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关系的总结十篇公共关系的总结十篇

公共关系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5:33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1

关键词:公共服务支出通货膨胀挤出效应

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贫富差距、社会冲突等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手段之一,日益受到重视。2004年2月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从长期看,公共服务支出取决于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而后者则依赖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政府也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增加。短期中,公共服务数量主要由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即政府决定。政府短期目标决定着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也决定着公共服务支出的水平。这种支出的水平既对短期宏观经济的运行构成影响,如Devarajan(1996)即区分了公共服务支出中的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郭庆旺、吕冰洋和张德勇(2003)则在区分物质投资支出比重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比总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娄峥嵘、徐元善(2011)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认为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其自身也受到短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如Baqir(2002)在控制了政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得到的结论认为议会规模对公共支出存在正向影响,但LynnmacDonald(2008)在Baqir模型基础上通过加入其他一些变量时却发现基于纵向数据的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Baqir的结论,即议会规模并不能够显著影响公共支出。吕炜、单双(2009)则运用2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政府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从现有文献看,有关公共服务支出与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仍然很缺乏,本文主要关注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化对短期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目前国内无论是研究公共服务的学者还是研究通货膨胀的学者对这一课题均缺少关注,在我国将加大公共服务支出这一大背景下,此类研究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公共服务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理论上并不清晰。首先,公共服务支出直接提高了的社会总支出与总需求,进而提高社会的总产出,物价上涨,通胀出现。同时,增加公共服务支出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与公共产品数量,将会影响私人消费与投资决策。如果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提升能促进私人投资,则社会总需求将因为公共服务支出增加而加大,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对私人投资出现“挤出效应”,则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将因为挤出效应而减少,只要挤出效应不严重,社会总需求仍然会有所增加,但若发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则社会总需求不会显著增加,从而不会对通货膨胀率带来显著影响。但是如果考虑到完全的挤出效应以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不同特征,在挤出效应足够大的前提下,公关服务支出的增加有可能会逆转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就私人消费而言,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带来的更多公共服务产品将改变私人消费选择,随着私人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产品的关系的不同,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对消费支出影响不同,但是一般而言,公共服务支出无论是减少消费需求还是增加消费需求,从整体上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都倾向于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在类似乘数与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鉴于理论上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实证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的公共服务支出与通货膨胀率

即便在理论上可以把所有的公共服务支出罗列清楚,相关统计数据的获得也存在问题,可以获得的数据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对公关服务支出的研究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为了集中研究公共服务支出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财政支出的部分项目剔除在外,集中关注和公共服务关系较为密切的部分项目的支出。由此,本文将公共服务支出限定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若干个方面,除特别指出的地方外,一般不包括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国防费用等项目。

图1是通货膨胀率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GDp指数的趋势图,从图形可以直观的发现,在2007年前,除少数年份外,通货膨胀率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GDp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0.37,是轻度负相关。考虑到2007年开始的统计口径改变,1990年至2011年的23年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则可计算出1990年至2006年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高于同期财政收支状况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甚至比GDp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要高(0.46),2007年至2011年由于只有5年的时间则未计算相应的相关系数。以此为基础,下面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支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的方向问题。

根据前面的分析,建立以通货膨胀率为被解释变量,公共服务支出为解释变量的线形回归模型。鉴于理论上GDp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且前面所计算的相关系数也显示了GDp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为此将GDp也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相应的线形回归模型如下:

通货膨胀率=C(1)+C(2)*公共服务支出+C(3)*GDp

通货膨胀率采用上年为100的Cpi指数,公共服务支出则采用占比的形式,即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GDp采用上年为100的GDp指数。

第一,使用1990年至2011年的数据,可以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从回归结果看,公共服务支出和GDp的回归系数在5%的置信水平上均是显著,但回归模型的R2较低,即拟合效果不太好。

第二,考虑到2007年前后统计口径的改变,现改用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代入上述模型,可以得到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公共服务支出和GDp的回归系数均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此时模型的R2也有较大上升,模型拟合效果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尽管公共服务支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公共服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但根据前面的分析,这并不能说明公共服务支出就此可以被认定为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推手。因为这可能仅仅是因为两者存在同趋势,甚至还可能是通货膨胀率推动着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化。

接下来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鉴于2007年至2012年与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存在着统计口径的差异,为此仅对后一时期作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格兰杰检验的结果看,通货膨胀率不是公共服务支出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被接受,而公共服务支出不是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被拒绝,即可以认为,公共服务支出是通货膨胀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基本可以被接受。

结果的分析

综合上述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结论,通货膨胀率和公共服务支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支出对通货膨胀率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包含着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说明了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化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这从凯恩斯理论的角度看,似乎是说明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化带来的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提高了物价总水平,即我国面临的并非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同时也提醒我们,我国并未处于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有效需求的刺激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会因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第二,通货膨胀的变化不能解释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化。即我国在制定公共服务支出计划时未考虑已经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没有根据相应的通货膨胀水平来改变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进一步而言,即我国的公共服务支出并未以确保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数量受到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第三,关于公共服务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方向。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公共服务支出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为负向关系,即公共服务支出(绝对量或相对量)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率降低。这与公共服务支出通过社会总需求扩大的效应提高通货膨胀率的理论预期不相符合。这可能是因为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越高,往往意味着经济形势越不好,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率越低。如果该理由成立,那么公共服务支出应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实际上,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这可能表明公共服务对我国通货膨胀确实存在着理论上表明的正向和负向的双重影响,但在综合影响中,公共服务支出对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的替代效应(即负向影响)超过了对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效应(即正向影响),从而导致公共服务支出的扩大并未带来社会总需求的扩大,相反降低了社会总需求,即发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

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在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确实对通货膨胀率产生了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理论的预期不相一致,说明在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的供给对私人领域的投资与消费存在着较大的挤出效应,此处的结论应该引起政策制定者们的重视。鉴于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存在滥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嫌疑,按照上述结论,这种做法值得警惕,以力图避免出现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过度排挤,政府大包大揽对私人决策的替代。若仅仅从通货膨胀的角度考虑,本文的分析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时期,提升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并不会影响反通胀政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evrarajanSwaroopetal.theCompositionofpublicexpenditure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6,37

2.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

3.娄峥嵘,徐元善,我国公共服务支出优化: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4.Baqir,DistrictingandGovernmentoverspending[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2,110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2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为认真做好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内容

(一)基本情况。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与2008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1至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工作的组织安排

(一)各乡镇、街道和庐阳工业区负责汇总编写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并以正式文件报区应急办备案。

(二)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报告,报区应急办。

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自然灾害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等参加;

事故灾难组: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建设局、公安庐阳分局、质监庐阳分局、环保庐阳分局等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质监庐阳分局等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庐阳分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局、庐阳消防大队等参加。

三、评估分析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评估工作,各牵头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3

本届大会还邀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2013年度主席克里斯托弗·基尼斯提、中国石化董事局秘书黄文生、美国《pRweeK》杂志主编朱莉亚嘲德等发表主题演讲。

在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结束后,本届大会还举行了“行业创新”、“新媒体”、“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公关行业可持续发展”四个论坛,围绕“公共关系——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主题,分别从公共关系构建国家软实力、公共关系促进社会创新、公共关系引导社会责任、公共关系迎接新媒体挑战、公共关系保持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创造专业价值等六个方面展开研讨。

当晚,第十届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来自外交、新闻、商务等领域的重要嘉宾以及中外知名企业总裁、国际公关公司Ceo和众多业内高级经理人员约300人出席了颁奖典礼。本届大赛从74个单位报送的187个(包括香港地区的21个参赛案例)案例中,最终评选出了14个金奖、51个银奖。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始于1996年,每两年一届,是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综合性论坛会议。

赵大力会见国际传播咨询协会主席

日前,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会见了前来协会拜访的国际传播咨询协会(iCCo)会长舒俊乐(Jean—LeopoldSchuybroek),双方就未来开展进一步合作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赵大力欢迎舒俊乐拜访协会,并向客人简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新发展。赵大力表示,随着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公关业需要更多地与iCCo等国际公关行业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以推动自身的发展。同时,希望国际公关业界能够抓住机会,在与中国公关界互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商机。

舒俊乐向赵大力介绍了iCC0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舒俊乐表示,非常高兴能再次到访CipRa,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全球公关业重要的组成部分。iCCo以服务全球公关从业者为宗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关行业协会已经成为了iCCo的合作伙伴。JCC0希望今后能够与CipRa开展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合作。双方商定,今后将在公关培训、行业发展和公关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iCCo是全球著名的公关传播咨询组织,该组织会员覆盖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敦煌网副总裁张永捷赴

CipRa演讲

5月31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会员管理部举办了2012年度第四期会员讲座,敦煌网副总裁张永捷受邀就“产品营销手段与企业媒体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来自本土、国际公关公司和企业的60余名协会会员参加了讲座。在演讲中,张永捷首先深入地讲解了品牌的内涵以及塑造品牌的意义。在谈到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时,她强调:“企业产品的成功,讲究的是设计、流通、营销,而最终比拼的还是品牌力。有了坚定的品牌文化和扎实的品牌根基,才可能被大众持续追求。”

随后,她结合自己在爱国者工作期间的丰富经验,通过剖析大量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品牌营销。通过讲解如何借用社会活动、会、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营销,让学员对品牌营销的具体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资深媒体人,张永捷最后还为学员分析了当今媒体现状,并讲解了企业如何做好媒体关系。

张永捷深入浅出的精彩演讲,使在场听众受益匪浅。张永捷曾加盟中国计算机报,历任编辑部主编、高级副总编辑。2007年加盟爱国者,作为副总裁负责爱国者品牌推广:2012年,她作为副总裁加盟敦煌网,致力于建设中国中小微企业走向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

第四期《国际公关》杂志品质沙龙举行

7月5日,由《国际公关》杂志举办的第四期品质沙龙在饪我行美食传媒基地举办。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转型期的财经公关”。本期对话的特邀嘉宾主持是海天网联营销机构副总裁杨为民。对话嘉宾分别是九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坤、北京博然思维咨询公司副董事于悦、了望整合营销传播机构总经理王蕊、了望整合营销传播机构副总经理刘钰军、润言投资咨询公司合伙人吴英楠、世纪隆文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长久。

相比于其他公关服务市场,财经公关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财经公关顾问公司,它们在企业的资本运作、信息披露、ipo、投资者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期沙龙中,嘉宾们分别就财经公关的现在、目前遇到的困境以及未来规划做了解读。详细内容见本期《国际公关》杂志p56。

以色列最大公关公司拜访CipRa

近日,在以色列大使馆商务专员艾立仁(eiiraneiimelech)先生陪同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会见了著名以色列公关公司祖尔公共关系与战略咨询集团(RonnertzurCommunication)代表、国际业务部经理艾特玛(tamarayaion)女士。双方就加强中以两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合作进行了友好交流。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4

关键词:公共关系理论;学理规范;多元化文化

到2009年公共关系职业化已逾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美国公共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公共关系的演变至少有四个趋势:一是大机构的增长以及他们对于公众责任的认知与公共关系传播;二是社会中利益团体不断增加的变化、冲突和对抗与公共关系渗透;三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民众自我意识的提高对公共关系的期待;四是全球民主的推进与公共关系日益结合。随着公共关系实践的发展,近年来,超过2000个新闻传播项目里设立了公共关系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项目,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成果也显得集中和突出。

一、基础学理规范研究

在公共关系基本学理规范上。美国的学者更加注重的是与现实工作紧密联系的规范问题研究。

1社会责任规范研究

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企业规模缩小、兼并浪潮等影响,导致企业员工和领导者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和信任鸿沟。一项研究发现,在21世纪,如果员工接受了自己领导者的道德标准程度越高,在商业活动中员工出现忠诚危机的事情就会越少。企业道德越来引起关注的标志就是“内部行为准则”的增多。包括“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在内的“内部行为准则”如同“企业政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经营哲学”一样在最近几年备受关注。在现代社会里,企业社会责任(CSR)就像其它的管理制度一样受到重视,社会责任触及到了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21世纪,美国公众已经明显地不愿意宽容他们选出来的政府及领导人做出不道德的行为。2009年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再强调:政府中的道德要求将会变的如同选举者要求代表必须诚实、可信赖、有道德一样的重要。美国公共关系实际上在引领成员道德观念方面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其中行业标准的准则就是一个典范,它以追求公共服务和道德行为的高标准。

2公共关系调查

所有的公共关系计划和措施都开始于调查研究。无论是马斯顿的RaCe公式,还是RoSie六步法都开始于调查研究,公共关系都需要有足够的资料作为基础。换句话说,在制定行动计划之前,公共关系专家需要分析受众,权衡利弊,调查研究已经成了现代公共关系最关键的第一步。

3公共关系管理

近年来,美国公共关系作为一个管理系统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传播学家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边界角色。也就是说公共关系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脚在企业内部,一个脚在外面的公众。公共关系人员帮助企业开展内外传播,公共关系学家也成了系统管理者,他们要处理的关系,具体包括:“企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企业内部问题的创新性措施”、“具有战略性思维”、“情愿去测量公共关系结果”。正如格鲁尼格和亨特所指出的:在企业公共关系系统中,企业管理者必须正视企业自身各要素的冲突。

4,公共关系写作

当代著名的美国公共关系学家弗莱士提出了可读性模式,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只要按着他的方法来写。他认为只要写作者尽量使用简单的词语,传播将更加有效,接受者将更好理解。他给出了七个建议:一是缩减句子;二是可能的时候离开严格语法;三是运用代词;四是使用简单清楚的句子;五是一段一个意思;六是运用读者理解的语言。另外还要记得一些规则:诸如避免“大单词和附加单词”、“陈词滥调”、“拉丁文”;语句要“明确”、“积极”、“简单”、“简短”、“可信服”、“可理解”。

5危机管理

无论什么时候媒体与公众最关心的都是危机公共关系,帮助解决危机是公共关系最终的任务。明智的管理者不仅看重公共关系在危机时的作用,也看重在一般公共事务中的价值。很多美国公司在高层已经建立了问题管理职位,任务就是帮助公司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在20世纪的后几年,社会上充满了危害个人和组织的严重事件,从歧视到企业规模缩小,从环境问题到能源问题,问题管理在公共关系领域就变的重要起来。2001年9?ll事件的出现,更进一步推动了危机管理的研究。

二、公共关系7传播研究

传播是公共关系中核心要素。公共关系与传播的研究是当代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的基本性内容之一。

1公共关系与网络

进入21世纪,公共关系领域没有什么比掌握网络更加重要的了。四个美幽人中有一个人都在使用网络,一半以上在家里上网。网络迅速成长,每天上网的人数都在增加,页面的数量由1992年的几千到现在的5000多万个。进入21世纪,网络变成了快速增长的强大的传播工具,也变成了公共关系实践的重要工具:

2公共关系与传统媒体

当提到公共关系实践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想到宣传和新闻媒体。尽管公共关系的学生和实践者都知道公共关系意味着更多东西,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公共关系就是宣传,媒体和公共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进入21世纪以来,大众媒体遭受到了许多新的传播方式的挑战,比如说交互电视和互联网络,大众媒体和公众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既要保持原有受众又要赢得新受众,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3多媒体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意味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开展传播活动。消费者不会将推销材料、报纸广告或者社区责任分开来看,他们把全部整合起来来对服务或者企业做出评价。随着整合营销变得越来越流行,传播者需要学习营销、广告、销售等等所有的技术。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性营销形式。电视购物、产品植入电影等形式开始流行开来。

4对内公共关系传播

美国学者认为,当今公共关系领域最难的部分应该是对内传播。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企业开始减小规模、兼并、裁员,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员工已经变得多疑和冷淡。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更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产生了巨大鸿沟,这样的鸿沟从来没有如此之大过。在应对金融危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过程中,对内传播的意义就变得尤为深远。现实的美国公共关系界,对内传播自然成为公共关系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三、公共关系与多元文化研究

据美国普查局报告到2050年,亚洲、拉丁美洲,南非洲的人将会占到美国总人几的47%。一直以来妇女被认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事实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进行有效传播已经成为公共关系的一个挑战。

1公共关系与多元化人群研究

在公共关系与多元化人群研究中,美国学者非常关注的群体主要有:(1)妇女群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公共关系领域,并有一些逐渐进入领导层,在公共关系专业出现女性领导只是时间问题。(2)非洲裔美国人。美国25个大城市的存在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和亚洲人。非洲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奥巴马当选2009年美国总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非洲裔美国人的地位提升和对美国社会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奥巴马总统4年的任职将不断扩大和强化。(3)拉丁美洲人。同非洲裔美国人一样,拉丁美洲人同样在美国大城市占有很大的比例。(4)同性恋、老龄化、以及其他的群体。20世纪的最后几年,美国的主流社区开始进入多元化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同性恋。由于生育高峰期的影响。美国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公共关系专业必须对这些现实情况保持敏感度。

2公共关系与消费者研究

进入21世纪,很多公司开始注重消费者的公共关系。消费者在新世纪对于误导性广告、包装和商标的滥用、质量和安全的失控已经不再宽容。不管今天是否以消费者为下,他们需要的是品质和服务。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故而消费者公共关系关系在企业中变的尤其重要了。

3公共关系与政府研究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政府官员必须注意到媒体的影响,尤其是公众意见。在美国总统中,肯尼迪总统可能是第一位认识到这一点的,他创建了一个新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媒体比以前更加的重要。政府中的公共关系人员将政府活动、任务等传递给社会大众。1990年美国个人管理办公室统计,在政府中有将近15000个与公共关系相关的工作职位,其中包括4000个在公共事务中,2000个在写作和编辑,1000个在技术编辑和写作,2000个在处理可视信息,3300个在处理国外信息,2000个为编辑助理。政府的公共关系组织主要由以下机构构成:(1)美国信息机构。美国信息机构是一个独立的美国事务机构。美国信息机构的目的是的传播美国的文化。美国信息机构用到的传播技术工具有广播、电影、电视、平面媒体、刊物、展览、图书、教育以及电子信息。(2)政府部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成立,并成为最活跃的政府公共关系信息传播者。其它的政府部门同样在公共关系上有很大的投入。比如防御部门,主要是空军部门等等。(3)总统。里根总统也许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总统传播者,他在电影中,电视中都有传播经验。乔治布什并没有想他的前辈那样善于传播。克林顿同样是一个有技巧的传播家,特别是在个人层面。(4)总统的新闻秘书。许多人认为总统的新闻秘书是第二难的职位。新闻秘书是管理机构的主要公共关系发言人,他必须将政策和总统及管理层的计划告知于大众。

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商业社团、基金会以及各种组织游说政府的人员数量由1976年3000人上升到了今天的40000人,在美国游说变成了一个大的工作。但是游说者到底做什么?游说者的工作实质就是告知和劝服。与被游说者的接触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拥有正确的信息。近年来,特别有效的是运用基层游说,这种游说的目的是动员地方议会成员与普通大众写信、打电话、发传真来促成国会的立法。

四、公共关系与法律

随着美国进入21世纪,没有人怀疑公共关系必须成为律师在申诉时要预先考虑的事情。律师告诉你必须说什么,公共关系专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近年来,美国法庭中的被告从体育明星到广播电视主持人再到美国总统,许多人都认为他们应该被判定是有罪的,但结果是很多情况下恰恰相反。所以公共关系专业开始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来影响民意,最终影响法律的结果。美国的法律和公共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

1公共关系与第一修正案

对于法律和公共关系的所有讨论都起源于第一个修正案。正如这些小冲突所显示的,解释第一个修正案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一个人的下流解释有可能是另一个人对于艺术的解释。尽管第一修正案有持续不断的挑战,但是美国人继续享有演讲和表达的权力。因为第一修正案居于传播的中心,防范它是公共关系专业的第一责任。

2公共关系与内部贸易

每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人都要知道监管企业的法律。医院的公共关系人员者要清楚如何开展医患关系管理,在非盈利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要明白监管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各种法律条款与规定,在特定行业工作的公共关系人员要明白特定行业的特定法律。

3公共关系与道德法律近几年在美国社会上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法律使用已经很频繁,遗憾的是,公共关系实践者在几个知名案件中都成为焦点人物。比如说,1988年,前白宫政治总监和传播负责人诺夫斯格(Lynnofziger)被监禁90天并罚款30000美元,因为他违反了政府行动的联邦道德标准。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在政府中游说者的所造成的,当然,政府官员辞职后成为对政府官员游说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那些控制和试图影响别人的人将会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检查他们是否在遵守道德规则,是否在法律范围之内开展活动。

4公共关系与隐私法

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对于公共关系专业也有很多意义。隐私法,特别是涉及到被媒体诽谤中伤的法律常常是可以引起好奇的。如果有一个名人加入其中,就更能引起好奇了。一般来说,普通人群的隐私在法律保护之下,但是一个名人的隐私权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了。在公众心目中,名人不应该存在隐私,因为属于公众人物。但是,这种公众理念又与法律的精神相违背。

5公共关系与版权法

版权法给作者提供基本的、自动的保护。无论稿件是在版权办公室注册过还是曾经发表过。版权法保护四大种类的作品:“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舞美作品”等等。但是,在一些方面版权法保护不了的:例如“广告语”、“图表”、“想法”和“概念”等等。

6公共关系与网络法

进入21世纪,网络给立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讯端正法(CDa),1997年夏天,最高法院宣布CDa有悖宪法。这个决定标志着最高法院开始将第一修正案的原则向网络领域进行延伸,来面对媒体的法律。

7公共关系与法律界人士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5

[关键词]“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宏观机理;微观机理

[中图分类号]D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4-0113-06

一、区域公共安全机理内涵与研究现状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是指一定区域基于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心理等基础性内源要素,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的动态演化机制,以及区域内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也即致灾机理和破坏机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安全机理包括微观机理和宏观机理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具体的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机理,如瓮安、舟曲泥石流灾害事件等具体事件发生的原因、促使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方式;宏观层面则是将某一区域视为一个公共安全系统,研究影响该系统公共安全水平的因素和作用方式,如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对某区域整体公共安全水平的影响。

国际上对公共安全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公共安全评估方面,专门分析公共安全演化趋势及演化机理的比较少。绝大多数研究是传统的公共安全评价或对具体公共安全事件或事故的演化机理分析,其中传统公共安全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某一时点公共安全状况的描述。已有的公共安全机理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运用“社会燃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发展机理,把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及规律应用到社会现实中,认为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如同自然燃烧,其发生也需要相应的燃烧材料、助燃剂和点火温度[1];有研究将生物、医学领域的免疫理论应用于公共安全机理分析,认为公共安全事件演化过程中,应急管理系统起到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有类似于“抗原识别”、“抗体生成”等功能,防止和阻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展;也有运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等进行公共安全事件机理研究,但多见于对于安全事故的分析。

目前国内对于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比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比较实用的研究工具,传统公共安全评价方法没有把公共安全的评价理解为一个量化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未能把质性研究与定量方法结合,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系统化地刻画公共安全状况及其演化趋势和演化机理。本文将用系统动力学、尖点突变理论的方法从“脆弱性-能力”的综合视角对区域公共安全的机理进行研究论述。

二、区域公共安全系统演化机理分析-宏观机理

借鉴“脆弱性-能力”区域公共安全评价的综合视角,无论是宏观层面对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进行机理分析还是微观层面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机理分析,都可以把“脆弱性”和“能力”作为分析的基础要素。“脆弱性”与“应对能力”对于公共安全而言是一对相反的作用力:危害源的破坏力和受害对象的脆弱性共同决定着公共安全事件的规模和频度,也影响着整个区域公共安全的水平。对于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而言,其安全水平由“脆弱性”和“能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不过此处的脆弱性和能力是指系统的宏观层面。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3万亿元,人均GDp达7819美元,已经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但广东省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区域公共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问题不断,这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将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对区域公共安全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

(一)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宏观机理的分析中,脆弱性理论将脆弱性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四个方面来衡量。B.L.turnerii、Rogere.Kasperson等在研究脆弱性时,提出以“人类-环境系统”作为分析对象,建立一个耦合系统的分析框架,在分析与衡量脆弱性时,指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自然环境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脆弱性展开分析,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2]在公共安全研究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具有高度相关性,同时政治可以纳入到社会中去,因此研究中可以把社会、经济和政治归纳为社会经济系统。

广东省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已呈现出一定的反差。产业失调、区域差异、贫富分化、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使得社会风险不断增加,公共安全状况亟待改善。其中,关注和不断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两方面,这与区域脆弱性的关键影响要素类型划分是一致的。当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还可以分解成更多因素的影响。

(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任何公共危机事件及背后的脆弱性都是对区域社会应对能力的挑战和考验。“能力-脆弱性”综合视角下的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实质是一个面对脆弱性,区域内的各主体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做地更好的问题。以往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理论,偏向于对政府能力的单方面要求,忽略了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的服务客体与评价客体。但是,公共安全的治理是一个降低脆弱性、增强能力的过程,既要求政府通过社会风险机制建设,做好应急准备;也要求政府尊重自然、社会和群众的感受或反映,具备在务实的有反馈的行动层次上针对公共危机进行综合治理的能力。梳理过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针对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进行的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我们试图从以往政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结合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特殊性,抽象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文件进行归纳总结,为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维护区域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广东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县、镇、村三级综治工作平台整合基层政法、综治、维稳、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实现矛盾综合调处、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综合管理;完善预案体系建设,加强“一案三制”建设,200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增加科技投入,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从2000年38.82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14.44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从3.59%增长到3.96%;建立完善的应急培训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积极进行应急研究,提高应急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看出,广东省主要是从提高人员素质、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科技与资源投入等方面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从理论分析和广东省的实践分析来看,尽管不同的公共危机事件,其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或有不同,但都主要集中在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危机应对的科技与资源保障等方面。

(三)区域公共安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能力-脆弱性”视角下系统分析。“能力-脆弱性”视角分别从能力和脆弱性两个角度对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做出相应的评价。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的脆弱性水平有着负反馈的回路关系,即区域公共安全水平越高,脆弱性水平越低,而区域脆弱性水平越高,公共安全水平越低;而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回路关系,即区域公共安全水平越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越强,而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越强,公共安全水平也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自然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区域公共安全的脆弱性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广东省的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区域脆弱性的提高,导致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减低,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近年来,为了应对日渐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广东省不断完善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加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提高危机应对的科学技术保障水平,使广东省的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提升。

在区域公共安全评价系统中,区域脆弱性水平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存在复杂的关联,二者在对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产生各自影响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对方,见图1。

图1脆弱性、危机应对能力和公共安全的逻辑关系图2.脆弱性系统和能力系统的分析。本研究根据能力与脆弱性双重维度及其关键要素的分析,分别对能力系统和脆弱性系统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和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1)能力视角下系统分析。能力视角包含四个维度,即体制机制建设、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和科学技术保障,它们各自影响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同时又彼此紧密相关。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需要从四个维度及其具体的影响因素入手,但它们又可追溯源至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公共安全财政投入,二是公共安全的人力投入。广东省充足的财政投入和人力投入正是其维护区域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见图2。

图2能力系统的SD模型在能力系统中,主要存在5个回路:

回路1: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建设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2: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危机管理人员素质与队伍管理能力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3: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相关基础平台建设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4: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公共安全水平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公共安全财政及相关人力投入危机相关科研水平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回路5:即综合的负反馈回路。

从前四个回路可以看出,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和科学技术保障等方面,促进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升又提高了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过,这种正反馈调节只是能力系统中逻辑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回路1、回路2、回路3、回路4四个正向反馈回路的综合。而逻辑关系的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系统不会无限上升,当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稳定在一定水平后,所需的财政和人力投入可适当减少,这种负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延迟。目前,广东省社会矛盾复杂、社会问题多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当广东省社会脆弱性水平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同时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到足以应对各方面危机时,必然会减少投入,避免资源的浪费。

(2)脆弱性视角下系统分析。区域公共安全系统脆弱性受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前者受区域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后者主要受环境污染水平、资源稀缺度等因素影响,见图3。

图3脆弱性系统的SD模型通过脆弱性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可以看出,主要回路有12个。

回路1: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2: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3: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4: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5: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6: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7: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8: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9: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0: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人口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1: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资源稀缺度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回路12:系统脆弱性总水平区域GDp环境污染水平自然系统脆弱性社会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系统脆弱性总水平。

由此可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区域脆弱性水平呈上升的趋势,即经济人口社会日益复杂,区域的公共安全状况将越来越严峻。以广东省为例,改革开放后它的GDp年平均增速为13.6%,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区域脆弱性水平不断升高,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广东省正面临发展的结构转型,同时致力于缓解社会矛盾,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

从图3来看,尽管区域脆弱性水平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人口社会的发展,从而又反馈调节区域脆弱性水平上升、恶化的趋势,即脆弱性视角下的区域公共安全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自适应性,但这种调节改变不了区域脆弱性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增长而上升的总体趋势。目前,广东区域脆弱性水平依然处于上升态势,、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社会维稳任务偏重。仅仅依靠公共安全系统自我调节是不够的,仍需主动采取措施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矛盾、降低区域脆弱性水平。

(3)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的系统分析。区域脆弱性主要受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环境子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是由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以及科学技术保障决定。各级子系统内外部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了区域的脆弱性水平和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而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又通过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基于前面各级子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到区域公共安全系统系统内不同要素的相互逻辑关系,见图4。

图4“脆弱性—能力”视角下公共安全系统SD模型从图4可以看出,在区域公共安全系统中,能力系统与脆弱性系统既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而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也会反作用于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形成一个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同时在能力和脆弱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具有动态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关系,并通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和区域脆弱性水平对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产生影响。

三、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分析——微观机理

公共安全的微观作用机理分析就是具体公共危机事件的机理分析,脆弱性与应对能力同样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脆弱性与能力的对比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当前广东省的危机应对能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整体公共安全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善,公共安全事件仍有发生。2011年发生的“乌坎事件”正是脆弱性不断积累、危机应对能力不足引起的。本文将以“乌坎事件”为例,在“能力-脆弱性”的综合视角下,利用突变理论模型对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突变理论由法国数学家Renethom创立,该理论及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经验方式,即在系统的势函数未知的情况下根据系统表现的外部性态来建立它的一个突变模型。公共安全事件符合突变模型要求的多模态、不可达性、突跳、发散、滞后五个特征[3],突变模型是合理解释事物运动由渐变引起突变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公共安全事件所适用的理论。根据“脆弱性-能力”综合视角,我们认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所处环境及事件主体本身的整体脆弱性和政府危机应对能力的强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而符合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的要求,即由1个状态变量和2个控制变量构成。

根据尖点突变函数推导过程,公共安全事件的势函数可表述为:V=v(x,c)。在该势函数表达式中,V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的大小,反应在乌坎事件中,可作为事件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式中的x是状态变量,即公共安全事件的演化的状态是安全还是危险,是一维变量,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本身的状态特征;而式中的c是控制变量,指的是事件发生所处环境及事件主体的整体脆弱性和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两个因素,是二维变量,可用参数u,t,来分别予以表示。该尖点突变模型可由图5表示。

图5公共安全事件的尖点突变模型乌坎事件开始于2011年9月21-22日,因土地问题村民与政府发生矛盾,由于政府解决问题不力,事态急剧恶化,甚至一度出现了村民与政府的直接对抗和冲突。后来,政府官员进驻乌坎村,双方矛盾化解。在事件发生之前,土地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导致区域公共安全的脆弱性不断增加;事件发展初期,政府行为失当,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低下,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脆弱性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当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缓解对抗气氛,最终解决问题,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区域脆弱性水平的降低。原广东省委书记表示,“乌坎事件”是一个教训,广东要“解剖”乌坎“麻雀”,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借鉴。[4]这种学习借鉴有利于广东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

在突变模型中,平衡曲面是指所有临界点所构成的曲面,在乌坎事件里,可指乌坎村村民的行为和态度处于温和状态的情形,村民们通过合理途径表达诉求,没有采取对抗和极端行为。奇点集是指公共安全事件从安全状态突变为危险状态期间(尽管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对应的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在乌坎事件中,则表征为人群处于危险状态的情况,村民与政府开始对抗,矛盾激化。分歧点集也即是奇点集在控制面(由两个控制变量所构成的平面)上的映射,一般是由平衡曲面方程和奇点集方程联立所得。在该子系统研究中,分歧点集表征的是公共安全事件产生状态突变时,脆弱性和能力的恶化程度,就乌坎事件来说,分歧点集描述的是骚乱人群作为行为主体在实施极端行为时心理状态变得更具脆弱性,同时政府相关人员简单、粗暴和错误的处理方式所表征出来的应对能力的低下进一步恶化事件状态,进而事态失去控制。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发生过程的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不论是脆弱性水平还是能力水平都是连续缓慢变化的,但是事件的发生却是是瞬间完成的;对于整个事件来说,是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此外,在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受到两个控制变量——能力和脆弱性的影响,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由于能力和脆弱性同时恶化引起的,单一的脆弱性积累或应对能力恶化往往不会引起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在脆弱性和能力同时恶化的过程中,由于恶化程度的不同,可造成事件不同程度的危险状态。乌坎事件中,当政府相关部门对问题回应不积极时,人群仅是游行示威,并未出现什么过激甚至与政府对抗的举动,但是当政府对事件进行错误定性并逮捕五名村民,试图通过采取简单粗暴手段制止这种请愿行为的时候,矛盾被激化,引爆了乌坎村民的对抗情绪,进而导致更严重的破坏行为,可见不同的手段对于事件结果有着关键影响。

乌坎事件位列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2011年度公民社会十大事件首位,关于乌坎事件,认为,“乌坎事件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忽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生的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必然结果。”[5]矛盾和问题的积累导致区域公共安全脆弱性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政府长期忽视危机应对能力建设,当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变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受到区域宏观公共安全的直接影响。

四、结论

本文在“能力—脆弱性”综合视角下,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区域宏观公共安全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尖点突变模型对具体公共安全事件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到所研究的结论。

区域公共安全水平受区域脆弱性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影响,区域公共安全水平与区域脆弱性水平有着负反馈关系,而与区域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回路关系。区域脆弱性的关键影响要素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和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受到区域人口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主要受到环境污染水平和资源稀缺度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应对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危机应对的体制机制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危机应对的科学技术保障。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区域的公共安全水平。可以为区域公共安全治理提供良好的支撑。

同时在区域宏观公共安全环境的影响下,当脆弱性与能力的对比超出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危机,导致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前,脆弱性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是连续缓慢变化的,危机的爆发却是瞬间完成的,是连续性和突发性的统一。政府在日常工作和处理公共安全事件的时候应防微杜渐,尽量避免矛盾的积累,尽量降低区域的脆弱性水平,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区域的危机应对能力水平,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

基于“脆弱性-能力”视角的区域公共安全演化机理和具体公共安全事件作用机理的研究对速发展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政府优化公共安全应对策略和明确加强公共安全的工作重点,提高地区承受危机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减小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预防控制风险的扩大蔓延,构建安全、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牛文元.社会燃烧理论与中国社会安全顸警系统[R].“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2001.

niuwenyuan.theSocialphysicsandwarningSystemofChina′sSocialStability.Bulletin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2001.

[2]B.L.turnerii,Rogere.Kasperson,pamelamatson,JamesJ.mcCarthy,Robertw.Corell,LindseyChristensen,noelleeckley,JeanneX.Kasperson,amyLuers,marybethL.martello,Colinpolsky,alexanderpulsipher,andrewSchiller.FrameworkforVulnerabilityanalysisinSustainabilityScience.proceeding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3,100(14).

[3]朱正威,胡永涛,郭雪松.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ZhuZhengwei,HuYongtao,GuoXuesong.ananalysisofSocialSecurityincidentsBasedontheCuspmutationmodel.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08(3).

[4]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借鉴广东要“解剖”乌坎“麻雀”.http:///news/201215/home/636264618200.shtml.

“wuKan”incidentprovidesReferencefortheRuralGrassrootsorganizationalBuilding.http:///news/201215/home/636264618200.shtml.

[5]广东省委书记称“乌坎事件”有其必然性.http:///xwzx/gnsz/gdxw/201112/21/t20111221_22937585.shtml.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效应;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乡村总人口达到7968.77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82.0%,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8.5%。2004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53.15元,在全国排第19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83.25元。因此,迫切需要积极探索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变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途径和政策。

大量的研究表明,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项对58个国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表明(Binswanger,1989),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水利灌溉设施增长1%时,粮食总产量增长1.62%;公路修建增长1%时,粮食总产量增长0.26%,农村的公路密度每增长1%时,粮食总产量将增长0.12%;成年人的识字率上涨1%时,粮食总产量增长0.54%。樊胜根等(2002)的研究表明,政府用于促进农村生产方面的投资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同时还促进了农村扶贫,缩小了地区差距,但投资收益因投资的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因此本文以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确定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模型设计及变量的说明

由于数据的限制,官方公布的各地市用于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数据年度不长,本文为保证样本的数量,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model)进行分析。面板数据模型是指对不同时刻的横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并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建模。与单纯的横截面或时间序列相比,面板数据模型的优点表现在,提供了更大的样本点以改善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以及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从时间序列看,可以描述不同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横截面数据看,又能描述某个时点各个个体的状态及个体间的差异。

一般来说,农村公共物品按用途可划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大类(楚永生,2004)。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治理、农村道路和公共性运输工具、部分大中型农用机械设备、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包括基础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电网、自来水设施、卫星接收设施、邮电通讯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会福利、行政服务、治安等。因此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为农民提供信息、交通通讯等便利的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间接影响。

根据《河南农村统计年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本文将扣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看作是公共资本投资(李桢业等,2006)。因此,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可设计如下:

LnYit=β0+β2LnLit+β3LnGit+uit

其中:下标it表示第i个城市(即代表河南省18个地级市)农村在第t年(2000-2004)的项目;Y代表农业总产值,单位为亿元;β0为常数;β2代表劳动的产出弹性;L为农业从业人员,单位为万人;β3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G为公共物品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存量(1999年为基期),单位为亿元;u为随机扰动项。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在计量检验时,分别对上述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以上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00-2005)和《河南农村统计年鉴》(2000-2005)。

在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时,主要考虑两种模型,即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smodels)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models)。不同的模型变量回归系数的影响因素也不同,一般来说,因为面板数据同时包含横截面因素和时间序列因素,所以参数估计值可能会同时受到两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一种是不同组别数据之间的差异,称作组间效应(betweeneffect),在我们的数据里就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另一种是同一组数据内部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称作组内效应(withineffect),在我们的数据里就是指同一个地区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所有的组间效应都已经通过固定影响消除掉,参数的回归系数只取决于组内效应。而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尽管考虑了地区之间的差异,但只有当地区之间的差异服从正态分布时,回归系数才会完全不受组间效应的影响,否则,回归系数也会受到组间效应的影响(王红领等,2006)。

三、检验结果及说明

为了检验公共物品投资变量(G)和农业总产值(Y)之间是否有较大的相互影响,依次分别对变量G与变量Y的关系和L与Y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组Ⅰ和组Ⅱ),然后将变量G与L同时与L进行回归分析(组Ⅲ)。回归结果见表1,方程中D.w.的有效范围是dL<D.w.<(4-dU),即对于组Ⅰ和组Ⅱ来说,1.16<D.w.<2.61,对于组Ⅲ来说,1.05<D.w.<2.57,故可认为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不存在自相关。

在组Ⅰ中,我们首先就公共物品投资变量(G)对农业总产值(Y)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累计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分别通过了10%和5%的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无论是组内效应还是组间效应,农村累计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均为正,即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在组Ⅱ中,我们又检验了农业从业人员(L)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回归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关系,由于固定效应模型中参数的回归系数只取决于组内效应,也就是说从时间维度来看,随着农业从业人员的递减,农业总产值是增加的,这和我们的统计数据是一致的,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逐渐替代了劳动,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效率得以提升。随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农业从业人员与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关系,显然这里随机效应模型既考虑了地区间的差异,也考虑了一个地区内不同时间的差异,其回归系数同时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统计数据来看,不同地区之间农业总产值的差异,主要由农业从业人员决定,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的地区,其农业播种面积也较大,因此其农业总产值就比较大,与我们的统计数据一致。

在组Ⅲ中,我们将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和农业从业人员变量放在一起对农业总产值进行回归,两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与组Ⅰ、组Ⅱ相同,且均通过了至少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来看,公共物品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农业总产值差异的因素,即公共物品投资较多的地区,其农业总产值也会较大(假定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其他变量均相同的前提下)。从随机效应模型来看,公共物品投资也是造成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农业总产值变化的因素,即随着同一地区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不断增加,农业总产值也不断增加。

从组Ⅰ和组Ⅲ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增加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可以增加农业总产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从组Ⅲ随机效应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组间效应和组内效应)的回归结果来看,农村公共物品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元,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124元。

四、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且结构不合理

从财政支农统计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财政性支农支出的绝对量从1990年的10.8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8.38亿元,但实际上财政用于支农的比例在整体上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1),由1978年的15.5%,下降到2003年的6.8%,且从1994(1995年除外)年开始河南省的财政支农比例开始低于全国的财政支农比例,其中1998年差距达到2.69个百分点。显然,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对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显得尤为不足。

从财政支农结构上看,当前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等(见表2),其中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如2003年为74.6%,2004年达到80.3%,并且这一比例也高于全国的比例,由于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各级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事业费支出,所以这些名义上属于支农支出,实际上大部分却流向了城市,农业投入的“非农化”现象较严重。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支出比例过低和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匮乏或不足。

2.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的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从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与其他地区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如2000年郑州市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是开封的4.70倍,到2004年扩大到6.14倍,2000年郑州市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是商丘的4.75倍,到2004年扩大到6.09倍。由前述可知,农村人均累计公共物品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地区差距的加大,可以说主要是由政府政策造成的,因此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应向落后地区倾斜,加大对落后地区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计量分析结果可知,增加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因此,针对河南省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

第一,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具体包括:(1)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同时要提高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至少要不低于全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例。(2)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首先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资金流入结构,即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的比例,降低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例;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地区结构,即加大对信阳、周口、驻马店等人均公共物品投资较低地区的支出力度。

第二,走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即建立以公共财政和国债为主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物品融资体制,以解决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问题。

第三,建立省、市、县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政府应处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都应建立起相应的负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组织,具体负责农村公共物品资金投入的筹集和使用,收集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规划。

参考文献:

楚永生.2004.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2002.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3.

李桢业,金银花.2006.长三角政府公共资本和民营资本生产率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3).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7

关键词: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建筑数量剧增,而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尚不完善,公共建筑物产生巨大能耗[1]。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约1/3[2]。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我国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2倍[3],吉林省冬季长且寒冷,供暖时间长、热量需求大,其建筑节能潜力巨大。目前,人们对建筑节能评价仍处在主观凭判阶段,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评价本地区建筑节能效果、诊断建筑节能病因[4],同时可对吉林省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建筑节能意识的普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并且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体系概括两类别

依据相关规范,把公共建筑分为两类:甲类建筑和乙类建筑;两阶段:建筑评价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两层次:两个体系中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分别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组成,各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二级指标。其中,定性评价阶段包含五项一级指标,包括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形系数、建筑与围护结构细部构造、运营管理情况;定量评价阶段包含四项一级指标,包括墙体、窗体、屋顶、冷风渗透量。三等级:依照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各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得分与权重乘积逐级相加求和,得到建筑能耗的总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情况,将建筑划分三个等级。

2体系构建

依据国内外学者建立的公共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参考国内现行有关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节能类的最新规范和标准: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DGJ08-107-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DB22/436-2007《吉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8]等,将节能指标划分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建筑与围护结构细部构造、运营管理五项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

3研究步骤

给出各二级指标得分。依照各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得分与权重乘积再逐级相加求和,得到建筑定性评价阶段的总得分。3.1定性指标权重设置定性指标权重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在一起,在深入的分析问题之后,将要解决问题逐层分解细化,形成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层次,通过逐层分析计算确定各层次和各指标权重值。定性指标的权重设置是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方法[1-8],借鉴德尔菲法的层次分析法,不仅发挥层次分析法的优点,而且发挥多名专家的优势,扬长避短,查缺补漏,可避免权重数据的片面性,改善主观权重赋分方法的随意性。3.2定量指标的确定根据国家及严寒地区公共现有的有关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或重要条文规定,将各二级指标得分分为三个等级:10分、6分、0分;按照二级指标满足程度定量指标是可量化计算的指标,传统的权重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不能完全凸显指标本身的定量性。因此,本文在研究定量指标权重时,不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而依靠指标本身可定量的特质,通过对各定量指标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来计算指标权重大小。具体方法为:利用模拟和实测手段计算各定量指标能耗后,通过计算出的各指标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系数作为该建筑的该定量指标的权重,3.3评价体系数据库建立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其开发成软件,建立数据库,使其成为公共建筑节能评价的通用便捷手段。

4结论

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公共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实现对公共建筑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测与评估,不仅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的等级划分,同时还实现诊断公共建筑能耗的原因,并完善了公共建筑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梅兰.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2012,38(5):214-216.

[2]郭伟,陈曦.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现状研究[J].建筑节能,2013,(9):61-65.

[3]陈国义.中国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概述[J].中国建设信息.2008,(6):28-31.

[4]李运华,张吉礼.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评价指标的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S].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S].

[7]吉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2/436-2007[S].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8

一、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周边兄弟镇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镇先后制定了《桂圩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桂圩镇防灾减灾避灾应急预案》、《桂圩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桂圩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桂圩镇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要求各村(居)委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镇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桂圩镇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分别任正副组长,各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镇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镇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镇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共青团和民兵等队伍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

(二)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本年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企业、学校、河堤、水库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

我镇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不断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镇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认真组织好镇的学习宣传活动。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二是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三是要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四是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提高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

(一)强化管理,加强演练。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各年级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各中小学每周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做到警钟长鸣。二是演练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各中小学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的地震、火灾等突发的自然灾害疏散、撤离、安置的演练。三是加强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各中小学每周由该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织人员对学校食堂、小店、宿舍进行全面的检查一次,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限时定人,强化责任,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1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扶贫办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2010年信访工作总结范例|档案局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总结|2010年办事处信息工作总结|教育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公安局消防队工作总结暨新年工作安排|

【返回栏目列表】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电台、广播、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载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一是利用会议宣传,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机制,逢会必讲,时刻提醒大家,警钟长鸣。二是利用镇有线电视台,定期滚动播放应急管理常识,使应急管理知识家喻户晓。三是利用宣传橱窗、印制宣传品,进一步扩大知识宣传面。四是利用学校教育宣传,我镇各中小学,规定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的目的。

(三)妥善处理,突出亮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镇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镇委、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六、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五个一”示范点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30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

(二)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防汛、抗旱及防控甲型h1n1流感时期,落实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信息及时传递,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给予适当奖励。建立健全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农民群众。

(三)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定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农村土地征用及流转、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处理,避免发生群众性事件。关注农村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各类风险隐患和社会矛盾排查监控机制,落实整改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

围绕洪涝灾害、地震灾害、交通及火灾事故、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农家书屋”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和自救互助能力。

七、2010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社区、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预案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审批程序;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要针对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要组织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居(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卫生、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

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乡村自身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2)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扶贫办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2010年信访工作总结范例|档案局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总结|2010年办事处信息工作总结|教育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要点|公安局消防队工作总结暨新年工作安排|

【返回栏目列表】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居)委会、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社区和村委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站、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四)抓组织领导工作

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及rs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1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informationweb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2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3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家奇.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公共关系的总结篇10

一、目前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效应研究的基本认识

公共支出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支出,是一种相对于民间支出而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所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也是政府从宏观角度调整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由于这一财政形式直接反映政府在经济调整过程中的政策选择及成本,因而关于公共支出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整效应,特别是在经济增长中效应问题的研究一直很受关注。从目前看,有关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基本是从这样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所谓的量限问题,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公共支出不断增长,而且这一增长是社会政治经济日益复杂化所形成的不可逆转趋势,这是一个公共支出规模问题或政府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支出的结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职能结构和行政结构的确定,这一问题反映了政府职能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在实证方面,则主要侧重利用宏观计量分析模型,或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模型)等对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相应的计量分析,以及对相关财政政策或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效应进行静态分析。最近也有一些学者倾向于采用所谓的非结构向量自回归(VaR)技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长期效应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有关政府财政活动在调控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认识,加强了人们对公共支出与经济运行关系的认识,也拓宽了人们对政府职能作用的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财政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策效应,事实上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而如果要更进一步深入认识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具体作用,分析角度不应该仅仅限定在关于结构分析和总量规模的静态分析上,而应更进一步讨论这一财量在经济增长中的动态效应,这中间包括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互补效应,稳定效应以及相机抉择效应的动态效应。这是一个需要利用一定计量分析技术在总量指标基础上,在对总体效应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离的问题。因此,如果能从收支一体化的角度(即同时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纳入到一个体系中)综合分析财政活动,并利用相应的定量分析技术对总体指标在调整经济运行的不同效应作有效处理的话,应该是一条更为合适的思路。

另一方面,目前有关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几乎所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在税收框架下进行,这对于完整解释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国的公共支出体系有别于其他国家,在我国的公共支出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非税支出,这部分支出占到全部支出的1/3以上,且有固定的提取方式和相对固定的使用方向,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因此,在解释中国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方面,忽视这部分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效应将无法全面解释政府公共产品提供对经济的影响。

二、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效应研究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政府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分析,应特别注重在政府公共产品提供的理论框架下,引入有关替代效应、互补效应以及相机抉择理念,系统地讨论中国政府特殊公共支出体系各组成部分与GDp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政府公共支出的相机抉择效应等等。并利用相应的技术(如方差分解技术)具体分离出政府公共支出各组成部分在GDp增长中的替代效应、互补效应以及相机抉择效应。这一研究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从收支一体化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现有研究绝大部分或是从税收分析的角度,或是从支出分析的角度来认识财量与经济增长关系,这些研究无疑对于我们认识政府财政现象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构造VaR和SVaR计量经济模型,从收支一体化的角度(即从把税收、支出以及GDp纳入一个系统)来考察公共支出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以及在这一条件下的误差修正机制问题,将会得出更多的结论。

(二)从公共支出的总体效应中分离、提取稳定效应和相机抉择效应

现有关于公共支出的研究大都是从总体或支出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支出宏观经济调整的效应,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是所谓的相机抉择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把公共支出的相机抉择效应从总体效应中具体分离出来,是正确认识我国政府收支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政府公共支出在oDp长期增长中的具体效应

Jalali-naniniandGhorashi等认为政府对准公共产品的提供会挤出民间资本,对民间资本形成替代效应,这一政府支出行为对经济只有短期影响,没有长期影响。而政府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支出行为不会挤出民间资本,而且部分支出会产生互补效应。由于互补效应有利于民间资本克服企业层面资本收益递减的现象,会使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保持增长,所以政府纯公共产品提供的支出行为应该会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三、多角度研究公共支出效应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我国政府公共支出的稳定效应和相机抉择效应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及通过利用一定的技术对其中的相机抉择效应进行具体的分离,对于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财政机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关于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政策冲击效应――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解决结构分析和规模分析在相机抉择效应分析方面的局限性。

第二,引入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可以有效地在这一理念基础上,把政府收入取得方式不同和其在调整经济运行的具体作用联系起来。针对中国特殊的政府支出体系进行关于不同取得方式的公共支出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这对于非税资金使用的主要方向、使用行为以及地方政府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对民间资本产生效应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而政府购买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对民间资本具有一定的互补效应,这一互补效应有助于克服企业层面的资本收益递减,因此会对经济在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第三,从误差修正机制的角度,讨论有关公共支出对GDp增长效应的时间滞后问题以及政府购买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的互补效应,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公共支出在克服企业层面的资本收益递减的作用。这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讨论财量的增长效应以及对经济长期走势的解释力度。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收支项目改革进一步深入,政府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会引起更进一步的重视,切入的角度不会仅仅限于总量方面,会更加关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所以,有关研究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并且会更具有实际意义。从目前看,这些研究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大口径角度进一步研究我国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更加规范的制度环境下,通过国际比较来探求我国公共支出的最适规模问题。

第二,从财政资源配置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公共支出的区域分布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这一财政形式缩小而不是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