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十篇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十篇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3:02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093.02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本文选取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为被解释变量,将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的非农工作时间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其中非农工作时间比例=非农工作时间/总劳动时间。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医疗、教育水平高,再加上城镇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流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企业进驻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加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下文统称为《报告》),2011年广东省输入全国农民工的20%,输出不到总量的10%。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2010年前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而其中东部地区农民工10790万人,增加323万人,增长3.1%,慢于全国农民工增长速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进一步下降。

该报告分析了性别、年龄以及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报告指出:农民工当中以男性为主,年长农民工逐年增加;年龄和家庭对农民工的空间流动有很大的影响;农民工当中以初中文化为主,青年农民工文化水平较高。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等等因素。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城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调查得到2011年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状况,运用数量统计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解析,参照《报告》,着重分析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对目前广东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样本数据、研究方法与因素选取

1.1样本数据

本文采取抽样方式,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广东省内,随机抽取4个县,在每个县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县内随机抽取41个农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这样调查样本共包括164个农户。其中的比例数据是经过统计整理后得到的。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择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研究方法。

1.3因素选取

R2=0.96F=490.74,F对应的p值为0,表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或者解释变量中至少有一个是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其中X4X5X6未通过t检验,表明这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进一步来看X4表示31-60岁非农工作时间比例;X5表示60岁以上非农工

作时间比例;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30岁以上的农民非农工作时间比例并不大,这与《报告》给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广东省,而广东省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年轻的农民工更具有竞争力。X6表示小学教育水平,随着全国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全国农民工水平已由之前的小学文化水平向初中转变。X6的不显著性说明广东省农民工群体的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上,这与《报告》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

广东省非农工作时间占绝大多数的也是男性,但是与女性的差距并不大。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的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方面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数量分析。不难看出,广东省与全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大体一致,但也存在着地方特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逐步实现城镇化,缓解东部地区经济当中用工难的问题,针对广东省自身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代年轻农民工的诉求不断增加,在网络信息时代,广东省应该提供更多的信息媒介平台,满足年轻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

(2)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的整体水平。根据广东省对农民工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应由政府出资,因为农民收入本来就低,政府对待农民要像下岗职工一样,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3)进一步加大女性农民工的流动,缩小男女非农工作时间比例的差距,提供更多能够适合女性工作的种类。

参考文献

[1]熊波,石人炳.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响因素―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07,(2):52.57.

[2]蔡玲,徐楚桥.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0.46.

[3]姚俊.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调查―基于苏南三市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9,(9):96.101.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改革;沃尔夫报告

作者简介:李建忠,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业基金课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课题编号:GY2012005,主持人:孙诚)的子课题“国际职业教育比较”(课题编号:GY201200506,主持人:李建忠)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87-05

一、沃尔夫报告出台背景与教育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改革成为英国新政府上台后优先考量的问题。2010年5月英国联合政府成立后,儿童、学校和家庭部随即更名为教育部。9月9日,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向伦敦国王学院艾莉森·沃尔夫写信,委托她就改进初中和高中阶段(14-19岁)职业教育进行调研,期待到2010年底提交中期报告,到2011年春提交最终报告。2011年3月沃尔夫教授提交了英国职业教育评估报告,简称《沃尔夫报告》。在3月3日评估报告公布之日,教育大臣戈夫称报告“非常出色和具有独创性”,当即接受了其中四条建议。他指出:“我们继承的制度损害作用很大,它对儿童是不公正的,正在损害经济,成千上万的儿童被误导学习没有什么前途的课程;我们将改革绩效排行榜、经费分配制度和监管制度,给儿童诚实的信息和学习合适课程的机会。实施这些改革会很艰难,需要花几年时间,但我们负担不起另一个10年教育失败的代价”[1]。

报告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认为近30年来,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英国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9-24岁青年人失业率高,出现“一个正消失着的青年劳动力市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接受普通教育直到16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规范,专门化已经逐步向后推迟;人们普遍抱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期盼,有98%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上大学;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就业经历和学徒培训有着高回报;青年人在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进进出出,职业变换频繁,11年间平均每人变换工作3.5次,变换职业2.5次,变换行业1.8次;18岁青年人教育生存状态发生重大变化,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比例从1976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45%;职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技能和服务行业岗位需求上升,传统的低技能就业市场迅速萎缩;经济迅速变革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重要影响,政府需要积极回应今天劳动力市场的现实。

30年来英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国家职业资格”(nVQ)以来,英国已经完成了三代国家资格框架的开发和建设,对欧洲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度)的建立产生了世界性重大影响。英国许多职业学校突出产学结合特色,例如,在马格斯菲特学院,欧洲航空航天培训中心按照产业国际标准利用全功能的英国航空航天公司飞机提供培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机场地勤人员;英国铁路网公司90%的学徒毕业后留在公司就业;英国知名企业的学徒培训供不应求,空中客车公司的学徒毕业后既有出色的生涯前景,又有继续在大学学习的机会;英国电信公司和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的学徒培训名额竞争比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入学竞争还要激烈。

但是英国职业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本性的问题是英国有许多好的实践案例,但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160年来制度建设的根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正如教育大臣戈夫指出的那样:自1851年艾伯特王子建立皇家委员会以来,决策者一直在努力解决向青年人提供一种适当的技术和实践教育的问题,160年后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2]。

二、英国职业教育问题与审计

沃尔夫报告认为,英国(主要指英格兰)的职业教育主要存在着劳动力市场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继续学习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要求与职业教育提供的不匹配

1.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被劳动力市场看重。英国许多一级和二级资格证书,包括被认为是反映了工作场所要求的国家职业资格,不管是在收入方面还是生涯进步方面,似乎都没有任何积极的结果。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被雇主和劳动力市场所看重,可是,这些资格证书成为了高中阶段(16-18岁)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近年来引入的“基础学习证书”是“个性化”的、面向大部分14-19岁低成就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包含职业性或学科学习。在“基础学习证书目录”上目前约有1300种这种证书,许多证书规格都非常小。其中有400种证书学分值只有5个或不到5个学分,这就是说学生可以用不到50个教学小时就可完成一个证书的学习。从劳动力市场的观点看,基础学习证书不可能取得成功,因为雇主只看重几种熟悉的资格证书或是“真正”的工作经历。用拉思伯恩志愿组织首席执行官的话说,就是“这些资格证书让你什么都干不了,除非你再拿一个证书”。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3

职业技术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文革”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4

国务院总理提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9月11日,国务院总理会见了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并回答提问。表示,要发展与就业政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中国有大量的农民,还有2亿多的农民工。我们会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使他们在城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使他们的素质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

部委

教育部召开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

8月27日,教育部在京召开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学习领会《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夏杰做了关于现代服务业的辅导报告,相关行指委、企业及职业院校的代表做了发言。

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举行

9月3日,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的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开幕式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部长尹赛迪、泰国教育部部长差图龙·蔡桑、老挝教育体育部副部长孔习·盛玛尼等东盟国家嘉宾出席开幕式。联展包括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百校洽谈会、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巡礼、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职业教育装备展和学生技艺展演五大部分,论坛包括主旨演讲和学术报告会两部分。开幕式后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合作院校签约仪式,广西10所院校分别与东盟国家的10所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中国职业教育与粮食行业发展对话活动举行

8月29日,中国职业教育与粮食行业发展对话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的主题是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紧缺型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服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出席活动并讲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宣读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为本次活动所做的书面讲话。

教育部召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

8月20日,教育部在西安召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教育部职成司副巡视员周为、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马三焕出席座谈会。陕西、内蒙古、天津等16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职成教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汇报了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进展情况。

教育部确定“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9月5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关于公布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191号),确定“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的实验”等422个项目为2013-2014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预告

中国职教学会将于12月初召开2013年学术年会

9月1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印发通知,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日在湖北武汉召开2013年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制度创新”,将设置现代职教体系下的中高职协调发展、职教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中的产业文化育人、立德树人与职教德育模式创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6个分专题。

研究

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之成果“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通用系列教材”正式出版

日前,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之系列教材开发成果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出版。本套教材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行政学院等联合组织实施的国务院委托课题“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之延续课题“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研究及系列教材开发工程”的课题成果。课题重点对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载体、路径和方法及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机构

中国就业促进会荣获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

9月10日,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评选结果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正式揭晓,中国就业促进会从众多参与奖项评选的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非政府组织。2013年度千年发展目标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组织发起,以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与体面工作以消除贫困为主题,通过评选和授奖方式,鼓励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国际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和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9月14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办的“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清华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程建钢、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等13位专家做了发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执行会长闵维方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成立

8月11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研讨会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陈建华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8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00余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推选产生了高职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研讨并原则通过了委员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十二五”工作规划》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2013年工作计划》。

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召开第二十届年会

8月18日,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协作会第二十届年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南京等全国13个城市职教教研机构的4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机专业研究会联络员、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陈红社长,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做了专题报告。会议期间,常务理事会通过了增补南宁市职教中心为常务理事单位,增补南宁市职教中心黄玲芝主任为副会长的决议。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日前在湖北工业大学挂牌成立,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举行。研究院聘请了石伟平等13位国内职业教育领域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院学术研究的重大决策。

学校

首届“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研究生入学

日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首届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这标志着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该项目博士研究生将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职业院校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实践”培养模式,实行由专业导师、教育学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制度。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近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举办了“北京卫生职业学院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暨永安堂捐资助学仪式”。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国药物流、华润双鹤、金象连锁等13家北京知名医药企业参会。学校与企业代表签订了包括专业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内容的合作协议。学校接受了北京永安堂医药连锁公司支持药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药品捐赠。

大连中职校聘全国劳模任德技辅导员

日前,两场不同寻常的“职业理想与中国梦”主题报告会在大连轻工业学校、大连电子学校同时举行,主讲人全部是由大连市知名企业的金牌技工、全国劳模担任的德技辅导员。设立德技辅导员是大连市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2010年,大连市教育局会同市总工会聘请了全国劳模王亮等11名大连市金牌技工担任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及专业技能辅导员。同时,各地各校聘请了当地对口行业内的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作为德技辅导员。据统计,如今活跃在大连各中职学校的德技辅导员已超过200人。

企业

2013“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开班

9月6日,2013李锦记希望厨师北京班开班仪式在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举行,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代表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贵州、甘肃、云南、黑龙江等10个省的72名寒门青年,在这里开启了他们的厨师梦想之旅。“李锦记希望厨师项目”启动于2011年,是香港李锦记集团与内地职业院校合作发起的,旨在为有志从事中餐行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厨机会,为中餐业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一项公益事业。至今已在全国15个省份招录了近200名有厨师梦想的寒门青年,全额资助(学杂费和生活补贴)他们在北京或成都学习烹饪专业。

艾瑞学院启动“企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培训计划”

艾瑞咨询集团旗下艾瑞学院日前在北京启动“企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培训计划”。这一培训项目旨在通过独家课程,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专业电商数据分析人才,帮助电商从业者解决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为快速、稳健发展的中国电商行业输送优质的数据分析人才。

各地

吉林省就制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展开调研

8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化文到吉林市调研职业教育工作。王化文先后到吉林信息工程学校、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工贸学校、永吉实验职业高中4所职业学校调研。王化文实地踏查各校实训基地,详细了解各校办学模式、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师资聘用培训及职教集团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江西省首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

9月5日,江西省职业教育联席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江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公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局、省审计厅、省编办、省国资委、省扶贫办和省中小企业局等15个相关部门成为联席会议首批成员单位。会上,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及要求,确定该联席会议实行全体成员会议制度,主任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省长朱虹担任。

福建2014年起实行高职教育入学考试

近日,从福建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从2014年起,该省整合“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中职推免”等三类考试,设立“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简称高职招考),每年组织一次,招考对象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且分别面向高中生和中职生出考卷,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报考。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近日,山东省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山东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出台中职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并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在全省实行中职免学费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按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新疆“千百亿”项目工程拉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决定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计划”,围绕自治区“千百亿”工程,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充分利用重大项目的实施拉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新疆要求,政府投资、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设置中要同时设定吸纳就业指标,项目可行性论证环节中要同时论证安排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项目确立、开工建设时要同时确定并启动就业实施方案,项目正式生产运营时要同时兑现就业承诺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投资带动就业评估制度。

贵州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

近日,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全省职教发展作出总体设计。

一是增加投入重点推进职教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至2014年,省级财政每年调整省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工程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发展中职教育;压缩5%的省级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职教发展。2013年起,每年在省级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亿元建设中职公共实训基地。2013年年底前,研究制定出台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二是强化职教区域合作。到2015年,省内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发达地区1所以上优质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到2020年基本赶上东部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三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2013年年底前,贵州省将制定出台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2014年9月前,省属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到2015年,省内大中型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四是每年补充8000名教师。2013年至2015年,全省每年补充8000名以上中职教师;从2014年起,每年从省属高校中选派3000名应届毕业生到中职学校实习、任教。到2015年,通过招考、聘用、转型、整合等方式引进职教师资2万名以上,全省中职师资队伍数量达3万人以上。到2020年,专兼职技能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达60%以上。

国际

澳大利亚设国家职业教育学生奖

8月22日,澳大利亚教育部宣布,启动2013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生奖的评选工作。教育部部长助理苏珊·雷(SussanLey)介绍说,这一奖项主要授予具有杰出技能且完成高中阶段职业培训的学生,其目的是促进中等教育阶段学生对职业技能价值的认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个体实现继续培训和就业的有效路径。这一奖项在全国共有500个名额,获奖的学生将同时获得2000澳元的奖金及证书,其中最优秀的学生还将获得“总理杰出技能奖”。

巴基斯坦建立新的职业学院

9月1日相关媒体报道,阿布扎比发展基金(abuDhabiFundforDevelopment)日前向巴基斯坦捐赠1亿美元,用于发展健康和教育事业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基金资助下,巴基斯坦将建立三个新的职业培训学院。

苏格兰呼吁改善职业教育路径

9月5日,苏格兰青年劳动力开发委员会指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以改善国家的发展前景。报告建议,应该加强国家的职业教育路径,学校应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强合作,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满足青年人和雇主的需求。

斯里兰卡设立新的职业学历

9月7日《大学世界新闻》报道,斯里兰卡政府日前宣布,将在未来一年内为学生设立新的职业学历。这一新的国家职业资格主要针对那些没有成功进入有竞争力国家大学以及家庭收入较低、难以负担学费的学生。一开始的计划是建立25所新的学院,并让相关企业为课程提供实践机会,并在水利、工程、建筑和旅游等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免费和在职培训。完成这些课程后,毕业生将被授予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英国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

9月10日英国《继续教育周报》报道,日前,英国政府一调研报告,专门对国家资格办公室(ofsted)报告中提出的英格兰只有1/5的学校提供充分的生涯指导的情况展开调研。ofsted走访了60所学校,对其针对14~16岁学生的生涯咨询和指导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学校提供非常有效的生涯指导,包括职业教育的晋升路径以及与雇主的有效合作。对此,报告提出如下建议:政府要对生涯指导给予明确的定义;确保对于16~19岁学生生涯指导信息的准确和完整性,从而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咨询和指导。

oeCD建议爱尔兰改革培训体系

9月12日,oeCD关于爱尔兰经济与就业状况的两个报告。两个报告都对该国教育与技能部门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一是爱尔兰应更加关注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并加强对劳动力的再培训,以帮助劳动力市场上的长期失业人口在经济复苏中找到工作;二是增强地方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灵活性,使其有充分的自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满足地方的技能需求。此外,报告还建议爱尔兰应进一步扩大学徒制规模,促进青年人从学校到工作顺利过渡。

英国改革继续教育拨款体制

9月16日《大公报》报道,日前,英国对继续教育学院的拨款进行重大改革,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向那些取得普通中等教育(GCSe)C级证书以下、继续教授英语和数学的学院提供拨款;对那些参与政府政策试点,并将相关政策应用到所有合格学习者的学院提供拨款。此外,这一改革还把受训者纳入进来,并引进了针对24岁以上学习者的贷款。

菲律宾加强对农村社区的职业技能培训

9月16日,菲律宾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署(teSDa)宣布对社区本位的技能开发培训给予10万菲元(约合1.44万欧元)的拨款。这一培训主要针对没有机会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并希望发展额外技能的农村社区居民。该项目主要提供一系列广泛学科的免费课程培训,包括焊接工、管道工、建筑工、商业烹饪、饲养和有机农业。

印度新的职业培训行动计划

日前,印度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建议,印度应该为青年人特别是15~18岁之间的人口提供职业和学徒培训。这一研究对培训机构的2000名受训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0%完成培训的学习者在完成培训三个月后获得了工作岗位。然而,有1/3的受训者拒绝了这些工作岗位,或从工作中退出。基于此,报告提出,接受培训的年龄是非常关键的,18岁以下的受训者更容易留在培训体系和工作岗位上。报告建议,培训应该采用短期模块与学徒实训相交替的模式,并为学徒提供经费支持。此外,培训还应注重发展学习者的可转移技能,并为所有受训者提供就业后支持。

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体系政策框架

2013年8月,澳大利亚技能标准理事会(nSSC)《改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澳大利亚职业资格体系》的政策框架。这一政策提出,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资格规范框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有力、清晰、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所有因素都纳入到一个稳定、有保障的职业资格体系(australianVocationalQualificationsSystem,aVQS)中,并确保职业资格的完整性。从而通过资格体系提高教学和评估的质量,引导职业教育机构将重心放在核心工作领域,同时减轻对于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负担,增强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及其结果的信心。

政策提出,澳大利亚职业资格体系应具有如下关键特征:重视对培训机构进行认证,使其提供的培训资格对于澳大利亚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发展高质量的培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评估服务,并更有利于评估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澳大利亚行业发展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技能型劳动力;全国统一的、适应所有的注册培训机构;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所有的培训机构都能够遵循,并能减轻管理负担。

改革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

2013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改革澳大利亚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文件提出,学徒制体系在满足澳大利亚经济对于技能的需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学徒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主体,职业教育体系中25%的学生是学徒制体系中的学徒或受训者。基于此,文件提出,澳大利亚政府要努力改善其学徒制支持服务体系,以不断提高学徒培训的质量。虽然目前的学徒制服务体系在服务的统一性及覆盖范围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其在服务的恰当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政策提出对学徒制服务进行改革(新的学徒制服务改革框架如图所示),具体改革思路包括: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层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学徒制体系管理的现代化,并创建一个新的服务实施模式,为学徒及其雇主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建立新的澳大利亚学徒制管理体系,以取代旧的培训和青年网络管理体系。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5

这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导向,课程,改革,就业,报告,内容,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

(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

(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

(3)能力要求:

①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

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

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

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岩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杰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团委书记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教务处秘书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教研组组长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琪教研组组长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磊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教研组组长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欣指导处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这篇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导向,课程,改革,就业,报告,内容,研究,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2005年1月开题,2006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5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

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

2005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2005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2005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

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

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

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

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

2005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

2006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2006年8月结题.

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2005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2005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2005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2005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2005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面向职业课程[j]外国教育资料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6

调研报告

可行性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反方论证

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及农村教师心态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三年级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修建旱冰场的可行性报告

关于青春交际舞协会的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中学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调研报告之外联篇

高校调研报告之人力资源部

赴北京朝阳区东风乡辛庄村调研报告

甘肃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对宿迁医改调研报告“十点质疑”之回应

锣鼓书目前的传承机制

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调研报告

下乡期间调研报告

导演自我培养计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德钦县奔子栏之行调研报告

大学生学车调研报告之调查方案

大学生食品消费市场调研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劳尔的故事之劳尔的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图书市场调研报告

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上)

安阳师范美术学习实习教学调研报告

关于火眼晶睛的调研报告

关于二十岁之前废掉处男的可行性报告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评介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少儿读经解经点评录》可行性报告

“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46-001

一、融合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本质上讲,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据对无锡市中学综合实践课开设的调查发现:无锡市中学主要开设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并且是作为三门独立课程存在,各学科各自为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还在沿袭应试教育的“讲—练”形式,课堂效率低且枯燥无味;劳动与技术课程则止于简单的“模仿练习”,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课题研究过程的开展,一般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自觉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其中,而课堂时间往往“无事可做”,研究性学习课变成了少数人的“负担科目”。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校准备尝试三个课程的融合。

二、融合实践

2011年9月在校长室和课程部的支持下,我校从这个学期用七年级作为试点,各班每周安排3节“综合实践课”,其中有两节是连上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主要是以一个时间段内学生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每个小组4—6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

【课题1】信息技术课中的“管理计算机”。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机、优化计算机、计算机安全和防护”。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动手和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简介各个主要知识点,而把具体的学习交给学生。教师提出“研究子课题”,如:“计算机的来源和历史演变、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种类和作用、常见的计算机硬件种类和作用、CpU的发展、计算机安全的认识、操作系统的研究、计算机的用途”等。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子课题,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计算机,我们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没有接电源。学生自己动手打开机箱,拆开计算机内各元件,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电脑学生都见过,但从没有自己拆过电脑,因此在了解电脑硬件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之后又结合信息技术中“应用文档的设计”的教学,让学生将开题报告、研究过程、汇报成果都是以word来编辑排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研究成果。通过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课题2】纸模型飞机的制作,学生对“纸模型飞机”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动手制作“纸飞机”,然后测试和记录“纸飞机”飞行状态的各种数据,如:飞行距离、留空时间等。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在此一系列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与交流”的综合能力。

【课题3】结合“电子眨眼猫”的制作对焊接技术和电子元器件进行探究。教师提出“研究子课题”,如:焊接技术的研究、电阻的研究、电容的研究、二极管的研究、三极管的研究等。每个小组领取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报告进行全班汇报,小组间相互学习,最后一步是制作电子作品,通过这个活动提升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三、反思感悟

为了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使用“电子档案袋”及“成长手册”,进行过程性记录。电子档案袋主要是存放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文字、图片材料及学生的电子展示作品,电子档案袋里的内容班级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查看交流,教师可以对作品或资料进行打分和评议;教师整理的素材也放在“共享数据”中,供学生学习和下载。成长手册主要是存放学生课后参与社会调查的一些资料及个人的心得体会。

三门学科融合后,以研究性学习为方法,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劳动技术为载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技能素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把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实现1+1+1>3。

但是在课程进行时,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还缺少比较全面的理论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科目时,我们通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多少总结出了一套评价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侧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评价。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因此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评价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贡献

对于教育对国家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试图创立一种能够完美诠释教育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理论和计量体系,但都一次次的被后来学者所否定。按照学者靳希斌的定义,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教育产出与教育投入之比,即各种教育相关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一种是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贡献,即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贡献。本文仅就国内外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估算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

(一)投资增量收益分析法: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根据美国1929-1957年国民经济收入的数据,以C-D生产函数作为估算方法的基础,对美国这一时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定量的分析。其测算步骤为:

(1)计算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额及劳动力创造的国民经济收入余数(计算劳动力创造的国民收入时β取0.75)。其中,国民收入余数=报告期劳动力创造的国民收入(总国民收入乘以β)-按基期劳动生产率计算的报告期的劳动力创造的国民收入。

(2)计算教育投资增量。教育投资增量为=报告期的教育资本存量-按基期人均教育费用计算的报告期的教育资本存量。其中教育资本存量=∑(各级各类毕业生人均教育费用×各级各类就业劳动者人数),另外,计算人均教育费用时,毕业生的总教育费用应当囊括社会、家庭、个人担负的教育费用和教育机会成本。

(3)计算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其中,某级教育投资收益率=(本级毕业生的年平均工资-前级毕业生的年平均工资)/本级毕业生的生均教育费用。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某级教育投资收益率×权重),权重为各级教育投资占总教育投资的比重。

(4)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贡献率=(教育投资增量×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国民收入增量

舒尔茨的计算结果显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3%。但以下几点需引起我们的注意:(1)舒尔茨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要素理论之上的,如用CD生产函数作为估算方法的基础,另外,其假设市场处在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劳动力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就是工资,在计算教育投资收益率时,用工资衡量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贡献,中国学者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表明,剩余价值在此过程中被忽略,导致计算结果偏小。林荣日教授采用中国教育社会收益率对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测算,计算的结果显示1982-2001年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为10.46%[1],这一结果只相当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中国的劳动者工资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上的贡献,此方法不适合具备中国国情的教育经济贡献率的测算。(2)计算步骤三中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公式表明,舒尔茨把教育看做影响工资的唯一因素,忽略了个人能力、机遇、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的可信度降低。(3)作为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只对直接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舒尔茨的方法并没有涉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生活中的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2],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只是计算了教育对经济作用的显性产出,而没有考虑到教育外溢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的分析方法也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三要素理论基础上的,与舒尔茨不同的是,他计算的是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并试图把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全部分解出来,分析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其计算方法为:

(1)以8年初级教育的劳动者平均工资为基准,确定各教育年限的工资简化系数。丹尼森用收入系数来反映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及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丹尼森认为,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中只有3/5可以归咎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故用3/5进行修正。收入系数为不同教育年限工人平均工资收入与基准劳动力工资收入之比。调整收入系数=100+(调整前收入系数-基准收入系数)(100)×3/5。

(2)计算报告期和基期的平均工资简化系数及其年均增长率。平均工资简化系数=∑(各级教育程度的工资简化系数×各级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

(3)确定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丹尼森把教育因素归为劳动力一栏,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为73%,故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平均工资简化系数的年均增长率×73%)/同期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

丹尼森考虑到了工资不单受教育因素的影响,引入了修正系数,取得较好效果,但也有缺陷:(1)假设条件以及估算基础与舒尔茨一致,方法具有不可完全复制性,不能为我所用。另外,利用劳动者的工资来反映教育的贡献,遗漏了剩余价值部分,使得结果偏小。(2)工资修正系数3/5以及后来估算知识增进中教育作用的比例3/5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论证,β系数取73%的计算方法是在在市场经济充分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严格意义上讲,即使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满足此条件。这些近似取值使得结果可信度降低。(3)丹尼森自己也指出,教育水平指数只抓住了教育在劳动投入方面的贡献,而忽略了教育对资本改善的影响。

(三)复杂劳动简化法

此方法由前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最早提出并使用,后被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工作者不断改进并使用。其基本步骤可分为:(1)以不同的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2)计算社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社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各级教育程度的劳动简化系数×各级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3)确定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贡献率=(社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社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劳动力数量)(4)确定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国民收入乘以(3)中的贡献率,即为教育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把基期和报告期的此数字相减,再除以基期和报告期的国民收入的差额即得所要结果。

复杂劳动简化法优点明显,适合中国国情,被许多国内学者利用,但仍有不足之处:

(1)无论采取哪种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各有优缺点。简化系数不同,同一问题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笔者曾就甘肃省的教育对经济贡献进行测算,发现劳动简化系数直接决定了贡献的大小。更有甚者,劳动简化系数出现了倒退,而劳动力数量又增加不多,导致结果为负,这显然是简化系数的缘故。各种尺度确定的简化系数的差别,多大程度上代表着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比例关系,是一个难点。(2)在运用劳动简化法计算教育的经济贡献时,得出的结果要比其他计量方法的结果总体偏大。分解计算公式可知,原因在于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时,以教育增加的劳动量(KL-L)乘了一个排除教育因素影响的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能全部归于教育。(3)从步骤四中知,国民收入未作任何处理,考虑到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应将两个时期的国民收入以不变价格处理,以消除这种影响。(4)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此分析模型注定了其忽略资本、科技和制度等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的研究,模型中的变量分析单一。

(四)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表示因素投入量与结果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学者们在运用生产函数对教育的经济贡献进行研究时,通常根据需要将其变形,主要的变形方式有:

(1)线性生产函数:Y=w1K+w2L。Y代表产出,K、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w1、w2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权重。利用此函数计算教育经济贡献的基本思路为:首先确定教育对劳动力质量的影响系数(设为α)和劳动力质量转化为劳动力数量的折算系数(设为β),从而能够确定带有教育作用的劳动力投入(αβL),则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w2αβL/Y。

(2)指数生产函数:Y=aKa(L0e)b。其中Y代表产出,a为技术水平,是常数,K为资本投入,L0为初始劳动投入,e为教育投入,ab分别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此函数的意义明显,教育的作用相当于使初始劳动力成e倍的增加。有的学者将教育因素单独列出来,并给以系数,如Y=aKaLbeγ,γ为教育的产出弹性,其他符合意义同上。还有的学者将体制变迁、结构升级等制度因素引入生产函数,使其变形为Y=aHγKaLb②。另外,对生产函数Yt=atKta(L0tet)b两边求时间t的全导,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就得到y=α+ak+bl0+be。其中α代表年技术进步率,e代表教育投入年增长率,其他符号意义同上,那么教育对经济贡献为:R=be/y,e一般用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表示,利用此生产函数的变形还可计算分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查阅近几年的文献,可发现利用生产函数计算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首选,下面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其缺陷:

生产函数为计量教育贡献提供了模型,并增加了效率,但我们也要看到,两种生产函数形式均不能体现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原因,仅仅一个函数是不能够精确的描述经济增长的复杂状况的。用静态均衡概念生产函数来分析经济增长这种动态事项,并由此求得教育贡献问题,效用性值得怀疑。

同样,不管折算系数还是修正系数都是一种近似,且误差多大,难以衡量。

国内学者为便于比较利用丹尼森时期的系数,在分析时剔除了教育经济贡献的时间因素,而劳动的产出弹性是随时间变化的。

(五)其他估算方法

1.基于菲德“外生增长”模型的教育经济贡献测算。

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有异于其他产业的特性——外溢性。分析的基本步骤为:

(1)将整体经济分为两个部门: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有方程e=f(Le,Ke)、n=g(Ln,Kn,e)。e、n分别代表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的产品量,L、K代表劳动和资本,下标代表相应部门。由公式知教育部门的产量影响非教育部门的产量。

(2)L=Le+Ln、K=Ke+Kn。社会总产品(Y)就是两个部门产品之和,即Y=e+n。

(3)不同部门劳动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为:fl/gl=fk/gk=1+δ。fl、gl、fk、gk分别代表不同部门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相对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等于、大于和小于零。负的δ意味着教育部门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教育部门。

利用以上方程推导出回归方程:dY/Y=α(i/Y)+β(dL/L)+γ(de/e)(e/Y)。α是非教育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品,β是非教育部门产品对劳动力的弹性,γ实际上代表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全部作用,dY/Y、dL/L和de/e分别是总产品、劳动力和教育产品的增长率;e/Y是教育产品占总产品的比例,i/Y是国内投资占GDp的比例,将国内投资视同于资本存量的增量(dK)。dK在统计资料中并不存在,但它非常近似于国内投资(i),因此,常见的作法是以i代替dK。利用相关数据对回归方程中的(de/e)(e/Y)的系数γ进行估计,即可得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γ可理解为,在其他影响因子的条件不变时,每向教育部门投入1元钱,GDp可增加γ元。

国内已有学者就教育对经济贡献测算采用此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将整体经济分为两个部门,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部门,用这种分类方法有些勉强。(2)由公式n=g(Ln,Kn,e)知,教育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量发生外溢作用并且这种外溢作用与非教育部门的产品生产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假定与现实不符。(3)假设条件太多:如教育部门的产量水平(e)影响经济中其它部门(n)的产量、以i代替dK、对于非教育部门产品的弹性是不变的、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方程以及方程中的参数在不同国家相仿(如δ)等等,这些势必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2.关于panelData模型的教育经济贡献测算。

面板数据模型是一类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yit=ait+xitbit+Uit,i取1到n(为截面数)的数,t取1到t(为时序数)的数。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步骤为:

第一步,列出面板数据模型的不同形式: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时,yit=ai+xitbi+Uit;时间一致、斜率系数相同但截距不同时,yit=ai+xitb+Uit;时间一致、斜率系数和截距都相同时,yit=a+xitb+Uit。第二步,进行F统计量的比较:F2=(S3-S1)[n(t-K-1)]/S1[(n-1)(K+1)],F1=(S2-S1)[n(t-K-1)]/S1[(n-1)K]。K为解释变量个数,S1、S2及S3分别为上述三式的残差平方和。

在零假设下,统计量F2、F1服从特定自由度的F分布。如果F2大于(或等于)某置信度(多数为95%)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2,应继续检验;反之,利用系数和截距都不变模型拟合样本。如果F1大于(或等于)某置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1,应该用变系数模型进行回归;反之,用变截距模型拟合。

确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模型,并根据以上确定的面板数据的形式对其进行处理,对其进行回归,即可得到结果。这种研究常常被学者用来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教育贡献。

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计算教育的经济贡献。

一般地,选取计算教育经费数字和国民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衡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大小。在此过程中,人均GDp值和人均教育事业费通常被拿来分析。基本步骤为:对历年来人均GDp值和人均教育事业费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人均GDp的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得知这种相关关系的定量数据,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就可说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刀福东、李兴仁和王天玉采用相关系数法以云南省为例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教育事业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为0.98,呈高度正相关,说明了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

以上我们简略地总结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的各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依据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内生增长模型、构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模型以及模糊评价方法等等,在此不做讨论。这些方法为评估教育的经济作用和相制订关教育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缺陷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

二对测算方法的简要说明及建议

(一)现有的人力资本的测量指标都含有这样一个假定:同一教育程度的劳动者的质量不存在差异,或是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质量差异一定。而现实的状况与之相反,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质量差异也是随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二)分析各种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可知,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内生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的依旧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些方法。学者安雪慧曾将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用于实际生产函数分析,结果证明可行。故用实证方法分析内生增长理论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三)教育的外溢作用缺乏实证性的研究。由于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使得我们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能仅看直接贡献,更应拓宽视野,寻找教育外溢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并对其修正。比如我们可以仿效丹尼森的做法,对每个影响因子提出一个修正系数,从而细化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

(四)我们说现阶段教育经济效益的测算都是估计值,因为任何定量分析模型中的指标设定都不能精确完美地解释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故对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应该始终秉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五)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些统计数据的获得并不能充分反映教育指标状况,如统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的构成时,只是统计了那些拿到文凭的劳动者,而肄业生、学徒形式的教育等因素都会对受教育程度构成造成影响,运用这些统计指标进行计算定会产生误差。另外,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迟效性,而一般我们计算的只是受教育者的一个人生区段,此后还会创造贡献。

[注释]

①转引自靳希斌编著:《教育经济学》(第四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

②覃奠仁利用引入制度因素的生产函数对广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912%。

③蔡增正将教育的全部作用与外溢作用模型化,使用世界上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考察了两大作用在1965-1990年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而具实质性,外溢作用为正并且作用很大。

[参考文献]

[1]林荣日.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6):31-36.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9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出发,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分配经验,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特点与发展现状,提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按比例回购公司股份的创新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并指出民营企业体制改革瓶颈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本员工持股民营企业分配方式

全国工商联主编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同国有企业一起共同支撑着今日的中国经济[1]。然而,快速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分配方式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已成为理论界与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人力资本分配方式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价值论中的人力资本思想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但其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建立了劳动论,科学地分析了价值的源泉、形成与分配,从而为人力资本分配理论奠定了基础[2]。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劳动与商品生产的直接关系,“只有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3]。

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人的能力不同,则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起到的作用亦不同,即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于价值创造的贡献。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技巧的科学技术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4]。

2.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

1960年舒尔茨在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5]。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

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6],同时他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为33%。

我国学者也就人力资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韩秀丽等对我国宁夏经济增长研究数据表明,在1985~2003年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总贡献率达到了20.66%,仅次于资本而成为促进宁夏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7]。可见,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一些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分配方式概述

1.美国人力资本分配方式

美国是最早在企业中推行人力资本分配方式的国家,多种形式的利润分享也最为普遍,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是其分配的主要形式[8]。雇主自愿将其一定比例的股票予以员工,员工建立一个股票依托基金会,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接受股票,员工承诺减少工资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回报。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从1993年开始,以职工在3年内自动降低工资的方式,购买公司30%的股权。实行员工持股后,公司迅速氛围了亏损局面,而后成为上市公司。

2.日本人力资本分配方式

按日本有关法律规定,实行持股制的公司必须设立员工持股会,参加者只限于本公司的员工,持股办法有从员工按月扣缴积累和用奖金积累两种,员工可以得到的收益是奖金、资金运用利息、分红和资本收益[8]。如今,日本上市公司中有90%已经实行了员工持股制,此外日本公司通常还推行终生雇佣制,两种制度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积极性。

3.国外员工持股制调查研究

Rutgers大学的DouglasKruse和JosephBlasi发现员工持股计划(eSop)看上去可以增加销售和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了eSop的公司的生存时间要长于其不实施eSop的公司。对于343家公司及其比较样本,他们发现77.9%的eSop公司在1996年还存活,而与之比较的非eSop公司中只有62.3%,而在1999年,eSop公司中有69.6%存活,而非eSop公司只有54.8%[9]。而对于利润规划,更显示了惊人的差异(如表1所示)。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销售、雇佣率以及生产力在公司建立了eSop后都加快了增长。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分析

从国外的企业实践与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人力资本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实现了利润在雇主与员工的分享,有利于公平竞争发展,这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间贫富差距相对较大的现实而言,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1.区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分配

季正松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各种体力劳动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传统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他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局限性,马克思所提出的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实体是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本质上都是体力劳动,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确立了脑力劳动的主体地位,脑力劳动成为了社会价值创造的主体[10]。

宗寒在其著作中也指出,社会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史,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功能和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很大差别,在当代社会,脑力劳动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1]。

此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从而造成体力劳动者处于供过于求的地位,而脑力劳动者则处于供小于求的情况,因此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决定了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公司利润[3]。

2.基于创造价值的员工持股方式

人力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其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在于难以度量,而最容易观察到的教育水平仅是一个度量因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投资回报率及人力资本贡献率仍然不见起色,“下岗”制所期待的效率提高局面也并没有达到预期,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效率甚至降低了,这不得不令我国企业和学者反思,人力资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衡量。

(1)确定分配比例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民营企业在确定分配方案前需要对公司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企业的性质、价值创造的来源、员工总体情况等等,根据这些实际状况制定一个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然后将公司员工分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两个阵营,对每一项指标打分,最终确立分配比例,表2所示是一个分配示例。

其中投入成本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培训、维系、退休整个过程的总成本;预期收益为一段时间内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平均创新能力为员工创新所带来的贡献;激励效果可以通过物质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衡量;潜在的风险性指对员工辞职、恶意行为、重大事故等的风险评估;对公司的态度包括忠诚度、负责感等,可通过与员工的日常交流与行为观察得出结果,每一项的分数均介于0与1之间。上表显示,维系一个脑力劳动者的花费是维系一个体力劳动者的1.5倍,因此可初步确定分配比例为1.5:1,即脑力劳动者得到公司再分配利润的60%,体力劳动者得40%。

(2)调整比例

当确立分配方案之后,企业雇主将一部分可分配利润以内部股份的形式进行分配,根据每位员工指标得分情况,让其按比例认购这些内部股份,这就意味着员工所持股是一个相对比例,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字,如可分配利润为100万元,员工持股比例为0.01%,则其持股绝对数为1000元,当可分配利润为120万,其持股绝对数为1200元。

在持有期间,员工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持股的数量,企业每年对员工绩效进行打分以确认员工新的分配比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那么员工有两种选择: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因此企业主在调整比例时要充分考虑到博弈的收益,使员工认识到不努力工作对自身和企业均是弊大于利选择,从而使得员工持股制进入良性循环。

四、民营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家白手起家,大量案例表明,这种家族式企业的创业阶段,企业家是引导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但随着公司的扩张,一些创业初期的隐患越来越突显出来。其中尤其以所有权结构单一化、用人制度不合性、激励机制不足三个问题最为严重,导致企业走向没落。这三点均是与人力资本分配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员工持股是家族企业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而员工持股就意味着体制改革。

1.领导群体的正确认识是前提

在任何时候,解决某个具体问题,领导群体的导向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民营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对企业经营的贡献,同时处理好公司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分析,切实考虑公司的发展。

2.平衡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是关键[12]

民营企业雇主根据经营计划,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之后,还需要明确投资方法,许多研究数据均表明,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率要大于物质资本,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平衡其与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3.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保障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指出,人力资本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约束,内部约束包括公司章程、合同、偏好、机构与激励机制,外部约束包括法律、市场、道德、社会等[13]。无论是哪种约束,制度都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营企业只有突破制度上的随意性,方能创造出良好的公司氛围,从而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共发展。

五、结束语

不久前在杭州召开的民营企业峰会上,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中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集中讨论了人力资本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民营企业的竞争力[14]。完善分配制度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度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冯子标,焦斌龙.人力资本分配论.学术月刊.2006.3:48-51.

[3]张中学.城区发展战略研究与思考.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4]冯子标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姚先国.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19-21.

[6]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70.

[7]石修俊.发达国家按人力资本分配对我国的启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9:5-9.

[8]韩秀丽等.人力资本对宁夏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11:310-311.

[9]LargestStudyYetShowseSopsimproveperformanceandemployeeBenefits.

[10]季正松.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家.2005.2:21-25.

[11]宗寒.脑力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2]李世聪.人力资本与收益分配改革的创新成果.洛阳大学学报.2007.3:80-82.

劳动教育研究报告篇10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民办高等开题报告教育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整体认可度不高,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到位,且民办高校自身建设等方面也不足。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完善民办高校的薪酬制度,以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了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选题来源

国务院总理2009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会议指出,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公办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的范畴,实施绩效工资必然会提升公办院校教师的收入。那么,原来靠高薪留住优秀教师的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将会失去自己的优势。如何有效克服这一难题,让民办高校的教师也能享受绩效工资是摆在民办高校投资方和管理方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在xx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民办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

2.研究意义

选择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通过对xx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绩效工资的设计,使学院在日益激烈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竞争中,能够吸引、保留、激励学院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教师。同时为学院管理者和投资方解决教师的工资困境提供决策支持。

(2)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师绩效工资还处起步阶段,指标体系尚未确立,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民办高校乃至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的与时俱进的改革作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包括该领域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研究涉及到的文献总体上说是比较少的,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以及人力资源薪酬激励等进行了回顾,综述如下:

1.国外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研究述评

现有的研究大多把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理论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探讨。纳德.w.瑞布著,褚宏启等翻译的《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影响报酬的五大因素一绩效、努力、资历、技能、工作要求等。建立基于人才分类的薪酬管理模式。按照施科特•施祭尔教授(scoota,snell)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观点,人力资本根据其战略重要性和稀缺性不同,可以分为核心人力资本、普通人力资本、辅助人力资本和特殊人力资本四类。对不同的人力资本应当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和重点是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因此,为了构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当根据教师对学校的战略价值及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对核心人才给予高于高校劳动力市场平均值的工资和高级福利,为知识、经验、资历付酬;对普通人才给予市场工资率,为绩效付酬;对辅人才按小时或临时签订的合同付薪;对特殊人才给予以合同为基础的工资,为知识付酬。

以能力大小为支付教师工资的主要基础。“3p理论”认为,工资支付基础主要有三:职位、position)、绩效(performance)和能力(person)。对高校教师而言,工资支付基础应当以能力为主。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的绩效也就很难衡量,所以基于绩效确定高校教师薪酬显然不妥。第二,对高校教师职位的分析表明,职位报酬因素包括任职能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责任范围等。由于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责任范围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所以,其中最大的报酬因素只可能是能力。第三,实践证明,基于能力的薪酬体系能很好地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供求均衡工资理论。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923)创立,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与其他商品类似,其价格即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力量,均衡工资水平最终决定于供求曲线的交点。

利润分享理论。由威茨曼(weitzman)创立,其核心思想是,让雇员参与利润分享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士气。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较高的监督成本,使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为了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支付给劳动力高于市场工资率的工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操作得当,效率工资不但能使组织吸引到能力更强的雇员,而且能提高员工士气培育员工忠诚,减少监督成本。

2.国内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研究述评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在高校教师绩效工资这块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主要聚焦于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估研究。这方面研究文章比较多,有的是对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比如梁程妙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有的是对考核系统模型的设计,比如房国忠、孙杏梅、杨雪的《高校教师综合绩效评价系统设计》、苏欣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的是对绩效考核理论反思,比如甘琼英的《对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的思考》、黄骏的《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庞鹤峰的《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等。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面的学位论文主要有,首都经贸大学2005届硕士生温少华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苏州大学2004届硕士研究生苏力的《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有效性研究》等。总体来说,学术界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有逐渐深化的趋势。

而对高校教师实施系统的绩效管理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绩效管理的推介与应用研究。多数人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目前还没有实施系统绩效管理,需要从企业界把绩效管理思想引入到高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比较,指出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然后阐述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与主要步骤或环节,比如刘兵、陈晓洁、林舜旺的《绩效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于维英、孙锐的《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转变》,向秋华、冀庆斌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探讨》、王大南的《岗位聘任制条件下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探讨》等。关于我国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的学位论文有,华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生王建军的《论高校教师评价中的绩效管理理论的应用》,山东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武传刚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等。但也有人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已经实施了绩效管理,只是这种绩效管理还不够完善,比如刘慧珍的《教师绩效管理与高校组织核心目标的偏离》一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师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实施了绩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