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竞技体育的价值十篇竞技体育的价值十篇

竞技体育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9:08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育价值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竞技体育是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观念和竞争行为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深化竞技意识和竞争理念,不断丰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体育活动之中,也使得整个竞技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实质上,竞技体育也被称为竞技运动,也是体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也使得其内涵价值不断被开发、吸收,从而影响人的成长,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

2竞技体育的本质认识分析

想要有效利用竞技体育这一活动形式,就必须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与内涵。竞技体育作为一项极具竞争力,且富有挑战性,而很多参赛选手为了击败对方,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实力,同时个人状态、心理变化也都会达到极点,可以说竞技体育是一场体系化训练和竞赛活动。通过借助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两种活动形式,不仅能够突出反映比赛的对抗特点,同时更能充分调动运动者个人的潜力。

竞技体育除了竞技和对抗之外,娱乐性与观赏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随着竞技体育发展不断规范和完善,加上竞技体育运动不断普及,欣赏和喜欢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员逐渐增多。而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青少年成长兴趣,从而普及健身意识,发挥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仅是比赛和竞争,这只是部分表现形式。竞技体育的内涵已经逐步丰富和深化。作为社会化文明的产物,竞技体育的引导和示范教育意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明显,更应该被重视。不过结合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方法来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应该认识到竞技体育不仅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还存在负面的教育价值。

3竞技体育的积极教育价值解读

3.1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多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中庸”等思想,尽管这一系列教育理念有一定道理,但其结果往往会制约和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愿望表达。而在体育活动中更没有将个人潜能有效发挥,从而限制了人的个性创造和体育水平有效提升。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对人的竞争意识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有效培养个人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质上正是竞争体育的内核精神,通过比赛形式,培养人形成积极向上,不轻易服输的超越精神。可以说通过竞技体育,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参与竞争、不自满,不断拼搏。

3.2竞技体育能够教育人们形成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协同发展思维

与其它体育形式不同的是,竞技体育的结果完全依靠选手的实力和具体比赛状况来决定,同时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往往需要多数人配合来完成,这就决定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完成,同时参与成员也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结果胜利,每一位参赛成员都成为竞技比赛的关键点。竞技体育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团队配合,需要互相协作,任何一环节衔接不到位,就会导致竞技比赛结果失败。因此,教育人养成互相尊重、协同发展的思维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因此通过竞技体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工作思维。

3.3竞技体育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效率意识和开放思维

在竞技体育开展过程中,体育活动的形式及特点要求执行者要从结果必胜这一制定导向出发。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比赛程序,从而能够促进竞技体育活动有效开展,并为最终竞技体育胜利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参与者的效率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就教会了竞技体育的参与者,只有重视自身效率的高效发挥,才能确保比赛胜利。而竞技水平想要有效提升,就需要以开放者心态来对待竞技体育比赛,通过有效培养参与者的开放思维,从而实现竞技体育的最终目标。

4竞技体育的负面教育价值解读

尽管竞技体育有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直接、快速高效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仍存在一些负面教育价值,成为竞技体育教育作用发挥的隐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双面效应。在竞技体育中,人的追求与社会满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取胜利,人们往往不能与对立面保持和平共处,反而会激化二者矛盾,甚至超出个人所能具备的能力。而竞争的残酷性和直接性也容易致使人们走向竞争的误区和困境。

5结语

竞技体育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竞技体育不断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社会活动,但经济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异化程度不断增加,因此想要正确引导竞技体育发展,消除负面影响,就必须从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出发。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2

1.1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单纯的体育锻炼是一件非常乏味的身体活动,在久而久之的练习中,容易使学生对此项活动产生心理上的厌倦。而竞技运动由游戏演化而来,由于其本身“竞技机制”的存在和其“乐趣”的本质,而吸引着众多群体的积极参与。从游戏的角度来讲,竞技运动是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经常充满着游戏的本质———“乐趣”,这种“乐趣”本质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心理基础。当竞技运动手段运用于体育锻炼时,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竞技运动的这种“乐趣”本质便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一种基于兴趣的娱乐性情景。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对此领悟颇深:虽然对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了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化教学,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有一种“为学而学”的心理,体育锻炼效果一般;而对于实验班的学生采取的是游戏型教学和竞赛型教学相结合的上课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由于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娱乐性的情景,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由一种发自内心的动机或者是“自己想试试”的心理去接触排球这一运动。自然而然地,后者由于在娱乐性情景中学生积极性的存在,学习过程中接受速度不但快,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由此可见,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这种娱乐性情景来改革现代体育教学值得我们研究。

1.2能够有效纠正学生竞争弱化的心态传统教育偏重于理性教育,曾经“弱化”过我们民族的竞争性。而竞技运动通过突破极限负荷的、艰苦的训练去竞争、拼搏、取胜,可以继承和强化个体争强好胜的本性,强化个体那种竞争性极强的心理和行为。体育教学中,竞技运动对于合理保存和提高学生的竞争的非理性素质,纠正学生竞争“弱化”的心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由于学生好胜心的存在,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为展示自身的体能与技巧,往往更趋向于那些竞争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更多的存在于竞技运动项目之中。当竞技运动项目中的这些因素深入到体育锻炼中时,也就是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便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参与的这一需求。需求是学生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因,体育参与需求是激励学生进行体育参与的原始动力。体育参与需求有助于积极体育态度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运用了竞技手段中的加工、改造过的竞技因素,则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参与。例如,为了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速度,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单纯的200×4跑,第二种方案是将学生分为两组,以接力的形式进行比赛。实验结果表明,后者由于竞争性因素的存在,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更有利于学生积极的体育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竞技手段竞争性因素的过程中,要控制运动的好量与强度,以便更好地达到体育强身健体的目的。

1.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竞争的存在,才使得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竞争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然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纠脚石。竞技运动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下的身体运动,倡导的是奥林匹克的公平性宗旨。公平竞争,实质是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产生积极教育影响的精髓,运动员只有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才能对社会产生教育作用。竞技运动是在一定条件控制下,在统一规则限制下的竞争,因此比世界上的其他竞争更为公平、合理,这种公平和合理被世界人民所公认,也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竞技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批判世俗的不正当竞争手段。通过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公平性竞争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机会上的均等———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通过不正当竞争而获取的胜利是暂时的。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对于学生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4能够有效宣泄学生紧张情感的压抑竞技运动能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紧张和不安,能宣泄压抑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指出来的。这个特点是竞技运动在心理方面具有一定效果的特点,是竞技运动被用来活跃日常生活和治疗精神疾患而发挥作用的特点。当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时,学生平时紧张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躁,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缓解和宣泄,使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平衡。教学实践结合调查证实:实验班的学生生活作息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于学业、事业有压力,更有动力。对于学业、就业的竞争,他们不是烦躁、不是垂头丧气,而是信心十足。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在解除学生紧张的心情,宣泄压抑的情感,调节生活作息的节奏方面亦有积极的作用。

1.5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由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中含有竞技手段的因素,竞技手段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就是挑战极限,所以,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使得体育参与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心理障碍,并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付出意志努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单纯的200米×4跑,第二种方案是200米×2跑,在200米途中设立3—5个障碍物。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要好于第一种,第二种方案中,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当跑完后学生脸上经常流露的是一种克服挫折与障碍后的成就感。第二种方案中,学生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当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因为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挑战极限,而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6能够有效开发学生应付万变的智力体育运动智力通常是指学生把握时机的能力,即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迅速调整策略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完美体现往往是在竞技运动集体项目之中,而当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运用于集体体育项目经常化时,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这种体育智力。实验表明,竞技运动手段化经常化的集体中的学生在球类体育项目健身过程当中,对复杂场面问题(例如:看到了什么?有几个人?各自移动的方向?球的位置,可能的落点范围?谁传的球,下一个传给谁?预测防守方、进攻方,紧接着采取何中战术等等)的判断、回答明显好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不经常化的集体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综合判断能力、反应能力会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对于体育智力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2结论与建议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3

关键词:困惑;选择;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106-03

1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改革也得到了的深化,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策略。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化。首先,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其次,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推动了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各种社会问题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接踵而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社会文化形态,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广大参与者的身心健康,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绪,并且在一定程度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直接相关。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或社会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确定自身的竞技体育目标,并按照此目标主动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是动机、目的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面对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例如,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功利主义、政治介入、商业威胁等等,备受关注、饱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细致地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进行解读和思考,这对于引导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

在中国,竞技体育其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一直备受政府重视,因此,在“举国体制”的特殊“关照”下迅速崛起,短短数十年,它就不负重望,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不仅雄踞金牌榜首位,还给世界人民送上了无与伦比的赛事体验,令世人刮目相看。然而,当我们沉浸在竞技体育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喜悦时,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2.1学训矛盾日益突出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由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体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根据对全国部分体校调查发现,体校虽然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为了追求高度技术与成绩,要求学生早起训练,且运动量特别大,导致学生在上文化课时精力缺乏,难以保障学习效果。在一年的练习中,每周训练七天,一天平均3~4小时,多的时候达到5~6小时,加上集训比赛的日子,其训练量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培训国际级的选手,则更为严重。青少年和孩子们参与运动竞赛,是好事是可喜的现象,但不要过度着眼于比赛结果,过度即会对孩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均衡成长衍生重大的伤害,有的因夏天长时间练习而中暑或不幸死亡,也有的因参加太多比赛,致使学业跟不上,或是为了训练或参加比赛而分心于其别事项,慢慢导致轻视学业等倾向。唐媛,2000年在印度夺得亚洲杯乒乓球女单冠军,她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年级时,她说过“不怕你笑话,我的文化水平还只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这并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极其普遍的现状。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极其低下,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只会僵硬地贯彻教练员布置的战术,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都不知道及时改变。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乒乓球、女排等优势项目上也经常有所表现。由于文化素质低下,能适应的工作岗位很少,给社会就业造成压力,往往高水平运动员的退役即为失业。正是许多家长看到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又不利于就业,所以限制自己的子女从事体育运动,这势会必限制竞技体育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体制的特殊性,体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彼此分离,由于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沟通、合作,直接造成了运动员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读书和训练二者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大多数的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之中走出来的,他们在学校期间其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并且国家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保证了运动员充分的学习时间。无论中外,各级高校不仅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且场地器材条件也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需要,因此,高校培养运动员的道路完全可行,并且还能够大大节约运动员的培养成本,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我国竞技体育的“学训矛盾”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措施,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2.2功利主义不断泛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功利主义、盲目崇拜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而且还不断侵蚀着竞技体育的健康肌肤。

现实中,运动成绩往往作为政绩来抓,所以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会大受褒奖,因此,就导致了运动员运动成绩与金钱和物质利益相关联这一错误观点的产生,这也就成为相当一部分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的主要动力,再加上周遭的过度期待及双亲或运动指导者的错误引导,而使年轻选手走错了人生方向,有的甚至误解运动成功者的真义。运动一词,源自拉丁语,翻译为“快乐的事”。而今天它不仅仅是指“快乐的事”,更重要一点它已成为更多人向往和追求的职业。特别是在如:姚明、贝克汉姆等明星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地位的刺激下,有众多的青少年从遗传及自身状况而言,并不具备从事职业竞技体育运动的条件,而被迫走向这条道路上来。

可是职业运动也有很重大的问题存在,因为只有极少数选手能在职业运动中争得成功,获取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更多的人将会被淘汰,而不得不重新选择从事其他的职业,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重新择业是非常艰辛和痛苦的。

竞技运动的魅力虽然无限,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如果只为追求短暂的名利,那将成为对人生危险的期待,正视自己、理性选择是绝大多数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态度。

2.3政治介入屡见不鲜

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但在现实中它却难以摆脱政治的干预,如:三届奥运会由于战争的原因尴尬停赛;再如,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带头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这些事件都是显性的,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实践中更多的是那些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性事件。

现实中,运动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作用被无休止的放大,这一现象比比皆是。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许多国家提升国民对社会政治关心的一种常用手段,而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盲目爱国主义的产生。在爱国主义的掩盖下,滥用兴奋剂、年龄造假、种族歧视等不良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增加了社会的紧张气氛,并且与奥林匹克的初衷相背离。

2.4商业威胁屡禁不止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迅速进入到一个商业的时代,商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竞技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商业化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我们的竞技体育受商业的威胁也越来越多。

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出现了以赚取生活费用为目的而从事运动训练的群体,他们以运动为业,赖此为生,这部分人就是职业运动员。随着运动与商业的进一步结合,竞技体育越来越多的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在运动项目的普及和比赛水平的提高方面确实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运动员的职业化虽然使竞技体育走上了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但是运动员的权力却遭受侵犯,竞技体育受到的商业威胁也越来越多。有很多的企业,为了达到宣传自己以谋求更多的企业利润,他们往往借助于运动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利用赞助或奖励运动员(队)的手段去宣传自己的企业,这就会导致运动员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这样一些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也就屡禁不止。例如,我国的足球项目,在近二十年的职业化发展道路上不仅毫无建树,甚至国家队的国际排名还一路下滑。因此,竞技运动在商业化这个大环境之下如何能够摆脱商业化的威胁,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5管理体制饱受争议

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快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并建立起国民信心,我国的体育事业便担负起了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源还远远不够,所以国家就采取集中资源办大事的策略来保障体育事业的发展,自此,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

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成绩的光芒却一直未能掩盖伴随“举国体制”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举国体制”这一管理模式也因此备受诟病。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职业体育行业规范的缺失、足球项目的反赌扫黑等等现象都与我们的管理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曾经这样报道中国:“在中国,他们几乎没有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也非常之低。如果不是这种全年集训的国家队的体育制度,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如何处理好管理体制与个人需求的关系,使我国竞技体育和谐、健康向前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2.6投入产出比例失调

由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较低,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耗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竞技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例的严重失调,竞技体育事业的效益和运动员成材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已故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研究员李力研的研究: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人民币;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人民币;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人民币。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100亿元人民币。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必须拥有厚重的经济作为基础,从运动员训练所必需的训练器材场地到运动员的营养医疗保障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以经济的巨大投入为基础,这些环节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取得。随着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相应的政府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科研等各项经费的投入也就大大增加,这种投入的增加无形之中就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对政府的依赖性。竞技体育事业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谋发展,而是完全依赖于我国政府的不断投入,这种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依靠这种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还能够走多远是值得我们广大体育工作人员思考的重要问题。

国家主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实现我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竞技体育强国的实现是以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的现象。

3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面对诸多问题,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应该如何选择,这是事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根据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应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出发,既要立足于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竞技体育发展和变革的实际需求,还要保障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价值取向,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同样,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竞技体育的“工具论”与“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矛盾。

“工具论”的价值取向主张发挥人的“工具性”,在一定的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例如,“金牌至上”和“锦标主义”普遍存在。而“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不仅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它还强调对运动员的尊重,注重发挥运动员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性。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关注的思想。但是现代社会弥漫着浮躁、庸俗、功利的瘴气,普遍的社会焦虑、信仰危机、人文关怀的缺失等现象使国人前所未有地渴望和呼唤“人文精神”的滋润与启迪,竞技体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必将成为现代竞技体育改革的指导方向。

3.2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类在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总是竭力地去改变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并试图从中分离出来,并且标榜为我们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在“成功”之后,我们却发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可以说,我们人类本身正笼罩在自己一手制造的灾难之中。因此,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观”被环保人士倡导出来,并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我们的竞技体育也不例外,同样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

在特殊国情下产生的“举国体制”虽然在短时间内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已显示出很多的缺陷,例如,运动员的出路问题、管理体制的缺陷问题等等,这些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实际战略指导意义。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东部与西部的协调发展、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竞技体育还要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国家主席明确提出了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要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本研究认为要想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必须树立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观。

3.3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公平公正是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在竞技体育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礼遇,但是一直以来那种理想之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却像“乌托邦”一样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空想之中。滥用兴奋剂、黑哨、假球、运动员年龄造假等等成为竞技体育的毒瘤,无情地摧残和亵渎着竞技体育的每一寸肌肤。竞技体育比赛的取胜是运动员综合实力的对比,没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竞技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我国体育管理层历来注重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竞争机制的构建,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世人面前展现出了我们国家的实力和自信的大国家形象,并且还进一步维护了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保障了各参赛国家及运动员的根本利益,我国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及世界人民的赞誉。

毋庸置疑,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我们的竞技体育才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4结语

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因循守旧与盲目冒进都是错误的,都会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并以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指导。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需求也朝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竞技体育一直承担着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特殊使命,为此,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然而,我们不能选择逃避,面对发展中的困惑我们应该冷静面对并进行充分的理想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尽快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06.

[2]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69.

[3]廖年忠.关干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05.

[4]康万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3):26.

[5]覃慧宁.人文关怀的内涵与多元化的视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4

南昌330013)

摘要:揭示竞技“夺标育人”的本质,探索国家竞技“夺标育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为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依据。

关键词:竞技;异化;价值;夺标育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3-0001-03

ontheessenceandCoreValueofnationalCompetitiveSports

SonGJixin

penGYongshan

(1.JilinUniversityofphysical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nliChina;

2.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y,nanchang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thispaperrevealstheessenceof“sportsandeducation"forcompetitivesportandexploresitscorevalueof“sports,educationandharmoniousworld".thegoalistoprovidereferenceforenhancingthesoftpowerofnationalsportsandconstructionof“sportspowerforthecountry".

Keywords:competitivesports;alienation;value;sportsandeducation

人,为何竞技?竞技,谓何物?是常新的课题。有人说,国之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增量,更是其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08年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全面分析,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后者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软肋,不可忽视。从1928年中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误将“奥林匹克”译成“我能比呀!”,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竞技视为单纯的训练或比赛。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增多,运动员培养方式欠佳,导致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增多的根源。因此,重新认识竞技的本质,尽快确立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对于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推进其科学发展颇有意义。

1国内对竞技认识的偏差

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深刻了解国内对竞技本质认识的偏差,因为核心价值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事物的“特质”与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1重物轻人,缺少核心价值

当今,有权威人士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竞技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训练和比赛。显然,这些认识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容易将竞技的核心价值误导为单纯“夺标”。实践证明,竞技若以“夺标”为核心价值,仅研究其工具理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其舍本逐末。因为“育人”是竞技之“本”,是其终极关怀,尤其是人和谐发展的规律是潜藏在技能和成绩等现象背后最基本、最稳定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基”,而单纯夺标是竞技之“末”,其流动性、易变性很大。所以,夺标不可独立作为竞技的本质,因为若是这样,那么运动竞赛(客体)就成了目的,而人却成了手段,最终导致竞技的主体迷失,人性失落。事实表明竞技若要实现其全面价值必须要与人性相统一,全面满足人的生物需求、社会和精神需要。因为竞技的价值是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都不可能产生理想的价值。所以,这种张扬竞技的客体,忽略主体,容易积累竞技“负价值”。长期以来,在国内高水平运动群体中的“弱势生存群体”不断增多,以及赛场上异化现象屡禁不止都是例证。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强调,“体育比赛中弄虚作假、执裁不公、时有发生……”,“办好一届公正、文明、祥和的运动会,最大的隐患和风险就是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破坏力极大,影响极其恶劣,个别团体和个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法律、制度、纪律于不顾,置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公然破坏和践踏赛场秩序,给全运会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竞技以夺标为中心,必然会使其训练及竞赛的重心完全锁定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这看似练“人”,实则练“物”。在这种“重物轻人”的思想误导下,人的运动成绩虽能凸显,但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运动队的解体;第十届全运会,几名雅典奥运会的冠军因犯低层次的错误而不能在北京奥运会崛起都是例证。

1.2缺少普世性,认同度低

奥运是人类竞技的最高形式,其宗旨是认识竞技本质、确定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奥运宗旨强调:“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平、公平竞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简言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核心是“教育青年”,理想是“促进和平”,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然而,国内认为竞技是单纯夺标的比赛,与以“教育青年”为核心的奥运宗旨是不符合的,它既没有普世性,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历史证明,每当作为客体的竞技有利于促进其主体,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时就增值,就有生命力,否则就贬值,并接受异化挑战。古今奥运与教育的结合与分离,导致其兴衰及挑战的历史就是例证。当今,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就是竞技过分追求技术、成绩、奖励等物化的因素,而忽略其主体人的发展,以使主客体分离,进而使之贬值。可见,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又缺少普世性,这是促进我国竞技文化深层次变革的重点,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着力点。

2对竞技本质的追问

孔子在《论语》中曾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追问竞技本质的目的在于为其“正名”,以求其“事成”,即减少竞技的异化现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1竞技定义的由来

竞技一词英文是“sport”,比较复杂,而Sport的词源出于拉丁语desporeare,是指人们余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英语sport的最初含义就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等,因而竞技与游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周爱光教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中阐述娱乐性是竞技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若失去了它的娱乐性,也就失去了它生命力的源泉,他充分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游戏之间本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2007年,国内学者路云亭在论《竞技的本质》中指出,“竞技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现代社会整体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的原始本位特征,反倒促使它更贴近健全的人性。”[1]这是很有道理的。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运动(竞技)对于多数人来讲暂时依然只是观赏之物而已。体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总体系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2]上个世纪末,美国学者介绍,“今日之欣欣向荣象征早期移民法典中,对体育与娱乐的敌意以彻底否定。”[3]

2.2竞技定义的确定

运用逻辑学分析,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即临近属概念;种差是夺标育人,因此可以定义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娱乐。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是其归属的领域。将竞技视为具有游戏性质的娱乐并非贬低它,而是对其性质及其人的升华。正如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强调,“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它是竞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起点。夺标的娱乐性反映竞技最原初、纯粹和抽象的本性。竞技需要富有竞争性和规则性的夺标运动,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制造快乐,否则它将失去价值,失去市场。所以,夺标体现了竞技的“娱乐性”,反映了竞技的规律,蕴含着有关现实关怀的工具理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竞技的第二属性,是其终极关怀。它符合奥运宗旨的核心价值――“教育青年”,具有普世性。古代奥运在重视宗教和娱乐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的教育,现代奥运传承了这一基因。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曾充分论述过,“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相一致。所以,育人体现了奥运赋予竞技的“教育性”,反映了竞技的教育规律,蕴含着竞技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竞技的“特质”。二者的结合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结合,是国家确定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对于抵制当今国际竞技面临异化的挑战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内体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夺标与育人是矛盾的,甚者阻挠竞技与教育结合,这既与奥运宗旨相背离,又是滋生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增多的温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十分重视调研有关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现状,关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积极改进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这是中国竞技顺应奥运以教育为核心的潮流的“新开端”。然而,当今国内竞技异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皆与竞技核心价值不明确,以及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欠佳有关。

3对竞技核心价值的追问

研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核心价值,然后才能全面地把握它。

3.1对核心价值的认识

核心价值,最早出自于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他们认为,“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独立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至5条”。后来,“同心动力认为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代、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的组织特质,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中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述,确定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物“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二是事物的“特质”;三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当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全面分析,竞技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一个国家竞技的基础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是国家竞技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析

根据上述确定事物核心价值的三原则,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

首先,“夺标育人”是竞技“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及“特质”。其中,夺标是竞技的客体――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也能使人异化,即产生“负价值”。育人,既是竞技的主体,也是其核心,又是奥运的灵魂。它始终向善,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能纠正娱乐及夺标的偏差,即产生“正价值”。因此,夺标与育人的结合,实质就是竞技的主客体相互作而用产生价值的表现,是“人性”和“物性”的完满统一。其主要原因是:“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效应。”具体说,因为主体对“夺标”的需要并非都合理,只有当“夺标”满足主体合理需要才能产生“正价值”,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就会产生“负价值”。可见,夺标与育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因为在竞技过程中,竞技离开客体不可能产生价值,同样离开主体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不会有价值。现实中,夺标若单纯地成为竞技的核心价值,其培养方式就是单一的训练和比赛,那么就会增多类似邹春兰和艾冬梅等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从而增加国家竞技的“负价值”。反之,“夺标育人”若成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那么就会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减少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增加国家竞技的“正价值”。所以,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值),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国内哲学家王玉梁在赞同价值论的“关系说”指出,“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4]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指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以其某种的东西”。这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界定价值。“夺标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其次,“和谐世界”是奥运宗旨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与世界竞技的最高境界,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今奥运兴衰的历史已证明,每当奥运干扰国际赛场秩序及社会秩序时,它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再者,奥运是国际竞技的最高形式,这就说明竞技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竞技“和谐世界”具有普世性。试想,一国竞技若“和谐世界”了,那么它自然会高水准地实现“为国争光”。反之,一国竞技若单纯“为国争光”,那么将会引起极端种族主义的谴责。近年来,国家足球等运动队,以及部分观众在国家重大比赛中表现欠佳,已引起国际上种种非议。这说明,国内竞技缺少“和谐世界”的类意识。国内学者陈利在《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嬗变》中指出,“犯罪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美国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唐纳德•里德•塔夫特在其代表作《犯罪学:一种文化解释》中认为:当一个传统的社会处于剧烈变异阶段时,‘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和非人道原则的文化结构必然在各种场合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发生严重的纠葛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诱发犯罪。’”[5]当然,当前国内竞技的各种矛盾冲突并未到引发犯罪的地步,但是确实存在缺少人们共同能接受和认同的竞技思想及核心价值,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之上的问题却在不断地干扰国内体坛,并且随时能引发各种事端,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国内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欠佳有直接关系。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一再强调,“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同样,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国家竞技思想的深刻变革。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在中国首次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剔除了单纯“夺标”的竞技旧思想,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高品位的竞技新思想,是我们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可见,在国家竞技核心价值构成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和“特质”,它是我国竞技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竞技夺标育人的崇高境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普世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它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方略,是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论

1)揭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夺标育人的娱乐,而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训练和比赛。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运动”是其归属的领域。这是国内竞技思想变革的启蒙,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2)将夺标育人作为竞技的本质,并视之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促进竞技与教育结合,调节夺标与育人的矛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国家竞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将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它既有普世性又有特殊性,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首都体育学院,2007,(6):461.

[2][苏]巴班斯基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0.

[3]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5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价值论、辩证观等视角,揭示出电子竞技的本质及与网络游戏的关系。研究认为:电子竞技参与者的需要与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遵循了主客体的有机统一;电子竞技对人的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对人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电子竞技的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电子竞技教育价值体育文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子竞技应运而生。它依靠虚拟网络进行比赛,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对抗上显得“文明”了许多,却又不失其观赏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广泛的群众参与电子竞技运动,以此来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情,为终生体育打基础。不可否认,电子竞技利于推动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电子竞技也不例外。如何把握好电子竞技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避免受其不良因素的影响。研究电子竞技的教育价值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电子竞技概述

由于其特殊性,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服,像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在当时流行“地心说”的社会背景下没有被人认同,电子竞技亦是如此。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入我国第99个体育项目(现改为第78个),顿时引起了国内强烈的反响。很多学者将电子竞技定义的共同之处:电子竞技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其中韩秋雨指出:“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信息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的对抗运动[1]”。李宗浩教授认识到了这问题,将电子竞技定义为:电子竞技运动是人(队)与人(队)之间,运用计算机(含软件和硬件设备),通过网络(局域网)所营造的虚拟平台,按照统一的竞赛规则而进行竞赛的体育活动[2]。体育的本质是教育,这已经是被体育界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观点[3]。这种游戏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也不在是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网上博弈[4]。综上所述,笔者将电子竞技运动概括为,人(队)与人(队)之间,借助相关电子设备,依靠虚拟网络,在统一比赛规则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各自的荣誉而进行同场竞技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二、电子竞技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

(一)电子竞技观赛者文化交流的需要

在现代政治体制、经济、文化习俗等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人们迫切需求找到共同的文化交流形式。电子竞技运动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据统计世界上已有超过60多个国家把电子竞技纳入体育项目范畴。

(二)电子竞技工作者生存、尊重的需要

不少先前伟大的思想家强调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首要条件。管仲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就会被生理所支配,而其他需要都要退到隐蔽的地位。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其他需要将不能激励他们”。

(三)电子竞技参赛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的大背景下,人们有充裕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或在竞技场边,欣赏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艺。运动员的榜样行为带动了一些人坚持不懈的追寻他们自己的竞技梦想,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得到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三、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

满足需要的教育属性的性质和程度,就是教育价值的内容。电子竞技的教育属性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审美价值把握,这项运动中的虚拟角色造型独特、动作逼真,能完成“现实人”所完成不了的动作,是电子竞技运动员思维活动具象化所产生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运动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途径。这项运动需要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一方面,要严于律己,且对他人的违法或违规行为要及时指正,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来弥补法律法规及竞赛规则方面存在的不足。

四、结论

教育价值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与灵魂。电子竞技具备的教育价值从根本上将与网络游戏的关系划分开,并且揭示出电子竞技运动的本质:教育。电子竞技参与者的需要使得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存在富有意义,电子竞技教育价值的内容对人(主要是指电子竞技参与者)审美价值、道德素养、法制观念、监督意识、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培养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反映主客体有机统一的一种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韩秋雨.电子竞技除了娱乐,我们还能做什么[n].北京晨报.2004.01.16.

[2]李宗浩,王健,李柏.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9(1):1-3.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6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7

关键词西方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内涵中国体育精神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1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

西方体育价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植于希腊传统文明,造就了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20世纪西方社会动荡发展,由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复杂,推动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文化,它以专业的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为发动机,融合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意味的西方体育价值。将体育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融会贯通,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研究分析,这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蓬勃发展。西方体育价值有其自身的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相对于我国不成熟的体育价值体系,西方价值体系可谓专业、严谨有条理。西方人将体育看做神圣的运动,在体育竞技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思维逻辑清晰,毫不模糊。这主要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而我国的体育价值精神内涵类似于一种文化,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思想也比较模糊,西方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将其看做一种道德品质的树立,在体育过程中始终倡导挑战精神。这对于个人思想和行为来说也产生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2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内涵

2.1西方体育价值具有人体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注重塑造人体,将人体培养作为体育锻炼的重点,这主要是传承于古希腊人的思想和观念,古希腊人对于人体非常崇拜,这直接导致了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具有人体化价值倾向,体育运动大多注重锻炼健美的身材和匀称的比例,因此,古希腊体育中的拳击、赛跑、格斗、射箭、标枪以及投铁饼等运动非常典型,成为了运动员热衷的项目。

而中国体育价值更加注重身心的统一,将人格培养融入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的内涵在于培养内在的品格,体育锻炼是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和升华,对于人的身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体育价值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

2.2西方体育价值具有健身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夸大健美和体格和硬朗的体态,对人体高度崇敬,重视形状和身材肌肉和气力,体育运动中赏识运动员的体格、肌肉、耐力、柔韧度、速率和气力等等。西方体育价值的主要思想即健身化,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健身,锻炼强健的体魄,提高人体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这种思想非常符合西方人重行动、提倡科学、讲究规范、追求竞争的特点。因此,西方的体育都具有严格的价值体系。

而中国的体育价值重在养生,注重内外结合以及体育精神对于身心的影响。讲究由内而外塑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强调内外兼修,以柔克刚。

2.3西方体育价值具有竞技化价值取向

“体育是一种竞技、一种挑战。”这是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的体育价值观。社会竞技活动造就了西方人用于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竞技运动的诞生是在西方价值观念之下产生的,符合西方人竞技、超越、追求第一的思想。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决斗,古罗马斗兽场上的决斗,就体现着西方人的竞技意识和在赛场上的尊严。

3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对于中国体育的启示

3.1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价值文化

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具有单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具有统一的程式化的运动方式和标准,古板而单一,难以造就多元化的方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者和运动者的性格的形成和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体育价值理念,注重个体的发展,包容其多元化,促进我国体育价值的繁荣发展。

3.2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西方国家的体育价值非常注重竞技,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我国的体育价值更多的是娱乐性、休闲性,没有形成强烈的竞技意识和思想。体育运动具有强烈的竞技特点,我国应该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化国人的竞技意识和思想。

4结语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对于我国的体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不过在学习西方体育精神的同时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西方体育精神的特点,不断深化整理,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将中西方的体育价值体系有机地结合一起,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体育精神的发展。

基金项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Z13a18);课题名称:从体育的角度探究泸州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石龙.论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兼论我国的缺失与回归[D].华南师范大学,2007.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8

关键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

体育文化伦理就是体育文化中的内核部分,探讨的是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人伦关系的准则与道理。当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在体育的所有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伦理逐渐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和商业化不断膨胀的今天,体育文化伦理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是,如任其失范现象恶性发展,无疑将带来严重后果,“势必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衰退、道德滑坡等。这严重腐蚀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泯灭公平、公正、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竞技体育道德,毒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降低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1]

一、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很强调社会,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倾向。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直接造成体育文化伦理的失范,最终导致整个竞技体育呈现出异化现象,即本质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

(二)虚假主义

在我国竞技体育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逐渐出现虚假主义现象,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而弄虚作假成为不少个人和团体的手段,竞技体育因此逐渐失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本性,奥林匹克所秉持的诚信原则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涉假现象而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虚假主义充斥着竞技体育从赛场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三)商业主义

商业主义,原初的意思是指为所持有的商业精神、目标、方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某种行为的总括。现今社会,主要指商家、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或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实践途径和行为观念。它把任何事物作为生产利润目的的对象,生产、销售行为为私利所统治。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主义,这是商业化价值观滋生的结果,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体育文化伦理异化的最突出表现。

(四)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一种“工具”,“人们对于体育附加值的追求导致很多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出现狭隘化,片面化,认为竞技体育不过是运动员或者团体获得利益的手段。”[2]“金牌战略”高于一切,这种偏执的追求源于对竞技体育的狭隘理解。第二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狭隘理解,这在训练中表现十分突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训练、轻教育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和操作,直接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对策

(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伦理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让竞技体育对人与社会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现代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只能在人文精神的重新构建中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3]

(二)加强道德建设

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早期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在体育赛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体育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如何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功利与奉献关系的教育,既要注重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使体育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防止过度商业化

商业的侵蚀使得体育文化伦理不断异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甚至危及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纠正商业过度化,是体育文化伦理回归的必然选择。“商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会严重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商业利益渗入体育竞赛,甚至商业化控制比赛,会使竞技体育被扭曲和异化,造成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的破坏,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职业化,其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利益。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同时,反对过度的商业化,反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对体育比赛的控制与操纵,保证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公正。”[4]现代奥运会也须正确处理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杜绝商业的过渡侵蚀,才能永续活力。

(四)重构体制健全法律监督

重构体育文化伦理,还须从体制本身改革,并健全体育法规。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会治标不治本,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各种丑恶现象会继续大行其道。

在加强体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体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根本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应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积极宣传体育法律法规,加强体育法制教育,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体育的执法工作,针对体育界的违法现象应启动司法介入程序,通过国家法律手段整顿体育市场,对体育商业化过程中被‘物欲’思想左右的违法者,进行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

参考文献:

[2]郑溪.大学竞技文化迷失现象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9

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74-03

中国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金牌“0”的突破以来,仅仅用20年的时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达到32枚,比第1名的美国仅少3枚,超出俄罗斯5枚,呈现出超俄赶美之势。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进步是客观条件的硬实力加上主管条件的软实力之和。在过去的奥运备战征程中,我们已经围绕如何提高中国金牌的硬实力,在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但凡重大的攻坚项目,光有硬实力的提升,没有软实力的提升,并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中国体育界已经深刻认识到竞技体育软实力对于指导奥运备战,造就政治坚定、意志顽强,敢于和勇于胜利的威武之师,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1软实力与竞技体育软实力

1.1软实力软实力(softpower)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nye)于1990年提出。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这种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依赖经济“胡罗卜”诱惑或军事“大棒”来威胁、利诱别国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使用力量的方法,即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就是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及其影响力[1]。

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要充分发挥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换言之,软实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的议程的能力,是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它无需耗费代价高昂的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就能屈人之兵,经济又实惠[2]。

1.2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从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看,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离开了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就无以附着,无以发挥其功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软实力不仅仅是说服,它是引诱和吸收的能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同时推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

通常认为,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硬实力是构成综合实力的物质基础,软实力则决定硬实力利用发挥的效率,同时反作用于硬实力,对硬实力的加速聚积具有积极作用。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而软实力就具备这种超强的穿透力。

1.3竞技体育软实力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来分析“软实力”概念可以看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国际政治领域而成为更高层次的概念,并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旦我们跳出约瑟夫・奈所关注的领域,便会发现,竞争并非一种仅局限于国际政治领域的现象,它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竞争更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竞争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对这种实力作进一步的分析,自然会得出“软实力”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软实力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竞争主体之中的精神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主体参与竞争并对竞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3]。

竞技体育按照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竞争主体。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训练方法、经济投入、运动员数量、场地器材设备等物化层面的硬实力挖掘,而与其相对的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开发不够深入。竞技体育的软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备的竞技体育的思想与文化的吸引力、价值标准与政治制度的感召力以及人性修炼与精神文明的影响力等内在的、人化的综合竞争能力。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竞技运动成绩的提高,外在需要科学的训练与竞赛,内在依靠文化建设与体制创新。

2竞技体育软实力的作用

2.1复合作用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由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因素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代表着一个有机的整体。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复合要件",两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竞技体育软实力能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效应,但却不能脱离硬实力而独立发挥作用。

2.2双赢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投资者希望市场发育成熟、群众基础好的项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部门恰恰可以利用良好机会发展体育产业,减轻财政压力,这样为竞技体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体育经济新的增长和长远发展,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又促进软实力的优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够长期互利共赢的实力。

2.3先导引领竞技体育的软实力包括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价值、管理制度等多种内在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决定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效率等等方面。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软实力建设是灵魂,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要有软实力作引导,指挥其科学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都将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人们对软实力的认识也有品位、上档次。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国际间、地区间的软实力竞争越来激烈,过去认为是良好的可能会“落伍",现在认为是优化的可能不久就会落入“俗套",竞技体育软实力始终在一个动态的优化之中。

3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3.1竞技体育价值认同竞技体育的组成是由双方面构成的,一是运动员的竞技表演;另一个是观众的观看与欣赏。竞技体育是否成功、表演是否精彩、水平是否提高,观众是最好的尺度标准。精彩的表演、高水平的发挥,观众自然积极性高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竞技体育才能说得上成功。如果比赛或表演大失水准,对不起观众,观众怎会买帐呢?试想没有观众的比赛或表演会是什么状况?竞技体育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观赏娱乐,运动员找到运动感觉,观众才有欣赏和娱乐的感觉,这正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4]。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积极进取、不言放弃,这是我们崇尚的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体育运动风行全球并深得民众喜爱的基础。

在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任务,使其政治属性过于突出,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还是坚持“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思想,国家也在实践“奥运争光计划”。难道运动员辛苦地训练就是要争冠军、夺奖牌、升国旗、奏国歌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刘翔在110m的决赛中会因为没有约翰逊同场竞技而感到有些遗憾呢?如果仅仅是为了金牌,为什么还有“虽败犹荣”呢?长久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观众衡量体育价值的标准仅限于荣誉感、责任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而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众的体育价值观也在悄然改变,变得更加开放、平和。

国家以奥运争光为导向,省市以金牌为标准,个人以名次论英雄,导致竞技比赛重输赢、看结果、没过程,在运动场上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例如十运会的“孙福明让赛、邢惠娜挤人”事件。竞技体育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竞赛表演上,运动员关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在于竞赛的过程,观众当然在乎过程。如果有精彩的表演过程自然会有出色的结果。观众重视比赛结果,但更重视比赛过程。如果比赛没有了悬念,谁还会去看呢?现在,我们的观众依然追求荣誉,但更看重获得荣誉的途径、方式乃至成本。近几年来,社会大众对让球、兴奋剂、裁判腐败等体育消极现象口诛笔伐,反映了社会的成熟理性。哪怕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奥运会金牌,也无法再一俊遮百丑。

竞技体育价值观要求我们的运动队根据时代特征、项目特点和运动员个体差异,创造鲜活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来把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转化为2008年奥运会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知荣明耻,人之根本;明辨荣辱、国之大策,广大备战工作者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引下,必将用软实力激活硬实力并弥补硬实力的不足,在全社会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过程中,树立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崭新价值观。

3.2竞技体育文化建设竞技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竞技体育的根据地,是宣传思想工作实力的标志,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战场”,是增强竞技体育凝聚力的阵地。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我们学习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运动方法、掌握了竞赛规则,但与之运动形式相比,将这些外在的运动表现与内在的文化积淀交融,结合我们东方传统文明,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竞技体育文化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是熔化在中华各族人民血液中挥之不去、化之不开的浓厚民族感情、优秀民族品格和民族志向,那么我国竞技体育折射出的就应该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在我们国内可以观察,凡是具备较好文化建设的运动项目,运动成绩也非常优异而稳定,例如我们的“乒乓文化”、“女排文化”等等。为了建设良好的竞技体育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强化人文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以人为本”将成为新世纪人类发展体育的共同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观向“发展目标的社会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健康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这些都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共识。随着人类发展观从“物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位”,作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体育亦将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使其成为新世纪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与做事。纵观国际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主要特点,着重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人文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竞技体育也须承诺身心的教训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

3.3塑造竞技体育品牌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技体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体育品牌,承载着弘扬体育主旋律的使命,是时代的投影、精华的浓缩、质量的结晶,是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标志性工程。在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尽可能的塑造属于我们的运动品牌、体育明星。我国的乒乓球、女子排球、跳台跳水、射击、举重等优势项目,要变成世界竞技体育品牌,就像一提到篮球,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的nBa一样。中国目前像姚明、刘翔这样的体育明星还是太少,争取多些项目出一些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我国的优势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已经具有一定影响,要很好利用群众基础好、影响面大、“人气”指数高等优势,通过国内以及国际赛场,打造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更好的发挥出品牌优势。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是最具代表性的运动项目,不仅是我国的国球,也是国际竞技体育舞台上势不可挡的长盛不衰项目。

伴随着体育意识不断加强,体育运动的高竞争性和高娱乐性产生了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体育明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杰出体育人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赋予了竞技体育日新月异的反作用力,促使许多人加入到体育实践中,扩大了体育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的体育人才。高水平的赛事和备受关注的体育明星的魅力、风采与赞助企业的产品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体育品牌形象化。

3.4管理体制的创新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一种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管理体制,这也是软实力提升的焦点。我们现在进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增强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尽管举国体制对中国体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它表现出与社会环境日益滞后性。因为竞技体育中的“举国体制”是指把体育理解为人民和国家的事业,因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只存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公共部分,政府管理在竞技体育中也只能在此部分尽其责任与义务。反之,竞技体育的有些方面就不适用于“举国体制”。需要指出的是,竞技体育中的职业体育不能实行“举国体制”,因为它具有明显的产业性质,靠市场经营赢利,采用出售门票、电视转播、赞助广告等多种手段获取利润。因此说,如果市场化运作可以带来更高效益,并非政府投入不可,那么也就可不实行“举国体制”[5]。如对于非奥运项目或预期难以在奥运会上有突出表现的体育项目,如马术、蹦床等,政府就不应投入过多,而且,部分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还有待琢磨,这些项目若实行“举国体制”则会事与愿违,内耗太大,得不偿失。另外,就场馆设施来说,只有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政府投入,其他许多则可以置入市场体系之中,其开放运营也是如此。鉴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试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既要从完成第29届奥运会的任务角度出发,又要对6~8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足够的估计,来论证改革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设计改革实施方案和步骤[6]。

举国体制作为我国体育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管理体制,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在中国现阶段,举国体制指向的目标应是竞技体育的公共管理部分,向人们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例如市场发育不成熟或没有进行市场运作的竞技项目。而在公共领域以外的部分,主要权力要移交社会,由社会管理营利性质的体育,即凡是能通过市场运作得以发展的项目,都不在举国体制范围之内。政府与社会在管理实践中,要区分角色并合理定位职能,行使管理权力,将各自管理之手伸到该伸的地方。政府与社会这两只手都要伸出来,虽各有分工却又密切配合,这也正是体制变革的关键所在。

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为全国竞技体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时期,必然要接受新的考量,也必将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发挥其辐射和影响力。我们应以更强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心,来提升竞技体育软实力,我们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董立人,寇晓宇,陈荣德.关于中国的“软实力”及其提升的思考[J].探索,2005(1):143-146.

[2]张晓慧.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3):25-28.

[3]黄牧怡.关于“软实力”的哲学思考[J].哲学视野,2004(12):13-15.

[4]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6):20-22.

竞技体育的价值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06-03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改革)从高层重视到社会认识,都进入了新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协调推进机制和相关政策方面的呼吁更加集中。但总体上来看,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偏差,要进一步强化体育课及课外锻炼,需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推进一系列的改革,从行政管理人员到学术研究人员都要作策略性调整,并且每一项研究都离不开基础性研究。

一、对学校体育价值的再认识

在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包括基础性论点、观点,都涉及到如何认识体育价值的问题。如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体育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应该给他们带来什么?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者、管理者以及执行者如何去看待、规划、实践学校体育工作,这既是一个学术性的问题,又是一个有着很强实践性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有体育课程标准,而课标应首先回答“体育价值”这个问题,而体育价值又不单纯是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围绕体育的价值应该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得到成长。

实际上,学校体育除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以外,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价值。

1.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因此只要是体力活动就可以了。至于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则只是少数要做运动员的人的事。因此无论是学校的体育课,还是全民健身,只要“动起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基本上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和专门的运动技能。这样的认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不受重视、体育课教师只要会喊“一二一”就行、体育课经常被挤占等现象的思想基础。

既然体育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是必修课,它就该有基本的教学目标。这个“基本目标”只能是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学生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对运动的热情,体质自然而然就增强了。所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育价值的副产品,而真正体育价值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技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个人素质的表现。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缺失成为学校体育价值认识的最大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的素质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2.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如果体育能够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就能够通过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体育就能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提高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姚明曾说过:在运动场上我必须做五件事,也是我日常生活中所要做的五件事:绝对服从裁判;绝对依靠队友;绝对尊重对手;在场上的所有表现都会影响到比赛结果;每一次的输赢只是暂时的,若想未来取胜就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很多中国人不守规矩的根本原因在于没上好体育课。我非常赞同,因为中国学生上了14年的体育课,不仅没学会运动技能,绝大多数的人甚至从来没参加过校内的体育竞赛,没有竞赛就没有竞争,学生就没有提高运动技能的欲望,就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更表现不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就无法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等优秀意志品质。纵观学校所有课程,除了体育,并没有其他学科能够切实教会学生这些意志品质,没有竞赛,体育的“培养健全人格”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

现在学校体育改革已经到了关键的转折点,我们需要从体育科学的角度、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做更深入的、更有说服力的阐述。

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

1.体育教育不重视“教会”

如果把体育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为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那么学校体育的“效果”就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而这一点,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知识和技能的“含金量”。例如,北京市密云区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从小学到高中每天两个大课间,上下午各半个小时,夏天是上午跑操,下午做其他的活动;冬天则是下午跑操,上午做其他的活动。在运动量方面:小学一二年级每次大课间跑300-600米,三、四年级600-800米,五、六年级800-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2000米。每天都按照这个标准去跑,结果跑出了北京市连续七年的体质健康测试冠军,并且学生的高考成绩连续七年逐步提高。

北京市密云区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特别是在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这种经验无疑非常有价值。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这只是阳光体育大课间,并不是体育课,更不能把体育课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

学校体育要立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性运动技能,如跑、跳、投以及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等,另一类是专业性运动技能(如篮球、足球、武术等)。要以教会为总目标,首先解决的是有哪些运动技能是必须教会的,哪些是在必须教会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运动技能。我们要把体育课的重心放在教会上,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专项运动技能,这是我们路径选择的重要方面。

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我们需要至少三个方面的准备。一要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从学生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讲,那些基本运动技能需要首先建立起来,再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特征安排不同的技能学习。二要理清学和练的关系,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看到自己运动技能的提高,才会真正喜欢上体育,所以学和练是我们学校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三是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推进的问题,如何能够保持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推进,是保持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按照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学课程整体推进是要把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进行整体策划,这才是我国学校体育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方面。

2.体育教育忽视竞赛

近年来,大家都在比较中国和日本的教育,大家都“一边倒”的认为我们的教育在提振学生的精气神、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不畏艰险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上落后于日本。得出这样结论的最直接的依据是,日本青少年的体育竞赛开展得非常普及且全面,每天每个学生都在运动场上竞争。而我们的学生则基本没有这样的竞争。

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竞赛,没有形成校园体育竞赛体制、机制和组织方式。学校体育如果没有竞赛,就谈不上体育,所以在体育路径选择方面,除了要“教会”,还要组织体育竞赛。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竞赛主要是指在班级内部、班级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体育竞赛。有很多学校在体育教育中采取了“一校一品”的教学模式,即学校各个年级都选择同一个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等)进行教学,学校常年组织该项目的全校性联赛,通过竞赛组织出来的校队在当地的成绩也名列前茅。这些案例显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清晰途径:要组织好班内、校内和校际间的竞赛,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校的体育工作,才能真正彰显学校体育的价值。

3.体育教育办学条件全面落后

这是整个教育的短板。表现在:(1)师资方面:现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没有什么运动技能,也没有学会怎么教别人。中国教师有一个现象:教师总量严重超编,而体育教师总量却严重缺编,这也是不重视体育最直接的表现。(2)经费方面:场地设施经费匮乏,本来在学校的办学经费里包括德、智、体、美四育的经费,但在举办比赛、提高运动技能、改善运动场以及增加体育老师的津贴方面都是不到位的。(3)政策方面:政策滞后。政策最重要的是评价体系,其中在学生的评价体系里,唯一重视的是中考体育加分。所以整个体育教育办学条件是全面落后的,而所有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问题。

如果把体育教育作为一个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不可替代的途径,成为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那么我们对体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完善学生、学校、社会支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激励政策就应该没有障碍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学校体育的价值真正搞清楚,真正能够形成共识,才能真正解决体育办学条件的问题,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体育包括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们现在大张旗鼓的进行校园足球改革并不代表我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而我们恰恰是为了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足球水平很差,认为强化基础从娃娃抓起,既符合足球发展规律,又符合体育的价值。所以我们现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要做成一个标杆,通过校园足球工作的推进,能够更好地彰显体育的价值,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观念,改变对体育价值的思考方式。如今我们要保障两个方面,一是在供给方面,其中包括场地、师资及经费。二是在精神上的追求,其中包括怎么改善教学、训练以及竞赛,并且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学校体育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其中既包括对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受教育者个人能力、素质的评价,这是最基础性的工作。而目前来看,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硬件问题会逐步改善,但是教学、训练以及比赛的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相对来讲难度更大一点。只有这两个方面都有实质性的改进,学校体育才能逐渐走向正轨。

三、对学校体育改革的期望――以校园足球为例

1.校园足球改革的三大核心任务

校园足球改革的三大核心任务,就是教学、竞赛和保障体系。

第一,教会运动(足球)技能。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校的第一项核心任务,就是要教会每一个孩子踢足球。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教孩子们足球,在课余活动里面,组织孩子们训练,参与竞技足球比赛,而所有的这一切,教会是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问题。2015年暑期和2016年寒假期间,教育部对14000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并且即将下发《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技能等级标准》,组织拍摄校园足球教学视频等。

今年我们准备做两件事:全面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校工作,促进校园足球工作的全面开展;拍365集足球教学视频,使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学生通过每周一节足球课学会踢足球。

第二,构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运动技能,只有通过比赛才能激发孩子们参与锻炼的热情,也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够实现体育立德树人的价值。所以除了扎实开展教学任务以外,在课堂上、在班级内部,也要经常性地组织足球比赛。在参加校内比赛的基础上组成校队,参加校际比赛。同时,开展选拔性的比赛,在此基础上组建区域、县、市、省和全国的最佳阵容。

第三,完善校园足球保障体系。包括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改进和优化场地设施;安全风险防护和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加大校园足球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学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

2.建设校园足球的舆论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