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融资最快的方法十篇融资最快的方法十篇

融资最快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8:30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1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借助自治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政策优势,通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地区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元关口,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4.3%,人均GDp超1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3.32亿元,同比增长42.8%,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新阶段,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增长中呈现的显著特征是,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已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状况和特点

1、从事民间融资的机构多、数量多

据统计,经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担保公司159家,典当行12个,委托寄卖商行46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未正式办理手续的机构和个人数量难以数计。

2、民间融资业务发展迅速,投融资量巨大

据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对两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1家典当公司、1家委托寄卖商行的调查,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投资总量为14000万元,民间融资4200万元,民间融资占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委托寄卖商行全部资金来源的60%左右。据估计,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以此比例测算,全市投资公司投资总量在180-200亿元之间,吸收公众存款在87.4-107.4亿元之间。

3、民间融资参与主体多元,借贷用途多样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包括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资金投向由消费性资金需求为主转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与消费性资金需求并重。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煤炭企业、高载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500万元以下的主要是汽车经销商、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周转。

4、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

据调查,融资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为月息18‰,最高可达25‰,期限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一年。发放贷款的利率视不同期限、额度而变化,一般为月息30‰-35‰。期限最短的5-10天,最长为一年。资金需求旺季利率高达35‰-45‰,手续简便快捷,对中小企业有较强吸引力。

三、鄂尔多斯民间融资高度发达内在成因分析

1、正规金融机构虚位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于面向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县域经济和农牧区信贷支持缺失。鄂尔多斯地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充足资金,民间融资由此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2、资本的趋利性成为民间借贷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放贷于何种行业何种企业,获利是其根本驱动力。随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大幅迅速增长。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8.8%。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居民对于闲置资金保值增值的期望较高,寻求新的投资方式拓宽收入渠道。

四、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

1、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民间融资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鄂尔多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扩张、实力增强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但由于银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济复杂多变的融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未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民间融资强大的输血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直接贡献。

(2)民间融资促进了地区就业状况的改善。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年末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5.14%。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业、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4)民间借贷市场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提高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民间融资繁荣对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了压力,为争取社会资金融入正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必须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管理效率,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2、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民间融资的本质是追逐受益最大化,加之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冲击,加大了地区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难度。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但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机构未经银监局批准以存款利率比银行基准利率高18.56个百分点的利率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严重冲击了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市场份额。2007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226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成为2003年以来储蓄存款增速水平最低的年份,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收,只能收缴在工商部门注册机构的税款,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民间融资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导致了储蓄利息所得税流失。

(4)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可能触发民间融资存在的薄弱链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市场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非法集资或卷款逃跑恶性事件,但民间融资链条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有赖于民间融资“输血”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资金供应链断裂,将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以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为例,由于面临政策控制、供应过剩、成本上升三重压力,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一部分民间融资机构已从房地产行业抽离资金或进行行业转型。房地产业是民间借贷市场主要资金借入方,市场趋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房利润下降、资金回笼困难,一旦某一地产商无法兑现还本付息的承诺导致融资链条断裂,可能会触发大范围内的资金供应偿还问题,引致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5)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及其制度变迁。从国家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来看,新的正规金融制度必须正视非正规金融制度所导致的利益格局,但目前正规金融体系对于民间借贷市场做出的反应调整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不利于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

五、合理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更新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为民间金融合理定位

根据国务院1998年《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定义,乱集资是指未经任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活动,包括擅自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方式筹资、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为名变相筹集股份等等。据此,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可被列入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虽经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多次清理,仍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国有金融体系体制缺陷造成的,是现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狭小、缺少层次和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创造市场,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为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并规范其经营。

2、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

建议尽快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修正的重点一是对非法融资活动做出准确界定,明确禁止从事融资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明确开办民间融资业务机构的条件。三是明确对民间融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目前民间融资机构由多个部门登记管理,这些部门仅履行市场准入管理,业务合规性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法律支持,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无法对这些机构实行业务监管,形成民间融资监管真空。四是制定明确细致的监管办法,有效监控此类机构日常运营与经营风险。五是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经认定的非法融资加大处罚力度。

3、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改组改造非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组建民营银行、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协会等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防范民营银行风险可以从提高注册资本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着手,切实保证存款人的利益。民营银行可利用其特殊的经营模式,较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昂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的优点,来补充大中型银行服务不足和空白。对民营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民营银行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与更多的上市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5、加快正规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银行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2

【摘要】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存在融资压力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这里既有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笔者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经验,提出国内房地产企业应利用海外资金长期看好国内房地产业的良机,积极与海外资金合作;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一、目前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现状

1、融资压力大。房地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压力大,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央行121文件,利率上涨,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政策更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2、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是不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更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

但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造成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土地招挂拍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同时也使得原先能够通过土地的增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变薄,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2、房地产业可能进入调整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波动周期一般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吻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已经持续五年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调整期?一旦进入调整期,产品销售速度必然明显下降,资金回笼周期延长,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近几年海外房地产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着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未来以资金实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必须保证资金的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趁目前大部分外资更多着眼于成熟项目的投资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

4、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外资本、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港台地产商的强势进入,加快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剧了行业竞争。有些房地产企业在前几年一味依赖贷款盲目投资开发,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住宅金融不配套,房地产信托、住房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虽然都对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业的紧缩,使得目前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资金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

上述1、2、3直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而4、5、6使得我国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比如信托融资相对银行贷款受政策限制少、灵活、创新空间大,但信托产品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于流通。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当前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际惯例为参照,结合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突破重点,带动其他,分步到位,完善体系。所谓突破重点,指在结构体系上着重培育房地产信托业务和住宅抵押证券化业务等新型的金融业务,并以它们的发展推动其他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则重在解禁,给房地产业制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在房地产业金融管理方面,则要强调金融立法、经济杠杆和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应着手作好以下几项工作。(1)根据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同时以发行B股、H股或外汇债券的形式,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产业基金法》及涉及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对于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促使海外资本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但是目前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中国独立运作项目的经验和条件尚不成熟,必然需要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与海外资本的联合就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条良好渠道。同时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开发品质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永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就成功的与新加坡的亮阁集团、DBS发展银行、香港菱电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比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新天地附近的丽景苑高级服务式公寓项目等。在几年前公司开始将融资对象转向海外投资机构,2003年7月,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建立了共同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紧邻新天地的锦麟天地雅苑成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已全部售馨,外方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由我集团控股,并与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知名的投资基金联合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也在9月份正式开盘,该项目目前的平均售价达到22000元/平方米,且目前销售状况良好,也会为海外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目前集团已累计吸收外资达100亿人民币,开发土地近100万平方米,应该说通过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为集团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不断的壮大了公司的自身实力。

如何获得国外资本的认同呢?以笔者单位的经验:首先要作到诚实守信,外方作为跨地域的经营者,最看重的也是合作方是否诚实守信,往往在我们与外方洽谈合作事项之前,外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企业的信用情况,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合作方的信任,才能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奉行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双赢的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过程中要作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与外方和谐共处,在维护中方利益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维护外方的利益,使外方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3、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何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企业自身资金流转速度,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1)加快资金流转。针对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流转不是很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以往在商品房贷款资金回笼环节中,由于整个流程需要经过客户提供资料、银行预审、公证处公证、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预售合同登记、银行信贷部审批、放贷等多个环节。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互相推诿从而造成占售房款绝大比例的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公司财务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并指派专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贷款资金的回笼速度。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3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融资;策略

随着我国政府对房地产业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后,金融业门槛逐步加高,再加上土地招投标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业已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资本实力成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能否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健全多渠道多策略的房地产融资体系,对房地产企业发展可谓举足轻重,也成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瓶颈。

1我国房地产融资现状分析

1.1融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比重偏低

目前,我国房地产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共同构成。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房地产领域的贷款以来,涉及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销售以及近些年成立的土地储备中心等方面的融资,不仅基本上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而且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的银行信贷单一模式。换句话说,房地产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

1.2土地储备制度不完善,土地储备贷款存在隐性风险

土地储备制度是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变成可建设的“熟地”,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的价值随着房地产的发展容易提高,因此储备土地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获取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这种单一的渠道会滋生许多风险,如利率风险,本息返还风险等。

1.3法律法规等客观环境不完善

虽然政府已对我国房地产业加以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但仍未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此外是现行房地产法律法规与世贸规则的冲突。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在华的金融机构适用的法律和享受的待遇不同,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目前我国主要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基本金融法律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规制,虽然这些法律也适用外资及外国金融机构,但是它们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管理条例》和《在华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暂行办法》等专门法规的约束。

2加强房地产融资策略

2.1建立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加快完善我国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适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实践,我国政府可以参照它们的做法,制定出符合房地产投资信托要求的相应的法律、税务、证券交易等法律法规,确保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公开,以促进房地产投资信托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2科学运用营销策略快速回笼资金

有数据显示,万科2008年6月末净负债率仅为37.1%,远低于行业普遍水平;公司6月末持有的现金达到153.7亿元,超过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总和;万科的市场占有率从2007年的2.07%提升到了2008年上半年的2.7%,同时,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万科斥资超过25亿元,在武汉、青岛、宁波、东莞、天津、苏州、上海等城市共收购10个地产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万科不俗业绩的取得得益于营销策略的科学运用。万科值得借鉴的策略如下:1.适当增加小户型供应。万科近年坚持“聚焦主流,理性应变”的经营策略,在2007年新开工产品中,53%为小户型,而2008年该比例则提升到80%。相对于等待房价增速回落来增强购房能力,商品住宅产品结构的调整、小户型的推盘是有效需求释放的最快途径。2.适时进行降价销售。在2008年元宵节万科率先带头降价后,最近又选择了中秋前夕在上海展开“打折”攻势,万科的降价已经初见成效。以万科上海元宵节95折特卖为例,约8个小时的销售活动中,推出的240多套优惠房源卖出了170多套,总销售额达2.57亿元,实现了快速销售、回笼资金的目的。

2.3上市融资

房地产企业进行上市融资是其进行融资的一个较好渠道,不仅可以化解金融风险,又可以降低融资成本。但是上市融资,门槛较高,审查较为严格,一般只有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可以上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同时,由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比较大,一旦发生波动,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对此一直持审慎的态度。2001年资本市场解除了长达8年的房地产企业上市的禁令,但发展到今天,房地产企业若想上市,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根据2006年5月17号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发行人必须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上市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3结束语

目前,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与房地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房地产企业融资工作却步履蹒跚。随着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推行,特别是金融调控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弊端渐露,且门槛渐高。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要健康稳步发展,必须构建多元合理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要求在我国房地产以后的发展中,银行贷款不能也不应该是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应是以银行贷款为主渠道的前提下,配之以房地产信托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良性的、低风险、高效率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谭霞.房地产金融风险浅析[J].时代财会,2009,(11).

[2]胡敏娟,施兴翔,周轶群.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分析和方法研究[n].经理日报,2007(B2).

[3]郭冬梅,曾国辉.浅析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突破与创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0期总第29期.80~83.

[4]余惠倩.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及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2010,(5):60-62.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4

在宏观调控一直持续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企业为了应对政策影响,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尝试了多种融资创新模式。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直接融资已经是房地产行业融资的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房地产业多渠道多元化融资模式的建立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融资渠道拓展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二)债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比例高,形成高负债经营截至2012年末,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达到75.2%,房地产企业总负债为2.6万亿元,总资产为3.5万亿元,总负债较去年年底增加5013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达近十年的数值高峰。

根据证券交易所的数据,电子行业负债率均值为45.21%,化工行业负债率为32.12%,采掘业负债率为30.60%,交通运输业36.23%,传播文化业负债率为42.51%。可见,房地产业的负债率要显著高于其他行业。除了股市融资之外,房地产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公司的负债率。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率使得企业经营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随着企业负债增加,企业在享受税收利益的同时其破产成本也会上升,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企业负债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的发生就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更多隐患。

(三)较高的融资成本,会加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负担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房地产筹资成本不断增大。目前房地产信托的收益率一般在8%~10%之间,加上渠道费用占比3~4个百分点,大型开发商的信托融资成本在12%~15%左右,小型开发商的则一般在18%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以上。有的开发商为了维持资金链的连续不断,甚至使用高于资本利润率的资金,房地产经营非常艰难,许多公司无奈选择被兼并。

(四)受宏观金融政策环境影响,房地产企业融资金融创新力度不够在国外房地产融资方式非常丰富,不仅有常见的股票、债券、信托方式,还有基金、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融资方式。对比来看,国内的房地产融资产品可供选择的并不多,还需要市场更多的金融创新,使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资金来源渠道。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为房地产融资提供安全的法律保障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房地产基金的法律法规滞后,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法律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主要体现在迄今为止,我国任何一部法律都没有正式承认房地产投资基金(包括私募房地产基金、特定投向基金等)应当建立规范的法律条文如《房地产基金法》及涉及全行业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尚不完善,还存在诸多法律空白,房地产融资的多样化发展更需要法律的支持与保护,因此加强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自身要确保财务稳健,降低经营风险和负债风险面对资金和库存的双重压力,强调销售和现金回款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债券融资水平很低。通过发行房地产公司债券可使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得以完善,并能使信贷政策对房地产融资的影响得以降低,降低对信贷融资的依赖。同时,发行公司债替代银行贷款,也能够降低财务成本,从而降低房地产企业过高的负债率。

(三)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建设专业化金融服务人才队伍随着直接融资的不断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加快、加强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需要尽快建立起一支既精通业务、又了解房地产市场、熟悉业务运作的专门管理人才队伍。一个专业的房地产融资运营机构或专业人员通常有较强的房地产项目操作能力,对市场的嗅觉灵敏,能在恰当的时点对恰当的项目进行恰当的投资;同时这种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也是证券市场上的分析家。同时,还需要积极促进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等服务型人才的队伍建设。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体系,发展以市场型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为辅的房地产融资模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与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有很大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是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共同构建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是指围绕房地产开发、流通以及消费整个环节进行筹融资所产生的资金初始交易市场,包括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信贷、房地产企业证券、债券、信托、基金等筹融资活动;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是建立在一级市场之上,对一级市场中的产品进行再次交易流通的市场,主要指房地产抵押信贷资产证券化(mortgage-backedsecurities,mBS)。

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各种便捷而适宜的渠道,而中国房地产金融起步比较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首先应当健全一个完善成熟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一级市场,加强对风险的防范,规范信用体系。同时,促进二级市场的蓬勃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在强化社会监管的前提下逐步取消投资主体的资格限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队伍引导社会理性投资,促进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繁荣发展。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5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管理措施

一、金融管理发展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化的影响,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成为发展经济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指导。金融成为发展我国现有经济的中流砥柱。我国的经济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管理。所以,只有健全我国经济管理制度。加强金融管理。才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一)金融管理行业对经济全球化有着很大影响

目前,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到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成为现阶段最为频繁的交流市场经济。许多国家为了加强本国经济的发展,大都封闭外交,一致加强本国金融管理的发展。在一定时间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投资机会的不断增多和加大。如果经济的发展没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都会日益凸显出来。现在投资者更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上,寻求自身最大的利益发展。现有阶段的投资商往往会站在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没有根据市场问题分析,盲目的加大和扩张金融行业管理问题。从而,在这种情形下金融行业的影响随之被放大。许多问题也会浮现开来。这样再看来的话,金融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维持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只有改变现有的经济模式,加快经济市场的有效进行。稳定的市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快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的金融管理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大部分来源于金融管理行业。她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在社会进步的有效支持者和供给者。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空间上带动着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成为现有经济的生命力。站在长远眼光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金融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创新。陈旧的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不出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多方面考虑,制定实现现有经济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案,借鉴其它国家金融管理的模式。实现方法方案的全方位创新。同时,分析问题发生所在原因及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全方位思考和管理。总之,运用管理手段去分析金融经济受阻碍的原因。抓住主要的问题根源,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以后,其它方面的现有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壮大,在发展中寻求规律,在规律中找准问题。从而促进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待金融管理应适应社会的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抵制防御市场机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三)金融管理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金融行业中管理是主要。金融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好经济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发展。科学下的管理模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其它因素的困扰。以科学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进行。所以,跟随上特色社会主义脚步,做好科学管理,找准方法。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当今社会法律是第一位,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管理也随之被重视。只有遵循管理制度,全方位的建立管理模式,运用高科技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难题。这样,才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质量。创新发展技术管理体制。合理支配资源。结合各部门的管理协调有序的发展。实现社会脚步的全面发展,任何方向的发展离不来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任何事情找准其关键所在,解决其中发展难题。促进现代经济快速发展。

二、完善金融管理对策

现在的金融经济面临莫大的挑战,怎样从现实困难中找出解决方法最为重要。针对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从现有的方法管理制度中找到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管理中加强防范意识。从而实现经济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下面简要概述发展问题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找角度。创新是现阶段最为热的发展问题。只有实现经济服务的创新理念。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

(二)金融行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金融管理虽然重要,但要遵循客观事实,法律防灾第一位,只有完善法律才能加强金融管理的监督能力。从根本上完善监督体质,加强金融管理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制定实施严格制度

市场准入既是管理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对各种金融工具、交易机构等注册、审批以及交易的资格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筛选不合格的产品不能流入市场。

(四)从管理本身来看,要创新金融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式适应不了现代化的发展,从管理本身要进行创新方法的改革,人才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建设,多进行人事知识培训和教育,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全面的完善和加强金融管理的发展。同时,促进现有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健全法律管理制度,加强现有经济的管理模式,加快现阶段的管理模式发展。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执法力度。发展人才市场,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实现管理者的高水平管理。实现现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只有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6

我市目前依法注册的典当企业有五家,分别是冷水江市恒升典当有限公司、市信泰典当有限公司、腾飞典当有限公司、金松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县锦宏典当有限公司。房地產典当融资的用途主要有居民生活性融资、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房地產开发性企业开发性融资这三方面。从调研汇总情况来看,房地產典当业务在我市的开展自年至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内部结构有此增彼伏的调整,其中:居民生活性融资呈下降趋势,年占30.85%,年占20.09%,年占15.83%;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生產性融资呈上升趋势,年占32.17%,年占34.95%,年占50.08%;房地產开发性企业开发性融资也呈上升趁势,年占8.75%,年占12.5%,年占22.73%。房地產典当融资中,最长当期180天,最短当期15天。平均当期97.5天,最高当金数额100万,最低当金数额60万,平均当金数额為80万,单一客户最高当金额度100万。坏帐损失為零。

近几年房地產企业典当融资在业务中所占比例逐年增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和贷款政策的变化,使银行货款融资严重紧缩,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房地產企业向银行求贷无门。另一方面房地產销售速度的减缓,影响资金回流速度,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房地產企业融资的出路必然会转向典当行,以缓解资金不足带来的压力。

房地產典当业务中,出现了建工程典当。在建工程典当属于房地產典当范畴,其特点是房屋建筑工程没有最后竣工。从法律手续上是开发商暂时享有所有权,房屋卖出后所有权归购房者。开发商在房屋开发过程中总会有资金短缺的时候,用典当行当金完成工程建筑,用卖房款归还典当行当金,可以避免出现烂尾楼,避免影响城市容貌。有些是期房和回迁楼,及时完工可避免群眾的不满情绪,从某些意义上讲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开发商也可以较快的回笼资金。但是在建工程,风险很大,不可控。如果是已取得预售证或房地產权证的,就得防范该用于抵押的房產是否已与第三人签订购房合同也就是所说的一房两卖(收了购房人的预付款然后又将该房抵押给银行或典当行)造成三角债。资金不能正常归还,不利于典当行资金周转,降低了典当行收益。另在建工程的抵押在考察、评估、权证办理,到后期的跟综监管都有诸多困难,难以到位,相应的资金风险也随之加大,需严格把控。目前我市在建工程典当业务尚不多。

二、房地產典当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產典当业务虽近几年上升,但在具体业务办理中有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当户的快速融资和及时融资。主要是评估机构的估价和房地產登记部门的相关手续占用的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当户在时间上的需求。在房地產典当业务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当户与不法房地產评估机构串通一气,高估冒估房地產的价值,从而达到骗贷的目的,使典当行承受风险。

三、典当行融资、经营守则情况

我市各典当行主要以自有资金开展典当业务,為规避风险,按估价的适当比例发放当金,没有办理超出经营范围的业务,各典当企业各自独立经营,按自己的市场来开展业务,未曾出现多家典当企业联合做家的现象。

四、房地產典当业务的利弊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7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一个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也就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襄阳整合区域金融支撑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一、襄阳金融支撑体系现状近年来,襄阳市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供给总量有了快速增长,金融结构不断得到完善,金融服务机构随着经济的增长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与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发展,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和发达的金融支撑体系。(一)金融体系发展现状银行业、保险业竞争愈发激烈,金融产品供给的差异性成为竞争优势中最重要的因素。十五末以来襄阳市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种类齐全、功能齐备的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银行业经营机构,十一五期间传统的国有政策性商业银行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进行了优化整合。随着金融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年以来交行、中信、光大、民生、华夏、招商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驻襄阳市,此外还新增了邮政储蓄银行、宜城国开村镇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方面,襄樊市商业银行、7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联社通过增资扩股先后成立,7家统一法人信用社中1家申报农村合作银行成功,2家申报待批。截止2010年9月,襄阳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1家,其中国有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国有独资邮政储蓄银行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分行6家、本市城市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1家、县级统一法人农村信用联社6家。保险业经营机构方面,襄阳市保险主体是全省除武汉市外最多最全的,保险公司数量在湖北各地市州中位居第一。截止2010年9月,全市共有35家保险主体,较十五期末共增加15家,其中财产保险二级分公司16家、人寿保险二级分公司14家、专业保险一级分公司1家、二级分公司4家。此外,全市还有5家证券交易营业部、4家期货经纪公司。从总体上看,全市金融市场主体数量有较大增加,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直接投融资在襄阳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所占融资总规模比例稳步增加的过程。一是回天胶业和台基股份两家企业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1月成功发行并募集资金5.71亿元和5.83亿元,重启我市停滞近6年的股市融资步伐;二是2010年5月襄阳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亿元公司债券,填补了襄阳市运用企业债券融资的空白;三是2008年4月市政府分别以襄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襄樊三和友信城建投资有限公司名义各出资5000万元,联合深圳创新创业投资集团公司、上海华益顺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襄樊创新资本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襄樊创新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5亿元和8000万元,为成长型企业开创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融资渠道;四是加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种担保机构15家,近年注册资本额大幅提高,使得担保能力迅速增强,其中以政府出资为主的11家,注册资本达到5.5亿元,社会出资成立的4家,注册资本2亿元;五是十一五期间经批准设立的典当公司已经达到7家,注册资本1亿元,2009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典当融资超过6亿元,也成为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需求的一种手段;六是新增小额贷款公司4家,注册资本2.5亿元,成为与民间融资的新渠道。直接融资与民间融资相结合,有效地丰富并激活了资金融通的层次、理念与效率。在金融供给总量上,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近年在襄阳市实现了快速稳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贷款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贷款增幅达到31.20%,高于全国(19.7%)、全省(21.49%)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我市贷款增幅连续2年超过30%,连续4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2.贷款增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以前,襄阳市贷款增量长期维持在十几亿至二十几亿之间;2007年以后,襄阳市当年新增贷款逐年大幅攀升。2007年增加37亿,2008年增加57亿,2009年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45亿,2010年又在上年大投放的基础之上增加163.68亿元。而且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贷款新增量一举跃升为除武汉市以外的各市州第一,并持续保持到现在。3.贷存比达到了历史最好:截至2010年12月底,襄阳市新增贷存比达到68.24%(最高的11月底达到72%),余额贷存比为53.18%,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在襄阳市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的数值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襄阳市又小于湖北省平均水平。(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数据越大说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说明发展水平越低,从襄阳市的数据可以看出襄阳市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二)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它为金融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制度框架。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决定了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金融生态内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的落后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是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为主要要素而形成的,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所决定。[2]襄阳市在金融生态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襄阳市通过四个信用工程加强在信用环境方面的建设。第一,培植a级信用工程,将全市a级以上的企业进行信用评价,通过评级来确定企业的信用度,通过信用度的提高促进银行和企业加强合作,通过企业的信用度决定是否对企业授信。第二,信用社区的创建。在社区普及诚信知识、金融知识、货币信贷政策,增加街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建立信用制度,从而解决街道企业、下岗职工创业中的资金瓶颈。第三,开展信用乡镇建设。在支持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培植农民的信用意识,对所有的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具备条件的通过发放贷款证的方式让他们进入银行,并对有农业贷款需求的农民发放贷款。城镇以上企业的贷款证主要是央行发放,农民的贷款证是由信用社发放。在乡村里对农民进行信用意识的培育和灌输,以及建立相应的纸质和电子的档案,使之进入银行的信用关系;达标之后,对达到一定比例的信用乡镇授予a级。第四,区域信用工程建设。形成一种由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参与的大信用环境创建的格局。#p#分页标题#e#二、政策建议鉴于襄阳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1.构建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个金融支撑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证,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只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够保证这个体系中的各方利益相关人注重长期利益而不是短期利益,各方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能够推动制度朝好的方向发展。金融生态是金融体系存在的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靠自律,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政府规章制度在金融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核心作用,法律增加了违反者的违约成本,因此可以减少制度运行成本。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法律的严格执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还应该包括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服务机构。随着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的要求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地方政府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是金融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适合地方金融发展的制度对良好金融体系的构建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供给为导向,通过供给对需求的引导,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我国利率并不是由市场形成,金融发展中存在很大程度的金融抑制,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抑制,因此进行金融创新,增加供给尤为重要。目前襄阳市金融供给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能满足襄阳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影响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积极进行金融创新,规避法律法规对金融体系的限制,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地方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努力打造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加快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努力做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等合法民间金融机构的引导、监管工作,使其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着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引进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配套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集约化,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农业贷款、弱势群体创业贷款等小额贷款业务,利用地方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可以对部分贷款实行较为宽松的条件。对于具有扶持性质的贷款,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给以补助,或者在其它方面对金融机构给予优惠。3.充分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政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其借贷行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提高这两个金融机构在银行业的竞争力,将会为地方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与大银行相比,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跨地区转移中作用不是很明显。[3]应该改进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约束和奖励机制,使之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增加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应该发挥地方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上的地域优势。在贷款发放上,地区性金融机构应该避免和非地区性金融机构的竞争,应专注于非地区性金融机构所留下的市场空白,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8

【论文摘要】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或间接融资都存在障碍。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资金供需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资金供需状况的实证研究,对农户“贷款难”及农村金融约束进行相关分析,进而提出加快金融立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建议,以期破解当前农村金融现状之困局。

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及政策措施特别是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与政策研究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各类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资金供给情况看’农村经济直接融资依旧不畅,间接融资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而出现金融主体缺位、存款外逃、信贷紧缩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资金供给增长不快,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供需缺13日益增大。笔者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资金供需双方情况的考量,提出一些想法,以期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有一些参考作用。

一、当前农业发展资金需求变化趋势及特点

我国农业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以农作物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为主,后期进入小规模农业发展时期。“九五”以来,主要发展特色种养和农产品加工的订单农业,逐步向产业化农业阶段发展。

1.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供需变化

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阶段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式发展,小规模农业发展时期也是以货币缓慢积累和滚动发展为特征,伴有少量的民间信贷,基本上没有银行信贷。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部分农户开始贷款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特种动物养殖项目,后期进入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订单农业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户和私营加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信贷资金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一种主要融资方式。近几年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资金的需求量逐渐扩大,农业内生性积累根本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只能依赖银行和民间资金来发展。据对某地100户农业企业和l000户农户问卷调查,1987年前基本上没有银行贷款,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信贷来发展生产,1996--2005年银行新增贷款平均增幅24.45%,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由27.19%上升到61.83%。

2."-3前农业经济资金需求特点一是农户的资金需求单笔数额小,户数多而分散,资金使用周期较短。多数是一些从事农副产品粗浅加工的个体加工户,经济作物种植户和畜牧养殖户,以及一些小型个体运输户和经商户,资金需求一般在5一lo万元,资金使用周期多在一年左右。二是农业大户的资金需求单笔数额较大,户数较多,资金使用周期相对较长。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私营加工企业、特种作物和动物种养大户、订单农业的季节性收购企业等,其资金需求一般在2o一100万元,资金使用的季节性较强,使用周期在一年以上。三是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数额大,户数小,资金使用周期长,主要是一些与大户和农户签定契约,依靠他们供给原料进行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及一些自身投资建设基地提供生产原料的龙头企业,资金需求一般在500--1000万元,资金使用周期多为两年以上。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现状分析

从相关调查结果看,60.6%的农户有资金融入需求,32.7%的农户获得了信用社等正规渠道贷款,信用社对有金融需求农户的贷款满足率达到48.4%,实际获得信用社贷款的农户占申请过贷款农户的比重为74.2%。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正规金融对农户信贷需求满足还远远不够,一是有现实的信贷需求却不能获得正规贷款;二是虽然获得了正规贷款,但正规贷款的规模小于实际资金需求规模。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001--2004年有现实借贷需求即发生过借贷行为的农户中,没有获得正规贷款的农户占42%,有借贷需求且最想从正规金融借款的农户中,没有能够获得正规贷款的农户占到了40.4%,在获得了正规贷款的农户中,35,6%的农户认为正规贷款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当前农户贷款难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需求缺口大

农户期望的借款规模往往明显高于实际的借款规模,很多农户受到信贷规模的约束,大额的信贷需求不容易获得满足。

2.贷款成本高

农业生产的效益普遍低于其他产业,农业借贷的收益率相对较低,过高的利率必然给农户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据调查,34.6%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甚至低于人民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2,25%;64.9%的农户所能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低于人民银行的贷款基准利率5.58%。这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具有市场有效性,难以通过市场性金融满足。调查表明,信用社贷款的平均利率为6.42%,不仅高于其他银行利率,甚至还高于一些民间贷款的利率。而农户可接受的最高借款利率平均值仅为5%,很多地区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超过了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

3.贷款期限不合理

农户资金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对资金需求的频率高、时间紧,大多数农户希望的贷款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而且考虑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比较强,农户更希望期限上适当放宽。信用社的贷款期限是按年度计算的,一般是年初发放,要求年底还款,但通常当年收获的农产品在年底还不能够完全卖出,农户很难有资金还款。

4缋款手续繁琐

目前,信用社的贷款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有些贷款审批下来已经贻误农时,使农户融人该笔贷款失去意义。

5.难以满足抵押和担保条件

目前,大部分信用社贷款的最主要抵押物是房产,但住房作为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又很难被剥夺,因此,农户住房用于抵押的意义很有限。银行存单也可用作农户贷款的抵押资产,但一般需要贷款的农户往往又缺乏自有储蓄,故大部分信用社存单抵押都是借用他人的存单。同时,目前大部分信用社都是需要担保的,通常只有关系比较好的人才会答应做担保人,一般都是亲戚朋友,而且担保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有不少农户认为,与其找经济比较宽余的亲朋好友做担保人,还不如直接向他们借钱来得方便。而信用社所开展的联保贷款业务也面临成立联保小组困难的问题,目前使用小组联保的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6.农户对获得正规贷款缺乏信心

目前,大量农户因为对正规贷款不抱乐观预期,因而没有尝试过申请贷款。据有关调查,在1053户从未申请过贷款的农户中,179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关系而没有进行贷款申请,占l7%;117户农户因为不懂正规贷款程序而没有申请,占11.1%;62户农户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信用社的抵押和担保要求而没有申请,占5.9%。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约束原因分析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但我国农村经济获得贷款的比重与其在gdp中的份额极不相称,同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已严重影响了农村投资和资本积累,加剧了农村“贷款难”,这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障碍。不可否认,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政府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及各家商业银行巨额的储蓄存款余额足以证明我国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故当前农村金融流动性紧张,显然不能以金融供给短缺为借,可见,我国农村金融约束一定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1.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两次重要变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兴起,都采取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方式。变革后的我国农村经济形成以个体为基础生产经营单位的格局,对资金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灵活、方便的特点。但由于农业经济比较利益低下,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的重大经济战略部署,我国也是如此,所以,历次农村金融制度变革都选择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方式,其实质是以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方式,而并非农村经济个体的自主选择,更多地体现了政府意愿。

2.金融机构定位不明

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后,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是真正扎根于农村,但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存在对农村资金投放不足、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股权过分分散、风险共担机制未形成等方面的缺陷,其服务“三农”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成立的初衷是“自愿、互助、民主和低盈利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合作金融方面的法规,《商业银行法》的很多内容并不适合农村信用社,再加上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使得该机构从诞生开始就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干预贷款现象屡有发生,在资金的运营上更多地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而在一定程度上漠视农户的经济需求。

3.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农村快速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对资金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虽然民营经济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经济领域,但涉足金融行业却面临着极高的门槛,国家仍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结果是农村金融市场被国有银行及信用社垄断,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只能由单一的国有部门满足,尽管民间金融市场存在缺乏还款约束机制、信用范围狭小、借贷利息高、抗风险能力弱等种种弊端,但它却能有效地解决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估价、非生产性借贷等难题。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虽不被政府认可,却在政府的屡次禁令中或隐于地下,或改头换面,并逐步侵蚀着银行贷款在农村金融中的份额。据有关调查显示,从农户现实的融资行为上看,其融资优先次序依次为亲友借款、正规借款和市场性非正规借款,农户所有借款中非正规借款占到了62.13%,亲友借款是农村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融资方式,农户所有借款中亲友借款占到了58.1%,68.1%的农户有亲友借款;企业所有借款中亲友借款占到了38.8%,24%的农村企业有亲友借款。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传统农业作为高风险的产业,不可能依靠纯粹的市场机制获得其需要的资金配置,必须依靠市场1;01,的力量获得金融支持。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竞争性的商业银行制度已见雏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特殊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滞后于城市金融改革进程,导致了市场为主导的城市金融和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由于小农经济对资金需求的细小化以及小农经济本身所蕴含的风险性与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所追求的资金运营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中金融网点的收缩和农村金融的萎缩。可见,农村金融体制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5.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程度低

我国农村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的原始落后状态,商业化程度低,导致货币化程度不高,也正因为如此,商业信贷活动在农村的开展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如,农村金融中存在一个很突出的抵押物问题,银行不愿意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可见,农村金融约束不仅仅是一个金融市场问题,还牵涉到农村的经济模式。

四、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路

1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

西方国家基本都有《合作金融法》之类的合作金融专门法律制度,而我国发展合作金融五十多年却没有《合作金融法》,不能不说这是我国合作金融发展上的重大制度缺陷。要依法引导和管理合作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合作金融立法上至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以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有法可依;二是立法思想应体现“解放思想,突破创新”的要求,打破陈腐观念的束缚;三是放宽农村合作金融标准,发展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多种合作金融形式;四是要突出“增量渐进式”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思想,对增量要积极扶持,鼓励创新;五是“支农”应体现“资金支农”一元化判断标准,即只以资金支农效果的好坏作为判断合作金融发展成败的依据。

2.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1)明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方向。在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国家以实拨资金兑付央行票据等形式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包袱,目的在于让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针对当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弃农进城”战略,政府应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突出其支农方向,可对其提出投放农户贷款和农业企业贷款的比例要求,利用其机构多、人员足的优势做好小额贷款的零售业务,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所需。

(2)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重要功能。非粮食种植重点地区的农业发展银行应该让其承担部分支农政策性贷款业务,从而弥补市场方面的缺陷,体现国家支持农业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意图,在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农村经济信贷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3)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其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可以尝试通过利率适度放开机制,吸引其他银行对优质农业项目进行资金投放,拓宽农业与金融合作的空间。

(4)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目前,在农村的正规金融渠道受到诸多约束的条件下,可适当鼓励和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重点引导发展小额借贷业务,使其逐步成为正规金融小额信贷的有益补充。

3.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在有效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风险最小化和可持续经营。一是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调整贷款期限,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投入;二是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为不同贷款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三是创新担保方式。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是一种有益的金融创新方式,在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同时,社区内信用监督以及“联保”的约束机制提高了贷款的回收率。同时,政府应该主动为农村设计并提供金融衍生工具及投资组合和风险管理策略,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持农村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u].金融研究,2005,(2)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9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融资最快的方法篇10

黄革(1971-),男,经济师,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

向志容(1974-),男,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摘要: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是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机制。在我国央行监管职能分离、金融监管共享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作用并完善此机制,对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研究了最后贷款人救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转轨时期央行实施金融救助的措施和成效,讨论了制约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28-04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比较深入地讨论了我国央行执行最后贷款人角色时央行的行为特征,如再贷款的长期化、利率偏低、担保抵押手续的不健全等,但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度来考虑如何对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论述较少。在我国央行监管职能分离、金融监管共享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在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该如何及时进行救助、降低救助成本,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最后贷款人救助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一)央行最后贷款入实施救助的理论简述

最后贷款人(LenderofLastResort,简称LoLR)是指在实行部分准备金和央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前提下,中央银行为将引起的流动性需求非正常增长的不利冲击,在其他市场来源不能满足这种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对银行(金融机构)所采取的相机提供紧急流动性的制度安排。它是政府出于公益而产生的一种公共产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流动性危机处理机制。

最后贷款人救助不仅仅指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的信用救助,还包括在提供信用支持时的增资扩股、对银行(金融机构)的接管、重组等措施。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当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倒闭和传染性银行危机。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恐慌心理以及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市场失灵产生的银行失败和系统性风险,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的负外部性。

(二)最后贷款人的一般做法

基于对银行危机的研究,FrancisBaring在1797年提出了LoLR的概念。后经桑顿(Henrythornton,1802)和巴杰特(walterBaGeHot,1873)等人将这一概念系统化。大卫・福克兹一兰道和卡尔・约翰一林捷瑞恩等学者总结了最后贷款人制度的一般情况后认为,对于中央银行来讲最为关键的做法是,只向那些有清偿力的公司提供贷款,并且允许让失去清偿力的机构破产。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只对那些不实施救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但仍具有债务清偿力、确认无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救助。具体而言,央行紧急救助的内容可概括为:整个金融系统均可得到此服务,但仅对那些虽然失去流动性,但却具有清偿能力的机构;贷款的操作是很快的;仅提供短期贷款;仅按处罚性利率贷出;只有在抵押的情况下才提供贷款;按正常情况下保守的价格接受抵押;允许机构破产、关闭。

(三)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的实践

最后贷款人制度因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是最后贷款人救助对象扩大化。最后贷款人救助的对象由银行扩大至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1997年,日本银行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山一证券提供特别融资并承诺保护公司资产,以防止市场混乱。二是最后贷款手段多样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手段由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贴现窗口等基本形式,逐渐发展为中央银行票据、担保、承诺等多种形式。如1984年美联储对伊利诺斯大陆银行增加75亿美元融资并公开向社会承诺它将负责赔偿所有在该行存款的客户损失后,才使伊利诺斯大陆银行渡过危机。三是最后贷款人救助成本分担的市场化。Goodhaa和Sehoenmaker(1995)年研究了24个工业国家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发生的104起银行业危机案例之后发现,只有两例是中央银行单独拯救困难银行,其它案例中的有问题银行都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计划以及政府联合提供的资金而得到挽救。四是最后贷款主体多元化。一种由中央银行牵头,设立特别机构或专项基金提供财务援助。另一种是由中央银行授意,组织大银行集资救援。1998年,美联储协调高盛等16家机构向因投资失误面临清盘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资重组,使公司摆脱了经营困境。

二、转轨时期我国央行实施最后贷款人救助的实践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金融业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和历史包袱。这些历史包袱在转轨时期放大和集中暴露出来,使得央行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在实施资金救助的同时,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实施了整顿、改革、注资、重组和兼并等综合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金融风险的蔓延。

(一)对信托公司和城市信用社进行救助和处置

1998―2000年,央行为化解城市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地方性金融机构积累的风险,对有问题的城市信用社、信托公司实施整顿。同时,大规模治理整顿“金融三乱”,全面清理地方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央行在保证存款支付的前提下,对相对较好的地方金融机构采取整顿、改革、注资、重组和兼并等综合措施,恢复其经营能力;对少数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整顿救助无效的金融机构予以依法撤销。

通过整顿清理城市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有效地防止了金融风险的蔓延,维护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据统计,经过采取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收购、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停业整顿(撤销)等清理整顿方式,城市信用社法人机构由1998年的3290家锐减到2004年9月末的694家;信托投资公司经过清理整顿,150家信托公司退出了市场,59家信托公司恢复经营,信托业的风险基本消除。

(二)对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处置

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股市持续低迷,证券业开始步入低谷,证券公司和德隆系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累的风险开始爆发,造成了部分证券公司的危机。为化解证券业风险,支持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2005年6月份以来,我国央行先后对申银万国等证券公司发放再贷款,提供流动性支持。另外,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注资证券公司,支持其加快重组步伐。2005年8月,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70亿元,其中55亿元来自中

央汇金公司,15亿元来自财政部。2006年10月份,银河证券重组方案获批准。

(三)以再贷款、票据和外汇注资等形式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

据统计,央行在两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发放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再贷款金额达到12236亿元。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央行通过汇金公司注资600亿美元。此外,央行为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向农村信用社发行1680亿元票据。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得到转换,盈利能力增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综上所述,央行在支持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成功地化解了经济改革过程中金融机构积累的各种风险,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业改革进程并进一步健全了我国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我国特色的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

三、制约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对有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银行、证券公司等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和处理主要依据散见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证券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关于向金融机构入股管理规定》、《金融机构撤销管理条例》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中。尽管现行的法律制度对有问题银行的处置做了一些诸如实施救助、收购或兼并、中央银行接管、行政关闭和撤销、破产清算等初步的制度安排,但这些法律法规中缺少针对银行、证券公司等有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专门规定,没有明确中央银行在救助过程中的法律地位、救助的对象、救助的标准、救助介入的时机、救助的程序以及除了提供紧急资金救助外能采取的措施,如机构债务重组等,以致央行在实施救助过程中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市场化救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市场化的救助机制不健全,我国中央银行在救助有问题金融机构时承担了救助的主要成本。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救助过程中较少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如兼并、重组等,被救助机构恢复经营能力的不多;二是风险分摊机制缺失,一旦某个机构出现流动性清偿或资本清偿问题,就无法通过分摊这种手段化解其风险;三是没有建立鼓励其他金融机构主动去化解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的利益驱动机制,包括中央银行利用其最后贷款人角色鼓励其他健康机构向有问题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承购有问题机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有问题机构提供资本支持,或者由中央银行向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其他健康机构提供担保等;四是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有问题银行的损失风险及时给予补偿;五是在处理有政府参股的有问题金融机构时,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再注资或者增加存款等,恢复公众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信任,消除面临的危机。

(三)救助过程中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我国部分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风险的积累和暴露,与出资人投资动机不纯和管理人员违规经营有着直接的关系。央行在动用公共资金对有问题银行、券商提供救助时,在以其他机构为接管主体或重组主体的情况下,央行对造成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施加影响的手段不多。在央行投入救助资金而机构最终被迫关闭的情况下,因为有时司法介入不及时、采取的措施不当或对违规经营者罪责追究过轻等情况,致使违规经营造成的损失和其责任人员承担的责任严重不对称,其示范效应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并削弱了救助机制的作用效果。此外,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后,依照现有的紧急再贷款管理制度,央行很难直接追究违规使用救助资金的有关高管人员的责任,对违规操作者的惩戒作用有限。

(四)救助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虽然在总行层面,央行建立了“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制度,构筑了央行与三大金融监管机构沟通交流的平台,但这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央行的分支机构层面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尤其是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很难确保央行分支机构获取金融监管信息的时效性和全面性。面对金融的全球化、衍生工具的普遍使用对银行流动性带来的影响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金融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对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需求的评估更为困难和更为复杂,有可能成为最后贷款手段失灵的诱因。此外,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大多数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在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时,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以财力不足为由向中央银行借款并久欠不还,使金融风险由地方向中央转移,挤压了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操作空间。再者,在救助过程中,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仍有待改进。在金融机构发生支付性困难时,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在实施对金融机构救助的分工与协作上也缺少具体的制度安排。

四、完善我国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机制的策略

我国央行救助机制的完善应统筹考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诊断反应机制等内容,同时应兼顾救助机制的市场化方向。

(一)建立和健全央行最后贷款人救助的法律制度

应参照国际上成熟的做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的最后贷款人救助的法律。为确保国家资金的安全,须明确规定央行必须作为救助行动协调各方的主协调方(以政府为出资主体的情况除外)。制定清晰的最后贷款标准。在对失败金融机构与可挽救机构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可挽救的机构可通过注入流动性支持或出售给第三方等方式进行重组,对缺乏有效资产价值与合理经营规划的失败机构,则应当立即实施接管或依法予以撤销(关闭)。

(二)建立有问题金融机构诊断和快速反应机制

一是央行要高度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金融趋势。不仅须关注总体价格水平,而且要注意资产价格水平,并基于对经济形势的综合判断做出正确的政策决定。二是央行应尽快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以及时全面准确地计量金融系统和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发挥金融风险预测、预警功能。三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机制。央行在对风险金融机构进行提示时,可抄送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引起多方共同关注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四是可考虑引入一种类似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所采用的快速纠正行动机制。央行应协调金融监管当局根据资本比率来对金融机构采取纠正措施。资本充足率越低,则纠正行动越严格。快速纠正机制的实施有助于央行在早期就重视金融机构的问题,并且降低处置问题的成本和对市场的不良影响。

(三)兼并、重组应成为央行救助和处置有问题金融机构的主要形式

央行在有问题金融机构兼并重组过程中的角色,应由主导逐步转为引导,由直接参与重组转变为间接影响,由直接的注资转变为通过劝告、提供担保、信誉支持

等手段促成市场机构提供救助资金或参与重组。㈣对于重组资本的引进,除了引进国有投资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外资机构参与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重组外,央行还可考虑引进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民营机构参与到我国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中来,以实现被重组机构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通过引进多种资金参与有问题金融机构的重组,有利于改善机构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硬化财务约束,实现央行救助的真正目的。

(四)救助成本分担的社会化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在完善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时,还应研究和建立其他类型的流动性危机防范化解机制,包括:一是建立各级金融稳定专项基金,财政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由中央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联合注资;三是由各有问题金融机构自己承担部分责任,中央银行适当参与救助;四是尽快出台存款保险条例,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进一步健全救助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在完善最后贷款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尽快修订《中国人民银行紧急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罚则规定,增加行政处罚条款,并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维护救助资金的安全,提高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行政处罚的对象包括:一是违规使用救助资金的机构及其责任人;二是在救助过程中,有问题金融机构中不合作、不作为的责任人;三是被救助的有问题金融机构有违规行为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同时,应在相关的监管管理办法中尽快增加对造成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罚则条款,对那些造成最后贷款损失的金融机构的股东,必须取消其出资、参股其他任何金融机构的资格,对于经营者,则取消其金融从业资格并禁止其终生从事金融业。司法部门应以最快的时间办理央行移送的被救助机构涉嫌违法犯罪人员案件,依法惩处犯罪分子。

(六)改进最后贷款人救助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