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生田径训练十篇体育生田径训练十篇

体育生田径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3:39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兴趣;田径训练

对于中学体育教育来说,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训练兴趣决定了项目的训练成果。运动兴趣作为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体育训练效率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田径这种重视训练方式的体育项目中,教师更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来。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了讨论,在分析激发学生体育训练兴趣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通过激发兴趣提升训练成果的重要教学途径,希望能够对体育教学训练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才能确保体育训练顺利进行,这也是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核心。一般情况下,在田径训练中,学生的兴趣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兴趣是和体育训练教学活动直接相关,对于一些对田径运动本身就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训练可以激发他们的直接兴趣,不需要通过特定渠道和教学措施来激发。而间接兴趣则是要通过一些或者某种特定的传导机制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兴趣,相对于直接兴趣来说,间接兴趣更具有教学研究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训练兴奋点,将兴奋点和田径训练进行积极的联系,通过一定兴趣激发教学措施将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兴趣转移到田径训练上。因此,要激发学生对田径的训练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训练措施。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兴趣源于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通常分为生理享受和精神认同感等几个方面的需求,而学生群体通常比较重视物质享受和精神认同感两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需求动态做好及时的了解,对于自我认同感需求的学生要及时对他的进步予以肯定,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认同;对于重视生理方面需求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措施,根据学生体质的变化规律,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制订的训练计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完成计划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训练内容和形式的预约程度,使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在训练中得到满足。

二、学生体育训练主要途径

1.设置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中学生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和情节性强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在进行田径训练之前构建一个和田径训练有关的背景故事能够让学生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田径训练中来。如,在“往返跑”训练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准备活动后教师进行动作演示,学生在教师的简单讲解后模仿教师的动作,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枯燥,而且缺乏训练的互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训练中失去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训练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背景故事的方法为训练做好铺垫,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战争现场,为了能够顺利打击对方掩体,要从对面阵地搬运爆破筒。”要通过迅速往返的方法实现这一“战斗目标”。这种“战斗指令”式的训练方式有效地使学生投入到训练当中。

2.以游戏形式提升田径训练趣味性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将体育训练和竞技类游戏充分地结合到一起,通过紧张刺激的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学生在竞技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速度、体能、耐力、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如,在百米接力或往返跑训练时可以将训练的学生三到五人分为一组,以组为训练单位进行训练,活动的主体内容可以承接之前讲述的活动背景故事,将整个游戏活动设定为“爆破任务往返跑”,优先完成“爆破任务”的小组进入循环淘汰赛,直到在训练中角逐出前三组,对这些同学给予差异化训练或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通过这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提前完成了训练内容。

3.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到鼓舞或阶段性成果才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针对性的阶段性训练计划对田径训练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体能、思想动态以及兴趣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通过积极分析不同学生之间在需求、兴趣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训练计划,做到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有效的训练措施。举例来说,不同个性的学生的运动表现上有较大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运动负荷量、训练时间上做差别化处理,不宜强调步调一致。在训练项目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训练需求和自身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将训练偏好相同的或者需要加强训练相同项目的学生集中到同组训练。课堂上要尽量缩短理论讲解和集体动作演示所占用的时间,将课堂尽可能多时间交给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有针对性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训练需求,实现体能的更全方面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肯定学生的训练成果,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肯定学生的训练成果是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最主要方法。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认可,是学生顺利进行下一阶段训练的持续性保障。在日常的田径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因为训练内容的枯燥以及训练强度超负荷使自己难以进行持续性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将训练分为不同阶段,在学生完成阶段性训练后就予以积极肯定,这些激励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的激励,语言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语言激励成为日常训练中最常用的激励措施,体育训练中的语言激励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如在耐力训练时,教师可以以感同身受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再坚持几秒”“再做最后一组”这些话语对于筋疲力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一只强心剂,能够让学生继续坚持并完成训练动作;其次是参与激励,这种激励方式是田径训练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教师在激励的同时和学生一同训练,能够在激励的过程中演示训练规范动作,同时指导学生的训练动作,教师还可以在同学生训练过程中选拔“种子选手”,进行重点培养,这样能让有潜力的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自我训练要求,提升自我价值认知,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是关爱激励训练法,这种方法注重在训练期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同于语言激励的是,关爱激励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教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对学生多加留意,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在训练中要对可能发生意外的训练环节对学生提出及时的提醒等。通过充分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激励教学措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地参与田径训练中,更好更快地掌握田径训练技巧,显著提升了田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田径训练中学生的训练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体育兴趣需要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就能使体育训练工作事半功倍。同时要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气氛中得到训练,在提升训练效率的同时也享受体育带来的最原始的运动乐趣,从而实现体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祥.浅谈体育课的兴趣教学.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04.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2

关键词:田径训练;教师;学生;措施

田径训练在提高学生耐力等方面作用和意义重大,并且当前很多的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体育训练的方面可以有一定的特长,而初中阶段作为体育训练的关键期,抓好该时期的田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非常关键。

一、新疆地区学生田径训练现状分析

(一)田径训练场地及器材现状调研。

在初中田径训练中田径的训练场地是最基本的、最低的保障,如果田径训练的场地不够平整、或者是杂物比较多的话,学生在训练的时候就非常的容易受伤出现意外事故,尤其是那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初中生,他们的心理及生理尚未成熟,所以一旦发生意外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带来不能泯灭的创伤,甚至会对之后的训练产生影响。从当前来看,新疆地区初中的体育基础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很多初中院校都修建了全新的田径塑胶跑道,并且为田径训练还引进了训练器材,但是这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当前新疆地区的初中仍旧存在着场地狭小的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田径训练无法正常的进行。

(二)田径项目布局现状分析。

从新疆地区初中院校所开展的田径布局情况来看,其中长跑、中长跑项目占到了100%,跳远、跳高项目占到了80%以上,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新疆地区田径项目布局基本上都集中在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一些田径项目当中,实际上这与初中院校的田径场地及器材等不无关系。另外新疆地区的田径项目训练还有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跨栏及铁饼等项目与其它的田径项目相比就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根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发现之所以会导致这一原因有场地和器材的原因,同时也有校领导基于安全的顾虑,这就导致出现了当前初中院校田径训练项目布局单一的问题。

(三)田径训练的时间及参与训练的频率分布。

训练员的参训率及训练实践与运动员的运动量直接相关,当前初中院校的田径训练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运动员以充足的训练时间、参训频率作为根本保障。依据有关规定,学校应该保证每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天其参训的时间应该是在2-3小时,而由于大多数的初中田径训练都属于业余训练,所以很难开展系统化的训练,其中大部分的运动员田径训练的时间都在每日1-2小时之间,并且每周的训练时间为3-5天,从这点来看学生的训练频率及参训时间相对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影响当前新疆地区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新疆地区参与体育中考的考生数量有所增加,而在这其中考生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体育娱乐的条件也相应的得到改善,青少年参与锻炼的机会相应的增加。那么根据上述对当前新疆地区田径训练现状的分析,笔者深入的开展调研,发现了影响训练效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下面几点:

(一)文化课成绩对学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影响。

从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目的来看,很多学生并不是对田径运动有很大的兴趣,也不是基于爱好而进行的,而是为了中考和高考能进入一个好的学校而参加的训练,但是参与训练之后学生就必然会在日常中更加重视体育训练,而在这些常规训练当中田径训练是最为常见的,所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就会减短,所以会影响到其文化课成绩。而一旦文化课成绩降低,学生就会有更多学习压力,也就会影响到田径运动时间,在训练当中也会影响到其心理,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的现象。

(二)家长对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的影响。

为了考试而参加田径训练实际上很多家长对其持的是反对意见,甚至有些家长是明确反对的,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及经济负担的加重,最后就会对其训练产生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由于承受过多的家庭压力不得不中途放弃田径训练。

对于初中院校来说学校领导更重视的是文化课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不管是在田径训练场地、器材,还是在训练安排等各个方面都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田径运动的基础设施落后等现象及问题的出现,最后使得田径训练效果不理想。

三、提高初中田径训练效果的措施

(一)依据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

初中阶段的学生反应比较快、灵活性较高,并且身体处于第二次发育的高峰期,所以该阶段针对初中生的发育来看应该将重点的田径训练放在跑步及力量的训练上,同时该阶段的学生每天都需要进行柔韧度的训练,这就需要依照每个运动员自己的真实情况去制定出田径运动的计划。

(二)做好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工作,排除学生田径运动的后顾之忧。

初中体育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文化课的成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育特长生的压力要更大,所以付出也更多,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体育生体育成绩上去了,文化课成绩却非常低,并且这种现象正如本文的调研结果一致,是比较普遍的,那么要想做到二者的兼顾,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为了体育生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端正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目的和态度,要对学生明确体育训练的艰辛,同时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学习计划和任务。

2.体育训练固然重要,但是现在更高学府招收的体育生不仅仅是体育人才,更应该是全方位的人才,所以每个体育生都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要合理的进行二者时间的安排。

3.体育训练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在训练当中要保证一定的度,不能让学生因为训练而感觉到疲惫,如果学生感觉到疲劳不仅会影响到体育训练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训练后的文化课复习。

(三)不断改善新疆地区初中院校田径训练的基础设施。

首先要改善其训练的场地及训练的器材,这有学校在硬件条件上改善了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初中体育生参与到田径训练当中,其次作为初中的田径训练员则应该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提升自己在田径教学中的水平,因地制宜的去进行训练场地及器材的合理性安排。

总结:

当前初中院校已经修建了田径塑胶跑道并且为田径训练引进了新的器材,而当前初中阶段的田径训练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中,田径运动未能得到均衡性的发展。其中文化课成绩、家长的不认可、学校的不重视等都是影响初中生田径训练效果的因素,而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训练上依据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处理文化课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上要做到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做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左茜颖.河南省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3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中学田径训练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学田径训练过程中现存的问题以及中学田径训练的改进建议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我国中学田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田径训练

我国《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田径运动简单易行,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以及身体的协调性,有助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而且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方面也有其它教学内容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意义,所以说,田径训练应该引起所有中学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中学田径训练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一)有关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完善

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管理失衡的问题,田径训练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和完善。首先是田径训练的课时常常被任意删减或挤占,田径训练的安排和内容随意性大,并且很多训练的安排工作是根据本校体育教学思路和任课教师的兴趣和特长来拟定的,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其次,对国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不够透彻,领悟不够到位,只是从形式上附和,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管理问题的出现,比如:擅自降低田径训练的要求、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训练课程等现象。

(二)田径训练的场地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中学的田径训练场地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的田径训练场,以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田径训练场地缺乏,无法满足学生活动和锻炼的需要,从而影响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田径训练教室,极少数的学校甚至缺乏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由班主任或其它老师来代为开展,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而且也不利于体育师资的培养。

(三)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田径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对田径训练有所排斥。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很多家长仍然抱有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主要是由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来决定的,而体育训练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不大,不愿意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家长的这种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和田径训练的错误认识。

其次,受诸多新兴体育项目的冲击,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关注度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出现,人们对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致很多学生认为田径运动中传统的跑、跳、走、投等内容已经过于陈旧,无法满足中学生求新、求异、赶时髦等的需要,从而对田径训练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第三,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田径训练受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特点的约束,多数训练均属于体力消耗大、重复性和周期性强的内容,从而对中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多数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采用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且过分关注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不足,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学田径训练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正确认知田径训练的价值,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而田径运动又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所以,学校的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二)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升田径训练水平必须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学校现有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加大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本校体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为田径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提升学生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体育任课教师应重视学生田径训练积极性的培养。田径训练的内容因田径项目特点的制约,相对较为单一和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充分的调动,所以,体育任课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田径训练积极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组织多样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安排,从而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学生自身和学生家长也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体育学习的意义,为学生的田径训练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钟育新,叶文桥,曹群海.深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09(02).

[2]郭晓青.沈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05).

[3]吴斌.黄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项目启蒙训练管理策略

近几年世界田径项目大赛水平有了迅速发展和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少年儿童田径启蒙训练的成果。根据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加强了少年儿童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使优秀运动员快速脱颖而出。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视,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的管理与引导,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更关系到田径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建设问题,也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早期的田径启蒙训练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掌握小学生训练规律,合理运用训练手段

教师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小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就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的要求:一是,了解掌握少年儿童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二是,教师要熟悉小学生田径运动项目的共性知识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对体能的要求,只有熟练掌握小学生田径训练的基本业务知识,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方法,并能有效地对学生在田径项目上的训练上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正确示范,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四是,对小学生的训练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体能情况进行分层训练,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如果在一个田径项目上,不管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只是一味的强调统一进行项目训练,不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五是,教师要经常和善于总结小学生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和发现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的科学方法,以改进和完善学生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等方面的工作。

二、抓住体质发展最佳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时期,他们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在这一个阶段,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比较早同时了比较快,其参与训练的兴奋性也比较强,在训练中学生的兴奋过程占据主导优势,并且小学生在训练中他们的兴奋状态和抑制状态的转换过程也比较快,这两种状态和过程非常容易进行扩散。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训练特点表现为:学生表现的非常好动易动,训练中的模仿性比较强,而且在训练中的多余动作也比较多,但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活动中,虽然学生的精力比较旺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是他们对田径项目训练的动作掌握上,他们的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比较差,也就是学得很快,忘记的也很快。教师在制定田径项目训练计划时,要充分根据这些规律特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认真抓好小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全面训练。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体能素质训练。这一方面是提高小学生对田径项目运动训练的兴趣和爱好,加一方面让学生的的肌肉、骨骼、内脏的功能得到全面锻炼和增强,促使小学生身体各部位的全面发育成长。通过抓好学生在耐力、速度、协调、灵敏、力量、节奏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为学生在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形成正确田径动作奠定基础。

三、循序渐进抓好启蒙训练,重视训练组织管理

对小学生来说,田径项目的训练还不是很熟悉,还比较陌生,教师要做好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工作,首先要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项目的喜爱和兴趣。教师对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的启蒙训练要做到循序渐进,重视启蒙训练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以提高训练的效果。一是训练动作要掌握要求。小学生对体育运动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他们对体育训练的项目技巧和规则不是很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对田径项目的训练技巧和规则比较生熟。因此,教师要逐渐对学生讲解田径训练的技巧与规则,以使学生能得到正规训练。二是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小学生要提高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就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运动训练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打好田径训练项目的基础,取得扎实的训练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启蒙训练必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进行训练,不能用“突飞猛进”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训练。三是做好训练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训练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训练机会和训练频次,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成绩。

四、科学正确进行训练评价,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教师在小学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学中,要根据田径项目运动规律和小学生特点来安排教学。要多为学生提供多种运动练习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多种运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头脑和身体结合的训练,从而能实现运动过程中的身心协调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田径运动成长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小学生的田径训练教学,要注重发挥教学评价对训练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田径运动情况经常检查测验,根据检测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田径训练。例如,在对学生的200米计时短跑、跳远等项目考核后,根据检测结果教师要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以不断提高田径项目的训练质量和效率。由于田径训练的内容比较单调,要提高小学生的田径训练的综合素质,教师就要把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基本运动项目作为田径教学的重要内容来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开展各项比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总之,对于小学生的田径项目早期启蒙训练,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开始,养成每天训练的习惯,循序渐进,加强训练中的组织管理,才能提高训练效率,保证启蒙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5

关键词:中学;田径训练;问题;对策

田径运动由来已久,在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田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准。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经常进行行走或者跑步练习,会大大提高他的身体素质,而且如果长时间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田径训练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中学田径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田径队训练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体育教师的田径训练方法也应该不断创新体现多样化。但是目前,在很多中学的田径教学课堂上,教师仍然采用挂图示范、口头讲解或者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重复性的训练手段,不符合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未能充分调动中学生对田径这一运动项目的锻炼热情,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中学田径运动训练所用到的硬件设施不齐全,进而使得田径训练队的水平不高。

2.中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1)一名田径运动员每天都有较大的运动训练负荷量,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他们要承受着各种心理或者生理方面的压力,有些运动员在过度的训练中会发生休克现象。(2)在中学田径训练时,大多数学校都会选择在室外进行田径训练,外面的风吹日晒,使得中学生从心理上会感觉太累、太苦,不愿意参加田径运动。(3)中国家庭中的大多数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侧重于文化课方面的教育,不重视甚至反对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学生对田径运动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愿意积极地进行田径运动。

二、加强中学田径训练管理的对策

1.采用新型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

改变单一的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加大对中学田径运动硬件设施的投入。根据中学体育运动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田径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地设置新的教学情境,进行多样化、趣味化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运动的乐趣,热爱这项运动。此外,由于体育硬件设施是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前提,因此必须加大对田径运动器材的投入,让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体育器材进行学习、训练,提高田径技能,便于体育教师进行管理。

2.提高家长和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正确认识

田径运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身体的内脏功能、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和新陈代谢功能等,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且田径运动动作简单,很容易学习,学生学会后经常进行锻炼,长此以往还会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因此,要加强对田径运动本身具有的健身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学生对这项运动的正确认识,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体会运动着的身体所散发的健康光芒。

3.教师要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

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训练强度。训练强度的大小要依据中学生具体的身体情况,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使训练强度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因为太大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医治不当,就会留下后遗症,给学生的未来前途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训练强度太小,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又让中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田径技能。体育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参照我国著名的体育教练孙海平教育刘翔的训练模式,先进行力量训练,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再提升速度。

4.田径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之所以要求田径训练强度保持一定的结构性,是为了让学生的整个训练过程、训练结果和实际比赛时的水平差距不大,也就是把平常的训练按照比赛的要求和规格,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一训练项目,以提高学校田径运动队的水平。同时,还要注重保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保证学生在参加田径运动比赛前后和平常的训练强度一致,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分加大或者减小,要把运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在中学田径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田径运动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对学生自身的体育潜力进行深入地开发,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另一方面针对中学田径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采用新型的田径运动教学方法,提高家长和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正确认识,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使田径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提高中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热爱程度,为我国田径运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储备良才。

参考文献: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6

摘要:田径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普及与提高田径运动水平的重要措施,田径课余训练能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田径后备力量,能很好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目前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形式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阶段。本文从田径课余训练的基本情况,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运动员情况以及课余训练环境等方面,对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现实理论依据。

关键词: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明确培养目标

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田径运动水平,为田径运动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提高信阳市中学领导及教练员对田径课余训练的认识,将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田径课余训练思想转变为推动田径课余训练的广泛普及,把课余训练的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增进学生健康,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高田径运动水平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拼搏、竞争和团队合作等精神,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增加经费来源,改善场地器材

经费的投入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自主拨款的基础上,要提高田径课余训练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必须要增加经费的来源,更新观念,吸引社会投资,确保田径课余训练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大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向着田径训练场地现代化和合理化方面发展,及时更换陈旧器,加强器材维护和维修,补充缺乏器材,实现最优化配置。确保学校田径训练场地器材设施完善,有效地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

3、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动机

中学田径课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训练和育人属于同一个过程,不能顾此失彼。尤其是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正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教练员在进行运动技能传授的同时,要对学生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勇敢、坚定、合作以及拼搏吃苦的精神;学生参与训练的动机直接影响其发展的方向,所以要端正他们参与田径课余训练的动机,不能仅仅为了考学而参与训练,要通过田径课余训练,全面发展身心素质。要努力培养学校田径课余训练骨干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余训练中来。

4、综合训练,促进全面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不能忽略心理素质的训练,人的体力、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人的运动潜力,故心理素质训练对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进行模拟心理训练,组织练习性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适应比赛的紧张环境,锻炼学生在比赛或训练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到陌生的环境中参加比赛,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共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正确处理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中学生文化课学习任务比较重,但是田径课余训练又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支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一种矛盾,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练员要合理安排课余训练时间和频率,制定好训练计划,确保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又要加强训练后的恢复练习,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参与文化课学习。另外,教练员应经常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避免出现学生课余训练后放弃学习。正确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课余训练之间的矛盾,才能使参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与田径课余训练共同发展,利于田径课余训练的稳定发展。

6、加强培训,提高教练员水平与待遇

参与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既要带领学生训练,又担负着公共体育课程或其他行政职务,工作量非常大,但是往往待遇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教练员在训练中的重要性,应从整体上提高教练员的工资待遇,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还要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增强教练员的积极性,使教练员在心理上得到付出与收获的平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是直接管理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所以教练员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学校领导或上级单位应经常为教练员提供培训机会,定期举办教练员业务培训班,并及时评估,指出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督促他们改正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能力;支持鼓励教练员参加科学研究;经常与其他学校和地区的教练员进行沟通交流,借鉴经验,提高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理论及实践水平。

7、创造比赛机会,提高学生水平

信阳市中学生除了每年举办的运动会外,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其他比赛,这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田径课余训练的积极性,经常性的举办各种类别和项目的运动会或比赛,能有效地增强各个学校对于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也能使学生参与训练的数量大大增多。在信阳市各中学之间经常举办相互之间的友谊赛以及对抗赛等不同性质的比赛,教练员也可以以赛代训,在训练过程中增加比赛的灵活应用,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比赛经验,又能使田径课余训练水平得到提高,还能发现训练中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在适当的机会多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经验、发现缺点、增进友谊,逐渐提高田径课余训练水平。

8、正确处理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并非独一无二的,它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是对学生影响较深的。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学校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场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受着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教育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教育环境,社会的发展不仅对学校教育提出要求,而且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田径课余训练中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除了相互影响外,还能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在中学田径课余训练中,教练员不能单单地追求运动成绩,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使这几种教育环境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打造健康合理的训练环境,为田径课余训练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中学田径课余训练是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乃至整个国家田径运动发展的基础之一,更是国家选拔和培养输送田径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田径运动项目迈向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石,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发展情况对信阳市和整个豫南地区田径运动的发展紧密相连,正确有效地发展信阳市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培养大量优秀田径后备人才是信阳市体育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作者单位: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2期.2004

[2]赵晓虎.中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2.04

[3]赖顺溪.中学田径课余训练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6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7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要保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训练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就必须将建立全过程的训练最高目标作为基本着眼点,也就是说要准确定位青少年田径训练实质,保证我国田径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我国要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技术、素质以及信念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训练

作者简介:崔健(1986—),男,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专项理论与方法。

王丹,女,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

开展的青少年田径训练不仅能使得青少年的运动潜能得以激发,还能使他们的运动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在田径比赛中拔得头筹。教练如果想要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就必须在训练的同时,根据运动员各自的身体素质以及优劣势结合田径运动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训练规划,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基本特点

从我国田径训练的人员构成来看,青少年是各国培养田径项目运动员的首要选择,在日常训练开展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田径训练的基本特点。结合我国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青少年田径训练具备以下要求和特点。

1.1要明确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主要目的

之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田径训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掌握田径运动的步骤,在他们身体机能尚未成型之前提高其心理和身体方面的技能,夯实日后训练的基础。在竞技类比赛项目中,田径训练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要培养起青少年较强的运动技能,就必须不断激发青少年身体机能的成熟和运动素质的提升。

1.2青少年田径训练要正确处理好与文化课的关系

与专业的成人田径训练不同,青少年田径训练有着一定的业余成分,所以青少年在田径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与田径训练之间的关系。就目前而言,参加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人员年龄集中在6—16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必须接受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他们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青少年必须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日常训练中,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3青少年田径训练要有步骤、有层次地开展

青少年田径训练项目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明显不同,所以在开展青少年田径运动项目时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青少年心理生理极不成熟,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对新技能和新要领的掌握速度都远快于老运动员。据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在6—12岁时,协调能力的提升最快,在13—14岁时,他们的协调能力已基本成熟。由此,在田径训练时,必须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入手,有针对性的提升其技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4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要得当

1.4.1内容方面

对青少年进行田径训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将来的训练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由此,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帮助运动员掌握较多的训练内容,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始终保持身体的协调,保证未来运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1.4.2方法方面

运动专家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难以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的运动项目中,要保证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顺利实施,教练必须积极解放思想,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入手,制定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和形式,切实减轻青少年的厌倦和不满情绪,激发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热情和主动性。

1.4.3步骤方面

就训练方式而言,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主要包括两类,即强度较高、训练量较小的训练方式和强度较低、训练量较大的训练方式。比较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得出,当训练方式强度较大时,青少年的自身水平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而且能取得预期成绩,但是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目标出发,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从整体上提升青少年的技能水平和运动素质,将青少年的长期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青少年应该尽可能选择强度较低、训练量较大的训练方式。

2青少年田径训练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2.1训练的根本应该是运动思想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参加田径训练,更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实现竞技和学习的协调发展。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青少年运动员要学会权衡,合理分配时间。但是从我国目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实际训练情况来看,教练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体育训练上,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过程中,教练要切实解放思想,合理安排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的时间,夯实人才基础。

2.2青少年田径训练中的运动负荷问题

2.2.1重视运动负荷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的突出作用

青少年运动员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有步骤的增加运动负荷,从而切实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技能,帮助其在比赛中赢得较好成绩。要切实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就必须重视运动负荷的作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他们的心脏系统也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由此,在开展青少年训练活动时,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身体变化情况入手,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负荷。

2.2.2青少年田径训练运动负荷的制定要坚持科学性原则

运动员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的增加频率和节奏,而且他们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始终处于增长状态,所以他们有着常人不具备的更多突出优势。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时,不能单单依靠无限制的增加运动负荷,需要从青少年的性别、训练情况以及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着手,适度的增加运动负荷。

2.2.3正确处理训练与比赛的关系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参加训练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除了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以外,还要参加比赛赢得较好的名次。在具体的田径训练中,要实现比赛和训练的有机组合,在训练的过程中切实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战术和田径技能。所以我们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制定训练目标和方式,实现运动员自身特点和训练方式的完美统一,从根本上提升训练效果。

3总结

开展青少年田径训练不仅要结合运动员各自的身体素质还要结合田径运动的特点,并与文化课程不冲突,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达到素质教育中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曲淑华.中国青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陈泷.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14-615.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8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问题与不足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69-01

随着体育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体育课设置在高校阶段呈现出更加专业、更加多元的发展特点。其中,田径课程成为各大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课程内容丰富,田径项目较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田径训练基本方法、注意事项和田径技巧等内容的教学,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安排。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现状分析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

跑步是田径的基础,从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来看,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主要是以跑步训练为基础,进行学生长跑、短跑、跨栏跑等项目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田径训练的基本方法,比如中L跑等不同项目的训练方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体育训练中涉及的营养膳食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等,这些都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基本内容。此外,田径作为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教学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因此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还包括了田径教学与其他体育项目之间的联系性教学。

(二)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

结合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具体开展,其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学效果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传统、陈旧的弊病。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制定固定的训练时间表,将训练前的放松时间、正式训练时间和训练结束后的拉伸时间进行列表式的固定,这种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理念关照下需要进行差异化、分层次的教学安排。

二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过于死板,缺少对学生主体性价值的关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能以偏概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罔顾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田径训练天赋等客观现实而进行一刀切式的田径教学。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在学生主体性价值关怀的层面上做的并不充分,往往是全班几十名学生一起参加田径训练,且训练计划、时间、长度等都是一样的。

三是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在课程设计上不够用心。长期以来,田径教学作为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很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以及课内教学的使用等内容上下工夫,片面地认为是田径教学就是需要让学生在操场上奔跑起来,这种教学观念导致目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在内容上十分单一,在课程设计上不够用心,而主要呈现为一种单刀直入式的粗放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二、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优化策略

结合当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未来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优化策略应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田径教学方法的革新

结合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新型田径训练方法的探索,比如根据具体田径项目的训练目标和当前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情况,制订安排多种训练计划,比如长短跑交叉训练、拉伸活动的时间安排、训练前的热身活动的形式设计等,在正式训练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田径训练两个部分,然后在训练后的拉伸时间进行本次训练活动的总结,结合此次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说明。通过方法革新来提升训练效果。

(二)注重田径教学的差异化

田径教学作为一种体育教学,在具体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当时的精神状态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调整,体现出差异化教学的理念要求。比如专业的田径训练和普通学生的田径训练应该分开,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之间需要分开等。差异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保障教学有效性,同时也是确保学生在田径课上的安全的一种必然要求。

(三)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设计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不应成为简单的跑步教学,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训练田径项目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体育相关的知识,比如对拉伸动作、热身动作、营养膳食、体育安全等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此外,应由其注重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之间的融合,适当地穿插课内田径知识讲解,能够有效地调整学生田径训练的精神状态,让教学和训练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活动未来应该注重从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出发,为学生在普通高校期间乃至未来整个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和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信德.再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4(5):37-39.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9

摘要:田径训练工作是我市开展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及逻辑归纳等方法,针对河南信阳市田径训练中出现的学训矛盾和出路等问题,同时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构想,希望对提高我市青少年的田径训练工作起一点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田径训练;对策

众所周知,河南信阳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目前处于一个结构转型的阶段,田径训练形式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不同业余体育训练形式之间的地位、比重正在调整和转换[1]。学校学训矛盾突出,难以妥善解决,可持续发展困难,所以,必须积极促进体教融合,以人为本,加强田径训练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及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我省田径训练工作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继续保持体育大省的地位。因此,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加强业余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要切实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运动员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为田径训练运动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强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县市级业余体校要逐渐移植到教育系统中来,并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转变,以加强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运动人才[2]。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的做出调整,从以往那种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办学思路变为既重视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又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吸引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拓宽渠道,调整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3]。

1.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

体育教练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存在已得到社会的共识和肯定。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承担着培养运动员的重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实现运动队的目标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监控者,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成败,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我省一流的运动员。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运动训练对教练员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田径教练员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实践证明,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提高教练员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举。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验,更能说明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要性。[4]

2.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从重视青少年田径训练运动成绩到重视增强青少年田径训练学生体质、促进其健康。培养其体育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并在此基础全面上发展,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由强烈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转变到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功能出发到重视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培养竞技专才为目的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人才为目的,这应该是青少年田径训练今后目标转变的方向。发掘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多重功能,发挥青少年田径训练的整体效应,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从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青少年田径训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3.建设和完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网络

结构重视不同田径训练主体的多种利益,促进青少年田径训练多元化,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来发展青少年田径训练,打破条块分割和森严的青少年田径训练等级结构,促进各青少年田径训练主体之间合理有序的流动与交流,促进和加强横向竞争,完善纵向层次的衔接和畅通输送渠道[5]。在横轴上,以加强和完善竞争为导向,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和个人等力量加入到青少年田径训练中,促进和完善教育系统青少年田径训练工作的开展,彻底改变体育系统一家办青少年田径训练模式单一的局面,并加强各青少年田径训练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正常合理和有序的流动。在纵轴上,把业余体校移植到教育系统中,并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学校转变;压缩中专层次的体育运动中学的规模,促使其向体育院校和训练基地方向靠拢;完善教育系统中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训练和输送体系。

二、学习国外以赛养赛的模式

在竞赛项目设置上可以学习国外以赛养赛的模式,也可引进和创新比赛形式,如系列赛,精英赛等。增加比赛次数,允许更多的人参加比赛,完善推荐制度和奖励制度,以便真实地检验训练效果,发现体育新秀和淡化青少年比赛的金牌意识[6]。建立和完善控制,检举,监督以及奖惩制度,加强对运动员的资格管理,建立数据中心,争取杜绝雇佣军和其它不正当行为。依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在可能情况下进行商业开发,和企业拉关系搞赞助,达到减轻经费压力,甚至以赛养赛的目的。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依托社会,以多元化模式为发展方向,才是我省青少年田径训练发展的真正出路。

三、结语

调整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的,增强吸引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调整专业方向,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要依托社会,以多元化模式为发展方向。切实重视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走系统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练员自身素质也非常重要,应该建立起我省田径教练员继续再教育制度,并将教育系统的从事体育训练的教师也纳入到培养体系之中,可以依托我省高校的体育学院育院,通过暑假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敏.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向新阶段[[J].少年体育训练.2003.3

[2]左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教练员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5,8

[3]邱爱华.教体结合是必由之路―看课余训练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2,8

[4]陈显,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04,6

体育生田径训练篇10

摘要:科学的高度分化与各学科的高度综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人文素质与科学教育的共同发展。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一套符合教育、科技及社会发展的教育训练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工作中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从田径运动训练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人文素质理念下实施田径运动训练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田径运动训练;高校;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5

前言

田径是一项历史久远的体育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支柱项目,其他各类运动项目都是由田径运动项目发展、演变而来的,可以说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的起源与基石,作为最为古老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必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直以来,体育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运动训练方法、竞技价值、健身价值方面,而甚少关注田径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忽视了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科的专业化和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田径运动人才也必须实现全方位发展,除了掌握田径运动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多了解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性素质[1]。

1田径运动训练中的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个体对自身尊严、价值、权益、需求、理想的思考与追求,也是个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原始的身体活动就不会得到升华和提高,竞技运动也就更无从谈起。人文素质强调个体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将人文素质理念用于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实际上就是要求突破过去以训练为手段,对个体进行单纯生物学改造的体育教育观念,其认为田径运动训练应当结合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将训练过程作为育人的过程,既“育体”,又“育心”。人文素质理念下的田径运动训练,能够塑造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培养运动员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竞争意识,磨炼坚毅、果敢的精神品质[2]。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理念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其会尽可能地满足每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身心需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2人文素质理念下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存在的问题

2.1训练体系单一

在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口号后,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改革,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在传统训练模式的长期影响下,田径运动训练改革的进展也较为缓慢,出现了改革实践远远落后于改革理论的现象[3]。目前,多数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都还是以竞技训练为主,训练侧重于项目自身的分类,对运动员身心需求的关注则较为缺乏。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为运动水平、运动技能的提升,忽视了运动员情感、能力的发展。

2.2训练方法缺乏科学性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的单一与落后,必然会制约训练内容,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训练体系未变革,就难以从源头改变,从而使新的训练方法流于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的训练方法无异,缺乏科学性。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仍遵循“队员绝对服从教练员,行动要统一”的传统原则,训练方法方面虽然引入了新的训练模式,却仍未对运动员的自主发展需求引起重视,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只是一个纯粹的信息吸收者和口令执行者。在这种训练模式下,不但无法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会影响教练员的创新思维,最终让田径运动训练变为一项枯燥、死板的机械操练。

2.3训练评价过于注重运动成绩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大学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评估该校体育水平、运动员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水平,往往会加强运动员的技能及身体素质训练,只关注运动竞赛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与提升。总体来看,目前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评价还不够人性化,对运动员的评估不够全面,这样除了会削弱一些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外,还会对“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开展、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3人文素质理念下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模式分析

3.1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时代下,既有的体育教育训练体系已明显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寻找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训练体系,以指导体育教育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也必须切合“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思想,而人文素质教育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科学教育模式,所以高校田径运动应当建立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体系。新的教育训练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思想,在训练中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熏陶,训练内容要遵循个体差异来设置,同时还要增加运动员自主选择的训练内容。

3.2关注运动员的各方面发展情况

一直以来,高校田径运动训练都简单地将比赛成绩作为评价训练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评价方式的片面性,必然难以促使运动员实现全面发展。为此,要实现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就应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评价主体从过去的教练员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综合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从过去的“只看成绩”转变为综合素质的评估。另外,在评价过程中也要重视个体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努力程度等,增加对运动员创造性、独立性等能力的评估。

3.3重视田径运动员的主体作用

真正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应当是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要求,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免受不良社会因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性体”[4]。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意识、习惯、态度及运动能力。在训练方法方面,应当从多个角度来思考,突破传统训练方法的思维局限,除了要考虑到怎样教会运动员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升技能水平,更要给予运动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以激发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

3.4注重教练员人文素养的提升

要提高大学生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练员队伍,其是顺利开展人文教育的根本前提。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接触最为频繁,其人文素养会通过自身言行传达给运动员,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运动员的思想、行为。一般来说,高校体育教练员在科研和教学训练方面的专业素质都较高,但长期以来受“重技能、轻人文”体育教育理念的感染,不少教练员都未对运动员人文素质的教育引起重视,所以要真正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广大的体育教练员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所以要提高高校田径运动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先提升教练员的人文素养[5]。

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内容,其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高校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运动员在学习、提升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精神品质,以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春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田径项目边缘化现状及对策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92-393.

[2]张秀玲.高校体育田径课外训练的对策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31):177-177.

[3]李长沙,廖金林.田径比赛的体育展示及意义阐释[J].安顺学院学报,2013,15(5):82-84.

[4]李骥,郭金荣.情感教学对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田径课教学的影响[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