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30:01

更重要的事篇1

华元是国化,人民币是民生。人民币是现状,华元是愿景,华元的可能性,在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还要继续改革开放30年。世上或许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硬通货。硬通货的前提是:强大(经济实力),稳定(政治经济社会和币值),认同(政体和市场)。――比华元更重要的事,是中国保持匀速、稳定和科学的发展态势。

人民币值多少钱?190元4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纸币面额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硬币面额为1元、5角、1角、5分、2分、1分,合计为190元4角8分。流通的货币意味着信心指数。津巴布韦央行于2008年12月20日发行的一张面额为100亿的新钞票,比一张面额为100元人民币的钞票,信用低很多。人人都是亿万富翁的国家,是信用破产的国家。――比华元更重要的事,是人民都信任人民币。

中国的制造商希望人民币贬值,以利出口;中国的消费者希望人民币增值,以利消费。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以利美国;中国希望以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为杠杆调控经济。――比华元更重要的事,是人民币成为有效的金融工具,保障中国经济的顺利运行。

《国家地理》杂志的编辑说:什么时候你能把你们家的后院拍好,什么时候你就能成为《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实力不假外求,即使国际支付结算体系一夕改制,人民币改名叫华元担当世界硬通货,货币之外的中国是否磨合好了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所有接口,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否则。高污染高能耗的GDp、不健全不规范的法治现状、不公平不合理的贫富落差,将使我们如同穿西装用刀叉吃人肉的改良土著。――比华元更重要的事,是以最大的决心和耐心,来推进以人为本,以法治国、与环境为善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如果华元流通世界,就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了吗?否。即便中国人再富有,华元再坚挺,也无法保证中国和中国人得到来自全世界的尊重和追随。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依田家访问中国超过100次,他反对经济先行。文化可滞后的观点,认为“当代中国最大的课题就落在了恢复亚洲文化大国的地位上”。而“要想成为文化大国,必须将文化普及到国民大众的末端,并且积极地吸收世界的文化”。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才能缓解邻国的戒惧心,又令世界分享中华文化。――比华元更重要的事,是营造文化盛世来承载经济盛世。

更重要的事篇2

一、“正确地做事”必须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

在公司里,一名员工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规格、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标准,他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那么员工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这时无论他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是徒劳无益。

“正确地做事”应该建立在“做正确的事”的基础上,如果没有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实施江苏教育新政的新形势下,作为一所学校,遵循“五严”规定,规范办学行为,无疑是在“正确地做事”,但再怎么遵循和规范,必须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前提。在教育新政面前,如果学校不创新办学理念,调整治校方略,采取应变措施,就很难在少课时、快节奏、无补课的新背景下,提高效益,提升质量。一旦效益低下,质量滑坡,老百姓就不会认可,社会就不会满意,如果这样,学校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

二、“做正确的事”必须靠“正确地做事”来实现

“做正确的事”好比船上的帆,“正确地做事”好比船上的桨,帆可以左右船前进的方向,而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则离不开划水的桨。要充分发挥船桨的作用,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做到:

1.不懈怠。划桨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认准目标,永不停手,直达彼岸。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坚守教育理想,坚定办学理念,不能见异思迁,随波逐流,有一个制度就坚持一个制度,有一个措施就落实一个措施,不能浅尝辄止,直到立竿见影。

2.不走弯路。要使划船直达目标,就要不走弯路。在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敢立潮头,奋勇当先,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一直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状况,着力在“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效率”上不足功夫,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3.不孤军奋战。“一支竹篙呀,难渡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所划的船桨,只有上下合拍,形成合力,才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当前的教学工作比任何时期更需要加强团队协作。要更加注重集体备课,依靠团队智慧,提高科目整体效益;要更加注重校本教研,依靠本土资源,激发每一位教师潜能;要更加注重课题研究,依靠科研氛围,提升每位教师专业素养。

三、“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把梯子正确地靠在墙上是管理的事,领导的作用在于保证梯子靠在正确的墙上。”

“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是由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来决定的,“正确地做事”是靠执行来落实的。只要你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无关大碍;一旦你做的是错误的事,即使执行得完美无缺,其结果一定会损失惨重。

“正确地做事”就是一味地按规定、按原则例行公事,而不顾及目标能否实现,是一种被动、机械的工作方式;“做正确的事”不仅注重程序,更注重目标,是一种主动、能动的工作方式。这两种工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只对过程负责,还是既对过程负责,又对结果负责;是等待工作,还是主动工作。

更重要的事篇3

柴发合:区域间的大气污染,每一天相互影响强度都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相互影响和风力相关。刮南风,特别是西南风,石家庄、邢台可能就往北京飘;刮北风,北京的污染物可能往河北城市飘,刮东南风可能有一部分从天津来;西北风有一部分可能影响到天津,这个影响是相互的。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把影响弄清楚,而是各个地方自己的污染都很重,且这个污染绝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现在各地把自己的大气污染治理好,就是未来对区域污染防治最大的贡献。北京不用老“抱怨”河北,因为北京也影响了河北。不过,科学地看,肯定是河北对北京的影响更大——一方面是因为两地的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河北从地理上包围着北京,从绝对排污量以及产业结构和污染的关系来看,肯定河北比北京大多了。

《中国经济周刊》:除了现在的区域联防机制,还可以从哪个方面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柴发合: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为什么变成这样?与我们的财税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征税的环节更多向消费端移动,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资时就不会不管什么项目、只要能给我缴税就行。我们现在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企业在哪个地方,就是哪儿的税源,河北人民削减4000万吨煤,压减6000万吨钢,接下来经济肯定要受影响。财政收入下来后,没有更多钱给百姓谋福利,带来那么多失业,确实是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第一是要寻找新的发展基因、更好的发展方式、更清洁的产业;第二要强化社会保障,对因为这种措施受到损失和失业的人给予一些关怀和补贴,照顾他们的生活。但如果能从根子上把税收制度理顺了,地方政府不再拥有无限的事权,把方向定位好,给予一定的财税保障,或许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污染。

更重要的事篇4

关键词:军事;训练;政治工作

在军事训练工作当中,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是提升军事训练整体质量、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最重要的工作部分,就当前的部队训练转型角度进行分析,军事训练中,所涉及到的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原则,要不断有效的提高军事训练当中政治工作的实际信息化含量以及科技化水平等,进而有效保障军事训练中能够发挥政治工作的最大功能,进而更好的保障军事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更好的促进军事领域稳定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理念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军事训练工作当中,必须要做好人的工作,@是政治工作的根本所在。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将尊重人、关心人以及人文关怀等理念贯穿到整个训练当中,必须要将军事民主化精神弘扬开来,对官兵的主体地位、民主意识以及首创精神等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尊重,进而更好的将官兵的潜能挖掘出来。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要在做到引导思想、疏导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关心并帮助官兵解决困难与问题,让官兵能够切实感受到我党和国家对其的关爱,满足其利益与需求,从而保障官兵能够将心思和精力完全投入到军事训练当中,更好的推动我国军事领域稳定发展。

其次,坚持质量效益理念。在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当中,必须要抛弃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方法,要坚持信息化、集约化道路,并且要保障每项工作都能够获取良好的效益,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还能保障军事训练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训练政治工作的全面实施,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最终目标。

最后,实现整体协同原则。开展军事训练工作时,要拓展延伸组织力量,转变以往的“少数政治干部抓、抓少数政治干部”的情况,要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实现党委统揽、政治机关主抓以及司后装机关协同和官兵全员参与的形式,因此政治工作必须要在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拓展,转变以往形式,找出新的方法,利用先进形式和思想,提升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质量与水平,发挥其重要作用,更好的促进军事领悟良好发展。

二、制定精细化管理策略

现今我国军事训练工作中,各项不同的工作都以提升了精细化水平,因此在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必须要全面认清整体实际形势,并且要主动作为,之间合理的精细化管理策略,这样才能保障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一,要精密筹划工作程序。对于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来说,也是一项非常系统化的工作项目,必须要通过各个环节的协调和协作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将其重要作用发挥出来,更好的实现其目标,促进训练中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对于训练中政治工作来说,在工作当中必须要善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必须要坚持深入研究与调查,在第一时间掌握全面资料和信息,并且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判断,进而保障所实施的计划能够覆盖整个工作过程,保障每一环节、每一阶段都能切实有效的按照计划开展,实现环环相扣、不留间隙、不留死角的原则,这样才能发挥计划的作用。其二,开展精细的工作过程。对于所有的规定工作步骤与内容,都是不能够随意取舍会更改的,必须要按照相应规定和要求来实施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这样才能保障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合理开展,并发挥其重要意义。在开展政治工作时,必须要将整体工作流程、内容以及要求进行合理分解、细化,并渗透到各个环节和项目当中,让军事训练中每个环节、部门和岗位以及人员都能按照相应的要求开展政治工作,实现是重要意义,发挥其重要价值,保障政治工作能够实现人人知责、人人尽责的原则,并且还要将工作的具体重心放在重点工作上,合理分配工作精力,真正实现训练中政治工作的良好开展,发挥其重要作用。但就当前的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来说,还是有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政治工作在整体评价中欠缺精准性,无法实现其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必须要具有较为精准的评价体系,进而将固化规定量化成想要的指标,在将其细化成内容,并在不同岗位上实施具体的职责内容,减少人为干预,使得训练中政治工作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整体的质量。

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在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当中,要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这是保障训练中政治工作基本载体部分,更是保障训练正政治工作良好开展的关键部分,还是深化训练中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内容。首先,必须要注重应用软件的研发工作。要发挥信息系统中各个部分的优势与功能,并创建灵活的信息化系统,保障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覆盖政治工作,在第一时间内采集相关的动态与数据,并及时的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有效利用信息网络手段。在培训中政治工作要有效的利用军网聊天室系统或者官兵论坛等各种不同的网上交流工具或设备,通过其工具来开展思想交流或答疑释惑等,让官兵能够在网络上明确政治思想,让政治工作能够利用便捷的网络技术来开展更好的活动内容,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与价值。也可以开展网上心理骤站,建立网上法律咨询以及健康导航等环节,为官兵提供更多不同的服务指导项目,进而增强其工作渗透力。最后,重视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要积极有效的开展网上能力培训活动,将心理疏导等相关内容或意义突显出来,创建更加有效的能力素质训练环节,对政治干部知识结构进行改进与完善,提升其整体素养与能力。并且还要定期开展网上模拟演练活动,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题与活动,让官兵在网络上掌握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与能力,进而更好的提升官兵的综合素养,进而更好的促进军事领域稳定发展,实现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合理开展。

更重要的事篇5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高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政治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本人就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有效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使学生把握更多能够高效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

 

一、引导高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必要性

 

对于政治学科学习而言,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政治学科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顺应现代考试的要求

 

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而言,加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与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适应现代考试的要求。政治作为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分值。以往的高考政治试卷侧重于对学生识记能力的测试,而现代高考更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翻开高考文综试卷对政治知识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题目都以时事政治为载体,学生想要顺利的解决问题就必须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是是对现代考试的要求。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关心国家与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决与分析一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时事政治了解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对一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才能更好的去认识事物,也才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二、高中学生有效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时事政治,使学生在有效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灵活的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效把握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了解时事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时事政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些其它知识点。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虽然学生获取信心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讲解依然至关重要。对于时事政治而言,如果仅凭学生看新闻去了解,那么,学生的认识是不深刻的,尤其是学生在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去分析时事政治之初,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那么学生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并且运用学生学习过的政治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时事政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单独的花费大量时间对某一现象进行讲解,而应该将时事政治穿插到知识点的讲解之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接受。例如:教师在讲解“维护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欧美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立意而制定的一些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这样既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了解了更多时事政治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播报的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不仅内容是经过千挑百选的重点新闻,而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新闻联播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下降。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要鼓励学生看新闻联,关注每天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了解更多的时事政治。为了提高学生看新闻联播的频率,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学校应该为每个教师都安装一台电视,每天准时播放新闻联播,如果学校没有条件通过电视的形式为学生播放新闻联播,可以让学生以广播的形式听新闻联播,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观看或者是听新闻联播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只有在看新闻联播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并不断与政治知识点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起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看”或者“听”新闻联播的机会,而且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更多时事新闻

 

手机、电脑都是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应该将这些能够有效获取信息的方式利用起来。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因此,即使是学生在看新闻的过程中也应该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新闻,而对于一些娱乐性的新闻学生则没必要花费过的时间去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新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在看新闻的过程中都能够用政治知识点对其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除了手机和电脑之外,学生还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因此学生不仅要对能够获取信息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而且还要提高利用的有效性。

 

本文介绍了几种高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时事政治信息的途径还有很多种。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的通过有效方式将一些重要的时事政治新闻介绍给学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对于学生而言,也要发挥自身在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有效运用能够获取信息的工具,并且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更重要的事篇6

关键词:人事考试管理问题

人事考试管理是做好人力资源人员选拔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人事考试工作的管理,才能够更加充分的保障人员选拔工作的公正公平,才能够为相关需求部门提供更加符合需求、更加专业的工作人员。

一、当前我国人事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人事考试工作的发展中,人事考试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事考试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多头管理现象突出

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发展对于人事选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很多人事选拔工作对于选拔机构具有比较强的依附性,依赖人事选拔部门为企业提供人才。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来对这些人事选拔工作部门进行管理工作,对于人事选拔机构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于人事选拔工作机构的管理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多部门具有管理资格但是管理起来相对混乱的情况也随之发生。此外,在这种多头管理的情况下,人事考试工作的开展就存在着多重管理漏洞,在人事考试工作的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缺乏专门的工作部门来进行处理和监管,这就造成了人事考试工作的不严谨,整体的人事考试工作发展水平较低,对于人员选拔工作的支持力度有限。

2.人事考试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在人事考试工作的开展中,人事考试工作的整体发展情况受到考试环境、考试项目设置、考试管理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存在的各种不完善的发展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事考试工作发展的整体水平。

当前在我国人事考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人事考试工作的管理存在欠缺,对于考试项目内容的设计上,往往存在着考试内容设计不严谨、考核标准偏低等情况,考试内容的设计往往过于书本化、理论化,更多的从书本知识的角度入手,给考生进行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考试的命题缺乏实际的指导,考试内容脱离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性。此外,在考试环境管理,考试纪律管理以及考试评价效率等等方面,人事考试管理部门的管理标准也不够严格,考试过程中的环境控制不足,考场纪律存在问题。

二、强化我国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人事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在人事考试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要进行更加充分的管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明确考试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多头管理

做好人事考试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考试管理的部门,把人事考试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人事考试管理工作分管到一个部门以下。这样,人事考试的管理工作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受到一个部门的管理。此外,在考试管理责任分担方面,相关部门要针对当前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要求,合理设定考试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与时俱进的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制度的规范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富有时代感,才能够提升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整体标准,深化细化人事考试管理相关条例,从管理体制上提升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

2.强化相关部门对人事考试管理工作运行过程中的规范

细化人事考试管理方面的工作,相关部门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从考试内容设置的方面来讲,相关部门要更加有针对性的对人事考试的内容进行管理,考试项目和考试内容的设置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实践性的探索,将人事考试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的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这样,人事考试工作才能够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这也是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此外,在考试的监管等方面,当前我国的人事考试管理工作中,对于考试纪律、考试管理效率等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相关部门要严格对考试纪律的管理,加强对人事考试工作运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监管。要想做到更好的监管工作,人事考试相关部门还要设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考试纪律准则,从准则的角度做好对人事考试管理工作的规范,提升考试管理能力。

总之,人才选拔关系着一个单位的发展,助力人才选拔工作更加平稳有序的进行,就需要相关人事考试部门更好的提升对人事考试工作的管理和支持,提升人事考试管理的整体标准,更好地规范人事考试工作的整体运行,保障人事考试工作为人才需求单位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更重要的事篇7

殷武

(西北政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摘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艰难情形规则”是为了解决国际商事交易中,因经济环境异常变动所造成合同履行结果对一方显失公平而设计的旨在平衡、协调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关系中的具体运用。该制度在大陆法系被称为“情事(势)变更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而我国立法上尚处于空白,因此,它对我国合同法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艰难情形规则情事(势)变更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艰难情形规则”是《国际商事合同通则》(unidroitprinciplesforinternationalcommercialcontracts,1994.以下简称《通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商事交易中,解决因经济环境异常变动所造成的合同履行困难之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是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关系中的具体运用,其目的在于:排除因情势变更导致的显失公平结果,平衡、协调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和经济流转秩序。“艰难情形规则”在英美法系被称之为“合同受挫”或“合同落空”(frustrationofcontract)1,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被称为“情事(势)变更原则”2或“情势变迁原则”,如《法国民法典》第1148条之规定及《德国民法典》第157条、第242条之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对此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它对我国合同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艰难情形”的定义及其法律特征

合同一旦成立、生效,在双方当事人之间便产生了法律效力,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尽可能地履行合同,并且不管履行当事人可能承受的负担如何,即使一方当事人遭受严重的损失而没有得到预期利益,合同都必须得到尊重履行,这是合同约束力的一般原则,也称之为合同严守原则。但是,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物价飞涨的客观现状,使得在合同履行中坚守这一原则变得越来越困难,严守这一原则有时会造成明显的对一方极大的不公平;对此,英美法系国家首先开始创设了合同约束力的一般原则之例外的规则——艰难情形规则。根据《通则》第6-2-2条的规定3,艰难情形(hardship)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履行成本增加,或由于一方当事人所获履约价值减少,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合同双方均衡的事件。”其法律特征如下:(1)它是合同约束力的一般原则之例外。合同约束力的一般原则是合同必须尽可能的履行,艰难情形是特定情势发生后合同可以变更或终止履行而不必严守原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的规定。(2)它是一种客观的非当事人合理能预见的意外事件。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涵义:(a)艰难情形是一种客观事件;(b)艰难情形不是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所能合理能预见的;(c)艰难情形是意外事件,非当事人所造成的。(3)它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合同双方均衡的事件。均衡即公平、合理。合同的“根本性改变”,指合同生效后至履行终止前,该合同赖以生效的环境或基础情事发生异常变动,造成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4)艰难情形的立法价值充分体现交易中的诚信原则与公平原则,它免除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承担情势的风险。

二、艰难情形的构成要件

从《通则》第6-2-2条的规定分析,艰难情形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客观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合同双方均衡的事件,这是适用艰难情形的前提条件。“事件”必须是指客观发生的,而非意想的。“根本性改变”是指合同生效后至履行终止前,该合同赖以生效的环境或基础情事发生异常变动,造成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并且该事件的出现必然导致合同履行结果对一方当事人极大不公平。(2)时间上,该事件发生或当事人知道该事件的发生,是在双方订立合同之后且在合同履行之中。即艰难情况须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间,当事人才能主张适用艰难情形规则。(3)主观上,须有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不能合理的预见该事件,即该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4)范围上,该事件的发生不能为处于不利地位之当事人所能控制。即事件发生是在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所不能控制的范围内,否则不会必然导致根本性改变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5)结果上,该事件的风险不由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承担。这是适用艰难情况的实质性条件,是该规则的归宿,体现合同的公平与正义。

三、适用艰难情形的程序

当艰难情况出现后,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必然会出现对其极大不利的履行结果,而这样的结果从立法者及社会正义、法律所追求的价值角度来讲,都是极大的不公平。艰难情形规则是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的一种救济,但该当事人不能自行贯彻该规则,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运用该规则。《通则》第6-2-3条规定的程序是:若出现艰难情况,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1)应立即向对方提出重新谈判的要求,并且针对其要求同时说明理由。在这里,“说明理由”是其法定的义务,如不说明理由,另一方当事人则视同其没有提出请求。(2)如果重新谈判未能达成协议,或一方当事人不同意重新谈判,那么,其中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诉求,或要求变更,或要求终止合同的履行。(3)法院或仲裁机构接到诉求之后,运用其自由裁量权,依据公平原则可做出判(裁)决终止合同,或以恢复合同均衡作为目的,修改合同4。通过这个程序,可以使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在出现艰难情况时要求的救济得以实现。

四、艰难情形的效力

艰难情形的效力,是指适用该规则时出现的法律后果。《通则》第6-2-3条对艰难情形的效力有着明确的规定——其具有二次效力。第一次效力:是维持原合同关系,只变更某些内容,以排除艰难情况导致的不公平结果。第二次效力:指当第一次效力尚不足以排除不公平后果时,而采取消灭原合同关系的方法以恢复公平。具体说,艰难情形的二次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新谈判,变更合同。即指变更合同内容,消除显失公平的结果,使合同在公平基础上得到履行。而适用艰难情形规则变更合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5:

(1)、增减履行标的之数量。实践中增减履行标的数量可同时进行,使双方当事人的履行都发生变更,从而平衡双方的利益。如在商品房买卖或货物销售合同中,如遇严重通货膨胀时,卖方可以要求买方增加应支付的金钱数额并减少自己应交付的标的物的数量,使双方履行标的均发生变动,以分担交易风险。

(2)、变更履行期限,分期或延期履行。从鼓励交易的目的出发,如果采取分期或延期履行能够消除情势变更所导致的显失公平结果的,即应采取此种方式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3)、变更标的物。因情势变更致使当事人一方不能交付原合同标的物,其如果是特定的种类物,可以允许该当事人以同一种类物替代履行。

(4)、拒绝先为履行。这是指在双务合同中,依合同约定一方当事人得先为履行,在履行期到来时,相对方因情势变更导致财产状况恶化,或信用发生危机等情况,难以做出对待给付,则一方当事人在他方不能

提供依合同而做出对待履行的担保时,可拒绝先为履行。

(二)解除合同。即解除(或终止)原合同关系,并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实践中,如果采取变更合同内容的方式仍不足以消除艰难情况给一方当事人带来的显失公平结果,则该当事人可依法请求法律救济,解除合同关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适用艰难情形规则解除合同,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溯及力。

五、《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艰难情形规则”对我国合同法的借鉴意义

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将《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艰难情形”称为“情事(势)变更”或“情势变迁”,因此在制度设计上“情事(势)变更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艰难情形规则”,虽表述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艰难情形规则”是衡平法和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关系中的具体运用,旨在排除因情势出现导致的显失公平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而“情势变更原则的问题乃是合同的实质公平问题6,情势变更原则无非是公平原则的体现7罢了。如此好的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着手起草新的统一合同法时,曾对情事变更原则十分关注。从1995年学者提出的《合同法草案建议稿》,到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合同法(草案)》审议稿第77条,都规定了情事变更原则,即“由于客观情势发生异常变动,致使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者造成重大损害,而这种变化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并不能克服的,该当事人可以要求对方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商业风险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这一原则在立法审议中未被通过,究其原因,立法机关的解释是:“关于情事变更制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就有不同意见,这次大会审议,就有不少代表提出,根据现有的经验,对情势变更难以做出科学的界定,而且和商业风险的界限也难以划清,执行时也难以操作…法律委员会建议对此不做规定。”8但从我国经济发展及商事交易活动实际运行看,迫切地需要确立情事变更原则制度。

1、我国《合同法》应确立情势变更原则的必要性。

(1)我国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成员国,派员参与了《通则》的起草,并已批准加入《通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我国应自觉遵守《通则》。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应履行我们的承诺。(2)在涉外合同关系中,虽然《合同法》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实际上必须遵守该原则,而因合同法没有作明确规定,作为普通的非法学研究的一般商事交易者很难知晓该原则,这样在国际贸易中,极可能对我国企业、个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3)在国内的商事交易中,为了充分贯彻合同自由、公平原则,客观上也需要情势变更原则。因此,应尽快在我国《合同法》中确立情势变更原则,以弥补我国法律上的空白。

2、拟建立的情势变更原则制度应包括的内容

建议拟建立的情势变更原则制度应参照《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关于艰难情形规则的规定精神,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立法惯例,具体可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1)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诚信原则及公平原则是情事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情事变更原则是诚信原则及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

(2)情势变更原则的定义。目前学者有不同的叙述。通说认为:“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订立后,发生当事人不能预见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致使合同的基础丧失或动摇,若继续履行合同将对一方当事人没有意义或造成重大损害而显示公平的,该当事人可以与对方就合同的内容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原则。

(3)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a、须有情事变更事实;b、情事变更必须发生于法律行为成立后,法律效果消灭前;c、情事变更须非当事人为法律行为时所能预料;d、情事之变更必须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而发生;e、情事的变更导致履行合同将会显失公平。

(4)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范围。基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宜对“情势变更”做太宽泛的界定,以免难以操作,建议将“情势变更”界定为在合同订立后,排除正常的商业风险而出现的不可抗力。

(5)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程序。应包括(a)赋予不利一方地位的当事人提出重新谈判的权利,要求其同时说明理由。(b)在无法重新谈判或无法达成协议时,当事人均享有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变更或要求终止合同的权利。

(6)情势变更原则的法律效力。如同《通则》中“艰难情形规则”的效力一样,它应具有二次效力。第一次效力:重新谈判,维持原合同关系,只变更某些内容,以排除艰难情况导致的不公平结果;第二次效力:解除合同,即当第一次的效力尚不足以排除不公平的结果时,则采取消灭原合同关系的方法以恢复公平,免除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参考资料:

1、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4页。

2、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3、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4页。

4、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编译,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126页。

5、林诚二,《情事变更原则之再探讨》,载法律论文库,法律图书馆。

6、韩世远,《情势变更原则研究》,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第440页。

更重要的事篇8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重要影响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将其有效地落实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促使财务资金的使用率有效提升,进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经济体系中重要部门,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更有效的落实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获得更好发展。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影响分析

(一)对于部门预算改革产生的影响

会计预算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实现了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完成了从收付实现制向责权发生制的改变。纵观各单位在执行本规则一段时期后,发现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对于产生的新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比如可以引入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即互相衔接又适度分离的管理原则,也就是说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功能进行适度分离,旨在对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进行反映,该模式既可以对编制责权财务报告的要求进行满足,同时也兼顾了现行决算报告的具体需求。

同时,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要以每一个部门为基础,而不是以往的由整个单位做出的预算报告。那么这就意味着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根据业务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预算报告的编制工作。以每一个部门为基础做预算报告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更加详细,使预算工作涉及范围更广泛,并且还能够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中每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而在以往的以单位为整体的预算报告中只是将单位中各个部门的预算运用叠加的形式形成总体的报告。另外,在单位中以各个部门为个体的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针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使得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有效提升。

(二)对于政府采购制度产生的影响

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来说,采购的事项非常多,那么以往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大规模的采购之前要将详细内容上报到财务部门中,然后得到财务部门的审批合格之后进行采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序较为复杂。而政府在采购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预算资金,并且还需要其他支出资金,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资金在预算部门中流动到财务部门中。而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中构建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在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背景下,当政府需要大规模采购的过程中就不需要层层上报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审批的环节,实际大规模采购是由国库的单一账户直接将需要货款打给销货方,这种情况下就使得资金向财务部门流入现象有效减少,实現了管理与执行权力分割,还能够有效地减少财务部门有关资金的腐败现象。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的是国库的单一账户,而国库的单一账户中具有统计功能,能够直接地呈现出资金的来源以及去向,为总结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数据。

(三)明确了未来预算会计制度发展趋势

要想真正地落实预算会计的改革制度,那么就必须要创新以往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进而促使以往的行政单位会计转变为政府会计。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更加明显地体现出非盈利形式以及公共性质,为社会提供更加具体以及便利的公共服务。而为了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作效益有效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保障,使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够更好更加顺利的开展,那么就一定要与责权发生制结合,以此构建与国际社会预算会计制度相统一模式。换一个角度来说,责权发生制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公共资金监督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促使我国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还能够使得公共财政更加具备透明化以及规范化特点,进而促使我国会预算会计制度更好地改革。此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加入了责权发生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工作能力上还是在工作水平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别,也存在着经验不足以及能力不足的问题,很难为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保障。又因为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正处在发展阶段,不具备良好的透明化以及规范化,并且专业程度以及科学程度也较低,因此,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责权发生制。

二、责权发生制带来的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预算会计的认知还不够充分,更多的认为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事实上,预算会计是一个单独并且完整的体系,在预算会计中需要进行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控制等最终总结出一份预算报表的整个过程。另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相关报表使用人员对于政府整体的财政情况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单单仅是凭借着预算会计制度中的基础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对于资金预算的实际需求。而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后,在原有的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添了责权发生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却也有一定的区别,而在两种核算制度的基础上既要实现双功能以及双报告,又要实现要素、报表以及账目之间对接。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添责权发生制不仅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经济业务的发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加以完善,还使得核算范围得以扩大,更加详细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力度以及长期资产管理重要性

预算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地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力度,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更加重视资产管理工作,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措施提升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十分重要。现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中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差异形式的变化,这就意味着行政事业单位应紧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优化以及完善会计核算方式,使得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重视长期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资产管理,并且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法规法律的相关政策制度,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要进行严厉惩罚,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虚报的现象发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保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重视定期针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更新处理,大程度减少会计信息的纰漏,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证,并且更加完整、更加可靠,能够使得编制报表质量有效提升。

(二)开展会计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的落实以及会计工作质量,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注重在落实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的同时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培训以及考核进行,这是提升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以及重要途径。首先,加强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的培训,更要重视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升工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培训班以及开展培训讲座的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这样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获得最新的知识,有助于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会计工作方式。而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培训教育,并且还要建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上,这样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改革后预算会计制度理解更加深刻,提高适应能力。其次,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同时也要结合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以及与会计工作人员的绩效奖金紧密相连,这样能促使会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落实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全面地提升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并且还能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对于落实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更加重视。

(三)创新会计方法,促使会计方法多元性

在以往的行政单位会计工作中通常情况下都是运用单一的会计工作方法,而单一的会计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落实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单一的会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与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更好适应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更好地开展会计工作,那么就必须要在以往会计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建立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上,这样创新后的会计方法能更加具备灵活性,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方法的实际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现代化信息建设来创新会计方法,现代化信息建设能够使得会计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并且在现如今时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将现代化信息建设融入会计工作中是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重视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化信息设备真正的发挥作用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奖罚机制,充分地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落实提供保障。

更重要的事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互动研究

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说,科学地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影响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配置也受到了更多市场化要素的影响,这也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需求。虽然当前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但是整体资源的开发上依然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并且更加科学地展开商业合作工作,这样才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1当前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同时整体市场化的发展运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首先,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现阶段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依然有限,并且对于市场化理念缺乏足够的认同。部分高校管理者在对于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的竞赛成绩,而缺乏对市场结合与企业配合之间需求的认知,整体观念上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在赛事合作配合中,高校自身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为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其次,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不够完善。当前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结构上依然较为薄弱,大多是由有关教育部门发起和主导的,并且学校处于辅助的参与地位。虽然这种模式是当前我国国情和高校体育运动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是高校本身的主体性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体现、整体组织架构上没有结合社会化的体育赛事管理的情况,高校本身也很难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发挥,对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再次,体育赛事的数量有限,人才缺失。现阶段,整体体育赛事的类型上相对较少,同时赛事的数量也不足,参赛的队伍也相对较少。当前体育赛事运行发展中,友情赞助是重要的模式,商业合作方面缺乏足够的开发条件和基础,同时整体社会化的合作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高校体育赛事的经济水平相对有限,人才需求方面具有很大的缺口。最后,收入来源和分配方面的问题。当前高校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的过程中,收入来源较为丰富,具备多个收入来源的渠道,但是比赛与媒体方面的收入来源却十分有限。在分配方面,赛事的组织者具有较强的主导权,高校的运动队伍很难得到合理的回报,这就影响了高校运动队伍的后续发展。另外,高校运动队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利润被组织方大比例占据,而反过来又影响了高校运动队伍的竞争能力和水平。

2推进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与商业合作互动的新路径

第一,对于赛事的运行模式进行合理地改革与优化。对于高校体育赛事的组织和举办来说,其管理工作面临很多的问题,同时也涉及了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内容,整体组织活动的专业性较高,需要专业机构来进行负责和应对。在对于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相关专业营销组织来进行合作,并且整合市场资源、资金以及人才,结合商业化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对学校的主体性地位进行更好地发挥。高校本身也要完成从组织者到管理者的转型,同时在内部各类俱乐部、社团活动过程中也要介入市场化的发展运作机制。在商业合作的过程中,也要对自身的理念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避免发生后续的责任纠纷。另外,结合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借鉴先进的体育赛事的举办经验,构建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赛事体制,形成更加科学地经营管理思路。只有合理地调整赛事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得到更好地开发,同时为商业合作提供更加有效地前置保障。第二,引入品牌化的赛事开发理念。对于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来说,构建品牌,提升经济水平是重中之重。只有打造了优质品牌,这样才能引入更加多样化的赛事模式,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提升了整体收入水平和社会关注度,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赛事活动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广告、赞助等方面的收入。在经济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赛事的规模也可以进行更好地完善和扩大,本身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也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当中。与此同时,在品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明确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特点,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凸显出高校体育赛事活动的特性。在对于项目选择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良好的社会基础、符合当代青年需求的活动,做好赛事的定位。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工作的起步相对较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与社会职业赛事相比差距较大。但是,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跟进,无论是从形象设计还是比赛安排等,在整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高校体育运动的强大活力,展现出一个优质的高校运动氛围,向社会传达正能量,并且融合更多的体育文化活动,给予商业合作伙伴更多的参与沟通机会,这样才能达到良性互动。第三,对相关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作为高校体育赛事的管理者,相关的体育协会以及各个高校都要融入更多的市场化意识和思路,引入更多的商业理念,对于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结合体育赛事资源的特性,以更多地形式机芯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赛事本身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收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体育赛事体系的构件上,要形成多层次、多风格的赛事体系,同时在赛事的组织和举办上也要与学校的教学秩序进行合理的融合。在体育赛事组织中,也要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和练习。只有打破以往单一化、封闭化的体育赛事模式,打造出开放的体育赛事环境,这样体育赛事的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我们也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传统,设置更多的赛事项目和内容。另外,对于周边产品的开发也非常重要的商业合作内容。在附加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结合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突破单一品类的局限,与商业公司进行充分合作。第四,加强人才培养。针对于当前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过程总,人才方面不足的问题,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低于当前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针对于人才缺失的问题,我们要进行充分地调研分析,并且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中融入更加丰富的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思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也要关注构建一直优秀地体育教师队伍。只有保障了体育教育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的整体体制水平。与此同时,学校也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利用媒体和舆论,让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的体育赛事活动产生更加正确地认知,提升关注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第五,积极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合作。对于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来说,其成本费用的维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整体资源开发的一个关键要素。高校体育赛事在组织和举办的过程中,要进行更加科学地包装和营销,与赞助企业进行密切地商业合作。提升沟通合作效果,可以为高校体育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可以提升赛事资源开发中包装、策划和推广工作的开展成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商业合作也可以提升赛事本身的变现能力,整体赛事收入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后续赛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具备更加强大的开发能力,这样整个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工作的开展就可以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当中。另外,高校本身也要给予企业更多的参与合作的机会,满足企业商业合作方面的更多需求。第六,高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对于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工作来说,体育向来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体育运动也深受广大师生们的喜爱。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目标就是育人,通过长期的运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促进了自主学习、锻炼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赛事的文化建设,将对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塑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赛事文化,也是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培养大学生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展现良好精神风貌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体育赛事要结合赛事,多开展与赛事相关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如围绕学校的体育赛事活动的专栏板报、征文评选、论文科研、最佳拉拉队评选、学生形象代言人评选、专题摄影比赛等等,还可以在比赛的暂停时间里穿插一些文艺表演等。

3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不断推进,整体运作的方式也变得更加成熟。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开展,要更加紧密地围绕体育行业的市场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寻找更加有效地商业合作契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内外交流,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为商业合作的企业提供更好地发展契机。

作者:王鲁江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张佳.高校体育资源可对外开发项目的研究[J].运动,2012(11):9,16-17.

[2]赵子龙.浙江省体育赛事资源结构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2(3):27-30.

[3]余晓玲.社会学视域下体育赛事资源配置环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4):8-9.

[4]唐月琴,金永.高校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7):145-148.

更重要的事篇10

关键词:公诉权公诉权变更制度重构

abstract:withprosecutorialdiscretionprincipalprevailedandprocuratorprosecutorialdiscretionrightenlarged,thesueupdatedsystemhasplayedanimportantroleforthemodernsuesystem.BecauseChinasuesystemhavenotmakeanyregulationsunderthecodeofcriminalprosecutoriallaw,leadtoChinasuesystemexistedmanyproblems.inthispaper,itwillanalyzetheChinasuesystempresentandtherelativetreatmentmeasuresforreferences.

Keywords:rightofprosecutorial,prosecutorialmodification,systemre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D9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诉是我国刑事控诉的最主要方式,公诉权的主要权能包括决定权、提起公诉权、支持公诉权、不权、变更权、提起其抗诉权等。其中,公诉变更权是公诉权的一项重要权能,它充分体现出了公诉权的裁量性和主动性。所谓公诉变更权,是指检察机关在公诉案件的审理期间,对所指控的被告人、犯罪事实、证据、犯罪性质、罪名及刑事责任等事项有错漏而依法予以改变、追加或撤回的职权。随着便宜主义原则的盛行和检察官追诉裁量权的扩大,公诉变更制度已成为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诉变更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确立,其在刑事诉讼体制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公诉变更问题上却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一、我国现行公诉变更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不完善

(1)公诉变更的时间过于宽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将公诉变更的时间规定在判决宣告前,太过于宽松。“作出判决”与“宣告判决”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而且法院“宣告判决”是在“作出判决”之后,二者中间有时还间隔着相当一段时间。法院作出判决后,庭审活动已经结束,如果允许检察机关行使公诉变更权,那么就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积极的公诉变更,法院都要重新开庭,从而造成诉讼程序的重复运作。更为严重的是,从法院受理后到一审判决宣告之前,检察机关随时可以变更公诉,使得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已经做出的辩护努力作用降低甚至无效,法院的审判范围也随时处于需要相应调整的状态,整个诉讼的状态极其不稳定,司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荡然无存。

(2)公诉变更的事由过于狭窄。在公诉变更的事由方面,现行规定还很不周延。例如:以后,检察机关如果发现需要改变管辖,应当履行何种程序?如果发现指控的罪名不当,是否可以作为变更的事由?等等,对这些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以至适用公诉变更的条件过于狭窄。

(3)对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不充分。鉴于公诉变更权的行使对被告人辩护权影响极大,因此《规则》规定如果变更、追加需要给予被告人、辩护人必要时间进行辩护准备的,公诉人可以建议合议庭延期审理。尽管这一规定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根据这一规定,延期审理只能由公诉人认为需要时向法院建议才能适用,作为当事人的被告人并无主动申请延期审理的权利,这显然置辩护权与公诉权于不平等的诉讼地位,所以,对被告人正当权利的保障还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

(4)后续处理程序模糊。检察机关撤诉后的处理程序基本上是空白。如,变更和追加以后,是重新制作书,还是仅附载明部分改变指控内容的补充书?再如,撤回以后,是否需要再作出不决定,尤其是能不能作出认定“犯罪情节轻微”的相对不?是否需要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作撤案处理?撤回以后,重新所要求“新的事实、证据”该怎样界定?撤回公诉后作出不决定的,被害人不服不决定后如何处理?等等。上述问题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撤诉后,有的案件被搁置数月,甚至数年不作结论,被告人往往被超期羁押或者仅仅变更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就不了了之,严重损害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5)法官直接改变罪名无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根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这一规定表明只要查清了犯罪事实,证据确实充分,人民法院就可以直接作出有罪认定,而不论是否书内的罪名。另外,《解释》第176条在确认《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更加明确法院有变更指控罪名权。在司法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也确实在行使着变更罪名的权力。但是从理论上看,法官直接变更罪名违反了不告不理原则,违背了程序正义的要求,其不仅严重削弱检察机关公诉职能的行使,还破坏了裁判者本应具备的中立性和超然性。尤其重要的是,法院主动变更指控罪名的做法还严重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机会,使得原来针对书指控的罪名所作的辩护活动全部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从实践的意义上讲,法官直接改变指控罪名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公众对于通过诉讼途径求得公正的救济手段产生怀疑,加剧目前普遍存在的“法律信任危机”。[③]因此,法官直接改变指控罪名而毫无限制的做法,已使法院角色异化并处于尴尬境地。

二、我国公诉变更制度的重构

(一)公诉变更模式的重构

我国现行的公诉变更制度是以检察机关享有公诉变更权为主导,法院享有变更指控罪名权、撤回公诉审查权和公诉变更建议权为补充构建的模式。

笔者认为,对我国现行公诉变更模式进行重构,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公诉制度的运行背景。首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我国刑事诉讼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分工负责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按照法律对职权的总体划分,各自行使职权,不允许互相代替或超越职权,以避免推诿和职责不分。[④]按法律规定,我国公诉权由检察机关行使,法院只负责审判。公诉的改变和追加是公诉权的行使方式,当然属于公诉权的范畴。如果承认法院有权直接改变控诉(指改变控诉本身而不是指通过判决改变对事实和法律的判定),就意味着法院有部分公诉权。这是超越职权的行为,而任何超越职权的行为都违反了该项原则。其次,我国刑事诉讼实行控审分离原则,法院审判以为前提。如果允许法院直接改变指控,则意味着控审不分,法院自诉自审。而且,我国实行法院独立而非法官独立,在国外预审法官和庭审法官相互间属于相对独立的诉讼主体,预审法官改变指控,还有庭审法官经审理来作客观判定,并形成制约。而在我国既无法官独立,又无预审制度,庭审法官如果能直接改变指控,就意味着他在一定程度上实施预先判决,这与诉讼法理不合。[⑤]综上所述,对于积极的公诉变更,我国应采取检察官控权模式,才更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需要。

同时,我国还应当确立消极公诉变更的模式,即确立撤回公诉制度,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撤诉权是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检察官有权提起公诉,那么,在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判决前,如果发现有不应或不必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情形时,有权撤回公诉。撤回公诉是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的一种方式;第二,现代控审分离原则要求审判以为前提,无则无审判。在刑事诉讼中,案件一旦撤回公诉,则审判活动失去了控诉的基础,即行终止。因此,撤回公诉体现了控审分离原则的要求;第三,我国公诉制度实行法定原则和裁量原则相结合的原则。裁量原则赋予了检察官以自由裁量权,而撤回正是检察官自由裁量权从审查阶段向审判阶段的合理延伸;第四,撤回公诉可以及时结案,终止错误成本的继续,使司法机关可以有更多的司法资源办理其他刑事案件,符合诉讼效益的价值取向。

(二)公诉变更程序的具体设计

1、积极的公诉变更及其限制

(1)积极公诉变更的种类

积极的公诉变更是指公诉的修正和追加。公诉的修正是指公诉机关对于已经提起的公诉进行实体上或程序上的修改。公诉的追加,是指对被告人的数量或犯罪事实或情节或罪名的增加。根据所涉及的内容,积极的公诉变更可以区分为四种:一是对事实的变更。包括对书认定的犯罪事实、情节及对定罪量刑有意义的其他案件事实的改变,如盗窃罪事实,增加贪污罪事实;又如认定盗窃一次,发现新的事实后增加为盗窃两次;二是对法律评断的变更。包括对指控的罪名和适用法律的改变。如贪污罪改,盗窃罪改销赃罪等;三是对被告人数量的变更。如发现漏犯,进行追加,或者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共同被告人中有的不应追究刑事责任而撤销对其的指控等;[⑥]四是对程序的变更。如在发现新的情况下不宜由原受诉法院审理时,要求改变管辖,由其他法院重新受理。

(2)积极公诉变更的程序限制

一是限制变更的时间。建议规定在法院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可以提出公诉变更的请求,原因有二:其一,此时法院尚未对案件进行实体审查,无从对变更公诉的要求适当与否做出实质性判断;其二,此时变更公诉,尚未对各诉讼参与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法院应当按照检察机关的请求,收回已经送达被告人及辩护人的书,中止庭前准备工作,从新的书收到之日起重新计算审判期限。在开庭以后至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公诉变更,法院应当准许,并决定延期审理。检察机关需要对案件进行补充侦查的,至迟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提交新书,申请恢复法庭审理;不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在三日内提交新书,继续进行法庭审理。辩护人收到新书,认为需要应对的准备时间的,可以申请延期审理,以十天为限。在庭审结束后至合议庭作出判决前,如果再提出公诉变更,势必要重新开庭,程序反复,浪费资源。[⑦]综上所述,对于积极的公诉变更,最迟应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

二是明确变更的程式要求。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法庭审理中,检察机关如果发现有需要进行公诉变更的情形的,应当建议休庭,向本院汇报处理意见。经过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进行公诉变更的,应当向法院发出《公诉变更意见书》,并要求法院收回原书予以作废。法院应当立即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准许进行公诉变更的,应当确定延期审理的期限;不准许的,应当说明理由。检察机关收到法院准许公诉变更的裁定后,应当重新制作书,同时应注明原书予以撤销。但是如果原书内容不改变,只是增加指控犯罪事实,可以采用追加的方式,制作补充法律文书。如果在原书之外需要追加被告人,则应重新,就全案重新制作书。公诉变更改变案件审判管辖的,收回原书后予以注销,将案件移送改变管辖后的检察院重新。另一种情况是法院认为需要进行公诉变更的,应当向检察机关发出《建议变更公诉意见书》。检察机关采纳建议的,应作出《变更公诉决定书》,无需法院再进行是否准许的审查,即可进行公诉变更;检察机关不采纳法院建议的,应作出书面答复,法院仍应按原书确定的范围继续审理,依法作出判决。[⑧]

三是限定变更的事由范围。修正公诉的事由应当包括:书中叙述的身份与被告人的真实身份不符;犯罪事实与书中叙述的指控犯罪事实不符;发现受诉法院管辖不当,或者由于指控内容的改变而需要改变管辖或者改变审级的。追加公诉的事由是:遗漏可以一并或审理的同案犯罪嫌疑人;遗漏可以一并或审理的罪行;与本案有直接联系的对合犯应予一并,[⑨]并且已经查清事实,可以一并和审理的。追加公诉应限定于与书中所控案件事实有相联关系并如合并审判能达到诉讼经济之效的案件,包括一人犯数罪中对漏罪的追加、共同犯罪中对漏诉犯罪嫌疑人或犯罪事实的追加以及刑法理论中吸收犯、牵连犯中的漏罪的追加等。

(3)积极公诉变更的法律效力

公诉变更的行为一经确认,就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检察机关变更公诉以后,原书即失去法律效力。对确定改变管辖的案件,由原受诉法院退回提起公诉的检察院,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院重新审查;改变或追加了指控内容,或者改变了指控罪名的,法院应当恢复庭审,继续进行审理,在变更后指控的范围内作出判决。

2、消极的公诉变更及其限制

消极的公诉变更是指公诉的撤回,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一个或数个被告人的全案撤回;二是对共同犯罪案件中的部分被告人撤回。

(1)消极公诉变更的程序限制

对开庭审理前撤回和开庭审理之后撤回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检察机关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开庭审理前,由于法院仅对案件进行程序性审查,尚无法判定是否符合撤诉的条件,加之撤回公诉对各诉讼参与人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有权自行决定撤回公诉。在审判开始后,判决宣告前,尽管裁判结果未予公示,但法庭完全有可能已经对案件进行了实质性裁判,如果允许检察机关随便撤回公诉,一是浪费司法资源,二是会造成检察机关的草率进行,甚至把撤诉作为拯救自己可能败诉的一种手段,三是严重损害被告人尤其是将要证明自己无罪的被告人的利益。因此,在庭审正式开始后,检察机关撤回必须经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同意,并征求被害人方的意见,否则不得撤诉。

撤回公诉必须由检察机关以书面形式,即制作《撤回意见书》向人民法院提出,并在法律文书中叙明撤回公诉的理由。

检察机关撤回公诉的事由包括:发现被告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非被告人所为的;发现被告人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依法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如果被告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是“依照刑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不属于此种情形。因为后者本来可以由检察机关决定不,但是既已提起公诉,完全符合的条件,为维护决定的严肃性,同时考虑法院是最终的裁决者,应将后又发现属于上述情况的案件交由法院判定为宜,不宜再撤回。

(2)消极公诉变更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