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健康的关系十篇体育健康的关系十篇

体育健康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5:12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1

   中职生担负着老师和家长的希望,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因此他们是否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因为近年来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学生把绝大多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忽视了体育课,不注重体育锻炼,甚至有些学校不再开设体育课。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可松懈的,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这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不利,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发挥教育的多功能,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健康第一”没有真正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过于突出竞技体育的束缚,“健康体育”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如何上好体育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突出健康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学生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活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基础理论和运动方式、技能相结合,在教学理论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加具体地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要围绕健康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锻炼意识和自觉性,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如部分学生过于肥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几乎不运动,同时还食用大量的高盐、高脂等高热量食物,以女生居多,男生相比女生好些,因为他们的运动量大些,对于三高食物吃得少些。

   其次,要注意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体育教育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就体育讲体育,就健康谈健康,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下,要摒弃这些旧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健康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如在介绍运动技能的课上,不论是介绍与健康有关的运动项目,还是介绍与竞技和健康都有关的项目,都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强体质和有利于身体健康上。如在体育课上教学篮球时,因为学生都熟悉篮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篮球的发展历史,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还要实际演练篮球的传球、接球、运球、抢球等基本动作和技术,告诉学生经常打篮球能够让身体更灵巧、敏捷、有耐力和柔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心脏、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机能,促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这样便使学生知道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而喜欢上它并经常练习它。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2

【关键词】健身健康体育关系

大多数的人都会将体育认为是通过各种运动而现实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还有一部分的人把体育当成是一种游戏,瞧不起体育。因此,直到现在,体育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就在此时,体育理论界又出现了健身与健康的使用词汇,从而更加混乱了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对此,加快理清这三者的概念,并掌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人们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身

所谓的建设主要是指通过饮食、卫生手段、身体运动等途径,对人们的身体进行锻炼、培育、养护,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体育运动主要是以健身为主,它所表现出来的锻炼身体意志、促进身心良好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包含着健身的所有规律和特点。可以说健身是对体育手段、体育目标以及体育效果最公平、工作的检验和评价。建设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在人类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健身的发展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健身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分别以锻炼和养身的方式作为健身的基本形式,并且成为了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体质、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卫生状况等,其健身观念、健身运动也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建立积极的生命观,提高人们的健身观念,鼓励人们主动参与到健身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得“现代文明病”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对此,应该呼吁人们珍惜生命,维护健康,从而使得健身价值有所体现。

二、健康

健康要求人们身体的各种机能与其性别、年龄、社会环境等相符合,各种机能都属于正常,并且还能够保持在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中。其实健康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想要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全民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健康不仅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且还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因此要求每个人不仅需要树立健康意识,促进自身的健康,而且还需要对他人、集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健康有着责任和义务。而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卫生保健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健康教育已经变成“三维体育”,即健康服务、健康环境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同时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个地方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保健要求以及卫生政策等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对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有所不同。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等的不断增大,人们的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多个国家的健康教育代表和专家对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认为健康教育并不是像一般的卫生知识,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宣传、动员便可以了,它的着手点主要是以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为主。目前,根据我国的卫生水平、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实际情况,可以将健康教育定义为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卫生知识有效的传播给人们,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的发展,成为提高我国人们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体育

体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体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出于人类生存的需求,有的说是各部落之间的战争需要,还有的说是一种娱乐的要求。而本文更加赞同体育是出自于人类生存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猎捕食物。基于生存需求,人们便会在不知不觉间进行某些体育运动,并在以后被冠上“体育”的名称。在这过程中,关于体育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因为体育自出现以来,它的内涵就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由原先单纯地生物学观点演变到生物、社会、生理等综合学科,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现象,因此用简单话语进行概述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怎样,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加强身体素质,因此其具有健身和竞技两种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加之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发展,使得“现代文明病”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从而让体育成为人们迫切的一种需要。同时体育中的竞技运动对于体育本身来说有着促进的作用。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是以竞技运动的有益成分而进行的,但前提是需要处理好健身与竞技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体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育现象,其根本任务是加强人们身体素质,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必须要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意识,从而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3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健康关系

1.体育与健康关系产生的背景及其相关的基本理论

1.1体育与健康的各自含义。

“体育”一词,是指身体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体育”,是一种狭义的体育教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也就是说不仅包括“体”,即通过各种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包括“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携带的育人功能。因此,一味重视身体素质,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传统的健康观只是一种生理学的模式,认为“无病即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所以,现代意义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1.2体育与健康内在的联系。

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中,身体健康指个体处于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能力。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2.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健康的作用

2.1体育教学对中学生生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身体基础的“黄金时代”。从人体自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果在这一时期里应当得到的锻炼而没有得到,到了成年以后再进行锻炼,虽然也有效果,但由于基础已打好,往往事半功倍,我们要放眼未来,首先要从现在做起。

2.1.1体育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表现在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还可使少年骨长生长速度加快,对身高的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的身高要高6—12厘米,这在许多科学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2.1.2体育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循环系统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它对增强心血管的功能,提高血液循环质量起着积极作用。

2.1.3体育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大,代表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强,肺的弹性好,呼吸肌的力量增强,肺活量比一般学生大1000毫升左右。

2.1.4体育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灵活性和耐久力都会得到提高,灵活性提高了,反应也就更快了,从而使学习和工作都处于最佳状态,并能坚持较长时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自然环境中接受寒冷和炎热的刺激,对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起着积极作用。

2.1.5体育对脑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抑制状态。如不作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体育锻炼还能使大脑皮质及时、准确地调动植物神经性系统;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大脑反应更加快速。

2.2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2.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2.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2.2.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和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2.2.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关系融洽。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4

关键词体育;运动;人类;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76-01

1体育的起源

体育是和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成品。据有关专家分析,人类早在原始时代就把走、跳、跑、投、爬越等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代表了人类教育的起源,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萌芽。体育的发展与人类的各项活动包括:教育、科技、军事,甚至包括宗教、休闲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既受其制约又对其进行促进。体育的发展时期可分为: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自觉从事体育时期;形成与完善体育制度时期。在以上三个时期的过度和转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体育体系,其中又以竞技体育的发展作为主导。“体育”这个名词根据考证,最早是法国人于1760年在相关报刊上探讨儿童体育教育时首先起用的。它原意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然后逐步发展成为玩耍,娱乐,休闲的意思。到最后才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即“竞技体育”。

2体育运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社会的变革和日新月异使体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也日益提高,逐步的开始影响到人类的基本生活,并且还在逐步的扩大影响,大众健身也随之开始流行起来。根据长期的分析和实践发现,体育运动既可以减轻人类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增强人类的身体体质。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是在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基础下,如果从事过多的不合理的体育运动,不但对人体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带来运动伤害,这是得不偿失的。那么,体育运动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益处呢?主要分析如下:

2.1体育运动利于身心健康

长期保持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体体质的增强和免疫力的提高都得益于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可以使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学生和成人放松自己,减轻心理负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身的价值,甚至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出自己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于与挫折作斗争的品质和意志。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健康。例如,在04年雅典奥运会前,我国许多人不重视体育运动,当我国历史性的夺得金牌榜第二奖牌榜第三时,大家开始对中国的体育运动加以重视,直到08年我国终于爬上体育运动的顶峰成为世界第一。所以说,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类身心得到发展,还能培养我们的品质意志。

2.2体育运动帮助人们获得自信心

长期不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获得自信心,使人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用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去面对一切困难,超越自我。事实表明:长期进行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比一般人有更加强大的自信心,有更加良好的心态,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目标拼搏的时候比常人有更大的取胜欲望,当然也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成功,比如:前美国著名健美运动员阿诺・施瓦辛格和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2.3体育运动有助于健康知识的获得

长期的体育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身体体质,而且还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健康知识。体育锻炼要走科学化合理化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形成一定的科学锻炼知识体系。通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科学锻炼知识体系,比如,合理的膳食与运动知识,心态调整知识等等。体育不仅能增加健康知识,而且还能活跃人们的健康思维,使人类更懂得怎样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等。人类要想追求健康长寿,首要第一条途径就是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发展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健康知识体系,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自身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4体育运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竞技体育过程中,胜利者固然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失败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足,继续拼搏努力,为今后的厚积薄发作铺垫,从而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并且还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交往,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如哦排球等一些团体运动,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团队协调和人际关系。

3体育运动与人体形体美

人体形体是世界上一种永远新鲜、永远洋溢着生命力的最动人的美。歌德曾经说过:“不断升华自然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形体美是人类美观的直接表现面。不管人类的审美观如何变化,社会名族如何发展,社会时代如何变迁,要体现人体美,首要的要求都是健康的身体。所以,健康才是形体美的基础。只有健康,才能体现出人体身体的和谐,才能体现健康的肌肤、良好的精神、充沛的体力、敏捷的动作敏捷,给人于健而美的感受。具体运动与人体美的关系如下:

3.1体育运动与皮肤

体育锻炼可以加强皮肤下的血液循环,促使血管面积扩大,利于血液的流动,增加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在这个过程中皮肤将得到充足的营养,加快了皮肤的新陈代谢。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过程中,皮肤温度升高,这利于皮肤合成胶原纤维,使肌肤细胞能储存更多的水份,防止皮肤干燥起皱,使皮肤显得水灵饱满,细腻润泽。美国加州大学怀特博士曾用立体摄影方法,测量脸部邹纹的数量、深度、阔度以及分布情况。他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脸部皱纹比不锻炼的人少,且浅而窄,肤色好,显得较年轻。

3.2体育运动与肌肉

肌肉的锻炼对于不同身体形态的人应采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于“瘦型”体型的人,应注重加强盘骨锻炼和肌肉训练;而对于“胖型”的人首先应减肥,然后则再发展肌肉,因为减肥后,皮肤与软组织会变得相对比较疏松,如不使肌肉发展起来,就会与美感绝缘。肥胖是健美的大敌,肥胖即体内储存过量的脂肪,以致体重异常增加,体现为:大腹便便、腰粗、胸厚、臀圆、四肢松软。肥胖不但不会有美感,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造成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就是不当饮食和缺乏锻炼。可以从事长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来进行减肥以达到美好的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邓树勋.体育与健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03.

[2]本书编委.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06.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现,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身心健康;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1-01

一、引言

亚健康(sub-health)状态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于20世纪90年代被纳入科学领域,是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肌体虽无明确病症,却呈现出活力下降、适应能力呈不同成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涉及的是人的状态,非局部的病变或可以明确的病因,涉及因素众多。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比较普遍。亚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可向健康转化,也可以成为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的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理论上也应该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本文旨在探讨体育锻炼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并且探讨体育运动各因素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规律,为健康促进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和被动参与方式两种,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表明,在课余时间里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占被调查人数的92%,积极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被动参与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1%,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由此看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积极参与率不高,所以,目前应在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的基础上,重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率,培养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完成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阶段的任务。

另外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是反映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比例最高的是每周参加1-2次,其次是每周参加3次以上,虽然有92%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其中有23.7%的学生是以年或月为循环周期的,也就是说,他们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间隔过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余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但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仍然有不到30分钟的,其中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大多集中在早晨课前5-7点间或下午3-4点间。因此,锻炼质量较低,这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不能过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亚健康状态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不良的生活习惯。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态势。二,紊乱的饮食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和自由,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变的散漫。饮食习惯也从中学时期的三餐定时定量到现在的“饿一顿,饱一顿”的。三,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和引导不足、学业就业的压力的影响。四,缺少锻炼。虽然学校有体育课,但是每周就一两节课,而在其他课余生活,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宅在寝室里、出门逛街或是图书馆自习,很少会自发的参加体育锻炼。五,上网时间过长。大部分大学生都喜欢上网,很多课余时间都是在网上消耗完的。六,沉迷游戏。大学生沉迷游戏,会使精神萎靡不振,对事物提不起兴趣。

四、建议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相适应的运动量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要求大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及个人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加强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管理

提高学校领导对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并提高师资建设,同事改变高校体育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健康教育也要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为其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完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提高课余体育锻炼水平

培养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开设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或者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等;开设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大学生每天适当的活动时间。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7

关键词:中职体育心理健康关系促进

众所周知,中职体育是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覆盖范围广泛、参与的人数众多,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是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来说,离开长久依赖的父母,开始一段与周围的学生交往的生活常常成为其进入中职学习难以面对的事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尤其如此。另外,对那些临近毕业正在招聘会上努力寻找自己心仪工作的学生来说,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中职的体育教育在这些方面刚好可以凸显优势,纠正学生心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的潜力得到尽可能的释放,保证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发挥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中职的体育教育在保障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所起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自我意识,提升自我克服困难的能力,进而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在中职阶段,学生身体的各个机能都进入相对积极的状态。全身血液加速循环,安静时候身体各部位长期关闭的毛孔和神经细胞相继开放,各个器官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使得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充分的氧气供给,进而为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内部环境打下坚实的生理基础。

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中职学生的心理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有时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习惯,在学习一丁点入门知识的前提下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过高评价自己,往往眼高手低,进而会承受失败带来的痛苦。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常表现出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本来在具有很多优势的地方,但由于自卑,最后不得不放弃。显然,在中职的教育中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这两种现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幸运的是,中职体育教育恰好能够对于上述的错误认识进行有效的纠正。比如在项目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对于学生进行多项考察,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项目考察过程中的成绩的高低则成为我们纠正学生这一阶段心理略显不足的有效手段。例如,对那些狂妄自大的学生,我们指出其在成绩分数比较低的项目上的劣势,让其知道其实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那些对自身比较怀疑的学生,我们则挑选出其中相对较好的分数,进行鼓励式的教育,告诫他们每个人都有比较出色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三、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家长们的特殊照顾,其独立性和抗打击能力较差,尤其是对那些在中职住校的学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而充分利用中职体育教学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显得十分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通常都会为学生指出一个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学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比平时加倍的努力。例如在球类活动中,我们可以特意培养学生面临场上不利局面时的沉着和冷静,知道只有自身不断的拼搏,才能扭转败局,而不是自暴自弃。中长跑的训练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在训练中往往对于跑完整个阶段感到比较吃力,经常在训练还没有结束时就慢下步伐。这种半途而废的做法是不利于困难的解决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长跑这个契机,让学生在反复的交替中,不断接受失败的痛苦,在失败中点燃对于未来成功的希望,不断磨炼自身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提高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作为学生,每天不仅要面对着学业带来的压力,也对将来的工作忧心忡忡,平时在心理上难免会感到些许的异常,这种心理现象外在的表现就是紧张、焦虑甚至敌对的情绪。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会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学生可去足球场与伙伴们踢一场球或者来一局篮球投篮比赛,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转移紧张情绪方面的作用。而这种转化过来的行动在取得效果之后,又能够增强学生勇往直前的信心,消除之前藏在学生心中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指引学生在追求健康心理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曾伟国.中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的研究.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4):24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8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体质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对于孩子的关心几乎向着溺爱方向发展,小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养成爱吃零食、不爱锻炼、爱玩游戏等不良习惯,促使孩子在小学发展阶段出现肥胖、身体健康差等情况。尤其是垃圾食品对小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不但会导致小学生厌食,营养不良,最终将导致学生出现抵抗能力弱,体质差等健康问题。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和体能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正是孩子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更离不开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能使学生身心受益。

一、体质健康的理解

体能是衡量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体能的测试可以检测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体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身体锻炼使人体骨骼、器官等的各系统机能在生活活动中的能力体现。主要包括速度、灵敏度、耐力、柔韧性等基本素质,以及如跑、跳、支撑、平衡等基本能力,而人的这些体能都是体质健康的体现。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作了调研和监测,发现我国学生在身体基本素质方面(如爆发力、速度、耐力等)有明显的下滑趋势,学生肺活量、肌肉的柔韧性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肥胖明显增多,尤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问题学校和教师以及家长要有足够的重视。

二、体育锻炼方式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

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质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1.基本动作的锻炼可以促进小学生骨骼、肌肉的健康发展

体育的基本动作的锻炼主要包括跑、跳跃、攀登、投掷、平衡等,基本动作的锻炼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基本动作的难度不大,小学生学习相对容易。同时,学生在基本动作的锻炼中达到纠正骨骼、提高体能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骨骼发育的最佳阶段,也是学生骨骼定性的决定时期,这段时期骨骼和肌肉的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身高、体型等特征。运动是成长的关键,在为学生补充营养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是促进小学生骨骼增长的重要手段。促进骨骼发展的体育锻炼方式包含许多,例如,长跑、短跑可以促进小学生腿骨的生长,以及增加韧带的柔韧度;扩胸运动有利于学生肩骨的生长,并能达到锻炼心肌的作用;投掷运动有助于小学生手臂关节的生长,并能加强对腰部的锻炼;高抬腿促进学生腿以及脊椎骨成长,同时,高抬腿运动还能增加学生的耐力以及肺活量;俯卧撑能锻炼学生的臂力以及腰力,促进手臂骨节以及肌肉的生长等。可见,基本动作的锻炼对小学生的骨骼成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体操可以促进锻炼学生的柔韧度

体操是通过将体育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和创编形成的一种有目的性的体育锻炼方式,通过体操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塑造学生优美的形体。体操的类型多样并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中更加体现出体操对身体机能的促进作用,例如艺术性基本操、广播体操等。广播体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体操之一,在体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操包含了丰富的体育基本技巧动作,为达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要求,其动作难度在不断提升和创新。广播体操从易到难,每一节的内容达到对学生某一个部位的锻炼,最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发展。例如,广播体操从原地踏步起,放松学生神经和肌肉,第一节伸展运动结合体育基本动作,达到锻炼学生手臂和肩的目的;四肢运动针对学生手臂和腿的综合锻炼,扩胸运动促进胸肌和心肌的健康生长;全身运动达到对学生整个身体机能的锻炼等,这些锻炼方式都是以促进学生身体机制的功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的。

3.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或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学生有组织性的参与,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除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活动项目,不仅能活跃体育课堂,还能使学生达到锻炼的目的。体育课外活动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球类运动、田径运动、集体性游戏、健美操等,对学生体质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乒乓球对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小学生来说,不仅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心理素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羽毛球也是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锻炼方式,羽毛球需要学生做到眼明、手快,并全身心投入,不仅锻炼学生的腕力和臂力,还要求学生对踝关节、膝关节灵活运用,同时在接球与拍球时进行的一系列动作,达到对腹部、腰部肌肉的锻炼,并且坚持长期的羽毛球锻炼,还能加强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

(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危害

首先,由于小学生的身体机能还处于发育时期,骨骼、肌肉等各个器官系统发育都不完全。小学生的骨组织中水分及骨胶元相对较多,而如碳酸钙、磷酸钙等无机物相对较少,并且小学生软骨较多,虽然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不容易出现完全骨折的现象,但是超强度的体育锻炼会使小学生的骨骼发生变形和扭曲,造成骨骼的不正常发育,如出现o型腿、X型腿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日常活动。因此,在要求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科学的锻炼方式。

其次,由于小学生关节处软骨较厚,韧带的伸缩性很大,弯曲程度也相对成人大许多,关节附近的肌肉显得细长而富有弹性,但是由于小学生关节处肌肉和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关节并不牢固,在受到大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脱臼、韧带拉伤等情况。在高强度的运动中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痉挛、关节变形等危害。同时,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思想并不成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在体育课外自由活动之时,同学之间比赛、嬉闹时,小学生对力度把握不到位,容易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如脱臼、骨折等。

总之,锻炼是追求健康的最好方式,小学体育锻炼与学生体质健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小学生骨骼、肌肉以及各大器官的正常发育,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如爆发力、速度、耐力等)以及身体机能(如肺活量、肌肉的柔韧性等)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萍.体质健康要从小抓起.小学时代·教师(教学在线),2010(9)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9

关键词:体育运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作用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因此,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们一般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但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不是十分了解,大多数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远高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公安大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自杀、凶杀案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思想动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约有20%左右的自杀是由于当事人性格缺陷、心理扭曲不健康而造成的,40%以上的成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使他们处于紧张、烦操的情绪中,严重的逐渐会形成自闭症、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最终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精神分裂等。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青少年正面临来自学习、家长、就业等各方面严重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通过体育运动解决和调节青少年心理,有效帮助他们健康正常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位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1.1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气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充实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另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是只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行为愉快的气质”;日本心理健康所做出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是以预防疾病和各种心理不健康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实践和理论;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另外,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2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几种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特征:

1.2.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现实,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去加以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

1.2.2能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具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方面条件,能对自己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能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和前途充满自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

1.2.3接受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与信任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

1.2.4情绪乐观、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烦恼能自行解脱,有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面临各种环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

1.2.5自尊自重、意志坚定

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也能有所不为;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能够较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

1.2.6行为合理、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勇敢开拓,不把工作当作沉重的负担,乐于工作,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满足和心理的乐趣。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智慧能力正常,自我评价恰当,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

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1青少年心理特点

2.1.1少年期(11、12~14、15岁,一般是初中阶段)

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具体思维的成份;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但思维的判断性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情绪表现强烈,容易振奋,激励、也容易泄气、绝望;其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增强,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较高,体育兴趣较浓,但尚未明显分化;活泼好动,喜欢竞赛,喜欢显示力量,具有乐观倾向,但有冒险行为,对自己估量过高,所有这些特点,形成了少年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1.2青年期(14、15~17、18岁,一般是初、高中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在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了量的方向,而且在质方面也起了变化,这时性腺已逐渐基本成熟,由于性冲动的心理不平衡,恋爱及爱美心理产生,使青年期学生的心理具有新的特点。在智力活动方面,表现为更有效和稳定。观察力、感知能力、记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高水平发展,情感和情绪体验也较为强烈,具有两极的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发展,能更深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更强,但也存在不少心理矛盾,表现出不太成熟的明显特点。在道德、意志品质和世界观方面也有所发展,对社会道德和生活问题,对社会的认识等都希望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求知欲、理想等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待体育运动,积极性增强,喜爱竞赛性项目,体育兴趣逐渐分化。

2.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运动对心理有明显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研究和实践表明,有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和皮肤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认知功能、消除心理障碍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增多的事实显示,体育活动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而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著名学者麦亦尼与斯拉夫森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提高独立性;解除紧张;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能提高自身价值观。

2.2.2运动是认识基础上的情绪激励下的随意活动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心理活动的身体活动,也不存在没有身体活动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体育活动对增强身体健康,增强体格,体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人的运动效率,能有效缓解人的压力,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饱满、愉快的参加工作、学习,从而也使人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技能的提高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心理发展、成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关健时期。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了解,运用体育运动维持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11、12~17、18岁)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身高、体重、智力、心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身体生长速度长、体重速度增加、体力、智力快速提升,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到逐渐成熟,成人感增强,体育活动积极性提高,体育兴趣较浓,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好动,有逐渐喜欢参加一些竞赛性的项目,随着身体的发展,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都会有较快提高,使青少年有一种成就感,较好的满足了青少年好动,喜爱体育运动,为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使青少年健康愉快的成长。

3.3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经常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需要青少年大量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其中,精力和充沛的体力需要认识突破自身体力极限的艰苦锻炼才能获得,这些极其艰苦的锻炼要靠顽强意志力来支撑,一次大运动量的艰苦锻炼,既是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炼。同时竞赛的成功。可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和乐观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品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进取,经受挫折,培养青少年“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失败,挫折的能力,并把这些品质迁移到生活的各种情景中,促进心理健康。

3.4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体育运动都是两人以上的集体作战,需要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通过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方面发展,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运动竞赛中的胜负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进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5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丰富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总之,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坚韧不拔的高素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情绪调控制论能力仍然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学业成绩,也影响身心健康,很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不健康的情绪中,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主要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内容,在青少年心理教育还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当中今天,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众多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在这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赵晓梅,王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刘翔平,丁玎.现代学生心理问题与闲暇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5]肖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J].贵州体育科技,2008(3)

[6]王良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体育健康的关系篇10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则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训诫,更使得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可动摇。在我们传统的体育课中,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更为明显,从我们体育课中的发号施令就可窥见一斑。显然,这种师生关系是不能激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的。新课程强调注重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民主与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民主性与平等性,要求体育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需要。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可从中感受到温暖,体验到运动的无限乐趣。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还在于体育与健康教师。体育课堂教学是靠师生双方共同维系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在这一关系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交往活动中体现民主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体育课程带给他们的欢乐。

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这其中既有师生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又有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交流。这种互动为师生双方的教育活动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而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很少注重学生的情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淡薄、情感冷漠。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中和老师相处的情况常常会影响他的整个学校生活。一个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教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付出真情,对其多鼓励、多关怀,切实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自己原有体育基础上更进一步。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信任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应”。这一点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莫大的鼓励,甚至可以完成在他自己看来所不能及的动作,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影响学生,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确立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以便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是体育基础好的学生,还是体育基础差、协调性又不好的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关爱。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现在的学生情感丰富,自尊心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可能就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影响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与否是直接显现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因做不好某个动作而当众出丑。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尊重学生,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不能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应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学生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强化,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以肯定,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更要理解、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只有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拥护,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一位优秀的体育与健康教师,可能会成为学生今后继续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良好情感的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直接影响着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我们每一位体育与健康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师资培训研究,12000,1(3).

[2]李月粉.浅谈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J].教育实践研究,2000(2).

[3]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