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债投资技巧十篇国债投资技巧十篇

国债投资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14

国债投资技巧篇1

国债投资套利,第一是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或严重低估的偏离价值区域的低价格券种。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研究分析所选定的国债品种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严格测算和比较投资于该国债的资金时间成本与到期的收益水平,一旦得出的结果是投入资金成本小于到期的收益水平,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做出投资计划;第二是介入按新利率计算的价格被低估的国债品种。当有新的利率信号出现,比如新发行的国债利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利率等,此时如果一般的投资者未能及时做出反应或国债的价格还未及时调整,可以大胆介入按新利率计算的价格被低估的国债品种;第三是捕捉流动性由弱变强的国债品种并可适时参与。

由于国债套利操作必须要有较全面的国债知识和熟练的交易技巧,还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和便捷的国债行情监视和分析系统,所以该项目只有机构投资者适合投资。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我们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获取利润的机会。

看品种选投资

国债按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国债(1年及以下)、中期国债(3至5年)和长期国债(10年以上)。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13只国债也依次可分为短、中、长线三类品种。短线品种以000896券为主,该券距到期日只有1.47年,对于两年内需要用钱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该券。中线品种较多,五年内希望兑现的有品种000696,该券距到期日有4.8年。对于五六年后有资金用途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009905、009704、010010或010103券。对于八、九年后有资金用途的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010004、010110、010110、010112或010203券。而长线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010107券,剩余期限为19.21年,该券半年付息一次,收益率也最高,5月23日的到期收益率为3.19%,高于期限为30年的2002年记账式(五期)招标的2.9%利率。

国债按种类可分为凭证式和记账式两种,另一种无记名式国债已于几年前取消了。记账式国债是指利用证交所的证券交易电脑清算系统,以电脑记账形式记录,通过无纸化方式发行和交易。其最大优点是:不印制实物券,发行成本最低,可以记名、挂失,操作灵活简便。由于这种国债在一定期限里,每个交易日都会挂牌交易,想买国债的股民再也不必排长队了。凭证式国债是采用填制国债收款凭证的形式,以百元为起点整数发行并从购买之日起开始计息。其优点是:不印制实物券,发行成本较低,可记名、挂失,可提前兑付,不能上市流通。通俗地讲,这是一种通过银行承购包销,即财政部把部分国债包给各银行销售,银行卖给投资者,是不可转让的证券,购买者是惟一的和最后的持有者,债券到期后,由持有者直接到银行兑现。

凭证式和记账式国债的投资价值比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首先,从利息收入来说,凭证式国债利息收入比较固定,以4月10日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为例,年利率为2.74%,这意味着1万元的国债存足5年,利息收入为1370元。如果存了1年半就提前兑付,那么利息只能是1年按2.74计算,剩下半年则按当时的活期存款利率;而记账式国债,按照国债的净价交易原则,规定的利息将一直算到交易的前一天。

其次,从资本收入来说,凭证式国债由于不能买卖,还谈不上资本收入。而投资记账式国债,投资者看重的就是资本收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国债的投资价值将会凸显。简单来说,如果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十年期面值为百元的国债收益率大约在10%左右,这意味着银行里国债当天的报价很可能会涨到110元,猛赚一把的投资者可以马上出手。当然,由于影响记账式国债报价的因素比较多,这就需要投资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根据物价、经济增长指数等相关数据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预测国债的未来走势。

再次,从流动性来说,在交易所上市的记账式国债,参与的投资者较多,因而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只要证券交易所开市,投资者随时可以委托买卖。目前来看,沪市的上市国债的流通性要强于深市,即便是同时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国债,沪市的成交量也明显较深市为大,成交更为活跃。因此,投资者若不打算长期持有某一国债到期兑取本息,则以投资沪市上市国债为好,以保证在卖出时能顺利脱手。由于一般投资者缺乏相应的消费和投资渠道,中、短期的凭证式国债因其低风险、高收益而被很多普通投资者看好,也几度形成热销局面。

最后,从风险角度而言,凭证式国债由于可提前变现,不参与利率制定,投资者几乎不承担风险,银行倒是把流动性和变现风险都担了起来;记账式国债的风险由投资者个人承担。不过,如果投资者在5年、10年的国债期限里不与银行进行交易,则利息收入仍是相对固定,风险并不大。

依偏好定策略

国债投资策略一般分为积极型的投资策略和消极型的或被动型的投资策略。积极的投资策略是指运用各种方法,积极主动地在国债市场寻找机会,发现被市场低估的国债。比如可根据市场利率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判断国债价格走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买卖差价。消极的投资策略是指在合适的价位买入国债后,一直持有至到期,其间不做买卖操作。对于以保值为目的投资者,采取消极的投资策略较为稳妥。

对于采用积极投资策略的投资者,要密切注意市场新的利率信号或其他价格敏感性指标,当市场上推出了新的国债时,国债的价格将根据新国债的利率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其调整方向与利率升降的方向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国债价格上涨,利率上升时国债价格将下跌。投资者还应密切关注股市、汇市及国家货币政策变化对国债行情的影响,以决定投资国债的介入点。

博弈中有技巧

根据国际经验,国债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持有结构将向机构集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债市场的机构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现在国债存量最大的银行间市场,其托管国债占总量的90%以上,就是一个纯粹的机构市场。相比之下,交易所国债市场尚拥有众多的中小投资者,是中小投资者在凭证式国债以外又一投资国债的途径。由于流通国债收益率高于凭证式国债,因而受到了许多中小投资者的青睐。因该市场的流动性较好,机构投资者也重兵驻扎。1997年至今,国债发行的重点转向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规模止步不前,现券日益稀缺。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机构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交易更多地表现为机构投资者间的博弈。

面对机构投资者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中小投资者并不是无能为力。若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投资技巧,也能够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获取一定的收益。

国债投资技巧篇2

[关键词]债券投资风险防范

一、我国债券投资的风险现状及其类别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风险不仅存在于价格变化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信用之中。因此正确评估债券投资风险,明确未来可能遭受的损失,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之前必须的工作。当然,在同样的债券市场,不同投资者的收益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存在着投资技巧的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投资的技巧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对债券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来关心一下投资债券的风险何在。投资债券,可能会面临哪几方面的风险。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

1.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借款人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在所有债券之中,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由于有政府作担保,往往被市场认为是金边债券,所以没有违约风险。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地方政府和公司发行的债券则或多或少地有违约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要对债券进行评价,以反映其违约风险。一般来说,如果市场认为一种债券的违约风险相对较高,那么就会要求债券的收益率要较高,从而弥补可能承受的损失。

2.利率风险

债券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毫无疑问,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当利率降低时,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由于债券价格会随利率变动,所以即便是没有违约风险的国债也会存在利率风险。

3.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期间,投资者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若债券利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8%,则实际的收益率只有2%,购买力风险是债券投资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风险。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通货膨胀的状态,我国发行的国债销路并不好。

4.变现能力风险

变现能力风险,是指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的风险。如果投资者遇到一个更好的投资机会,他想出售现有债券,但短期内找不到愿意出合理价格的买主,要把价格降到很低或者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买主,那么,他不是遭受降低损失,就是丧失新的投资机会。

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单位管理与决策人员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失误,导致资产减少而使债券投资者遭受损失。

二、我国债券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1.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债券的期限本身就孕育着风险,期限越长,风险越大,而收益也相对较高,反之债券期限短,风险小,收益也少。如果把全部投资都投在期限长的债券上,一旦发生风险,就会猝不及防,其损失就难以避免。因此,在购买债券时,有必要多选择一些期限不同的债券,以防不测。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

2.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3.必须注意不健康的投资心理

要防范风险还必须注意一些不健康的投资心理,如盲目跟风往往容易上当,受暗中兴风作浪、操纵市场人的欺骗;贪得无厌,往往容易错过有利的买卖时机;心理,孤注一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血本无归;嫌贵贪低,过分贪图便宜,容易持有一堆蚀本货,最终不得不抛弃而一无所获。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国债投资技巧篇3

学会等待是一种修炼

参与a股市场已经有10年的经验,汤林忠经历了牛熊的周期转换,他对把握中国a股市场的短期热点转换以及中长期宏观经济环境都较为自信。

从该基金的历史收益表现图中可以看出,在7月初该基金净值有小幅上涨之后就一直变化不大,直至10月初期。

“今年上半年,全球的经济状况堪忧,尤其以希腊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的金融环境一直都笼罩在欧债危机的阴霾中,这令整个全球的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汤林忠指出,“在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货币紧缩政策之后,地方债务问题以及温州原有的‘产业链’模式得不到持续,市场对银行业信贷危机和整个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加剧,使得a股市场的不确定更加增强。既然看不清市场,所以就果断得选择了空仓等待或者阶段性维持低于30%的仓位操作。”

市场跌多了就要涨,至少从短期来看是要涨的。

在坚持两个月的轻仓位操作后,汤林忠开始了加仓,新航线基金的净值后来者居上,截至发稿日,稳居亚军。

应该看到的是,正是这段时期的果断空仓及低仓位操作,令汤林忠在这次比赛的开始时期规避了不必要的风险。正如他自己所说,市场的机会无时无刻都有,学会等待是一种修炼。

操作熟悉个股增添自信

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是个股的“股性”变化却不大,尤其是对于一位擅长短线狙击的投资经理来说,操作熟悉的个股,赚钱效应更大。

a股市场有两千多家上市公司,要做到对每家上市公司熟悉,就需要平时对各个行业保持密切的敏感性。基于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汤林忠有一组自己精选的股票池。

他认为,只有选择操作自己熟悉的上市公司,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最终才能放心大胆得去博。说到底,a股市场的投资就像是在投机,但是投机也需要讲究技巧和策略。

在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何时买卖,这就需要依赖技术分析。由于操作频繁,因此选择合适的买卖点就显得更为重要。

汤林忠认为短线操作选股是有一定的技巧的,而每个人的择股技巧不同,所以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通常而言,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法操作,成功的概率越高,那么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对做投资的帮助很大。”

不贪不惧,坚守原则

汤林忠习惯于短线操作,尤其在当前的弱市环境下更是如此。但是需要坚持自己的短线操作原则,即达到预期收益立马走人,止损点也必须设置并且严格遵守。

国债投资技巧篇4

1凭证式国债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1994年开始,财政预算出现赤字不再向中央银行贷款,财政筹集资金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解决。而在此之前发行的国债大多为实物形态的无记名国库券,不仅印刷、调运、保管、反假成本过高,而且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大量购买的需要,记账式国债也因当时债券市场的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机构投资群体远未形成等因素,不能在财政筹资过程中承担主渠道作用,在此背景下,凭证式国债诞生了。

凭证式国债自1994年4月1日发行以来,经历了初创、调整、完善三个阶段。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逐步理顺了凭证式国债的承销和管理机制,凭证式国债的发行机构由最初的几家银行发展到今天的几十家金融机构;管理方式由最初的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承销机构的储蓄存款新增部分所占份额确定发行任务,发展到目前的组建凭证式国债承销团并签订全年承销协议的方式;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品种也由最初的只有三年期一种,发展到现在短、中、长期等多种,基本上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要求。

2凭证式国债发行中存在的不足

凭证式国债从无到有,直至当前成为我国国债市场上的重要品种,这是一个较大的进步,是对国债市场的有力推动,也为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任何新生事物的起步和发展都必然地伴随着矛盾和问题。

2.1凭证式国债结构不合理

2.1.1期限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债的短、中、长期结构比较合理,对于政府预算收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短期国债可以用于经常性的财政支出和短期资金调剂,中长期国债可以弥补年度预算赤字,因此,发达国家国债的发行都有短、中、长期合理的搭配。而我国目前市场上的凭证式国债以二年、三年、五年的中期国债为主,短期国债(一年以下)和长期国债(十年以上)的比重过小。以2000年为例,一年期国债发行量仅占当年国债发行总量的4%;2001年国内首次发行十五年和二十年期长期国债,当年长期凭证式国债的发行量仅占国债发行总量8.19%,这种短期、长期国债比重过低的状况,不利于丰富国债期限结构,也难以满足投资者对国债持有期限多样化的需求2.1.2时间结构不合理。凭证式国债发行时间过于集中,缺乏均衡性,使国债发行规模在短时期内急剧膨胀,国家还本付息时间也过于集中,客观上不但影响了国债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国债规模的障碍。同时,还会导致社会现金流量突变,使国债发行与投资者的闲置资金在时间、数量上不相适应,给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冲击。

2.1.3持有者结构不合理。我国凭证式国债持有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个人持有的国债比例约为国债发行量的60%,大大高于西方国家,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而且机构投资者无论从构成、分布和资源配置上都很薄弱,不便于国债集中托管进行交易。

2.2凭证式国债利率机制不合理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利率和公债利率实际上已经成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基准利率之一,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要以它们来制定和调整。而我国尚未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化,凭证式国债的利率变动取决于银行存款利率,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体制还是一种行政色彩较浓的利率体制,这种利率体制下凭证式国债的利率很难反映市场的实际需要。此外,我国凭证式国债和定期存款的利率结构也不合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风险高于国债,在流动性相似的情况下,国债利率将会低于存款利率。而我国凭证式国债的安全性比银行定期存款好,流动性不比银行存款逊色,收益率却比银行存款高,显然,这种国债利率结构欠合理。

2.3还本付息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凭证式国债采取的是一次性还本付息,对于大额长期投资凭证式国债者需要将所得收益用于补充生活或急需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时,因为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按年或按一定期限的返息资金的补充,使得国债持有者不得不进行提前兑付或办理质压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购买凭证式国债的积极性。

2.4凭证式国债流动性有待提高

尽管凭证式国债可以提前兑付,但也只能是一次性全额兑取,而且是只能在原购买网点办理,当持券人身在异地时,凭证式国债就无法变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流动性将日趋频繁,如果不尽快建立凭证式国债的流动市场,将对凭证式国债的发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2.5凭证式国债发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现在国债发行市场上仅仅依靠一些条例、制度、文件和领导讲话来加以约束,缺乏法律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处理手段和管理措施,尤其在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时,管理难度更大,有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发售行为不规范,甚至出现“暗箱操作”现象,造成大量“人情国债”、“内部国债”的产生,严重侵害了普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阻碍了正常销售。由于现有的国债发行主要是采取由各金融机构包销的方式,所以中央银行对国债的具体销售过程,很难直接介入和进行有效监督。

3改进政策及建议

3.1改善凭证式国债的期限结构

凭证式国债期限结构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国债投资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要。财政部应根据各种资金的需要,增设一年期以下、十年期以上的凭证式国债品种,同时设立常年发行网点、适时发行,使短、中、长各种期限的凭证式国债合理搭配,满足各种资金的投资需求,同时可以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

3.2调整凭证式国债持有者结构

为了改变凭证式国债主要由个人持有的现状,应尽快改变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办法,扩大凭证式国债应债资金来源,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培养有理性的投资理念、熟练的投资技巧和独立的投资取向。机构投资者实行多种国债投资品种的组合,将促使国债流通市场结构的合理和稳定。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能防范市场的大起大落,促进国债市场趋于成熟。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和成熟,必将带来投资技术和技巧的不断提高与投资战略的多样化,并由此促进国债市场发生质的飞跃和量的拓展。

3.3逐步实现凭证式国债利率市场化,完善国债利率机制

目前,凭证式国债利率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较少考虑发行时的资金供给状况和商业银行的承销意愿,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建议尽快引进凭证式国债竞标性招标式发行方式,理顺国债与存款利率结构,由市场决定国债的价格。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债利率客观上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基准利率。

3.4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储蓄类债券,在还本付息方式上应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要求。不同期限的凭证式国债,采取不同的付息方式。对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凭证式国债可采取一次性还本付息方式;对二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国债可以采取按年付息或贴现发行。同时,随着我国每年偿债支出的增加,为避免出现债务危机,均衡债务负担,应建立偿债基金制度。

3.5加快凭证式国债市场化培育,提高国债流动性

近几年,我国国债市场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在一些中大城市建立了国债流通市场,开办国债交易业务。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债的发行,而且促进了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的产生。但是,目前国债二级市场把占国债发行量60%以上的凭证式国债排除在外,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凭证式国债的流动性。因此,当前应尽快建立凭证式国债二级市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运行与货币政策运作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国债投资资金的有序流动。

国债投资技巧篇5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保险营销人员,它只要把他的观点和理念向它的目标群进行推广,让他的听众接受并认同他的观点。然后,接受他的听众主动自愿向他购买产品邀请,并向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正道。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低水平的保险营销员总是直接推销他的产品,或者转着弯去骗他的朋友和熟人购买连他自己都并不十分理解的保险产品。这种行为对我们的保险行业的名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我们到现在做起保险相当艰难!

一个网友和我聊天时说到“一人做保险,全家不要脸”就是这种现象造成严重后果的生动写照!

保险在我们的家庭理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和我聊天时对我说:他在银行去年存了5万元钱,今年取出来时,总共得到了360元钱的利息,却还被银行代扣了72元钱的利息税。更要命的一件事,它在这期间得了一个痔疮,结果在中大五院做了个手术,花了5360元,所以结果一年下来,他的存款变成了44928元。

1234结果他向我请教关于理财的技巧。作为朋友,我也不好拒绝,所以,我也就把我理财的技巧传授给了他!

我认为:我们进行家庭理财的目的,是实现家庭资产最大限度的保值和增值。

作为家庭理财中最重要,但过去往往不被人重视的一项是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十年前,我有二个朋友到了珠海,二人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其中一个有了钱就存了起来,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娶一个老婆,还要建房子。结果十年后的今天,他实现了他的梦想,目前他过得挺好,有了一个老婆还有孩子,而且也在家乡建了一个据说花了12才万建好的房子,他还在原来的公司工作,而且工资比十年前涨了一倍,现在都有了1600了。而另一个却有了钱就把钱用了,他把他工作前半年的钱用了,参加了一个电工培训,结果过了几个月,他在另一个厂当了个电工,后来他又参加了中级高级电工和电工技师的培训,而且还参加了自学考试企业管理专业的考试。结果在五年后,他拿了个本科文凭,一个电工技师证。现在他是一个厂里的负责设备的副经理,他没告诉我他的工资是多小,不过我知道他现在在珠海至小有二套房子,还有一辆小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老婆,据说是个研究生毕业。所以我认为:教育与培训是投资是投入最小,但回报最大的投资!一个受到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和一个没有接受培训的人,他们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工作环境,以至于对今后的生活和对将来的预期,那是根本无法相比的。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回报率是多小,我想到目前为止,最精明的会计师也许还不能计算出它的回报率到底有多高,高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在家庭理财中,首先应当优先拔出我们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哪怕是欠债也应当去做。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都是这么回事!

1234在我们的家庭理财中,如果我们在交了房子月供后,还有一部份余钱。那么,我们配一点证券与股票资产也是有必要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银行利率呈负利率的进程中,我们持有股票和基金也算是坐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享受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当前股指高企,投机极盛的股市中,风险也是极大的。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我们不但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反而会把我们的银子变成别人的成果!因此,我们进行理财,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个蓝子里,特别是不要借钱去炒股-----除非你是一个股市中的特等高手!因此在一般的家庭中,股票与基金类风险资产原则上不应当超过流动资产50%,就样,在风险来临时,我们的生活质量将不会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家庭理财中,配一些银行存款也是十分必要的,银行活期存款虽然利息特低,表面看起来根本是没什么投资价值。但是,它的流动性是最好的,在我们需要时,我们可以随时支取。这样,我们不需要再在我们要用钱时,去卖出其它资产来套现!另外,我们也可以配一点定期存款,但是在一个利率上升周期中,我们原则上不要将存期定得太长,以六个月定期比较合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次加息时,我们都能享受到加息带来的利益!如果中国经济进入降息周期,我们就应当将存期尽可能的存得长一些,我们甚至于可以存个五年期限的定期,经济一旦进入降息周期,做什么生意和投资都特难赚钱,而定期存款是最好的投资,并能锁定较高收益的投资,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最多的银行利息!银行存款在我们的家庭理财中,这一部份占20-30%就可以了!投资国债与投资银行存款具有相同的性质,利息也不低,但流动性比定期更好,必要时也可以随时卖出,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我们配置的活期存款转成国债,也许收益会更高,而风险一点也不增加,流动性一点也不受影响!当然,我们也可以投资一些好的企业债券,但投资企业债券的风险比投资国债要高许多,收益却并不会高太多。因此,私低下,在投资国债与企业债券二者中进行选择,我更偏好国债投资!

1234我们的家庭理财中,有一个极不被人重视,但却相当重要的一部份,那就是保险资产的配置问题。

国债投资技巧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2012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给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陷入了一种持续疲软、低迷的状态,全球跨境并购额大幅下降,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却逆势上扬,取得不俗成绩,根据普华永道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65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4%,创历史新高。欧债危机虽然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危中有机、机可克危,欧债危机同样也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一、欧债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有利条件

(一)欧债危机使西方国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顿,企业估值降低

当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西方老牌发达国家经济流动性严重不足,经济复苏十分困难,消费与投资信心低下,很多企业资金周转短缺,出现了经营困顿甚至破产,企业规避风险的需求激增,股东也迫切希望卖掉公司股权,获取资金,以减少欧债危机对自身的打击。这些因素使得企业资产价格走低,企业估值缩水,所以与以往相比,我国企业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来完成并购,降低并购的成本。

(二)欧债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降低了资本进入的门槛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西方国家在部分行业部分领域降低了境外资本进入的门槛和壁垒,政府减少了对外资并购行为的政治干预,甚至出台了一些对外资投资的特殊鼓励政策来吸引外资进入,以缓解欧债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例如在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日前表示,会重新考虑放宽对航空公司合并收购的限制,将外国航空企业在欧盟航空公司的控股不得超过限额提高到49%,并要求各成员国都进一步放宽限制。这无疑给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三)人民币的升值、美元和欧元的贬值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

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这两种货币走势逆向而行,是中国资本投向欧盟的直接推动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美元与欧元则相对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从2009年1月5日的6.8367下降到2013年1月4日的6.2897,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约8%,2009年1月5日欧元对人民币的中间价为9.5382,而2013年1月4日是6.2897,欧元兑人民币贬值约14%。人民币的升值,无疑给持有中国货币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四)中国国内的政策支持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添了动力与信心

近阶段,国家政府部门为支持鼓励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国企方面,财政部明确了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编制重点之一是境外投资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出,支持中央企业收购兼并能够实质控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国家急需的境外战略性资源,以及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且对促进本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推动作用的境外企业。在民企方面,发改委联合多部委于2012年6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为民营企业“出海”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是对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的深化和具体落实。党的十报告更是提出,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支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逐渐上升到国家意志之中。

二、欧债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出现的新特点

(一)实施并购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前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基本上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不论是海外并购数量还是并购交易总额,国有企业在我国跨境并购中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到255亿美元,同比上升177%,占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额的近4成,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院线amC全部股权,三一重工斥资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刷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海外并购纪录。当前我国跨国并购结束了国有企业“一家独大”的景象,呈现出国企、民企、基金、信托等各种类型企业齐上阵的局面。

(二)并购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中国第一轮“走出去”的动因是获取资源,保障资源安全,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类并购交易一枝独秀,而近几年中国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直接影响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简单的能源类向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拓展,伴随着对技术、品牌、市场和渠道多方追求,汽车、电子、新材料、食品、文化、金融、航空等各领域均出现并购新机会,众多行业领域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地方会出现并购热点。例如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海外并购中屡有斩获,让人颇感意外。

(三)并购对象的选择更加务实

前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对象选择上存在着一味追求大规模、名品牌、高利润的情况,“为了收购而收购”,“看见便宜就收购”的现象严重,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结果造成并购的亏损和失败,如中国tCL收购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电子生产商汤姆逊,中国平安并购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富通集团等等。而最近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更加务实一些,对并购的项目进行了较为谨慎、细致的摸索,选择收购的目标企业更能适应自己发展战略的需要,更能与企业形成互补,在收购后也能够更好的管理,更好的为我所用。如光明集团并购英国的维他麦,吸收维他麦在麦片生产的先进技术,积极拓展麦片食品领域,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实现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

(四)并购的模式不断拓展,更善于借助外力达到成功

最近,参与海外收购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自身海外并购经验的不足,更倾向于借助财务公司、融资机构、评级机构、中介公司、投资顾问等外力来进行并购。这些组织拥有获取并购相关信息的渠道,善于使用多种并购评估工具,熟悉国际并购交易准则和他国经营环境,具有高超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在并购整合方面经验丰富,企业通过寻求中介组织的帮助可以达到降低并购风险的目的。武汉梧桐硅谷天堂在收购斯太尔汽车时就找了既了解私募基金又了解中国市场的GCi公司帮忙,使得在并购过程中取得成功。

三、欧债危机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欧债危机还未结束,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还未完全见底,并购风险还是比较大。据标准普尔公司的信用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欧元区国家失业率平均为11.6%,而且预计2013年失业率会上升至12.1%,诸如希腊和西班牙等部分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将会达到50%,在欧元区17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信用仍然被列在“前景展望为负面”的观察名单中,欧元区经济继2012年收缩0.6%之后,预计2013年将进一步收缩0.1%。经济条件并不乐观,正如德国总理在2013年新年之词中所言:欧元区债务危机还远未结束。由此看来,欧洲经济将持续低迷,难以在很短时间内复苏,欧洲形势尚不明朗,因此标的企业价值也更加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被并购企业资产估值没有达到最低点,此时出手并购可能为时尚早。

(二)海外并购过程中对政治风险估计不足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使西方国家降低了某些领域外资进入的门槛,但并不意味着海外并购之路会一帆风顺,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遇到的关税壁垒,到入世后相继出现的绿色壁垒、技术性壁垒、劳工标准壁垒,以及当前正在发酵的国家安全壁垒,我们都可以看出每种传统壁垒落幕的同时都会有新兴壁垒的上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依旧曲折,面临的政治风险仍然比较大。由于制度转型尚未完成,中国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大举并购非常容易使人联想到其背后的国际政治意图,从而遭到某些东道国的政治干预,最后导致跨国并购的夭折。由于对政治风险估计不足,在并购之前没有做好应对政治风险的各种准备,以致在遭遇政治风险时陷入被动,无力应对,继而导致并购的失败。2012年浙江万向集团收购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a123system、卓越航空并购美国豪客比奇、三一中国收购美国风电项目、中兴华为在美国电信行业的种种并购,都以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拒绝。

(三)海外并购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

海外并购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并购过程中需借助各方力量协调完成,并购经验至关重要。中国海外并购正处于上升成长期,虽说海外并购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较西方发达而言,海外并购经验仍然不足,根据经济学人信息部调查显示,82%中国高管认为缺乏境外投资经验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认为中国大多数的跨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化经营意识,缺乏国际化企业的运营构架,有些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缺乏科学评估和规范的风险管理,容易受人引诱,盲目冲动,往往不计成本,不重视投资的绩效,往往出现了“赔本赚吆喝”的情况,有的企业海外分支部门只是以项目为指向,热衷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行为短视,缺少完整的本地化运营战略,引起了当地对中国企业的抵制。

(四)并购后的经营与整合难度较大

即使在欧债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西方国家也不会把质优效高的企业卖给中国,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都是当地发生经营困境的不良资产,加之中西方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企业管理方式的差异,并购后能否很好地经营与整合是一个很现实、严峻的挑战。中国欧盟商会在2013年1月的《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已在欧盟投资的中国企业中,78%的受访企业表示遇到经营性难题。由此可以看来现阶段中国可以取得并购的单纯的成功,而并购后的经营与整合却是一大难题。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整合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

四、欧债危机下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企业并购前对自身及目标企业进行合理评估,做好并购战略规划

并购前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评估,衡量自己是否具有兼并对手的实力,是否具有吸收消化被并购企业资源的能力,是否具有整合被并购企业的能力。要减少不现实的盲目乐观和对自身实力的夸大,企业在自身实力和未来经营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才能为正确选择并购目标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并购对象的选择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双方经营战略上要具有互补性,经营业务上要具备相关性,并购整合上要具备可融性,尽量选择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目标企业。总之,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不能盲目跟风,应做好并购战略规划和充分的准备,认真分析评估自身海外并购的条件和能力,谨慎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企业,充分调查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一般运营因素,了解并购环境,切实分析可能产生的风险,对当前宏观上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微观上的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做出细致的分析,发现企业的机会和危险。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并购技巧

并购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并购技巧以达到并购成功的目的,一是要做好宣传,要加强自身在目标企业所在国积极面的宣传,展现出一个负责任企业的良好形象,取得当地政府、社会、媒体、民众的信任,减少并购阻力。二是要充分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在并购过程中需要中介机构的大量服务,要寻求评级机构给予恰当的评估服务,投资银行对整个并购做出策划运作,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上的服务,律师事务所需提供法律上的服务,金融机构要提高担保、融资服务,充分借助中介的力量就可以提高并购的成功几率,切不能因降低成本而忽视这些中介机构的力量。三是要提高谈判技巧,海外并购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谈判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谈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性质、规模、行业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谈判策略与技巧,这样才能在谈判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为谈判取得期望的交易价格打下基础。四是要灵活运用并购的手段,要根据企业状况和外部环境特点,综合运用现金支付、定向发售、杠杆收购、资产入股、股票互换等各种金融工具与金融安排,选择最优方案。

(三)并购后加强企业之间的整合,特别是企业文化上的整合

企业海外并购并不是双方企业的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必须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购完成后能否进行有效的整合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后管理水平高低的反映。并购后整合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涉及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整合的不利或欠缺,都可能会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这些整合包括经营战略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和公司财务整合,其中,企业文化整合至关重要,正如并购的“七七”定律那样,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所以并购之后的整合特别是文化整合尤为重要,整合的过程中要因时而异,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切不可操之过急。

(四)中国政府应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着手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机制,就境外项目的审批、监管、保险、争议解决等做出规范与简化,以确保实施并购的效率与质量。其次,要抓紧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国内国际产业与企业动向,为中国企业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信息情报支持。再次,政府要加强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要切实维护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正当权益,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遭受外国政治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与相关国家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深化互信,化解误解,把政治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最后,要积极的参加国际经济组织的工作和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海外并购环境,推动国际资本经营活动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勇秋.2012中国海外并购年危机中寻找机会[oL].凤凰网,2012-12-27.

[2]刘主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3]车正红,李华资.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国债投资技巧篇7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看,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安然公司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中所运用的一套财务游戏更是令人瞠目,本文重点对其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分析。

一、掩盖资金来源渠道的“表外融资”

据称安然公司发明了一套复杂的财务系统,而且它的运行技巧使得华尔街的专家们也难以了解,但由于安然公司股票这些年一直增值,股东获利丰厚,便没人去深究安然财富爆发的原因,其中猫腻连素以严管闻名的美国证监会也几无察觉。安然公司雇佣了一批高水平的律师和会计师,其高超的财务运作技巧使安然成为违背法规而不被抓住的行家。安然公司前Ceo杰夫瑞·司基林,就安然的成就曾夸口说,“人们为资产工作,现在我要变过来,让资产为我工作。”

实质上安然是通过由自己人掌握的合伙企业,运用暗箱操作所谓的表外融资,降低其经营财务中的负债额,也就是通过财务游戏欺骗公众。

表外融资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创新型的衍生融资方式,是将公司的某些交易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处理,而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在成熟资本市场上,表外融资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带动了资产证券化(aBS)的兴起。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市场上又出现了以表外业务为主的金融工具创新浪潮,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表外融资,企业的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表现为资产增加,也不在负债方表现为负债增加。企业不仅可以改善负债比率,优化资产结构,还能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当前预算规模的限制。

对于资产大量固化的企业,可以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盘活资产。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一种“出售回租”的方法来实现:由企业首先将固定资产按约定价格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然后再从租赁公司将设备回租回来使用,这样,企业可以将租赁资产显示在出租人身上,承租人既可使用租赁物件,还不显示负债,并可与融资租赁公司共同分享税收优惠带来的好处。

安然公司使用各种想象力十足的财务操作及积极的会计方法,成功地变成全美最大的能源业者。在公司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安然为了避免资产和债务迅速上升,利用大量表外融资手段来解决财政膨胀。这样也使得公司财务逐渐失去了透明度,投资者渐渐不清楚安然的赚钱模式,全然不知安然在膨胀中潜藏着深度危机。

安然将许多与关联企业签署的合同极为秘密,把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额,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这些欺诈、误导股东的手法于2001年11月被披露后,市场对安然的财务游戏完全丧失信心,也成为最终埋葬安然的主因。众所周知,导致投资者对安然公司丧失信心的主因是其难以理解的信息披露,以及被确证的财务谎言和大量的表外负债。

二、超高风险的“套期保值”

安然从1994年起开始其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项目,安然拥有多个大型海外能源项目、宽带通信企业,还有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为安然提供所需的融资,套期保值或风险控制手段。然而正是这些本欲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运作手段,由于安然公司在与关联企业的高风险幕后交易中大量非正常使用,使安然风险放大导致其最后破产。

最典型的案例是LJm资本管理公司。这家安然关联企业由当时安然的财务总监安德鲁·法斯托牵头建立并自任总经理,主要业务是投资管理等;安然在LJm1和LJm2基金中分别投入了1600万美元和3.94亿美元的资本。2000年中开始,安然最新重大项目宽带公司的前景日益暗淡,安然公司管理层甚为担心。此时,安然财务总监法斯托建议,要求关联企业LJm2为其宽带业务等资产的价值提供担保。于是,安然与LJm2签订交换合同,条件为:如果安然这部分资产升值,LJm2将分享溢价;如果安然这部分资产贬值,LJm2必须弥补安然贬值部分;安然可以立即从LJm获得12亿美元现金,但如果LJm2发生清偿危机,安然将打入价值为12亿美元现金或等值安然股票。

然而引发安然危机的关键之一,是安然并没有事先确定承诺发行股票的数量,而仅是保证所发行的股票价值等于12亿美元。这里的风险是,如果安然股价出现大幅下滑,它将被迫发行更多数量的股票来凑足相应的价值,更加稀释原有股东的股票价值,导致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由干安然股票跟宽带资产的价值有很高的相关性,其结果是,如果未来这部分资产价值继续下跌,安然股价受到压力时,因这种担保导致的股票稀释反而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安然投资者的风险陡然加大。LJm2与安然之间的协议金额面值高达21亿美元。在it业及通信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安然在2000年至少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受益”4.5亿美元。这些收益其实正好对应于其相应的宽带资产价值减少。但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并把这些受益算做收入,这其实不是什么收益,是安然玩的又一个财务游戏。

这些支付使LJm2本身的资金陷于枯竭。按照上述协议,安然必须发行价值12亿美元的股票充实LJm2的资金。不幸的是,安然股价也在直线下跌,到2001第三季度已跌至40美元以下。安然决定不实施新股发售计划,于是只好依靠出售资产套现,赎回LJm2中其它投资者的投资,使LJm2成了安然的全资子公司。这样一来,安然原来没有合并进财务报表的亏损,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在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财务报表时,称为了中断与“某一关联企业”的财务合约而出现10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费用,同时也从“股东权益”项下扣除12亿美元。这12亿美元是履行与LJm的责任。此消息引起激烈的市场反应,也是安然下沉的开始。

从美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看,安然与LJm的这类关联交易,本身并不一定违法;工业公司与金融机构签订合约来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套期保值已成常见行为,这类保险型的合同其实是一种金融工具。基金投资者可从安然的资产升值中得利,但也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互换”也使安然得以“熨平”自己的盈利波动,使之不受到行业波动的影响,从而不轻易令华尔街“失望”。由于LJm中安然的股份不足以引发合并报表,安然及其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都声称其行为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但是,即使对这些“衍生工具合同”的风险披露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安然也是明显利用了会计上的漏洞,把风险隐藏在背后,安然在实质上承担了全部的风险。

安然称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但实际上,公司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子隐藏债务的财务游戏。

为了扩张企业,安然需要大量融资,但又不想增发股票或直接发行更多负债,以免摊薄股权或降低债信评级。在许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安然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利用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

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采用母公司理论,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被控制的标准是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50%以上(不包括50%)的权益资本。

安然钻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它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50%的股份,但仍然无须合并其报表,所以,虽然在实质上控制了所设立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很难反映出来。

三、利用“信托基金”隐藏债务

安然隐藏债务的另一种手段是利用“信托基金”。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分别称为“马林”(mariin)和“鱼鹰”(whitewing)。在“马林”中,安然将自己在英国和其它地方的水厂资产剥离给基金,让后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信托基金通过发行债券融来的资金进入安然,安然却无须将这些债务计入公司报表内(因这是用水厂资产“换来的”)。但是,安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用股票或现金赎回“信托基金”。安然的如意算盘是在“信托”存续期内尽量使相应的资产增值,在信托赎回时出售该资产来支付债券。但不幸的是,安然的英国业务并没有升值,当“马林”信托基金的赎回期在2001年7月来临时,安然须用可转换优先股或现金来补充。

“鱼鹰”信托基金以同样方式发行?24亿美元的债券,作为抵押的资产包括安然在中美洲的天然气传输系统、为欧洲电站设计的涡轮机组、在欧洲各电厂中的股份以及其它能源资产。如果这些项目最终的价值超过了负债的金额,安然可以得到“额外”的利润。由于采用“表外融资”方式,因此这些资产和负债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中都没有反映,这些“额外”的盈利很可能给人们一种假象:安然用了很少的资本就得到了很高的利润。

从投资理论角度分析这类信托基金,可以把“马林2”和鱼鹰基金拥有的资产和债务看成是一种套期保值策略的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空头”策略,它把债券卖给投资者;第二部分是“多头”策略,包括来自安然的水厂等资产抵押和安然增发股票的担保。但是,这些水厂资产本身与安然股票的价值相关性非常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多头”方就是安然股票。

“马林2”基金的“多头”是安然股票,“空头”是固定收入的债券,两头的风险特性千差万别,这种“套期保值”策略不可能把风险“对冲”掉,余留的风险仍然很高,而所有风险实际上都由安然承担。多头首先是水厂资产,这些资产没有流动性,其价值不易估算,风险特性难以估测;而空头的一方是流通性好的债券。用流动性差的资产去“对冲”流通性好的证券的危险性已昭然若揭,因为这种对冲只会给基金操作者带来“不流动性”风险。“不流动性”风险在市场波动不大时不会成为问题,但在市场动荡时可能造成致命性打击。这也是安然的“套期保值”策略失败之处。作为华尔街多年的宠儿,安然公司通过以上种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的稳定性与其股价表现绑在了一起。反过来,股价的表现又取决于公司每个季度的盈利能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测。由于太多地使用自己的股票提供担保,安然更加有动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制造利润,以推动股价。安然为了躲避监管,尽量利用会计体系内在的缺陷,并多次作误导性陈述。安然通过制造概念,使投资者相信公司已经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如宽带通信),然后业绩上作“配合”,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创造出超常的利润。

使安然付出很大代价的也包括它与关联企业签订的许多复杂担保合同,这些合同常有关于公司信用评级,资产价值,安然股价的条款。这些条款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相关性极高,一旦某项条款触发,其它合同及相应条款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安然的这种根本性的系统风险使它在能源市场波动太大时,这些因金融杠杆而扩大的系统风险迫使各条款相继触发,要求安然在恰恰没有资金时以现金清偿巨额债务,引发清偿危机。

四、安然破产的警示

公正地讲,在安然的发展史上,安然有很多世界级水平的战略和运作。比如安然进入发电领域并成为领导者,就是利用美国能源市场开放,英国能源市场开放和第三世界国家能源市场开放的机会,成功地将它在天然气上积累的核心竞争力推向动力和发电领域。当安然仅仅排在美国天然气制造商的第13位的时候,它就有战略远见地建立了美国最大的天然气输送系统,输送量达到英国国内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该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鼎盛时期其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雇佣2万多员工,其业务遍布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安然就破产了,其公司市值由峰值时的近800亿美元缩水至2亿美元,罕见地蒸发掉99%,公司诚信荡然无存,投资者财富烟消云散,令人叹息。

从安然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企业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得。

一旦公司的管理层产生错觉,认为是可以凭一些聪明领袖的能力成就企业的辉煌,将自己放在超越价值公理的位置上,自我造神的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毁灭。

导致安然破产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安然公司的财务技巧不高,而是安然公司缺乏市场诚信企图利用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透过法律漏洞虚报盈余,掩盖巨额债务。安然通过由自己人掌握的关联合伙企业,透过会计准则漏洞实施“表外融资”、“套期保值”等手段,掩盖其经营中的巨额负债,欺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

中国有一句古诗:天若令其亡,必令其疯狂。没有内心对价值公理的谦卑,就会放纵个人对权谋和地位的迷恋,以为可以靠高超的骗术或权术来创造奇迹,结果便是自我毁灭。

回望中国,对那些习惯权谋,习惯制造概念在股市或市场创造奇迹,习惯自己是绝对权威的某些企业家来说,安然的倒下可以说是一个大的提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为企业经营上,若超越诚信规则,游戏规则,蔑视价值公理,那么最终品尝的就是违背规则而造成的苦果。

2001年10月,世界16强企业,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宣布,“由于会计工作的错误”,他们在最近4年的收支平衡表有严重错误,赢利数量减少5亿多美元。此消息一出,股民大举抛售该公司股票,其股票价格大跌。在这种形势下,安然公司在12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一个昨天还属于世界500强又是美国第七大公司的大企业,竟然在两个月内不得不破产、带给世界又是一场不小的“安然门”震撼。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看,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安然公司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中所运用的一套财务游戏更是令人瞠目,本文重点对其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分析。

一、掩盖资金来源渠道的“表外融资”

据称安然公司发明了一套复杂的财务系统,而且它的运行技巧使得华尔街的专家们也难以了解,但由于安然公司股票这些年一直增值,股东获利丰厚,便没人去深究安然财富爆发的原因,其中猫腻连素以严管闻名的美国证监会也几无察觉。安然公司雇佣了一批高水平的律师和会计师,其高超的财务运作技巧使安然成为违背法规而不被抓住的行家。安然公司前Ceo杰夫瑞·司基林,就安然的成就曾夸口说,“人们为资产工作,现在我要变过来,让资产为我工作。”

实质上安然是通过由自己人掌握的合伙企业,运用暗箱操作所谓的表外融资,降低其经营财务中的负债额,也就是通过财务游戏欺骗公众。

表外融资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创新型的衍生融资方式,是将公司的某些交易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处理,而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在成熟资本市场上,表外融资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带动了资产证券化(aBS)的兴起。特别是近几年,金融市场上又出现了以表外业务为主的金融工具创新浪潮,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表外融资,企业的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表现为资产增加,也不在负债方表现为负债增加。企业不仅可以改善负债比率,优化资产结构,还能扩大资金来源,突破当前预算规模的限制。

对于资产大量固化的企业,可以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盘活资产。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一种“出售回租”的方法来实现:由企业首先将固定资产按约定价格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然后再从租赁公司将设备回租回来使用,这样,企业可以将租赁资产显示在出租人身上,承租人既可使用租赁物件,还不显示负债,并可与融资租赁公司共同分享税收优惠带来的好处。

安然公司使用各种想象力十足的财务操作及积极的会计方法,成功地变成全美最大的能源业者。在公司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安然为了避免资产和债务迅速上升,利用大量表外融资手段来解决财政膨胀。这样也使得公司财务逐渐失去了透明度,投资者渐渐不清楚安然的赚钱模式,全然不知安然在膨胀中潜藏着深度危机。

安然将许多与关联企业签署的合同极为秘密,把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额,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这些欺诈、误导股东的手法于2001年11月被披露后,市场对安然的财务游戏完全丧失信心,也成为最终埋葬安然的主因。众所周知,导致投资者对安然公司丧失信心的主因是其难以理解的信息披露,以及被确证的财务谎言和大量的表外负债。

二、超高风险的“套期保值”

安然从1994年起开始其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项目,安然拥有多个大型海外能源项目、宽带通信企业,还有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为安然提供所需的融资,套期保值或风险控制手段。然而正是这些本欲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运作手段,由于安然公司在与关联企业的高风险幕后交易中大量非正常使用,使安然风险放大导致其最后破产。

最典型的案例是LJm资本管理公司。这家安然关联企业由当时安然的财务总监安德鲁·法斯托牵头建立并自任总经理,主要业务是投资管理等;安然在LJm1和LJm2基金中分别投入了1600万美元和3.94亿美元的资本。2000年中开始,安然最新重大项目宽带公司的前景日益暗淡,安然公司管理层甚为担心。此时,安然财务总监法斯托建议,要求关联企业LJm2为其宽带业务等资产的价值提供担保。于是,安然与LJm2签订交换合同,条件为:如果安然这部分资产升值,LJm2将分享溢价;如果安然这部分资产贬值,LJm2必须弥补安然贬值部分;安然可以立即从LJm获得12亿美元现金,但如果LJm2发生清偿危机,安然将打入价值为12亿美元现金或等值安然股票。

然而引发安然危机的关键之一,是安然并没有事先确定承诺发行股票的数量,而仅是保证所发行的股票价值等于12亿美元。这里的风险是,如果安然股价出现大幅下滑,它将被迫发行更多数量的股票来凑足相应的价值,更加稀释原有股东的股票价值,导致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由干安然股票跟宽带资产的价值有很高的相关性,其结果是,如果未来这部分资产价值继续下跌,安然股价受到压力时,因这种担保导致的股票稀释反而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安然投资者的风险陡然加大。LJm2与安然之间的协议金额面值高达21亿美元。在it业及通信业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安然在2000年至少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亿美元,2001年“受益”4.5亿美元。这些收益其实正好对应于其相应的宽带资产价值减少。但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并把这些受益算做收入,这其实不是什么收益,是安然玩的又一个财务游戏。

这些支付使LJm2本身的资金陷于枯竭。按照上述协议,安然必须发行价值12亿美元的股票充实LJm2的资金。不幸的是,安然股价也在直线下跌,到2001第三季度已跌至40美元以下。安然决定不实施新股发售计划,于是只好依靠出售资产套现,赎回LJm2中其它投资者的投资,使LJm2成了安然的全资子公司。这样一来,安然原来没有合并进财务报表的亏损,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在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财务报表时,称为了中断与“某一关联企业”的财务合约而出现10亿美元的一次性重组费用,同时也从“股东权益”项下扣除12亿美元。这12亿美元是履行与LJm的责任。此消息引起激烈的市场反应,也是安然下沉的开始。

从美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看,安然与LJm的这类关联交易,本身并不一定违法;工业公司与金融机构签订合约来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套期保值已成常见行为,这类保险型的合同其实是一种金融工具。基金投资者可从安然的资产升值中得利,但也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互换”也使安然得以“熨平”自己的盈利波动,使之不受到行业波动的影响,从而不轻易令华尔街“失望”。由于LJm中安然的股份不足以引发合并报表,安然及其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都声称其行为符合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但是,即使对这些“衍生工具合同”的风险披露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安然也是明显利用了会计上的漏洞,把风险隐藏在背后,安然在实质上承担了全部的风险。

安然称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但实际上,公司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子隐藏债务的财务游戏。

为了扩张企业,安然需要大量融资,但又不想增发股票或直接发行更多负债,以免摊薄股权或降低债信评级。在许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安然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利用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

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采用母公司理论,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被控制的标准是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50%以上(不包括50%)的权益资本。

安然钻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它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50%的股份,但仍然无须合并其报表,所以,虽然在实质上控制了所设立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很难反映出来。

三、利用“信托基金”隐藏债务

安然隐藏债务的另一种手段是利用“信托基金”。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分别称为“马林”(mariin)和“鱼鹰”(whitewing)。在“马林”中,安然将自己在英国和其它地方的水厂资产剥离给基金,让后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信托基金通过发行债券融来的资金进入安然,安然却无须将这些债务计入公司报表内(因这是用水厂资产“换来的”)。但是,安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用股票或现金赎回“信托基金”。安然的如意算盘是在“信托”存续期内尽量使相应的资产增值,在信托赎回时出售该资产来支付债券。但不幸的是,安然的英国业务并没有升值,当“马林”信托基金的赎回期在2001年7月来临时,安然须用可转换优先股或现金来补充。

“鱼鹰”信托基金以同样方式发行?24亿美元的债券,作为抵押的资产包括安然在中美洲的天然气传输系统、为欧洲电站设计的涡轮机组、在欧洲各电厂中的股份以及其它能源资产。如果这些项目最终的价值超过了负债的金额,安然可以得到“额外”的利润。由于采用“表外融资”方式,因此这些资产和负债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中都没有反映,这些“额外”的盈利很可能给人们一种假象:安然用了很少的资本就得到了很高的利润。

从投资理论角度分析这类信托基金,可以把“马林2”和鱼鹰基金拥有的资产和债务看成是一种套期保值策略的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空头”策略,它把债券卖给投资者;第二部分是“多头”策略,包括来自安然的水厂等资产抵押和安然增发股票的担保。但是,这些水厂资产本身与安然股票的价值相关性非常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多头”方就是安然股票。

“马林2”基金的“多头”是安然股票,“空头”是固定收入的债券,两头的风险特性千差万别,这种“套期保值”策略不可能把风险“对冲”掉,余留的风险仍然很高,而所有风险实际上都由安然承担。多头首先是水厂资产,这些资产没有流动性,其价值不易估算,风险特性难以估测;而空头的一方是流通性好的债券。用流动性差的资产去“对冲”流通性好的证券的危险性已昭然若揭,因为这种对冲只会给基金操作者带来“不流动性”风险。“不流动性”风险在市场波动不大时不会成为问题,但在市场动荡时可能造成致命性打击。这也是安然的“套期保值”策略失败之处。作为华尔街多年的宠儿,安然公司通过以上种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的稳定性与其股价表现绑在了一起。反过来,股价的表现又取决于公司每个季度的盈利能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测。由于太多地使用自己的股票提供担保,安然更加有动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制造利润,以推动股价。安然为了躲避监管,尽量利用会计体系内在的缺陷,并多次作误导性陈述。安然通过制造概念,使投资者相信公司已经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如宽带通信),然后业绩上作“配合”,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创造出超常的利润。

使安然付出很大代价的也包括它与关联企业签订的许多复杂担保合同,这些合同常有关于公司信用评级,资产价值,安然股价的条款。这些条款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相关性极高,一旦某项条款触发,其它合同及相应条款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安然的这种根本性的系统风险使它在能源市场波动太大时,这些因金融杠杆而扩大的系统风险迫使各条款相继触发,要求安然在恰恰没有资金时以现金清偿巨额债务,引发清偿危机。

四、安然破产的警示

公正地讲,在安然的发展史上,安然有很多世界级水平的战略和运作。比如安然进入发电领域并成为领导者,就是利用美国能源市场开放,英国能源市场开放和第三世界国家能源市场开放的机会,成功地将它在天然气上积累的核心竞争力推向动力和发电领域。当安然仅仅排在美国天然气制造商的第13位的时候,它就有战略远见地建立了美国最大的天然气输送系统,输送量达到英国国内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该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鼎盛时期其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雇佣2万多员工,其业务遍布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安然就破产了,其公司市值由峰值时的近800亿美元缩水至2亿美元,罕见地蒸发掉99%,公司诚信荡然无存,投资者财富烟消云散,令人叹息。

从安然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企业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得。

一旦公司的管理层产生错觉,认为是可以凭一些聪明领袖的能力成就企业的辉煌,将自己放在超越价值公理的位置上,自我造神的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毁灭。

导致安然破产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安然公司的财务技巧不高,而是安然公司缺乏市场诚信企图利用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透过法律漏洞虚报盈余,掩盖巨额债务。安然通过由自己人掌握的关联合伙企业,透过会计准则漏洞实施“表外融资”、“套期保值”等手段,掩盖其经营中的巨额负债,欺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

国债投资技巧篇8

《女人就是要有钱》、《女人理财》、《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精明女人理财之道》、《时尚女性巧理财――专属于女性的理财小技巧》……我很奇怪,在中国语境里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硕大的“理财书”的类型,什么让“女人就是要有钱”这样露骨的话语直接成为图书的标志呢?我想第一女人是绝大部分家庭里“天然理财者”,“半边天”里多少财政部长被女性所占据,所以“女人理财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观念,在更深层面上的含义,就是说,“有钱”这样的概念已经从原来的“财产权”共有,转化到你到底可以支配和行使家庭财富的百分比,你到底可以调动多少家庭的财富资源,这意味着女人在家庭权力的扩张程度,也是女人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

理财,在另一个角度上是女人对男人钱包的征服,所以理财书都有一种潜在的观念,你必须学会先做个聪明的,甚至是精明的理财女人,女人就是要有钱,是广大女性心灵底层的呐喊。仔细分析《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这类的书,其实,骨子里的两性观念还是一门“情感投资学”,所谓“情感银行”的概念,投入多少,得到多少回报,产生多少“投资期待”,这些情感的元素都被“物质”化了,所有的理财观念都“浓缩”成几个基本的原则,几句诤言,在这后面的女性价值的潜在改变却被忽略不计了。

什么是理财?某理财师在电视里说,好比是家里的自来水水龙头,理财师只是教会你适当分配资源,产生一种均衡的系统观念,中国话叫把钱用在点子上,并非仅仅是教会你节约用钱。

据说“卡奴”分为三类:西西弗型、屎壳郎型和高空抛球型,在信用卡上维持“负债率”的均衡不变,仿佛西西弗推石头,总是那个巨石在维持的坡道上,这似乎是所有现代“卡奴”不可避免的意象化的命运,而糟糕的“卡奴”却只得像屎壳郎那样,不断把粪球推大,最后被粪球(债务)压死,而卡奴的最高境界是,不断把债务抛向空中,希求一刻的轻松,这是所有信用卡哲学的“入门”,既然戴上镣铐了,思考的就是“镣铐的舞蹈”。以卡养卡其实从哲学高度讲是“债务”的乾坤大挪移,套用句《无间道》的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债务并未消失,只是考虑怎样中场休息。

再比如怎么把信用卡的“虚拟额度”转化为现金,又不用太高的利息,比较老实的朋友会去商城的柜台前“套积分”,悄悄地告诉你:大姐,你给我钱,我帮你刷卡。赚点积分让我可以买飞机票回去。这当然是个黑色笑话。其实,最简单的诀窍是:设置两个支付宝的账号,这样自己“买”自己的东西,不是可以立刻套现,聪明的现代人什么想法都可以想出来,这都是那些“理财书”惹的祸!

国债投资技巧篇9

近日,日元兑美元飙升,竞见到15年来的新高(见附图)。这并不单单是日元的问题,而是反映出环球投资市场正在对20多年来日本政府的投机行为作出的惩罚。

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爆破前,日本的m2增长速度月逾17%,制造了大量的日元。这些数量庞大的日元,加上日本企业每年出口所赚的外汇,本应带来日本本土的通胀,但日本政府为救负债累累的日本企业,将息口压至近于零,于是产生了Carrytrade(利差交易),即投资者借入低息日元,沽出后去买美元,再转买其他非日元资产。

非日元资产之一便是美国政府债券。在2006年前,美国10年期国债有超过6%的息。如果借日元要1.5%的息,再加上约2.5%的对冲外汇成本,成本是4%,可以净赚2厘。如果不对冲外汇风险,而是由自己承担(只要日元一直保持弱势),便可赚45厘。除了卖日元买美债,还可以炒油、炒金、去冲新兴市场货币。这也是过去30年,对冲基金可以太赚的一个原因。

今时美国债券也玩低息救市,10年美债息低至2.6厘,再不能玩卖日元买美债的游戏。日赍为求安全,只好甘心去买只有0.9厘息的10年期日本国债。

另外,日本的保险公司10、20年前也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如今也都陆续到期了。2006年最后一批利率在6%的美国10年期国债将于2016年到期,届时还将有大批跑到海外的资金日流日本本土,兑回日元。由此可以预期,日元还将继续升值,估计将升到75、70水平。这正是20年来日元大量外流结出的果实。

笔者一直认为,资金回流日元、回流美元,导致日元升、美元升,并不应视为避险。对对冲大鳄而言,他们的对冲技巧完全可以将风险转嫁给他人,所以基本是无风险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才是对冲大鳄最怕的。资金回流,就是不打仗,解甲归田,五星上将也要扛锄头,回乡务农,这不叫避险,而是失业。

因此,只有当日元弱、美元弱,亦即代表有众多对冲大鳄借日元或美元去卖,去做对冲买卖,投资市场才会闹哄哄。如果西线无战事,投资市场就会静如死水,指数不扬,成交不振。一旦美元、日元过强,又将引起另一波浪潮。这个强弱分寸,一如人体之阴阳,要平衡,才会没病,过阴,会导致阴虚火旺;过阳,又会阳亢损阴。投资者夸时要留意的是:过犹不度的“过”。

国债投资技巧篇10

瑞士私人银行JuliusBaer欧洲资产部的主管andvKastner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一、为什么投资者要以相对高额的价钱购买一支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处借来高额贷款的公司的股票?二、如果这个公司有那么多优势,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将其出售?

2月12日,傍晚。卡尔・麦克费尔(Carlmcphail)独自坐在自己位于英国多塞特(Dorset)总部的办公室里,这一晚对他来说应该是毕生难忘的。因为他所领导的英国时装零售巨头newLook将在这晚对外宣布,公司将取消酝酿已久的ipo计划,原本公司计划在3月初通过公开市场募集大约10亿美元。

newLook公司曾在2004年获得过私募股权投资公司permira和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apaxpartners)1.5亿美元注资,随新鲜资金同时而来的还有高额的债务,据估计目前newLook公司所背负的来自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债务有近9.5亿美元。

公开市场投资者很清楚,除了通过ipo退出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同时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ipo项目的定价普遍比这些公司实际的价值高30%一40%。而这些公司普遍都存在退休金赤字和再融资难的问题。

newLook公司只是近期许多被迫停止ipo的项目之一,在此之前已经有9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由于资产管理者质疑公司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处背负高额债务而取消ipo发行。伦交所最大ipo流产

2月10日,为全球旅游业提供事务处理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travelport对外宣布,公司将取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价值近18亿美元的ipo发行。此次travelport公司的ipo是自2007年至今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规模最大的ipo。

为了推动此次上市,travelport公司聘请了爱尔兰首律师、前爱尔兰联合银行主席德莫特・格利森(DermotGleeson)担任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长。同时还聘用了瑞士联合银行、巴克莱资本、瑞士信贷集团、花旗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等著名投行担任此次公开发行的联席保荐人。

有消息称投资者信心不足是造成此次travelport公司取消上市计划的主要原因。但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克拉克(Jeffclarke)则表示目前全球证券交易市场极不稳定,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因此公司考虑在市场条件更为适合的时候再重新考虑上市。

有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市场情况不稳定,投资者们普遍认为市场走势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尽管travelport公司将上市股价由原来的2.1-2.9英镑/股调整至1.8-1.9英镑/股,但还是无法获得投资者足够的支持。

但英国投资公司River&mercantile的首席执行官詹姆士・巴勒姆(JamesBarham)似乎一语道出了个中真谛,他说:“此次travelport公司的发行价和它所负的债务都不具吸引力。这是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些参与此次上市的目标投资者也表示,尽管travelport公司已经调整了公司的奖励方案,同时缩减了运营利润达到公司预期目标后向管理层和员工发放的奖励金额,但他们认为这种不够深入的奖励计划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打消他们对公司的质疑。

2006年黑石集团以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ravelport公司,拥有该公司70%的股份。但事实上黑石集团实际支付的资本仅为7.75亿美元。收购后,travelport公司通过收购竞争对手worldspan、剥离旗下在线旅行社orbltz而发展迅速。2007年公司实现了10亿美元的特别分红,而黑石集团获得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这意味着,在2007年时黑石集团已经基本收回了投资成本。但因为收购,travelport公司背负的债务将这间旅游业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压得难以喘息,据悉公司在未来的五年内需要偿还大约30亿美元的债务。

瑞士私人银行JuliusBaer欧洲资产部的主管安迪・卡斯特纳(andyKastner)提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一、为什么投资者要以相对高额的价钱购买一支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处借来高额贷款的公司的股票?二、如果这个公司有那么多优势,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将其出售?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资产管理者已经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失去了信任,他们甚至警告说,如果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希望通过证券市场实现投资组合公司的退出,他们必须降低定价,减少目标上市公司的杠杆率,同时给出更多的时间让投资人去了解这家公司。

伦敦皇家资产管理公司(RoyalLondonassetmanagement)的首席投资官罗伯特・塔尔伯特(Roberttalbut)表示:“公开资本市场正在日益受到抑制。自2006年起,许多资产管理者购买了由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支持的企业的股票,但高杠杆率限制了他们的收益,甚至给他们造成了巨额的损失。因此,许多资产管理者目前对于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ipo项目都采取非常谨慎的观望态度。”

后危机时代的ipo

后危机时代,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原本通过ipo实现投资组合公司退出的模式似乎遇到了瓶颈,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巧也不断涌现。

股价估值以及公司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在私募股权行业中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正在严重地伤害着整个行业。许多并购公司都通过使用杠杆贷款和债务的节税收益来创造收益。因此这类企业上市后股价大跌在所难免。

2009年年末,由美国海曼傅莱曼投资公司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GartmoreGrou通过ipo融资5.53亿美元,而目前该公司的股价已缩水了16%。而另外一家前不久在香港和巴黎两地同时挂牌上市的俄罗斯企业UCRusal,在融资22亿美元后,其股价已经下跌了超过19%。

尽管市场情况并不好,但是削尖脑袋排队上市的有私募股权投资的企业仍然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上市,资本市场中银行家的点金之手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有许多能够帮助企业成功上市的好方法。

目前能够确保公司在宣布ipo上市时获得公开市场投资人青睐的最常用方法是,在公开上市计划前获得一定量的购买承诺。“pilotFishing”是一种常用的在ipo前的市场营销手段,由一个特定的投资人群体组成,这些投资人是可信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投资人可以在企业公开上市计划前了解该企业的上市信息,并给出反馈。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投资人给出的反馈对招股说明书进行修改,同时锁定潜在投资人,预测投资人的潜在购买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是不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所允许,因此不适用于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在市场行情不稳定的情况下,“硬承销”也是投资银行家们常常使用的技巧之一。承销商向他们所服务的计划上市企业承诺,如果企业上市后没有达到目标发行量,承销商有责任购买这部分未售出的股票,补齐目标发行量。但此项能让计划上市企业安心的服务所需的费用也比普通的“软承销”更高。最近几个月的ipo项目中并没有涉及硬承销的情况,但随着市场不稳定性的日益加剧,加之很多企业仍保有高昂的上市热情,硬承销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安全性较高的选择。

当讨论到目前ipo市场的状况时,许多有经验的银行家都会引用2005年许多高调的ipo项目胎死腹中的例子,包括法国智能卡制造商axaho和德国提款机制造商wincornixdorf在内的许多企业由于日益恶化的市场环境,不得不停止预期的上市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启动解耦发行(DecouDledipo)程序,即承销商可以在未定价的情况下向投资人行销计划上市的股票,通过这个过程也可以获取市场对该企业的反馈。解耦营销和定价允许承销商能够与投资人在非刚性构架下进行讨论,在他们最终确定发行价前允许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一种投资银行家公认的可以缩短或者加速上市进程的有效方法。

过去两年中投资银行的大幅裁员使他们失去了许多有经验的销售人员,这对ipo来说也就意味着销售渠道的减少。目前很多投资银行都有小范围的目标销售投资者,但这远远无法满足目前这种市场状况下的ipo发行需求。因此扩大目标投资者范围也是保证ipo顺利实现的重要法宝。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这种承销方式慢慢淡出市场,但许多专业投行人士表示目前正是这种承销手段重出江湖的重要时刻。他们认为向更大规模的目标投资人推荐新股,有助于企业顺利的完成发行,同时他们还建议发行企业不要将眼光仅仅集中在机构投资者身上,向散户投资人发行一部分股票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