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统计学认识十篇对统计学认识十篇

对统计学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7:23

对统计学认识篇1

为了落实“统计与概率”的两大核心目标,教学时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注过程性

统计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一种观念的建立,光靠讲解是不行的,需要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具有数据意识,就得让他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统计学习的定位为“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即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最后做出相应的决策。现行苏教版教材中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册统计一课,它的特点是事件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中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因此,必须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下面,就以一位教师执教的第一个片断为例,谈谈这位教师对统计全过程的落实情况。

课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动物做巧克力的问题情境——小动物们分别做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巧克力,并提问:“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统计。为了突出本节课统计的特点,在收集、整理信息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了听录音动态呈现信息的方式,目的是把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第一次听完录音后,全班没有学生能准确地记住各种形状的巧克力的个数。通过组织讨论,学生认识到必须边听边记,不及时记录就不能保证得到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对收集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样记录呢?教师又安排了一次小组讨论,于是在第二次听录音时出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有人边听边画,即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即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形;还有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了简单的符号记录,如画“√”或“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并评价和学习他人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评价,使学生认同了先分类再用符号记录的方法。然后教师安排了第三次听录音,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收集信息的全过程,突出了记录方法的教学。接下来,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做了多少个”。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呈现一张统计表,让学生认识到描述数据的简单方式——统计表。最后,根据统计表,教师通过问题“你还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的步骤,掌握了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二、重视知识性

在一些关于统计的研讨课和随堂课中,教师都能尽量地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但从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似乎顾此失彼,即关注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却忽视了统计的基础知识与方法的教学。如某教师课始就精心创设了统计一个班级学生历次成绩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花了很多时间,但到了认识折线统计图时草草收场,导致描点、读数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等知识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现在的统计教学,不是淡化统计方法的教学,相反,这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无论何时,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例如,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的记录方法等,像上述三听录音的课例中教师就注重数据的收集与记录方法的教学;数据的呈现方式,包括不同统计图表结构、特点和图表中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的阅读理解等。此外,还有“可能性”内容中对可能性大小的求法,及以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的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判断等。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操作过程,要同时关注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统计知识的积累、统计能力的培养等。

对统计学认识篇2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对统计学认识篇3

关键词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onVocationalStatisticsteachingofnon-statisticalprofessional

DUanXingcong

(LanzhouVocational&technicalSchoolofResourceandenvironment,Lanzhou,Gansu730021)

abstractthearticleanalyzestheproblemwhichoccursinthevocationalhighschoolsintheprocessofnon-statisticalprofessionalteachingonstatistics.alsobymeansofanalyzingreasonsfromsomerespects,suchas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soon,theauthorcomestotheideasforimprovementinenhancingstudents'interests,deepeningstudents'understandingofstatistics,practicingteachingandreformingassessmentmode.

Keywordsnon-statisticalprofessional;statistics;teaching

统计学作为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如何从数量角度认识现象,挖掘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的数字,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非统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及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对统计学的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与本专业联系不大,对学习本专业并无帮助,不能认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因而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来学习本课程。其次,认为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太大。目前财经类及管理类学生招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相对而言对数学基础较差。且对数学的兴趣较低,碰到统计学这样有大量数字及公式的课程,很难有学习的欲望。造成大部分学生感觉到统计难学。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差,造成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应有的目的。

2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如在例题的选择上,各专业无实质差别。另外,不同专业对对本门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以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对统计学要求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的分析,从而能深入了解本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及规律;而物流管理专业应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资料的收集来看,两个专业要求也大不相同。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资料的收集过程,因而一般不需要额外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不高;而物流管理工作本身却需要详实的资料来完成,因而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较高。这种工作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专业对统计学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还以资料的收集为例,不同行业的资料收集方式千差万别,而目前统计学仅仅是把资料的收集的一般性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但与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2)实践性教学内容少。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感性认识,不能深刻体会所学方法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既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还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预设资料、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但仍没有脱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4)分析工具的使用。目前,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提高效率。在统计工作中也是如此。但大多数统计软件专业性极强,很难广泛采用,尤其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的成本高而实际使用率很低。

3对改进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传统统计教学过程强调的专业的广泛适用性而忽视了专业的针对性。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突出专业特点。当然这要求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相关行业的特点和需要。另一方面在安排实践性教学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与专业或行业相关。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开始,针对具体工作环节,完成统计工作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课题,然后由学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可采取分组协助的方式。通过实践,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3)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学习讨论来解决问题。理论的讲授应以实践活动为核心,重在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一个实践环境作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作为学习的中介者、组织者和问题的发现者的角色。

(4)教学过程中淡化计算的技巧、公式等内容,更多地从统计的原理、概念出发,灌输统计思想,提高学生对统计认识的高度,使其上升为认识观。由于计算技术的进行,计算公式、计算过程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本身已经不是重点内容,关键是原理,即关键是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至于具体计算过程则交给计算机即可。

(5)在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灌输统计学思想,通过对统计学思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统计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6)改革考试模式。从单纯的笔试转变到包括实践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

对统计学认识篇4

一、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难点分析

1.样本、总体的概念认识难

客观事物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是统计学的研究方向。但是,学生在接触这一知识时,对其知识背景了解甚少。尽管教材编写时,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主要从数据的整理、收集以及计算为主,但是,教师授课时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2.方差的概念认识难

方差不同于平均数,它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起伏。在学习这一概念时,由于学生匮乏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对方差的概念较为迷惑。学习方差这一概念时,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假若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就很难让学生加强对方差的认识及理解。在计算容量大、数据复杂的样本时,学生会因为复杂的计算过程而经常出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而放弃学习。

3.缺少对概率与频率的实际操作

频率与概率的教学,应更注重于实践。但是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课时有限,忽视了实践这一重要过程。在缺乏实际操作,收集以及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的情况下,造成学生对概率及频率的认知困难。此外,在分析频率及概率时采用的列举法,需要学生在不重复的情况下,细心地列举出各种可能,这对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挑战。

二、优化中学数学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

1.着重概率统计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的认知,增强信心

学习方差时,学生通常用平均数来衡量一组数据。例如,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讨论后仍不能得出统一的意见,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引入方差的概念。

学习概率时,一些毫无规律的表面现象会让学生对概率产生理解的偏差。比如:连掷五次硬币,硬币都是正面,再掷第六次时,硬币不一定是反面。因此,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概率实验,亲身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及信心。

2.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

找出学生在已掌握数学知识中寻找与难点最相似的知识,使其作为学生的新知识的基本点。比如:样本估计总体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知识的例子,把学生搜集的生活案例作为基本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并与教材的相关知识比对,为新的认知建立条件。

3.加强对抽样与样本的概念理解的认识

过去人们一般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节省时间,抽查的方式开始兴起。与普查相比,抽查有很多优势。教师在讲解统计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描述性的说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4.强调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概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随机现象及概率意义的了解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入现实生活中可操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正确认识到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频率的稳定性。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够认识到概率与频率的不同。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相关数据的概率意义,在实践中切实感受概率与统计的相关性。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交流,培养克服难题的意志

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时,往往会因为各种繁琐的绘图以及频繁的累计错误,而对概率与统计的学习产生畏惧和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导学生养成不放弃、不抛弃的学习素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工程进度统计图、频率分布直方图等统计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突出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唱票的方式完成操作,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意识。

三、结语

对统计学认识篇5

实习是统计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实际统计工作能力初步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统计意识和思想,运用收集数据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推断,获得相关经验,进一步理解统计的特点与规律,培养与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统计工作的能力,并使学生接受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

二、认识实习的具体内容

第一天到市统计局报到时,一进门,就看到书柜上排列着奖章,先进单位、统计学会先进单位等等,都是国家统计局给予邯郸市统计服务处的表彰,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我为自己能有幸到这里认识实习而感到骄傲。

梁处长和所内同事对我们的到来也表示了欢迎。梁处长对我们今后几天实习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具体包括《统计》杂志的出版,统计论文出版的校对及统计学会的一些工作。在次,我也就这几个工作做汇报。

首先,是关于论文集的校对工作,也是此次实习中的重点工作,由于这本论文集的重要性,更要求我们校对工作的严格,在次之前,服务处的同事已经对该论文集校对过三遍,但为了确保论文集的正确无误,我们又进行了第四次校对工作。我也不得不为服务处里同事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到钦佩。首先我们学习了校对工作的基本常识,要求我们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能放过。在校对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是关于统计报表的校对,统计报表就严格的编制规则,如规定表号采用一位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和三位数码表示。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表示全局统计报表制度的排列顺序,三位数码分为两段,第一位数码为第一段表示统计报表的报告期别,或报表的性质,即是年报还是定报,是综合表还是基层表;是经常性调查还是一次性调查或是普查、试行表。第二、三位数码为第二段表示统计报表的顺序。还学习了统计报表的性质代码:1、基层年报;2、基层定报;3、综合年报;4、综合定报;5、一次性调查;6、普查。从中不仅学习了如何查找错误遗漏还懂得了如何制表。

其次,是关于服务处网站的建设,也是本次实习过程中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会网站建设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单独处理网站的文章录入,信息搜集等任务。

再次,在实习期间,利用服务处书籍多的优点,阅读了大量关于统计方面的书,如《中国统计》、《服务业统计》以及诸多统计专业论文,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收益非浅,还了解统计学会工作的大致流程。

三、认识实习的收获与感想

在此之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服务处的领导和同事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努力和帮助。

通过实习,我在统计学方面获得了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两年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并参与了统计论文集的校对工作。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对统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

本次认识实习是我中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般。首先,我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其次,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统计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也对统计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

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方面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20天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一些具体操作细节,知道统计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出一流成果,就必须要有专业的统计人才和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在实践的校对工作中,知道一丝不苟的真正内涵。

认识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同事求教,每天按时报到,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统计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统计方面的各种杂志,论文集,书籍等,进一步掌握了统计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但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好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统计这门科学。

对统计学认识篇6

当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是一种知识经济时代,是把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有效结合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融入使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构成了新的经济环境,对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与运用等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时代又是一个集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为一体的新的经济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提高对变化环境的认识和提高驾驭新经济环境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是运用特有的科学方法将所提供的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及数量关系,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概括,把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加以判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这种从数量方面入手来认识经济社会的特性,社会经济统计已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经济的主要工具,也成为高等学校课程中的一类学科。

社会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应用范围、应用主体上,还是在应用目的上,上至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专业统计部门,下至基础业务部门、企业单位,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统计部门的数据研究,还是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核算,社会经济统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广泛的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不仅理论上有所发展,在学科上也有所创建,市场统计学便应运而生,成为一门应用型新学科。市场统计学必将在分析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统计学特别是市场统计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虽然市场统计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若干年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但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即使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计中,也只是讲述《统计学原理》,学分也只有3学分左右,显然,这与这门学科的地位和这门课的重要作用相差很大,也少有几所学校设有统计专业,开设市场统计学课程的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如此,所以目前的成人教育构建统计知识、特别是市场统计知识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呼唤和必然趋势。

二、市场统计学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出一个国家知识科学化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化,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更加重视统计学的作用,更加依赖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经济形势判断和科学化管理。统计数据的取得不仅要通过统计人员高质量的工作来实现,更需要广大经济管理者能够掌握和运用。现实中人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使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比如,不了解市场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而面对市场波动决策失误;不懂得如何利用市场变化把握时机而常常错失良机;不知道那些统计指标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不清楚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怎么应对,不是惊慌失措,就是束手无策,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工作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制度不健全等等。市场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市场的经济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驾御市场的新方法。它是根据市场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技术,围绕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统计的基本问题,研究市场统计的专业构成,研究市场统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众所周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不管是统计人员还是经济管理者,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应对市场挑战时,能够准确把握各种时机。市场统计学的知识技能教育能提供此类技能,广泛开展市场统计学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市场统计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成人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最贴近社会现实的教育。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们国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与国外相比,虽然时间不长,但规模发展很快,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时期,在很多地方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改进和提高。

市场统计学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从理论知识上还是应用能力提高上都是很有帮助的。市场统计学教育不能仅依靠高校的教学来实现,还要在成人教育中广泛开展,使更多的统计人员和经济管理者从中受益。那么,如何在成人教育中进行市场统计学教育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市场统计学的认识,调整统计课程教学培养方案。市场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有科学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应用性。通过讲授市场统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市场统计、市场预测与决策、市场运行模拟与实验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预测和推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针对学习对象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市场统计学课程的内容比较系统,而且比较全面,直接涉及到统计学原理、专业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原则上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上应当根据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注意联系实际,加大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比重。

对统计学认识篇7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对统计学认识篇8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思想;认识

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2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3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对统计学认识篇9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对统计学认识篇10

1.学习热情

调查中发现,认为《统计学》很有用的学生共17人,占6.7%,认为有用的164人,占64.3%,两项合计71%。不知道的、认为没太大用的以及一点用也没有的分别占总数的18.4%、9.0%和1.6%。可见,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有用的。但是,在对学习《统计学》是否有兴趣的调查中却发现,很有兴趣的学生仅有7人,占2.6%,有兴趣的71人,占27.8%,两项合计仅约三成。感觉一般的146人,占57.3%,没兴趣的23人,占9.0%,一点兴趣也没有的8人,占3.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统计学》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对课程内容是否有趣的调查中又进一步发现,认为很有趣的学生只有8人,占3.1%,有趣的50人,占19.6%,两项合计22.7%。感觉一般的141人,感觉枯燥的46人,很枯燥的10人,分别占总数的55.3%,18.0%和3.9%。根据这三项调查结果可以推断,虽然学生普遍认可《统计学》的实用性,但却缺乏学习兴趣,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是目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任务。

2.学习难度

关于《统计学》的学习难度,感觉非常难和难的分别有10人和95人,合计占到总数的41.2%。也就是说,四成以上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都感到困难。认为课程很简单的仅有4人,认为课程简单的有8人,两项合计4.7%。其余54.5%的学生感觉一般。在进一步调查《统计学》难学的主要原因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第一,公式(推导)多,被选中96次;第二,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被选中79次;第三,计算复杂,被选中52次;第四,数学基础要求高,被选中49次。由于我校学生以三本生源为主,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不高,面对较抽象、公式较多、计算复杂的数理知识,往往望而生畏。所以,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为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拿到手的技能,也是《统计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3.学习效果

调查发现,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很有收获的仅有8人,占3.2%,比较有收获的有51人,占20.2%,两项合计23.4%。有一些收获的143人,占56.5%,说不清的36人,占14.2%,没什么收获的有15人,占5.9%。在学完《统计学》之后,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3人,占1.2%,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有75人,占29.4%,两项合计30.6%。不知道的有98人,占38.4%,不太行的69人,占27.1%,完全不行的10人,占3.9%,三项合计69.4%。可见,总体来说,目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强,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在学完《统计学》之后,对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是否存在差异,得到了如表1的结果。由表1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可以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数合计占到总数的30%,这一比例与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有45.7%和29.6%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两者差异较大。而在认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太行的学生中,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分别占20.0%和35.7%,两者差异也较大。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0.671,p值为0.031,说明这些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完《SpSS统计软件》后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只学习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统计学》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对《统计学》的期望

1.对教学目标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目标,认为应该是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0人,占3.9%;认为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学会实际操作,二者并重的有170人,占66.7%;认为应该弱化理知识,深入强化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有74人,占29.0%。由于一直以来,《统计学》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实操训练,这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将实际操作纳入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中来,实现理论与实操的并重。

2.对教学内容的期望

关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认为应该主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生有12人,占4.7%;认为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统计软件操作的有24人,占9.4%;认为应该着重教授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49人,占19.2%;认为应该教授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操作和实践应用的有170人,占66.7%。可见,近七成的学生希望课程内容丰富化、实用化,能够包括理论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以及实际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3.对教学方法的期望

对目前《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有4人,占1.6%,比较满意的有89人,占34.9%,感觉一般的是124人,占48.6%,不满意的是31人,占12.2%,非常不满意的有7人,占2.7%。总体来看,对《统计学》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学生仅占三成,这说明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再进一步比较没有学过和学过《SpSS统计软件》学生的看法之后,发现两者的看法又有明显不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没有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达到了48.6%,感觉一般的占42.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较低,分别占7.9%和1.4%,合计9.3%;但是学过《SpSS统计软件》的学生,对《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明显的下降,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合计只有21.7%,比前者降低了26.9%,感觉一般的占56.5%,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合计达到了21.7%,比前者提高了12.4%。经卡方检验,卡方值是25.738,p值为0,说明这种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在经过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后得知,造成学生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了《SpSS统计软件》之后,意识到以课堂讲解为主,缺乏实操训练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不满意。

继续了解学生对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认为在目前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增加实践教学(即真实项目的调查与分析)比例,该项被选中159次;其次是增加实验室教学(即学习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的比例,被选中146次;再次是案例式教学,被选中98次;增加问题导向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比例一致,均被选中50次;之后分别是课堂理论教学、学术论文导读和其他,分别被选中32次、14次和4次,如图1所示。在调查“《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最好和哪些方面相结合”时,要求学生最多选出两项,结果发现,选择社会热点的人最多,被选中120次,达到总数的28.7%。其次是经济管理问题,被选中106次,占25.4%。之后依次是日常生活,专业课知识和毕业论文,分别被选中82次,58次和52次。

4.对考核方式的期望

在调查《统计学》适宜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图1《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的教学环节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最受学生认可,被选中141次;其次是上机测试,被选中83次;再次是笔试,被选中46次;最后,其他方式被选中21次。可见,学生倾向的考核方式是对于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而非传统的知识点的考核。另外,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理论与实践结合;(2)《统计学》与《SpSS统计软件》相结合;(3)注重课程实践,学以致用。这些建议说明学生希望课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