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十篇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十篇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6:13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1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合理用药(RationalUseDrug,RUD)认知度的情况,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打下基础。方法选取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作为样本,从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74%的医务人员能够比较完整的回答出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结论社区医务人员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执行处方能力有待提高,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正确使用方法不熟悉,需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巩固相关专业技能。

【关键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认知度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机构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合理用药研究的深入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完善,很多药品的不良反应逐渐被发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合理使用药品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高低[]。要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状况作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1资料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和文化程度等。对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26人(31%)、大专38人(45%)、高中以下20人(2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4份,答卷有效率为100%。

2.2调查内容及各文化程度答题正确率(%),见表1

合理用药基本概念方面,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aDR的含义,混淆了RUD与aDR的概念;仍有23%的医务人员认为中草药没有不良反应。处方知识方面,56%的医务人员大致了解急诊处方的用量;有27%的医务人员不知道杜冷丁不能使用普通处方开具;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合理用药方面,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与合理用药认知度关系(表2):

由表2可见答题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以下。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约有一半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混淆了RUD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临床药学的概念,个别医务人员对最基本的用药知识掌握还不是很熟练,表明社区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20%的医务人员用药前没有阅读药品说明书,23%医务人员不清楚中草药也有aDR,24%的医务人员不清楚新上市的药品是否aDR较少,说明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如何合理用药缺乏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应该注意医务人员这个方面的培养[];有半数调查对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处方知识,可见不少医务人员对处方基本知识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习;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表明基层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用药的正确方法重视不足,对药源性疾病的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而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处方知识是医疗知识和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从以上调查得知基层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有较大欠缺,对药品的合理用法不熟悉,对处方规定不熟悉,应加强对RUD知识的学习[]。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认知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知识和技能掌握较高,提示我们高学历应成为基层医务人员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镜波,陈香谱,谭军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1995

[2]廖晓玲,张贞良,于巧梅,范积平.药学人员合理用药知识问卷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2

【摘要】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药领域对医药信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医药院校如何构建具有医药特色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医药信息;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3]王爱军.从医院信息人才需求谈开办《医学计算机应用》本科专业的设想[J].西南国防医药,2003,(4):35-37.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3

中医药学强调整体功能,用阴阳五行学说描述疾病性质及人体病理;视邪正交争、阴阳失调为主要的疾病观;形神合一为主流的健康观;诊断利用四诊合参;贯穿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重于治等理念。而西医则强调局部微观分析,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等;主张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研究对象为分子、基因、蛋白、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公共卫生等。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维,故可引入“三论”,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发展[1]。

2从概念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是基于动态现象运动规律理论,遵循整体准则和动态准则,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研究中医药学领域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对中医药信息进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拟和传播,以实现中医药信息的获取、转化与共享,提示中医药信息的实质与内在联系的一门科学[2]。医学信息学是探讨生物学、医学或者更广义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交互和展现过程的科学,探讨如何利用信息科技来优化这些过程的科学,以及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各种应用的科学[3]。

2.1研究对象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强调以“人”为中心,包括健康的、疾病的及其相互转换的,并且是在时间、空间维度及背景方面的综合多维信息;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的、医学的或者更广义的健康数据为研究对象,强调以“病”为中心,主要针对实验室疾病数据的防病抗病信息。

2.2研究内容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以中医药领域信息动态现象运动规律为研究内容;医学信息学是以生物学相关领域的信息采集、存储、交互、展现及优化,实现信息和知识层次的各种应用为研究内容。中医药领域信息强调动态的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说明中医药领域的信息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人文及其相互关系的人体整体动态功能变化及其规律,所以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

2.3研究方法不同中医药信息学与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内容迥异,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不同。医学信息学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研究方法,运用信息观点分析和处理信息流程。中医药信息学也模仿和借鉴其研究方法,但中医药强调功能和整体准则,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作为分析和处理人体生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侧重人体解剖结构及其运动形态的改变。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结合自身特点应用医学信息学方法并予以升华。如研究时需要中医药领域专业知识平衡语义关系存在用自然语言描述时的多义性与用形式化语言描述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需要领域专家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内涵外延的精确把握;需要结合时间维度体现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专业知识等。

3从知识框架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知识框架与医学信息学知识框架可概括如下。两图中从左至右分为四列,左起第一列为中医药信息或医学信息研究的对象,第二列为由基本信息转化专业应用领域的相关学科,第三列为两种信息学均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第四列为两种信息学的知识结构,说明两者都是交叉学科,涉及到一些中间领域学科的知识门类。虽然二者构建模式相通,但研究内容不同,因此其研究领域及方向必然不同。

4研究方向比较

中医药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基础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论、中医药知识整合论、中医药信息学原理等;二是技术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及输出等技术;三是应用领域研究,如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研究包括信息表达标准化、信息交换标准化、信息处理及流程标准化等,中医药知识体系计算机表示与模拟研究包括功能诊断信息系统、整体数据处理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图像处理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效评价、中药优化设计与研发、中药知识发现与管理等,中医药数据分析与利用研究包括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关联分析方法、信息计量方法等对中医药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及科技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与利用研究等,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包括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保护、存储、处理、传播等,中医教育科研研究包括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2]。医学信息学研究范畴可概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原始健康数据,如影像、微阵列、生理数据等。涉及到的研究包括数据采集和集成,如实时的生理信号分析、语音识别、传感器采集、条形码扫描等;二是从原始健康数据中分析出来的有组织的综合数据库,如基因分类及其外在表现形态。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数据整合及数据处理,如数据仓库、数据模型、语义网络、本体论、数据储存、提取、可视化及图像处理等;三是从数据库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库,如词表、术语学、本体库、语义网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推理及知识管理,如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数据挖掘、文本产生、统计处理、自动学习及知识表达、知识模型等;四是从知识库中验证出来的可直接应用的知识结晶和理论,如协议、临床实用手册、概论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知识获取及知识应用,如机器学习、文本解释、知识工程、决策理论及诊断、治疗、预防等。综上,中西医在对待临床信息的观念、临床信息的放置位置、采集内容、采集方法,尤其是临床信息模型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等均有很大区别。目前中医药数据库系统广为应用,用中医电子病历来保存临床中医病案,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整理及查询电子病历等。中医医院已经普遍吸纳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如电子病历在受到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之外,也必然兼容有西医学的许多内容,体现着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当然还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如中医专家系统进入了低潮期,中医的四诊信息还未达到客观化、规范化,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等。

5总结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中医药教育 素质教育

   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建国前曾有私人或私人团体自行创办的规模较小的国医专科学校。建国后,自1957年开始,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药教育列人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相继创办了。余所高等中医药教育院校,为国内外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医药人才:面对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全面地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兹谈一点看法。

1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二这些特性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个人、群体、社会虽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最后都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对社会发展具有推进作用的人才。

   当前。我们正处于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世界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标准等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质以及人文科学素质的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它既要求高等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既要求人才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求具有熟练的市场经济知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体制与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学生及家庭、社会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关心毕业后就业去向和创业持家、贡献社会的能力。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积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就业创业本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学生视野。从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的需要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与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江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和肯定了中医学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中医政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才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的关键与基础.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历史责任.我们一定要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切实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加强学生综含素质教育,为培养能承担起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大任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的经典著作长黄帝内经:来看,内容十分宏富。涉及学科众多,既有包括阴阳五行、情气学说、天人合一论、道德伦理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又有包括天文、地理、物候、医学在内的自然利学知识。白此以下.历代医家无一不是按照《内经》的模式、体系,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逸一生博学,精通诸子百家.集儒、道、佛、医于一体,留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两部巨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幼习读诸子百家,博极物理.著成被后人誉为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可见.要全面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创新中医药学.下仅需要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实践能力;即要掌握传统中医理论与技能,又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务必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培养出能承担起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重任的人才。

3深化教学改革是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

   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单学科的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学基本是以“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为中心。重视的是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忽视人文科学和现代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评定学生学业水平是以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学生追求的也是书本知识考试成绩,极易导致高分低能,学生驾驭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不强,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差因此,务必进行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在保证专业知识继承的基础上,要增加人文科学、边缘学科知识.如自然辨证法、训古学等。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库;知识工程;中医证候

中医药领域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遗产。如何促进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深度共享与广泛传播,使全球中医、学者都能充分利用这座知识宝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万维网构建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药知识的检索和访问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1]。作为领域知识的数字载体,知识库在知识服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2-3]。近年来,知识工程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构建知识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有效手段[4-5]。

中医证候学是开展中医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6]。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正确的辨证分型是中医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7]。开发面向证候学领域的知识库和知识服务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证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永久保存,而且能为中医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本体(ontology)是近年来知识工程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它已在复杂知识建模和推理等方面体现出技术优势,为中医证候知识建模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8]。本体是一种用于表示领域知识的计算机模型,它定义了一组表示知识的“原语(primitive)”,如类(class)、属性(property)和关系(relationship)等[9-10]。中医学者已开展了基于本体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探索工作[11-12]。例如,车立娟等[13]以protégé为工具,构建了用于表达“肺阴虚证”病机规则的本体知识库;李新霞[14]以Jena为工具,构建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易钢等[15]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医概念、关系及规则等内容的知识库;于彤等[8]提出了基于本体对证候层次结构进行建模的方法。这些工作初步验证了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可行性,但构建全面、完整、实用的中医药学本体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中医脾系证候”作为目标领域,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开展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的示范研究,演示中医证候知识库的潜在应用,探索知识服务的新颖模式。本研究依据中医文献、病案以及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界定“中医脾系证候”的范围,搜集并筛选相关概念,梳理概念的层次结构和语义关系,构建示范性的本体知识库;继而开发了一个面向中医证候学研究的知识服务系统,支持领域专家共享中医证候知识,开展中医证候学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中医证候知识库

本研究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示范性的“中医脾系证候知识库”(以下简称“Spleen”)系统。Spleen的分类体系如图1(a)所示,其根节点是“事物”,其下定义了“证候”、“疾病”、“症状”、“方剂”、“中药”等类型。在“证候”类型之下,以“八纲辨证”、“精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等多种方式对证候概念进行了分类组织。为了精确描述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知识,该本体还定义了相关的症状、疾病、中药和方剂等概念。

本研究提出了“上下位关系”、“现象表达”、“组成”、“治疗”、“证候调整”、“方剂调整”、“症状加(调整)”等一组语义关系,对Spleen中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梳理与规范化表达。如图1(b)所示,Spleen通过这组语义关系将“证候”与其他的语义类型关联起来。中药和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证候的,因此在“证候”与“中药”、“方剂”之间建立“被治疗”关系。证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症候群”的含义,它可被视为由一组症状“组成”的。因此,在“证候”与“症状”之间建立“由……组成”关系。“疾病”是“证候”所表达出来的某种现象,它们之间是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因此,在“证候”与“疾病”之间建立“现象表达”关系。为了记录证候知识的来源,建立“证候”与“文献”之间的“来源于”关系。“来源于”关系也可被用于标注疾病、中药等其他领域实体的出处。

Spleen为概念添加文字属性,来表达概念的相关知识(如方剂的功效、性味、归经,以及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等),这丰富了Spleen的知识内容。

上述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和文字属性,为证候学知识建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基于此框架,已录入概念2710个,其中证候有265个,证候加减527个,疾病86个,方剂482个,中药385个,症状959个;添加8926条文字信息以及10471条语义关系(于2014年1月24日统计)。

2中医证候知识服务系统

在Spleen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以万维网的方式向网络用户提供知识检索与展示、知识浏览与导航以及知识问答等服务,现分别介绍如下。

2.1知识检索与展示该系统实现了基于关键词的知识检索功能。如图2所示,用户可输入关键词――“肝气犯胃证”,系统将会提供“肝气犯胃证”等概念的基本信息,并推荐与“肝气犯胃证”相关的概念的链接。当用户点击这些概念的链接时,系统将引导到这些概念所对应的知识展示页面。系统以概念为单位对中医证候知识进行展示,它在一张页面中综合呈现某一概念的相关知识,并基于概念语义关系实现知识导航功能。例如,系统会针对“脾胃阴虚证”提供一张知识展示页面,展示“脾胃阴虚证”的中文正名、类型、来源等信息,基于“现象表达”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疾病,并基于“由……组成”关系导航到该证候相关的“症状”。

2.2知识浏览与导航系统实现了中医领域概念的分类导航界面。该界面提供一个类型列表,展示语义类型的名称及其实例数量;当用户选择某一类型时,系统列出该类型的实例。当用户点击某一概念的链接时,系统会导航到该概念的展示界面。

系统还实现了语义关系的导航界面。该界面列出知识库中的语义关系(如“由…组成”、“来源于”、“上位词”、“下位词”等)以供用户选择。如图3所示,当用户选择“由…组成”时,系统会分页显示知识库中所有的“由…组成”关系。用户还可以输入关键词对语义关系进行筛选。如当用户输入“香砂六君子汤”时,系统会列出所有包含“香砂六君子汤”的“由…组成”关系,用户即可了解到“香砂六君子汤”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若用户想了解“哪些药物治疗肝火犯胃证”,可在语义关系列表中选择“治疗”,并在搜索框中输入“肝火犯胃证”,系统则列出与“肝火犯胃证”有“治疗”关系的中药或方剂。

2.3简单的知识问答问答系统是知识库系统的一般交互方式,也是展示推理能力的一种常用方式。本项目构建了一个中医问答系统的雏形,它提供类似于搜索的界面,但“更加智能”:它不是提供成千上万的搜索结果,而是提供问题的答案和准确的知识。该系统实现了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以及推荐处方等常见的问答形式。如图4所示,当用户输入证候“脾胃虚寒证”之后,系统会向用户推荐“小建中汤(来源于教材《方剂学》)”、“丁萸理中汤(来源于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方剂。系统还基于简单的间接关系推理来找出推荐方剂。例如,系统可根据“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腹痛”和“脾胃虚寒证现象表达腹痛”,推测出“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治疗“脾胃虚寒证”,并将“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作为推荐方剂提供给用户。用户点击“小建中汤加党参白术”信息右侧的“推理依据”,即可查看系统推荐意见背后的推理依据。

目前,中医问答原型系统目前实现了3种用户场景,具体如下。

2.3.1中医辨证场景用户可输入一组症状(如口干、唇干、干呕、呃逆、面色潮红、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系统从知识库中找出与这些症状最为匹配的证候(如脾胃阴虚证),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2.3.2中医证候信息问答场景用户输入证候(如“肝气犯胃证”),系统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合适的方剂。在方剂推荐中,系统可根据知识库处理“肝气犯胃证兼有胃痛”等各种证候加减变化的情况。系统还根据知识库向用户推荐与该证候相关的疾病。

2.3.3中医疾病信息问答场景用户可输入疾病名称(如痰饮),系统基于知识库向用户推荐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并列出相关证候的简要信息。

3结语

中医证候学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基于知识库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了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本研究采用本体技术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对中医证候的古今概念进行准确描述,并理顺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该知识库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了如下3方面的功能:(1)知识检索与展示:支持用户通过检索词检索知识库中关于某个概念的知识;(2)知识浏览与导航:支持分类导航、语义关系导航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导航;(3)知识问答:支持辨证问答、证候信息问答和疾病信息问答,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该系统初步验证了基于中医证候本体实现知识服务系统的可行性,对于在中医证候学领域推广知识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博,崔蒙,杨硕,等.基于数据的中医药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5-9.

[2]张鸣.知识服务方式之――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库[J].图书馆学刊,2006,28(3):108-110.

[3]李伟,赵卫利,刘冠群.知识库和知识发现技术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9,29(7):180-182.

[4]袁国铭,李洪奇,樊波.关于知识工程的发展综述[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30(1):138-143.

[5]马利,刘保延,谢琪,等.我国中医知识库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14.

[6]李洪成,李新平,李新晔.中医证候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6.

[7]孙卫卫,张恩,霍艳红,等.慢性肾功能衰竭CKD3、4、5期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2008.

[8]于彤,崔蒙,杨硕,等.基于web本体语言的中医证候知识建模初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8):41-44.

[9]GrubertR.atranslationapproachtoportableontologyspecifications[J].Knowledgeacquisition,1993,5(2):199-220.

[10]GrubertR.ontology.entryintheencyclopediaofdatabasesystems,LingLiuandm.tamer?zsu(eds.)[m].Berlin:Springer-Verlag,2008:1-6.

[11]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0-101,106.

[12]于彤,崔蒙,李敬华,等.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110-112.

[13]车立娟,王瑾德,,等.基于“肺阴虚证”本体的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4):18-20.

[14]李新霞.基于本体的中医学脾胃病知识库的构建[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药理学;oBe;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以医学为主的地方性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三峡库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拓展能力,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实用医学人才[1]。

1药理学教学改革背景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等学科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人们安全用药意识不断提升,药理学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突显了重要价值。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有药理学课程,其总学时为64学时。药理学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定位是: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具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同时也为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药理学课程标准明晰,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目标并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存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不充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发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的课程改革是围绕预期成果产出来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最终收获的是知识和能力双重成果[2-4]。课题组将oBe教育理念引入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药理学基础知识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能力。

2oBe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学生预期的学习产出应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为制订合理的课程学习产出,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岗位能力需求(走访一线临床医生、科室主任,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考试对接(对照执考大纲及历年真题)、本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后续课程的衔接情况(调研一线专业课教师)。药理学课程的部分课程目标见表1。

2.2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

在oBe理念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要求以及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作用,设计符合临床岗位能力需求的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包括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我们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开贞[5]主编的《药理学》第七版教材进行理论教学,简化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作用机制等内容,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在理论教学方面,加强教学内容与先导及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临床病例、媒体新闻报道案例贯穿理论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设计观察药效的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设计“三理”(生理、病生、药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让注:在知识中:a了解,b掌握,c应用;在能力中:a专业能力,B学习能力,C综合素质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在某些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以及敢创新、爱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2.2.1改革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提炼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理论知识要点,包括药理学总论、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心血管系统药理、利尿药与脱水药、呼吸系统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内分泌系统药理、抗菌药物等,而对于调节水电解质药、维生素类药等内容简要介绍。2.2.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重、难点,也有简单的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药理学中药物作用机制是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即难点,对于抽象复杂的机制,可以用视频、动画、图片、思维导图展示,如强心苷通过抑制na+-K+-atp酶,na+-K+交换减少,促进na+-Ca2+交换,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因此增强了心肌收缩力。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离子交换的动态过程,难理解的机制就容易突破了。药理学中重点知识点可采用临床案例、热点新闻、身边故事导入,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如讲解肾上腺素临床用于抢救心跳骤停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心跳骤停临床表现?肾上腺素如何治疗心跳骤停?带着问题详细讲解肾上腺素治疗心跳骤停。最后发送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中设计家兔呼吸循环抑制解救实验,检验学生在家兔出现心跳骤停时应用肾上腺素抢救是否及时合理。简单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达到课程预期的学习产出。此外,由于药理学内容更新快,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向学生推荐用药助手、丁香园等医药软件,了解同类药物的特点。教师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分享到在线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在线答疑。同时还提供自主学习网站供学生碎片化学习。此种方式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2.2.3与后续课程协调统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等课程都有药理学知识点融入其中。因此,药理学教学内容既要求学生掌握药理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又要基于后续课程与药理学的需求协调统一。如在讲授抗菌药物有关章节时,增加了β-内酰胺类药、大环内酯类药、林可霉素类药、氨基糖苷类药、四环类及氯霉素类药、人工合成抗菌药等常用抗菌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等。

2.3课程评价

在药理学课程评价中借鉴oBe评价体系,并结合课程开展情况制订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见表2。

3结语

本文结合我校三年制专科生教学情况,在oBe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与后续课程学习、临床岗位能力需求、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接更加准确。在教学过程中,oBe教育理念与药理学课程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达到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蒲永莉,,谢桂英.以全科理念为核心的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76-77.

[2]周洪波,周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92-94.

[3]汪潇潇,刘威童.基于oBe理念的mooC课程设计与案例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6):104-110.

[4]汤俊.面向oBe模式的“GnSS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工程,2018,27(10):71-75.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7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中医药根在农村、基础在基层。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是深化农村基层卫生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中医药服务的迫切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经常研究农村中医药工作,并纳入卫生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对基层医疗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从经费、政策、措施等方面向农村中医药工作倾斜;县(市、区)中医院都要成立中医基层指导科,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业务指导,全面推进我市中医药“三进”工程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中医药事业。

二、健全机构,努力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快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各地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设置要求,加快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要求各乡镇,特别是建制镇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需的中药材,能够及时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中心卫生院要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市卫生局将开展“市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创建单位申评工作,并委托市中医药学会中药学组开展“合格中药房”建设,拟定工作计划、建设标准,开展考核验收等工作。

2.加强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建设。各地要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精神,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要配置好一定的中医诊疗设备,至少包括电针仪、tDp神灯和中医治疗包(箱),配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

3.鼓励多形式举办各类农村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各地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1〕69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在农村、在基层举办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并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营造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平等参与竞争医疗市场的良好环境。

三、实施农村中医药“人才强业”工程,巩固提高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1.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农村中医药人才需求和结构特点,探索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制订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强对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中医药业务骨干;认真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争取到2015年,全市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2.按照《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要求,配足配好农村中医药人员,获得全国、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的地区,要求各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以上中医师不得少于2名。

3.探索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开设名中医工作室,加强省、市、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各级名老中医每3年应带教2~3名青年中医药人员,其中1名以上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人员。

四、利用有效载体,切实加强中医药“三进”工程建设

1.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一是要巩固椒江、黄岩、温岭、临海部级、省级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并认真抓好椒江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期满复核工作,抓好玉环县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二是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中医药工作,争取获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的椒江、黄岩创建省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同时,于今年6~7月对去年开展创建的19家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市级示范单位进行考核验收。

2.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关于印发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中医药〔2011〕36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玉环县中医院,市中医院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争取天台县中医院、仙居县中医院列入国家2012年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项目单位。

3.积极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家庭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周”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即了解一位中医古代名家,会说一句中医名言,熟悉一种养生保健中药,教会一个养生保健动作,推荐一种养生保健膳食。

五、坚守农村阵地,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在基层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各地要把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为中医药“三进”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普及推广,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讲堂、义诊等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大众传媒的合作,面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8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9

   1.1中医药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

   近代以来,中医药在现代西方主流医药学的冲击下,越来越边缘化,民国时期几乎被取缔。解放后,虽然在政治上得到保护,但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话语权、标准权在所谓“科学”的大棒下,使中医也是屡遭挫折、举步维艰。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生命认知的深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现实中,人们也越来越发现中医药学中蕴含的巨大价值。在新医改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推动下,中医药又以新的姿态快速发展。新医改推进三年多来,中医门诊量、住院量、机构人员、中药饮片使用量、医院制剂量、中成药量、服务收入都获得非常快的发展。但这些成果还是在以西医药为标准的价值体系下的计量单位,远没有体现出中医药对人体生命质量、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提升的效用。如中医处方治疗疑难杂症、中医特色技术的针灸推拿、小夹板等技术都把价格定得非常低下,严重贬低了中医药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民族产业,中医药是最有希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意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提出“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创新力、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中医药技术和产品是具有我国原创性的科学和文化,如要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国际竞争力,必定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药产业从种植地道药材(地理商标)、加工炮制、验方及经典方的挖掘提升,创建中国的名医、名药、名方、名院、名厂品牌,彰显中华文明与智慧,形成“国家品牌”和国家竞争力。在新医改推动下,中国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必须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必须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作用。让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十三亿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障发挥新的功能。

   1.2新医改背景下应合理制定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回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杠杆,对医疗卫生我国采取政府定价和市场化运作,这导致我国的中医药服务定价偏低,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首先,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服务缺乏经济动力。在基层开展中医特色技术不能生存发展,中医师所付出的劳务和服务价格完全不对等。医院和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获得的回报远远低于提供其他服务,导致医疗机构和医生都没有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动力,更愿意提供西医服务和多使用高新的诊疗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医院不愿意提供不赚钱的中医药服务。中医机构采取大量引进西医人才、大力推进外科手术服务、倾力购买高档检查仪器设备、多做高费用的检查、开大处方方式,以获取利润。其次,中医药服务定价偏低导致中医医生的绩效不高,收入低下,影响了中医医疗工作者的从事中医药特色技术服务的积极性,转而改从事西医服务、高端仪器检查、外科手术,导致中医师西医化。因此,合理确定中医药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回报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1.2.1中医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处境和待遇影响着中医院校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临床,发展的平台在中医基层组织,发展的动力在价值实现,发展的保障在人力资源。如果中医药服务机构发展良好,中医药服务工作者能有尊严地、体面地从事中医药服务工作,并获得合理的报酬,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更好地吸引社会优秀青年报考中医药大学。有了优秀生源,中医院校就可能培养高素质的、有信念的人才,坚定不移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钻研特色技术。这些人到基层中医药服务机构工作后,更有利于保持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更有效运用中医药特色技术为老百姓服务。中医药服务市场的生存发展状况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和数量。在新医改推动下,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体系,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的措施。在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或购买机制、补偿方法、支付方法都能享受公平、公正待遇。政府要通过价格杠杆鼓励中西医疗服务机构差异化竞争,不是同质化竞争,而是发挥各自特色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协同进化。

   1.2.2社会回报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投资效应

   医学教育,全世界都采取精英教育,它表示对人权的尊重,对生命的负责。同时对社会负责,对国民和国家的未来负责。高等中医药教育投资周期长,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种类多,既需要学习传统医学知识,又需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既需要掌握古文知识,又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既要懂得中药知识,又要懂得西药知识。由于古代中医知识结构的特殊性,需要掌握许多人文社科学科的丰富知识。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熟悉现代的医学诊治方法,更需要把中西医两种知识有机结合,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可见培养一名优秀的中医学生是何等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后,医疗服务市场化,项目收费的西医化使这种投资在中医服务机构和中医师个人薪酬中长期没有获得合理的回报。致使长期以来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条件艰苦、效益低下,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低、成长空间小,中医药服务价格低廉难以体现从业人员价值,形成中医药高等教育投资大、回报低的反差。许多优秀人才不愿选择学习和从事中医药工作,更不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转行或出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导致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严重匮乏,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能力低下。这就使得想要选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家庭必须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便不愿让子女选择中医药专业进行深造学习。如果社会具有良好运行机制实现教育回报正向效应,即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增加的正比关系,高等教育达到较好的个人边际利益,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支出能够给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带来未来收益等,将会促进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得到空前发展。[6]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就要积极营造尊重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良好内部环境和社会氛围。增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强化其专业思想,坚定其职业信念。这需要探索建立与经济回报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激励学习中医药、献身中医药的价值取向和良好氛围,坚定中医药工作者奉献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中医药行业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在中医药服务工作者的薪酬方面给予保障,使中医从业人员的价值得以体现,使其对于中医药的高等教育投资能得到合理的回报。

   2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

   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中医药人才匮乏表现在名老中医日渐稀少;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中医药特色根基不牢,西医化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非常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等方面。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才能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技术优势,以预防保健的特色方法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更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做出更多贡献。现代社会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在校生约50万人,远不能满足广大社区、基层医疗卫生的需要。中医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中医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不相适应的矛盾很突出,因此中医药教育急需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障、政策推动、制度支撑。

   2.1用体制改革推动学校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建设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紧密配合与协作,打破目前医疗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行政障碍,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与教育部联合的《高等学校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基本要求(试行)》等文件要求,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联合建设一批适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改善临床教学环境,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探索中医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是附属医院应与中医药院校一体化建设,综合临床、教学、科研等资源,协同培养学生。只有组织、协调各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才能确保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条件和培养环境。

   2.2创建示范工程,引导中医药高等教育

   通过省部局共建院校等方式,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提高中医类本科生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中医药医疗机构与学校相结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解读新医改方案的中医药配套文件中指出,中医局目前正通过省部局共建院校等方式在北京、成都、广州等地的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省局共同建立中医药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医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创建示范工程,探索中医药特色优秀人才培养规律,以引导全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2.3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综合形成专业教育联盟

   传统医学的特点涉及知识面宽,形象思维和形上思维能力强,学好中医药学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使多种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在哲学思维上产生创新的能力[7]。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用宽口径培养学生,这需要多学科为支撑。每个具体院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专业教育联盟协作。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高效配置,产生协同进化效应。这需要在教育制度和政策上给予帮助和支持。

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教学实践;《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且各民族t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民族心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医药。因此,认识云南民族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草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云南民族药推向国际市场,具有及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载体,要想推广云南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是必然的,基于本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经验、云南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和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不同应用,现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进行探讨和分析。

1编写基础

《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是依据本院校2013年版的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基础编写。本院校在2010~2014年期间完成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标准(傣药、彝药)”、同时编写了《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为《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编写目的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教学实践情况研究分析来看,该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云南民族药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各个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云南民族药的民族用药经验,为云南民族传统药学的集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民族药学的继承发展、寻找新的民族药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有立志于民族药研究的同仁提供有效资料,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云南民族药制剂,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细辛注射液、痛舒胶囊等,让云南民族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3教材内容

31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要体现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适用性和更直观的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扩宽知识面。

目前,民族药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较中药稀少,《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对云南民族药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分布、药性和相关文献整理等内容进行编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旨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或是同仁学者,都能直观而又简明的对云南民族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或参考。基于《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资料和前期对云南民族药研究的工作基础,对教材所选的民族药品种即要与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相区分,又需结合云南地区民族民间中使用普遍、具有民族特色和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品种。如云南地区民族药以傣药和彝药为首,教材选择收录民族药品种时可偏重于傣药和彝药;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均开设《中药学》课程,在教材收录品种和体例上应区别于《中药学》教材;教材收录的品种应以普遍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已颁布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主,可参考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民族药册)[1]。云南民族药品种的内容选取结合云南民族药特点、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背景,可从植物来源、民族药名、植物形态、生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民族用药经验、民族用药特色、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分别阐述,即可实现单味民族药的知识系统性,又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

32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在各章节及其内容的编排需结合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本院校《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本校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中药学专业有药用植物、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可直接接受民族药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药相关的只有中药学课程的基础,更多的专业课程偏重于中医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对药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教材编排应结合实际教学环节,达到前后衔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

33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云南民族药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药的一线资料,可在各个章节后面附上参考文献和民族药品种的民族用药特色;云南民族药品种在传统中药中不常见,其直观的形态仅限于民族民间医生、药农和相关研究学者比较熟悉,每味民族药的介绍可附上植物形态图和药材形态图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民族用药经验应结合实践经验,部分经典的民族用药经验附上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且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实用性。

34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人次反复核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应多次核对与相关文献资料的一致性。《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最具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民族用药经验,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和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若还具争议应向民间民族医生进行考证,考证清楚或是不具有争议的民族用药经验方能编入教材。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教材编写者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核对,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

4学情分析

在教材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地进行内容选取和编排等。对于药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较好,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知识面的广泛性;对于医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