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课的概念十篇体育课的概念十篇

体育课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8:39

体育课的概念篇1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资源概念分类

1.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而课程资源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与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体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条件来支持。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路。但目前因为我们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而且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所以造成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体育课程资源未被挖掘出来,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引入实际的各级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2.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概念辨析

正确的分析源于清晰的概念。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理论界对此下的定义还不统一: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即教育资源,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徐继存等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蔚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通过以上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2)课程资源的属性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对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有关文献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有影响的、较为规范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如: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开发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还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的。依据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结合体育课程的特征,我们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形成体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3.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范围是宽泛的、多元的。下图是体育课程资源一种比较典型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类图

3.1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可能成为体育课程来源的知识。如体育理论知识,各种球类的技、战术,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练法,体育经验、体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各运动队合作意识、凝聚团队精神,情感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具备的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体育课程却并不是形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国家工作行政人员、体育课程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设施、周围的环境等,都属于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当然,把体育课程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体育课程资源往往包含体育课程的素材,也包含体育课程的条件,比如操场、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3.2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来源,可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校内人力资源,比如体育教师、教学班级、学校体育代表队、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校内体育设施、器材,如: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体操房、体操架、钉鞋、各种球类等。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的价值观、锻炼行为等,社区的体育设施、体育比赛,整个社会中各种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无论是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是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因此,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占据重要地位,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则更多的是起一种辅助作用。

3.3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物质属性,可分为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

物质性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物力资源。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课程活动组织所拥有的劳动能量,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体育物力资源包括体育课程教材、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非物质性资源主要指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思想资源。如:国家和政府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的思想,体育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体育思想、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

3.4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显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教材、计算机网络,山、水、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等。作为实实在在的实物物质,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便捷手段,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民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师生关系,等等。与体育课程资源不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样性与特色性、价值潜在性与可开发性、功能多元性与可替代性和过程性与生成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资源不是机械地为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的资源。它不仅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而且是产生体育课程目标,形成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应紧紧围绕着满足学生体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广泛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8.

[4]李艳萍.体育课程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12).

[6]陈莉.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VoL27,(2).

[7]赵俊荣.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5,VoL9,(2).

[8]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2,(1).

[9]黄向平,唐远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1,(3).

体育课的概念篇2

关键词体育;概念教学;缺失;学科偏见;表象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6-0106-03

abstractConceptteachingwasseriouslackinginthetheoryandpracticeinphysicaleducationforalongtime,anditisveryweaknessin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thisarticleindicatedthatthevacancyofconceptteachinginhighertheory,thedeviationofcognitionaboutthesubjectofphysicaleducation,theinfectionofimagerytraining,thelocalizationofguidanceideaonphysicaleducationandtheshortcomingofteacherarethemainreasonsofabsenceinconceptteachingofphysicaleduca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conceptteaching;absence;disciplinarybias;imagerytraining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及事物或现象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任何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概念的教学,都是以概念的教学为基础逐渐深化和系统化的,概念教学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一样,运动知识的获得也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运动知觉、表象和对运动概念的理解成分所组成的。即由反映外界(含机体)事物运动信息的感知,到输入感知信息储存在脑中的表象,直到对信息加工、编码形成科学运动概念系统的全部过程”[1]。在现代体育课程中,无论是在一般体育理论部分还是在动作技术部分都有大量的概念存在,如体育术科课程中的“超越器械”,体育理论课程中的“最大摄氧量”,概念教学理应是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于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而言,概念教学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所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纲要)都从未明确规定过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应掌握的概念,对概念学习也没有提出任何学习要求和教学指导。1978至2013年间,数万篇体育教学(课程)研究论文中直接探讨“概念教学”的不足10篇。而概念教学在体育我国的教学(课程)论、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及相关论著中从未被专门探讨过。概念教学在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处于一种非常严重的缺失状态:1)体育教学论中概念教学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专门的概念教学环节;2)动作概念教学成为体育概念教学的代名词,一般体育(理论)概念的教学研究几乎为空白。3)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教学理论及实践割裂严重,现代心理学有关概念教学的重要理论及研究成果极少被引入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之中。4)其它学科课程概念教学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很少被体育教学所借鉴[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概念教学不仅大量被学校中其它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所采用,并在一些学科教学论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理论和方法体系。即便同样是在体育领域,在欧美发达国家,概念教学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也被广泛采纳和使用,陈昂等研究者甚至将“概念教学”发展为一种新的体育课程模式――“概念教学模式”,将“概念教学”推崇和应用到某种“极致”,并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推广。这一课程模式不仅超越了许多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同时也对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SpaRK”等体育课程模式构成了一定的挑战。概念教学的缺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程必须弥补概念教学方面的缺失,而这必须首先挖掘导致概念教学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上位理论的不足限制了体育学科中概念教学发展体育概念教学的缺失首先与上位理论(普通教学理论)不足直接相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我国教学论研究已经形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传统与规范。丛立新(2006)等认为,在这一传统中,理论框架及其研究范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等。对照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论以及教育学中有关教学的部分,基本如此。概念教学不是这一体系中的专门范畴,也没有成为某个范畴之下稳定、规范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教学论中还没有专门探讨概念教学的部分,教学论的现有内容只是以泛化的形式解释了包括概念及其他内容的教学。“换句话说,关于概念教学,在教学论中至今没有获得独立性,缺少专门化的研究。这种状况,既是历史的――已有传统中本来不存在这样的独立部分,也是现实的――人们更习惯于教学论应当回答带有一般和普遍性的问题。”[3]作为下位学科教学论的体育教学论遵循了这一传统理论框架,所以体育教学理论中概念教学也没有与其它内容分离,致使更下位的体育教材教法、各专项(如田径)课程中在涉及运动技能教学时也都没有专门提出“概念”的教学问题。比如,在投掷教学中教授“超越器械”这一技术动作时,教学大纲往往只要求教师对这一动作技术进行描述性的解释,如动作要领等,而对揭示这一技术动作本质的、反映其中生理学、生物力学等规律的概念性学习没有要求。普通教学论没有提供“概念教学”的上位理论和研究范式,因此概念教学未能受到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特别关照”应在情理之中。

2对体育学科认识上的偏见与偏差导致了对体育概念教学的忽视尽管现代体育已被公认为是一门科学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学校课程层次上,很多人(包括体育教师在内)一直对体育学科存在某种偏见,人们还没有将体育看作为与数学、物理等课程平等的学科。这是因为体育实践类课程作为一门“技艺性”课程,其教学是以运动技术技能(操作性技能)学习的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4],而不像其它课程那样以理论知识学习的脑力活动(智育)为主,人们经验地认为操作性的技术学习中是没有什么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探寻可言的,加之实践中体育教学仅追求学生“会做”某个技术动作就可,在发展抽象思维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印象于是顽固地烙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因而体育被排除在知识课程(智育课程)之外。所以,以追求科学理性认知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为主旨的概念教学自然也就被忽略了。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教授“划臂”技术时,教师往往仅强调肘关节要高于手和前臂(即“曲臂高肘划水”),并告知学生相对于“直臂划水”,这一技术才是正确的,而为什么这么做一般不解释。通常教师也只要求学生跟随示范,按照教师讲的动作要领会做出这个动作就行。而对于掌握“曲臂高肘划水”这一概念很少有要求,至于这一概念中所包含的生物力学原理和规律更是鲜有人要求学生去理解掌握的。因为,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这些概念和原理是他们应教授的内容,也不认为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对于学会游泳有多大价值。撇开根深蒂固的主观因素,这种偏见主要来自于对体育学科客观认识上的偏差,确切地讲是对体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运动技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长期以来“动作技术”一直被排除在科学知识的范畴之外,因此,“运动技术”中的许多(动作)概念也就自然被排除在科学概念之外。如果说“氧化还原反应”被肯定为一个科学概念的话,那么“单手肩上投篮”是否是一个科学概念或这一概念中是否内含一些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会犹豫。而事实上,现代体育中的运动技术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如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之上的,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定性,早与一般的日常身体活动有了质的区别,“运动技术”已被纳入了科学知识范畴,“从本质上说,运动技术是属于认知的范畴,它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一个特有的领域――身体认知,它是新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5]动作概念也超越了“前概念”而成为科学概念。但遗憾的是,将运动技术视为一种特殊科学知识的观点还没有普及,在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也还没有得到及时反映。对运动技术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与教学中运动技术学习目标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对于动作技能的基本要求是“会做”,最多也就是要求能掌握一些动作技术的要领(表象层次的感性认识),而对动作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理解要求甚少。

3表象训练的传统学习模式抑制了概念教学的应用运动表象是指在人的大脑中重现出来的技术动作形象,它反映了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力量和运动方面的特征。运动表象的结构主要包括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表象训练应用相当广泛。体育心理学中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核心环节的表象训练,可快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能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可使学生(运动员)快速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从而高效地达成体育教学与训练“会做”的动作技术学习目标,因而成为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运动技能学习模式。表象练习练习中的示范(建立视觉表象)与模仿练习(建立动觉表象)是目前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显然,运动表象属于动作记忆范畴,运动表象只是反映动作外部特点的感性认识,属于技术动作的非本质特征。表象训练只能学生达到“会做”动作即形成动作技术的表象层次,最多也就能使学生“会做”的同时能表述动作要领,而动作要领同样反映的是动作的外部特征,只不过是以“词”的形式表达的(实践中很多人误以为动作要领就是动作概念,并以动作要领学习来代替概念教学),表象训练是无法使学生上升到对动作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层次(概念层次)的。以示范与模仿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体育教学是很难将概念的学习纳入其中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采用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突出动作关键环节的示范、正误对比示范、缓慢示范等示范方法来向学生展示蛙泳划臂的动作,并要求学生记住手臂的划行路线,而极少有教师在示范的同时向学生讲解手臂在不同的位置对于水的作用力情况并要求学生理解“曲臂高肘划水”这一概念的本质。传统表象训练的技能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包括动作概念在内的运动本质与规律的学习难以被体育教学所重视。

4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制约了概念教学实践与理论发展三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出现过多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技能论”、“体质论”和“健康第一”思想。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拥有某些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或人们对该思想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概念教学的发展。“体质论”体育强调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提倡内容简单、大运动负荷的教学模式,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追求体育锻炼的即时效应。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生物学改造”上,而不是在传授体育文化知识与运动技术上,体育教学手段常是一些简单机械的循环练习,显然,含有复杂抽象思维过程的概念教学很难被纳入“体质论”教学的视野。“技能论”体育注重“三基”的传习,强调以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为中心,似乎“概念”的学习理应被重视。然而,由于“技能论”体育受竞技体育影响颇深,主要搬用训练学理论来解释体育教学现象,体育教学成为竞技训练过程简单改造后的“翻版”,学生的学习与运动员的训练常被混淆,运动技术的学习要求被定位在“会做”的运动表象层次,而对“为什么这样做”的理性认知要求甚少(因为运动员基本不需要),作为反映技术动作本质特征与规律的“概念”自然也为不被重视,而一般体育知识中的概念(如“运动处方”)更受不到教学的关照。“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思想强调体育教学应为学生健康服务,突出学生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目标,同时力图克服“技能论”体育惟技术论的缺陷,这常常导致实践中人们对“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误解:“树立健康第一,淡化竞技运动”[6],加之新课改中对以往教学认知倾向的过度批判,运动知识与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被大打折扣。而“概念教学”的认知特征明显,同时概念(尤其是动作概念)的教学又很难直接增进学生健康,概念教学自然也就不可能被“健康第一”理念指导下的新体育课程所重视了。所以,无论是在“体质论”和“技能论”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大纲”或是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标准”,均没有明确对体育课程中学生应掌握的概念提出要求。

5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欠缺影响了概念教学实践的开展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体育教师对于概念教学的认识先天不足,不仅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停留在“前概念”的感性认识阶段,许多体育教师同样如此。对运动技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体育教师身上仍普遍存在着,一些运动员出生的教师在此方面更为突出。比如一些曾经是游泳运动员的教师,他们的“曲臂高肘划水”动作几乎完美无缺,可是他们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一技术中所蕴涵的原理和规律的理性认识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这是因为体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或者说重技术(表象)轻理论(理性认知)的传统倾向在体育领域仍相当严重。体育教学实践中,人们更注重对运动技术的感性认识,“会做”不“会说”并不会被诟病(其实“会说”也并不等于就是对动作技术达到了“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但“会说”不“会做”则会受到极端藐视。比如,一个对游泳生物力学原理和规律颇有研究但不会游泳或游得很差的人当游泳教练肯定会被人耻笑的(尽管美国曾出现过率队获世界冠军的“旱鸭子”游泳教练),但一个游泳冠军,即便他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他担任游泳教练,也会比前者受欢迎得多。所以,现实中“科班出生(运动员)”的教师(教练)常常比“半路出家(非运动员)”教师(教练)更受欢迎、更具威信。而这样一些对于体育中概念的理性认知极端欠缺的教师又怎能指望他们进行概念教学呢?受此传统影响,尽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经历过运动人体科学(如生物力学、生理学等)及人文学科的学习,但体育教师的“概念教学”意识却始终难以树立起来。因此,我们在体育课中很难看到像数学、生物等课程中进行专门概念教学的场景。此外,由于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如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中没有独立的概念教学专题,体育教师缺乏概念教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方面的专门训练,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难以深入开展概念教学。6结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一切科学都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体育作为一门科学,同样要通过概念的学习去认识和掌握。体育教学不仅只增进学生的健康和体质,同样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教单手肩上投篮,而学生学了十几年都没有学好”,类似这样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而未能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这其中与概念教学的缺失不无关联。维果斯基曾说:“学龄期间科学概念的发展问题,从学校面临的、与传授儿童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关的任务的观点看是很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实际问题。”[7]概念在知识系统中的普遍性,使得包括体育教学理论在内的学科教学理论无可避免地需要回答和指导如何进行相应的教学。而体育教学研究者首先必须认真对待导致体育概念教学缺失的原因,进而找出对策,才有可能针对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构建起体育概念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61、167、167.

[2]葛国政.我国体育概念教学三十年[J].体育与科学,2013(5):34.

[3]丛立新.国内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6(4):34.

[4]顾渊彦.体育课程的灵活性与约束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4.

[5]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6.

体育课的概念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构建;课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在高中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政策。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也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这也说明了一点,对于生物课程的教学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高中时期生物课程实体教学中,根据课本教学目标来说,都相对抽象,涉及的生物类型等也十分复杂,但是实体的教学互动实验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也给生物实体教学带来了一些疑惑,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也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中阶段生物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效率较低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因为高中生物课程本身涉及的内容较初中时期,已经变得更广了,内容上更加丰富,知识也更偏向于微小生物周期等的研究,并且知识点相应也增加了很多。如果单纯按照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依次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生物课程的特征来说,内容交叉相关的也很多,另外生物课程本身的抽象性,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二)重视课程进度,忽视教学本质

对于现阶段而言,教育行业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对于高中教育阶段更是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对生物教学课程的安排相对来说相对紧凑,往往按照教学重点顺序进行授课,从而忽略了生物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除了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还应加强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体课堂中构建适宜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后期生物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本质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圈的发展进程,更是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生物的基本概念的学习,了解生物课程中知识点的内涵,从而继续后期的学习。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的引入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

生物概念教学法指的是在生物教学中以生物课本的基本概念知识为基础来进行生物知识的扩展学习。生物概念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体现的是对自然界以至整个生物界中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或者生命体的集合。生物概念的出现也体现了生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伟大成果。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背景

根据2011年修改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的,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要凸显科学本质,需加强并重视概念知识的学习,在课标内容标准中筛选并呈现了50个重要概念。这也体现了生物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在现今,高中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深入学习也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生物概念教学的引入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的必然发展要求。

三、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的教学关键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则需加强概念教学。但是在生物的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点。1.相似名词概念的区分高中生物中相似名词的内容和知识点很多。例如“,囊胚”与“胚囊”的区分,从概念上来区分,囊胚是指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细胞增多,而形成空腔的球状胚,则为囊胚;而胚囊是由植物的胚珠大孢子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需通过实质概念进行区分,否则会造成知识的混杂。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玻璃纸等)。它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透过的依据是分子或离子的大小。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所以概念间的关系是有关联也有差异的。2.教师的适宜讲解在实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重要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应多思、多辩才能取得相应教学目标。在生物课程中也是如此,将概念教学的引入时,教师作为引路人,应先让学生初步理解,然后教师为辅进行教学沟通,要避免教师全盘讲解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并强调基础概念的重要性,以便促进后期生物教学。

(二)高中阶段生物概念教学引入的意义

生物概念是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后总结出来的科学性的结论,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概念教学,生物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牢固的掌握知识,才能够了解到概念的本质,概念需要学生在思维的不断升华中去慢慢理解。因此,高中阶段生物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教学;第二种是多媒体课堂;第三种是实验教学。不同方式的教学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生物基础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迅速掌握知识点。另外,概念教学法的应用比较广泛,没有特殊限制。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简化了教师的教课程序,也为学生的后期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生先理解知识点再进行后期发挥。并且随着生物课程的知识点的层层联系也能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生物知识点通过概念知识进行发挥,拓宽了学生思维。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需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概念教学在生物中的应用,大大地为学生的后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变通的,再强大有力的理论和见解的提出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理论来支撑的,而基本概念就是最直接且具有说服力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特征的集合或者重新命名,是后期的各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也体现了概念的重要性。对于高中教育阶段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下开展学习,而简化后期的相关知识的混乱,达到促进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梅花.情景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生物概念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2(4).

体育课的概念篇4

一、课程的属概念

关于课程这个概念,研究者们在试图使课程概念逐步明朗化的过程中却使之越发变得五花八门、模棱两可。这些定义,按照我国学者郝德永的观点,分别是从学科维度、目标维度、经验维度、活动维度和计划维度来对课程的本质内涵进行限定的。这些维度都回答了课程这个概念的某些功能、特征和属性。如:学科维度反映了课_概念的历史性特征,因为最为传统的课程定义就是从学科角度进行界定的而且,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课程研制科学化运动之前,这种状态从未受到置疑,课程的含义也较明确、一致,而课程形态则表现为单一的学科课程”%目标维度和计划维度则强调了课程的预期性和计划性的特点。显然,如果从属概念必然是一个能够明确、涵盖课程这个被定义概念的定义概念的角度来看,学科维度、目标维度和计划维度都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也不可能成为课程概念的属概念。另外,经验维度虽然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层面,淡化了课程的预期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把学生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获得的经验称为课程的观点只能导致“把课程变成了教育的一个结果。这种把课程实施后的结果定义为课程本质内涵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逻辑混乱,实质上,课程已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而从活动维度来看,更能看出人们对课程定义的轻率与无奈。“更多的学者把活动视做课程只是出于课程‘全面性’的考虑,因而,这种课程观通常并不反对‘学科课程’,只是考虑到学生在除了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中也能获取某些知识、经验,而这些知识、经验又是传统的学科课程所无法包容和解释的,于是,便以堆积的方式把这部分活动也纳入到课程含义中”吧“课程是学科与活动的总和”的认识可谓是深入人心。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从活动的角度来界定课程,则未免失之偏颇。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课程概念。不同的是,这个命题并不等同于劳顿所谓的课程是“对某种课程文化进行选择”?的课程文化工具存在,而是“还原课程的文化本体地位,是指将课程自身视为一种文化,即课程文化,使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无自为性文化品质的社会文化的承传工具”?,而是“赋予课程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使其具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属性与品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文化作为课程概念的属概念,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文化作为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现实生活的全部领域,而人类的现实生活无非表现为精神、制度和物质三大领域。因此,按照文化形态逻辑和结构的需要,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又可分为三个系统:语言符号系统、思维方式系统、价值观念系统。课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以语言符号形式直观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又无不受到某种特定文化的渗透,课程也是这种特定文化的产物。一些人类学家更是明确指出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可见,课程本身就是一柄独特的文化存在。

其次,从现有课程概念的定义来看,如果更粗泛地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把课程看作是学科、计划、人类经验,这一维度实质上就是强调人类数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对个体的作用,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凝缩,目的在于使个体成为“文化人”。二是把课程看作是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经验。而实质上,这种个体的学习经验就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辐射,内化而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文化。而个体又总是生活于前一时代的文化之中又创造着后一时代的文因此,这种个体文化必将成~后一时代的“类文化”,或言“主宰文化”,从而完成文化的传递功能,使得文化得以不断延续。三是把课程看作是一种活动,一种“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这种课程观看到了隐含在以往的静态课程观之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律动,与“文化的内在性、精神性、生命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的一面”?达到了惊人程度上的契合,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和捕捉课程的内在主体性。由此可见,课程是一面集人类文化与个体文化,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于一体的多棱镜,折射着单色光的美丽,亦折射着复色光的魅力。

再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课程,可以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个崭新的理解。比如,一直困扰课程界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设置比例等问题,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科学、艺术、道德本身就是观念形态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学校只有“相应地设置与科学、艺术和道德三大部类文化相对应的课程,由此才能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整体要素,从逻辑结构上保证学生接受完整性的文化。

二、从内部构成来看课程的种差

如果说属概念提供了被定义概念一个认识的范畴,那么,种差则是对被定义概念的限制,从而使此被定义概念区别于彼被定义概念,因此,仅仅为课程概念寻找到它的属概念还是远远不能揭示课程概念的本质内涵的,还必须要寻找到使得课程这一“种”区别于其他“种”的属性,即种差。

传统逻辑对种差的揭示方式有多种,我们可以从被定义概念的内部构成上去界定,指出被定义概念有哪些子类,或者说由哪些要素组成,从而寻找到课程概念的种差。构成课程这一概念的种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主体。课程主体是课程概念的首要要素。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只有发生了主客体关系的地方,才有主体”气自主性、主观性和自为性是主体的根本特性通使得主体在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总始终处手主动、支配的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对课程主体的不同认识,将决定着对课程支配权、主宰权的不同认识。因为只有课程主体才有权利支配、主宰课程,而非主体者则只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顺应者。

(二)课程指向。课程指向体现着课程概念的功能要素。功能指的是“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因此,课程指向反映着课程的外张力,一种对周围事物的外张力。在课程这一生态系统中,授受知识保存文化、发展能力适应与改造社会以及个体完整个性的养成这三种指向从来没有放弃过争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及不同的课程观下总有其存在的时空与理由。

(三)课程本位。课程指向影响着课程本位的确立。同时,课程本位也是个体需要的具体化和实现化。如果说课程指向因素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外在规定性,那么,课程本位则是课程的一个内在要素,是不同个体在卷入课程活动之前必须要明确的预期的结果,也是个体活动延续的维系。现实本位与理想本位构筑了课程本位的两极,在此影响下的课程观于这两极之间作着微妙的“钟摆式”运动。

(四)课程实施途径。课程实施

途径是课程走向实践的重要的中介要素。课程必然要走向实践,实现其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一定的手段、工具及途径。途径的实质就是主体内在力量的物化,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活动的效率,也是衡量主体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直接的客观标准。传统的手段、工具与途径不会由于现代手段、工具与途径的出现与运用而消亡,而现代手段、工具与途径的出现与运用也只是为了能够更好更优化地使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

(五)课程存在形式。课程存在形式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有主体,还要有实施之“物”。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实施之物”应包括一切资源。其中,既应有正规的,也应有_有正规的;既应有显性的,也应有隐性的。也就是说,传统课程观所关注的知识经验理应是课程的一种存在形式,但它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形式,传统课程观所忽视的价值观念、内在体验等也都应该成为课程的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

(六)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也是课程概念必不可少的要素。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途径,作用于客体后,在主体以及客体身上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直观的,也可能是隐含的;可能是正结果,也可1邑是负结果;在个体身上还可能会呈现出量的区别。所有这些都需要经过评价的手段加以检测,同时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坚定、扩大或修正、放弃原来的目标。

以上六个方面是课程概念种差的六个主要构件。回溯课程理论发展及其课程研究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无论是对课程概念的诸多解读,还是对课程问题的困惑冲突,甚或是对课程理想的憧憬描绘,都离不开这六大构件内部的不断纷争与不断选择,而承载不同价值的选择结果则催生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因此,这六大构件的提出,首先可以为解读课程概念,探讨课程问题提供基本的思路,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目前“云者众多,实则不知所云;争论不断,实则难以成论”的状况。其次,这六大构件为广大实践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基本框架,可以使他们在目前铺天盖地而来的“新课程理念”中寻找到一条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途径,走出目前迷茫困惑不知所背的困境,尽快建构起个体的课程哲学,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再次,从课程的六大构件来认识课程,也符合人类“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方式,同时也是“分而析之,概而论之”的研究方式的反映。

三、结语

体育课的概念篇5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育课的概念篇6

关键词:幼儿师范;数学教学;儿童数学经验

中等师范教育曾经在我国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教师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教育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等师范学校普遍进行了整合与转型,部分中等师范学校挂靠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小学教师,部分学校与幼儿师范学校整合,升级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幼儿教师。与更改校名之类的外在变化相比,课程教学内涵的变革、适应和发展更为根本。中等师范的数学学科是我国师范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数学学科的定位、功能和目标以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变革尤为重要。本文则是以函数教学为例,通过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进行反思,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内涵的转向与发展。

一、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

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幼儿师范学校的,多数学生是女生,她们一方面要为未来作为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生涯中对幼儿的数学启蒙教育准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又是作为社会公民要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需要完成必要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数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地位,为此,我们有必要看一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性质[1]: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上,如果对幼儿师范(以下简称幼师)数学教材[2]与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或者《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中的数学知识和理论体系进行对比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知识的主体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包含了以函数为主线的代数内容和以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为主体的几何内容。

这里以幼师教材中的第一章――集合、映射、函数为例,幼师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与高中教材一致,而且是函数概念之前讲映射概念,并突出映射概念,体现了知识结构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路,这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材是一致的,体现了中师教材适当拓宽知识面的特点。就函数概念来说,其内容是先以初中函数概念为基础、从映射定义、对应观点分析理解函数概念、然后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反函数,建构了完整的函数概念和性质体系。

幼师数学课程的体系基本上体现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完备性、系统性、基础性的特点。因此,这就决定了幼师数学教学不能随意删减课程内容,而应该以建立学生完善的知识系统为目标。

二、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幼师数学教材反映出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完备性,因此不能随意删减课程内容。但是,这对于幼师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具有很大的矛盾,比如:幼师教材将高中数学几本教材的内容浓缩在上下两册中,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薄弱,学习困难大;学生周围的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不全面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足等等。怎样在不删减课程内容,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多数数学教师认为,只有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数学思想方法能够贯串较多的数学知识,其次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是公民数学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函数教学为例,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将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第一,从函数本身来看,它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过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模型,比如:汽车行驶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油耗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油耗的关系;工程问题中,工程量与工作要素(时间、人数……)之间的关系;炮弹运行轨迹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等等。用函数去刻画这些变化过程,正好是初中函数概念表达的本质,也有很好的现实问题作背景,学生比较如容易理解。

从这一视角来看函数的教学,应该体现如下的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抽象。函数反映的是现实世界变化过程的模型,因此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应该着重分析这些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第二层次,对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些具体的函数解析式去表达,从而抽象出具体的函数模型,通过对这些函数模型的分析,回到现实问题中,明确符号的含义。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抽象函数模型与具体的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让学生明白函数模型中符号在具体的问题中所表达的现实问题中的对象,特别是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模型中的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及关系,而不是用字母表示或者数字表示来区分。第三层次,对不同函数模型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从而概括出函数概念的一般意义。这一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的函数模型――确定的函数概念。这是一个“数学化”[3]的过程,体现了“抽象、模型”[4]的思想方法。

第二,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看,函数概念是映射概念演绎出的一个概念。用集合语言去描述数学对象,是集合论对现代数学发展影响的结果,体现了现代数学抽象的特征。同时映射也是在集合论基础上对直观的对应概念的抽象,这正好是幼师课程(也是高中课程)中函数概念从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演变的关键。

幼师数学课程中沿袭了传统数学课程“映射――函数”的演绎思路,而高中教材为了突出函数概念,将映射概念作为函数概念的一个自然引申,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映射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与过渡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首先,要突出映射概念的“对应”思想。对应是一种基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从小孩子数数开始,就在通过活动体验建立“对应”的概念,进一步如教材中主要的表现方式:用“图示”来表现数学中的对应。因此“对应”的思想并不难理解,可以说,从“活动”到“图示”的对应关系的分析是建立映射概念的基础。其次,要在建立映射概念的基础上,实现以映射为工具来分析现实问题中的函数模型。只有借助于映射概念清晰分析函数模型中的数量关系,才能实现函数概念从变量关系到映射关系的抽象。

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教学不必拘泥于具体细节方法,也不必局限于数学知识教学,而是可以带动数学的整体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

三、联结儿童数学经验

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与高等师范院校有诸如“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课程的支撑来说,这种要求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又是不得不考虑的专业问题。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师数学教学,理应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未来幼儿教师的需求结合起来,这里试图在数学教学中与儿童数学经验的联结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事实上,儿童的数学经验是非常广博的,而且具有很多深刻的数学思想,比如:一一对应、计数、分类、测量[5]等等。这些概念是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但又是具有类似成人的概念,是儿童在身体、社会性和认知上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容。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介绍有关儿童数学经验学习的有关理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她们将数学学习与自己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数学在幼儿教师从教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其自身在学校期间的数学学习。下面以函数概念中“对应”思想的学习为例,介绍如何与儿童经验发生联结。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或心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2岁―7岁之间称为“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一个“守恒”原理的学

习,这是儿童抽象能力发展的关键步骤,数量守恒表明幼儿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同时使幼儿的数量思维成为可能,只有掌握了数量守恒,才能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深刻性和灵活性上获得较快的发展。什么是“守恒”原理呢?“在头脑中保留事物的原初形象和在心理上逆转物体变化过程的能力就是‘守恒’”[5]。经典的例子,就是当一个高的细的杯子里的水倒进一个粗的杯子里,儿童认为变少了,因为水由“高”变得“矮”了。这就是儿童没有学会“守恒”原理的例证。而“计数、一一对应、形状、空间和比较”等,都是为形成“守恒”概念做准备。函数概念的学习中,对应概念的运用是理解函数概念的关键(无论是初中定义还是高中定义,皆如此),这有如儿童概念中“守恒”概念的学习。比如,下面是儿童守恒概念的学习过程(如下图)。

在图(1)中,儿童上下两排硬币的对应比较中,学会了上下相等;图(2)中,儿童如果能够展开

上面两排,变为一排,从而变成了图(1)的情形,那么儿童就实现了物理变化的认知心理的“可逆性”;进一步,儿童则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上面两短排是8个,下面一排也是8个,从而得出图(2)中上两排和下一排硬币个数相等。这种儿童能够通过数量相等,实现物理变化过程中量的抽象。

上述儿童学习“守恒”的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结果,也是数学化的结果,这与高中数学教材中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也有相似之处,同时函数概念中的对应概念也可以和儿童“守恒”概念的学习联系起来。这样,通过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经验相联系、和未来儿童数学启蒙教育相联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发展的诉求、实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内涵的转向与发展。

总体来看,前两个方面,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数学素养发展为目标,第三个方面是作为幼儿师范专业的要求进行的拓展。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兼顾以上三个方面并实现统一,就可以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数学(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3][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21.

[4]史宁中.数学的基本思想[m].数学通报,2011,50(1):1-10,18

体育课的概念篇7

埃利特的笔触能在几个学术领域之间穿梭自如,一方面彰显着北美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底气与深厚实力,另一方面暗含着对他著作翻译的难度。果不其然,当我偶然从书店买到他的著作的中译本并带着美好憧憬阅读时,发现中译本的错误俯首可拾,更要命的是埃利特思想的核心概念、关键概念都没翻出来,还乱翻各个领域的常用概念。下面我罗列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以下简称中译本,译者齐雪、赖达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中乱译、错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与常用概念,供大家讨论。

一、有关埃利特著作中关键概念的翻译

(一)艺术哲学部分的核心概念

1 mUSiC,music,music/总体音乐、个项音乐、音乐作品

在这本著作中埃利特最具创意的不是对音乐概念的重建,而是把music这个词化为三种视觉形式mUSiC,music,music,从而恰如其分地把他重建的音乐概念所具有的三个层面内涵表达清楚。所以,这三种不同视觉形式的音乐概念必须对应并明确地翻译出来,这样才有利于第三章以后译文的简洁与准确。中译本却用长而嗦的句子去描述、解释这三个概念,把埃利特最具创意的表达消解。这种核心概念不翻译出来,无论对译者自己第三章以后的翻译还是对读者的阅读都会带来麻烦。

2 praxis,praxia!/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prams的英语解释是reflectivepmctace,它与practice有区别:外延变小,内涵变深刻。所以,埃利特论证的是反思性实践取向的音乐教育,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的音乐教育有区别。中译本把praxis与pracllce的译法不分,导致埃利特著作中对praxis内涵的大量描述变得白费口舌无意义。

(二)课程部分的关键概念

1 orientation/取向

取向是课程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评价的展开都需要考察与解决取向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论证,它是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没有价值引领的课程编制像是开没有方向盘的汽车,是盲目没有支撑的。在美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经常是课程与教育两概念不分,所以无论考察一种音乐教育还是考察一种音乐课程首先要论证的是这种教育或课程的引领价值。埃利特音乐教育哲学的前半部分旨在价值论证,音乐即反思性实践就是他的论证结果,而音乐即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取向又成为他音乐教育哲学后半部分课程建构的出发点。在埃利特课程建构的四步骤中,步骤一即讨论以反思性实践为价值取向的音乐课程的七要素,在这里反思性实践音乐价值作为课程建构出发点的立场是毫不含糊的。

中译本把这一概念有时译成“导引”,有时译成“引导”,有时又译成“定向”,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总之,这样的翻法无论翻成什么都伤害着埃利特著作的学术性。

2 Commonplaces/共同要素

由于美国教育界或课程界喜欢不分课程与教育概念,所以埃利特所说的课程共同要素也可理解为教育的共同要素。世界教育史上提出教育要素的第一人是卢梭,他的三种教育即是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施瓦布提出课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埃利特扩展了施瓦布的课程四要素,提出课程七要素的框架。

在课程或教育话语中,只要提到教育共同要素或课程共同要素,人们就知道这是在讨论什么问题,思路很快就会被带到当前的问题域中。中译本把Commonplaces译成基本论题,完全偏离了课程话语。

3 practicum/实习场

应该说,实习场是学习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生态学方法取代信息加工方法的产物。生态学方法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情境学习理论。以森杰(Sere)与莱夫(Laye)为代表的这一支情境学习理论把创建实习场作为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随着实习场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实习场很快成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态,类属经验课程。埃利特敏锐地捕捉到实习场这种课程组织形态与他的反思性实践音乐价值的契合度,以创建音乐实习场为核心的反思性音乐课程本身突显着音乐人埃利特对教育、课程的深刻理解。他的课程编制即音乐实习场创建即音乐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中译本把practicum还是翻译成实践。至此,中译本无视埃利特著作中praxis,practace,practicum这三个关键概念所具有的充满学术品质的内涵差异,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译成实践。

二、艺术领域外常用且重要的概念

1 How/心流

这是奇克岑特米哈伊心理学的标志性概念,看到“心流”一词就知道要谈奇克岑特米哈伊了。中译本有时把它译成“流畅”、有时译成“洋溢”、有时译成“涌动”、有时译成“沉浸”,奇克岑特米哈伊的意味尽失不说,还极不严肃。

2 metaknowledgeormetacognition/元知识或元认知(反省知识或反省认知)

这是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应用很广的一个概念,中译本译成超级知识或超级认知,意义南辕北辙。

3 memes/模因

这已经是比较广泛地被接受与认可的译法,中译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译显得哆嗉不规范。

4 ideology/意识形态

埃利特在表达音乐的文化、社会等非审美功能时才用这个词,意思非常明确是意识形态,而书中有时翻成意识、有时翻成意识形态,把一个意义极度明确的词翻得模棱不清,很容易混淆读者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埃利特的著作中这个词就是明确的意识形态,译成意识是错译。

三、美学或艺术哲学中常用且重要的概念

1 Dewey,artasexperience/杜威,《艺术即经验)

就像莫扎特、贝多芬的名字译法已经非常固定一样,在哲学、教育、美学领域,说杜威的名字如雷贯耳应该是不过分吧。中译本把他的名字译成德威,显然译者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他的美学名著是《艺术即经验》,中译本译成《作为体验的艺术》。as翻成即或作为不是关键,关键是把杜威的教育与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翻成“体验”。把经验翻成体验是一种想当然,就好像把书名musicmatters:anewphilosopbvofmusiceducation译成《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样是想当然。先说书名,musicmatters就是指音乐问题,在翻译时没有必要把书中的内容强加进去。再说经验与体验,杜威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其内涵要大大超越“体验”所能达到的,所以用体验概念去替代杜威的经验概念消解了杜威经验概念所具有的张力特征。

2 affect/情感

这是审美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第八章埃利特专门用一节来讨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旨在论证音乐活动的重要性不只在审美理论所主张的情感激发,而在于超越情感激发的魅力人格所具有的心流。中译本中把讨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这一节译成“音乐与效果的关系”,让人莫名其妙没法阅读。

3 Representation/再现或再现性

埃利特使用这词时基本上是与表现或表现性成双入对地使用,这是美学或艺术哲学常用到不能再常用的术语,但中译本有时译成“具象”,有时译成“表现”。译成“表现”不知是轻率还是对艺术史的一窍不通,让人无语;译成“具象”至少说明译者想把它与表现作出区分,只是再现也包括对情感的再现,所以它的外延是超出具象范围的。

4 Disinterested/非利害、无利害

这是美学中太常用的词了,但中译本译成“冷漠”,让人哭笑不得。

四、固定译法的“新译”

如果对一本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与重要概念的译法都可以不当一回事的话,那么对书中一般词语的固定译法不予理睬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中译本中不按固定译法翻译的现象很多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 pattern,指(音乐元素)模型,如节奏模型、旋律模型,简称节奏型、旋律型,中译本把此词译成模式,一个小词用一个大词来翻译。

2 syntacticparameters,nom'yntactacparameters,指音乐元素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元素,中译本译成语法参数、非语法参数,这种无法理解的中国话即便有人使用也应该回避而不是模仿。

3 tannerandtanner,是指课程论研究领域著名的坦纳夫妇,坦纳的译法已比较固定。Schwab,施瓦布,也是一位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与上面的坦纳夫妇一样,他的名字的译法也已比较固定。

4 Jamesmursell,BennettReimer,詹姆斯,穆塞尔,贝内特,雷默,他们俩位都有译著在中国,而且译得不错,所以他们俩人的姓与名还是遵守一下原译比较好。

5 Review,综述、回顾、评论。中译本译成反思,这个词译成反思的可能性很小。

6 Community,共同体。Community内含共同地理性与共同文化性两层含义,当强调共同地理性时往往译成社区,当强调共同文化性时译成共同体。中译本把这个常用概念没有翻出来,含糊带过。

体育课的概念篇8

关键词:思维能力;数学概念;实际应用

一、围绕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都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要求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要落实到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那就要在整体思考教材的前提下,理清前后关系。大致上来说,“分数意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所以就要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立足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得到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从中能够对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进行体会与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包括实践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教师教授本单元内容的时候,要做到充分分析教学目标,每堂课也都要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我们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分数是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运用分数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体会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沟通,让学生系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二、参与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完整数学概念

一般来说对于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我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进行概念教学方法的设计时,我们要做到整体思考,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数学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从而达到对概念教学总体目标落实。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与教学内容进度同步,根据不同的层次,按照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要把概念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做到系统整理、定位重点、联系前后。

1.系统整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每一节课都是整个概念教学当中环节,全面思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第一堂课要完成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具体事物,形成概念,并且能够用语言恰当地概括出分数,对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够充分的认识。

2.定位重点。在概念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的同时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那么要如何做呢?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3.联系前后。教师在“分数意义”每一节课教学中,要综合地考虑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让每一节课有相对独立性,又使它们构成一个概念教学的整体。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一节课之间的联系性加以重视,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在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才能实现对个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注重实际应用,实现对概念的升华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于抽象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及应用数学概念要有具体的例子。可是若没有充分的素材,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上就会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对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依靠直接经验,适时进行抽象概括,以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数学概念。

体育课的概念篇9

本文在解读文化、文化价值及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等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价值渗透与学生素质发展问题,认为思政课应深入挖掘本课程文化价值资源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衔接点,树立价值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以期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文化价值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价值渗透;学生素质发展;衔接点;途径



思政课是职业技术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个渠道的通常与否、收效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解决此问题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培养出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和思想道德规范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问题的需求,以及思政课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思政课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作用基础上,努力找寻思政课文化价值资源与学生素质发展要求内容的衔接点,并始终做好文化价值的渗透,这是当前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选择。

一、对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的概念解读

关于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这个概念有四个层次,依次为文化价值、思政课文化价值、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因此,对此概念的解读需要从一般的“文化价值”讲起,之后再谈到特殊的思政课文化价值乃至其它概念。

想搞清楚文化价值,先要厘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价值。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我们这里说的文化是狭义文化,《辞海》解释文化史“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生活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发展的过程,是人向完善的人方面发展的过程。价值是价值论研究的范畴,关于“价值”的概念,目前各类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维度都给出了相应的不同解释,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在此,我们借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结合以上文化与价值的概念,文化价值就是指文化中的客观事物或某种活动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主体文化需要的属性。

思政课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具体领域,其价值主体是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价值客体是思政课本身,从思政课本身的内容及其功能来看,它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味,又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味,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渗透原意指不同的物体交融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渗透概念应用于思政课文化价值,进而组合成新的思政课文化价值渗透的概念,指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的同时,更要注重运用思政课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不断渗透至学生价值观念和发展需求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呈现出思政课的教学和过程能够满足学生文化需要的特征。

在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与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政课不同,在职业技术院校一般只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思政课,而在普通高校,除开设以上两门思政课外,还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共有四门思政课。这个事实决定了在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重点深入挖掘思修和概论中的文化资源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要。原理和纲要不作为必修课程,但可将其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到思修和概论的教学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对思政课教学这一文化实践活动而言,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着各自特定文化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他们构成了文化价值的主体;另一方面是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政课本身有着满足教育对象即价值主体文化需要的功能。从思政课本身的功能来看,它是用社会主导的文化理念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政课必须将自身置于文化系统中,在重视文化传播、文化熏陶基础上,高度重视文化渗透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和思想道德规范为学生接受和内化,最终在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基础上,达到引导学生思想,塑造学生品德的目的。

二、职业技术院校思政课的文化价值渗透与学生素质发展的衔接点分析

提高学生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终极目的,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它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高素质人才。那在思政课中蕴含的哪些文化价值资源是能够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此外,思政课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资源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衔接点又是什么?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找寻思修课的文化价值渗透与学生素质发展的衔接点

体育课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数学概念教学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发展

1.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初中教学的教学方案和规范还不够完善,没有对数学内容的概念做出严谨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下,一些教师的思想比较落后,一直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案和套路,没有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和紧抓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关于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很高的意识和反思。在课堂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比较薄弱。在数学课本中的许多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实数的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函数的基本概念。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容易对概念混淆,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性错误,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2.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体质还不够完善和严谨,新课程初中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还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数学教材的编写方面,各教材对数学概念的介绍和理解程度不同,容易使教师产生误解,从而减少和降低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的教学。数学教材对一些概念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教师对概念的补充和讲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课本中的立体图形是平面的,学生联想结构之间的角度关系和夹角关系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给学生讲解或借助多媒体,把问题简单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强调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从而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只有对基本的数学概念熟练地掌握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思想相对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从教材的使用出发,而不应该丢弃和脱离教科书,应该充分发挥出教材的真正价值。数学这门课程,在众多的学习课程中是一门比较灵活和难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不断思考和反复练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数学教科书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众多课程中相对比较难理解。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通读数学教材,对数学教材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结构有充分的理解。教师应该从教材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动力。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要抓住数学函数概念的重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学校发的教科书,还应该使用一些拓展教材,加深和强化对数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是更好地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举一些日常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或故事。通过实例和故事,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现实材料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让我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来适应生活。

2.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概念,教师应该通过对数学概念的研究和归纳总结,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掌握新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教学的责任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鼓励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用灵活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案。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历程中,教师应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乐趣,明确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稳步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来追求更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并提高了学生初中数学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汤志新.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