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十篇毕业设计活动策划十篇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4:36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1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

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曰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

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

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习总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曰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目前,各高职院校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其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工学结合和教产结合,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现高职学生规范、精准的职业风采。从近年来大赛的规程看,大赛设置的项目越来越贴近于工作实践,参赛学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为激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允许获得省级以上职业竞赛奖项的学生申请不进行毕业设计。因为参加比赛的都是在学生中选拔出的佼佼者,并且其在参赛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赛项目进行设计、分析、论证以及操作技能的强化过程中,各项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是高职院校优秀学生的代表。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2

关键词:形策教育;职业规划;就业创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大学完成学业和布局未来的发展中,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成为他们重视的重要成长成才方式和途径。国家就业创业政策是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正在突显出来。大学生就业一直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是长期性,宏观性的,对政策的正确把握并找到因应的对策,成为其制定和实施职业规划的全过程的重要的参考因素。

在宏观方面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要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加大就业见习力度,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在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方面。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技能就业专项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实训等“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按规定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建立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技特岗计划等专门项目,选拔派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继续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依托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引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建立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强化高校继续教育责任主体意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落实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要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转换岗位的能力。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岗位匹配的能力。职业规划对政策因素的考虑,也应该是前瞻性的和前提性的。在职业规划的前期主要工作中,除了自身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的认知判断外,最应当纳入规划的准备工作。在职业规划的中期和实施后期,对就业创业政策的纳入也是可以的,职业规划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和不断完善的,可以进行全局性和局部性的调整。国家政策也应当对形势的变化相应做出变化,为更好地实现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作出政府最大的努力和担当。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人往往是一毕业就失业。虽然国家现在也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由于他们普遍缺乏资金、缺乏社会经验、亦缺乏必要的指导,真正创业成功的亦是凤毛麟角,尚不能真正缓解年轻人的就业问题。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和县级城市的就业机会少,迫使大量农村大学生拼命往大城市挤,结果不仅竞争愈加激烈,收入亦很低,城市生活成本又那么高,农村大学生真正要在城市扎根亦非常困难。为此,建议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统筹考虑。一方面要加快东部地区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向中小城市和县级城市发展,而制造业发展了亦会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繁荣,这样既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便于农村大学生在本地就业。另一方面国家亦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和县级城市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亦可以增加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最后,为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和小城镇就业,国家亦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和提高他们的收入,鼓励他们回家乡就业。最终实现就业创业政策与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更加良性和及时的互动。同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的促进,也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实施,成长成才的也会更加顺畅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靳玉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學,2011. 

[3]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7.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3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需要越来越多熟悉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

艺术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1]而艺术管理专业,则是一门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的专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新型专业。该专业的特点将多种现代文化学科与现代管理学科予以交叉、有机融合。[2]20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设立开设了全球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从2004年起我国高校也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有五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或相似专业。[3]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艺术管理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由于该学科尚没有一套被证明成熟有效的课程体系,所以各个学校只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该学科的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少高职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只是在本科的模式上加以简化,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点也没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什么,要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符合高职特点的细分市场,扬长避短地与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将来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以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上电艺管)的为案例,探讨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差异化地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案例分析

(一)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简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一所民办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于2007年,学制三年,迄今共有三届共160位毕业生。

(二)毕业生的基本就业情况

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7%以上。具体的就业单位可以分成三大类:文化艺术类公司,包括戏剧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类传媒等。广告营销及公关活动策划类公司,包括广告策划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婚庆公司等。其他各行业,包括各种实业公司、贸易公司、投资公司等。

对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上电艺管的毕业生只有约一半能进入到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行业或企业中去就业。其中能真正进入到戏剧、影视类公司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所以要想成为制作人、制片人、经纪人是很难的。

同时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可以分成这几类:广告策划类、市场推广销售类、活动策划执行类、行政管理类、演出及影视类和其他种类工作,根据调查,不管学生进入那个行业就业,管理、策划和营销性的工作都占了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各种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工作最为普遍。

(三)毕业生对课程的看法

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校目前的课程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帮助并不是很大。多数认为所学课程过于宽泛,好像什么都学,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他们希望课程能更有针对性,由于每个人的工作不同,对于应该学哪些课程也意见不一。总体而言,管理类、市场营销和公关活动类的课程被认为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同时,多数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欠缺的并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沟通与管理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艺管的毕业生较多从事营销、活动执行类的工作,所以沟通与管理其实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不过,毕业生大多认为实践活动和实习是比较有用的,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比例。

二、上电艺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4]

根据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目前上电艺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艺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电影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比较传统的状况是以“制作人或经纪人”为主要的培养方向,但是这样一来毕业生要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就非常大了。应该看到,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接下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大有所为的时候,各行各业都急需艺术的融入来树立品牌,提供高层次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如汽车公司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时就需要大量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广告宣传片需要用到电影拍摄、广告宣传手册需要用到平面设计、一个车展活动需要用到灯光、音效、舞美、演员表演(车模)等诸多艺术手段。因此,假如把在文化艺术类的公司就业当作是狭义的行业就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进入广告营销及策划类的公司,就可以看作是广义的行业就业,也就是从事那些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戏剧影视、文化传媒等行业,但是也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艺术手段和方式的工作岗位。根据上电艺管学生目前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期,应该避免与其他本科院校的正面竞争,而要抢占并扩大在第二个层次广义就业市场的份额。

所以,上电艺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国文化产业培养具有一定创意能力,熟悉影视制作、演艺活动及文艺商务活动策划的方法和流程,并能有效执行的专门人才。这个目标明确了上电艺管培养的三大方向:制作与制片方向、文化艺术经纪方向和文艺及商务活动策划方向。其中针对文化产业培养创意策划和执行人才,这是上电艺管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以实践课为核心的课程模块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方向后,就要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技能去安排课程,这样可以让课程更有针对性。

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需要广博的知识,既要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具有管理、营销甚至财务方面的能力。但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论素养相对欠缺,而且只有三年的时间学习,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从理论知识开始,面面俱到地学习。所以上电艺管的课程设置改变思路,进行逆向思维:那就是假如学生毕业后成为一个制作或制作人,他首先的必须掌握的技能是什么?毫无疑问,他首先要知道一台演出或者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把该方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要能够制作一台1小时左右的舞台演出,以及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作品。假如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那么他既可以更进一步向专业的制作人或制片人方向发展,也可以进入其他行业,如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片的制作、网络媒体的各种微电影、各大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所需要的各种宣传片等。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改变了以理论课为核心的模式,代之以制作课程为核心,辅以一系列其他相关课程和活动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作为核心课程的演出制作流程与管理以及电影制片流程与管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制作出一台演出及一部视频作品。因此在这个模块中所有相关课程都以此为目的,本着“有用就上,没用不上,需要多少上多少”的原则进行开设和教学。

同样,对文艺商务活动策划这个模块而言,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技能?我们认为学生需要的是策划与执行各种活动的能力,策划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会规范地撰写各种策划书。基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析,最实用的策划书包括:市场调查策划书、市场营销策划书、公关活动策划书和广告创意策划书。同时在执行方面,虽然活动的种类很多,但是最常见的文艺商务活动包括品牌/产品推广、庆典、年会和公益四大类。因此以掌握撰写这四类策划书和策划执行四类活动为目标,我们开设了品牌学概论、公共关系实务、市场调查实务、市场营销实务、广告创意与策划实务、大型活动流程与管理以及活动策划与执行实务等系列课程。

(三)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现在不少专业都与企业合作,引进项目让学生参与。但是对艺术管理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面临几个问题。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做的项目并不多。企业不是公益组织,他们最希望的是用最少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高质量的作品。真正重要的大项目事关自己的声誉和效益,是不可拿来给学生操练的。

另一方面,企业的首要目的是盈利,所以失败的项目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学校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对教学来说失败的、或者不完美的实践活动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有时候它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同样,对企业来说不可能留着能力不足的员工,但对学校而言,老师不能把能力差的学生抛在一边,只顾培养几个尖子。这就是商业机构与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很多实践活动中都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被撇在了一边,而且越是重大的项目这种情况越明显。因为结果很重要,所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被摆在了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有效率,能顾及更多的学生,我们本着“点面结合”和“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一是,在纯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活动,二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提高实践活动的比重,鼓励以实践或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三是,毕业综合训练紧紧围绕策划与执行的主题,四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五是,选派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践项目中去。

(四)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体系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这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手段进行验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职业技能而非理论知识,所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无法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真实情况。因此,为我们将评估分成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两个层面,专业评估涵盖专业质量基本评价、办学优势、发展前景、存在缺陷及改进途径等。我们用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行业情况及岗位分布、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反馈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估。每年对毕业生的四联单签约率、实际就业行业及岗位进行分析来判断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与我们预期的就业方向是否相符。

教学质量评估层面,改革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方式,变成了以实践活动、策划作品和当众汇报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另外,把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学生参与市级全国级比赛的情况列为评估体系中的参考指标。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三、建议

在今后的发展中,首先要继续将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长期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企业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

其次要进一步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手段。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如何针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所在。

最后,要完善评估体系,无论是每一门课程的评估,还是整个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定量化的指标体系,要在大量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指标,并确定相应的比重。

总之,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未来必然需要大批的文化艺术管理类的人才,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凌.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J].山东艺术学院院报,2009(5).

[3]马瑄,韩学周.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现状调查与问题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广西财经学院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严峻就就业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

1夯实“三个基础”,形成全校合力,实现就业服务全员化

1.1夯实体制基础,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和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通过就业指导服务校院两级管理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协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组织体系,全程指导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二是学校层面,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贯彻执行就业法规政策,负责拟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制定和组织实施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划。三是学院层面,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责,由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和教学工作领导牵头,系领导、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组成的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划和负责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四是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实行“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和对学校层面就业工作人员、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考评和监督,对各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专业班级以职业指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发互动,利用校内外资源,注重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和广大学生的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围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内容,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职业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1.2夯实制度基础,做到管理规范、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激励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考核评估办法》,加强毕业生就业目标管理,与各学院签订就业目标责任状,明确就业工作目标,把就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学院年终奖惩挂钩。二是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督管理工作,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就业统计监督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追踪工作,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具体时间要求和工作安排,在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追踪复核工作的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催缴就业证明材料。三是建立就业追踪预警工作机制,发挥师生联动的作用。学校出台《广西财经学院待就业登记制度暂行办法》,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登记,分南宁、玉林、贵港、崇左、百色、河池、桂林、柳州、贺州、梧州、防城港、钦州、北海、来宾14个地市,设立区域就业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本区域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本区域的毕业生,更好地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服务。就业证明材料,各学院要及时配合提供毕业生就业所在区域和用人单位信息。

1.3夯实队伍基础,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得力

一是建立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团队主要由学校领导、就业职能部门专职人员、院系领导、院系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和学生队伍等组成。二是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学校每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部门就业服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到学校讲学,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就业服务工作必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思想政治工作、职业规划辅导以及大学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有机结合,从新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进行跟踪式的全程辅导。

2加强“三个服务”,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2.1加强就业指导,推动毕业生就业

一是依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总38个课时。通过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进行实践、大三进行就业技能指导、大四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过程。注重授课质量的提高,每学期均组织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努力提高授课质量。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大学一年级新生从一开始就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真科学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大二学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各种科技文体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材料与简历的写作技能和收集与分析职业信息的能力,充分做好就业准备;针对大四学生,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历届校友举办各类就业指导讲座活动,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场认知、基层就业等系列主题讲座,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二是依托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更具人性化。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每学期坚持安排人员值班,引导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与选择,解答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指导同学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宣传国家就业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教师岗位”、“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入伍预征,到部队去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依托职业规划测评软件,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测评服务,学生通过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由教师为学生的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

2.2加强信息服务,助力毕业生就业

一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就业信息服务更加突出人性化,体现时效性和服务性,毕业生能够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随时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二是及时收集和更新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可靠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招聘公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在网上及时转载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就业政策,组织网上面试等,让毕业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三是建立远程面试室,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服务。安排专人值班,实行每周一到周五定期开放,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61页)

供毕业生进行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查询、了解、与用人单位进行远程面试等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认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规划生涯,合理定位未来发展方向。

2.3加强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分不同学院,有针对地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并采取不用专业,走访不同行业的办法,重点联系在行业发展中占优势的用人单位。如金融与保险学院重点走访金融、保险、证券类企业;法学院重点走访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等单位;会计与审计学院重点走访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财务部门;信息与统计学院重点走访政府信息科技部门等,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资源等等。

3创新“三个载体”,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效能

3.1创新就业管理载体,利用就业信息网,努力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

学校在就业信息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公告、简历网上投递以及毕业生资源推荐等栏目,与教育部“新职业”网、南方人才网、广西人才网、广西毕业生就业网等链接,使毕业生能够随时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3.2创新就业信息载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建立就业信息系统

在完善传统的宣传橱窗、电子公告栏、校园就业信息网络三大就业信息渠道的基础上,优化用人单位就业信息程序,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和不同专业,建立就业QQ群、移动飞信,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

3.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引导毕业生创业

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扩展学生创业知识面。积极举办各种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活动,邀请校外嘉宾、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讲授创业知识,传播创业经验。完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建立“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的场地和必要的硬件设施;举办“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大赛遴选优秀的创业方案作为学生自主创业重点扶持项目进入“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予以孵化,学校视情况给予场地、设备、资金、客户联络、商业注册等方面的支持,对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的团队成员,学校视情况予以申请免修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实施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对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有突出成绩的同学给予创新学分鼓励。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5

4月份,农业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出席会议并讲话。梁田庚强调,各省(区、市)要抓好农业农村人才规划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贯彻落实,并按照当地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部署,抓紧编制本地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抓紧谋划本地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工程,落实人才培养经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在配合做好示范性培训的基础上,抓紧启动本地区的带头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要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面向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着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切实夯实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基础。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要在组织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帮扶力度,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湖北严查截留借用大学生村官

湖北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市县乡党委和组织部门严格执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湖北现有大学生“村官”约3500人,他们为新农村和基层政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凡是发现有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的问题,将进行责任追究和通报批评。近期各地要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立即纠正截留借用等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发挥作用。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定岗定责和规范管理,以县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个重大节日组织一次走访慰问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先表彰活动,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名县乡干部结对联系,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要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成长成才。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强化责任,确保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的完成。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是人才资源配置的重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又好又快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2007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数量继续大幅增长,总量达27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近16万人,比2006年增长约30%,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这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全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加强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工作落实。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做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对各设区市、省有关部门、各大中专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文件的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整改提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整体合力。各大中专院校要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工程,尽快完善校内工作机制,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高校毕业生多就业、高就业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实施重点就业项目,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欠发达地区就业。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转变观念,以新的思路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建立以各设区市为基本单元,以市场运作为基本手段,政府给予积极政策引导和指导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建立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机制、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等四个机制,不断健全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重心、工作责任和工作力量主要在各设区市,各地政府要通过积极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鼓励各行各业吸纳毕业生就业。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大财政投入,结合实际情况在现有就业再就业政策范围内统筹考虑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所需资金,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确保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大力完善并落实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未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得到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

三、项目带动,积极运作,建立健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闽委办〔2005〕75号文件和闽委办〔2006〕73号文件精神,积极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探索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在继续实施“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毕业生计划”,选送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社区服务。各设区市要根据省里下达的任务,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的方式,选送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担任村主干助理。其中到省级机关和中央在闽单位党员干部所驻村毕业生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办理人身意外保险所需费用由省财政支付。组织、人事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选送的办法。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闽委办〔2005〕75号文件和闽委办〔2006〕73号文件的要求,全面兑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支持政策。要持续关注已经下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要重点落实好代偿助学贷款、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分、生活补贴、工龄计算、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今年起,省、市招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应主要面向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部门新增人员,应首先从高校毕业生中考试录用。组织、人事部门要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组织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考试。

四、拓宽渠道,加大扶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就业政策措施。

大力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凡聘用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必须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办理社会保险,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要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毕业生,今后录(聘)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地方财政安排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向聘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额的中小企业倾斜。

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时间在其毕业后两年以内的,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自愿到县级基层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纳入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统筹安排,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和以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人事、劳动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各大中专院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对残疾、城镇特困职工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各地要制定具体办法,在就业推荐、技能培训、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支持,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对9月1日后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制度,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专门台账,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对失业时间较长的毕业生要重点援助。对已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依托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确定专人联系,对其跟踪服务。民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爱落实到困难毕业生身上。

五、培育市场,规范管理,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认真办好春季和夏季全省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鼓励和支持各设区市、高校和人才中介机构多渠道、多形式地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加快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市场立项和建设步伐,为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

各地要按照职责分工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按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规范“双向选择”行为。严禁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招聘活动。要严厉打击虚假招聘行为,查处人才中介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的违规行为,坚决取缔各类非法人才中介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各设区市人事局、大中专院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意识,对批准举办的各类招聘会,要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制定安全预案,成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小组,责任到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挤踏、火灾等安全事故。校园招聘会的第一责任人为学校党政一把手,社会上各类招聘会的第一责任人为主办单位的主要领导。对于因监管不力或工作疏忽,造成招聘会发生事故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创新方式,强化服务,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招聘在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服务作用。抓好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二期项目建设,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选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建立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网上申报制度、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和公开制度,进一步推动就业信息公开。各地、各高校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进程,开通网上远程面试通道,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人事、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登记信息。

各地要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建立见习基地,组织联系企事业单位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为毕业后6个月以上仍未就业,并已进行失业登记的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见习期一般为3—6个月,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市、县(区)政府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助。各级政府要指导见习单位制定见习活动的有关规定,规范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有关事项,为见习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地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要为见习者提供免费的档案寄存和劳动保障服务。当地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大中专毕业生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制定免费公共服务专项补贴办法,对为毕业生就业免费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就业推荐和档案保管、档案转递等公共服务的人才中介和职业介绍机构给予服务补贴。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各大中专院校负责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工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统计分地区、分学校截至9月1日初次就业率和截至12月31日年度就业率信息;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统计截至12月31日登记的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信息。

七、以就业和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政策和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将高等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安排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及时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各大中专院校要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主动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等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新办院校都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充实和加强工作队伍,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证;加快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对大中专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力量编辑出版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就业指导教材,并配备专职教师。

八、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认真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了解社会民意,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持续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大中专院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避免炒作和渲染,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7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考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四阶段教学出现了诸多不正常的现象:上课出勤率极低,出勤率不足一半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或考研复习,或外出求职,频繁逃课;毕业设计边缘化,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投入,质量严重下滑。与此同时,社会和企业对现在的毕业生质量也颇有微词,普遍的看法是动手实践能力差、基础不扎实等等。这是大四阶段的学习质量不佳的直接后果,也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如何改变“大四现象”,提高大四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是急需解决的课题。国内各高校都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尝试,有的采取分流教学;有的采用推迟人才招聘会日期的方法;还有的加强管理,督促教师对学生多点名多检查等等,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值得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寻求对策。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形势,笔者通过对“大四现象”的调研,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遏制这种现象的对策,提高大四阶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1调查问卷的编制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国内一些高校已针对毕业设计和大四逃课问题进行过类似研究,他们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编制问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问卷模板[1-4]。为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项目组决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编问卷。为保证问卷质量,项目组邀请了专家对问卷进行分析考察,在正式调查之前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测,使用SpSS软件对试测结果进行分析,经过多次修改后定稿。

1.1调查问卷的预期目标

调查问卷的预期目标是:通过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大四课题教学与毕业设计的现状,并从多方面了解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1.2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本文编制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单元,分别对应大四的课堂教学和毕业设计。每一单元都包括现状调查和原因调查两个维度。现状调查主要包括满意度、学生投入和实际效果三个方面;原因调查主要包括外界原因、学生原因、学校原因、教师原因等。

1.3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

本文设计的调查问卷共计21题,其中单选题17题、多选题2题、主观题2题,力图从最精炼的问题中得到最多的信息和资料,包括现状调查问题和原因调查问题两类。

1)现状调查问题设置。在满意度方面,从大四的课堂学习和毕业设计两方面分别设置了问题,包括总体满意度以及对就业的实际帮助,对于整体的教学培养计划,也设置了专门的问题;在学生投入方面,主要就缺课情况和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进行了调查,分必修课、选修课和毕业设计三类分别设置问题;在教学实际效果方面,主要通过走访企业,收集整理已经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获得,这里针对在校生的调查问卷中就不再设置问题。

2)原因调查问题设置。外界原因的调查侧重考研、就业等热点问题;挖掘学生原因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了解学生将时间投入到哪些事情;学校原因主要是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调查;教师原因主要是了解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是否能让学生满意,鉴于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特地设置了主观题,以求更全面了解学生;鉴于毕业设计在大四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毕业设计从毕设效果、设计选题、导师辅导、节点考核等多个方面设置了问题。

3)其他问题设置。为了更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查漏补缺,还设置了自由度更高的主观题,用来了解学生对大四阶段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其他建议或意见。

2调查问卷的实施与分析

项目组从某学院2013届500多名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了180名学生为试点,在毕业答辩后实施了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43份。为验证其有效性,在SpSS软件将结果数据编码录入并进行度量分析得到alpha系数为0.724,证明其一致性较好,数据可靠有效。通过对结果逐一分析,能够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数据,为进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2.1大四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现状

1)学生对大四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的评价是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大四阶段的教学活动缺乏认识。从表1中可以看到,只有13.99%的学生认为大四的课程“重要”或“非常重要”,有25.87%的学生认为它们毫无用处。毕业设计的情况要稍好于课程,但也有23.08%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没有什么帮助。

对于整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绝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的评价是“一般”,约占81.82%,“不满意”的学生占12.59%,这一点值得深思。

2)学生投入不足。教学效果不好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投入不足,缺课逃课现象严重,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也不足。如表2所示,“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成为事实,必修课缺课10%以下的学生不过半数,选修课缺课50%以上的占到43.36%。毕业设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天投入做毕业设计达到3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39.16%,有7.69%的学生每天甚至拿不出1个小时来做毕业设计。

3)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投入不足,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大四阶段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不仅是重要的知识课程,更是前三年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习这些专业课,既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又能掌握本专业的当前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而毕业设计是整个本科阶段所学知识、能力、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检验,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毕业设计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练,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学生大四还必须对将要面对的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对未来的生涯发展有所规划,统筹考虑。通过走访,一些用人单位表示部分毕业生在动手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大四阶段教学效果下滑直接导致的。更有很多往届毕业生表示非常后悔当年没有把握住大四阶段的学习。

2.2“大四现象”原因分析

1)考研就业的冲击。了解了问题的现状,就要努力挖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表3中可以看出,考研复习和找工作要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考虑如何分配时间更加直接,更有效率。50.35%的学生认为学习和考研就业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面临着取舍,虽然大部分学生也都了解大四课程的重要性。

安排在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后的课程出勤率极低,人才招聘会密集期也是如此,教学活动很难组织。缺课原因调查显示,考研复习和找工作成为58.04%的学生的缺课理由(见表4)。

2)学生对专业培养计划的看法。形势总是在变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燕山大学实行了四年一轮修订教学计划的制度。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并不满意,51.05%的学生认为获得的实践机会太少,35.66%的学生认为缺少有就业需要的重要课程,34.27%的学生认为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还有23.0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3)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看法。从表4中可以看到有43.36%的学生因为老师讲的不好或课程内容无趣而逃课,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不喜欢照本宣科、念ppt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等更有兴趣。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更是天壤之别。

4)毕业设计不够规范。对于现在的毕业设计,17.48%的学生认为它起不到应有的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56.64%毕业设计题目是导师指定或师生共同商定的,仅有16.08%的题目来源于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如表5所示,53.15%的学生期望能得到每周两次和两次以上的辅导,但仅有34.27%的指导教师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甚至有17.48%的指导教授平均每周辅导次数少于1次。

只有14.69%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给予自己很大的帮助。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引入了节点考核,加大了开题和中期的过程监控,90.21%的学生认为这些考核有一定作用,但只有9.09%的学生认为作用是非常大的。表6列出了一些学生认为最影响毕业设计的原因,可以看到除了前面提到了投入不足、选题和教师指导等原因外,学生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不够,以至于“缺乏动力”。

3“大四现象”对策思路

在了解现状和挖掘原因的基础上,建议主管部门、高校、院系以及广大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3.1主管部门的政策

考虑到考研和就业对大四教学活动的客观影响,主管部门是否可以统筹规划,对现行政策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整?如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和资格做一些调研和调整,使学生能够安心完成现阶段的学业后再考虑读研深造。在就业方面,积极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完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让学生从招聘会回到课堂。

3.2与时俱进的教学计划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呈现多样性和离散性的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计划及其修订体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高校、院系怎样坚持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断的完善教学计划?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除了要牢牢把握社会需求以外,应大胆尝试各种产学联合培养模式和机制,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设计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培养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习和就业真正统一起来,学生、学校和企业各得其所。教育部推进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和探索,燕山大学在近几年推进卓越计划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

3.3教学改革与CDio培养模式

目前,世界经济和工业的飞速发展给工程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四教学的困境便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有:确立教学目标,更新人才观和质量关;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充分调动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质量评价和激励约束体制等[5]。

2005年,CDio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进入中国,并成为热点。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培养学生在现代团队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具有复杂和高附加值的工程产品、过程和系统,它的主要特色在于创造了能够深化学习技术基础和实际能力的二元学习经验[6]。汕头大学是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他们提出了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道德(ethics)、诚信(integrity)、职业素质(professionalism)的培养,以设计项目为载体整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工程能力,从工业设计中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7]。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进行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样卓有成效,他们构建了完整的项目体系,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些经验的获得和积累都对解决“大四现象”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4务实、高质、规范的毕业设计

从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校的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选题不佳、指导不力以及投入不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思考对策。一是将毕业设计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提高选题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在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的专业,毕业设计要作为一级项目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体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工程训练。二是提高指导教师素质,规范指导教师职责,引导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在整个大学本科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措施使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能力逐步提高。三是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和节点考核。积极的学习氛围与规范的管理制度相结合,使学生按部就班将毕业设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重庆大学软件学院针对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热情和精力,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8]。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采取了从课程准备、选题模式、自主毕业设计时间选择、多样化考核、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毕业设计不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环[9]。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8

【关键词】设计策划;课程设置;实践性;跨专业合作

1.设计策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1设计策划学科的产生

现代设计在形态上表现出向宏大化发展趋势。没有权利浩大、繁复而细微的设计服务,当代社会就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超域活动”机制。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方兴未艾的设计策划学科。1

设计策划是一门交叉综合性的学科,是由设计、策划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学科统一的边缘学科。在今天这个分工越来越细,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时代,设计策划已无法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它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相互融合。在具体的设计艺术活动中,设计策划因其发展和相互整合而不断构成其自身独特的实践应用理论,如平面设计策划、服装设计策划、环艺设计策划等。

1.2设计策划学科在我国的发展

自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学专业的设计策划研究方向。2001年,我校在设计艺术学本科专业下设置了设计策划与管理方向,这是全国本科中最早设置该专业的。至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设了设计管理及设计政策研究方向,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则开设了设计策划研究方向。于是,设计策划专业或相关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发展起来。

2.设计策划专业的尴尬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至今,国际设计主流进入所谓“后现代阶段”。1998年教育部支持更改学科和教学专业目录,取消沿用近50年的“工艺美术”,冠以“艺术设计”专业名称。到目前,设计教育在全国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上千所高校大力兴办各类设计院系专业,甚至过去和艺术瓜葛甚少的一些院校也不失时机,农大在办,林大也在办……可谓“千门万户次第开”。人们像找到新大陆般惊喜地发现,艺术设计师竟是一个既体面又赚钱、还带着几分优雅气质与浪漫色彩的职业。即使学费比其他大学高出两倍以上,也不能阻挡人们趋之若鹜。而设计策划作为“艺术设计”下设的一个新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考生入校不用参加专业考试,不用像其他艺术类考生那样挤破头脑闯过艰辛艺考难关,只要高考分数稍有优势,虽未达到二本线却也能在美院混个二本文凭,美其名曰提前批的裹夹着艺术色彩的特殊专业。

然而,相比于招生的历年火爆,毕业生就业状况却总体呈现颓势。而设计策划专业的就业情况谓之“惨淡”,一点也不夸张。该惨淡,不是说毕业生找不到一碗粥果腹,而是与两个值对比而言:一是学生进校时对未来期望值,二是学生家庭所付出的教育投资回报值。他们承受了昂贵学费,却找不到一份可以兑现“高投入、高产出”说法之工作,反而背负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设计策划专业的毕业生不禁发出疑问:我们对等的价值回报在哪?这样的结果无疑是让人伤痛。

从就业状况来看,设计策划的培养目标显示出一种艰难的暧昧,始终在市场需求与学术研究之间摇摆,始终难以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前市场大量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工商类院校中营销策划与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似乎更切合当前市场要求现实回报的本性。但这似乎违背设计策划的培养目标,也不能匹配昂贵的学费。研究型人才或者偏重思想情绪的准研究型人才固然优秀,但市场不能容纳那么多。两难境地导致设计策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渴望面面俱到,而实际收效却是包罗万象、博而不精。这种现象,无疑掐住了设计策划教育的咽喉。

3.设计策划教育该如何“策划”

当我们的毕业生在市场中艰难寻位之时,应受责问的不排除自身因素,但其根源在教育体制。

3.1宏观方面

目前中国“设计策划”相关理论多借鉴策划学、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从世界范围看,设计策划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不足50年,早期有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中期有美国波士顿设计管理学会,后期有各企业的设计中心,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系统的设计策划和实践体系。国内关于设计策划理论大多由西方的设计策划理论发展而来,缺乏中国设计策划理论的独创性。国外的设计策划理论未必适用于中国的设计环境,我国的设计生态、环境、文化背景与别国不一样,设计策划发展水平所处层次也不同,面临的设计环境生态压力远比其它国家为甚,因此在制定设计策划教育模式时,既要在更为广阔和更深远的时空中选择我们的未来,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

3.2课程设置方面

设计策划课程设置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是设计+策划,而应该是一种融合。如果趋于一种朴素而又简单理念认为是1+1的话,结果很有可能小于2。也是就说,设计策划中的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项目策划等这些课程,要结合实际的设计来讲,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只有这样1+1才能大于2,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3.3加强实践性和跨专业合作

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专业建设,探讨实践中“教”与“学”,可以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前面提到,设计策划在具体的设计艺术活动中,因其发展和相互整合而不断构成其自身独特的实践应用理论,如平面设计策划、服装设计策划等。因此,设计策划专业的部分课程采取实际模拟项目团队的方法做课题,并且多提供各种不同专业之间跨专业的合作机会,包括毕业设计也可以采取跨专业合作的形式。团队精神是当代社会中必备的品质,单枪匹马难成大事,要成为一名设计策划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全方位的,比如设计的观念、方法、协作等一系列知识。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与合作,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才会有所改变,沟通能力有所加强。

结语

时下将迎来金秋9月,新一届的设计策划专业辛辛学子们即将满怀憧憬跨入校园。但愿当梦想照进现实之际,努力追求理想的人们会获得更多的欣慰。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9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3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0-0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词,该词频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各类媒体的报道中,还被称之为民生之本,这都体现了对大学生就业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是数量众多,据教育部自2009-2011年的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人数均超600万大关;时间紧逼,每年7月份之前毕业生必须离校进入社会;涉及面广,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构成该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政府、学校、企业、人才市场、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我国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以及有关组织部门、家庭和个人都积极寻求对策,采取措施,为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各种支持和信息服务。本文以就业服务为研究切入点,分析论述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模式,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1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改革开放后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到如今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自主择业”3个历史时期[1]。每个时期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行为选择,服务内容,政策制订等各不相同。现阶段,我国政府紧密围绕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

1.1制订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并以宏观调控为主,促进就业1.1.1政策法规制订者

(1)国家相关部委

包括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政府部门,这些部门单独或多部门联合一起制订、出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如教育部制订《五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将享优惠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等文件。

(2)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各省级人民政府、直辖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如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科技厅等,以国家相关部委的宏观就业政策文件为指导原则,根据所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与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例如广东省政府2010年首次出台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少数地级市、县区等政府机构也积极制订仅适用本地区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如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10年度《深圳市接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管理办法》。

1.1.2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分析

据统计,从2009年起至目前,国家各部委单独或联合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国性政策文件共107份。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数量从十几份到几十份不等,北京市近三年出台11份,上海市13份,广东省15份,四川省20份,天津市32份[2]。解读这些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主要内容有:

(1)就业渠道政策

政府为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订了一系列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就业政策。如积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动漫、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创造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切实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等。

(2)就业服务政策

为了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创新就业信息服务内容,政府推出多项服务举措。如鼓励组织企业进校园、召开就业宣讲会、专场招聘会和供求洽谈会等活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岗位信息、网络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等就业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完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和制度。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全面落实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活动[3]。

(3)就业能力政策

即加强毕业生能力政策,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政策,如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举办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包括课程的改革及专业设置),如教育部通知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实习培训政策及宣传引导政策,如鼓励创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

毕业设计活动策划篇10

1.1毕业论文理论性太强,与工作实际结合太少

高职高专毕业论文与本科、研究生毕业设计要求不同,更加注重其实践性。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理论性内容偏多,有些文字材料甚至是教材内容的搬家,使得毕业论文学术味太浓,这和高职类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1.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较普遍

大多数院校都将毕业论文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也是学生找工作、实习的关键时刻,好多学生工作压力大,毕业论文写作精力严重缺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很多类似的论文资料,有些学生为了图方便,将网上获得的论文资料直接复制,严重破坏了论文撰写要求的严肃性,不能起到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1.3指导教师实践经验少,论文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再到高职院校工作,自身专业实践较少,在给学生布置论文题目时导致理论性题目多,专业性强的题目太少,论文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针对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更加认识到毕业设计应改革现有毕业论文这种单一化形式的现状,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2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通过毕业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作品、服务流程优化方案、营销策划方案等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写作,更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毕业设计形式改变了论文的枯燥性,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性更强,起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作用。

2.1撰写毕业设计实习报告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是与专业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论文撰写途径,进行毕业设计创新的良好方式。实习报告通常是学生根据实习岗位及工作内容,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实习心得体会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学生的抄袭,与实习酒店结合紧密,更符合就业导向和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

2.2设计毕业作品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为更好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毕业设计可以进行作品设计,例如进行酒店主题宴会设计。主题宴会设计一般由主题宴会花台设计和菜单设计两部分构成,两个部分都必须全部完成。主题可从商务宴、寿宴、婚宴、等任选其一。首先宴会设计要利用实习酒店自身优势,凝练主题,同时要注意分析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顾客需求,深受顾客欢迎的主题宴会产品,主题宴会设计要融入现代服务理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好花台、餐具、桌椅等,要求所有设备设施要与主题一致,注意整体的协调性。菜单也是宴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品名称要体现宴会主题,要注意菜品的营养均衡,菜肴的品种搭配,结构合理。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分组完成体现工作的协作性,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说明材料并利用ppt进行宴会设计的总体展示。

2.3撰写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学生结合实习酒店自身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酒店服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优化服务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应以宾客为导向,体现整体服务的思路,例如有的酒店在客房服务流程的设计中,专业化分工过细,造成客房业务被分割成很多部分,由几个部门分别运作,人为地破坏了对客服务的连贯性,造成了部门间工作效率低,完成一件工作常常要经过许多部门协调配合,否则就不能正常完成,客房的工作人员多是招聘一些中年妇女,这些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培训与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针对酒店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服务流程优化方案,对客房部的一些部门进行整合,提高员工待遇,组织机构扁平化运作等等,这些服务服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对加强酒店管理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4撰写营销策划方案

酒店营销策划方案是酒店在市场销售和服务之前,为使销售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各种销售促进活动的整体性策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营销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制定系统的营销计划及实施方案,及时评估营销效果,帮助酒店规避风险、获取更大的效益。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制定圣诞节营销策划方案,确定营销策划主题,明确市场定位、制定产品价格、选择营销渠道、设计促销方式等,帮助酒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3毕业设计创新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3.1选题要结合工作酒店实际及岗位需要

不论采用哪种毕业设计形式,题目的选取一定都要结合实习酒店的工作情况,结合自己的岗位去写,有些题目可以和酒店经营管理人员结合共同拟定,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2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考核

在毕业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改革传统评价方式,由实习酒店兼职教师和论文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考核,并分别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最后的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实习任务、岗位工作内容等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实习单位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酒店兼职教师对学生实习酒店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可以结合实际对学生毕业设计给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3.3毕业设计答辩环节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