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农业发展十篇乡镇农业发展十篇

乡镇农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6:27

乡镇农业发展篇1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乡镇农业发展篇2

“十一五”时期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就业增收的期待,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乡镇企业以“转型提升”为核心,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区域合作、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创业等工作,推进了速度、质量、效益三者的稳步增长。2010年乡镇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0.6万亿元,年均增长12.1%。实现利润总额2.6万亿元,年均增长11.9%。“十一五”期间,乡镇企业新增农民就业1556万人,年均增加311万人,累计达到1.58亿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达到35%以上;乡镇企业5年累计支农建农及补助社会性支出资金达1400多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化布局、创新发展”为核心,继续做大做强。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比“十五”末增长约1.5倍。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从“十五”末的1.1:1提高到1.6:1。企业从业者达2500多万人,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数万家领军企业按照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建设一大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

休闲农业以“引导、规范、服务”为核心,打造新亮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农家乐达到1502家,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展望“十二五”时期,会议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科技创新孕育更多的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新的挑战。

乡镇农业发展篇3

关键词:乡镇企业;新农村;困境;对策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九五”以来,乡镇企业开始进入了以明确产权为核心的“二次改革”,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乡镇企业开始受到内外双重的压力,面临重重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说明了发展乡镇企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无从说起。而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持,这些物质来源除了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倾斜外大部分应该靠农民自身创造,这就需要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从不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乡镇企业还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发展乡镇企业,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竖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就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1、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1)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获得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适应,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环境的嬗变为乡镇企业树立了更多、更强的对手,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2)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逐渐出台了一些针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政策上支持。但是,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明显调整,不同企业的身份差别待遇将逐渐淡化,特别是经过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后,政府开始扶持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但这种政策并没有体现城市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别。特殊优待政策一旦消失,乡镇企业的生存压力必然加大。(3)融资条件变化。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获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改制结束后,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是政治上义务,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缩小,资金问题困绕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地理环境偏僻。乡镇企业存在明显的环境劣势,也必然转变为竞争中的劣势。很多乡镇企业由于处在市场的边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给其造成严重的封闭性。“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形成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某些两头在外的乡镇企业,受原材料涨价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必然会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加大的压力。

2、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1)产权模糊。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存在明显缺陷,这种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政企不分,难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企业行为,导致乡镇企业资产消耗严重;产权虚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行为失控,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经营权与资产经营权分离,不利于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和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有效流转。(2)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同构性较大。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差,绝大多数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人才。该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产品模仿性、同构性大,一旦产品更新换代,造成产品积压。(3)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合理。乡镇企业地区发展的十分不平衡,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技术水平、素质、效益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低水平重复,不但没有使城乡企业形成互补,反而导致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更处于劣势。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从布局结构看,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严重,布局分散,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4)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加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日趋严格。同时,国际社会实行更加严厉的环境标准,一些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乡镇企业将面临强大的环保压力,社会责任更加繁重。

(二)解决乡镇企业困境的对策

1、区别对待,政策引导。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区位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则应该大力开辟国际市场,也可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面对乡镇企业产业、布局结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通过专业化分工,以求地区间协调发展。其次是要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乡镇企业应该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着重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优质产品。同时,要加快引进人才,创造好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制定好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为乡镇企业大力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产权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原先的模糊产权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革,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状况,转变乡村政府职能。其次,对现有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改革,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联合,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集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乡镇企业基本法和外部环境的有关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4、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环境保护。不同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特点,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切入点,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引擎”带动作用,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形成企业集群,使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要对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二,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对布局进行适当集中,加强集中治理,系统防治;第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拓宽融资渠道。要解决乡镇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首先,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取缔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行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其次,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渠道,采取资金、资源、设备、技术、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再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融资力度,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发展加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重点扶持涉及高科技乡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3.

乡镇农业发展篇4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乡镇农业经济也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保障,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还可以带动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趋势,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生产趋于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方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第二,在软件配套设施方面,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深入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将前沿的农科知识和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农业也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思路,农业结构也更加合理,很多乡镇地区结合自身的农业特色,不断发展品牌农业以及农业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几点突出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乡镇经济逐渐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某些偏远山区,其观念较为陈旧落后,在农业生产中依然沿用以往方式,对新观念和新思想存在抵触心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革新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2.2农民素质不高

农民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力支撑,但是受到教育资源、传统观念以及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对农业生产新机械、新技术和新观念缺乏了解。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涌入,农村地区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生产劳动力存在严重缺乏的情况[2]。

2.3缺乏基础设施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在某些偏远山区,依然以手工作业和种植为主,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不仅对农业发展形成阻碍,同时也延缓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优化策略分析

3.1转变陈旧观念

当前,导致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观念陈旧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促使领导干部和基层农民转变陈旧观念。首先,引导基层农民转变以往的生产模式,鼓励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的农产品生产网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次,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吸引外商投资,通过外资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探索经济增长点,例如发挥本地农业特色产品的优势,加速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乡镇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3]。

3.2提升农民素质

人才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地政府需要给予人才建设以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首先,当地政府要注重加大教育投资,教育是实现农民素质提升的根本路径,通过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化,还能够提升当地农民群体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将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理念带入到基层农村中,当地政府还要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农业教师开展农科讲座,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提升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后,在乡镇中兴建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采购以及开放所有图书,为农民朋友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通过阅读扩宽农民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

3.3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了阻碍以及制约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提升认识程度,着力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农业机械推广以高度重视,利用当地的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加强农机宣传,促使广大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主动采购以及应用农业机械;其次,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例如小型水利工程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4结语

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稳定,因此,当地政府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崔志红.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9,(20):17.

[2]张华.提升乡镇农机管理水平助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J].南方农机,2019,50(17):71.

乡镇农业发展篇5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策略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大环境不断完善

1.硬件设施的配套逐渐完善农业生产机械化,各种种、收、运输机械不断被研制出来,并大面积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机井、水渠等)不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监控设施、娱乐设施等)、乡村公路、农民居住环境等都日趋完善和优化,使得农民的生活更方便。2.软件配套日趋完善相关农业职能部门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乡镇政府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培训,不断传递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市场建设也日趋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一种低碳环保、规律化的发展模式,农民开始意识到用最前沿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改变

乡镇农业经济不再盲目发展,开始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利用之间的平衡,基层政府更是不断探索,以求寻找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会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状况,选择独具特色的农作物,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发挥资源优势,回避劣势,努力提升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整体质量以及有限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打响当地品牌。

(三)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尽管目前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生产模式,但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靠地吃饭”。但是,可以建设更宽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例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与养殖业协同发展,建立农产品信息分享平台,发展依附农业的第三产业等,这些均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稍大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比例不到20%。年轻的农民尽管文化程度整体偏高,但他们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是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妇女、小孩和老人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主力,他们学历低、素质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娴熟等,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最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健全优化,然而,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仍有一部分乡村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收种全靠人力,种植规模太小,农业生产不够环保等。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相比,差距太大,甚至有很多乡村除了农业,没有其他产业,因此农民的收入难以增加。这些乡镇的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三)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很多乡镇的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监管机制,或是监管机制不符合市场规律,监管方法太落后,市场应对能力、监管执行能力太差,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监管工作的高效落实,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策略

(一)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的教育事业太落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升的最大阻力,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首先应将农村教育事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基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度。从国家的角度讲,可以在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适当向基层倾斜。其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有足够、及时的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土地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此,可以采取适当流转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土地资源等方式,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基层乡镇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有很多剩余的劳动力,而这正是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关键。因而,需深入开发当地的特有自然资源,然后发展壮大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3.农业经济监管工作要落到实处农业经济监管机制要不断健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和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用最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成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制出更多、更具市场活力的产品,壮大农业经济;三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用科技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语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富裕了,农业强大了,我国才能富强,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总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体现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上。所以,做好乡镇经济的研究工作,及时发现、切实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确保乡镇农业经济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1-2.

乡镇农业发展篇6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业乡镇;金融;对策建议

在当前世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国亟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扩大内需完善经济增长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除了传统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外应通过发展金融和以金融为依托的产品、产业来实现。笔者耗时半年之久,对地处西南地区云南省水泄彝族乡和重庆市李市镇的金融和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西南地区乡镇金融发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繁荣西南农村金融来促进西南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案例和数据来源说明

4.融资额度小,金融影响力不大。西南农业乡镇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融资额度普遍偏小。问卷中回答融资额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许多村民回答借钱数额为三五百元甚至几十元,目的仅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乡村民与李市镇情况相近,融资额度也普遍较小,除了孩子上学、生病、建房、娶亲和创业外一般融资额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还款时间观念也比较淡薄。在李市镇的村寨走访中有许多人回答还款时间是“有钱就还”。问卷中回答还款期限为一年的占42%、三个月至半年占26%、三个月以内占14%,其他占18%。在问及金融机构对生活影响时,42.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影响不大的为37.3%,较大的占20.5%。在水泄彝族乡的电话询问中8%的人认为没影响,6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15%的人回答影响较大,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

5.货币化程度高,但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关于一国货币化程度指标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麦金农(1973)提出的广义货币量m2与名义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fir(financialinternalratio)即金融资产与名义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经济货币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国金融化过程中的经济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来衡量李市镇的货币化程度。考虑到李市镇金融不发达、m0不多,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和代替m2。从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镇金融深化过程中货币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货币化程度在90%以上,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离75%的警戒线还很远,这充分说明西部农业乡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详见表1。

乡镇农业发展篇7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1近年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依托天然优势,紧紧围绕西河草食蓄牧业示范园和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循环示范园建设,出生态牌,走特色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本底、联动二三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繁荣。

一、目前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16年全镇春播面积***万亩,其中小麦***万亩,大麦***万亩,油料**万亩,饲草**万亩,蔬菜**万亩;牛存栏量**万头,羊存栏量**万只,禽类存栏量**万只,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截止目前,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其中农民股份合作社*个,市级以上示范型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鼓励农民入股合作社,既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又壮大了合作社力量,为本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镇重点发展了****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村“边洼里”生态农业观光园、***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镇党委、镇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镇政府先后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新城子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升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目前,***镇辖区**个村,**个社土地已全部流转,共计流转土地****万亩,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坚持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发展相结合,鼓励农民以土地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既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生产水平,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又壮大了合作社力量,为本镇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抓好养殖业建设,继续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根本特征。近年来,在发展现代养殖业过程中,新城子镇牢固树立标准化理念,立足本镇天然优势,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产业化、品牌化开发为目标,整体推进养殖业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畜禽水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共建成标准化养殖场**个,标准化养殖暖棚***座,发展适度规模家庭舍饲养殖***户,养殖专业合作社**个,为推进现代化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镇政府着眼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实施了基本农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膜下滴灌高效节水等项目,整理基本农田**万亩,新改建渠道***公里,建成高位蓄水池*座,实施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工程**万亩,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坚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扶持怡泉新禾有限责任公司,绿保康有限责任公司、成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生产能力强的的农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进农牧民增收。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2一、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分布

赤壁镇是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所在地,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长江中游南岸,两省(湖南、湖北)四县市(赤壁市、嘉鱼县、临湘市、洪湖市)交界处。我镇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代农业园区涉及石头口、九毫堤、太平口、东柳、周郎嘴五个村,规划总面积17000亩,具体功能分区如下:一是优质高效的有机粮食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主要分布在太平口村一、二、三、四组,九毫堤村六、八组,石头口村一、二、三组,东柳村一、二、三、四组;二是有机蔬菜园区5000亩,主要分布在东柳村三,四,五组,九毫堤村一、二、三、四组,太平口村一、二组;三是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主要分布在石头口村一组,九毫堤村六,八组;四是有机茶业园区,规划面积1000亩,主要分布在周郎嘴村七、八组。

二、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依托九毫堤、石头口、东柳、太平口和周郎嘴五个村的耕地和山林面积,结合五个村现有沟渠和道路以及水、旱田的排灌等基础设施条件,我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①蔬菜产业示范园:利用已通过论证的5000亩有机基地种植有机蔬菜。现已种植大棚蔬菜1000亩,露天蔬菜4000亩。②高产创建示范园:核心示范片8000亩,深入引导四个村所在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自主经营转换种植有机水稻。③周郎嘴村有机茶产业园:园区建设目前已签订流转合同1000亩,开挖荒山500亩。④花卉产业园:与河南驻马店卉秀园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流转开发九毫堤、石头口两村约3000亩土地建花卉产业园,并征地200亩建设花卉精油加工基地。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我镇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目前有蔬菜合作社2家、水稻合作社2家、油菜合作社1家、农机合作社1家、棉花合作社1家、湘莲合作社1家、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其中九毫村陈家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有蔬菜大棚420个,并注册了“九胜”商标;东柳村创先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有蔬菜大棚300个,注册了“东柳”商标。依托这两家合作社,我镇正积极推进大棚蔬菜的种植,引进江西金源有限公司,利用已通过论证的50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拟投资征地200亩建设蔬菜储存和深加工工厂。在项目区内,通过农业局酸性土壤改良项目改良和增施有机肥3000亩。近年来,我镇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和镇村自筹,共硬化道路13.5公里中,铺设沙石道路25公里,极大改善了园区的通行条件。

三、园区现有排灌设施、道路现状(见附后图)

四、当前园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保收抗灾能力不强,综合生产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下:①园区内道路拓宽、改造、硬化5000米并新建12000米田间道路。③新增排灌渠10000米。④安装启闭闸3座。⑤安装灌溉用泵站5套。⑥1000亩的大棚配套滴灌设施。⑦园区内主沟主渠清淤护砌10公里。⑧安装1000套田间过水涵管。⑨在硬化公路两边营造农田生态林18公里。⑩为保证蔬菜和花卉种植的需要,建议恢复原有红星泵站。

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32016年我市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以脱贫攻坚为统领,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支撑,一线抓落实。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3.5%;完成农业增加值16.6亿元,同期比增长3.5%,位居阜阳市第二;农产品加工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8.5%,位居皖北第四;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8505.8元,同比增长9.6%。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一、2016年重点工作亮点

(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率先通过阜阳市验收。全市18个乡镇街道,142个农业村居,农业人口65万,承包农户14.2万户,二轮承包耕地面积58.1万亩。实际完成确权面积60.8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104.6%,颁发证书13.8万本,占确权总农户的97.2%。12月13-16日阜阳市确权办组织内外业专家组对我市确权颁证工作进行初验,以“优秀”成绩在第二批6个试点县市区中率先通过验收。

(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结构调整加快。全年新增经济作物面积5.75万亩,累计达到14万亩,其中瓜果蔬菜7.17万亩、花卉苗木2.7万亩、中药材1.34万亩。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83家,其中部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11家、阜阳市级示范社51家。家庭农场已认定注册1064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阜阳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5家,其中,规上企业8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家,9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被再次认定,1家进入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4家联合体为省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一村一品”特色专业示范村27个。三是主导产业快速起步。绿色马铃薯和彩叶苗木繁育产业发展初见规模。绿色马铃薯产业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投资6.7亿元,专项基金0.8亿元,建设无公害绿色马铃薯基地10万亩,目前已引进新品种,推广“肥水一体化,两棚一膜”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面积一万亩,今冬明春我市马铃薯面积将突破30000亩;成功申报“界首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了“丰絮”、“牛耕时代”马铃薯商标,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以佳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申报的“中国特色彩叶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已于9月28日顺利通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四是农业品牌建设提速。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个,部级安全优质标准化基地1个、省级2个、阜阳市级11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0个、绿色品牌31个。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9个村成为国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获得省以上扶持资金900万元;省综改办在我市召开阜阳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市委市政府设立720万元的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149个村和农业社区均已成立了村集体控股的公司。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5—10万元的村20个、5万元以下的村62个。2016年脱贫出列的10个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总额208.3万元,村均集体收入20.8万元,最高的129.3万元,最低的5.76万元,已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做账,并出具审计报告。目前我市正在申报2017年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已通过省财政厅综改处来我市检查组的初审。

(五)特色种养业扶贫成效明显提升。全市45个贫困村,申报特色种养业脱贫贫困户4739户、10331人。截至目前,审批自主发展产业脱贫4564户,发放奖补资金837万元,其中达到省农委、省林业厅标准的1474户,已经完成了省里948户的任务数。经筛选新型经营主体213个,审批带动项目135个,奖补资金781万元,带动贫困户近3600户;2016年拟脱贫的10个村全部明确了主导产业,其中邴集乡邴集村、东城街道随湾村、田营镇魏窑村的经济林种植,陶庙镇赵庄村的马铃薯种植,泉阳镇胡集村的蔬菜种植均达到省特色种养业标准,甚至达到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标准要求。

(六)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2800万元,开展涉农融资风险补偿贷款试点。截止到8月底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06亿元,其中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放无抵押无担保、弱抵押弱担保贷款1.84亿元,位居全省15个试点县第一,在201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介绍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经验。上个月,省农委、省财政厅又联合下文,确定追加我市融资风险补偿基金130万元(其他5个县追加80万元),继续开展试点工作。近期又与农商行、邮储银行合作,计划支持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贷款3000万元、支持村集体企业贷款1500万元;开展“劝耕贷”业务,目前已发放45家共计1450万元。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性创建进一步深入。深入开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全市共取得各类标准化基地(区)16个,其中其中部级1个,省级2个,阜阳市13个,示范区4个。全年共抽样检测农产品50余种600多个样品,其中接受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共5次,监督抽查产品10余种,全部合格。我市被列入2017年全省第二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范围。今年8个乡镇街道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民生工程项目全部按时实施并顺利通过省和阜阳市验收。通过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考核体系与绩效考核机制,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切实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项目建设与招商成效显著。2016年1-10月共谋划农业项目189个,计划总投资238.02亿元。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135个,计划总投资112.59亿元,2016年年度计划投资39亿元,已完成投资13.2亿元。2016年争取项目投资9426.6万元,其中上级项目资金7863.7万元,比2015年增加投资2078.7万元,增加上级项目资金515万元。招商项目31个,计划投资46.41亿元(其中续谈项目3个,计划投资13.35亿元;新谈项目8个,计划投资16.55亿元;已签约项目8个,计划投资4.85亿元;新谋划招商项目2个,预算投资7亿元),目前落地在建项目12个,计划投资11.66亿元,已完成投资1。24亿元。比2015年增加招商项目17个,增加计划投资8。27亿元,同期完成投资增长26.8%。

(九)党建工作成效显著,政风行风持续好转。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性党责党风党规党纪”专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勇于责任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对照要求找差距、提质增效进一流,切实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提升系统思考、统筹谋划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了、依法行政意识,坚决按照法治要求和规范程序施政。我委连续三年在政风行风执法类评议中位居第一名,目前全委已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浓厚工作氛围。

2016年,我市农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发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虽然土地流转面积在扩大,结构调整在优化,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加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低下,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和大户生产积极性,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更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和创大业意识。二是项目工作差距较大。大项目谋划不多,谋划不实,质量不高、入库量少,落地项目少、进展慢。乡镇街道、村(社区)对农业发展规划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主动谋划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招商引资奖补标准低于周边县市区,土地资源不足,影响农业项目落地。三是农村资产、资源没有有效盘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还停留在探索阶段,金融部门对“两权抵押”贷款不积极,大户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授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高标准农田与之相配套的乡、镇、村应该实施的自建沟、河、塘项目,因投入不足,进度较慢,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不能有效解决,易造成旱涝急转。同时,由于建管体制改革速度慢,水资源管理工作仍然滞后,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问题仍很突出。五是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进展缓慢。创建配套扶持政策没有出台,示范主体培育措施不力;“一村一品”不够突出,扶持力度不够,申报积极性不高。“两区”建设有点无面,点上建设进度缓慢,亮点不亮;部分乡镇街道“两区”规划不远瞻、不详实。

二、2017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一个统领(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抓好两个试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突出三个融合(种养、加工、商贸),聚力四个抓手(规划、项目、预算、政策),实施“五大示范行动”(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全面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

(二)总体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 45个贫困村,4739户特色种植业贫困户全部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49个村全面消灭空壳村,45个贫困村收入80%达标。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难题。积极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一二三产融合水平。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90亿元以上。确保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万亩,彩叶树种植面积达1万亩,全面加快马铃薯绿色和彩叶树种育苗两大产业发展速度。

(三)重点工作

1.坚持一个统领

坚持脱贫攻坚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把最优惠的项目,最优秀的人才,向脱贫攻坚倾斜,最大限度的服务好脱贫攻坚大局。

一是按照“户脱贫”要求,扎实做好特色种养业产业到户扶贫工作。把特色种养业扶贫作为贫困户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摸排调研,建立完善的贫困户自主发展的信息台账。进一步完善产业到户的政策机制,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更要最大限度的规避政策漏洞,确保产业到户出实效,不出事。大力鼓励贫困户从事马铃薯等特色种植,通过贫困户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贫困户联合养殖模式,在鼓励发展的重视,最大限度的减轻环境污染。加强产业到户工作调度力度,力争全市产业到户达到6000户,确保顺利完成省农委、省林业厅下达的任务。

二是按照“村出列”要求,扎实做好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贫困村支持,引导贫困村最大村集体经济,做强村特色产业。鼓励贫困村拓宽集体经济收益来源,在资产出租、光伏发电等传统资产性收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的作用,支持贫困户自助发展集体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加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理清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建立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台账。林业、蔬菜、畜牧、农综等部门要加强指导,帮助贫困村持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创业,加强农业招商,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的示范作用。建立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的认定办法,力争年内所有贫困村都形成特色产业,最少10个贫困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

2.抓好两个试点

一是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在做好2016年9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跟踪申报力度,确保申报成功。用好用活八个对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村,全面消灭空壳村。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继续开展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贷款试点,深入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和村集体贷款试点,大力推进劝耕贷,探索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途径,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3.抓好三个融合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板。

一是突出抓好“农林牧渔产业融合”。持续抓好绿色高产创建,深入推进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计划,大力实施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双千工程”。进一步推进产业调整,新增花卉苗木产业5000亩,果蔬产业2万亩,中药材产业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000亩。推进牧原百万头生猪项目和银河百万头山羊项目,打造皖北重要的畜牧基地。整合全市水资源面积,科学规划布局水产养殖,提升我市渔业发展水平。

二是突出抓好“种养加一体融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马铃薯、辣椒、菊花初深加工企业。利用药渣、粉碎秸秆等制作培养基,发展杏鲍菇、金针菇等日常食用菌养殖。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加工业,实现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的变废为宝。结合本市其它产业的发展,开发以秸秆为原料的包装材料、餐具、花盆、建材等新型产品。

三是突出抓好“一二三产融合”。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落地生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等发展。力争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亿元以上。开展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试点。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培育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处。

    4.聚力四个抓手

 强化发展意识、招商意识,狠抓规划、项目、预算、政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抓规划,引领发展。重点做好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色种养业扶贫规划》《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省级现代生态产业化示范区规划》《绿色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与全市土地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对接,做到多规合一。    

二是抓项目,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领谋划项目,一是围绕规划谋项目。以项目谋划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到项目覆盖规划全域。二是围绕政策谋项目。深入研究调转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建设基金投向和ppp模式,积极向上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和面向社会进行融资。三是围绕市场谋项目。要包装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汇聚社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四是围绕特色产业谋划项目。要求涉农部门围绕农林牧渔、水电路地、一二三产融合、全域水系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特等谋划项目;要求乡镇围绕“两区”、泉河生态示范区、马铃薯种植示范区、生态养殖示范区谋划项目区来精准对接上级项目包。2017年我市将重点做好“两轴四区”谋划与建设,谋划项目233个,计划总投资388.24亿元。

三是抓预算,规模发展。以项目预算为切入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脱贫困攻坚倾斜,向美丽乡村倾斜,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争取建一片成一片,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引进工商、民间资本,开展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鼓励信贷资金向现代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推进农机物联网,扶持粮食烘干、储备等设施建设。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落实民生工程建后管护机制改革,加大管护资金支持。加大扶贫资金配套,快速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和开发。

    四是抓政策,支持发展。全面梳理涉农政策,抢抓国家优农惠农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围绕农业三补合一政策机遇,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涉农奖补资金20%向规模经营大户倾斜。二是围绕国家到2020年调减5000万亩玉米种植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少种常规粮食作物,多种杂粮和马铃薯。三是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政策机遇,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牛羊和生猪养殖。四是围绕“1号”文件对休闲农业、农家乐、生态旅游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抓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五是围绕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布局,谋划全域水系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五大示范行动。

以马铃薯、彩页树、休闲采摘为主导产业, 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全面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重点培育30个示范主体,抓好四大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大力扶持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打造绿色生产示范基地。以陶庙为中心,发展种植马铃薯4万亩,建成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设施监控,大棚面积5800亩;马铃薯“三膜”覆盖大棚建设,面积4200亩。培育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4家,发展规模合作社及家庭农场200家。建设马铃薯技术服务站7个,引进专业技术团队2个,引进人才20人,培养乡土人才200人。申报认定6个马铃薯绿色食品,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1个。建立马铃薯产业园230亩,年分级包装马铃薯6万吨,年保鲜贮藏3万吨,年深加工3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

二是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颍南、西城各打造一处千亩以上森林公园,力争造林绿化6000亩以上。结合特色集镇,提升集镇绿化水平,力争景观绿化3000亩以上。以骨干道路、沟河为骨架,打造森林长廊36公里,面积2160亩。扩大楸树(市树)栽植面积2000亩,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家楸树用材林基地。对光武、西城等其他园区和工业小区布局建设防护林带、林网2000亩。依托曹田沟景观积极申报南湖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植被恢复2000亩。继续扩大彩叶树资源培育规模,新增栽植面积3000亩,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彩叶苗木产业基地。

三是以邴集为中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完成邴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3家以上,产业联合社5家以上,产业化联合体2家以上。确保新开工上亿元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以品牌打造农业亮点,年内实现无公害商品注册商标5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完成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的软硬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检测站实现运转。

四是加快泉河生态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做好沿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规划。完成项目谋划200亿元以上,重点谋划沿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项目,确保示范区产业支撑。与阜阳市对接争取建设融资纳入整体计划,做好招商导引编制工作。完成疏浚徐闫沟及沿泉河八小水利工程、8个美丽乡村建设、11病险桥涵项目建设及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绝缘化和变电站提升改造工程。推进两湾湿地项目、沿泉河洼地、铺设生态经济示范带泉河堤顶路工程。

三、保障措施

进一步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夯实作风基础,提升保障水平。

    (一)组织保障。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农业工作,编制发展规划,制订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强化工作落实。邴集、陶庙“两区”,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带所在各镇,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各乡镇街道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联合体,争创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

(二)人才保障。通过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重点扶持培养农业科研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等农业科研、推广、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

乡镇农业发展篇8

党委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县委和党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在4月20~25日针对阻碍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入部分乡镇村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xx年底我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5252台,其中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230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其中机械化收获程度达58.5%。

县级农机行政管理人员21人,农机监理员32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2人,乡(镇)级农机行政管理(含农机新技术推广)人员14人。

现有农机作业合作社12个,现代化农业试点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全县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5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06台,小型拖拉机13226台,占拖拉机总保有量的52.4%。

2、机械化收获程度发展不平衡。大豆、小麦、水稻的机械化收获程度较高,但玉米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程度较低,常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达20.4%,其它经济作物达5%。

3、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全县现有专兼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16人,大中型联合整地机57台,深松机156台,免耕播种机6台。

4、有机户对农机法律法规守法意识差。现全县落户办理牌证照的拖拉机10727台,占保有量42.5%。农机监理执法虽然有法可依,但只有行政处罚权,没有强制法律手段,有机户法律意识差,认为拖拉机落户和不落户、考不考驾驶证无所谓,致使全县大部分拖拉机都无证无牌驾驶,对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三、解决制约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1、通过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逐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主要是引导农民购置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及玉米收获机,争取今年底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00台套,同时建立应用大型农机作业示范点,让农民看到应用大型农机的好处。提高玉米和其它经济作物收获及播种的机械化程度。

乡镇农业发展篇9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出路

榆树市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2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9万。全市劳动力4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8万。长期以来,农业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如期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鉴于此,每年年初榆树市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反复强调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地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是榆树市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的思想。要求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务求实效,从而形成共识,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安置更多农民就业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镇企业

榆树市乡镇企业大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特别是农民工创业,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撑。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国家、省和长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榆树实际,不断完善扶持政策。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共计32条。2009年,调整了有关条款并增加了34条。同时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创业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制订了细致的规定,把规定印发各市直机关、各乡(镇)村、规模骨干企业,并集中时间在广播电视台反复播发规定条款。规定出台后,2007年全市就有178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459人。2009年农民创业人员超过了2000人。有的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有的从事种养业,有的从事加工业。

3.强化服务,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加快进程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榆树市在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上,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服务。市政府积极运作,启动了榆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责成经济局牵头,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会、劳动就业局、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行动,开展工作。经济局与劳动就业局、榆树市职业高中联合对创业者开展项目选择、电气焊、家政服务、如何维权等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550人。实行企业预备期制度。对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工商部门优先鼓励。成立榆树市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对企业的维权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改版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并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市场信息,免费为50企业搞宣传,推介创业项目65项。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榆树电视台继续开设了“走进民营看创业”专栏,定期宣传全民创业的典型,对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到2009年10月,全市已新创办小企业14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11户,新增就业人员8045人。

4.强力营造宽松环境,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方便

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榆树市实际,在出台《中共榆树市委、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同时,还完善了《榆树市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榆树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榆树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榆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的通告》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软环境建设专题会议,通报环境建设中的涉软案件处理情况,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3个单位的7名违反软环境建设规定人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大厅,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市软环境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5.加强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组织保证

乡镇农业发展篇10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2-16-02

对农业经济发展概念广泛认可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可持久且具有增长性的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的发展”[1]。进一步对这个定义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的发展要超过人口增长比例;(2)发展的持续性;(3)生产的多样性;(4)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农业从业者能够从农业经济发展中享有发展的成果。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并选择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的特点,走出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评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微细胞,其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1.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这可以从乡镇农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硬件设施发展层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备,包括机井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农业的播种、收割、运输等设备逐步完善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乡镇“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民社区建设,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健身广场、垃圾箱、路灯、电箱、摄像头等都逐步开展,效果显著,大大便利了乡镇农民的生活。在软件配套方面,不断有高科技人下乡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社区也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前沿农业信息的传播;乡镇经济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规律,探索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再走盲干、蛮干、资源粗放利用的增长道路,开始探索更符合当地乡镇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农业种植品种选择上,根据土地的特质与区域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和地域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再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提高了乡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虽然现在的乡镇农业经济依然是靠地吃饭,但并不是一味从事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思考更远的生产链,日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比如建设食品加工厂,发展大棚养鸡、养鸭、养猪等。有的甚至办起了信息网站、餐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的资源限制,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1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偏低老一辈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学历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大约18%,而大部分新一代的高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者进入乡镇从事非农企业工作,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因此整体上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呈现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2.2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虽然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升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的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离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距离。很多乡镇没有发展非农产业,仍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很难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

2.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管理先行。当前不少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比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管理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从而失去了管理本应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提升乡镇农村人口素质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大一部地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的成果,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促进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第三,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

3.2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1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型经营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条件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量是乡镇农业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流转,采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更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2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差,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利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3.3创新农业经济管理要不断创新乡镇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现代农业的管理思想,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2)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开发更多的农业产品。发展农业市场经济;(3)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