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体育的功能十篇社会体育的功能十篇

社会体育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1:17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1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41-04

theconceptandfunctionsofsocialcapitalofsportsassociations

ZHoUJin-guo1,2,ZHoUai-guang1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2.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521041,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rexpatiationonseveralmainviewpointsonsocialcapital,theauthorselaboratedthe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theconceptofsocialcapitalofsportsassociations,andanalyzedthefunctionsofsocialcapitalofsportsassociations,whicharemainlyembodiedinhelpinginimprovingtheeconomicconditionofsportsassociations,helpinginbuildingthesocialcredibilityofsportsassociations,helpingsportsassociationsacquiringvalidinformation,helpinginimprovingsportsassociations’managementefficiency,etc.

Keywords:sportssociology;sportsassociation;socialcapital;socialrelationnetwork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民金牌意识的逐渐淡化,从以竞技体育为重心,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转移,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体育社团则是群众体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与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差距较大,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经费较短缺、自治能力不强、管理效率较低、社会公信力不高、整体实力较弱等。我国体育社团发展仅仅依靠政府资助难以壮大,需要提高自身造血的能力,其中“培育社会资本”是关键的一环。因此,本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阐述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旨在为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1社会资本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

1.1社会资本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社会资本”是从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1],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2],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由于社会资本应用范围甚广,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视角和研究领域给出了诸多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1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的资源。科尔曼从学理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界定与分析,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3]认为,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在理论中产生的概念,应该在社会网络背景中考虑,作为通过占据战略网络位置和/或重要组织位置的社会关系而获取的资源。因此,他把这个概念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第2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波茨[4],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

第3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社会资本由社会义务或联系组成,它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是与一个相对熟识和认可的、具有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拥有者――换言之,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联系在一起的[3]。以“结构洞”理论著称的伯特[5]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与朋友、同事以及更普遍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获得使用其他资本的机会,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

第4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信任、规范和网络的集合。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普特南[6]。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综观上述4种观点,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均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即“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第1种观点强调社会资本的功能,即可以从中获取资源,并没有对社会资本的内涵进行解释。第2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力,其内在逻辑是资本即能力,这与资本的本质属性并不相符。第3种观点在学术界的认同度较高,国内许多学者在开展实证研究时都以此为研究性定义。第4种观点将信任和规范纳入社会资本的定义,丰富了社会资本的内涵。通过对上述几种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社会资本的概念:第一,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它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具体表现形式;第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需要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之上;第三,行动者可以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获取其他形式的资本,如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因此,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

1.2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内涵

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促进国家、区域、社区、组织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社会资本也内在于体育社团领域,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充分认识和利用社会资本,是健全完善体育社团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由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的种概念,本研究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界定为:体育社团通过培育所获取的,以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

理解“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定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需要通过培育才能获取。社会资本既然是一种稀缺并能产生价值的资源,它的生产不能够不花费成本[7],需要通过精心培育才能产生并持久拥有。第二,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需要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之上。社会学家科尔曼、福山和普特南等都将信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进行研究,将信任当作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8]。信任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条件,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建立在信任基础上。规范主要是指体育社团自身的制度建设,它为社会资本的生成起到了制度保障的作用。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形成规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认知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组织或组织与组织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共同的愿景和语言,能够经常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认知对于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能够起到保值与增值的作用。第三,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网络,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资本形式的主要标志。第四,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种资源。资本是一种可以给拥有者带来价值的资源,作为资本家族成员之一的社会资本类似于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其本质也是一种可以使拥有者获益的资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亦是如此。

1.3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外延

Janinenahapiet和SumantraGhoshal[9]将社会资本划分为3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这一划分方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国内外许多社会资本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参照这一划分方法,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也分成3个维度: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体育社团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网络结构及其数量,例如体育社团组织机构内部构成情况及外部的合作关系;关系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体育社团与社会关系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及联系紧密程度;认知型社会资本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网络节点,对体育社团发展理念的认同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程度。结构型社会资本是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显性特征,反映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量;关系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是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精神特质和内在表现形式,它们具有隐性特征,反映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质。3种社会资本形式构成了完整的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概念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2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

明确社会资本及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内涵与外延,为进一步认识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资本对于促进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亦被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认识[10-12]。在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体育组织也相当重视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在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改善经济状况。

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经费较紧张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政府财政的过于依赖和自身造血的能力较弱。随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团改革迫在眉睫,其官办性会日渐淡化,而民间性则会日益增强,政府对体育社团的经费支持会逐渐减少。因此,体育社团必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obertHChenhall等[11]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Bou-wenLin等[13]通过对企业的研究,以及SoumyanandaDinda[14]通过对国家的研究都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经济资本的增长,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theingi等[15]提出商业组织应该将培育以及使用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营销策略。这一策略也同样适用于正处于改革进程中的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关系网络,体育社团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可以建立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有助于拓宽体育社团的资金来源渠道,改善经济状况,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而突破传统体育社团较为单一的资金来源模式,增强体育社团的自治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通过广州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体育社团的经济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即体育社团社会资本越丰富,其经济收入也相应越多。

2)有助于增强社会公信力。

培养社会公信力是任何社会组织的重要使命,如果一个社会组织失去了社会公信力,便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衰亡是必然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对社会公信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加上“近年来,少数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违约行为和管理不善削弱了公众对其的信任”[12],造成了我国社会组织整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同样,我国体育社团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体育社团对政府的过于依赖使其忽视了社会公信力的培养。同时,近几年极少数体育社团的一些不良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体育社团的形象和声誉,对体育社团社会公信力的培养产生了负效应,不利于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赢得社会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是培育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一项重要任务。信任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强化体育社团的社会认同度,增强社会公信力,为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广州市体育社团的调查发现,不少体育社团积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愿,注重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地增强了社会公信力,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有助于获取有效信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组织乃至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有效的信息,包括政府相关方针政策、企业体育需求、其他社团发展状况、国民体育价值观念与行为特征、国外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动向等。体育社团依据所掌握的这些有效信息,可以制定或调整自身的发展方略,开展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业务,从而更好地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同时还可以节约运转成本。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商业组织知识库的丰富[16],有助于组织之间信息共享[17],并且还可以获取国外市场信息[18]。社会资本的信息共享功能,同样适用于我国体育社团发展。通过培育社会资本,体育社团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保持经常有效的沟通,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共享,从而可以获取丰富的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信息。

4)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

当前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分工不合理、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效率较低。如何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效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育社会资本是提高体育社团管理效率有效途径。体育社团通过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各个节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与联系,可以学习和借鉴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先进管理经验,尤其是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方法,从而不断建立和完善体育社团的管理制度。此外,一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还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益[19-20],从而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素质。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培育同样可以获取丰富的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社团可以聘请与其建立良好关系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优秀管理者兼任管理职务;二是体育社团可以邀请网络节点的高层次人才(如政府、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者及大学教授等)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三是体育社团还可以委派管理者到网络节点的有关单位进行观摩考察、进修学习以提升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体育社团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会日益凸显,责任会不断增大。当前我国体育社团尚未成熟,如何促进体育社团发展壮大是值得学术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已成熟并被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社会资本理论是解决我国体育社团现存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为我国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是指体育社团通过培育所获取的,以建立在信任、规范、认知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资源。体育社团社会资本包括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3个维度。体育社团社会资本有助于改善体育社团的经济状况、有助于培养体育社团的社会公信力、有助于体育社团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7.

[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24.

[4]alejandroportes.theeconomicsociologyforimmigration:essaysonnetworks,ethnnicity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RussellSageFoundation,1995:12.

[5]RonaldBurt.Stucturalholes[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9.

[6]Robertputnam.makingdemocrarywork[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3:167.

[7]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黄载曦,杜卓君,黄治康,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8]李安方.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5.

[9]Janinenahapiet,SumantraGhoshal.Social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theorganizational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2):242-266.

[10]CarlospestanaBarros,Francisconunes.Socialcapitalinnon-profitorganizations:amulti-disciplinaryperspective[J].theJournalofSocio-economics,2008,37):1554C1569.

[11]RobertHChenhall,matthewHall,DavidSmith.Socialcapitalandmanagementcontrolsystems:astudyofa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10(35):737C756.

[12]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7(1):42-44.

[13]LinBou-wen,Lipo-chien,ChenJa-shen.Socialcapital,capabilities,andentrepreneurialstrategies:astudyoftaiwanesehigh-technewventure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6(73):168C181.

[14]SoumyanandaDinda.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andeconomicgrowth:aproductiveconsumptionapproach[J].theJournalofSocio-economics,

2008(37):2020C2033.

[15]theingi,Sharonpurchase,Yokfarphungphol.SocialcapitalinSoutheastasianbusinessrelationships[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8(37):523C530.

[16]Yli-RenkoH,autioe,tonttiV.Socialcapital,knowledge,andtheinternationalgrowthoftechnology-basednewfirm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11):279C304.

[17]FaustoDiVincenzo,Danielemascia.Socialcapitalinproject-basedorganizations:itsrole,structure,andimpactonproject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2012(30):5C14.

[18]angelikaLindstrand,Saramele’n,emiliaRoviranordman.turningsocialcapitalintobusiness:astudy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biotechSme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1(20):194C212.

[19]YuanKChou.threesimplemodelsofsocialcapitalandeconomicgrowth[J].theJournalofSocio-economics,

2006(35):889C912.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化功能社会性发展身心发展

社会化是人类自身的一个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助,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使和保持社会的一致性,造就一定生活模式的人。实现人的社会生活过程,对社会讲,社会化使社会生活得以延续,使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致中断;对个人讲,个人来到社会,学习社会功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资格”的人,即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在众多的教育手段中,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看作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生物功能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学校体育目标的单生物观必将被生物、心理、社会学三元观所代替,我论及的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只是其社会学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它的探讨将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制定,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日本学者从单纯的生物观点认为健康的人的三个条件是“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就是说一个人食欲好,消化功能好,神经系统功能完善,就是健康人。可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概念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即由单纯的生物观发展为生物、心理学、社会学的三元观。

学校体育从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看。它的社会功能,一是培养健康的人;二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1?郾增强体质,发展智力,促进人的社会性的发展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正常生长发展和机能发展,促进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是说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自然性的完善,并为其形成、丰富社会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人脑功能来看,既要看遗传因素,更要看它接受外界刺激的因素。实践证明,人脑越是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受到合理锻炼,它发展就越快,就越健全。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烁时一方面受大量的多样的信息刺激,一方面建立、巩固各种条件反射。这些条件反射的大量积累,有利于新的、更高级的条件反射的建立,也有利于学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知识。

可见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功能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提高个人的认识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个人社会化得到顺利进行。学校体育社会化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的锻炼,使青少年增强体质,发展智力,促使其自然性的发展和完

善,为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生物物质基础。

2?郾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青少年所处的生理发育期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个人的社会化与自然生理、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实现个人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心发展的状况,所以评价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完善与否,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全面衡量是一个重要标志。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志向、兴趣、情感、意见、道德、性格等心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青少年个人社会化发展的水平起着决定的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要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更要重视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除发展青少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兴趣、意志、道德、性格等心理发展的作用外,还包括体育自身的项目特点,即寓教育、培养、建立良好心理品质于本育锻炼之中。例如:培养坚强的意志。耐久跑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明确教学任务、要求并变为自觉行动,那么当“极点”出现最困难一刻时,学生就会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跑完全程,从而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意志。即使有些学生尚未达到自觉地行动,也可以在教师的督促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兴趣或根据学生不同实际由小至大,逐渐加大运动量,使他们在耐久跑教学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重树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们,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严格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能,当他们不断取得体育锻炼成绩的同时,自卑心理就会逐步消除。

当前体育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教师尚未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发展它,在有些课中还没有这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有的虽然有任务但也没有真正实行。随着体育改革深入,单纯的生物功能观念的转变,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功能将被进一步开发利用。

3?郾加强社会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个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助中完成的,任何人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都与他人发生社会互动的过程。离开与他人的交往,个人社会化是不可能的。通过社会交往产生的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过程中产生,并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渗透到每一种社会关系的内部,扎根于社会群体中间。并有情感基础的特点。青少年同龄、同性做玩耍游戏小群体是他们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个人社会化最基本的环境。

但是近年来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这种初级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大大减少。原因之一,是随着人民居住条件改善,由过去群居形式向一家一户单元房发展,邻里关系淡薄、人际交往减少;原因之二,是随着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而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从小就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在大量课余时间学画、学书法、学音乐、学外语,发展个性,使同龄、同性玩耍游戏小群体的交往大大减少;原因之三,是学校普遍存在抓升学率、智育第一的思想,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他们除去做家庭作业时间就是看电视等,使人际关系交往大大减少;原因之四,是不少家长怕青少年交友不慎,走上歧路,因此宁愿让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

学校体育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能加强社会交往,和谐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不同的特点就是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地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小群体进行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师主导的分组、制度化法定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法,根据教材特点、教学任务、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条件等灵活运用,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的分组法,将是今后体育课组织教学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这类小群体整合性强,有情感、意志,认识目标上能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也能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包括运动训练,校内、校外运动竞赛等,在加强社会交往,和谐人际关系上较体育课有更大的作用。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兴趣、爱好、志向结成小群体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锻炼效果,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跨班级、年级、学校,这就为他们加强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当前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组织上还采取制度化法定分组、指定内容锻炼的方法,对开发社会化功能很不利,应尽可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提供加强社会交往的机会。同时,学校领导应组织或让学生自发组织班内、班际、校际的运动竞赛和体育锻炼小组,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加强社会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田玉军.论学校体育中的社会化功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02.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3

二、体育功能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体育界就体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体育功能也是探讨的内容之一,之后陆陆续续有学者就体育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是在当前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形成共识。归纳起来大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本质功能的一元论。强调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增强体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体质派”的观点。

(2)体育功能的“铁饼论”。这种观点把铁饼的中心部叫做体育的本质功能,中部叫做体育的外延功能,边缘是扩展功能。

(3)本质功能的多元论。这种观点认为体育有本质和非本质功能,而其本质功能是多元的。

(4)多元并列说。认为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

(5)功能对象二元说。认为体育具有个体的功能和社会(群体)的功能。

(6)功能系统说。即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把体育功能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功能(针对个体)、中观层次功能(针对集体、团体)和宏观层次功能9针对国家、社会)。

由上述归纳可见,“体育是多功能而不是单一功能”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家认为体育的功能具体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功能、科技功能、军事功能等等。尽管人们对体育功能的上述认识似乎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仔细分析主要差别和分歧实际上源于划分依据。根据“是否区分体育的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上述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可以两大类,第一类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包括前三种观点;第二类不区分本质功能与非本质功能,涵盖后三种观点。在第一类中,根据本质功能是否唯一又可分为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在第二类中,“多元并列说”是简单罗列体育的各种功能,后两种则根据体育作用对象进行划分。我们认为,研究体育功能必须从体育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结合体育的本质和结构来窥视、概括,才能对体育功能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三、体育功能是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体育是一个独立且开放的系统,它与自然、社会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系统由人、活动、观念、物质、资金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成,从主要结构来说,体育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部分:其一为体育的方式、方法、手段;其二是利用这些方式、方法、手段实现社会的需要。体育的结构使体育具有“自然质”和“社会质”,自然质表现在体育改变人的体质这种自然属性上,而社会质则体现在体育满足社会需要方面。体育的本质正是由其自然质和社会质相互结合、联系、交互作用来决定的。体育的结构和本质决定了体育功能,体育的自然质决定了体育具有生态功能,体育的社会质决定了体育的社会功能。而体育功能的实现则表现为体育效益,体育效益是体育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为了使功能与效益相对应,我们将体育的社会质所决定的体育社会功能进一步划分为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根据体育的结构和本质,我们将体育功能划分为体育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一)体育的生态功能

由体育活动的生态生成本性所决定,主要通过节律感应影响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的体育活动,其功能也理应是生态性的。体育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生、护生和优生三个方面(马玉华,2003)。

1)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的“创生功能”表现在体育促进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对于自然向人生成的运动来说,体育既在第一次伟大飞跃即“人从自然中生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伟大飞跃即“社会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动力之一。体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肉体与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总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这是体育的首要生态功能。

2)体育的护生功能。体育因其身体运动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具有护生功能,具体体现在:体育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增强人的体能和技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防御和治疗疾病,修复人体能力;满足情感宣泄、释放压力的欲望,获得能力释放的快感、解放感;调节人的心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失调会引发人的生态危机,从而导致生命危机。而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节律感应对情感进行调节,保护人类的生命状态。体育作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中介,用节律的形式进行调节,修复生命本质。体育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的一剂良药,是保护生命的最积极、最有效、最健康、最经济的形式之一。

3)体育的优生生态功能是指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主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体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塑造健壮、健美的身体,使人朝气蓬勃,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人们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和追求生命价值、意义。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新世纪体育的追求目标是健康和娱乐,健康表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娱乐是满足人们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平衡。追求、塑造、体现完美的生命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体育的社会功能

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体育在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系统的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外部规定性。所以体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多方面,如教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但是体育不可能与社会所以其它子系统均发生相互作用,体育不可能具有任意多的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外部规定性会出现或消失、强化或弱化。体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社会功能体系有所不同或同一功能显弱程度也有所区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育的社会功能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

1、教育功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健康水平,竞争观念培育和进取精神训练等方面。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早已扩展为对于各阶层、各行业以致整个社会的教育。

2、政治功能

在特殊时期,体育要么由于“远离政治”而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功能,要么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和平时期体育的政治功能趋向于平和、朴实,具体体现在:强化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威信;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人士气,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内的政治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此外体育还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文化功能

体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体育是文化传播、传递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方面的变动对体育会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体育在培养有文化的健康的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体育保存、传递和传播文化的功能。北京申奥成功和举办奥运会也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克服偏见。

(2)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中国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而西方国家也正在不断地吸收融合东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部分,如近年来的“武术热”。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如“竞争”的概念取代了信奉“中庸之道”、“甘求安稳”的处世哲学,提升了人们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4、科技功能

体育的科技功能是新时期体育与过去体育相比较最明显的差别。“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既表明了科技对体育发展的重大影响,也体现出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体育运动对科学技术的检验不仅表现在生物科学领域,还表现在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对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具有自然科学价值,如对智能研究、对机器人的研究、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均要大量地运用到运动技术的研究成果。8当前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尚处于一个非常肤浅的阶段,由体质、健康、寿命出发,由运动竞争刺激起来的体育科学研究,动员人们从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存在、进化和发展。由于体育科学是以运动中的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之一,这给科学技术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难度,如揭开人体科学的奥妙、气功、特异功能、运动极限等。因此体育的科技功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期待的。

此外,体育还具有军事功能、审美功能、交流功能等多种社会功能。

(三)体育的经济功能

当前社会对体育需求不断增长,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竞赛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体育的经济功能从原有的隐藏状态中凸现出来,逐步发展成为体育的显功能而开始受到各国的关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非常注意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追求体育的经济效益,甚至于把竞技体育作为谋取利润的工具。在我国,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拓展和深入,有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4

关键词:满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社会文化功能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框架之中,它之所以影响重大是因为它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是随着整个民族文化的改造而进步的,所以它呈现出特有的意义和特征。就满族传统体育来说,满族体育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满族自身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促进了满族体育的发展。下面,笔者从部分文化环境对满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

一、满族传统体育的产生

满族体育是伴随着满族长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而生的,满族属于狩猎民族,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主。自然环境的选择使满族先民创造了各式各类的传统体育项目。正因为满族传统体育源于人们的朴实生活,所以在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体现了其自身应有的人文价值。

传统体育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是和其他社会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和进步的。

(1)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根源,例如,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该运动的雏形是从满族先民在东北的江河湖海中采摘珍珠应运而生的。

(2)“骑射”是满族特别重视的技能,因为这是他们在战争中生存的基础。所以满族把“骑射”列为“满族之根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满族人的生活方式以渔业为主,“骑射”便转为防卫的军事技能,而如今,骑射变为一种娱乐活动。

(3)许多宗教仪式和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相联系。比如满族骑射中的“射柳”原本是祭天祈雨的仪式,后来融入到骑射中。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传统体育源于生产和生活,却又高于生产,是提高人生存能力的捷径。

二、满族传统体育传承着民族文化

满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为背景,将民族、历史、地域的多样性呈现出来。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使民族传统体育竞相呼应,满族的传统体育也不例外。从作为生存的手段,到民族体育,最后被民族特征所替代,满族的传统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小展示,满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变迁及现展,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同时也承载着满族人民的思想意识。

三、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与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单一存在,只有将其放在整体的民族文化结构去分析和考究,才能对传统体育有一个相当正确的认识。

全球化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弊端,即文化的单一性,这将影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单一性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为此必须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都彰显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

从国家对传统体育的保护和重视程度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政治策略。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的一种符号,这就需要我们将民族体育推广出去,这也是为国家争荣誉。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把民族传统体育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从而达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同时促进其发展。当然,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的变迁中本身就是一个既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再演变为极具文化内涵,经历了追逐潮流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变化的民族文化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是很可贵的,那么我们对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让民族体育从具体实践中脱颖而出,又渐稀渐变地回到民族文化中去。

参考文献:

[1]蒲玉宾,胡彪,姜娟.辽宁地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07(01).

[2]胡艳霞,贾瑞光.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特性及其现代转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07).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11-0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这一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1]这就说明了高校务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可以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精神培育的漫长过程,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缓慢过程,因此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2]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环节。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具有理论先进性,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面对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指导起到了航标的作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大学生思想阵地,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使之真正融入大学生头脑之中、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价值观念多样化情况下,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为重要。故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把树立共同理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终确保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正规的思想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了保障。故此,我们要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着力确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确实实融入大学生思想与行动之中,进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全民族意志,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后,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而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成现实的奋斗和实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和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不仅如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凝聚和鼓舞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旗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进而催生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源泉。我们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2.广泛而深入的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发展进步的精神命脉。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能够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同时也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目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精神支撑和精神纽带。正是因为时代精神的这种作用,所以,加大对时代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使当代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确保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了在新世纪人们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这就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在身心成长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成才。

1.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务必要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使高校在增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下足功夫。唯有通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状况,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可以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进而为大学生确立价值取向与行为得以判断。故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大课题。

3.为大学生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依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校园文化。众所周知,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校园文化,这是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17.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6

(一)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涵

内涵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厘定与廓清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涵是成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涵,研究者进行了诠释。叶忠海认为,成人教育功能是指成人教育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改革发展以及成人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张亿钧和秦元芳认为,成人教育功能是指成人教育在政治建设、经济生产、文化发展、科技转化和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徐亚萍认为,成人教育功能是指通过实施教育,以提高成人的素质,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效和能力。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功能是指成人教育对人类社会和成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成人个体的身心影响方面。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尽管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内涵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大部分都是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分析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涵。

(二)成人教育功能的类型

对于成人教育功能的分类,研究者探讨较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较为典型的有“二分说”、“三分说”和“五分说”。其一,“二分说”。即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两种类型。徐亚萍认为,从大的方面可以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就社会功能而言,是指成人教育促进社会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就个人功能而言,是指成人教育按照不同成人的需求,随时随地为其提供知识、技能、道德和审美等全面发展教育服务,促进其人格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能力。肖玉梅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成人教育促进成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外部功能是指成人教育在促进成人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并与之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其二,“三分说”。即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三种类型。杨睛指出,成人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是指提高成人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经济功能是指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教育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文化功能是指选择、整理、研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将其传承给广大成人,并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人类社会文化。其三,“五分说”。即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五种类型。张亿钧和秦元芳把成人教育功能划分为政治功能、经济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科技转化功能以及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政治功能是指提高成人的政治思想素质,以使每个成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和要求;经济生产功能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培养和提高成人的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功能是指选择、传递和吸收现有文化,并且能够创新和更替文化;科技转化功能是指把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工具、设备以及劳动对象的科技水平;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指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成人教育功能类型的“六分说”,即应从全面的观点划分成人教育功能类型,成人教育具有政治保证、经济增长、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信息整合和可持续发展等功能。

(三)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

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定位的分析不是宽泛的,而往往结合一定的社会现实,从而使成人教育功能的发挥更具有针对性和境域性。总的来说,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和谐社会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任祥华和孙素梅认为,和谐社会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依赖于社会要求的教育价值观念。因此,成人教育的功能要定位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继续社会化、重塑价值内核和促进社会公平。其二,学习化社会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董显辉指出,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准确的功能定位,才能回应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诉求。基于此,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应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民众参与学习的意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主要途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先导。其三,新农村建设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徐亚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为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明确了方向。因此成人教育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要求,将其功能定位于奠定新农村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其四,科学发展观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陈福祥认为,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蕴含着对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期盼,为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与方向。成人教育在功能定位上,一方面要成“全人”、“全体人”和全程“成人”,增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蔡成芹认为,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背景下,成人教育作为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其功能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增强其竞争能力;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实现市民化;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公民素养。

(四)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

成人教育功能不是单向的,它不仅具有正向效应,还具有负向效应,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有的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周洪娟认为,成人教育功能不仅具有正向效应,也具有负向效应。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期望之外的不良效应,它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需要科学地预见和防止这种不良效应的出现。归结起来,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当成人教育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与个体、社会的要求不一致时,成人教育则会产生与个体、社会的冲突。其二,过于强调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让其为某种政治目的服务。其三,过分关注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导致成人教育向实用主义倾斜,几乎成为培训的同义词。其四,成人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不公,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张亿钧和秦元芳对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分析较为系统和全面。其一,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的界定。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是指成人教育对成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逆向作用,导致成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受损。其二,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与社会不和谐,影响了社会整体的进步;成人教育与成人发展不协调,不能有效地促进成人充分地、和谐地、全面地发展;成人教育内部的不协调,造成成人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其三,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的产生原因。导致成人教育的负向效应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整体发展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与成人教育结构失衡;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失衡;个别成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不规范。其四,消除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的策略。消除成人教育功能的负向效应,需要端正成人教育思想,确立其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贴近、贴紧社会实践,调整成人教育目标;加强宏观管理,以办学竞争有效地调节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根据目标,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成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此外,还有研究者对成人教育负向效应的内涵、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消除成人教育负向效应的策略。

(五)成人教育功能的整合

为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功能,需要对其各个功能进行有机的整合,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肖玉梅认为,在成人教育功能的整合中,成人教育既要以社会有机体的进步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合力,又要以促进成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在增加成人的知识技能、提高成人的思想觉悟、增加成人的体质体能和完善成人的精神人格等方面的整合力。有研究者指出,为了使成人教育功能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成人身心发展的全面性相适应,要对成人教育功能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整合。成人教育要注重与社会体制功能流和相互影响、调节,适应社会动态发展的需求,并促进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另一方面,成人教育育人功能的整合。要注重各类型、各层次成人教育育人功能的整合;针对成人某一方面的不足,通过局部的弥补而达到育人功能的整合。还有研究者认为,成人教育功能并非某个单一的方面,而是各种功能的有机整合,以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成人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十分关注,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实现成人教育功能的策略。其一,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观念的改革和创新,在教育方式上逐渐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市场需求为主转变,使自身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其二,建立完善的成人教育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成人教育需要构建扫盲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面的教育,构建从一般教育到特殊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非职业教育的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其三,成人教育机构内部进行改革。创新办学机制,让学员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以及学习方式,满足他们特殊性的学习需求;推行订单式培养和职业资格证培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办学运作模式,建立与经济多元化社会发展相配套的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其四,建立配套的政策资源。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配套的政策资源,尽量纳入当地社会发展政绩评估体系,使成人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五,与社会发展互动。成人教育要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政府的理性决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功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研究缺失

通过分析已有成果不难看出,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功能基础研究缺失。一方面,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就成人教育功能的某个环节或者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并提出简单的增强成人教育功能发挥的措施。总体来看,相对杂乱,逻辑性不强,尚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重视研究的时效性,跟风而上,热衷于追逐各种热点和焦点,如市民化、农民工社会流动、学习化社会建设等,而对成人教育功能的本质、外延、特点等探讨不足。由于基础研究缺失,对成人教育功能探讨不系统、不全面,不仅制约着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而且容易使研究者混淆成人教育功能与成人教育作用、成人教育价值等之间的区别。如有的研究者探讨成人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功能,实际上探讨的是成人教育的价值;有的研究者论述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成人教育功能的定位,分析的却是成人教育的作用。

(二)移植现象严重

近十年我国研究者对于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的开展,大多借鉴普通教育功能研究的相关成果,有的甚至是直接移植或简单套用,而真正彰显成人特点、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多。如有的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内涵的界定,其实是教育功能内涵的翻版;有的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实际上仅仅是在教育功能类型之前加上“成人”二字。成人教育功能与普通教育功能在很多方面有共同或共通之处,因此合理借鉴普通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忽视成人教育学科的自我意识及其特殊性,采取“拿来主义”,不加鉴别地就直接移植或简单套用普通教育功能研究成果,则很难彰显“成人”的特色,也不利于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三)个人功能研究薄弱

从宏观上来看,成人教育功能可以被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两种类型,因此,个人功能应和社会功能一样被研究者所关注,成为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十年成人教育功能研究中,研究者虽然对成人教育的个人功能有所涉及,但其着重点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上,即成人教育如何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据统计,研究构建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的功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成人教育的功能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功能的成果居多,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功能的期刊文章,占到成人教育功能研究期刊文章总数的1/5。然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的个人功能,促进成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探讨较少。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既不利于成人教育功能研究健康有序地发展,也不利于成人教育个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研究视角狭窄

研究者意识到在成人教育功能研究中要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成人教育功能的对象、呈现形式、结果、类型,以及成人教育功能的优化和协调进行分析。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者更多的是基于成人教育学的视角,分析成人教育功能的内涵、类型、特征、定位等,而缺少哲学、管理学、组织学等学科以及多学科交互运用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狭窄,往往导致研究者陷入就成人教育功能研究成人教育功能的泥淖,阻碍了成人教育功能理论的发展,也终将消减其对成人教育功能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研究方法滞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功能研究方法的运用来看,研究者往往是注重抽象思辨、归纳或者演绎的方法,直接从理论到理论,忽视了系统观察、实证调查的方法的运用,不能深入成人教育实践,结果导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空泛无物甚至是名不副实。毋庸置疑,成人教育功能是一个贴近实践而且极为具体和多变的现实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单纯抽象思辨的理论研究方法,是无法真正揭示成人教育功能的丰富内涵的,因而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研究方法。

三、改进策略

(一)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与建立成人教育功能的一般原理有关。鉴于此,研究者在开展成人教育功能应用研究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不仅要厘清成人教育功能与成人教育价值、作用、职能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更要深入分析成人教育功能的本质、内涵、结构、特征、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形成系统的成人教育功能理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不断地丰富和充实成人教育功能研究,进而推进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二)彰显“成人”特点

成人教育功能与教育功能在许多方面具有相通相连之处,教育功能也确实为成人教育功能的发展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因此科学合理地借鉴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的顺利开展。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者应该不断增强学科自觉意识,立足于“成人”,注重创新,努力探索成人教育功能特殊的现象,揭示其特殊的规律。如在对成人教育功能内涵的界定上,可以以成人的“职业性”、“在职性”等本质属性为逻辑基点。又如对成人教育功能尤其是成人教育个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探讨,要立足于成人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之上。只有不断彰显“成人”的特点,成人教育功能研究才能形成自身的专业话语体系,从而有利于成人教育功能在具体实践中的发挥。

(三)注重个人功能研究

个人功能是成人教育最基本、最本质的功能,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个人功能基础之上的。因此,对成人教育个人功能的研究不容忽视。研究者在开展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探讨成人教育个人功能的本质和内涵,也要探讨其构成要素和特征;既要探讨成人教育个人功能的运行机制,也要探讨影响其实现的障碍因素。只有深入系统地探讨成人教育个人功能,才能使成人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成人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顺利实现自我、展现自我。

(四)拓展研究视角

视角理论认为,研究视角就是研究者解释社会现象、过程以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往往受研究者已有假设、理论、价值观以及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一切研究视角都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为克服上述缺陷,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故而,研究者要改变传统的就成人教育功能研究成人教育功能的单一学科视角,“秉持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态度”,从不同的学科观点和视角,“以我为主”地吸纳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更新和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范畴。具体而言,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学等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对成人教育功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于成人教育功能概念从哲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成人教育功能,能够从社会的整体结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找到成人教育功能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功能缺失的不和谐因素,等等。

(五)完善研究方法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7

在西方社会学家中,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帕森斯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主张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是占据社会学主流的理论。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早年留学期间受到马林诺夫斯基与韦伯等学者的影响,帕森斯开始思考社会结构与功能的相关问题,这时期可以看成是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萌芽时期。1937年,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初步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的一些观点,指出社会系统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而功能是理解社会系统的核心概念,由此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方向。此后,帕森斯不断完善这一理论分析框架。1953年,他正式提出“四功能模型”,该模型由适应功能(adaption)、实现目标功能(Goal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组成。帕森斯的学生以这四种功能的打头字母组成的缩写“aGiL”命名这一模型。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个或多个系统组成的,而这些系统又是由各自的子系统组成的,每个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都能够执行四种功能。帕森斯aGiL模型的提出,是结构功能主义成熟的重要标志。尤其是理论核心“aGiL”模型由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更成为人们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工具。

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系统

在帕森斯的社会系统论及社会功能分析分析中,社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人类一般行动的四个子系统之一,其他的三个子系统分别为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如图1所示),在此不一一介绍。

a有机体系统G人格系统

L文化系统i社会系统

图1一般行动系统结构

社会系统的维持必须满足四个功能,上文已经介绍既是aGiL功能。在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体、政治体、社会共同体和信托系统。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的社会实体主要是市场、企业等,政治系统的只要实体是政府机构,社会共同体系统的主要实体法律部门和公民社会,信托系统的主要实体是教会和学校。因此得到了社会系统的结构图2。

a经济系统:市场企业等G政治系统:政府机构

L信托系统:学校教会i社会共同体:法律公民社会

图2社会系统结构图

由此得到的信息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内涵是社会系统的信托系统的子系统。而教育系统的属性,人们把它误解为它是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在帕森斯的理论中,文化系统是与社会系统一个级别的系统,其主要是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系统组成,这一系统为人类所特有,但文化系统的图式要经过很多代才会发生改变,并且被一个大的集团所共有。文化系统在人类一般行动系统中承担价值维模的功能,它有超越个体的稳定性和超验性。“一个文化图式给行动系统提供了一个高度稳定的有结构的停泊地,非常类似于物种类型的基因物质提供的东西。而社会系统则是一个由个人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别于其他三个系统的独特系统。社会系统的核心问题是秩序问题或由其内在冲突和无组织力量而唤起的整合问题。社会系统的四个子系统都要服从于社会整合问题,不然将会导致社会一盘散沙。

信托系统基本上是一个理性、道德、意识形态及信仰的系统,它通过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来保证社会的整合度,从功能上看信托系统相当于社会系统的价值维模子系统。信托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中最接近文化系统的系统,处于文化系统各社会系统的渗透地带。按照aGiL、模式帕森斯把信托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理性系统、目的系统、道德共同体及构成性系统如图3。其中理性子系统就是教育或一般意义上的学习。

a理性系统(认知功能)G意图系统

L构成性系统(公民宗教)i道德共同体

图3信托系统结构图

教育实现其功能的方式,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社会化和选择的功能运作来实现其对社会整合的需求。也就是说让学生从一个非社会人通过学习变成一个社会人,社会化表达了社会将个人吸纳或将个人融入社会的一种倾向,也就是社会整合的需求。相反地选择则是通过在成人社会中分配人力资源,让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不同的学业表现的人获得不同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它将是个体分成不同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群体的一种手段。通过教育,人们融入社会然后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地位群体,学校就是通过社会化和选择这两种相反地方式完成其系统功能,这也就是帕森斯说的“双向问题”。帕森斯指出,学校是通过培养一种以学业成就或能力为基础额价值取向,使其分化为可接受的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三、基于aGiL模型下的高中生教育问题分析

2010年,我国普通高中14058所,注册的在校高中生数高达2427.34万人。普通高中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下接初中,上连中学后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就业,其功能实现的程度与作用发挥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高中生的前程,也关乎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利益,乃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看,抑或从课程改革或者教学创新来评判,确有实质性进步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普通高中的办学理念“效率化”、组织规模“巨型化”、机构运行“科层化”以及管理手段“考试化”等方面。下面将在aGiL模型下对高中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一)适应功能的问题

高中生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高中生以外的所有社会因素都可称为社会环境。高中教育的适应功能宏观上体现为高中生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主动性协调,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形成一个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开放系统。高中生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具体表现在高中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质量与结构上看,我国高中生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多数高中生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很难适应大学教育,而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高中毕业生也很难把在应试教育中学到的一些理论运用在工作中,相反还因为高中教育暂用了太多的时间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参见体育运动照成体质下降。造成高中生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难以接轨已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中教育史一种强制教育和压力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使得学生离开了老师和书本后显得不知所措。

(二)目标达成功能的问题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高中生教育目标,是对高中生教育培养人才所具有特性的要求,它是教育目标在高中生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对高中生教育的基本环节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是高中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高中生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高中生最为中学教育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对用科学的态度来社会和自然地认识。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对社会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国民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实力的发展。而高中教育则正是最能增加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素质水平的,因为高中生正值学习能力的鼎盛时期,所以对高中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国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部分有科研潜质的高中生去上大学,以增加高端人才储备,同时培养一部分操作能力强的,且思想积极的高中生去读技校或者直接进入社会,以满足社会对这些方面人员的需求。所以高中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注重理论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注重思想教育。

(三)整合功能的问题

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在高中教育领域中,如何优化整合高中生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中生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三个方面:人力资源是高中生教育中最珍贵的资源,也是最具能动性的资源;财力资源主要指高中生教育的各类补助经费、运作经费;物力资源则涉及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科研仪器等基础设施。当前高中生教育的整合功能发挥不够理想,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重复配置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原本就稀缺的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现在的高中教育中,虽然国家普及教育使得上学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相应的硬件软件设施并未得到提升,在校学生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降低。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在教育经费的不足,2010年,中国教育经费为12550.02亿元,占GDp比例为3.1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比例为8%左右。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现阶段我国不可能把大量的GDp用于教育,所以必须在现有水平上整合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激情和职业道德、合理利用和管理各种硬件设施同时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指引,营造一个积极阳光的教育环境,避免把高中教育办成工厂。

(四)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问题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主要强调文化对系统的稳定作用。在高中生教育中,办学理念、学习氛围、规范制度等文化因素对高中生教育发展起到维持功能。办学理念是在对高中生教育发展规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价值观体系。学习氛围体现为高中生教育所特有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经认同并为其内心所接受,就会形成被大家自觉遵从的精神要求。相对于理念与氛围,规范制度则比较刚性,带有强制性,用于补充理念与氛围在执行中的不足。这些文化因素关系到高中生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角色定位与特色,是文化与时展的融合,凝聚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旦形成就对成员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并且具有延续性。高中生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系统,要维持其不断前进,离不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的发挥,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可以看成是高中生教育不断反省和演进的动力机制。当前,在高中生教育中,文化因素不受重视,各类相关规范制度也不完善,教育意念的萎缩、学术精神的迷茫、规范制度的缺失等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中生教育想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开拓创新,营造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构建并维护合理的文化与制度。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重点高中往往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重点高中应该保持和发扬其优良传统,同时抵制一些对高中教育不利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的高中,往往很难以管理,难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但是高中生具有可塑性,如果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帮助,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形成本校独有的精神和传统,一样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8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9

广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使人得到发展。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后天的培训和实践,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性格、道德按达到照预期职业或者岗位的要求和标准。进而能够获得在社会进行某种实践活动的能力,使自身得以生存,使生命得到延续,实现自身的发展。

2只有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才能实现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即指教育实践活动的功效和职能,是教育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对个体发生作用,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有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之分。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在社会活动领教育实现的影响力还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多种功能是有层次的,其中个体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最高功能,教育的最高功能与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一致的,只有培养出人格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通过这种人有力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1]。

2.1强调“素质为本”能实现个体发展的功能在职业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包括个体职业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进行与职业有关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与职业有关的知识,训练与职业有关的技能,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选择和适应职业岗位,以及适应职业岗位的迁移变化等。职业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训练,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成为某个职业某个岗位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职业人,实现就业,实现对社会的适应,在职业生涯中产生满足感。每个人自身的特点(素质)具有差异性,实现就业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职业教育还要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个性化。在个体职业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职业教育还要满足个人职业的个性化发展。强调素质为本,才能实现个体职业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

2.2强调“素质为本”能实现社会发展功能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产业的振兴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来完成。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较低的失业率是维持政治稳定的根本条件。职业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素质,使劳动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职业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职业教育不仅要传递职业文化,还要满足职业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强调素质为本才能使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较好的就业,维护政治稳定,实现社会发展功能。

3强调“素质为本”之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

社会体育的功能篇10

论文摘要: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认为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如同其显性功能一样,是体育教学所固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只不过在于其作用方式、功能效果的不同和至今是否已被人们确认把握而已。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学习主体的确立与情感的培养等方面。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隐性功能,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高、精、尖的科学知识和训练他们的智慧能力,还包括使学生“人化”,即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这在当代工业化、都市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学校教学必须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任务,使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前人已经确认与把握了体育教学的“显性功能”,尚需再进一步揭示体育教学功能的另一层面,即教学的“隐性功能”,以把握体育教学功能应有的整体,从而更科学与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

1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概念与属性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可以说,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所谓教学系统的功能是指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功效、作用和能力。体育教学系统具有目的性(即体育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运行)、社会性(即与整个社会系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开放性与动态性特点,同时又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构成的信息处理和发展能力的复合体,它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由于时机与条件不同,或明显或隐蔽,故我们分别称之为教学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所谓显性功能即是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已被教学参与者理论确认与实践把握、具有明确预期作用、直接外现方式、效果和实际的功能。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模康水平,传探体育技术、技能和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等教学功能即可归人教学显性功能范畴。而教学隐性功能则是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至今还未明确被人们理论认可与实践把握的内隐功能。显然,教学隐性功能并非就是教学过程看不见、听不着的功能,它只不过与显性功能相区别。由此可见,“隐性”与华显性”并不绝对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机与条件下,体育教学隐性功能可以去其隐蔽外衣而跃迁为显性的功能.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相对于其显性功能而言,自有其本身独具的功能属性。这些功能属性表现为:

(1)非计划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施体(主要指教师)在功能作用于对象嗯p学生久之前,已对功能的量与质加以有效把握,功能作用的目的、方式与结果都以预定计划的形式构造在教学方案或施体大脑中,并在整个功能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检测,呈现出鲜明的计划性。隐性功能则相反,施体在功能作用发生之前对隐性功能本身的量与质缺乏充分认识,无论功能作用目的、方式还是结果都未能加以明确的定向设计,从而功能作用过程是一触发过程,表现出非计划性。

(2)内隐性。教学显性功能的作用方式与效果为外观、直接、显露,它通常凭借讲授、动作示范、身体练习、教具演示以及其它明了的方式作用于学生,促成学生身心变化,获得在自身与他人观测范围的显性效果,如动作技术的掌握等,隐性功能则不同,功能作用方式处于潜藏、间接状态,它往往通过存在于教学之中的互动、模仿、感染、认同及角色扮演等隐蔽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自身与他人未能觉察、检测的隐性效果,功能作用方式与效果表现出内隐特性。

(3)深长性。体育教学显性功能因其作用方式的直接外观,导致功能的时间与空间有所局限,这种局限性使功能作用的性质一般带有间断性、可变性与浅显性。而教学隐性功能作用方式的特殊,使它在发挥作用的时间上是长久的、连续的,发挥作用上是稳定与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之效。

(4)两极性。教学显性功能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加以计划、实施的功能,一般具有正面功能效果,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斥产生负向功能的可能。教学隐性功能则是一种非计划、非调控的自发隐蔽功能,既可能产生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向功能效果,又可能产生违背教学目标要求、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负向功能效果。正负效果的两极性从积极与消极意义上都确证了认识并把握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必要性。

2体育教学隐性功能的具体表现

2.1个体社会化功能

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过程中,学校教学(包括体育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教学的显性功能所致,而且也是教学本身的一种隐性作用。这具体表现在:

1)施予隐含的社会化内容。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建构成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充当社会角色。体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体育能培养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培养对规范的服从和在规范的制约下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切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现代人与未来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质。教学社会化内容的传授及学生观念的获得,一部分直接依赖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性功能,但更重要的部分却是学生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从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与纪律要求中,从集体舆论、传统、班风、校风以及亲自参加的课内外群际性的体育活动中间接地得以体验、学习并予以内化。这种社会化内容的体验与学习,因其获得方式的感性、自然而非抽象与强制,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2)培养潜藏的社会化能力。学生社会化能力的获得是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括社会职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两大显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仗带有一定职业和专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与人际交往活动,诸如各种形式的练习、实习、教学游戏与比赛等。通过一定社会职业的角色扮演,逐渐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及其所需求的职业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得到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提供潜隐的社会化行为诱导与控制机制。学生能否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其社会化基本完成的最终标志。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行为的社会化提供着如下几种有效而较为潜藏的诱导与控制机制:一是教师行为。它对学生的社会模式产生直接的示范性诱导作用;二是学生同辈群体。学生个体的行为方式必然受本群体文化影响,遵守和奉行本群体的各种风尚与规范。三是体育文化。体育教学除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发展身体素质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要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道德行为与规范社会化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社会化行为产生导向、评价等控制性作用。

2.2学习主体化功能

l)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形成。能动、自主与创造作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本构成,是学生学习主体性得以确立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确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以其目标、内容、方式及手段应有的整体化不断促进着学生生理、心理与文化结构的全面发展。正是有了这种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才得以实现。就学生学习领域外部而言,教师本身人格的示范与影响、师生同学间的交互作用与期待及教学中得以自我表现与自我锻炼的各种环境的建立与提供等,都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形成发生外在的教导、促进与引发的作用。教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自身学习时空与方法的安置选择等,也为其主体性的确立施加种种内在的促进作用。概言之,学生学习主体性正是在这种外在影响与内在促进中,逐步隐性地得以发展与确立起来。

2)发展学生学习主体个性结构。学生学习的主体化不仅凭藉其学习主体性的形成,而且还依赖于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的建立。学习主体个性结构由学习主体意识与学习主体能力所构成。两者的形成与确立光靠理性的(知识、道德)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充其量只能提供认知上的条件),而其真正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学生自身长期的学习实践和实际锻炼的隐性作用。

2.3培养情感功能

l)唤起社会情感体验。高级的社会情感由理智感、道德感与美感三者所组成。学生在自身学习活动过程中,必将获得喜悦、沮丧等类的情绪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的连续积累与稳固即是理智感的形成与深厚。学生道德感的形成主要与他能否掌握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如体育运动规范等相关联。美的感受来自美的事物。体育教学中传授美的内容,提供美的活动,并伴随着美的运动环境,使学生不断地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美的感受即美感。

2)构建情感触发情境。学生情绪情感的触发总是归因于一定的情境因素。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师情感触发。教师教学时所流露的表情与情感时刻都影响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情绪情感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教学情境设置.设置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如体育游戏、练习与比赛等,使学生亲临其境、情寓其中地学习。三是课堂心理气氛。以真实、理解与尊重为特征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促进情绪的分化与控制。学生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教学影响越好,情绪分化、丰富与完整也就越好,情绪的自调与控制力也就越强。可见,学生情绪的分化、控制与教学的作用也有密切的联系。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体育教学的隐性功能。而理论的提出最终还是为了实践的把握,即如何具体发挥与实现体育教学的隐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著.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