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生职业分析十篇体育生职业分析十篇

体育生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9:53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职业能力能力提升

1.职业能力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多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对职业能力的诠释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着力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和立足国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丰富了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胜任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包含多个层次和构成要素、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量和本领,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组织与指导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1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2]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清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施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行、理论与实践共进,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成学生全面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其思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着重在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设置围绕“三点一心”,即学生发展、学科体系、社会需要“三点”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个核心”,设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权重比控制在2.5:5:2.5,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普通教育课程能够解放学生精神与思想,摆脱“无知、偏见与狭隘”,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涵盖体育专业理论技术和技能,兼顾术科与讲授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为胜任教师职业做准备。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对学生的了解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包含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能力、课程总结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实习实践是学生将专业理论技能与实习学校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见习贯穿于大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学年,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教学的过程及对教学评价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沟通互动、求教同行、积累教学经验等。

2.3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2008)强调通才培养,重视体育教师和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注重对通用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中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学生首先通过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中对性格、优劣势有客观了解;参加各类就业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积累经验;关注就业市场和职位信息,明确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3]依托学校培训平台,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体育院校承办的国职级健身教练、游泳救生与教练、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体育场地工、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培训。全面提升训练理论、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体育比赛组织与训练、体育资源统筹与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或班集体工作,提升交际能力、团结协作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能够增进与同学、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今后一线教学与管理、与同行与领导的相处发挥正迁移作用。积极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如省运会、单项锦标赛大师赛相关工作、人民体质监测活动等,塑造服务他人的能力;投身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活动,升华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对于今后胜任体育教师岗位具有深远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8.

[2]王家宏等.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4.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意识现状分析对策

中等职业学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开展终身体育为主要教育方向,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终身化,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当前的中职生体育意识如何呢?

我对所任教的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实际状况及准确数据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无锡市区多所中职学校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中职生体育认知总体水平较低,男生体育认知高于女生,体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存在学生爱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有喜爱的运动项目但不愿意参与或者不能运用于健身的矛盾现象。

一、中职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职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经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碰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统计,市区内几所中职院校2010级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如下:

以上学校的体育成绩虽然及格率较高,最高甚至达到了95.8%,但据统计,60―70分这一分数段的分数占比重的70%左右。现以我校学生体育期考成绩为例:

1.考试对象:2010级新生;考试内容为段考50米,期考1000米(男)、800米(女)和球类考试(篮球、排球、足球任选一项进行考试);考核要求为以上内容三个模块全考,缺一为不及格。

2.考试结果:经各位体育老师认真核实班级人数及考试情况,2010年秋季学期整个2010级学生体育学科不及格率达到16.5%。其中部分班级的期考成绩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所列班级情况来看,不及格率比较高的班级有:2010维修班(44%),2010钣金版(42%),2010电商三(33%),2010营销二班(29%),2010物流班(26%)。

二、中职生体育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分析。

华中理工大学程小虎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只有10%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无规律,没有养成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的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的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爱好,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爱好,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时,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的价值了解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爱好,是直接爱好,而不是间接爱好。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马上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主客观因素分析。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对于中职生来说体育成绩的好坏不会影响拿毕业证,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较正规的技术学习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倦心理。

三、预防与减轻学生的淡薄心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这一两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甚至出现不愿意考试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和效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通过对我校学生上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识。

无论从体育老师的角度还是整个学校的文化导向来讲,教师都应该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白体育的作用,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娱乐性体育教材。

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发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是促使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在体育教学中,“差生”是客观存在的。

在对待“差生”的问题上,体育老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是要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同一技术动作或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使“差生”感到“练”有所获。同时,对“差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恰当的表扬,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差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差生”的范例,激发其他“差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差生”不再惧怕体育。

(四)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

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缓解。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五)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竞争性、娱乐性强的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竞争心理人人都有,是成就感的反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竞赛方法激发学生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厌倦心理。

(六)体育老师的表率行为。

体育老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做到语言端正文雅,对学生指导温和、规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恐惧感。如果体育教师总是以粗暴、强硬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将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迁移到体育教学中,从而产生厌倦心理。

(七)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比较合理,防止极端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提出不同要求。

(八)关注体育心理障碍,需要辅助相应的心理知识指导,教师要更好地认识学生的身体意识,提高激发学生表达身体语言的技巧。

要注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生理的变化会对心理的自我表达力产生一定的阻碍。他们往往羞于展示自己的体态,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会害怕类似竞技运动过程中的挫败影响到自身形象,所以很多时候,一部分缺乏自信心但内心又特别希望他人关注的学生会出现逃避运动、逃避考试的行为。

总之,体育课中产生的淡薄、厌倦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回避这一厌倦心理,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相如,姚蕾.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3]张弘.吉林省白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

[4]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3

关键词:目标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2012年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Y20120061)

以目标教育视角分个体探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于强化职业目标意识,构建职业目标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社会职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特征情况,指导大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高远目标”,以应对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目标教育的联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测定、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身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即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清楚自己未来需要什么,应当怎样去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大学生目标教育是指根据高校管理目标和大学生个性特点,科学设计出分层次、分阶段、分个体的目标实施方案,以此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动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目标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就是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即引导学生回答“未来自己做什么?”、“怎么样做?”的问题。以此调动大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参与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其个人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认识不到位,生涯规划不合理

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意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够清楚地认识目标教育的内涵,以至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显得很被动。尤其是大一新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只是跟随老师的步伐,简单地勾画自己毕业后所希望的职业,缺乏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这只从形式上完成了个体的职业规划,实质上意义不大。此外,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也可能受周围同学或是家长思想的影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制定出不符实际的规划。一系列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不到位。由于对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以至于对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存在很大的误区,盲目地制定职业规划。

(二)受传统思想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出现偏差

家庭环境及长辈思想观念是影响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外在原因。在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父母的职业发展对大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调查中,学生从事家庭类似职业的约占21%,孩子的职业与父亲或母亲的相同的约占30%。二是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小受家庭观念的强烈影响,父辈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例如:比较稳定而又有退休金的职业教师或医生等职业从小就被父母灌输于脑海,进而有很多非师范却也不喜欢教学的大学生跻身于教师这一行业;三是受家长影响,追捧所谓的“铁饭碗”职业——公务员,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从而出现生涯发展与实际不契合的现象困扰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三)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生涯规划出现误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良社会趋势逐渐呈现出来。就业、住房等问题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大问题。过于忧心现实生活状况而难以承受现实所带来的压力,在制定职业规划时,无法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劣势。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难等主要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存在一种胆怯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随意地制定一些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职业规划。其次是对学历的认识,很多的个体大学生一味跟随大众追求所谓的高学历,却没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估。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并且不熟悉职业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出现不合实际的问题。一系列的不良社会趋势对大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在如此社会压力下,更多的大学生在制定规划时都期待能够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

四、目标教育下分个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路径

分个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方式,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挥个体(大学生)潜能,实现职业目标,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充分认识职业环境,制定个体化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或指导教师应对当前社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在此,笔者将职业环境分为国家事业机关单位、国营企业、外企、民企、创业、自由职业等六大类。而每一类对用人标准各异,只有我们教育并指导好了大学生去判断岗位要求,才能迎合岗位需求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两难”问题。

根据北森生涯学院在《高校教师的职场必修课》中所指出:每一个单位内部有它的核心价值观、指导原则、行为方式、管理模式、仪式表现、办公室文化、待遇要求等七个方面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谋职者,只有在了解了用人单位或公司的这些考察指标,才能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方向,才能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设计、调整职业生涯,才在激烈的社会竞赛中能脱颖而出。

将目标教育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时期的不同阶段里,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并根据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以及制定出的职业规划,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对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彻底解决大学生个人在职业规划中遇到的误区。在教师指导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发展意愿,引导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把职业目标规划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使其将来在实施规划时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状况。

2、根据个体发展特点,调整个体化职业生涯规划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结合大学生个人的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促使自己对职业目标有一个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在对职业规划误区的认识上,自我审视更重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对自身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一步地分析目标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弄清目标教育下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估自己,渐渐发现自己在职业规划中的误区,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反复的修改和调整,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进一步明确目标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解决自身在职业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在满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调性。根据不同时期自身的发展情况,做一定适当的合理的调整,使自身的自我实现价值得到不断地提高。根据自身的情况变化,可以每一学期或每一学年或更长的时间后,对之前制定的职业规划进行再一次的修正审核,直至再次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符合自身的发展状况。

3、全面解析自我,实现个体职业生涯阶段性目标

以职业目标为前提,确立正确的适合大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大学生职业规划误区,强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后,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与自己相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一,以职业目标为前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思量自己的爱好特长,根据自己的性格,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其二,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为短期目标,努力奋斗,积极参与学校设置的各项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如“带薪实习”,检验目标的正确与否,积累社会经验。此外,也可自己利用空闲时间以制定的规划为目标不断参加各种相关的社会实践,让自己切身感受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另外,鼓励大学生把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亲自去实践,亲身感受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状况,即实践出真知。针对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亦可与一些企业或政府机关协商,争取一些实习或兼职的岗位。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即是根据每个大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其兴趣爱好,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以此强化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意识。

以目标教育的形式解决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遇到的问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大学生对自身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以个体的形式探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更有效地确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规划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未来事业的方向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李德全.从目标管理到目标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2000,4(19).

[2] 王柏林,毛灿月,胡正奎,卢文涛,周梦顺,高职生职业目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教育呈现为高负荷运转状态,重负的高校教育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释放学生过剩精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持校园稳定、创造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等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进一步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新《纲要》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目标,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也日益显现。为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有着很高理论和实践意义。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学生体育社团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提供了环境条件和组织保证,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使我们了解当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内容和规模,活动场地器材的配备,活动经费的来源,学生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程度,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学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以及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不仅可以对当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准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与原则,而且对推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自我发展,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调查选取了邯郸职业技术学院10个体育社团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各社团共随机抽取男300名、女200名共计500名社团成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共查阅有关论文共计20余篇,查阅了有关的书籍获得的一手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出问卷500份让体育社团成员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获得有关各体育社团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

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并用excle20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社团现状的分析

2.1活动动机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社团形成原因在于成员的娱乐性、目的性,组织形式均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中减肥和缓解学习压力居于首位,提高自身技能和裁判居于第二位,扩大交际、增强体质、健身健美等目的性动机相对较低。

2.2活动场地、器材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学校的各种场地、器材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也导致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下降。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由于场地的限制而放弃活动或推迟活动等尴尬事件。正是由于场地的不足,才使很多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对社团失去信心。而器材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对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下降。

2.3经费来源的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和其内部成员的会费,生产或经营与大学生相关联产品的企业和商家也是其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组织结构是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组织者负责全面工作,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工作也有具体分工。大部分社团只是鉴于学校规定或大型节日开展活动。社团在没有特殊要求下不会开展活动,平均每年的活动次数在两次左右。

2.4学校社团目前规模

从调查可以看出,我校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立了不同名称和性质的体育社团。比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跆拳道协会等各种体育社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办社团数量比较多的是国球社和足球社,参加社团人数较多的是国球社和太极社。

2.5学生对社团的认识、态度及参与情况

从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只是一时兴起才加入社团,加入后从不参与社团的任何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参与情况也完全不一样。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在校学生体育社团采取“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运作方式。

3.对策与建议

3.1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不应该只单纯地停留在一个目的上,而是应该勇于尝试、发展自身的潜力。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3.2学校管理层要给予学生体育社团充分的关注,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团,更好的给人生定位,从中学习更多的有用知识。学校应尽可能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建造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馆进行活动,进一步促进我校群体活动的蓬勃发展。

3.3学校应尽可能为体育社团争取校外交流的机会,开阔社团成员的视野,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加大经费投放力度,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社团活动。为体育社团的各项活动开展提供财政支持和有利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学校体育社团的管理,使之更正规,朝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体育专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我国就连续不断地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以及深灰大环境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人数将会持续上涨,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会与日俱增。鉴于此,我国许多大学也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分析大学生择业的标准、目标等,但是从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入手的研究却很少。通过本选题对就业、创业、考研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原因、本专业的喜爱及了解程度、选择本专业原因以及期望中的职业类型的调查与分析。为今后体育学院学生择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期望分析

在该调查中可以发现就业意向虽然呈现多样化但是都有其明确的意向,意向主要集中在就业和考研两个方面。毕业后想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人数在六成左右;其次就是选择考研也有近四分之一;而创业的比例却远低于期望直接就业和考研的人数;而选择其他就业期望稍大于创业期望。从这个调查中可以初步得出:体育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期望的择业呈现多样化,并且可以清晰的看出期望直接就业和考研的学生人数占大部分。当然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性别对于以后的就业期望没有太大影响,创业和考研比例上看也相差不大。

二、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程度

针对体育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调查时,能够看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各有不同,他们对重要性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很重要、重要、一般这三个选项上,尤其是对于一般的选择相对较多。不难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还是比较重要的,还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的,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方面在平时应该向学生们多传授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学生们能够在认为它重要的前提下也能有资源、有机会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

在对体育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的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都大不一样。学生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很少,可以看出大多数都不会去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度的了解。因此,可以清楚看出,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刻不容缓。

(三)对自己所具特长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他们对于自己的特长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在这方面以后的学生还需要学校及老师帮助指导并且自己也要从各方面了解自己的特长,以便于以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了解自己所具特长是对如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方面,所以说要想通透研究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近而研究对自己特长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

(四)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自己就业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从中也反映除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所以说要想通透研究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研究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期望的职业生涯呈多样化、明确化趋势,从本专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占大多数,部分也围绕体育类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意向影响因素中,对自己专业的喜爱程度、了解自己特长的程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等方面对大学生期望职业意向有很大影响。认真了解自己所具特长、选择喜欢的专业学习、深刻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自己的期望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都是主角,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下,才能在现实中实现自己期望中的职业生涯。

(二)建议

1.无论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研、创业,还是其他,都要求我们需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2.基于学生的期望中的职业方向,希望学校能够多与企业和招聘教师的学校沟通,多举办一些招聘会,为大家争取更多就业机会。

3.大部分学生不能清楚认识到自身特长等,为此,学校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相关的以职业发展为方向的指导工作;也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工作或活动以及时发现自身特长促进职业选择。

4.学校、老师应该在学生大一或刚进入学校起就制定自己期望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最合适自己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毕业时不迷茫、不慌乱,按照自己的期望职业生涯规划并结合实际社会所需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肖丽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探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12):135.

[2]李洪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途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3,3(4):1-2.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9-02

一、前言

高职教育以满足各种岗位要求为重要目的,但是当实际教学片面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意识时,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全面的发展机会。为此,教育部高教司于1998年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自此,高职教育的科研教学工作者们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途径与对策。经过高职教育界多年的努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科研与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进一步细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标指导下,继续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毫无疑问,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有必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对我国已有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逻辑中,分析问题处于联结位置,选择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于描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最后展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特征,本文认为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存在四个层次:核心利益层、关键利益层、重要利益层与一般利益层。其中,学生与院校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企业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家庭、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社区、媒体等为一般利益相关者。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学生为教学关系;在更大范围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院校与企业为合作关系,学生与企业为实习或就业关系;在重要利益相关者范围内,家庭能够监护教学与就业关系,教育部能够监管教学、就业与合作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要监管就业与合作关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以从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例如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可从各个利益相关者多个侧面展开综合分析,也可以分别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或者从学生的人文知识、艺术素养、道德观念、人际交往、心理与人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家庭、企业、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般从高职院校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目标,设置包括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改革人文教学模式,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已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针对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还有待深入分析。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大量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即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被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与规律作出判断、描述与论述。此外,研究者还经常运用问卷调查这一定量分析方法,并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夏剑萍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在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将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归纳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不足、高职自身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阻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在问卷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基础之上,相关教育研究通常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客观事物中的多个变量(或多个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的统计规律性。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上述分析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例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孔斌,吴轶勤与卜晓燕分析了影响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子,提出了专业结构优化设置的对策;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许志军分析了辽宁省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并根据结果指出其中不足、提出改善建议。方向阳和莫华善运用因子分析的赋权功能,对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和分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以此设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赵章彬通过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因子分析,找到了隐形变量和相应的公共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方法,得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特征,从而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与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过程中均产生新变量不同,聚类分析是按照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组,从而获得某种内在的数据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杨丽红、黄会明,鲍海君与赵匀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陈跃夫、廖燕玲,以及黄会明等评价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刘康宁和董云川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指标的归类属性与整合等问题,并分析了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性。除了多元统计方法,相关教育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逐渐增多。杨雪和刘武、刘武,李海霞与杨雪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影响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的改进措施。叶映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人格特质、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进行测试。徐大伟等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揭示大学生群体效应与个体环境行为存在相互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这种影响作用,提出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张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教师学习调节方式、学习策略、适应性绩效、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邢周凌和李文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员工满意度、教学科研绩效、社会满意度、财务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组织绩效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211工程”大学为样本,验证了组织绩效四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述研究表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属于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基础上,定性分析探讨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现状与趋势,以及探索其规律性;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定量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度量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有关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经验判断的规律或发现新的规律;而在定量分析结果基础上,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能够更有科学的依据。以国内目前文献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中定量分析有所不足,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还有待更多的运用。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前沿

按照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划分,相关研究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者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现状的持续关注,并且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讨;(2)以高职院校角度,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实践;(3)以学生角度,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心理与人格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互动和个体效果;(4)以企业角度,从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等方面探讨人文教育的社会效益。从高职人文教育研究的分析方法角度看,相关研究前沿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证分析上应有所加强。首先,根据已有的定性分析结果上,在经验与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其次,根据调查结果与其他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等明确问题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问题要素之间的由可观测变量,或不可观测变量所指示的因果关系,以及明确单项要素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验证与优化之前的经验判断与理论模型。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增强院校的人文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企业与社会对具备人文素质基础的人才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分析方法角度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探讨了相关研究趋势与前沿。总之,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学者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02(3):38-46.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7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差异性分析及教学看法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应用”与“应试”困境分析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适应性分析制造业布局与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耦合的实证研究浅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研究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问题与建议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性系统失调与治理策略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政策:变迁、反思与展望教育公平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基于多维度视角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活教育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一致性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4-11-29.

[2]马光远.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eB/oL].21世纪网,,2014-11-29.

[3]aQi日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8-26.

[6]历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8-26.

[7]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eB/oL].中国教育在线,#40,2014-11-26.

[8]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新华网,http:///city/2014-03/17/c_126276532.htm,2014-12-05.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8

关键词日本;职业教育和培训;国际比较研究;亚洲

中图分类号G7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7-0081-07

尽管有时也会看到几篇亚洲国家学生撰写的基于比较视角的硕博论文,却鲜有运用比较方法对亚洲区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下或简称职业教育)进行全面而详尽研究的文献,盖因受制于研究理念和政治需要。在研究理念方面,日本和中国(特指中国大陆)等亚洲国家总试图按照西欧或者东欧的观念来开发本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这一点在二战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政治需要方面,亚洲普遍还积留着一些汉语语言圈有的官僚体制历史文化传统,如所谓的“精英教育社会”或“人文倾向”。以至于职业(occupationandvocation)或者日语中的“[(Jitsugyo),即汉语中的实业]”等概念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均是在这种情形下伴随着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当前,亚洲各国的职业教育正遭遇着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应对的普遍问题和全新困境。为此,本文基于自创的比较模型,并以日本为重点研究对象国,探讨亚洲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在政治和研究等方面遭遇的挑战。

一、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模型

(一)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肇始

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实践大约发端于19世纪60到70年代,如欧洲经济共同体(eeC,196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Grégoire,R.,1966)、扎贝克(Zabeck,J.,1966)等组织和学者的研究。这些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均是基于简便而实用的“学习场所标准”①。但是,德国的沃尔夫-迪特里希·格莱纳特(wolf-DietrichGreinert,1988&1993)曾经很直白地批评说,这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模型使用得太过泛滥。他运用“管理模式”这一概念(或者说标准)概括并提出了三种职业教育类型,即(自由)市场型、官僚体制型和混合型(即德国的双元制)。

不过,格莱纳特在他的分析模型中将日本与美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并称为“(自由)市场型”,这是颇令人质疑的,因为日本并不仅仅依托公司内培训开展职业教育,还依靠学校行政体系开展职业教育。这是地处亚洲的日本区别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体制非常鲜明的特征。

(二)职业教育的三维分析模型

即便在德国,其他研究人员也批驳格莱纳特的分析模型过于简单(Blossfeld,1993;Deissinger,1995;Georg,1995)。这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需要考虑采用多维度的分析模型。

布洛斯费尔德(Blossfeld,J.,1993)提出从教育学、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他却不能对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戴辛格(Deissinger,t.,1995)则提出从组织、教学(课程)和社会化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简化为三个“职业教育类型”,即英国的工作导向型、法国的科学导向型和德国的职业导向型,但在实际运用中,却仅仅从教学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当然,也有对统一的比较标准持怀疑态度的倾向。如,格奥尔(Georg,w.,1995.pp.77-79)认为,比较就是以人为鉴反思本国的体制,并在特定的体制背景下提供准实验研究的信息。

但是,如果研究三个以上的系统(或国家),总需要使用预设的工具来分析并相互比较研究对象,以洞悉其在多个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定位,因此,在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中,采用多维度的比较研究和分析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三)职业教育的二历史轴、三或四维度分析模型

依据以上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可以建立如图1和图2所示的“二历史轴、三或四维度职业教育比较分析模型”(寺田盛纪,1998&2000)。首先,四个维度是指职业教育行政和财政、基于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制度的职业教育目的和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以及作为以上三个维度之基础的职业教育观念与文化。其次,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每个维度(相当于一级指标)还包括多个次级分析工具(相当于二级指标)。再次,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子系统放置于这个立体模型中。最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整个历史发展就可以从学校教育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比较的两个历史轴)来考虑。基于这个比较模型,可以分析和解释日本职业教育的体制和现状。

二、职业教育系统的发展情况(历史发展水平)

(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9

张军侠、潘菊素在《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解决路径。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探索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途径。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1.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2.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3.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衔接高考多元录取招生模式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很好适应社会的需求;2.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人人都能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基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解决路径:1.明确高职院校多样成才的分类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要在人才观上转变教育理念;其次,要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三,科学合理设置各“提升”类型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标准。2.构建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对不同生源类型学生要制定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其次,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学习平台。3.有效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首先,通识平台必修课程实施分类分层教学;第二,设置工作岗位方向进行分类分层培养;第三,设置分类培养衔接模块课程进行提升类型的选择培养;第四,完善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学生分类学习空间。4.构建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一,完善学分制,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造条件;第二,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第三,完善激励与考核机制。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

王良青在《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4期中撰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分析了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作者认为在“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全球化,加速了国际高职教育资源的流动,使得高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成为必然。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在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第二,我国经济将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高职培养一大批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能为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贡献力量。第三,高职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打造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能满足中国梦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示范校在内涵建设中有三大问题。第一,对高职内涵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丧失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相悖。第二,出台了许多关于内涵建设的措施,但执行力度不够,降低了其存在价值,削弱了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对内涵建设的多样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不一致,削弱了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作者提出了三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第一,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这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第二,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这是生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第三,加强内涵建设,保证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从培养模式上发力,充分调动学校、学生、老师、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次,从师资队伍发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打造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再次,从课程改革发力,课程要体现具体的工作过程,使课程与企业工作过程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需求和适应市场的变化。

论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制度意蕴

张建国在《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7期中撰文指出制度以其特有的具体形式反映了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特点,并以其特有的理念和要求确认、凸显和表征着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制度意蕴。

学徒制中的制度指向“institution”,是指学徒制职业教育活动定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框架,在运行和实践形态上表现为规则、机制和体制三方面。制度在学徒制职业教育中既是一种客观性存在,又是一种历史性存在。

学徒制职业教育中制度的实践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不同规则或规范所构成的契约组合,包括国家或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行业协会或学校等组织建立的章程和一些风俗习惯等规则形态。2.学校、企业、学徒、师傅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性机制,包括学徒培养的利益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3.不同组织框架形成的结构性体制,包括互惠共生的办学体制、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和校企一体化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体制。

学徒制职业教育中制度有三个特征:1.强制性。在学徒制职业教育的所有制度形态中,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特征最为突出。2.中介性。学徒制职业教育中的制度充当着组织或人际之间互动中介的功能。3.系统性。学徒制职业教育中的制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

对学徒制职业教育中的制度进行学理分析,目的是以制度的理念与方式推进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试点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是:首先要系统构建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增加制度供给;其次要构建和形成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最后要建设和完善推进学徒制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环境。

论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

及其实现

邓宏宝在《职教论坛》2015年第15期撰文,指出了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是培养具有时代素养的职业人,并分析了此定位的依据,最后提出了实现的途径。

作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属性和社会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相关需求是确定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两个基本依据。首先就职业教育的结构而言其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其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产业性,其教育方式具有典型的实践性。其次就职业教育外在需求而言,产业世界的特点从生产主导权力逐步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变更,消费需求的多元以及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特点是其主要依据。

基于上述依据,作者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人的社会化功能可定位在培养具有时代素养的职业人。此定位具体有三方面内涵:1.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肩负着推动个体社会化的使命,其目标是使人成“人”,而非“工具”或“人力”。2.职业教育侧重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知识与能力、习得职场规范,使之成为“职业人”。3.职业教育所培养的“职业人”应具有时代素养,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规范、职业情感、职业人格。

最后,作者指出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1.加强教育市场调研,努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确保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学以致用。2.发挥集体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会遵守规则与纪律等,加快其社会化进程。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4.注重学生个性养成,要允许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将学生努力培养成为五彩缤纷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赵志群、周瑛仪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中撰文,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认为其联邦和州政府以及行业组织统一决策、分层实施、紧密合作,为青年提供了中、高职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样化选择和灵活的学习路径,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降低了青年失业率;成功的“现代学徒制”还保证了企业职业教育投入的收支平衡。在实施合作式职业教育制度的国家中,瑞士职业教育的融合性和开放性更高,治理效果更卓越,培训收益也最大,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瑞士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双轨并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相互补充和沟通,证书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体系。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能适应社会需要、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要求、实现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并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经验:1.瑞士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更加协调;2.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3.职业教育涉及范围远超传统教育范畴;4.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职业认知和生涯教育,职教与普教相互渗透;5.瑞士教育体系发展的首要目的是为公民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包括启发公民意识和增加福利,而不是狭义地发展学校教育。

瑞士职业教育实现公认的“良治”的基础,正是其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为基本特征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能力,即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首先在治理结构上,明确了联邦层面和州层面以及第三方治理主体的权利及其职责。其次在治理过程中强调由联邦和州政府管理,联邦、州和第三方共同出资,州政府和第三方负责具体实施。再次在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上,职业教育经费包括公共经费、职教基金和企业直接投入,瑞士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组织是三个主要资金来源渠道。最后在职业教育的治理效果上,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的效果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协调。

最后作者总结得出,尽管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也有很大差别,但是瑞士基于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结构以及所采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非常相似,这无疑为我国职教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全社会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2.明确各级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衔接体系;3.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机制。当然瑞士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全球经济衰退对职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徒位置减少;出生率降低激化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生源竞争,职教招生面临学术教育的强大竞争;缺乏职业培训传统的跨国企业进入瑞士,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造成冲击。

新职业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模式研究

汤霓、石伟平在《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中撰文,从新职业主义视角介绍了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分析了三种主要模式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并对我国高职院校产教合作的成功实施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新职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极为盛行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呼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教育与工作生活之间的整合。新职业主义的发展对传统的美国社区学院提出了挑战,传统社区学院并不能充分地实现社区学院转学教育、职业教育和其他发展性教育的三大功能之间的整合,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有效地应对了该挑战。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是指社区学院与工商个体、企业集团、商会、行业协会或部门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目的在于基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需求,利用合作资源为未进入传统大学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项目。

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针对没有进入正规大学学习的个体,以劳动力市场价值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路径来获得中等后教育证书。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模式:1.企业主导型。主要由企业来主导社区学院产教合作中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2.自愿联盟型。企业和社区学院处于自愿合作状态,双方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给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3.院校主导型。主要由院校来主导合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以技术上的合力开发为核心目的的研发式联盟。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模式呈现出多样的态势,各模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共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主导类型、核心目的、培养场所、受教育者、经费来源、合作点等方面,而共性主要集中在课程与教学变革、学术与社会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源共享、体制联盟等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对我国高职院校产教合作的成功实施提出了建议:1.引入“市场化”产教合作办学思路,从企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多视角来取代狭隘的校企合作。2.拓宽“购买式”产教合作经费来源,在产教合作的过程中提高高职院校的项目培训价值,尽可能寻找更多的培训服务“购买方”。3.建立“体系型”产教合作联盟机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治理和监督机制,保证多元主体参与的领导层的有效对话和办学的高效执行,另外建立可持续性的资源分享机制和建立系统的运行机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候长林、罗静和叶丹在《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中撰文,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从历史渊源、运行情况分别介绍了两者的区别,提出了两者能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选择范式的可能性,提出了要分别发展行业性和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

作者认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侧重对技术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其二是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也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在“教学”方面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其二是在“服务”方面强调全方位服务社会。从历史渊源看,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主要是伴随人才培养职能产生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主要是伴随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从运行情况看,应用技术大学的直接和终极目的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促进教学,反哺教学,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它的价值取向始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服务。它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

无论是应用技术大学还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在我国都缺乏深厚的基础,大多数办学水平不高,办学实力都不强,但是它们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可借鉴的范式。新建本科院校分为行业性新建本科院校和地方性本科院校。行业性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在原有行业中专或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有着明显的行业优势,最适合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而地方性本科院校是在师专或教育学院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具有多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需区别对待。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长期在地方发展,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容易与地方进行友好合作,有着朝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的优势。因此,我国应在大体把握发展方向和发展类型的基础上,鼓励每所院校寻求个性发展。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吴建新、易雪玲、欧阳河、邓志高四人在《教育评论》2015年第4期中撰文,解释了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内涵,阐述了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检验了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作者借鉴李梦学博士提出的“国际科技合作四维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四个维度构建了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1.广度,指校企合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主要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合作受众的普遍性三个方面;2.深度,指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程度,体现在企业投入资源、合作组织形式、合作协议以及企业作用与地位等四个方面;3.持续度,是指校企合作持续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促进校企长期合作的建议与措施方面;4.有效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维度,即校企合作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成果或效益。

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分别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涵、评价方法和确定指标权重四个方面:1.基于上述对校企合作四维模型的界定与分析,结合以往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建立三层次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四维分析模型设置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解构指标内涵;3.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4.借助常用的分级比例标度值,设计“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指标问卷”并予以调查分析,综合计算得出了各个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为了检验模型的适用性,课题组根据分析指标设计问卷,于2014年3月在广东省选取广州和中山两个城市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上述实例分析来看,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不仅能够对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做总体分析,还能够用来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大类的校企合作水平进行评测,也能够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该模型不仅能为相关部门有效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构建相关校企合作统计与评价平台提供数据观测点和评价指标,而且也能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分析理论。

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汤霓在《职教通讯》2015年第10期中撰文,基于系统意识、问题意识、辩证意识、伦理意识等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职业教育研究的系统意识对职业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整体性原则。即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由要素构成的系统具有不同和超出要素总和的整体功能。2.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在于,看到了职业教育活动的类工程性,以及体现在对“功能”的理解上。3.多学科、跨学科视角。职业教育学科相比其他教育学科而言,和众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更为频繁,其研究问题领域要更为复杂。

职业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疑问”与“问题”的区分。前者可以问得很笼统,后者则要精雕细琢,确保一定的操作性和可行度。而对研究问题的打磨,恰恰是问题意识的重要体现。2.对研究问题类型的区分。区分“真问题”与“假问题”;区分问题域。

体育生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策略;Swot;QSpm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24-07

民办职业教育是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总称。民办职业院校是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很快,办学格局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2013年,江西有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9所,招生28456人,在校生数80945人,毕业生数27529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56所,招生数28653人,在校生数92994人,毕业生数33650人;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31所,教学班(点)171个。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江西省经济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因素Swot分析

Swot分析法通常用于企业战略决策分析。在这一分析法中,通常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关键因素,其中优劣势分析是针对分析对象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内部环境,机会和威胁分析着眼于分析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S)

1.办学基础增强,经验丰富(S1)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江西省已经形成南昌、新余、赣州三大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及示范性民办职业院校成长起来。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江西省民办中、高等职业院校已为社会输送了各类职业技术人才超过35万,为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双赢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办学基础显著增强。同时,江西省不断改革创新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民办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办学方式灵活,适应性强(S2)

一是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上,大多数民办职业院校实行的是参照企业化运作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更具有灵活性。二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专业设置等方面能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办学主体多元,充满活力(S3)

江西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个人独资、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扩大和补充,找到了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又适合江西省情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增强了江西民办职业教育的活力。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劣势(w)

1.发展规模还不够充分(w1)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速度较快,但整体规模与江西省的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并不相称。数据显示,2013年初,江西省人才需求总数为21万余人。而2013年江西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总数为2.7万余人,其规模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

2.发展结构不够平衡(w2)

一方面,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为例,2013年,南昌、新余、赣州三地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数为23所,而江西全省总数才29所,三地院校数占据江西省总数的79.3%。另一方面,各民办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批民办院校通过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最后发展为办学规模较大、教育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院校,如江西科技学院。而那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毫无特色的民办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师资缺乏和生源不够等因素,在激烈的教育服务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3.师资力量薄弱(w3)

江西省很多民办院校都缺乏专任教师,且这些专任教师大部分是公办学校的离退休教师,一般这些教师年龄偏大,所教授的知识容易与时代步伐脱节,投入到教学的精力也很有限,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还有些民办院校通过外聘教师来解决师资问题,但这些外聘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又缺乏有效管理,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缺乏一支具备较高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结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制约很多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4.办学资金短缺(w4)

民办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团体或个人出资。国家给民办职业院校的拨款非常有限,导致办学资金短缺而使办学条件受到限制。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的基本设施规模小、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图书资料、信息化资源更是少之又少。硬件设施的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江西省某些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5.目标定位不够明确(w5)

一方面,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的创办者没有将学校发展目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影响民办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办学者以营利为办学目标,采取纯“资本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把出资创办的院校仅仅当成一种为其赢利的投资手段和创收的工具,这就偏离了教育应有的内涵。

6.内部管理不够规范(w6)

江西省很多民办职业院校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表现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民办职业院校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当家、谁管理”的办学模式,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招生行为不规范。因为缺乏有效管理,某些民办职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虚假招生宣传、招生、招生回扣等不规范行为。这些行为会对民办职业院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损于其办学形象,最终影响到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机遇(o)

1.坚实的立法保障(o1)

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支持、保障民办教育的发展。江西省通过颁布《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和《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良好的政策环境(o2)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落实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在职业院校的设置标准、民办职业教育的准入和审批制度等方面为社会力量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江西省在《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健全或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201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些政策和法规制定和实施,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3.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o3)

江西省为加快工业发展和加速工业崛起,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各行各业势必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为江西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4.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投资教育的热情高涨(o4)

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市场,这成为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降低了投资风险,为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这些都使江西省民间投资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5.广阔的上升空间(o5)

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实力,使得民办职业院校与综合类大学无法竞争的局面得以改善,给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造就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创造了广阔的上升空间。

(四)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威胁(t)

1.民办教育的性质界定不清(t1)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在法律上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地位。但在实践中,公办学校的性质是事业单位法人,而民办学校则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很多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就是源于这种模糊不清、前后矛盾的定性。

2.民办和公办院校教师人事管理方式的差别(t2)

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录用时大多是签订劳动部门的劳动合同,人事关系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而公办院校的教师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签订的是人事合同,人事关系则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体现出民办院校教师的身份定位不明,同时也导致了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管理难度大,有时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服务市场不完善,增大办学风险(t3)

在生源市场上,因为缺乏有效监管,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民办职业院校的声誉,损害了学校的发展利益,办学风险加大。

4.观念上,社会接受程度低(t4)

一方面,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培养工人、“打工仔”的地方。另一方面,人们对民办教育的接受度低。江西省民办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实力不强,办学质量不高,加之有些民办院校的管理不规范,不注重自身社会声誉,使得社会对民办教育存在错误的、片面的、不公正的看法。这两方面的合力,导致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接受程度低,影响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

5.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压力大(t5)

随着江西省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战略要求的提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扎实、技能精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增大,无形中给民办职业院校带来的不小的挑战。

6.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t6)

江西省目前的办学格局中,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多种办学主体、多种教育模式激烈竞争。民办职业教育在这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特别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随着高校扩招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机会更大,更多的学生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不是中等职业学校,这会从纵向上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再者,由于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资源不足,因而还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

(五)构建Swot分析模型

根据前文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的Swot分析,构建Swot策略(见图1)。

1.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策略)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应利用现阶段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立法保障,结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总结办学经验,发挥自身办学方式灵活,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优势,不断提升发展潜力。

2.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策略)

结合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社会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分析,科学定位办学目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明确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利用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增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办学基础;利用院校转型契机,优化办学结构,减小各地区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程度。

3.利用优势,回避威胁(St策略)

总结多年发展经验,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先进人物和单位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改变传统观念,逐步完善社会环境;发挥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多种办学方式,不断增强民办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4.克服劣势,回避威胁(wt策略)

民办职业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定位发展目标,提高应对劳动力市场压力的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基础,使自身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加强自身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逐步转变社会观念,提高社会接受程度,改善办学环境。

通过对四种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策略都有各自的优势。为了确定哪种策略更有优势,需对四种策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因素的QSpm分析模型

(一)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iFe(internalFactorevaluationmatrix)和eFe(externalFactorevaluationmatrix)评价矩阵模型对四种策略进行定量评价。本文以eFe矩阵模型的具体建设步骤为例说明。

第一,列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采用前文分析的机遇和威胁11个因素。

第二,给每个因素赋予权重。权重反映各个因素对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影响的大小。权重数值由0.0(不重要)到1.0(非常重要)。无论是机遇还是威胁,对民办职业院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就应当赋予较高的权重。所有因素的权重之和等于1.0。各因素权重将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完成。

具体分为两步:

(1)成对比较,确定重要性。用1、3、5、7、9表示两因素比较时前者比后者的重要程度依次增加,其中1表示前者与后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用2、4、6、8来表示上述两相邻等级的中间值。两因素交换次序比较则用相应的倒数来表示(见表1)。

(2)计算各因素权重值。设ni为各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所得结果的积,ni则为各项积的10次开方,ni代表各因素所占权重,则有:n1=1×3×■×■×■×3×5×4×7×3×6=324,n1=■=1.783;同理,可得n2=0.013,n2=■=0.648;n3=63985.371,n3=■=3.024;n4=472500,n4=■=3.694;n5=5186160,n5=■=4.693;n6=0.049,n6=■=0.74;n7=6/157500,n7=■=0.361;n8=0.039,n8=■=0.723;n9=1/921984,n9=■=0.253;n10=0.185,n10=■=0.845;n11=7/93312,n11=■=0.387。

根据归一化处理ni=■,又因■■i=17.151,可得n1=1.783/17.151=0.1,n2=0.04,n3=0.18,n4=0.22,n5=0.27,n6=0.04,n7=0.02,n8=0.04,n9=0.02,n10=0.05,n11=0.02。

第三,对各因素进行评分。结合相关文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分。评分范围是1-4分,1分代表反映很差,2分代表反映为平均水平,3分代表反映超过平均水平,4分代表反映很好。

第四,将每个因素的权重乘以它的评分求得相应的加权分数。

第五,将所有因素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到总加权分数。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得到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外部影响因素eFe矩阵(见表2)。

根据eFe矩阵模型原理,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高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能很好地对外部影响做出反应,低于2.5分,则说明不能很好地应对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外部影响因素加权总分为2.7分,明显高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民办职业院校能很好地应对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机遇大于威胁。同时,在面临的机遇中,坚实的立法保障、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投资热情高涨以及广阔的上升空间的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民办职业院校应当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投入,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转变在教育竞争市场中不利地位的局面。

根据eFe矩阵建立的步骤与方法,可以建立iFe矩阵(见表3)。

根据iFe矩阵模型原理,总加权分数的范围都是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4.0,平均分为2.5。总加权分数低于平均分2.5,表示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处于弱势,高于2.5则表示民办职业院校内部处于强势。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内部影响因素加权总分为2.08,远远低于平均分2.5分,这说明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内部劣势高于优势。同时,从表3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资金短缺、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影响因子占有较大比重。民办职业院校应从加强自身规范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办学目标,提高办学质量。

(二)江西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四种策略评价QSpm分析

在前面Swot分析和eFe、iFe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可以建立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四种策略评价QSpm(见表4)。

通过上述对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四种策略QSpm分析,可以看出So策略得分最高,为5.88分,其次是wo策略5.55分,wt策略和St策略分别得分为4.78分、4.9分,因此可以得出So策略最优,其次为wo策略。

三、加快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建议

(一)总结经验,发挥特色,把握发展机遇

江西省民办职业院校应总结其在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握当前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及广阔上升空间,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发挥灵活多元的办学特点,创新办学模式,将自身特色与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构建“管理有特点,专业有特色,人才有特长”的特色机制,走特色办学之路。

(二)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前提下,加大投入,科学发展

在办学过程中,民办职业院校应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坚持育人为先的原则,正确处理规模、特色、质量与效益这四者的关系,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应注重实践环节的投入,加大对学生使用知识、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长远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从学历、资历、年龄等方面优化民办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扩大青年教师的比重;提高教师入职标准,保障师资质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加大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加强特色学科带头人培养,培养“双师型”名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规范管理,依法办学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法律素质,在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下实施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学校管理体系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机遇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7(9):40-43.

[2]江西省教育厅.2013年江西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22.

[3]金晓晖.关于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41-43.

[4]朱虹.江西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4(7):37-43.

[5]李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娄底市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19-21.

[6]徐琴,赵鹏程.浅析中部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江西省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92-95.

[7]任平,代晓容.民办职业教育困境破解的政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06-111.

[8]孟凡华.民办职业院校困境突围[J].职业技术教育,2012(6):50-52.

[9]任平.民办职业教育困境探析[J].教育导刊,2013(10):53-55.

[10]揭芩.论民办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发展[J].职教论坛,2007(19):42-44.

[11]王阳阳.基于iFe矩阵和eFe矩阵的人力资源战略Swot分析[J].经济论坛,2013(7):119-123.

[12]韩晓静.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2006(5):119-122.

[13]项国鹏.企业战略决策分析工具的创新:Swot与QSpm的联合应用[J].企业经济,2013(12):23-27.

analysisofDevelopmentStrategyofnon-governmentVocationalColleges

――takeJiangxiasanexample

CHenGLi-hao,LiUJun

(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4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