代了

一、教育过程

事实上,目的是唯一的,而达到目的的途径却是多样的,这种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认识上是模糊的。所以,把素质教育从整个教育活动中剥离出来自成一派,缺乏现实的依据。

其二,“方法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区别的教育手段(或方法)。这种观点的出发点在于检讨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以期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取而代之。它固然看到了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一面,却同时也武断地抛弃了其科学、合理的内核;同时,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显然误解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因为,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培养和发展,而一切教育手段与方法则都是为实现这一本质的目的服务的。

其三,“技能说”。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一般教育基础上,对对象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进行培养与训练的技能教育(或称特长教育)。于是,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和辅导,把周末、节假日利用起来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课、培训班、速成班、强化班,让学生多掌握几门技术和特长,似乎技术、特长愈多,学生的素质就愈全面,达此目的素质教育就成功了。殊不知,“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是爱因斯坦从目的论的角度对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进行的形象生动的辨析。由此可见,“技能说”把素质教育庸俗化为“匠人培训”,其说更加离谱。

二、素质教育新解

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当然更不是某种特殊技能的培训。它属于大教育观的范畴,揭示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手段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下面仅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哲学意义、基本内涵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浅识。

(一)素质教育观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现代化的教育必须以培养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标,以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育要适应迎接21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因此,教育的“三个面向”就是素质教育观最坚实的思想基础。

1.从未来国际竞争看。我们面临激烈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在于民族素质的竞争。谁要能在竞争中取胜,谁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因此,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素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要求。

2.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实现两个重要转变,即“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所以,陈旧的教育观念必须破除,落后的教育体制必须革新,匮乏的人才队伍亟待充实加强。所有这一切,就汇聚成为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必然趋势和客观基础。

3.从人才素质结构现状看。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特别是“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背离了它固有的客观规律,片面、机械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考试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健全的,至少反映在学生身上,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全体国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忽。也就是说,国民素质现状严重滞后于社会进步、时展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素质教育成为全民共识,也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了。“素质教育”观正是在教育的“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顺应时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观念,它反映的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内在的必然性,充分体现时展的特征,顺应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素质教育观的哲学意义

人才观———人才价值观。

因此,我们讨论“素质教育”观,不是要探讨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结构,也不是寻求培养和发展这些素质结构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而是要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当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质,用“素质教育”的特殊视角和观点来认识和评价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导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方针的制定,决定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等等。从而构成关于教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素质教育”观在认识论上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则是各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强大保障和支撑,必须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为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重负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其必由之路只能是依赖教育来实现国民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提高。

———教育的“三个面向”规定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方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造就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改革陈旧的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可以说,当代中国教育科学体系正是基于“素质教育”观对其基本问题的认识与把握而构建起来的。所以,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但它却要影响和制约这个具体教育活动过程的展开与进行,以及左右和规定这个教育活动过程的性质、方向、任务、目标等;素质教育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它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这样一些功利性教育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却要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教育阶段性任务的确立,并根据特定目标和任务的需要,来决定众多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取舍;素质教育当然也不是特长(技能)教育,但它却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对象素质结构状况,来刻意强化某个方面技能、特长的培养与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它的哲学意义在于依据它建立起关于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其现实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可以据此纠正关于教育的种种谬论与误解,指导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的确立。

(三)“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上。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须把“三个学会”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学会生存”,其实质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懂得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当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妥善地协调人际关系,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学会学习”,就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学会创造”,就是要把“创新”作为教育的灵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为目的,把学生主动的学习、创新性的实践、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其次,必须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作为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方针与要求,克服应试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不足,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全新的教育模式。通才教育。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促进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也导致了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这使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演进,它要求教育对象趋向复合型,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因此,通才教育应当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任务。

创造教育。以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为基本内容的创造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活动的基本方向。据此方向,教育活动才能从眼下的“复制”人才活动升华为“创造”人才的活动。可以认为,对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发展将成为也必然成为传统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分水岭。主体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内容。它要求教育必须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教育的主题着力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把握新世纪、创造新世界的主体力量。

第三,关于教育目的与过程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惟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惟一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通才,除此无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则需要我们的教育在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时期或阶段,侧重其某一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当然依据社会的需要以及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来判断),施以专门化教育。诸如应试教育、专才教育、技能教育、德育、智育、美育,等等,它们通通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出来为素质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和多样性任务服务、适应不同教育主体的需要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进行的,表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和多样性特点。所以,不能因为升学的烦恼,就棒杀应试教育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十年的余悸,就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更不能因为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视理想道德教育为空谈。正是这些具体的教育模式、手段、方法把素质教育从理论变成了实践,它们在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从不同阶段上体现出来,成为了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

因此,它们本身一方面表现为实现共同目标、完成共同任务的具体活动、手段、模式、方法,同时,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整个素质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并且它们往往又是同时交叉进行和展开的。正是这种目的惟一性与过程阶段性、多样性二者的统一,素质教育活动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永动机”。

当我们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观点(而不是一种模式、手段或方法)用以指导和认识现存的种种教育现象,澄清种种模糊观念时,我们就会发现,素质教育其实并不神秘,也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或心中)。如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既成共识,与其“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说林训》),是其时矣!

参考文献:

[1]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9

关键词:素质结构;自我养成;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9702

“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不仅为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体育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当代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由孤立的学习者转变成合作的学习者,由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体育教师能否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是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

1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

所谓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桥梁。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身手敏捷灵活,有利于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作的完成过程。

1.2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

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展现出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是人们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等实践活动而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要心理健康,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充满热情与活力。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无论是生活压力还是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都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合理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

1.3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

社会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群的普遍的修养程度、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互动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师来讲,社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体育教师要有健全的知识体系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教师的力量。全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重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知识、科研方法知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它不是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一个系列的知识。(4)创新型知识,也是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较弱的一环,它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处于最顶层的位置,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全面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创新型知识经常容易被体育教师所忽视。

1.3.2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自身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包括运动技术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能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提出,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科研能力,科研与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则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也有助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对体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体育教师要把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融合,构建一个全面、完整又强大的能力结构体系,提高自身境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习得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改变学习行为。

2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

2.1体育教师自然素质的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加,工作生活越来越繁忙,用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导致有些体育教师出现身材发福,体型走样等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无法清晰明了的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影响学生对相关体育动作的理解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即违背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执行。

2.2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心理素质不是外化的具体的而是内部的抽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身心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受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表现在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狭隘,视野不开阔。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环境情况较为复杂,体育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动的教学环境时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导致适应能力下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3体育教师社会素质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主要包括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素质,这是支撑起体育教师素质结构骨架的主干力量。体育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同时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2.3.1知识体系狭窄而单一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类似于直线形的,而不是树状的。这就导致这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面过窄,只对跟体育直接相关的知识有较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跟体育间接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不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技术动作。

2.3.2能力结构存在短板

教学、训练、科研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往往会更多地注重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科研的能力。认为科研能力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长期积累的教学和训练的经验转化、融合成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过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训练。这使得科研成为体育教师能力的短板,阻碍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自我养成

3.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十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育德为先。体育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尊重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教育公平。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本质不再是控制、管理和约束,而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同时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养成

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优化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前提。正因为太过于基础,往往容易被忽略。体育教师要通过坚持锻炼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以身作则,亲身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与运动量来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养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之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国家对体育政策的不断修订,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为了应付测试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只顾眼前,要从长远考虑,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着想,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教学经验的累积,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性,面对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面对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敢于迎接挑战。

3.4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养成

3.4.1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突围

体育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发展横向知识。将科学文化知识、物理化学知识与运动基本理论相结合,形成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气度与眼界,增强大局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状况,管、办、评分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4.2在能力结构方面的突围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把握住教学、科研、训练三个大方向,提高专业化水平,把技术体系转变成教育教学体系。关注学术更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至于行而后仁”,要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在课外甚至在整个人生中都能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体育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4结论

体育教师要在原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来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自然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社会素质结构。在保证良好的身体和生理素质将基础上,不断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注意横向知识的发展,强化教学、科研、训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元波.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J].科技视界,2013,12(4):132.

[2]张广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3,(5):37.

[3]石振国.“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8490.

[4]黄彩虹.新时期高校创新性体育师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J].科教文汇,2013,252(8):3539.

体育的基本要素篇10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青年体育教师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41-02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所以,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的教学之基,成效之道,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青年体育教师掌握进入教师职业的基础和前提。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的队伍和力量不断发挥,人们也在关注和期待他们快速走向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因此,加强中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本研究对94名参加阿克苏地区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比赛成绩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分析阿克苏地区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专项和选项项)状况的前提下,探讨性别、年龄、职称等教师个体特征变量对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影响;揭示体育教师基本功以及与此相关的说课、体能、运动技能(专项和选项)的相关性,根据比赛成绩揭示的资料和信息,促进人们对体育教师基本功教师建设的认识,以期创设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系统策略,通过提升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2013年第三届阿克苏地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比赛成绩为分析对象。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阿克苏地区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阿地教字〔2013〕135号参赛、报名办法,阿克苏地区各学校按照要求必须在学校举行体育教师基本功预赛,通过本校预赛选拔推荐正式在职、在编、45岁以下(含45岁)的青年教师总数的20%参加地区总决赛。10名以内青年教师单位选报2人,超过10人单位参赛人数按四舍五入计算。每项限报3人。各学校必须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地区总决赛。2013年阿克苏地区各学校参加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中青年体育教师人数为105人,实际参赛并获奖人数(一、二、三、优秀奖)共计94人。其中男性63人,占67.0%;女性31人,占33.0%;年龄最大为40岁,最小为23岁,23-29岁为39人,30-40岁为55人。

研究内容主要为说课、体能、运动技能成绩。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来考察青年体育教师说课、体能、运动技能成绩的状况,并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1.青年体育教师说课成绩分析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向领导或者同行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对教材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上的指导,板书的设计等方面的观点。它有利于推动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吴森什么是说课及怎样说课,教育教学论坛,2011.5:215)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阿地教字〔2013〕135号,体育说课占40%(其中教学演讲占30%,课件制作电子教案占10%).

不同性别组说课成绩统计显示,女性教师说课成绩均值(30.9113)略高于男性说课成绩均值(30.6996)。

通过对青年体育教师的说课的成绩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体育教师在新的“健康第一”教学理念下,对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进行说明。可以说明从根本上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对教学目的确立、教学环节的安排、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安排等详细的阐述,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从入职适应期进入成熟胜任期。

2.青年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成绩分析

根据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如果胜任体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运动技能,这也是体育教师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必须在体育运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而且专项方面还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以适应学校运动队训练和开设选修课的需要”(周登嵩,学校体育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93),所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技能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关注专项技能和选项技能。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阿地教字〔2013〕135号,比赛分为两类:专项技能(也称专项)和选项技能(也称选项),主要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成绩计算:体育技能占40%(其中专项技能占30%,选项技能占10%),每项有特定的比赛方法和评分标准。

不同性别组运动技能成绩统计量和方差分析表显示,女性教师专项和选项成绩均值(分别为24.2589和7.1913)略高于男性专项和选项成绩均值(分别为21.8174和6.6343)。

体育教学工作运动技能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提高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的展现,必定是教学基本功,反映出的则是教师是否胜任体育教师岗位的必要条件。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年体育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运动技能。

3.青年体育教师体能成绩分析

体能是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通过肌肉活动表现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石作砺,于葆;陈萍,缪进昌,陈耀福;《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04),良好的体能是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阿地教字〔2013〕135号,教师体能比赛占总分的20%,比赛内容有两项,第一,耐力素质:1000米跑(男子组)、800米跑(女子组)。第二,下肢力量:立定跳远。评价标准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不同性别组耐力素质成绩统计量和方差分析表显示,女性教师两项体能成绩均值(分别为耐力素质均值9.0323和跳远成绩均值9.6903)均高于男性教师两项体能成绩均值(分别为耐力素质均值7.8683和下肢力量素质成绩均值9.3270)。

4.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总成绩分析

实践证明,教学基本功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工作能力,只有重视教学基本功,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学基本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教学基本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做好教学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加强教学基本功这个途径来实现。因此,教学基本功是每个中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第一需要。根据《关于举办第三届阿克苏地区中小学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阿地教字〔2013〕135号,体育教师基本功总成绩为:体育说课占40%,体育技能占40%和教师体能占20%。

不同性别组基本功总成绩统计表显示,女性教师基本功总成绩均值(81.0841)高于男性教师基本功总成绩均值(76.3466)。

5.体育教师基本功各要素关系

本研究以性别、年龄、职称等因素为自变量,考察不同教师教学基本功成绩的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1。上文已分析了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成绩性别上存在主效应,比较不同性别教师在教学基本功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发现女性教师无论是专项成绩、耐力成绩、跳远成绩和总分都高于男性教师,此处不再赘述。说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引起进一步的政策关注,在促进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不同职称教师再说课、专项技能、力量素质成绩和总分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也说明教学基本功是职前教育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教师在初任和胜任这两个专业发展阶段,教学技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监控及评价等方面的技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张明成,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发展路径探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月,第3卷第1期:122)

相关分析表明,教师教学基本功、与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密切联系。进一步说明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建立在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发展综合培养训练基础之上。相关分析表明,说课与专项和耐力素质发生作用;耐力素质又与说课成绩、力量素质、专项成绩发生作用;专项成绩予耐力素质和说课成绩产生作用。这反映出教学基本功与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之间影响的多样性和影响关系的复杂性。

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三者构成一个动态的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结构整体,所以,在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建设必须对三者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可以从说课、运动技能和体能三个方面考量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状况;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在性别、年龄、年龄和职称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别和职称在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女性教师基本功成绩均值略高于男性教师成绩均值;不同职称教师再说课、专项技能、力量素质成绩和总分也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基本功是职前教育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与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课、运动技能以及体能之间呈现影响的多样性和影响关系的复杂性。

2.建议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认识,学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研讨、保持和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制度保证和环境支持,引导教师把教学新理念与教学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和有“知”和“能”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