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十篇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十篇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6:09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1

〔关键词〕社交媒体;竞争情报源;企业;应用理论;功能价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0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48-06

ResearchontheappliedtheoriesandFunctionalValuesofthe

enterpriseCompetitiveintelligenceSourcesinSocialmediasHuanqi1ZhouYi2JiShunquan3

(1.Library,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uzhou215009,China;

2.SchoolofSociet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3.wenzhengCollege,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104,China)

〔abstract〕intheinternetage,socialmediaisgatheringalargeamountofinformation.theenterprisecompetitiveintelligencesourcesofsocialmediashaveattractedmuchattention.thispapercompletelydiscoveredtheintelligencevaluesofthecontents,usersandrelationshipsinsocialmediassupportedbythebigdatatheory,stakeholdertheoryandthecomplexnetworktheoryfromthreefactorsoftheintelligencesourcesofsocialmediassuchascontents,usersandrelationships.Basedonthetheories,thispaperexpoundedthreecriticalfunctionalvalueswhichconsistofcontentsdiscovery,usersdiscoveryandrelationshipsdiscovery.itspecificallyincludedproductserviceandtechnologyservicebasedonthecontentsdiscovery,dependencygroupminingandcompetitiveopponenttrackingbasedontheusersdiscovery,marketingandpublicrelationshipsmanagementbasedonrelationsdiscovery.

〔Keywords〕socialmedias;intelligencesources;enterprise;appliedtheories;functionalvalues

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促使企业开始关注并涉足社交媒体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放弃传统的网站,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专页作为公司的网站,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企业的身份、价值和计划,吸引聚集用户,带动企业成长,同时与客户和同行沟通、互动,发起讨论,提高品牌曝光率,了解市场动态。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以及企业对社交媒体的青睐与驻足,使得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具备极高的情报价值,从而使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备受关注。

1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具体包含三大要素,分别是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内容、用户和关系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以及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竞争情报源的优势。另外,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正发挥着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1.1内容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1.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内容要素具体可以分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信息内容一般以用户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存在,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思想型、消遣型、情感型和工具型内容[1]。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信息内容同样具备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受用户行为的影响[2],从而使得信息内容具备重要的特征情报价值和趋势情报价值。行为内容一般以用户的发文、评论、转发、点赞、关注、沟通、参与活动等行为的形式存在,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具体动作表现,具备重要的倾向情报价值和关联情报价值。

1.1.2大数据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

基于内容要素,大数据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在学界、商界和政府管理上产生巨大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数据的“价值性”特点,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揭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数据潜藏的信息,进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升与之关联的效益,或降低与之关联的损失。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多为非结构数据,数据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内在联系隐秘,一般的数据分析难以挖掘有价值的情报。但是,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社交媒体内容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大数据的关联预测在数据分析思维上有着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数据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转变、数据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转变、数据因果分析向相关分析转变[3],这些转变分别针对数据的处理对象、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提出的不同思维,正是这3种思维变革让社交媒体内容价值得以发现。第一,在数据处理对象上,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的转变使得规模巨大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进行充分利用。第二,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的转变使得丰富多样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第三,在数据处理结果上,因果分析向关联分析转变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交媒体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挖掘出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潜藏p系。

1.2用户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2.1用户要素

用户要素构成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交媒体用户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用户和个体用户。组织用户一般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组织用户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公共主页、开通官方账号等途径活跃在平台与个体用户之间。平台的海量数据以及不断积累的用户为这些活跃的组织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基础。个体用户数量众多,构成了用户群的主体。为了明确个体用户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大致可以从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划分。社交媒体营销盛行的时代,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从商业化视角出发,可以将社交媒体用户分为购买用户、辅助用户和潜在用户。购买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并消费过某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用户;辅助用户是指在购买用户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起到辅助、推进作用的用户;而潜在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但目前并未购买过某企业产品的用户。

1.2.2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

基于用户要素,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依赖。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中的每一用户节点的利益相关者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企业主体利益相关者中,可以分为依赖性利益相关者、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提供不同的情报信息。第一,在依赖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企业内部人员、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属于企业的内部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二,在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同类产品竞争对手和互补产品竞争对手两个群体,属于企业的中间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行业产品竞争的现状,让企业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现评估自身的优劣势,为企业调整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在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分析挖掘方面,社会利益相关者包含了政府机关、媒体等社会主体,属于企业的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影响力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决策支持。

1.3关系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3.1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体现的是社交媒体中用户间的联接,是社交媒体用户之间互动的前提。从传播视角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可以分为单向关系和双向关系。单向关系是指不需要获得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双向关系则是指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结为好友关系后才能获取对方的信息。从关系强度来看,社交媒体用户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一般情况下,强关系的圈子较小,用户加入强关系社区是为了维系感情。弱关系的圈子较大,关系维系成本低,用户加入弱关系社区是为了表现自我。强弱关系圈均蕴藏着重要的情报信息。

1.3.2复杂网络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

基于关系要素,复杂网络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复杂网络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4]。复杂网络一般结构比较复杂多变,连接具有多样性,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因此,它是一个多重复杂性融合网络。复杂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是小世界效应和无尺度特性,这两种特征体现了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对社交媒体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小世界效应强调了复杂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性。在复杂网络中,不管网络的规模有多大,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最短路径,这与六度分隔理论非常相似,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中,中间联系人的数值正在缩小[5],由此可见,以社交媒体的任意节点用户为情报分析对象,均能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报信息。第二,无尺度特性则强调了复杂网络的中心性。在复杂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只和少数节点连接,同时,也只有少数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这些处于中心的关键节点则成为了复杂网络的重要枢纽,具有很高的中心性,对其他节点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关键节点还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牵动这整个复杂网络的变化。在社交媒体中,同样存在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这些节点一般由政府、重要企业、网络媒体或意见领袖扮演,他们领导并影响整个社交媒体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上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自然成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节点的情报获取和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准确地把握情报信息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社交媒体中企业竞争情报的支撑理论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

2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

基于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的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以更多层面、更多维度、更多关联的互联网信息表现出惊人的情报价值,为网络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启新的时代。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等研究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正在逐渐被挖掘,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由理论运用于实践显得格外迫切。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的功能价值已有不少学者探讨,如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利用有竞争对手跟踪、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跟踪、竞争策略制定、竞争环境监视和危机管理[6],以及强调监控、发现和决策为核心,密切结合情报价值链和目标链,让企业随时感知、发现和行动[7]。而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紧紧围绕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展开,通过内容发现、用户发现和关系发现形成3类核心功能,分别为内容情报功能、用户情报功能和关系情报功能,并由此延伸细分为六大具体利用方面,分别是基于内容发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基于用户发现的依赖性群体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以及基于关系发现的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如图2所示。

2.1内容发现: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

在大数据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价值不断被发现,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社交媒体内容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就社交媒体内容的具体情报功能而言,通过对社交媒体内容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重要的产品情报信息和专利情报信息,从而服务企业产品、发现重要技术。

2.1.1产品服务

服务企业产品是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的首要工作,这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在网络环境下,基于内容发现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能够为企业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其主要能力表现为掌握用户需求和发现产品评价两个方面。

掌握用户需求是企业研发产品的第一步骤,也是产品能够成功的关键步骤。社交媒体内容信息规模大,内容覆盖范围广泛,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者能够从中发现用户对现有产品的认可和不满,以及对未知产品的需求,从而把握企业产品设计的“痛点”,抓住产品机遇。与传统掌握用户需求的方法相比,从社交媒体掌握用户信息需求有以下优势:第一,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快捷、更容易获得用户需求。在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抓取和分析,大幅度提高了掌握用户需求的速度,而且社交媒体内容有很多免费的开放资源,降低了掌握用户需求的资金投入。第二,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及时地掌握用户需求。在采集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社交媒体内容调研用户需求能够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大大缩短了社交媒体内容产生到收集之间的时间,提高了用户需求的时效性。第三,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用户需求。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用户需求挖掘时,可以在内容挖掘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关系等要素,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类地挖掘,从而使得用户需求更加具有全面性、群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现产品评价是企业改进产品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的基础。社交媒体内容包含了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受和评测,尤其是在产品对比类社交媒体上,如电子产品类社交媒体中关村在线,汽车类社交媒体汽车之家、旅游类社交媒体同程等。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论是用户从自我体验或自我感知角度对产品优点、缺点、性能、价值和使用满意度等方面所发表的意见或态度,从用户角度反映产品特征的优劣[8],具有信息丰富、真实性高、时效性高、针对性强、互有郧康忍氐[9],将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价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能够帮助企业从用户视角发现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产品相关功能,提升产品性能,获得竞争优势[10-11]。同时,企业还能够从社交媒体内容中挖掘出产品的特色功能、生命周期、成本、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等信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文本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下,社交媒体中产品评价的情报价值日益显现,作为一种反馈机制,能够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12]。

2.1.2技术服务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里,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支撑,拥有最新科技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的企业将是该行业的领军者,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每个企业都在积极发现新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做好技术的保护工作,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社交媒体集聚了大量用户和企业,是企业产品竞争的重要战场,各种产品曝光、褒扬、抨击等内容信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促进了社交媒体成为技术发现和技术保护的重要阵地。

技术发现是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技术发现主要包括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两个方面。在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及时发现这些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可用性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紧跟时展,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发展,成为本行业的领导者。在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的产品曝光或预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时抓住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使用,即使本企业不能够领导行业发展,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不会因技术落后而淘汰,如苹果的指纹识别技术,国内一些手机企业紧跟这一趋势,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手机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技术保护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的技术内容,发现行业技术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以及发现本企业技术是否泄露或被抄袭,并及时对企业技术泄露提供针对性措施,为企业技术提供保护。技术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专利技术保护,从苹果和三星专利大战中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利器和护盾,能够帮助企业独占市场、防止他人模仿开发产品、确保自身企业产品运营的安全,而且专利技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让,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通过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监测企业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发现技术流向,以及技术流向的时间节点,对企业应对技术泄露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

2.2用户发现: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用户跟踪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用户价值正在被发现,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也已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尤其是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和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其具体功能价值主要有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两个方面。

2.2.1依赖性群体挖掘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尤其是依赖性用户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群体。及时全面掌握依赖性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挖掘,能够直接反应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市场现状,为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和战略制定提供用户数据支持。

依赖性用户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对这3个群体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文化与环境,掌握供应链信息与状态,获取用户需求与反馈,从而提高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协同能力,吸引更多潜在用户。首先,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是企业内部情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是员工获取新技能、参与培训、离职跳槽、奖惩以及招聘等信息,忽略了员工个人生活信息,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在员工管理上的问题。而通过对社交媒体中企业内部员工用户信息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的企业评价、生活状况、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反应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有利于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企业人才储备战略。其次,供应商信息的监测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供应商信息一般包括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质量水平、交货效率、技术能力、服务水平、资产管理水平和人员管理水平等信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供应商用户相关信息,能够分析挖掘出供应商价格差异、质量差异和服务差异,从而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制定合作计划,结成长远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基于社交媒体的供应商用户分析还能够挖掘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和供应商之间的人员流动,从而实时监测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客户信息需要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它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命运。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客户信息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特征、客户满意度、客户建议、客户购买力和客户购买历史等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客户的忠诚度。根据客户信息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改进企业产品功能,能够留住大量客户。而且,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的客户关系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的人际关系脉络,这有利于企业发现潜在用户,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满足潜在用户需求实现潜在用户向忠实用户的转变。

依性群体挖掘从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方面监测企业发展运营状况,为企业营造积极企业文化、完善供应链、发展更多客户提供了用户数据支持。

2.2.2竞争性对手跟踪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要监测直接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要对他们所处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监控,以获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13],从而更好地为自身企业寻找正确的定位,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产品宣传、竞争对手产品评价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等信息,竞争对手的产品宣传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推广目标和客户群体,竞争对手的产品评价能够从客户角度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劣,从而改善企业自身产品的功能与服务,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宏观布局及核心产品信息,从而调整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研发。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关系反应了竞争对手从供应链到客户全面处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准确挖掘出竞争对手的员工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以及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竞争对手员工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发展状况。竞争对手供应商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运营状况,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运营趋势以及运营是否稳定。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客户的喜好,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依赖程度,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多潜在客户,或将竞争对手客户转化为自身客户。

及时跟踪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是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全局、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且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支持。

2.3关系发现: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

在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也已被逐渐发现,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则成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社交媒体关系网络节点的联系性和中心性是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基础,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提供了关系网络支撑。

2.3.1市场营销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强调了用户关系的联系性,拉近了社交媒体中的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甚至是与竞争对手及其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因此,在小世界环境下,社交媒体中的市场营销在时效性、针对性、覆盖面和扩散速度上更具优势。

在小世界效应下,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战略够在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传播至更多用户。病毒式营销战略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产品,借助于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有利于企业的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传播策略[14]。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为信息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依赖环境,社交媒体通过话题、兴趣将用户联系在一起,从而以用户为节点,形成巨大的人际关系脉络,通过口碑营销,促使企业营销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大范围。

在首因效应、滚雪球效应等理论下,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挑战。首因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优先效应,滚雪球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叠加效应,企业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营销时,抢占第一话语权和营销有利的产品形象显得格外重要,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的用户评价。若能在第一时间营造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重要机遇,然而社交媒体充满不确定性,若在产品营销初始阶段出现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网络水军的存在,使得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充满挑战。

2.3.2公关管理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无尺度特性强调了用户关系的中心性,处于中心节点的用户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影响这个社交媒体关系网络的变化,企业需要积极利用中心节点用户资源,尤其是通过中心节点用户开展公关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中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关管理主要包含竞争环境监测和危机管理两个方面,竞争环境监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危机管理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企业竞争环境监测不仅要对依赖性群体和竞争性对手进行监测,而且要对中心节点用户进行监测,而社交媒体中心节点用户一般是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他们对企业竞争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政策信息是企业抓住机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社交媒体中政府用户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政府限定政策。政府扶持政策涉及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战略政策等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土地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税收政策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融资政策能够为企业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等,人才战略政策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政府扶持政策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需要企业及时洞察,但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限制政策也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识别力。对政府限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助于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发现和宣传自我形象的重要依靠,也是与其他众多竞争性企业进行博弈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的合作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提升自身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并通过媒体平台搭建企业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的危机管理是依靠中心性较高的用户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即通过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进行公关。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影响辐射更多的用户节点,因此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应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合作,通过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实现危机管理的协同效应。

3结语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呈现出巨大的情报价值,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发挥各要素情报的功能r值,而且能够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系统作用。但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数量庞大、信息分散,如何有效地将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琨,周静,王一棉,等.个人特征、社交网络信息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一项基于人人网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1):159-166.

[2]唐晓波,涂海丽.社会化媒体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37-43.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8-94.

[4]张春红,于翠波,朱新宇,等.社交网络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1.

[5]DanielBates.感谢Facebook,向“六度分隔理论”说再见[eB/oL].http:∥/view/Henrish/234464/,2015-12-18.

[6]黄晓斌,钟辉新.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37-43.

[7]钟辉新,张兴旺,黄晓斌.面向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模式mDD:监控、发现、决策的互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6-11,15.

[8]吉顺权,周毅.产品用户评论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基于产品特征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J].现代情报,2015,(6):114-121.

[9]施国良,程楠楠.web环境下产品评论挖掘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1,(11):10-14,51.

[10]Hum,LiuB.miningandsummarizingcustomerreviews[C]∥proceedingsoftheaCmSiGKD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KnowledgeDiscoveryandDatamining,newYork:aCmpress,2004:168-177.

[11]popescuam,etzionio.extractingproductfeaturesandopinionsfromreview[C]∥proceedingsoftheHumanLanguagetechnologyConferenceandtheConferenceonempiricalmethodsin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Stroudsburg,USa: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2005:339-346.

[12]周珍妮,黄晓斌.网络用户评论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15-20.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2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tim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3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创业;作用

1现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推动作用

1.1拓展人脉

在创业过程中,人脉的拓展尤为重要,它会对创业成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于人脉拓展而言,社交媒体的合理使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又极为明显。在创业者看来,要想获得人脉与关注,无论是使用微信还是微博,都是既困难又简单的。说其困难,原因在于微信与微博等现代社交媒体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所面向的对象有所不同,因而在获取人脉之时亦面临相应的局限;说其简单,原因又在于微博能够采用制造热点话题、使用微博推广等方式加强宣传,以此获取更为广泛的关注,而对于微信而言,同样能够借助公众号等手段提升关注度。大学生在创业之时,可以对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进行巧妙地利用,以此积累人脉,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其创业活动的成功。

1.2提供平台

大学生创业需要有平台作支撑,在当前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且广泛普及的背景之下,如果一味地以传统创业思路为指导,必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社交媒体能够提供一个选择平台的机会于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大学生而言,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开展创业活动,都是可以以社交媒体为支撑来进行的。举例来说,如果大学生选择在美食餐饮领域进行创业,便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制造热点话题,以此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让消费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可通过拉手、糯米等餐饮平台加强推广语宣传,此外,还可与金融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一些折扣减免活动,例如,使用微信支付特享周五半价优惠等。由此可知,社交媒体能够提供可选择的平台于创业大学生,有利于其创业道路的铺筑。

1.3集成化创业

除了在人脉与平台两个方面向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外,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还有利于实现创业的集成化,对某一单一环节创业尴尬现象的发生予以避免。现代社会正朝着集成化与统一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形势下的只强调生产链中某一环节的创业模式已失去先进性,逐渐被新时代社会与市场的发展所淘汰。此外,以消费者为视角来分析,一条龙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同样要求大学生开展集成化的创业活动。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大学生在创业之时能够更好地将不同环节集合起来,提供能够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优质服务。

2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制约因素

2.1虽了解社交媒体但欠缺创业意识与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现代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很高,但是,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意识却相对欠缺。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之时,仅将其视作一种娱乐与休闲的工具,很难充分把握其营销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不会以社交媒体为依托进行市场的拓展。虽然现阶段已有部分大学生具有了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意向,但其必要的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在大学生寻找到正确且合适的创业途径之前,依靠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这一先进思想只能停留于起始的计划阶段。

2.2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特征并不突出

目前,诸多现代社交媒体均以促进人际交流、拓展人脉关系为其主要功能,大学生在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之时,只能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优化各个媒体的效果。然而,就现有的实际运行结果分析可知,基于精力、能力以及实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利用并驾驭全部的社交媒体。若委托专业公司对社交媒体进行运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效果,但是这又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加之国家政策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现代社交媒体的营销外包或托管,因而又成为对创业活动产生制约的一项重要因素。

2.3社交媒体网络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新闻媒体曾报道过互联网信息对青少年影响的事例,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接触的信息亦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交媒体功能亦愈发高端。作为走在潮流前端的人群,大学生对于很多新生事物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积极的探索欲望,社交媒体中有很多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信息,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如若不能对微信、微博等媒体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分辨,便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3高效发挥现代社交媒体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客观分析,正确使用现代社交媒体向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需要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进行引导与监管。

3.1学校方面

要通过举行网络论坛、开展与专业相结合或者提高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创业知识以及利用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其创业自觉性,培养务实心态,对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不断的锻炼与提升,向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还要进行网上就业指导教育以及网上职业咨询辅导等活动的积极开展,将社会实践同学生专业实践以及就业创业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地利用现代社交媒体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对其正确创业意识的树立进行积极且合理的引导。

此外,学校还要对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宣传优秀创业典型,以榜样的实际经历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队伍中去,营造并优化创业氛围,对创业工作予以不断的推m。利用公众号、微博发文或者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社交媒体的正确使用方法,对社交媒体的不良危害予以强调,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注意提醒学生专心听讲,减少学生课上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预防大学课堂出现现代社交媒体污染,影响正常上课与人才培养质量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思想修养培养必不可少,教师要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鉴别有害信息的能力,构筑思想堡垒。此外,学校还可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或讲座的开设,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避免出现由社交媒体中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侵害而自甘堕落的现象。

3.2家庭方面

家长要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分地溺爱子女,积极督促他们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尤其是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家长要对其用于社交媒体之上的开销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交流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对其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情况进行监控,以防子女过于依赖现代社交媒体现象的发生,使子女能够在学校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对创业能力以及竞争力予以提高。

3.3社会方面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会媒体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并在鼓励成功的同时宽容失败,通过自主创业宣传教育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持以积极的鼓励态度。其次,要对现代社交媒体进行严格的规范,现代化的社交媒体横跨各行各业,它不仅关系到技术培育问题,还与市场规范息息相关,社交媒体的运营必须以业务管理平台的建立为前提,对媒体信息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以此为前提向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对政府压力予以缓解。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创业信息的免费,开辟创业新渠道等。而怎样控制、怎样征询、怎样选择是需要各方面密切合作的一件事,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公共信息现代社交媒体发展机制的制定,在推动社交媒体发展的同时强化信息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管理,真正实现社交媒体的更安全、更绿色且更创新。

3.4政府层面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在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之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给予其特殊的税收优惠,向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信贷以及市场政策等的支持。其次,适当优化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投资,允许其在缴纳所得税之前进行相应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以此对投资运营风险予以降低,增加大学生风投类创业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如果风险投资最终走向失败,政府与相关部门可以开展评测工作,给予一定的税赋抵减。最后,政府还要将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创业作一项公共服务常规工作来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事后担保”服务。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4

新媒体的“喉舌”角色

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媒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电视媒体为代表,是指在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媒介或媒体;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电视等,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改造、或者更新换代来的媒介或者媒体。②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新型媒体,新媒体的政治取向即“喉舌”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新媒体作为大众媒介的新形式,为政治传播增加了新变量。新媒体及时、快捷、强大的信息渗透力,使不同阶级的统治者为增强政治传播纷纷“善用新媒体”。在美国总统竞选的过程中,奥巴马几乎使用了所有的新媒体形式,正是以这些新媒体为载体,奥巴马将竞选口号与政策主张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和传播,有针对性地与选民沟通并劝服他们将手中的选票投给自己。我国政府处理乌鲁木齐“7・5”事件时,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及时向国内外了新闻,赢得了宣传报道和政治传播的主动权。手机短信可迅速交换、复制、传播的功能,已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被当下社会所认知和接受,同时手机短信也作为社会控制和管理的力量被国家和政府所采用。

新媒体作为新闻资讯的集散地,为舆论传播增加了新平台。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被看作是新闻资讯的者、社会舆论的母体,其舆论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的报道领域不断拓宽,新的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不断出现,特别是一些公共新闻事件的传播和评论,新媒体成为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带来了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以及整个信息传播环境的重大变化。3G手机的普及不仅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视频节目,也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记录事件、表达意见的能力,成为市民记者将自己亲眼看到、亲手拍摄下来的新闻同步出去。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对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也就是说,网民通过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社会舆论。

新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新载体,为文化传播增加了新渠道。今天的新媒体传播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及,无远弗届”。等电梯的时候看楼宇电视,等飞机的时候看大屏幕电视,回家的路上看车载移动电视。广电总局的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和电信的3G标准使掌中电视成为现实。这些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变得随时随地,为文化传播增加了新渠道。根据CtR对全国16个城市1500个样本的调查显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后,受众通过车载移动电视观看过奥运会期间转播报道的比例高达96.9%。2009年国庆日,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通过户外的一块20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实时转播了央视“国庆阅兵式”的直播过程,大屏前挤满了驻足观看的群众。

新媒体的竞争主体角色

新媒体具有与生俱来的产业化属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包括传媒业在内的绝大部分市场都逐步放开。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的指导性意见。一时间,各种资本纷纷进入传媒市场,争先投资新媒体。仅移动电视这一新型媒体,2004、2005两年间,全国就迅速成立了几十家由广电和其他企业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公司,按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移动电视媒体。新媒体单位的企业化、产业化强化了新媒体经济创收者的角色,突出了新媒体的经济属性与功能,肯定了其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是国家科技与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新媒体作为科技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主体,在领域的产业竞争上非常剧烈,尤其体现在技术和体制方面的竞争和变动。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吴信训,在2010年7月上海“新媒体发展论坛”上发言时认为,新媒体是国际传媒竞争的一次新浪潮,也是国际传媒经济格局调整的一次新机遇。国家资本、民营资本、国外资本的竞合力量为新媒体的民用、商用铺设了坦途。无论是手机媒体、户外电子新媒体、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还是网络视频、iptV、网络电视等领域,无处不见资本与规制的竞争。百度之于谷歌,校内网之于Facebook,新浪推客之于twitter,处处都是模仿和竞争的痕迹。广电与电信行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新媒体的变形与融合。面对国家三网融合的进程表,电信开始自己做内容,广电在抓紧铺设网络,都试图把握住新媒体经济的上下游各环节,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不仅有市场的竞争,还有话语权转移的竞争。如今,很多地方的突发事件和问题,都是网民第一时间消息,然后引发舆论关注,形成社会热点,传统媒体随后跟进报道,验证剖析、推波助澜,迅速产生社会影响。周老虎事件、孙志刚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天价烟局长”“最牛团长夫人”……莫不如此。如果网络媒体消息没有传统媒体的跟进,一般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手机或网络上的视频信息大多是简单的、碎片式的,有些甚至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虽然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过一切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职业化、系统化采集和新闻的能力,以及更权威、深入的解释和评述,能满足公众深入了解事实的需求。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认为,受众对新闻的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了传统媒体因为“时效性”而输给新媒体,却因为“深度”而成为众多媒体类型中的佼佼者。③

新媒体的社会公器角色

所谓“公器”,是指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的主体。新传媒的公共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第二,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必须公开;第三,使用和运作必须公开。④无论制度层面还是内容生产,理想的新媒体运营所指向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维度应具有普遍的公开性、开放性,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就是说,新媒体在现代社会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它的社会公器角色。

新媒体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在网络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来源基本上靠官方媒体和小道消息,广大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全时性、互动性使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记者”,信息不再容易被“屏蔽”,播客、博客、微博、推客实现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形态。移动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们不但可以在家中读报纸、看电视,也可以在城市大屏幕、公交车上、电梯处获得新闻、收听音乐、观看视频,随身携带的手机结合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观赏和反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新媒体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新媒体满足了民众的参与权。新媒体所具有的双向性、便携性、海量传播、草根民主等特点,无疑会催生民众的自主意识,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唤醒逐渐会带来民众对于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在流动空间中,手机将电话功能推向极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欲望。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性地参与交流。任何参与的个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传输者,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不再那样泾渭分明,传受双方均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获得关于新闻、娱乐、教育和消费等方面的资讯,并可以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如社区论坛中的新闻跟贴、留言评论等,甚至还可以与党和政府领导人就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话题直接交流。2008年5月,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通过网络等媒体发表公开信,征求省内外朋友对江西发展的建言和意见,收到各类建言4.2万条,网络跟贴六万余条。

新媒体满足了民众的表达权。新媒体一方面为人类交流带来了新的天地,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民主理想的“乌托邦”,为人类开辟了一片自由的精神空间。在网络这一与现实分离的虚拟世界里,网民们可以将等级、地位嗤之以鼻,充分行使自己的表达权,构筑一种以“我”为主的新型文化空间,以博客、微客等表达方式,从新闻评论到私人日记,再到各类图片、影像,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自由发表、展示。手机短信以其“短、平、快”的特点,为民众构筑了一个开阔的话语空间,成为民众参与社会活动、表达意愿、充当评判者角色的一个平台。无论是电视选秀节目参赛选手的晋级与淘汰,还是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在开放式的媒介中,普通民众已经具有相当的表达机会与表达空间,能够参与其中。民众借助新媒体行使的表达权,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民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新媒体满足了民众的监督权。在网络媒体中,无论何种身份,都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帖吧等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并得到响应或批评。手机媒体可迅速交换、复制、传播的功能,使其正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变成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多重身份的重要的新媒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发表意见和观点,对社会一切丑恶现象说“不”,对一切“”的现象举起批判的利剑,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权力。被誉为“史上最牛拍哥”的河南电视台通讯员吕建福,三年前开始专拍公车私用,至今已拍了1000多辆,发到网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此,河南省取消了公车“特通证”。如今,不少地方政府运用新媒体强大的覆盖性和传播的及时性,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之间及时的、良性的互动关系,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2010年10月17日,长沙市公开竞选五名市管正职领导干部进入第二轮专家选择阶段,当地电视台与数十家网络媒体直播了此轮激烈角逐,吸引了众多市民、网民观看,参与评论。

新媒体角色领悟在现实中的失衡

新媒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作为文化产业推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摸索前行过程中,为保证政治上的最大安全和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其喉舌角色、市场竞争主体角色和社会公器角色三种角色领悟往往不能并存,而是处在一种失衡状态。这种角色领悟的失衡有四种基本类型:

喉舌角色领悟与社会公器角色领悟的失衡。新媒体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作为社会公共信息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接收的机会,尽可能丰富多样地实现公民的信息福利。但实际上这种公共利益的追求,是被新媒体和从业人员伪装过的公共利益的诉求。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的价值是政治价值,结合利用喉舌角色所特有的“权力”,真正目的是追逐与喉舌角色相适应的政治利益,或者暗含着政治利益诉求的逻辑。

市场竞争主体角色领悟与社会公器角色的失衡。新媒体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这是传播之所以为传播的本意所在。但在新媒体信息传播实践中,新媒体的公共利益受到商业逻辑的控制,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陷入商业利润的纠结中,片面追逐与市场竞争主体角色相适应的经济利益。

市场竞争主体角色领悟与喉舌角色领悟的失衡。新媒体作为一种阶级舆论工具,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经常会与国家、政治集团或其他利益群体达成妥协,将其看作是喉舌角色,但在市场竞争中却利用喉舌角色所特有的“权利”,去片面追逐与市场竞争主体角色相适应的经济利益。

社会公器片面角色领悟。新媒体语境下,受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新闻伦理往往处于真空地带。新媒体利用职业利益的追求,即新媒体将新闻专业主义片面化,强调新闻职业行为的优先性,以获得一种职业成就感,而忽视其社会责任。最终是为了获得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喉舌角色领悟决定着新媒体的导向和工作原则;竞争主体角色领悟决定着新媒体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社会公器角色领悟决定着新媒体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三者虽会发生失衡、矛盾、冲突,但又存在本质联系。如何平衡新媒体三种角色的关系,使之在通过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获取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又能使社会责任和公共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还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江西电视台)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美]凯文・凯利著,萧华敬、任平译:《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宫承波,詹骞:《新媒体概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5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锻炼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减少现实交流障碍以及节约交往成本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现实同学关系、弱化了现实交往能力、降低了人际信任度。高校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全面把握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同学关系;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学生群体在中国网民中占比23.8%,在所有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中居于高位。大学生思维敏锐,接收新事物能力强,更是处于技术创新浪潮的最前端,社交媒体也因不断地发展创新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但它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

1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万维网的技术资源基础上,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各方面信息的应用程序。其典型代表是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社交媒体,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与社交媒体的以下四方面特征密不可分。

1.1交互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保持沟通、给别人发表评论,还可以将所见所闻第一时间出去与其他用户共同分享。这种互动与共享能够使用户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展人际网络,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交往、情感需求。

1.2开放性与平等性

当今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平等观念深。社交媒体使交往不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有些社交媒体为匿名登陆,使得信息与获取的自由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圈子”发展兴趣。这样,社交媒体打破传统媒体的精英运作模式,原先传播者与受众的失衡关系得到平衡。因此,社交媒体的开放是基于所有人的开放,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开放和平等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3娱乐性与个性化

冰心曾说过,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娱乐必不可少,绝大部分社交媒体都有供用户来娱乐消遣的板块,如QQ游戏、QQ宠物、QQ空间日志,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提供的娱乐图片、视频以及各种热门话题;社交媒体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主页装饰、页面排版以及聊天背景等细节设置上,用户可以以多种形式、转载、评论信息。

1.4融合性与“碎片化”

社交媒体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融合的有效平台,兼容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形态,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述、发送信息,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许多社交媒体要求发送内容简短精炼,信息的这种碎片化倾向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如微电影、微视频等“微”事物广受大学生的青睐。

2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

2.1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诗经》中传唱千载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比鸟矣,犹求友声”,传递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与人交往、表达的渴望。然而,有些大学生因不善交际或害羞、自卑、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禁锢,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同别人互动交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把自己孤立起来,阻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更自由。

(2)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客观障碍。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生活习惯不同,家庭背景等亦存在差异,交流起来很容易出现误解甚至产生矛盾。科技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预言,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交往基于血缘、地缘的格局。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有机会充分接触不同地域的道德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以及思想观念等,能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各地域同学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大学生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减少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碰撞,交往起来更得心应手。

(3)有利于大学生节约交往成本。高校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同班同学日常见面机会逐渐减少,毋庸置疑,同学间要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才能保持同学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然而,专注于现实交往成本过高,网络交往是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成为人际联络的好帮手。同学间可以通过网络保持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无需话费只需要wiFi或者流量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来维持人际关系,节约了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用社交媒体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关注对方动态,及时掌握最新资讯,社交媒体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日常压力。大学生在校内会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些大学生往往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家长、老师等)的慰藉,转而把目光投向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娱乐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痛痛快快地打游戏、开开心心地看视频、随心所欲地聊天……他们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大海里。这样,不良情绪就能随着手指摆动而“烟消云散”,积极情绪便会“扑面而来”,这种积极情绪有益于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与维护。

2.2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负面影响

(1)疏离现实同学关系。社交媒体内在的交互性、开放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征,使部分大学生浏览各大社交网站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吃饭走路甚至在同学聚餐等公共活动中都要时不时聊QQ、玩微信、刷微博,有些人甚至形成了社交媒体依赖。结果,大学生交往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缺乏心灵沟通,增加了内心的孤独感。寝室同学关系更是如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室友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真诚地沟通,他们把归属感转移到各种虚拟网络社区,导致同学情感上趋于冷漠、疏离,以至有人毕业时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

(2)弱化现实交往能力。在网络上扮演好角色比在生活中容易,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交往中更加具有随意性。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要受到外部环境,个人角色及言语、声调、表情、姿势、服装等太多非语言信息的束缚,长时间的网络交往使他们难以适应二者间的角色转换,以至于对现实交往力不从心。他们找机会逃离现实交往,向网络寻求安慰,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

(3)降低人际信任度。社交媒体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导致网上道德约束力不强,网民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自由交流,这给那些不法行为带来了施展机会,网上虚假信息遍布,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网络诈骗、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大学生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很容易受骗,一旦被骗,就会对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会本能地对周围人失去信任,防止悲剧再次发生;即使没有被骗经历,经常看到网上曝光的庞杂负面的新闻,亦会把社会上的不信任带到现实生活中,导致同学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使人际关系蒙上阴影。

3合理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和谐的大学同学关系

社交媒体给大学同学关系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合理用之,利大也;过度用之,弊大也。

3.1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教育工作

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潮流势不可挡,辅导员也应该积极顺应这一潮流,使之为构建和谐同学关系服务。因此,辅导员应该熟练掌握主流社交媒体,尽可能与大学生成为好友,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减少他们人际交往中的困惑;在上网交流的过程中向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为现实人际交往做好理论铺垫;同时,辅导员还应经常性地在主流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秀资源,让大学生充分吸收正能量。

3.2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

社交媒体对同学关系的消极影响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交媒体素养有待提高,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媒体素养,就应该教育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对待社交媒体——既要认识到它可以锻炼情感表达能力、减少交流障碍等有利的一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使之为我所用;从我做起,促进网络文明化、道德化——在提高防范意识、提高信息批判能力以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自觉传播正能量(比如,与他人聊天时聊一些高雅的、有品位的话题,使聊有所得);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大学生要加强自律,抵制社交媒体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现实交往和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3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现实交往是“本”,网络交往是“末”,要防止大学生本末倒置或者舍本逐末,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强线下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如读书月活动、体育周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节日晚会等。这不但能够减少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发展业余爱好找到自己的“圈子”,而且能够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锻炼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际水平。

3.4重视构建和谐寝室同学关系

清华大学朱令案、马加爵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几起恶性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寝室内,寝室人际关系原本就存在问题,社交媒体出现后更使某些寝室人际关系雪上加霜。辅导员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和谐的寝室同学关系的构建,可行性路径为:鼓励学生设计健康丰富的寝室文化;定期进入学生宿舍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多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室友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让寝室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

4结语

社交媒体以其鲜明的特征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平等、自由,却使他们丧失了安全感、归属感。辅导员应在倡导、鼓励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社交媒体。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最佳归属,使那颗冰冷、孤独的心得到缕缕温情与安抚;才能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互相关心、相互帮助、互相促进、良性竞争的一种积极状态;才能在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年华里充分吸收营养、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巴巴拉·m·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6

   一、延展与“找回”

   媒介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怔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及媒介本身的发展规律一致。人类所有的努力,都是通过“人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造和利用资源,以方便和帮助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其中既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包括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整合。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媒介进化:首先是口语、图画、文字符号的渐进出现、使用——如人类早期的亲身人际传播,岩画记录下的生活与劳动片段。中国早期的文字记录直至世界范围内印刷图书形成文字信息的大规模复制、传播,再到声音、影像的利用——早期无声电影,再到文字、音、像合一承载、传播信息的出现——有声电影后的电视以至新媒体,历史所呈现的媒介进步的轨迹,都表达着人类以前行与发展的态势,将媒介信息的传受,建立在不断兴起的新技术基础上,对媒介符号和元素进行完善地利用并整合。从媒介结构信息世界的完整性角度上看,到文字、音、像等合一的媒介传播形式出现,人类外在的,如声音与耳朵,文字、图像、影像与眼睛等,这两组互为但并在的传受信息的生物显性机能,已得到较为完全的实现。然而,在征服自然之后,其“浮士德”般改造自然的“本能”,使得人类对实现最大、最好、最完善信息传受的努力,尤其显在于形式上,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于是,综合、延伸、拼贴、粘合,单项信息符号向其极致处去利用、发展——图像到影像,多项符号向综合与全面处去组合、联结——网络支持下身临其境的声像即时传递,在inteRneteR,出现与普及以后,人类的传受技能,还在以一种无可限量的前进趋势,经历巨大的变化并得到前所未有的整合与开发。

   那么,什么是媒介传受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具体的无止境追求的信息传受胜境是什么?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学说”,给我们做了提示。保罗,莱文森把人类社会整个媒介演化过程看作为一个“补救措施”。他指出:“首先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之满足我们幻想中的苛求;其次,我们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正像这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即使人类实现了信息的大众化传播,以图书、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介基于文字符号的静态传播,以至在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影像媒体的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的动态传播,已经延伸和扩展了我们用以表达和交流、沟通的可能与方式,并在配合以人类想象的当口,努力回归到真实的生存景况——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但是传统媒体因其传播的单向性和传播符号运用的有限性,依然与人类本身所处的表达与交流的自然此在相去甚远。于是,在媒介符号元素的他在走向自在的发展中,媒介最终要在人类不断的“补救措施”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然找回”。由此,媒介演化进程中,有着一定的过渡阶段——电影、电视阶段即是,一侔技术与文化环境具备,就会被再次颠覆并超越。如今,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时代集通讯、计算机数据与广播电视三网的融合,已让我们回归人类生物自然交流情境的步伐加快。而互动,作为一种符合人类社会与媒介演化规律的人性化表达与交流方式应运而生。

   如此,体现在媒介信息表达与交流层面上的互动性,是人类在延展和找回的双重努力中的一种媒介传受的呈现方式:它是人类真实社会中早已存在和熟知的行为。为了连接和构建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存在的社会,个体间的表达和交流,既是一种需要,也在长期进化中成为本能,形之为人类存在的素质与能力。而互动性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显性层面上,作为信息互换与流通的基本手段,可用于人类社会现实的信息表达与交流,以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情境下,形成特定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遇合与传播;在实际情形中,是现实存在。在人类社会真实情境中,信息表达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主体的实际站位,通常情况下边界不清,可以随时并任意进行身份互换,信息内容传受的流向,多在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并在下,动态行进、回转。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真实而自然的信息传受,是特定情境下生动而鲜活的生物互动的交流行为。互动性作为人类社会本能和实际应用,存在着也发生着。电子媒介所呈现的信息传受的互动性特点,正体现出人类对真实自然“找回”的一种努力与部分实现。

   二、模真和营造

   在“找回”自然的努力中,媒介互动性也现实地模仿了人类社会自然态的信息传受及传播形态,营造、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传受主体身份的非确定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不同,以往大众媒介是在信息传受之前,早已给定传输主体与接主体的身份,而各自安守本分,以完成单向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传播活动一般由掌握媒体资源的组织或机构发起,大众则作为受体被传输信息。其中,传播主体的组织、机构思想意识形态的存在,利益驱使出发点的不同,传输平台的垄断地位等特点,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在社会功能方面,附带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利益纷争及社会使命等大社会成分。

   其实,一种新的媒介总是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某种需要而出现,其后才被有心的组织或机构,因经济或政治、文化的功利目的,去运用甚至利用。所以,传统媒介的单向性和垄断性,并不是媒介存在的本原形式,当社会与科技的发展,足以支持媒介自在存在,属于媒介本质的自然形态就能再次出现。在电子技术所建立的开放式平台上,媒体的垄断被突破,只有拥有一定经济或政治资源的组织与机构担当信息传播主体的历史被改写,传受主体的规定性被打破。在大众传播所具有的限定性与规范性、利益竞争性与意识权威性等,不再是新媒体全部而统一的信息表达模式的时候,人类个体开始成为媒介信息表达和交流网络上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工作时或在家里接触到因特网的无限空间,通过印刷文字和音频开辟了新闻、娱乐和商业史无前例的空间。”处在电脑终端的每一个主体,既可能是传播的主体,也可能是接受的主体,并在信息传受的过程中,随时进行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

   2,信息内容的日常性

   在即时而互动的信息互动和身份互换中,表达与交流的主体也模糊了传与受的界限。信息内容的严正与重大被祛魅,更多是对如正发生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信息的表述:没有特别准备的主题,向庸常生活层面下移和倾斜。或者完成陌生主体的相识,或是完成一次商业交易,或是进行一回信息互换,不管信息传受实现的是怎样具体目的的表达与交流,在双向或多厨的媒体信息传受中,新的媒体信息传播,更多以日常与平常意味,完成人类媒介中的社会交流与表达,并形之现实、日常的生活模真。

   3,信息传受的随意、随时性

   “数码平台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形式”,新媒介技术平台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声音与影像等符号,并结合静态与动态传播形式,使得当下媒介信息传受亲和性和日常性得以出现、加强。没有在语言、文字、音像上的公众社会规定性,信息的构成,从形而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云端,降落在生活的世俗场域,新媒体传播更多采用、体现为生活常态中的表达、交流形式,让信息传受过程紧紧贴近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与活动。于是,信息传播在互动的形态中,其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和状态,是随意的。这种随意性最显在的表征体现在口语的广泛运用上。口语,“被称作信息的第一载体”,“被称为早期人类交换信息的重要形式”。口语作为一种无中介的传播,“具有一种交流的亲近性、直接性和生动性”。因为表达与交流内容的日常性,带来了口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泛运用。而个性化交流和不同语气、语调,也被这种对口语的运用,带到信息传播中来。其次,在文字以外,音频、视频的运用,比如在mSn平台上的信息传受时,人的语音与影像能够同步出现,更加强了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如同自然发生的表达与交流,传受主体以各自的声音、影像,随意进行日常联络。再次,声音与影像的在场,体现出人类交流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使信息传受成为一个模真的跨地域的人际交流过程——音像毕竟是现实通过技术而实现的再现。这样,信息互动以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状况,因需要随时形成和发生。

   三、自足及在场

   既然是人类自然“找回”的努力和真实社会的模真,媒介最大限度地表达、呈现着人类现实的存在,是互动性体现出的媒介存在与发展的追求。

   在真实社会中,人类的表达与交流,是一个附加有自然与社会多方面辅助性元素的“场域”,或在物质性的层面,如室内或室外,冬天或夏天,晴天或雨天等等,或在精神性的层面,如引发愉悦或哀伤,引发怀想或畅想,引发狂暴或静谧等等,诸多复合元素配合着人类实际的表达与交流的形成与实现。所以,人类所发生的真实表达与交流,并不单纯是一种意义内容的单纯传输,而是结合进特定情境、具体的、以信息传受为衔接的社交行为。主体在场以及情感在场,是作为高智能情感动物的人类社会联系以至维系的常态。

   但是,以传播机构为信息传播主体,受众为信息传播受体,传统媒体结构的信息传受过程,不仅在内容的规定性中,拘囿了传受双方的信息生产与接受,限定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媒介符号传递的有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单一性,使得传播成为一个他在于现实生活常态以外的自足场域,缺失鲜活与生动。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7

【摘要】社交媒体的盛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造就了公众群体力量的增长,使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交媒体的兴起究竟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帮助企业认识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该怎么做,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在过去十年中,全球企业发展的最大的趋势之一,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崛起,而经济发展放缓不仅没有改变这一趋势,反而使得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与此同时,我们生存的世界见证了数字媒体与社交媒体发展带来的传播与沟通方式的革命,以及个体意见的凸显。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革,未来世界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本文试讨论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分析,以期给企业一定的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

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四个层次,第一层:基本的经济责任;第二层:遵循法律运作的法律责任;第三层:符合社会期望的伦理责任;第四层:作为一个公民的慈善责任。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属于外来品。刘俊海博士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同时将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增进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目标。①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的背景,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钱”与“行善”之间试图寻找的一个契合点,它寻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同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消费者、股东等和社会环境、社会弱者等也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义责任。

二、机遇

1、企业“赚钱”与“行善”的矛盾性降低

哈根达斯在twitter举办了一个名叫#HelpHoneyBees#的活动,在十一月五日凌晨至十一日凌晨这一周时间内,哈根达斯将选中最早发#HelpHoneyBees#的500人,之后只要这500人每发一条含有#HelpHoneyBees#的推文,加州大学的蜂群衰竭失调的研究就会受到来自哈根达斯的$1捐款,每人最多可以发1000条,七天最大是7000条。

最后哈根达斯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得到了642748条#HelpHoneyBees#的推文,还收获了上千的新粉丝,且大家对哈根达斯的企业形象加分不少,这500人成为真正的传播者。

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与消费者的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根据SocialmediaStudy的研究表明,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某品牌产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经验(98%)、公司和品牌的信誉(92%)、亲人和好友的推荐(88%)②。作为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原生代,因为他们习惯通过网络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生活与社会、与朋友的联系,所以这个比例可能会更大。

所以企业如果运用社交媒体来表现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能够传播公司与品牌的良好印象,能更正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动。科特勒认为,一项与公益活动事业关联的营销活动,能够支持企业吸引新客户、影响市场、增加销售、强化积极的品牌认同③。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企业在赚钱与行善之间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平衡点。通过消费者、员工、股东在网上的口碑传播产生直接的购买力。虽然中国还没有像toms那样,既不让顾客花钱,又能让慈善长久持续下去、自己也持续盈利的企业,但这至少是一个中国企业可以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市场上的一个空白点,这也是“赚钱”与“行善”平衡的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2、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沟通方式的创新

上文提到哈根达斯的twitter活动,只是其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蜂蜜研究上所作的一个期间性活动,多年来,这个项目仍然在持续。通过社交媒体,哈根达斯将自己所作的努力用利益相关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和利益相关者分享。

沟通方式改变带来的是双向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而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有效识别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企业可以事先绘制一张如图1的双圆交叉图,两圆的交叉处就是企业应该涉足的区域④。

社交媒体的出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得以创新。首先,得益于社交媒体发展使得参与沟通的利益相关者数量增加,不限制于特定的区域,这种多样性使得企业能更加正确有效地了解利益相关者真正关心的问题。其次,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是很多国家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社会公众)依旧存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误区。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是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做慈善事业,通过重新思考、重新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型从而降低成本、降低能源,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如社交媒体这类型的工具,企业可以搭设一个平台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关于社会责任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在此期间的一系列展示,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此外,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双向交互性,使得企业能及时掌握利益相关者的反馈信息,从而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做出调整。

3、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

社会责任整体战略的重要部分便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企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积极、正面、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来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同时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契合因子。因为社交媒体就是一种追逐公开、透明、公正的媒介。

无论是出于提升企业形象还是其他目的的需要,企业对外传播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依赖两个方式,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参与,微博等社交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相比在速度与受众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⑤哈根达斯的信息传播能力在7天内就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由此可见,借助于社交媒体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实时、在线、多频次的社会责任信息传播,极大的提升这种信息的时效性与广泛性,传播的效果和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挑战

1、利益相关者并不总是对的2010年,一位名叫瓦伦坦的消费者表示,她女儿自从使用了“Drymax”的最新宝洁尿布产品后出现了皮肤发红并形成水泡的情况。接着一群妈妈就在Facebook上专辟论坛对帮宝适Drymax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呼吁宝洁公司让帮宝适Cruisers系列产品回来。这样的评论让消费者对帮宝适的信赖度大打折扣。但仔细分析类似的言论就会发现:原来是有一群人对宝洁公司“擅自”更换产品的做法感到恼怒,于是化身“愤怒父母”,对宝洁公司的尿布产品横加指责。新系列产品会“灼伤皮肤”之类的评论背后根本就没有任何医学机构的诊断。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调查后发现,帮宝适Drymax系列产品引起婴儿灼伤的指控证据不足,且调查证明,这一产品并不比其他产品更容易引起尿布疹,因而不予立案。尽管宝洁赢了诉讼,但最初的社交媒体上发起回归老产品的运动已经集聚了11000名粉丝,而有关新产品严重危害婴儿健康的新闻也早就传遍了全球。

由此可见,即使企业并没有做错什么,面对社交媒体上的恶意诋毁,也只能百口莫辩。这些恶意诋毁中充斥着捏造的事实、带有偏见的评论,甚至背后还有秘而不宣的利益冲突。而消费者作为普通大众,身处其中,往往不介意自己的出尔反尔,却不能容忍企业任何的前后不一致。这些使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大打折扣,甚至被误读。

由此可见,企业更需要及时关注它们,同时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活动同步进行解释调整,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策略。也需要社交媒体的阶段性宣传、营销成果给予股东以信心。

2、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可控性降低

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发生严重的漏油事件。在漏油事件刚发生时,Bp公司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极力改变企业的形象上,而并未真正去解决漏油事件本身,这招致了各方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猛烈抨击,特别是一个名叫@Bp公司全球公关的伪官方的twitter帐号,更让Bp公司一时间成为公众的笑柄。此时,Bp公司的一举一动都被显微镜放大,公众不但看到了现实中的Bp公司与其一直标榜的企业形象相去甚远,还看到了Bp公司在应对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束手无策。

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将给企业带来另一个挑战,就是企业必须谨言慎行,绝对不能在不同的场合说不一样的话,发表不一样的观点。而且数字信息的生命力太持久了,几年前的言论可能就会被当作旧账轻易翻出来。企业一旦选择了这些工具进行一些活动比如社会责任的或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被知晓。而且通过跟企业内部员工、管理者或者其合作伙伴使用社交媒体交流,公众可以对企业有更深层的了解,企业的透明度大大增加,企业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公众听到、传播和见证。Bp的伪官方twitter帐号有19万粉丝,而真正的官方帐号却只有1.8万。在漏油事件发生后的几周内,Bp的股价就从每股60多美元跌到了每股不到30美元。

针对企业的一言一行,鉴于社交媒体的广泛性和低门槛性,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加入某一话题讨论,而不再依赖于专业机构或者企业的单方面信息传播。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传播将变得愈发不可控制的状态,如何进行管理与回应在社交媒体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与交流这一过程,使其朝着透明、可控、有利企业发展的方向前进,这对于企业社会实践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结语

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与利用相关者的沟通。只要企业抓住社会化媒体这个转型时机,坚持行善,相信无论是企业的员工、股东、还是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地为该企业做宣传,企业一定会因具有社会责任感而受益。未来,企业在社会责任之路上的关键举措就是转变主要利益相关者,如股东、投资者的认识以及将社会责任付诸实践,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邓雪萍,《关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几点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1(1)

②Robpetersen.16CaseStudiesthatproveSocialCRm[eB/oL].[January13,2011].barnraisersllc.com/2011/01/19-case-studies-show-social-media-builds-1-to-1-sales-relationships/.

③孟佳,《公益:企业与社会的双赢》[J]《.广告主》,2013(8)

④大卫·琼斯:《赢之道:社交网络时代下的企业制胜守则》[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⑤《反思社交媒体这把双刃剑—谈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交媒体》,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270659&postid=44615378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8

市场逻辑背后是强大的资本逻辑,经济学家张维迎说:“市场的基本逻辑是,要牟利可以,但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先使别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1]中国传媒的市场逻辑是在传媒的市场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媒市场从最初的方兴未艾,到如今的蔚为大观,中国传媒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场化道路。

对于传媒走向市场,学者们从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视角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很多是从传媒所有制和生产方式角度进行的,很少从更宏观范围、更深层面理解中国传媒的市场化进程,尤其很少从社会生产力与人类交往、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演进规律的论述,对我们从社会生产力、人类交往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来探索中国传媒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看中国传媒的市场主体特征

为揭开资本的秘密,马克思从商品和货币入手,通过对货币历史功能的分析,揭示出人类历史以“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三大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马克思把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看作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相当于后人概括的“前现代”或“前工业化”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它与第一种社会最主要的区别,是价格越来越由生产费用所决定,交换越来越渗透到一切社会关系之中,进而支配着全部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所谓“物的依赖性”,指的是对体现在一般产品交换中的“交换价值”,即货币的依赖。马克思说的第二种社会形态,是指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后,特别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以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为手段的社会。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也至少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与第一种社会相比,第二种社会形态中的市场交易主体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首先,是以“人的独立性”为标志的人的解放。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换手段”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在货币关系中……各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自由地相互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2]110因此,从人身自由方面来说,由市场交换价值主导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较先前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社会,是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其次,“人的独立性”也伴随着人的自由、平等和责任意识的提升。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2]103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个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货币来维持,个人价值也是用货币来体现。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市场交易主体的诚信、责任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货币面前人人平等和人们在生产、交换中的自由与责任意识正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市场逻辑的必要条件。第三,市场的开拓使人的信息需求不断增长。马克思把市场开拓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扩大联系起来,从而间接说明了市场经济对新闻传播的积极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3]因此,市场的扩大第一次形成了人对普遍交往和全面联系的需要。社会对于信息的普遍需求正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内在动力。除了对市场的开拓,资本还“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以满足其追求更多利润的本性。生产新的消费需要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同时新的消费需要还将进一步刺激这种生产。所以,资本“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包括新闻生产在内的一切社会生产。[2]393

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及其人类交往特征的论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描述了两种社会形态各自所拥有的人类交往关系特征,而且还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深刻揭示出包含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中的内在矛盾,并为第三种社会形态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马克思认为,比起前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但它依然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会埋葬其自身。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出现到解体这一过程,人类交往关系的矛盾是,一方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手段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人类普遍交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关系“又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因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控制、建立在财产基础上的交往权力,又严重阻碍着普遍交往的真正实现。也就是说,人们在摆脱了旧的控制――“对人的依赖”的同时,又给自己带上了新的枷锁――“对物的依赖”,这就是所谓的“异化”。

二、传媒市场化进程中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

由于资本自身的矛盾性――它在打破旧的限制的同时,又不断地生产出一些新的限制,资本自身的矛盾性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异化”现象,表现为人际交往“对物的依赖”性。而资本制约下传媒市场的“异化”现象,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新闻娱乐化”泛指这样一种现象:媒体为吸引受众,将娱乐元素作为新闻报道的“卖点”,把新闻传播信息的告知功能“化”为娱乐功能。具体表现为报道内容上的煽情、媚俗、猎奇甚至失实,以及为了吸引眼球对报道形式所作的形形色色的喧宾夺主的渲染、包装等。在媒体整体报道中则表现为软新闻比例上升,硬新闻比例下降。

关于新闻娱乐化在我国的基本状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刘朝霞等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抽取了《中国青年报》1992年、1996年、2004年2月9日至15日的报纸(前4版),以及《南方都市报》、《北京晚报》2004年12月14日至20日的报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国青年报》软新闻的比例从1992年的61.9%上升到1998年的62.6%,而到2004年则上升为73.8%。《北京晚报》一周报纸内容当中,软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副刊、生活消费信息)与硬新闻(经济新闻、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的比例是6∶1。《南方都市报》软新闻与硬新闻比例是3.5∶1。调查结论为:我国报纸存在明显的新闻娱乐化倾向;都市报不但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多数为软新闻,而且硬新闻的表现方式也多采用软化处理;传统大报的硬新闻报道则不太进行软化处理,依旧保持客观叙述的表达方式。2007年浙江大学李岩等做的调查显示,多数新闻从业者认为,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同样,2015年3月25日,一份由“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历时一年有余,对2014年全年数百条虚假新闻数据进行搜集、跟踪、整理,并抽样选取了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多维度分析”后,得出的《2014年度“假新闻现象研究报告”》一文显示,2014年度社会民生类新闻基数最大,假新闻也最多。[4]

上个世纪末,西方的调查也反映了类似情况。英国itV名牌新闻节目“十点钟新闻”90年代初改版后,在1990―1995年短短的5年时间,国际新闻比例从43%下降到15%,而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则从8.5%飙升至17%;美国三大新闻网(aBC、CBS、nBC)1990年一年花在娱乐性新闻上的时间比前两年多出1倍。另有调查显示,美国一些主流纸质媒体在1977―1997年的20年间,硬新闻的比例从60%下降为30%,软新闻从8%上升到25%。[5]舒德森注意到发生在世界许多地方的这种变化:“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新闻变得更加非正式,更加私人化,更富有批判性,同时又有一种犬儒主义的疏淡和冷漠。”[6]

对于国内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不少学者作过分析。这些分析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有其道理,而且几乎所有的分析都谈到了“市场因素”。但市场因素究竟是怎样一种因素?它在各种因素中占据何种地位?它究竟是如何推动新闻娱乐化发展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深入市场经济内部。

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市场何以能有效配置资源?原因在于各种社会资源的资本化。因为“资源”一旦变成“资本”便被赋予了人格力量,“理性经济人”就会对它精打细算,发挥其最大效益。因此,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所谓市场的力量就是资本的力量,市场逻辑的背后是资本的逻辑。

未进入市场经济之前,全部新闻生产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基本上处于被垄断的封闭状态,即封闭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新闻生产目的在于实现资源主体的使用价值,所以它只能充当手段和工具,发挥“喉舌”功能。即使在建国初期推行“报纸企业化经营”中出现的买卖关系,也不是“为卖而买”的对资源价值增值的追求,而是“为买而卖的过程的重复或更新,与这一过程本身一样,以达到这一过程以外的目的,即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7]。

市场经济部分打破了垄断。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在新闻生产要素资源中,除刊号、频率(频道)资源外,其他资源(如报道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已基本走向市场,开始了“为卖而买”的资本化运作。于是,它们进入生产过程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直接为了消费,满足于使用价值的实现,转变成为了自身的增值,满足交换价值的实现。正是这种转变极大地解放了新闻生产力,也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

从作为客观事实的报道资源看,在未被资本化之前,理论上会有两种情况,一是满足于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基本需求,二是作为政治权力意志的载体,满足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报道资源一旦被资本化只能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作为经济利益意志的载体,满足生产剩余价值即赚钱的需要。当然,在实际中,我国报道资源的市场化还受到体制、观念、传统等因素制约,从而影响了对它们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硬新闻上,报道资源还难以达到自由的开发利用。但媒介毕竟已经走向市场,于是在有限的资源中,只有选择那些限制较少、容易开采的资源。因此这类报道资源成为首先被资本化的资源,也即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源。于是,在这类资源的利用上,下面的情况发生了:

1.新的报道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开采。资本扩张的过程就是设法把本来储藏着的资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并吸收到自己体系的内部,成为剩余价值的载体,继而形成劳动产品,在市场交换中实现增值。受资本扩张意志的驱使,一些之前没有得到开采的新闻资源就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所谓“百姓新闻”、“市井新闻”、“民生新闻”、“市民新闻”、“亚新闻”、“娱乐新闻”等等,不一而足。开采这些资源的目的可以用各种言辞来包装,但根本上还是为了壮大资本的力量,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2.报道资源中的各种“副价值”得到充分利用。物质生产中对生产资源副价值的开发利用一般是值得提倡的,但精神生产情况要复杂得多。以报道资源论,新近发生事实中可能包含多种成分和功能,开发哪一种,需要工具理性和价值观共同来决定。但资本只关涉工具理性,不关涉价值观念。于是,报道资源中最能刺激人们接受欲望的所有因素都在利用之列,只要有人愿意看、愿意听、愿意买,进而能赚取利润就成。新闻娱乐化的根源在于根据资本逻辑(不可遏止的扩张欲望),对报道资源“副价值”的开发利用,虽然在这种开发利用中也可能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看弊大于利。因为精神产品生产中最可宝贵的价值判断在其中是缺位的,“精神最大的好处是对物化的否定”[8],对报道资源“副价值”的开发利用却可能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2015年3月2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公布的《2014年度“假新闻现象研究报告”》指出,九成以上的假新闻是由于媒体误读、主观造假、披露不全等主观原因造成的。[4]

此外,对“各种旧的报道资源甚至非报道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报道形式”、“人力资源”等进行形形色色的包装,也是资本化进程中新闻生产领域的新现象。

三、传媒市场取向是中国传媒

扬弃“异化”现象的必经之路

传媒的市取向是指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传媒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公有制经营模式,逐步向以市场经营模式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中国传媒业从观念到实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罗以澄从宏观方面将这些变化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转型”,即市场取向转型、民本化转型、数字化转型。[9]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30年》中通过6份图表也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增长的图景”。[10]与罗以澄和李良荣不同的是,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具体新闻报道出发,以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理论为指导,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中国传媒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怎样在这种变化中发挥优势、扬弃不足。

不妨从1976年和2008年的《人民日报》,关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各摘录几段来作比较。

唐山地震相关报道: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到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向受到地震灾害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致以亲切的慰问。

中央相信,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锻炼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定会在省、市党委、革命委员会和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

中共中央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11]

……广大干部和群众满怀信心地说,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锻炼的首都人民,在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下,一定能够战胜地震灾害,夺取革命和生产的胜利。[12]

汶川地震相关报道:

会议要求,要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要千方百计向灾区运送食物、饮用水、药水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质,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抢修受损的设施和设备,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要严密监测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新的伤亡。要切实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对那些散布谣言、干扰破坏抗震救灾的行为,要坚决依法处理,确保社会大局稳定。[13]

对比可以发现,作为党报,在任何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性要求都是一致的。但除此以外也可以看出,同一家报纸,同样的话题,在不同时期,报道的理念、视角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民日报》关于唐山地震的报道,其中明显交织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念,和“皇恩浩荡”的封建意识,以及“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中体现的则是“政治权力”和“长官意志”。而汶川地震的报道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意识”。[14]

若要清楚明白地解释变化原因,还得从新闻价值本身和人们具体的社会实践说起。李良荣指出,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即经验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属性、功能满足人们认知客观实践环境需要的效应。新闻价值的客体是经验事实,新闻价值的主体是需要认知客观环境的人,新闻价值所产生的效应是满足人们“知”的需要的功能。从这里可以看出,新闻价值效应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新闻价值主体“知”的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不同的社会实践环境中,新闻价值主体对“知”的需求是不同的。有论者称,在中国的上世纪70时代,由于媒体没有被推向市场,媒体只要处理好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紧跟“长官意志”就万事大吉了,受众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这种观点有道理,但不够全面,因为这种观点在经济决定论的前提下,只顾及长官的意志,却没有考虑到广大受众的现实状况。一方面,比起21世纪的社会现实,1976年的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社会现实类似马克思所谓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货币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交换功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把个人互相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2]104。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个人对共同体及首领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的70年代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早已抛弃了“五四”思想启蒙的火种,“强权思想”和“封建意识”牢牢占据着民众的头脑。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无论是新闻传播者还是广大的受众,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紧跟时代步伐。作为新闻传播者,尤其是作为党报的新闻把关人,他们既要响应领导的号召,又要照顾民众的心理期待,因此,新闻报道所体现的“政治权力”和“长官意志”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上世纪70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受众相比,今天的受众对“知”的需求已经今非昔比。如果说70年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受众,还满脑子封建强权意识和奴仆思想的话,那么,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再次启蒙和在长期市场经济体制浸染下的当代受众,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观念和自由、平等意识。在市场规则的推动下,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也在时时刷新、千变万化,忙于经营各种事业的自由民众,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关注与他们生活、情感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新闻报道。受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必然反映到作为追求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新闻把关人身上。并且,“从长远看,越趋近社会利益而避免急功近利,越能获得市场利益。因为社会的利益就是读者的利益,保证了社会的利益就保证了读者的利益,而读者又是媒体的最终消费者”[15]。因此,汶川地震报道中表现出的迅速及时、客观公正、全面公开、人道主义关怀等的受众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究其根源,并不是什么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市场逻辑演绎的结果。[16]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9

社交网站之所以如此受情报公司的青睐,原因是社交网站获取情报有天然的优势。

一、海量信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每小时的留言大约有15亿条,社交媒体用户每月分享的内容约300亿条,这些内容包括评论、观点、视频、播客和图片等,而在15年前这些完全不存在。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有关他们的市场、用户和竞争对手的海量数据来获取有用信息。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这些社交媒体留言转变成有用的情报,从中提取能够创造价值和保护价值的观点、思路和警示信息。

二、信息搜集方便。社交信息搜集只需要电脑、网络、好的信息提取和分析工具,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需要走出去的情报搜集方式,方便性显而易见。

三、信息搜集成本低。在社交网站上搜集信息,只有信息制造者,没有信息拥有者,大部分的信息都是免费的。信息获取的数量和价值只决定于搜集方法和分析能力。

社交网搜集信息方法

美国是社交媒体使用最广泛的国家,美国政府和军队的情报部门在利用社交媒体实施情报搜集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赛立信竞争情报现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情报搜集的方法可以分为关注“用户”、关注“信息”和引导用户参与三种。

一、主动关注“用户”,从中套取相关情报。

关注“用户”的主动方式主要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交互性特点,通过专业情报人员利用社交网与想要关注的团体和个人建立联系,从中套取相关情报。

美国的网络安全人员曾在2010年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开设一个社交媒体账户,假冒一名曾在海军网络战司令部工作过的女性,先后与来自海军陆战队的情报军官、参联会和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以及一些驻扎在海外战区的官兵建立了联系,并在与他们的网上交往中获取了一些敏感信息。

二、关注“信息”的被动方式则是从社交媒体上流动的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情报。针对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搜集提取需要的信息内容,并运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

美国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就专门设计了一套利用不同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搜索的工具,以把关注信息的范围缩小到预定的主题、类别和指定的标准上,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排序,为终端的情报部门用户提供高价值的情报。

三、主动邀请和引导社交网用户参与及建议。

通用电气公司(Ge)采用了这种积极主动的方法,尽量收集关于其所谓的“社交飞机”的点子,谁出的点子最棒,谁就能获得维珍航空公司提供的奖品。公司最终吸引来了9万多人的一个社区,他们关注Ge在twitter上的@ecomagination账户;Ge还使用主题标签(hashtag),策划了围绕重要主题的讨论。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这个覆盖全球的网络征集到了其他地方没有讨论过或发表过的数千个点子。有的侧重于节能环保主题,比如在发动机制造工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在飞机上使用LeD灯。参与者还建议为每趟航班提供各自的主题标题,以便交流,或者让航空公司可以在乘客排队登机时直接发信息给乘客。Ge利用这些信息,更准确地洞悉航空公司乘客的预期要求,并建立新的流程,以便将有关方的意见反馈到战略规划和产品开发环节。

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传统情报搜集

一、从搜集和分析“数据”到搜集和分析“观点”

如今的竞争情报分析员需要区别对待信息来源,一方面是主要的信息来源(专家、竞争对手、员工和供应商),另一方面是次要的信息来源(比如公布的数据、文章和市场研究)。传统的情报搜集方法需要取得对手大量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但是,赛立信竞争情报认为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如果能找到收集并传递重要而准确信息的合适的“信息精选者”(curator)和专家,就不需要广泛深入地搜索传统数据库和公布的信息。识别出合适的人员最终有望吸引公司加入现有的网上交流,甚至引导网上交流。这种实时信息可能有助于抢在竞争对手之前行动,或者有助于适时调整战略。

二、从“收集”数据到“利用和跟踪”

分析员通常把80%的工作时间用于收集信息,然后才开始分析信息。社交情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流程。众多工具让分析员可以制作准确显示哪里有信息和专门知识的动态信息图,并实时跟踪新数据。

三、从“报告”到“精选和嵌入”

传统的情报信息经过搜集、分析、写报告和层层递交给领导之后,会面临信息过时、贬值的尴尬,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过时问题有很大改善。

相比之下,如今市面上新的社交软件让公司可以迅速,甚至自动精选密切相关的信息,信息来源包括新闻渠道、专家和影响力人物的网上讨论、刚的市场数据以及客户反馈。这种软件让公司得以制作“微刊”,可以立即分发到决策者处。像paper.li和Flipboard这些外部信息来源可自动创建关于某个主题的针对性简报,采用吸引眼球、界面直观的格式。因而,公司里面的几乎任何用户都能创建个性化的信息仪表板,从而实现了情报“大众化”,并把相关数据深度嵌入到企业内部。

社交媒体对传统情报搜集有很大的改善和补充,但是同时社交信息也是大量的、混乱的,社交情报搜集和分析工具尚未发展成熟,各国发展参差不齐,我国企业情报意识较弱。但是,随着企业需要和企业情报意识的加深,社交媒体必然成为情报的重要补充,社交媒体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赛立信竞争情报事业部 柯美君)

社交媒体的有利之处篇10

用户们对社交媒体给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打了百分制中的73.4分,说明他们对社交媒体持有非常正面的看法。本次调查利用了大数据挖掘,微博文本分析,以及网上调查三个渠道,共覆盖60个中国城市,7.4万个样本以及300万条新浪微博内容。

"这个研究项目让我们清楚地捕捉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和态度,"凯度公司传播总监曼迪·浦乐表示。"我们发现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别之处。

该研究也让我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参照系,能比较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情况。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把将来的数据与今年的作对比,以观察中国社交媒体环境的变迁。

核心数据67.2%"调节心情,缓解压力"48.3%"让生活更便捷,更高效"有12,221名实名注册用户参与了该报告的网上调研部分。其中76.8%的用户表示社交媒体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16.5%认为中性,只有6.7%的被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生活变坏了。

就正面影响而言,人们认为社交媒体可以"调节心情,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67.2%)和"让我的生活更便捷,更高效"(48.3%)。而在负面影响方面,人们担心的有"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少了"(52.8%)和"个人信息安全,隐私缺乏保障"(39.1%)。

虚拟社会的联系看起来还没有严重影响真实生活中的关系,因为仅30.8%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降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把社交媒体作为`晒幸福’的渠道,比如美食、美景、萌宝宝。

中国人还利用社交媒体调侃不如意的事情或是坏现象。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是用来排遣生活中压力的有效工具,"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的研究总经理沈颖评论道。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人们开始关注隐私和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中关系的负面影响。我想以后我们会听到更多的此类担心,而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将更多地显现出来。

"沈颖的团队执行了该调查的网上调研部分。网上调研也调查了微信和微博的使用情况。

受访者认为微博是个"公开社交"渠道,在"公开互动"方面领先于微信(40.2%对25.3%),而微信则是个"私密社交"渠道,更多地用来与同学、朋友和同事沟通(76.3%对69.6%)。该报告还分析了5.3万名中国城市居民的连续性调查结果,得出了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征。

在80后90后人群中社交媒体的渗透率高于城市居民的平均值。社交媒体用户中48.6%的人单身,而城市居民总体中只有29.5%的人是单身。

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喜欢追逐最新的时尚和科技潮流,但他们同时也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中同意"我有信仰"的人和"我对其它文化有兴趣"的比例都高于城市居民整体平均。

为了解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用户,该报告对8000名80后90后新浪微博用户的300万条微博进行了语义分析。两个人群在微博上都表现出了压倒性的正面情绪,其中80后(76%)稍稍高于90后(72%)。

"拥有6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反映和定义了什么是中国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提供了最佳的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机会。我们的研究利用了CiC自有技术分析了80后90后用户发表的300万微博内容,"CiC的创始人和Ceo费嘉明评论道。

CiC是凯度旗下专业社交媒体分析公司。"我们发现80后和90后在社交媒体上对待他人非常有互助心,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