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自媒体时代的缺点十篇自媒体时代的缺点十篇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7:57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1

资源稀缺性自经济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它在西方经济学中也一直被看做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得的经济物品都具有稀缺性。而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物品,自然也就具有稀缺性。以稀缺性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了传媒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及发展现状,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传媒资源的配置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作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传媒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稀缺性;传媒资源;出版资源;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1703

稀缺性一直被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任何需要付出代价来获取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传媒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需要专业策划人员构思的,如此说来,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目前看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情况一片大好,但在繁荣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面对传媒资源各种稀缺问题,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的传媒资源,改善传媒业发展的现状,这关系着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稀缺性的概述

1.1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出发点,也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才得以发展。换句话说,稀缺性是经济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是稀缺性呢?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如是说:“稀缺性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对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是充满着经济物品的稀缺的世界。”美国学者瓦尔特・J・威赛尔斯在《经济学》中指出,从经济学来讲,人们的欲望总是大于可用资源所能够满足的欲望,这是导致稀缺性的原因。我国学者顾永波指出“稀缺性总是相对于人的需求或者欲望而言,正是因为与后者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相比,前者是有限的,是稀缺的。”关于稀缺性的定义,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一致认同稀缺性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大于需求。

从萨缪尔森对稀缺性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不是所有物品都具有稀缺性,只有经济物品才有稀缺性。经济物品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因此像空气这种免费拥有的就不具有稀缺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要获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开采的成本,亦或是开采带来的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承担。因此,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讲,不论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具有稀缺性,而且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不断进行,它们的稀缺性也在不断加强。

1.2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稀缺性并不是某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地区或者国家存在的问题,纵观人类整个发展史,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每段历史时期、每个地区或者国家都存在着稀缺性问题。

然而,稀缺性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稀缺的资源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发挥出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已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稀缺因素。

此外,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稀缺性又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等。

2传媒资源稀缺性

传媒产业主要以内容或者创意为王,这种内容或创意的获取也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传媒资源也具有稀缺性。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传媒稀缺性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以及现状不同于其他行业。

2.1传媒资源稀缺性历史

传媒产业作为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当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政府规制也会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稀缺表现。这里主要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介绍了出版资源在不同时期的稀缺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都需要依赖于指令性的计划,也就是说全部资源都要由国家来统一进行配置。“计划经济体制把企业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企业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企业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传媒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传媒业下的出版业为例,当时出版业属于事业单位,依附于党政机关,从事出版活动所需的资源须先由政府严格控制把关,然后再对各个出版单位进行分配,这就使得每个出版单位所分配到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其进行正常的出版活动。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时的出版物总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国民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计划经济产生质疑,并逐步将其摒弃,不断探寻新的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而我们出版业,却一直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10余年间,相继成立的各地专业社无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我国传媒业此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对党政机关已形成依赖,导致传媒单位政企不分。因此,我国对传媒单位的管理也是分开的,如广播电视归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管理,报刊归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在经营上,不同媒体之间各自经营,彼此间的交叉很少,分割严重。再加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仅仅起到基础性作用,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但大部分资源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他们仍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稀缺资源表现为生产要素的稀缺。以出版业的书号资源为例,每年新闻出版总署都会给出版社发放一定数量的书号,而民营出版社却没有获得书号的资格,因此,书号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民营出版社若想制作出版一本书,必须通过购买出版社的书号或者和国有出版社合作获得书号的方式。

由于传媒业一直都属于事业单位,过分依赖于政府,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2002-2012年对传媒业进行了十年改革,即转企改制,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截止到目前,出版业中,全国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几乎已完成转企改制。传媒单位转企改制后,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存在,要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适度的政府规制。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企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企业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产权制度不明晰,也没有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单位转为企业后,人才就变为一种主要资源,而把人才当做资源来管理的话,同样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因此,转企改制后的传媒资源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制度的稀缺。

传媒业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观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要在资源配置中突出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要减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就目前看来,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在传媒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一些传媒单位设置区域壁垒,导致传媒集团无法跨地区建立,这无疑说明,传媒业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

2.2传媒资源稀缺的现状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长期依托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即便是政府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虽然市场经济逐步健全,但大多数传媒企业仍未完全脱掉事业单位的帽子,目前仍面临体制、法律法规、人才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短缺。

首先,是传媒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传媒企业产权不清、权责利不明。长期以来,由于电视、报纸、广播、出版等传统传媒业的产权都是在人民-国家-政府-企业管理者这样层层委托的模式下进行,由此一来,就产生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使得传媒企业没有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由于传媒自身的特殊性,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比如,报社或者传媒集团,在本质上,它们还属于事业单位,只不过是采用企业化的办法进行管理,享受着事业单位应有的优惠政策,以企业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滞后。目前传媒业的相关法律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与现在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泛泛的法律较多,而专门针对传媒的法律较少。此外,现存的法规权威性也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颁布的有关传媒管理的法规中,有60%以上是以“通知”、“紧急通知”、“意见”、“办法”、“暂行办法”等形式出现的。这些以文件形式削减了法律法规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再次,是人才的缺失。传媒业本身就是个人力资源集中的行业,因此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必然会通过人才的竞争体现出来。随着传媒单位逐渐转变为企业性质,需自负盈亏,传媒企业要想获得较大的利润,就需要对自身的资本进行有效地运营,因此,就需要既懂得传媒专业知识又懂得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看来,这种人才及其匮乏。

最后,是市场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业以地域和部门来划分管理区域,比如每个省都有自己管辖的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等,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常常会自主设置一些地区、部门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湖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要想进入湖北市场,那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此以外,不少传媒单位如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等,本身就在以政府名义限制与其产生竞争的其他传媒单位的经营和发展。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限制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传媒业亟需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

3传媒资源配置对策

正是由于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传媒资源,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也需要企业主体从微观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改变都不会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

3.1宏观上的对策

3.1.1完善法律法规

一方面,政府要集中精力对现行法规中与我国传媒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修改,尽快建立一个不仅适应我国传媒业发展需要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进行适度的规划,不断健全、完善传媒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制定专门针对于传媒业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其具有权威性,从而为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1.2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传媒人力资源质与量的水平决定了传媒产业化的进程。传媒业缺少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加紧开展对传媒从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如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并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也可以挑选优秀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或者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高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推进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增强传媒产业的综合实力。

3.1.3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

政府应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比如针对书号买卖问题,政府已出台了实名申领书号的措施,这不仅可以减少图书市场的买卖书号、一号多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少跟风炒作和低俗之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系。此外,针对传媒单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的现象,政府要对传媒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传媒集团的建立,从而推进统一的文化市场的形成。

3.2微观上的对策

3.2.1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下,传媒业的产权不明晰,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转企改制前,大多数单位都沿用这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政企不分,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自负盈亏。

3.2.2提高资源获取能力

只有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才能在资源配置中占取先机,获得最具特色的资源。这就要求传媒企业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利用高科技对一定范围内的传媒资源进行调查,从而先于别人找出最具特色的资源作为自身的优势资源。

3.2.3强化资源意识

传媒业已逐渐步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传媒资源的重要性,传媒业更应该强化资源意识,重视对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且要好好保护自己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必要时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防止传媒资源的流失或被窃。

3.2.4资源共享

传媒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有效利用。传媒企业可以通过和国外出版业合作、交流等方式共享资源,也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提高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结论

传媒业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也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重视传媒业,对传媒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促进传媒业健康发展。相信在政府及传媒企业自身的努力下,传媒资源配置状况会达到最优状态,传媒产业也定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顾永波.传媒稀缺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08,(08).

[4]李广洁.山西出版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出版交流,2000,(02).

[5]刘成高,姜淼.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J].新闻界,2011,(09).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2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运用和制作的能力。大学生视频短片的发展现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如下特点:自发性。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教育获得的,而是自发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媒介读解能力和媒介表现能力往往是低水平的。大学生视频创作者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影视理论的支持,拍摄手法、编辑技巧全是由观看影视作品习得的。作品往往专业技能欠缺,驾驭能力薄弱。一些大学生作品为了宣扬个性而故作深沉,在形式上过于追求艺术化的东西,内容上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先锋的外衣下往往包含的是摄像、编辑基本功的欠缺。依赖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但其生活又依赖于媒体。当大学生自由地面对众多媒体时,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的理解也都是依赖于网络,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在使用媒体、制造媒体信息时缺乏目标和方向,在创作视频作品时,部分作品主题狭窄、品位不高。无序性。大学生视频短片主要通过小型放映厅、相互交流、个人影展及网络进行传播,其中网络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那种进入媒介必需的技术障碍和经济障碍,使大众传播传受失衡的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变。然而大多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大学生在视频评论作品时往往具有无序性,对媒介的商业属性虽然有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往往会对一些事端推波助澜。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包围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媒体的接受者,也是媒体的者,媒介素养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对于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的国情分析,要进行全民媒介素质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小学生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中小学也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阶段,而且自主自由地面对媒介、接触媒介,需要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而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所以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时机是成熟的,条件是充分的。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体;传播现状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2-01

高校媒体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校园内部收集、处理和信息,并对校园外部信息有传递作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体逐渐被弱化。因此,我们应该寻求新的方式和方法,使高校媒体重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媒体传播现状

高校媒体包括校报、广播、网站、黑板报等方面。每个高校所拥有资金和师资力量不同,因此校园媒体形式也就不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在节节攀升。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已有5.13亿网民,且使用互联网的多是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至2011年12月底,手机网民3.56亿,多为年轻人士。

高校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士,对新鲜事物接受比较快,学习操作能力强,因此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新媒体,不少高校的校报、广播已经逐步被边缘化。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积极创新、开展多元化的传播途径,紧跟现代化步伐,探寻新思路、新方法,建设一个良好的高校媒体传播平台。

(一)校报。校报是最传统的一种传播媒介,如今各个高校依旧可以找到校报的踪影。但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传统校报受到了很大影响,如今更多的是用于收藏和记录,已经逐渐远离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并且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甚至从未见过自己学校的校报。

(二)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成本低,覆盖面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幕后制作人员以及受技术设备的限制,宣传的效果不够好。甚至有些校园广播已经直接变成了学生们早晨起床的“闹钟”。除此以外,广播站缺乏与听众的互动,节目设置也毫无新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校园广播也应做出一些改变,吸引受众。

(三)校网。校网与传统的校报、广播相比,具有传播信息快、使用方便、覆盖范围广、与同学们互动良好等优点。但由于各学校的资金和能力有限,经常出现更新慢、信息陈旧、缺乏吸引力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校网变成一个摆设,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学校宣传栏、海报、黑板报。这些媒介建设方便、成本低、宣传效率高。学校大部分的信息是依靠宣传栏,但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的难度大,很多人胡乱贴小广告,在宣传栏上乱涂乱画。宣传栏也存在很多环保方面的问题,遇到大风天气,广告单到处乱飞,对校园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五)校园微博、网络社区。这些新兴的媒体很受学生欢迎,参与度高。校园网络社区应用广泛,例如QQ群、微信、微博,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问题、沟通感情,他们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大大提高了宣传效率,并且节约成本。但是由于缺乏管理这些媒体的专业人员,这些校园微博、讨论社区的建设很难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通过以上对高校媒体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媒体传播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信息化程度低,在年轻学生面前缺乏吸引力。其次,由于各高校资金、人员的不到位,导致高校媒体发展受到阻碍。最后,很多高校对如何管理高校媒体缺乏经验,只注重教育教学,忽略了发展高校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媒体发展新思路

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结合本校优势特色,积极发展校园媒体,制定合理的方案,努力克服设备陈旧、缺乏新意、效率低下等问题。

首先,高校应该提高信息化水平,例如:把传统的报纸改成电子报纸,使同学们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阅读校报,提高宣传效率。多利用互联网,提高信息覆盖面,例如:使用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社区信息。其次,学校应该对自身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在高校媒体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使得学校的宣传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学校应提高对校媒体的管理,选择沟通能力强、热爱媒体的学生作为专业人才,重点培养;适当引入具有竞争力的外部媒体,提高宣传效率,使校园媒体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校园媒体应该紧追时代的步伐,结合自身现有优势,提高宣传效率、管理水平,大胆创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建设一个良好的高校媒体传播平台,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佩.纸媒与移动媒体在云师大呈贡校区传播影响力调查研究[J].华夏地理,2015(02).

[2]刘建华.全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及传播力指标体系构建[J].传媒,2013(11).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4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缺陷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存在不少缺陷,表现在编辑的个人能力与时代脱节、与新的传媒技术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传媒环境,信息传播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的缺陷

媒体融合的最大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数字化并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可见,在这一新时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编辑都不能故步自封于所在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中。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信息的海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正因为这些海量信息缺少“把关人”的把关,所以信息的政治取向、真实性和实际价值就值得商榷。传统媒体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将严格把关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信息获取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编辑不了解新的传媒技术,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编辑不知道何为自媒体,何为博客、微博,何为信息的开放存取,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办法,坐等来稿,不会运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在分析与鉴别信息方面,编辑虽然较普通大众有更高的鉴别力,但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分析和鉴别难度增大,加之新传媒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要求更高,传统媒体编辑在这双重压力下,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也有不少问题:或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忽视了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或能力不足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与价值。比如:报纸、广播、电视上报道的许多虚假新闻;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信息垃圾和学术垃圾。这些都是编辑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缺陷的表征。

(二)编辑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缺陷

编辑能力是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能力(文字加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熟练运用新传媒技术的能力,比如,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适应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传统媒体编辑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缺乏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系统来处理信息、编排信息的能力。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技术,编辑人员在编辑处理信息时,如果会熟练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将大大提升其编辑能力与时代的契合度,编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媒体编辑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年龄大的编辑和文科学历背景的编辑更是有些无所适从。就信息传播而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单一渠道模式,同一信息内容可以编辑成不同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由此可见,在这种媒体环境中,编辑需要的是整合的信息传播能力,编辑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形式的媒体。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传统媒体编辑缺少跨媒体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传统媒体编辑仍然各自为战,局限于本媒体领域,没有意识到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价值与优势,更谈不上去了解和学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这也是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缺陷的一大突出表现。

(三)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否拥有丰富的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是编辑能否更好地融入这种新传媒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传统媒体编辑关于媒体方面的知识还并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体融合的发生机理、技术支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参与跨媒体传播信息的认知和能力都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支持,编辑的实践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媒体经营是媒体单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环节,虽然在大多数媒体单位,经营活动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承担,这一工作并不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但是它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编辑工作价值的体现。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泛滥,受众真正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信息和私人定制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编辑更需要参与媒体经营工作,将经过编辑严格把关的高质量信息传送给特定的受众。然而,现在多数的传统媒体编辑还守在自己的编辑工作室中,很少去了解媒体经营市场,也很少去学习跨媒体经营方面的知识,而且参与本媒体信息的跨媒体经营意识也比较淡薄,落实在经营中的实际行动则更少。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再造

(一)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鉴别的新手段

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应该正视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观念,主动去了解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现代社会,互联网是即时、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互联网上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编辑应学会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比如Google、Baidu、Yahoo)来检索工作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mSn、QQ来获取信息,转换过去文字加工匠的角色,变坐等稿件到积极利用新媒体或其他媒体去发现好素材、好稿件。例如,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关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博客,在他们的博客上经常会有其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的初稿,编辑可以针对这些信息与专家学者沟通,采用最合适的方式向他们约稿,为所在刊物增加有分量的文章。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编辑也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这里面混杂着很多虚假的消息和重复的垃圾信息,编辑必须学会去分析鉴别信息,为此编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用质疑的精神去核实信息,不能为追求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而忽视核实信息这一环节,否则将大大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依然牢固,究其原因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更信赖传统媒体,故传统媒体编辑要维护自身信息传播的公信力,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第二,编辑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鉴别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垃圾信息随处可见,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利用新的检测系统和软件去分析鉴别信息的新颖性和实际价值,比如,编辑可以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判断是否是学术垃圾。

(二)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再造信息编辑力和传播力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也都以网络为平台,所有稿件采写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传播都是数字化的,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软硬件及3G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word、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和方正排版系统等软件,掌握摄录、网络视频制作等基本技能。在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新的媒介技术,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运用这些技术,将编辑的信息内容制作成符合所在媒体信息传播要求的数字形式,在学习与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产生确立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信息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和满足受众的个人需求。传统媒体编辑也必须适应这种传播理念的转换,学会运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仔细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将最实用的信息推送给受众。比如,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在所在媒体的官方网站上为受众设立信息反馈窗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此外,编辑还要掌握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比如杂志编辑除了会利用传统印刷版杂志传递信息外,还要会利用其数字版在不同互联网终端传播信息,要熟悉其间各种技术手段和各环节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信息传播力并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学习跨媒体相关知识,主动参与媒体经营活动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5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优点;缺点;对策

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尝试,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对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对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等,实践中也存在缺点和误区。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还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点互补;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缺点

首先是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信息化条件下,不少教师仍在用旧的观念看待教育缺点,不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技术观念的具体内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发挥信息的优点来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其次,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现存的课件使用又不能得心应手。这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仅没有解放教师,反而使教师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只能敬而远之了。而对于多媒体教学已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则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相当部分的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使用或临时请人帮助做上课时使用的教学软件,匆匆学一点有关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操作环境又不熟悉,课件设计、制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课出现失误,甚至造成干扰。多媒体技能的掌握滞后于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多媒体英语教学应用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实现课堂的最优化,结合我校多媒体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理论知识,使课件制作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时惧进。课件制作本身就是教师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可以肯定,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这就要求课件制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笔者在实践中感受到有几种理论是课件制作者(设计者)所必须掌握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门新的教学技术,不仅要求教师懂得计算机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学会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学软件,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项工作除要求教师自学外,最好形式就是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把握发展趋向,使课件制作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既不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多元化,也难以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而课件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组合开发的教学资源库、教学策略库和教学软件平台。建立课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国际互联网的资源优点,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将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希望能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改革,努力创新,探索出更广泛更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6

“全媒体”是应“媒体融合”而生的一种产物。“全媒体”的概念是在“单媒体”、“跨媒体”、“多媒体”、“新媒体”的基础上逐步衍生而成的。相对于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效性强,针对一些社会敏感事件,全媒体能够发挥其实时传输、实时报道的作用,使得人们在第一时间能够得知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第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能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信息,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互动性强,实现了网上网下的互动,受众之间的互动,便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第四,波及范围广,通过不同的媒介,信息能够迅速扩散。总结起来,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

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对象的大学生也有明显的变化。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从80后过渡到90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等,都有了明显的不同。只有深刻认识这些变化,才能从中找出提高管理实效的途径和突破口。

1.信息获取广泛,接受能力强,思想成熟但辨别能力弱

全媒体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各种媒介的便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他们迅速掌握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较之80后,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与80后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具备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对于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他们会主动学习、接受并使用。但是各种信息的良莠不齐,生活阅历的浅显,社会实践的缺乏,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他们会不假思索的盲目的将消息进行扩散,而不计后果。

2.个性特点突出,富于创新但自我意识强烈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性情直率,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少盲目认同某种观点。他们思想放荡不羁,想法不受约束,不喜欢传统的说教或观念的教条式灌输,有时会出现叛逆心理。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接受挑战。因此,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强。90后大学生多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在父母亲戚的关爱中成长,有着较强的优越感,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他们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考虑对他本人是否有利,首先考虑到的是个人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很多学生竞选学生干部时,首先考虑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的发展有利,而不是为了服务班级和同学。自我中心主义也导致很多学生干部的工作分工过于明确而缺乏必要的合作。90后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直观,不能很好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缺乏换位思考,他们做事易冲动,只站在自己角度而不能全面理智地考虑事情的后果。

3.缺乏沟通,人际关系淡漠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手机、网络等工具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飞信、QQ、米聊、微博、微信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通讯方式,从前宿舍熄灯后的“卧谈会”已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熄灯后手机发出的亮光。由于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90后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信息,通讯方式的多元化和获取信息的方便化使90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人际关系淡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成为了“屏奴”。另外,“90后”的自我意识很强,与人交往时不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往往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在现实中体验不到成就感或性格孤僻而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而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三、全媒体环境下提高学生管理实效的新途径

1.整合有效教育资源,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不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年轻大学生希望得到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的谆谆教诲和专业指导,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座谈会、报告会等传统形式。因此,应该顺应需求,更多的利用多种媒介,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微博、微信等等),增加师生互动环节。这样寓教于乐,还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老教授老专家的余热,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创新评价机制,使学生自我价值得到认可

“网下网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网下评价主要就是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各种评奖评优来实现对学生的认可,还可以通过试卷考核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和道德选择能力,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行为。网上评价就是考核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掌握使用程度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考核,包括是否在网上制造谣言,恶意中伤他人,是否参与破坏和侵犯他人网站等不良行为。通过网上网下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诚信、认真、务实等品质,在其他各种媒体上的行为也是要受到约束和规范的;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认可能更加全面,并不是只拿学习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全面的认可。

3.开拓交流平台,实现沟通零距离

大学校园作为文化广泛进行传播集结的地方,媒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校园的网络、校园报刊、宣传的橱窗以及校园广播站等等这些媒体以外,一些校园论坛、微博等民间的学生组织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能够提高与培养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实践基地。所以,强化校园内舆论的传播与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出校园内媒体拥有的独特优势功能,提供一个健康而且良好的文化媒介氛围,利于大学生成长。

四、总结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走入我们的课堂,其中多媒体教学是新时期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我有幸成为这一新兴教学手段的受益者,在近两年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科教学的优缺点有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总结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一些事项,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初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语文教师和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的推广有一定的帮助。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是多媒体教学优于其他教学手段的最突出特点。多媒体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手段只能用板书、教师讲解来辅助文字教材进行教学的方式。现在的多媒体的信息符号有文本、图形、图表、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有静止的、运动的、分散的、合成的、视觉的、听觉的。这些媒体信息形式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的结合体。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现,克服了其他教学方式手段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在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上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对于语文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到形式多样、声光俱全的多媒体新式教法,我们语文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费尽心机”。但是,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感到语文多媒体教学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恰当,以免喧宾夺主,图文脱节,干扰学生视听,分散学生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直观性,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若教师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口味,将插图弄得过分夸张、变形,在不该插图的地方插了图,或者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纯粹只是为了点缀画面,求得所谓的美化效果;课堂上播的音乐不经过严格的挑选,与教学内容不融洽和谐。这样就势必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现在许多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再配上音乐、动画等元素。甚至图不对文,缺乏印证,牵强附会……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2、课件制作要注意容量应适中,切不可追求大容量、高密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就语文学科而言,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并展示出来。

3、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在制作好课件的基础上,上课时注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上好一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课的前提。

4、在教学过程中注要意体现新理念教学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连珠问之后继之以精彩解说和绚丽的演示,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阅读、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样”的包装之后的“教师意志”的倾泻,是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灌输”和“填鸭”。

5、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配合。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教师能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现代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又如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讲授、背诵、分析等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很多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不管它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8

论文关健词:多媒体教学;缺陷剖析;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对策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课堂上得到推广和普及得力于它是一种现代化强有力的辅助教学手段,对于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不论那一类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可能制作得十分完善,难免存在缺陷,而这些取决于课件设计者的综合水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件不断推出,教师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十分顺手,优越性明显。更加激发了更多的教师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知识体系,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热情,纷纷将传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融入到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教学中,使得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然而,限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原理相关知识缺乏、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制作出运动生物化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免强制作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真正弄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制作出精品运动生物多媒体教学课件,才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课题。

一、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仍不完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送变得十分简便。基于“云计算”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便捷地通过屏幕将视频、图、文、声和音像等直观展示出来、生动地展现语言描述及教师形体语言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这对强化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提升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不少运动生物化学教师面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造就的教学变革和教育变革缺乏了解和认识,局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原理理解不透,自己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使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如下缺陷:

(一)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能力强弱不一。对于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至今的个别运动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总的来说都是年龄都偏大,计算机技能基础弱,自身的知识结构陈旧,十分缺乏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软件功能的强大的了解,对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学变革思想上准备不足,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不清楚,所以对要自已如何去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感觉难度大,自然就出现了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在实际教学中就会放弃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中的音响效果、动画、影像等在对体现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生动性、直观性和实际效果,只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对已具备相当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大学生,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遭到质疑,造成实际上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不足和缺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制作出一个好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程序又比较复杂,比过去的备课工作显得既繁琐,又大增加了工作量,借用其他学校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又不太合适,这就是当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屏幕显示替代了教师板书和教学引导,失去了传统教学应有的活性。多媒体技术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来阐述运动生物化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说明、公式推导,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由于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理论复杂较难理解,课程相关知识抽象难以记忆,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采取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后,一切瞬间变得直观了,复杂的事物也变得简单了。如果仅用文字来表述很难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其实质就是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并没有更多的不同,还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据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仅仅停留在用电脑屏幕替代黑板进行文字板书的初级阶段,也是当前高校存在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的普遍现象。当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什么都离不开计算机。传统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可能,完全依靠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运动生物化学教学的全程教学。一切依赖多媒体技术,老师则自始至终控制设备,学生见不到教师的面,教师搞不清学生在通过学习后有何反应,师生不再互动,这种呆板的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原来的主动式教学变成了由电脑控制的被动式教学,形成了实际上的教、学分离。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仅停留在简单、机械的知识层展示,课堂缺乏生气。课件中的运动生物化学知识的单纯展示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另一个缺陷,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因为它便于操作和使用,当然它也是最低层次的课件。对于教育理念不能转变,现代计算机技术知识缺乏,动手能力差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课件应该涵盖些那些内容,如何制作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他们一味地追求本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使运动生物化学课件变成了word文档的演示档,不但课件占的空间大,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为这种课件所展示的更多的是技术理论和原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极不适合。究其原因,主要是这样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的难度小,技术含量低,容易做到。若要制作可视频且能体现图、文、声、情特色,色彩丰富的优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难度自然要大许多。仅仅依靠专业课的教师来完成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不现实的,根据课件制作要求必须请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其他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既解决了专业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问题,最关键的是精力的投入,时间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投入,切实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各个层面的问题。

二、弥补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缺陷的对策

(一)强化计算机技能学习,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不仅是要从分子层面传授运动与人体的生化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还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原理,运动生物化学教师上课时必须把握全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在传统注入式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深奥复杂难懂的运动化学原理和新陈代谢变化过程直观化、简单化,是激发学生热爱本课程学习热情的原动力和对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要让运动生物化学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数据就是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转贴于可见强化现代科学技术修养是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必不可少。

(二)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高质量的课件。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中,因知识结构的教学理念较为注重对事物原理和理论的研究,自然在运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文字叙述和公式的推导较多,制成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难免以文档形式展示。但是,运动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基于对工作环境研究和工作过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如果制作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只有文字和公式,必然导致课件内容单调、枯燥和贫乏。因此,制作者要投入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既要熟悉运动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过程,熟悉“图、像、音、画、动漫”运用技能,才能制作出符合本科体育专业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的好课件。虽然从事教学时间较长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不如青年教师。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所以,必须让从事教学时间长的教师加强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力度,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而让青年教师强化实践训练,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才能出精品。才能为克服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运动生物化学教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的培训,精心打造课件精品。把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精品课件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将复杂变简单,将抽象变直观,枯燥乏味的原理和公式变得更有趣,体现无比优越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精品的产生就必须在制作中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教学思路要有前瞻性、设计思想要体现先进性,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框架结构的搭建要呈现出科学性。在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目标明确,构思精巧,清楚地表达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根据需求,收集好素材。根据“云计算”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处理音频、动画、文字、照片、图像、图、视频效果的能力将教学过程所教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计算机对图形、图像、文字等处理能力的优秀,很容易把运运生物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变得简单明了,对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极为有利于提高运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2.大学课堂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素质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因为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其目标都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有所成。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也要从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既简单又实用。在制作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弄清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研究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课件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单纯演示,要实现教师、学生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对话、互动,在课件构思时根据需要安排人、机对话和师生间的交流方面的内容。运动生物化学教师应将课件设计成学生的追踪的焦点、和热点,并注意增强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人性化界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来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出品的运动生物化学课件才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精髓。实现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优化,克服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缺陷。

3.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不论何种教学课件都必须多做,反复做,在制作中学习,在制作中完善,在制作中提高,熟能生巧,只有熟悉了,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才能升华产出课件精品,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在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充分体现。

成功的运动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突显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具备前瞻性和先进性及科学性,教学模式将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时俱进不断更新。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9

又到年终岁末,2012年即将过去,媒体和各大网站也在以各种方式盘点着我们共同经历的“2012”。而不论何种形式的盘点,由微博和网络引发的“围观改变中国”在2012年的持续发酵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重庆“雷冠西”不雅视频事件为微博时代的官民互动提供了最新的例证,包括之前的“房叔”、“表叔”被大起底,网络监督的效果日益显著,已成为舆论监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飞速变化的社情、民情和舆情,鉴于互联网、微博等新技术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和强大影响力,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正面直对网络、微博这一新的监督平台,回应民众的呼声和诉求,重点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网络问政要达到升级社会管理能力的目的,官员需要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应用网络技术,二是应对媒体的技能。官员掌握触网的技能,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的高信息化、强传播力等特点,改善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政方法,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升级官员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论文网]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不只政府和官员需要转型和升级,传统媒体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新兴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海量、传播便捷、更新及时、受众广泛,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就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等传统主流媒体也开始倚重新媒体这个传播平台,借用新媒体优势,弥补自身短板,扩大受众范围,实现传播最大化。

新兴媒体在舆论场中风生水起,主要原因是它满足了公众表达和参与的需求。无论是个体诉求还是群体意愿,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舆论监督,无论是地域事件还是国际纷争,新兴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观点、参与讨论的一个平台。尽管这些表达和讨论很多时候是草根的、无序的、自发的,但这也正是新兴媒体最大的力量所在。

新兴媒体崛起反映了传统媒体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不足。但是,新兴媒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虚假信息泛滥、恶意炒作严重、挑拨社会情绪等现象大量存在;而这些缺陷,恰是传统媒体的强项,也是传统媒体在公共事务中发挥力量的战场。

信息化时代和由微博带来的“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新闻性报道”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长项,“解释性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王牌。传统媒体不应是新媒体的“稿仓”,更不能是网络媒体的“跟屁虫”,原创和深度才是传统媒体的立身之本。把网络做得好的留给网络,把网络做不到的做好做强,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和目标。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兴媒体介入公共事件的讨论,及时权威信息,而利用传统媒体的平台对社会和网络热点进行聚合,以积极主动的议题设置、严谨深度的真相报道、客观准确的观点立场,赢得社会舆论的主动权,让社会讨论在理性有序的氛围中进行,让社会管理在公开透明中进步。

自媒体时代的缺点篇10

要反思现实

有媒体评论提起了一个话题,就是反思当下中国的“极端主义”,即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极端并不可怕,当极端成为一种流行的“主义”时,就需要警惕并反思了。当舆论空间被极端言论充斥并主宰,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被边缘、被漠视、被压制时,就预示着危险。令人忧虑的是,不仅仅是语言和思维的极端主义,还有由此带来的极端行为。极端语言的熏陶,会让人变得急躁,极端思维的暗示,会诱导人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或者说为那种极端行为找到了一种合理性。讨论“极端主义”这个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浅层的道德批判,更要反思其后的现实土壤——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极端主义。其原因主要有:网络的传播特点,媒体标签化的误导,阶层的两极化。化解中国当下舆论空间中的极端主义,需要新媒体的净化,需要民众的理性,需要媒体的职业自律,更需要解决贫富拉大这个制度性问题。媒体不要总盯着那些极端言论,而忽视平和沉默的大多数,要善于打捞沉没的声音。(据曹林于《中国青年报》2012/06/15)

媒体要诚信应具有“四心”

诚信对于媒体至关重要,它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我国的媒体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但这一任务的实现,必须付诸媒体自身的诚信。媒体要真正树立起公信力,应该做到以下“四心”:一有良心。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提出了“报纸的良心”要求,指出媒体要有自身的信念,前后信念一致。说到底,就是坚持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新闻事实,不应该受主观愿望支配而漠视、回避甚至扭曲事实。二有同情心。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媒体要有同情心。这里所说的“同情心”,不是用来吸引眼球的“幌子”,而是要真正关注人、怜惜和爱护人,尤其应对无辜的弱势人群加以同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自觉维护他们的隐私权。一个有社会同情心的媒体,不仅可以赢得社会的尊重,而且能够激发社会更多、更大的同情心。三有责任心。作为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面对社会上芜杂的信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遵循新闻业务规范采写和编辑新闻,不为有碍社会公德的现象提供平台。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以身作则信守媒体诚信,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信赖。四有敬畏心。这里所说的敬畏心,是对职业的敬畏心。新闻工作是一项神圣的社会职业,“无冕之王”的称谓表达了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但不是特权。媒体人怀着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心,规范新闻业务,遵守职业道德,才可能做好工作。(据陈力丹饶沛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6期)

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

原因分析

一、电视媒体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是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因素。我国电视媒体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是行政原则驱动,尽管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地方电视台进行重组和企业化改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媒体的管理问题。电视台形成了政府职能、公共事业职能和企业职能并存的组织,这种多元化职能造成了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诉求并存的现象。二、电视媒体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是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因素。目前,电视媒体在发展中出问题,个别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这就是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监管落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大多数临时出现的规定制度之间没有形成体系,缺乏互补和相互制约,导致许多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和播出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规定的底线。三、电视媒体自身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是社会责任缺失的又一成因。无论是按照事业单位组织的电视台,还是已经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电视台,都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依然按照以前的经营管理方式操作。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据侯君荔于《电视研究》2012年第7期)

传统媒体转型

在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一、对新媒体发展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传统媒体应时刻把用户和市场放在首位,以用户和市场的需求来设计自身的产品;高度重视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实现技术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匹配;利用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特点搭建大型平台,实现长尾效应。二、“等靠要”思想严重。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时,多采取“首鼠两端”“等靠要”的态度,认为“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所以在向新媒体转型方面行动迟缓,甚至放弃转型。三、仍然一味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传统媒体要想继续成为主角,必须变“内容为王”理念为“信息服务为王”理念,打造智能信息服务平台,参与全产业链的竞争。四、大多抱着“采编思路、新闻导向”的理念做新媒体。很多传统媒体在运作新媒体时,依然脱不了传统媒体的窠臼,采取的是传统媒体驾轻就熟的采编思路和新闻导向,而不是按照新媒体的要求更加重视用户体验,按照新媒体技术的要求来组织内容和信息。五、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市场和受众为中心。在旧传播时代,传媒处于传播中心位置,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传统媒体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新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控制力和传播能力已经大大弱化,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以市场和受众为中心,才能真正适应新传播时代的要求。(据郭全中于《新闻记者》2012年第7期)

上半年卫视收视稳步增长

央视索福瑞提供的对全国71个大中城市收视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30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收视率达到3.29%,市场份额达到26.73%,较去年同期(3.24%、26.49%)分别增长了0.05%和0.24%;全国地方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全天收视率为3.97%,收视份额为32.24%,较去年同期(3.76%、30.71%)增长了0.21%和1.53%。(消息来源:《光明日报》)

上半年电影产业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