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住宅设计规范十篇城市住宅设计规范十篇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1:12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1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本规定所称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是指附属于住宅建筑主体并具有安全防范功能的防盗门、防盗锁、防踹板、防护墙、监控和报警装置,以及居民住宅或住宅区内附设的治安值班室。

第四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必须具备防撬、防踹、防攀缘、防跨越、防爬入等安全防范功能。

第五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适用、安全、经济、美观;

(二)符合消防法规、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和城市容貌规定;

(三)符合当地居民习俗;

(四)因地制宜。

第六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应当纳入住宅建设规划,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七条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与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

第八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批的有关住宅建筑设计文件应当包括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规定的设计文件,应责成原设计单位修改。

第九条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所用产品、设备和材料,必须是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并经鉴定合格的产品。未经鉴定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用。

第十一条城市居民住宅竣工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住宅管理单位必须按规定对安全防范设施进行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所需费用,由产权人或使用人承担。

第十三条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管理,由具体管理住宅的单位实施。

公安机关负责城市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居民住宅区的防护墙、治安值班室等公共安全防范设施应由产权人和使用人妥善使用与保护,不得破坏或挪作他用。

第十五条公民和单位有责任保护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对破坏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行为有权向公安机关举报。

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增补、修改、停工、返工、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按有关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的;

(二)擅自改动设计文件中安全防范设施内容的;

(三)使用未经鉴定和鉴定不合格的产品、材料、设备的;

(四)安全防范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交付使用的。

有(三)、(四)行为之一,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者负责赔偿损失。

第十七条违反本规定,破坏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由公安机关责令其改正、恢复原状,并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规定由建设部、公安部负责解释。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2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年度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年度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3

一发展现状。时期以来,由于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居民居住水平普遍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住宅质量不断提高。”时期,全市住宅建设投资11.68亿元,建成住宅面积192.66万平方米,城镇实有住宅总量587万平方米,成套住宅55195套,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5.91平方米。”以来,全市住宅建设投资7.96亿元,建成住宅面积84.15万平方米。年,全市总人口275.75万人,县城居住人口40.06万人;城市实有住宅总量687.84万平方米,成套住宅58219套,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7.2平方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1.8亿元,人均GDp40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3元;城市规划区控制面积103.8Km2建成区面积36.45Km2

全市城市低保家庭23462户、47127人,其中城区17220户、33802人,截至年月11日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区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象4043户、12429人,年廉租住房保障1524户、3934人;年廉租住房保障申请4043户、12429人,对符合条件的,年底争取做到应保尽保。

全市住宅建设快速发展、住房保障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和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地方财力困难,调控手段弱,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紧张;住房供给体系和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住房供给体制不顺,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商品住宅原材料价格上涨快,加剧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地震城市住房受损情况。特大地震使全市城市居民财产遭受严重破坏。城市居民住房受损338.4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9186户,其中倒塌或危房67.8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7853户;严重损坏56.54万平方米,涉及居民6544户;一般损坏214.1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4789户。恢复重建需投资22.8亿元,其中:倒塌或危房和严重破坏需要拆除重建的住房约98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1500元计,需投资14.7亿元;加固28.27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600元计,需投资1.7亿元;维修214.12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300元计,需投资6.4亿元。

二、-年住宅建设规划

一编制依据

全市住宅建设规划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国务院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37号)和建设部《关于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46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地震灾后城乡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住房发展情况和居住现状、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调查情况为编制依据。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住房基本需求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住宅发展模式,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消费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为主的住房建设,调控住房供应结构,推进住房保障,保持住房供需平衡,稳定住房价格,引导合理消费,促进全市住宅与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努力提高和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条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力争用二至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使地震灾后居民住房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住房条件基本达到或超过灾前居住水平。

三)基本原则

按照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总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原则;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建设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四个结合、四个不建”原则;坚持生态环保、改善环境的原则。住宅开发建设总量与灾后重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消费水平和住房需求相适应。优先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优先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住房项目。地震灾后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实行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灾后重建与现行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相衔接,搞好住房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以满足受灾城镇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四)建设目标

1建设规模:规划期内住宅建设总量为429.06万平方米(其中:灾后重建98万平方米,居民居住水平提高22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人口需求59.4万平方米,棚户区及旧房改造46.6万平方米)共49000套(附表)

2住房结构:规划期内,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危房改造(包括“地震灾后城市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棚户区及旧房改造)所占比重控制指标分别为49.99%19.39%2.65%和27.97%即规划期内计划新建商品住房建设面积214.49万平方米,约21400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83.2万平方米,约10330套,廉租住房建设面积11.37万平方米,约2270套,灾后重建及危房改造120万平方米,约15000套。

3套型比例:规划期内住房套型结构比例的控制,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控制在78%左右,即规划期内,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在337万平方米以上,约42580套。

4用地规模:按照住房建设规模,规划期内,新增住房用地约205公顷。其中,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用地供应控制在109公顷以上。经济适用住房用地42公顷、廉租住房用地6公顷。

5用地布局:按照近期城市建设规划,规划期内市区的住宅用地主要在东江新区、钟楼滩新区和旧城改造区;各县城按照近期城市建设规划和住房建设规模,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做好住房用地布局,充分考虑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承受能力,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

6综合目标:按照建设“生态、文化、和谐、富庶”发展战略和“安全适用、经济美观、节能省地、生态环保、文明舒适”总体要求,保持住房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确保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创造生活便利、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总体容积率控制在2左右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到年底达到23平方米。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搞好地震灾后住房恢复重建各县(区)要把恢复重建损毁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适应城镇居民住房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政策,对于可以修复的住房,要尽快组织鉴定设计,抓紧维修加固;对于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按照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一是编制好恢复重建规划。各县(区)要尽快完成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并纳入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科学论证和积极落实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项目,建立恢复重建项目库。要积极开展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项目的选址、土地调整和规划设计工作。二是争取恢复重建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恢复重建补助资金、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的同时,多途径多渠道筹集恢复重建资金。三是建立和完善住房项目业主负责制,按照受灾项目属性和房屋权属,积极组建业主委员会,完善业主自治制度和恢复重建业主负责制,理顺灾后重建机制,加快灾后重建步伐。

二)坚持市场化方向。通过制定和实施房地产业发展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综合运用规划、用地、价格、财税和金融等调控手段,因地制宜地调节商品住房供应规模,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均衡,促进以普通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适应住房保障发展要求,健全以廉租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旧住宅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

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理顺住房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住房价格监督和管理的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价格体系。完善住房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切实解决地下交易、有市无场问题,规范住房交易和租赁行为,提高住房市场信息透明度,引导住房理性适度消费。加强住房产权产籍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完善房屋登记管理。加强住宅小区管理,推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

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土地、囤积房源的行为。严厉打击炒地炒房违法违规行为,保证公平竞争,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六)落实行业技术标准灾后重建要科学规划,规范建设技术标准,加强住宅质量管理,积极推广“四新”四节”技术,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认真开展住宅性能认定,提高住房品质,推进住宅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措施

各县区要建立住房保障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专门负责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住房保障有关政策、措施;指导协调住房保障相关工作,监督检查住房保障工作落实情况。办公室要配备专职人员,具体组织落实,保证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的综合评价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分解落实-年住宅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二)政策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地震灾后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城市居民住房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优惠政策。因地震灾害无房居住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对象或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享受住房保障有关政策。

2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和住房保障政策,合理确定住房建设和住房保障年度计划,调控新建住房供应结构和套型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和资金。按照“总量平衡、区域平衡、结构平衡”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住房总面积70%以上”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量70%”政策规定,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有效供给。

3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和住房、收入情况动态管理,科学界定低收入家庭,健全和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按规定筹集和管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严格控制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规范建设、交易和管理行为,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因地震灾害无房居住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4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监管力度,加快房地产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和促进住房交易和租赁市场,引导住房消费模式的转变,拓展廉租住房租赁渠道,推进廉租住房制度落实。

5贯彻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制订地方性法规,促进全市物业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管理措施

1加强住宅建设统筹管理,完善住宅市场体系。加强住宅建设的统一管理,理顺住宅建设管理体制,探索住宅开发新机制,简化住宅项目审批程序,建立联合审批制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完善住宅市场体系,发挥政府住房保障和市场调节职能,规范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保障住宅与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完善住宅市场信息监测体系,加强住宅市场信息的动态监测与公开工作,增强住宅市场信息透明度,加快完善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强化信息监控,开展区域市场预警预报。

2加强住宅用地供应管理,盘活存量住宅用地。科学制定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严格规范土地出让前置条件,适时、适量供应土地,确保保障性住房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住房建设用地。加强住宅用地批后监管,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行为。盘活存量住宅用地,制定和实施土地储备计划,严格执行闲置土地收回制度。加强住宅用地的统筹安排,整合住宅用地资源,改变住宅用地供给的传统模式,严控集资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建设社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新格局。

3积极发挥税收、金融调节作用,完善税收金融调节机制。充分发挥税收、金融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立规范有序的税收、金融制度,完善税收、金融调控机制,发挥税收、金融调控功能。

4正确引导居民住房消费,促进住宅质量的提高。加强市情教育和政策引导,坚持保障生存性需要,支持自住性需求,引导改善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遏制投机性需求的原则,调控和引导住房需求,支持保护居民住房消费的积极性,树立经济适用、理性适度、梯度渐进、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住房消费理念,正确引导居民住房消费从重数量向重品质转变。规范住宅市场中介服务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完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制度,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大力推进和谐小区建设。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4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服务功能,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省邮政条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我市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邮政事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长期以来,邮政事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邮政信报箱群承载着党报党刊投递和居民个人信件、报刊等投递功能,是有效保障公民通信权利、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基础设施。信报箱覆盖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用邮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我市邮政信报箱建设远远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报箱覆盖仅占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的3.34%,远远低于全国60%以上的平均水平,已经影响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通信权利的保障。各级邮政、规划、建设和相关部门以及各开发建设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邮政信报箱群建设的各项规定和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邮政服务设施系统,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方便、快捷用邮。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工作

(一)建设目标。邮政信报箱群属于居民楼房、住宅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各县区要全面推进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努力实现2009年1月1日以后新建成的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覆盖率达到*0%,20*年1月1日前各县区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信报箱整体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年底达到70%以上,2011年底达到90%以上的目标。

(二)整体规划。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把邮政信报箱群作为配套设施纳入建设工程总体预算,做到邮政信报箱群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验收。自2009年1月1日起,凡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区、三层以上城镇居民楼房,必须按户配套建设邮政信报箱群。2009年1月1日以前已经通过审批,但尚未通过竣工验收或未交付使用的住宅楼房,凡没有信报箱群建设内容的,要根据工程建设进度,从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各个环节补充、增加信报箱群建设内容,并将建设费用纳入总体预算。住宅开发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设计、安装信报箱群。

(三)规划设计审查。各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将邮政设施配套纳入规划方案审查内容,严格把关,对邮政设施配套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要责令建设单位改正。各设计单位要根据邮电部、建设部《关于住宅区信报箱群(间)工程设计规范的联合通知》(邮部联〔1993〕442号)和《住宅区信报箱群(间)工程设计规范》(YDJ/t2009-93)要求,将信报箱群作为住宅楼房的必需配套设施列入设计。各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没有信报箱群设计和不符合信报箱群设计规范的,应当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四)监管验收。各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各监理单位要将信报箱群设施纳入工程质量监督和施工监理范围,对未按设计施工的,责令施工单位改正。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时,要通知邮政部门参加,邮政配套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五)补建维修。2009年1月1日前已通过竣工验收备案的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没有信报箱群设施的,要由产权所有者或管理者负责补建,也可委托邮政部门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督导工作。

信报箱群由居民楼房的产权所有者或管理单位负责维修管理,也可以委托当地邮政企业或其分支机构维修、更换。

三、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城镇居民楼房、住宅区邮政信报箱群建设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范围内住宅小区供水的建设、改造、运行等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住宅小区供水工程是指为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置的管材、管件、阀门、水箱、储水池、机泵、泵房、气压罐、电控装置、水处理设备、消毒设备等设施及安装工程。

第四条县规划局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及建设单位或个人做好新建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并提交县规委会讨论审批。

城市供水企业负责提供住宅小区供水工程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

县住建局、水利局负责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新建住宅小区二次供水工程的施工全过程监督和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施工技术要求。

县卫生局负责住宅小区供水工程及涉管人员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质监局、环保局负责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的管材管件质量达标和供水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的产权人或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日常运行管理。

城市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竣工后,由县住建局牵头,组织规划、水利、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共同验收。

第五条需要城市住宅小区供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用水计划,并按照供水企业确定的供水方案进行设计、施工。

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住宅供水工程用水水压要求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当建设二次供水设施。

第六条建设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施应当遵守供水卫生规范,并符合国家标准。

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管理办法

第七条施工过程中应当实行供水材料设备入场审核、隐蔽前审核、隐蔽后审核、验收审核四步骤监管程序。县住建局、水利局作为城市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的监管单位,可提前介入,参与施工过程监管。

第八条城市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竣工后,依据《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规定,对验收不合格的,供水部门不予通水。

第九条管理维护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接受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如建有二次供水设施的要按规定报送水质、水压、清洗消毒、设施运行状况等相关资料,管理维护二次供水设施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供水职工健康从业标准办理体检合格证。

第十条凡未纳入住宅小区供水工程监督程序、竣工验收的小区,不得投入使用,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相关部门不得为其小区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并由供水主管部门按照《市城市供水用水管理条例》及《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进行处罚。

第十一条本办法实施前已建成的城市住宅小区供水设施未达到标准的,根据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造。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6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层级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

建筑层级特指不同层数的住宅建筑。住宅设计规范按层数对住宅有四种划分:一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以上为高层住宅。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根据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补救难度等对高层住宅又做了进一步划分,即十层至十八层的普通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普通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百米的超高层住宅。因此就界定出六个建筑层级: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10~18F)、高层住宅(19F~100m)和超高层住宅。

1.整体性原则

1.住区内部的整体性

1)住区总体设计

在住区总体设计中注重小区的建筑总体布局、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整体协调组合。而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中,住宅建筑在二维总平面的布局优化和住宅建筑层级的多样是建立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基础,以不同层级的住宅建筑与空间这一正一负要素的组合与变换有利于住区整体性的形成。

2)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以往的住宅小区建设,在处理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只注重物质利益,违背了自然和生态条件的原则,不仅造成了损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局面,而且对自身创造的微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住区设计和建设应考虑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这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1]

3)物质空间与住区文化的整合

物质空间整合注重的是住区的物质特征与社会属性的融合,通过住区内部层级的划分和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使小区的物质空间得到改善,创造促进住区居民互动的物质条件。物质空间和住区文化整合需要考虑各层面文化和谐共处及相互映衬,通过在小区营建适合不同收入阶层构成特点的住宅建筑载体,为不用收入阶层居民之间的相遇交往提供可能,加强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

2.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

住宅小区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功能要素,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住宅小区的整体形态要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其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各要素也应达到整体协调,能够让空间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这对小区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连贯与统一是有利的。因此这就要求住宅小区内多种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上升到城市设计的层面,在保证住宅小区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形态的整体秩序。

2.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矛盾,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其物质功能的实现,更应体现住区多方面的内涵。住区空间与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担负起满足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要求的任务,其表现形式也必然是多样的。

大多数理想化总体规划的住区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于过度的图解式的城市规划理念。尽管单体建筑具有特色但却回避了住宅小区的系统性。[2]而成功的住区则具有不同的居民、空间、建筑层级、规模和社会机遇。在与其周围环境形成和谐联系的同时,它将考虑到自身的鲜明特征:一种既考虑住宅建筑多层级的有序布局又避免小区整体混乱的住区发展演变规律。

3.个性化原则

伴随着多样化要求,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住宅小区精神面貌的灵魂。个性化原则以独特的居住文化为导向,在城市区块中彰显住区的个性特征。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里。当前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单一文化模式的危害性,在对城市住区的营造中,努力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以改变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的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在当今以多元化快速变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生产模式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的转变,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以居住空间模式模糊化、精神化、表皮化为特征的居住文化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

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文化保护日益重视。传统的居住文化是历经千百年人与环境共选、共生、共建才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生态和人文经验的积淀,进入信息社会,虽然原有的生态基础已改变,但作为特定区域的居住文化,其价值将予以重新评价,并加以吸收和再创造。全球文化的趋同的趋势,更要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保留自己独特的居住文化。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我们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3]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承续及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是我们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世界文化趋同,国内城市文化的迷失的窘况。

4.视觉化原则

住宅小区是一个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再加入时间这样一个四向度的空间系统。空间结构系统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相互组合,还有立面天际轮廓及群组关系的组合,将二维的平面结构组织向三维的立体网络体系发展,使居住主体无论静止观赏还是动态游行,都可以看到建筑层级丰富的现代小区。

尤其是近年来的高层住宅建筑逐渐增多,更加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网络体系及其绿化体系。通过住宅建筑层级的布局优化形成大小开合、内外空间相互穿插、整体感较强的立体空间网络体系,缓解由于高层远离地面带来的视觉单调感以及空间尺度不协调的问题。

5.集约化和综合价值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经济价值,更要发挥它的生态价值,只寻求单一价值,是不全面的。例如在城市住区的选址问题上,德国50年代到70年代的新建住宅区一般选在城市郊区,有较大的规模和独立性;而从80年代起,德国开始在城市中心,通过城市改造兴建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相混合的小规模住宅区。内城作为居住地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选址主要考虑的就是经济效益。

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原则指的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住区各构成要素进行重组,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同一范围内,通过建筑层级的合理搭配和优化布局来促进住区的多样化。

6.结论

通过以上设计原则的确立,将高、中、低不同层级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而把控小区整体设计朝着整体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住宅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著.齐康主编.走向新社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7

【关键词】高层住宅;消防车道;问题;探讨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尽可能多建设绿地、要有足够的娱乐设施等。但是这种要求往往是以牺牲住宅必要的功能为前提,这一问题在高层住宅中非常明显。因为高层住宅本身的占地面积相对小,人们更渴望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样在基础设施简之后,往往忽略了对消防车通道的建设。接下来,笔者就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行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现状

近些年来,很多的高层住宅设计人员已经开始重视对消防车通道设置的设计,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高层住宅建设现状来说,消防车通道设置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高层住宅以后的使用埋下了很多隐患。接下来,笔者就总结一下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高层住宅时,只考虑到在高层住宅建筑的一面设置消防车通道,而其他的地方都设计成自然景观或者娱乐设施,这样的设计虽然得到了很多开发商和居民的喜爱,但是却存在很多的隐患。其实设计人员这样设计也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是指《住宅建筑规范》,但是我国已经出台的符合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的法律规范,比如《高层民用建筑没计防火规范》,这里有明确的规定,高层住宅周围必须设置环形的消防车通道,如果设计环形消防车通道存在困难,也要在高层住宅建筑两面设计消防车通道。因此在这里出现了矛盾,设计人员前者遵循《住宅建筑规范》与现行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着不同的规定,这给设计人员也带来了困扰,但是这两种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这是目前我国现行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遇到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针对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问题的探讨

上文中笔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在设置时存在的最大问题,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有着不一样的规定,接下来,笔者就这问题进行探讨。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与《住宅建筑规范》的消防要求比较

通过笔者对这两种规范的仔细研究比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主要强调的是高层公共建筑,也没有具体的说明高层住宅这一建筑类型,而《住宅建筑规范》则强调了住宅的消防车通道设置的具体要求,因此通过笔者的研究认为《住宅建筑规范》更适合我国建设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时使用。

2、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部分消防条件比较

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种规范,一种针对的是高层公共建筑,而另一种主要针对的是高层住宅,那么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消防条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2.1高层住宅在设计时都一般每户每层都在50-150m2之间,每户之间都有防火墙,户门也要求是甲级最少是乙级防火门,这样的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使一户发生火灾,也不容易发生蔓延,直接将火情控制在一户之内,而且对每户内的任意一点到户门的距离也有规定,即一般为20米,这样可以保证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尽快的被疏散。

2.2高层公共建筑防火分区可达2000m2、3000m2与5000m2,而且平面布置、使用功能复杂,高层公共建筑疏散距离达50m疏散距离远远超过住宅建筑,往往需要设置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灯来辅助人们对建筑平面及安全疏散、逃生路线的感知。

2.3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用户人员情况比较

一方面,高层住宅每套用户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使用人员相对较为固定,住户对自家住宅的平面布置及物品放置情况相对熟悉,安全疏散路线等更为清晰;另一方面,高层公共建筑活动人员相对住宅来说,明显复杂,有的人员甚至只来过一次,对建筑平面布置甚感陌生与神秘,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应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逃生。通过上述高层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用户人员情况比较,可以认为高层住宅用户人员比较高层公共建筑相对固定,使用功能相对单一。

因此,我们认为高层住宅与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条件有诸多区别,而采用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车通道设置条件来要求高层住宅,显然不太符合实际生活需求及防火灭火工作情况。

所以根据上述讨论可知,对于10层及10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建筑,火灾危险性相对其他高层公共建筑来说较小,结合实际,可建议按规定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至少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要强调的是,该长边不应仅仅为一般的消防车道,应为消防登高车操作面,并满足消防登高车操作面的相关要求。比如,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进深大于4m的裙房,该范围内应确定一块或若干块符合消防登高车操作要求的场地。该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宽度不应小于8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坡度不大于3%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5m;登高车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8m;登高车操作场地与场地之间的距离不大于20m-9;建筑物的外墙与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每层均应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人的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mx1.0m,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m。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对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进行有效的设置十分必要,能够防患于未然,虽然关于高层建筑防火规范,两种规范有矛盾之处,在经过笔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对其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的选择合适的规范。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层住宅消防车通道设置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为更好的建设高层住宅的消防车通道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白洁.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登高面和消防登高作业场地的消防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09)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8

人们形象地将住宅比喻为生活的容器。而从住宅变化的过程来看,其实也就反映了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生活当中的任何变化其实都作用到了住宅的上面。在受到经济体制与经济格局的影响下,人们对住宅的质量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当前,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出生活容器的要求,更为重要还对住宅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体现在住宅方面。住宅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人们生活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活方式多样化中,住宅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

目前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现状

在住宅设计方面,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目前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现状可以了解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特点:首先,住宅设计功能多样化。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生活空间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住宅室内空间的结构特点,对空间组织进行合理的组合,将住宅空间划分为两个区域,即日常生活区与日常休息区。生活区包含厨房、起居空间与餐室,日常休息区包含卧室、学习与卫生间。也就是在空间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动静结合,将住宅设计成“餐寝分离”的格局。其次,空间适应性与灵活性增强。在住宅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业主的生活习惯、职业类型与家庭结构,进而提供出多样化住宅空间。在住宅设计的过程中,会考虑业主家庭状况,促使住宅设计更具有人人性化。再次,节约土地资源。目前我国各种资源利用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小型城市住宅设计发展而言,土地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过程中,节约土地表现得较为突出。最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任何一项设计成果的体验,最终都会落实到人身上。针对住宅的设计,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业主的意见与想法对提高住宅适用性非常重要。在当下的城市住宅设计中,人性化在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小型城市住宅整体设计原则

小型城市住宅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大城市,在受到城市自身发展因素与资源共同的影响下,小型城市住宅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唯有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够促使住宅设计更符合小型城市发展的状况。从目前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小型城市住宅整体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首先,平面合理布置原则。针对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实际情况,需要合理布置平面。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平面各个区域功能都能够充分体现出,二是平面布置达到紧凑性,功能具有一定作用的需要突显出来,三是室内通行方便,在室内活动的时候无需穿行其他空间,各个部分没有交叉。对于住宅空间的平面布置需要达到这几项要求,才能够满足业主的基本需求。

其次,户型适当原则。对于小型城市住宅设计而言,在受到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影响的同时,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样会影响住宅的设计。因此,为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小型城市住宅面积通常以90平方米为主。而这种住宅设计在满足业主舒适度的情况下,还可以达到节能省地的要求。小型城市住宅户型需要在保障住宅舒适度的前提下,能够达到省地的目的。从这就可以看出,住宅舒适度并不与住宅面积成正比。

再次,厨卫集成原则。小型城市住宅设计受到一定的限制,住宅设计的面积通常都不是非常大,因此住宅内专用的空间也不大。在此种情况下,在省地的前提下可以将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分解或者集成,这样就能够保证住宅的适用性。如,可以将洗浴、洗涤与盥洗分解成几个独立的小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相互干扰性,还有效提高了使用效率。集成原则在小型城市住宅设计中显得较为重要。

最后,功能空间灵活原则。时代不断发生改变,业主生活节奏、生活习惯、居住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住宅空间设计方面需要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针对业主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通过灵活功能设计,应用灵活分离的方法将较大空间的结构、外形简洁,卫生间与厨房位置固定。这样的设计体系更有利于设计的产业化发展,这对提高住宅品质与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过程中,即使各个空间范围较为狭小,占地面积小,但是各项功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不仅能够满足业主不同时期的需要,还可以增强住宅的适应性。

小型住宅室内空间布局要点

小型住宅是在人们需求基础上展开建造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小型住宅最终是为了提供给人们居住,所以小型住宅建造和室内空间设计都必须要“以人为本”,将满足住户的居住要求当作首要任务,小型住宅室内空间布局的要点如下:

(1)合理布局。小型住宅的整体布局规划需要划分两个部分:私用活动区域和公用活动区域。私用活动区域是将卧室和卫生间集合在一起,而公用活动区域则是将客厅、餐厅和厨房集合在一起。私用活动区域和公用活动区域在空间布局上一定要层次分明,使室内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且具有美感。

(2)提高小型住宅的舒适度。小型住宅的空间大小、采光和通风条件都是影响其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小型住宅规定的建筑面积内,尽可能扩大室内的起居面积,合理地分配厨房和卫生间的空间尺度,合理地划分室内空间的尺度,提高住宅整体的舒适度。

(3)室内改造需要有序进行。小型住宅室内空间的改造属于再创造活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工作顺序进行。室内空间改造需要紧凑、合理,应充分考虑操作的顺序,使改造活动有序进行。

小型城市住宅设计分析

在可利用空间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各个城市的住宅设计都在不同程度的向天发展。目前的住宅可以将其分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中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这是发展不均衡城市所表现出来最为明显的共同点。因此,无论从何种层面上来说,小型城市住宅设计对空间与整体都是从这几方面来进行设计的:

1.平面空间设计

小型住宅平面空间设计是建立室内生活价值的基础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交通流线和区域划分两部分。所谓交通流线是指室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室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它关系到小型住宅是否自由畅通。交通流线中又划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门厅、走廊、楼梯和屋外的道路是有形的,能够提供交通联系的空间是无形的。小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主要应扩大无形交通联系的空间,减少有形交通联系空间,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

2.立体空间设计

居住空间是小型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起点,是提供人们起居、休息、睡眠、娱乐等重要活动场所。小型室内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空间形象本身具有规律性的集合原则,空间大小给人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人们通常喜欢有规则、有规律的几何形体。小型住宅室内空间只有科学、合理的划分,才能显得充实。

小型住宅室内空间是指高度与长度,即高度与长度构成的垂直空间,它是全方面、多层次的,有时候还是实与虚交融的立体。在立体空间设计过程中,一是对储藏、展示空间部分的设计,二是对采光、通风空间部分的改造。设计手段包括隔断、围、架、封、透等,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资源,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宽敞。

3.套内空间设计

套内空间设计对整个住宅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整个住宅设计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套内空间设计方面。首先,起居室的设计。起居室是整个住宅区域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业主日常活动的核心场所。在过去堂屋或客厅功能空间都体现在起居室内。因而在此部分设计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客厅的样式来进行设计,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并不按照起居来进行设置。专用的起居室已经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标准模式,即使住宅面积的标准促使住宅内部形成了空间化,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住宅内的很多空间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起居室对于大多数业主来说,就是一个看电视、说家常的地方。因此在起居室设计的时候,确定沙发与电视机之间的位置。可以通过电视屏幕的尺寸来确定最佳观看距离,增强舒适性。通常情况下,将起居室开间轴线尺寸控制在3.6m左右的时候,舒适度就会大大增强[4]。其次,厨房的设计。对于住宅设计而言,厨房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厨房应当尽可能靠近门户,远离卧室与客厅,并且在设计的时候,出于能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将厨房设计与卫生间相邻,这样有助于管线集中。在设计厨房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厨房的形状、设施布置与规模,还应当根据餐厅与起居室之间的联系将两者互通起来。厨房设计需要结合整个住宅的面积充分考虑。最后,卧室设计。在设计卧室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大小。空间大小需要根据家具布置形式与使用者的就寝状态综合考虑。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住宅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其舒适度以及设计、规划、布局等都被人们密切关注。因此,在小型城市住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不仅要提高住宅的舒适度,还应当充分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这样才符合小型城市发展形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9

关键词: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熵权理论;专家评分

一、目前现状及研究意义

在第四届城市住宅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指出目前我国大多建筑未达到使用寿命就被拆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并带来环境问题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建筑物频繁拆除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对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研究从中发现制约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从这些因素出发建立建筑物寿命全寿命周期的维护体系,找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新思路,节约社会资源。预测既有建筑使用寿命,对未来城市的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估算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寿命年限,对未来既有建筑的拆除和改造决策提供意见,对拆除建筑的垃圾处理时间周期表,为相关部门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比率低,通过对剩余使用寿命的研究对建筑物特别是古代文化建筑的维护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既有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和实际使用寿命

1.规划中的建筑住宅使用寿命。从2005年国家颁布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可知,住宅的使用年限50年,住宅50年的使用年限是指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存在的。

2.实际中的住宅建筑使用寿命。2010年原建设部部长刘志峰在“中日百年住宅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由于我们国家住宅生产方式粗放,加之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只有30年左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我国住宅使用寿命只能持续25至30年。

三、基于熵权理论研究对我国既有住宅建筑使用寿命的预测

3.1建立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熵权法模型。将住宅的正常使用寿命经过修正得到城市住宅实际使用寿命。假设影响建筑物住宅使用寿命的因素有j个,根据专家评价法对各影响因素的进行打分。设影响因素集为{x(i,j),i=1,2,…,n;j=1,2,…,m}。其中,x(i,j)为第i影响因素第j个评价指标值,n,m分别为影响因素的数目和评价指标的数目。在预测前,需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越大越好型指标规范化处理为:

3.4既有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住宅建筑的使用寿命=设计使用年限-∑50*各因素发生拆除概率的年限=33.4年。

四、总结

城市住宅建筑的实际使用寿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熵权理论建立的城市住宅使用寿命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我国既有住宅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3.4年,远低于住宅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延长我国既有建筑使用寿命有很大空间。(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贵文,徐可西,张梦俐.建筑寿命的区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04:119-124.

[2]王瑞,林振荣,谢永亮,季凯,吕磊.对影响建筑寿命因素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0,02:24-25.

[2]谢善鹏.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城市住宅设计规范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州城镇规划区内个人住宅的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在城镇规划区内规划和建设个人住宅。并按规定的顺序料理建房审批手续。

本细则所称规划区是指经依法审批并公布实施的城镇总体规划所确定规划控制范围。

本细则所称城镇是指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镇。

本细则所称个人住宅是指村民或居民自行出资、建设、使用的住宅。

第三条各县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镇规划区内个人住宅规划建设的管理监督工作。

应按各自的职责,城管、公安、林业、交通、环保、水利、农业、经管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协同做好规划区内的个人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镇规划区内应严格控制个人住宅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规划和宅基地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划和宅基地管理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个人住宅规划管理

第六条城镇规划区内的个人住宅规划管理。规划区内划定建成区、发展控制区、郊区,实行分区域管理个人住宅建设。

并公布实施,建成区、发展控制区、郊区的具体范围由各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城镇发展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州城市的建成区、发展控制区、郊区的范围须经州规划委员会审查同意后。

第七条城镇建成区以及控制发展区范围内禁止新建单家独院式个人住宅。积极推行以单元楼式住宅为主,统建联建式个人住宅为辅的住宅小区(居民安排小区和农民住宅小区)规划建设。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按下列规定,城镇建成区及发展控制区范围内。对个人住宅实施规划管理:

一)危旧房改造

需要改建、扩建以及属危旧房需拆旧建新的应严格依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详细规划已公布实施区域内的个人住宅。由各县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县市规划委员审查通过后审批。对不符合详细规划要求的个人住宅,不得批准建设,由政府分期分批组织迁出,原有宅基地由政府统一收储,其住户可按相关政策通过弥补或者在住宅小区内统一集中安顿。

一律不得批准改建、扩建。经房屋平安鉴定机构鉴定为轻度危房的只允许维修加固;属D级危房的可由政府在住宅小区内集中统一安顿;或优先安排居住廉租房进行安置,详细规划未公布实施区域的个人住宅。待详细规划公布实施后,按前款规定进行处置;若安排无法落实且近期内详细规划无法公布实施,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原址建设一层过渡房。

二)拆迁还建

应根据详细规划的要求,因乡村市政建设、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而产生的拆迁安排户。由拆迁安排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制定拆迁方案,报政府批准后,规划建设居(村)民拆迁安排小区进行集中统一安顿。详细规划未公布实施的区域原则上不得进行拆迁户的安顿。

由建设业主在开发项目中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解决拆迁安顿,城镇规划区内由市场主导的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等产生的拆迁户。不再另行批准拆迁还建用地计划。

三)农民建房

提倡在农民住宅小区(村民居住点)内建设单元楼式住宅和统建联建式个人住宅。对于需要改建、扩建和属危旧房拆旧建新的依照危旧房改造方法实行。禁止农民在建成区及发展控制区内新增宅基地建设单家独院式个人住宅。对于确需建房且符合农民建房条件的应在农民住宅小区内进行宅基地的安顿。

四)企业改制量化给职工的土地

由政府负责收储,企业改制量化给职工的土地。其居住用房由政府依照政策采取安排廉租房或经济适用住房的方式解决;对不具备收储条件且符合详细规划要求的应严格依照详细规划,由各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县市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批准建设。

严格控制建设零星的个人住宅,第八条城镇郊区。应按照“三个原则”能靠山的不占田、能集中的不分散、能建特色民居的不建一般结构房)要求规划建设村民点和组团式个人住宅。对村民点的规划建设暂时无法落实的确属危房改造或符合农民建房条件的应严格依照农民建房的用地规范和规划要求建设。

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扩建,第九条凡涉及城市“四线”规划控制区域的个人住宅。原有个人住宅的规划管理依照第七条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个人住宅的审批

第十条城镇居(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符合本细则第七、八条要求的可以申请个人住宅建设:

1经房屋平安鉴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的

2现有住房居住面积低于最低居住规范面积。居住确有困难的最低居住面积规范: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且户均低于45平方米;村民人均建筑面积低于25平方米且户均低于60平方米)

3系该村在册常驻人口。

4符合分户批地条件。

5外来人口。需要建住宅而无宅基地的

6因发生或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镇规划以及进行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不得申请个人住宅建设:下列情况。

1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的

2已有住房且面积达到或已经逾越最低居住规范面积;

3宅基地已达到规定的规范再申请新宅基地的但为实施村庄规划和集镇规划进行旧村改造的除外;

4以所有家庭成员作为一户申请批准宅基地的不具备分户条件而以分户为由申请宅基地的

5出租、出卖或以其他形式转让地上建筑物。

6相邻权、毗邻权有纠纷且无法协调解决的

7已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

8不符合农民住宅小区、居民安排小区、村民点详细规划的

第十一条城镇规划区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必需依法取得和使用集体土地建房。宅基地每户不得超越140平方米,农民住宅小区安顿的每户宅基地不得超越120平方米,单元式住宅每套按120平方米控制,其他规划控制指标必需严格依照已公布实施的详细规划执行。

可参照前款规定执行。城镇规划区内的居民安排小区、拆迁还建小区及村民点的规划建设。

需对原有个人住宅进行改建、扩建和拆旧建新的其规划控制指标依照该片区公布实施详细规划要求执行。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居(村)民。

第十二条个人住宅建设的审批顺序

一)城镇规划区内农民建房审批顺序

1符合个人住宅建设条件的农民持相关资料向所在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村(居)委会组织公示。公示的内容应包括申请人、家庭人口、申请理由、原有住房情况、申请建房位置、使用面积、建筑规模等,农民住宅小区内建房的还需公示小区总规划平面图。公示时间为7天。公示期间有举报不符合审批条件或申报资料不实的一经查实,建房申请不予批准。经审查及公示通过的由村(居)委会签署意见并盖章。

2建房申请人持村(居)委会意见向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申请建设初步审查意见。

3建房申请人持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意见及有关资料向其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并经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向申请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建房申请人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所在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料理土地使用手续。

5建房申请人持土地使用证及其他相关资料。

6建房申请人在施工前。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需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7房屋竣工后。作为料理房屋产权证的依据之一。

二)城镇规划区内符合个人住宅建设条件的城镇居民、拆迁户。

第四章个人住宅的组织实施和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城镇规划区的居民(拆迁户)安排小区和农民住宅小区(村民点)必需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按规定建设道路、管线、绿化、给排水、环卫等设施。

第十四条居民(拆迁户)安排小区和农民住宅小区(村民点)选址由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村(居)委会进行实地勘测。按顺序报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由市规划委员会初审,州乡村规划区内居民(拆迁户)安排小区和农民住宅小区(村民点)选址方案。报州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州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

第十五条居民(拆迁户)安排小区和农民住宅小区(村民点)选址确定后。农民住宅小区(村民点)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为主体,拆迁还建小区以拆迁组织机构为主体,委托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经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规划、住房和建设、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个人住宅建设必需严格依照规划要求同意建筑风格。并推行坡屋面,鼓励建设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

第十七条农民个人住宅的建设管理

1农民建三层(含三层)以上投资30万元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

2农民建三层(含三层)以上投资30万元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向建房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料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3农民建三层(含三层)以上投资30万元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

4农民建三层(含三层)以上投资30万元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使用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资料和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