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十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十篇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5:15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1

作者:张艳芳单位:唐山市农业广播学校

目前,乐亭县吉祥寺村的祥瑞生态园、故里生态观光园和赵蔡庄试验示范生态农庄获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观光采摘园)称号,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实现收入100多万元。他们通过发展种养特色农业和和特色餐饮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乐亭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它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充分体现了园区的示范性、引导性、观赏性、休闲性。(二)唐山沿海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农产品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还不高乐亭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冀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县果菜产品的80%通过冀东果菜批发市场销往京、津、沪等全国26个省、市、区。水产品市场部分主要通过水产品批发市场面向市内销售,大部分淡水鱼通过中间商销往东北、内蒙古等地,出口品种以红鳍东方鲀、章鱼等为主,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畜产品销售以经济人或中间商为主,由于检测手段和生产标准化程度的制约出口外销受到限制。虽然沿海县的市场化和外向化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与山东烟台等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市场渠道还显狭窄,层次较低。烟台市已形成出口带动新型农产品的发展态势,而唐山沿海地区只有几个水产品和蔬菜加工出口企业,规模相对小,出口量相对不高。2.设施农业的设施水平还比较低在海水水产养殖中,池塘标准低,养殖效率差;工厂化养殖发展不稳定,占海水养殖的4.5%,与同样环渤海的烟台市比较要低15个百分点。在设施菜生产中,尽管沿海4县(区)设施农业所占比重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了8个百分点,但也只占了47%,并且在设施菜中,日光温室也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多,高标准大棚还不多。在养殖业中,生猪和皮毛动物的农户散养还占有一定比例,即规模养殖率不够高。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唐山市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可烟台市达到了13家。与烟台相比,农产品加工业滞后,深加工能力弱,目前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未经加工的原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虽然沿海4县(区)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社达到了527个,但规模尚小、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作用在大多地方不明显。农民收入多来源于种植、养殖和附加值很低的农产品加工。在品种和类型上也以普通的居多,高端精品农业尚处在起步阶段。4.品牌化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唐山沿海地区4县(区)特色农业品牌注册情况:水产品注册品牌6个,蔬菜注册品牌19个,畜牧业注册品牌11个,和同样沿海地区的烟台相比,数量少,品牌基地生产规模小,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驰名品牌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分量轻,难以形成国家重要农产品集散地。除品牌因素外,生产规模也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因素之一,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吸引不了大的客商,大的市场形成困难,反过来就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生产。5.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和先进地区相比,农业科技投入还显不足。烟台市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部级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新品种德育、新技术推广等组织科研攻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7个,而唐山市只有2个;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部分人员素质较低,且不稳定。现有部分人员专业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种养殖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乡镇村农业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问题有一定比例的存在;农村信息化进程不快,在城市已普及的计算机网络,在农村还显不足。2011年12月份在对唐山11个县12个行政村124户进行的调查中了解到,网络普及率28%,沿海滦南、乐亭、丰南3县(区)被调查的24户中,只有6户实现了计算机上网。

涧河河口以西至冀津东部交界处的池塘和滩涂为泥质底,水质浑浊、饵料丰富,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毛蚶的养殖。其次,要促进产业升级。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如下三方面的发展对策。一是按照海水养殖功能区分布规划,确定适宜开展各具体品种养殖的产业集聚区,科学利用海洋上、中层和底质资源,开展立体养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二是对现有海水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设施标准,充分利用池塘养殖水体空间,发展多品种生态健康养殖,并在条件适合的地区适当增加精养的面积,把生态养殖和高效精养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宜精则精、宜粗则粗,精养、半精养和混养”齐发展。三是通过技术改造和成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特别是高密度封闭式循环水养殖,逐步实现工厂化养殖向工业化设施渔业发展,提高工厂化集约养殖水平。2.设施菜生产重点加快日光温室建设,提升沿海设施菜发展质量和水平。蔬菜生产在保证现有蔬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减少露地菜种植面积,增加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特别是高标准日光温室的比重,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示范基地和标准园建设,推动生产布局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数乡一品”转变,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商品性强的蔬菜产业种植区。加快培育主导产品,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在抓好乐亭县省级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的同时,加大对丰南、滦南县市级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县的建设,培育蔬菜产业重点乡镇,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3.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以国家补贴扶持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据笔者对生猪的调研了解到:2012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管理、防疫比较到位的养殖场,一头猪的利润是100元。育肥户是赔钱的,因为仔猪较贵、用料涨价。中间的视规模和管理情况的不同收益各不相同。下半年市场预测生猪要涨价,管理好的每头猪的利润是100~200元。所以养猪还是要有规模,同时防疫和管理技术跟上是有利润空间的。在巩固奶牛全部实现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高生猪、珍惜皮毛动物规模养殖比例。加强养殖场备案管理和档案管理,完善、健全养殖档案,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目的。实现畜牧业总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资源开发利用适度4大目标,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生猪、奶牛、皮毛动物,一方面是沿海4县(区)现实的养殖构成,另一方面也是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良种繁育和优质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奶牛、生猪、蛋鸡和毛皮动物等优势养殖业,扩大肉鸡、肉牛、肉羊养殖规模。推进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绿色饲养,发展标准化养殖场,完善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京津优质(无公害)肉类等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基地。”4.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当需求的市场。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发集生产、生活、观光、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形成沿海观光旅游带。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一是加强政府引导;二是做好发展规划;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依托资源,突出特色;五是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村镇(企业)分管领导、乡村旅游点经营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六是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地方特色农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依托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招商对象,提高招商质量;利用外资,采用全面招商与重点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沿海特色农业与国际接轨;三是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内资,通过入股、联合等合作方式,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面向京津发展食品加工业,将沿海地区的特色农业建设成为京津等一线城市有影响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特别是发展规模大、势头猛的大宗农产品,需要精深加工来消耗原材料,带动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发展。例如,乐亭县有大面积的桃树种植,每年的桃果实生产量大、上市集中,而该果实又不耐贮藏,只有发展桃子精深加工,才能将农民种出的桃果实尽快消耗掉,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并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小生产走向大市场的组织通道。根据沿海地区特色农业的类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放宽政策,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组织农民与龙头企业对接,把更多的农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是品牌的生存之本,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打造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进行原产地标识和产地产品认证,开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的基地认定,培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沿海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主推同种(类)产品同一商标,共享同一品牌。引进国内或国外行业巨头,借助外力开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牌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品牌营销网络。开设“特色农产品指定专营店”,实施连锁经营和指定专卖。指定专营店进驻超市、大型商场和繁华商圈,首先在京津冀开设发展,逐步向全国和海外扩展。变名品为精品,以精品占领市场,占有市场高端客户群体。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广告宣传与媒体推介相结合,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农交会、博览会和农超对接会。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2

实现精准扶贫

按:2016年9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苏晓云在“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蔡甸论坛”发表了主旨演讲,重点阐述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信息化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制高点,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健康发展,探索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改革与深化。

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充分认识推进“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深远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呈现出更多的活力和更高的参与度,为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推动下,近两年来,我国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持续快速增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扶贫效应。据报道,现在,全国已有832个片区贫困县在阿里巴巴上卖东西,一年卖了215亿元,其中,网上销售超过亿元的国家贫困县市有38个。这只是一个阿里巴巴,如果全国统计,那就相当多了。由于有了电商和互联网,农民很快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市场发生了什么。实践证明,“互联网+”开启了新一轮的经济革命,“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农村贫困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途径。

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这些海量信息,特别是大数据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的首次扶贫论坛,选择了“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其宗旨、目的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信息化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制高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健康发展,探索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改革与深化。

二、立足实际,企业“互联网+”

精准扶贫正在健康发展

这次会上,专家的演讲、有关会员企业的经验介绍,充分展示了我省农业企业、特别是扶贫龙头企业,在精准扶贫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新模式,既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业态、新亮点,也为贫困农户精准扶贫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地处武汉蔡甸老区的省扶贫协会会员企业——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靠“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成功实现了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的“三赢”。他们完善提升了荷香源公司的官方网站,在“淘宝”、“天猫”上开设公司独立的网店,在网上进行产品直销。同时,开设了荷香源公司公众微信号,开展产品微分销。他们与多家网站合作,目前已经与“一带一路农业与食品交易信息网站”、“中国莲藕网”、“融e购网”、“中国网库”、“抠抠网”等互联网平台联姻,推销公司产品。使企业用户和消费者对于“互联网+”和网上购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体现了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的新思路。

省扶贫协会副会长单位会员——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参与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国家贫困县新建生物电厂200家,配套建设20000个村级秸秆收购点,通过产业带动,力争帮扶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省扶贫协会副会长单位会员——罗田县刘锦秀的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推行“互联网+”,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5年以来,服务带动养羊农户7700多户,年出栏肉羊达到15万只,年销售收入1.5亿元,形成了以罗田县为中心的跨县域连片发展的肉羊商品生产基地,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打开了黑山羊特色产品的市场销路。他们的羊肉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等渠道,在星级酒店、大型超市、连锁专卖店等,已经销售到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为把广大贫困群体带入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福祉。

还有许多会员企业,立足当地优势,结合公司实际,加强战略谋划,扎实推进“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为村出列、户脱贫和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他们中,有的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的示范应用,有的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的积极推动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探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有的以标准化物联网监测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覆盖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农业物联网基地,等等,都从不同层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的健康发展,为我省产业扶贫提供了新作法和模式。

三、积极作为,扎实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

“十三五”是全面贯彻落实“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扶贫攻坚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对“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和精准扶贫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约束日益严重。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的转型发展,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是新常态下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为此,特向协会会员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一)“互联网+”要接好贫困乡村地气。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发展,要对接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日常生活、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要适应农业特点和精准扶贫目标,接好贫困乡村的地气,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探索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模式。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完善物流网络体系。要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打造农村信息“高速公路”,让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数据红利。要充分发挥协会企业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扶贫的示范应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前提是,“互联网+产业扶贫”。要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扶贫对象的区域分布、生产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量身定制”特色化、专业化、接地气的扶贫产业,以产扶贫、以产带贫、以产脱贫。一要坚持“以用为要”,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农业物联网产业链。优先围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管理及溯源等领域,建立管用、实用、好用的物联网。二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力量,开展农业物联网研究,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建设“互联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农业物联网整体发展。要针对产业扶贫靶向不准的问题,依靠“互联网+”,把扶贫对象发展产业与公司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贫困农户+互联网+会员公司”等模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通过“当家产业”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扶贫龙头产业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三)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对接,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为农民打开了另一扇致富之门。抓贫困农村电子商务,主要任务有三项:首先是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其次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其三是休闲观光的电子商务。要培养农业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培育,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电商的市场主体。要协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让贫困农户分享“互联网+”的增值利润,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发展格局。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开展生鲜农产品和农资的电商扶贫。

(四)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大数据创新发展。“互联网+”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推动传统产业的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3

23年前,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有了新的开端。

22年前,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从此,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步入了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至今日,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代表我国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水平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推行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短短25年,绿色食品事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塑造新产业

近些年,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了以品牌为引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为链接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日趋完备。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料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其中,大米占全国总产量的10%,小麦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叶占10.5%。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品牌,绿色食品产业现已聚集了国内一大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其中有近300家企业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0多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占3.3%和15.3%以上。同时,农民合作社逐步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体之一。2014年,全国共有2291家农民合作社发展4411个绿色食品产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26.3%和20.9%。

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专用生产资料开发和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35个,面积达到1.6亿亩,生产总量5717.6万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已发展到80家,产品近200个,涉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等5大类。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来自境内外2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或以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为准入条件,或开设绿色食品专区、专柜,不断推动了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25年来,绿色食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了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树精品品牌

经过25年的努力,绿色食品已成为一个政府主导的公共品牌,具有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知名品牌和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

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不断提升。据市场调查,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已超过70%,绿色食品标志已成为我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之一,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标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突出,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4.3%,2014年达到99.5%。

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绿色食品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国6000多家企业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模式,提升了社会形象;6500多个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向安全、优质方向转型和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1290多万个农户参与了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每年直接增收6.5亿元。绿色食品品牌促进了产品升级转型,推动了企业营销方式和市场升级转换,实现了优质优价。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10-30%,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

品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突破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带动了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入世以后,一大批绿色食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累计出口创汇超过260亿美元,绿色食品商标的国际注册,保护了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在香港、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绿色食品境外认证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目前,已有来自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9家企业的2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产量达180万吨。

25年来,通过宣传绿色食品品牌,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面向全社会普及和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了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通过创立和发展绿色食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农产品精品形象,带动了我国农业品牌战略不断深入实施。

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绿色食品立足国情,结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际,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二是认证管理模式。依据技术标准开展质量认证,通过质量认证落实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志管理打造品牌形象。三是品牌化经营模式。发挥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以品牌引领消费,培育市场,拉动生产,促进增效。四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放大品牌效应。

实践证明,绿色食品创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挥了先导作用。

构标准体系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4

1上海农业发展概况和特点

2018年是上海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之元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逐步向农业农村集聚,农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1.1农业发展总体趋稳,发展质量有所提升

近年来,随着上海农业产业结构的继续调整,农业发展环境、发展质量有所提高,虽然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上海农业总产值在多年下降后呈现趋稳态势。上海市农业总产值2018年为282.48亿元,比2017年略有增长,见表1。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上海市实施了增稻减麦措施,扩大了绿肥和冬季深耕面积,改善了耕地土壤环境,从而使种植业综合效益得以提高,种植业产值总体趋稳;此外,虽然粮食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由于水稻种植品种不断优化,优质早中熟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有所提高。上海市水稻总产量2018年为8.71×105t,比2017年增长2.8%。在养殖业和渔业领域,受规范养殖、健康养殖标准实施和农村环境整治的影响,上海市养殖业总规模比例趋减(特别是生猪养殖规模和家禽养殖量),淡水产品规模缩减,海水产品产量增加,远洋捕捞的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1.2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稳中求进发展绿色农业

上海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农业生产从重产量向重品质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在“三品一标”认证方面,全市整体地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闵行区地产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81.71%,嘉定区地产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达75%左右。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共有1701家企业、6396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在绿色食品认证方面,松江大米核心主产地和种源地泖港镇启动了整建制绿色稻谷申报认证,从而提高了全市绿色食品认证率,目前全市平均地产绿色食品认证率为13.7%。

1.3政策持续推动,设施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从“十一五”开始,上海市大力扶持菜田基本建设,在市郊蔬菜基地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为上海地产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十二五”末,上海市共投入建设资金37.4亿元,推进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14733.33hm2,其中,设施蔬菜5466.67hm2、露地蔬菜9266.67hm2。2018年上海市设施粮田面积稳定在86500hm2,市级蔬菜标准园发展至177家。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2018年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2018—2020年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市级财政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农业生产者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使一些涉农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较高水平,例如,嘉定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已达95%以上。

1.4农业承包地流转率达到较高水平,生产规模扩大

上海市积极引导耕地向“高年级、高水平”的经营主体适度集中流转。2018年上海市平均承包地流转率达85%,其中闵行区农业土地流转率高达99%,农业规模化生产比例也达90%以上。农业土地的高流转,带来了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规模的转变。例如,2018年,浦东新区50%的粮田实现家庭农场经营,松江区95%的粮田实现家庭农场经营;同时,松江区先行谋划提高单体农场生产规模,制定了《松江家庭农场考核奖励实施意见》,通过“减少户数,扩大规模、延长承包期”,规范提升家庭农场持续生产经营能力;另外,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上海市着力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联盟、区域产业化联合体、产销一体、“农商旅”融合综合体、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1.5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国家“互联网+”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上海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成立了“互联网+农业”(上海)研究促进中心,组织编制了上海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整合了市农业农村政务网站,打造了系统统一公开平台,率先实现“上海农业”网集约化建设,实现了上海市农业农村委系统“一张网”。另外,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也得到进一步推动。部分农村合作组织与农业企业依托农业物联网公共平台,实行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精准智能管理,培育了一批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带动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休闲农业产品的网上营销。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缩短上海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1.6多举措监管质量,多形式推广地产优质农产品

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严格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并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管,还对农产品的种植过程、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志使用、生产记录档案等进行严格监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不断优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化监管平台,严密覆盖,方便多方各级管理部门参与监管工作。在优质农产品宣传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多举措、多形式地宣传推广地产优质农产品,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市场营销平台。例如,举办上海金秋农副产品大联展,展销宣传优质品牌农产品;借助百联大卖场、大型超市平台,成功实现了地产水稻由“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鼓励推动企业参加长三角休闲农业博览会展、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

1.7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打开了发展空间

持续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郊区乡村旅游资源品质,推动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2018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重在解决长期制约乡村民宿发展的土地、消防、工商登记、安全保障等瓶颈问题。各涉农区相继出台了促进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了一批新项目。如金山区于2018年成立了区民宿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2017年出台的《金山区促进民宿发展的意见》进行了修订,成立了金山区民宿交流中心,目前,金山区民宿业已盘活1×105m2的民房,民宿租金收入每年最高可达十几万元。在发展民宿经济的同时,花卉产业也得到了重点发展。2018年是上海涉农区花卉产业体系运行的第二年,崇明、松江、金山等地区将花卉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引进了一批优质花卉企业,重点发展了以花卉消费和花卉观赏为卖点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经济、民宿经济共同发展。

2上海农业发展方向

受耕地面积限制,上海农业发展应从“内涵”上求突破、求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品质,满足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走绿色、智能、组织化、规模化、融合化的发展之路。

2.1上海农业重点发展领域

2.1.1发展规模化、设施化的智能农业智能农业是在可控生产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投入、智能自动、经济高效的生产方式。多年来,上海农业碎步前行,农业发展的步伐与整个上海经济的发展速度脱节。加快上海农业提质增效,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设施化、规模化的智能农业,提高上海农业单位面积效益,尤其是在蔬菜生产领域,上海应加快发展工厂化温室无土栽培蔬菜,生产高品质蔬菜,以满足城市中高端消费人群的生活需求;同时,鼓励发展经济价值高的保健蔬菜和药用蔬菜,例如降压菜、降糖菜、养心菜、补血菜、补肾菜、补钙菜、消炎菜等。

2.1.2发展低碳生态循环农业和自然生长农业低碳循环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增值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能将农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把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小。自然生长农业是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业。在低碳生态循环条件和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农产品,因有机、绿色、口感极佳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在生态水源保护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乡村,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循环农业和自然生长农业,从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品质,使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2.2上海农业重点发展区域

近年来,根据中央关于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要求,上海市积极推进、扎实落实,目前已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36×104hm2、蔬菜生产保护区面积3.35×104hm2以及1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累计面积4286.67hm2),农业生产空间格局基本确定。今后,农业“三区”应成为上海农业发展的重点,市、区财政惠农强农政策要重点优先聚焦“三区”,要更加注重“三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三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加强“三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也应在项目和资金上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在“三区”的建设和发展,把农业保护区建设成城乡融合发展且具有上海国际大都市特色的新乡村和新亮点。

3上海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1建立国营电商平台,为地产优质农产品保驾护航

依据上海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规模小、分散、实力弱的实际情况,建议在郊区各农业保护区建立区域性国营产地农产品销售批发市场,并建立国营地产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电商渠道,统一配送,实现品牌农产品(净菜)市场直销,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损耗,最大可能地保证地产农产品质量;同时,通过平台的监督管理,实现地产农产品的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制度、销售押金保障制度,推动平台与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联合,对所售的地产农产品进行准入质量认证,从而保障平台农产品质量。

3.2加大力度,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在农业生产领域,要进一步提升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农业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智能大棚生产技术、智能养殖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克服郊区农业单体规模小、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发展短板。另外,在农产品销售环节,要加大力度推广电子商务等技术,如企业微信小程序店铺、视频销售平台、多媒体平台等。

3.3加强绿色精准、生态循环、自然农业技术的研究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5

很高兴参加第六届章丘大葱种植状元颁奖仪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获奖的各位葱农朋友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章丘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章丘大葱等优势农产品,取得了明显成效。继年8月章丘大葱参加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之后,各级采取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管理、社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的综合措施,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同步上升,章丘大葱不仅成为章丘的城市名片,而且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产品,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是引导区域布局,规模优势日益凸现。今年章丘大葱主产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单产和总产较之去年增长20%-30%以上,规模效益开始显现。二是注重科技推广,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在重视推行标准化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注重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等5项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大葱产品的内在品质。三是强化品牌培育,产品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章丘大葱基地被列入市十大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之一,“十有”标准全面达标。“章丘大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万新牌”、“绣惠牌”、“百脉泉牌”质量标识同时得到使用,在市场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是完善营销体系,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展。围绕大葱产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一大批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全面发展,这既为章丘大葱生产提供了机制保障,也为全市发展优势农产品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章丘市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更加重视优势农产品生产,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农民增收,真正把大葱产业做大做强。

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大葱基地向规模化发展。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让土地向大葱种植大户集中、农民向二三产业集中、加工向规模小区集中,不断提高大葱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和加工水平。

要加强监管,不断提升大葱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食品质量愈来愈受消费者关注,产品质量不但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产品的生存。希望各级农业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葱农合理使用肥料、安全使用农药,保证产品质量。要广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实现标准直接到田,技术直接到人,管理直接入户,确保章丘大葱质量不下降、安全有保障。

要注重培育载体,推进大葱产业化经营。要注重基地建设,培育生产载体,培植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生产基地;要注重龙头建设,培养加工载体,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骨干企业;要注重市场建设,培育营销载体,形成以中心市场带动专业市场、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广大农村、连接商品基地的市场体系;要注重完善机制,培育服务载体,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万亩,粮油总产量72.4万t;发展特色水果30万亩,总产量10.95万t;发展蔬菜29.9万亩,总产量47.68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生猪出栏125.10万头,羊出栏92.70万只,家禽出栏928.45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万t。发展核桃14.4万亩,花卉苗木2万亩,香椿3万亩,林下经济19.6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万吨[1]。

1.2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万亩。推进7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个[2]。培育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2个,省级示范社27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余户。

1.3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万亩,新增产业3.18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余个。简州大耳羊获部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强;“蜀新1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年9月获第13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个、著名商标10个。

2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年GDp超过500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家、总产值约25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9):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16):1-2.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7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团以加入集群分散各个自然村自我经营的千家万户菜农蔬菜大棚为生产基地,优化组合技术、资金、信息、市场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蔬菜批发市场作为蔬菜龙头产业。围绕蔬菜种植及其加工包和销售装形成了107家各类购销公司、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大棚设施和维护公司、蔬菜品种研发公司和蔬菜病虫害研究所等大小不同的上下关联企业,以“市场+菜农”、“龙头企业或龙头公司+菜农”、“蔬菜协会+菜农”、“各类蔬菜生产合作社+菜农”等多种模式引领全市95%以上的菜农形成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广泛进行各种蔬菜深加工和精加工,拓展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贸易和蔬菜出口等业务,构建了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集团,扩大了蔬菜的种植规模,提高蔬菜产品加工率,创建名优蔬菜品牌,提高蔬菜市场竞争力,形成集群规模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1蔬菜产业集团促动下游产业的衍生和发展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团围绕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拓展蔬菜新产品开发、精包装加工、流通和贸易等下游产业。据2012年寿光市统计年鉴,全市蔬菜深加工开发、蔬菜精包装、蔬菜及其加工产品销售和物流配送企业或公司共736家,带动了21.6万户菜农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种植,寿光市农业局带领全市蔬菜生产农户以“标准化、园区化、种苗化、品牌化、组织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创新体制,探索发展模式,创建标准化蔬菜园区38个、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产业17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总数达到17个,居全省县级首位。

1.2蔬菜产业集团吸聚簇生大批上游产业

根据韦伯的产业区位理论,产业距离需求地越近,成本越小。服务于蔬菜生产的上游产业为菜农统一提供先进优良的蔬菜新品种、高效有机肥、各种塑料大棚设施材料和各类标准农药等生产资料以及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区域内的菜农共享蔬菜产业各种资源和生产设施,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运营,节省了各种生产经营和销售成本,提升了菜农效益,也进一步带动了区域内其它农业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国内与蔬菜生产密切联系的大批农资生产企业和公司入驻寿光或者建立分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区域内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例如由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的寿光科兴蔬菜设施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育苗穴盘、大棚保温被、育苗基质的研发和生产,穴盘种类主要有21孔、28孔、32孔、50孔、72孔、105孔、128孔和208孔等系列,拥有自己的专业生产线;大棚保温被种类多样,产品遍布全国各地;育苗基质是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严格按照Q/SL001-2003标准生产的新型育苗材料,广泛用于各种蔬菜、花卉、烟草及林木果树的无土育苗,产品具有重量轻使用方便、育苗快、苗齐苗壮、无病虫害等优点,且定植后成活率高,不存在缓苗现象,是当前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前沿技术。

1.3蔬菜产业集团促使农业服务业专业化进程

集中于某一地域产业集团关联产业及其主导和支柱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形成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蔬菜产业集团以“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领开发农业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加强蔬菜育种、病虫害生物防治、绿色种植等先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依托国家大宗蔬菜综合试验站,引导市内大型农业产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创建蔬菜种业研发、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日光温室改造技术和设施农业测试等高端服务业务,建设和完善以技术推广与行业服务为宗旨的各类蔬菜产业经济组织、蔬菜种植、经营管理技术研发机构等行业,为蔬菜产业及其它农业产业的各生产环节尤其是生产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市场需求信息等农户需求,节约了各类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

2蔬菜产业集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2.1变量选择数据描述

为了测算评估蔬菜产业集团对寿光市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贡献大小,本文用寿光市农业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反映农村经济总水平,用蔬菜的上市总量VeG(单位:亿公斤)反映蔬菜产业集团的产品量,利用1983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

2.2平稳性检验

对变量GDp和VeG取对数,分别用LGDp和LVeG表示。使用aDF检验法判断两者关联稳定性程度,通过eviews5.0软件检验表明LGDp和LVeG的原始数据不平稳的,将这些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显示平稳的并且是单整的。

3经验与建议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8

关键词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精品农业;问题;对策;陕西铜川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7-0334-01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辖4个区1个县,总面积为3882km2,总人口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区,农业所占份额虽低,但基础条件优越,随着城市转型的需要,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铜川农业以“果、牧、药、菜”四大产业为主,苹果种植面积5.8万hm2,产量64万t;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3300、1600、9485t;中药材种植面积4586.67hm2,设施蔬菜面积333.33hm2。铜川市利用基地优势打造精品农业的思路是铜川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

1铜川市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铜川市针对工业煤尘、粉尘严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坚持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手抓严格执法,着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业,建设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农业生产基地。“春蕾”牌绿色食品鸡蛋为西北鲜蛋第一品牌,也是全国名牌农产品;亨瑞猪场是陕西最大的生猪养殖场;“孟姜红”鲜桃个大、味美,市场紧俏;“维美”樱桃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响亮“名片”;九州公司的“九州龙”礼品苹果享誉京城、闻名中外。铜川市还被确定为“陕西省奶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市”,正在建设伊利万头奶牛场。

1.1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精品农业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铜川市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严格源头监管,加强产地检测,使得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宜君县、印台区、耀州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出口苹果标准化示范区,分别被陕西省确定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专用加工果基地;印台区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宜君县优质地膜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印台区绿色食品鸡蛋标准化示范区、耀州区药材―黄芩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耀州区陈坪村樱桃专业合作社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统一栽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分户耕作等“五统一分”标准化生产经营,创出了大樱桃品牌,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农民实现了快速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各部门、各县(区)各类示范区、点据不完全统计达50个以上[1-2]。

1.2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近年来,铜川市把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各级申报涉农项目的优先条件和项目验收的必要条件,引导基层自觉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支持、指导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健全完善生产过程记录档案,申报“三品”认证。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8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8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产品获得绿色认证,7个产品获得有机认证,2个区县(宜君县和铜川新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境测评。印台区果业获得了欧盟eURopeGap认证,礼品苹果成为全国“两会”等国内外大型活动礼品用果。“铜川樱桃”获得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在认证的同时,铜川市始终坚持“认证与监管并重”的原则,对获证产品和基地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进一步督促认证主体规范基地统一管理,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为打造精品农业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3-4]。

1.3落实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制度

从2013年开始,为了适应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农产品监管链条延长,监管对象大幅增加,监管难度更大、责任更重的实际,铜川市强化了对农产品基地的监管,对农产品基地实行定“人”(监管责任人)、定单位(责任单位)、定期(关键生产时期)的“一对一”监管,将规模化果菜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果业局和果菜生产主管单位,将非规模化种植业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农业局,将畜牧业养殖基地监管责任落实到各区县畜牧主管部门。并且明确了各有关监管责任人的职责:一是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二是对种植、养殖过程进行巡查,重点对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三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区县农业、果业部门;四是积极配合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查处。为建立健全基地监管的长效机制,全市统一印制了10万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管理手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管理手册》,并免费发放给各生产基地,建立了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诚信档案库,将基地的基本信息、内部检查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记录、产品质量抽检结果、标志使用情况、基地年检情况等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全面掌握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营状况。为掌握基地监管责任人的履职情况,统一印制、统一使用《铜川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对一”监管记录》,为了便于农产品基地和市场的有效衔接,又印制了《铜川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准出记录》,由生产基地与监管责任人如实填写,做到有据可查,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监管痕迹化管理。铜川市的“一对一”监管做法受到了陕西省政府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监管经验也被其他兄弟地市学习借鉴。

2打造精品农业面临的问题

利用基地优势打造精品农业的思路是铜川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对外宣传铜川、发展铜川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富裕铜川百姓、造福子孙后代的长久之计。近几年所做的工作虽然为打造精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农产品基地规模不大

无论是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基地,还是颇具影响力的能代表全市特色产业的产品基地,在规模上都较其他兄弟城市偏小,尤其是西安市、榆林市和延安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品农业的顺利发展。

2.2“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铜川市对此项工作没有专项补贴。省内经济条件较好的西安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每项奖励3000元,绿色食品每项奖励1万元,有机食品每项奖励2万元;经济条件较差的商洛市每个通过认证的产品也补贴2000元,榆林、延安、宝鸡和咸阳等地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补贴。

2.3宣传、包装和策划力度不够

精品农业的打造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外观、色泽较别的产品略胜一筹,更需要借助宣传、包装和策划来支撑其发展。依靠宣传和包装打开市场、拓宽渠道,依靠策划来稳中求胜,以立于不败之地。

2.4认证标志推广力度不大

铜川市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少见,因为这些产品的标识加贴率很低,标志推广的力度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无法对打造精品农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精品农业迅速发展

加强领导是打造精品农业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铜川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打造精品农业的首位,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专职人员狠抓落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3.2制定扶持政策,多方筹集资金,为“三品”认证提供动力

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采取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三品”认证专项基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等措施,多渠道集资,做好对认证中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价、产品检验、标志使用等方面的补贴,对成效显著的申报单位进行奖励。同时对生产中强化质量控制,严格执行技术规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农户给予生产型补助,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加快“三品”认证步伐。

3.3加大宣传力度,拓展精品农业国际市场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在大中城市召开铜川精品农业推介会、促销会,广泛宣传推介铜川名优农业品牌;二是在各大中城市、超市设立铜川精品特产直销窗口,以优质抢占市场;三是巩固现有国内市场,紧密联接好客商;四是依托九州、金圣、绿想等出口企业,广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精品农产品的出口率;五是整合注册商标,“九州龙”果品、“春蕾”鸡蛋、“维美”樱桃、“孟姜红”桃等品牌都主打“陕西铜川”公共品牌。

3.4典型引导,壮大组织,实现精品农业产业化

精品农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精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基地规模,推进精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4参考文献

[1]韩伟达,林静,成灿土,等.关于精品农业开发若干问题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9(6):5-9.

[2]丁声俊.建设城郊现代精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J].中国合作经济,2005(6):14-15.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9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建议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都市农业定义是:“都市农业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这是因为都市农业不仅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最主要的是都市农业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大体来说,都市农业是在大城市内及其周边地区,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城市的农业,是以高质高效、生态绿色、观光休闲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不仅满足都市的物质需要,而且为城市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体验、扩大就业等多方面需求,是融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并与城市有机融合,成为都市整体功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

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

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的引导,整合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方向迈进。二是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发展完善适用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句芳,张正河,黄映晖.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多少项功能[J].北方经济,2007(02).

[2]侯满平,郝晋珉.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模式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4(03).

[3]廖森泰,周灿芳,郑业鲁.都市农业发展的传统理论与创新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7(01).

[4]任卫娜.浅析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2(02).

[5]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3).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篇10

【论文摘要】鲜活农产品流通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损耗高、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本文从生产、流通、零售环节对比分析中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条件,并针对性提出创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议。【论文关键词】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借鉴鲜活农产品流通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现行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却很难满足消费者对鲜活度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现有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争论很多,总体看主要是两类观点,一类是借鉴日本的模式,主张在批发市场中实行鲜活农产品竞价拍卖交易;一类是借鉴美国的模式,认为欧美国家的协约订单交易模式应大力发展。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一国采取何种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必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生产环节)、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流通环节)、消费模式(消费环节),一国只能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为此,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条件与我国的差异,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中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概况1.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批发主导模式。见图1(为简单起见,不考虑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其中粗线表示目前主要的流通方式)。日本鲜活农产品(蔬菜、果品、水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交易。20世纪90年代经由日本批发市场流通的蔬果占总流通量的80%左右,在批发市场从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户中,通过农协或其他任意组合组织的上货量各占上货总量的59%和66.5%。绝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由批发商通过组织拍卖销售给中间批发商或其他买卖参加者。近年来,随着大型连锁超市大量进入鲜活农产品零售业,以及生产者团体如农协的合并而出现的规模大型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呈萎缩趋势,产销直挂的连锁经营不断上升。2.美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直销主导模式。见图2。美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点是,主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产区农产品的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果蔬类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间的直销比例约占80%左右,经由批发市场流通销售的仅占20%左右。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的零售商左右鲜活农产品交易,大部分农产品由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出售给零售商。3.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传统模式。见图3。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主要是由分散农户通过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现流通的,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是主渠道,对手交易是主要交易方式。二、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从流通实践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效率上要远低于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条件,可以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1.生产环节比较。(1)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比较。日本土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则与其大农场经营和连锁超市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美国农场经营规模大,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这使得单个农场或协会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企业提供大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生产者或生产者团体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处理后,直接送往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或配送中心,许多大型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所以,批发市场仍将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2)组织化程度比较。日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高,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日本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产地中介组织—农协协同向批发市场出货,农协对农民委托销售的农产品采取制。作为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的关键性组织,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协不仅为其成员解决产品销售、运输等问题,还将批发市场内的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引导生产。美国的行业协会也发挥相同的作用。蔬果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行业组织,成员包括蔬果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进出口商,有关流通方面的政策和建议都由协会与政府沟通。协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组织蔬果流通,交流信息,衔接产需等。与日美相比,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多数农民是以个人身份进入批发市场,缺乏市场谈判力量,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日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质量;二是大小;三是重量;四是包装;五是品名和产地。根据鲜活农产品不同类型,相应设立不同的分级标准,在鲜活农产品销售包装上,作到按级包装,包装精良,包装标签说明完整。高标准化从三个方面保证鲜活农产品也能有效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一是价格统一;二是附加值提高;三是品牌和产地有利于溯源制度的建立,迎合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而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多数农产品是以初始形态进入批、零市场,缺乏精细加工,附加值低。农产品非标准化,无法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拍卖交易,溯源性制度无从建立,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2.批发环节比较。(1)批发市场主体比较。日本只存在销地批发市场,并且只准经营批发,不进行零售,同时对参与市场的批发业者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允许非交易者直接进行交易,而且,批发市场主体数量不多但规模都很大,且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领域。这样即保证了批发市场内的交易秩序,同时又保证了交易的规范化和公平竞争的实现。我国没有建立批发市场准入制度,批发市场流通主体混杂,规模小,数量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2)硬件设施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先进,冷藏设备可以保证-30℃的储藏条件。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而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冰块保鲜的初级阶段。保险设施跟不上,鲜活农产品只能采取现货交易,收获后很少采用预处理措施,而且决大多数市场无库存能力。(3)信息化程度比较。日本批发市场的信息流通设施完备,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美国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建立追踪系统,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流通效率相当高。我国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网络利用效率低。(4)交易方式比较。拍卖交易方式使批发市场所具有的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服务、结算和信息功能充分发挥,交易性质比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秩序规范,但要求货物标准化、等级化、规范化,而且流通渠道惟一。拍卖交易代替对手交易虽然扩大了交易规模,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并没有改变流通的途径和环节,还抬高了农产品售价。而以合约、订单为主的协约交易方式实行产销直接见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流通速度快,成本低,流通效率高。交易双方在遵守合约、恪守信用的基础上自主交易,合约和订单保证了农产品的量、质、价的稳定。我国农产品交易仍然是对手交易为主,流通环节多,交易量小,交易费用高,通过业主和客户反复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不稳定,波动幅度大,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形成的价格不是基础价格。3.零售环节比较。现阶段我国的零售终端主要有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使得在农贸市场购买鲜活农产品仍然是我国家庭的首选,但农贸市场的经营很不规范,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超市的优势在于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劣势则是价格高,新鲜度差(周应恒等,2003)。发达国家的家庭习惯于在超市小批量、集中性采购,现代化的超市保证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安全性。日本超市的生鲜周转期仅1.5天。>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以上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虽有不同,但是流通效率高,损耗低却是共同之处。这依托于两国的有效的农民组织、标准化的农产品、规范化的批发市场、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发达的连锁超市。而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改革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落后状况,当务之急是为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准备条件: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通过组织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降低单个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其作用包括负责收购或农户产品;为农户提供信息、科技、培训、融资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2.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有意识地培育规模化经营的批发商,重点壮大一批具有承受市场变化压力的大型批发商,有效地组织产销衔接,促进农产品流通顺畅。3.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4.加快物流和信息流建设。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鲜活农产品的信息追踪系统,推广鲜活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模式。5.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尽快制订《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等相关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旧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我国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农产品的不断等级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批发市场的流通效率将大大提高,而合约制、订单制、配送制等新的流通形式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流方向。参考文献:廖华邵培基:农产品拍卖交易比较分析与适应性研究[J].价值工程,2006(4)寇平君卢凤君: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在我国推行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