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十篇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4:32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1

一、审计目标

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

1、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4、xx同志任xx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5、xx同志任xx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

(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

(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

(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

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五、审计组织和要求

(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

1、xx同志任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4、xx同志任xx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5、xx同志任xx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xxxxxxxx。

(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06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2

一、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一)审计对象

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行使村集体及村民委员会“三资”等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村委会成员。

(二)审计范围

对即将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的村及涉农社区“两委”进行离任审计,审计任期内(2016年3月--2020年11月)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同步开展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溯和延伸。

(三)审计重点

1.本村财务收支情况;2.本村债权债务情况;3.政府拨付、社会捐赠和扶贫的款项、物资和管理的使用情况;4.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情况;5.本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担保、出让、入股情况,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二、审计内容

(一)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审计:任期内农村经济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村级集体“三资”是否增值和债务是否下降;“三资”管理、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完成情况等。

(二)财经法纪执行情况

主要审计: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账外账”或“小金库”等问题;支出是否符合程序和规定,村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等使用情况是否存在通过虚增债权的手段来虚增收入以及将收入或非法收入挂在往来账上虚增债务等问题;有无侵占、挪用、平调集体“三资”和长期占用集体“三资”的问题;是否存在未按民主程序,私下交易变卖土地等问题。

(三)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1.集体“三资”处置

主要审计:集体“三资”处置是否按规定程序办理,有无非法转让、转卖和侵吞集体“三资”的行为等。

2.债权、债务管理

主要审计: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存在新增债务;是否存在以兴办公益事业为由擅自高息借款;是否擅自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导致新增债务、债权;发生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应收尽收等。

3.土地和工程项目发包

主要审计:集体资源发包是否采取招标、拍卖、租赁、参股和公开协商等方式,是否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是否存在擅自转让土地经营权;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公开招标,有无“人情”承包和“仗权”承包等。

4.专项资金管理

主要审计: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惠农项目落实和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情况等。

5.财务公开

主要审计:财务公开是否全面、真实、及时、规范;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是否规范,资金收取是否超标准、超范围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无以“一事一议”名义强行要求农民捐款、集资等。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热点问题进行审计。

三、组织机构

我镇成立村“两委”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由党、政正职任双组长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主管综合服务中心的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具体主抓该项工作的负责人兼任,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自审的形式开展村“两委”干部换届离任审计工作。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各乡镇街组织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村“两委”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有利于强化村级“三资”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二)强化审计力量

各乡镇街要加强审计力量,配齐审计人员,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参加审计工作。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规范审计程序

按照《省农村审计条例》的要求,严格履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文书,确保审计质量。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形成《审计报告》。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既要找准问题,也要肯定成绩,分清前任与现任、个人与集体、失误与舞弊等责任的界限,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四)公开审计结果

乡镇街审计小组自审完成后,形成书面审计结论,报送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作为考核、选拔村和社区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村务公开形式,张榜公布审计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妥善处理,对审计中应该移交的案件,要及时移交纪委监委机关及司法等有关部门查处。对故意隐瞒案情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3

2010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专注。按照新的规定,从乡镇级到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全部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畴,同时明确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复杂,如何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效、推进成果运用,是内审部门普遍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应采取创新过程控制方法、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强化审计基础管理等措施,通过自查与初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工作相结合、过程控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等方式,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界定经济责任、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控,确保审计程序合法、审计资料翔实、审计标准规范、审计质量可靠,全面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和范围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任职单位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等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企业产权关系,依据“统一要求、分级负责”和“谁任命、谁审计”的原则分级组织实施。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正确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促进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为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建立起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资产量大小、领导人员任期长短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的标准、衡量的尺度也应有所差异。《规定》第六章审计结果与评价运用建立了经济责任定性和定量的责任评价标准体系,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减少了审计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规定》明确: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另外,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相关的定量责任指标进行分析,如一系列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从财务指标角度来说,主要包括:现存资产经营状况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等。这些指标的建立,要考虑被审计单位不同发展历史阶段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考虑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转贴

三、建立多向审计承诺制度,区分各方的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建立多向承诺制度,正确区分会计责任、经济责任和审计责任。被审计单位要对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数据、财产盘点记录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被审计领导人员要对任期经济事项所应承担的责任负责,不论审计是否涉及或者审计是否查出问题;审计部门要保证按照《审计法》和相关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并对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推行多项承诺制度,一方面可以规范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警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真实的资料,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获得审计线索,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四、过程控制与档案管理相结合,推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以强化审计基础管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创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目标,以审计档案管理推进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以审计过程控制促进审计档案的完善,实现了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控。

一是提升了审计制度的执行力。结合审计质量管理活动的有关要求,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掌握内部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规定,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考试,使审计人员能够适应岗位需要,加快知识更新,改善知识结构。另外,注重学习上级单位、兄弟单位等的典型经验和优秀审计项目资料,汲取先进经验,查找自身差距,制定改进措施,为审计过程的控制、审计能力的提升和审计档案的规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强化了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督导。经济责任审计组成员较多、工作现场分散,对审计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难度较大,为实现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达到统一业务标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处理原则、统一整改要求,我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审计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督导。

审前准备阶段,重点是确认审计方案中是否包含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组成员职责分工是否衔接到位,是否根据自查和初审中发现的重要事项,及时调整修订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实施过程中,组织审计组成员定期报送审计工作记录等基础资料,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重点复核确认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及时发现审计风险,掌握重大审计事项。同时,对审计项目执行的业务标准是否规范、采用的工作流程是否恰当进行全程跟踪,加强了审计项目的现场指导。

审计终结阶段,由审计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统一审核把关,重点审查定性与处理规范是否统一、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能否达到审计实施方案要求、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等,并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及时进行核实、复查,审计报告修改后再次进行审核。

审计项目完成后,重点是复核确认审计结果执行情况是否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是否符合审计处理意见的要求,审计组成员是否对整改情况实施了动态跟踪或后续审计,从而确保了审计成果的全面落实。

三是规范完善审计档案管理。我公司依据审计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了本单位审计档案管理办法,设专人负责管理业务档案,编制审计档案目录、审计档案移交清册,严格规定档案的移交时限。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审负责收集整理审计资料,按归档的规范要求办理移交手续,并同时保存纸质和电子文档两套资料,在实现审计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的同时,也推进了审计业务的全过程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发展

十几年来,尤其从两办暂行规定到现在,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明显。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176582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开展多年的基础上,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21083名企业领导人员。全国大多数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离任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2002年,全国共审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2178人,比2001年减少了26%,但查出领导人员及涉案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比2001年增加了17倍,为2.2亿元。2003年的审计人数与2002年基本持平,但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却是2002年的1.6倍。

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普遍推开,1998年到2003年,共审计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13.6万人。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县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各地县级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一。据对全国20个省的236个县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从1999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到2002年已增加到37%,投入的审计力量也由1999年的20%增加到2002年的38%。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科学的工作格局。几乎所有省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在职务变动时都经过了经济责任审计。一些地方的县人大还作出决定,未经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不予任命。

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在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全国共审计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27878人,其中地厅级1605人,县处级26269人。多数省、区、市都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地市直属部门的领导干部,广西、湖南、四川、云南、吉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还形成了制度。各地还积极开展了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别是政府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大、内容多,所承担经济责任不明确,审计的难度大,探索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将经济责任审计推向深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长、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各地基本上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其中不少地方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确定工作计划,解决困难问题,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有关部门,逐步形成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多数都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有些地市的机构还高配半格,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目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组织程序、处理处罚、成果运用以及审计项目的名称、审计报告的起草、审计文书的传递、

审计责任的认定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基本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一些省(市)还通过了人大立法,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效明显

经济责任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重大决策、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1998年到2003年,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共给予12095名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撤职,党纪政纪处分1254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3904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环节。有些省(市)明确规定,审计结果报告必须进入党委、政府用人决策程序,依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作出任免使用决定,不见审计结论不作出任免决定。还有些省(市)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和管理中,实行财经违纪一票否决,还有些省(市)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负责人制”,对审计结果有疑义的缓用,有问题改正不彻底者不用,有突出政绩者重用。2003年湖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与管理中的法律地位。

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全过程,是对领导干部用财权的具体监督,是发现干部问题,结合群众举报调查核实情况的方法之一,是对干部进行财经法纪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度上遏制腐败的有效举措,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深远意义。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经济责任审计共查出各种违规行为金额3301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55亿元,其中由于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造成的违规行为金额21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3亿元。审计还发现个人经济问题12.4亿元。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广大干部也是一种教育和警诫。经济责任审计这些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如浙江省原供销社主任朱承岭渎职、挥霍公款案,四川省原工商局局长李太银将公款出借给亲友造成巨额损失案,昆明市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假借与外商合资办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案,湖北省枣阳市原交通局长贪污受贿案等,在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震慑了腐败分子,维护了财经法纪,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不少地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探索的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制度、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措施,达到了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起到了审计一个,警诫一群的作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决策能力、经营水平、遵守财经法规情况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领导干部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依法用权、依法行政,加强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比如一些地方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角度,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还有一些地方将重心放在了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通过对审计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深入分析,从完善内控制度和决策机制方面提出了审计意见和建议,旨在用制度化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从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依法行政。

三、经济责任审计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日益凸显,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首先,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来,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开展,并已取得了显着的成效。2001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审办发[2001]了号),要求对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目前,对县处级、地厅级和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工作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几年来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摸索出了较为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和审计方法,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已是大势所趋,扩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将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其次,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生命线,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在审计实践中恪尽职守,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法。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转化运用,结合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监督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参考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第四,不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处理、处罚力度。只有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执法力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处罚,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产生“威慑”作用,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应注重对审计移送案件的查处,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加大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和相关涉案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一把反腐败的利剑。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5

[关键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

审计质量与其它审计方式相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过程更为繁杂,也更加重视审计结果,因为该审计方式下的结果决定着我国领导干部的廉洁性和效率,所以在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必须谨遵审计的制度,使审计的过程更加规范,从而确保审计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促进领导干部能够在任期内积极主动的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说,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加上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受到阻碍。

一、我国审计现状

(一)方案过于形式

审计人员为了使自身能够在现场的审计工作更具指导性,往往会提前制定出审计实施方案,不仅能够为现场的审计实施提供基础,也是制作审计记录和项目复核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审计中,审计方案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审计准则,尤其是方案制定过于程序化和形式化,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并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和调查清楚行业特征、情况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其实现有的审计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审计前的调查不够充分,只能在原有的审计方案之上进行修改,而这样的审计方案有审计内容和目标却并没有审计的具体方法和要求。而随着项目的不断发展,规模和所需金额都在不断的扩大,经济关系、管理和财务环境等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不够具体的审计方案、实践性不强和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工作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审计方案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二)证据不够充分

足够充分且有效的审计证据决定着审计的最终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整合相关证据,并分析其中的内容最终得出审计结果。审计证据的获取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来设计,不能够主观的臆测和判断。如果证据和审计的关系不够紧密或者是取证没有遵守相应的法规政策,那么依据所获得的审计证据而得出的审计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在这过程中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在进行审计证据取证的过程中,主要会出现筛选不准,即部分证据并没有经过筛选就进行复印取证,甚至证据内容可能和审计内容并没有关联性;证件不齐,即在进行取证时并没有依据执法程序进行,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签字;甚至还存在着代签,以及没有遵守客观性原则等问题。

(三)记录不够完整

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底稿编制时应当遵循真实、完整和及时的原则,并通过分析记录下来的实施审计过程最终取得结论。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审计方案的各个事项的过程中应当编制相应的工作底稿。总而言之,审计记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项目实施力度不足,使得审计工作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即使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国家审计准则》,但是依旧存在着未执行的情况;审计过程记录不规范或根本没有,让其他人并不能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看出审计人员进行了哪些内容;没有审计结果,部分审计工作底稿并没有围绕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来获得结果,因此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

(四)报告不够严谨

审计机关通常会依据相关的规范并依据审计通知书,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状况是否真实、合法以及有效相关的书面意见文书,即审计报告。因为审计报告不仅能够表现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表现出审计机关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我国在审计报告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然而目前我国的审计报告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对于审查目标的描述不清,尤其是一些涉嫌违规的问题常常只是浅显的进行描述;审计依据的引用不规范,某县违规问题明明已经失效,依旧被审计人员引用到了报告中,甚至还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审计评价不完善,并没有依据相关的审计底稿进行,内容超出了财政收支的范围,甚至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五)潜在风险较大

目前,我国还实行着典型的双重领导行政的审计体制,因此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业务的时候不仅要受上级部门的限制,还受到了同级政府的领导,因此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为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加上行政干预和经费限制等问题,也使得审计监督的质量受到了较大限制。正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为了保护自身而利用权利向财政人员施压;财务人员对于审计结果的不自信而编制出不真实的材料,让领导只看到良好的一面。诸多原因都使得审计才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二、优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党和国家所赋予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能够参与干部监督的重要权利,而权利的使用又代表着责任的重大,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审计人员必须坚定对中国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只有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并坚定不移的维护党的威信,才能够正确科学地履行审计的监督功能,从而培养出具有公正性、客观性和风险性的审计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审计人员都具备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

(二)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功能

规章制度是审计质量的主要依据,审计结果的质量取决于制度的完善性,只有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而要健全审计制度的约束性就必须做好几个方面,其一必须谨慎而周密地考虑到审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出现漏洞,审计内容应当包含审计的全部重要环节和过程,因为审计的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因此一个环节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审计过程的失败;其二必须适用于考核,因为制度只是规定了相关的行动和执行方式与标准,审计工作的质量最终还需要看审计人员的执行情况和结果,所以必须不断改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提高不合格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其三必须坚决执行制定出的审计制度和规章,坚决追究违反规章的部门或个人,相关规章内容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得到约束和管理。

(三)控制审计方案的质量问题

在编制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和落实各环节的责任,如审计部门的分管领导承担着明确审计目标是否恰当的责任,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则承担着明确审计范围的责任,审计组的组长则承担着确定审计内容的步骤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的职责,而审计组的每个人有着完成审计调查并进行相关记录的责任。如果编制的审计方案不恰当,甚至有重大违规问题并没有被检查出来时,相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审计结果的监督管理

无论是什么审计,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用审计的结果。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如此,本质就是将审计的结果运用于考核任用干部中去,将审计结果纳入管理使用干部决策方面,是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将审计和使用相结合融入经济审计的制度中去,不仅是一种对于党的事业的负责,也是对审计领导干部自身的一种负责。因此检查和监督审计结果的利用状况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组织部门在选拔和任用干部时,都需要依据审计的结论来判断不同政绩的人是否能够担任自身的职位,对于违纪的人还需要给予一定的惩戒。在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从而确保监督和检查的结果能够落实到实处。

(五)建立干部谈话的诫勉制度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存在违纪违规却无法给予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因此可以采取与本人进行谈话并诫勉通知书的方式,指明当事人的问题并让他进行改正,还可以让组织部门依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涉事人员进行提拔或降职、免职、平调等调整。对于发现问题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依法依规出具审计意见报告,并定期回放,确保审计结果和改进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组还可以对改进不足的审计目标采取亲自跟踪监督、全面通报批评、媒体曝光等措施,让责任目标能够清晰的指导审计领导干部认识自身的错误,从而加快改进问题的速度。

三、结论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近几年新推出的一种审计方式,因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健全,审计方案也不够完善,因此当审计工作结束后,领导干部任期的责任和工作业绩并不能够获得合理的评价,从而使审计的风险增大而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只有严格把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才能够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文浩.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园地,2013(7):70-71

[2]杨秀芝.如何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简[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4

[3]王秋菊.经济责任审计实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173-174

[4]李小红.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体会[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1):28-30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3日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意见或决定等。任何审计的目的都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也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

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遵循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对责任人的评价,即从审“事”入手,以评“人”告终。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和使用,为了避免对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领导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在应用审计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应用审计结果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审计结果,履行客观性原则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审计结果。在执行审计结果时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打击报复情绪。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审计结果应持有稳健谨慎的态度,应做到审计结果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作处理,不属于审计结果范围的不作处理,审计结果执行权不在自己手中的不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针对性,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审计结果的执行处理权。

(三)重要性原则。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重要性原则,这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节约审计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仍然贯穿着重要性原则,因而在审计结果运用时也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党委、政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供直接服务的,审计的实施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都应与干部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对领导干部的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是正确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与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可以真实具体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性作出判断。审计结果为评价干部任职期间政绩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情况,反映出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由于对领导干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采取大量的账外调查取证方法,因而审计结果也为评价干部任期内的政绩提供了具体反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选错人、用错人的现象发生。

(二)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整改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是针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改进意见的,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必须按照审计机关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对照检查,积极落实,并与本单位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为确保审计意见与建议确实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审计意见与建议的内容,确定审计结论执行的具体责任人,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有关部门要有计划的定期组织检查审计结论的落实情况;二是审计部门要利用所属单位的各种时机,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考评的基础上,将考评结果通报所属单位。

(三)审计结果与绩效审计和预防腐败相联系。一些领导干部只讲政绩不讲效益,疏于管理,认为“只要个人没贪,为了完成工作违纪不算什么”,为此,必须把履行经济责任、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依据进行重点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予以揭露,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案件线索,清除腐败分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有利于防止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规范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及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相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很多具有类似性、普遍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理论。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并且各部门要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

2、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即建立对审计结果执行负有一定责任的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制度。在审计工作中,由于个别审计人员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审计结果失实,造成严重后果,出现审计风险;同时,面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致使审计结果失去应有的法律效力;另外,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审计行为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明确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

(一)贯彻“先审计、后离任、再任职”。为了使审计结果充分的发挥作用,要对决定离任或有调整意向的领导干部在人事调动以前应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调任。审计方式也要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过渡,即领导干部不仅在人事调整时进行审计,而且对其任前、任中、年度也要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有效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且可以缓解审计资源有限和审计任务重之间的矛盾,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并且把“审”与“用”真正的结合起来。

(二)加强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的协调。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机关要相互沟通协调,尽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借助各方的力量有效的完成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工作。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借助于审计的力量收集证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则可以依赖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的力量对违法违纪的查清查透。各部门的协调会提高各方工作效率,强化监督力度。

(三)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纪检监察监督推动、审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配合这个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审计结果出来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成员单位共同向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反馈,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做出的一定时间内,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察,看整改是否到位。对审计后不接受教训,不注重整改,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责任界定范围与标准,根据审计实践,坚持重点问题做好责任取证,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政府行为与部门单位行为、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影响、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等。在明确界定责任范围、统一责任标准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责任界定体系,克服责任界定的盲目性、随意性。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对象分类评价指标。科学设置一把手和国有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考核指标,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的考核,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衔接起来,使审计评价依据充分、数据翔实、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在审计评价上要体现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不仅要看GDp,还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不仅要看明显的政绩,还要看潜在的政绩和负债风险,以全面、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审计与理财,2014.3.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原因分析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够高,审计手段不够科学

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相关会计资料来发现和查证经济责任问题的。但是由于相关资料并不能够直接或者完全反映问题,而且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常常存在着审计时间跨度较长、审计内容较多、审计范围较广等特点,加之审计问题复杂、审计任务综合,上面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审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跟素质要求相比较,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审计经验、审计任务的复杂、审计面广等问题的干扰,而且审计手段不科学都会造成审计问题处理不得当,发生审计失误进而产生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需要合理科学地对原任责任跟现任责任、个人责任跟集体责任、主要责任跟次要责任、短期责任跟长期责任、直接责任跟间接责任。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问题的原因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因素,同时也有管理者集体决策失误的因素。而且在界定个人作用因素大小等方面也存在着困难,常常使得责任难以区分。由于决策失误或者管理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进行经济责任认定以及追究过程中,在界定追究何种责任时也缺少金额标准的界定。

3.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环境的复杂性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成分正在进一步调整,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上述这些新的问题都给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难度,使得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更为多元和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的广泛性以及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难度,极易造成审计人员错误判断审计结果,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议措施

1.有效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综合素质,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规避提供可靠保障

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参与者,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大小。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审计专业技能,走审计专业化发展道路对于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机关应当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依靠专业培训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学习型的审计机关,促使审计人员进一步向着审计专业化道路发展,掌握包括经济、计算机、会计、审计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2.严格规范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审计监管体制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检查的实施过程和标准,对于审计方法和审计流程进行明确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评估方案,避免因为主管或者客观原因的变化而造成的审计风险的变动,充分利用常规审计的审计结论,在审计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完善常规审计状况的编写。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于跟之前审计结论不同的地方,及时编补和延伸复核审计实施方案。对于审计实施方案,上级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切实保障监督效果和管理效率。

3.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考核制度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建立成果统计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审计成果的准确性和价值性。要对审计成果进行公开,公开审计报告,公开审计带来的政府绩效,公开被审计单位审计过后的整改落实情况。加强风险管理,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是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不能真实反映责任者的真实情况而出现的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财务信息把握不准确,做出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出具不合理的评价或审计报告,引起不良后果。具体表现在审计准备不充分,风险确定不准确,风险估计过小,责任认定与处罚不合规。在审计前期,不能深入被审计单位调查研究,不能有效识别财务风险。在审计前期,应当明确审计重点,加强人员的培训,制定相关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要深入分析财务面临的各项风险,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决策和重要资金收支要严格审计,及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4.明确相关责任的界定

要明确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界定,把握任期这一关键因素,前任的功过不能在本任期内体现,现任的经济责任不能推给前任或后任者。要明确区分集体与个人的经济责任,属于集体决策的要归属于集体,属于个人自己错误决策的要归结于个人责任,要通过审核相关经济事项和经济凭证以及会议纪要等。关于管理责任与直接责任的认定,要通过领导分工来确定,对于直接分管的要负直接领导责任,对于其他领导分管的要负相关领导责任。要区分舞弊与错误的界定,如果个人未获取私利、公共财产未造成损失,是无意识的则可认定为错误,如果行为是经过相关策划,对公共财政造成损失,个人获利则被认定为舞弊。对于不可预见或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造成的损失则负有客观责任,对那些主观故意的损失要负主观责任。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的尚未构成犯罪的要移交监察机关处理。在审计报告中,对于这些责任要明确,不可混为一谈。

三、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全新的、特殊的审计模式,具有涉及内容广、审计难度大、审计过程复杂、对事与对人双重审计的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随后对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总之,随着国家反腐的深入,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必将朝着高层次、多角度、广内容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02:9-12.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8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应防范审计风险,应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将相关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附加程序防范风险。

一、重视和加强审前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前的调查必须对与责任人相关范围内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查。对于群众反映较多的情况应慎之又慎。以查账为基本手段的审计不易分清是领导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因而要全面展开审前调查,广罗信息、精于筛选。如不进行审前调查,往往会造成审计方案与实际情况脱节。特别在当前,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违纪问题较多,会计信息不真,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拟定有针对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审计工作方案,便成为减少或回避审计风险的关键一步。

二、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

李金华审计长最近指出,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作假账、报假表等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风险。李审计长的指示及时给经济责任审计敲了警钟。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重点不同,但家底的真实即领导者管理的资产负债和资金的状况的真实,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应紧抓“打假治乱”这个重点,因为打假治乱就是揭露假会计信息、假账,揭露并严厉查处造假行为,治理会计程序和经济秩序中的混乱现象。审计工作中,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时刻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其次,从检查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手,在会计信息和会计帐目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再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从而审透审彻底,极大程度地减少审计风险,搞好与之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将“单位年度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同级审计”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包括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的审计,审计所涉及的年限一般较长,同时,对于法定代表人的审计又必须以检查被审计者任职时所负责范围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因而,将对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与对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有效投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由于审计管辖不同,应将“同级审核”与“上审下”有机结合起来。如企业正常审计的管辖范围以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法定代表人,实践中存在法定代表人的人事管理关系与企业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审计过程中,应参考被审计者的直接管理机构或任免机构对其所做的考核和评价结果,通过上下核对,相互印证,才能充分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揭露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9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的相继出台,对审计对象的扩展、审计结果的利用、审计程序及内容有了新的规定,为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政策依据。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加强高校内部治理,完善干部监管模式,提高高校干部素质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一)经济责任审计重视度不够,组织较难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少高校没有真正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学校治理当中,组织部门委托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多是走形式。同时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各部门较多,被审计领导干部数量多,任期长,内审部门精力有限,不堪重负,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二)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有限,实施较难

目前不少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不够明确,涉及面覆盖有限,导致经济责任涉及的经费不在审计范围之内。另外,内审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没有明确规定,部分审计只是对基础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而对于内控制度建设情况、单位债权债务情况、重大事项等决策情况根本不涉及,不能提升实现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职能,审计工作在学校治理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较难

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瓶颈”就是没有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国家教育部及各部委各省市到各高校都制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对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范围、内容等,但对于如何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却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往往对被审计人的评价趋于中性和模棱两可,从而使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受损,也不能为学校党委及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不能实现审计的目标,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四)审计结果权威性不强,利用较难

一方面,高校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有限,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适应工作量的急剧增加,同时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相对落后,审计结果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大多由学校组织部门委托,审计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强,而且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造成审计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并且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很难整改,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利用行。

二、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事前审计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事前审计阶段,主要是指在审计部门根据下达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及部门全年整体工作安排,对计划内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包括的主要工作有:

(1)成立审计项目组,确定项目组成员及明确主审人,下达审计通知书;

(2)通知被审计人,要求被审计者人审计工作开始后7个工作日内向审计部门提供其任期述职报告。要求被审计人报送的资料主要包括:个人工作简历;任职期间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负责的主要工作任务完成程度;单位资产保值增值及债权债务增减变动情况及其变动原因;个人执行财经政策法规和遵守财经纪律,个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廉洁自律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情况等。被审计人必须全面、完整地撰写任期经济责任述职报告,真实、完整地反映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

(3)通知被审计单位,获得相关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直接索取、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让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实地走访、观察,查看经营管理活动的场所,与员工接触沟通,充分了解单位状况、工作流程、实物资产、债权债务等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

(4)搜集材料后,要求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做出书面承诺,承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从而降低降低审计风险。

(5)制定审计方案。项目审计实现目标的关键是审计方案的确定,在此阶段,对于如何实施审计,要制定必要的审计工作方案,对审计各节点时段进行工作安排,对在审计中可能出现或发现的问题进行预判。方案包括:审计的目标、审计的范围、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审计的事项、审计时间节点的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等。

(6)送达审计通知书。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之前向被审计人及所其在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二)事中审计阶段

事中审计阶段是根据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这一阶段主要在取得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会计平凭证的抽查,帐表的符合,资产的盘点等工作。具体包括:

(1)对被审计人所负责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其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并对被审者所在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评价。其中,应特别应重视被审者任期内单位财经法规与纪律执行情况,了解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执行是否得当到位。

(2)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审计人员结合具体经费账户对其进行经费审核,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票据支出的合规、合法性、经费审批的合规性、支出事项的真实性、帐实相符性等进行审计。

(3)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对照年度工作计划,审查被审计人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等。审查被审计人任期期间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及单位债权债务情况等。

(4)客观分析审计结果。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单位债权债务情况等事项,梳理被审计人任期履行经济责任状态,并通过经费具体指标的对比分析、财务报表的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审计证据。

(三)事后审计阶段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事后审计阶段就是对被审计人的评价阶段,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在对审计资料进行核实的基础上,认定有关经济责任界限,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给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它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风险。进行审计评价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抓住重点,保持稳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其主要工作包括:

(1)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包括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职称比例、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人均费用支出比率等等经济指标。

(2)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重点查清财务内控制度的种类、范围和结构。并核实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3)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通过抽查会计凭证等手段,对被审计人负责管理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对票据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评价,如在审计中发现的私设小金库、截留收入等违纪行为,要在明确被审计人的领导责任。

(4)资产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主要评价国有资产是否完整、是否保值增值。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资产增减变化及原因、资产使用记录、有无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审计报告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阶段是审计组对审计事项进行综合评价,向上级领导提交审计报告的阶段,具体而言,其主要工作包括:

(1)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被审计人基本情况介绍,工作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是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审计评价等。

(2)征求意见。审计报告初稿应送交被审计单位、被审计人、被审计人主管领导、组织部、监察处、财务处、资产处等相关部门进行意见征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如有异议,审计组需要重新核实审计事项,并对报告进行修改,并再次征求意见。

(3)出具正式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根据征求意见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可以出具内部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并进行公示及抄送相关单位或部门。

(4)整理归档。审计资料及档案按照学校管理档案管理的要求整理归档,需要归入学校档案的按学校要求办理,其他内部资料审计部门内部留存便于被查。

高校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强化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校治校能力,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创新审计思路,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建立健全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明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职责所在。不断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同时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使经济责任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杰,洪长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的难点及对策与建议.金融经济,2012(3)

[2]朱兰云.高等院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1)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方案篇10

一、严格审计结果的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是指审计结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同于—般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它不仅与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等工作协调紧密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审计机关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这是—个总体要求,但具体到某—个项目,抄送范围不能—概而定,应根据审计结果的具体情况及干部管理权限来确定。如审计结果不涉及对审计对象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的就不必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如属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也就没有必要抄送人事部门,属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也没有必要抄送组织部门。

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只需抄送企业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是为了防止审计结果被随意处置,造成审计结果被无意识扩散,以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二)重要的审计结果要作为密件管理。如审计结果涉及到被审计人员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审计提交结果报告后,还需移交纪检监察、司法部门进一步立案侦案的,应按结果内容划分密级,按密件的要求进行传送管理。这样做一是防止泄密后给案件的查处工作带来难度;二是防止涉案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三)建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规范。经济任审计结果存档不仅仅是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凡暂行规定中已提到的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档规范。具体来说,审计部门今后应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取证资料、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一并归集形成审计案卷,移送档案库保管。政府是审计结果的主送机关,应指定专人或专门的机构接收审计部门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并进行登记传送保管,到期按规定进行销毁。组织人事部门应指定专人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个人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二、用好用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切实防止“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出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制度。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因为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审计结果的多样化,很难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各地可结合实际,对个各部门(包括审计部门本身)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位、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各部门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

(二)区别对待,用活结果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持,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应适当给予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被审计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部门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凡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宣布就地免职,并且规定在五年内不得担任相同性质、相同等级的职务。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城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部门对被审计人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审计部门按规定进行审计结果公布,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对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该给予刑事处分的给予刑事处分,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三)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制度的内容之一。目前,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如果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干部监督与管理方面必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公示制度,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拟任用的干部,尤其是经济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

(四)建立干部任用失察制度。为了防止出现审计结果与组织人部门的任用意见不一致,任用干部出现偏差的情况,应建立干部任用失察制度,出现任用干部偏差的应首先追究任命机关的责任,凡任用机关有意违背先审计,后任命的规定,不采用审计结果,乱用干部任职权的要严肃追究任命机关有关人员的责任,严重的除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外,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及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正确认识审计结果利用问题,对审计结果运用的要求不要过高,一则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利用审计手段从财务角度认定的经济责任,而不是领导干部的全部经济责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所以,两个暂行规定只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任免、调任、辞职等的参考依据。二则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任免上有本部门的工作原则和统筹考虑,所以审计结果不可能在任何一名干部任兔问题上都起到特别的作用,要客观地看待和认识这个问题。但审计结果反映,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考虑审计结果,对组毁织人事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情况审计部门应予观注,并加大宣传。如组织人事部门不考虑,审计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向上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