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7:37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1

(一)基于公众受托经济责任观的理论分析(1)公众受托经济责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履行状况的义务(蔡春,2001)。accountability的内涵也随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可以概括为:当一个机构或个人被授权管理、支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而履行相应职责时,这个机构或个人就对对使用这些资金、资产、资源的过程和所取得的绩效负有向公众报告、接受公众或其代表检查质询的义务。对于没有按照授权规定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行为,对于履行职责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应当承担责任,接受必要的处理处罚。根据accountability的内涵要求,开展政府责任审计或公共责任审计,最终要落实到人,做到责任人格化,这样责任才能落到实处(董大胜,2012)。杨时展教授认为,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又因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公众受托经济责任作为国家审计产生的基石,通过自身内涵及外延的完善,引导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审计的本质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蔡春,2001)。

综上所述,公众受托经济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动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保证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二者在作用与反作用下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2)公众受托经济责任与民生审计。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最新要求,是审计功能的拓展。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愈发强调“向公众报告、接受公众或其代表检查质询的义务。”强调公众利益,强调报告的透明性、监督的广泛性,并且给予公众检查质询的权利,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生导向的体现。

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是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保证。民生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所有审计活动,如生态资源审计、保障住房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只有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审计项目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对公众利益相关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进而保证公众利益不受侵害,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二)基于审计署公告的实践分析民生审计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是我国审计部门一直坚持的理念。本文以审计署公告为例,证明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念的存在及发展:

(1)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念的实践存在性。审计署从2003年开始对外公布审计公告,截至2012年12月,共公布141份。从《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2003年第1号)至《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2012年第34号公告),民生审计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并且伴随人民关注重心的转移,具有时代特征。从绝对数来看,民生审计从2003年的1项,到2012年的30项,在数量上有了绝对的增长,并具有一直增长的趋势。从相对数来看,民生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心,并随审计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民生审计一直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心。

(2)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念的实践拓展性。以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长期存在,并随着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2003年的非典审计至今,各年度民生审计重点不尽相同,奥运、京沪高速、西气东输等政府重点工作,资金重大投入的项目都是民生审计的审计内容。已基本形成通过财政审计为契机,以全面绩效为要求,以经济责任审计为途径,根据每个阶段要求承担的不同社会责任,调整民生审计重心的审计思路。

民生审计在不断拓展中形成了固有的实践特征。一是注重三农问题。每年审计署都调集审计力量对涉及三农问题的资金进行审计,如支农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二是延展审计范围,从2004年第一次公开9个部门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到2012年49个中央单位接受审计,从2009年对非金融类集团企业审计,到钢铁、机械、能源、国防多方位集团企业接受审计,审计范围随民生要求不断延伸;三是拓展审计功能,从财政审计,到水资源、政策落实效果、安居工程、节能减排审计等,审计功能随公众受托经济责任发展而发展,拓展到众多专业领域,对审计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四是加强本体监督,自2011年开始审计署单独公布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五是注重审计整改,从2006年公布的《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2006年第1号)开始,每年度审计署都加强对审计结果整改情况的公布,其中2009年对《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发现违规问题整改结果》做出专项公告;六是注重违纪惩处,审计署自《2008年以来已结案的审计署移送的部分典型案件和事项》(2010年第20号)公告以来,每年公布审计署移送案件情况,至今公布198件。

通过审计署公告统计可见,民生审计导向的审计工作理念一直存在,随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在审计范围、审计功能等方面不断拓展。并根据民生审计的要求,加强了审计结果的透明性、整改性、惩处性。通过工作实践体现了民生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

二、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内容

笔者认为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保证人民权利全面有效履行的审计活动都属于民生审计的范畴,故而民生审计的审计内容庞大,结构复杂,且随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伴随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行为责任逐渐转移重点,并形成了行为责任要求下的,以民生审计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每一个层次都涉及到众多行为及报告责任,各有侧重。

(一)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民生审计导向,是整个金字塔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结构的垫层基础。各项审计工作的开展,都应坚持民生审计为导向。一是审计方向,坚持人民关心的领域;二是审计活动,以维护人民权利为己任;三是审计结果,以向人民报告为目标;四是审计案件,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五是审计过程,以民主监督为理念。据此,民生审计导向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是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公众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根本保障。

(二)金字塔式的民生审计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行为责任分析第一层关注公众受托经济责任制的全部要求,核心是把握合法性及控制性,要求以常规的财政审计为契机,严格控制财政资金常规运行过程中是否依法依规,并通过监督,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改革建议,寻获审计重点。而要确保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就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因此以受托经济责任审计为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基础。第二层核心是把握绩效性,在依法依规履行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关注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在资源稀缺的基础上,是否完成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是政府部门的另一重要职能。因此,在第一层基础上,第二层强调绩效的履行情况,审计以绩效审计为主。伴随经济活动的愈加复杂,在审计资源有限的基础上,第一层的合法性及控制性、与第二次的绩效性往往在同一审计项目中被同时关注要求。第三层次强调承担社会责任。从国家审计层面,一是和谐稳定责任,包括政治、经济、世界地位等,主要涉及金融审计、涉外审计等;二是可持续发展责任,在国家稳定的基础上,要形成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主要涉及环境资源审计、科教文卫审计等。

(三)金字塔式的民生审计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报告责任分析随着行为责任的重点转移,报告责任为适应其发展,也提出相应要求。第一层财政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要求明确违法乱纪情况是否发生,经济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层绩效审计要求明确经济活动下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是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履行。第三层专项审计要求明确经济活动是否承担起相应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四)民生审计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的新特点

(1)报告透明性。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全民意愿,是主管部门的本体要求,是政府部门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具体体现,董大胜副审计长8月赴宁夏调研时指出,必须履行法定职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调要推动审计结果公开。由此可见,加强报告透明性,是民意,也是政府自身的要求。

(2)整改落实性。民生审计的本质在于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通过审计方法,揭露问题只是手段,整改落实才是根本,只有通过整改,提高思想认识,纠正错误行为,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改进落实,才能确保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才能维护公众的利益,才是民生审计的本质。

(3)违纪惩处性。在整改落实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违纪的重大问题,要坚决予以惩处,根据问题的性质,作出相应的党纪及政纪处分,并与人事制度想结合,实施干部任用一票否决制。对于侵害公众利益,严重影响公众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行为,依法作出刑事处罚。

(4)民主监督性。民生审计是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寻找审计重点,听民意,保民生。加强民主监督需从整个环节入手,无论是从审计重点规划、审计活动实施控制的过程,或是整改落实、违纪惩处都应引入民主监督,坚持群众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2

的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审计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属于“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91、109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第8、9、28条的规定,中国国家审计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管理体制。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范围内的有关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上级审计机关也可以对下级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审计。

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审计总署(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直译为政府责任办公室,简称Gao)隶属于国会,审计总署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美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可以说是“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代表。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法》第301条规定:“应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机构,即审计总署,其独立于行政部门,在审计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工作”。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实行地方自治的分权原则,所以审计总署与州、地方的审计机关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州、地方的审计体制也有差别,如纽约州审计长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其地位与市长、市议会议长平行,直接对选民负责;华盛顿特区的审计办公室则属于特区议会,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根据中国《宪法》第80、86条和《审计法》第15条规定,审计长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决定人选,并由国家主席任免,在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下,不得随意撤换。美国审计总署最高首脑为审计长(ComptrollerGeneral),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第301、302、303条的规定,为了保证审计长的独立性,国会给予其相当超然的地位,审计长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任期15年,不得连任,除非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决议或受到众议员的弹劾,不得以任何理由罢免审计长,并且为了保障其退休后的生活,在其退休后仍可以领取全薪。

中国国家审计机关独立性、权威性相对于美国来说较差。作为“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并未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所属的整个行政权力系统,只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国家审计体制属于一种形式上独立的管理模式。现行《审计法》作为权威性的法律规范,还缺乏针对性的具体规定,由于“审计的概念和独立性的概念,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1]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上”[2]等方面进行制度上的完善。有学者提出中国国家审计体制应该改“行政模式”为“立法模式”,各级审计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领导。[3]我们认为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发展情况和传统综合考虑,建立“立法模式”国家审计制度的设想是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目前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完善现行“行政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特别是要理顺双重领导体制的纵向与横向关系。因此比较切实可行的是借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垂直管理的做法,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地方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由审计署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以切断地方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组织设置、人员任免、经费来源等行政关系,使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独立性有比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地方审计机关在地方行政监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范围

国家审计范围包括审计的对象范围和审计的范围两个部分,由于政治、经济、法律、审计技术与手段发展的差别,中美两国在审计范围上也存在不同之处。

从审计的对象范围来看,根据中国《审计法》第2条第2款规定,中国国家审计的对象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国有的机构和企事业组织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单位。而根据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和1945年《政府公司控制法》的规定,其审计对象包括除中央情报局和总统办公室以外的联邦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开支有关的事项。由此可见,中国国家审计的对象范围比美国更广一些。但美国审计总署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力度和及时性上,不分内外,现在审计总署工作的范围包括了联邦政府在世界各地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所有行动。例如,审计总署的工作人员自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就到达了伊拉克,关注从军队后勤到联合国石油换食品项目合同的成本等所有。比较之下,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对外审计的力度和及时性上必须加强,以遏止目前存在的部分国家驻外机构和“监督主体虚位”的现象。

从审计的内容范围来看,根据中国《审计法》第2条第3款规定,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从中国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基本上限于传统审计中的财政审计和财务审计,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和社会效益审计涉及得比较少。而美国自1945年《立法机关改组法》颁布后,审计总署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检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益性(effectiveness)(简称“3e”,即绩效审计)。20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总署的“3e”开始走向准则化,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根据立法所赋予的权限,制定了《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审计准则》,它规定审计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二是经济性和效率性审计;三是项目效果审计。后于1981年、1988年和1994年三次对此准则进行修改,并最终改称为《美国国家审计准则》。目前“3e”审计的比重已经占到美国审计总署工作量的90%左右。[4]

除了完成传统的审计任务之外,两国国家审计机关都还要承担赋予的新任务。中国《审计法》第27条规定了审计署有审计调查的职责,但是,目前审计署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少。而美国审计总署很多审计报告关注的不仅是联邦资金是否适当使用的问题,而是扩展到了联邦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他们的目标,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它是政府运作真实和透明的有力提倡者,其负有保证在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问题上出现的监督责任失误不会在公共部门再发生的责任。审计总署还报告联邦政府运作良好的项目和政策,并说明有关的进展和提高,还经常向立法者和在促使政府更好工作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机构提供咨询,咨询的内容包括更新最佳实务和合并或淘汰不必要的联邦项目。尽管美国审计总署的很多工作是考核政府日常运作的效果,但对于一些将会出现的虽然还没达到危机的程度却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问题,其也会向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做出警示,美国审计总署目前正在密切关注几个后果还没有被完全意识到的长期的挑战,其中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反恐战争,它认为在这些问题上发表独立的看法是自己的责任。[5]

从美国国家审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世界范围内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效益审计应该成为今后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但鉴于中国目前的审计技术与手段,要立即达到这个水平还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较为妥当的方式是逐步增加效益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工作量中的比重,然后向合法性与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最终过渡到效益审计为主。此外,要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通过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揭示全局性的问题,分析症结,提出对策,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和提高社会效益服务。值得称道的是,国家审计署已经认识到了审计调查的重要性,在《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今后审计工作要做到审计与审计调查并重;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项重点之一也是要大力开展对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除了审计调查外,中国国家审计机关还可以借鉴美国审计总署的做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管理评价、政策评估;为政府施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提供报告;充当咨询建议者的角色等。

三、审计结果处理

根据《审计法》第40条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包括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以及对违法乱纪行为做出的审计决定或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这与中国国家审计机关权限包括了审计处理、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措施权有关。审计处理包括: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冲转或调整有关帐目以及采取的其他纠正措施。审计处罚权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以及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罚。行政强制措施权包括:责令停止、改正违法行为;责令采取补救措施;登记保存、责令交出有关资料或违法取得的资产;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责令被审计单位暂停使用款项;暂时封存帐册及被审计单位运用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会计核算系统;责令限期执行审计决定或复议决定;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和、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强制性措施。中国国家审计机关拥有审计处理、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措施权使其既有别于“立法模式”下的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司法模式”下的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也不同于同为“行政模式”的瑞典,瑞典国家审计局没有行政处罚权。中国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一般只作为形成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依据,即只作为内部文书,一般不向外部印发;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印发范围一般只限于被审计单位和财政税务部门,重大的,增发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同级审”的报告并发同级人大常委会)。[6]

美国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第31、312条规定,审计总署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不对违纪事实直接作出处理,只是把审计报告交给国会,而由被审计单位自行纠正并在一定时间内就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作出书面报告。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处理,要由几个机构配合进行,对于得到政府拨款单位的经济问题,视不同情况进行以下不同的处理:

第一、对于触犯刑法的,审计总署因为属于立法部门,没有司法权,要把所有文件、资料移交给被审计单位的监察长,请监察长机构决定是否提出诉讼。如果监察长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调查,则由联邦调查局进行,根据调查的结果,监察长再决定是否起诉。[7]

第二、对于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的处理,其通过国会间接实现。国会通过两条途径来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一是对不接受审计建议的拨款单位停止拨款或削减下一年度的拨款;二是召开听证会。国会参、众两院对于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的单位在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并在会上公布审计报告。虽然听证会不做任何处理,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由于这种听证会是公开的,公众的知情以及新闻舆论的报道将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巨大的压力,被迫做出及时反应,该单位负责人甚至被免职或自动辞职。

此外,美国审计总署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份特殊报告,以打印文件或高容量可存储文件的格式,说明所有仍未执行的审计建议。[8]而且根据《美国国家审计准则》第7章第5条规定:“除非有法律或条例方面的限制,审计报告副本应向公众公布,以便进行监督”。这些对审计建议的落实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美两国审计报告的处理各具特色,但中国的审计结果欠缺公开度。根据《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公布审计结果”,而国家审计机关在实践中却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个权力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因此,国家审计机关要确实行使好通报或公布结果权,并有必要借鉴美国的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积极地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结果,使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以便于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等社会各方面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现行《审计法》在国家审计机关权限上还有不少的局限和立法空白,[9]如审计机关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后,有关主管机关未依法处理时,审计机关该如何进行处理、处罚方面并未给予正面和明确的规定,从而可能使其拥有的处理、处罚权无法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制约。因此,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现行《审计法》进行修订时,有必要对有关国家审计机关权限的条款进行修订,以克服存在的局限性和填补相关的立法空白。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依据,对各种违法、违规责任进行界定,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的职权,增加相应的审计权限,并加大审计处理、处罚的力度,使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得到真正实现,这将对被审计单位具有更强的约束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审计法律制度比较,表明中美两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各具特色,在本国的国家监督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说孰好孰差。中国的国家审计制度尚处于的初级阶段,必须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能盲目地照搬外国的制度,又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效益审计、审计方式与手段、国家审计准则的规范化、国家审计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制度。

[]

﹙1﹚emilewoolf,audittoday(London: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1985),p.18.

﹙2﹚凌艳平:《中美审计机构管理模式比较》,《经济论坛》1995年第9期,第38页。

﹙3﹚王永成:《论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创新》,《事业财会》2004年第1期,第48页。

﹙4﹚于效明、曹慧明:《中美审计比较》,载《审计研究资料》1998年第5期,第3页。

﹙5﹚马丽丽:美国会计总署(Gao)更名Gao审计长阐述更名意义

﹙6﹚于效明、曹慧明:《中美审计比较研究》,载《审计研究资料》1998年第5期,第5页。

﹙7﹚《世界主要国家审计》编写组:《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3

省部级干部审计已常态化今年将审计3位省长

“审计对象特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开展难度较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这是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口中的“经济责任审计”。

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自1999年开始施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改进。《实施细则》首次明确了“对重点地区(部门、单位)、关键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等原则。

刘家义在7月28日的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2008年以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22万多人次,其中省部级160多人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有2580多人涉嫌、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查出被审计领导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

俨然已成“反腐先行军”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什么?审哪些人?怎么审?审出问题又怎么处理呢?

经济责任重点审什么?

根据《实施细则》,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情况、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等。

简而言之,就是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效果如何、是否有问题。领导干部不仅在任时会被审计,即便离任了也会被追责。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原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案的调查线索,或来源于对于他的离任审计,即对他在中石油任职期间的情况进行的审计。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组织方式。“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前移监督关口,不断增加任中审计的比重,即对在任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避免‘秋后算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地方审计实践中,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对单位业务的监督管理、反映重点,往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权力运行轨迹,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职责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看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个人专横独断、违反民主决策程序和因经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情况。

“如我们在对某单位审计中,通过职工座谈,了解到该单位与某房地产商联合开发该单位在本市黄金地段的一处土地。我们围绕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轨迹,发现该单位一处1700多平米的房产拆迁未经集体研究,经过几次变更协议后,仅从开发商处获得了20万元的补偿,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审计报告认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该问题负直接责任。”该负责人表示。

审计省部级干部已常态化、制度化

今年4月以来,公开信息显示,多地展开了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包括,甘肃省审计厅开始对白银、张掖、武威市委书记、市长进行审计,湖南省审计厅开始对郴州、邵阳市委书记、市长进行审计,天津市审计局开始对红桥区原区委书记、区长进行审计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会对十来个国企领导人、七八个部长和三个省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这个审计是例行审计,不是看谁‘不顺眼’就审计,也不是说谁有什么问题就审计。”董大胜表示,凡是领导干部“一把手”都要进行审计,这是制度安排,“我们审计的部长、省长多得是,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对部长、省长、国企负责人进行责任审计,到现在十几年,这些年审计的人很多。”

公开资料显示,审计署曾于2011年对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进行经济责任审计。2013年3月,姜大明被任命为国土资源部部长。

董大胜表示,审计谁,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领导干部任期的长短和接受审计的情况。“如果这个人任期比较长了,又没有被审计过,可能就会被安排。”今年要审计的3位省长已经明确,但暂不公布。“按照程序,我们应该先同省长本人进行沟通,同当地的省政府进行沟通,然后再来公开。”董大胜说。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无论任中审计还是离任审计,都要按照年度审计计划来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订,每年由组织部门提出建议名单,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一般包括纪检监察、组织、编制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审议通过后,由审计机关报请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纳入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计划安排实施。”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实践中,审计机关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往往根据审计对象的岗位性质、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程度、掌握资源(资产、资金)大小等因素,加强对重点地区以及经济活动复杂、资源(资产、资金)量大的重点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等关键岗位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

?从村干部到省部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经过了范围逐步扩大、级别不断提高的过程。199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2000年,审计署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

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审计署党组成员张通对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次、各类别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全面展开,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已常态化、制度化。

领导干部经济职责

界限不清是审计难点

对于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对此,公开信息中缺乏生动的案例。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经济责任审计通常会做充足的审前准备。比如,从入手,向上级及有关单位了解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全面收集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有关的相关考核指标,梳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再比如,以调查表的形式,设计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表、重点投资项目表、政府债务情况表、民生支出表、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情况表等,从被审计单位直接了解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在充分摸清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撰写审计实施方案。

在审计中,不仅审计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成员的纪检、组织等部门,也会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协作来参与审计。

海南省审计厅《审计工作动态》中刊登的一段内容,再现了一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

2013年6月18日下午,万宁市原市长丁式江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点会在万宁市召开。在审计组宣读了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有关要求后,海南省审计厅副厅长何琼妹对此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丁式江作了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述职报告。万宁市市长张美文代表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

对丁式江的经济责任审计随后展开。丁式江在谈及此事时表示,“在对我个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部门重点关注了我市财政管理、规划与国土管理政策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投资、政府债务等重要内容,对我个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了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地方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信息。”

2011年,国家审计署部署了对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的审计。国土资源部网站一份来自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公开资料显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这次省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审计工作开展的4个多月时间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共派出人员30多人次,陪同审计组到日照、烟台、潍坊、济宁、泰安等市及山东省财政厅等省直部门,5次到山东省政府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审计进展情况,10余次到审计署驻济南办事处进行汇报沟通,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审计组的认可和好评。

审计长刘家义在谈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时表示,“责任界定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的重要特征,也是难点和关键所在。由于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界限不清,导致审计范围过宽或过窄,经常出现一些问题看得见、抓不实,更难落实到人的情况,只要没有个人利益关联,基本不承担实质性责任。”

对此,他表示,要按照中央关于强化领导干部问责和责任追究的要求,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对领导干部职责分工、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程序、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等的探索研究,增强依法依规、准确客观界定责任的能力。

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6年来,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违规问题金额6600多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790多亿元,其中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1000多亿元。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审计署有关部门负责人答复《中国经济周刊》,问题主要集中在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方面执行政策不到位;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此外,个别领导干部存在、失职渎职、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等个人经济问题。

对于审计出的这些问题,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的各部门如何共用结果,如何配合与联动?

在7月28日的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纪委副书记张军表示,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等机关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同时,不断加大对审计署移交问题线索的调查处理力度。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已办结审计移送的重大案件线索10件;目前正在组织力量查处审计反映问题线索75件。对已经查结、查实的案件都及时依纪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张军说。

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在上述会议上表示,要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把审计结果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不仅不能提拔,而且要严肃处理、严格问责。”王尔乘说。

部分被“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高官

原铁道部部长

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审计署将在京沪高铁跟踪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移送中央纪委查处。中央纪委最终查出等人严重违法违纪问题。2013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铁道部原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在任哈尔滨铁路局局长期间,超越权限,擅自安排哈尔滨铁路局为关联上市公司增股筹资出具行业审查意见,涉嫌从中收受贿赂。2009年11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巨额财产判处有期徒刑14年。

王益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审计署将国家开发银行违规发放贷款的案件线索移送中央纪委监察部后,最终发现等人从中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经由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4月,以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张锐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原副主任

审计署2010年审计中发现,2007年至2010年,张锐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他人在国债承销业务中获取不当利益,从中收受巨额贿赂。2010年12月,审计署将此案件线索移送财政部。2012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判处张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周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

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2006年,周明违规批准省国土资源厅原所属河北省永兴房地产开发公司延续企业改制前的支持政策,致使该企业不当获利。2011年,审计署将此案件线索移送中纪委查处。2013年11月,河北省纪委认定周明失职,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史东升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

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2005年8月,史东升与人串通,通过虚假复垦骗取建设用地指标,再将指标销售给建设用地不足的区县政府或单位,从中牟利6000万元。2009年9月,审计署将该事项移送给中央纪委和检察机关查处。2010年3月,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判处史东升15年有期徒刑。

戴备军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原局长

审计署在“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中发现案件线索,并移送浙江省政府,浙江省纪委最终查出戴备军等人涉嫌和受贿。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1月,以和罪,判处戴备军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王俊武海南省国资委原副主任

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王俊武在担任海南省旅游总公司总经理期间,伙同民营企业转移和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审计署将该案移送监察部门查处。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以判处王俊武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徐世良南京大学原副校长

审计署2010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2000年至2001年,徐世良等人在南京大学购买港龙园地块时弄虚作假,使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中获利1119万元。2012年7月,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判处徐世良有期徒刑8年。

黄登科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4

【关键词】公共责任;政府审计;职责

公共责任(publicaccountability),也称公共经济责任、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公共会计责任,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对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责任。政府审计职责是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可以理解为得到法律确认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事权。它包括审计事项范围、审计目标层次和审计报告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政府审计是适应监督公共责任的需要而产生的,公共责任关系是现代政府审计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就是全面的,当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政府审计职责的确定。公共责任决定了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责就是对公共资产的管理、使用者所承担的公共责任进行监督和报告;界定政府审计职责范围的基本标准就是公共资产所涉及的领域。具体来说,公共责任对政府审计职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责任的范围及其扩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事项范围及其调整

政府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公共财产的管理和使用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公共财产主要取自于公民的税捐,主要用于国家机器的运行,公共责任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收支事项,因此,早期政府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主要是政府财政收支事项,财政审计成了政府审计职责中最早的、基本的和“永恒的”审计事项。例如,英国于1866年6月28日颁布了著名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开创了近代政府审计成文法的先例,但对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只规定了三项:对国库日常收支的控制、审查;对财政拨款账户的审计;对拨款账户之外的账户的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设立财政部决议,规定财政部设立审计官,负责审计政府各机构报送的会计账簿(魏礼江,199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参与国民经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入20世纪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开始直接创办一些公营企业,并向私营企业投资参股,甚至向一些非政府单位提供资助,公共资产的运用范围扩大了,承担公共责任的单位和人员也扩大了,涉及公共责任的经济事项增加了。换句话说,需要接受政府审计的单位和事项增加了,审计职责的事项范围扩大了。

1921年英国修改的《国库与审计部门法》,将公共账目委员会的职责增加到五条:拨款账目的检查;税收收入账目的检查;其他现金账目的检查;证券和库存物资账目的检查;商业等行业账目的准备和检查。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公司控制法》,要求审计总署聘请职业审计师,运用民间审计技术,对政府公营公司进行年度审计(魏礼江,1998)。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都已将政府审计的职责范围扩大到公营企业、由政府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受政府资助的单位。

1983年英国又对《国库和审计部门法》的某些条款作了补充和删除,并颁布《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隶属议会下院的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并把nao的职责范围扩大到下列五个方面:其一,要求按照1866年《国库与审计部门法》规定准备拨款账目的任何政府部门;其二,要求按照《1977年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法》和《1978年国家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苏格兰)法》规定记账的任何团体;其三,因任何法律设定(包括本法通过以后的法律设定),其会计账目应被主计审计长检查或鉴证,或者愿意对主计审计长的检查开放的任何其他管理机构或团体;其四,任何不属于主要由公共基金支持的其他团体以外的单位与王国大臣之间达成的协议(本法通过之前或之后达成的协议);或者愿意接受主计审计长的检查的任何管理机构和团体,其会计账目应被主计审计长检查或鉴定;其五,主计审计长有理由相信在任何财政年度内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公共基金的任何管理机构或团体(《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1986年通过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提出:“在公营企业中,拥有大量的国家资金、政府投资和其他资源,须有充分的公共责任,此项责任只有经过最高审计机关的审计才能得到保证。最高审计机关应当确保将其职责范围扩展到对所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它包括由企业创办的附属机构在内。”该组织1979年通过的《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明确了最该审计机关有权对有政府投资的私营企业和受政府资助的单位进行审计(魏礼江,1998)。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的绩效审计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包括对“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年化、海湾战争”等一系列财政政策进行评估(雷达,2004)。

二、公共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目标层次及其提高

早期的公共责任主要是要求在经管公共资产中发生的保管、使用公共资产行为与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相符,确保公共资产的安全、完整,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努力提高公共资产使用效益的重要性。与这种公共责任要求相适应,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政府审计职责的审计目标层次也主要是审查公共资产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真实、合法性审计是这个阶段政府审计的目标。

随着公众效益意识的增强和公共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仅以保证公共资产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国家和公众对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努力提高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已成为应当而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公共责任的内容增加了,不但包括要求公共资产保管、使用者应当做到公共资产收支的真实、合法,而且要做到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随着公众民主和效益的不断增强,管理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保证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日益成为公共责任的主要内容。与公共责任内容的这种发展相适应,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和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内容的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并逐步发展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政府审计目标。

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公司控制法》,规定美国审计总署不仅审查联邦政府供应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且应对其管理效率和内部控制系统的效果进行评价。1972年美国审计总署颁布《政府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权的审计标准》,确立了政府审计不仅监督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而且监督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继美国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在财务和发行目标的基础上,相继确立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目标,建立了现代政府审计目标体系。受此影响,1979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利马宣言——审计规则指南》中将过去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称为“传统审计”,并指出除了这种审计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称之为“绩效审计”。

例如,1983年英国颁布的《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nao其主要职责有二:一是依据《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报表审计;二是依据《国家审计法》对政府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第280—282页)。

20世纪末,随着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公众要求政府又开始要求政府不仅要保证公共资产的真实、合法、高效使用,而且要确保把公共资产都用于为民众的服务上,对国民要高度负责。因此,美国又率先发展政府审计的目标,开始对政府运用公共财产履行公共责任的尽责情况进行审查、评估。为此,美国于2004年将联邦审计总署易名为联邦政府责任评估署。

三、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报告要求及其提高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君主是国家的化身,拥有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国家的一切资源,连同全体民众都属于君主所有。因而,这些时期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产和公共权力,也就没有真正的公共责任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授予下属臣子管理君主资源的权力,臣子对君主个人负责,这种责任并非公共责任。只有在确立了在民的民主社会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产和公共责任。在民主社会中,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通过选举代议机构任命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保管、使用公共财产,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公共权力;公共财产保管、使用者要接受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最终向人民大众负责,公共责任才据此产生。因此,公共责任是国家民主化的产物和表现,其本质是民主。

为了体现公共责任的民主性质,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必须按照人民或其选举的代表制定的法律,合法、有效、尽责地保管、使用好公共财产,并通过及时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报告公共资产的保管、使用情况及承担的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接受人民及其代议机构的监督,确保公共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诉求。为了确保公共财产的保管、使用者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供的公共财产保管、使用情况报告是真实、完整的,人民及其代议机构需要授权政府审计机关代表人民,对公共财产保管、使用者保管、使用公共财产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尽责性以及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交的公共财产保管、使用情况报告的真实、完整性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报告。因此,在民主社会中,审计政府审计机关承担着及时向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提供审计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完整的审计报告。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报告的范围应当越广泛,报告的内容应当越全面、细致,报告的时间应越及时。

英国1983年《国家审计法》规定,对于该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项“主计审计长都可以向议会下院报告检查结果”。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数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戚啸艳等,2005)。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5

(一)审计依据

这八个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开展审计的依据主要包括对审计机关权限职责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及其监管作出规定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审计行为的审计准则等。如美国的《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1993年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法案》等;英国的《1921年国库和审计部法修正案》《1957年国库和审计部法修正案》和《1983年国家审计法》等;法国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审计法院法》《财政法组织法》等;德国的《联邦和州预算基本原则法》规定了联邦审计院对私法企业的审计权、信息权及对公法法人企业的审计职责;意大利1934年1214号敕令规定了审计法院进行国有企业审计的审计职责、司法审判职责。为了规范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具体行为,各国还制定了审计准则或指南,如美国的国家审计准则、英国的国家审计准则和最佳实务指南及《绩效审计手册》。

有的国家法律还对审计机关监督国家参股企业做出了详细规定。如依据《德国商法》,不仅联邦作为股东的参股活动应被审计,联邦股份的盈利和私有化过程中股份出让的情况也应接受审计。德国《联邦预算条例》进一步规定了联邦审计院的法定审计权和协议确定的审计权,其中,法定审计权规定:对于联邦或州联合持有50%以上股份的公共企业,凡是联邦作为股东能得到的文件资料(包括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都必须由联邦主管部门转送联邦审计院。协议确定的审计权规定:在获得联邦或州持多数股份的公共企业中75%股东同意时,联邦审计院可以行使实地调查权,对国家参股企业进行直接审计。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各国国有企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主要依据相应的国家法律、审计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监管要求而确定,按照国有企业类型、国有资金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和企业负责人来划分。大部分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审计机关按照国有企业类型确定审计对象。如英国审计署区分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确定审计范围,营利性企业外部审计师可以由企业自己聘用,但从2008至2009财年开始,主计审计长有资格批准相关的聘用协议;而对于承担公共事务职能,以及经财政部审批全部或主要由公共资金资助运营的非营利企业,则由主计审计长负责审计。意大利审计法院国有企业审查的对象包括定期接受公共资金的实体,以及公共经济实体改革后的国家独资或国家拥有控制权的股份制公司。但在俄罗斯,无论是独资国有企业,还是控股、参股企业,只要企业使用国有资金或从政府获得某种政策性补助或优惠,联邦审计院就有权进行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国有企业审计对象主要包括联邦独资、参股的公法法人企业和私法法人企业,以及接受和使用联邦基金但不受联邦直接管理的团体和第三方机构。但是德国联邦审计院一般不直接审计公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是审计该企业的股权所有者,即调查审计联邦参股企业的主管部门及作为国家股代表的监事会成员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法国审计法院必须对国家直接持有50%以上股份的国有企业分类、分年度进行审计,也可选择性对持有多数股本、参与股本比例有较大影响的企业进行审计,同时,还对国有企业的拨款审核者(一般为企业负责人)进行审查。英国审计署、法国审计法院也强调对国资监管主体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重点审计。

各国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主要是根据审计类型而确定,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专项审计)。其中,绩效审计还根据各国国有企业改革不同阶段和管理体制不同而各有侧重。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可用高频次、多角度形容,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范围包括财务收支、运营绩效和管理领域等国有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如对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审计包括对其债券销售、采购、资产管理、支出、合同管理等专门领域单独开展审计。美国审计署也在国有企业私有化阶段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进行审计,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救助过程中美国政府救市措施的贯彻落实。英国审计署财务审计的范围包括所有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财务报表,涵盖不同主管部门负责监管的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涉及政府项目、方案和举措的实施,以及不同领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德国联邦审计院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范围是在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基础上确定,主要包括: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中所认定的缺少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和业务环节;固有风险较大的经济业务,以及联邦参股私法法人企业的参股必要性等。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1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这些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审计财务报表和财务收支活动。如,英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和重点是财务报表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公允性。德国联邦审计院对联邦公共法人企业财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联邦公共企业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负债、资产、损益)和决算,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2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由于国有企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各有侧重,各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政府监管等存在不同,各国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如对于处于私有化阶段的国有企业,国家审计机关比较关注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和方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后,大部分国家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重点业务管理和绩效等作为审计的重点。

(1)对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项目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审计。美国审计署注重揭露国有企业存在的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等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发表审计意见。加拿大审计署将国有企业公司业务开展作为专项审计的重点,同时还关注公司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战略规划是否适应国有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对国有企业的制度和业务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存在的重大缺陷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发表意见。法国审计法院的非司法性审计(绩效审计)注重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审核与评价,重点监督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运营情况。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强调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提出存在的风险漏洞和改进建议。澳大利亚审计署重点检查企业全部业务或特定业务的管理情况,并紧紧围绕提升联邦公共部门治理水平这一核心目标确定审计重点。

(2)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美国审计署、英国审计署都对国有企业执行重大经济政策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它们与加拿大审计署一样,也注重审查评价国有企业债务及其风险。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方面的风险进行前瞻性分析。加拿大审计署则审查国有企业重点业务的效益性及其对联邦债务的影响。英国审计署对被审计公司风险防控和财务管理的做法进行审计和评价,并通过《绩效审计手册》及《可持续性和绩效审计指南》,把可持续性作为绩效审计评估的重要内容。

(3)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英国审计署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全过程的审计划分为国有资产出售前准备、出售、售后等三个阶段,对国企关闭、重组、援助、私有化与国有化等重大事项开展专项审计。与之相类似,澳大利亚审计署根据私有化改革前的准备工作、改革初期和改革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绩效审计重点。

(4)强调对国有资产监管情况进行审计,注重维护政府作为出资人的权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审计署、法国审计法院、德国联邦审计院。英国审计署2007年在名为《股东执行局和公共部门企业》的综合性绩效审计报告中,对股东执行局的制度框架及其管理的国有资产组合包进行了一次综合评估。英国审计署于2015年对政府持有的公司进行的综合性审计,也是其关注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及其监管主体的重要体现。法国审计法院对国家参股局进行重点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重点从以下方面审计所有者: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是否合规;是否满足了出资的前提条件;出资的目标是否实现;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如何在股东大会中维护其权利、履行其义务;企业决策机构中国家股代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情况。

(5)对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审计。除了上述与国有企业经营、治理、风险等相关的审计内容,有的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内容还涉及相关负责人和企业薪酬体制、可持续发展等。如法国审计法院国有企业审计主要涉及公共会计人员和拨款审核者两类人员。其中,对于公共会计人员,需要审查其是否有违反公共财务制度的行为,并作出清账或结欠的司法判决;对于拨款审核者存在的违法行为或管理不善的行为,由附属于审计法院的预算财政纪律法院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法国审计法院还关注评价企业薪酬体制和检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对联邦特殊财产开展绩效审计时,也将组织结构与人事管理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意大利审计法院根据意大利1934年1214号敕令,对由于工作疏忽给国家或单位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官员、雇员和责任人,依法裁决。

(四)审计方式与方法

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所运用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

1财务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并注重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核查。

美国审计署、加拿大审计署、德国联邦审计院、法国审计法院、澳大利亚审计署都不同程度地将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美国审计署对联邦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外包给独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也可由公司的监察长办公室实施,但实施过程都要遵循美国审计署颁布的《财务审计手册》,审计署可以对他们的财务审计情况进行抽审或复审。加拿大审计署就皇家公司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必要时可以将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德国联邦审计院主要采取的是决算审计师与联邦审计院相结合的方式,联邦审计院在社会审计机构普遍审计的基础上,监督、利用决算审计师的决算审计报告,在此基础上,选择一小部分企业进行抽样审计。德国联邦审计院在必要时可以要求更换决算审计师。英国审计署可以聘用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审计。法国所有国有企业的年度审计都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除了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特殊行业),法国审计法院需要将会计事务所的审计结果作为重要参考。澳大利亚审计署在人力资源不足以承担全部法定审计任务时,可以将审计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给私营单位,但需要对外包的审计项目质量负责。澳大利亚审计署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外包质量控制管理手册,而且审计报告全部由审计长或其授权的高级职员签署。

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英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等经营实体开展绩效审计的方式是在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在确定绩效审计项目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决定审计的深度和范围。澳大利亚审计署对联邦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详细分析被审计单位业务职能、组织机构、关键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信息技术系统等风险信息对单位财务报表的影响,评估财务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探索新的审计方式与方法。

各国在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方面,除了采取调查、检查、分析、报送审计、就地审计等常规方式方法外,还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比较典型的是英国审计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绩效审计工作流程和方法。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遵循确定审计项目、制订审计计划、现场审计和起草审计报告、交换意见、批准并审计报告、提交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衡量审计影响和跟踪检查等8个关键环节,构成完整的绩效审计循环。澳大利亚审计署的专业服务部门每年都对审计方法进行更新,以反映所有审计、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框架的变化。

(五)审计结果运用

1国有企业审计报告和结果向社会公开。

各国通常都将审计报告通过互联网或召开新闻会等形式向公众公开。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英国的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在保守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大部分通过审计机关网站向社会公开。加拿大审计署的专项审计报告则送交公司董事会,董事会在收到报告60日内,向社会公众公开审计报告结果。德国联邦审计院通过召开新闻会或者互联网向公众公开年度审计报告。

2国有企业审计结果提交议会用于问责。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审计机关都将其国有企业审计结果以不同形式提供给最重要的使用者议会,包括议会中的专门委员会(如英国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及全体议员,以协助议会开展对政府的问责。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审计报告通常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提交联邦议院和政府。法国审计法院对议会两院委托的企业审计结果必须报送议会两院的财经委员会;对于审计法院自行确定的审计项目,审计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通报议会两院的财经委员会;如果调查情况关系重大,将直接由审计法院首席院长报送给总统和总理。意大利审计法院将审计法庭正式通过的报告连同附件,提交给上、下议院、总理,并由有关部门存档,为议会实施问责提供依据。

3国有企业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用于改进企业治理。

各国审计机关还将审计报告报送给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整改,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此外,有的国家审计机关强调对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总体分析和经验总结。如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整体比较和分析的内容,帮助联邦国有企业发现差距,改进企业治理框架。英国审计署和澳大利亚审计署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编制《良好实务指南》,指导国有企业改进和完善运营管理。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向被审计国有企业提出专项报告,建议被审计企业整改,并补偿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特点和做法

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各国国有企业审计具有如下共同之处。

(一)以立法和制度来保障审计机关的国有企业审计权限

各国都通过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的权责、对象、范围及审计成果运用等。有些国家还制定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业法律(如英国、澳大利亚),甚至对每一家国有企业的建立、管理和改革都设立专门法案(如美国),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重点和要求。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中,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系列相关法律明确了审计机关有权对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进行审计监督,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实现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按照国有企业类型分别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所处竞争领域、经营管理目标不同,国家持股情况不同,决定了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如,加拿大审计署根据皇家公司(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非竞争性领域的特点,对皇家公司专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公司制度、业务保障法定目标实现的情况。在国有企业私有化阶段,为了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将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作为审计重点。如英国审计署根据其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把国有资产出售、国有企业运营管理、国家政策执行确定为审计重点。大部分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是根据国家独资、控股、参股国有企业分别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俄罗斯还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强调对凡是使用国有资金的企业均进行审计。

(三)多角度的专项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要方式

各国审计机关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多角度地对国有企业开展专项审计,专项审计重点关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项目管理、风险防控、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在国有企业市场化过程中重点监督私有化过程、私有化政策的落实,对国家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落实发表建议和意见。大部分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强调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专项审计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政府作为持股人的利益,增加社会效益,促进实现企业良好治理和改进经营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如美国审计署的专项审计涉及招投标、危机管理、合同管理、投资等,且每年对每家国有企业的专项审计不少于4次,2014年对美国邮政服务公司(USpS)的专项审计多达10余次。除此之外,各国审计机关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不同领域或特定事项开展专项审计,如对国有企业关闭、重组、援助、私有化与国有化等重大事项的审计;对企业执行国家政策状况审计;对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薪酬体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的专项审计;对国资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审计;等等。

(四)注重对国有企业出资人进行审计

有些国家注重对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如法国审计法院于2008年专题报告,对国家参股局自成立以来行使国家股东代表职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重点调查参股局是否维护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各项权利,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国有资本控制力的有效增长。英国审计署关注股东执行局的制度框架设计,以及对股东执行局投资的国有资产组合包的综合评估。德国联邦审计院审查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及其派出的国家股代表行使国家股权的情况。

(五)对国有企业私有化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私有化浪潮下,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经历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历程,各国审计机关是这一历程的重要参与者。英国审计署按照议会要求,在国有资产售前、售中和售后三个时间节点开展国有企业私有化绩效审计。俄罗斯联邦审计院依据联邦资产私有化法,对凡是有私有化计划的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进行审计。美国审计署在对单个企业私有化进程开展审计的同时,也积极对政府制定的私有化的政策进行评估。例如对联邦政府的立约承包项目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报告,对近年来的竞争招标私有化新方法进行政策评估。澳大利亚审计署在联邦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一直坚持参与改革进程,不仅对每次重大的联邦国有企业资产出售情况都实施审计,还跟踪检查企业出售以后相关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对出售过程和方案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意大利审计法院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进程中,及时开展对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私有化成果和成效的审计。法国审计法院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中,一方面关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另一方面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中企业资产重组后的运营情况。德国联邦审计院不仅审计联邦独资或者参股的私法法人企业中联邦所属股份的盈利和私有化过程中股份的出让情况,还将联邦参股私法法人企业的参股必要性列入审计范围。

(六)注重审计报告公开和审计结果运用

各国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报告重点反映企业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进治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提升运营绩效的审计建议。美国审计署还对未执行的审计建议作出特别报告。澳大利亚审计署通过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增加整体比较和分析,以提升审计结果的价值和运用效果。英国审计署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报告作为对国有企业实现资金价值情况进行独立鉴证的重要方式。意大利审计法院除了将审计结果报告提交议会和发给相关部门外,还可以在任何时候编制自己的观察报告。

这些国家的审计机关都按照相关要求,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在特定时间内公开国有企业审计报告。除了一部分有特殊保密要求的审计信息,绝大多数国家审计机关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开国有企业审计报告等审计成果信息,有的国家还定期向新闻媒体提供有关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信息。

(七)注重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果并加强对其审计成果质量的检查

由于大部分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将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部分或者整体外包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因此这些国家的审计机关都以不同方式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开展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审计成果质量的检查。美国审计署通过制定《财务审计手册》并以抽审或复审方式指导、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澳大利亚审计署通过制定严格的外包质量控制管理手册,并由审计长或其授权的高级职员签署审计报告,对外包的审计项目质量负责。德国联邦审计院必要时可以要求更换决算审计师,而且如果决算审计师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或得出虚假的审计结果,将依法被处以三年拘禁或者罚款。这些规定保证了决算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法国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有义务向审计法院提供审计中的所有工作底稿和相关文件。

三、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建议

审计机关开展的国有企业审计是国有资本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30多年来,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企业审计,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维护国有资本安全完整和实现保值增值,提升国有经济的运营效率,增强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作出了明确部署。围绕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启了我国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

结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借鉴国外国家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经验,我国审计机关应该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要求,进一步明确我国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定位,构建完备有效的国有资本审计监督制度,实现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职责范围内,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国有资本运作和监管主体职责履行情况,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产权流转过程中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部门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改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同时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对国有企业审计报告的核查力度,改革国有企业审计报告制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审计机关对所有形式的国有资本进行审计的权限

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对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审计机关具有审计权;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审计机关也具有审计权。而对国有资本占企业(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且国有资本投资主体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权的赋予并不明确。鉴于国有企业的全民性,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这一出资人,对于一切与国有资本有关的机构、人和事均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机关应借鉴国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经验,通过推进修订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主体的规章制度,写入公司章程或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合同(协议)中等方式,明确审计机关对所有国有资本的审计权限。

(二)以管资本为主线,对投资、运营、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有关单位或企业,以及负责国有资产监管的部门等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流动优化配置、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要从主要管国有企业向管国有资本转变。审计机关应当借鉴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经验,根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变化,紧紧围绕管资本这条主线,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为基础,把握审计监督对象和审计重点:

第一,对制定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收益管理规则的政府部门进行审计,评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改组组建等政策设计是否贯彻了管资本为主的要求。

第二,对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审计,包括国资委、有直属企业的部委办、有直属企业的协会或商会等,审查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退机制、制定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等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

第三,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审计,由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政府直接授权或者国资监管机构间接授权范围内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其审计主要审查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整合等,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情况;审查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通过股权运作、价值管理、有序进退等,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保值增值的情况;审查其根据国资监管机构授权,享有部分出资人权利的履行情况。当前审计机关应根据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对间接授权模式和直接授权模式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的审计。第四,对一般国有企业进行审计,评价国有资本控股或占主导地位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运营质量、行业监控等,保障企业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维护资本安全;评价非控股和非主导参股企业国有资本参股的必要性,保证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对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分别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

按照改革要求,我国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两类。对国有企业进行合规性审计,评价国家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是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共同的审计内容。但由于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不同,审计机关应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分别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和重点: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在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促进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以及特殊任务的完成。对公益类国有企业,审计目标主要是促进其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四)以财务收支审计、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为主,构建国有企业审计类型体系

1财务收支审计。

按照审计法规定,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审计机关开展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时,要充分运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要在保证财务收支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与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经验,建立经常性的国有企业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制度,不论是采用审计机关直接审计还是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的方式,实行每年审计一次。

2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机关应按照审计法规定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本管理主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构和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监督检查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员承担的贯彻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营管理责任、创新和转型升级责任、风险管控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和廉政建设责任,促进领导人员尽职尽责,防止腐败,进而促进实现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改善投资经营绩效。

3专项审计。

主要是对企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投资项目、重要专项资金的审计。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专项审计,应沿着配套措施的制定、执行、进度和绩效的思路,注意发现、反映和纠正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执行中的问题;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应沿着立项、建设和运营的思路,注意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重要专项资金专项审计,应沿着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结构的思路,重点关注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有效。同时,审计机关也应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开展专项审计,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我国将建立和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国有独资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以及企业清算收入作为主要的国有资本预算收入,这些收入主要以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形式安排使用;部分国有股权将划转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持有、分红和转让收益用于弥补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审计机关应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审查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和分配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情况,维护国有资本收支安全,促进国有资本规范化管理,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效益。

(五)重点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过程实施跟踪审计,促进国有企业产权规范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包括直接出售、管理者收购、上市交易、清算破产等所有权的转让,也包括特许经营、签订管理合同、承包、放松管制等非所有权的转让。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的规模大、数量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情况复杂,为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审计机关应当紧跟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对国家政策落实情况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环节,实施跟踪审计。借鉴美国、英国的经验,在所有权和非所有权的转让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对清产核资、评估定价、转让交易、登记确权等国有产权决策、流转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分配、员工持股、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进行评估,对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宏观绩效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微观绩效进行评估。

(六)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探索实行国有资本审计专门报告制度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审计报告;审计价值;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2-0119-05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国家的各种权力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状态,“治理”应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及切入点。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1]。国家审计的本质、定位决定了国家审计应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发挥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作用。

一、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国家审计产生

学术界对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学说的研究基于其对国家理论的研究展开,马克思国家学说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认为,国家的职能“既包含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含由各种特殊的因政府与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起的职能”。国家的存在是通过创设、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获取、配置和运用公共资源,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活动来维系的,其实质在于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人需求,推动公共利益实现[2]。然而“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致决不罢休”。同时,随着国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将逐步扩大。各级政府的多层次授权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行政组织理论认为行政m织是要通过层级或职位来管理的。在治理模式上,中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实行的是以任务层层下达和指标逐级分解为特征的行政发包制[3]。

按照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为避免国家职能异化为牟取部分阶层利益的工具,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必须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阿克顿等思想家也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4]。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委托的层级越多越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因此,无论是从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使国家的各种权力配置、运行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还是从减少成本的角度看,均需要规制权力、国家治理。世界银行1989年《撒哈拉以南:从危机到可持续发展》,“治理”迅速成为风行的词汇。然而,治理不仅仅是西方的理论,中国有其自身的特色理论话语体系,治理最核心的要义之一在于主体的多元性。国家治理主要通过对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用,实现提供公共产品、配置公共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等目标[5]。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制权力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之所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6],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促进受托责任人向更好地履行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一方向发展。审计成为反腐败的利剑,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国家审计可以“独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身份,通过监督与评价等职能的发挥,确立或解除政府间多级委托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7],可以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对各级官员可能存在的“败德”“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形成有效制约。治理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需求理论,《审计法》赋予国家审计的职责权限使国家审计成为多元治理结构中的一员,使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

二、审计报告是审计价值实现的基础

美国哲学家R・佩里在其《一般价值论》中,把价值定义为“任何有益的事物”。马克思把通过交换价值而体现着抽象人类劳动的商品称之为“价值”。从哲学的视角看,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审计价值在于客观公正地围绕特定事项收集证据,以搞清楚特定事项的真实状况,并判断真实状况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进而发表意见[8]。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11―2016战略计划》指出,审计机关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政府改善业绩、提高透明度、强化公共责任、保持可靠性和揭露腐败,并帮助接受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提高效率或效果。不同的审计主体(受托人)会因不同的审计委托人的不同目的而有不同的审计价值观。国家审计的价值也体现了审计受托者与审计委托者之间的需求关系,政府审计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

约瑟夫・m.朱兰等[9]最早把帕累托原理引入质量管理:质量是一种实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信息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市场中介角色下的信息需求在扩大了审计角色范围的同时也形成了审计质量需求的有效市场激励。Copleyetal.[10]指出政府审计质量可以分别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衡量。审计质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关于审计职责、审计权限、审计程序和业务流程的规定;二是审计工作及其结果是否实现预定目的。可见,审计质量包括:审计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和审计成果方面的要求,两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而且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是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迁而不断提升的。

国家审计报告是以审计信息等载体反映的审计产品,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报告的质量首先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的要求,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清楚、结论正确、恰当用词、格式规范”,也可以说这是审计报告最基础的质量要求。同时,根据Copleyetal.的研究结果,还要关注国家审计“是否实现预定目的”,如:审计报告是否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和“免疫系统”功能。随着审计价值“预定目的”的与时俱进,按照国家治理理论,国家审计报告应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及宏观层面提出有较强可行性的建议,推动公共利益、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这可谓当今国家审计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是审计报告较高层次的价值理性。国家审计报告质量与审计价值密切联系,其二者关系详见表1。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价值理论等为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及不断提升审计报告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国家治理需要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价值体现在服务于国家治理、实现“免疫系统”功能上,包括审计行为、审计产品在内的审计质量影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审计价值的实现。在审计实践中,不同质量的审计报告其审计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国家审计质量要不断满足国家治理的要求。其具体关系详见图1。当然,审计质量及审计价值提升还需要审计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等一系列基础及制度保障,推进审计价值的提升及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

三、国家审计报告质量现状及其价值成效

《审计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了审计的价值目标:“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的职能由初期的查错纠弊发展至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的守护者,进而认识到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以及当下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与保障,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免疫系统”。审计报告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审计环境变迁,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家审计的职能及其价值。

(一)审计报告=揭露查处问题,国家审计查错纠弊的基础价值

隋唐时期的专职审计机构被称为“比部”,负责国家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核。我国《宪法》赋予国家审计以经济监督权力,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查处大案要案为工作重点。2011年以来,审计机关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通过审计揭示问题、挽回及避免损失、核减政府投资规模等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价值的最直接体现(详见表2),2015年全国审计机关共有审计单位13万多个,为国家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8500多亿元①。

(二)审计报告=揭示+绩效,国家审计监督基础上的增值价值

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行为,其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政府改善业绩,我国《审计法》赋予的国家审计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1995年以来,审计机关每年向政府提交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向各级人大做审计工作报告,促进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推动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规范和高效使用。2008―2012年,审计署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绩效审计项目,显然,效益审计与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审计的评价和咨询功能为被审主体带来价值创造。审计的存在不仅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发挥作用,而且也为提高社会和市场诚信、降低交易费用发挥作用[12]。国家审计的视野延伸到公共资源管理的完整链条,即由“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影响”诸要素构成的全过程。2010年审计署了第一份关于自身工作情况的《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该报告不仅有金额计量,也有非金额计量的审计成果。其主要指标详见表3。

(三)审计报告=查责+问责,国家审计反腐败的权力制衡价值

政治学研究发现,各级政府的多层次授权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委托关系,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把公共资源、公共财产、公共资金等的配置、管理和使用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某些公共权力机构及其具体执行人,而公共权力天然地有着自我膨胀的倾向。公共责任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还不少,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审计作为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权力制衡的重要工具,其重要价值就是通过监督控制和反馈信息,维持国家系统的良好运行,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需求。30多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领导干部近55万人次,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和建议,对1.8万多人给予免职、降职或撤职等处分,有850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2011年以来审计署及地方审计机关查责问责情况详见表4。2015年各地审计机关对2138人进行了追责问责③。

(四)审计报告=揭露+预防,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价值

自2008年提出“免疫系统论”以来,审计报告不仅反映查出的问题,且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给予揭示,政府审计正逐步从“揭露问题”向“揭露问题+揭示风险”转变。如2012年第11号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不H揭示了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重大投资项目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指出“部分油气运输管道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其中20年以上的管道总长度为2429.29公里,最长的达37年”。自2014年8月起,审计机关持续组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按季度向国务院上报审计情况,并督促及时整改。

(五)审计报告=揭示+“免疫”+建议,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价值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多地需要国家审计在提出审计报告之后,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以解决问题,因此,建设性审计价值理念逐渐形成[13]。如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的落实情况审计,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对政府机构改革县级机构运转支出等情况的审计调查,对重大公共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等,均有力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2011年以来,审计报告促进健全法治和“倒逼制度的完善”情况详见表5。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审计近10万个单位,促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000多项,审计建议成为国家审计建设发挥的重要路径。

四、国家治理目标下的审计报告价值实现

(一)保证审计结论的置信度,提升审计信息产出及质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aa)关于审计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搞清楚“真实状况”,二是判断“一致程度”,如果这两个关键环节出现偏差,则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价值也就无从发挥。由于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受到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较大,是整个审计过程的终结阶段的最终产品,因此,一定要对审计结论的置信度有合理的保证。从审计报告的技术角度或基本要求上讲,应当符合国家审计准则,重点强调审计事实的准确性、审计结论的正确性、用词的恰当性、审计文书格式的规范性等。

马克思“价值”理论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在国家治理的需求下,要发挥国家审计在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审计报告需不断提升信息质量。例如:运用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对审计报告中的某一审计事项深入研究,从具体的、微观的经济现象入手,总结提炼带有共性的、规律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对某类问题或困难进行全面、系统、辩证的思考与分析,对诸多零散问题背后的制度缺陷、系统性缺陷及时修正,这种深加工的产出在目前的审计质量体系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且远远超出审计查处个别问题之产出。由此,提高审计报告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及经济社会大局的层次和水平,倒逼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公共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完善。

(二)拓展报告种类,使审计报告服务于不同使用者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及价值理论、经济学的“供需平衡”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均表明,审计报告应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1978年科恩报告建议,审计报告应充分、灵活地反映报告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其应当包括对不同信息发表不同的担保程度的意见。美国审计总署(Gao)的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要求政府审计报告应及时分发给那些对审计结果感兴趣的官员,以便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04)指出,国家审计报告应以恰当的形式陈述审计结果。美国的《统一审计法》(Singleauditact)和《管理与预算署通告a-133》(omBCirculara―133)对政府财务审计报告提出要求,既有Cpa报告的基本特征,又有政府审计的特殊要求。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委托受托关系,是“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7]。同时,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委托人所关心的受托责任目标由合法性转向经济性、效果性,最终发展成为对社会福利性的关心[14]。委托人不断拓展,由个人扩展到社会公众。党的十报告也指出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确立是以公民获得信息权利为基础,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监督及信息传递模式,而且,审计报告制度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管理与政府监督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及均衡结果的反映。审计公告使社会公众更能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有效地参与到审计结果的运用中,是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的有效路径。从审计实践看,审计报告使用者主要有人大、政府、党委、审计客体、纪委、司法、社会公众等,而不同的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需求不尽相同(详见表6)。

现阶段,可根据不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建立“治理需求导向”原则。结合公共财政审计、政策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不同的审计项目及查出的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审计报告载体以充分传递信息(详见表7),拓宽审计产品利用渠道,进一步提升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三)挖掘审计报告信息深度,强化审计对权力的制约

在审计资源耗用量不变甚至增加时,若能使审计产品的质量或数量超出审计资源耗用量的幅度,对审计报告内容进行深加工,同样也能达到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的目的。

国家治理是有效防治腐败的制度设计,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治理的价值理性下,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要反映财政资金使用的问题,还要反映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绩效问题,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不仅要反映资金的使用、管理、绩效方面存在的不足,还要反映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决策失误、权力失控、权力失范等问题;绩效审计报告不仅要从“量―本―利”分析反映微观层面的经济利益,还要从宏观层面反映其公共绩效、社会绩效及“绿色”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专项审计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即要符合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求),还应当根据专项审计调查目标重点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制度层面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不仅要查出资金使用及议事规则中的问题、分清责任,还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有追责、问责的审计建议,发现权力运行监督和政府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进而改进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审计蟾嬷掷嗉捌淠谌菁表8。对审计产品再加工,也可谓是审计“供给侧”的深度改革。

(四)提升审计报告层次,强化国家治理基石的价值取向

英国标准BS4778对质量提出一个动态的定义,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满足给定需要的全部特性所具有的能力”。约瑟夫・m.朱兰为了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施“质量三部曲”评估质量绩效。基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与治理策略调整,增强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不同审计主体的国家审计报告应与审计客体及其政治经济环境相互作用,体现审计报告的价值,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的要求,明确“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治理基石的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的需求是国家审计报告质量需求不断提升的基本驱动力。

国家治理基于国家的产生,国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审计治理功能则基于动态的受托责任理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检查结果公开,强化社会监督等。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审计报告有着持续需求。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项制度安排,其审计标准要用更高的国家治理目标及价值取向去比对,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保障的国家审计也需深入挖掘审计成果。审计报告不仅要分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及原因,还要为弥补、化解社会矛盾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不仅要反映经济效益、社会绩效,还应对国家治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创新审计价值为“任何有益的事物”;不仅要对公共资金、公共资产,还要对公共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促进完善国家治理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周黎安.行政发包制[J].社会,2014(6):1-38.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陈英姿.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作用研究[J].审计研究,2012(7):16-25.

[6]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7]杨时展.杨时展论文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8]CBaC(CommitteeonBasicauditingConcepts).aStatementofBasicauditingConcepts[m].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3.

[9]约瑟夫・m.朱兰,约瑟夫・a.德费欧.朱兰质量手册[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CopLeYpa,DoUCetmS.theimpactofCompetitionontheQualityGovernmantalaudit[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andtheory,1993,12(1):88-98.

[11]李笑雪,郑石桥.政府审计独立性、审计体制和审计权能配置[J].会计之友,2015(20):118-128.

[12]谢志华.审计与价值创造[J].审计研究,2014(4):8-13.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7

一、美国国家审计的基本情况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型审计机关和行政型审计机关两部分构成。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审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行政型审计机关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为了适应美国审计管理体制的需要,美国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体系的审计机构。仅就国家审计而言,其机构包括:美国审计总署、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和州、地方政府审计局。

(一)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审计总署是联邦国会之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构,担负着审查、监督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收入、支出及项目效率、效果的重要职能,向国会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总署包括所属各分部在内,共有职员5200多人,其中审计总署本部2700多人,各分部合计2500多人。审计总署设审计长、副审计长各1人,审计长助理4人。审计长由国会特别委员会提3名人选,总统从中确定1人,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总统任命。审计长任期15年,除犯有罪行由国会革职外,不得罢免,副审计长和审计长助理由审计长提名,总统任命。审计总署除设置人事和行政机构外,在审计长的领导下,还设立两大业务工作系统:一是计划和审计报告系统,由3个局级单位组成;二是审计作业系统,由7个局级业务机构组成(这7个局各设局长1人,局长助理若干人,由审计长任命)。另外,审计总署在国内外设有19个派出机构:其中,国内设16个地区分部(分署),国外设3个分部(分署),在总署审计长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各分部的人事、经费和审计业务都由审计总署直接管理。分部的正、副主任由总署审计长任命,一般职员同政府文职官员一样,由联邦政府人事部审查合格后,批准各部门聘用,报审计总署备案。只要无违法行为,可终身任职。审计总署和分部的经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给审计总署,统一分配使用。1985年,审计总署的经费预算为3.3亿美元,全年人均经费为6.6万美元。审计业务计划由审计总署统一制定,各分部贯彻实施。审计报告报审计总署审核,经审计长签发,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二)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审查、监督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效果,以及本部门官员行为合法性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一般均设有监察长办公室,有些州和地方政府所属的部门也设有监察长办公室。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监察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讨论任命,负责主持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监察,职位相当于副部长。审计结果,通过部长向总统和国会报告。但是,各部的部长一般不得改变监察长签发的审计报告,若有不同意见,可向总统或国会加以说明。由于联邦政府一些部门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还涉及到驻国外机构。因此,一些部门监察长办公室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监察长办公室除设监察长1人外,通常还设有副监察长和监察员若干人。他们按照监察长的指示,协同开展审计活动。监察长办公室所有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均须经监察长批准,监察长职务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由国会或州议会投票表决同意,任何人无权罢免其职务。

(三)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是直接向各州和地方的议会负责,有权对该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任何官方事务或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进行审查、监察的审计机构。各州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州长任命,负责对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州下属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如市长)任命,负责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业务审计。各级政府审计局所从事的部门审计,有时可能会与州议会或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产生重复审计的现象,因此需要搞好协调工作。有些州政府不设审计局,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由驻州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负责进行。

美国国家审计由美国审计总署来执行,其主要职能是:(1)、颁布、修订联邦政府审计准则;(2)、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计划;(3)、协助国会监督联邦政府的规划与项目预算的执行;(4)审计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拨款事项及其有关的各种业务;(5)、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6)、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其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效果;(7)、国会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审计总署除了完成上述传统的审计任务之外,更多地开展管理评价、政策评估以及为国会面临的各种行政系统施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提供研究报告,更多地担当咨询建议者的角色。

二、美国国家审计的几个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审计总署隶属于立法部门,向国会报告工作。对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命规格高。如,先由国会提出3名审计长候选人,总统确定其中一位再交参议院选举,根据参议院最终选举结果,由总统正式任命审计长。二是审计长任期时间长。审计长不因政府更迭和国会换届而易人,任期为15年。三是不得随意罢免审计长。只有具备参、众两院联合提议和总统签署命令这两个条件,才能罢免审计长。四是审计长工薪待遇高。为排除外来压力影响,保障审计长享受高于一般部长的待遇,审计长退休后仍拿全薪。五是经费单列预算。审计总署的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六是由审计长自行决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对审计总署和审计长赋予了较高的权力和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较高的待遇,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对保证审计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州的国家审计部门与联邦审计总署在独立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审计的计划性强。美国审计总署十分重视审计的计划性。他们的战略性审计计划是一管几年的计划,审计重点一般把“揭露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当作重点,有时还把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减少联邦赤字,促进政府加强会计责任和关注工作成果等当作重点。根据战略性计划,提出年度审计计划方案。美国审计总署工作量的80%是国会和国会委员会根据审计战略计划要求审计署安排的,其他20%是审计长根据总体计划和工作需要决定安排的。

(三)审计工作效率高。美国国家审计在1970年前,还完全是人工审计;到1980年前后,各级审计部门逐步配备了计算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美国国家审计人员已经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审计技能,从而使审计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四)审计处理由几个机构配合进行。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经济问题的处理是由几个部门配合进行的。

第一,对于触犯刑法的,审计总署要把所有文件资料移交给监察长,请监察机构提起公诉。如果监察长认为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则由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监察长再决定是否起诉。第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的处理,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审计总署需做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审计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

三、改善我国机关审计的几点启示通过对美国国家审计情况的考察,对照分析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强化我国审计机关独立性。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下级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现行的这种审计管理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名义上是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实际上完全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非常严重,审计机关已丧失了独立审计的条件。这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较大,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很难及时、完全披露,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因此,建议将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适当进行改革。即在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管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省以下审计体制改为垂直管理。这样改动后,省以下审计机关统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直接领导,从而增强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省以下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权力,更好地发挥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已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工作。如果审计机关还停留在人工审计的水平上,就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力争在短期内使部分审计人员学会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逐步使绝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学会和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几年来,我们厅在推广应用计算机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熟练程度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最简单的打字、列表水平,真正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尚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加大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的力度。我国的审计法规虽然规定了审计结果中以对外公布,但实际操作时一般只向政府或人大报告以及发送被审计单位,而向社会公布的极少。今后似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这样既可以用社会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又可以因审计结果需要公开披露而促使审计机关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谨慎,更加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权威,加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近年来,在披露大、要案方面,国家审计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积极努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疑虑,该曝光的曝光,该移交的移交,不能一味顾及情面。否则,我们的审计权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四)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只有周密的计划才能保证事情的成功。我们的审计机关年年也都制订计划。但相对美国审计机关来说,这种计划缺少战略性、宏观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审计计划既有一管几年的战略性计划,又有分年度的滚动性计划。

他们计划的提出既需同国会沟通,又要与被审计单位联系,还要向有关专业人士征求意见。由于立足长远,又切合实际,因而操作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可资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力争改变目前“临时打快拳”的做法,减少计划的随意性,把长远目标与年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之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服务。(五)加速培养现代化审计人才。纵观美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得益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8

一、美国国家审计的基本情况

美国国家审计体制由立法型审计机关和行政型审计机关两部分构成。立法型审计机关包括美国国会所属的审计总署和各州议会、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行政型审计机关包括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监察长办公室和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下设的审计局或州政府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

为了适应美国审计管理体制的需要,美国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三大体系的审计机构。仅就国家审计而言,其机构包括:美国审计总署、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和州、地方政府审计局。

(一)美国审计总署。美国审计总署是联邦国会之下的国家最高审计机构,担负着审查、监督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收入、支出及项目效率、效果的重要职能,向国会直接负责并报告工作。目前,审计总署包括所属各分部在内,共有职员5200多人,其中审计总署本部2700多人,各分部合计2500多人。审计总署设审计长、副审计长各1人,审计长助理4人。审计长由国会特别委员会提3名人选,总统从中确定1人,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总统任命。审计长任期15年,除犯有罪行由国会革职外,不得罢免,副审计长和审计长助理由审计长提名,总统任命。

审计总署除设置人事和行政机构外,在审计长的领导下,还设立两大业务工作系统:一是计划和审计报告系统,由3个局级单位组成;二是审计作业系统,由7个局级业务机构组成(这7个局各设局长1人,局长助理若干人,由审计长任命)。www.lw881.com另外,审计总署在国内外设有19个派出机构:其中,国内设16个地区分部(分署),国外设3个分部(分署),在总署审计长统一组织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各分部的人事、经费和审计业务都由审计总署直接管理。分部的正、副主任由总署审计长任命,一般职员同政府文职官员一样,由联邦政府人事部审查合格后,批准各部门聘用,报审计总署备案。只要无违法行为,可终身任职。审计总署和分部的经费,由国会预算委员会直接拨给审计总署,统一分配使用。1985年,审计总署的经费预算为3.3亿美元,全年人均经费为6.6万美元。审计业务计划由审计总署统一制定,各分部贯彻实施。审计报告报审计总署审核,经审计长签发,上报国会并公开披露。

(二)监察长办公室。监察长办公室隶属于政府部门,是审查、监督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经济效果,以及本部门官员行为合法性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一般均设有监察长办公室,有些州和地方政府所属的部门也设有监察长办公室。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监察长,由总统提名经国会讨论任命,负责主持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监察,职位相当于副部长。审计结果,通过部长向总统和国会报告。但是,各部的部长一般不得改变监察长签发的审计报告,若有不同意见,可向总统或国会加以说明。由于联邦政府一些部门的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还涉及到驻国外机构。因此,一些部门监察长办公室在各地设立派出机构。

监察长办公室除设监察长1人外,通常还设有副监察长和监察员若干人。他们按照监察长的指示,协同开展审计活动。监察长办公室所有人员的聘用与解聘均须经监察长批准,监察长职务基本上是终身制,除非由国会或州议会投票表决同意,任何人无权罢免其职务。

(三)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州和地方政府审计局是直接向各州和地方的议会负责,有权对该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任何官方事务或与政府有关的事务进行审查、监察的审计机构。

各州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州长任命,负责对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州下属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局局长由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如市长)任命,负责该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业务审计。各级政府审计局所从事的部门审计,有时可能会与州议会或地方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产生重复审计的现象,因此需要搞好协调工作。有些州政府不设审计局,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由驻州议会所属的审计长办公室负责进行。

美国国家审计由美国审计总署来执行,其主要职能是:(1)、颁布、修订联邦政府审计准则;(2)、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计划;(3)、协助国会监督联邦政府的规划与项目预算的执行;(4)审计联邦政府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拨款事项及其有关的各种业务;(5)、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6)、审查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其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经济效果;(7)、国会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审计总署除了完成上述传统的审计任务之外,更多地开展管理评价、政策评估以及为国会面临的各种行政系统施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提供研究报告,更多地担当咨询建议者的角色。

二、美国国家审计的几个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审计总署隶属于立法部门,向国会报告工作。对总统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独立行使监督权。其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任命规格高。如,先由国会提出3名审计长候选人,总统确定其中一位再交参议院选举,根据参议院最终选举结果,由总统正式任命审计长。二是审计长任期时间长。审计长不因政府更迭和国会换届而易人,任期为15年。三是不得随意罢免审计长。只有具备参、众两院联合提议和总统签署命令这两个条件,才能罢免审计长。四是审计长工薪待遇高。为排除外来压力影响,保障审计长享受高于一般部长的待遇,审计长退休后仍拿全薪。五是经费单列预算。审计总署的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六是由审计长自行决定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影响。由于美国政府对审计总署和审计长赋予了较高的权力和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较高的待遇,所以审计部门可以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对保证审计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州的国家审计部门与联邦审计总署在独立性方面基本一致。

(二)审计的计划性强。美国审计总署十分重视审计的计划性。他们的战略性审计计划是一管几年的计划,审计重点一般把“揭露浪费、欺诈、滥用权力和管理不善”当作重点,有时还把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减少联邦赤字,促进政府加强会计责任和关注工作成果等当作重点。根据战略性计划,提出年度审计计划方案。美国审计总署工作量的80%是国会和国会委员会根据审计战略计划要求审计署安排的,其他20%是审计长根据总体计划和工作需要决定安排的。

(三)审计工作效率高。美国国家审计在1970年前,还完全是人工审计;到1980年前后,各级审计部门逐步配备了计算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美国国家审计人员已经完全掌握了计算机审计技能,从而使审计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审计处理由几个机构配合进行。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经济问题的处理是由几个部门配合进行的。第一,对于触犯刑法的,审计总署要把所有文件资料移交给监察长,请监察机构提起公诉。如果监察长认为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则由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监察长再决定是否起诉。第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问题的处理,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有严重损失浪费现象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审计总署需做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审计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

三、改善我国机关审计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美国国家审计情况的考察,对照分析我国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强化我国审计机关独立性。我国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即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下级审计机关向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现行的这种审计管理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名义上是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实际上完全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非常严重,审计机关已丧失了独立审计的条件。这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影响较大,审计查出的一些问题,很难及时、完全披露,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机关的权威。因此,建议将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适当进行改革。即在国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管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将省以下审计体制改为垂直管理。这样改动后,省以下审计机关统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直接领导,从而增强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省以下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权力,更好地发挥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作用。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已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工作。如果审计机关还停留在人工审计的水平上,就远远跟不上现代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力争在短期内使部分审计人员学会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逐步使绝大部分审计人员都能学会和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几年来,我们厅在推广应用计算机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熟练程度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最简单的打字、列表水平,真正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尚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加大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的力度。我国的审计法规虽然规定了审计结果中以对外公布,但实际操作时一般只向政府或人大报告以及发送被审计单位,而向社会公布的极少。今后似应考虑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体,在不违反有关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重大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这样既可以用社会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又可以因审计结果需要公开披露而促使审计机关对开展的审计工作更加认真,更加谨慎,更加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权威,加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近年来,在披露大、要案方面,国家审计署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积极努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疑虑,该曝光的曝光,该移交的移交,不能一味顾及情面。否则,我们的审计权威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9

一、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

2003年12月,审计署我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面向所有民众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总第1号),这拉开了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大门。此后,地方审计机关也开始相继开始公告审计结果。

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驱动下,为了落实审计署、地方人大等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要求,地方审计机关相继扩大审计结果公告事项的范围。如2011年11月,北京市审计局向社会公告了31家市级部门和单位2010年度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2011年11月,上海市审计局向社会公告了19个部门和单位2010年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满足了公众知情权,提高了审计监督效能,也标志着审计监督工作在推动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同时也不难看到,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限制了审计机关独立性的发挥,影响了公告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结果公告受现行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的限制。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署是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对国务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组织领导本行政区的审计工作。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在行政上则隶属于地方政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对审计机关独立性的发挥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2.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依托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审计法》和《实施条例》对审计结果公告作了原则性的界定,仅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审计署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其法律级次和效力明显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且部门规章内容变动频繁,执行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法律应具有的约束力。如审计署在2001年第3号令《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但在这个准则体系中,缺乏审计结果公开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制裁措施、监督与救济等条文。

3.审计结果公告的权威性不够,整改情况尚未得到有效跟踪。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来看,违规转移、套取资金、自行设立项目违规收费、未按规定公开招标等问题屡查屡犯。从中不难看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远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审计结果公告的权威性受到考验,公众对审计机关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这种公告制度恐怕将流于形式。

三、对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并逐步完善地方审计公告法规和程序。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因此,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制定并初步完善地方审计结果公告的法规,使审计机关承担的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分清责任归属,合理确定“由谁审批”的问题。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开通常要上报地方政府得到批准后才能进行公告。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主要分成两大类,即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和对政府需要管理的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结果。按照受托责任理论,对于这两类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公告也应该由不同部门进行审批。其一,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可以说是社会公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委托审计机关监督政府的一种行为。社会公众是最终的委托人,审计结果相关信息的委托者是社会公众,因此,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应该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其二,对政府需要管理的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则是政府委托审计机关对内部各部门的一种监督,政府是委托人,因此这类事项的审计结果公告应该经过政府审批。但目前的情况是,无论是预算执行审计,还是其他经济事项的审计,都需要报经当地政府同意后,才能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告。

2.建立整改落实和审计问责机制,突出审计公告效果。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把审计结果予以公布,最终目的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并落实审计建议,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但是目前我国审计公告所的审计决定还不能全面如期执行,既影响了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也影响了审计执法力度,损害了审计机关的形象。

审计决定执行难,既有审计机关监督检查不力的主观原因,也有被审计单位故意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问题及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并没有跟踪追查,并且没有形成对追查结果必须予以公布的制度。因此建议建立审计公告整改落实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对于全面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的,要详细向社会公众公布其整改落实情况;对于没有整改落实的,要在公告上予以披露,以督促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落实审计建议,直到被审计单位全面纠正审计发现问题、责任人相关责任得以追究为止。

3.明确、扩大地方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在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哪些内容必须公告以及怎样公告、哪些属于不宜公告的内容,使审计机关真正做到是依法,而不是依政府意志公布审计结果,不是无谓地将审计机关人员的宝贵精力浪费在处理与有关方面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关系和矛盾上,也不要无谓地给审计机关和人员增加正常工作职能之外的负担和风险。只有明确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才能有重点地反映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才能做到同类问题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达到基本统一。

虽然我国相关法规对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做了一些规定,但规定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包括所有应当公告的内容。这也是地方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公告时,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在进行对外公告时大量被删减的问题非常突出。建议逐步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使之包括《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范围内所有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程序公告审计事项时,既可以公告正面典型,也可以公告反面典型。只有这样,才能在警诫、威慑违规单位的同时,激励模范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单位。

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篇10

随着国家审计在政府改革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信息披露及审计效力的问题也越发关注,对政府提高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提出了迫切要求。治理理论的出现对推动国家审计改革,提高国家审计的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披露国家审计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一)公共治理要求审计结果的监督主体多元化。在公共治理的理念下,利益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治理理论认为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还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分层治理。公民组织发展和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治理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所以治理理念要求政府授权给社区、公民,让其承担一些政府做不到或不宜做的事情。我国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其纵向监督属于外部监督,横向监督属于准外部监督。国家审计是在行政首长领导下在本行政区域独立开展的综合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职是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纳税人提供审计服务。将国家审计纳入公共治理的轨道,就是让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乃至私人部门等广大的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对审计结果的监督过程中来,让社会公众发挥公共治理的主体作用,弥补政府部门自身的局限。进行审计结果公告是实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国家审计接受舆论监督与支持的重要途径。审计结果公告意味着审计结果监督权的多元化,意味着审计信息的公开和审计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国家审计职能的更好履行。

(二)公共治理要求通过审计公告解除受托责任。公共治理以委托理论和受托经济责任为基础。国家审计是对公共经济责任受托者,及其在公共治理领域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与权力的管理以及对公共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审计。在整个社会中,公众是国家资源的所有者,他们委托政府经营管理这些资源,政府负起受托责任后,理应以最低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说,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在这个委托关系中,国家审计的终极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审计机关对政府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认定后,最终必须向托付人――公众报告,以便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过程,评价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的效果,从而解除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可见,实行审计公告,将审计过程和结果公诸于社会是受托责任的要求。

(三)公共治理要求建立服务型审计机制。公共治理背景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是大势所趋。公共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以顾客为服务中心,根据公民的普遍需要决定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建立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运营机制。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国家审计机关调整审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实现由过去重监督,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向注重审计服务,以公众审计需求为中心转变。审计结果是审计服务的产品。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告,体现了治理理论“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情况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我国国家审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一步。2003年12月12日,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第1号,公布了“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审计署不断通过其官方网站审计结果公告,逐步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行,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依据

1994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被首次写入我国法律。《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这为后来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施行提供了法律依据。1997年《审计法实施条例》颁布施行,其中第三十五条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下列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①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向社会公布的;②社会公众关注的;③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的其他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

2001年至2002年,审计署先后出台了《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等三部部门规章,用以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形式、程序及责任。至此,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规框架初步形成。其中,《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将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细化为:“①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②政府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事业组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单项审计结果;③有关行业或者专项资金的综合审计结果;④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审计署审计机构公告办理规定》规定:“凡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除个别涉及国家秘密或其他特殊情况不宜公告外,原则上都要对外公告”。进一步扩大了公告的范围。

2010年9月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第一百五十七条明确:“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从“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到“依法实行公告制度”,伴随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务推进

法律依据为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务推进提供了保障。自2003年起开始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在数量上、内容上不断提升和完善。

1?郾从数量上看,由少到多。2003年至2010年,审计署每年在其官方网站的审计结果公告逐年递增。截至2011年6月,共了110个审计结果公告。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制定关于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1300多项,向社会审计结果公告18000多篇。除了阶段性定期公告审计结果,审计机关还对重大问题随时公告。

2?郾从内容上看,不断具体和细化。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日益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在内容上已涉及关系国计民生、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等各个方面。近几年,更加注意发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单项审计结果公告的互补和衔接作用,审计工作报告更多地反映预算管理和执行的总体情况,单项审计结果公告揭示具体部门和单位的具体问题。

3?郾从影响和效果看,激发了公众关注审计信息的热情,也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通过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对既查和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强化了审计的执行力和威慑力,有利于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审计公告也将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质量公布于社会,对审计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促使审计机关加强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三、以公共治理为指导,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近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符合公共治理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公共治理理论指导下,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待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完善:

(一)立足开放性,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透明度

我国审计机关属于行政型国家审计,具有政府内部监督色彩,审计公告的透明度较低,主要表现在:公告数量较少,范围较窄,内容不够全面等。

提高审计公告的透明度是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借鉴国际经验,以公共治理为指导,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应继续拓宽审计结果公告的范围,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按照“公告为原则,不公告是例外”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审计机关增强审计透明度的同时,也要做好审计保密工作,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

(二)立足服务,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

公共治理打破了传统政府统治的思想模式,不是从管理主体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考虑公共行政的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应用到国家审计领域,就是要建设服务型审计,使审计职能“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的要求,也是公共治理理念的体现。

服务型审计是审计机关在经济监督和服务领域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法治型的服务平台、智能型的服务技能、披露型的服务方式、客观型的服务艺术。我国审计机关的服务意识还不强,服务模式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履行公共责任,维护公众利益,改进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治理方面亟待推进。另外,强化审计的服务职能还表现在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时效性。减少审计结果公告审批程序,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信息,有利于确保公告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增强审计的服务职能。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