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经济行业分析十篇农业经济行业分析十篇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5:23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问题对策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大同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重点扶持培育“1+3”项目为抓手,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运行特点

2015年上半年,大同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91×108元,增加值15.52×108元,分别增长4.22%和4.0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8元,增幅9.3%,高出山西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前8个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0.9×108元,同比增长98.9%,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1粮食生产稳中趋好

春耕备耕抢前抓早,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播期和作物生长前期降雨适时,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一是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农作物总播面积32.81×104hm2,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8.43×104hm2,同比增长1.8%;二是增产措施落实到位。旱作农业和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项目投入5140×104元,同比增长32%,实施部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1亩=0.067hm2,下同)示范片”17个,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0.9×104hm2,创建农技试验示范基地45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7项,农民科技培训达10×104人次;三是着力应对灾害性天气。播期采取了多策保墒、增雨保温等措施,积极应对风冻低温和局部干旱;在6月和8月全力抗旱夺丰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指导,落实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随着9月多次较大降雨过程,旱情得到根本解除。预计初霜冻可能发生在9月下旬,较常年略偏晚,对粮食生产较为有利。

1.2畜牧业生产逆势上扬

面对年初全国生猪、鸡蛋、羊肉、牛奶价格全面下滑,市场低迷的困境,按照2014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二次山西省畜牧业大会部署,围绕畜牧业“三个翻番”,大力培育10个畜牧标杆园区,加快提质增效步伐,畜牧业实现稳定增长。在2014年底累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795个基础上,2015年新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97个,在建小区103个,建设重点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规模扩量为主向科技兴牧、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延伸三线并重提升。奶牛、肉牛和生猪规模场实现人工授精技术全覆盖,规模牛场全株青贮和tmR机使用率均达100%,全面启动了羊人工授精、全株青贮、tmR机技术集成和推广。牛、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36.2×104头、172×104头和700.9×104只,同比分别增长5.1%、2.8%和8.3%,奶牛存栏8.5×104头,同比增长4.8%;羊饲养量达399×104只,同比增长16.1%。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0.5×104t、11.6×104t和11×104t,分别增长8.6%、1.3%和8.1%。

1.3农业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围绕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促进提档升级。大同市政府拿出1500×104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多次召开银企对接会,面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继2014年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在上海Q板挂牌后,大同绿苑饮品有限公司和上皇庄岗酒厂2015年也成功登陆,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同新发地冷链物流市场项目主要工程基本完工,配套设施加速推进,经营商户招租全面展开。新荣伊磊牧业、广灵雁飞食用菌,大同县恒升奶牛、周士庄“双百万”蛋鸡基地各养殖场等成长型龙头企业也在持续建设,加快达产达效。前8个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1.7×108元,同比增长11.8%。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依托新发地营销网络优势,重点推广“一亩田、贡天下”等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多种电商发展模式,打造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深入推进,新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44个,优选“一县一业”项目25个,共获省级补助2852×104元,总数累计分别达751个和71个,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1.4“1+3”重点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百园立农工程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市级累计安排1.35×108元进行扶持,三年来共完成投资69×108元,已建成以土地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约、空间叠加为特征的规模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类园区102个,2015年在建园区30个。同时,市里从各类新建、改扩建园区中优选出种养加各10个标杆园区予以重点扶持,涌现出一大批标准高、规模大、发展快、势头强、效益好的新园区。全年计划投资23.95×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8.8×108元,占计划的78.5%。

1.5设施农业转型发展

继续保持热度不减、力度不减、投入不减的强劲势头,市政府拿出3500×104元进行扶持,连续6年以每年0.2×104hm2的规模推进。截至8月底,新发展设施农业0.1×104hm2,累计达到1.57×104hm2。全市蔬菜播种3.52×104hm2,总产量72.1×104t,实现产值14.4×108元。在设施农业生产上,更加注重由扩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了棚内栽培品种的优化,由大路菜为主逐步向冬枣、蓝莓、樱桃、油桃、瓜果、菌类生产大幅调整。

1.6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保质保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分别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和多次工作推进会,7月初完成全部航拍作业,1∶2000正射影像图按期交付各县(区)使用。截至8月底,共落实确权经费6858.7×104元,培训人员1.85×104人次,清查村939个、农户18×104户、耕地17.33×104hm2,分别占任务的99%、91%和88%,解决矛盾纠纷174起,通过公开招投标县(区)聘用测绘公司35家,各项工作进展有序。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培训人员6693人次,有1962个村在深入清查的基础上,正在全面整改;阳高等3个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县区积极启动相关工作。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农民合作社446个,总数达5439个,带动农户14.8×104户,占农户总数的22%,累计培育部级示范社39家、省级示范社142家、市级示范社254家;新增家庭农场75个,总数发展到546个。四是科学编制“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

1.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

年初制定了《2015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采取按月调度通报、实地督查、现场推动、财政奖补等措施,扎实推进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全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计划投资34.8×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1.74×108元,占计划的33.7%。按照山西省的统一部署,7月初召开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了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天镇县新平等示范村,对50个示范村支部书记和乡镇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涌现出南郊区杨家窑,灵丘县车河,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矿一体、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保留了乡村记忆,彰显了农村特色。

2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

尽管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形势较好,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在除了8月旱情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之外,接下来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生鲜乳市场低迷仍未根本好转。当前,生猪养殖已进入高盈利区间(全国猪粮比价9月初已升至7.78∶1),头均收益在500元左右,预计年内猪肉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羊肉市场回暖,一般养殖场每只收益在100~200元之间;蛋鸡养殖也已盈利,每只收益为15~20元,但是卖奶难的困扰还在持续,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愈加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可能对畜牧业发展造成冲击。二是现代农业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难,投入不足较为普遍。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受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渠道收窄,劳务收入下降;同时,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梯队,但与兄弟市在绝对数上有着明显差距。为此,下一步要重点落实6方面举措:

2.1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继续抢抓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扶持牛羊肉生产、粮经作物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建设和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扶持增量资金;同时,盘活用好市级扶持现代农业建设存量资金,突出全程跟踪和精细化管理,增强扶持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持续放大政策效应。

2.2深入推进“1+3”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和按月调度,开展实地督查及考核,优化政府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系统五位一体帮扶,扶持园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实施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项目建设,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2.3着力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

坚持量为基础、质为关键、效为核心,着力抓好畜牧养殖“五项技术”(人工授精、全株青储、tmR机应用、科学免疫、分群饲养)、“两个模式”(广灵彤阳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场科学精细养殖模式和以新荣忠立合作社为代表的分娩隔离技术和大型农用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示范,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2.4谋划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文章

按照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北方奶都、全球马铃薯基地、北方肉业生产中心、长城金三角区域反季节蔬菜交易中心,京津地区的后花园、菜篮子和生态屏障”的规划,全面建设地理标志性特色农业、雁门关生态畜牧养殖、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小杂粮生产、京津特色米袋子和绿色菜篮子供应五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做好“中国小杂粮之乡”申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强化“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三农”金融服务。

3政策建议

3.1制定专项用地保障政策,破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瓶颈

如受征占地选址、补偿安置、用地指标等影响,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项目大部分还在开展前期准备,这也是全省的共性问题。建议:为了很好地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项目,省里统一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保障政策,预留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相关项目实施,并划拨使用。

3.2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重点市,建议将大同列入国家和省粮草兼顾型农业试点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博弈论;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议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高度上。如何能够发现并利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博弈论的不断发展为此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从博弈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农产品加工业主体之间发展的博弈现象,能够科学合理地提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有效对策。

1.文献综述

由于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农产品加工业更备受人们的关注,这在学术界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新的研究热潮。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就其研究方法来讲大多数都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性的论证,然后就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建议,很少有人从挖掘深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去作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博弈论的发展为研究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中多个理性人在互动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优决策提供了一个契机。

2.博弈论简介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一门研究斗争现象或竞争性质的学科。其中一个基本的假设是研究的人或者主体是理性的,所谓理性,是指在具体选择时能够选择策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一般的博弈中,参与斗争或竞争的双方代表不同的目标或利益,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都必须考虑对方有可能的所有方案,并从中力求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或最合理的方案。博弈一般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但往往都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做出决策的一方,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利于己方的行动;

(2)局中人: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准则的理性决策主体;

(3)策略:指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等;

(4)得失:博弈的结果称为得失。局中人在每一局博弈中的得失,不仅仅取决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而且还与全局中人所有取得的一组策略有关。

3.博弈视角下的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学行为分析

3.1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学现状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的创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产品加工业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实际中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博弈,有些甚至超出了道德的底线,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1)中小企业为增加出口恶意竞争,体现为促销、价格战等;(2)为了满足低成本的要求企业开始偷税、掺假、售假、以次充好、压缩工序等。具有代表性的为三聚氰胺、地沟油事件等,虽然他们暂时满足了利益的需要,但是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和声誉。(3)新市场开发无力,导致企业之间在原本空间内恶性循环竞争,使得我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恶化,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工业的最大瓶颈。

3.2农产品加工企业偷税与税务查税博弈

下面拿典型的“小偷与守卫”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违法行为的内在机理。

对于以利益为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但是企业往往还是铤而走险为获取更大利益。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企业偷税漏税的事件也会频频发生。

“小偷与守卫”博弈中,假设有一小偷欲偷窃,有一守卫看守仓库,如果小偷偷窃时守卫在睡觉,则小偷得手,如果守卫没有睡觉,则小偷被抓。因此,小偷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选择偷或不偷,同样守卫也在权衡利与弊,选择睡或不睡[2]。这里很形象地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偷税看作小偷偷窃,将税务机关查税看作守卫看守仓库。现假设税务机关监管到位的效用为C,则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时缴税的效用就为-C,如果加工企业偷税成功则得到正效用a,相反,如果被税务机关查到则要处罚金得负效用-F。同理,税务机关监管不力而企业缴税时的正效用为a,若监管不力而企业逃税成功则得到负效用-a。综上可填写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税收机关的博弈支付矩阵,见表1所示。

表1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税收机关博弈的支付矩阵

税收机关农产品加工企业

逃税不逃税

检查

不检查a-C+F,-a-F

0,0a-C,-a

a,-a

假设p1为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p2为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

(1)在给定税务机关检查概率p1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应地选择逃税或不逃税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p1,1)=(-a-F)p1+0(1-p1)=-(a+F)p1(1)

e(p1,0)=-ap1+(-a)(1-p1)=-a(2)

其中,e(p1,0)――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不逃税时的期望收益;

e(p1,1)――农产品加工企业选择逃税时的期望收益。

令e(p1,1)=e(p1,0),得p1=a/(a+F),即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角度来看,税务机关检查的概率小于p1,在此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逃税,否则缴税。

(2)在给定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p2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选择检查与否的期望收益为:

e(1,p2)=(a-C+F)p2+(a-C)(1-p2)=p2F+a-C(3)

e(0,p2)=0p2+a(1-p2)=a(1-p2)(4)

其中,e(0,p2)――税务机关不检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e(1,p2)――税务机关检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令e(1,p2)=e(0,p2)得:p2=C/(a+F),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从税务机关的角度去判断,农产品加工企业逃税的概率小于p2,因此税务机关的决策是不检查,否则相反。

在实际中双方经过这样的多次博弈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在不被检查的前提下逃税,其收益也会逐渐增大,而税务机关也会越来越倾向于在企业偷税的前提下去突袭检查,逐渐发展为农产品加工选择逃税的概率趋于p2,而税务机关选择检查的概率也会趋于p1,最终达到纳什均衡。

就眼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加工企业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这几个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决定的。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企业竞相降价可以看作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企业的违法行为可以看做典型的“小偷与守卫”博弈模型,而农产品新市场开发可以看做是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等等[3],这些都可以通过博弈的思想来寻找其中的内在规律。

4.结论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竞争与合作为背景,以人的理性为基本假定,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将“小偷与守卫”的经典博弈模型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偷税与税务机关查税的案例上,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将博弈论的思想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学行为分析上,为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博弈,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参与下,一定能够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朝着越来越有利的方向发展。为此提出几点今后关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议以供参考[4]:

(1)坚持政策引导和科学规划,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户的收入补贴、加大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加大对农业资源的保护等各种形式的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我国应注重开发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和新装备应用、普及农产品加工的成熟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储藏运输水平。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同时还应重视对同行业专业人才和专家的培养;

(3)坚持龙头带动和实施名牌战略。通过智猪博弈的结果可以看出,要想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非龙头企业莫属。另外,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这势必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8.

[2]王志刚,王珊,祝倩宜,陈文君.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行为的博弈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6,(24):140-143.

[3]倪国红.浅析市场经济中的博弈[J].铜陵学院学报,2004,(3):49-50.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3

2012年,农药行业产量稳中有升、产值稳步增长、效益大幅增长,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较好地满足了极端天气、病虫害偏重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需求。一、产量稳中有升,年中小幅波动2012年,我国生产农药(原药、折纯,下同)354.9万吨,同比增长19%。按防治对象分,杀虫剂81.3万吨,同比下降12%;杀菌剂14.4万吨,同比下降7.1%;除草剂164.8万吨,同比增长41.5%;其余剂型94.4万吨,同比增长54.2%。

从年度走势看,上半年,受市场需求拉动,农药生产保持在较高水平,除1月份外各月产量均在30万吨以上;三季度,市场转入销售淡季,产量环比下降,由6月份的32万吨逐步下滑至9月份的26万吨;四季度,受东南亚及南美市场需求拉动、国内农药冬储等因素影响,生产逐步恢复到较高水平。二、产值稳步增长,效益大幅增长2012年,农药行业实现产值2440亿元,同比增长24.4%,高于石化产业平均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农药2113亿元,同比增长22.1%;生物源农药327亿元,同比增长42.1%。全年实现销售产值2363亿元,产销率96.9%。

2012年,我国玉米粘虫、水稻病虫等病虫害较往年偏重,农药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扬,如草甘膦价格年均涨幅达40%。全年行业实现利润175.3亿元,同比增长40%,较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农药147.6亿,同比增长36.7%;生物源农药27.7亿,同比增长60.1%。行业资产利润率10.7%,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增强。三、投资小幅增长,发展势头放缓为进一步优化农药产品结构,2011年颁布实施的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列为限制类。同时有关部门联合进一步禁限用高毒农药的管理措施,明确了自2011年10月底撤销(撤回)苯线磷、地虫硫磷等10种农药的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停止生产。虽然全年行业投资仍呈一定增长态势,但发展势头放缓,调控措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逐步显现。

由于上年施工及新开工项目较少,2012年农药行业完成投资349亿元,同比增长6.7%,较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低于石化产业近21个百分点;施工及新开工项目分别同比下降12.1%和11.8%,较上年回落7.2和7.5个百分点。四、外贸增速回落,结构有待改善2012年,我国进出口农药96.6万吨,贸易额3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1%、18.7%,双双较上年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6.89万吨,进口额5.9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3%、21.2%;出口89.7万吨,出口额2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8.2%。除草剂作为出口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出口量59.9万吨,同比增长19.4%,占产量的36.3%;出口额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8.8%。虽然2012年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创新高,贸易顺差2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5%;但农药出口平均单价仅为3188美元/吨,只相当于进口平均单价的1/3左右,这表明我国出口的农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一、全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1、农业经济成果显著。201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377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业总产值77369万元,比上年增长6.9%,林业总产值729万元,比上年增长5.3%,牧业总产值41279万元,比上年增长15.4%,渔业总产值7088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12万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520万元,比上年增长9.5%。

2、粮食生产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粮食生产呈现单产、总产“二增”态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895亩,比上年略有增加,总产67034吨,比上年增加6268吨,增长10.3%。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4990亩,单产316.8公斤,总产17419吨,同比分别增长5.1%、13.5%和19.3%;玉米播种面积120570亩,比上年略有下降,单产278公斤,总产34607吨,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4.8%。

3、蔬菜生产稳中有升。在贵阳市息烽润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以西山乡供港澳蔬菜基地为代表的永靖镇、小寨坝镇、九庄镇、西山乡、养龙司乡等乡镇各类种植协会不断成立,使我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63500亩,比上年增加18765亩,增长13.0%,总产226526吨,比上年增加23431吨,增长11.5%。

4、畜牧养殖规模化生产成主流。由于贵阳将相合养殖有限公司、四川华西希望集团息烽特驱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在我县的入驻,以“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畜禽养殖业经验月趋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大大化解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养殖户不断增加。2012年全县年末生猪存栏97282头,出栏133390头,比上年增长3.4%;家禽存栏1561930只,出栏1957351只,分别增长30.7%和52.1%。肉类总产量达15722吨,增长11.0%。从结构上看猪肉占肉类比重达74.1%,家禽占肉类比重18.5%。其中,禽肉产量达2903吨产量,增长40.3%,增幅最高;猪肉产量11645吨,增长6.3%。禽蛋产量2020吨,增长14.3%。

二、全年农村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的因素

2012年息烽县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有如下两个有利因素:

1、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12年,中央及省、市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惠民工程总投入资金3110.98万元。其中:种粮补贴66万元,良种补贴321.23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317万元,畜牧补贴72.3万元,农机补贴192万元。大大激励了农民种粮和扩大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为全年粮食丰收、畜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三良工程扎实推进。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继续在全县实施“三良工程”,切实加强服务管理,因地制宜补充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技含量,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12年全县“三良惠民工程”投入购肥料资金912.366万元(政府投入651.69万元,企业投入260.676万元),对采取良法种植杂交水稻、玉米、油菜、脱毒马铃薯四种主要农作物的农民继续按每亩次20公斤给予磷酸二铵补助,运送“三良”肥料3258.45吨到各乡镇。完成“三良”工程推广大季作物15.5万亩。占大季作物的77%。

三、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2012年,全县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均实现了增产、丰收,加上畜牧业的高速发展,我县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难度加大。2012年,我县在上年的基础上虽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受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机耕道建设、给排水设施还不完善,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形势依然严峻。

2、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市场机制不健全。全年农产品虽然呈上涨趋势,但部分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如2012年个别水果、蔬菜、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农户越来越难于预测市场行情,甚至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由于农业用种子、饲料、化肥、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且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上涨,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4、银行贷款困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用贷款有限,大额贷款要抵押,农民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有限。因此农业发展和农业企业升级改造资金短缺问题极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除政府加大投入外,应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机耕道、小山塘、小水库及引水渠的改造。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全面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2、抓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和提供,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加强信息服务。市场需求决定着生产,政府相关部门要敏锐地把握市场信息,建立价格波动预警机制,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向广大农户提供便捷、及时的正确生(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67页)产导向信息,有效规避风险,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5

内蒙古地区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集中区域。作为农业大国,发展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目标。为了使农业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调节好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投入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指农民,劳动资料主要包含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出主要是指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以及各种分配使用的方向。在农业经济系统中产出和投入,不仅能够预测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农业经济系统做出具体的分析。

 

1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1.1基本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其最初出现是在法国重农学者魁奈所提出的“经济表”,随后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率”,确定了两大部门的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为其补充提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确立了多个部门间的比例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又逐步出现平衡表和各种与经济有关的数学模型,这些在分析和研究经济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在1982年正式编制,确立产出表、实物表、价值表三个表作为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

 

1.2原理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是利用数学计算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网上编程和有效的软件,通过这些将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比例精确的计算出来,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不只是简单的运用于一个部门,而是在多个部门中有着相关联系,甚至其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

 

1.3基本模型

 

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主要分为四种:一是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二是价值型和实物型;三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四是报告期和计划期投入产出模型。第一种是按照模型反映的时期而划分出来的,第二种是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第三种是投入产出表按资料范围划分,第四种是按照资料的性质和内容划分出来。在投入产出分析过程中,这四种基本模型能够对经济系统做出计划和安排,以及根据所得的数据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投入产出分析在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利用投入产出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经济做出预测

 

在农业收成之后,往往会根据收获的农产品做出具体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动态分析能够预测出在将来近一段时间内农业的收成情况,再根据这些趋势做出安排和改进。在2002年对内蒙古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产出表就能够比较出农业产业结构的比重是有所上升还是有所下降,同时也能对未来的发展情况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2.2分析重大决策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经济系统的影响

 

若要维持内蒙古农业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重大决策往往会给农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反响,甚至会造成一系列的反应,所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投入分析能够综合各种因素,评估重大决策的可实施性,所以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中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例如,国家“三农”政策推行以来,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不仅没有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经投入产出分析,其能够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内蒙古东部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投入产出分析在设施农业经济效应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农业技术手段也层出不穷,设施农业有着较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为使其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内蒙古经济系统的收益得以提升,必须对设施农业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日光温室在目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内蒙古地区气候差异过大,采用日光温室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必须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具体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分析出生产成本、产值以及净收入等具有关联性的联系,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再根据定量、定性等分析方法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提出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3结语

 

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农业的发展决定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预测出未来农业准确的发展趋势,为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保障。加深对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让其与农业经济系统零距离,共发展。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6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三、结论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作用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农业机械化项目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多方案对比,找出最优方案,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依据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农业,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技术措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对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技术的适应性、经济的合理性认真研究分析,这就要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1根据经验教训,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近年来,在农机化工作中经常凭主观愿望而不按科学的经济规律办事,不注意研究农业机械化的环境条件,不管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盲目追求较高的机械化程度。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不适应,出现了某些农机产品粗制滥造的现象;由于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不适应,有些机具推而不广,甚至有些机器无人用或很少用;由于农民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使一些机械寿命短,作业成本提高;由于油料供应不足,有些机器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机械不重视更新换代,经济效果不佳。因此,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有利于选择使用适合当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农业机械,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就必须遵循可行性研究的规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要根据当地条件和社会需要提出研究项目,确定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在确定项目的基础上,必须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预测,并在调查收集情报和预测的过程中,注意广、快、精、准的基本要求。对所编制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技术对比,从中选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技术情报资料,掌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对所采用技术的寿命期作出分析判断,特别要注意分析技术的地区适应性,必要时要进行试验。对技术上可行和经济上合算的项目,还要进行综合效果评价,如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及综合经济效益等。将可行性研究各阶段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多方案的详细论证,进行项目的综合性评审选出最佳方案,作出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结论,并对不可预见的因素,提出应变和补救措施,作为决策的依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水平、经营规模和文化技术水平等差异很大,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可行性研究为解决我国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机械化技术提供了有效方法。

2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搞好可行性研究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社会活动,投入一定资金后,要求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果,特别是将无偿投资改为有偿贷款和开始引用外资来搞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更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计算资金的回收偿还能力,选择既能保证农机的使用经营单位在经济上合算,又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有力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多用于投资较大的企业经营性项目,对这类项目不但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还要设计几个可行方案,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计算方法,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个方案所能给予企业经济利益的各项指标,并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农机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人集资办农业机械化项目,也需进行可行性研究。

3农业现代化需要搞好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农业机械的先进性,而不注重机械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而是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否则,将违背机械化发展规律,延缓我国机械化发展进程。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是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农业机械化方案、措施的经济效果,探讨农业机械化项目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机械化方案或措施经济效果的取得,都与技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和技术管理方法是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中技术适应性分析得出的。技术适应性分析是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效果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没有先进可行技术方案,就谈不到好的经济效果。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为我国发展适合国情的机械化技术提供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机械化技术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靠手段,同时也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挥农业机械化重要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它的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天福.农业机械化可行性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农业经济增长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空前增长,1977―2008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6%。同时,中国由开放之初的贸易小国发展成了2008年占世界贸易总额7.88%的贸易强国,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8年的26.45%。就农业方面而言,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8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占我国GDp的19.3%,且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毫无疑问,迅速的农业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立足国情,我们也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人口、资源禀赋以及初始发展条件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政府对各地区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必然导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同时加剧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城市间差距、沿海和内陆的差距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均衡。

一、文献综述

1、农产品贸易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KwanandCotsomitis(1991)最早根据中国1952―1985年和1952―1978年两个样本期的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52―1985年期间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在1952―1978期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积分报告中指出,出口增长和贸易导向政策均会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郑云(2006)、李练军、王树柏(2007)均根据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检验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并且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农产品进口。蔡文静(2009)通过对农产品出口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变动对农业经济存在着正向影响。

2、农产品贸易与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关系的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文献都是关于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tsui(1991)对1952―1985年中国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使用额的省际差异指标进行了估算,发现在改革前,尽管存在着强有力的财政转移机制,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缩小。魏后凯(1992)和杨开忠(1994)分别计算了1952―1990年主要年份的全国和三大地带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加权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各省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格局大体呈倒“U”型,即1978年以前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其后逐渐缩小,而三大地带间收入加权变异系数呈S型变化。t.Jian、Sacks&warner(1996)、DémurgerS.(2001)、Fujita&Hu(2002)的研究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差距有扩大之势。李国柱、马树才(2007)利用标准差系数来反映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存在不收敛性。陈开军、李斌(2008)利用变异系数度量了1981―2006年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地区经济差距及出口、进口贸易差异度,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三者的变动趋势,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出现了先缩小后再不断拉大的趋势。以上学者均认为区域贸易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多是基于经济总量层面的分析,在区域、行业等层面展开进一步分析的较少,实际上,不同区域的各行业均存在贸易差异,从而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农产品的贸易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数据说明及差距度量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地区农业GDp、地区农产品进口、出口贸易的规模差异进行统计度量,通过直观分析描述在样本期内三者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可能存在的联系。在分析地区差异问题的时候,本文采用变异系数(CV)对1995年以来中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在进行分析时,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划分依据,将我国划分为沿海经济区和内陆经济区两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内陆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中部内陆和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内陆两部分)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了1995至200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在研究中予以剔除)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进口总额、农产品出口总额进行分析。所用数据取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数据库。

首先,我们用第一产业GDp的统计数据代表农业经济增长,并用符号nYGDp表示。农产品进口总额用符号nYim表示,农产品出口总额以符号nYeX表示。根据可获得的资料数据,对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进行汇率折算,将各地区的统计的农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折算成为人民币计价。

其次,为了消除物价影响,利用样本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将各地区每年的nYGDp折算成1995年不变价格。以1995年人民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的变异系数折线图如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样本期内,以农业总产值衡量的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995至1997年间,变异系数小幅增大,总体农业经济呈发散态势,差距扩大。1998年变异系数出现小幅下降,并达到样本期内最低点,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最小。1999至2003年间,变异系数保持着缓慢的上升速度,呈现平稳态势,总体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缓慢拉大。2003至2008年间,上升速度有所加快,总体差距不断拉大。从沿海和内陆地区内部来看,各区域内部农业经济增长差距都出现过下降趋势,但总体均呈现上升态势。1997年后,沿海地区省份内部的差距要高于内陆地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样本期内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一直缓慢增大,而进口额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均要高于出口额变异系数,即农产品进口贸易发展的差距要大于出口贸易发展的差距。

从变异系数的度量,我们仅能看出农业总产出差异、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差异的独立趋势,而无法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本文下面将利用多变量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实证检验

该节是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共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利用aDF检验法对lncv(nygdp)、lncv(ex)、lncv(im)做单位根检验以检测它们的平稳性;其次,对平稳的数据做协整检验;再次,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通过以上检验的数据做回归分析,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

1、平稳性检验

在对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但是这种回归分析要求所有的变量都是平稳的。当变量非平稳时,有可能会产生“伪回归”,这种回归分析结果不能作为推断的依据。为了得到平稳序列又不改变变量的特征,我们对第二节计算出的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和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cv(nygdp)、lncv(ex)、lncv(im),它们的一阶差分记为:dlncv(nygdp)、dlncv(ex)、dlncv(im),设定显著水平为5%,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aDF(augmented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判定三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的检验结果我们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Lncv(nygdp)和Lncv(im)是平稳的,Lncv(ex)没有通过5%的显著水平下的平稳性检验,但是它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且三个变异系数序列都可以是一阶差分平稳的。

2、协整检验

我们可以使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以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一种检验方法,它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的方法。

由表2、表3分析得知:在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一零假设H0:r=0时,迹统计量的值为37.24,最大特征值为22.24,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9.80和21.13,用这两种办法都表明应拒绝零假设H0:r=0,而接受备选假设H1:r≥1。当零假设H0:r≤1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被接受,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农产品出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产品进口额变异系数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进口额变异系数与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借助eviews6.0软件进行进一步验证。下面将借助Granger1969年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涉及到滞后阶数的选取,根据aiC确定各个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详细的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检验结果表明Lncv(im)是Lncv(nygdp)的Granger原因,即地区间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会导致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距的拉大,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却不是地区农产品进口额的差异的Granger原因。(2)检验结果还拒绝了Lncv(nygdp)不是Lncv(ex)的Granger原因,但是接受了Lncv(ex)不是Lncv(nygdp)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表明地区农产品出口额差异不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Granger原因,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差异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额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进口和农业总产值变异系数,发现中国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距和农产品出口额差距总体上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地区间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不均衡。从总体来看,三个变异系数序列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内,地区农产品进口额差异可以引起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差异,而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又会导致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差异。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农产品出口,可推断出地区农产品进口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地区农产品出口差异,本文的检验结果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tsui,KaiYuen.“economicReformandinter-provincialinequaliti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3,50.――“economicReformandinter-provincialinequalitiesinChina.”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6,60.

[2]Fujita,m.andHuD.RegionalDisparityinChina1985―1994.annalsofRegionalScience,2001,35.

[3]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顶侧[J].中国工业经济,1994(3).

[4]赵伟、何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6(9).

[5]蔡文静:中国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6]郑云: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经贸论坛,2006(7).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经济;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0-0009-03

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户籍人口超过40%,因此农业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的GDp的贡献也很重要。曾说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这进一步表明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还有农业科技的进步,当然制度与政府颁布的“三农”政策也有一定影响。2004年后,中共中央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因此,研究我国“三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在第二部分将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梳理,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三部分,将建立包含政府政策的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得到的结论提出有利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文献回顾

作者主要收集了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相关文献,经过梳理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有不少学者以我国农业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类因素,只是研究的视角不同。有些学者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夏新燕(2010)建立时间序列和截面两种模型,分析促进中国农业增长因素,得出结论认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的投入为两大主要因素[1]。栾炳江(2015)利用1980—2013年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认为耕地面积、从业人数、用电量等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呈正相关,而化肥使用、机械动力、支农资金不显著[2]。还有学者(张清华[3],2003;尹燕等[4],2013;姚旭兵等[5],2016)重点研究了某一类因素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分别是制度和技术、对外贸易依存度、城镇化等,结论认为制度与技术能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农业产出增速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因地制宜。

其次,更多的学者对我國农业大省进行特定的分析。姜劲儒(2010)以我国12个农业大省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劳动力、土地面积、技术进步、农机和化肥的投入等,另外制度变迁、政府农业支出也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6]。庞娟、吴玉鸣(2006)领用C-D生产函数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技术进步和政府对农业支出是决定性因素[7]。也有学者何剑(2007)对新疆的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得出类似的结论,认为制度和技术是促进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8]。

如上所述,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制度和技术是促进农业增长的重要性因素,却依然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传统的生产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影响也不小。郑素芳、张岳恒[9](2011)、王继祥等[10](2012)以海南省各市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后认为,资本投入对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郭震[11](2011)对河南省的研究,赵巧峰、申鹏[12](2015)对贵州省的研究同样都支持了上述的结论。而何仙珠(2017)对福建省进行分析时,将资本投入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类,认为物质资本起到正向作用,而人力资本起到负向作用[13]。

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作者发现无论是以中国农业整体为研究对象,还是以个别省份农业为研究对象,学者们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大部分学者都采用了C-D生产函数进行研究、指出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影响最大,也有少部分学者提出,技术和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影响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创新性地将“三农”政策的虚拟变量加入模型来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研究政策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作者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以便于将其他因素进行控制。基本的C-D生产函数形式如公式(1)所示:

Y=aL?琢K?茁?滋(1)

其中,Y通常代表经济增长水平,a通常代表技术水平,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α、β通常代表劳动力和资本的产出的弹性系数,?滋通常代表其他因素。对该基本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模型,如式(2)所示。笔者认为,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之外,还应该包含很多其他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如代表农业技术的农业机械总动力(t),代表土地生产要素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and)、有效灌溉面积(w),以及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F),代表了其他投入的乡村办水电站个数(Q)、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V)、农村用电量(e),本文还加入政策性变量(p),得到新的模型如式(3)所示。

lnY=lna+αlnL+βlnK+μ(2)

lnY=lna+αlnL+βlnK+CnlnXn+p+μ(3)

经济增长水平Y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代表,劳动力L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代表,资本投入K是指农、林、牧、业的固定资产,Cn代表系数集,Xn代表技术、其他投入、政策等变量集。

“三农”政策是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政策的实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一直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非常重视。2004年起,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因此本文的政策变量用虚拟变量来表示。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统计结果

作者根据本文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收集所有变量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除了政策变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之外,其他的变量都不显著。因此,笔者判断变量之间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方法修正后(见下表),除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业人员之外,其他变量均非常显著,尤其是政策变量。因此,本文构建的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比较合理,进一步作者对模型结果进行相关检验。

(二)模型相关检验

从上表中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R2)达到99.89%,表明模型解释变量x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解释程度比较大,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再对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首先进行F检验,F值能够表明解释变量的联合显著性。表中结果显示,F值达到1229.16,对应的p值显示为0,模型通过了F检验。再看单变量的t值,作者发现“三农”政策的变量p的t值为2.8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其他进入模型的控制变量也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中,资本投入、农用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3个变量的显著水平为1%。

最后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首先是自相关检验,表中显示D-w值是2.82在n=40,k=6的情况下DL和DU分别是1.23和1.79,比较可知2.82>DU,表明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通过自相关检验。接下来用B-p检验的方法来检验模型的异方差,表中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B-p检验,表明不存在异方差。

(三)模型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将模型结果放入公式3,结果如下:

lnY=-53.8547-0.3893Log(K)+1.3512Log(F)+0.0931Log(V)+0.0776p+4.9725Log(w)+u(4)

t=-5.3097-4.06213.90243.2101

2.83515.5268

R2=0.9989F=1229.16Dw=2.8226

由公式(4)结果可知,“三农”政策(p)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显著为正,与公式表面相比,未执行“三农”政策前,农业经济增长7.76%。另外,农用化肥施用量(F)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V),都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公式表明,这两个变量每增长1%,农业GDp分别增长1.3512%和0.0931%,进一步表明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也产生了显著效应;比较有趣的是,模型在检验过程中去掉了播种面积(Land),而有效灌溉面积(w),进入模型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公式显示,灌溉面积每增长1%,农业GDp增長4.9725%,表明与播种面具相比,农业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从式(4)看出资本投入对农业GDp影响为负,虽然影响效应不大,但比较显著这与理论不符。笔者猜测,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农业资本投入超过需求,需要提高资本投入的有效使用率。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三农”政策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作者通过收集相关变量1978—2018年的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对政策变量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三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这表明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的刺激农业经济增长的各种政策是较为有效的。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基础建设等。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方式,加大实施力度,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互联网经济发展等。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和不足;关系

目前,我国依然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如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发现,目前对农村金融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农村金融指以信息为前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金融交易手段。

一、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剧,国家对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等更加重视,反而忽视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农业经济的比例显著下降。大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农业劳动,而是选择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降低。虽然国家为了保持工农业的平衡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业资金技术的短缺导致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其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金融开始建立。但由于农村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从发展至今,农村金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农村金融的關注度与日俱增。但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早已不适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科学技术水平滞后,导致金融电子产品的使用局限性增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关系的方法

(一)通过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分析

在通过变量(VaR)对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分析的过程中,先使用经济计量(economicmeasurement)分析农村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相关指标[1],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以相关的数据为基础创建variable模型对变量进行定义,从而分析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二)通过选择合理指标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选择能够体现二者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能够对农村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可以选择金融相关率对农村金融中信贷资产等进行评估[2],从而有效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通过线性协整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二者关系的检验过程中,通过变量进行检验的方法存在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可通过线性调整的方式可对检验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的调整。线性协整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线性协整方法已经逐步改善传统线性机制的不稳定因素,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可激发农业经济的提升

在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尚不成熟,导致其发展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消除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的使用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改善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减少农村合作社资金的不合理运用情况,从而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有利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形式较为单一,仅仅通过农民的存款以及贷款两种交易体现农村金融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两种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根据不同农村的资金情况以及村民的金钱支配能力扩大金融服务形式,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三)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为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布不集中,从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农村金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欠缺,导致相关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缺失,从而无法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由此可见,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对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四、结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障农村金融规模的壮大以及农村金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强化金融部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增强农村金融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胜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解析[J].农业与技术,2014(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