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十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十篇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2:40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风险管理文化

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根据CoSo委员会的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但由于风险管理在国内刚起步的客观原因,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下设的风险管理部还应具有提升的空间。从公司治理比较完善的美国来看,美国活跃的机构投资者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如下图1就是高盛集团(GoldmanSachsGroup,inc.)的机构设置情况。

高盛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管理的最高执行机构,将所有关于风险控制的信息最终报告董事会,并通过直接授权或委托授权方式审批公司经营活动、风险政策等。

因此,按照GaRp提出的“风险控制信息直接报告董事会”原则,提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地位,允许其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并通过其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业务部门设立风险限额,最终形成“纵向业务发展,横向风险管理”的矩阵式结构,这也许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组织架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风险组织架构是硬件,但软件同样重要,这里的软件指的就是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国际经验表明,保险公司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程序和技术,因为即使设置了非常科学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流于形式。比如“中航油事件”后,很多人怀疑该公司内部根本没有风险控制体系。其实,体系在形式上一直存在:中航油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编制了《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也有软件监控系统,当亏损50万美元时,提示平仓。但由于中航油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文化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使得一切架构与流程都成为了摆设。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

风险量化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笔者采用naiC(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保险公司风险分类标准,其中C-1风险:资产风险,它又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C-2风险:定价风险;C-3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指资产收益和公司负债不匹配的风险,C-险:经营风险,包括工作人员经营不善等。四类风险中,C-2风险是定价风险,主要涉及公司的负债管理,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关系相对不密切,此处暂略;C-3风险是资产负债不匹配而产生的风险,对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常在资产负债管理(aLm)的框架下,采用久期、凸性等传统工具进行管理,即要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双边匹配,以控制风险。笔者在文中着重针对C-1和C-险展开。

资产风险管理

分析从投资资产的账户设置开始,当前很多机构投资者根据投资目的将投资资产归为配置账户和交易账户。

配置账户对应的是长期持有的资产(持有到期类和销售类),具体包括打算长期持有的国债和央票、金融债(定期存款、协议存款、金融债券、次级债等)、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公司债等)。其中国债、央票属于金边债券,不存在信用风险。然而以企业债为代表的其他品种则存在大小不一的信用风险和长期市场风险。

交易账户包括短期持有的权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清算头寸,前两者主要面临市场风险(即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而清算头寸则存在流动性风险。

综上,我们在进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风险分析与计量的时候,需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但由于流动性风险一般用久期管理、缺口管理等比较成熟的方法进行,而且通常由财务部门负责(据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设有“流动性管理岗”),因此下面讨论只针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展开。

信用风险衡量

信用风险呈现偏峰肥尾的特征(见图2),其损失的绝对额服从Г分布,而损失比率服从β分布,介于0~l之间。

传统上,信用风险计量的方法包括专家评定法(如“5C”)、Z记分模型等等。当前很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是“信用评估打分卡”的方式,即根据财务分析、行业分析、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然后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信用评分,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情况。当前公司正考虑把该信用打分体系和S&p的信用评级进行映射,从而可以通过外部评级得到某一评分企业的违约概率(pD)。

我们知道,目前将保险业的“RBC监管体系”和金融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融合是大势所趋,因为在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不同的风险应该对应相同的资本要求。因此,本人认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可以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的框架开展。

对于信用风险,BaselⅡ鼓励商业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iRB)计量并实施量化管理。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需要四项风险要素:(1)违约概率(pD),即特定时间段内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2)违约损失率(LGD),即违约发生时风险敞口的损失程度;(3)违约风险敞口(eaD);(4)期限(m),即某一项风险敞口的到期时间。通过这四项风险要素就可以计算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等相关指标,进而在风险计量、限额管理等基础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

根据保监会《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信用评级指引》的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应做到动态评级和二维评级,而Creditmetrics涉及的违约迁徙本身就是个动态的概念,同时Creditmetrics需要计量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内含了“二维评级”的特征。

因此,无论从模型特点还是从保监会的要求来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应该以Creditmetrics为基础构建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同时模型必须体现出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性和保险集团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Creditmetrics模型需要输入的数据主要有四项: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因此,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构建模型的时候具体的调整思路包括:

建立两维的内部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率(pD)为核心变量;另外一维是债项风险评级,通过债项自身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度,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其中,违约率(pD)可以按照当前公司将打分卡映射到S&p评级,从而引用S&p违约率数据的方式得到;违约损失率(LGD)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不同发债主体和担保方式下债项回收率的统计分析结果,并根据担保人资信情况、抵押品价值大小等因素综合确定。

在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参考专业评估机构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结果和相关系数数据,并建立记录完备的基础数据库,不断扩大企业样本以随时调整信用迁徙矩阵和相关系数。

市场风险管理

比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更为成熟,这主要得益于市场风险基本服从正态分布的特征。目前,VaR已经成为业内计量市场风险的标准口径。VaR主要的计算方法分为三种: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monteCarlo方法。历史模拟法即利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再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方差―协方差法首先分析市场因素,且将组合价值用市场因素表示,然后假设市场因素所服从的分布(一般假定为正态分布),估计出其分布的参数,再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monteCarlo方法则是直接根据历史数据模拟市场因素未来的变化。

尽管VaR方法有如此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它是基于正态分布的指标,当出现肥尾的情形下,VaR对尾部的测量是不准确的,正如Jorion(1996)所说,“我们没有办法提供绝对最坏的预期损失,因为损益概率分布的尾部是无限的”。因此1999年以来,在基本VaR模型的基础上,以CvaR(条件风险价值)和极值理论为代表的各种针对尾部计量的新型VaR模型不断被开发出来,推动了VaR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实际,由于历史模拟法的前提条件是“历史得到重现”,而中国正面临金融开放加速和市场爆炸性发展的阶段,这个情况不符合历史模拟法的前提条件。另外,monteCarlo方法对人员素质要求太高,同时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使用方差―协方差法计量VaR是最优的选择。

同时,考虑到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资产回报分布的尾部比正态分布更厚,有明显的肥尾现象,我们应该进一步通过CVaR对尾部进行修正。CvaR是条件风险价值的缩写,指损失超过VaR的条件均值,也称为尾部VaR(tailVaR),表达式为:。计算CVaR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线性规划方法,另一类是根据参数法拟合出的收益率序列分布特征以及求出的VaR值,并求出相应分布和置信水平的条件分位数,最后得出CVaR值。

操作风险衡量

保险公司的C-险主要是指经营风险(又称为操作风险),而经营风险涵盖了高频低危事件(HighFrequencyLowimpact,HFLi)和低频高危事件(LowFrequencyHighimpact,LFH),而低频高危事件只有零星的案例数据,因此即使在国际范围内,对经营风险的计量管理也是个很不成熟的领域。

当前,经营风险计量模型可以划分为三类,即BaselⅡ倡导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国际先进机构的高级衡量法。

基本指标法是用总收入水平作为投资主体计量经营风险的基础指标,将总收入乘上一个比例指标来表示整个机构整体的经营风险水平。该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缺陷在于太粗略。

标准法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划分为8个业务类型,对每一个业务类型规定不同的经营风险资本要求系数,而分别求出对应的资本,然后加总即可得到银行总体经营风险资本要求。

比较而言,标准法比基本指标法更精确,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

最后,高级衡量法是通过建立经营风险计量管理模型来进行的,具体又包括内部衡量法(ima)、损失分布法(LDa)、极值理论模型(eVt)等,其中内部衡量法(ima)通过模型对风险因素估计,最终得出经营风险的计量值。这与前面介绍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类似,即ima中的风险因素ei、pe、LGe相当于信用风险管理中的eaD、pD、LGD。而损失分布法(LDa)、极值理论模型(eVt)都是针对偏锋肥尾特点对VaR模型的改进,是专门用来衡量经营风险损失分布尾部(即损失极值)的方法。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数据积累不足,并缺乏经营风险量化的技术基础,但是我们具有清晰的业务部门和产品分类,因此可以考虑参考BaselⅡ的标准法,反映公司在不同业务类型上的不同经营风险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参照《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等行业规章,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经营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利用流程管理工具和情景模拟、专家预测等方法对经营管理的风险点(KRi)进行识别,并从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两个角度来评估风险大小,进而提出优化控制方案,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防范。

长期来看,运用经营风险高级法是未来的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经营风险计量模型的理论基础、设计结构,结合本企业业务系统的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出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风险管理模型和参数体系。

资本配置与绩效考核

当前比较流行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工具是“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RaRoC),其公式如下:

公式中分母的经济资本是考虑了各种风险之后的投资基金(实际上就是保险公司整个投资组合的VaR)。这种方法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也更准确地描述了“真实收益”,即去除风险后的收益。

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配置,基本的思路是以RaRoC为指导:当计算出某项投资的RaRoC大于保险公司预定的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时,保险公司可以做这项投资;若相反的话,保险公司就不能做这项投资。进一步,甚至还可建立一个考虑承保风险、满足风险限额(VaR限额)约束和以RaRoC最大化为目标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型,以指导公司的资产配置。

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只不过绩效考核是RaRoC的事后运用。在进行资本配置后,应定期或不定期运用RaRoC对业务产品进行盯市的动态绩效考核,通过该指标判断公司现有业务的绩效如何,风险资本的配置应做何调整。一旦发现某些业务或组合的RaRoC值有所弱化或有明显的不利趋势,就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置。目的是将有限的资源(即风险资本)释放出来,为新的效益更好的投资产品腾出空间。

在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阶段中,另一个关键是风险限额的设定。具体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可以在总体风险资本确定以后,根据各级业务部门和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把风险资本限额在不同层次的业务部门及交易员之间进行分配,并形成其风险限额,以此作为风险监控的依据。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限额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头寸限额、灵敏度限额和VaR限额(风险资本限额),而VaR限额是最先进的指标,它适用于所有金融产品交易,不但可以对保险公司整体资金运用,也可对交易员个体进行风险监控。因此可以考虑创设:(1)基于每日的VaR限额,用于对经常发生损失和交易频繁的投资品种的风险限定;(2)基于每月的VaR限额,用于抵御不利月份发生的风险损失;(3)基于每年的VaR限额,主要用于对小概率事件下保险资金损失的限定,其VaR限额可通过压力测试或极值理论确定。

接下来就是VaR限额分配工作,即将总体VaR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如债券投资部、基金投资部、股票投资部等,使部门负责人对其管理负责的额度心中有数。业务部门额度可以帮助部门经理控制部门风险,并且可以在部门之间比较风险大小。最后,风险额度还要在部门范围内再细分到交易员。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2

关键词:担保;不良资产;风险管理

作者简介:李月明(1984-),女,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从事资产经营及法务助理相关工作,2010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投资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8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46-03

长期以来,不良资产管理作为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担保业务开展的整个运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融环境不甚景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实体经济处于相对萎靡的状态,这些现状使得担保行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在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低迷期,担保业务的代偿风险随之增加,如何将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置,真正实现担保运营的“有代偿、无损失”,成功化解主营业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已经成为衡量担保公司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担保公司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风险监控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设计完备的代偿预案、密切跟踪项目运营、准备诉讼追偿方案、制定完善的资产处置经营策略等风险防范措施使得因担保代偿、投资的目标未能实现以及其他经营活动不顺利而形成的资产避免价值贬损。研究表明,代偿风险是担保公司经营发展必须面临的管理风险,因此,对代偿后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担保公司不良资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对不良资产开展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可以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实现提高资产质量的目的。这对公司业务和经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担保公司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经济体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相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动荡和随之产生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建立敏感且能够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而建立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最终屏障,是上述防范和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担保行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担保规模的不断增长,担保代偿并由此形成不良资产不可避免。担保行业自身机制的完善和成熟使得担保成为金融交易对手一个比较重要的增信补充手段,与此同时也对担保行业的风险化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良资产卓有成效的管理恰恰体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只有在承做风险、运营风险之后能够真正控制住资产损失风险,这才使得担保业务的运作流程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公司完善经营机制的必然要求

担保行业在发展初期业务研发侧重点在于开拓市场,即设计较为新颖的担保嵌入式交易结构,来寻找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伴随公司业务模式的创新和担保规模的扩大,对于担保流程优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建立更加完善且适应市场坏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成为担保公司业务成熟的又一个标志。为业务规模化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搭建一个处置和经营平台,解决公司业务风险的最终出口问题,是公司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四)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管理是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对已经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合理经营,既可以将资产损失降到最低,又可以提高不良资产的价值,即在满足公司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代偿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为公司创造效益。

二、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管理的常见问题及根源

同其他业务的风险管理组成要素相似,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也可划分为诸如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等,但具体细化到担保业务的一个环节,风险识别与控制常常同现存的问题紧密相关。担保公司目前管理不良资产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现存的资产质量不高、损失率大。大多数用来抵债的房产、地产均有法律瑕疵或者他项权利限制,处置的遗留问题很多。代偿预案中往往考虑的抵押物情况过于乐观,随着项目条件的恶化,纠纷以及衍生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起来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2、债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落空风险。不良资产在发生初期如果错过了控制资产的最佳时机,被动局面不容易从根本上实现扭转。随着时间的一再拖延,可能面临合同对象被撤销、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等情况。

3、处置成本偏高且供过于求,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买方市场。为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资产处置原则,目前资产交易大多通过产权交易所进行,但程序较为繁杂。目前还没有信息相对透明的成熟公开市场进行便宜操作,增加了资产的处置难度和损失风险。

结合工作实践并经初步梳理,本文认为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外部原因。

(1)债务企业费尽心力逃脱债务。债务企业通常利用子公司、控股公司或者其他关联公司来转移公司资产,使得债务人本身丧失偿债能力。

(2)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当地利益等因素出发,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干预项目的实施或利益的分配,影响到公司的权益。

2、内部原因。

(1)合同、协议不规范,操作过程有疏漏。在众多遗留的有关不良资产的诉讼中,合同条款的不全面和疏忽为后来许多问题的滋生留下了隐患。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合同要件欠规范甚至缺失。有些合同由于不是双方同时签署的,所以在签约地以及签约时间方面信息缺失,合同要件欠完备。这为后来涉诉后管辖的确定以及诉讼时效的起算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议。

二是口头约定无证据。规范的合同条款没有确定时,许多口头的约定没有证据来证明,以至于在法律上得不到支持。

三是项目经手人较多时,在合同资料管理方面有待加强,项目原件资料的不完备常常使原本较有胜算的诉讼陷入被动。

(2)设置连带担保保证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一般而言,在合作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在客户提供的保证金或者抵押物的估值明显低于预期代偿资金的情况下,担保公司一般会要求对方提供一个具有经济偿还能力的经营企业提供信用反担保或者再附加合作对象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连带责任担保。在这种情形下,公司在实际掌控连带保证方、连带保证人的资产信息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实物资产的相关信息。一旦出现代偿,担保公司很可能面临追及的资产被转移或者权利已经被限制的情况,处理后续问题会变得格外复杂。此外,在对连带责任人的担保责任进行追索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诉讼时效问题,否则担保人可能以此为抗辩使得担保公司的正当权利落空。

(3)诉讼时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民法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密切相关。在初期的业务开展中,担保公司一般都是以债权人的身份介入的,所以就存在诉讼时效的问题。一般债权的诉讼时效是2年,所以项目承办人在进行项目统筹管理时应该将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掌握清楚,以避免错过主张权利的最佳时机。未来担保业务一旦发生代偿,也应当在第一时间将诉讼时效期间进行统计,使项目在公司业务流程的开展中能够很明晰地提醒项目承做人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维权措施。

三、加强担保公司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

加强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要把担保公司的整个业务流程看成一个整体,综合予以考量。随着担保业务的逐渐规范和成熟,必须有相应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与之匹配。

1、加强尽职调查中对资产调查部分的细节管理。在项目承做阶段,业务人员应着力对客户的资产情况进行较为完备的调查。除访谈外,尽可能辅助工商、房产档案查询工作,对关联资产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把握项目主动权。

2、项目代偿预案应细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在项目运营阶段,业务人员要提前预判,设计较为稳妥的项目运营方案,解决项目承做初期的一些措施落实难题。项目人员要对在保项目进行不定期跟踪,核实代偿预案的合理性与执行可能性。一旦出现资产缩水或者权属变动时要保持敏感,尽可能将风险化解于较为优化的运营管理过程中。

3、完善诉讼时效统计制度,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担保公司的业务承做、运营人员都应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要灵活地应用于业务运作过程中。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定期更新的诉讼时效统计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定期更新数据的过程也是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4、提高业务人员的资产处置能力,拓宽视野,使得经营手段更加多样化。资产处置是一门学问且随着金融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资产处置方面的人才有更大的需求。担保公司的业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承做能力,更应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对资产价值的预判能力。如果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具体的担保业务实践相结合,将不良资产处置定位为担保公司的又一业绩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探索资产处置经营的方法,将会给担保公司注入新的活力。

5、加大同资产管理公司等专门进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之间的联系,探讨合作模式,增加公司资产保全的灵活性。担保公司的资产规模及人员配备同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无法相提并论,但业务的不断发展对担保公司的资产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探讨新的合作路径,将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同担保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现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预期有较大收益的资产要穷尽一切手段追偿,而对于预期损失较大的资产可以尝试打包进行债权转让的途径,以期能够同资产管理公司的专业进行一个较好的衔接,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随着担保行业逐渐发展至稳健、成熟阶段,作为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不断探索不良资产管理、经营的新途径成为当务之急。风险无处不在,且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研究不良资产的风险管理策略、方法、机制,以便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真正提高担保公司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国良、陈立文.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杨小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梅兴保.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转型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3

[关键词]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控制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在网络时代下,为了保证保险公司资本累积速度加快,更需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此外,风险管理还要与内部控制紧密结合,能够严格控制风险问题,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实现保险公司资金的有效管理。

1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1.1使保险公司资本累积更加迅速

保险公司利用资金进行流通,可以使得资本累计更快,资金还被用来做有效补偿,在这个资金转换的过程中,常面临各种风险。保险公司资金的流通转换中遇到风险问题,则需要及时进行控制和处理,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则会引发更多资金问题。一旦保险公司资本累积受损,也就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严重打破了资本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为了促进保险公司与社会之间的资本有效流通,需要重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完善与实施,进而加快资本累计速度,帮助保险公司度过经济难关。内部控制体系可帮助保险公司有效规避风险问题,预防一些损失的发生,保证公司内部资本的稳定发展。

1.2防止保险公司内部体系混乱

通常来说,当保险公司遇到经济问题,容易导致内部体系混乱,不利于公司整体更好地发展。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以内部控制为主,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体制,以保证内部员工能够各尽其职,避免混乱现象的发生[1]。在公司内部管理基础上,积极发挥风险防控体系作用,将防控详细工作实施于实践工作中,降低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概率。对保险公司风险防控体系进行模式分类,更有针对性的处理风险问题,提升风险管理的专业性。

2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带动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金融体系的运营和管理模式逐渐趋向成熟。然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综合发展情况还处于前期阶段,在基本的运营框架下,还存在一些不稳定性,在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和专业性,常常忽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保险公司前期管理不够严谨,使得行业规模不受约束地快速增长,很多基层保险公司只重视业务提升,不追求管理的有效性,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高效的发展。保险公司管理能力尚浅,使得公司更加重视企业在短期内获得的经济效益,缺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对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作用意识淡薄。长期以往,保险公司在短期运营下或许还可以,但是从长久角度而言就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不利于公司经济的有效提升,且需要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2.2保险公司内部结构设置合理性不足

改革开放为我国金融行业带来发展的高潮,虽然经济有所增长,但保险行业的发展却还是暗藏危机,保险公司整体运营的结构设置还不够合理。保险公司由于内部结构设置不合理,常面临各种资产风险问题,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使得资产结构存在更多隐患[2]。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保险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受到影响,缺乏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在公司运营中资本常被不科学的支配,进而对保险公司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资产管理的专业性。

2.3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对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良好的信息沟通,可有效做到风险防控,促进公司的顺利发展。而目前保险公司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很多信息无法及时传达,或者信息产生错误,都会对公司带来一定经济损失。保险公司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在日常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公司内外信息交流准确性、实时性的发展,影响公司整体运营进度。公司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接收、处理数据信息,影响了信息本身作用的发挥,缺乏更加有效的传输沟通渠道,导致内部控制显得空洞无力。

2.4内部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内部监督体系与保险公司的有效运营密切相关,只有严格有效的实施内部监督,才能为资金运转增添“保护伞”。但是,很多保险公司忽视或不重视内部监督,无法发挥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不利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内部监管工作很难落实到处,公司监管人员的专业性和综合能力也十分有限,无法严格把控公司经济运营详细情况,使得内部控制部门形同虚设。保险公司内部很多监管工作,都是由其他职位的工作人员负责,财务人员同时也在做监管工作,无法发挥监督管理的真正作用,资金管理不到位容易遇到更多风险问题。

3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改善对策

3.1优化公司内部环境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离不开优良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优良性可以提高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有助于促进保险公司的顺利运营和管理。保险公司应积极优化内部环境,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员工的职责所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效工作,发挥其优势为公司尽一分力。充分分析部门之间的工作结构,科学调整组织机构,能够让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形成良性的工作循环,进而共同努力实现保险公司发展目标。另外,保险公司管理层要懂得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制定以员工个体利益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工作实施中有效贯彻,可以利用激励的政策提升员工积极性,促进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

3.2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公司长久发展的重点,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公司整体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要从根本上重视风险的防控,建立有效风险预警机制,面对一些资金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预警,可以让公司及时做出应对方法,降低风险问题对公司产生的影响[3]。此外,还需要对公司目前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有明确的检测,以使得公司更好地应对市场、信用等方面风险,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风险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进而提高风险控制的服务功能。为了避免风险对保险公司产生恶劣的影响,应该及时针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及时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地减轻公司经济损失,以保证公司的良性发展。

3.3完善公司信息沟通机制

保险公司信息的有效对接十分重要,应该重视资金、预算等与业务条线信息内容的准确传达,可以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保险公司要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作用,做好内部信息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在新时代下,保险公司可结合媒体功能,加强公司资金管理与外部环境的紧密性,准确地对公司内部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利用信息内容更好地完善公司内控模式。

3.4建设完善的内部监管体系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保险公司风险

一、引言

保险公司在具体的事情方面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是需要进行风险预估的,这样才能避免公司由于过度承担责任导致经营失败。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过度冒险而遭到大批客户的拒绝,给公司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就说明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承担,才是保险公司经营之本。

保险公司经理人的决策行为一般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内部治理,一个是外部监管。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就在于经理人可以为股东提供最大化的财富值,而外部监管更加有利于公司的稳健发展,保证经营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经理人的决策收到双因素的制约,同时两者存在互补关系,为公司的健康良好经营保驾护航。

二、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及风险的概念

(1)内部治理。现在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虽然对公司的发展具有益处,但是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因为利益不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就不尽相同,经营者也有可能不考虑所有者的利益,于是就有了公司内部治理的问题。内部治理结构多半是由高层管理人员、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从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从股权结构方面来研究,将股东按照持股比例的多少进行分类,然后运用股权集中度、绩效等对股东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让大股东享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监督,也有益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就是从资本结构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就是根据资本结构分清公司债权债务关系,然后进一步理顺公司治理机制。

(2)外部监管。外部监管就是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管理公司,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决策,包括法律、政治和社会的规则等,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内部的规章制度和文化形成,也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制约。我国学者对外部监管进行了深入了研究,认为至少包含契约文化、产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内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治理的问题,就需要结合外部环境制定适合内部治理的方案,协调好公司内外之间的关系,促进金融行业的有序良好的发展。

(3)风险。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就势必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将风险分为一般风险和保险公司特有的风险。其中,一般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而保险公司特有风险是指承担风险以及与准备金相关的各种风险。

三、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与风险承担关系分析

(1)内部治理对保险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股东和保单持有人的之间产生的冲突是保险公司内部矛盾之,在完全市场的条件下,保单持有人如果可以掌握很多有关保险公司内部的信息,就可以预测风险,假设公司的管理者经营目标是是实现公司财富最大化增长,那么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评估值,和本身投资的成本就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这是一种假设情况,不太适合保险公司的内部实际。保险公司股东和保单持有人之间导致的风险是股东道德风险,因为他们之间的风险和收益呈现了明显的不对称,股东更加偏好风险,希望财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且因为股权决定权益,本身具有激励作用,所以股东很可能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这就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内部治理的基本问题。此外,保险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也会产生冲突,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薪酬和业绩的刺激下,管理者有可能不会顾及股东的长远利益,而追求短期可以获得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无形中增强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2)外部监管对保险公司风险承担的影响。外部监管是由于政府的各项措施对保险公司的约束,对风险承担有以下影响:保单持有人本身处于弱势地位,且投资分散,需要有一个部门对保险公司实施监管,这就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监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同时也保障了保单持有人的部分权益,对保险公司追求高风险的投资活动给予有效的限制,保证了公司的稳定发展。

(3)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经过对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与风险承担进行研究,很多学者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研究结论,就是如果外部监管强度增大,那么内部治理的程度就会变弱,也就是保险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这种效应的表现也是比较明显的。当外部监管力度大时,内部治理的替代效应就大,保险公司面临着较低的风险;相反,保险公司则会加大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险公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对于保险公司的健康经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司需要平衡好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替代效应,会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也产生着影响,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人也要协调内外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臣,李慧聪,罗胜.保险公司治理研究:进展、框架与展望[J].保险研究,2011,(11).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5

【关键词】经济资本风险管理保险公司

一、引言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未像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其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200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为9784.1亿元,比2007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投资收益率却显著下降。2007年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率达到10.9%,而2008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却不到5%。提高资本收益率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遵照监管机构的要求,以偿付能力为核心,即要求保险公司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这种风险管理方法仅以过去的经验和历史数据来衡量偿付能力,并不能反映每项业务的特有风险,更不能反映未来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例如在目前流行的万能寿险等新产品中,风险资本因子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其中隐含的选择权等风险。

由此可见,仅以偿付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目标,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另一方面也达不到监管机构保障被保险人利益的目的。因此,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国际上许多大型保险、银行金融集团为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探索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风险评估方法,并逐步将这种经济资本体系应用于全面管理。

二、理论综述及模型构建

经济资本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它综合了以VaR为主的风险管理研究,遵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欧盟偿付能力Ⅱ的要求发展起来的整套风险管理体系。

1、理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信孚银行(trustBank)研究团队开发了RaRoC(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方法,蕴含了风险需要资本覆盖的思想,被认为是经济资本体系的雏形。信孚银行RaRoC的分母即经济资本,等于一定置信水平下贷款未来市场价值的最大不利变化,是通过久期和风险升水来计算的。这种计算经济资本的方法类似于后来出现VaR(ValueatRisk)思想,资本同时覆盖了非预期损失和预期损失。LamJames(2001)认为经济资本和RaRoC可以向下延伸到具体产品和消费者层而进行盈利性和定价分析,用于对新产品的定价和做出交易决策。经济资本和RaRoC为风险转移提供了好的构架,在执行风险转移策略时,经济资本包含了较少的预期损失和损失波动性。

经济资本最早起源于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德意志银行最早使用了经济资本的计算方式,最初主要用于计算资本的抵押交易风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风险。随后经济资本在银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证实了其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具有显著的管理成效。同时,它也体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模型法”。随着金融混业的发展,经济资本的运用也推广到保险业。aXa集团是推动经济资本在保险行业中使用的倡导者之一,它创建了第一个统一测量的方法,用来决定哪些业务是盈利的。2004年,美国tiling-hast-towersperrin公司对保险公司偿付风险管理方式的调查显示,51%的公司采用经济资本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而在已经实行经济资本的受调查公司中,有75%的公司将经济资本运用于资本配置。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已经成为保险公司基于风险进行综合决策的重要工具,成功运用eRm的关键(Hubertmueller2005)。

在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对经济资本在保险公司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陈迪红、林晓亮(2008)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各家公司各条产品业务线的RaRoC差异很大,提出应对不同的险种采取不同的承保策略和再保险策略,以均衡各条业务线之间的RaRoC指标。朱建平(2009)通过tail-VaR函数,运用1996―2007年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三家保险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数据,得出结论:2007年中国保险业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缓冲风险损失的资本应该达到总资产的6%,但中国保险企业的风险收益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实行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

国内学者对经济资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其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即使少有学者对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管理进行的研究也往往着重于风险收益,很少将经济资本扩展延伸全面运用于保险公司的管理。本文主要以RaRoC为指标,将经济资本全面运用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产品定价、绩效评估以及资本配置等,最后根据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2、RaRoC模型

金融企业的损失一般分为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见图1)。在保险公司中预期损失主要是指保单成本(即赔付成本等),可以通过保险业务的经验数据或生命表等的精算统计资料进行估算。异常损失一般由不可抗力的原因引起,发生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损失巨大,由于不可估算,金融企业一般无法对此进行量化防范。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这部分损失可量化,企业可以用资本对此进行补偿和防范。经济资本就是为了吸收消化非预期损失而引入的数量概念,其在数量上大体与量化的非预期损失相等。

在保险公司经营中具体存在着以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运营风险、商业风险等,对经济资本的计算,需考虑上述每类风险所需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类似,经济资本主要通过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RaRoC)为决策指标对保险公司进行全面管理。

RaRoC=经风险调整的回报/经济资本

=(收入-各项分配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非预期损失=一定置信区间内的最大损失-预期损失=VaR

三、经济资本在保险公司管理中的运用

经济资本管理不仅能解决旧的偿付能力监管的问题,保证整个保险行业健康的发展,保险公司还可以运用经济资本,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使资本分配更有效率,使绩效评估更加合理和完善,保险产品尤其是新型金融产品的定价更为科学、合理。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流程和链条如图2。

1、经济资本在风险控制中的运用

一方面,经济资本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定量计算,使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因此能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另一方面,经济资本直接反映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可以方便地进行分解、合并,清楚地显示各部门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以实施全面的风险控制管理。

2、经济资本在产品定价中的运用

在既定的保险公司平均RaRoC下,可以根据RaRoC的模型,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测算,对保险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Bank)在使用经济资本的方法重新计算部分业务后,决定卖掉汽车租赁业务,因为该业务的回报貌似很可观,但当把风险因素考虑其中之后,才发现收入与承担的风险并不匹配,其收入并不能弥补损失。

3、经济资本在绩效评估中的运用

无论是股东评价保险公司业绩,还是保险公司或集团内部的绩效考核,不仅要考虑经营收益本身,还要考虑这些成果是以何种风险为代价取得的。RaRoC指标在综合考虑收入、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的同时,将各项资产所对应的风险折算成一定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将其作为对利润水平的调整。进而可以对产品、部门的贡献度进行统一的考核,提高了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四、目前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1、从宏观外部环境看

首先,目前国内的信用体系并不健全。国内虽有一些信用评级公司,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合理性都有待检验,特别是“福禧事件”之后,评级机构的评级遭到了众多质疑。这就要求在规范外部征信市场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内部评级,提高评级的质量和普及性。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无法准确提供风险量化所需要的参数――债券收益率、违约率、违约率的标准差、信用迁移矩阵等,对经济资本管理的施行造成瓶颈。这需要政府的不断扶持,引导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最后,我国的保险业监管部门应该对此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为经济资本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相信这不仅可以引导各公司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更保证了保险行业的安全,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从微观公司内部看

第一,对经济资本的计量,运营风险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研究热点,而我国刚刚起步,国内公司大多缺少足够、全面的内外部损失数据的积累,从而使得运营风险量化、经济资本计量更具挑战性。这就需要各个公司精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起公共数据库,以获得足够的数据来计量损失程度、频率以及分布,从而使得经济资本管理真正具有实用性。第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对应用经济资本管理造成一定难度。这方面,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内部培训、出国学习或是外部招聘等途径培养获得相关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虽然经济资本在我国运用还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许多问题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在我国保险公司管理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兵: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估的新视角:经济资本[J].保险研究,2006(5).

[2]李艳华、张晨松、汤洪洋:经济资本:保险业风险管理新趋势[J].保险研究,2006(10).

[3]何艳、张庆洪:合理确定经济资本、夯实保险公司“做大做强”的基础[J].上海保险,2006(11).

[4]蔡玲、邝岚:国外保险公司经济资本的应用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金融研究,2008(5).

[5]魏迎宁、陈戈:保险公司经济资本[J].保险研究,2008(5).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6

关键词:偿付能力监管;资产负债管理;多层规划;寿险公司

一、引言

保监会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对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7号:市场风险最低资本》指出:“本规则所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权益价格、房地产价格、汇率等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明确了市场风险的风险计量范围。人身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分析自身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公司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的配比,从而降低公司整体最低资本。《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2号:流动性风险》指出:“加强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匹配管理,根据公司业务特点和负债特点,确定投资资产结构,从期限、币种等方面合理匹配资产与负债”。规范了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低监管要求。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是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资产配置、负债配置和资产负债匹配等众多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技术上的偿付能力缺失以及保证技术偿付能力。由于寿险业经营产品的长期性,利率变动对其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冲击,市场利率的变动很容易造成保险公司一段时期内的利差损,从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持续经营。因此,在偿二代体系下,如何更好的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于寿险公司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多层规划模型由Bracken和mcGill在1973年首次提出,这一方法常被用于研究多层管理系统的优化问题,并且通常情况上下层之间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资产负债管理具有整体管理和全面分析的特性,其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众多,而且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具有典型的多层决策属性。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过程通常是由产品设计定价到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再对产品设计定价进行修正的循环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被二层规划问题所模拟,二层规划下层规划的可行域可对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风险程度进行约束。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掌握的文献中,都没有通过多层规划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将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看成多层次决策问题,而在传统的研究中并没有考虑到诸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多层次属性,更无法得到最优的决策结果。本文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多层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基于保险产品配置和投资策略的寿险公司多层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多层次目标和各种风险同时纳入到决策过程,提升保险公司管理决策的层次,增强保险公司防范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文献综述

资产负债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等理论模式的变迁,确定性模型、随机规划模型、随机控制模型等模型工具的进步,以及现金流匹配、缺口管理等静态管理技术以及免疫策略、动态规划等动态管理技术的发展,最终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

在静态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方面,Clifford(1981)将缺口定义为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以及固定利率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J.a.attwood(1983)系统阐述了区隔技术对公司资产负债现金流管理、保险产品和投资策略的意义。在动态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方面,m.Rubinstein(1981)提出的投资组合保险方法是指在设定投资损失阈值的同时,从市场的有利变动中获利;Leibowitz,Krasker和nozari(1989)等将利差管理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并结合期权和久期提出进一步的扩展。

近年来,随着数学工具的不断深入发展,更多复杂的和接近现实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被提出并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在基于随机控制理论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方面,Kusy和Ziemba(1986)将随机优化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结合,得到了含有不确定性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随机优化思想在保险公司的大规模应用是Carino(1994)建立了Russell-Yasuda-Kasai模型,利用该模型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并综合各种实际限制条件做出准确的决策;Consigli和Dempster(2000)利用动态随机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多期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方面,mw.Brandt(2007)考虑了时变性投资机会下确定给付制养老金的资产配置决策问题,分析了预防性风险约束与惩罚性风险约束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在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方面,解强、李秀芳(2009a,b)首先将多目标规划应用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李秀芳、王丽珍(2012)采用多目标规划解决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决策;景(2014)建立了随机的保险公司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将多目标、资产与负债随机变化等特征同时纳入到资产负债的决策过程中。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单期单个目标的静态决策发展为多阶段多目标的动态决策,逐渐演变为以最优控制为代表的动态决策模型,从而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统一有效管理。而实际上,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多阶段多目标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分步骤的优化问题,因此,上述模型仍然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多层规划理论是优化理论和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可以解决多个层次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由于受到Stackelberg模型的影响,多层规划方法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关于多层规划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是由Bracken和mcGill于1973年在《multilevelprogramming》中最先提出。在此之后,Vincente和Calamai(1994),Dempe(2003)等人先后发表了关于二层规划问题的综述。Falk(1973)深入研究了线性min-max问题,它是两层规划的特殊形式,该问题的讨论为两层线性规划几何性质的研究和算法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Bacrken(1978)和Choi(1988)用多层规划对竞争环境下有多目标的生产和市场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多头垄断市场的决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建模、求解,结果表明,多层规划建模优于传统的建模方法。国内关于多层规划的算法研究方面,王谦、汪寿阳、尹红霞等(1994)采用Kuhn-tucker条件及对偶理论分析了线性―二次双层规划问题,并给出了一些二层规划问题的算法。阮国桢、杨丰梅、汪寿阳(1996)在对多层线性规划问题可行解的充要条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种单纯型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王广民,万仲平等(2005)在提出可行度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下层以最优解返回上层的二层线性规划问题的遗传算法。

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为实现这些目标公司可以利用现金流匹配、久期匹配等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将资产与负债进行匹配管理。本文将多层规划方法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相结合,刻画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产品设计定价到相应投资策略的制定,再对产品重新设计修正的循环过程,以解决传统方法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1.二层规划模型。在过去20多年中,多层规划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二层规划最为常见。二层规划是二层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一种具有二层递阶结构的系统优化问题,上层问题和下层问题都有各自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上层问题的最优解不仅与上层决策变量有关,还依赖于下层问题的最优解,而下层问题的最优解又受到上层决策变量的影响。

2.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利率期限结构平整且利率波动服从正态分布。

②寿险产品开发与资金投资具有一定相关性,非相互独立。

③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可以完全被销售。

⑤寿险公司具有风险中性特点。

⑥保险公司在初始点处为保持技术偿付能力需要使总负债等于总资产,即tL=ta,

现在考虑建立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通过保险产品和投资项目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化利润以及最小化风险的公司层面管理目标。第一,分析如何通过分配投资项目,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约束上追求最大化投资收益。第二,在一定的投资策略上,考虑如何分配保险产品以达到最大化公司利润水平的目的。第三,结合两个子模型建立二层规划模型。

(2)投资项目配置。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一般要求必须具备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则。其中,由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大量资金都是以各种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其经营负债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保险资金运用时安全性是其首要原则,收益性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于寿险公司的各种准备金而言,其久期通常较长,受到利率风险影响更为巨大,因此寿险公司的投资部门应当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具有足够的认识。

(3)保险产品分配。寿险公司作为商业保险公司的一种,盈利通常是其经营的直接目的。一般来说,资产负债久期之比越高,企业承担流动性风险越大,但企业的利润水平越高。因此,模型考虑采用资产负债久期之比作为上层规划的目标函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下最大化预期利润

其中,Da和DL分别表示寿险公司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的久期。

(4)免疫模型的约束条件。免疫模型是目前资产负债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建立在利率期限结构平整的假设之上。由于保险公司采用资产主导型资产负债管理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因此如何将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配置成为了寿险公司的经营决策重点。

3.构建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结合上面的分析,考虑将具有直接关系的两个子模型结合在一起,描述寿险公司持续经营的过程,保费收入的分配政策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保险产品的分配过程决定投资项目的配置。资产组合配置获得的投资收入有助于公司利润的最大化,投资配置的结果会反馈到保险产品的分配,因此两个决策步骤互相决定,影响彼此的目标。

将上述两个子模型以及免疫模型的约束条件结合在一起,得到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四、实证研究

1.模型数据与假设。

(1)投资资产。假设寿险公司投资的金融产品为债券(ai,i=1,2,3,4,5),债券数据如表1所示。

(2)保险产品。假设寿险公司发售如下寿险产品(Li,i=1,2,3,4,5),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2.模型求解与分析。我们采用matLaB编程,对上述二层规划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寿险公司的最优产品分配和投资组合策略为:投资组合权重(0.1017,0.2132,0.1395,0.4925,0.0531),产品分配权重(0.0216,0.0331,0.1020,0.5972,0.2462)。相应的最优资产负债久期之比=0.98377。

从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就整体而言,模型的解是保险产品分配和投资项目配置两个子模型互相影响作用的结果,领导者和追随者分别做出各自的最优决策。

第二,跟据双层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求解结果可知,保险公司成功实现了预期利润最大化和投资风险最小化的目标。与此同时,该模型将投资管理中的免疫策略――久期和凸性以及VaR约束考虑在内,从而达到了资产负债合理配置的要求。

第三,最优资产负债久期之比接近1,这与传统意义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1的事实相一致,这说明保险公司通过风险分散化实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合理匹配。

第四,寿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组合和产品分配比例具有较大的倾斜特点,这一方面和本文模型中投资标的和寿险产品的设定具有较大关联,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数据很难得到也造成了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五、结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寿险公司一项长期、系统的财务决策,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典型的多层决策属性,其中由产品设计定价到相应投资策略的制定,再对产品重新设计修正的循环过程可以被二层规划问题所模拟。在二层规划中,上层决策者和下层决策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上层决策者通过宣布上层决策变量影响下层决策者的反应,下层决策者的反应同时也会使得上层决策者对上层变量进行优化调整。

本文尝试将多层规划模型应用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将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的决策真正统和在一起,尽可能把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是资产组合的选择问题,而且是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统筹协调,相互影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解强,李秀芳.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9,(10):17-19.

[2]解强,李秀芳.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J].当代经济科学,2009,(3):78-83.

[3]王丽珍,李秀芳.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产险公司资本管理与资产配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64-69.

[4]景.基于多目标规划的保险公司随机资产负债管理[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4.

[5]尹红霞,王日爽,王谦等.线性-二次双层规划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实践,1994,14,(4):1-8.

[6]阮国桢,杨丰梅,汪寿阳.多层线性规划问题可行解的充要条件和单纯形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11):513-529.

[7]王广民,万仲平,王先甲,贾世慧.基于遗传算法的二层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J].运筹与管理,2005,(4):4-58.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7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研究框架。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1研究背景

从2007年2月开始,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发生动荡,这场起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剥开表象看内里,由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破产仅仅是一个外在表现,在本质上,这些倒闭的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在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研究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批准,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15.04亿元。作为国有证券公司,a证券秉承"诚信、专业、创新"的经营理念,奉行以严格的风险控制为前提、以合理的投资收益为目标的稳健的经营策略,建立科学、严谨、高效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体系。客观地讲,a证券公司尽管在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竞争与发展。因此,本文以a证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2研究意义

论文的研究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深入分析a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查找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文献成果比较多,但是,大多数理论研究都是宏观的,而专门针对具体企业的优秀理论成果比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证券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成果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该领域的文献成果。从实践方面来看,a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包括风险管理不成体系、具体的风险控制方法使用不充分、风险管理机构的权威性不够、财务风险管理的适应性不强,以及公司上下仍然没有形成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氛围,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a证券公司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研究现状

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因此,分析国外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理论现状,对于本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998年,ioSCo(国际证券委员会)对证券公司的风险进行了分类,认为证券企业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别。高盛集团(2000)根据管理需要,将证券风险分为四个类别,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非交易风险和其他风险。美林证券(2000)与高盛的分类相差无几,只不过是把非交易风险变为了过程风险,其他三类完全一样。

Sirri(2004)认为,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才是影响其风险的关键,一般来讲,证券公司自身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战略是否正确,企业内部员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都会影响企业风险状况,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着手,壮大运营规模,加大内部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以此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

morrison(2004)认为,证券公司发展与行业环境有关,如果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中,那么企业可能不需要做出太大的努力,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相反,如果证券市场环境非常恶劣,许多证券公司付出再大的努力也是徒劳的。这一点实际上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验证,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许多中小证券公司不需要做很大的努力,但是业绩仍然非常好,这主要是得益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环境。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状况飞转几下,即使证券公司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难招揽客户。

从国外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风险管理意识强。国外的企业管理者非常重视风险管理问题,总是把各种潜在的风险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放大,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规避、转移和降低风险。二是非常注重定量分析。国外的证券公司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大部分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用数字说明问题,从而使得公司的风险状况更加清晰。三是风险控制的措施有力。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比较得力,注重实效,注重细节,把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都预见到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因素的影响。

4.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例如,徐萍(2006)认为,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身规模太小;二是业务领域单一;三是风险控制力较差,大部分证券公司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一旦出现风险状况,没有紧急预案,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同时,还提出了证券公司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特别是提出了证券公司应该尽快壮大规模,特别是增加自有资金数量;进一步丰富业务范围,挖掘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客户;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

李淑清、龙成凤(2010)在分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我国许多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行政干预严重的问题,这导致许多证券公司跟不上市场化的要求,出现了运营风险问题。因此,国内证券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行政化,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需要建立完善保护投资者的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较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综合性、系统的优秀成果较少,大部分是简单的分析和论述;二是缺乏层次较高的定量运算,分析的针对性不强。三是针对具体企业研究的较少,一般性的对策建议研究较多,不利于证券公司借鉴和学习。

5研究框架

首先,在明确研究方向和题目的基础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构建全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基础理论分析。再次,对a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最后,针对a证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金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3期。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8

【关键词】资金风险;担保风险;重组风险;资产处置风险

本文所Q财务风险包括货币资金运营风险、担保风险、债权债务重组风险、资产处置风险和日常财务风险。

一、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管理

货币资金运营风险是指短期货币资金运营中可能存在的法律、资产安全、收益实现等风险。短期货币资金运营包括结构性存款、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等。加强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管理,旨在保证货币资金资产安全,收益实现及时完整。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货币资金运营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公司财务部是货币资金运营风险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结构性存款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事项。财务部根据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结构性存款意向后,将拟进行的结构性存款事项相关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结构性存款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将其上报公司分管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委托贷款及其他短期投资等短期货币资金运营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事项。财务部根据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确定资金运营意向后,将拟进行的货币资金运营项目情况说明报送风险管理部。

(2)项目调研。风险管理部会同财务部及相关业务部门对被投资单位及其担保提供方、受托方的资产、经营、财务、资信状况等展开调研,编制调研报告。

(3)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担保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决策的依据。

二、担保风险管理

担保风险指公司以第三人的身份为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所负的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公司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风险。加强担保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减少损失的发生。对担保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提报担保事项、风险评估等程序。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担保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业务主办部门是担保风险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1.提报担保事项。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受理担保业务后,业务承办部门将经过审批的《担保业务受理书》及申请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项目调研。风险管理部会同业务主办部门对担保申请人及反担保提供方的经营、财务、资信等状况展开调研,编制调研报告。

3.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担保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

三、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理

债权债务重组风险指债权人与债务人所达成协议的法律风险、偿债资产的安全完整、收益实现等风险。加强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债权债务重组事项,保证公司权益的实现。

公司风险管理部是债权债务重组风险的主管部门,负责风险评估及相应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业务主办部门是债权债务重组内部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各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其他相关部门协助。

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必须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提报重组事项。根据需要,拟进行债权债务重组时,业务主办部门或所属单位收集拟重组债权债务相关情况说明、拟换入换出资产说明和评估报告、相关资产重组定价、职能部门的审核意见等资料,填写《债权债务重组申请表》,将上述资料报送风险管理部。

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部对债权债务重组事项进行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对预计损失超过100万元的债权债务重组事项,必须将风险评估报告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

四、资产处置风险管理

资产处置风险是指公司对其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出售、报废、核销等行为时,存在的法律风险、收益实现或损失确认合理、及时、完整等风险。加强资产处置风险管理,旨在严格控制各项资产处置,保证公司权益的实现。

资产处置事项必须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

1.保管或使用部门申请。公司或所属单位保管或使用部门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注明资产状况(含名称、数量、规格型号、账面金额及其他详细说明)、申请处置原因、拟处置意见等。然后把《资产处置申请》报送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审核。

2.所属单位审核。所属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对保管或使用部门提报的拟处置资产采用现场查看、资料复核等方式审核后签署意见,将其上报本单位分管领导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经单位研究同意后将上述拟资产处置资料上报公司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

3.公司机电部等资产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和财务部共同采用现场查看、资料复核等方式对资产处置风险进行评估,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五、日常财务风险管理

日常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资金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偿债能力风险、营运能力风险、发展潜力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加强日常财务风险管理,旨在及时发现并控制重大财务风险,保证公司财务健康运行。

财务部及所属单位财务部门通过辨识、分析和评价风险,确定重大日常财务风险清单,采用定期编制财务指标分析预警表或其他方式对重大日常财务风险进行监控,制定风险应对建议方案,将其报送风险管理部。由风险管理部统一编制风险管理报告,上报公司分管领导,作为决策的依据。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9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从事研发也具有很高风险性,即承担着所谓的科技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实力的局限性。企业研发项目自身具有一定风险性,一旦失败就会造成损失,这将直接阻碍技术创新进程。在市场中,保险有助于进行社会管理、社会互助和风险转移,其与具有高风险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契合与互补关系。在此情形下,融合了科技创新与保险服务的新保险服务科技保险应运而生。

科技保险可以极大地保障自主创新,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扩大就业、促进企业转型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多年来,科技保险行业逐步走低,具体表现为投资金额萎缩、投资机构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对风险资本的需要。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在考虑科技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为科技保险基金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进一进行科技保险投保,进而极大地缓解这一状况。

因此,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对于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引入再保险概念,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现有研究评述

国外并无科技保险这一概念,但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商业保险手段帮助企业规避和转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风险。总结起来,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提供单独险种规避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定风险,如通过知识产权保险(或专利保险)转移侵权风险,通过过失与疏忽保险转移责任风险,通过网络保险转移与电子信息安全有关的风险等;另一种方式是向某一类从事特殊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业提供组合式保险服务。例如,美国丘博保险公司针对生命科学公司提出解决方案,该方案运用财产和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产品组合方式,在公司面临金融风险或诉讼风险时为其提供损失保底。具体包括财产和营业收入保险、一般责任保险、失误与过错保险。

在国内,自1991年湖南省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以来,学者们先后开展了科技保险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任伟、胡安周等[1]探讨了在我国开展科技保险的模式和步骤。陈雨露指出,科技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吕文栋、赵杨、彭彬进一步将科技保险区别于一般人身财产保险,并将其定性为一种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以及严重信息不对称性的保险。同时,按照时序将科技风险划分为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风险。王香兰、李树利研究了我国科技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科技保险发展的若干对策。刘骅通过界定科技保险的创新行为目标,指出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流程和方向。此外,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制订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保险服务的相关规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12个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并将科技保险产品从最初的6个扩展为20多个险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科技保险的条件,科技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科技保险内涵界定、现有科技保险实施现状评价以及科技保险新险种开发而展开。在科技保险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科技保险的试点险种范围还比较窄,品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企业控制风险、全面保障的需求;财政对科技保险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保险公司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非常低,受惠企业范围较窄;科技保险的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较少,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

综上所述,国外将商业保险作为科技保险的替代品,国内研究则集中于政策、行业规定或保险实务层面,尚未形成一套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务的完善而健全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科技保险基金本质上是一类特有的风险基金,存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及确定投资策略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再保险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或期望损失最小化,同时使自身获得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保险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以及投入的保险资金额度将显著提高。因此,作为一种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工具,再保险策略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再保险又称为分保,是指保险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保险人承担的部分风险与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风险管理与分散策略,用于稳定保险者的收入以及规避潜在的巨额损失风险。对于保险者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确定最优风险控制和红利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优投资。

再保险与投资策略问题在国外学术界发展较早,相应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

(1)仅涉及保险企业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策略。例如,Browne使用带漂移的随机布朗运动描述了保险公司索赔过程,并指出在最大化终止财富指数效用和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下可以得到相同的最优投资策略。Hipp、plum在索赔服从复合泊松过程的假定下,研究了破产风险最小准则下的投资策略问题。Gaier等在经典风险模型下研究了无限时间区间内保险公司破产概率和投资策略的关系。Hipp、Schmidli研究了小风险事件下受最优投资策略控制的破产概率渐进行为。wang用跳跃过程描述了索赔,得出了对多种风险资产的最优配置策略等。

(2)仅涉及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配置策略。例如,Kaluszka在均值方差保费原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策略问题。Hipp、Vogt通过最小化无限时间破产概率得到了无界的最优动态超额损失再保险策略,并证明了相应HJB方程平滑解的存在性。Cerqueti等[提出了一个纯粹的再保险理论模型,可同时适用于超额损失再保险与比例再保险。taksar、Zeng采用博弈论方法系统研究了最优非比例再保险问题。tan等用Cte测度风险,研究了风险约束下的最优再保险设计。

(3)综合考虑再保险和投资策略。例如,promislow和Young利用最优控制原理,在最小化破产概率原则下得出了比例再保险与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比例。Luo、taksar和tsoi使用线性扩散过程描述盈余,通过最小化破产概率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比例。meng和Siu[18]分别探讨了带有固定和比例交易费用的最优再保险、分红和再投资策略。weng提出了一种多元最优再保险策略,在以往单一随机变量再保险模型上有较大改进,同时指出了新方法的局限性。LazharBenkhelifa[20]确立了具有重尾损失分布的再保险保费的Kernel类型估计量,并考虑估计量的有偏性,构建了渐进正态分布。Hirbodassa针对扭曲风险测度和保费设计的再保险策略进行了研究。

由于我国险资的投资范围受到严格监管且再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针对再保险与投资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吴锟和秦成林考虑了投资和具有跳跃-扩散过程的受限超额损失再保险模型,得到了投资、免赔额和限制额的最优控制及相应值函数表达式。梁志彬[研究了跳跃-扩散盈余过程的最优投资和最优再保险问题。罗琰和杨招军研究了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以及成比例再保险问题,运用随机控制理论,分别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准则及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得到了保险公司最优投资及再保险策略。顾孟迪等在假定股票价格服从CeV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收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梁志彬和郭军义在最大化调节系数的最优准则下,讨论了保险公司的最优组合再保险问题,得出了布朗运动模型和复合poisson模型中最优值的显示表达式。王海燕和彭大衡在假设保险公司盈余过程服从扩散过程及不完备市场条件下,通过求解带约束的二次优化问题和二次优化对偶问题,分别得到了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保险价值模型下保险公司再保险-投资问题的最优常数再调整策略及其有效前沿。曾燕和李仲飞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是带漂移的布朗运动,进而在均值方差准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和投资问题,得到了最优策略的闭式解等。李仲飞将动态VaR约束作为风险测度方法,以最小破产概率作为目标函数,使用动态规划技术导出HJB方程,并用Lagrange乘子处理动态约束,开展了相关研究。蔡军基于VaR和Cte的不同置信水平和保费安全载荷,针对不同再保险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

三、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思路

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问题,本文提出引入再保险方法,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科技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与投资问题。下面本文将探讨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不妨采取理论模型研究、数值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途径,研究针对科技保险的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新方法,建立科技保险试运行/小范围运行平台,并以真实数据作为保费设计的重要依据,形成一套结合科技保险特征与市场真实状况的再保险最优投资方法体系。

本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方案,确定了一条可行技术路线。

首先,在模型研究方面,从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传统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做了以下4点创新:①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②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并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③在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等原则下建立模型,应用随机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④假设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研究风险测度方法对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加权后形成的新型风险模型引入科技保险,考虑科技风险特征及科技保险机制,研究科技保险机制设计问题。

其次,仿真研究可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的风险与投资过程,得到一些指导性研究成果。事实上,其与模型研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角度开展研究: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风险函数,拟合保险公司的动态盈余过程,建立效用最大化准则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利用随机动态规划原理对模型求解;②引入风险测度思想,借鉴线性规划方法处理约束条件与基本模型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风险测度约束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③考虑再保险方式,并结合线性规划和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一般模型;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模型中涉及到的连续区域问题离散化为一个代数问题,结合计算机仿真,给出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并依据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经验数据库。

最后,所有模型研究以及仿真分析均服务于保险公司中的科技保险实务。因此,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根据保险机制和风险特征设计的保费为测试对象,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平台,获取保费设计的经验数据。再积累经验数据,形成经验数据库,从经验数据库中获取费率厘定的经验概率,采用大量经验概率作为费率厘定的基础。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后,可以很好地模拟金融市场中的科技保险实际情况,通过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__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丰富经验数据库。利用实验试点的分析结果验证并优化理论研究与仿真研究内容,完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相关理论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采取合理、高效的实验手段,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考虑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考虑再保险双方承担的风险,运用不同类型的最优再保险策略进行保费设计,研究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关系,建立保费费率厘定的经验数据库;二是在国内现有科技保险试点开展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再保险策略实验,以验证科技保险险种创新及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实用性。

四、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内容

根据图1描述的研究方案以及上述对技术路线的阐述,不难发现,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展开:

(1)风险资产模型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风险模型分红策略,得到期望红利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求解对应的HJB方程,获取最优投资、比例再保险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明确表达式;通过相应数值计算和图形分析,研究最优策略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最优分红策略,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2)科技保险基金再保险方式研究。首先对进行停止损失再保险的风险模型作扩散逼近,使模型简单化,借助HJB方程得到最优自留额表达式,研究自留额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3)科技保险基金最优再保险投资效用函数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跳跃-扩散风险模型的再保险策略,得到期望效用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考虑效用函数的影响,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分别得到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化等原则下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不同效用函数对不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4)科技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的风险测度方法研究。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得到最优策略以及有效边界,并对比不同模型下的最优策略。利用实际数据模拟保险公司的风险过程,研究如何选择不同风险测度方法确定最优策略。

(5)科技保险机制及险种创新研究。将新型风险函数纳入保险机制设计,综合考虑科技保险再保险双方的利益进行险种创新;针对科技保险的弱可保护性特征,设计一套专门针对科技保险的费率厘定模型和方法体系。建立试点平台,将设计的险种进行试销售或小范围运行,积累经验数据,形成经验数据库,采用大量经验概率作为费率厘定的基础。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篇10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公司治理理论风险回报

企业风险对效益的影响是战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前景理论在分析风险回报关系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一、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一)期望效用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Utilitytheory)是由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期望效用值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各种决策选项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人们作出决策时是根据主观期望效用值的高低来进行的。通过了解概率和一系列决策选项的效用,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一个“合理”的或内在一致的选择。期望效用理论成为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actor)风险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1)期望效用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理性人假设是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前提。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大多数文献在研究中都是假设决策者是风险规避的,认为大多数企业厌恶风险,一般不会做出风险大的决定,除非有高的期望回报作为补偿,即对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只有在期望回报也高的情况下,决策者才愿意投资。由此认为风险和回报必然是正相关关系。如Conrad和plotkin(1968)选取1950-1965年间美国59个行业的783家公司,以行业影响为变量,得出风险回报之间是正相关的;Cootner和Holland(1970)对1946-1960年间美国39个行业的315家公司,以行业影响和时间为变量,得出不论是公司还是行业水平,风险回报之间都是正相关,而且对于行业水平来说,每一年都有效。(2)期望效用理论的评价。期望效用理论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模型,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期望效用理论与现实决策不符,风险回报关系也并不总是正相关的。正是由于期望效用理论存在的缺陷及其受到的质疑,激发了研究者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回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前景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1979年卡尼曼和沃特斯基(Kahnemanand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通常小心翼翼,不愿冒险;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通常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根据前景理论,风险和回报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大多数的个人既风险规避又风险爱好,这与回报的波动有关。当回报高与目标时,个人会规避风险;当回报低于目标时,个人会寻求风险。同期望效用理论一样,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其行为倾向也是可以预测的。(1)前景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前景理论为解释人们在风险决策中的奇异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从研究角度看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作为研究个人风险态度和风险行为的前景理论能否适用于组织。对于这一问题,Bowman(1980)在研究问题企业(troubledFirm)的风险倾向时即予以注意,他发现此前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文献已提出理性行动者(Rational-actor)模型,并提出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相似的命题。Bazerman(1984)则通过对情景与组织行为关联性的考察,证明前景理论可以用于对组织行为的研究。Fisherbu和Kochenberger(1979)、Kahneman和tversky(1979)在分析风险选择的时候已经强调了参考点(或目标水平、标准)的重要性。Kahneman和tversky(1979)指出风险的态度不是由结果决定的,而是与一些参照点(即目标水平)有关。以上研究强调了目标水平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确定目标水平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则。因此,应用前景理论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确定目标水平。payne和Crum(1980)描绘了一个在目标回报水平和参考点之间近似的类比,但是对于每一种情况来说,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来界定是否是正确的目标水平。由于目标水平是企业的战略水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战略管理理论和财务分析理论中去,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应用对其进行确定。porter(1985)认为,当不能准确确定竞争对手时,将行业平均获利水平作为企业的目标或制定战略的参照是适当的,并各以通过和该水平的比较来判断企业是否取得了竞争优势。在财务分析理论中,Lev(1974)指出公司使他们的效益与行业平均适应,他强调把公司财务水平与预定的目标相适应,这种预定目标通常是基于行业平均的。Lev还对美国900多家大公司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假设:公司周期性的使他们的财务比率与行业平均比率相适应。Frecka和Lee(1983)用其他数据研究公司财务比率,结果支持了Lev的假设。现实中,很多企业也是把行业平均水平看作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过,在对企业风险倾向的研究中,为了考察企业的风险回报关系,需要进行列联表分析,此时继续使用平均回报作为目标水平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自Bowman开始人们更倾向用行业回报的中位数来代表目标水平。曾进(2008)在确定目标水平时,对样本观察期内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进行排序并确定中位数,以该中位数作为目标水平。通过前景理论知道,风险与回报是非线性函数关系。Cyert和march(1963)试图描绘组织决策的方式,理论集中在内部的组织决策准则和程序,他们对以组织效益和期望水平作为决策的决定因素给予很大关注,指出组织通过多种维度来测试效益,这些维度包括产量、库存、销售额、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强调任何效益维度的关注程度是由高层管理的优先项目和以前经验来引导的。mao(1970)指出高管界定风险是以是否没有达到目标水平为标准的。当效益处于一个稳定或稳定上升的情形时,大多数公司部会采取风险行为,如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广告等。neumann,Bobel,Haid(1979)对1965-1973西德334家股票行业的公司,以公司规模为变量,得出在整个样本中风险回报之间正相关。但是样本分成大、小公司两组时,分别是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是Bowman(1980)选取了行业内公司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的风险与回报是负相关的,他将这个研究称为风险悖论。Singh(1986)用前景理论作为研究框架调查组织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低于可接受水平的效益所引起的风险和回报是负相关的。march和Shapira(1987)指出当想到风险的时候,被调查的高管中80%只考虑消极的结果。Fiegenbaum和thomas(1988)用会计数据检验前景理论,以回报的中位数作为目标水平,把公司分成两组:高于目标水平组和低于目标水平组,证实了前景理论的预期,在行业内部亦如此。曾进(2010)应用前景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进行研究,发现:业绩低于目标水平的企业,风险-回报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业绩高于目标水平的企业,风险-回报没有相关关系。这一发现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问题企业同样更倾向冒险;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不完全符合前景理论的预期;我国企业较欧美企业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微观经济分析松弛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松弛水平高,回报差。Cyert和march(1963)认为尽管松弛对未来回报的直接影响不确定,但是在一些组织决策中,低回报能产生高风险,并且高回报与高松弛并存。这些发现表明回报对风险既有直接关系又有间接关系,直接关系是当回报可观时,风险就会降低,反之亦然;间接关系是高松弛对应着高回报和高风险。KentD.miller和michaelJ.Leiblein(1996)基于风险与未来回报以及回报对未来风险的关系建立模型,得出风险和未来回报之间是正相关,并且回报对风险是负向关,对所有时期来说是一致和显著的。支持了下滑的风险和未来效益之间正相关关系和效益对下滑的风险是负相关关系。实际上,当在研究中应用可替代方法时,风险回报的负相关关系就会显现。这些方法涉及到行业性质、时间、公司规模、多样化战略和风险态度。如与采用1960年以后的数据相比,采用1970年以后的数据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更为普遍。Bettis和Hall(1982)、Bettis和mahajan(1985)基于多样化战略和风险的研究揭示了风险-回报的负相关关系。Fiegenbaum和thomas(1988)研究表明,分别以行业水平和公司水平作为目标水平时,在目标水平之下的公司,回报越低,风险越大;在目标水平之上的公司,回报越低,风险越小。(2)前景理论的评价。前景理论在解释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时认为,目标水平的存在导致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风险时作出了不同于期望效用理论下的选择,即倾向风险寻求。但这一结果未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如Bowman(1980)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的风险与回报是负相关的。1982年他对这种风险回报负相关进行了解释:问题企业(troubledFirm)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然而通过对公司年报的分析,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此可见,仅仅依据前景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复杂的风险决策和风险回报问题。

(三)公司治理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由此可以,管理层的风险态度、风险决策及由此产生的风险回报关系不仅受到行为科学的影响,还会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1)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风险回报关系的文献还较少。amihudY.和LevB.(1981)通过研究发现,在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由于管理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管理层有可能会出于赌徒心理拿企业去冒险,或者放弃能够给企业带来正的净现值(npV)的投资项目而给股东带来损失或机会成本,从而导致企业面临高风险和低回报。palmer和wiseman(1999)进行实证研究,发行股权对经理人的冒险行为有正向的影响,监督机制不同的企业,其管理层的风险倾向也具有显著的差异;John、Litov和Yeung(2008)对公司治理与管理层冒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良好的投资者保护与企业的成长正相关,原因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而导致的过度避险,进而促使企业承担更具风险同时也更富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企业往往被大股东所控制,利益相关者也会由于趋向保守而向企业施加负面的影响。曾进(2009)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风险回报问题,发现公司治理水平对企业的风险具有负向的影响,对企业的回报具有正向的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表现。(2)公司治理理论的评价。公司治理理论更多从企业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其做出的风险决策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回报问题。与前景理论相比,对情景的考虑更加全面。因此,公司治理理论较完美的解释了问题企业中的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

二、结论与启示

国外对风险与回报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理论到多种理论、从表象到深入实质的过程,形成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使企业高效益、高质量的长期运行。这对我国在风险回报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应有所启发。通过风险回报的理论研究有利于风险管理者设计总体风险管理战略,建立详细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寻求更好的方法来了解和控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应用和效力,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转。但我国目前关于风险回报的研究还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前景理论的,虽然这些研究者都是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变量的选择、模型的建立、样本的选择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上有所改进,但是缺乏对理论的创新和综合运用,制约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还表现出较强烈的风险寻求倾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高风险-低回报”。同时,随着对风险回报研究的重视,企业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也应引起关注。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不是让风险从企业中消失,而是促进风险管理的发展,寻求更好的方法来了解控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应用和效力,协调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活动报告,在风险和风险管理之间起导管作用,从而使得企业高效益、高质量的长期运行。

*本文受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曾进、刘勇:《我国上市公司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3期。

[2]曾进:《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研究》,《预测》2010年第4期。

[3]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理论:综述与启示》,《新疆财经》2004年第4期。

[4]JitendraV.SinghSource,performance,Slack,andRisktakinginorganizationalDecision.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

[5]Bowman,e.H.arisk-returnparadoxforstrategicmanagement.SloanmanagementReview,1980.

[6]Bowman,e.H.Riskseekingbytroubledfirms.SloanmanagementReview,1982.

[7]Fisher,n.,&Hall,G.R.Riskandcorporateratesofreturn.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9.

[8]march,J.G.,&Simon,H.a.organizations.newYork:Johnwiley&Sons.1958.

[9]padgett,J.F.Boundedrationalityinbudgetaryresearch.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1980.

[10]Shepherd,w.G.theeconomicsofindustrialorganization.englewoodCliffs.1979.

[11]Bettis,R.a.,&Hall,w.K.Diversificationstrategy,accounting-determinedrisk,andaccounting-determinedreturn.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2.

[12]Fiegenbaum,a.,&thomas,H.attitudestowardriskandtherisk-returnparadox:prospecttheoryexplanation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8.

[13]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s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14]Lev,B.ontheassociationbetweenoperatingleverageandrisk.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1974.

[15]Singh,J.V.performance,slack,andrisktakinginorganizationaldecisionmaking.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

[16]Bettis,R.a.,&mahajan,V.Risk/returnperformanceofdiversifiedfirms.managementScience,1985.

[17]Cyert,R.m.,&march,J.G.abehavioraltheoryofthefir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3.

[18]Kahneman,D.,&tversky,D.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s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19]Crum,R.,Laughhunn,D.J.,&payne,J.w.Riskpreference:empiricalevidenceanditsimplicationsforcapitalbudgeting.inF.G.J.Derkindren&R.L.Crum(eds.),FinancingissuesincorporateprojectselectionBoston,mass.:martinusnyhoff.1980.

[20]markowitz,H.portfolioselection.newYork:Johnwiley&Sons.1952.

[21.mao,J.C.t.Surveyofcapitalbudgeting:theoryandpractice.JournalofFinance,1970.

[22]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econometrica,1979.

[23]armour,H.0.anDD.J.teeCe."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atestofthemultidivisionalHypothesis,"BellJournalofeconomics,1978.

[24]maRCH,J.G.anDZ.SHapiRa"managerialperspectivesonRiskandRisktaking,"managementScience,1987.

[25]Stephenward.exploringtheRoleoftheCorporateRiskmanager.Riskmanagement,2001.

[26]Frecka,t.J.,&Lee,C.F.Generalizedfinancialratioadjustmentprocessesandtheirimplication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83.

[27]porterme.Competitiveadvantage:creatingandsustainingsuperiorperformancem..Freepress,newYork,1985.

[28]KentD.millerandmichaelJ.Leiblein,CorporateRisk-ReturnRelations:ReturnsVariabilityversusDownsideRisk.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Vol.1996.

[29]BazermanmH.therelevanceofKahnemanandtversky’sconceptofframingtoorganizationalbehavior.Journalofmanagement1984.

[30]Conrad,G.R.,&plotkin,i.H.Riskreturn:U.S.industrypattern.HarvardBusinessReview,1968.

[31]Friedman,m.,&Savage,L.J.theutilityanalysisofchoicesinvolvingrisk.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