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功能十篇社交媒体的功能十篇

社交媒体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9:40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1

〔关键词〕高校;社交媒体;功能需求;Kano模型;pU平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0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61-07

〔abstract〕Socialmediaisplayinganimportantroleincollegestudentslife.inthissituation,thecampussocialnetworks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campuslifeisgraduallyappliedamongthestudents.theresearchonthefunctionalrequirementsofstudentshaspositive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campussocialnetworks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papertookpocketUniversityasanexample,thepaperconsultedrelevantliteratureaboutsocialmediaandfunctionalrequirements,usedtheKanomodel,summarizesthequalityattributesofeachfunctionofpocketUniversitybasedontheinterviewsandquestionnairesofcollegestudents,analyzedthefunctionrequirementsaccordingtoeverythingkindofqualityattributes,andfinallymaderecommendationsforimprovingthefunctionofcampussocialnetworks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university;socialmedia;functionalrequirements;Kanomodel;pocketuniversity

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现有社交媒体较好的实现了高校师生在社交、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但未能有效满足高校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围绕校园生活开发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不断出现,也逐渐在学生中得到应用,如mooC、各高校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掌上图书馆、超级课程表、timeet等。这些平台是社会化媒体在校园的拓展,围绕校园学习、生活功能开展,充分整合校园生活中的线上与线下资源,构成了web20环境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高校校园社交媒体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1],借助社交媒体的特性与元素实现校园内社交、知识分享、交流与协作、校园活动管理等。

从使用现状看,校园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较之微信、微博还相差甚远,有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多是取决于社交媒体的功能是否与其需求匹配[2],同时,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使用对象具有同质性,其需求较之广泛社交媒体的用户具有更高相似性。因而本文认为,提高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率的前提是需要其系统功能与功能质量均满足用户需求或能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看,为了改进设计,提高使用率,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状况。本文以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University(简称pU平台)为例,引入Kano模型来研究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明确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潜在期望和满意度,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设计者、管理者了解用户的功能需求及各功能需求的重要度,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台设计与改进,来提高用户的使用率及其满意度,同时也可为高校的校园新媒体推广提供新思路。

1研究综述

11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研究现状

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正逐步得到应用,有研究围绕学习教育以及某一具体校园服务方面开展,如学习型的开放社交平台的研究[3];校园服务则多是图书馆服务或社交媒体在校园的拓展性探讨[4-5]。但无论是现有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还是学者理论研究角度,整合校园学习生活的社交平台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此外,更多研究是从系统开发、平台设计视角开展的,如有学者从基于电子校务平台数据的关系挖掘、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设计、支持社交和协作的关系模型设计、隐私保护这四个方面考虑来设计高校校园社交网络[6],也有研究者针对其中的具体技术实现进行探讨。在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设计方面,较多研究者忽略了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已意识到“用户为中心”,从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机等角度开展了一定的研究[7-8],对于揭示用户的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研究鲜见从学生的功能需求角度开展的研究。

12Kano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Kano模型是用来描述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根据产品客观表现与客户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将产品质量特性分为必备质量、期望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5类[9]。质量类别的划分主要通过Kano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Kano评价表[9]进行判别。

Kano模型已被众多学者广泛应用到网站设计、电子商务、模型拓展、产品(服务)质量研究、用户体验等方面。tontini[10]尝试把Kano模型、质量功能配置相结合,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从而改进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学者基于Kano模型在二维问卷设计、重要度评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1-13],改进服务质量要素分类、顾客需求评判方法,以减少结论的主观性;Kano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产品的质量维度,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各个属性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改进与新产品开发[14-15]。在用户体验方面,朱庆华等[16]从用户感知体验的角度对LBS各质量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与本文相关的网站设计方面的研究,Kuo[17]对网络社区服务进行质量维度及其要素的分类,了解用户需求,Zhang等[18]研究了用户对不同网站的质量要素的评价及需求差异,用于指导网站设计。

文献分析发现,Kano模型可用来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用户对产品各属性的需求情况以及识别和区分用户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本文需要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对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识别,同时,有学者借助Kano模型分析网站用户需求,指导网站设计,为本文研究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本文可借鉴Kano模型开展需求分析,评判功能重要性与质量,指导平台功能优化,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2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需求分类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University(简称pU平台,又叫口袋校园),是由江苏省致力开发、推广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集信息交互、校园社交、生活服务、校园活动开展、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交媒体平台。该平台于2013年5月份开始分批逐步在江苏省高校推广,目前已推广至全省所有高校。在该平台上,江苏省各高校学生采用实名制以所在高校学号注册,注册后可在个人主页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会获得所在高校的各类学习、校园活动、生活方面的信息资讯,可与本校同学开展交流,在平台上可完成对该高校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签到、管理等活动,整体来看,pU平台具备了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目前,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以工具型社交媒体为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校园服务,如图书馆、学习、课程管理等,但功能综合性、与校园环境的融合是其发展趋势,pU平台无论是从功能特性,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范围等角度看,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pU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以研究用户的功能需求。

22功能的获取与分类

为了能够对pU平台的功能进行较全面的识别与分类,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获取用户对功能使用的认知及需求。笔者邀请了20名pU平台用户开展访谈,访谈围绕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动机、功能认知及建议四方面进行,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使用频率较低,有部分学生因班级工作或学生会活动管理有较高使用率;从使用功能看,活动签到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功能,访谈中有7人表示对其余功能不了解且从未使用;建议增加的功能均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或学习类功能。根据访谈结果及笔者对pU平台功能调研,最终梳理出pU平台所包含的25项功能以及访谈结果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具体功能见表5、表7功能释义所示)。

从现有校园app的设计应用与研究结论看,功能设定主要可以归纳为校园资讯、信息查询、生活服务、本地交友4类[19]。结合文献[19-22],笔者从用户实际接触和使用的角度来对功能进行识别,将上文梳理出的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与新增的7项功能归类为社交、活动管理、搜索、生活服务、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平台维护、信息资源共享8个方面。(归类结果见表5、表7)

23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31问卷的设计

本文依据pU平台实际调研与访谈结果设计问卷,问卷包括3个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功能重要性感知、功能Kano问卷。用户基本信息主要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学历、职位、学校等)以及pU平台的基本使用情况;功能重要性感知是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的重要性判断,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功能Kano问卷是对pU平台现有及建议增加的功能的提问,在pU平台“具备”和“不具备”的两种假设情形下,由用户对此进行评价,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不喜欢”、“可以接受”、“无所谓”、“理所当然”、“喜欢”。

232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江苏省高校中使用pU平台的学生,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放,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已使用pU平台的高校学生发送问卷链接邀请其填写。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342份,人工删除无效问卷83份,剩余259份问卷被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内,有效样本率为7573%,其基本信息以及行为特征如表1所示。

根据对样本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在性别、地区、教育程度、专业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从样本行为特征来看,样本每周使用频率涉及各个层次,使用原因及使用功能多样,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符合统计分析的需求。3数据分析

31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的32个测量项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得到如表2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每个变量的各问项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内部一致性,因此问卷数据满足分析要求。

32功能的需求归类

由于在访谈中获得了用户建议增加的功能,需要对该功能是否需要及需求的程度进行区分,因此借助Kano二维质量要素归类方法,从具备或不具备某项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需求识别,本文采用matzler和Hinterhuber的改进的Kano质量要素归类方法[23]进行质量要素归类,质量要素归类对照表如表3所示。

首先,在问卷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按照二维质量要素归类表对建议增加的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特性进行归类;其次,统计每个质量要素在不同质量属性归类里的隶属度,其中隶属度=Zi/样本数(Zi代表第i个功能的每个质量属性[a、i、o、m、R、m]的数量),占比例最高的质量属性即判定为该要素的最终二维质量属性的类别。结果如表4所示。

考虑到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不同功能的使用以及重要性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采用相关学者[14,24]对Kano问卷答案数值化及加权处理的方法,从重要性和正反向问题两方面对功能进行需求分类。针对任何一个功能,所有用户对反向问题和正向问题的平均值表示为公式(1)、(2):

从上可以看出,pU平台本身所具有的25项功能中大多数为无差异质量(18项),少量为必备质量(6项),只有1项为一维质量。另外,在本文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中有2项为无差异质量,5项为魅力质量。在本文中,无差异质量是指质量中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影响用户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必备质量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特性,是顾客认为必须具备或理所当然的功能;一维质量是指顾客的满意度与此需求的实现程度成正比;魅力质量是指充分时,能够引起顾客满意,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25]。数据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于目前pU平台的大多数功能持无所谓态度,需求程度不强。

33结果讨论

331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所得的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讨论。

(1)从用户的行为特征来看,pU平台的使用率极低,只有15%的用户每周会使用4次以上,193%的学生每周使用1~3次。可能是由于高校在推广pU平台时侧重于活动管理的使用,大多学生因学校要求而被动使用pU平台,从侧面也可看出pU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处于浅层次使用阶段,使用习惯和用户黏性并未形成,具有巨大的开拓潜力和空间。从使用功能及其行为来看,使用比例较高的3个功能是活动签到、看通知与查询课程培训,分别为456%、174%与69%,比例较高的3个行为是应学校要求的活动签到、主动参加活动以及娱乐,分别为452%、58%与5%,两者中活动签到的比例十分相近,约样本的一半,而其余功能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活动签到这个功能的使用较广,应用较为成熟,而其他功能由于各种限制,例如因现有多种社交平台的存在等,未形成自身特色,因而用户使用率低。以上行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上文对pU平台功能质量归类的结果。

(2)Kano的功能归类结果表明,用户认为pU平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无差异的质量,即用户对于这类功能的需求属于可有可无。具体分析被判别为无差异需求的几项功能,发现这些功能主要涉及如下几类: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对于社交功能不再被用户迫切需要的原因可能是像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交的主流平台,并且以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校内网”早已被中国高校学生所使用,而pU平台推广时间短,使用群体有限,因而对平台的社交功能需求较小。关于活动管理功能,或许因为是样本中大三、大四、研究生的比例占了559%,而他们由于毕业、考研等原因,对于活动功能使用需求不大。本文认为,生活服务功能(网购、地图导航、旅游服务等)不被重视的原因与社交功能类似,生活中各类服务平台与实体的存在,尤其是生活服务类o2o的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较之pU平台的功能更为完善与人性化,使得该功能归为无差异质量。此外,搜索功能之所以被忽视,可能是其搜索功能不能如百度、谷歌等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多途径检索,同时又不具备社会化搜索的特性,只能通过匹配查找简单搜索活动、部落,进而导致pU平台中的活动管理这一重要功能的作用无法发挥;同时,结合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发现,只有58%的用户会主动找活动参加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该平台搜索功能的限制可能也降低了用户需求。在建议增设的功能中,与教务处系统对接以及与QQ绑定被归为无差异质量,这两项是目前较多社交媒体平台具有的功能,因此也不具备优势而使用户对其需求持无所谓态度。

(3)平台维护、人机交互、修改账号信息以及评论、转发、点赞这些功能是用户需求认知中的必备功能,即认为是pU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若没有这些功能,会降低pU平台用户的满意度。本文认为,前3个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U平台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特性,tam模型认为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了用户的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向决定了用户是否会实际使用[26],即是说这些功能决定了用户是否会使用pU平台,因此这些功能成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功能;而评论、转发、点赞功能是目前各类社交平台用户之间互动的基本元素,因此也被pU用户诉诸为必备功能。

(4)根据活动的报名与签到情况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这一功能是一维质量,是用户期望获得满足的需求,若这个需求不被满足将会引起用户的失望。在访谈及pU平台调研时发现,因为该功能是直接与活动挂钩的,有用户参加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是通过签到增加学分,从而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或是防止德育分不够;此外诚信度还能展现自我的品质,用户认为能获得成就感及社会认同感。因此,本文认为,如该功能的功效减弱,一方面会降低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pU平台的使用比例也会减少。

此外,建议增加的功能中被判定为魅力质量的功能共有5个,主要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功能,如充值饭卡、圈网费等;另一类功能是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功能,如信息资源的共享。可能是生活服务类功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充值饭卡与圈网费时,无论人工服务或自助圈存机服务,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若可以在pU平台上操作完成,可以节省用户许多精力与时间。被归为魅力质量的学习功能,表明了校园中对于学习讯息、资源共享,以及非正式学习形式及资源的需求,如获取非正式的学习讯息、加入一些兴趣交流小组获得相关资源共享、协作等。因此,这部分需求如被及时满足将帮助pU平台提供竞争优势。

332建议

综上,根据pU平台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主要围绕归类为必备质量、一维质量与魅力质量的功能项的优化与维护,同时兼顾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具体开展时,应根据Kano的功能需求归类,在平台优化时遵循必备质量>一维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的基本顺序对产品功能进行再设计,同时需要围绕学生需求对具体功能项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

各项功能基于用户需求被归类为不同质量维度,表达了目前高校学生对相应功能需求的程度,必备质量功能必须存留并进一步优化,对于归为一维质量的功能项,需要提高其使用满意度,同时应考虑增加、完善魅力质量功能以提高pU平台的吸引力。对于被归为无差异质量的功能,可根据校园社交媒体的用途进行删减,同时也可考虑对这些无差异质量功能进行改进。对于无差异质量社交功能,不能仅仅照搬现有社交平台上的功能,应该基于校园这个特性开发出方便学生使用的社交功能,如学生可以在pU平台上寻找或联系到学校的其他校友等;对于无差异质量搜索功能,可以加强其搜索功能,比如提供多途径的活动、通知、用户查询功能,也可将搜索功能与信息推送功能以及个性定制功能相结合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无差异质量中的活动管理功能,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如参加活动可以抽奖获得流量、礼品等礼物,促使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增加用户黏性;对于无差异质量生活服务功能,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展,增加校园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如校园圈存等,通过功能改进实现有效的使用行为激励,使这些功能逐渐转变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质量或一维质量或魅力质量等功能项,提高用户满意度。总之,进一步开发、完善与优化这些功能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对于pU平台的满意度与使用诉求。

4结语

本文以江苏省高校校园服务平台――pU平台为例,以Kano模型为基础,借助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功能需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以pU平台为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涵盖了活动管理、社交、生活服务、导航、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及平台维护等方面,但可能多数功能与高校校园的特性或真实环境的紧密性结合不够,仅是照搬了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导致高校学生对大部分功能的需求感不强。其中,用户对于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这类社交媒体常见的功能需求感不强,属于无差异质量;对于主要体现为有用性和易用性特征的功能存在着基本需求,属于必备质量;而对于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与学习类的功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属于魅力质量;最后,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的功能属于一维质量。

研究结论对于把握用户需求并进行功能设计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有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关注必备质量;然后完善一维质量;同时也可为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开发前文所提的新功能(魅力质量),同时思考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渠道,设计合适的用户辅助方法帮助用户发现和使用相关的功能,设计激励机制促进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以期最有效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或降低用户的不满意程度,进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与使用,真正发挥校园社交媒体的校园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国健,刘璐,邵攸悠.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实现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51.

[2]齐宁,王雅静,袁海萍.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54.

[3]ChaoJt,parkerKR,Fontanaa.Developinganinteractivesocialmediabasedlearningenvironment[J].issuesininformationScienct&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8(1):323-334.

[4]nicholasaD,watkinsonaa,Rowlandsai,etal.Socialmedia,academicresearchandtheroleofuniversitylibraries[J].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11,37(5):373-375.

[5]elainet,matthewa.Designingsocialmediaintouniversitylearning:technologyofcollaborationorcollaborationfortechnology?[J].educationalmediainternational,2011,48(3):151-163.

[6]杜,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7]CheungCmK.,ChiupY,LeemKo..onlinesocialnetworks:whydostudentsusefacebook?[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11,27(4):1337-1343.

[8]SánchezRa,CortijoV,JavedcU.StudentsperceptionsofFacebookforacademicpurposes[J].Computers&education,2014,70(1):138-149.

[9]Kanon,Serakun,takahashiF,etal.attractiveQualityandmust-beQuality[J].theJournalofJapaneseSocietyforQualityControl,1984,41(2):39-48.

[10]tontiniG.integratingtheKanomodelandQFDforDesigningnewproducts[J].totalQualitymanagement&Businessexcellence,2007,18(5):599-612.

[11]mengQ,Zhoun,tianJ,etal.analysisofLogisticsServiceattributesBasedonQuantitativeKanomodel:aCaseStudyofexpressDeliveringindustriesinChina[J].JournalofServiceScienceandmanagement,2011,4(1):42-51.

[12]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13]LeeYC,HuangSY,anewfuzzyconceptapproachforKanosmodel[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14]XuQ,JiaoRJYangX,etal.ananalyticalKanomodelforCustomerneedanalysis[J].DesignStudies,2009,30(1):87-110.

[15]唐中君,龙玉玲.基于Kano模型的个性化需求获取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2,26(2):127-131.

[16]朱庆华,孙霄凌,曹银美.用户感知视角下的移动位置服务质量要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5):175-182.

[17]KuoYF.integratingKanosmodelintoweb-communityServiceQuality[J].totalQualitymanagement&Businessexcellence,2004,15(7):925-939.

[18]Zhangp,DranGm.UserexpectationsandRankingsofQualityFactorsinDifferentwebSiteDomai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2002,6(2):9-33.

[19]孙净宇,李澈,张震,等.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6):84-85.

[20]王星.社交媒体平台的属性及其功用[J].中国信息安全,2014,(7):88-89.

[21]宫文飞,丁满,蒋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6,35(5):41-43.

[22]张海洋.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155.

[23]matzlerK,HinterhuberHH.HowtomakeproductdevelopmentprojectsmoresuccessfulbyintegratingKanosmodelofcustomersatisfactioninto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J].technovation,1998,18(1):25-38.

[24]BergerC,BlauthR,BogerD,etal.KanosmethodforUnderstandingCustomer-definedQuality[J].CenterforQualityofmanagementJournal,1993,2(4):3-36.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2

关键词传媒文化教育功能拓展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43-02

一、传媒文化教育功能:内涵、优势与问题

(一)传媒文化教育功能的内涵及其优势

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传媒通过记录、保存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智慧、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等信息,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和创造,让一代代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认同社会传统、经验和知识。这一传播过程在有意无意地履行着文化教育功能。因此,大众传媒虽然不是学校,但同样在扮演着培育社会新人的角色。

可以说,现代传媒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理性工具,那么西方学者关于传媒对人类的教化作用是如何表述的呢?美国传播学研究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里认为传媒有三种社会功能,其中之一即为传衍社会遗产,亦即传媒是知识的传播者,使社会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而这也即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

由于新闻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设计下进行的一种制度化传播,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或表述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在前苏联,新闻学家e・普罗霍洛夫是以文化娱乐功能来表述文化教育功能的,“在群众中传播广泛的知识,传播和介绍文艺作品以及供闲暇时间欣赏的报道”。p而在我国,学者们一般将文化教育功能表述为传播知识。

相较于学校教育集规范化、系统化和渐进性于一体,全面兼顾德智体美而言,传媒的教育相对分散和随意,其作用也不易被人察觉。但是,传媒教育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受众范围广。通过传媒进行的知识传授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作出安排。同时,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和区域文化的界限,传媒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次,受众层次多。传媒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广泛。传媒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多种类信息接受者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容。再次,传播知识新。传媒传播的信息,多是新近出炉的知识,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传媒提供的知识,以其鲜活和多样的形式得到受众的欢迎,能够产生更为显著的效果。

(二)传媒文化教育功能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由此带来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工具的普及,与此同时,传媒工具的公众化拥有客观上使受众的思想不断得以解放,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然而,传媒也面临着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对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等原则的严重背离问题,而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

1、传媒人文关怀的缺失

阿伦・布洛克认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应始终坚持“两个核心”,第一,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第二,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Q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之中。然而,随着新闻传媒逐渐市场化的运营和媒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也存在一定误区,具体表现为在态度上歧视某些人群、漠视人的尊严;在报道中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流于表层,注重表现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的不幸,而忽视了深层次挖掘他们与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崇高品质。可以说在题材上越来越琐碎,在立意上越来越市井,在取向上越来越娱乐化。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传播活动的急功近利,新闻报道也难免肤浅并有失偏颇。

关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是人文关怀缺失的“重灾区”。有些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实现了媒体对灾难新闻报道的重大突破。但在关注灾情与抗震动态,弘扬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部分传媒工作者人文关怀精神的缺乏值得我们反思。

2、建构传媒人文关怀精神的紧迫性

传媒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不良表现弱化了其文化教育功能。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将导致部分受众受到不良影响,认为对弱者、不幸者、受灾者的漠视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对社会产生悲观情绪。

因此,建构传媒的人文关怀精神迫在眉睫。一般社会新闻应尊重各个阶层的群体,以热忱的态度面对他们,注重深层次挖掘弱势群体与恶劣生存环境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及他们人性中的崇高品质。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除及时报道灾难,科学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尊重被采访对象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以救助伤者为第一考虑;尊重、理解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不诱导幸存者回忆痛苦,坚决不去触碰他们的痛处。正如梅尔文・门彻所指出的,对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表示同情。在对待儿童和无经验的消息来源或报道对象时,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记和照片时谨慎行事。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可能会造成的伤害和不适。R

二、传媒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

哈贝马斯从传受互动的角度,给传播活动赋予了新的功能。他认为,在大众传播、文化工业中由于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给人造成种种束缚,因此传播的终极目的不在于效果,而在于把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此,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等命题,为拓展传媒的文化教育功能提供了思想支撑。

(一)传媒具有公众交往理

传媒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是使受众获得知识,传承文化,而其终极目标却是使公众获得理性的生存和交往的方式,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1、公众交往理性的重建依附于现代传媒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的生存离不开交往行为,这种行为有三个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这三个同样原初的有效性要求体现了一致关联,因此他将其称之为合理性。所以,所谓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公众个体平等地借由语言不停地进行交往、互动、沟通实现的。它具有主体间性并符合一定社会规范,是一种在对话中、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的行为。

可见,这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理论,该理论主张人们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社会争端和冲突。重建交往理性,达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是协调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公众交往理,就是人们加强沟通促进相互理解,以解决人际矛盾、社会矛盾。现代传媒在公众交往理性的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是公众交往理性实现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传媒业的结构形态产生着重要影响。人类从口头沟通信息发展到文字传播,继而进入到模拟图像传播,现代传媒正逐渐走向大众,越来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些纯个人问题求助类节目逐渐成为受众关注的节目,而这些节目完全是在一种公共性的媒介平台上来解决某些纯粹私人化、非公共性的问题。可以说,这就是现代传媒公众交往理的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传媒公众交往理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就是传媒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德国学者齐美尔率先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按照人们的习惯性理解,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简而言之,互动的基本含义是互动双方之间基于共同存在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二)传媒公众交往理的意义

1、提升公众的社会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理性化是未竟的事业,应该运用交往理性来化解一些社会生活走向分裂的非理性因素。t传媒的公众交往理的意义,正在于去除唯理性化的单向度思维,建构立足于日常生活、肯定感性世界生活的新理性。

传媒和社会公众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主体的活力和方向,社会的演变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现代,传媒强势社会信息过剩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关注纯个人性的、平常而琐碎的栏目应运而生。江苏卫视的《人间》、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都是针对普通老百姓在人际交往间产生的误会、冲突,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悉心调解,切实地化解一批人际矛盾,弥补个人间的一些情感伤痕。

2、弘扬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U

在现代社会,单纯地解决某些纯粹私人化的心理困惑、情感焦虑、家庭纠纷等非公共性问题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在物质淹没下亲情日益疏离,个体人的精神越来越陷入孤独,需要传媒来拯救和关怀,以全面创造技术理性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和谐,进一步弘扬人文主义关怀精神、肯定个体人的主体地位。

3、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目标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邻里和睦、家庭融洽、夫妻恩爱,正是传媒公众交往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传媒通过展现他人矛盾的成因及化解途径,还为受众提供了解决自身问题的教本。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传媒公众交往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公众交往理关注的是纯个人性的、平常而琐碎的事情,是私己性的,与公众利益无关或关系不大。另外,公众交往理性面向的是琐碎事件中的当事人,以切实地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弥补个人间的情感伤痕。总之,传媒功能的拓展需要其担负起公众交往理,使公众的生存、交往方式更趋理性。

注释:

[前苏联]e・普罗霍洛夫等著,赵水福等译.新闻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新闻大学,2001年夏季号,第13页.

[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3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教育

一、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方式,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促进意义学习的交互学习方式以及Blending-learning(混合学习方式)。交互是在某种学习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间进行的双向交流,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而社会化媒体的“交流”和“对话”特性正好迎合了交互式学习的这一主要特征。“交流”是指采用社会化媒体将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而“对话”是指社会化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对话,甚至是多个受众间的多向对话。

二、从对教育目标适应性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布卢姆等人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学活动中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目前,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式有六种:

博客:也包括微博,是在线刊物,最近的将显示在最前面。

维基:维基站点就像一个公共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内容,或对现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最著名的维基站点是维基百科——一本在线的百科全书,仅英文资料就超过150万篇文章。

播客:可以通过appleitunes等软件来订阅的视频和音频内容。

论坛:用来进行在线讨论的平台,通常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论坛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化媒体,同时也是最强大、最流行的在线社区平台。

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在这类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

内容社区:组织和共享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社区。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Flickr)、书签(del.icio.us)和视频(Youtube)等相关内容。

而对于每种类型的教学目标都能找到不同形式的社会化媒体与其所要展示的教学相匹配。如下图,我们来仔细地看一下。

首先,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要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知道”,上面六种形式的社会化媒体都能完成简单的知道功能;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可以很好的实现此功能;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运用”,播客、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基本上就能够满足;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分析”,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内容社区上都可以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与人分析的目的;若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综合”,论坛、内容社区等不可或缺;而要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评价”,博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起得作用更是相当重要。由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能够实现高级功能的媒体形式基本上也都能实现要求的低级功能,但反之不一定成立。

其次对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其有一个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的过程,所以既要有演示环节又要有模拟最后发挥环节,而论坛、内容社区等都能实现此功能的教学。

最后对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因其需要产生情感共鸣,最后确立学习者的价值观,所以博客、播客、论坛、内容社区等都能实现此功能的教学。

由此,任何种类的教学目标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化媒体来实现此目标的教学和学习,这也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便利。

三、从对学习者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不断的发展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先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到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再到现在的泛在学习(ubiquitous-learning)无一不见证了社会化媒体对学习方式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而没有社会化媒体就不会有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影响将会一直进行下去。

四、从对学生评价的影响看社会化媒体对教育的影响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不客观的学生评价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多样的学生评价方式。我们以往评价学生多依赖于学业成绩,而学生的协作能力、自我评价、平时表现、学习伙伴评价等很少被考虑进去,现在有了交互性强的社会化媒体,这些因素都可以以匿名或不公开的形式被传递到教师那里,少了“当面只能说好话”的不客观的评价。

总之,社会化媒体来了,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这场革命中始终保持“新思维,新头脑”的人才会赢,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4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结构分化;大众传媒;角色与功能

中图分类号:D05-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4-0068-02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认为,角色分化、次级体系自主性和文化世俗化是衡量各种政治体系发展程度的变项,通过结构分化达到一个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政治功能的完善,推动政治体系的发展。[1]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原来由政治系统中其他政治结构所实施的功能,已逐渐为大众传媒所取代,在政治系统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面中,都能发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不但在实施政治社会化、政治交流、利益表达和综合、精英甄补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对政策制定、执行及反馈等环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以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发展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具体分析,尝试厘清大众传媒在现代政治发展中的角色和功能。

一、大众传媒在体系层面中的角色与功能

在政治体系中,大众传媒在体系层面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化、政治交流以及精英甄补等功能上。

第一,履行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1]一般而言,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传播媒介可以促进政治共同体内民众的政治认知,在形塑政治文化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能有效地影响选民的政治态度和投票倾向。现代民调技术的发展,使得“民意”也往往受到大众传播的操控。

第二,实施政治交流功能。政治交流(也称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影响政治的整个非正式沟通过程。有些理论家业已将统治视为一种包括信息和情报的收集、储藏和传播在内的庞大的沟通过程。[2]除了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大众传媒在政治交流上也占有重要一席。随着政治社会生活的日益分化,交流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桥梁角色更加凸显。民间社会团体的兴起,使得政府与民间进行政治交流的迫切性增强。由于传媒的时效性等优势,使其在政治交流结构中的功能甚至超过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在政治生活中,敌对的利益团体在不方便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情形下,也常通过传媒进行间接对话和沟通。这些因素都促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政府与民间、在各个政治结构之间进行政治交流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美国政治中,大众传媒的地位颇为突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直播的“炉边谈话”节目,就是传媒在政治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范。西方政治领导人经常在媒体上就政府政策与民众交流,或与持不同政见者在媒体上公开辩论,加深民众对政府政策的认知以凝聚共识,构筑政府政策的社会基础。需要说明的是,传媒在政治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功能。

第三,影响精英甄补功能。所谓的精英甄补,是指政治体系中领导人物的选拔和录用。传统的精英甄补功能主要由政党履行。随着大众传媒影响力的递增,传播媒介在影响精英甄补上的功能得到强化。在特定的政治系统中,政党精英甄补的主要渠道是提名制度。参选者最终能否获得党内提名,往往与能否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以及正面的宣传评价关系紧密。由于传播媒介巨大的效能,精英人物的形象塑造往往掌握在传媒手中。因此,传统的政党提名功能呈衰落之势,大众传媒对政治体系的精英甄补功能的影响日益外显。

二、大众传媒在过程层面中的角色与功能

传播科技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逐步发展成为除了政党和利益集团等专业化的利益表达机构之外的一个相当有效的民意表达和综合机构,其在现代政治体系中的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越来越突出。

第一,承担利益表达功能。利益表达是指向政治系统提出的一种要求。利益表达是把人们的态度、意见和信仰转变为向政府行动(内行动)表示要求的方式。在中央或地方系统内,表达利益的既有政府决策人,也有个人和团体。如果利益集团和个人无法接近政策决策人,那么利益表达就不能发生效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接近”就是要取得一种陈述政治要求的能力。[3]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的有限性,政治系统中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往往利用大众传媒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大众传媒通过持续性、密集性的信息提供和专家意见表达,可以弥补利益表达制度性渠道的不足。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认为,“报刊的权力和几乎垄断的地位带给他们一个义务,那就是......保证公众能掌握充分的消息去判断。”[4]大众媒介能提供有关政策和公共事务的信息,激起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发行为倾向;民众也根据传媒内容,针对政府政策议题,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和利益诉求。大众媒介利益表达功能的实质是在民众、利益集团和决策体系之间建构一种互动机制,实现输入与输出的紧密联结。

第二,行使利益综合(利益汇聚)功能。利益综合,也称利益汇聚,是指两个或更多的政治人物的要求结合起来追求共同的政治目标的过程。在政治系统中通常使用利益汇聚的是政党,它们试图从复杂的个人利益中找到若干共同性的原则和要求。利益集团、政府团体或其他任何能接受和容纳多重要求的机构也可以行使这种职能。[3]利益综合的本质是把各种要求纳入政策选择并动员支持政策选择的政治资源的过程。大众传媒行使利益综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从事利益综合的结构施加影响上。在利益综合过程中,传播媒介的有效介入可以导致政治支持资源的重新分配。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的政党、候选人的政见与候选人的形象主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散播和塑造。“在一个媒介普及的时代,选民可藉由电视等媒体来认识候选人,感觉与候选人有情感联结的关系,这较政党的力量更为重要。”[5]媒体对候选人和选情的倾向性报道,可以影响选民的政治态度和投票倾向。

三、大众传媒在政策层面中的角色与功能

大众传媒除了在政治系统中输入部分履行重要功能和角色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主要依赖信息交换和民众需求的支持,民意只有经过大众传媒的聚集、过滤和筛选,才有可能被政府部门吸纳。从政府政策推行的角度来看,大众传媒自身的世俗化和公共化倾向,对于政策或相关议题的大众化过程起着弥散和催化功能,政府的政策产品只有在民众中形成共识,才易于推行。因而,大众传媒对于政府政策不管赞成与否,都发挥着阐释和回馈功能。

第一,介入公共政策的输入与制定过程功能。政策制定是一个将输入与输出连接起来的复杂活动过程。安德森认为政策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被选中的。[6]他把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事程序的途径归纳为政治领导人、危机或者引人注目的事件、抗议活动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四类。[6]安德鲁・海伍德认为,公共政策可以出自政治领导人、内阁和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公共舆论、大众传媒、政党、利益集团和思想库等类似机制传递压力。[7]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专门的利益输入结构,它对公共政策输入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唤起公众对政策议题的讨论并推动政府关注社会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对其他专门的利益输入结构施加间接影响。大众传媒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向全社会信息上具有的独特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使它在反映社会成员的意见和呼声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使得它可能成为决策层和公众之间进行沟通的中介,这也正是它得以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根源。[8]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政府政策决策动议和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邓小平在论述新闻宣传的功能时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党和政府听不到的,报纸能听到,它能摸到社会的脉搏。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把读者来信加以综合研究,常常就能看出来。”[9]

第二,推动公共政策的输出和反馈功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内容的解释、传播、执行动员以及执行成效的反馈都使得大众传媒衍生为政策执行体系的中间环节。在公共政策的执行环节,传播媒介在制造舆论支持环境、政策执行动员以及政策执行的监督和反馈等方面对公共政策执行施加影响。大众传媒制造的舆论环境是否支持政策的执行,事关政策执行的成败。公共政策执行前,传媒通过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进行沟通并对民众进行引导和传播,营造有利于决策实施的舆论环境,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此时,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政策宣教的有效工具。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以及时反映政策执行情况,通过报道政策执行过程,发挥信息回收的作用,有利于政府把握民众对政策的支持程度,同时使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接受民众的检验。在反馈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据此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乃至废止,并转换到下一个公共政策的输入过程。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5

中国拥有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国内人群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目前是:18~34岁的人群平均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为每天3.8小时,35~49岁为3小时。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18~34岁的用户媒体在社交网站上花费6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女性用户平均媒体比男性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多花费40%的时间,分别为3.6小时和2.6小时。企业主比那些非企业主多花大约50%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分别是4.4小时和3小时。这样的投入时间无疑值得商家投入精力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户进行多方位的营销渗透。

社交媒体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据调查,91%的人会因为在线体验而去实体店面,这是一个很直观且合理的数字。其实,商家可以把自己当作消费者,考虑一下自己的购买决策会依靠什么作为支持?大部分人很可能会先花一段时间去搜寻调查有兴趣的产品/服务,看看评测的好坏、价钱的高低、产品的保固服务等,而现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搜寻。据调查78%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然而相对这个数据,更振奋人心的是另一个数据――81%的消费者认为,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这两组数字非常接近,代表品牌提供的内容几乎跟朋友的一样重要!因为如今的消费者对传统广告的信任度已经逐渐下降,超过75%的消费者不认为传统广告是以事实为导向的。所以,要想引起更多关注,在搜索引擎、网站、社交媒体等,任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必须做好适当的内容、动线安排、保证在整个购买决策过程中,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打动他们并使其做出有利的购买决策。同时,确保你的网站与社交媒体有足够且经常更新的信息,能让现有和潜在消费者找到并阅读。如果找不到他们想要找的相关内容,那你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作购买决策的有利时间点。

社交媒体营销之所以号称“病毒式营销”,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具备病毒式的扩散特征,特别是在微博和微信用户之间。但目前国内的美业方面在社交媒体广告还没有出现特别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的。但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Facebook上的Sephora美容活动:针对网络的许多美容达人,Sephora就把他们的美容激情带到社交网络上来了。Sephora在Facebook上开展了一个“15天的美丽刺激”活动,活动奖品包括一辆和Gucci合作的Fiat汽车、到巴黎makeUpForeveracademy化妆学院的四人行旅行,以及5000美元的丝芙兰购物券。这些诱人的奖品驱使大量的Facebook粉丝对指甲油、眼影和精华液开始关注,最后Sephora在Facebook的粉丝上涨到350万,同时刺激twitter上52万的转发和3万个pin。现在Sephora在同行里已经拥有最大的听众基础了。

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

一个成功的病毒式营销在传播内容的时候并没有通用法则,但不管是视频、图片、社交媒体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毕竟,一个有内容、有魅力、有情感共鸣的内容摊开在互联网上,用户想不分享都不行!目前国内美业的社交媒体营销一直未见特别成功的案例,这应该是操作时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必须活跃在每个社交网络上

任何公司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重点的对两个以下的社交媒体先进行重点渗透。目前社交媒体非常多,每个社交平台的受众都不同,只有先去研究和了解每个社交网络上的主要受众的构成,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将哪里作为突破口。

误区二:不再需要电子邮件

社交媒体并没有消灭email,却为email的壮大附加了一条更加完善的渠道。要知道,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第一步通常是提供email地址,有时候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和通过email是一样的。这点其他类型网站也是一样,email是网络营销的基础,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客户不要在接收邮件的时候过滤掉我们的邮件,这当然必须在内容上多加研究。

误区三:在微博上包含流行词语标签会得到更多曝光

事实上,比较常用的标签,例如营销,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想达到传播的效果,就要认真挑选标签来组织内容。现在的微博还包括话题、圈子等类似于标签的功能,也可以在营销时合理利用,特别是话题,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容易引起高度关注。

误区四:你的内容和你所在的站点越多越好

在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内容有价值与否。水分过多的内容,只会让重视你的读者感到讨厌。在保证更新率的前提下,丰富内容才是合格的营销。

误区五: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个工具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上自动内容

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很难引起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偏好不同类型的内容和频率,例如长文章在人人网、朋友网等平台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误区六:可以将你的社交媒体外包出去

现在的主流方式是请专门的代运营公司负责社交媒体的宣传,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感觉自己来做网络营销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收获也未必比外包大。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实际上,这种形式常常造成浪费成本和机会。社会媒体是你与你的听众沟通的桥梁,意味着它不仅需要你的声音,同时你贡献的内容必须是你对所在行业的专业化解读,外行并不能轻易驾驭。

误区七:不让你的社交媒体变得个人化

社交媒体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分享个性化内容,人们不会因为配色和标志而关注网页,他们喜欢的是网页上所传达的个性。所以,只有将企业的社交媒体形象变得个人化个性化,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当然,这点大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注重“小而美”的店铺也是有个性化成功案例的。

误区八:对负面评论不回复

如果忽视你微博下面的负面评论,可能会导致舆论的失控。在收到负面评论时,要以坦诚的态度告诉大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而即时的反应,有可能把愤怒的滋事者转变为欣赏你危机处理能力的粉丝。

误区九:回复每一条负面评论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6

该篇报道引发了业界对于电视“地位”的再次讨论,虽然业界尤其是家电行业不认可这种说法,但是,电视行业正在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确是确凿的事实。电视机行业也面临着从硬件到软件的升级换代,这其中,智能电视与社交电视成为两个热议的关键词。或许,电视被抛弃还是个遥远的命题,但电视的变革已经在眼前了。

智能电视:领航未来市场

在不久的将来,你可以对着电视机“说话”,告诉它你想看什么,而不论你想看的东西是来自电视台、互联网电视提供商,还是你自己的私人视频库,电视都能马上为你提供服务……这是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一幅相当有吸引力的画面,而能将之实现的正是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与普通电视的区别,最直观的理解就像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之间的区别,它可以让用户通过电视浏览网站、使用各种应用程序,从而实现丰富的多媒体娱乐功能及完整的互联网体验。从目前市面上已的智能电视产品来看,基本都具有下面几个共性的功能:智能识别、海量应用、多屏互动。

除了硬件上的升级换代,内容上的升级换代是智能电视能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关键,也是巩固电视作为数字家庭中心霸主地位的关键筹码。智能电视所要实现的人性化交互体验,需要将视频点播、浏览资讯、互动游戏、实时通讯等各种使用功能融于一体。这样一来,智能电视就跟内容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智能电视能够走多远,用户体验的优劣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消费者对于观看电视的体验也逐步显现出“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希望能从被动的线性节目收看转变为交互式、开放式、个性化的收看体验。智能电视的到来顺应了这种趋势。我国有着庞大的电视消费人群,拥有支撑智能电视发展的巨大潜在市场,这是智能电视发展的难得机遇。

未来,如何打造“新的生态圈”是智能电视发展的重点,也是传统电视媒体的重大机会。而随着内容资源链的日趋成熟,智能电视将为广大用户打造一个可加载无限内容、无限应用的开放的系统平台,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个性化安装,使电视永不过时。

社交电视:探索中前行

“社交电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毫无疑问是受到了互联网“社交网站”的影响与启示。社交网站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与平台,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信息并加以传播的过程。现在,在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社交化”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下一代互联网电视的主要特征。

所以,社交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而是通过将社交网络与电视观看相整合,提供给用户一种全新的观看和参与电视节目的方式与体验,其背后的理念是让人们看电视的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社交网络为用户观看电视节目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和交流体验。

根据社交电视的业务使用终端形式,有研究者将其大致分成了以下几类:单屏pC体验、单屏tV体验、双屏体验。此外,根据社交电视的产品应用对象,也可以分为专注于某个电视节目的社交电视应用、专注于某个电视频道的社交电视应用、专注于互动营销的社交电视应用,以及为电视节目提供社交网络影响专业数据的应用等等。

基于以上社交电视应用,目前社交电视可以提供的功能包括了电视签到、节目指南、节目分享、节目投票及社交互动等。除此之外,社交电视下面这些功能方向也值得去拓展,比如:多屏同步,“第二屏”直接带有视听功能,并且提供更丰富的社交互动功能;基于用户自身收视行为及SnS好友兴趣推荐的电视门户(让电视找到你);更丰富的互动营销广告,比如为电视节目中已有品牌广告提供拓展,提供购买行动(电子商务)指向;社交电视为电视台及广告主提供有价值的商业数据。

对于电视频道或者栏目来说,介入社交电视的尝试,目前包括充分使用社交网站平台,拓展频道和节目的网络影响力,以及利用电视台自身新媒体平台接入社交网络,如尝试在自身平台相关内容信息。之外还可以尝试开发自身品牌的专有社交电视应用,如以现有网络电视台为基础,提供社交化功能;推出相应移动客户端,以核心品牌栏目、重大事件、赛事活动直播为契机,提供品牌专有的社交电视应用。特别是类似选秀类、婚恋类等核心品牌栏目,已经适合推出自身社交电视应用。

这需要从节目策划、制作、营销和考核上进行相关调整。如在节目策划制作阶段就考虑社交互动属性,在节目视频电视播出过程中通过多渠道的社交平台进行与受众的互动,提供包括社交电视平台广告的互动营销策划及整合营销服务。

未来的电视:体验的提升

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使得很多电视机生产厂商及电视台开始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看电视了。据CnniC的调查,已经有4000万人声称不再看电视了,全国电视收视率一年要下降13%左右。而在过去3年,网络视频收视率正以每年300%~400%的速度增长。这也就导致出现了文章开头《中国新闻周刊》所提“抛弃电视”的论调,“尤其是一线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他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及时资讯、有更多的方式看到优质影视作品、也有更多的意愿参与互动而不是单向接收。这一切都让电视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媒体愈发没落。”

当然,业界现实还远没有如此悲观,电视现在仍是大多数百姓事实上的第一媒体。不过,电视人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媒体将愈加深刻地渗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重塑人们的交往形态以至社会结构;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的媒体业务及终端形态相继出现,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对传统电视提出了挑战。电视似乎真的再也无法回到那个黄金年代了。

未来的电视会怎样?目前或许无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但有几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形式的丰富,使各种媒介之间界限逐渐模糊。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也势必要顺应这个潮流,包括其内容生产、体系设置、分发渠道等等,都将会依据融合的趋势做出改变。

在传统电视形态下,用户都是被动接受。但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是内容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同时,终端的多元化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独守电视,电视将慢慢变为观众眼中的某种“伴随媒介”,借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最近一期封面文章的观点,就是“下一代电视观众,将从土豆变鱿鱼丝”。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7

web2.0已经改写了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从信息转向为用户提供网络应用的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鼓励信息利用者通过分享而丰富资源,其核心在于交流方式的参与性、个人化和发掘大众的智慧,促进了网络上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合作。充分将web2.0的互动、分享与关系这些特性运用到新闻业中,打造新型的2.0新闻业,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无论将来发展到了多少n.0,新闻业终是融入传播技术最新潮流。

社交网预示着媒体的深刻变革

社交媒体是web2.0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正改写传媒的历史。社交媒体在人群间分享信息,通过集体讨论、大家贡献内容,而不断互动、提炼,可以有效地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其影响速度、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用户几乎不用任何花费。目前最大的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拥有5亿用户,其api应用可以定制个人化的信息。另一社交网推特(twitter)独立访问数达91亿次,2009年4月起首次超过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网站。twitter并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却有如此大的流量,成了全球第九大网站,美国国会图书馆都存档了2006年以来的所有“推讯”。社交网络的兴起预示着媒体在内容、形式、营销模式、传播理念的深刻变革。

传统媒体快速涉入了社交媒体。纽约时报网站借此大力创新,推出了一大堆功能强大的api、信息图形、视频和实时数据流。2009年,纽约时报、美联社、bbc还相继任命了社交性媒体

社交媒体可以把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内容进行混搭处理,并进行互动,建立“联系”(connection)和生成“意义”(meaning)。社交媒体具备如下的特征和功能:以人为本而非传统意义的“用户”、“消费者”或者“购买者”为核心;用户可以获得实在的、相关的价值,寻找到意义和秩序;有助人们聚合各种内容、通过网络生态系统管理其现实生活;建立相关的社交网络并让人们从中学习、得到回报和影响;移动网络、互联网和现实生活可以实现无缝对接,通过任何设备和平台都可以访问、共同创作;广告按人口统计分布的细分市场;带来很多商机。

社交媒体正在打造新的营销模式。随着聚合平台、社交功能、移动方式的兴起,会有更多精准的个性化广告、免费增值模式、战略伙伴收入共享、以及从线下走到线上的社交活动;在社交网络和聚合平台内部建立具有关联性的互动,将产品、服务和人结合到一起。

社交媒体“入侵”新闻业

专家曾预测到2010年社交媒体将不再仅仅是“社交媒体”,它将是在线和离线体验的必要组成部分。2010年是一个整合年,跨平台、跨产品、跨设备(互联网、手机网、电视和视频),用户通过任何设备和平台都可以访问社交媒体。随着手机的终端新产品的涌现(如iphone、android)、ipad平板电脑带来的新潮流,社交媒体的离线化已经相当普及。这些新潮流带来了一项大冲击:社交媒体闯入了新闻业。

2010年9月,twitter业务开发副总凯文(kevinthau)宣称:twitter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社交网站,而是新闻媒介。凯文说:twitter是新闻,twitter是内容,twitter是信息。记者们把新闻到twitter,有的甚至直接在twitter上发推(tweet)。通过提供简单的突发新闻机制,twitter还让普通用户成了记者。

和twitter一样,被人们普遍视为社交网站的facebook,也在向用户推荐被其好友“喜欢”的大型新闻网站的新闻(“like”,facebook的一项功能)。从2010年9月起facebook在其搜索框里大量显示来自媒体机构的新闻了,这些新闻都是被facebook用户“喜欢”过的内容,通过好友分享的方式推送出来。

现在你不用登录纽约时报网、cbs网、bbc网,但同样可以从各种离线终端上看到这些网的内容,其中最方便快捷的就是通过facebook、twitter这些社交媒体的推送中查看,此外包括手机和ipad、kindle之类的终端订阅。

在我国的校内网、人人网、微博这些社交媒体上

,已经有许多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传播、分享即时信息。《人民日报》的政治版、社会版在新浪开微博,中央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中新社的《中国新闻周刊》以及大量的都市类媒体及其记者,都通过微博最时新的信息和观点。

国际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打造2.0新闻业

世界主流媒体迅速应对web2.0时代。几年前纽约时报集团就着手打造reader2.0计划,尝试的策略包括:内容聚合——打造信息动态、丰富的数据库,并且彼此联接性强,重视互动性与个性化;“结构化阅读”——以丰富的元数据,通过话题页(topicspages)的呈现方式和与其他数据源匹配组合的结构化的数据,适应2.0时代的阅读习惯;智能化内容——通过实时的分析、设备探测和粒状用户互动(granularuserinteraction)等技术,为每个用户和设备提供“智能内容”;“语义网”化——以关联数据(linkeddata)的形式大量目录信息;跨平台战略——充分开发手机、阅读器等应用从而提供离线阅读。①

美联社于2007年底启动了一个“美联社2.0”的计划。为了更有效地应对24小时供应新闻的需要,美联社改变新闻采集、编辑和的需要,成立了至少4个地区业务编辑部,扩展娱乐、商业和体育报道方面的多媒体业务,向全数字化平台“数字合作”(digitalcooperative)方向发展。

传统新闻业还利用定位社交媒体打造2.0新闻业。社交定位网站的签注(check-in),是2010年最时尚的社交媒体功能,被业内人士称作“2010年一个重大发展方向”。foursquare(4sq,可理解为“玩转四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起步仅一年多,是苹果应用软件商店15万应用程序中的普通一个,没有技术门槛。它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服务(lbs,location-basedsocialnetwork):用户到达某一地点,通过手机在4sq上签注,朋友或粉丝就会看到“你在哪里”。你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对此地点的评价,如果有好友在附近,4sq会发送提示信息。签注多的地方首签者可能当上“酋长”或获得“徽章”,于是用户四处“签注”。美国的大都会及全球150多座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香港、迪拜等都有忠诚度极高、粘性极强的玩家。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着魔一般争抢着用巨资入股4sq。

华尔街日报2010年4月与4sq这家新锐的社交定位网站合作,用户在某些地点签注时可以看到该报提供的相关新闻链接。此前4sq的合作者仅提供餐馆的点评、赛况信息等简单内容,而华尔街日报作为美国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209万份),或可提供各签注地点的硬新闻。华尔街日报如此迅速地占领定位社交网络,可见其融入新媒体的决心和策略。4sq的合作者还包括纽约时报、地铁报等传统的精英或大众媒体。提供与地点相关的新闻,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可能对新闻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最大的社交网facebook也开始开发签注功能,即推出一项基于地理位置的购物功能,用户对所在社区进行签注,就能显示他曾光顾过的商店,从而通过社交网的分享与推送而影响更多的人。此举融合了groupon团购的模式,该功能据分析今后将极大地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由于facebook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料和社区数据,对零售商们来说比groupon团购交易更有吸引力,用户将极其庞大。

苹果终端成就社交媒体与2.0新闻业

社交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通过离线的方式、在多平台上使用。同样的,跨平台也已成为众多传统媒体的革新战略,而苹果公司正在促成传统媒体的革新。ipad、ipod、nook、kindle甚至wii游戏机这样的平台,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年轻的读者和希望,更预示着传统媒体要永随潮流、变革创新。

苹果公司的ipad、iphone和itouch等移动设备不支持adobeflash技术,多家媒体为之专门打造网站。纽约时报网2009年3月即推出2.0版iphone免费手机应用软件,支持离线阅读;5月又推出了可离线阅读、可调文本大小的桌面阅读器,“2.0阅读”(timesreader2.0)终成现实。2010年4月ipad面市时,英国《卫报》等多报迅速推出ipad应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不仅推出ipad应用,并推出每月在线订阅费17.29美元的项目,默多克称3个月已带来1万次付费下载,估计产生的广告收入达240万美元。8月初,默多克在一次会议上盛赞ipad:“我相信它将完全改变游戏规则。我们会吸引年轻人阅读新闻,也会出现不同呈现形式的报纸。ipad是新闻呈现方式的游

变革者。”他相信新闻的呈现方式会不断变革。默多克称赞平板电脑是用于推广新闻集团廉价、便捷和实时内容的“完美平台”,旗下的报纸已获得数万读者,新闻集团将大力使用此类平台。②

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施密特2009年在《华尔街日报》的来论版曾畅想“我”所看到的2015年的新闻业:通过手持的便捷设备浏览报刊,这个设备知道我是谁、我的偏好、我看过什么信息,从而为我提供量身定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它可以帮你把阿拉伯语或其它语种的新闻翻译成我的母语。这些新闻报道,有些是每月订阅包里的;有些则是非常廉价的浏览,账单自动记上;其他的免费阅读的内容,由广告提供资金支持,而这些广告也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是知道我的需要的。广告主精准地以我为目标客户,心甘情愿为新闻业支付大笔费用。③施密特还漏掉了更重要的一个畅想:手持的设备中还有成千上万与“我”分享信息的社交网站的好友,因为分享、评论各类媒体信息,“我们”这个群体越来越壮大。

注释: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8

自从社交媒体这个流行词在所有人口中传开时,误解便不断增加。在咨询顾问们看来,社交媒体是快速更新信息的工具;在销售人员看来,社交媒体是可以将“粉丝”聚集在身边的物美价廉的方法,但对于社交媒体真正的价值却鲜有研究。

德语维基百科将“社交”定义为“一个人对别人感兴趣、能够设身处地体会思考、关注他人幸福快乐的能力”,由此可见,社交并不只是纯粹的娱乐活动。现今的社交媒体只被用作一种营销方式,尚未转变成社交商务,因为品牌或其管理者还未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社会化的一面,如果真是如此,社交商务应该构筑一套全新的“生态系统”,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共同合作,以及构筑相应的创新市场。

能足够坦诚地说出真相吗?

重要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可以让企业更加社会化、生态化、慷慨无私以及可持续化。这是品牌和管理者所必须接受的。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这个事实,甚至自己说出真相?这将会是正确的一步,但即使是这一点也会令一些人皱起眉头。

社交媒体将让企业无法继续声称什么都不知道。社交媒体如果理解正确,可以揭露品牌的真正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消费者的参与,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让企业更加谨慎地使用原材料,可以从可乐中去除致癌物质,可以改为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

企业是否准备好去承担产品生产技术和品牌技术造成的这些后果?企业的自尊和奖励体系能否经得住考验?在企业完全转而利用社交媒体之前,需要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社交商务体系

只有坚定不移地彻底思考,只有能够让整个企业都转型为“社交商务”,社交媒体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以铁路为例,铁路不单单是把人从甲地送去乙地的简便交通工具。铁路改变了整个世界,它本身带来了进步,而且也促进了进步。在铁路通达的所有地方,需要大量木材、钢铁和水,还有食物、人力、住宿、基础设施。在铁路出现的地方,人们定居下来,生产和贸易蓬勃发展,村庄、城镇、大都市顺势扩张,这就是真正的社会参与。

与这个围绕铁路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相同,真正的社交商务也是如此运作的。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类机遇的存在,并勇敢地抓住机遇。比如在Facebook这个生态系统中,产生了游戏(及其程序员)、应用程序(及其程序员)、广告、媒体和通信的创新。而在iphone这个生态系统中。全世界都出现了成功的应用程序和新的企业,如instagram和Foursquare等。外壳、耳机、音箱等配件供应商纷纷受益。在Foursquare这个生态系统中,餐馆、酒店和星巴克这样的品牌也转变思想,开始革新自己的推荐管理。

光是围绕苹果appstore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员)生态系统。在ipad这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了一种出版形式和媒体展现方面的崭新美学,诞生了创新的应用方式,甚至影响到了学校和教科书市场。

企业如果在考虑增加品牌发展的社会参与度,以及希望利用社交媒体创造成功、价值和利润,那么应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9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创业;作用

1现代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推动作用

1.1拓展人脉

在创业过程中,人脉的拓展尤为重要,它会对创业成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于人脉拓展而言,社交媒体的合理使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又极为明显。在创业者看来,要想获得人脉与关注,无论是使用微信还是微博,都是既困难又简单的。说其困难,原因在于微信与微博等现代社交媒体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所面向的对象有所不同,因而在获取人脉之时亦面临相应的局限;说其简单,原因又在于微博能够采用制造热点话题、使用微博推广等方式加强宣传,以此获取更为广泛的关注,而对于微信而言,同样能够借助公众号等手段提升关注度。大学生在创业之时,可以对微博、微信等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进行巧妙地利用,以此积累人脉,这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其创业活动的成功。

1.2提供平台

大学生创业需要有平台作支撑,在当前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且广泛普及的背景之下,如果一味地以传统创业思路为指导,必然是不可取的。现代社交媒体能够提供一个选择平台的机会于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大学生而言,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开展创业活动,都是可以以社交媒体为支撑来进行的。举例来说,如果大学生选择在美食餐饮领域进行创业,便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制造热点话题,以此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让消费者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可通过拉手、糯米等餐饮平台加强推广语宣传,此外,还可与金融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一些折扣减免活动,例如,使用微信支付特享周五半价优惠等。由此可知,社交媒体能够提供可选择的平台于创业大学生,有利于其创业道路的铺筑。

1.3集成化创业

除了在人脉与平台两个方面向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外,现代化的社交媒体还有利于实现创业的集成化,对某一单一环节创业尴尬现象的发生予以避免。现代社会正朝着集成化与统一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形势下的只强调生产链中某一环节的创业模式已失去先进性,逐渐被新时代社会与市场的发展所淘汰。此外,以消费者为视角来分析,一条龙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同样要求大学生开展集成化的创业活动。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大学生在创业之时能够更好地将不同环节集合起来,提供能够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优质服务。

2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制约因素

2.1虽了解社交媒体但欠缺创业意识与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大学生对现代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均很高,但是,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意识却相对欠缺。大部分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之时,仅将其视作一种娱乐与休闲的工具,很难充分把握其营销价值。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不会以社交媒体为依托进行市场的拓展。虽然现阶段已有部分大学生具有了利用现代化的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的意向,但其必要的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在大学生寻找到正确且合适的创业途径之前,依靠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这一先进思想只能停留于起始的计划阶段。

2.2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特征并不突出

目前,诸多现代社交媒体均以促进人际交流、拓展人脉关系为其主要功能,大学生在借助社交媒体开展创业活动之时,只能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优化各个媒体的效果。然而,就现有的实际运行结果分析可知,基于精力、能力以及实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利用并驾驭全部的社交媒体。若委托专业公司对社交媒体进行运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使用效果,但是这又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加之国家政策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现代社交媒体的营销外包或托管,因而又成为对创业活动产生制约的一项重要因素。

2.3社交媒体网络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很多新闻媒体曾报道过互联网信息对青少年影响的事例,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接触的信息亦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现代社交媒体功能亦愈发高端。作为走在潮流前端的人群,大学生对于很多新生事物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积极的探索欲望,社交媒体中有很多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信息,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如若不能对微信、微博等媒体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分辨,便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3高效发挥现代社交媒体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客观分析,正确使用现代社交媒体向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需要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进行引导与监管。

3.1学校方面

要通过举行网络论坛、开展与专业相结合或者提高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创业知识以及利用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强其创业自觉性,培养务实心态,对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不断的锻炼与提升,向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还要进行网上就业指导教育以及网上职业咨询辅导等活动的积极开展,将社会实践同学生专业实践以及就业创业密切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地利用现代社交媒体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对其正确创业意识的树立进行积极且合理的引导。

此外,学校还要对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宣传优秀创业典型,以榜样的实际经历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业队伍中去,营造并优化创业氛围,对创业工作予以不断的推m。利用公众号、微博发文或者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现代社交媒体的正确使用方法,对社交媒体的不良危害予以强调,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注意提醒学生专心听讲,减少学生课上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预防大学课堂出现现代社交媒体污染,影响正常上课与人才培养质量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思想修养培养必不可少,教师要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鉴别有害信息的能力,构筑思想堡垒。此外,学校还可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或讲座的开设,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避免出现由社交媒体中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侵害而自甘堕落的现象。

3.2家庭方面

家长要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分地溺爱子女,积极督促他们奋发向上。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尤其是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家长要对其用于社交媒体之上的开销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交流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对其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情况进行监控,以防子女过于依赖现代社交媒体现象的发生,使子女能够在学校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对创业能力以及竞争力予以提高。

3.3社会方面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会媒体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并在鼓励成功的同时宽容失败,通过自主创业宣传教育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持以积极的鼓励态度。其次,要对现代社交媒体进行严格的规范,现代化的社交媒体横跨各行各业,它不仅关系到技术培育问题,还与市场规范息息相关,社交媒体的运营必须以业务管理平台的建立为前提,对媒体信息进行严格管理,有效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以此为前提向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对政府压力予以缓解。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创业信息的免费,开辟创业新渠道等。而怎样控制、怎样征询、怎样选择是需要各方面密切合作的一件事,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公共信息现代社交媒体发展机制的制定,在推动社交媒体发展的同时强化信息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管理,真正实现社交媒体的更安全、更绿色且更创新。

3.4政府层面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在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进行创业之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给予其特殊的税收优惠,向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信贷以及市场政策等的支持。其次,适当优化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投资,允许其在缴纳所得税之前进行相应风险准备金的计提,以此对投资运营风险予以降低,增加大学生风投类创业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如果风险投资最终走向失败,政府与相关部门可以开展评测工作,给予一定的税赋抵减。最后,政府还要将大学生利用现代社交媒体创业作一项公共服务常规工作来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事后担保”服务。

社交媒体的功能篇10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问题;对策

随着传媒时代的来临,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新闻传媒建设。高校新闻传媒主要包括高校内部的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络等,这些新闻传媒主要立足于校园内外,以在校师生作为自己的主要受众群体,进行新闻的传播活动。高校新闻传媒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强大的教育功能。

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体现

高校新闻传媒主要是针对学生受众群体,以校园和社会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的传媒形式。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在新闻传播的功能实现的同时,它还对受众具有教育意义。这种潜移默化的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显著表现在高校新闻传媒对于受众思想教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视。无论是校园报纸还是校园网站,任何一种校园新闻传媒都会把针对受众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以校园报纸为例,在校园报纸的四个版面中,对于政治性新闻的报道往往要占两个版面以上。同理,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也会将有关大学生的政治新闻大幅度播报,尤其是对党政方针进行重点报道。这种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学生提高正确思想觉悟的保证,而正确的思想觉悟是高校学生正确开展具体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的第二个表现形式就是它对于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校园新闻传媒的一个报道重点为校园内部新闻,例如新开发的教育试点等和师生教学密切相关的新闻。这一类的新闻主要立足于校园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相关新闻进行大幅度报道,以引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关注,从而促进一种校园学术氛围的培养。

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交换人生观与价值观,互相促进交流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交流所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无论是何种传媒形式,高校传媒必不可少的一个栏目就是校园天地,在这个栏目中主要是针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和校正。高校人才在这里针对个人和社会进行观点和意见的交流,以意见场的形式彼此影响。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对正在形成自身价值体系的青年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直接促进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完善。

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的作用

高校新闻传媒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化教学氛围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说,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本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和与社会沟通两个方面。

高校新闻传媒促进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的教育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高校的整个运行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而高校的其他运行内容辅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新闻传媒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辅助于高校教育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和环节,因此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从侧面辅助高校课程的开展,补充了高校课程的不足和漏洞,对于高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看,高校新闻传媒促进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其次,高校新闻传媒促进了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学术交流空间和平台,与高校相关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最后,高校新闻传媒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高校新闻传媒连通高校和社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合乎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社会和高校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指导。高校传媒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社会和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高校新闻传媒将社会信息加以报道,向高校人才展示更广阔和真实的社会,促进他们开阔眼界。同时能够构架一座社会和高校的桥梁,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要求,更具有竞争力。高校新闻传媒主要传播社会和校园新闻,将二者相互融合,加深学生对社会和校园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促进学生的社会定位和正确的社会观的形成。

此外,高校新闻传媒还具有娱乐审美教育功能。在充分发挥上述功能的同时,高校新闻传媒也在发挥着隐性的作用,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组合形成的各种创意,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和审美,对学校的教育形成了有效的补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凝聚团队。

高校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

高校新闻传媒如今已进入高速发展的状态,已经是高校机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新闻传媒的发展并不完善,近几年逐渐显现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高校新闻传媒新闻形式逐渐走入模式化误区,高校新闻传媒的新闻形式模式化严重。以校园报为例,校园报的报道形式基本固定,每期校园报的板块栏目都变化不大,而且报道的类似度很高。校园新闻传媒报道缺少创新性,模式化情况严重,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受众群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高校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程度不深。高校新闻传媒的新闻形式走入模式化误区,会削减受众群体对于高校传媒的兴趣,从而减少其相应的阅读量、点击量、收视率,阻碍高校新闻传媒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新闻传媒传播内容形式化的规避,应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高校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人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高校新闻传媒的新闻制作过程中来,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形式的创新,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加强高校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改善新闻形式走出模式化误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训练,提高其专业素质,高校新闻传媒才能汲取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去政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新闻传媒本身就承载着高校各种信息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新闻传媒是高校的喉舌,其具有政治性的特点是不难理解的。而高校新闻传媒新闻内容的政治化倾向,是指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校园新闻传媒所制作的新闻内容具有过于明显的政治教育的色彩。高校新闻传媒传播内容具有政治化的倾向,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政治教育的尺度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高校本身就具有政治化严重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政治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一个以自由学术研讨为主要氛围的高校中,过于政治化的倾向会阻碍学术自由的发展,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

高校新闻传媒去政治化,首先应该改善高校教育政治化的情况。新闻传媒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环境去政治化,从根本上能够促进高校新闻传媒去政治化的发展。其次,应该将高校新闻传媒进行重新定位。高校新闻传媒不仅是高校的传声筒,也应该是学生的园地。发动学生,促进高校新闻传媒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客观上减弱高校新闻传媒政治化的倾向。

结语

总之,高校新闻传媒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研究高校新闻传媒教育功能的内涵、现状,能够促进我们对于高校新闻传媒的进一步认识,对高校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磊.传统媒体吸引青年读者的成功尝试――《中国青年报》与中国高校传媒联盟[J].中国记者,2010(3).

[2]郭联凯.高校传媒发展现状与管理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10).

[3]纪明.论高校新闻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新闻知识,2009(8).

[4]余飞虹、张开晃.高校传媒发展的教育潜力与运作策略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梁燕燕.高校传媒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吴志华.高校校园媒体突出整体效能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7]李茜.校园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与功能[J].新闻传播,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