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媒体的特点十篇社交媒体的特点十篇

社交媒体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1:28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1

关键词:社会语言社交媒体语言网络语言社区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97-01

一、言语社区

言语社区通常被定义为“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相同言语规则的一群人”。而言语社区中的人通常享有一种或两种共同的特征,“社会语言学家所考察的对象是使用着的语言(languageinuse)和语言的使用者(languageuser),而且他们所关注的是反复发生的而不是偶然出现的言语模式;是群体的而不是个人的语言行为”。从这一点看,通过社交网络而聚集的人构成了一个依托数据形成的言语社区。它摆脱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局限,其成员虽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是具有共同特点,即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有着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沟通的动机,并且遵守网络交际的规范,相对于其他言语社区,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广泛性、针对性和平等性。

二、广泛性

过去,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地区间缺少交流,而形成了独属于该地区的地域方言。语言的地理性变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现在,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大众媒体发展,不同地域交流日渐频繁,语言的地理差异性正在减弱。

社交网络言语社区的广泛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横向的,主要是指其摆脱地域的局限。若我们将每一参与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的人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些个体的分布范围可以至全世界。不同的个体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不断碰撞融合,摸索出适用于网络交流属于网络社区的语言。例如,网络用语“蓝瘦香菇”,其实就是南宁普通话与壮族语言的语调的结合体。它由一人l起,而后借由网络传播,而在网络言语社区的成员认同其用法,而广为采用,使之迅速传播。二是指纵向的,主要是指其摆脱时间的局限。时间是单向的,它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我们此刻所说的话语,若是没有像书籍、录音等载体一样进行有效记录,则达不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不同于这些载体,社交网络提供的载体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向的联系。即甲向乙发送一个信息,乙可以即时回复也可稍后回复,甚至可以选择不予回复,这样就是交流存在一种打破地域限制的“即时性”或是“延时性”。

三、针对性

传统统计学倾向于以性别、收入、年龄或是教育背景来划分群体。当然,以上分类都可形成独立的语言社区。不过,这同样显示了传统统计学的一个局限,即它事先将总体依据不同标准来划分成不同小组,进而得出不同小组的共性特点。例如,若以性别为划分标准,则得出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倾向于语调上扬,习惯使用反义疑问句,更加注重措辞等。而男性的话语则往往语调低沉,语气坚定。

可是,网络言语社区是自发形成的,其成员具有共同点或共识,比如兴趣或爱好甚至职业倾向。他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探讨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所用语言具有专业化或职业性的特点,无需提供先前的知识,不用担心听话人理解不了的情况,有利于交流继续。例如,网络工程师论坛可视作一个言语社区,他们有着自己的行业术语,比如“Switch#configterminal”表示的是“进入配置子模式”。类似于这种专业术语,若无一定的背景知识,确实不易被人理解。因为,该言语社区就是面向可以理解话语的“同道中人”。

四、平等性

由现实生活延伸至网络的关系,与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其言语社区中的位置未变,与其所在的言语社区的其他成员关系明确。此时网络仅仅相当于交流工具。而这种关系在网络言语社区中也依然存在,不过只占其一小部分。

而对于在现实言语社区中不存在交际或是现实情况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人来说,通过网络,其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并且“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有的人甚至会打破其在现实社会的标签,在网络社区里可隐藏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性别,而其语言特征也不会随便被“标签化”。人们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来进行言语交流,而此时的“兴趣”便是这一言语社区的向心力。人们在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时,目的大多是出于想要了解和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忽略其他因素,例如说话人之间的相对权势或是年龄差异等因素。这体现了社交网络社区语言的平等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论坛、贴吧或是微博等社交媒体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在交谈时开始语往往是“你好”“在吗”,结束语通常是“下了”“88”等。

五、结语

网络言语社区语言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变体,具有自身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体系。不过,个体本身在现实言语社区中便充当着多种角色,社交网络使其角色得以扩充。如何在不同言语社区采用恰当的言语变体进行角色转换,促进有效沟通,完善和发展“朋友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2

运用多种终端获取新闻并进行多维互动正成为新闻消费新趋势,这将对新闻生产产生何种影响?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室主任殷乐的《多屏时代的新闻生产与消费态势》。

今天的舆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群体分化严重、意见对抗激烈、热点迅速转化等,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律能力等显得比以往更重要。请看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卞文阳的《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与新闻职业伦理》。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新闻事业萌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媒介批评情况如何?请看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正强的《唐宋时期媒介批评探微》。

社交传播的概念

在汉语里,社交顾名思义是社会交往的简称。但是,在社会暗语中,社交往往指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交际能力,甚至在上个世纪的十里洋场上海,交际花是有特定含义的。一般来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很难被叫做社交,社交常常是带着台面的,换言之,就是有一定场合的,不管是鸡尾酒会,还是推杯换盏,都有某种公开性。如今有社交恐惧症的说法,有些人比较怕和别人交往,包括谈恋爱,还有与单位的领导相处。

社交传播可以说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通过社交渠道进行的一种传播。过去我们说的社交新闻,通常是指道听途说的花边新闻,可以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谣言,能够进入社交新闻视野的往往都是有一定社交渠道的人。比如,在一些报刊上,有专门的社交新闻栏目,一般是以传闻的形式出现,有圈子的色彩,这种栏目的主持人肯定有独特的交往圈子,所谓有人脉,多是以文艺界的圈子为主,因为文艺界名人多,小道消息吸引人。

社交网络出现以后,社交传播变成了显性传播。以前,社交传播是隐性的,几乎是一种抵制性传播,像人际传播中的一道防火墙,往往是对夸张传播的一种纠正。现在,社交传播有了主动色彩,人际传播里的熟人法则被颠覆,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甚至出现了半生不熟的人之间的传播。

我们从新闻推送就能够看出一些社交传播的历史变化。新闻推送在初级阶段是比较招人烦的,因为是在网上。在新闻推送到了手机上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很多人会把推送来的新闻当做一种熟人之间的谈资,津津乐道。这一方面看出了网络和手机的某种区别,手机变成了一种贴身的伴随式媒介,另一方面,新闻推送也和以往新闻传播的“后篱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篱笆现象”说的是过去许多美国家庭在茶余饭后,太太们在房子的后篱笆边意犹未尽地说着一些有趣的新闻,这表明一些新闻的话题持续性比较强,同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的人际传播,它还是和新闻有关。

社交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而社交传播更像是传说中的自媒体传播,在社交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身份很难辨认。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传播容易让人联系到哈贝马斯说的公共领域,从早期的咖啡馆和茶馆,到今天的社交媒介,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场域。换言之,社交传播类似于一种场所传播,它的前提是必须有场所,只不过今天的场所概念已经有了一种虚拟的味道。这个问题有关传播的空间,在以往的观念中,基本上都是传播的时间在消灭传播的空间,而今天,情况似乎发生了某种逆转,空间传播开始挤压时间传播了,其中社交传播最有代表性。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美化社交传播的公共性,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社交传播本身既有一定的私人性,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可以说是一种私人化的公共性,或者说是有一些公共色彩的私人性。这一点在中国可能更引人注目,看看现在的微博和微信就能够理解了。

有一个问题特别能够解释社交传播的概念,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开微博。美国总统奥巴马开了,他在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就大张旗鼓地利用了社交媒介,以至于很多人说奥巴马是一个网络总统,言下之意是肯尼迪是电视总统,罗斯福是广播总统,再往前就是报刊总统了。无论是否领导人本人写微博,社交媒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领导人的媒介形象,对中国领导人而言也是如此。领导者个人微博往往比官方的政务微博更有吸引力。说奥巴马是网络总统,不如说他是社交网络总统,社交传播对他的竞选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社交媒体的崛起

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无疑是这些年媒介发展中的大事,有了社交媒体后,传播的速度问题再度引起关注。比如说伦敦骚乱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在速度上会输给自上而下的传播,这就和传播工具有关。社交媒体使社会底层的垂直传播可以演变成扁平化,使得它趋向于横向传播,这几乎是纵向传播受阻后的必然反应。

伦敦骚乱让我们依稀看到了社交媒体的分众能力。过去,我们一直探讨一个问题,分众化是不是媒体的特征?或者分众化是否是媒体的发展趋势?当媒体分众遇到青年文化时,分众好像就有了内部化和细分化的特色,局部的发散的分众对抗的是整体的有秩序的分众。社交媒体似乎正在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从传统媒体的分众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大学的研究也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当很多学生把社交媒体称为社会媒体时,许多老师都有一种不大习惯的感觉,就好像当年很多人不习惯社会新闻的称呼。这当然有翻译上的适应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即便是当初研究新媒体的专家也很难预见到社交媒体的今天,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很多研究新媒体的学者来自于旧媒体,也不只是因为新旧媒体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是否还要坚持媒体的研究路径。说白了,就是我们还需要坚持用研究媒体的方式来研究社交媒体吗?

什么是研究媒体的方式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媒体思维。在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很多研究者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用媒体中心论来研究媒体,媒体处于研究的中心,一切研究是都围绕媒体展开的。这种情况有几分像西方学者眼中的东方研究。我们在研究新媒体的时候,尤其能够看到这种偏向。比如,很多人觉得是网络自己想要媒体化,他们批评国内的一些网站经常想要靠近媒体,或者说是要做另类的媒体,言下之意是发主流媒体不敢发或者不方便发的东西。但是,网络的媒体性质并非自由选择,对此,网络更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况且,媒体化并不是媒体的专利。当初有人批评凤凰卫视时用的也是此说法。

再举例来说,有网络以后,特别是有社交媒体后,很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既然谁都可能当意见领袖,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意见领袖呢?今天意见领袖已经跳出了传播学的专业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传播链似乎是已经被打散了,意见领袖好像是越来越草根化,可以说,新媒体在反权威的同时仿佛也把意见领袖给反掉了。

那么,什么属于非媒体研究方法呢?或者说我们应不应该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研究媒体呢?所谓非媒体研究方式,就是不把媒体置于研究的中心,可以采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我们现在就经常看到这样的研究。比如,德国式的,还有就是一些非媒体圈子的研究者,他们是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媒体,媒体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平台。

人类的社交活动由于有了社交媒体而变得如虎添翼,在此之前,媒体只和大众传播有关,而人际传播变成了大众传播的附庸。现在,我们要问的是,社交媒体能完全复制人际传播的模式吗?看上去它几乎是十分完美地做到了。只不过不同的是,它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好像是一种复古,或者说是人际传播的复兴。差异是,人际传播的点对点有利于权威性,而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则形同陌路,特别是在伦敦骚乱中,这一点似乎更是如此。

自从大众传播出现以后,人际传播就退居二线了,大众传播是第一落点,人际传播是第二落点。人际传播起的作用经常就是扩散大众传播的影响。而现在,情况发生了逆转,网络是急先锋,然后是关系传播,如今又到了社交媒体,这好像就是目前的新媒体链条。新媒体出现至今,我们好像刚刚看到一点曙光,也就是说:我们似乎一直都在面对一个不知道方向的庞然大物,现在开始有一点眉目了,如果说新媒体还算媒体,那么它仿佛正在朝着关系媒体的方向发展。所谓关系媒体,就是媒体从单纯的传播走向了复杂的人类交往,包括互动和社交,而社交媒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我们的。

从大的方面说,虽然我们可以把社交媒体划入新媒体,但是,新媒体毕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包括了网络媒体,也包含了手机媒体,确切地说,今天的大部分社交媒体都离不开手机。我们过去研究手机媒体的时候,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手机媒体会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形态,比如,手机报。尽管现在的手机新闻推送越来越有社交传播的味道,然而,社交媒体的最大收获还是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似乎意味着我们从电脑移动到了手机上,媒介的移动性更强了,传播场所更加变化多端,传播时间好像变得可有可无,媒介变成贴身工具了。

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就是社交传播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点。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最好的大众传播就是人际传播,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就让人头疼了,因为大众传播是强势传播,人际传播是弱势传播,人际传播往往被视为第二落点传播,也就是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补充。有了社交传播以后,好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可以被串联起来了,人际传播不再是大众传播之后的窃窃私语,而是和大众传播齐头并进。

在社交传播中,我们甚至于可以看到传者是如何向受者转变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受众怎样变成了传者,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传者也会向受者转变。在微博和微信上,这一点似乎很明显,记者来这里不仅仅为发新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进入受众的管道,他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体验生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媒介生活。

第二个影响,社交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公共领域的曙光。如果把微博也算成社交网络的话,那么,看上去社交媒体更像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因为社交媒体兼备私人性和公共性,它们似乎是网络上的咖啡馆和茶馆,甚至微博和微信上的参与者的平均素质好像也高于通常意义上的网民。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学术理想被引进中国以后,受到很多学者的追捧。民生新闻嫁接公共新闻失败以后,一些专家寄希望于网络,但是,这种想法看上去更多针对的是传统媒体的不够透明,一旦考虑到网民的素质问题,包括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还有网络文化的某些扭曲,网络的公共领域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社交网络一开始在中国建立的时候,似乎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对立物出现的,而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它可以联通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在改变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同时,也在开辟着公共领域。

第三个影响,社交传播给大众传播增加了一些主动的色彩。比较而言,大众传播可以归入被动传播,也就是说,由于它的灌输性较强,因此,受众在接受传播的时候显得比较被动,可以选择的东西不多。而社交传播则是比较典型的主动传播,换言之,大部分社交传播的参与者都比较积极,他们身兼传播者和被传者的双重身份。

第四个影响,社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口碑传播。口碑传播在很长时间里已经被视为一种特别古老的传播方式,也就是说,它在大众传播的冲击下,看上去基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但是,社交传播改变了这种看法,社交媒体加快了口碑传播的速度,在以往的观点中,口碑传播之所以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传播速度非常缓慢。同时,社交媒体还创造了许多口碑传播的新空间,让我们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口碑传播时代。

第五个影响,社交传播对大众传播有去魅作用。大众传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最后一百米,这就如同电信的入户问题,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恰恰是在这个最后的环节上容易发生传播距离的倒置问题,具体说,就是越靠近受众的事情往往越不容易得到被传播者的认同,反之则容易得多。有了社交媒体以后,这个问题好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意见领袖和典型人物都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被议论纷纷的对象。

第六个影响,社交传播让大众传播变得更直截了当。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传播属于间接传播,虽然它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受众,但是,它主要是靠新闻记者来传递信息的,记者就是一种中介。这也是为什么记者的职业非常强调客观性的原因之一。而社交传播属于直接传播,它可以让领导人和百姓都直接面对自己的听众,意味着它可以绕过记者这道墙,使得传播者和受传者面对面。这似乎是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游戏规则。

国家也可以变成媒体吗?在2013年中德媒体对话会上,德国汉堡大学的布克哈特教授说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是说在新媒体时代,国家变成了媒体。以往在报道层面,政府通常是信息来源。而现在他们似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领导人个人和官方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信息。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3

一、美国大选中传统媒体的失效

一个毫无从政经验的美国人,一个看似满嘴跑火车的商人居然当上了美国总统!真让支持希拉里的美国精英阶层大跌眼镜,尤其是从始至终一边倒支持希拉里的美国主流传统媒体集体性的预测和传播失效更是前所未有的现象。那么特朗普是否没有打出“宣传牌”?作为个人传播体的特朗普或许已不需要传统的大众传媒来为其宣传和包装,因为他的过往经历已成为一个品牌,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年从商经验又让其了解了草根大众的需求和胃口,深谙获取大众支持的传播策略。因此,即使大众媒体几乎一边倒地为希拉里发声和赢取支持者,特朗普也能靠广为人知的个人品牌,吸引草根的话语体系,尤其是凭借娴熟的社交媒体传播技巧最大限度地形成自身影响力并赢得支持。可以说,社交媒体在特朗普的竞选总统之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如果说奥巴马是第一位“互联网总统”,那么,特朗普则是第一位“深度互联网总统”。在传统媒体一边倒支持希拉里的情况下,特朗普则选择了通过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这些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从互联网中对特朗普进行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只看电视,你一定会觉得特朗普是个非常不靠谱的人,然而,在Youtube上特朗普的每一个视频都轻松达到上千万的浏览量。特朗普的支持者在Youtube、Facebook、网络论坛上针锋相对地跟希拉里的支持者作斗争,一个视频评论数往往能达到五六位数。特朗普的粉丝还利用互联网传播拥护特朗普的文章,甚至让许多民主党的老选民都投奔过来。

当然,特朗普的个人品牌塑造和熟练的社交媒体传播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4年1月8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一档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学徒》(theapprentice),主演就是唐纳德?特朗普!第一季一播出就风靡了全美国,连续4个月位居收视冠军宝座,平均家庭收视数达2070万,最高家庭收视数达4010万,成为5年中18―49岁成年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学徒》也成了一部真人秀的教科书,从“学徒”到总统就是一场完美的真人秀。

这次美国大选不仅引发了我们对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变革的重新思考,也在传媒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无疑,这次选举表现出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巨大差异。就在竞选的紧要关头,Facebook的老总马克?扎克伯格居然第一个跳出来说,不同意希拉里的很多意见,直接反水支持特朗普了。Facebook之前也是民主党的拥护者,有段时间还因删特朗普的帖子而引起争议。但突然Facebook态度完全变了,Facebook的老总亲自带队给川普铺红地毯。Facebook还专门给川普开通了一个高清电视台,在Facebook页面上实时播放特朗普的各种集会视频。特朗普的Facebook粉丝数暴涨。经历此次大选,一直鼓吹希拉里胜出的传统媒体会加快淡出市场,新媒体将逐渐接管媒体世界。

为什么Facebook会突然转向支持特朗普呢?据说小扎通过分析Facebook的数据,发现已经有90%以上的人支持特朗普,所以立刻转变航向,转而跳到特朗普那一边了。这样的大数据和实际民意获取,传统媒体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Facebook这种社交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报纸和电视都是单向传播,缺乏交互性和有效的反馈机制,虽然也可以用抽样问答的形式来统计,但因为是小样本,存在采样者因个人的主观意愿,很容易对采样人群进行偏向性选择,对各类变量精准把控具有一定难度,造成结果偏离真实意向。

怎么才能最佳地预测谁是下一任总统呢?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全样本的收集。诸如Facebook、twitter这类的社交媒体往往是典型的双向传播,这些平台上存储了大量网民发表和转发的关于总统选举的文章、评论、照片和视频。较之于传统民调,这些数据往往能更为真实和全面地反映选民的想法。

有人评论这次美国大选:“特朗普赢了,输的可不只是希大妈,还有传统媒体!”特朗普胜选的意义堪称划时代,标志着传统媒体的崩溃。选前主流报纸评论和电视民调全部失灵,抛开党政因素,这在美国大选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资本主义寡头经济和中产阶级精英政治所依赖的传播手段,正面临这个时代的严峻挑战,社交媒体无论在议题、民意、社群和动员能力上都在颠覆西方百年的游戏规则。传统主流媒体不再是引导公众的?t望塔,反而成了误导国家的哈哈镜。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整个美国大选过程,不仅再一次重创了传统上的媒体“皮下注射”效果学说,更为重要的是连传播学界奉为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也被颠覆。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大选的议程设置理论最终在50年后的美国大选中被历史改写。究其原因,莫过于基于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失效以及基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方式的兴起。

二、社交媒?w发展历程的回顾

“互联网技术先是将全球‘认知时钟’整齐划一,‘草根’先是‘捣毁’了权威的象牙塔,而后交互技术的飞跃式发展(web2.0)更以前所未见的高效能建立起新型的信赖关系。”[1]目前在互联网上,社交媒体已经超越搜索引擎,成为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的占比分别为46%和40%。今天,社交媒体几乎成为新媒体的代名词。那么,明天社交媒体会成就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社会呢?在对社交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进行前瞻性预测前,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Socialmedia”,有人译为社交媒体,有人译为社会化媒体。笔者倾向于前者,如若使用后者,可把社交媒体看作狭义的社会化媒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的内涵。百度百科中的定义为: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及平台。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社交媒体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2007年的一本叫作《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issocialmedia)的电子书中。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mayfield)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其具有以下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其实,社交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

社交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Usenet、aRpanet和BBS系统,甚至可以追溯到电脑时代来临之前的电话时代。随后,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相继诞生(见表1)。

有人把社交媒体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1.0:个人社交时代――内容互通;社交媒体2.0:全民社交时代――关系互动;社交媒体3.0:移动社交时代――物物互联。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和物联网让社交媒体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网络的构建,信息传播进入了关系传播,一些社交媒体成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从而把新媒体经济导向关系经济。如果说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传播赋权,那么社交媒体则促进关系赋权。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对个体的赋权模式发生了范式转变,关系赋权作为一种全新的赋权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个体及其他关系资源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力格局与游戏规则。

目前社交媒体已形成多种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有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媒体,如微信;有基于弱关系的社交媒体,如微博;有基于位置服务的社交媒体,如滴滴打车;粉丝和网红打造了一个个社交入口,而直播和平台则把社交推向每一个角落。在今天,无社交不传播,媒介化与社会化融为一体,社交媒体已经从内容为王发展到连接一切!

然而,2016年为一些严重依赖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敲响了警钟。随着社交平台上运营者数量的不断增多,流量已呈现分散趋势,平台外的营收似乎亦达到顶峰。此外,社交媒体也给本已严峻的局面带来了新焦虑。尤其是Facebook,如今人们发现它构成的威胁竟和机遇等量。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信息泄露、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在困扰着社交媒体。当微信面对人际过载、内容过载等社会化挑战时,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对微信团队说,微信达到8亿用户之后,其社会复杂度已是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深水区,除了上面说的场景之外,还必然会有更多更深远的数字化社会难题接连浮现,微信团队面对社会化的挑战,会比5年前从零开始创业的挑战更大,责任也更大。

许多运营者不仅希望能够将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变现,而且渴望发掘社交媒体的连接能力。由于担心社交平台运营对于直接关系的稀释,运营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以点赞和转发为基础的虚荣指标,他们开始专注内容与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连接。在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中,关系转换和关系重构最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社交平台,研究关系转换比研究关系本身更重要。张洪忠教授认为,社交媒体的价值观传播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关系,不但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面”上传播关系,更打破了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建构方式。

三、社会化传播时代的到来

展望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使各个社交媒体之间会呈现出更多的关联性,它与现实的连接将更紧密,人类会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彭兰教授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然而,社交媒体的明天并不是一片光明。在人们纷纷表示对社交媒体的热忱与关注时,也有人在反思着这种趋势的另一面。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致使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功能。如“网络串联示威”的出现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但学者马尔科姆认为,社交媒体被大众高估了,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

令人憧憬的是,如果当下仍然处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交媒体的高级版会是怎样的存在?社交媒体的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社交媒体专家阿耶莱特?诺夫认为,社交媒体将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不请自来。适当的信息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传递给适当的人,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是一个智能社交的概念,人工智能将会让社交媒体变得更聪明,更善解人意。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将是明天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将改变媒介生态和社会形态,需要在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治理。

大众传媒的失效以及失效的原因,恐怕需要从传播学近年来的发展上来寻找。笔者试图从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公共传播(publiccommunication)、社会化传播(socialcommunication)这三个概念入手分析大众传媒失效的原因。大众传播强调“受众”被动性,公共传播强调传播的公共性,社会传播强调大众参与和水平传播。

大众传播主要是机构性的,以五种大众媒介为传播介质和不确定数量的“受众”是它传播的对象,多为单向无反馈传播。公共传播是一个近年来使用频繁的新概念,尽管讨论较多,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胡百精、杨奕在《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定义为多元主体基于公共性展开的沟通过程、活动与现象,旨在促进社??认同与公共之善。”[2]吴飞在《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一文中指出:“公共传播学是基于公共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社群实践活动,为人类的权利的平等、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支持。”[3]社会化传播,不强调传播主体,而强调传播方式,指传播方式是弥漫的、对象是多样的、广泛渗透的。公共传播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社会性媒体进行社会化传播。可见,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无论是大众传播方式还是公共传播理念,都可以借助于社会化传播的方式进行。

社会化传播偏重于运用社交媒体,一般是指一种传播方式或营销策略。但是,社会化传播并不只限于社交媒体,还包括每个互联网上的人,他们都在传播的节点上。有学者指出,传播的5w中的主体有可能会消失。如果从传播战略(为获得某种效果所进行的传播)角度看,社会化传播可能主要偏向于一种客观的或者事后的描述,而很难事先策划和掌控。那么,社会化传播这个概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了。当然,也许正因为如此,社会化传播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新意。

然而,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必须说清它是什么和它不是什么,如果一个概念太无边界、太模糊,就容易让人觉得它可有可无,也不利于它得到承认和推广。社会化传播还是有主体的或者说是多主体的,传播也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复杂化。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传播理论需要重构。

“传播领域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传播渠道从互相分隔到跨界融合;传播对象从被动接受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范围从地方化到全球化;传播效果从传者基本可控到传受双方共同发挥作用。”[4]最近,可口可乐成立了北美社交中心,这是一个实时新闻编辑室,用来管理所有可口可乐商标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事务。可见,互联网世界里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即社会化传播时代。

其实,在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形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社会化传播生态已经形成。问题是我们对此研究还不够,社会化传播的理论尚未构建起来,因此未能用来解释和指导传媒变革,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之火已经燃起。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4

关键词:精准营销;社交媒体;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65-02

近几年,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除了其简单的交流、沟通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视为企业在营销中的重要工具和平台。企业、品牌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上的优势并通过社交媒体来收集不同受众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更好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而确立自身品牌的精准营销目标和策略。本文立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大背景,对商家、品牌如何进行精准营销进行简要剖析,同时学习与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研究。

一、精准营销的兴起

精准营销已经成为当今营销的关键,如何做到精准,这是系统化流程,有的企业会通过品牌联播等营销做好相应企业营销分析,市场营销状况分析,人群定位分析,最主要的是需要充分挖掘企业产品所具有的诉求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是时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营销术语,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可量化的精确的市场定位技术突破传统营销定位只能定性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数据库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持与顾客长期沟通等措施,建立企业的忠实受众群。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作为营销工具,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潜在受众群体和市场中,使企业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利益最大化,完成企业的既定营销目标。

1.网络精准营销的兴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转移,然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也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爆炸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面临的、可获取的信息(如商品、资讯等)成指数式增长,如何在这些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网络精准营销的概念应运而生。

2.网络精准营销的手段。运用个性化技术的手段(如网站站内推荐系统),帮助用户从这些网络过量的信息里面筛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电子商务网站、媒体资讯类网站、社区都逐渐引进站内个性化推荐这种手段,进行精准营销了。

二、社交媒体营销发展格局

1.社交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社交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模式,让受众有更多机会去参与双向沟通与互动,社交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极大的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性,使更多的普通人、平凡人成为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者,许多受众满足于传受两者角色之间的转换,参与性极强。社交媒体以其开放性、连通性和交流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社交媒体除了沟通交流功能之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渐渐成为了诸多企业、商家作为自身营销手段的首要选择。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工具来进行营销、销售,维护公共关系,开拓客户服务的一种方法。近几年兴起的口碑营销、品牌营销等概都基本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交媒体更多的是注重受众的使用效果,目标受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对品牌的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与自己相关的社交媒体圈里的用户,众多企业也正是利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优势来进行品牌的推销,形成自己的品牌口碑,达到营销的目的。

2.社交媒体的营销现状。随着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并且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期较短等条件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前我们所处的营销现状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广告主的试探性。各种各样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广告主新的尝试机会,广告主们开始对社交媒体加大投资,探索新的广告形式以适应社交媒体环境,并且不断扩张自身的广告辐射范围,做到营销最大化。(2)在线模式不够成熟。对于社交媒体不断涌现的当前社会里,其也有着自身的不足,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我们可以看到同质化的社交媒体数不胜数,大多数新的社媒往往都是效仿,并未有创新;其次,社交媒体的板块设置混乱,导致很多功能没有发挥特有的作用,板块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3)效果不佳。这对于商家来说是最致命的,也是影响较为明显的。由于传播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值,这要求传播者要对市场进行细化,收集正确的客户数据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潜在受众市场进行精准营销。(4)方式单一。商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一味去以营销为中心,缺乏整合意识,出现了混乱、碎片化的现象,应该集中力量将去利用有价值的社交平台,着力与受众构建稳定的往来关系,并且努力维系与受众建立起来的关系,让受众感觉到重视,培养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社交媒体的精准营销优势

社交媒体是一种在用户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综合渠道。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则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用户量身打造各种营销策略,精准营销主要体现在“精准”两个字上,真正了解和分析用户的真实的行为以及真实需求,利用社交媒体来进行精准营销,其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1.高介入度。社交媒体最为明显的优势就是媒体由传统的意识形态媒体变为了行为媒体,拉近了与消费者行为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广告的转化率,使得受众在精准营销过程中的介入度由低到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受众切身感受了参与营销的过程,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意识。

2.受众定位清晰。便于实现精准营销,基于数据、cookies、路由器等对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商家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针对受众不同的喜好,生产能够满足受众喜好的产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明确不同受众的定位,进行归类整合,有助于精准营销的正确施。

3.免费分享。免费分享在社交媒体精准营销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其主体大部分是用户自身,他们在使用过之后,在社交工具中主动分享用过之后感受和印象,对品牌产品加以评价,并为其他用户创造分享点,让更多的潜在用户去了解和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口碑传播,而口碑传播的效果对于潜在用户的影响是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符合营销发展趋势。在这个充满营销的时代里,商家应该准确分析市场形势,制定适合市场的战略战术,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只以商家自身利益为中心的观念,以4C理论为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考虑消费者接触产品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体验效果尤为关键,社交媒体带给受众的便利性已经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商家而言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了解受众的需求,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减少受众接触产品的困难度,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社交媒体精准营销建议

1.受众分析(people)。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对于商家来说,对受众进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商家可以通过受众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来逐渐确立品牌的目标对象,依据目标对象和媒体受众之间的黏度,决定营销推广中较为恰当的内容,澄清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受众建立联系,不间断地对受众进行科学合理分析,逐步细分、确立准确的受众群体,第一时间掌握满足受众的需求。

2.营销目标分析(objectives)。营销目标对于每个品牌而言都各有不同,这不仅取决于品牌自身的产品属性,也和受众市场的不同有关,社交媒体平台的不同也影响了受众的品牌选择。商家在确立自身营销目标时候,应该先确立自己的受众群体,了解受众使用社交平台的特点,不同社交平台适合不同的营销目标,商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不是面对不同市场采用同样的营销目标,那这样下去,商家定会丧失对原有市场的掌控权,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交平台的不同意味着受众的需求就会有所差异,商家要针对不同社交平台的受众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进行营销目标的确立。

3.技术分析(technology)。技术层面的分析重点是对社交媒体技术进行分析,要求商家不仅要注重对受众和营销目标分析,也要对所用到的社交媒体进行足够的技术分析,并不是简单的只对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进行基数统计,充分了解社交媒体的技术特点,并将自身品牌与其特点相融合,定期更新社交媒体工具,制定适合媒介技术的精准营销战略。

4.营销战略分析(Strategy)。营销战略对于一个商家品牌而言至关重要,营销是否成功取决于商家实施的战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恰当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当然,商家应当注意到尽管社交媒体普及面很广,但社交媒体的受众也是部分受众,商家切记不能孤注一掷,放弃了传统的市场平台;社交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前依然是以大众媒体为主导,商家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来进行精准营销,仔细剖析精准营销的准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恰当战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战略调整。

在当前社交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都是基于社交媒体进行拓展,而精准营销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整个营销框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恰当利用社交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使得营销的精准性、目的性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纵性。实现精准营销的基础是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要充分了解客户关键行为和态度,对受众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定位,进而创造更具关联性营销内容,对客户的行为、倾向、意图和喜好越了解,就越容易有效传递关联性信息。同时,作为品牌的传播者也应该明白,和一般的大众营销不同,精准营销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客户关系的学问,其核心不是品牌的打造,而是着力打造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向客户提供中肯的建议以及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潘洪亮.数字传播时代精准传播研究初探[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

[2]张丽.社会化媒体营销背景下微信的精准营销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4.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5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pLe)探析

2006年,“YoU”当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标志着基于web2.0的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一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的知识更新浪潮正迎面袭来。在大学校园里,以微博、微信、QQ、推特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不仅仅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更构成了一个开放、个性化、多元化的大学生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正在改变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个人学习方式,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社会化媒体与大学生自主学习

(一)社会化媒体以及类型

社会化媒体是指21世纪被广泛应用的各种网络化的工具或者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往往是可以交互对话的基于web2.0的社交网站[1]。社会化媒体常以论坛、网志、维基、播客、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现给使用者,其涉及的种类主要包括:(1)资源共享型的Delicious、QQ空间、人人网;(2)可以在线或者形成社会化的电子书推特、博客或者微博、豆瓣阅读;(3)能够创建一个协作工作空间的pBworks、维基,以及视频分享工具如Flickr和Youtube等;(4)社会化的网络站点如FaceBook;(5)以网络为基础的办公工具Googleapps等。

(二)社会化媒体用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

1、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网络化

社会化媒体时代,微博、微信、QQ等社会化媒体的发达,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由网下转移到了网上,学习由教室转移到了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利用互联网强大传播功能和交际功能以及资源共享性,学生既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课程资料,又可以学习网上名师的在线课程。更重要的是,利用社交型的社会化媒体,学生很快就可以向本领域的名师在线请教问题。例如,搜索引擎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社交网站被广泛用于学习交流。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非正式化

在社会化媒体和web2.0时代,自主学习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形式不受工作、生活、社交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参加某种考试或者获得某种证书,而是为了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以及获取知识。这种学习、工作、生活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呈现非正式化学习的特征,将成为下一阶段新的学习模式。

3、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工具依赖性

社会化媒体在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时,也让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产生依赖性心理。学生在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时,都能找到相应的网络工具来应对,使自主学习呈现工具化特征。例如,资料查找可以选择谷歌、百度、有道、360等搜索工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处理、存储时可以选择word、个人空间、网络相册、视频网站等整合性工具;图表处理时可以选择以概念地图、Diigo为代表的信息处理工具;信息时可以选择博客、微博、空间的信息工具。

二、社会化媒体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变革:个人学习环境(pLe)诞生

(一)个人学习环境(pLe)的定义

pLe到底什么是?学界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观点一,是平台。martindale认为pLe是“一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平台,以社会化媒体作为支撑,是在电子化学习领域内一个全新的构想”[2]。观点二,是环境。nada认为pLe是“以人中心,信息技术支撑下由学习者自行设计、构建、管理的学习环境”[1]。观点三,综合体,也是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pLe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综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3]。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pLe是web2.0时代,人类数字化生存的一种状态,是集学习、教育、生活和工作于一体,可以为个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全新的生存模式。

(二)个人学习环境(pLe)的特征

1、个性化与工具性兼具

pLe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这种方式为每一个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提供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符合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场所。由于pLe集聚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方法,整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因此对大学生来说一,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

2、互动性与社会性兼具

值得注意的是,以社会化媒体为载体的学习工具,在允许学生获得知识或者能力的同时,可以与在线的与一个班级或者一群学生互动,学习者可以在某个领域内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树立新的目标去接近。同时,pLe明显的特征就是给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在线的学习身份和标签,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提示学习者什么可以分享,什么不可以分享,以及怎样高效的去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参考文献:

[1]nadaDabbagh,anastasiaKitsantas.personalLearningenvironments,socialmedia,andself-regulatedlearning:anaturalformulaforconnectingformalandinformallearning.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J].2012,15(1):3-8.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6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产业结构;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0-0041-02

新媒体在传播结构和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最大的改变就是“去中心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网络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地球村。信息传播体系的特点在于去中心化、完全开放、无时间区域限制等。同时,信息传播交流平台和信息传播交易平台的开放,使得新媒体传播逐渐演变成“全媒体”的交流传播形态。在交流平台中,及时互动性和反馈性的特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全新的服务理念。新媒体经济运营管理中,贯彻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媒体产业化传播重构。

1新媒体传播形态

新媒体的概念是以电子信息化通讯技术作为发展基础,将数字化通讯技术融入到信息传播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所以,新媒体也是数字化、互动式的新兴传播媒介。其信息化和互动性是媒体主要特点,从信息技术角度上来看,新媒体是将信息字节数字化的形态;从传播角度上来看,新媒体在传播交流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反馈性。对于新媒体产业而言,及时将受众的信息反馈出去。在互动过程中体现了信息的个性化、人文化,把信息传播服务的新理念引进到媒体的经济运营中,颠覆了传统的媒体经营概念。新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个媒体。新媒体的运营管理主要依靠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以及局域网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并且传媒媒介变得多样化,由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等媒介进行影音图上的传播。同时用户能够自主的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资料,并且传播者能够及时反馈受众的信息的,加强传者与受着之间的角色互动。

新媒体传播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又以拓扑结构而存在。信息在传送过程中不依赖与任何一个中心节点,从新媒体理论中来看,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使得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角色都能在传、受之间转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精确的互动传播交流。这一特点相对于传统媒介是巨大的突破。传播媒介无法实现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及时互动,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滞后。并且传统媒体在向受众传播信息中,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没有自主的接收权,这也是传统媒介逐渐落寞的一个原因。

如今,大众传播中媒介的重要功能是收集社会中的各种资源,比如商务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信贷资源等整合到传播中介平台上,再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渠道传播信息资源。传播形式、内容以及信息反馈上都随时触及到社会群众的生活工作。新媒体的优势相比传统媒介对于信息市场来说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民众的生活娱乐圈有了更多选择的内容,对于新兴传播交流网络平台比如博客、微博、mSn等,传播交流中都体现出了个性化、情景化以及趣味性能够满足受众在传播交流中的某种个性情绪或者行为。其网络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言论自由,信息有单调单板的文字转变为可视影音图像。对于受众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媒介之间为了吸引受众也不断的加强了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兴媒体产业存在巨大的潜伏商机。

2数字新媒体是一种具有传播、交换和营运功能的信息平台

互联网传播媒介的发展,首次让人们进行随时群体互动和即时通话交流成为了可能,也使一呼百应的互动活动有机会实现。在以往的时期,想要将一群人聚合起来,并且让他们有一致性的行动,就必须进行很多组织和传播的活动,人力物力耗费很大,它对人之间的交流有着很多物化的要求,而且对组织的要求也很高。到了现在,互联网成为了全球化交流合作的工具,而每个个体网名都拥有了互联网使用权限,并不是某一个团体或者组织独享此权限。如今这个时代大众传播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达到垄断的地步,传统的媒体已经无力拥有在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垄断力。数字化传播在技术和形态上面具有多样性,将大众传播中的人类交流方式进行了完全的改变,也重新地改写了各类媒介的生存状态。所以,重新构建媒介和传统媒介产业,对传媒经营方式进行转变,这一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

新媒体要依赖于传播的形态与数字技术基础,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以帮助进行资源交换。这个信息平台具有其虚拟性,拥有数字传播技术,在它上面传播和交换信息,可以极大地降低用户交易成本,倘若此活动具有普遍性,必将为数字媒介产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挑战。美国纽约大学的克莱舍基教授在其作品中分析了以上所说的现象,他说“未来的社会将变湿”,互联网会变成一个犹如加湿器的事物。以后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不会只靠如技术和代码之类的软件来促进发展,而将会依靠如社会性和理解场的“湿件”推动进步。以互联网协议为基础的网络通讯同用户进行交流,使得人情味充满了“湿乎乎”的感觉。在这个“湿”的世界中,我们不用受到如同机关和工厂制度的约束,不用被迫群居于一地,可以享受自由的空间,可以借助“湿件”的功能和计算机软件,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组织形成各种群体,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同去进行某些活动和项目。著名的克莱教师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对处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世界里的“湿”景进行了描写:如果有一个女士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机丢在了公交车上面,她可以利用互联网功能去到论坛发帖,寻求网友的帮助,这样一来很可能有网友会偶然找到这位女士所丢的手机。

3新媒体传播运营中的虚拟业务重构

网络是虚拟中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交集。但是媒体企业为了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打响企业自身的品牌,千方百计的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吸引受众的注意。就比如前段时期,广州市中心街区出现大批跪爬人群,这次活动是由广东某网络推手为了扩大网站的知名度而一手策划关于虚拟和真实生活“成功”案例。将商业活动与网络宣传相结合的手段,使活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在南方评论中对此事件这样评论:“不宜局限于网络事件本身而应由此漾开去进一步探讨网络社区所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以及这种传播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属性及其社会意义。”网络平台中的私人空间充满了个性化的特点,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又具有无限性、无限量性等特征。所以,媒介企业要抓住在虚拟空间营销的特点,将海量的信息字符汇聚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而网络的互交性是最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同时虚拟网络市场中,形成一条资讯产业价值链,以此来满足经济市场竞争的要求。

如今,对于媒体产业的发展,媒体内容有没有做预先的准备、设计、策划是媒体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传播媒体能不能策划出新颖而又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活动,也是媒体能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对于网络媒体策划人员来说,有无自我策划意识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媒体策划的自我策划意识就是根据媒体企业的定位及对媒体品牌整体风格的设计,基于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和了解,对自身企业进行定位,并且在内容风格、形象定位、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准备和设计。不同板块的内容需要不同风格形式。现今的新媒体传播企业林林总总,如目前较为知名的几个网站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以及人民网,在网站排版编辑上有很大的不同。

腾讯网、新浪网虽说是综合型网站,但是内容偏向娱乐,所以媒体整体较为活泼。而凤凰网与人民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凤凰网用户言论相对自由。不同类型的网站对内容的要求除了在娱乐性、消费性、大众性等方面具有共性之外,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思想素质、语言风格以及网络引擎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新闻类板块的需要网络编辑有敏锐的新闻素质和洞察力,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新闻事件更新在网络上;综艺类板块的编辑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一定的艺术修养、活泼的语言风格;体育类板块则要求主编人员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解说现场反应能力以及与受众互动的激情;而社教、经济类板块的网络主编更需要具有相对专业的知识储备。

这使得策划人员和网络编辑一定要有自我策划意识,明确企业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风格。策划人员进行企业自我策划有助于媒体产业品牌名声的有效传达。网站角色风格的完成是媒体产业化的过程,作为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学会塑造自己风格,发挥新媒体企业的优势,顺应大众的要求。受众希望媒介中既能获得信息,同时又能获得娱乐性。

传统的网络新媒体中,信息资讯网站和网络搜索引擎是分开的网站。而如今,新媒体传播产业的经济营运产业模式中将其整合到一个网站中,并且还将人文化、个性化的网络交流平台融入进新媒体结构中,使得新媒体产业结构形成网络传播和销售的一体化的新格局。在传统的媒介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操纵者,同时也是信息资讯的传播商,把信息贩卖给企业、受众。

为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单纯的依靠媒体企业的自身名牌力、影响力去吸引投资商,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所以,目前媒体招商广告的竞争十分的激烈。网络媒体的营销模式也逐渐向广告资费、服务费以及Vip会员费的新理念转变。对于一个成熟的网站来说,用户的注册数量决定的网站的影响力和广告投放的价值。网络信息模式的到来,将所有信息都能转变为下载模式,这也成为了新媒体经营中必须要挑战的媒介生态。

4结论

新媒体的发展,将电子数字传播技术与互动性、特殊性和开放性的营销模式引进到媒体的经济发展中,颠覆了传统媒介管理营运的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新媒体信息“交易”中,使得新媒体数字平台成为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区域壁垒的开放平台。每一位互联网用户都能够进行虚拟的网络市场完成信息传播与信息交易。任何人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的信息资讯,使得其他受众在网络平台中关注、跟帖等。新媒体传播形态产业化的重构,也是网民对信息资源的组合、整理和收集。因此,媒体产业化重构已成为新时期媒体企业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媒体企业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penguinpressHC,Feb,2008.

[2]尹连根.西方传播学视野中的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们[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l(4).

[3]莫智勇.新媒体传播形态及产业化传媒重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7

根据2014年美国一份调查结果,在美国15至54岁年龄段的互联网用户中,19%的人每天在黄金时段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会使用社交媒体,包括浏览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内容或相关内容。另据2014年英国一项研究结果,14%的受调查者通过社交媒体向他人推荐电视节目。其中,在脸谱网用户中,12%的人在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会通过社交媒体向他人及时推荐。在推特用户中,这一比例为4%;但在18到24岁年龄段的推特用户中,这一比例为10%。可以说,社交媒体有助于传统电视适应新媒体时代,是电视融合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助推器。

一、社交媒体与节目宣传

社交媒体对于节目的宣传推广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社交媒体中,推特独树一帜。截止到2014年4月,推特月均独立移动终端用户为2亿,其“现场推特”(Live-tweeting)和“自拍”(Selfie)两个功能正在成为备受关注的宣传推广工具。例如,美国广播公司家庭频道(aBCFamily)在播出电视剧《美少女的谎言》(prettyLittleLiars)时,积极应用推特开展宣传推广。为了宣传该剧的第四季大结局,主要演员和剧组主要工作人员参与了现场推特活动,在629万粉丝中获得了6300万展现量(impressions,被网民查看的次数)。另外,随着自拍的流行,相比140个字规模的博文,人们更为推崇自拍的图片。2014年3月奥斯卡颁奖典礼期间,奥斯卡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ellenDeGeneres)和知名人士在推特上了一系列自拍图片,瞬间吸引了大批关注,直接导致网站瘫痪。

除了直接的宣传推广,社交媒体还通过许多间接方式提升了节目的品牌和知名度。一项研究也发现,在英国、法国和西班语等国年龄处于十几岁阶段的电视观众群体中,四分之三的人在收看电视节目时会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就这个节目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无疑会提升人们对于某个节目的关注,从而提升其知名度。

二、社交媒体与节目互动

社交媒体有力推动了观众参与节目互动,在观众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和沟通感,这对于维持观众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在美国总统大选报道期间是唯一收视率不跌反升的电视频道,其主要原因就是该频道在总统候选人的辩论报道中在电视屏幕上推出了一个“每秒推特”图表,实时统计和显示观众对于总统候选人的支持情况。通过在报道中融合推特这种社交媒体,福克斯新闻频道让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和群体感,观众通过发推特参与节目,感觉到自己不是唯一在看这个节目的人,而是在与人实时分享着自己所观所感。推特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用户群体中,70%的人在观看直播电视或视频节目时非常喜欢同步浏览推特信息,71%的人表示会觉得有意思的信息,大部分人都是以标题为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在社交媒体普及之前,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程度和互动效果都很有限。早在200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鼓励观众发送手机短信参与《美国偶像》节目,支持他们喜欢的选手,但相比社交媒体时代的观众互动,当时的互动频率和参与程度都较为有限。此后,节目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日益改进,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技术的发展,实时互动日益普遍。与此同时,观众互动已经开始左右广告投放、节目制作、影视剧角色设计等电视节目的方方面面。

三、社交媒体与节目收视效果

社交媒体是否有助于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它对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着怎样的影响?这是当前电视业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社交媒体在电视节目的宣传推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提升电视节目的知晓度、甚至参与度。2012年9月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受访者表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视频,那么他们通常会与三个或更多的朋友分享它。

2012年,美国约有3200万人针对电视节目使用推特发表或转载信息。但是,社交媒体是否能提升传播效果、尤其是收视率呢?根据美国尼尔森公司在2013年3月公布的一项调查,在美国18-34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中,推特的使用与电视收视率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如果一个节目在推特上的转载量上升8.5%,其收视率会相应提升1%。在35到49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中,推特转载量若提升14%,相关节目的收视率会提升1%。对于传统电视来说,节目收视率是硬通货,直接关系到传媒机构的影响力和经营创收。有学者认为,大众媒介的运作过程就是媒介公司生产受众,然后将他们移交给广告公司。媒介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吸引受众的;这与以往小酒店为了吸引顾客饮酒而提供的“免费午餐”没有太大的差别。电视台的节目编排是用来建构受众的,广告商为取得受众而付钱给媒介公司,受众于是被转交给广告商。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收视率。因此,社交媒体与收视率之间的关联性备受关注,很多知名电视机构也积极采取相关举措。

例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频道(BBCamerica)就在2013年4月与推特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该公司推送视频节目,提升传播效果。此后,美国尼尔森公司第一次就电视收视率与推特活动相关性开展了量化研究。这项研究以分钟为单位分析了221个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结果显示,48%的节目的直播收视情况对推特活动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影响,与此同时,29%的节目的直播收视率受到推特活动的显著影响。就节目类型而言,竞争性的真人秀节目与推特的相关性最大,这类节目中44%的直播收视率受到推特的影响。其次是喜剧、体育和电视剧,这些节目类型的直播收视率受到推特影响的节目比例分别是37%、28%和18%。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媒体与电视节目收视率之间并非绝对的正向提升关系。2013年6月CRe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不经常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主要受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影响,社交媒体对于吸引这个群体收看电视节目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对于经常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而言,社交媒体在维护观众忠诚度方面还是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社交媒体的黏合作用,一个节目已有的观众群体将会变得更为投入。就节目类型而言,社交媒体在节目推广方面效果比较明显的领域是真人秀、体育和脱口秀。由此可见,社交媒体对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影响受到观众特征、节目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普遍性。

四、传统电视业的社交媒体策略

目前,传统电视业对于社交媒体的认识日益深入,也加大了对社交媒体的应用力度。当然,传统媒体对社交媒体的应用远远不限于传播效果的分析,而是应该融入到管理和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很多传统电视台为了强化竞争力和影响力,都在着力拓展社交媒体的相关应用。半岛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alJazeeraenglish)注重应用程序(app)与社交媒体之间的有效联动。2013年4月,该频道对其应用程序进行升级改版,进一步强化“社交第二屏”(SocialSecondScreen)功能,观众在收看半岛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时候,可以借助“社交第二屏”功能浏览该频道的官方推特内容,以及个人推特留言和标签等。另外,观众还可以通过推特、脸谱网或电子邮件与朋友、家人和粉丝及时分享节目内容。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BBCworldnews)高度重视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并着力构建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和整体性。截止到2014年2月,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在脸谱网上有470万粉丝,在推特上有550万关注者,在instagram上有1.5万。对于电视台来说,社交媒体有助于增加电视观众的参与度,提升忠诚度;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社交媒体最适宜应用的节目类型是娱乐,其次是体育,第三是新闻和时事节目。就社交媒体的终端来说,平板电脑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智能手机。

除了电视台,电视运营机构也在积极应用社交媒体,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爱尔兰UpC公司在2012年9月推出了该国第一个社交电视应用程序(SocialtVapp)业务,并命名为“tVBuzz”。该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社交频道,供其发表关于节目的评价。该业务还具备即时排名的功能,会在20个UpC频道中排出前10个最受欢迎的节目。另外,该应用程序还链接到了社交网站,用户可以查看朋友们关于电视节目的评论。2013年6月,美国碟线公司(Dishnetwork)结合其霍珀(Hopper)机顶盒推出了一款名为“社交”(Social)的应用程序。用户通过这款应用软件可以直接在电视屏幕上就喜欢的节目在社交网站留言,这样就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上既看电视又留言。

电视运营机构的核心目标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减少退订率(ChurningRate)。2014年1月,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及其全国广播公司环球公司(nBCUniversal)和推特(twitter)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为核心的合作内容是让推特用户更为直接地收看康卡斯特公司平台上的电视节目。在合作的第一阶段,康卡斯特公司的工程师创建一个被称为“观之”(Seeit)的新功能,这项功能主要是针对康卡斯特公司“超无限”电视业务(Xfinity)的数百万用户。“超无限”业务的用户如果在推特上发现了感兴趣的新节目和电影,就可以通过一个按钮直接收看这些节目和电影,因此“观之”功能有点类似在线遥控。这一功能致力于在推特与传统电视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同时整合节目分发、电视台和网站。

结语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社交媒体

一、前言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和社会普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大学生创业需要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社交媒体不失为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本文尝试围绕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这个主题展开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当今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高校就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目的在于将高等教育普及开来,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2016年有77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之前没有成功就业的往届大学生,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争抢“饭碗”。高校毕业生的急剧增长使得整个社会待就业大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形势和问题。

另外,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取消了人才招聘,甚至进行裁员,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而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争取多方力量支持。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些条件。

三、社交媒体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词汇,是指与固定的、单向性传播的传统媒体相区别,能够实现交互的新型媒体。其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具备开放、交互、沟通、参与等一系列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可以制作信息,同时将信息公开、传播出去。

从目前的网络环境来看,能够对社会创业起到推进作用的社交媒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淘宝网、京东网、一号店、蘑菇街、贝贝网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二是以腾讯微博、新浪微博、QQ、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三是以58同城、众筹网等为代表的融资平台;四是以财富时间网、猪八戒网等为代表的创意平台。这些社交媒体已经渗透现实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推动自主创业的中坚力量。

美国的Socialmediaexaminer于2010年4月曾经《2010年社交媒体营销行业报告》,课题组的成员对1898家企业进行调查,其中已有91%的企业开始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这说明世界已经迈入社交媒体营销时代。社交媒体对商业模式起到的极大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各大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规模也十分庞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支持他们自主创业不失为一条良好路径。而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支持力量。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信息传播快等一系列特点,而且社交媒体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找到正确的创业思路,促使大学生不但能让自己就业,还可帮助其他人就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挖掘客户资源

据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客户和订单。与社会企业相比,大学生创业者在借助社交媒体挖掘客户资源时具有更大机遇,宣传效果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初期往往采用网络销售的模式,主要销售服装、日用品等,有薄利多销的特点,更能吸引青年消费群体这一网购主力军。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经营收益

创业的大学生普遍认可社交媒体,是因为他们觉得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自己的店铺扩大影响力,节省宣传成本,有时候从微信平台上传一些广告,往往能有很高的转发率和点评量,这种口碑式的宣传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是迫切需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反映社交媒体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包括:信息更新过快,导致信息很容易被覆盖;需消耗时间和精力来修图;效果显示的时间比较长。

五、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1.高校层面

一方面,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交媒体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各种优势,了解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好处。比如利用微信做微商,可以节约成本,省时省力等;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社交媒体创业的课程体系。为了缓解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创业,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创业和社交媒体营销等若干课程。

2.社会层面

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要想办法建立“社交媒体运营研究中心”,挖掘社交媒体在创业方面的作用,形成系列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此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社交媒体助推创业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意识到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联系,同时也能为创业提供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传媒部门,要积极宣传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方针、措施与对策等,营造出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各种坚持创业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大学生创业势必会遭遇各种困难,社会如果能宽容失败,并为大学生树立坚持到底必能成功的典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再接再厉,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3.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要及时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和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创业减轻税收负担;其次,政府要对参与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创投企业与风投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激发这些企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提供力量;最后,政府还要有意识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特别是针对网络销售方面。

六、结束语

如今,各种新型社交媒体相继涌现,这些媒体不仅为人们加强联系提供了方便,也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了契机。高校、社会乃至政府都要重视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问题,高校要设置相关课程,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从多个角度入手,为大学生的顺利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9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媒体特征;媒体功能;沟通管理;适配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2-0001-06

1引言

随着以用户参与为主的web2.0时代的到来,具有社交性的沟通技术的不断出现,使it/iS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属性、网络属性。以sns、wiki、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或社会化沟通技术(SocialCommunicationtechnology,SCt)已被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组织采纳。诸如twitter、Facebook、人人网、新浪微博之类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交流和生活方式,供好友甚至是陌生人一起分享信息和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已推出具有聊天、分享、评论等功能的企业社交软件(enterpriseSocialSoftware,eSS)或企业2.0(enterprise2.0)。如英特尔公司2008年开始启用planetBlue系统、iBm公司推出的iBmConnections社交协作工具、CiseoQuad、Yammer及国内的tita、金蝶云之家企业微博等,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高效的内部沟通。

社会化媒体正以全新的、灵活的方式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信息量丰富的交流和共享工具,有益地补充和扩展了传统协作与交流平台。它使得“人机交互”变成“人人交互”,促使企业管理从“以数据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将会给组织和社会带来新的技术能力,继而到使用模式和工作效率。因此,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不仅将补充现有的沟通管理研究,更可能提出全新的沟通管理理论,并对沟通实践提供建议与指导。

2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及功能

mayfield于2008年率先提出社会化媒体概念,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化媒体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型工具和服务,主要用于用户间交流的信息分享。Kietzmann等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允许用户分享、共同创作、讨论和修改用户生成内容的高交互平台。Kaplan和Haenlein则是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系列以web2.0技术及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网络应用程序,允许用户自己生成内容并进行交流,主要包括协作性项目(wiki)、博客(Blogs)、内容型社区(Youtube等)、社交网站等。

2.1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web2.0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平台,允许用户生成内容的创造和交换,给予了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因此,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特征无疑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和传播内容的能力。关系性(Relationship)也是社会化媒体的一个比较重要和突出的特征,社会化媒体相当于一个基于个性化的信息平台上的关系管理系统,除了维系现有关系外,用户还能通过社会化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拓宽社交渠道。Berthon等也指出社会化媒体具有较高的可达性(accessible)和可扩展性(Scalable),容易获取而且能够用来接触大量的人。此外,社会化媒体通过将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内容等进行混搭(mashup)处理并进行互动,从而建立联系并产生有意义的信息传播。因此,有学者提出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

mayfield对社会化媒体技术特征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提出参与性(participation)、开放性(openness)、交流/会话性(Conversation)、社区化(Community)和连通性(Connectedness)5种特性,并受到广泛认可。而从社会网络的中心性角度来分析,传统沟通媒体常常是由组织中某一点传输信息,沟通网络产生一种中心性,而社会化沟通媒体能够突破这种限制,进行人人互动,从而降低了沟通网络的中心性,具有去中心化作用。与之相类似,Chen等也在其研究中提出社会化媒体具有高参与度和高互动性,同时指出在沟通方面,社会化媒体有着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特征,打破了传统沟通技术的中心性。

因此,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6个主要特征:参与性、关系性、广播性、连通性、社区性和开放性。参与性,是指社会化媒体能够激发任何感兴趣的用户主动贡献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关系性,是指用户可以与他人相联系,除了维系现有关系外,用户还能通过社会化媒体将潜在联系变成实际存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广播性,是指基于关系的信息传播呈网状双向流动,广播式搜索传播增加了意外收获的机会。连通性,是指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可以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资源等融合到一起。社区性,是指社会化媒体中,基于相同兴趣用户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自组织),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开放性,是指除设置保护的内容外,社会化媒体提供的服务都是公开可见的,从而形成可视化关系网和透明的参与,有效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

2.2社会化媒体的功能

社会化媒体强调技术的人性化,其在组织应用中“社区”、“标签”功能等使组织内部知识的分类加工由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完成,使得知识的各种隐藏属性、价值都被充分挖掘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Kietzmann等总结了社会化媒体的7种功能:身份(identity)、沟通交谈(Conversations)、分享(Sharing)、存在(presence)、关系(Relationships)、名誉(Reputation)、群组(Groups),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化媒体在沟通中的作用。Kietzmann等还指出不同的功能也会带来不同研究问题的启发。例如,身份(identity)模块中,用户如何采用策略进行自我名片管理(Self-branding)和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以及如何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管理等。关系(Relationships)模块中则会涉及到许多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如用户联系网络的形成、密集程度等结构特性以及资源类型转移和交换的流动特性等。

除此之外,avram指出社会化媒体还具有支持会话式互动,支持社会化反馈和支持社会化网络的功能。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个体间沟通新方式,支持个人或专业性分享。社会化媒体还具有知识管理功能能促进知识分类共享,显著提高隐性知识的传递效率,有效挖掘潜在隐性知识、最佳实践和相关经验,形成永久的知识沉淀。媒体服务的开放性,使得媒体具有关系可视化功能。用户可观察到其他用户的交往模式,从而提高关系可视化程度。社会化媒体还可促成非组织关系的形成等。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化媒体具备功能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Facebook偏重关系建立功能,Linkedln更关注身份管理功能,而Youtube则更具备分享功能等。因此,针对不同社会性媒体表现出功能的强度不同,也将形成不同的使用策略。

3社会化媒体的研究现状

3.1社会化媒体组织层研究

随着社会化媒体在组织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社会化媒体在组织内应用的研究上。Baltatzis等研究了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网络工具在组织内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工作时采用社会网络工具的机会和收益以及障碍和风险。wilson等根据对1100多家公司的研究,总结出四种社会化媒体使用策略——预测性实践者(predictivepractitioner)、创造性实验者(Creativeexperimenter)、社会化倡导者(SocialmediaChampion)、社会化媒体转变者(Socialmediatransformer)。同时,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的实时行为流的信息传输、人人互动,使得组织沟通模式突破以往等级制的限制,更加趋向扁平化、网络化,从而对组织沟通模式产生影响。

社会化媒体在组织中的应用带给知识管理新的挑战,如何促进知识管理和团队协作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重点,Seebach分析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知识交换的知识类型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对知识交换质量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在组织内采纳的影响因素,如Schoendienst等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工作地点使用微博的驱动因素和抑制因素。wattal等则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外部性对组织内的博客使用的影响。最后,社会化媒体基于关系的联系,也将对组织内部社会网络的形成产生影响。组织内部社会网络分析、基于关系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社会化沟通媒体对组织创新、组织沟通绩效、组织协作的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都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3.2社会化媒体个体层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也对个体带来诸多影响。社会化媒体具有的身份管理功能带来的印象管理、资料管理、可见度管理和身份管理等也都是亟待系统研究。例如,Chiu等就研究了个体在应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的自我揭露对于增强个人社会吸引力及个人联系建立的影响。同时,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平台向公司内部和外部展示个人特色。社会化媒体提供的即时信息及直言反馈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学习机会。因此,个体采纳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化媒体应用对个体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的影响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例如,Brzozowski等在研究中指出可视化的反馈能够刺激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持续参与,而上级或者同事的使用会促使用户采纳或重新使用社会化媒体。wattal等也在研究中指出他人的积极反馈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具有积极影响。除此之外,Gray等还实证检验了社会书签系统如何提高个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化媒体对个体社会网络影响以及个人人际网络特征对团队、成员绩效影响等都有待进一步验证。

4社会化媒体与沟通管理研究

4.1沟通管理研究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个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也给组织内部沟通带来了新的影响。由此,组织内部沟通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依赖传统媒体的沟通,到基于计算机媒体的沟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再到今天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SocialmediaCommunication,SmC)。随着沟通媒体技术的发展,组织和管理结构变得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全球化,如图1所示。

沟通管理研究也经历着从研究“行政沟通”向研究“人际沟通”发展;从以“纵向沟通”研究为主,向以“横向沟通”研究为主,进而向以“网络化沟通”研究为主发展;从“单一的任务沟通”研究向“全方位的知识共享沟通”研究发展。在信息系统领域,针对CmC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如媒体丰富度理论(mediaRichnesstheory,mRt)、任务一技术适配理论(task-technology-Fit,ttF)、媒体同步性理论(mediaSynchronicitytheory,mSt)等等。

基于web2.0平台的社会化媒体具有的特征、功能使其发展速度惊人,对传统媒体的沟通模式带来了挑战,传统沟通媒体理论能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同时,社会化媒体基于关系的社交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背景,学者们开始用社会网络的结构方法而非属性方法进行研究。Sarker等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研究了跨国虚拟团队中沟通和信任联系,Chiu等也在研究社会化沟通媒体中个体自我揭露的影响时用到社会网络理论。因此,社会网络理论也开始逐步进入iS研究领域,也为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奠定基础。而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是结合以往理论进行分析,还是进一步提出新的理论体系也都是未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2CmC与SmC的比较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社会化媒体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结构的变化,用户不仅可以查阅,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并传播信息。为了全面了解社会化媒体对沟通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对基于传统计算机媒体的沟通(CmC)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SmC)进行一些比较。由于社会化媒体有新的基础技术架构、信息组织逻辑和功能应用,因而与前者相比后者有着很多新特点、新功能。下面从信息逻辑、沟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参与程度、关系可视化程度、生动性、开放性、知识管理能力、集成能力、社区化能力、非正式组织形成等11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显然,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与传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相比具备了更多优势,强大的web2.0平台基础,增强了沟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高效性。增强的知识管理能力更能促进知识分类共享,隐性知识传递效率有效提高,挖掘最佳实践和相关经验并保留以实现永久的知识沉淀。社会化媒体还可以帮助快速形成社区,形成有价值的社会网络,网络联系人的相互可见,将潜在联系转换为实际存在的联系。同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还有助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及可视化。还有一些社会化媒体具有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功能等,还能帮助挖掘有价值的联系。

4.3未来研究方向

以mRt、mSt为代表的经典沟通管理理论大多遵循适配(Fit)思想,认为沟通管理是一个任务、沟通媒体、成员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复杂适配过程;适配的程度决定了沟通有效性(如图2)。现在,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导入,必然引起组织、成员、任务等要素的相应变化以重新形成沟通适配,称之为“适配重构”。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解释、预测进而控制这个复杂的适配重构过程,构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管理理论和模型。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是未来研究的实践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

(1)媒体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现有沟通理论多关注媒体的即时性(immediacy)、生动性(Vividness)、并行性(parallelism)、可处理性(processability)、可达性(accessibility)等技术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同步性、丰富度等综合指标。这些特性显然无法适应对Socialmedia的分析。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Socialmedia的能力和特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组织内社会网络结构、信息传递模式等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对媒体同步性理论(mSt)进行改进,以充分体现Socialmedia的能力和特征。同时,“技术在文化上不是中性的”,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在对Socialmedia的感知、使用偏好和习惯等方面有很多差异。因此,研究怎样的社会化媒体的能力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情境下的沟通适配,以及中国文化特点如何影响组织成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都非常有意义。

(2)组织和成员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适应性结构理论(adaptiveStructuretheory,aSt)认为先进技术将在组织中触发适应性结构变化,反过来组织中的结构和人们对技术的选用行为(appropriation)又会影响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沟通适配不仅受技术特征影响,还与技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恰当地使用密切相关。因此,要关注社会化媒体的沟通过程中的人员行为、组织管理等非技术因素,建设恰当的组织环境和人际交互关系、结构关系,进而促进沟通适配的重构。传统的沟通管理理论多是基于态度(attribute)和行为(Behavior)视角,在社会化媒体的情境下应该更多地考虑结构(Structure)和关系(Relationship)视角的理论创新。

(3)任务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任务,技术适配理论(ttF)指出技术要想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则该技术不但要被使用,而且要与所支持的任务相适配。任务特性是形成沟通适配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任务代表着不同人员及组织结构和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任务条件下,社会化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建立不同任务条件下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适配模型,探讨不同任务类型的沟通管理机制问题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社交媒体的特点篇10

一、“非均衡”的快速发展

迪拜政府管理学院的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阿拉伯国家的1.3亿互联网用户中,有超过7200万正在使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各种社交网站,这一数字是2010年初的4倍,比2012年6月增长了近35%,阿拉伯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社交媒体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户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也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首先是社交媒体间的不均衡。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积极自主开发社交网站不同,阿拉伯国家基本上直接引进西方国家的社交网站。在这些网站中,Facebook是最受欢迎、影响力最大的社交网站,到2012年底,Facebook在阿拉伯国家的用户总量已经突破5000万,占全部社交媒体用户的近70%。相比之下,虽然twitter和Linkedin在阿拉伯国家也有着很高的认可度,但它们的用户数量只有约300万和550万。

其次是国家间的不均衡。阿拉伯世界由22个国家组成,这22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受教育层次、社会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因素也导致各个国家的社交媒体发展情况迥异。总体而言,海湾地区、沙姆地区、北非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社交媒体发展较快。以Facebook为例,从用户数量上看埃及是阿拉伯世界Facebook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数量达到1350万,占阿拉伯国家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在埃及之后列二至五位;而从用户数量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阿联酋、科威特、约旦、黎巴嫩、卡塔尔分列前五位,其中阿联酋Facebook用户占总人口比例高达42%,甚至高于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的是,索马里、科摩罗、也门、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等国无论在用户数量方面,还是在用户数量与人口比例方面都处在十分落后的位置,例如科摩罗全国的Facebook用户数量只有约1.5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阿拉伯国家约15%的平均水平。

再次是用户年龄和性别间的不均衡。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年轻”的民族,30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高达75%,因此,青少年成为阿拉伯国家社交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从22个阿拉伯国家整体来看,15至29岁的青少年用户占全部社交媒体用户的比例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约占70%。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四国30岁以上社交媒体用户比例达到40%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接近,其他国家则大多徘徊在18%至35%之间。除年龄分布不均衡外,性别分布不均衡也是阿拉伯社交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宗教、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作用,阿拉伯女性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较低,除黎巴嫩、突尼斯、约旦三国女性社交媒体用户比例超过40%外,其他国家女性用户比例大都在20%至35%之间,而在其他社交网络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一比例能够达到50%,甚至更高。

二、从“社交”平台发展为综合性的信息平台

在阿拉伯国家,虽然社交媒体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它的功能却在不断地丰富和强化,它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工具,而是成为普通民众、媒体、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均积极参与其中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从普通民众层面看,社交媒体成为阿拉伯民众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阿拉伯民众使用社交媒体的目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关注和的信息更多的与所在社会的发展有关。以突尼斯、埃及、约旦为例,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虽然三国社交媒体用户中有超过60%经常关注与音乐和电影有关的话题,超过50%经常关注与体育有关的话题,这一点与世界其他国家情况类似。但有超过80%的社交媒体用户表示他们同时更加关注并参与与社区发展有关的话题,超过65%会利用社交网络讨论政治和宗教话题。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关注社区发展的用户比例一般在40%左右,关注政治话题的比例为20%至30%,关注宗教话题的只有10%至20%,均远低于阿拉伯国家的比例。

从媒体层面来看,社交媒体正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阿拉伯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迫使传统媒体加快了与社交媒体融合的步伐。目前,无论是半岛电视台、阿拉比亚电视台、阿布扎比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还是《生活报》、《中东报》、《金字塔报》等平面媒体,都已经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主页。其中阿拉比亚电视台的twitter阿语主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超过200万粉丝,成为电视媒体中粉丝最多的媒体,而《生活报》在twitter上的粉丝人数也超过了100万,远远高于该报的发行量。这些媒体一方面通过社交网络及时各类文字、音频、视频新闻,吸引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还借助社交网络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听取受众的反馈意见,搜集相关新闻线索,例如在埃及军方罢免总统穆尔西这一事件中,阿拉伯各大媒体均大量采用了由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中提供的新闻素材。

从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层面来看,社交媒体正成为其开展宣传的重要平台。以埃及为例,无论是已经被罢免的前总统穆尔西,还是现任代总统塞西,他们都拥有Facebook和twitter的阿拉伯语、英语双语账号,他们手下的高级官员,如副总统、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省省长等也大多开设了Facebook、twitter的账号,总统办公室、总理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则开设了官方主页。此外,各政治力量,如穆斯林兄弟会领导的自由与正义党、巴拉迪领导的宪法党、埃及老牌政党华夫脱党、萨拉菲派的光明党,甚至埃及军方都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或主页。由于社交媒体具有成本低、即时性高、互动性强、受众范围广、信息易扩散等优势,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不仅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当前的埃及,每逢重大事件,埃及民众已经习惯在社交网络上查阅相关新闻,而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也已习惯于通过社交网络,而不是通过授权传统媒体信息。例如在穆尔西的前后几天中,几乎各方面的所有重要信息均第一时间通过Facebook,社交媒体在阿拉伯国家新闻格局中地位之特殊,这在世界上都十分鲜见。

三、受众的社会观念受到影响

当代阿拉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传统的宗教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阿拉伯文化,宿命、崇古、封闭、尊重权力是其基本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阿拉伯人的生活是比较闭塞的,他们的社交圈主要局限在家族、部落、教派内部,与其他群体的联系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