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十篇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十篇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4:03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1

1.采购计划管理组织运作模式。

经过近年的实践与摸索,公司已基本建立省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省公司本级及所属企业宏观战略及计划、省公司管委会审定省公司本级及所属企业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各级企业管办和其他业务部门负责落实细化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以《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及其《实施细则》为流程核心,以《采购管理程序》为流程依据,以信息系统为流程载体的三大管控体系,确保了全省采购工作的有效运行。

2.采购计划管理与过程管控。

在计划管理方面,采购办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年度采购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确定的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金额实施采购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确实因为生产经营需要调整的项目,采购办及时组织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评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在过程管控方面,采购办以全国烟草行业贯彻落实《烟草企业采购管理规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严格执行行业、企业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环节关键节点的控制,重点做好招标文件评审、拦标价格设置、评标办法、评标标准、定标原则、评标过程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采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环节关键节点的控制,严格把关,严格落实“上一个环节没有通过不得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程序的硬约束作用,确保董事会和管委会会议各项决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偏差、不走样。

二、采购计划管理中的差距

1.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而言,技术改造起着相当关键的推动作用。以福建卷烟工业系统为例,十年来,公司投资项目量多面广,投资量大,先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和信息化投资近百亿元,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因此,投资计划中的采购项目是公司年度采购计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1.1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编制范围不同。

根据《烟草行业采购管理规定》要求,采购计划编制的范围为以合同方式取得的物资、工程(含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所有采购项目,由各级公司的采购办进行编制汇总;投资计划编制的范围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整体改造、局部技改、生产设施、工艺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动力设施、科学教育设施、后勤保障设施、烟叶仓储设施等)、信息化投资项目、多元化投资项目,不含建筑物的维护加固、设备的大修理等维护性工程及工器具、车辆、办公家具、计算机软硬件购置项目,由各级公司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编制汇总。

1.2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管理流程不同。

投资项目管理流程为:投资项目按照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要求实行计划管理,各级公司在每年9月份启动投资计划编制工作,省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信息中心于10月份对新增项目中与生产相关的项目、信息化项目进行职能评审,投资管理处11月初汇总、初审各单位提交的年度投资计划,经总经理办公会、管委会、董事会审议后于12月上报国家局。国家局于次年2-3月份下达投资计划,投资管理处根据国家局下达的投资计划及时进行投资计划分解,经总经理办公会、管委会审议、董事会审批后下发投资计划。采购计划管理流程为:省公司于每年12月下发采购计划编制通知,各单位根据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于次年1月份报送采购计划,采购办汇总、初审全省采购计划,并由财务、审计、法规、监察等职能部门进行集中评审后,经管委会审议、董事会审批后下发采购计划通知,全省采购计划方可生效实施。

1.3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信息传递相对滞后。

由于全省的投资与采购计划,在计划的编制起点、审批的权限、编制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基层企业投资管理部门与采购管理部门间对投资计划调整的沟通相对滞后,信息化平台尚未实现两个系统的关联,使得投资计划与采购计划目前无法实现实时的对接,无法在第一时间将审批后投资计划的调整情况及时传递到采购计划编制部门进行更新分解。

2.尚未建立采购计划进度跟踪与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考评体系。

采购绩效评估是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和评估采购政策功能目标和经济有效性目标实现程序的过程。我司采购计划实行按年度编制,分月实施的原则;在年度中期可对采购计划进行半年调整,对下半年度拟新增、采购金额拟变更、采购方式拟变更及拟取消的项目在总计划盘子中进行相应调整。虽然在采购实施方案的审定中对采购进度安排一并进行了评审,但对是否完成及是否按进度完成并未考核,尚未建立一套符合公司特性的采购计划进度跟踪与执行情况的考评体系,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约束及奖惩激励措施。某些项目,尤其是货物及服务类项目,部分子公司或承办部门在项目实施中存在时间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导致某一月份采购项目扎堆实施,某一月份采购项目零实施,或者到了年末才决定不予实施或结转至下年度实施,进度计划形同虚设,给采购办工作人员组织采购带来了不便,也为全省精益采购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升带来的阻碍。

3.采购计划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可提升空间。

3.1尚未建立采购绩效评估模块。

对于采购计划执行环节的评估,最直接的标准便是采购计划执行的进度。目前省公司的采购管理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绩效评估模块,未能直观、客观的来衡量各采购部门的采购目标是否达成,缺乏对子公司采购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比较与观测。

3.2尚未建立采购计划趋势预测模块。

采购预测是指企业在商品采购市场上调查取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测算未来一定时期内商品或服务市场的供求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采购决策和制定采购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预测采购需求在公司的采购管理中尚属空白,若能借助信息化平台,对以往的采购信息进行整合,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和规律,对各子公司、各类采购的项目的需求趋势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将有助于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的准确性,确保全省采购策略制定的合理性,从而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精度,降低采购风险。

三、烟草工业企业采购计划管理的优化策略与方案

1.通过专案调整,实现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司采购计划实行按年度编制,分月实施的原则,除个别零星应急调整的项目外,均在年度中期对全省的采购计划进行一次全盘的批量计划调整。在采购计划半年调整的现有模式上,针对投资计划下达后所带来的采购计划的增减情况,可在每年的11月份将由各级公司的投资、采购部门将投资与采购计划先行对接,于次年2-3月份投资计划下达后及时进行一次采购计划的专案调整。由各级公司的投资管理部门与采购部门共同牵头,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对采购年度计划中涉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信息化投资项目的项目数,项目金额,调整理由等进行对接与核实,由下至上汇总,由省公司采购办向公司董事会统一申报专案调整计划;由各级公司采购部门及时在系统中进行分解、录入与维护,加快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以此实现投资计划与采购计划的无缝对接。

2.通过绩效评估,建立采购计划考评体系。

2.1对采购计划考核标准进行界定。

将采购计划执行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合理设置审批环节。明确各节点业务办理和审批所需耗用的时间,测算出五种采购方式的采购项目从启动实施采购计划直至完成采购所有流程所需耗用的时间,以此作为采购计划进度考评的依据,促进各承办、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经公司董事会审定的采购项目执行计划,应于当年全部完成。对于招标采购项目执行情况以招标公告送为项目完成节点;对于招标以外的其他采购项目以商务文件发送至谈判对象为项目完成节点;对于已经完成招标所有程序但招标失败或流标的项目,视同完成。

2.2对采购计划进行进度分解。

省公司各部门及各子公司要严格按照制定的采购进度计划完成采购的各环节工作,如无法按进度计划完成的需向采购办提交书面说明进行进度调整。在编制采购计划时应注意:根据采购物资、工程或服务的规模和数量,具体的技术规范与规格,使用性能要求,对每批货物、服务或工程从准备到交货或结算需要多长时间做出安排。

2.3将采购计划执行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对于没有按照年度采购计划完成计划实施也未进行进度调整的子公司或省公司相关部门(政策性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可由省公司采购办通知企业管理处,企业管理部根据实际情况对责任部门绩效进行考评。

3.通过优化信息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作业流程。

3.1实现与投资系统的及时对接。

每年在国家局下达投资计划后,由省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局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拟建项目自主审批权限额度进行明细分解后,各级公司投资部门便可同时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录入维护,形成本年度准确的投资计划。通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与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与关联,由项目实施部门在采购信息系统的计划管理模块上直接对数据进行更新,实现针对投资计划变更带来的采购计划变更的线上专案调整。

3.2实现绩效考评。

采购绩效指标体系包括采购计划完成及时率、采购周期、采购从启动实施采购计划直至完成采购所有流程所需耗用的时间等。通过上述数据在系统中的体现,建立子公司或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与采购实施过程关联,在系统中动态、持续的进行评价,正确及时反馈考评结果。

3.3实现采购需求趋势预测。

采购计划是对未来计划期内采购管理活动所做的预见性的安排和部署,以确定从组织外部采购哪些产品和服务,以最好的满足企业内部的需求,而采购量与采购计划金额提供的是代表采购支出情况的数字预报。为了使这些预测的数据体现出最大价值,采购管理系统中应当建立一个趋势预测模块,建立采购需求趋势模型。以系统中存储的现有历史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指数平滑法等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结合卷烟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宣传促销计划,反映采购需求,市场行情的变化,形成采购计划编制的初步依据,为企业的采购决策提供支持。

四、结语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2

关键词:烟草工业精益采购采购计划管理现状方案优化

一、背景概述

2013年,国家局出台了《烟草企业采购管理规定》,对烟草行业的采购行为从采购范畴到采购计划,从采购实施到采购全过程监管,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4年,是烟草行业全面推行精益管理的开局之年,精益管理已成为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之行,成为企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其中,也对作为精益管理的重要一环——精益采购,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方向:烟草企业应以质量、价格、技术和服务为依据,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为切入点,建立健全物资采购保障体系,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着力推进精准预测、精准采购与精准供应。因此,精准预测采购需求,科学合理编制采购计划,是企业开展采购工作流程的第一步,也是确保企业实现精益采购的关键一步。

二、福建中烟采购计划及实施的整体情况分析

1.采购计划管理组织运作模式。经过近年的实践与摸索,公司已基本建立省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省公司本级及所属企业宏观战略及计划、省公司管委会审定省公司本级及所属企业具体制度和实施方案、各级企业管办和其他业务部门负责落实细化的三级管理体制;建立以《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及其《实施细则》为流程核心,以《采购管理程序》为流程依据,以信息系统为流程载体的三大管控体系,确保了全省采购工作的有效运行。2.采购计划管理与过程管控。在计划管理方面,采购办要求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年度采购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确定的采购项目、采购方式、采购金额实施采购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确实因为生产经营需要调整的项目,采购办及时组织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评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在过程管控方面,采购办以全国烟草行业贯彻落实《烟草企业采购管理规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指导,严格执行行业、企业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环节关键节点的控制,重点做好招标文件评审、拦标价格设置、评标办法、评标标准、定标原则、评标过程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充分利用采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采购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环节关键节点的控制,严格把关,严格落实“上一个环节没有通过不得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程序的硬约束作用,确保董事会和管委会会议各项决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偏差、不走样。

三、采购计划管理中的差距

1.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而言,技术改造起着相当关键的推动作用。以福建卷烟工业系统为例,十年来,公司投资项目量多面广,投资量大,先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和信息化投资近百亿元,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因此,投资计划中的采购项目是公司年度采购计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1.1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编制范围不同。根据《烟草行业采购管理规定》要求,采购计划编制的范围为以合同方式取得的物资、工程(含信息化项目)和服务的所有采购项目,由各级公司的采购办进行编制汇总;投资计划编制的范围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整体改造、局部技改、生产设施、工艺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动力设施、科学教育设施、后勤保障设施、烟叶仓储设施等)、信息化投资项目、多元化投资项目,不含建筑物的维护加固、设备的大修理等维护性工程及工器具、车辆、办公家具、计算机软硬件购置项目,由各级公司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编制汇总。

1.2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管理流程不同。投资项目管理流程为:投资项目按照行业投资项目管理要求实行计划管理,各级公司在每年9月份启动投资计划编制工作,省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信息中心于10月份对新增项目中与生产相关的项目、信息化项目进行职能评审,投资管理处11月初汇总、初审各单位提交的年度投资计划,经总经理办公会、管委会、董事会审议后于12月上报国家局。国家局于次年2-3月份下达投资计划,投资管理处根据国家局下达的投资计划及时进行投资计划分解,经总经理办公会、管委会审议、董事会审批后下发投资计划。采购计划管理流程为:省公司于每年12月下发采购计划编制通知,各单位根据下一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于次年1月份报送采购计划,采购办汇总、初审全省采购计划,并由财务、审计、法规、监察等职能部门进行集中评审后,经管委会审议、董事会审批后下发采购计划通知,全省采购计划方可生效实施。

1.3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由于全省的投资与采购计划,在计划的编制起点、审批的权限、编制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基层企业投资管理部门与采购管理部门间对投资计划调整的沟通相对滞后,信息化平台尚未实现两个系统的关联,使得投资计划与采购计划目前无法实现实时的对接,无法在第一时间将审批后投资计划的调整情况及时传递到采购计划编制部门进行更新分解。

2.尚未建立采购计划进度跟踪与采购计划执行情况考评体系。采购绩效评估是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和评估采购政策功能目标和经济有效性目标实现程序的过程。我司采购计划实行按年度编制,分月实施的原则;在年度中期可对采购计划进行半年调整,对下半年度拟新增、采购金额拟变更、采购方式拟变更及拟取消的项目在总计划盘子中进行相应调整。虽然在采购实施方案的审定中对采购进度安排一并进行了评审,但对是否完成及是否按进度完成并未考核,尚未建立一套符合公司特性的采购计划进度跟踪与执行情况的考评体系,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时间上的约束及奖惩激励措施。某些项目,尤其是货物及服务类项目,部分子公司或承办部门在项目实施中存在时间上的松散性和随意性,导致某一月份采购项目扎堆实施,某一月份采购项目零实施,或者到了年末才决定不予实施或结转至下年度实施,进度计划形同虚设,给采购办工作人员组织采购带来了不便,也为全省精益采购目标的实现和绩效的提升带来的阻碍。

3.采购计划管理信息化仍存在可提升空间。

3.1尚未建立采购绩效评估模块。对于采购计划执行环节的评估,最直接的标准便是采购计划执行的进度。目前省公司的采购管理信息化平台尚未建立绩效评估模块,未能直观、客观的来衡量各采购部门的采购目标是否达成,缺乏对子公司采购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比较与观测。

3.2尚未建立采购计划趋势预测模块。采购预测是指企业在商品采购市场上调查取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测算未来一定时期内商品或服务市场的供求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采购决策和制定采购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预测采购需求在公司的采购管理中尚属空白,若能借助信息化平台,对以往的采购信息进行整合,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发现市场供求变化和规律,对各子公司、各类采购的项目的需求趋势预测做到心中有数,将有助于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的准确性,确保全省采购策略制定的合理性,从而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精度,降低采购风险。

四、烟草工业企业采购计划管理的优化策略与方案

1.通过专案调整,实现采购计划与投资计划的有效对接。目前我司采购计划实行按年度编制,分月实施的原则,除个别零星应急调整的项目外,均在年度中期对全省的采购计划进行一次全盘的批量计划调整。在采购计划半年调整的现有模式上,针对投资计划下达后所带来的采购计划的增减情况,可在每年的11月份将由各级公司的投资、采购部门将投资与采购计划先行对接,于次年2-3月份投资计划下达后及时进行一次采购计划的专案调整。由各级公司的投资管理部门与采购部门共同牵头,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对采购年度计划中涉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信息化投资项目的项目数,项目金额,调整理由等进行对接与核实,由下至上汇总,由省公司采购办向公司董事会统一申报专案调整计划;由各级公司采购部门及时在系统中进行分解、录入与维护,加快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以此实现投资计划与采购计划的无缝对接。

2.通过绩效评估,建立采购计划考评体系。

2.1对采购计划考核标准进行界定。将采购计划执行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合理设置审批环节。明确各节点业务办理和审批所需耗用的时间,测算出五种采购方式的采购项目从启动实施采购计划直至完成采购所有流程所需耗用的时间,以此作为采购计划进度考评的依据,促进各承办、职能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经公司董事会审定的采购项目执行计划,应于当年全部完成。对于招标采购项目执行情况以招标公告送为项目完成节点;对于招标以外的其他采购项目以商务文件发送至谈判对象为项目完成节点;对于已经完成招标所有程序但招标失败或流标的项目,视同完成。

2.2对采购计划进行进度分解。省公司各部门及各子公司要严格按照制定的采购进度计划完成采购的各环节工作,如无法按进度计划完成的需向采购办提交书面说明进行进度调整。在编制采购计划时应注意:根据采购物资、工程或服务的规模和数量,具体的技术规范与规格,使用性能要求,对每批货物、服务或工程从准备到交货或结算需要多长时间做出安排。

2.3将采购计划执行率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于没有按照年度采购计划完成计划实施也未进行进度调整的子公司或省公司相关部门(政策性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可由省公司采购办通知企业管理处,企业管理部根据实际情况对责任部门绩效进行考评。

3.通过优化信息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作业流程。

3.1实现与投资系统的及时对接。每年在国家局下达投资计划后,由省公司严格按照国家局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和拟建项目自主审批权限额度进行明细分解后,各级公司投资部门便可同时在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录入维护,形成本年度准确的投资计划。通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与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与关联,由项目实施部门在采购信息系统的计划管理模块上直接对数据进行更新,实现针对投资计划变更带来的采购计划变更的线上专案调整。

3.2实现绩效考评。采购绩效指标体系包括采购计划完成及时率、采购周期、采购从启动实施采购计划直至完成采购所有流程所需耗用的时间等。通过上述数据在系统中的体现,建立子公司或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与采购实施过程关联,在系统中动态、持续的进行评价,正确及时反馈考评结果。

3.3实现采购需求趋势预测。采购计划是对未来计划期内采购管理活动所做的预见性的安排和部署,以确定从组织外部采购哪些产品和服务,以最好的满足企业内部的需求,而采购量与采购计划金额提供的是代表采购支出情况的数字预报。为了使这些预测的数据体现出最大价值,采购管理系统中应当建立一个趋势预测模块,建立采购需求趋势模型。以系统中存储的现有历史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指数平滑法等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结合卷烟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宣传促销计划,反映采购需求,市场行情的变化,形成采购计划编制的初步依据,为企业的采购决策提供支持。

五、结语

采购计划是在企业的战略目标框架之内提出的,应服务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只有趋于精准、科学、合理的采购预测与采购计划编制,才能从源头上推进采购实施的规范与高效,为实施精准采购、精准供应提供最基本的依据,杜绝采购中的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真正实现精益采购。

参考文献:

[1]孙丽.采购管理实操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梁雪贤等.现代采购管理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孙佩红,唐磊等.企业采购控制精细化管理全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4]李育蔚.采购人员标准化工作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5]成毅.工厂采购精细化管理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程淑丽.采购部业务关键点控制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3

本届天津手机展特别选择了以“3G技术及其应用”为主线,结合我国手机及整个电子产业的各种发展最新趋势,并引入了三网融合、两化合一、滨海新区建设、物联网以及低碳经济等等新的发展契机,继续围绕构建商贸平台和搭建创新舞台两大高价值中心,为国内外采购商和参展商搭起了全新的沟通合作桥梁。总的来看,本届天津手机展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展出各种深度定制或与厂商合作制造的3G手机,涉及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多普达、乐phone、苹果iphone、黑莓和酷派等等几十个品牌和品种。在此次展会上,仅中国移动就展示了14个品牌、39个品种的深度定制G3手机,这种大规模的定制和推广,将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和技术实现巨大推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手机展上出现的终端呈高度多样化趋势,各厂商展出的不只是传统的手机产品,同时也带来了上网本、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电子书、便携游戏机、移动电视机、车载信息娱乐设备(iVi)等,充分展示了移动通信产业外延不断扩展的趋势,丰富多彩的应用、多网融合和多种操作系统将给手机制造商带来新的机会。

本届国际手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主题为“3G时代的手机产业”,在中国科学院侯自强教授做了“三网融合与3G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部副总经理耿学锋、中国电信集团终端公司副总经理马武、中国联通技术部标准管理处经理顾曼霞等中国三大运营商终端部们领导,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终端技术发展趋势和定制政策。

3G主题行业应用论坛围绕今年天津手机展的主题“倡导行业的融合与交流”,邀请到了来自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的产品开发及应用部门负责人,以及公安、消防、环保、市政、港口等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主管到会,共同研讨移动通信的各种成功行业应用案例,以实现改善各行业运营环境和手段、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打造未来无线城市。

3G增值业务应用发展论坛主题为“3G应用、绿享未来”,重点研讨了下一代宽带通信的议题,如3G最新应用及解决方案、全方位打造低碳经济、增值业务、3G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本研讨会吸引了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行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积极参会和广泛研讨。

电子行业采购高峰论坛邀请到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专家及摩托罗拉和tHaLeSGroup等公司公司的采购高管,就通信行业的采购策略和供应链建设展开研讨和交流。在随后的采购对接洽谈会上约30家国内、外通信知名企业采购高管与市内应邀企业进行了现场洽谈交流。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4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FeatureanalysisofChina'sonlineShoppingConsumerGroupsandprospect

DUHongyun[1],LiUDan[2]

([1]ShandongXiehe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nan,Shandong250109;

[2]ChungbuknationalUniversityofKorea,northChungcheong,Qingzhou,Korea)

abstracttheauthordoseresearchabouttheliteratureandnetworkresourcestoconcludeandanalysethefeatureofonlineshoppingconsumergroupsfromaspectofage,education,incomeandgender,andfutheranalysestherolesofconsumer,supporters,regulatorsandsellersinonlineshoppingmarketinthefuturedevelopment.

Keywordsonlineshopping;consumergroup;situation;analyse

1网购群体的特征分析

1.1网购群体与其它群体的年龄分布

据统计,全体人群中19岁以下的人群占26.2%,20-40岁人群为30.1%,4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较高的比率,为43.7%,网民群体中则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占全体网民中49.1%。在当今国内网购人群中绝大部分是20-40的年轻人群,正可谓“知天命”者却不领潮流,年轻人凭借对新生事物的高接受能力对网购这一新兴消费方式的介入水平远高于年长者。

1.2网购群体与其它群体的学历分布

网民群体中以高中学历的人群为主,比率为39.4%。其他初中以下学历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比率分别为:33.4%,27.2%。而在网购群体中初中以下学历的消费者仅占6%,高中学历的消费者也只占11.5%。大专以上学历的消费者占了相当大的比率为86.0%。可见,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形成的上网技能障碍已经成为划分“网购”与“非网购”人群的天然界限。

1.3网购群体与其它群体的收入分布

网民群体中占最高比率的为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群,而比率最低的为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人群。在网购群体中比率比较高的两个群体为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消费人群,其次为月收入2000-5000元的人群,比率分别为34.6%和31.4%。月收入较低的人群利用网络购物原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他们首先圈定一些报价较低的商品,从中做比较,挑选最终满意的商品。收入在2000-5000的人群利用网购的主要原因为信息收集,方便产品比较,可以节省大量的购物时间。他们寻求的是“价格合适”,而非“价格最低”。

1.4网购群体的性别构成

总体来讲,女性网民是购物的活跃人群,在网购用户中的份额超过男性比率,占总体网购人群的50.8%,并逐步增大。其购物多集中于化妆品及珠宝、玩具及母婴用品以及服装家具饰品领域。而在网购大额产品中,男性比率高于女性。以电子产品为主,普遍消费金额也高于女性。

2中国网购发展展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购人群将实现学历、地域、收入、性别的均匀,从而推动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网络购物市场依然会维持相对较快的成长,相比国外同行及国内传统商务市场,中国电子商务可以有所作为的空间还有很大。但也要清楚看到,我们网络消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要不断地对其分析和研究,从而推动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

现在的网购从规模上说,虽然还不能撼动传统销售渠道的位置,但是在未来有可能改变整体的商品流通结构,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网购的出现,还带来了较为特殊的问题,也应进入制造商的考虑范围。水货、假货、二手货、翻新货等产品,通过网络渠道开始迅速流通,并占领了很大一部分的网购份额;一些小型厂商等利用网络渠道与方式,加强对消费者的了解,建立信誉,并展开营销攻势,成为现在厂商的潜在竞争者。

2.1消费者

未来网购消费者的购买水平将不断提升,其购买行为也将从尝试性的谨慎购买进一步迈向成熟型的理性消费。网购的人群将进一步的扩大,购买人群当中购买范围进一步增加,单件消费的价值也将不断上升。现在很多网购消费者还只是尝试性购买,随着购买频率的增加,消费者的网购行为将摆脱“尝试性”和“冲动性”两种心理因素,趋于更加理性的消费模式。

2.2支持者

随着网购人群的扩大,消费者将更加倾向于使用更为安全便捷的支付渠道,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对物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较偏向于现金结账,因此信用卡结账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购物的可信度低,56.4%的消费者遇到过虚假信息,71.1%的人表示不放心在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买作为一种高风险的复杂易,造成了人们趋向购买价值更低的产品来规避风险;随着网络销售者信用度的提升,更加简便的交易方式将成为主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2.3监管者

作为市场监管者的两个主体――政府和银行,在未来将转变现有的监管模式,跟随网购市场的发展与稳定,逐渐将监管者的角色融于网购当中。由于网购绝大多数都采用非现金交易的方式,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将分步介入网购过程;政府的工商管理部门,将逐渐对网络的经营者加以管理,并形成一定的信用机制和惩罚机制并征税。当网购的双方发生争议时,很难确认卖方的法律地位,因此未来监管方还会针对网购的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2.4销售者

由于销售者进入网购的门槛较低,使得网购市场中出现了过多的销售者,在未来整个行业分层次、分产品类别的整合趋势将不可避免。网络高度的信息流通导致了进一步的渠道扁平化和价格透明,这将有力地推动行业整合。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未来网购销售者的最重要的趋势是网上、网下并举的联合业态。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规律,未来网上商城一定会出现产业整合和集中度提高的过程,是对制造商颇为有利的发展趋势。

3结语

通过对我国网购人群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现在网购人群的覆盖面积还比较小,有些消费者因为年龄的因素也只能购买些小型价值偏低的产品。随着以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网民逐渐走入中年,网购的主流消费群里也将由20-40岁逐步扩大到50岁以上的老年层,未来几年有可能在销售数额上和消费的方式上成为最重要的购买方式。(2)复杂的交易系统,需要高知识水平的消费者通过一定的学习才可以掌握。这方面原因也直接阻碍了网购消费者的发展。(3)网购用户中女性为主体,而男性消费金额却高于女性。一线城市以其良好的资源环境和用户基础,已成为网购中心,网购市场渐趋成熟和饱和。未来更大的用户基础将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随着二三线城市收入和居住条件的迅速提高,网购市场也有望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网购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4)物流的不完善。网络支付手续繁杂且风险较高,阻碍了网购形式向更广阔的人群扩散,也使得现有的消费者趋向购买价值偏低的产品。(5)中国的在线购物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卫民.消费者网购行为分析.科教导刊,2010:64-66.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5

编者按:在国内商业银行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资本运作,推进国际化运营的背景下,海外并购将是实现银行各类战略目标的一条可选捷径。事实上2007年以来,国内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已经掀起了新一波的收购浪潮,在此之中显然也有许多战略亦或操作层面的东西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为此,本期特组织了一系列文章,力图通过展示各路专家的最新见解,抛砖引玉,为势必到来的更多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活动提供可能的智力支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也正加速向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战略目标迈进,这种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进程蕴含着我国银行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外资银行的“引进来”与我国银行的“走出去”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全景。对中国银行业而言,通过在国内市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自身在经营制度、机制、方式、规则等方面日益与国际接轨,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全球金融一体化和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客观环境要求中国银行业必须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在有效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积极发展海外业务,主动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在经济金融一体化增强的背景下,如何审时度势,科学地、积极稳妥地制定自身的海外并购战略,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与增强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以海外并购推进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国际化经营趋势使得大规模的银行跨国并购风起云涌,银行业务综合化和组织体系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为了逐步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并为国内客户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活动提供全过程的金融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银行纷纷发展跨国经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的海外机构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7.9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但与国际领先的跨国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服务对象基本上还是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究其原因,固然有体制、机制以及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从国际化经营的方式上来看,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分行或者子行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与设立分支机构相比较,并购更容易让中资银行进入到壁垒较高的发达国家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近年来我国较少通过并购的方式来推进国际化经营也是制约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并购是现代商业银行提升综合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扩大银行规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进行全球扩张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从国际银行并购的实践来看,并购对银行经营的意义在于:第一,并购能够迅速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是银行扩充规模的最佳和最快的途径,是银行进行业务扩张最便捷的方式。根据国际经验,银行规模与客户信任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呈正比变化,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当今全球l00家大银行,几乎都是通过大规模的并购迅速壮大的。如果以汇丰金融集团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汇丰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收购史,正是通过并购重组,从而扩张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使其由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地区性银行扩张为全球性银行(见表1)。又如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国银行(亚洲)后,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十六位升至第九位。第二,并购能够通过经营、管理和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大幅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例如l999年德意志银行并购美国信孚银行后,其每股收益从l998年的3.5欧元上升到其后两年的5.05欧元和9.02欧元,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长39%;并购后的第二年,投资银行部门创造了整个机构50%的利润,而两年前投资银行业务的利润仅占整个机构的29%。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经营风险的分散。对于并购银行来说,它兼并收购的目标银行所处地理范围和业务领域范围越广,其承担的系统风险越小。如花旗集团的分行、附属机构和参股银行遍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而对于被并购的银行来说,参股的外资银行越多,其股权配置机制越趋于合理与公平,这也是各国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多个外资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以来,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兴银行、购入南非标准银行股权,民生银行参股美国联合银行,国开行战略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收购案不断增多,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通过收购或者并购的手段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拓展自身业务的范围(见图表2)。种种迹象表明,随着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的两极分化程度将不断加深,中资银行正在兴起一轮前所未有的市场化并购浪潮。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当前流动性过剩与资产规模扩张的背景下,伴随着中资银行股改上市后资产规模和财务实力的极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内商业银行将选择通过并购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化与国际化经营能力。未来几年,银行业的跨国并购是大趋势,我国的金融资本将加速在国际市场的融合。

国际间银行并购的趋势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航母”式的新银行不断出现。1997年美国银行兼并了美国国民银行;1998年德意志银行并购了美国信孚银行,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1999年汇丰集团收购美国利宝集团;2000年Jp摩根和大通曼哈顿合并为美国第二大金融机构摩根大通;2004年摩根大通收购美国第六大银行美一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美国第一银行,西班牙桑坦德中央银行收购英国阿比国民银行一举成为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2007年以来,仅法国银行业用于并购的资金就达到252亿欧元,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仅巴黎银行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并购资金就达到了100亿欧元。从整个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发展演变历程来看,主要呈现如下趋势与特征。

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上世纪90年代以前,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国际银行并购主要以“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为主。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银行并购开始转变为以强强联合为主。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超过7030亿美元;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美国最大金融集团;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欧洲大型银行之一。

并购的区域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并购区域由美国延伸到世界各国,欧亚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国际银行并购的重点战略区域。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和相互并购成为热点,而且推动了欧盟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并购。其中,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荷兰的国际银行集团、瑞士的瑞士联合银行、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均发生并购活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欧美银行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仅1998年,涉及亚洲各国的银行并购案例超过100例。

并购形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横向并购转向混合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可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相关市场份额。随着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混合并购的态势,银行业的经营逐步向全能银行发展。如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及汇丰集团的全球并购,使其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信托等业务,成为了真正全能化的银行集团。

并购目标和功能定位日趋多元化。近年来的银行并购主要着眼于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通过国际化并购来完善银行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功能,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并购的具体目标包括调整结构、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等,银行并购趋于务实。如汇丰银行通过收购米德兰银行,奠定了自身在英国主要清算银行的地位;通过收购美国利宝银行,拥有了纽约州最大的银行服务网络;通过收购法国商业银行,扩大了在欧盟的市场并积极推广“财富管理”服务。

并购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当前国际银行并购通常采用的交易方式有两种:现金收购与股权兼并。其中,后者主要包括证券交换证券、证券交换资产和证券交换债权等三种方式。在实际并购交易中,常常出现多样化的并购方式。如工银亚洲对华比富通银行的收购采用了现金收购与股权收购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约25.3亿港元的收购交易中,有7.5亿港元以9%的工银亚洲股权支付,其余部分以现金支付。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战略抉择

海外并购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下的必然选择,中资银行在制定海外业务发展战略中,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准确把握全球和区域发展环境,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二是以利润为核心,找准适合自己的业务领域和并购对象进行重点拓展;三是循序渐进,因时因地制宜,科学组织并购整合,有效控制风险。结合国际银行并购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并购战略。

积极稳妥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一,国际化发展是我国银行业共同的战略目标,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要跨国经营,各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实施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二,中资银行在实质性拓展海外市场时,选择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进入海外市场要进行多方位的考量,既可能采用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兼并或者投资参股等方式的其中一种形式,也可能同时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拥有最大海外机构网络的中国银行,可重点采用资本重组方式,通过整合海外市场资源,实现海外业务的发展;而以国际性银行为发展目标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可采用并购建立控股或参股子行的形式,高起点地进入新的海外市场和业务领域。此外,也要充分考虑海外目标市场的准入管制和业务限制。比如新加坡、泰国与印尼允许外国投资者拥有100%的国内银行股权,菲律宾允许在本国银行中拥有60%的股权等。第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并购初期应该以中小银行为主,逐步增强实力。以汇丰银行为例,正是通过“由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并购重组来扩张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使其由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地区性银行扩张为全球性银行。第四,银行并购最大的挑战在于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只有把人员、业务、企业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壮大实力。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显示,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而只有20%左右的失败案例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

从长期战略布局的角度可重点考虑综合化经营的并购战略。综合化经营是当今国际银行业的主流趋势,多元化发展也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当今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通过收购兼并、战略性合作或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来开展综合经营。从国外银行业的并购趋势来看,并购形式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银行业的经营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目前,交通银行、工商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平安保险联手汇丰银行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工商银行通过债转股直接持有长航集团的股份等更体现了监管当局鼓励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那么,中资银行的海外混合并购将可能成为国际化综合经营的首选路径。

实行差异化的并购战略。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条件实施必要的差异化并购策略,应主要着眼于业务的互补、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从业务的互补上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来看,未来的海外并购战略重点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并购发展个人零售业务。零售业务以其风险分散、资本占用少、利润空间大等优点已逐步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基础和大部分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如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国银行亚洲分行后,获得发展香港业务所需的网点渠道、人员、系统、产品和客户,从而快速搭建起在香港的零售业务平台,增强为零售客户与商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二是通过并购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其次,从资源的有效整合来看,应注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收购对象,包括其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企业文化以及特有的网络、客户、产品优势、服务经验等。如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控股9.9%股份,原因之一在于联合控股旗下的美国联合银行是全美最大的以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银行,不少管理层人士具有华人背景,这样更有利于双方经营理念和文化的整合。

确立良好的区域发展战略,将并购地域锁定在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中资银行海外收购和投资应多关注新兴市场,比如非洲和部分亚洲市场,因为中国企业更容易驾驭和整合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而且新兴市场具有高成长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资银行可以通过设立机构和兼并收购的方式有选择性地进入和中国有互补关系、在文化上认同感较强的高成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而不是过多专注于欧美发达国家。如工商银行制定了“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海外扩张路线图,其中将尝试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互换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的区域放在了亚洲和非洲地区,2007年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权与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则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6

关键词:美军审计审计内容发展趋势

美军审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依存的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客观环境密切相关,经过历史的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美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其以军费运行、国防合同、武器系统等内容为审计对象,为美国的国防经济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具体做法和发展趋势,都可为我军审计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美军审计的主要内容

以效益审计为核心,拓展审计范围,是美军审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美军审计的主要任务早已不是最初的财务审计,而是更多的关注对美军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军费运行、国防合同和武器系统等项目审计上。

(一)军费运行审计

美军军费审计工作几经改革和多次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多层次的国防经费审计监督体制。美军设有直接对国防部长和各军种部长负责的审计机构,并实施垂直领导和管理;其军费预算的审计机构与预算的编制机构是分开的,不存在有编制预算的机构开展审计业务的问题。美军的军费审计管理体制与美军审计制度一样,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总署一级、国防部一级和各军种一级,各军种审计局在全国和海外设若干地区办公室,分别负责辖区内相应军种的审计。

美国审计总署对军费分配与使用实施全面审计,即要审计军费预算的编制、军费预算的执行和军费决算。美国审计总署对军费分配与使用的审计,是在国会总审计长的领导下实施的,其主要任务是监控政府对军队的拨款是否按照国会通过的法案实施。审计总署对军费分配与使用的监控,只对国会负责,审计报告要提交国会审查通过。

国防部一级由一名助理监察长(assistantinspectorGeneral)负责国防部(包括国防部办公室、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以及国防部各局)的军费分配与使用的审计。根据国防部长的要求或是总监察长认为必要时,在国防部内部实施跨部门的内部审计。也就是说,国防部一级的审计主要是内部审计,并且只是审计本级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

美军三军设有审计局,分别对各军种的军费分配与使用实施审计。以海军为例,海军审计局要对海军的各项经费分配与使用实施审计,并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如结合海军的年度预算,审计各部门是否严格依法执行预算,评估执行预算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评估决算(预算执行结果),通常情况下,要将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审计。

美军巨额的军费投入对国防建设带来高效益,是与其完善的审计监督密不可分的。美军的军费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大对军费分配与使用的监控力度,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审计机构只对本级首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增大了对审计工作管理的力度,增强了审计结果落实的及时性,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国防合同审计

美军的合同管理工作分为4个方面: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管理、合同审计和合同支付(如图1)。在负责采办、技术与后勤的副国防部长(UnderSecretaryofDefenseforacquisition,technology,andLogistics)领导下,军种采办执行官及其所属的计划执行官和项目办公室负责合同的签订;国防合同管理局及其所属机构负责管理国防部所有合同的履行管理事务,监督承包商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基层合同管理部门(驻厂办和地区业务局),其工作职责与我国驻厂军事代表机构类似。为加强合同管理,提高采办工作效益,项目办公室与基层合同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承包商完成合同规定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军方采购主体利益。

图1美军合同管理体系

国防合同审计工作则由国防合同审计局(DefenseContractauditagency,DCaa)负责实施,该局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局长为文职,全局人员编制约5000名,对审计副国防部长负责。国防合同审计局主要任务是对国防部装备、物资器材采购部门,以及每年受益于装备采购经费和议会提供的研究、开发、检测、评估等各类基金的国内合同承包商与综合性大学等单位进行监督与检查。其审计范围与内容由需求(即审计目的)决定,并受下列因素影响:国防部采购政策与计划;对军队有关部门军事装备计划的审计结果;国防部和议会对国防合同价格日益增长提出降低成本的要求;经济性和效益性审计;满足国防采购舞弊调查机构和司法律师在合同舞弊调查中提出的审计取证要求。

美军的国防合同审计,一方面是对国防合同的审查与监督;另一方面是为国防部所有采办部门和合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与财务方面的咨询,对有效控制合同经费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国防合同审计人员有权审查承包商的有关财务记录和生产活动情况,参加合同谈判,出席合同管理部门和承包商举行的工作会议,特别是有关财务方面的会议。合同审计结果是合同签订官和合同管理官进行合同谈判、修改及确定成本、价格的基本依据,也是合同支付部门和合同诉讼部门在处理合同支付和合同纠纷案件时的主要依据。

中国外资

(三)武器系统审计

美军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视先进武器装备的国家之一,其在研发、采购、制造武器系统上的投入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这些先进的武器系统在为其带来战略优势和确保战争期间低伤亡率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和许多美军未曾预料的后果,如研发周期大大延长,成本远远超出最初预算,最终得到的武器装备数量往往低于最初的计划,武器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总之,对资金与研发周期等事项的预算最后出现20-50%的差距是司空见惯的。

为此,美军认为对武器系统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一工作主要由美国审计总署承担。美国审计总署的介入是希望可以“使美国国防部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实现社会与政策目标”。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高美军在全球经济条件下对复杂的武器装备、太空系统和其他产品及服务的采购能力;二是最大限度减少国防部的合同风险;三是提高国防部与高效率供货商合作,以获取更高技术装备的几率。

美国审计总署每两年要向国会提交一份“高风险政府项目报告”(ReportonHighriskGovernmentprograms),其中,报告武器系统的进展情况是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这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巨额投资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审计总署对主要的武器系统项目都进行了审计和报告,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美国审计总署统计,在2001-2006的五年里,美军对新武器系统的资金预算已经翻了一番,从2001年的700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000亿美元。其中,代表美军武器系统新浪潮的未来战场系统(FutureCombatSystems,FCS)和DDG-1000级驱逐舰,将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最复杂的武器系统。表1表明在2001年,最昂贵的五项武器系统耗资约2910亿美元,而在2006年,最昂贵的五项武器系统将耗资约5500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美国审计总署

除去武器系统成本不断增加之外,美国审计总署还发现在很多项目中,军方的购买力持续下降,比如,美国空军最初计划购买648架F/a-22猛禽战斗机,每架战斗机成本约为1.25亿美元(以2006年美元价格为准),现在空军只能计划采购181架,因为每架战机的成本已高达3.61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189%。表2列举了近年来因武器装备成本的急剧上升,美军在四个重要武器系统项目上预算调整情况,当然,这只是其众多项目的节选而已。

虽然,美国审计总署总是在审计报告中无情的指出美国军方在武器系统项目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与问题,但正是这一敏锐的洞察力和来自第三方立场的分析判断,促使美军武器系统研发采购资金最大限度的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美军审计的发展趋势

美军审计制度从未停下过改革的步伐,我们可以发现,美军审计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完善军地合作、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和建设审计信息系统三个方面。

(一)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完善军地合作模式

审计的内在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建立军地审计合作关系、完善协作机制是审计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美军高级官员(不仅包括审计官员)认为,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将会为美军审计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完善军地合作模式,必将成为美军审计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将会为美军审计工作带来新的经验、技术知识和审计理念。例如,美国公共会计事务所使用基于风险分析法,审查最可能出现错误的预算经费报表的各个方面,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报表准确无误。如果美军审计部门能够借鉴、利用基于风险分析法,则可以彻底评定各军种和国防部财务内部控制情况;二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将会为军队审计工作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美国公共会计事务所在控制审计风险,争取最大经济效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人力资源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美军审计部门能够有效利用这一力量,毫无疑问将获益匪浅;三是美军与社会审计力量合作开展军队审计工作已有了初步经验可资借鉴。事实上,早在2001年美空军审计局就开始尝试利用社会力量,对其审计工作加以帮助和指导。公共会计事务所与空军审计人员合作开展了内部控制检查和信息系统检查,对于这种合作,空军审计局局长认为,这有助于空军在编制财务报表方面取得进步,并获取更新、更积极的审计观念。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军审计与社会审计力量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大,其合作的方式也将多样化。而且,鉴于美国是一个法制化非常完善的国家,很多与其相关的法规、条例一定会陆续出台,届时军队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合作模式将会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美军高层确信“21世纪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信息时代人力资本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支高效的人才队伍,一支团结的队伍,一支灵活多变能适应快速多变需求的队伍”。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美军审计人力资源建设。

笔者认为,未来美军会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1.增加人力资本,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

这一判断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依据美军军费总体发展趋势。近六年来,美军军费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具体见表3),这就为美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毫无疑问,军队审计人才建设也会从中受益。二是依据美军军费投向中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从美军的军费投向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人力资本占据最大比重(具体见图2)。这使我们意识到,以高科技武器装备著称的美军走的是一条“科技强军、以人为本”建军之路。三是审计范围扩大与审计责任加重,更是美军审计部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直接动因。美军已从传统的单一财务审计走向多元化审计,审计范围日趋扩大,审计方式复杂多样,军队的各项建设都越来越倚重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与建议,如此一来,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可以想见,对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吸引更优秀人才加入都需要一笔巨大的投入。

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考核,完善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这一趋势将会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审计人员上岗考核制度。毫无疑问,美军的审计队伍是一流的,据最新资料统计,美军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9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大多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并且在审计队伍中,80%以上人员是经济学、计算机开发研究、建筑工程学、法学、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专家。但要确保这一队伍始终优秀,并且走在军队建设的前列,必须要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考试上岗制度。事实上,美军目前已开始逐步采取这种方法,并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者上岗,不合格者下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美军必然会进一步完善审计人员考核制度,并将其作为聘用、辞退、晋升审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依据。二是面向社会招募审计人才。美军的审计队伍全部为文职人员(从高层领导到一般职员都是文职人员)而且十分庞大,如国防合同审计局有编制约5000人,空军审计局编制约900人,陆军审计局编制约800人,海军审计局编制约1200人。这一队伍特点决定了目前美军的审计人员培训机构无法满足需求,面向社会招募优秀人才,经过短暂培训后投入工作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三)完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在世界各国军队中,美军的信息化建设堪称翘楚,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与美军的指挥、通信等信息系统同步发展的。但从目前来看,美军审计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将是美军审计改革发展的又一趋势。

早在1995年7月,采购计划与承包商监督组便开始着手建立国防部内部统一的“采购审计和监察数据库”(auditandinspectDatabase),该数据库建成后,将成为统一的数据源,供计划采购审计与监察之用。但目前,除了国防部审计和监察机构及审计总署外,其余审计机构和人员还无法有效使用这一数据库。为此,笔者预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防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将是大势所趋,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是美军的“军审”工程吧。届时,包括“采购审计和监察数据库”在内的各种数据库,将统一并入这一联合系统,并且借助于美国发达的网络系统、卫星系统,不但各种审计数据资源完全实时共享可以实现,则远程审计、战场实时审计都有可能顺利实现。

深化军队审计制度改革,是我军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全军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借鉴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军审计制度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军审计制度改革的进程,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源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Drpaulw.mayberry,DeputyUnderSecretaryofDefence(Readiness),washingtonD.C.,USa:GeneratingtotalCapabilitiesforDeployment,employment&Success,internationalSeminaronDefenceFinanceandeconomics,2006;11

[2]KatherineSchinasi,ChangingDefenceacquisition:aViewfromtheUS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internationalSeminaronDefenceFinanceandeconomics,2006;11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

一、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移动电子商务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内容创新,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微信电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兴重要领域,将进入加快发展期。

2.物联网趋势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未来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预计未来物联网将成为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

3.大数据与云计算趋势

未来,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层面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机构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企业通过分析客户与其在线产品或服务交互产生的数据获取价值,同时大数据也影响着广告、产品推销和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处理离不开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弹性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支撑环境以及数据服务的高效模式,大数据则为云计算提供了新的商业价值,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进入更完美的结合期。

二、电企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分析

⑴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电力企业特别是大型电力集团,作为中央直属企业,相对社会上的零散企业具有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人才优势。

⑵业务优势:和其他独立电子商务平台相比,电力企业自身大量的物资采购需求是驱动业务的核心要素。

⑶资源优势:大型电力集团通常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电厂,天然的形成了电子商务重要组成部分的营销和物流配送网络。这是相对社会上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⑷政策优势:作为国有企业,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优惠是电力企业建设电子商务独具的政策保障优势。

2.劣势分析

⑴起步较晚:从互联网快速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相对社会上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已经在此领域发展了十年的基础相比,电力企业在起步上显得有些落后。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大踏步前进,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行动。

⑵市场化程度较低:作为传统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电力行业相对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在电子商务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将受到机制、体制和固有思维方式的约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体制,积极稳妥的推进市场化运作,实现立足自身业务服务基础上的对外盈利创收。

⑶专业特色不明显:大型电力集团一般都建设有自己的招标、采购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但这些网站目前仅提供基础信息、在线询价、在线标书购买等功能,在电力垂直领域里的“专”和“深”的特色不明显,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三、电企发展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1.挖掘电力物资招标采购业务的增值潜力

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数据库,按经营范围的不同建立供应分类;以会员认证方式为手段,引入在线交易评价机制,建立供应商的诚信档案。引入Ca认证,增加网站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性,依据国家最新的《电子招投标法》不断完善全流程开评标业务。

2.积极拓展相关产业的优势合作

考虑利用现有企业物资集采规模和优势拓展电力物资以外的其他行业物资采购市场。如从前期对煤炭市场的调研情况来看,目前煤炭供需形势已经扭转,很多煤企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主动寻求与电厂的合作,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开拓与煤炭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煤港等的合作,扩大电力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影响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积极抢占新的市场。

3.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体系

随着政策的导向、技术的革新、市场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影响、用户需求体验的不断提升,都需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及时的响应,从新技术跟踪、用户需求获取、制定策划案到方案的实施再到用户反馈及跟踪等,应设立专业部门明确业务定位和工作流程,不断推动平台技术和服务的升级。

4.由物资物流信息化向供应链集成电子商务发展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8

今的海外并购市场讲究更加多元。首先,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的投资标的就和原来大有不同。华山资本主管合伙人杨镭向《经济》记者表示,我国投资人或者企业家们以前所青睐的并购标的较为统一,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例如以前去海外是买高尔夫球场和酒庄。而如今则比较多元化,去海外也开始买服务配套商、高科技公司和渠道商了。

多元化增加成活率

“高科技的东西是在别人脑子里面的,买到了公司,未必能买到人心,科技成果就未必能拿到,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投资方式也可以更加多元。”杨镭认为,未来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我国的投资人大可不必全资控股海外企业,可以留出一点让被并购的企业和我国自己的企业一起发展,让国外的人才为我国的企业服务。如此一来,便可以促使国外研发的高新科技真正为我国所吸收利用,这种双赢或多赢模式在未来或将被更多企业家所采用。

杨镭给当下海外并购的侧重点做了简单排序,其认为下一步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会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科技及渠道,也就是从以前的买不动产转向寻求能提升企业软实力的资产及渠道并购。

第二个趋势是海外逆向并购,主要是海外公司想通过建立并向我国企业出售其在国外的子公司来达成曲线进入我国的目的。杨镭介绍称,这些海外公司普遍都对中国市场不十分了解,但又想迅速打入中国市场,因而以在海外建立并出售子公司为契机,寻找在华合作伙伴一同开拓我国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pe公司在同国外企业开展着类似业务合作。由于我国pe公司主要是通过收购或交换股权等方式,因而也算到了海外并购当中。”

第三个趋势是更加专业化,“老板们或者团队往往飞出去看到项目就买,其实应该通过专业的基金公司,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我并不建议这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自己让专业团队前往海外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在法律或财务上遇到不必要的麻烦。”杨镭说。

走向海外的企业名单中有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如中国海尔集团、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企业在近几年都加快了海外资产购置的步伐。其中,海尔斥资54亿美元现金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电器业务,大连万达以35亿美元收购电影制片公司传奇娱乐过程中都经历了诸多险阻。在其海外并购时,不急于鲸吞对方,灵活运用谈判、先期部分入股等方式进行海外合作,往往最终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不应单纯为并购而并购,而应该注重方式多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并购目的。

海外并购进入快车道

《经济》记者从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获悉,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猛增13.3%。步入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热度始终不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日益熟悉,在风险管控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日趋成熟,海外并购正从“一步一坑”变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海外市场并购的红利也在逐渐显现。

例如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望通过pe公司eQt(殷拓集团),以约18亿欧元完成对德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商eewenergyfromwaste的收购。这项可能达成的交易是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潮中最新一起交易,而且也将是史上中国公司收购德国公司中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规模会逐渐扩大,因为中国企业想通过海外收购品牌、购买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从而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预测表示,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未来几年将会保持50%的增长。

我国政府将继续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交易,因为这将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有力基石。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6年年初出现了中国大陆企业单笔海外并购最高交易金额,如这项交易最终达成,将刷新历史新高。不过即使排除这一项交易记录,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也是去年同一时期的两倍。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9

一、趋势

1、投资来源、投资流向全球化--全球FDi流动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为主,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向式全球流动。

首先,由于跨国并购的大量发生,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占据了全球FDi的绝对比重。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核心的三个地区,集中了全球FDi的80%左右,说明国际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进入新世纪,虽然跨国并购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而急剧减少,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继续大规模的相互并购、相互投资并在全球FDi流动中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其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FDi流动仍保持一定增长。整个九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以年平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达到创纪录的2651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的FDi流入来自发达国家。尽管受全球经济增长减速影响,全球FDi流量急剧下降,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仍是全球FDi流向的主流。2001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从上年度的2438美元下降到2050亿美元,净资本流入约15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由于受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发达国家FDi流入持续增长的带动,发展中国家来自发达国家的FDi流入还是略有增长的。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转移,外商对中国、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领域进一步拓宽,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投资界普遍认为这种势头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下去。

第三,也是进入进世纪以来全球FDi全球化趋势中不能不引起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FDi流动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经悄然兴起。据统计,在两年多来全球FDi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发展势头。仅亚洲发展中国家2001年的对外投资就高达850亿美元。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也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据国家商务部统计,载至2002年年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约90亿美元,实际上未经批准的对外投资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今年一季度,我国海外投资又比去年增长了约60%。

2、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多样化—跨国并购已经取代传统的绿地投资(或称新建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成为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投资领域由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扩大到包括农业和各类服务业在内的所有领域

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逐渐成为全球FDi的最主要方式,并在2000年达到顶峰。尽管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仅为5940亿美元,较上年度下降一半,并购的数量也从上年的7800件下降到不足6000件,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仍是吸收外资的主要手段。即便在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已从绿地投资为主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0亿美元,占本地区对外投资总额的约80%。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购方式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绿地投资等其他方式,全球FDi投资方式仍然是多样化的趋势。最近,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司经调查后也认为,未来几年,“绿地投资”将重新赢得各国的青睐。

从近几年全球FDi流向的行业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总体上看,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提高,并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据《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FDi有三分之一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FDi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和电讯业是最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

3、投资决策、投资增长理性化—经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急剧增长,在2000年达到顶峰后,全球FDi流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这种下降总体上看是理性的,是为了下一波的增长而进行的必要调整。

首先,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之累,在2000年出现创纪录的高水平后,2001年全球FDi流量出现了十年来第一次大幅度下降,流入量从上年的12000亿美元猛跌51%,降到7350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又下降27%,仅为5400亿美元。由于这种下降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并购投资的减少所造成,而且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后期带有一定泡沫色彩的疯狂并购热之后,跨国公司在并购决策上普遍更加谨慎,因此这种下降也可看作是一种理性的下降。

其次,从地区结构上看,全球FDi流入的下降程度不平衡,并非全盘下降,而是有升有降。发达国家下降幅度最大,发展中国家下降幅度较小,而亚太地区FDi流入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仍然一枝独秀,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发达国家间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收缩了59%,而发展中国家只缩减了14%。2002年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又下降了40%,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今年以来,由于受美国经济持续低迷以及SaRS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爆发等因素影响,全球FDi的流动仍然呈疲态,如无特殊情况,今年的全球FDi流量很有可能继续下降。只有中国例外,去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实际引资达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今年又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今年1-4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资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4%,合同增长了5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1%。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驱动因素看,投资方看重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引资方要的已不仅仅是资金,说明投资方与吸收方都更趋向理性。

第三,尽管跨国并购交易大量减少,跨国公司全球扩张计划并未改变,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亦呈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01年5月和11月份对12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主要跨国公司在未来三年里还将继续推行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在发达国家扩张的主要方式是跨国并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日本制造业的501家跨国公司所做的调查,72%的日本制造业跨国公司打算加强和扩张它们的对外业务,这个数字比上年增加了55%。与此同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面对全球化潮流和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战略,只能迎头赶上,其对外投资的领域和增势,甚至超过了前者。以中国为例,这几年台港澳地区来内地投资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而随着跨国公司加大向中国产业转移的步伐,与之生产配套的来自欧美日本的中小企业也逐年加大了对华投资的力度。

二、策略

从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由于国情特殊等原因,我国吸收FDi的增长趋势往往与全球FDi的增长趋势出现反方向变化。因此,面对全球FDi流动新趋势,我们应冷静观察,处变不惊,继续完善各项引资配套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抓住机会提高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应居安思危,趋利避害,研究新的、更加理性、更加主动的引资策略,不能满足于既有的引资现状和成果。

1、“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第一要务

从这些年外商对华投资的增长态势看,我国的吸引外资的因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

当前,应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坚决制止外商反映最强烈的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制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且宽松的投资环境无疑会提高外商扩大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尤其有助于吸引那些较重视投资软环境的中小企业安心来华投资。

此外,对于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采〉囊恍荚诩哟蠖酝馍淘诨蹲嗜ㄒ娴谋;ず透纳仆馍掏蹲史苫肪车牧⒎ɑ蛐薅傻木俅耄ɡ纾薅吨魅ǚā贰ⅰ渡瘫攴ā贰ⅰ蹲ɡā返榷喔龇煞ü妫忧苛硕灾恫ǖ谋;さ龋哟笮牧Χ取?nbsp;

2、“大力促进并购”策略,即把大力促进外资并购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作为重要的引资增长点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政策导向和投资环境的原因,外商对华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的方式。如前所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企业并购这一跨国投资形式在全球发展很快。世界跨国并购额1987年仅为1000亿美元,到1999年已增至720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83%,国际间的跨国并购成为全球FDi流动的最主要方式。但我国由于原来在指导思想上对外商并购国内企业特别是并购国有企业,一直持谨慎态度,有关政策法律严重欠缺,因此前几年外商以并购方式对华投资的案例很鲜见。近两年,外商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开始有所增加,经批准或正在申请批准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案例逐步增多,个案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外资通过控股、参股等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资总额也在逐年增长。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应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可喜的是,去年年底以来,已有《关于向外商转让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多项与向外资转让国有资产有关的政策法规出台。但这些政策法规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仍未成体系,二是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诸多的不配套、不协调,三是开放度有限,离真正的“促进”、“鼓励”还有相当距离。

因此,笔者主张在并购问题上,要更多地从并购之有利于强化市场功能、引进先进投资理念、规范市场投资行为、吸引中长期投资出发,采取更加开放、主动的策略。特别是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别国有经济在不同领域分布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力鼓励外商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组和改革。比如,在有步骤并确保可监管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快制定法规,允许外商以证券投资方式投资国内a股市场。

3、“以我为主”策略,即主动加快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步伐,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引资的比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分析,目前服务业FDi的流动已占全球FDi流量的一半以上,2001和2002年都约占年流量的50-55%,其中70%以上投向金融业、保险业和销售业。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服务业市场。

多年来,我国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服务业全方位对外资的开放还是近几年的事。从理论上考察,有步骤地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既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增加就业等方面,也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稳妥、有序地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到一些部门的本位利益,实际上在服务业每一个领域的开放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觉不自觉的阻力。本来,加入wto后服务业引资有望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金融、电讯、流通等服务贸易领域可望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新的热点。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看,这些领域的开放步伐仍然较慢,我国服务业的引资热潮尚未真正到来。据统计,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中,投向服务业的一直介于25-30%的较低比重之间。2001年外商在中国服务领域的投资大约仅在140亿美元左右,其中房地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上,确实有个转变观念与调整策略的问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主动开放好,还是被动开放好?是早开放好,还是迟开放好?对这些问题有关方面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从全局而言,服务业的开放现在不是快了,而是慢了;是被动了,而不是主动了。放在全局的视野来看,在目前国际资本急于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正是我们主动开放,扩大开放的大好时机。原因至少有三:

第一,由于是主动开放,而不囿于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因而可以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不必受制于人。我们可以根据这几年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选择最有利于开放的行业和地区进行扩大开放的试点。例如,可以考虑对港澳地区服务业的进入专门制定一个更加开放、门槛大大降低的政策。这既有利于为香港众多面临困难的中小服务业企业找到出路,助其走出困境,又可为今后与跨国公司更大规模的合作积累经验。港澳地区服务业企业众多,且相对于内地来讲在管理、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优势。对港澳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既体现中央政府的支持,又不至于引起国际上“非歧视性”的异议。

第二,在主动加快开放的过程中,必然要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这既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又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入制造业。例如,加大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开放,与世界著名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中外合资的会计、律师、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和中介服务业,将有利于引进国外现代化的管理经验、管理科学和先进技术,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资本运作方式的专门人才。

第三,只要政策得当,适当放宽准入条件,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绝对值和比率将明显提高,可望拉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较大增加。

4、“西部大优惠”策略,即推出以所得税优惠为核内容的更加优惠的西部引资政策虽然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已逐步向产业倾斜,但是在对外开放中落伍的中西部地区随着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势必加大对外资的需求,对这一地区优惠政策的倾斜仍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不能总是走极端。以往过份强调从沿海向内地的逐级梯度开放,忽略了产业政策。现在一讲产业政策,又似乎不能再有地区间的政策差别。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农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有利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硬件设施明显改观,投资环境趋于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特色经济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外商到中西部投资正面临崭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潜力很大,当前,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对外资有吸引力的鼓励政策。中西部地区除基础设施、国企改造对跨国公司有吸引力外,其他领域在短时期内还缺乏与沿海地区的竞争条件。因此,一方面,西部地区自身要更加努力。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对那些有资源优势、竞争优势的产业应专门制定更加优惠的合资或并购条件,加大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大力鼓励外商投资于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挥老工业基地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国家要在税收减免特别是所得税方面出台一些对中西部地区特别优惠的政策。这两年中央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各类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尚不能弥补中西部地区因投资硬环境较差所抵消的吸引力,在吸引外资方面见效并不特别明显。因此,笔者建议参照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对特区采取的政策和一些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做法,对在中西部(或仅限西部)省份注册的企业实行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从国际上和我国沿海地区以往成功的经验看,这种地区倾斜政策还是有很大的政策效应的,只要能够做到由国家统一制定政策,对内资外资等各类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既不违反wto的规则,也不会对中央财力和国内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太大冲击。

5、“两头抓”策略,即既要重视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也要重视吸引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来华投资;既要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引资力度,也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力度重视吸引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来华投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快速增长,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这既有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等客观原因,也是各地高度重视主观努力的结果。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一味“抓大放小”,对引进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投资重视的程度明显不够,以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普遍。

其实,根据原外经贸部的外资统计,目前外商对华投资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力仍然是中小企业。2001年,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约占全年引资总额的28%,2002年比重略有提高,也仅占不到30%。虽然近些年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截至2002年年底,其投资额也仅仅占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的很小比重。这与我国外资来源地大量来自台港澳地区,以及这些投资项目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投资项目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国区别于一些发展中新兴国家引资特点的一个显著不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资实践情况分析,下面几个情况更能说明问题。

一是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来的投资项目总是“由小到大”,亦即一开始是一些小企业、小项目先进来(大部分是“三来一补”的出口型项目),之后大的企业才陆续前来投资,但中小企业始终是主力。

二是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是“由大到小”,先是跨国公司、大企业进来,现在则是与跨国公司生产配套的中小企业跟进的时候了。以日本为例。200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比上年增长约36%;而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则比上年有所减少,这说明,随着日本大型企业在华设立生产基地,与之配套的关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小规模投资大大增多了。

采购管理的未来趋势篇10

“如果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给我一个亿”,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豪气十足地向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马云设下这个亿元赌局,赌的是传统零售行业并不会被电商取代。尽管辩论双方都有众多拥趸,但不争的事实是,电商们近年来一路狂奔的发展速度,以及淘宝天猫们“双十一”单日创销售额191亿的辉煌业绩,正给已显疲态的百货业有力的“当头棒喝”,曾经被以超过GDp两倍速度连年快速增长光环萦绕的零售行业,是否真的已经进入危局?马云会赢得这场亿元赌局么?传统百货真的像“电话传真机取代信件”那样,被电商逼到墙角,无路可退?

百货业并没有停止增长

事实上,电商与以百货业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本身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从业绩上看,电商的到来的确促进了整体零售业的快速升级,但百货业并没有因为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停止增长。就算是近五年来最差的今年,百货业也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从本质上看: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迎合了足不出门、方便购物的诉求,而传统零售行业的目标,则是运用多元化的经营手段来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现场购物休闲体验,简单来说就是“经营人流”。

电商与传统百货在经营人流定位上差别较大。网上购物最适合购买的是可定量对比的标准化产品,但对那些缺乏定量标准、注重现场体验的商品而言,其吸引人流的能力远远逊色于传统商场。比如,奢侈品消费者比较重视现场服务的高端体验,生鲜消费者注重食品的安全和新鲜程度。同时,电子商务在中国仍然面临建立全面信用体系与物流体系等方面的掣肘,缺乏相对严密的政府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和纠纷,消费者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推动零售行业线下和线上根据自己的优势,更加细分特定人群,专注于品类细分和服务专精!因此,百货业需要不断做足实体店面的购物体验,从频率越来越密的促销活动,到不断花巨资升级的购物环境;从不断增多的以商业综合体打造的新城市商圈,到购物越来越便利的追求全城密集覆盖的便利店,百货业正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着电商的挑战。

百货业的运营模式升级

零售行业的本质是经营人流,商业模式的升级动力根源于消费人群的需求升级。作为传统零售的代表,百货业此时更需理性地判断形势,果断转型:从以前盲目关注规模扩张转移到关注有质量的人流经营上来。百货业的未来运营模式将出现如下趋势:

趋势一:联营向自营转变

目前,国内传统的百货运营模式,主要是与品牌供应商(渠道运营商)联合经营。百货的利润是靠返点来实现,不同品类返点比例不一,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员成本与库存资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风险,并且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区域品牌渠道商的市场占有冲动,导致百货企业的同质化过于严重;价格掌控力弱,售价需要按照厂家指导价格进行经常性的价格微调等。当联营模式无法带来更高收益时,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要在百货店购买到最新的国际流行服饰,呼之欲出的正是百货的自营模式。

趋势二:多品牌运营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消费者需要更清晰地知道在哪里可以用自己可承受的价格购买到所需产品,消费者也更认同“人以群分”的观点,即和有相同品位的人“分享”且“竞争”的购物体验。传统百货业的单一品牌只能混淆已经不断细分的消费者群体,从而造成模糊的品牌定位,未来百货业的升级趋势在于如何通过精准定位,重新确立针对不同客层人群的百货子品牌组合,并组建不同子品牌相对独立的运营招商团队。

王府井百货2011年推出了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年轻时尚百货品牌——尚客,商场从动线布局到品类组合,从促销活动到服务方式都进行了符合年轻消费人群特点的独特设计,最终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大商集团在多品牌百货运营上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它既有高端百货——凯麦乐,也有中端百货品牌大商新玛特。

百货业多品牌运营的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细分人群的专有购物体验,同时,国内百货企业的多品牌运营管理也将走向更加成熟规范的道路。

趋势三:线上线下互动

如何让消费者更便利地购买到想要的商品,是传统百货业需要重新思考的课题。网上购物跨越了时空限制,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已是毋庸置疑。如果传统百货业能够借助原有优势,布局电子商务,则会带来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指明的是,百货业的电子商务不能按照纯电商模式进行复制,百货的电商平台是实体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这就需要根据实体的目标客户人群,清晰定位消费者需求,规划好线上的品类组合,特别是加强特色产品供给和贴心的服务能力。

国内很多百货企业已经尝试进军电子商务,早有银泰百货,近有王府井百货。但以银泰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银泰网计划销售10亿,最终只实现了不到6亿。其不佳的业绩正证明了实体百货做线上电商,要在品类选择上有所侧重,而非简单地把线下的商品拿到线上去卖。

百货业如何细分顾客

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实践经验与企业咨询经验,将百货业的升级之路概括为:聚焦专属消费人群,深耕细分市场。百货企业关注得更多的是对购买体验、品质有较高要求的中高端人群,然后在这类人群里进行更细层次的划分。常规的划分层次可以有两种模式:

为某阶层人群构建个性化购物体验

专注在某一类阶层的消费人群,主要是聚焦和关注于对消费档次、消费感受要求较高的人群,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购买习惯,多为高收入群体、高品质消费群体和时尚消费群体。

国内百货业一直在进行高端升级的探索,但大部分尝试都不是很成功,一方面和自身定位模糊,精准运营能力较差有关系,另一方面,国内高端品牌的联营模式对目标人群的服务升级能力有较大瓶颈。国内百货业升级首先要跨过自营这道门槛,这是更好地服务高端人群的基本运营保障。一些拟进军高端百货业的非零售企业的做法,却更接近高端百货升级的趋势,这非常值得借鉴。娃哈哈近期在杭州钱江新城开业了第一家欧洲精品商场waow pLaZa。此次娃哈哈欲采用自营“买手”模式,目标客户群定位在并非只买最贵奢侈品,但对品质要求较高的时尚消费群体,从而在品类设计上以欧洲新兴品牌为主,辅以部分国际一线品牌,并组建采购、营销能力强的商城管理团队。这种做法可以通过以最优价格实现全球采购,控制商的议价空间,从而为娃哈哈所定位的品质生活层级,提供高端产品但价格并不奢侈的理想商品和体贴服务。

高端百货升级的策略包括精准聚焦,有效进行客户群喜好跟踪和调研,有选择地进行全球高品质商品的采买,以及体现其高贵气质的店内精心布局,此外,做好个性化的体验服务和售后服务更是重中之重:升级为高端百货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重金投入硬件装修,更在于细致入微的个性化购物体验服务。

法国的高端百货业作为全球高端购物的代名词享誉全球,尽管近几年全球经济不甚景气,高端百货竞争异常激烈,却能保持每年6%以上的增速,靠的就是高品质的购物体验服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佛爷百货为了能让自己的高端顾客群享有独家定制待遇,每年都邀请巴黎最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举行展示会,提供为商场独家设计出售的时装系列。近几年来,老佛爷通过精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分析,发现其高端客户群主要聚集在亚洲等新兴市场,因此每年都举办以某个新兴市场国家为主题的商品展示销售活动,引进深受该国消费者喜爱的特色商品,配以引人注目的广告和该国的传统文化介绍,从而对目标国家消费者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针对某一阶层人群的百货升级模式,关键要点是精准的定位、自营的采买模式,以及持续高品质的购买服务。目前,国内百货业在货品渠道控制、规模化采购、灵活运营管理能力以及跨区域扩张管控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果未来能够在这些短板上获得提升,就能够占领更多的细分消费群体,促成百货行业“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为某年龄段人群提供一站式购物需求

专注于某一类年龄段人群,主要指的是那些市场潜力巨大、购买能力较为强劲的消费阶层,例如针对1~12岁婴童的消费阶层定位,针对18~25岁的90后消费阶层等。定位在特定年龄人群的百货企业要深刻了解到本群体的深层次消费需求,从而进行全方位的购物满足,其关键点是在于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组合和个性化服务,这要求百货企业要灵活嫁接多种零售业态,打造针对特殊需求的一站式购物服务中心。

例如定位在婴童阶层的百货企业,需要了解目标消费群体是婴童的妈妈们,而“妈妈们”的需求既有食品,也有服装,还有玩具和早教服务等。经营者要合理规划业态搭配,提供高关注度的食品和服装,保证其物美价廉与安全性;购物环境也要进行婴童喜爱的陈设和动线布局。特别地,考虑到大部分“妈妈们”都是第一次做母亲,缺少必要的经验,在购物引导和售后服务上则要做到贴身贴心的效果。一个好的例子是南京的孩子王,成立仅三年,每年都实现业绩的高速增长。它将自营的母婴用品卖场超市、联营的百货品牌店面与早教机构、儿童摄影机构、培训班、游乐场等以租赁形式联合组团,多种运营模式组合在一起打造了玩、购、学一体化的母婴服务平台,实现了“满足0~14岁婴幼儿童及准妈妈一站式购物需要”的精准定位,增加了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黏度。孩子王根据客户的需求锁定了20%的独享货品,并且从实体店延展到直购手册和妈妈快递服务、网上互动论坛,以三位一体的模式更有效、快捷地满足客户的深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