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活中的体育十篇生活中的体育十篇

生活中的体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3:13

生活中的体育篇1

一、体验:引导品德自省

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道德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德育才是成功的。如果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那么,其主要原因是偏重了道德知识的掌握而缺少了真实的体验。如我校在举行“创建部级卫生城市师生动员大会”时,校领导只是三言两语地强调一下创建卫生城市的意义,然后播放一段录像:校路上,纸屑满地,同学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围着校路两边的小摊小贩;校园里,操场一角的几位男同学们你追我赶,把喝完的饮料瓶当足球踢,铃声一响,饮料瓶弃之不理;教室里,有几位“美容师”在给桌子“美容”呢!最后,校领导请同学们在班队会上就这段录像发表评论。班队会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分析原因,寻找症结所在并发出《告全校同学书》《倡议书》。一段平常的录像,一个深刻的触动,一次真实的体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作为学校的一员,作为市区的一位小公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义不容辞,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学生的体验是综合性的。例如,我们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红领巾一条街”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我当售货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体验友情和爱心、体验小伙伴顽强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道德自省,最终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实践:促进了解社会

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我校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小学生教育的积极性,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成立了交替中队、居委会、军营、工厂企业等作为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展示平台,学校不仅与本省本市几所学校,开展“手拉手,共成长”联谊活动,还与海外“新加坡光华学校”建立“联谊共建”活动。2005年5月,我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参观、学习。在联谊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新加坡光华学校师生的充分赞赏,体现了我校开展主体道德人格培养活动的实效性。组织五、六年级的同学到泉州、南安五中的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回校后,学生们的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三、活动:培养主体人格

生活中的体育篇2

一、生活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根据“动机和需求”理论,通常情况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动机是由学生自身的需求来驱动的。由于学生实际的需求产生了体育学习动机,最终采取了体育学习的行为。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竞走、跑步、跳远、投掷等都是起源于人们求生的本能,而基于生活元素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则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元素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没有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将生活元素和学生的心理倾向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无法形成较好的体育意识,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缺乏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

二、生活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现状的制约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过于严肃,不够活泼,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完全以灌输和强迫为主,从而使学生的锻炼效果不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禁锢

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更加愉悦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协调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极为不利。学生有各自独立的生活习惯,对体育运动项目也具有不同的爱好,另外学生在兴趣爱好、身体情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应该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否则,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

3.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组织困难

由于生活元素被引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从而使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难度增加。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学规模比较大、学生数量多,加之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场地和体育训练的设施匮乏,使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难度增大。另外,体育教师也不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因此无法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组织纪律不严时,就会导致体育教学改革的失败。

三、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生活元素加入体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体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并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了解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根据统计,学生更喜欢接受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希望能够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得到体验式的锻炼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淡化体育竞技的特点,应该采用一些具有娱乐性,又能达到健身目的的体育项目,比如,民间体育运动、生存体育训练等。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为前提,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游戏性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体魄。

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拓展体育教学的内涵,通过对新兴体育项目的体验、对自救游戏的演练、对民族文化的感受以及对学科间联系的感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体育教学的内涵,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各类体育项目强健体魄,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使体育锻炼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这正是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四、生活元素与体育教学结合应该遵循的原则

1.注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始终处于次要地位,这样就会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下降。而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2.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能够合理地控制体育教学进度,同时能够有效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扩大自己的体育知识容量,增强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树立自身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追求体育技能和强身健体,无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个性和谐的发展。加入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且使学生潜在的体育素质获得发展,最终使学生在创造力、自主性以及情感方面都能够获得和谐的发展。

五、体育教学对生活元素应用的策略研究

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需要一个全面的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才能实现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生活元素引入体育教学中:

1.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游戏在学生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游戏形式的体育运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体育知识,体验各种生活经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拓展训练游戏,将复杂的体育理论分解到不同游戏环节上,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

通过拓展训练游戏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使体育教学内容得到补充,使体育教学功能获得延伸,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满足学生身体、心理和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户外的游戏,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能够使自身的人格、潜能以及身体获得全方位的提高。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游戏可以使其回归生活,能够使学生通过游戏训练,获得保持健康的科学训练方式,并且能够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从而使含有生活元素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拓展训练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单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协作项目、沟通项目、力量训练以及野外生存训练等。体育教师应该在拓展训练之前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神的安排,从而能够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反应不同的主题,能够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拓展训练游戏属于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即具有游戏的特色,又和体育运动关系密切。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拓展游戏训练必将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

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能够将生活元素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只有具有丰富生活元素的教师才能具有感染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将生活元素通过声音、视频、讲解、启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获得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使学生成为各类体育项目的爱好者。因此,教师在平时应该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观察生活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生活元素,并且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

涵盖生活元素的体育教学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因此应该不断地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元素的体育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体育,明白将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必要性。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在没有参加以前,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自己不行,不能适应野外生存训练的各个环节,此时,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只要尽力就可以,不必勉强,不断体会其中技巧,逐渐地对这项运动感兴趣,不断从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使学生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参与训练,在不断的体验和探索中,使学生自身的要求得到满足。在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特点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生活元素能够充分地和体育教学相结合。

4.创造良好的基于生活元素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辅助教学材料引入到体育教学环境中来,从而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场地、体育教学内容创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把不同体育器材的锻炼价值给予分类,并且补充到体育教学计划中,利用滑板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利用软式排球提高学生的排球技能、利用高尔夫球挥杆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将新兴的体育器材带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实际生活,更加热爱体育运动,更加热爱校园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体验运动的快乐。

将体育教学和生活元素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能够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的目的。通过生活元素和体育教学的结合,可以体现体育教学终身化的特点,能够使体育教学真正地走入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湖北体育科技,2006(3).

[2]韩宏义,刘擎.大学生野外生活生存训练.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生活中的体育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教条化、单一化、模式化、机械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体育教学环境下,所收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意。由于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学生对其缺乏兴趣,从而对体育课程“爱不起来”。为改变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转变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体育的娱乐、健身、保健等功能。

1.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设置人性化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②“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③“符合时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紧跟时代脉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④“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⑤“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①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②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加入“娱乐性”的东西,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输的一方,可鼓励其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生活中的体育篇4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1

1前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学生在校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学校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体育活动伤害事件的防范意识与应变能力较差。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与风险性。据某项调查60%以上的伤害事故是发生在体育活动中,这些运动伤害事件中有部分因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造成的。因此,如何加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研究对象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和阅读国内外关于学生运动损伤及安全意识培养方面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之前发生的伤害事故原因、处理方式及希望掌握哪些损伤的相关知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提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最后通过学校辅导员、学生处老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进行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树立学生安全的意识,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方面知识

安全意识是指各种人的群体对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可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媒体宣传等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较强的安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才会在活动中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因此,教师的语言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活动的开始,教师要首先提出注意事项,并强调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可在活动进行中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语言提示在安全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反复地提示,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从而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减少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3.2用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

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安全的案例来教育学生。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某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说:你们如果没有按老师要求的来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事故,这时就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在体育活动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出现,那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发生相关的意外事故的警示教育。同时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有关运动损伤突发事故的简易处理方法。如何适当地处理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并使意外事件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呢?在这方面,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必须掌握体育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熟练掌握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同时如何安抚受伤学生的情绪等,并让学生学会一些简易的处理方法。

3.3明确练习要求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讲明练习方法与要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只有明确了练习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不安全的隐患才会降低。在使用体育器械的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检查安全性能的方法,还要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讲解示范完之后,教师要在旁边观察学生是否有理解错误而错误使用,教师要耐心指导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检查活动场地、器材的性能安全,排除安全事故隐患,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意外。

3.4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会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很重要。对学生说明不同运动项目易发生的事故有哪些?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方法可以在平时各项活动中针对性地进行。如:在跳跃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落地时膝关节要弯曲,保持低重心,教会学生在不小心跌倒时保持团身姿势,尽量不用手撑地。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提出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应该如何采取的预防措施,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运动前检查着装、场地、器材的正确习惯,杜绝不合理的行为。

3.5安排适当的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进行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有资料报道,我国学生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相比较过去都有明显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学生的抵抗力,身体基本素质与机能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在学生的成长中,体育活动尤其像跑、跳、投、攀爬、等大运动量的活动,能够发展大肌肉的力量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体能活动的重点是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的经验,促进其姿势与动作的发展与成熟,并奠定未来生理成长与技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的强度。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学生体能的提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过程。不然发现,一些运动能力越差的学生越害怕运动,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害怕体育运动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提高体能的关键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能特点,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自信心。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最好带一点游戏的性质。例如,对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玩投篮、拍皮球、飞盘等。对懒惰、不爱运动、力量不足的学生可以安排跳跃、踢足球、踢毽子、简单越障等。其次,活动的时间、场地要恰当安排。选择安全、空气新鲜的活动场所,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量适中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单项活动。这样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能。

4小结

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经常强化,不断培养,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得,让学生学会自己避免伤害发生,冷静对待伤害出现,及时简单地处理伤害后果和取得更好帮助,来实现从源头上避免,从过程中减轻伤害程度而达到健康安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各位教师,学生家长从日常生活中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冷小刚.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刘馨主编.学前儿童体育[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邹大华,何仰英.学生体育的特点[J].体育科研,1981(07).

[4]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5.

生活中的体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活动;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多发生在幼儿身上,但从实际来看,小学一年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素质,却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许多小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有自卑感,自我评价低。例如在集体面前不敢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在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听人摆布;在困难面前常常害怕、退缩;害怕尝试新的或有难度的事物,经常选择一些难度很小的活动项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拒绝参加竞赛性体育游戏,害怕追逐、攀高、跨越障碍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帮助,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正常发育以及机能、体能的协调发展,减弱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重视有退缩行为倾向的学生

每个人都有争取成功进而获得赞扬的心理需求。小学生渴望成功,期望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学习任务,并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获得成功。如果不消除这些行为障碍,那它会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这些学生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进取心,孤僻、多愁,也影响他们日后的交往。

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1)自身身体素质确实不行。(2)害怕完成不了引起同伴们发笑而产生退缩行为。(3)胆小内向,依赖性较强,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一旦在众目睽睽之下,胆怯心理便表现得更为明显。(4)教师的引导不够,没能做好示范。(5)不愿意在挑战的时候面对失败,喜欢没有挑战性的活动。

二、改变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退缩行为的方法

1、关注个体差异,多用鼓励的语言

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展现给学生展现完美的一面,用幽默、诙谐、夸张的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练习中针对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学生得到了同伴的赞扬,个人获得满足感后增强的自信又转化为自己主动参与活动的良性循环。

2、动作指导要准确,强化成功体验

教师具有专业的动作示范,在示范中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和夸张的动作常常引发小学生开怀大笑,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以轻松心态对待学习动作。正确的动作指导让学生在练习各种动作时能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时(腿稍屈,臂后摆,上体稍前倾;手臂前摆向前跳),教师根据动作进行分解,编成口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针对在游戏中有退缩行为的学生,尤其在集体面前躲避态度较为明显的,教师在活动中不应把注意力过分放在他们身上,不让他们感到不自在。当一些勇敢参加游戏的学生被老师点中后,就及时地表扬、鼓励他们,从而引起那些心存疑虑、怕出丑学生的羡慕。

3、形式多样的鼓励方式

我们应有意地表扬一些勇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以引起能力差的学生的羡慕,并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其产生想参加活动的愿望,逐步提高他们的动作水平。但往往单一的表扬方式,例如:“你真棒”“你真勇敢”等的语言表扬并不能对有退缩行为学生的真正帮助。教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大声表扬,干练的语言表扬也激发了小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逐步减少退缩行为。

4、与班主任和家庭配合,帮助学生消除退缩行为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的父母性情古板,生活单调,平时寡言少语,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那么他的孩子也许会缩手缩脚;有的父母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那么他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度的依赖思想,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针对这些情况,班级定期开展家长会,讲授一些教育的知识,希望家长不要溺爱孩子,应支持孩子与同伴交往,积极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父母要做到兴趣广泛,以良好的风范去影响、塑造孩子。

5、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带领学生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

教师对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在开展体育活动时的饱满情绪对活动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活动中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出现,消除与学生间的身份差距,不会让学生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

三、小结

小学一年级学生存在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和焦虑心理,致使在体育活动中产生退缩行为。作为体育教师,要重视这一问题。它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从教学态度、教学用语和环境安排等作出优化调整,以促进小学生快乐地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翁晓霞.让我们的孩子更自信——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问题[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9

[2]张连云.小学生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05)

[3]徐巍.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孤独感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生活中的体育篇6

一、开发与利用废旧报纸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篮球运球、足球运球项目中需要有标志物作为辅助教学。可用废旧报纸卷成高度l米的圆柱形,将其圆柱摆放在规定的区域进行练习,纸圆柱和插杆、木标志杆相比,既经济又实用,且能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

2.在快速跑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拿一张废旧报纸放在胸部,进行途中跑。体会速度越快,产生的风速越快,胸前的压强越小,大气压大于胸前对纸的压强,故大气压会将纸紧压在胸口不掉下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速度越快,风对报纸的挤压越大,从而增大了摩擦力,纸越不容易掉下来。这不但让学生提高了快速跑的认识,且学到了自然科学。

二、开发与利用矿泉水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让学生带(找)矿泉水瓶、饮料瓶。在瓶中装入沙子和水(可按需要装瓶),这样一个简易的体育器材就做成了。可以用来当羽毛球、垒球、保龄球进行投掷、投远游戏等。

2.在往返跑、障碍跑中,将矿泉水瓶、饮料瓶装入沙子和水,用一个或是多个摆成各种图形来充当“标志物”,使学生见到这些图形就想去瞧一瞧,试一试,玩一玩,到里面去走一走,让学生仿佛走进了迷宫,就是不叫他们做什么,学生也会自发地在迷宫里走上一回。这样上课的气氛不但活跃了,而且还让学生在障碍跑中产生的疲劳之感一扫而光。

三、开发与利用废弃尼龙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在多是走练习中可用废弃尼龙袋把相邻两位同学的脚装进去,让学生提起袋口做协调练习。

生活中的体育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兴趣

一、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特点

(1)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广阔性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范围。经访谈,低年级学生兴趣较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喜爱的运动项目由多变少,由广泛到集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性别上,男生较女生运动兴趣更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增大,同龄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呈现出大幅度递减的规律,从而导致这种性别差异更加明显。(2)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选择性与性别的关系。经访谈,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已有了一定的选择性,先后顺序为低年级男生:球类、武术、田径、体操。低年级女生:球类、体操、田径、武术。高年级男生:球类、武术、田径、体操。高年级女生:球类、田径、体操、武术。可见中学生在运动兴趣的选择性上有年龄、性别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二、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运动能力差、心理自卑是影响体育兴趣的主观因素,部分学生是由于体质较弱,导致对一些练习动作力不从心,于是便缺乏自信心,不能自觉地练习;部分学生是由性格决定的,不好动、不合群,羞于在同学面前做动作,缺乏表现的欲望尤其是女生。现在的中学生,不少是家里的宠儿,缺乏艰苦磨练,而体育课大部分都是在室外进行的,风吹日晒,摸爬滚打,所以这些因素对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影响很大。学校也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惜忽视学生的体育发展。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敢过分地投入。

三、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客观因素

中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的调查中显示,体育教师素质低会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不仅受教材、教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言行仪表、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单一守旧也是影响体育兴趣培养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渐趋成熟,对事物的要求向着有趣、唯美等方面发展。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学生的体育动机。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差是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培养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途径

(1)丰富体育课的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根据中学生体育兴趣活动的特点,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不同的运动项目,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2)利用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游戏,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在一个娱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身体素质。(3)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和学生沟通,抓住他们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掌握和调节课堂气氛,塑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运用幽默的语言,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1)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2)低年级学生的运动兴趣较为广泛,并随着年龄的对喜爱的运动项目由多变少,由广泛变集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3)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中学生运动能力差、心理自卑;中学生怕苦、怕累、怕脏;怕影响文化课的学习。(4)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教学手段、方法单一;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差。

2.建议。(1)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多鼓励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加大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学校在重视升学率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2)针对当前影响中学生体育活动兴趣的主观因素,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积极的方法鼓励她们。(3)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做到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篇8

关键词:生活化原则初中体育教学应用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并且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使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些生命活力需要老师跟同学一起去激发,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则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给整个体育教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1]。

一、生活化原则的内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紧紧地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2]。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需要在教学中贯彻。

(一)实践性原则。

生活源于实践,要想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实践性的生活教学原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仅仅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还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实践的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室那个小小的空间,而应该秉着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走向绚丽多彩的社会,让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更广更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中追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与多维的活动状态。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教学原则的践行离不开对趣味性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让趣味与生活完美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自觉积极性原则。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点的,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实践,而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接触生活,以生活为指引,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汲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生活化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活化的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究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自觉积极的学习。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讨论的环节,针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例如,在学习《不良嗜好》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再让他们派一个代表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与别的组的结果进行比对。当然老师也可以专门就这个主题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这些不良嗜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以此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明确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二)尊重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要明白这一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趣味性的生活化原则的运用应该做到熟练巧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枯燥无趣,老师可以专门针对课程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可以以生活中的警察为原型,设计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在游戏中,安排两个到三个学生为警察,其余的作为小偷,在警察快要追到小偷的时候,小偷可以两手交叉在体前说“结冰”,这样警察就只能束手无策,然后等到警察走远以后,小偷的同伴过来拉那个小偷一把,则小偷就“解冻”了,而如果在警察抓住小偷之前,小偷没来得及说“结冰”则要变成警察抓小偷。这样的一种课堂的游戏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动手又动脑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育大师陶行知指出: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从课堂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开阔视野。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让书本中的知识联系社会,让社会中的事情与书本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热身运动》这一节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部级的运动员所做的热身运动,并且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热身运动对做运动的重要性,再通过观看一些热身运动的实际演练的视频让学生学习。这样通过让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化的原则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以生活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社会紧紧地结合,在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为以后的人生积蓄能量。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体育篇9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自我防护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6-0144-02

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学生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对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特别在近年校园重特大运动伤害事故频发背景下,运动伤害事故纠纷已成为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顾虑。因此,在满足学生体育知识、技能学习需求的同时,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自我防护能力培养,减少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工作重心由课内向课外转移,推动大学阳光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困境引发的高校体育工作反思

2007年至今,资源条件占优、学生课余时间充裕的高校并未取得与之相匹配的活动成效,大学阳光体育运动“形式化、务虚化”严重,高校体育工作现状并未改观,依然是课内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课余体育活动为辅;抓课内教学质量,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成精品课程,却放任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在学分与避免处罚等外部压力下参与体育活动,虽在“形式化”体育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政策、制度之外却是被动后的情感抵触。大学生自主健身意识堪忧,高校体育工作堪忧。面临“每周一次”与“每天一小时”主次之选,高校体育工作重心将如何由课内转向课外,将“每天一小时”落到实处,校方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仅为外部条件,而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学生自我锻炼效能,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健身意识才是内部动因。因而针对大学体育教学薄弱环节,加强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服务于学生需求的体现。

二、运动伤害事故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负面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的成功开展,一方面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其实施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校方积极组织、配合开展、场地开放、师资投入等以保障活动开展。但是不可避免的运动伤害事故,不仅直接损害学生健康、挫伤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给学校和学生家庭带来不可避免的经济负担,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且在事故认定处理过程中,因“事故多样、原因复杂”的特点,致使事故责任追究困难,由此引发的事故纠纷(特别是重特大运动伤害事故纠纷)对于大多学校,尤其是场地、资金等条件并不十分缺乏的高校而言却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大顾虑。校方在面临“可开可不开,不好不开”的情况下,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大多持消极态度,特别在2012年几起校园长跑猝死事件热议背景下,个别高校无奈选择取消体育课中、校级运动竞赛活动中风险较大但对发展学生心肺功能有积极意义的中长距离跑项目。“因噎废食”成为部分高校(特别是事故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正常心态,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内外交困”,形式堪忧。

三、培养大学生课余活动中自我防护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减少校内运动伤害事故,符合学生、学校双方利益

课外体育活动虽是课外开展,但活动的组织实施大多也是在校内完成,在相关法律缺失及学校公有性质的前提下,对于校内运动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上,学校承担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肩负国之教育大任,“消极推诿”定不能成为大学体育工作的主流指导思想,活动不开展不行,如何开展?提高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自我防护能力,有效减少校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或降低运动伤害事故损失程度,尤其是重特大运动伤害事故的避免,符合学生和学校双方利益。

(二)增强参与者与管理者双方信心,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在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就其活动目标来分析,活动的开展在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要纳入服务于终身体育的范畴,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体育运动参与者自我认识觉醒后的践行。故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并具备预防、处理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与能力,有效减少校内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重特大运动伤害事故的避免),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校方对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顾虑,增强参与者与管理者双方信心,对于深入推动大学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促进终身体育观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自我防护能力的具备,是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体育锻炼是一个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能力的过程,受到环境、自我能力和其他活动者等因素的影响。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不仅需要具备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活动相关因素的协调、管理、控制、运用也十分关键。掌握科学、安全的练习方法,具备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能力,是能否较好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终身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三位一体”大体育观,加强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

意识决定着行动,有没有安全防护意识直接决定着有没有安全合理的体育行动。在“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体育教育观背景下,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的“快餐式”体育理论教学现状,使大学体育理论教学处于“学校不重视,学生就无视”的尴尬境况。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理论教学并未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学校在重视理论教学作用与地位的同时,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加强对运动伤害预防、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改变“课堂”式小体育教学观,树立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大体观”:一方面利用学校宣传文化长廊、大型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等平台,开展以科学运动(包括运动安全)为主题的科普宣传;另一方面,重视安全防护意识环境建设,在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张贴安全须知、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处理等安全提示;在室内外体育健身器械上配套安全使用方法提示等。通过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主题科普宣传、安全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大体育观下,完成安全防护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既能起到知识经验的传授作用,又能在重视体育运动安全防护的氛围内潜移默化地形成重视运动安全防护的意识。

(二)以项目为中心,安全锻炼、医务监督进课堂

运动伤害的发生与运动项目、训练安排和运动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大学生在自主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科学的运动知识,还需要具有系统、合理的自我管理过程,方能较好地完成锻炼过程,避免自身及他人造成伤害事故。故对于运动伤害事故防护能力的培养,应以项目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将该项目锻炼须知、注意事项、自我练习原则及常见运动伤害预防等知识和经验设计进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快速获得经验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管理监督意识,掌握完整安全的科学锻炼知识体系。有了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错误的出现。安全知识、保护技能、管理经验的积累,必将促进学生防护能力的提高。

(三)常见运动损伤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应对与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经验的捷径在于课堂教学,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运动伤害处理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实践应对能力十分薄弱,当直面伤害时,不知所措,甚至出现错误处理,导致伤上加伤的悲剧。故在常见运动损伤处理与防治教学中,借鉴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方式,通过“模拟受伤――教师现场处理――学生分组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历经直观细致的操作过程,使其具备直面伤害、合理运用自救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应对、处理运动损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承磊.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

[2]王金权,吴寿枝等.我国大学生运动伤害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2,(15).

[3]安振中.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8,(12).

生活中的体育篇10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初中生文化知识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农村中学体育设施条件较城市中学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前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规定课时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参加的体育锻炼,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对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及促进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而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探析其内在规律与特点。 

 

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 

1.在客观上,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所占比例较大,一般一节课外活动课有两个年级甚至更多年级的学生参加,在很多场地、器材都会出现冲突。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导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丰富,已成为阻碍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地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只有极少数的初中生是不喜欢的,同时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男生普遍比同年级的女生要高,这与中学阶段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广大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还可以反映初中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和行为的倾向。只有充分了解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卓有成效地引导和发展初中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初中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问卷可以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上。这与初中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初中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2.在主观上,学校在初中生总体培养目标上,仍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初中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参加,这也严重影响了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初中生的缺乏活动兴趣也制约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男女生都喜欢一些不易受场地所限,且作为一般性练习,技术动作又较易掌握而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3.由于我们学校是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提供给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开设的项目相应不够丰富,有些初中生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却无法开展。 

教育部提出:在校初中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故而学校体育工作对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要有新要求。学生希望每周应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女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微微出汗、较兴奋,而男生喜欢的运动强度是头、脸和上身较出汗,情绪好,说明男生喜欢较大的运动强度的运动项目。 

三、改进措施与建议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初中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科学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创造有利于广大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的共享学校的设备和器材,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满足广大初中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以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学校应完善和扩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和形式,并加强与体育组的密切联系,组织各种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提高初中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满足初中生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3.学校应减轻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尽量不在初中生的课余时间里作其他安排,给其充分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适当增开一些受欢迎的活动项目,尽量满足更多初中生的需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使参加者更广泛,活动更持久,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目的。 

总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残余,学生、家长、教师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以及农村体育教学器材的匮乏,农村中学的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程素珍.新课标下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7). 

[3]余海涛,薛俊.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慧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3). 

[4]桂朝旺,李红梅.课外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